腦中風患者人數逐年增加,健保署統計,110年逾41萬人因腦中風就醫,初次中風病人在中風一個月後失能比率達61.2%。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中醫部主任何宗融表示,急性中風病患送醫前,若先放血,預後較好,最好的位置是「耳垂」、「十指指尖或兩側井穴」,若家人急性中風,務必趕緊撥打119,送醫期間可慮進行放血的動作。
缺血性中風若先放血 病況恐惡化
不過,「放血」在西醫觀點中並非標準療法。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總醫師劉一宏提醒,對於急性腦中風患者的急救,會優先判斷是「缺血性(阻塞性)」或「出血性」中風,要經過電腦斷層判斷才能夠決定是否施打血栓溶解劑,若缺血性中風,放血恐讓血壓快速下降,腦部血流供應不足,病況更加惡化,不建議自行施作放血。
何宗融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對預後影響甚鉅。放血會讓大腦對血管下答「收縮」指令,因此可減少失血範圍。為進一步了解老祖宗的智慧,花蓮慈濟已收集各種放血位置資料,將分析不同位置放血的成效,計畫未來完成研究報告,提供民眾參考。
前台北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放血並非中風的標準治療方法,中醫對腦中風患者放血後的觀察,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僅特殊狀況可為緊急處置
僅有非常特殊狀況的栓塞型中風,放血可能成為緊急處置的方式之一。賴基銘說明,「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是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導致紅血球數量超出正常值600萬個,飆到800萬以上,紅血球過多的情形下也會導致血栓,這時緊急處理就會採取「放血」的方式;這類急性腦中風患者發作時通常「臉部通紅」不難判斷。
根據健保署推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中,追蹤百萬名腦中風病患,西醫治療後,中醫介入治療,如中藥、針灸、推拿後,腦中風情形、整體功能狀態、日常生活活動與工具性日常功能等項目,皆有明顯的改善,再發生率、死亡率等也都有下降趨勢。劉一宏也說,中醫後續介入,對病患預後確實有正向幫助。
【延伸資訊】
(責任編輯:葉姿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