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神經內科
共找到
594
筆 文章
-
-
2020-05-08 科別.腦部.神經
恐傷語言、認知功能引發失智!醫籲做好這些事防二次中風
「中風後,約1/10的病友在一年內中風復發!」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認知暨老年神經科主任羅彥宇提醒,門診中,約1/10的病友第一次中風時,症狀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因為不注意飲食、生活、沒控制三高,也沒規律服用預防中風藥物,導致中風復發,而第二次中風就可能傷害到語言、認知功能,甚至引發血管型失智,記憶、認知能力皆大幅退化。中風復發,連行走、講話都困難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病友(又稱腦梗塞)約佔八成,根據羅彥宇主任的臨床經驗顯示,七成與粥狀動脈硬化有關,其他多為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造成,依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輕重也有很大差異,當出現二度、三度中風,患者症狀往往加重,有時連行走、講話都有困難。羅彥宇主任表示,預防腦中風復發,根據不同中風原因、種類,預防策略也不太一樣。對於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需要規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出現,不過門診中,常遇到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或自覺不需要吃藥而擅自停用藥物,導致復發風險直線攀升,令人非常憂心。羅彥宇主任分析,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第一線用藥,但有些病患用藥後飽受胃潰瘍、胃痛、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之苦,對中風復發又缺乏危機意識,因而不願繼續用藥,此時可考慮改換其他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機率,同時避免腦中風夢魘再度發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需經專業評估羅彥宇主任也曾遇到少數患者,雖規律服用阿斯匹靈,卻還是腦中風復發,當他檢查患者血小板功能驚覺,患者身體似乎對阿斯匹靈沒反應,而這類患者也必須使用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才能真正達到預防中風復發目的。羅彥宇主任補充,國外研究發現,如果是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在復原初期,病患同時使用阿斯匹靈與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更能有效降低中風復發風險,而不良反應發生率並沒有因兩種藥物併用而明顯增加,而無論使用哪種藥物,都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不宜自行停用或增減藥物。羅彥宇主任叮嚀,近年也有不少腦中風病例是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引起,這類患者務必要定期監測心跳頻率,也要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指數更要嚴格控制,腦中風威脅才不會如影隨形。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細胞受干擾 不正常放電
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傷,像是腦組織受傷結疤壓迫到旁邊的活細胞,因而突然放電發作。常見的腦組織受傷,包括腦中風、腦腫瘤、車禍撞傷頭部等,因腦中有病痛,就會影響腦中活細胞不正常放電。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局部性、全身性的發作過程。局部發作時,可能會眼神失神、呆滯、眨眼、說話或動作停頓、喃喃自語、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等狀況;全身性發作,則可能會突然倒地、嚴重意識喪失、用力呼吸、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身體不斷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一般發作過程大約3至5分鐘就會自然停止,並回復意識。若是病人只發作一次,不必給藥治療,但若是發作頻率高的話,就必須給藥治療控制,如果持續三年病情平穩了,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給藥控制以不發作為目標。由於癲癇發作時,腦部容易缺氧、腦細胞受傷,因此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變差,腦部功能退化較快。也因為癲癇患者易受環境、壓力等刺激而發作,其生活壓力必須改變,應調整為正常的生活型態,不熬夜、紓解壓力,生活維持平穩;在飲食方面,少吃刺激神經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等,避免刺激腦細胞放電。此外,癲癇患者不可以騎機車、開車,更不可以從事操作儀器的事務,甚至連煮飯、開瓦斯爐、開熱水器等家事都不可做,以免一旦癲癇發作會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安全。(諮詢/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
-
2020-05-0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去咖啡廳你會點冷的還熱的?日本失智症名醫:5個導致失智的生活習慣,你也中了嗎?
暴飲暴食讓頭腦提早當機想要讓頭腦一生好用,有3個重點,分別是養成釋放腦部工作記憶的習慣、打造強健身體的生活習慣、打造以人際關係網絡為中心的外在環境。相對的,讓你的頭腦不堪一輩子使用的原因,也與腦、身體、外在環境等3方面有關。簡單來說,放任腦部隨年齡增長而表現低落的現象不管、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搞壞身體、沒有整頓良好外在環境的意識,這些都將使你的頭腦一步步往不堪使用的狀況推進。比如說,只要檢視現在的飲食生活,就可以判定是否逐漸往「一生好用的頭腦」或是「不堪使用的頭腦」邁進。請回想一下你的飲食習慣,並回答下列問題:去咖啡廳討論事情時,你通常會點哪一種飲料?A:比較常點冷飲。B:比較常點熱飲。工作告一個段落之後,晚上會和夥伴去哪裡慶祝?A:去燒肉店,大口乾完一杯冰啤酒後大口吃肉!B:去居酒屋點燒酒與火鍋!每天三餐會吃到什麼程度才結束?A:通常一定要吃到很撐,覺得很飽才滿足。B:吃好吃的東西,適量即感到滿足。會選哪一種零食來吃?A:很辣、很鹹、很甜等口味重、具刺激性的食物。B:水果、堅果類等,似乎對健康很有益的食物。大致上來說,選「A」的人正朝「不堪使用的頭腦」邁進,選B的人則慢慢的朝「一生好用的頭腦」靠近。當然,偶爾結束一段工作後的週末晚上,難免會想喝一杯冰涼的啤酒,大口吃燒肉,這種日子一個月1次左右的話,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若三餐時常吃得很撐,比如早上吃超商買來的飯糰或三明治,午餐吃大碗豚骨拉麵,晚上在居酒屋喝啤酒、吃炸物……這種飲食習慣就要多加小心了。而且不只是暴飲暴食的問題,因為這樣的飲食習慣通常反映出一個問題──你的日常生活壓力太大了。總是吃太飽,或愛吃重口味、辛辣的食物?代表平常壓力太大囉!在咖啡廳開會時,喜歡點冷飲;慶功宴去燒肉店,大口乾一大杯冰啤酒;每餐都要吃得很撐,尋求飽足感;喜歡刺激性口味的零食。為什麼這些選擇,都會使我們的頭腦更接近「不堪使用」的地步?答案就是,其中每個選擇都會讓交感神經占優勢。尋求飽足感和刺激性口味,是因為交感神經因壓力而興奮的現象,平時會喝冰咖啡或啤酒等冷飲,是身體為了讓興奮的心情冷靜下來,啟動防衛機制、企圖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的反應。交感神經若持續處於優勢狀態,會對身心造成非常大的負擔,導致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緊張、血管收縮。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生活習慣病,對於原本就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人來說,更會提高發病的危險。延伸閱讀: 益生菌飯前吃、膠原蛋白要空腹吃...藥師告訴你:7大保健食品,吃對時間更有效! ●書籍介紹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人會老化,但腦部可以不退化。兩分鐘單腳站立、系列減七法、健腦踏板,能讓你的腦越用越靈活!作者:長谷川嘉哉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9/07/26作者簡介/長谷川嘉哉1966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院畢業。醫學博士、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生、日本內科學會專科醫生、日本老年病學會專科醫生。 每個月診察1,000名失智症患者,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神經內科與失智症專科醫生。受到祖父罹患失智症影響,於2000年在岐阜縣土岐市開辦失智症專科門診,以及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方圓100公里內許多患者不惜遠道而來求醫。自開業以來,已累計超過5萬件的居家醫療診察,實踐500件以上的居家照護服務。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 運動要特別注意!
●大噸位媽媽 先改變飲食 再搭配運動瘦身「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體重也不是一天生成。」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部主任李偉強說,隨著年齡,新陳代謝變慢,大噸位媽媽身材走樣。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快走、爬樓梯,是不錯的運動。面對不容易自律的天性,可以請健身教練陪著運動。有慢性病者,建議到有附設健身中心的醫院,接受客制化的燃脂健身課程。李偉中提醒大噸位媽媽,不要當家裡的剩菜剩飯「終結者」,減少甜食,特別提防手搖杯,只要一杯,所含的熱量可能相當於一餐的量。運動後藉由深綠青菜及各種顏色的蔬果,雞蛋、優酪乳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取代過多的澱粉攝取。●關節炎媽媽 腫脹疼痛時 至少休息一到兩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膝蓋或下肢關節的壓力,在躺下時趨近於零,站起來走路時是體重的1到2倍,上下坡是3到4倍,跑步是4倍以上。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關節負擔的壓力也會增加。體重和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的關係,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時候要減重,可以搭配飲食和適合的運動。體重較重又有關節炎的媽媽運動時,如果發生腫脹、疼痛,要適度休息一到兩周,並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一到兩周後如果症狀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關節發炎時運動,可能讓疼痛更嚴重,伴隨膝蓋積水和韌帶發炎、慢性關節病變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如果本來就少運動,或年紀較大肌力不足,或有結構方面的問題,如骨盆前傾,長期下來會造成下背痛和其他部位疼痛,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如何改善。●中風過的媽媽 運動復健 先請醫師專業評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關節骨骼強度、促進腦內啡分泌等好處。但對中風患者來說,因為不同障礙類型及程度,往往讓簡單的運動變困難。尤其肢體運動功能缺損的病人,更容易因缺乏中風後的運動復健,衍生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所以中風過的病人,除了吃藥及控制中風危險因子,運動的處方很重要。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復健型態,隨病患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有不同。在急性期住院期間,運動目標會訂在預防失能、促進肢體的知覺、動作的平衡及協調性,運動處方會以維持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及提升休息時的心跳率為主。●高血壓媽媽 服用藥物 留意熱衰歇、血壓驟降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周佳儀強調,高血壓媽媽首先要注意有沒有心臟、中風病史,有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如果只是一般高壓血問題,當收縮壓大於200、舒張壓大於100時,建議先別運動。而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運動中,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在220、105以下。如果有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Blocker) 、利尿劑等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特別注意在較熱的環境運動時,容易造成熱衰歇,要注意通風和水分攝取,熱瑜伽就屬這類運動。另外,如果媽媽有服用甲型熱離子交感神受體阻斷劑(α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CB)等心血擴張藥物,運動時可能發生血壓突然下降的問題,嚴重可能昏倒,要格外注意。●糖尿病媽媽 避開藥效尖峰期 留意低血糖症狀周佳儀表示,糖尿病媽媽運動時,要注意能量消耗多,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糖尿病患者有定時服藥時間,要知道藥物最尖峰的時效,因為那時候血糖最低,要避免運動。如果真要做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像馬拉松,一定要有人陪伴,以防出現低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身體水分代謝比較快,要注意補充水分。如果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剝離,建議避免高強度運動,例如羽毛球等急煞、跳躍多的運動,會增加危害健康風險。
-
2020-05-02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甜食、長期失眠... 生活中竟藏著這8個會傷害大腦的因素!
你知道愛吃甜食、喜歡宅在家會傷害腦部嗎?我們接下來就一起檢查看看,你生活中有沒有這些會傷害大腦的因素。第一點就是喜歡吃太甜、太鹹或太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食物都會使我們變肥胖,肥胖之後就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容易動脈硬化,影響到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到神經的發展。當腦部循環不好,神經營養不良的時候呢,就會導致腦部容易萎縮,會傷害腦部。第二就是噪音,其實我們知道噪音會導致我們聽力受損,據統計聽力受損,其實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或是失智症的機率。第三點就是宅在家裡缺乏互動,像生活在黑暗的環境,沒有陽光的照射,都會使我們人比較容易憂鬱。另外因為缺乏陽光的關係,維生素D也會缺乏,這會影響到腦部的發展。另外減少跟人家互動,減少知識性的一些對談和閱讀,對腦部也比較容易會造成傷害。第四點是失眠,睡覺對我們腦部的鞏固與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很多人長期失眠,其實都會導致腦部它在排泄代謝物的時候效率會變差。我們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淋巴系統會打開,讓我們一天當中的一些毒素代謝物能夠有效的排除,那如果說今天你睡眠不好的時候 這些代謝物就會累積在腦部,長久之下就造成腦部的傷害。第五點是慢性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你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這些的問題應該要及早治療,它們都是所謂的隱形殺手,會造成我們的動脈硬化,那長期的動脈硬化導致我們腦部的血液循環變差,就會造成腦部的傷害。第六點是腦部外傷,長期的腦部外傷會造成腦部受損,所以我們在騎機車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在做運動的時候我們要自己保護腦部,才不會造成腦部損害。第七點是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到我們腦細胞發展。其實細懸浮微粒透過血液或進到腦細胞,會造成失智的機率會增加,也會造成動脈硬化的機率會增加。第八點就是長期的酗酒跟抽煙,這些都會造成我們的血管硬化,可能讓細胞毒素的增加,提升失智的機會。這以上八點都是一個傷腦的壞習慣趕快檢查看看 你有哪些壞習慣呢?吃地中海型飲食,保護腦部至於怎麼樣吃才能夠保護腦部,我會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吃全穀類、莓果類還有一些堅果,吃肉的時候盡量是白肉少吃紅肉,油類我們可以選擇植物油或橄欖油,同時也要避免油炸速食或糕點甜食,這樣就能保護大腦。另外,我會建議要大家多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或是重訓都較能夠提升我們的腦部循環,讓我們腦細胞能夠充分的發展。那也要多閱讀、多與人互動,做一些有意義的深度對談,這些對我們腦部都是很好的刺激。另外在家有時候可以玩玩小遊戲、像數獨這種有趣的益智活動,除了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之外,對我們腦力也能夠有很好的保護。經過以上的講解,大家知道哪些壞習慣會傷害我們大腦了嗎?所以我們要趨吉避凶,儘量減少那些壞習慣,增加一些保護大腦的好習慣,大家知道了嗎?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YT影片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對抗新冠病毒 營養師建議多吃這幾種含「硒」食物
醣類、蛋白質、脂肪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維生素、礦物質則協助身體正常運作。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微量元素」包括鉻、銅、鐵、錳、鉬、鋅、硒,它們每日建議攝取量雖然低於100毫克(0.1公克),但卻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及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小尖兵。其中「硒(Slenium)」更被研究證實,與對抗RNA病毒的免疫系統調控相關。RNA病毒是什麼?這需要另一篇專文說明,但只要記得,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就是一種RNA病毒。2011年美國研究發現,人體若有適量充足的硒,在面對RNA病毒攻擊時,肺部細胞能產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類) 反應攻擊該病毒,同時誘發人體一連串的免疫信號清除病毒。體內缺乏硒的人,不僅無法啟動免疫機制,若長期缺乏硒,更可能會增加病毒在身體內變異的機率。因此,想要增加硒在體內的含量,除了飲食中可增加硒含量豐富的食物攝取,如:巴西堅果、沙丁魚、蝦子、火雞肉、雞肉、蛋…等之外。若是飲食容易不均衡的外食族、消化吸收較差的年長者,或目前處於生病、高壓工作、日夜顛倒等特殊生理壓力情況下,建議可諮詢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是否需由營養針劑或口服營養品來補充。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單手擺動少 疑帕金森病徵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台中市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痠痛緊等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30 科別.腦部.神經
手抖、走路單側擺動少 小心是帕金森氏症先兆
一名63歲男患者曾2次小中風,近年走路愈來愈緩慢、肌肉也緊繃,而且右手經常不自主顫抖,拿湯還燙到手,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聖功診斷為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在服藥一個月後,活動僵硬及手抖、結巴情形都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定,生活恢復自理。楊聖功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幾歲,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若發病在50歲,甚至45歲以下,就稱作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此病和基因有關,外生活環境因素,飲食、睡眠也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族群因生活、工作,起居飲食不規律,也可解釋發病年齡提前的現象。他說,帕金森氏症可透過早期徵兆發現,像是觀察走路狀況,患者一開始都從單側手腳開始發病,所以走路的時候,假設患側在右手,會發現走路時右手擺動變少。另外,患者的表情會變得比較淡漠,眨眼次數較少,尤其在對話當中會發現他眼睛張著很專注看著你,眨眼的反射動作卻不是那麼多。甚至有些患者的早期徵兆會以頭暈來表現,暈眩、走路不順、下背不舒服、腰背酸痛緊等現象,都有可能是早期帕金森氏症現象。楊聖功呼籲,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減緩病程惡化速度,也可減少肺炎、泌尿道感染、容易摔倒等併發症產生。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2.0」。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申請了「長照2.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也會中風 高血壓成腦中風隱形殺手
一名62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因忙於事業,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直到日前低溫來襲時,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行走的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左側大腦出血,所幸經過控制血壓與降腦壓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有肢體輕癱的後遺症,需長期復健治療。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有8成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2成為出血性中風(腦溢血),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在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族群中,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3成5左右,因此中壯年者都要小心。尹居浩分析,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型中風的隱形殺手,若民眾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可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另一種常見的因素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如果血管瘤壓迫到神經,也可能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異常,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若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或腦出血可預防,建議民眾平時注意血壓控制,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同時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5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這種口味的人小心!吃久了這二種功能會變差
出自《自然神經科學》現代人普遍血壓高,專家都建議應該限鹽預防高血壓,但因為嗜口性,大家都當成耳邊風,不過最新研究提醒愛吃高鹽的人要注意了,因為高鹽食物會降低腦的血流量,有傷腦之虞。根據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神經學研究人員的小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造成記憶及認知障礙。過去他們發現,高鹽食物會降低25%的腦血流量,這次他們在小鼠的每日飲食中加入8到16倍的鹽,持續12週後,小鼠出現無法分辨新舊物品,以及空間記憶出現障礙,換成人類行為,則是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團隊進一步研究證實,高鹽飲食與阿茲海默症確實有關聯。研究人員指出,過量的鹽會刺激小腸產出大量輔助T細胞,並使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大腦的IL-17分泌增加。IL-17過量會使身體缺乏一氧化氮、血管無法舒張,輸送至腦部的血液量也減少,還會進一步導致鈣蛋白去硝化和活化,而啟動會導致嚴重神經缺陷的「週期素依賴性激酶5(Cdk5)」,對腦部造成傷害。所幸研究發現,高鹽飲食造成的影響是可逆轉的,只要降低鹽攝取4週,小鼠的認知障礙也回歸正常。【專家意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世彬醫師表示,高鹽引起的高血壓,是透過影響血管功能,致使血管硬化、影響血流量而引發高血壓,而腦部的血流調節也會因此受影響,倘若大腦長期腦血灌流不足,確實會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影響,所以低鹽飲食不只為降低血壓,也可保護腦細胞。陳世彬提醒,鹽攝取過高不只影響血管、大腦,某些免疫問題也受影響,像多發性硬化症也被懷疑和高鹽飲食有關,這研究指出高鹽在失智症扮演重要角色,採低鹽飲食比較好。延伸閱讀: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 除了吃重鹹 ,還有8項危險因子要提防
-
2020-04-24 橘世代.健康橘
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
女性年過50歲進入更年期後,時常有失眠問題。花蓮門諾醫院表示,隨年齡增長,深層睡眠時間變短,且更年期易有熱潮紅問題,常睡到一半體溫升高、冒汗,從睡夢中驚醒,若熱潮紅很厲害的話,可找醫師看診,短期使用藥物改善熱潮紅現象。身心科醫師更提供9招做法,找回一夜好眠。門諾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志弘表示,女性更年期容易有熱潮紅現象,主要症狀為上半身出現突然的火熱感,並伴隨有心悸和盜汗,時間持續約3至5分鐘,原因可能是與血液中雌激素低、黃體素突然大量釋放有關。更年期還有可能影響心情,產生焦慮、緊張和壓力,產生慢性失眠的現象;有些人體重增重,或是舌頭肌力下降,睡覺時往後倒,產生睡眠呼吸中止情形,同樣影響睡眠。一天應該要睡幾小時才夠?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睡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因人而異。好的睡眠品質,可保養大腦功能,讓學習、記憶更好,但睡眠品質差時,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還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等問題。醫師鍾德建議,只要遵守以下9項做法,可幫助找回一夜好眠:1.白天盡可能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對人體來說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果有失眠的人,不建議飲用咖啡、茶、可樂等這些飲料,因為停留在體內的咖啡因有時比想像中還長,會影響晚上睡意。2.忌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白天不躺床或閉眼休息太久,午睡最好不超過30分鐘。3.睡前1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螢幕含有藍光光線,這些光線進入眼睛刺激大腦後,會降低褪黑激素,反而讓人保持清醒。4.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及激烈運動,否則會喚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及人體中樞體溫升高,會影響睡意而延後入眠的時間。如果睡前要洗澡,建議以淋浴方式,水溫不要太冷或太熱。5.睡前1至2小時避免吃宵夜或晚餐吃太飽,睡前進食會增加胃酸分泌,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也會導致胃排空及消化時間增加,進而影響睡眠。如果肚子餓,以清淡及少量的食物為主。6.不過度依賴喝酒助眠,酒對中樞神經來說具有抑制效果,的確可以幫助入睡,但酒精退了後,反而更清醒,就算入睡容易淺眠及中斷。另長期飲酒助眠,反而增加失眠嚴重性及增加酒精依賴風險。7.忌躺床思考及計畫事情,床不應該是用來反省今日或計畫明日的地方,在床上思考及計畫事情,容易導致焦慮而影響睡眠。8.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未經專業精神科或睡眠專科醫師評估,自行服用助眠藥物,對於失眠改善的效果不一,且易造成對於安眠藥依賴,拖延失眠病情。9.若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建議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溫柔光線下看書、聽音樂、或散步等,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圖解運動/1分鐘!舒緩睡醒痠痛,躺床就能做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3 養生.更年期變化
更年期睡不著? 9招助一夜好眠
女性年過50歲進入更年期後,時常有失眠問題。花蓮門諾醫院表示,隨年齡增長,深層睡眠時間變短,且更年期易有熱潮紅問題,常睡到一半體溫升高、冒汗,從睡夢中驚醒,若熱潮紅很利害的話,可找醫師看診,短期使用藥物改善熱潮紅現象。身心科醫師更提供9招做法,找回一夜好眠。門諾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志弘說,女性更年期容易有熱潮紅現象,主要症狀為上半身出現突然火熱感,伴隨有心悸和盜汗,時間持續約3至5分鐘,原因可能是與血液中雌激素低、黃體素突然大量釋放有關。一天應該要睡幾小時才夠?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睡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因人而異。好的睡眠品質,可保養大腦功能,讓學習、記憶更好,但睡眠品質差時,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還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等問題。醫師鍾德建議,只要遵守以下9項做法,可幫助找回一夜好眠:1.白天盡可能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2.忌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3.睡前1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4.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及激烈運動。5.睡前1至2小時避免吃消夜或晚餐吃太飽。6.不過度依賴喝酒助眠。7.忌躺床思考及計畫事情。8.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易造成對於安眠藥依賴。9.若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建議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看橘世代更多新聞
-
2020-04-19 科別.精神.身心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1.3%,但與10年前比較,總失眠人口並未下降,尤其是高年長者和女性兩大群族,失眠比例都比以前高,但你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尤其是特殊族群該注意什麼嗎?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品君藥師說明,可參考美國著名的梅約診所對使用安眠藥物的建議,對於懷孕、準備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務必事前告知醫師,避免安眠藥物傷害胎兒或可能分泌進乳汁;安眠藥可能會增加老年人夜間跌倒和受傷的風險,若是高齡者或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與醫師討論開立較低劑量的藥物。另外,一些特殊健康狀況,如:腎功能不好、低血壓、心律不整或有癲癇病史也需要事前告知醫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不適合,或會影響本來控制自身慢性疾病的藥物。 服用安眠藥原則 ① 須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使用安眠藥如果有失眠問題,請先去看診讓醫師進行全面檢查,像是神經內科、身心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服用藥物幾週後,再和醫師討論適當的後續治療計劃。 ② 閱讀用藥說明書詢問醫療院所,有無提供用藥說明書並詳細閱讀,如有其他疑問,也可詢問藥物諮詢的藥師。 ③ 在睡前才可服用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之後,可能會讓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增加各種情況的風險,需在所有活動都結束後再服用。 ④ 確認有完整睡眠前才可服用安眠藥長效安眠藥須避免在午睡或小歇前使用,若是夜間醒來須再入睡者,可先諮詢醫師,開立較短效的安眠藥,避免藥效太長,影響醒來後的活動。 ⑤ 注意副作用如果在白天感到困倦或頭暈、遇到其他重大不適或意識障礙,應與醫生討論改變劑量/藥物或是否有藥物戒斷的問題。 ⑥ 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藥丸的鎮靜作用。 ⑦ 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一些處方安眠藥僅供短期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服用比規定劑量更高的量,若藥袋上的劑量還無法讓你入睡,也不要在未與醫療人員諮詢前服用更多藥物。 ⑧ 停藥時小心當準備停止服用安眠藥時,須按照醫生或藥師的說明或藥袋上的標示進行,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減量再停藥;此外,在停止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短暫的反彈性失眠症狀,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過幾天後情況還是嚴重無法入睡,應聯繫醫師。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 熬夜的累好難補回來? 5種營養素幫你恢復元氣
-
2020-04-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轉頭就暈 可自己做耳石復位術?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見到苦於經常性姿態性暈眩的患者,他們一轉頭,就會感到全身不適、暈眩、惡心或嘔吐,就醫時,常被診斷為「耳石鬆脫」。網路上有教人如何在家做耳石復位術的影片,在施作時,必須自己把頭轉到特殊位置,然後再轉向另一側,再翻身,最後突然坐起。患者就診時,往往會詢問是否可以按照影片自己做?或者是已經做了很多次,為何還在暈?甚至更暈了?姿態性眩暈 常見病因有3種一、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最常見原因,往往是因頭部撞擊或耳蝸動脈缺血,導致橢圓囊內的耳石器,從底部的膠質層鬆脫,隨著內淋巴液的回流,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只要患者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耳石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因素,在頭部轉動停止時,繼續帶動半規管內的淋巴液,讓患者誤以為頭還在轉動,產生眼震及眩暈。二、持弓獵人症候群此病名源自於獵人拉弓射箭時,必須頭向一側轉,瞄準過久時,突然發生症狀。起因於一側的頸椎動脈發生狹窄,例如動脈硬化、發育不全或是匯流異常,在頭部轉動時,發生椎基底動脈缺血,輕者感到暈眩,重者則會發生腦幹中風,出現意識喪失、吞嚥困難、構音異常、運動失調等症狀。三、陣發性前庭症候群導因於第八對顱神經,被扭曲變形的基底動脈或前下小腦動脈所壓迫,在動脈搏動時,干擾到該條神經傳遞前庭平衡及耳蝸聽覺訊號的功能,傳進大腦的訊號變成斷斷續續,有的人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及神經性聽力障礙,很像耳中風;有的人會以姿態性眩暈為主,很像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也有人會兩種症狀都有,很類似梅尼爾氏症或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無法確定沉積處 貿然復位恐更糟要根治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症,必須先確定耳石沉積在哪一支半規管,然後對那一支半規管進行耳石復位術;但若無法確定沉積處,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時,只會把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使得病況更加地複雜,之後醫師要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技術上會更加地困難。治療持弓獵人症候群,臨床上會以口服抗血小板劑為主,必要時得進行血管整形術(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若有三高者,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引起腦幹中風。對於陣發性前庭症候群患者的治療,建議要有充足睡眠,可以增強腦部抵抗暈眩發作的能力,或是口服乙型受器阻斷劑,減少動脈的搏動;若貿然進行耳石復位術,反而會改變動脈血流,加強動脈搏動,加重病症。因此,如果出現姿態性眩暈時,先別貿然自行上網模仿耳石復位術,畢竟這還是醫療行為,建議正確就醫,以免衍生不必要的併發症。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期間整天關在家最好?急診醫分享95歲父親這樣防疫心情好
中高齡長者及慢性病患,是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高危險族群,因此疫情暴發,有些人已經不太敢出門,尤其不敢上醫院。不過完全不出門對長者是好的嗎?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就在臉書分享高齡父親的一些防疫心得,如偶爾去公園放風、去醫院除戴好口罩外回家得馬上換衣服洗澡等。其實只要做好正確防護,適時出門活動對身心是有正面幫助的。白永嘉在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發文分享他95歲老爸的8個防疫心得,並po出父親開朗大笑的照片,希望對大家防疫期間的健康有所幫助。8個防疫心得1)#門診一定按時去看:爸爸固定在台北榮總心臟內科、神經內科、及胸腔內科,拿慢性病的藥,他沒有一次請假😂2)#拿回來的藥一定按時吃:他不吃也不行,印尼好幫手阿麗準時會拿出來,哪一科門診幾顆藥清清楚楚❤️3)#去醫院除戴好口罩外回家換衣服洗澡:所以爸爸從醫院回來都香噴噴,病毒退散😇4)#在家做中風復健避開每天醫院行程:這點他有抱怨,因為無聊不能跟別人哈啦😝5)#人多的地方不去只能偶爾去公園放風:其實他最渴望去擁擠的菜市場,但被禁止😢6)#每天晚上一定一小杯高粱多年如一日:我認為這是他抵抗力好的原因之一,相信金門縣政府一定也同意!但就是一小杯不能多👍7)#每天晚上大概七點多就睡覺:我真的不知道他怎麼辦到的,「返老還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小baby也沒這麼早睡啊 😆8)#每天除了關心時事也一定講古早代誌:邊喝酒邊跟我聊川普、蔡英文的事,也會講很多徐蚌會戰、823炮戰的事(資料來源/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也曾受訪提醒,新冠肺炎提防疫病是第一要務,但高齡者還要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虛弱。此時年長都不是關在家裡就沒事,適時的出門活動還是好的。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高血壓為腦出血危險族群 腦動脈瘤難預防
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腦出血辭世,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說,自發性腦出血大宗為高血壓性腦出血與動脈瘤破裂,後者致死率相對高,無明顯徵兆,較難預防。許彥偉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腦動脈瘤猶如顱內不定時炸彈」,許彥偉說,腦出血患者約7到8成是高血壓族群,通常能透過血壓控制減少腦出血機率,但腦動脈瘤出血患者,往往沒明顯徵兆,較難預防。據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郭岱宗提供新聞資料,腦動脈瘤破裂前,病患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一旦破裂就易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1/5病患尚未到院就離世,1個月內死亡率甚至達5成。郭岱宗說,雖有些腦動脈瘤破裂送醫患者,經問診時會發現平時偶爾有間歇性頭痛,但病患狀況不同,大部分為無預警情況下昏倒而緊急送醫。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提供新聞資料表示,腦動脈瘤通常沒症狀,100人裡有1到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許多人是健康檢查時發現,或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類似腫瘤壓迫性效應,更嚴重是破裂出血後才檢查出有動脈瘤。錢政平表示,腦動脈瘤好發45歲以上成人,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與血壓不規則控制有關,腦動脈瘤破裂時機難預測,唯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自2020年1月以來,我參與了紐約中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Chinese-American IPA, CAIPA中協)對抗武漢冠狀病毒的工作小組,用中協基金會捐款購買N95口罩等醫療用品,捐給六家武漢地區的醫院,幫助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自從Covid-19大流行,2020年3月1日 證實紐約市首例社區感染後,我們知道應該集中精力在紐約市,武漢地區的疫情災難馬上就會在紐約市重演。但是雖然小心,以為已經學好武漢的痛苦經驗,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麼快、那麼容易就得到感染。大約在3月16日星期一,沒有發燒,咳嗽,痰或胸口不適,但我感覺不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頭皮疼痛,還能夠工作。心想不妙,但因為不是呼吸道的問題,沒有發燒,沒辦法,沒機會測試是否感染冠狀病毒。只好自己觀察。心想如果感染冠狀病毒,我會是如何得到的呢?我每個工作日都使用MTA地鐵往返來回兩間診所,晚上也乘地鐵回家。我會從乘坐地鐵得到它嗎?但是自2020年3月1日以後,市政府勸大家在家辦公,人人之間保持六呎距離,地鐵上已經不再擁擠。而且到辦公室後,我也不忘用清潔液洗手。但是我在3月13日星期五在診所檢查一位三天前突發嗅覺喪失的患者。電話預診時,前台小姐已經問知她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問診時,她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最近她和家人沒有外出旅行,只是她和先生六天前(3月7日),得到流感,幾天就好,已經沒有呼吸道症狀。不過四天後(3月11日),她在做飯時突然注意到自己聞不到任何氣味。事後回想, 她認為自己在3月8日時,味覺就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消失。那天門診第一次會面,她唯一的症狀只是嗅覺喪失,加上幾個小時前的胸部光片有陰影,沒有呼吸道症狀,根據CDC的指示,不必要戴口罩,我只是洗手、戴手套。以為不需要而戴口罩,會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會診後,家庭醫生和我都認為病人的嗅覺喪失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引起。當天晚上,送她到急診室,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可能檢測冠狀病毒。急診室的檢測,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的測試都是陰性。胸部CT異常,但是放射科醫生不認為是冠狀病毒。最後送COVID-19測試後,她就出院在家中自我隔離。大約四天後( 3月16日星期一),我開始有些不舒服。但是我們診所工作人員都沒人有感到不適。這位病人不是中協管理的華裔患者,並且只是當天門診唯一的四位患者(十位註冊病人有六位都未出現)。因此,門診候病室沒有幾位病人等候。如果她是病源,其他患者也不會像我那樣和她有近距離的接觸。從那天開始,我再沒有檢查其他紐約中協的患者。那個星期,我還能穿上防護裝備,檢查紐約大學門診的一些病人,並且能夠幫助中協將包裹運送到醫院。由於無法得到嗅覺喪失患者在急診室中的Covid-19檢測結果,因此,我與也在我診所工作的神經科醫師兒子決定在3月24日星期二取得冠狀病毒檢測中心的認可,進行我鼻腔後的檢測。幾個小時後,知道我已經得到冠狀病毒感染。3月26日星期三才得到病人的陽性報告,這是在急診室取得樣品送查後的十三天。因此,我感染冠狀病毒時間線 如下:3月13日接觸SARS-CoV-2的病患, 3月16日(四天後)感覺不適;3月24日,十一天等待後,得到許可,測試陽性,自我隔離一個星期,四月一日感覺好多了。我很幸運,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不必住院、插管。在測試陽性之後,我一直都待在家裡。只希望那段隔離前的工作,我沒有把冠狀病毒傳給紐約大學和中協的同事、會員。我認為自己下一個星期的測試會是陰性,並且身體會產生SARS-CoV-2冠狀病毒抗體,可以捐獻血清給嚴重的病患,同時我也可以恢復工作。居家隔離最大的壓力是擔心會不會傳給家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冠狀病毒測試會變陰性。自我隔離、洗手是否萬無一失?但是因為不能再檢測冠狀病毒、不能測試冠狀病毒抗體,重回診所是否有可能會感染醫護人員、病患呢?希望能夠趕快回去照顧病患,但又不確定是否成為病源,反而害了要幫助的人,這是最大的心結。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我或醫生們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並非盲目的和冠狀病毒抗爭。看到中協上下的忘我表現,尤其工作小組事前對武漢的援助。「禍到眼前」,我們盡量的互助合作,保護社區、病患,保護醫護人員,保護自己。這些正向的思維,知道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當然,我並非像其他在急診室、病房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甚至可能死亡,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擔心染疫不就醫 腦中風錯失黃金3小時救援時間右側全癱
台中市一名85歲老婦患有三高及心律不整,平時規律服藥也能自理生活,但上月上午菜園種菜時,起身感覺右腿麻,中午吃飯時右手無法拿筷,家人見狀起初並不在意,加上疫情籠罩不想進醫院,直到晚上症狀仍無改善,送急診後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但因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現仍右側全癱,讓醫師大嘆「遺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說,老婦從當天早上10許右腿痠麻,到晚上近9時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3小時,不能使用血栓溶血劑、動脈取栓術等方式治療,僅能施以傳統中風照護及治療方式。現雖意識清楚,但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需以輪椅代步,並依賴鼻胃管餵食。她說,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栓塞住血管,使血流無法通過,造成組織缺氧;後者是因腦部血管破裂,使血流溢出血管,造成局部組織壓迫及缺氧,兩者都會出現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中樞神經學症狀;而其中又有高達7成的腦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黃紫英指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方法,增加復原機會,或配合腦血管攝影,在6小時內啟動動脈取栓術,在動脈內放置支架進行取栓,來降低腦組織受損的範圍。但這名老婦到院時為時已晚,故僅能使用傳統通血路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等藥物,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及預防二次中風,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並打通血管,而拯救腦組織免於缺血壞死的傷害。黃紫英提醒,民眾應謹記辨識中風口訣「臉、手、說話、119」當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雙手平舉10秒出現單側手臂下垂、口齒不清及言語表達障礙,就應立即撥打119送往急診。防疫期間若發現家人出現中風症狀,更不能輕忽,才能把握搶救中風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復原機會。
-
2020-03-26 科別.腦部.神經
遇疑似腦中風怎麼辦 醫:4字訣判斷症狀後速送醫
新竹一名65歲的陳姓男子,日前準備吃午餐時,突然感覺頭暈、說話口齒不清,且右手、腳無力,他意識到很可能是腦中風,立刻請家人送醫,到院後急診室啟動急性腦中風檢查與處置流程,在發作3小時內的黃金時間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症狀在24小時內便逐漸恢復,目前已經痊癒。根據衛福部近10年來統計,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位,且即使存活後通常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至8成,血栓溶解劑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增加約3成的復元率、減少失能的後遺症,但施用時有3到4.5小時「黃金時間」的限制,一旦患者發生腦中風,必須分秒必爭緊急就醫。尹居浩指出,陳男因自身警覺性高,因此把握搶救時間,在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就送急診接受治療,經醫護團隊合作下,順利完成檢查並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當遇到疑似急性中風症狀時,請民眾牢記口訣「臨微不亂」,「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尹居浩也提醒民眾,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避免三高,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每周規律運動及每年定期健檢,才是預防腦中風最好的健康策略。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搬家工人肩胛骨突出像長翅膀 醫師:注意嚴重神經傷害
一位40歲的搬家工人,長年來雙肩背負重物,雖練就一身壯碩肌肉,卻也使得背上的肩胛骨突出,好像長出「雙翼」。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醫師鄧浩文表示,這不是好事,是「翼狀肩胛症」患者因從頸椎穿出來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萎縮,出現雙臂無力舉高,是較嚴重的神經傷害,需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患者表示,他的雙臂漸進性無力舉高已數年,只能到平舉的角度,再往上舉就有困難;除了舉起上臂時略微酸痛,並沒有麻木感,肩關節也沒有很嚴重的疼痛。鄧浩文請患者脫掉上衣,做舉起雙上臂以及雙臂推牆壁的動作時,赫然發現其背後兩側肩胛骨都明顯向後突出,像在背上長出了雙翼,判斷該患者可能因為兩側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無力,進而造成上臂在肩關節的活動受限。經進一步做了神經傳導與肌電圖檢查,及胸部電腦斷層,證實患者胸壁兩側的前鋸肌都呈現嚴重萎縮的情形。鄧浩文說,長胸神經從脖子到胸壁,而肩胛骨是靠前鋸肌、斜方肌、菱形肌支撐,其中前鋸肌是受長胸神經支配,一旦長胸神經受損,連結肩胛骨的前鋸肌就會乏力,無法將肩胛靠攏在胸壁上,造成肩胛骨會往後突出,導致翼狀肩胛症;進而因為肩胛骨無法固定,而導致上臂舉起的活動範圍受限。他說,常見的長胸神經受損原因包括了外傷、手術、或其他長期反覆性的拉扯或壓迫,如肩頸負重、重度須甩動手臂的運動、重量訓練等,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在慣用的右手發生神經麻痺。一般,這類患者經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後,雙臂抬舉的角度有機會獲得改善,除非病況十分嚴重才會建議進行手術神經減壓治療。從事重訓、健身、各種需要反覆大幅度擺動上臂的運動員、或者需要長期肩臂負重的人,若有發現上臂舉不高合併推牆時背上會有「翅膀」跑出來的情形時,需盡早就醫,評估是否有長胸神經受損的狀況並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
古人有孟母三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則是伴母三遷。人稱「曹爸」的曹汶龍,是社區失智照護的前鋒,他與91歲失智母親曹奶奶的日常點滴,顛覆許多人對失智的恐懼,曹奶奶的「童言童語」更是圈粉無數,堪稱另類網紅。曹家母子的「失智物語」,自然真誠中流露出的母子深情,溫柔動人。一副假牙 讓母子情牢牢咬在一起虛擬世界中,每晚曹爸的臉書熱鬧非凡,有時是曹爸錄製與曹奶奶拔假牙的奮戰,「她戴上假牙後就忘了自己有假牙,只有我的耐心及善善誘導才能拿下來。一副假牙讓我們母子情牢牢咬在一起」,讓人莞爾。有時,是他身為照顧者與其他照顧者的共鳴,每個對談的背後,都有段讓人心酸或激勵的故事。而在真實世界中,曹爸為曹奶奶搭築了一座玻璃屋。敞亮的屋裡,處處可見他對失智母親的用心。玻璃屋坐落嘉義中正大學附近,起初是曹爸獲邀到一位中文系教授的家中作客,對其居家空間環繞中庭的通透設計印象深刻。心嚮往之的曹爸,多年後付諸行動買了塊地,邀請同位設計師、雲科大教授打造了現在的住家。玻璃屋視野通透 照看得到彼此在玻璃屋一樓內,兩個房間打通成了曹奶奶的臥室;無障礙坡道取代電梯,一眼便能見或聽到家人行進間的步履;又例如曹奶奶的臥房與餐廳視野通透,透過中庭,家人和外籍看護依然照看得到彼此。玻璃屋的設計不僅考慮到長者,還隱藏著曹爸對妻子曹媽的體恤。在二樓,曹爸與曹媽擁有臥房、客廳、客房,還有個小廚房,曹媽偶爾也能自己做點簡單料理,保有獨立的空間,晚餐才是全家人共餐、共玩的時光。屋裡貫穿兩方的走道則宛若藝文廊道,曹爸偶爾在此泡茶、點上薰香,安頓身也安頓心。73歲的曹爸笑說,看到母親在這房子生活得很自在,「等我90歲了,在這應該也能很自在、愉快。」親和的曹奶奶 什麼都應聲「好」採訪這天恰好接近過年,曹爸的弟弟返家探母。兄弟倆環繞母親,唱起了應景的恭喜發財,大夥笑嘻嘻向曹奶奶祝賀,曹奶奶瞬時變成了「沒問題小姐」,什麼都應聲「好」、「沒問題」。曹爸解釋,和失智症長者對話要盡量簡單,母親聽不懂的,便會用好、沒問題來「應付」大家,仍然保留良善、親和的好脾氣。照顧父母誰之責?是許多照顧者的難題。曹爸說,母親育有5個兒女,自己是老大,因父親長期生病,母親須工作養家,從小他就得照顧全家人;自己後來成為醫師,有醫療專業和經濟能力,從沒想過為什麼照顧父母不是兄弟或姊妹。至於曹媽身為長媳,照顧壓力大嗎?曹爸說,年輕時,爸媽幫他們照顧孩子,為他們減輕許多工作負擔,曹媽也是老大性格,相當感恩母親的奉獻。事實上,曹媽也是失智症家屬,曹爸的岳母年過九旬患失智,在曹爸建議下以胃造口取代鼻胃管,因而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狀況好時還可以哼唱「桃花江」。兩家人同樣面臨失智照顧問題,讓曹爸更急切走入社區,推展友善失智觀念。二度退休再戰 經營社區「記憶保養班」失智至今原因不明,遺傳可能是因素之一,問曹爸擔不擔心自己老後也會失智?他說,許多人把失智當作風險,所以我們更要去理解失智。他解釋,失智就像敵人,會去攻擊大腦的防線,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有10道防線,例如出現記不住日期或事情,當你知道防線一道道失去,但還有3樣功能保留著,你要告訴周遭朋友,看看我還保留的3樣功能,這樣就能坦然面對失智。他半開玩笑說,「人到了7、80歲失智,至少表示你沒得癌症、中風呀,和失智玩,不要怕它。」曹汶龍擔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失智症中心主任共9年,走入社區經營「記憶保養班」等服務是近幾年的核心,這已是曹爸第2次退休後再戰。早年因緣際會,從國防體系退休,至花蓮慈濟醫院接下神經科主任,一待就是15年,直到64歲。「我原本以為會在花蓮終老,父母、妻子都在身邊,我可以盡孝、可以教學,還可以照顧偏鄉病患,沒想到命運推著我,又來到了大林慈濟開疆闢土。」台北、花蓮、嘉義…,這是曹爸從事醫療工作的足跡,也是曾以為「家」的地方。他在臉書寫下「孟母三遷,我帶著母親也三遷。終於遷到個讓她安享晚年的好地方。感恩上蒼。」鼻胃管vs.胃造口很多失智症患者到後期選擇插鼻胃管灌食,但病患常扯掉鼻胃管造成傷害。曹汶龍指出,相較於胃造口,鼻胃管餵食感染風險較高,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在歐美,鼻胃管被認為是不人道的處置方式。胃造口(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是在病人的左上腹打個可通至胃內的小洞,再將灌食管從肚皮直接插到胃部灌食,手術過程約15至20分鐘,只要定時清潔,可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8 新聞.健康知識+
枕頭不洗,養出塵蟎屍體及大便!美國免疫學醫師:定期做1件事維持清潔
室內過敏原,從何而來? 或許美國人不全都住在室內,但也差不多了—平均來說,現代人有將近80∼90%的時間都待在家裡、工作場所和其他封閉空間。雖然我們住處和其他熟悉的室內區域感覺起來就像家一樣,但其實有陌生東西潛伏在我們之間。 有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家庭存在著至少6種過敏原;而且幾乎有一半的人至少有3種過敏原,已經超出過敏性致敏或氣喘的臨界值。 當你在家裡或辦公室時,你的鼻子、眼睛、喉嚨是否都一直受到刺激?塵蟎、寵物皮屑、黴菌等等,都會在你家中產生過敏風險。我們要小心家中的過敏原,特別是那些有過敏家族史和遺傳性過敏特徵的人。 室內空間的危害很多。首先,應該要把家庭分為兩類—有寵物和沒寵物,而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前一組會產生相當嚴重的過敏。 另一方面,室外過敏原往往是季節性或零星的,室內過敏原則是全年都存在。我們的過敏發展有一部分是基於過敏原的劑量、親近程度和持續曝露的時間。因為花費在一小串密閉空間內的時間是幾個月和幾年,最終可能致敏,然後出現過敏症狀。 室內過敏人數不論國內外都在上升—預計到了2030年, 每5人中就會有3人住在城市,而有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城市環境中,風媒花粉粒會附著在流動的空氣污染物(例如,汽車排放的廢氣)上,這樣會增加花粉的致敏潛力,引發過敏症狀。2012年的一項歐洲研究發現,城市花粉量每年平均上升3%,快了鄉下地區3倍。 在過去幾十年間,研究人員一直注意「早期曝露於室內過敏原」和過敏致敏性及氣喘間的可能關係。 從嬰兒到幼童,再到學齡兒童,年幼的孩子往往面對著更高的風險,因為平均而言,他們在室內的時間比成人還多,而且由於早期曝露的過敏原之中,像是家塵蟎、寵物皮屑、黴菌、蟑螂和囓齒動物這些過敏原都與氣喘有關(有些可能會持續到發育期),而過敏原致敏的關鍵期似乎是2、3歲。 在特定社區中,主要過敏原的致敏性會讓兒童氣喘的可能性增加到4至20倍。一項針對市中心兒童的研究顯示,有94%的兒童有過敏現象,真是太嚇人了。因此我強烈建議這些兒童要避開過敏觸發物,尤其在年幼時,特別是在還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 我的許多患者在家庭以外的工作場所、學校或其他地方接觸到過敏原時,都出現了過敏現象,但是在家中時卻幾乎沒有。如果是在家中還比較容易補救,但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找出問題的根源,而且就算發現,也難以在他們的控制之下改變環境。 這是個很大的新發展——我們推動更節能、更絕緣的住宅是具有良好意義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成本),而有點諷刺的是,其實這些本來就是打算要保護我們免於受到戶外危險物侵害。 然而,這些新的建築設計經常使室內變得更溫暖和更潮濕,替更多的家塵蟎和黴菌鋪路(僅舉這兩個當例子),而且也較不通風,促進了過敏原的累積。這些新的建築設計還促使「大廈不良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這個術語的誕生。 當然,打開窗戶就會更通風,但此舉是否也邀請了黴菌、其他過敏原、戶外的空氣污染進到屋子裡? 如前所述,一些研究似乎證實了這種衛生假說。例如:他們表示生活在農場的人過敏率低於一般人。這是因為室內或室外的關係嗎?不是,這不是農場的人過敏率會低於一般人的唯一因素,但這個原因卻令人信服。 並非所有室內空間都一樣,而可能對室內過敏原的類型和程度產生直接影響的關鍵在於— 住家位置 住家類型(例如,多層公寓或透天) 季節(在三季或四季的氣候地區,夏天/早秋代表著更高的濕 度,也意謂著室內和室外都會有更多的黴菌) 整體降雨/濕度/潛在濕度(會影響黴菌生長) 地板類型 海拔高度(住在愈高的地區,家塵蟎數量愈少) 你無法擺脫家裡所有過敏原的痕跡,但可以減少負擔,而第一個關鍵就是找到和隔離過敏原。 枕頭為何會變重? 你已經用了至少2年的枕頭感覺現在比以前更重嗎?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昆蟲學家的說法,有高達10%的重量是來自塵蟎的糞便和屍體(增加的重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水分)。因此,請定期用熱水清洗枕頭,並定期更換枕頭。 室內空氣污染 你要怎麼改善室內的空氣品質呢?移除不好的東西、控制任何污染源,並保持良好的通風。你可以這樣做—— 將化學物和化學產品的用量減少到最低,因為它們帶有強烈氣味 和刺激性,例如,清潔用品、空氣芳香劑、使用擴香器發散的精油、髮膠、噴霧式殺蟲劑、油漆(廢氣)、煙霧。 使用在全食超市等商店中很容易買到的環保產品。 讓濕度上限保持在30∼50%,只要使用便宜的濕度計就能夠隨時監測濕度。 空調能將室外花粉和黴菌進到屋裡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空氣污染或氣味的源頭附近安裝排風扇,將它們排到室外,以 減少空氣污染和氣味。 如果你使用壁爐或燃燒設備來取暖,有良好通風很重要。 打開窗戶。 延伸閱讀: 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7成!第一名神經內科醫師教你預防「腦退化」●書籍簡介 對症抗敏 自療解方全書:64種過敏原侵害,完全阻斷!免疫學醫師教你打造保護網,預防與緩解腫痛癢以及可怕疾病作者: 克里福德.W.巴塞特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19/02/27 克里福德.W.巴塞特(Clifford W. Bassett) 巴塞特醫學博士為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院(ACAAI)及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AAAI)會員,其任教於紐約大學醫學院和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並且為布魯克林SUNY健康科學中心醫學和耳鼻喉科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是紐約過敏與哮喘醫療中心創辦人及醫學主任。身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所譽的頂尖醫師之一,巴塞特的意見及論述常見於當地及全國性媒體,包括《哥倫比亞今日早晨》(CBS This Morning)、《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美國公共電視台(NPR)、《紐約時報》和《時代》週刊。作者現居紐約。
-
2020-03-16 科別.腦部.神經
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你想像更危險!這二種病的機率比別人高
所謂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患者常常會打鼾之外呢,其實他們會突然之間會暫時停止呼吸,那這樣子會造成他雖然有在睡覺,但是睡眠效率非常差,導致他早上起來的時候總是沒有睡飽,覺得頭昏昏脹脹的、精神不好,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記憶力會比較差,或是在開車的時候也會容易出現車禍的狀況。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三大類,第一大類就是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那這通常跟我們的鼻咽構造有關係,有可能是你口咽附近的肌肉比較肥厚,譬如懸壅垂,或者你的舌頭比較肥厚會後倒,或是說我們呼吸道那個地方,肌肉比較脆弱會比較容易塌陷。另外鼻中膈彎曲、鼻塞、鼻竇炎之類的,也會讓鼻子可能比較不好呼吸,導致睡眠呼吸中止。那第二型叫中樞型,中樞型比較在於是大腦譬如說因為中風、因為失智腦部的退化,導致大腦下達的命令沒辦法好好控制睡覺時候的呼吸,所以導致了睡眠呼吸中止。第三型是混合型,就是他是混合中樞型、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常常會發生在除了中風之外,像是說下巴比較短、脖子比較肥厚等的人身上。睡眠呼吸中止目前治療的方式,其實有分程度。如果說你是輕度的睡眠呼吸中止,通常我們會建議你的生活習慣的調整,比如說減重、運動有時候側睡等等,都可以減低睡眠呼吸中止的一些影響。那如果你是可能中度或是重度,我們會請你去耳鼻喉科檢查一下你的口咽或鼻腔,有沒有構造上的異常,譬如說懸壅垂或者是鼻中膈彎曲。那這些可以透過手術、雷射的矯正,也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另外有些口咽的矯正器,可以把舌頭稍微往前往前拉一點,也可以讓我們的呼吸比較順暢,這也是一個方法。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如果你有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持續性的戴正壓呼吸器是最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方法。那現在也有一些叫所謂的負壓呼吸器效果也都不錯。那當然最後還有一種就是說可能是構造上的異常,譬如說他下巴比較後縮、比較短,這時候是顏面的顱骨有一些缺陷,都可以透過手術去做一個矯正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很多人會說,那我有睡眠呼吸中止不治療就是睡不好而已,其實其實睡眠呼吸中止除了會影響到睡眠,你會常常在睡覺當中缺乏氧氣,長期下來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第一個,你慢性病的機率會增加,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的機率,那甚至呢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會增高,失智也是一般人的兩倍。另外睡眠呼吸中止也會導致你白天精神很不好,所以我曾經有病人他有很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開車常常會出現車禍,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我認建議睡眠呼吸中止還是要積極的治療,才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神經豪大條影片)
-
2020-03-12 科別.腦部.神經
全身突然癱軟無力怎麼了?神經科醫師解析周期性麻痺
李先生是一位國中教師,某一天早上當他醒來想下床時,突然發現全身發軟、手腳無力而整個人癱在床上。李先生心想,平常打球、爬山都不成問題,怎麼突然之間連下床都有困難?李太太幫他請了假,讓他在床上休息。不過還好李先生這種「軟腳蝦」的情況只持續了幾個鐘頭,到了中午他已經可以下床走路了。他回想起一年前,有一晚在參加了一場婚宴後,也曾經出現全身無力的情況,不過似乎沒有這次這麼厲害。隔天李先生與同事聊起了這情況,有人建議他應該去看看神經科醫師。特點是陣發性肌肉無力李先生這種突然出現而讓人癱在那兒的病,後來經醫師診斷為「周期性麻痺」(periodic paralysis ,PP)。這種神秘的疾病隨著醫學的進步,被逐漸地揭開了那層神秘的面紗。「周期性麻痺」的特點在於出現陣發性肌肉無力的現象,反而不像名稱那樣的有週期規律性。這種肌肉無力的情形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無力的範圍可以是局部的或是廣泛性的,不過還好呼吸的功能通常不受影響。雖然大部分這種無力的情形可自行恢復,但是如果發作頻繁的話,肌肉也會受損而出現持續無力的狀況。 造成周期性麻痺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因為本身的基因異常所引起的,稱為「原發性」周期性麻痺,也有些人則是因為其他的疾病或藥物所引起的,稱為「次發性」周期性麻痺。原發性周期性麻痺我們的肌肉要能正常的收縮與放鬆,需要肌肉細胞產生電位的變化。這些電位的變化需要靠許多不同的離子在細胞膜上的特有通道來進行穿梭。如果這些離子進出失據的話,就會導致電位的異常而影響肌肉的收縮。如果以發作時血中鉀離子濃度高低來區分的話,周期性麻痺可分為低鉀性、高鉀性及正常鉀性。「高鉀性周期性麻痺」的基因病變已被發現是一種鈉離子通道的組成蛋白SCN4A產生異常所致;「低鉀性周期性麻痺」的基因病變則位於一種鈣離子通道CACNA1S。其它像鉀離子通道如KCNJ18及KCNJ2也可能引起周期性麻痺。次發性周期性麻痺次發性周期性麻痺以甲狀腺機能亢進周期性麻痺(Thyrotoxicosis periodic paralysis,TPP)引起佔多數,通常發作時可偵測到鉀離子偏低。這些患者的發作可能因攝食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引發出來,所以有人是在吃了一頓大餐之後的數小時內出現此一情形。其他像情緒激動或運動後休息時,都較易引起發作。飲食後胰島素的分泌會造成鉀離子移入細胞中。甲狀腺機能亢進周期性麻痺在華人較多,這可能是某些人的基因異常在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時,更容易表現出症狀來,也有人報告這類患者有鉀離子通道KCNE3的基因突變。在台灣的低鉀性周期性麻痺的患者,醫師通常都會檢查甲狀腺機能,其症狀通常也隨著甲狀腺的治療而得到改善。其它會造成鉀離子偏低的情況包括鉀離子隨尿液流失(如內分泌的問題、利尿劑、甘草攝取過量)及嚴重腹瀉。所幸,不管是哪一種周期性麻痺,目前都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減少發作的次數或是加速發作時的恢復。【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0期(2019-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3-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口罩、勤洗手只是基本功!醫師教你從4大方面強化自身防禦力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數量上升,近期研究顯示,病人臨床症狀表現愈來愈多樣化,發燒不再是罹病初期的必然病徵,僅佔研究病患的43.1%,咳嗽、喉嚨痛……等感冒常見症狀的發生比例則逐漸增加。疫情發展至今,單從症狀愈來愈難判斷是感冒還是新冠肺炎,既然辨別敵人不易,強化自身「防禦力」成了當前對抗肺炎的最佳策略。增強「防禦力」可分為內外兩部分。外部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戴口罩」與「勤洗手」,將口罩正確的帶好帶滿,並掌握洗手5時機,這只能算是防疫的基本功。進階一點,請注意現代人每天都會接觸的手機、電腦,因為病毒在這些光滑的科技產品上,能存留更長的時間,因此使用後也應該好好洗手,甚至用75%酒精定期消毒這些日常用品。強化自身免疫系統,則是提升內部防禦力的不二法則,以下從功能醫學的角度,教大家透過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保持愉悅等習慣,從日常生活做好自身的防疫工作。均衡飲食1. 足量的熱量攝取,均衡的營養素分配(醣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均須攝取)2. 攝取足量的蛋白質,維持良好的生理機能3. 適度的飲水4. 減少加工製品及含糖製品的使用5. 調節吃飯速度,喚醒腦中的飽食中樞,避免過量飲食6. 必要時,諮詢功能醫學醫師,輔以營養補充品,讓生理機轉更順暢充足睡眠1. 固定生活作息,睡前少用3C相關產品2. 睡眠品質較睡眠時間長短更為重要3. 若有睡眠障礙,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或是抗焦慮藥物,應先就診,釐清病因適度運動1. 運動前應熱身,且強度需當下身體狀態調整2. 稍微流汗可讓身體維持良好生理機能3. 訓練核心肌群,維持身體中軸恆定愉悅心情1. 大笑有助於腦部功能2. 多吃含色胺酸的食物,維持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