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白血球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3-09-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貧血有哪些症狀?貧血該怎麼吃?癌友補血3大類營養素,肉食與蔬食補血食材排行榜
貧血是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副作用,因為化療藥物關係也會破壞血球,如果同時營養素攝取不足,缺乏可以製造紅血球的營養素,就會大幅增加癌友貧血,補血除了鐵外,維生素B6、B12與蛋白質都相當重要,以下就來介紹貧血症狀與貧血該怎麼吃。貧血有哪些症狀癌症治療因為化學藥物治療,病患經常在化療7-10天,會出現短暫的造血功能異常,改變了血液的組成,包括減少白血球、血小板、紅血球的製造。統計中發現,近3成化療患者會發生輕重不一貧血問題,與此同時營養素吃得不足夠,會出現以下情況,是貧血的徵兆。.容易出現疲倦.掉髮.失眠.臉色蒼白.臉色萎黃.注意力不集中.指甲顏色變淡.眼睛下結膜比一般人蒼白.心悸最常見像是骨轉移患者,在照射大範圍骨頭後,因骨隨造血細胞受破壞而引起。較輕的貧血無感,但是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可能出現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狀指或變平失去彎度,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哦。 癌症治療引起貧血的原因一、化學治療引起貧血高劑量化學治療,傷害骨髓基質細胞抑制造血生長因子合成,尤其是紅血球生成素引發免疫介導的造血細胞或紅血球的破壞引發微血管病變溶血性貧血或栓塞性微血管病變加重原有之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二、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影響骨髓造血化學治療藥物會因治療次數增加時會增加骨髓抑制的期間,造成短期造血功能異常。大劑量非細胞週期依賴型化學治療藥物,如:排多癌mitomycin、威克瘤melphalan,可能讓幹細胞死亡,長期抑制骨髓。DNA異構酶第II型如抑制劑造成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可能會導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三、腸胃道癌症手術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是骨髓細胞生成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當胃切除後,因為鐵質、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吸收不良,容易引起貧血,一般會在手術後數年發生貧血。.鐵缺鐵是部分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後貧血最常見的原因。鐵在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吸收,而胃酸會促進鐵的吸收。胃切除後使胃酸減少,缺乏胃酸使攝取的三價鐵不能轉變成可吸收的二價鐵。.維生素B12胃會分泌內在因子,吸收維生素B12,才能在迴腸吸收。因此胃切除或萎縮性胃炎會發生內在因子分泌減少,使維生素B12吸收量降低。因肝臟會儲存B12,全胃切除者如沒有每月肌肉注射維生素B12,在5至6年後才會發生B12缺乏性貧血。.葉酸胃切除後發生葉酸缺乏的原因為吸收不良(在十二指腸吸收和空腸吸收)及消化不良。貧血可以吃哪些食物?充足的能量和養分才能保持活力和好氣色。對於因鐵質缺乏而引起的貧血,透過飲食調理補血。以下是可改善貧血的營養素鐵質葉菜、肝臟、瘦肉、海帶、紅豆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鐵質,適當攝取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紅血球和血色素含量。維生素B12肉、蛋、奶、魚貝類等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補充維生素B12可以促進紅血球的生成。葉酸深綠色蔬菜、豆類、穀麥類、牡蠣、鮭魚、牛肉、豬肝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葉酸,攝取足夠的葉酸有助於紅血球的生成和提高血紅蛋白水平。Ellen營養師貼心整理了豐富的高含鐵食材,除了牛肉之外,還有其他好的蛋白質、鐵含量高的食物,讓大家在飲食上可以多一點選擇,同時也能攝取足夠補血營養素。可以吃肉、海鮮、蔬菜、豆製品,還要記得吃水果,像是芭樂、奇異果、橘子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可以幫助鐵質吸收。記得在用餐的時候,不要喝綠茶、紅茶或是咖啡等多酚類高的飲料,因為會影響補鐵營養素的吸收。 癌友貧血常見Q&AQ1:蛤蜊、牡蠣鐵質豐富,而雌激素含量高,乳癌和卵巢癌癌友可以吃嗎?Ans:海鮮含有豐富的硒、鋅、EPA、DHA等營養素,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抗發炎、抗氧化,所以乳癌病友可以放心享用海鮮。記得不額外補充含調節荷爾蒙的保健食品,例如大豆異黃酮、蜂王漿、花粉等,其實乳癌病友在天然飲食上沒有太多限制哦。卵巢癌病患者而言,天然新鮮的食物正常食用不太容易造成體內荷爾蒙過量。蝦、蟹、牡蠣、蛤蜊、黃豆製品、豆漿、豆皮、山藥、牛蒡等食物都可以食用,也是記得需要避免使用額外的荷爾蒙補充品。Q2:可以使用中藥材來補血嗎?Ans:詢問專業中醫師,詳細告訴中醫師目前的治療與使用的西藥,要透過中醫師的望、聞、問、切的診察,才會有好的效果。
-
2023-09-06 養生.聰明飲食
調節免疫力、促進血液暢通 詳解紫蘇功效、禁忌以及營養成分
紫蘇是一種富含多種植化素與維生素的高營養蔬菜/香草,紫蘇的種子含有α-亞麻酸和木犀草素,而紫蘇葉中的迷迭香酸則具有緩解花粉過敏等過敏症狀的效果。此外,紫蘇獨特的香氣成分紫蘇醛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對預防食物中毒有相當的效果。紫蘇是屬於唇形科紫蘇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60公分,莖呈四棱形,葉子的邊緣呈鋸齒狀,顏色有原本的紫色紫蘇與變種的綠色紫蘇。紫色的紫蘇富含Shisonin這種花青素成分,在酸性環境下就會呈現深紅色,所以常被應用在醃酸梅等食物裡,可以增添鮮豔的紅色,讓食物看起來更為可口。此外,傳統以來紫蘇在中藥上是可以解寒毒的一味藥材,所以常用於海鮮如螃蟹、魚、蝦的調味,以平衡海鮮的寒氣,也有預防食物中毒的用意。而日本料理常運用綠色的紫蘇,味道與藥性都不如紫色的紫蘇強烈,但是其清香與清淡的生魚片搭配起來可謂恰到好處。而日本也會將紫蘇乾燥泡茶,可以充分攝取其中的花青素,據說對疏通過敏的鼻子也很有好處,感冒時喝也很有好處。紫蘇的功效紫蘇原產於喜馬拉雅山麓,於宋朝引進中國,本草綱目說紫蘇「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蛇犬傷。」,而後又傳到了日本,反而讓日本人為之著迷,在日本的日常飲食裡,還真少不了紫蘇的存在。以現代眼光來看,紫蘇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有豐富β-胡蘿蔔素、鈣、維生素B1、B2、B6、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菸鹼酸,礦物質則有鐵、鉀、鎂、鋅等,以及植化素-迷迭香酸。紫蘇葉獨特的香氣是由一種多酚類物質——紫蘇醛所造成的,紫蘇醛具有很好的的抗菌和防腐作用。而且紫蘇的價值不只是葉子,紫蘇的種子中含有必需脂肪酸(α-亞麻酸, ALA),ALA是一種omega-3的珍貴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此外還有迷迭香酸以及黃酮類的木犀草素。這些物質被認為是抗過敏成分,具有緩解過敏症狀的效果。因此,紫蘇籽油近年來在日本被當成一種珍貴的食用油,不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還被當成預防過敏的超級食物,特別適合涼拌等低溫的料理法。又被稱為「田裡的魚油」。根據現代研究,紫蘇的功效主要有以下:緩解過敏症狀紫蘇種子中的α-亞麻酸、木犀草素、迷迭香酸可以抑制引起花粉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原的作用,因而有緩解過敏症狀的效果。紫蘇種子油富含α-亞麻酸,它會在體內轉變為EPA(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過敏和改善過敏體質的作用。此外根據分析,迷迭香酸在紅紫蘇中含量是比較多的。增進食慾紫蘇含有香氣成分紫蘇醛。紫蘇醛能刺激嗅覺神經,促進胃酸分泌,從而增進食慾。此外,它也具有強烈的抗菌作用,有助於預防食物中毒。促進眼部健康紫蘇富含β-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是生成視紫質所需的營養素,從而可以預防夜盲症和眼睛疲勞。增強免疫力紫蘇中的β-胡蘿蔔素在體內作為維生素A,可以強化皮膚和黏膜,使其更加健壯。皮膚和黏膜的健壯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病毒的侵害,同時也提升了免疫力。 此外,紫蘇中富含維生素C,可以增強白血球的功能,並對抗病毒。紫蘇中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協同作用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感冒的機會。血液暢通紫蘇中含有的α-亞麻酸在體內轉變為EPA,可以減少壞的(LDL)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因此可以幫助血液保持暢通。壞的(LDL)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增加會使血液變得黏稠,影響新陳代謝。當血液變得黏稠,新陳代謝變差,身體容易疲勞,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心得依照中醫本草綱目看來,紫蘇全身都是寶,從葉、莖、種子來說都充滿了功效與營養價值。所以需要對抗過敏、調節免疫力的族群、或是需要維持眼睛健康的族群、甚或是需要舒緩壓力、恢復疲勞的族群,都很適合食用紫蘇或是紫蘇籽油,或是泡杯紫蘇茶,甚至將紫蘇作為外用的保養品,都是對身心靈很好的一種方式。紫蘇是使用歷史很悠久的一種食療蔬菜、香料,安全性很高,並沒有特別的禁忌,如果屬於體質特殊的族群,可以請教一下醫師或專家。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3 失智.長期照護
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 失智母親與罹癌女兒跨越疾病的一場旅程
2018年7月,人類學家劉紹華和她的母親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症」,其母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而劉紹華得了癌症。兩人同時生病,對於家人打擊重大,家中混亂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各種沒想過的生命經驗陸續發生。不論生病或康復,變壞或變好,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生病或老化的身體,很多的身心感受一言難盡,因為病人可能正困惑於不明的處境,也可能難以啟齒內在的憂心。當病人正在跨越身心的邊界,能靠什麼擺渡以順利超越現況、朝向安頓之境?我想,除了良好的治療,以及病人自己的身心探索與活在當下的修行功夫外,親友的同理心、照護和言行反應,也是下墜之人能否被接住、順利擺度過關的重要因素。我和母親同時經歷身心下墜的慌張。當我陷入化療副作用和孤立無聊導致的身心變化時,母親也正陷入腦部退化的風暴之中。半年的治療期間,醫囑盡量迴避親友探視,以預防感染。母親雖常跟我通電話,但只能等待我的白血球數回升且哥有空時再帶她來看我。雖然我們對各自病程的認識和投降的時間點不同,卻同樣經歷過身心下墜的慌張。我接受治療約三個月後,母親從擔心和掛念我,變成只有掛念,到主要剩下「為何我都不回家」的疑問。她逐漸忘記我生病了。當我偶然發現母親遺忘此事時,我感到難得的欣慰,從此在她面前絕口不提。我以為,遺忘不好的事就等於放下。但是,仍有清晰邏輯認知的母親,不見得這麼想。遺忘並不等於放下,而是想不起來的懊惱。有回聊天,母親提到一些她記不清楚的不愉快往事,我說:「這些事忘記了,不就輕鬆了嗎?就不用再想了啊。」 母親偏頭瞅我:「怎麼會輕鬆?」 我又問:「那是什麼感覺呢?」 母親低下頭,似乎認真用力地在思索:「覺得很……懊惱,想不起來很懊惱。」母親用加強語氣說了「懊惱」兩次。我有點訝異,這是非口語的正式用詞,母親的表達能力仍非常精準。母親和我的對話讓我明白,沒有完全遺忘的記憶,仍是記憶。記憶破碎的狀況勾引出自我認同的焦慮與懊惱,哪怕是不愉快的記憶,都不想失去。母親想要拾回的,不一定是記憶本身,更是記憶的能力。母親經常清晰具體地描述自己的腦霧狀態,她能認知並表達細微的變化。外人看來是幻覺,卻是病人的真實感受。有一天,我牽著母親的手散步,她突然問我:「妳有沒有覺得我走路搖搖晃晃?」其實,母親走路並沒有搖晃,但那是她身體內在的真實感受。我在治療後期,偶爾也有那種身體內在非常脆弱,像是隨時想坐下的感覺,但是外人完全看不出來,甚至可能以為是病人的幻想。那不是錯覺,是真實的感受,病人正在辨識體內的訊息,並努力穩住自己。母親所經歷的病識感,是種覺察自己正在往下墜的失控感受,儘管速度不一定很快,方向卻很明確。我感同身受。治療期間,我的病識感也很明顯。在一般的社會認知裡,化療就像是把「毒藥」打進身體裡,癌細胞殺死了,無數的好細胞也陣亡犧牲,化療就是一種必要之惡。我的病識感,主要源自於化療的副作用,而非已受藥物控制的疾病本身帶來的傷害,所以,我相信自己度過化療的難關後將得以康復。然而,儘管有此信心,我都免不了陷入低潮。而快速老化愈趨逼近、失智愈趨明顯的母親如何能有信心?如何能安置自己的不安?當我們處在疾病的邊界上失智症狀一再浮現的母親和癌症治療中變得脆弱的我,都處在邊界上。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用上這套我熟稔有餘的觀點,來理解母親和我的這段生命交會時刻。我的人類學研究讓我慣於「永遠處在邊界上」,向來以為那是一個來回進出隱微邊界的不穩定狀態,因為堅守模糊地帶,才能在其中探尋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脈絡。這種狀態最適於思考,尤其是關於自身認同與位置的思考。只是,以前的我未曾想過,處在邊界上對於生命的思索和昇華有利,卻也可能延長病中之人的困惑與苦痛。因為,多數時候必須跨越模糊邊界,才有可能朝向穩定,或邁向新生。位於邊界上的處境若欲是福而不是禍,端賴對於前景能否有所期盼。治療是我的擺渡人,得以協助我跨越有限可期的邊界之苦,只要前景在望,處在邊界上仍有新生的期待。但是,母親的擺渡人何在?母親正在經歷的生命過渡,是否還能有機會走向某種重生,而不僅只是一路失控漂流到生命的終點?
-
2023-08-27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桃之嬌膠
先不管營養成分,或是對身體怎麼好或不好的各方說法,對於喜歡嚐新,又熱愛天然食物的我來說,桃膠真是很不錯的食材。喜歡它的理由是,產自天然植物、方便取得、容易處理、好料理又好吃、價格平實,而且在我家院子裡就有。桃樹被人類栽種歷史超過2千年,桃膠是桃樹的副產品,不知為什麼,卻直到這幾年才在台灣流行起來,就連冷飲攤、小吃店都吃得到。一開始,我只是好奇的買現成的來吃吃看,嚐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也就沒特別在意,直到前陣子採摘院子裡的小桃子,看到蒂頭掛著一顆水珠型、琥珀色、晶亮透明的膠狀物,搭著桃肉咬下,得到滿口甜香瀰漫,才又引發我對桃膠的興趣。有人說家裡種桃樹會招桃花,桃花運有正有邪,信者恆信,不在意的就不會被影響。三年前栽下二株小桃樹,單純只是為了日後賞花,當花材使用,跟風水全然無關。桃樹不負所望,果然在今春開出粉紅色的美花。開花結果本是必然,對我卻是出乎期待之外的驚喜,儘管果粒不大,卻已有蜜桃的香甜軟特質,而桃膠更是意料的加分。吃過小桃子上的桃膠,我才認真地查看關於桃樹的資料,也才知道桃子本是富含果膠的水果。當桃樹受到病蟲侵犯,或枝條斷裂破皮,就會分泌果膠自我修復,就像是人類的淋巴液或是白血球的反應一樣,遇到外敵立刻趕去把受傷的部位保護起來。我推測,桃樹在我剪枝當花材的時候就已經有流膠出現,只是我沒注意。桃子季結束之後,掉落了好些葉子,原本被遮住的枝幹上,果真有好幾塊顏色深淺不一的桃膠。我直接採下放入嘴裡,除了彈牙和淡淡的植物清新之外,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神奇的是,才隔兩天,那些桃膠幾乎都不見了,難道是被樹幹收回去了嗎?還是被蟲鳥蜜蜂吃掉了?到現在我還沒有答案!既然院子裡找不到,就去外面買吧。無論在網路商店或是中藥行買桃膠,價錢因乾淨程度略有高低,我向來推崇懶人料理,能夠省麻煩就不要考驗自己的耐性,買到幾乎沒有雜質需要挑剔的桃膠,很讓我滿意。逢膠必補的觀念存在已久,凡會產生膠黏性的食材,像是燕窩、白木耳、珊瑚草、石花、皂角米、雪燕等等,都會讓人有吃入膠原蛋白的錯覺。哪怕營養專家一再從科研角度解釋,這些濃稠的膠狀物,不過就是短鏈醣份和植物性蛋白質,要靠食物達到養顏美容又可顧膝蓋的神奇效果,只怕是想太多。心理認知是一回事,好吃又容易料理就是餐桌上的無敵不敗。還沒有泡水的桃膠就像是華麗的琥珀,非常漂亮。建議從大約50克少量學習抓分量,下次再增減調整。桃膠以15到20倍的飲用水浸泡,大約6-8小時就可以泡發。我用原湯化原食,再加入龍眼乾、紅棗、枸杞,以及同樣需要泡發的皂角米,一起放入電鍋蒸煮。大約30分鐘後,就可以得到一鍋濃郁的桃膠甜湯。因為配角都帶甜味,要不要額外加糖隨個人喜好。為了讓口感更豐富,我在起鍋前,淋上一湯匙的米酒,很有提味的效果。每次煮,我都會嘗試不同的調味,例如加入桂花蜜、香蘭葉、椰糖水等,讓味道更豐富。桃膠和皂角米都是越煮越無形的食材,喜歡彈牙口感的不用加熱太久,想要粘水交融的久煮可得。至於吃過身體有什麼變化,我猜你會跟我一樣有感覺的。
-
2023-08-25 癌症.乳癌
少量多餐、攝取高蛋白…乳癌治療飲食5原則 「這些」保健品不建議吃
很多癌症病患不是被癌細胞打敗,而是營養不良的問題,就連乳癌患者也是,一心想要餓死癌細胞,殊不知先餓死具有戰鬥能力的免疫細胞,使體力不支、免疫能力降低最後迎來的是生命的尾聲。所以足夠的熱量營養還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才能幫助身體修復、讓開刀傷口癒合快些製造出強力的免疫細胞、縮短癌友住院時間。乳癌治療營養原則乳癌治療飲食重點是高熱量營養均衡並充分補充高蛋白質,意指比一般飲食有更多的熱量及蛋白質,為了避免在手術前後、化療時體重減輕、發生組織耗損或惡病質。一般來說,成人乳癌癌友每公斤體重至少需要 1 - 1.5 公克蛋白質,以及 35 大卡熱量。 ✔ 少量多餐——增加熱量攝取乳癌飲食重點1:少量多餐——增加熱量攝取依照癌友自己的食慾與體能狀況,每 2 ∼ 3 小時進食一次。除了一天三餐以外,增加 2 ∼ 3 次的點心時間。點心方面可以準備蒸好的紅豆、綠豆、紫米或是薏仁,再與癌症罐裝營養品混合一起當作甜點,既能補充熱量還有吃到甜品的感覺。如果化療後有口炎、潰瘍的癌友,則考慮將罐裝營養品放入冰箱冷藏,飲用時能舒緩口腔不適感也可以補充到營養。✔ 攝取高蛋白質——提升組織修復乳癌飲食重點2:攝取高蛋白質——提升組織修復如雞蛋、魚肉、去皮的雞肉、鴨肉,除去肥肉的牛、豬,同時也要吃植物性蛋白質,如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口渴時候可以喝豆漿或牛奶,無形中補充了水分,也達到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目的。✔ 增加蔬果類食物乳癌飲食重點3:增加蔬果類食物蔬果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會刺激腸胃蠕動,減少糞便在大腸的時間,降低消化過程中腸細胞與致癌分子接觸。另外,水溶性纖維可使糞便吸收水分,稀釋糞便中有毒物質的濃度。因此每天至少攝取 3 碟蔬菜,2 個水果,三餐以全穀雜糧類為主食,在飲食中獲得足夠的膳食纖維。✔ 減少動物性油脂乳癌飲食重點4:減少動物性油脂油脂攝取過多,會產生較多的自由基,刺激細胞的分裂及變質。請不要為了提高熱量的攝取,而進食過多無益的動物性油脂食品和富含反式脂肪的點心。✔ 注意避免生食乳癌飲食重點5:注意避免生食乳癌化療期間容易造成白血球數目降低,而導致患者的免疫力與抵抗力變弱的情形發生,所以要注意避免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泡菜等,水果也要盡量洗淨削皮後再食用。乳癌治療不舒服的緩解方法在癌症治療期間,因為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關係,癌友可能會對於食物提不起勁、吃東西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口乾舌燥甚至是嘴破問題而進食困難,以下提供應對方法供癌友與癌友家人參考,來減緩副作用的不適感。乳癌飲食常見 Q&AQ1:如何減少脂肪的攝取?Ans:肉品可已去掉看得見的脂肪,食物的種類可以彈性替換並且改變烹調方法。 Q2:蔬果要怎麼處理?Ans:➊ 花果菜類:果蒂凹陷:甜椒、苦瓜、佛手瓜。易沉積農藥,宜先切除果蒂後再沖洗。連皮食用:小黃瓜、蕃茄、馬鈴薯、地瓜,以軟毛刷刷洗。需削皮食用:絲瓜、蘿蔔、大黃瓜,先洗後再削皮。➋ 包葉菜類:包心白菜、高麗菜。去除外葉後,再剝成單片沖洗。➌ 小葉菜類:青江菜、小白菜、菠菜。近根處切除後,張開葉片,直立沖洗。➍ 水果類:任何水果削皮或剝皮前都需要清水沖洗乾淨 Q3:生機飲食對乳癌病人好嗎?Ans:生機飲食含豐富的植化素及纖維素,且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有機磷成份,對身體是有好處。但是乳癌患者還是需要搭配均衡飲食為基礎,只吃有機蔬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則無法提供治療所須營養,尤其在化學治療期間,反而造成營養不良,以致於身體虛弱、抵抗力減弱。 Q4:乳癌病人可以吃黃豆嗎?Ans:2009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在中國針對乳癌患者做的研究,以 5000 多名中國女性為實驗對象,長達 5 年的研究,探討「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黃豆類食品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適當攝取黃豆及黃豆製品,對於罹患乳癌的病人是安全的,但是不建議乳癌患者攝取萃取提煉過的大豆或黃豆萃取的大豆異黃酮,一方面是製作過程的安全還有高單位劑量的攝取。Q5:有什麼保健品是需要避免的?Ans:其實所有的天然食材、原型食物都可以吃。以下是大家最有疑問的食物:●大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可以吃。●蜂蜜:可以吃。但化療期間不建議使用,因為蜂蜜屬於生食。●麻油麵線:可以吃●燒烤、炸物:可以吃,一個月不超過兩次,偶爾享受一點壞東西,身體其實有能力排除,吃完記得多喝水。●薑母鴨、人參雞:少量吃,吃肉就好了。不建議吃的食物:蜂王乳、大豆異黃酮萃取物、白高顆(野葛根)以上通常都是保健食品的原料,通常都是高濃度萃取,主要是調節荷爾蒙的成分,因此不建議乳癌、子宮頸癌等荷爾蒙相關的癌症患者時使用。(本文由米蕈多醣體學會授權刊登)
-
2023-08-22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身心靈關鍵 簡文仁教如何提升「五力」
健康包括身心靈,讓自己各方面更好,是一種健康賦能,也就是健康要靠自己。我主張提升「五力」,分別是免疫力、調適力、自癒力、修復力、代償力,有助促進健康。健康身心靈關鍵:五力免疫力免疫力可以讓人變成「無敵鐵金剛」,中醫講外邪進不了身,免疫力強,可防範病毒、細菌入侵,就算細菌、病毒入侵,也很難在體內複製、成長、繁殖、存活;若要提升副交感神經優勢,讓白血球品質提升,可以透過紓壓、溫和運動、曬太陽、聽音樂,增強免疫力。調適力無法阻敵於境外,就要靠調適力,調整各方面功能、機能、系統、組織適應。調適力比適應力進一步更主動,適應力是「你來,我順應你」,調適力是「主動調整自己」。調適力可分為體適能和心適能,體適能是身體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心適能是心理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自癒力人是有機體,人體無法調適時,有能力偵測自己那兒有問題,進而改善,例如累積性運動傷害,運動時肌肉收縮,收縮時肌肉纖維可能斷裂,破損,但休息一陣子,就會痊癒緩解;感冒或拉肚子,我們常說感冒有時不用吃藥,適度休息,大概五天到七天就好了,就是靠自癒力。修復力有時自癒不容易,就要靠修復力。例如運動肌肉纖維拉傷,如果拉傷嚴重、範圍較大, 可能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此時靠修復力,維持其正常功能,處於堪用狀態。一般來說,上了年紀,修復力也變得比較差。代償力若連修復力都幫助不了,怎麼辦?就要利用代償力。透過外來的幫助,例如無法走路,可以坐輪椅,使用拐杖、護膝等輔具,就是代償工具,現在輔具發達,有助提升生活與行動功能。如何提升五力?免疫力可預防外來各種入侵,平常生活再怎麼忙碌,一定要撥一點時間讓身心平靜,有助提升免疫力。可以透過靜坐,減壓,呼吸吐納等,讓自己有愉悅、舒坦的感受,包括好好睡一覺,尤其熬夜後會發現整個身體都亂掉了,不只身體,心理也受影響。另外,笑臉迎人,有助社會性健康。我們有時可能對某人不認同,但如果想到他有自己立場或受到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影響,很多因素造成他現在的言行、舉止,便可能盡量尊重,包容。雖然不認同,我們可以設法引導,若不能引導,我們就轉身,避免衝突。調適力是指心的調適,是認命知性,隨緣,不要太斤斤計較,大步走,少發火。但少發火並不容易,需要慢慢練習。我們尊重、包容對方,就可以減少發火的機會;每天笑容滿面,也比較不容易起衝突,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自癒力要給身體時間,但也要智慧判斷,必要時要去看醫師。人體會產生修復力,此時需要靠充分的營養,提供補給,有助修復。代償力便是善用輔具,包括拐杖、輪椅、眼鏡等,必要時透過外物幫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30 醫療.骨科.復健
洋蔥補骨第一名,可改善骨質疏鬆症?教授告訴你殘酷真相
讀者Renie在2023-7-1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看到一篇有關生洋蔥跟骨質疏鬆有關的文章。我的骨密度是-1.7。剛好有這方面的問題。想請教一下林教授的意見。這位讀者是把一整篇文章拷貝在電郵裡。文章很長,所以我就只拷貝第一段如下:「鄭惠文博士為台北醫學大學教授,現職駐比利時醫藥衞生組代表。再度提醒各位好友- 洋蔥 – 補骨髓比鈣快十倍不止,補骨第一名 (我每天每餐吃生洋葱已有兩年了!–楊建武)洋蔥是極少數含有前列腺素A的蔬菜,前列腺素A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擴張劑,能夠軟化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促進引起血壓升高的鈉鹽等物質的排泄,因此既能調節血脂,還有降壓和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洋蔥補骨髓比鈣快十倍不止,補骨第一名。」(有關「骨髓」請看文末版主加註)其實,我在2016-8-2就已經發表洋蔥補骨第一名?,質疑此一聲稱。不過,由於當時網站才剛成立,這篇文章也就只有少許點閱。我現在先把它拷貝如下(紅色字),然後我會提供最新的相關論文。上個禮拜收到一個電郵,標題是:補骨髓比鈣快十倍多,補骨第一名竟然是它!維X力可以丟了啦!!!!上網查看,類似的資訊大概有數百條吧。它們大多有這樣的開端:「洋蔥是極少數含有前列腺素A的蔬菜,前列腺素A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擴張劑,能夠軟化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促進引起血壓升高的鈉鹽等物質的排泄,因此既能調節血脂,還有降壓和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前列腺素A的英文是Prostaglandin A。它確實有如上所說的,對血管及血液的作用。但是,「洋蔥是極少數含有前列腺素A的蔬菜」,是真的嗎?1973年,也就是43年前,有一篇報告說:「初步的分析,洋蔥似乎含有前列腺素A」。請注意兩個重要的關鍵詞:「初步的分析」以及「似乎」。那,如此「初步的」以及「似乎的」研究,為什麽43年來,再也沒有任何進一步的相關研究?顯而易見的,是因為沒有人能進一步地證實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除此之外,前列腺素A又跟補骨有啥關係?真不知寫此文章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竟能把它們扯在一起。至於洋蔥是否對骨頭有幫助,是有兩篇研究報告提供支持的證據。一篇是發表於2000年,用老鼠做實驗。另一篇是發表於2009年,用問卷調查分析白人婦女吃洋蔥的習慣。所以,是有一些有限的證據顯示洋蔥有護骨的功效。但是,我可以保證這個功效絕對不會是因為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有關「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目前還是只有兩篇論文:1973年:Search for prostaglandin A1 in onion(在洋蔥中搜索前列腺素 A1)。初步鑑定強烈表明洋蔥的這種成分似乎是前列腺素或前列腺素樣化合物。1986年: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prostaglandins in Allium cepa(洋蔥中不同前列腺素的提取及鑑定)。將大蔥 (Allium cepa) 在攪拌機中均質化並提取…鑑定出的前列腺素為 F1 α、E1、B1 和 A2。【註:這項研究的對象其實是green onion(大蔥)】由此可見,「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的證據是非常薄弱。有關「洋蔥補骨」,目前還是只有三篇論文:2000年:Some vegetables (commonly consumed by humans) efficiently modulate bone metabolism(一些蔬菜(人類常用)可有效調節骨代謝)。雄性大鼠每天服用 1 克洋蔥,可使骨吸收減弱 23%。 每天給切除卵巢的大鼠服用洋蔥可以劑量依賴性地抑制骨吸收。2008年:Onion decreases the ovariectomy-induced osteopenia in young adult rats(洋蔥可減少年輕成年大鼠卵巢切除引起的骨質減少)。富含洋蔥的飲食可以抵消卵巢切除術引起的骨質流失和生物力學特性的惡化。2009年: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nion consumption and bone density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non-Hispanic white women 50 years and older(50 歲及以上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圍絕經期和絕經後洋蔥攝入量與骨密度之間的關係)。每天食用一次或多次洋蔥的人的總體骨密度比每月食用一次或更少洋蔥的人高 5%。由此可見,「洋蔥補骨」的證據是非常薄弱。至於「洋蔥補骨第一名」,我就只請您用屁股想一想,第一名是跟誰比出來的?芋頭、番薯、馬鈴薯……?需要用多少經費來做這樣的研究?有哪個窮到只剩下錢的人會願意提供這樣的經費?馬斯克?比爾蓋茲?巴菲特?……您可以參考這三篇文章:地瓜抗癌第一名?地瓜抗癌是一場烏龍鬧劇地瓜抗癌,中國製造版主加註:骨髓是造血器官,是所有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發源地。把骨髓跟骨頭混為一談,這篇網路文章的荒謬足見一斑。原文:再談「洋蔥補骨第一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1 醫療.新陳代謝
她狂掉牙竟是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口腔4大問題 預防牙周病養成6衛生習慣
糖尿病控制不佳,小心牙周病找上門!一名40多歲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數值時高時低,且未維護口腔健康,隨著年紀增加,陸續出現牙齦萎縮紅腫、牙縫變大等症狀,還陸續脫落7顆牙齒,轉診至牙科後才診斷牙周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發生牙周病機率,相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2至3倍,且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嚴重程度更高,務必更要注重口腔健康。6大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是很複雜的慢性病,之所以說複雜,是因為若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會造成身體多處器官受傷,主要會造成6大類併發症:1.心血管病變2.腎臟病變3.神經病變4.視網膜病變5.糖尿病足6.包含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病變糖尿病口腔4種問題在口腔病變部分,根據台北榮總員山分院「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的衛教資料指出,常見糖尿病的口腔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1.口乾、口臭、味覺改變:糖尿病導致微血管及神經病變,使唾液分泌量減少造成口乾,細菌、病毒、黴菌感染的機會增加造成口臭,味蕾孔變窄或消失造成味覺改變。2.口腔內傷口癒合困難:因糖尿病致身體免疫系統改變,影響牙齦組織膠原纖維代謝,而加速齒槽骨喪失,及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3.齲齒:口腔衛生不良,使堆積在牙齒或牙齦溝中細菌數增加所致。4.牙齦炎、牙周病:牙齦出現凹狀糜爛,甚至骨頭外露而感劇烈疼痛。糖尿病患罹牙周病比普通人高2-3倍 4原因讓牙周病更棘手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宋承恩指出,牙周病致病因子是細菌感染,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相較未罹患糖尿病者,發生牙周病的風險增2至3倍。4原因讓糖尿病患容易發生牙周病:「白血球功能低下」:糖尿病患容易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容易讓白血球無法正常發揮生理作用,影響到對抗牙周細菌的能力,相比正常人更容易引起感染的問題。「膠原蛋白代謝異常」:膠原蛋白是合成牙周組織、齒槽骨主要物質,糖尿病人的高血糖狀態會抑制膠原蛋白合成。同時還會抑制齒槽骨、牙周組織的合成機轉。且糖尿病病人的牙齦溝內溶解膠原蛋白酵素增加,牙周更容易被破壞。「末稍微血管異常」:末梢循環差是糖尿病患常見問題,因血管壁基底膜變厚影響代謝,有害物質難以排出,營養物質及防衛感染的白血球難進入,無法發揮營養補給、殺菌功能,造成牙周病惡化。「傷口復原能力降低」:糖尿病患的傷口不易復原,使牙周病更為嚴重。新光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韓燕婷表示,高血糖會導致骨頭新生成率更低,齒槽骨遭破壞更難復原。牙周病與糖尿病會發生雙向聯結 治療時需同時考慮糖尿病患牙周病症狀與一般牙周病無異,韓燕婷表示,常見包括刷牙流血、口臭、牙齦悶脹、紅腫、化膿、自發性流血、咀嚼無力、牙齦萎縮、牙齒位移、牙齒脫落、對冷熱刺激食物敏感等症狀。宋承恩表示,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蛀牙、牙周病風險較高,尤其第二型糖尿病及牙周病皆好發於中年以上族群,務必特別留意。糖尿病除容易導致牙周病發生,兩者更存在雙向關係。宋承恩表示,牙周病是因細菌引起,當有害細菌恐進入血液中,引起人體發炎反應,促使免疫系統釋放發炎因子,使組織表面的胰島素受體數減少,影響脂質、糖類代謝,增加胰島素阻抗,使胰島功能下降,許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即可能是牙周病作祟,若合併兩種疾病,需同時治療。糖尿病預防牙周病6重點韓燕婷提醒糖尿病患注意2重點,可避免牙周病發生:最重要是「控制血糖」、維護口腔健康。許多民眾自認「認真刷牙」,還有用電動牙刷,但最容易忽略「牙齒縫」,以為有卡食物才要清,其實每次用餐後都需要刷牙,建議搭配牙間刷、牙線等工具,避免細菌存留牙縫釀成牙周病。宋承恩建議糖尿病病患需注意維護口腔健康,養以下衛生習慣可降低罹牙周病的機會:6衛生習慣降低罹患牙周病1.良好作息、避免過多壓力。2.飲食控制、均衡營養。3.避免抽菸、酗酒、吃檳榔。4.正確刷牙:包含使用一般軟毛牙刷、牙間刷與牙線、牙菌斑顯示劑。每日至少三餐飯後與睡前皆刷牙。5.定期接受口腔檢查與洗牙:目前健保給付糖尿病患每3個月洗牙1次,醒牙醫師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追蹤確認口腔狀況。6.口臭、牙齒搖動或有牙周症狀時,應盡快就診牙科治療。資料/宋承恩醫師提供【資料來源】.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 - 臺北榮總員山分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
2023-07-17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病毒新發現 國衛院:血栓與「這個蛋白」密切相關
新冠疫情爆發三年多,新冠病毒對人體產生的影響甚深,確診者有時產生嚴重炎症,甚至死亡;其中「血栓炎症」更是死亡主因。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內的脾臟酪氨酸激酶(Syk)與蛋白CLEC2受體結合域(RBD)有直接交互作用,才會引起發炎反應,並研發出基因重組蛋白「CLEC2.Fc」,減少血栓炎症,有望用於新冠確診者的治療。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與其研究團隊發現,當使用CLEC2和新冠病毒棘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進行交互作用測試時,有直接的交互作用,意味著CLEC2可能就是新冠病毒的受體之一。並且CLEC2與不同病原結合會活化血小板產生NETs,造成微凝塊和過度發炎反應。謝世良說,研究團隊利用負責表現新冠病毒RBD的慢病毒(lentivirus)刺激血小板和嗜中性白血球,觀察CLEC2和新冠病毒對血小板和NETs的影響。結果顯示,新冠病毒通過RBD與CLEC2結合後能夠活化血小板並增加NETs的產生。謝世良表示,研究團隊進一步對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施打了重組CLEC2蛋白(CLEC2.Fc),發現CLEC2.Fc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後引起的肺部和心臟的NETs產生,並減少了小鼠的血栓炎症。因此,CLEC2可能成為一種新型模式識別受體,而CLEC2.Fc則有望成為治療新冠病毒引起的血栓炎症的潛在藥物。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宋佩珊表示,在小鼠研究中發現,原本60%至80%的基因剔除小鼠在感染新冠後會產生血栓,但注射CLEC2.Fc後,則減少60%至70%的發生率,實驗重複三次都得到一致的結果。謝世良說,血小板是負責人體凝血的機轉,因為有免疫功能,過往都認為凝血異常就是骨髓有問題,但新冠病毒的研究至今,科學家意識到「肺臟」也負責生成血小板。而CLEC2.Fc可以減少血小板的急速活化,目前已申請專利,也有藥廠持續接洽中,希望儘速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以確認風險、副作用,並投入未來的新冠肺炎、長新冠的治療中。
-
2023-07-17 養生.聰明飲食
人體必需營養素維生素C,吃水果就可攝取!尤其這一類水果
維生素C又稱為「抗壞血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本身帶有酸味,在體內扮演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輔助膠原蛋白製造等功能,與維持健康的基本條件息息相關。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幾乎所有天然蔬果中都含有維生素C,尤其是柑橘類的水果,含量更是豐富。既然在食物中就能夠取得維生素C,那我們還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C嗎?陳詩婷說明,衛福部建議一般成人維生素C攝取量為100毫克,但那僅是維持健康最基本的條件,當我們遇到壓力、睡眠不夠、情緒緊張、有抽菸喝酒習慣、經常外食、居住環境不好、有感冒過敏等狀況時,體內的維生素C會被快速消耗,倘若沒有額外補充,就很容易感到疲倦,或延緩病情的痊癒時間。 適合族群1、外食族:無法正常飲食,未能攝取天然蔬果,缺乏均衡的營養的人。2、有抽菸習慣的人:一支菸可破壞25毫克的維生素C,美國醫學會建議抽菸者每天要多補充35毫克的維他命C。3、 壓力大時:人在緊張時,會分泌腎上腺素對抗壓力,而腎上腺素的分泌會消耗維生素C。感到有壓力、情緒緊張時,應額外補充維生素C。4、熬夜的人:熬夜會讓身體產生許多自由基,使細胞氧化。5、處在感冒發炎狀態的人:身體處在發炎狀況時,會大量消耗體內的維生素C,額外補充維生素C,不僅能促進白血球的作戰能力,還可以加速身體滅火,縮短病情痊癒時間。 怎麼吃?1、維生素C為水溶性營養素,空腹補充時吸收度較佳;但腸胃敏感的人,建議飯後一小時補充,可能時幫助飲食中鐵離子的吸收。2、少量多次補充。例如早中晚各吃一次,每次可以300至500毫克,這樣有助維持血液中維生素C濃度,保持活力、抵抗壓力。3、部分研究顯示,過多的維他命C可能會增加結石風險,雖然目前醫學研究尚無定論維生素C與結石的關連性。但建議有結石病史的人,補充維生素C時應同時大量喝水。 每日該補充多少?陳詩婷說,有一份研究發現,當體內額外補充400至500毫克的維生素C時,可以使血液維生素C達到接近飽和的濃度,若將劑量增加到1000、甚至是2000毫克時,體內維生素C濃度再增加的程度也有限。因此建議每次補充500毫克是較適合的濃度(成年人每日維生素C的上限攝取量為2000毫克)。 【延伸閱讀】。過期的維他命E或是膠囊製成的魚油等,可否拿來擦皮膚?1維生素可以保養指甲 。低卡高纖葡萄柚對減肥有幫助,但8族群不適合吃,就連吃柑橘類也要注意份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3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乳癌化療體會生不如死 鄭伃書學到醫學院沒教過的事
39歲鄭伃書是中國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收治過近千名乳癌患者,動過數百例手術,常叮嚀癌友要積極面對癌症,提醒女性朋友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從沒想過自己也罹患乳癌第二期,且為棘手的三陰性。抗癌期間,除了感受到瞬間大量掉髮的恐懼,也深知癌友的無奈,這些都是醫學院教授沒教過的事,現在面對癌友,能更具同理心,感同身受。觸感像皮球 一按是硬塊2019年6月2日,星期天,鄭伃書永遠記得這個日子,當天早晨她意外發現左邊乳房異樣,觸感像是一顆小皮球,用力一按,卻是硬塊,觀察形狀、大小及位置,深感不妙。周一上班,起個大早,獨自進入超音波室,拉起布簾,熟練地使用探頭,只是這次對著自己乳房,螢幕顯示形狀不好的陰影,她一顆心頓時沉了下去。為了確認乳癌期別,鄭伃書開檢驗單據,為自己安排穿刺,而影像醫學部主任一邊操作著儀器,一邊看著螢幕,低聲說著「怎麼會這樣」,眼底盡是不捨。得知罹癌時 如墜入深淵終究必須面對宣判,答案是三陰性乳癌,腫瘤2.8公分,鄭伃書罹患乳癌所有類型中,最惡性、最容易轉移的三陰性,不只要開刀,還需合併化療。鄭伃書說,她是乳房外科醫師,但在得知罹癌那一瞬間,身陷暗黑的深淵,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恐懼情緒,內心無法調適,一直想著「這是怎麼發生的?」因家中成員並無乳癌病史,那時也才35歲,怎可能罹癌?在冷靜後,擬定治療策略,先作前導化療,視腫瘤縮小程度,決定全切或部分切除。原本以為可以隱瞞罹癌、安穩地做完化療,但醫院一名個管師點閱乳癌患者名單時,看到「鄭伃書」三字,以為眼花,或是電腦出錯,怎可能醫師與癌友身分對調,但進一步查證資料,確認此事,立刻通報主任及醫療團隊。同事接手後,醫療團隊在鄭伃書身體放置人工血管,開始每三周一次化療,期間出現惡心、狂吐、發疹、皮紅、掉髮…,只要說得出來的化療副作用,全發生在她身上,終於體會到什麼是「生不如死」。鄭伃書說,曾多次遇過乳癌病友因掉髮、禿頭,而停止治療,那時總想著「怎會為了不痛不癢的掉髮,而不想治療,戴上假髮,不就沒事。」著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頭髮整片掉 尖叫又崩潰直到第二次化療,鄭伃書沐浴時,以水龍頭淋濕頭髮,不料,這一沖竟讓一大片頭髮從額頭滑落到浴室地板,她頓時尖叫,陷入崩潰狀況。事後回想,自己可以忍受皮膚癢、腹瀉、白血球低下等身體不適,卻跟許多乳癌病友一樣,過不了掉髮這一關,原來那是一種身體分離、失去掌握的深沉恐懼。原本以為自己夠堅強,化療隔天還可回到診間,從病患變成醫師,成為癌友的表率,但身體卻是極度虛弱,連講話都覺得吃力,勉強看完一個診次,嘴唇發白,身體輕飄飄走不穩,這才取消夜診,返家休息。前四次化療效果不錯,腫瘤明顯縮小,但第五次化療突然引發敗血性休克,鄭伃書被送至加護病房,等病情穩定後,她陷入艱難的抉擇,要再拚一次,做滿六次化療,再做切除手術?還是直接就進開刀房?在同仁評估下,選擇後者,這也是她第一次身處手術房時,並非執刀醫師,而是乳癌病友。手術順利 宛如天籟之音鄭伃書表示,迄今仍記得術後情況,儘管身體不聽使喚,但仍可清晰聽到主刀醫師親切喊著「放心,手術一切順利」,這宛如天籟之音。正因這奇特經驗,讓她日後在完成乳房腫瘤切除手術,病人仍迷糊時,總是習慣彎著腰在癌友耳邊輕聲說「手術順利,放心」。在完成化療、局部切除手術後,還得面對局部放療、抗荷爾蒙治療,這使得鄭伃書更加瞭解癌友的感受,她表示,以前在電腦螢幕前敲打鍵盤,輸入藥名,列出單據,再交給護理師,從沒看過抗荷爾蒙針劑模樣,沒想到,這針劑粗如麥克筆,針頭又粗又大,光是外觀就夠嚇人的。對於罹癌,鄭伃書從無法置信、坦然面對,以及深刻體會癌友的無助與恐懼,她說,感謝老天讓她走這麼一回,承受化療所有的副作用,也做過手術、放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甚至住過加護病房,在短短一年內經歷過教科書上所有乳癌病友可能遭遇的狀況,也學到醫學院裡沒有教過的事情,那就是癌友真實感受。鄭伃書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39歲罹患疾病:三陰性乳癌第二期發病時間:2019年35歲症狀:左側乳房出現硬塊治療方式:前導型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讓我更健康。
-
2023-07-07 焦點.健康知識+
什麼是慢性發炎?造成發炎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身體發炎?
【本文重點】慢性發炎是健康領域常被討論的話題,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的一部分。慢性發炎是當身體持續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時,並可能導致健康問題。與發炎性疾病相關的疾病有很多,這也被認為是衰老的一部分。發炎反應有時對身體有益,但過度使用抗發炎藥可能會阻礙自我修復過程。減少食用加工和精製食品,並適量運動可以限制慢性發炎的產生。睡眠也有助於緩解壓力。--by ChatGPT慢性發炎是健康領域最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發炎反應本質是人體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該試圖消除的東西。這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當身體檢測到有害的刺激時就會發生,其目的是保護身體並啟動修復過程。不過,這個修復過程有時候會失控,導致慢性發炎,反倒造成損害而不是治癒。但到底是什麼發炎,為什麼身體會發炎,發炎是一件壞事嗎?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發炎?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身體組織中任何創傷事件的反應,偶爾會在刺激神經的過程中出現酸痛和疼痛,舉凡從高強度的鍛煉到膝蓋擦傷再到流感發作,你的免疫系統會釋放白血球細胞來保護該區域,像是當你進行高強度訓練時,可能會在受影響的部位感到一些發紅、發熱和腫脹。或者當你受傷時,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受影響的部位。又或者當你患有流感時,呼吸系統會出現腫脹和疼痛,但也可能導致肌肉和關節疼痛或頭痛。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告訴《衛報》,上述為急性發炎反應,是我們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有這種發炎經歷,其發生程度和持續時間不一,具體取決於引發發炎的原因。只有當出現問題時,這才是問題,通常是由於某種方式過度反應所造成。發炎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慢性發炎是當身體在沒有任何威脅的情況下繼續發送白血球進行攻擊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會破壞正常的身體功能,並可能導致健康的組織和器官受到攻擊。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這種情況,而外來物質進入體內也可以。Spector表示,幾乎每種疾病都與某種炎症性疾病有關,它現在被認為是衰老的一個關鍵部分。慢性發炎往往不如急性發炎那麼明顯,它通常會導致疲勞,但其疼痛表現都不會那麼局部化。至關重要的是,其原因仍不完全清楚。該如何應對發炎反應?事實上部分發炎反應對身體有好處。例如如果你在運動中受傷,採行冰敷可能會減輕傷口疼痛,但可能會延遲癒合,而不是起到幫助作用。另外,完全休息不去使用受傷部位並不能預防發炎,但稍微運動一下可以讓血液流向受影響的區域,這意味著受傷後進行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可以幫助癒合過程。阻礙身體自我修復的嘗試也適用於其他形式的抗發炎止痛藥,包括像是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例如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服用抗發炎藥治療骨關節炎等疾病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劇膝關節發炎反應,經常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人其軟骨質量比對照組更差。如何消除身體發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從腸道開始。擁有超過15年臨床經驗的健康教練Sunni Patel博士告訴《衛報》,減少加工和精製食品,同時限制添加糖和含糖飲料。Patel建議,食用富含營養且具有抗發炎特性的、經過最低限度加工的天然食品,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蛋白,如魚、家禽、豆類和健康脂肪。Spector表示,有一些證據表明運動可以減少發炎和壓力反應,部分原因是它有助於預防肥胖,肥胖本身會引起發炎。適度運動也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發炎反應。除此之外,睡眠也有助緩解壓力。如果你能通過規律睡眠來調整生理時鐘,那麼就可以進行修復並降低血糖峰值的可能性,而這一切都有幫助。【資料來源】.The truth about inflammation: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2023’s hottest health topic, from causes to cures
-
2023-07-05 焦點.健康知識+
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
老化雖是自然現象,但日積月累的「生活模式」與「飲食態度」都可以直接影響老化速度的急緩。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大約30%的老化速度是由基因所決定,這代表還有70%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長期的不良飲食會損害健康,過度攝取精製糖、白麵粉以及乳製品,都容易在人體內造成炎症,從而加速老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抽菸、酗酒等更是導致慢性疾病的主因,所以慢性疾病不完全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生活中加速老化的因素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會加速老化,例如壓力、攝取過多的糖、毒素和炎症過程中釋放被稱為自由基的化學物質……都會加速老化過程。內在的老化不外乎是由炎症引發的各種慢性疾病,例如關節炎、某些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外表的老化現象則會直接反映在皮膚上,是身體最明顯的老化徵兆。▶加速外表(皮膚)老化的7個因素1.睡眠不足良好的睡眠品質是延緩老化和維持健康極為重要的一環。尤其深度睡眠階段,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參與各種身體組織包括皮膚組織的修復,並更新在白天受損的細胞。因此,沒有良好的深度睡眠,皮膚無法獲得所需的修復,顯而易見地就表現在皮膚的光澤和顏色。2.過度曝露在陽光下適度照射陽光,皮膚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這對健康極為重要;但長期反覆曝露於陽光的紫外線(UV輻射線)下,是造成皮膚過早老化的主因之一。不當且持續的紫外線照射,會使皮膚失去自我修復能力,不斷累積損傷,甚至出現皮膚癌的問題。膠原蛋白1的數量和質量主導皮膚外觀的呈現。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會相對增加,40歲時身體產生膠原蛋白的能力下降25%,60歲時減少50%以上。若再加上反覆曝露在紫外線下,破壞膠原蛋白,損害新膠原蛋白的合成,會加速皮膚鬆弛、產生皺紋和皮革狀。高海拔地區的太陽紫外線較高,在高山環境下皮膚更容易被陽光灼傷,經常搭飛機旅行也會使皮膚曝露在較多的紫外線中。在飛行途中除了使用含有SPF的保溼霜之外,應避免食用含酒精和含鹽量高的食物,並在飛行過程中飲用足量的水。如果是坐在靠窗的位置,儘可能拉下窗戶遮蔽。3.氧化作用自由基或稱氧化劑是高反應產生的小分子,會破壞體內細胞,例如人體最大器官—皮膚的重要細胞結構,在皮下組織、真皮和表皮的每一層中造成破壞。身體雖具有製造抗氧化劑(能減緩細胞氧化的化學物質)的能力,但不足以保護皮膚免於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是保健重點之一。4.炎症皮膚是抵禦細菌和病毒侵入的第一道防線,當皮膚受損,白血球聚集,會引發炎症反應,這是免疫系統幫助身體癒合的保護措施。炎症也能夠減低日常化學物質和汙染物對細胞的損害。儘管炎症是身體的保護措施,短期內不完全有害,但長期、反覆發生的慢性發炎是皮膚早期老化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其微小的跡象包括皮膚敏感、紅腫和紅疹。5.過量糖與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大量高度加工或含糖的食物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急劇震盪,這類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轉化為血糖,從而引發慢性低度炎症,這種隱藏的炎症反過來可以透過糖化(糖與蛋白質或脂質結合)的過程加速身體老化。葡萄糖(來自碳水化合物和糖)進入血液,並與膠原蛋白(為皮膚提供結構)的蛋白質分子結合,會形成名為高級糖化終產物(AGEs)的新分子。這種蛋白質會降解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一種賦予皮膚彈性的蛋白質)。糖化發生時,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會變得僵硬,缺乏彈性並降低再生能力,導致皮膚下垂、鬆弛、產生皺紋和變薄。6.憂鬱憂鬱症與血液中皮質醇(cortisol)濃度上升有關,皮質醇濃度升高會削弱膠原蛋白,並導致生長激素合成減少,從而抑制皮膚在夜間自我修復的能力。當處於憂鬱狀態時,通常無法規律的進食、睡眠、運動或進行各種自我照顧,使得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皮膚新陳代謝變差。因此憂鬱的狀態不僅顯現於性格,也會顯現在臉部皮膚、肌肉中。7.某些藥物哮喘、關節炎或其他疾病的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含非類固醇的局部外用藥物(例如痠痛藥膏或貼布),會減少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使皮膚變薄、血管容易破裂,從而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此外某些抗生素,用於控制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抑制劑),和利尿劑以及抗癲癇藥,也會使皮膚對陽光照射更為敏感,更容易因照射陽光而產生皺紋和色素沉澱。高血壓患者不能停止服用藥物,所以外出時需注意避免中午太陽直射。▶讓你老化的地雷食物1.精製碳水化合物延緩老化,務必要盡量減少簡單或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麵條、麵包和烘焙食品等各種白麵粉製品的攝取量。碳水化合物依構造分為單醣、雙醣、多醣。精製碳水化合物很容易轉化成單醣(葡萄糖、果糖等),醣的構造越簡單身體越容易吸收,使得血糖快速上升,這已被證明這是導致細胞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複雜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來自蔬菜、水果的膳食纖維、穀類麩皮、全穀、各種豆類等,消化系統需要費一番工夫才能將其轉換成人體可吸收的葡萄糖,因此對血糖的影響較緩和。2.高果糖玉米糖漿市售甜點與含糖飲料、可樂等,普遍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用酸或酵素將玉米澱粉分解所製成的人工糖,在構造上是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所構成。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單醣,可以很快被人體吸收,造成血糖波動,此外攝取過多的糖也是導致肥胖與心臟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可樂的主要成分除了高果糖玉米糖漿之外,另一個成分是磷酸,也會引起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心臟和腎臟功能障礙、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等問題都與磷酸有關。3.反式脂肪為了增加口感,許多糕餅、烘焙甜點、油炸食物等加工食品會添加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來源有兩種,一種來自天然食物,另一種是液態植物油經由食品加工技術加上氫,使其呈現固態,這個加工技術被稱為氫化。經由氫化而成的「不完全氫化反式脂肪」,包括人造奶油,被認為是對健康傷害最大的油脂,它會造成體內發炎,加速老化,必須避免。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種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3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生物相似藥及學名藥 健保應鼓勵使用
台灣的健保制度自民國八十四年推行以來,過去各界評價很高,對於國人的健康與平均壽命有重大的影響,開辦至今,平均壽命提升十歲。但是這些是過往成績,目前已明顯落後於日本、韓國,主要原因是健康投資成本過低,跟不上先進國家。新藥等待期 平均為350天以健康費用的成本支出對比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台灣連續近五年為6.1%,而韓國占比逐年上升至8.4%,日本11%。近年台灣GDP上升幅度已超越鄰近東亞國家,但是全國藥費支出卻是遠遠落後東亞及歐美先進國家。換言之,台灣的GDP紅利無法轉殖到健保體系。我們不但限制了薪資所得的保險率上限,且健保會及利益相關者通過的新藥預算,不增反減,四年來停滯不前,在基因治療、免疫腫瘤治療、標靶治療的高藥價年代,更顯捉襟見肘,於是延後新藥給付與適應症的擴增。新藥平均等待期為350天,其中治癌藥物等待更久。癌藥給付 不如病友期待癌藥給付品項、擴增適應症及療程總數合計,通過率差強人意,不如病友期待。此現象若得不到改善,則直接的結果是台灣的平均壽命比南韓少兩年,且現實世界有二至三成病患必須以較他國昂貴的自費藥價,取得健保不給付的新藥。一般而言,健保通過的藥價,為原廠建議,參考國際藥價後的合理折扣,簽訂MEA可操作的准入協議,所以自費藥價亦同步降價,可提高自費購藥的可近性。高價藥品在無部分負擔的制度下,健保署限縮於財源及藥物經濟學的考量,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刀口上,新藥給付條件嚴峻。如何打破此僵局?健保財源重新分配,汰舊換新,把過專利期的藥,如三同成分學名藥,以及生物相似性藥物的取代是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設法把專利的原廠藥降價,尤其是有2A、2B類似藥品進入市場時,通常是創新藥物上市後5至10年,因市場競爭降價。生物相似藥 可節省支出專利保護期約10至12年,此時有相似療效與幾乎完全相同的化學式,立體結構不完全相同,稱為生物相似藥物,得到FDA或歐盟核准,如大分子的單株抗體,白血球生成素等,國際價格約原廠藥的30至80%。在歐洲,使用生物相似藥非常普遍,替代率很高,韓國是生物相似藥製造大國,替代率高,可以節省生物製劑的支出;如淋巴癌,乳癌,風濕免疫疾病的單株抗體,大腸癌及婦癌的抗血管新生藥等。在台灣,健保給付許多小分子抗癌學名藥,化學結構與原廠藥相同,但使用情形仍不理想。被視為可轉換(switchable)、可替代(interchangeable),有相同療效的學名藥,既然化學結構、生物特質、療效,存活期都相同或沒有差異,為何在台推行緩慢?推行藥價改革,政府應思考以政策鼓勵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及學名藥。(作者張明志為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
-
2023-07-0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醫師如何發現少見疾病?
日前參加病例討論會,48歲的陳女士兩星期來覺得全身倦怠、胃口不佳,且偶而會看到雙影而住院。她看過眼科醫師,檢查正常,也沒有發燒、頭痛、高血壓或糖尿病。陳女士的身體、神經檢查與認知功能都正常。血液的常規、肝腎功能、維他命B12濃度、免疫檢驗和腫瘤指數均無異樣,也沒有乙醯膽鹼接受體抗體,排除了重症肌無力症的可能性。但腰椎穿刺顯示其腦脊髓液的白血球稍微增加(11/cumm),其中98%為淋巴球,蛋白質偏高(68mg/dl),葡萄糖值正常,因此當天先以病毒性腦炎治療。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一天後,陳女士排到了腦部與脊髓的磁振造影檢查,放射線科醫師立刻告知是「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簡稱autoimmune GFAP astrocytopahty)。後續的血液GFAP抗體檢測也呈陽性。主治醫師立刻替陳女士靜脈注射類固醇,才打了兩天,她覺得精神變好,胃口較佳,也不再複視,後來改為口服類固醇,出院後在門診追蹤,持續進步中。自體免疫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腦膜腦脊髓炎是2016年美國梅約診所的醫療團隊發現的疾病。之後,義大利、中國、日本、法國等也都有病例報告,但仍少見,推估每10萬人口有0.6位。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以44-50歲為最多,無性別或種族差異。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是腦部星狀膠質細胞的主要纖維蛋白。星狀膠質細胞不僅維持腦血管屏障的完整,也是腦部的主要支持細胞,在神經元受損時,星狀膠質細胞就會變大並增生以填補受損部位。當受到抗體攻擊時,從視神經到大腦、小腦、腦幹以及脊髓都會受創,造成腦膜炎、腦炎與脊髓炎(meningoencephalomyelitis)。每位患者的症狀與輕重差異甚大,包括發燒、頭痛、譫妄、癲癇發作、手抖、走路不穩、焦慮、手腳發麻、無力等,但並不是每個症狀都會出現,因此臨床上很難判斷,罹病人數也可能被低估。確定診斷需靠腦脊髓液或血液中的GFAP抗體檢測為陽性,以及注射顯影劑的腦磁振造影的典型表現:多條輻射狀、細線樣的顯影病變,出現在腦室周圍、腦白質、基底核與腦膜,或脊髓內的多節線狀顯影。其致病原因目前不清楚,約一半病患在發病前出現感冒症狀。以類固醇治療效果良好,但約20%的病症會復發。當天與會的醫師們大都沒聽過這個疾病,因此發問很踴躍。例如這位高明的放射線科醫師怎會下這個診斷?那是因為她讀過相關論文,剛好看到影像時就福至心靈,真是讀萬卷書,用在一時。又如病人症狀輕微,怎會想到收住院?主治醫師說,病人的主訴只有倦怠、胃口差與偶而複視,症狀不具特異性,且神經檢查正常,一般都會在門診處理,甚至懷疑是否有心理因素,但家屬說病人一向開朗,這些症狀明顯影響她的生活與工作,可見家人的細心觀察與醫師的直覺、思考與判斷等臨床經驗都是重要關鍵。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
2023-06-30 醫療.感染科
瑪丹娜「嚴重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細菌感染若失控 7種人恐引發致命敗血症
國際媒體報導,全球樂壇天后瑪丹娜上週六(24日)因「嚴重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雖然目前已出院回家休養,但即將展開的世界巡演勢必延後舉辦。瑪丹娜「嚴重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治療64歲的樂壇超級天后瑪丹娜原訂在未來幾周展開為期七個月的40周年世界巡演,但根據《CNN》、《BBC》報導,就在準備演唱會期間,她的經紀人於本周三(28日)在Instagram透露,瑪丹娜上週六因出現了嚴重的細菌感染住進加護病房,導致她在重症監護室住了幾天。不過目前「她的健康狀況正在改善,但仍在接受醫療護理,預計會完全康復。」《CNN》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瑪丹娜周四晚間已經回到她位於紐約的家中休養,目前「感覺好多了」,正逐步康復中。細菌感染若沒控制好 恐引發致命敗血症由於瑪丹娜對健康問題非常保密,外界並不清楚她最初感染細菌的原因是什麼。《BBC》分析,最常見的情況是,初始感染始於肺部、皮膚、泌尿系統或消化道。而細菌感染若沒控制下來,當身體對感染產生極端反應時,極可能發展成敗血症或血液中毒,如果沒有正確治療,可能導致組織損傷、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敗血症可能發生在任何感染者身上,而當身體疲勞透支、脆弱或有不適的狀況時,導致敗血症的可能性更大。那些人容易感染敗血症?1.新生兒及老年人為好發族群,因該族群免疫力較弱。2.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因其免疫力低下。3.接受化學治療的腫瘤病患,因其白血球減少、抵抗力變弱,容易讓病原菌入侵身體而併發感染。4.燒燙傷、車禍、槍傷等遭受嚴重外傷者。5.愛滋病、酒精中毒、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等免疫機能低下者。6.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腎衰竭等慢性疾病者。7.感染肺炎鏈球菌者,可能併發嚴重敗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看詳細疾病百科/敗血症【參考資料】.《CNN》Madonna ‘resting, feeling better’ and following doctor’s orders, a source close to singer says.《BBC》Madonna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fter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
-
2023-06-20 醫聲.癌症防治
想活下去,有那麼難?/他為弱勢癌友發聲,盼政府給生路
「放療、化療….真的…太…辛….苦….」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3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55歲的晚期頭頸癌病友夏先生因為氣切咽喉手術影響,說話困難重重,他吃力吐出這些字句,表達抗癌過程的辛苦,一想到許多像他一樣的病友因經濟因素而「有藥卻無法使用」,他就於心不忍。事實上,不只夏先生,其他頭頸癌、肺鱗癌、晚期肝癌與上消化道癌病友,可能是經濟、生活弱勢族群,或是勞工階層,由於有些型態的腫瘤很難治,治療選項不多,加上癌症免疫治療、免疫合併治療等新型治療策略又沒納入健保,情況往往更悲慘,隨著用藥跟不上,治療也就越困難。為了幫助其他癌友尋求一線生機,夏先生大聲疾呼,乞求政府盡快讓更多頭頸癌等癌症病患有機會透過免疫治療、免疫合併治療等治療選項延續生命,避免落入「有錢才能求生,沒錢只能等死」的命運。歷經治療折磨,他在放棄與求生間掙扎、擺盪夏先生在46歲的時候確診罹患第二期舌癌,過去曾經歷手術、放療、化療等療程,其中,化療讓他吃足了苦頭,他在第一次化療後便嚴重嘔吐、全身起紅疹,體重、白血球也大幅下降,整個人非常虛弱,連說話都很痛苦。後來,因為化療副作用太強大,夏先生只好改換口服化療藥,雖然副作用比較輕微,但還是干擾生活,陸陸續續用藥一年,極度厭世的他,為了家人,終究咬牙撐了過來,不料就在停藥半年後,癌症再度復發。癌症一復發,所有療程折磨,又重新來過,在這段時間,夏先生歷經數不清的大小手術,甚至因氣切咽喉而失去聲音,外觀也出現變化,此時,他開始產生放棄念頭,不過在他太太、醫師的支持下,他還是鼓起勇氣,再次接受化療,不過化療並沒有發揮作用,之後改用標靶治療,癌細胞依然猖獗、繼續肆虐。經過癌細胞、化療副作用的交互夾攻,身高171公分的夏先生被折磨到非常消瘦,體重只剩41公斤,醫師研判,他的生命剩下不到幾個月時間,所以安排夏先生進入安寧病房,而夏太太一邊哀傷地準備告別式,但又不放棄希望,同時也積極為夏先生找尋求生的機會。免疫治療,終於帶來新希望就在近乎絕望的時刻,有醫師建議夏先生嘗試免疫治療療程,不過免疫治療療程若要健保給付,病患的免疫檢查點PD-L1表現量需要一定門檻,而夏先生的免疫檢查點PD-L1表現量較低,用藥無法健保給付,因為已經無藥可用,夏先生只好暫且一試,期望奇蹟到來。用藥後,夏先生的腫瘤明顯縮小,他的活動力、體力也大幅好轉,不再以醫院為家,且可以散步、做家務,更令他與醫療團隊驚訝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癌細胞竟已悄悄消失,他的生命,又重新恢復希望。期待更多癌友、癌友家庭,獲得翻轉契機回首整個治療歷程,夏先生不禁思考著,如果當初因沒有經濟能力而被迫放棄免疫治療,或許他的命運早已走向另一個方向。此外,對夏先生而言,治療頭頸癌的藥物選項比較少,若能盡早使用免疫治療,也許就不用接受強大化療副作用的折磨,治療期間,生活品質也會大為翻轉,因此,他衷心盼望健保可以放寬免疫治療給付規定,讓更多的癌友、癌友家庭獲得翻轉契機,治療負擔也可大幅減輕。
-
2023-06-0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腸衰竭治療最後一塊拼圖!亞東醫院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小腸移植生存率有多高?
終於等到!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及其團隊5月30日完成台灣首例「活體小腸移植」,幫助一位成年腸衰竭女性,有機會重獲新生。該案例是亞東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的首位案例,也是台灣第一例,完成案例後,亞東醫院第一時間向衛福部醫事司通報,術後個案需觀察半年,人體試驗將進行到年底,未來將視人體試驗結果,申請是否列為我國常規器官移植項目。.腸衰竭小檔案:腸衰竭是指腸胃道失去蠕動功能,使腸道無法吸收營養或水分,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造成腸衰竭的原因有先天或後天短腸症、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無法蠕動(如:先天性全腸無神經節、腸神經發育不良、後天慢性小腸偽阻塞症候群)、腸道粘膜細胞病變(如:先天腸粘膜病變等)、手術或腹部放療等因素導致嚴重腸沾黏。部分腸衰竭患者可透過治療恢復,其餘得透過小腸移植才有機會恢復,否則得終生無法順利進食,仰賴施打靜脈營養維生。首例活體小腸移植的患者,為一名成年女性,去年因腸缺血出現腸衰竭症狀,腸道無法正常蠕動,進食成為她最大的奢求,僅能靠施打靜脈營養維持生命。長期打針需在皮下建置人工血管協助,她的人工血管狀況愈來愈差,腹部20公分的空腸造口(即人工肛門),每天流出3000毫升的腸液,也使點滴數量愈打愈多,每天點滴可以打到5000毫升,一天24小時,幾乎隨時都得靠點滴維生。患者的狀況急迫,加上活體小腸捐贈的親屬配對符合條件,成為活體小腸移植首選對象,該名成年女性的兩位妹妹都願意將小腸捐贈給姐姐,經配對,其中一位妹妹的人體白血球抗原(HLA)相符達80%,最後選擇她與姐姐進行活體移植,取出妹妹體內150公分小腸,移植到姐姐體內,歷時多時的手術,5月30日傍晚完成,也成為台灣第一例活體小腸移植案例。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國內僅有亞東醫院申請活體小腸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完成第一例移植後,第一時間即向衛福部通報,不過,活體小腸移植目前仍在人體試驗階段,後續待計畫完成後,由試驗單位申請是否要列入常規的移植項目,申請後,由專家審查委員審核決定。根據器捐登錄中心顯示,台灣目前有15人正在等待小腸大愛移植(死後屍體捐贈)。據了解,5月30日完成的活體小腸移植案例,也在器捐登錄中心的等待名單中。依照現行小腸大愛移植的條件,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過世前,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台灣每年約有100多位腸衰竭的患者,成年與兒童的占比各占一半,過去台灣等不到大愛移植的腸衰竭患者,都需要去國外試試看機會,如今亞東醫院完成首例小腸活體移植,等於是將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哩路補足。大愛小腸捐贈困難,小腸移植手術難度高、如今國內完成首例活體小腸移植,代表完成腸衰竭治療的最後一塊拼圖。什麼是小腸移植?誰需要移植,以下整理相關QA一次解答:.誰需要小腸移植?病人小腸衰竭,包括嬰兒或成人有超短腸情形(嬰兒小於10 cm的空腸,或成人小於50 cm的空腸),並且沒有迴盲瓣。還有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長期靜脈營養導致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靜脈管道栓塞、因腫瘤治療造成造成短腸症等。.小腸的功能是什麼?食物從胃送入小腸,小腸是條彎彎曲曲的管道,約有6公尺長。在小腸中,食物會被進一步的分解,養分也在此吸收。小腸和胃在幽門括約肌處相連接,小腸末端則終結於大腸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盲腸處。小腸主要有兩大功能:完成食物之化學分解作用,也是消化產物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場所。小腸的內部構造可吸收從食物轉變而來的各種養分。小腸第一部分叫十二指腸,約有30公分長,它可接受胰臟及肝臟所分泌之消化液。小腸的第二部分叫空腸,約有1.8公尺長。空腸黏膜細胞所分泌之酵素,再加上十二指腸之分泌液後便可使養分之分解工作完成。而小腸的第三部分叫迴腸,約有4公尺長,其主要功能為養分之吸收。當小腸長度或吸收能力大量或漸進的減少,可能導致不可回復的腸衰竭。.小腸移植執行難度多高? 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複雜且艱鉅的治療,台北榮總於108年個案發布記者會指出,每年全世界執行個案約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例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也很重要,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小腸移植大愛捐贈條件為何?小腸移植需在捐贈者過世後的4到6小時內完成移植,因小腸缺乏血液循環超過一定時間,將無法具有蠕動功能,而且小腸的配對需血型相同,捐贈者的年齡須在45歲以下,腹部都不曾開過刀,腸道沒有沾黏,才有機會可以移植。.為什麼推動小腸活體移植?亞東醫院官網指出,成年小腸衰竭患者若能排進器官移植等候名單,平均約2到3個月,就有希望等到捐贈;至於兒童患者,因體型差距,兒童小腸衰竭患者無法接受成人大體的小腸捐贈,但幼兒大愛器捐勸募難度高,合適的器捐來源難求,臨床上兒童小腸衰竭患者動輒得拖著病體苦撐2、3年以上,好不容易才能等到移植機會;期間撐不過而抱憾離世者,不勝枚舉。亞東醫院副院長陳芸過去受訪強調,等待小腸大愛捐贈緩不濟急,醫療團隊與時間賽跑的唯一利器,就是盡早推動小腸活體移植醫療技術。亞東醫院於2021年3月得到衛福部許可,可開始進行活體小腸移植的人體試驗。大愛移植與活體移植相比,前者可以捐贈的小腸長度可以達300公分,後者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兩者成功率相當,五年存活率都在六成左右。.小腸移植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資料,與所有類型的手術一樣,小腸移植也存在風險。以下為可能發生潛在的嚴重併發症:.心臟和呼吸問題.小腸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MV)感染.血塊(血栓形成).移植後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 (PTLD),由EB病毒感染白血球,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全身異常生長和多重器官衰竭.捐贈器官的排斥反應.與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相關的問題——例如感染風險增加、腎臟問題和某些類型的癌症.為何小腸移植會出現排斥反應?排斥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移植新器官時,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威脅並產生抗體,從而阻止器官正常工作。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分三種,分別為超急性、急性與慢性排斥反應,其中小腸移植排斥反應最強烈。亞東醫院副院長、小兒外科主任陳芸過去曾受訪表示,相較其他器官,小腸淋巴組織多,易引起強烈免疫反應,產生排斥。【延伸閱讀: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小腸最劇烈、眼角膜最小】為了降低捐贈器官排斥反應的風險,醫療人員會在移植期間和移植後給予削弱免疫系統的免疫抑製藥物,並且必須終生服用。除了停止捐贈器官的正常工作外,排斥有時還意味著小腸中的細菌會進入你的血液並導致嚴重的廣泛感染。手術後移植團隊會密切監測,以降低這種風險。還有另一種罕見的排斥反應,即移植新器官的免疫細胞與宿主細胞作鬥爭。這稱為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vHD可能在移植後的幾週內發生,或者較少見的是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發生。.目前有那些醫院執行小腸移植手術?2012年亞東醫院獲得核准,成為台灣第一家可執行小腸移植醫院,目前可執行小腸移植的醫院有亞東、台北榮總、中國醫藥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小腸移植手術健保有給付嗎?根據健保署2008至2021年統計,全國共進行14例小腸移植手術,年齡中位數為36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3%,1年為71%、3年為64%、5年為54%,手術費用為健保給付。14位移植患者中,男性8例,年齡中位數53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100%,1年為75%、3年為63%、5年為53%;女性6例,年齡中位數為30歲,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83%,1年為67%、3年為67%、5年為67%。目前14例小腸移植個案,執行醫院分別為亞東醫院12例、台北榮總2例,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2.5歲及58.5歲,亞東醫院移植病人存活率3個月為92%,1年為75%、3年為67%、5年為67%。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0 焦點.健康知識+
日本旅遊回來肩膀痛不止,就醫發現竟是被蜱蟲咬!發燒、噁心要注意…可能罹2種傳染病
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高雄市常玉皮膚科診所林工凱醫師分享病例,一女性患者因肩膀部位疼痛持續十天就醫,醫師發現她的肩膀上有一個贅肉,再仔細看上面有條黑色的絲線,用鑷子一夾竟夾出一隻蜱蟲,原來患者是遭蜱蟲叮咬。蜱蟲俗稱「壁蝨」或「八腳怪」,常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4月至10月為蜱蟲活動季節。或出現在不明來源的寵物、動物或野生動物身上。醫師推測,上述患者應該是在日本的戶外被叮咬。由於現在是旅遊旺季,提醒大家不管是國內外旅遊及戶外活動,都要特別當心蜱蟲叮咬。此外,之前日本媒體「Jタウンネット」也曾報導,網友「kamepokorin」分享表示,在奈良公園境內,其實生長著會吸食人體血液的「蜱蟲」。而在每一隻奈良鹿的身上,都寄生了這種蜱蟲,特別是耳朵和鹿茸部分最容易出現。周邊居民知道寄生蟲的危險性,都只會在保持距離的狀況下欣賞鹿群。他因此提醒大家,去奈良玩不要摸鹿,若不小心接觸到了,一定要多注意身體狀況。被「小惡魔」蜱蟲咬 小心拔除、別一巴掌打死疾管署衛教資料指出,硬蜱是許多傳染病媒介,萬一被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被山友們形容其為山中「小惡魔」的硬蜱口器有倒鉤,若硬拔的話會讓倒鉤卡在皮膚,往皮肉裡面鑽,就算死了,口器仍會牢牢夾住拔不出來。摘除後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減低遭感染的機會。之前還有另一病例是疑遭蜱蟲叮咬後一巴掌拍下,導致後續幾天傷口局部發熱,水泡也越來越大一巴掌拍下,但後續幾天,傷口局部發熱,水泡也越來越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當時受訪提醒,「一旦發現遭蟲類叮咬,千萬別一巴掌打死牠們。」因許多蟲類帶有細菌,打死後恐沾至更多處、造成更大範圍的感染。應以工具夾起,再對傷口作緊急處理。被蜱蟲咬可能發生2種疾病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指出,被蜱蟲咬可能發生2種法定傳染病:1.萊姆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主要病媒為硬蜱。人類是因於野外活動時,或因飼養寵物,伺機性地遭病媒蜱叮咬而致病,尤以個體約1~1.5公釐小的若蜱,當其吸附於人體後,並無特殊感覺,且不易發現,所以被認為可能是傳播萊姆病的主要媒介。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會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噁心、嘔吐、頭部僵硬、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症狀。在被蜱叮咬後3~30日(平均約7日)出現遊走性紅斑(erythema migrans)。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適當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引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症狀,以及骨骼方面的症狀(如:關節炎)。一般說來,關節炎在美國較常見,而歐洲則是神經性的合併症較多見。若再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患的主要症狀包括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顏面神經麻痺(通常為單側)及神節根痛;心臟方面則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病媒主要是長角血蜱及微小扇頭蜱,傳染方式為蜱蟲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寵物或人類身上,人類是遭帶有SFTSV的蜱蟲叮咬而感染。患者發病後第一週多數有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痛、淋巴腫大等症狀,並會有出血傾向;發病後第二週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第三週多數患者走向復原病程,少數重症患者則可能死亡,致死率約5~15%。如何避免被蜱蟲咬?1.至郊區、戶外活動時,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蟲藥劑。2.應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3.於戶外活動結束或至野外郊區返家後,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文獻指出,硬蜱叮咬後約24~48小時後,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伯氏疏螺旋體,因此若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減低遭感染的機會。4.居住環境請勿接觸鼠類、不明來源的寵物動物或野生動物,以避免遭這些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的硬蜱叮咬,並做好居家環境整潔,避免鼠類孳生躲藏而傳播病原。5.如有疑似遭硬蜱叮咬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動物接觸史或有無出入郊區之暴露史,以供醫師診斷參考。(資料來源/疾管署)【參考資料】.疾管署疾病介紹-萊姆病.疾管署疾病介紹-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登山得提防這隻山中小惡魔 被叮到死都不鬆口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
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逐漸成為民眾們關注的議題,而健康檢查的項目眾多,其中包含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腫瘤癌症篩檢等,究竟檢測後的檢查報告要如何判讀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驗尿前須注意哪些事,而尿液檢查項目結果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驗尿前和執行需要注意哪些?‧採取中段尿,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次尿液為佳,女性應避開生理期留尿。‧採樣前、後都要洗手。‧採樣時請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準。‧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常規尿液檢查包含以下項目:一、 比重(Specific gravity):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若酸鹼值為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檢測泌尿道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尿蛋白(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1)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2)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3)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葡萄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酮體(KETONE):正常數值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八、潛血(Blood):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表示尿液中存在紅血球,而女性經期可能出現偽陽性反應。九、膽紅素(Bilirubin):正常數值陰性(-)異常升高和肝病或是溶血有關。延伸閱讀:.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尿尿顏色像西瓜汁!血尿是得了什麼病?恐是3種疾病所致.尿液出現3顏色要當心!專家揭尿液顏色表健康狀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1 焦點.食安拉警報
雙酚A吃下肚會怎樣?歐洲食品安全局再次下修每日耐受量 比2015年嚴格20000倍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雙酚A(BPA)是一種常見於食器或食品包裝的化學物質,研究認為這種成份會對人體的生育力、內分泌和荷爾蒙系統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引發皮膚過敏,基於健康與食安考量,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提出新建議,並將雙酚A的每日耐受量調降至0.2奈克。你用來承裝食物的容器含有雙酚A(BPA)嗎?你知道雙酚A會對人體帶來哪些危害嗎?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日前進行一項公共衛生風險評估,並提出新的食品安全建議,將雙酚A的每日耐受量(TDI)降低為每公斤體重0.2奈克,比過去的標準低了20000倍!什麼是雙酚A?為什麼不能用在嬰兒奶瓶?雙酚A究竟是什麼呢?根據《Food Navigator》於2023年4月19日的報導指出,這是一種用來製造聚碳酸酯塑膠產品的化學物質,許多食器或食品包裝的塗層上,都有它的蹤跡,含有雙酚A的容器一旦接觸到食物,就可能進到食物中,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提醒,這可能對人體或動物的生育力、內分泌和荷爾蒙系統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造成皮膚過敏。因此,歐盟境內全面禁止雙酚A用於嬰兒奶瓶和特定產品,法國更是全面禁止任何食品包裝、容器和器具使用雙酚A。EFSA的食品接觸材料、酶和加工助劑小組主席Claude Lambre博士表示,為了進一步了解雙酚A的毒性,本次評估審查了800多項自2013年1月起發表的新研究,研究團隊也發現脾臟中一種名為輔助T細胞的白血球細胞百分比增加,這種T細胞在人體的細胞免疫機制中具有關鍵作用,一旦數量增加可能導致過敏性的肺部炎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每日耐受量17年間調整3次,最新標準嚴格20000倍其實早在2006年,EFSA就發布了第一份雙酚A風險評估報告;2015年則提出一份新的綜合評估報告,將每日耐受量從每公斤體重50微克減少至4微克,但當時EFSA認為尚缺乏更多有關雙酚A毒性的數據,基於研究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僅將4微克作為臨時標準。到了2023年,EFSA再次針對雙酚A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透過將膳食暴露估計值與臨時TDI進行比較,專家們發現所有年齡層的平均暴露量與高暴露量消費者都超過了TDI上限,意味著雙酚A隱藏的健康問題不減,因此決定將每日耐受量調整為每公斤體重0.2奈克,比2015年制定的標準還要嚴格20000倍。這項最新的科學建議將成為歐盟各國政府採取適當監管措施的參考,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對雙酚A的限制,也可能從食品包裝改為食品中雙酚A含量的嚴格控管。新標準合理嗎?塑膠業者、消費者組織看法兩極雖然EFSA基於民眾健康提出了新的科學建議,但這對歐洲塑膠產業無疑是一記打擊,同時也對新的每日耐受量提出異議,歐洲塑膠行業公會的聚碳酸酯/雙酚A小組批評,EFSA的評估具有嚴重的科學缺陷,導致TDI數值過於保守,不適合作為風險管理的標準,並以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發表的報告為證,報導中強調,基於科學和研究方法的分歧,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並不支持EFSA提出的新TDI。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也對 EFSA 重新評估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根據 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對胃腸道接觸雙酚A的科學數據的分析,得出的TDI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2微克,比EFSA新的TDI值高出1000倍。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反對EFSA的研究成果,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的發言人就表明,EFSA降低TDI數值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呼籲雙酚A應盡快被淘汰,相較法國已禁止雙酚A用於嬰兒產品和食品容器,歐盟也應該跟上腳步,全面禁止在所有食品包裝和兒童產品中使用雙酚A。延伸閱讀▶塑膠袋裝熱食會致癌嗎?9種塑膠包裝的優缺點一次告訴你▶使用要小心!選購塑膠器皿應注意耐熱溫度、使用方法▶食品接觸材質疑雲-該擔心金屬罐頭食品中的雙酚A嗎?(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女健身選手眼發黃、腹痛,竟是「麩醯胺酸」引發肝毒性
本文重點:正如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 雜誌 2020 年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報告的那樣,服用「麩醯胺酸」(Glutamine)補充劑,一種在癌症患者和健身愛好者中流行的保健品,卻導致肝毒性。一位35歲的健身愛好者每天攝入麩醯胺酸後,三週出現腹痛、眼睛發黃、厭食、噁心、嘔吐、發燒和皮膚發黃等症狀。停止補充劑兩週後症狀消失。麩醯胺酸是一種支持免疫系統、蛋白質合成和腸道功能等的胺基酸。--by ChatGPT在癌友、健身圈很夯的保健食品「麩醯胺酸」(Glutamine),攝取過量竟會引發肝毒性!國外一名年約35歲的女性健身選手有一日因連續三天腹痛、眼白發黃就醫,醫師追問發現,這名健身選手已服用「麩醯胺酸」粉狀保健食品三周,肝功能檢查與影像學檢查都顯示,這名選手的肝臟功能已受破壞,眼白發黃則是黃疸引起,而這可能是麩醯胺酸所引發的肝毒性反應。2020年〈從臨床到實驗室腸胃病學與肝臟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首度刊登一名使用麩醯胺酸導致肝損傷個案,一名女選手聽從健身教練建議,每天服用10公克含麩醯胺酸保健食品,等於一天服用170毫克純麩醯胺酸,結果出現腹痛,眼白發黃、嗜睡、厭食、噁心、嘔吐、發燒、畏寒、膚色轉黃、尿液變黑等症狀在食用麩醯胺酸這段時間,她沒有服用任何其他保健食品,也沒有特殊飲食計畫,過去也沒有其他疾病病史。這名女選手在症狀出現8天後就診,在停止服用麩醯胺酸兩周,經過密切追蹤,症狀終於好轉,這是首次病例研究報告顯示大量「麩醯胺酸」可能引發肝毒性,對肝臟健康造成傷害。「麩醯胺酸」是甚麼?有哪些好處?「麩醯胺酸」是胺基酸家族成員,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會製造麩醯胺酸,在血液中,含量非常豐富。麩醯胺酸主要作用如下:‧幫助體內蛋白質製造。‧支持腸道系統的運作。‧支持免疫系統的運作。‧為白血球等提供養分。‧保護口腔、食道黏膜。在2023年聯合報癌症高峰論壇中,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根據2019國際癌症支持性照護學會暨口腔腫瘤國際協會(MASCC/ISOO)所出版的臨床治療指引,頭頸癌病患若接受化療、放療,適量攝取麩醯胺酸或用麩醯胺酸漱口,可幫助保護口腔黏膜,即使出現口腔黏膜炎,也可減少疾病嚴重程度,這對接受化療、放療的癌症病友,是一大福音。基礎研究也發現,乳癌或其他正接受Paclitaxel(俗稱太平洋紫杉醇)治療的病友,若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或可幫助預防神經受損。這些天然食物 都含有麩醯胺酸許多天然食物,像牛肉、豬肉、雞肉、鴨肉、牛奶、優格、起司等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或生芹菜、高麗菜等蔬菜,都含有麩醯胺酸。癌友、民眾吃太多麩醯胺酸,會不會有危險?科學家很早以前發現,麩醯胺酸會滋養癌細胞生長,過去研究顯示,當麩醯胺酸、麩醯胺酸合成酶的濃度偏高,可能增加肝細胞癌的轉移機率、復發率。一旦癌友攝取太多麩醯胺酸,或不管有沒有症狀都持續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時間一長,不僅可能引發血尿、膚色改變、下背痛等副作用,還可能引發其他癌症復發疑慮。除了癌友 還有哪些族群要留意?‧肝臟、腎臟疾病病友,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讓症狀加重。‧罕見疾病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病友,也不宜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有些年長者的腎功能正衰退,服用劑量可能需要減少。‧患精神疾病,或有癲癇病史族群要留意,部分研究認為,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讓情況惡化,使用需特別謹慎。哪些藥物、食品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國外學者提醒,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時,可能增加體內氨濃度,這時服用滲透性瀉藥「乳果糖」(Lactulose),乳果糖的效果就會有所打折。如果是大腸癌病友,又正接受化療藥物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Methotrexate (滅殺除癌錠)或5-fluorouracil(5-Fu)的治療,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增強化療效果,而化療藥物副作用則可能減輕。服用劑量、時機建議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重要叮嚀:癌症病友在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前,一定要詢問醫師,特別是正在接受化療的病友,千萬不可以在未諮詢醫師的情況下擅自服用麩醯胺酸,以免干擾療程、產生負面影響。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30 名人.林靜芸
為何預約手術後等候時間應該去運動?名醫曝身體加速修復秘訣
疫情解封之後,醫院手術量增加,病人預約日期常被迫延後,這段時間應該注意什麼呢?我們先看兩個案例:60歲的蓓蓓洗澡時摸到右乳房有硬塊,猶豫了一陣子才就醫。蓓蓓以為乳房門診很隱密,沒想到跟菜市場一樣。蓓蓓作了檢查,診斷是乳癌。醫師說,治療的存活率很高,預約五周後再手術。離開診間時,專科護理師遞給她一疊資料,讓她決定乳房切除範圍以及重建方式。醫師護士們講解得好像乳癌只是小感冒,蓓蓓卻覺得天旋地轉,人生變黑白了。蓓蓓回家後,想到乳房即將被切除,身體會不完整,心情低落。她吃不下睡不著,整天躲在房裡怨嘆。蓓蓓自我檢討,既沒有乳癌的遺傳,也沒使用荷爾蒙,懷疑是自己肉吃太多,下定決心吃素,把癌細胞餓死。等候手術的五個星期,蓓蓓瘦了五公斤。手術結果她的癌症是早期,乳房只須部分切除。這樣的手術,一般人隔天就可出院,七天拆線,蓓蓓卻傷口腫脹積水(組織液),需要引流,注射抗生素,還需要每天換藥,塞藥布,額外受罪了六星期,傷口才癒合。癌症切除手術保留了乳房,延遲癒合的纖維化卻讓她的乳房攣縮變形。50歲的美櫻有糖尿病及重度憂鬱症,她不出門也不運動,超重的肚子大得像是懷孕。美櫻原本塌鼻子,小眼睛,二頰肥嘟嘟,她懶得整理頭髮,索性剪平頭。有一天電視報導腦殘的病人,丈夫突然對著她說:「(那病人)跟妳好像!」美櫻受到打擊,決心作醫美。美櫻割了雙眼皮,還作了下眼皮的臥蠶,眼睛變大,眼神亮起來。她想再縫酒窩,讓自己臉頰顯瘦。醫師請她好好考慮,原因是縫酒窩須經由口腔,有可能感染。美櫻有了眼皮成功的經驗,沒有在怕。縫酒窩的手術是將口腔黏膜與臉頰真皮縫合,製作黏連,一般人七天就恢復。美櫻卻在第五天右臉腫起來,第七天兩邊臉一起腫,酒窩處發熱疼痛,白血球升高,有感染現象,須住院注射抗生素,口腔膿瘍甚至需要進手術室清創,花了二星期才控制感染。數個月後才得到她要的酒窩。她們究竟做錯什麼,導致沒預期到的併發症?蓓蓓術前不吃肉減重,營養不良影響傷口的癒合。美櫻術前不運動,術後口腔容易感染。所謂手術併發症,應該如何預防呢?美國紐約大學醫院給預約手術病人的建議是:●避免感染,常洗手,多喝水●吃好一點,高蛋白、低糖、低鹽飲食(別忘了蔬菜水果)●每天至少30分鐘戶外運動●睡飽●學習紓壓●保持樂觀,正面我先前在美國進修,手術預約常是數個月之後。我的教授總例行性叮嚀病人,這段時間每天在戶外散步30分鐘,三餐補充蛋白質。我回台灣行醫之後也這樣作。臨床觀察確能加速癒合,促進恢復。原因是手術後得靠身體的修復來復原,組織修復所需的蛋白質由肌肉供應,運動可以增加肌肉。術前補充蛋白質可增加總量,使身體的修復功能最大化。依台灣習俗,有人會在手術前帶供品去廟裏祈求保佑,除了得到心靈寄託以外,尚有出門運動、營養補給等元素,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9 醫療.牙科
健保大利多!每3個月可免費塗氟一次:受益8族群一次看
【本文重點】國人患有口腔疾病的盛行率高達九成,已成為除了感冒以外最常見的疾病。今年健保總額預算新增10.1億元用於口腔照護,65歲以上長者每3個月可塗氟一次,估計約50萬到66萬人受益。口腔疾病也會影響血糖控制及健康,建議民眾定期檢查口腔,早期發現就診,可避免進行較昂貴的醫療處置。--by ChatGPT國人蛀牙、牙周病盛行率高達九成,口腔疾病已成感冒之外國人最常見疾病。今年健保總額預算將新增10.1億元用於口腔照護,65歲以上長者每3個月可塗氟一次,估計受惠民眾約有50萬到66萬人。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彥廷表示,65歲以上約二成長者可能因唾液腺退化、慢性病用藥等因素,經常覺得口乾,當唾液分泌減少,容易滋生口腔細菌,增加蛀牙、牙周病等風險。另外,口腔問題也影響血糖控制,糖尿病造成免疫能力變差、血糖控制不佳,常出現牙周病、牙齦萎縮或發炎等,這時體內白血球數量會上升對抗發炎,連帶血糖也會上升提供白血球養分,造成糖尿病情惡化,經牙醫師治療,也有利於控制血糖。陳彥廷說,牙全會認為「高風險疾病口腔照護」十分重要,今年爭取10.1億元預算,針對原先糖尿病患、中風及巴金森氏症等腦血管疾病患者等,擴及至65歲以上長者,每三個月可以進行口腔檢查、洗牙及塗氟一次,以48%牙醫就醫率計算,估計實際受惠民眾約為50萬到66萬。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新冠疫情嚴峻時,民眾多不願意到醫院就醫,當時看牙人數降至疫情前約一成,就單一牙科門診觀察,一天下來可能一個病人都沒有,如此延誤病情,就有民眾延誤蛀牙就醫時間,疫情趨緩後到院治療時,蛀牙已出現動搖,甚至直接掉落。陳彥廷說,口腔疾病愈早發現,愈容易治療,有如人掉進河裡要及時搶救,等到人順流而下流入大海,這時才要救人,不僅為時已晚,更需耗費大量資源,建議民眾應定期至牙科洗牙、塗氟及檢查口腔,如有疾病及早解決,避免進行根管治療、做假牙或拔牙,可省下大筆醫療費用。3個月塗氟適用對象:•糖尿病患者•65歲以上•中風、帕金森氏症患者•洗腎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癌症患者•身心障礙患者(肢體障礙、慢性精神病患者、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口乾症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7 癌症.抗癌新知
慢性發炎致百病!4關鍵影響免疫細胞、脂肪病變
癌症就是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疾病,癌症的產生就是各種生活變化、藥、環境汙染這些,最主要的還是影響到你基因的表現,那為什麼會影響,其中就是發炎的機轉。 發炎有2種身體上的發炎有兩種: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打到、撞到或是被刀子劃傷皮膚,皮膚劃傷後會痛,再來會腫起來,之後會發紅,以上情況就是紅、熱、腫、痛四個變化,但是像這種發炎,過幾天之後就會慢慢消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細胞的浸潤,像是嗜中性球會進入發炎的地方,它會去把一些雜質吞掉,排除掉,清理乾淨後就會消失。慢性發炎體內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太高,持續的發炎使自由基不斷製造,以皮膚來說,皮下組織受到破壞,就會造成蟹足腫,對於內臟來說就是慢性的發炎,可能會常常肚子痛之類的問題。但是有些病人,可能身體的因素,本身有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或是生活壓力大,平常這些慢性問題,會讓機轉沒辦法恢復,就會變成慢性的影響,造成巨噬細胞開始作用,進而破壞體內細胞。急性發炎容易變成慢性發炎各種化學刺激,毒素等都是屬於急性的發炎,撞傷、割傷、流感病毒大部分屬於短暫的發炎,過了就好了,可能完全沒有感覺、沒有後遺症。如果有後遺症就是走向慢性發炎,所以當民眾有急性感染後,要注意症狀是不是都完全消失了。 最近遇到得過新冠肺炎的病人,過了一兩個月居然有氣喘問題,他說本來沒有氣喘也沒有咳嗽的,怎麼肺炎確診後卻一直好不了,他來找我的時候,發現他氣管的發炎已經變成慢性的,勢必走向氣喘的治療,如果好好地調理還是有機會恢復的,總比沒有處理好,如果沒有處理,將來可能連走路都有困難。 所以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急性發炎問題,留意事後會不會有慢性發炎的變化。通常生病超過一個禮拜,就要去找合適的醫師,做抽血檢查,做進一步的諮詢討論。所以在此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有持續的症狀要馬上去處理。慢性發炎會有哪些影響1.免疫細胞的浸潤身體處於長期慢性發炎時,會引起免疫系統的異常,並且釋放出過多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可能因此去攻擊正常的細胞,而使免疫失衡。2.細胞激素就像是新冠最主要的原因是細胞激素風暴,因為這個細胞激素風暴才會造成肺部ARDS,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這類型死亡率很高。3.自由基自由基就是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因為不成對他會到處去攻擊氧分子,形成超氧,就會開始攻擊細胞膜。自由基是對身體全面的影響,SOD產生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需要三個機轉才能代謝,過氧化氫碰到鐵、銅這些會產生更敏感的OH-氫氧自由基,對於身體的傷害更大。此外,過氧化氫跟一氧化氮結合形成過氧化氮,則會影響氣管的收縮。4.脂肪的病變身上會有DHA,如果我們這個量夠的話,在急性發炎發炎的時候,DHA、EPA都會轉成有利因子,對抗處理慢性發炎,它會把原本急性浸潤的細胞擋掉以後,讓細胞慢慢恢復過來,整個發炎會停下來,所以油的攝取就很重要,如果平常的油攝取的不對或是不夠,那在急性期就沒辦法恢復。長期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關節痛、自體免疫疾病這些,這些都屬於慢性的發炎、慢性發炎都有一定的處理步驟,針對你的原因去處理,你才會好。 脂肪攝取3關鍵 都會造成慢性發炎跟肝有關的疾病,像是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時間一長可能會造成肝癌。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造成子宮頸癌。EB病毒會造成鼻咽癌。常常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慢性發炎,導致食道癌發生,這些都是屬於慢性發炎的病變致癌的狀況。因此要特別留意。還要跟大家提幾個新概念:第一是脂肪攝取量過高。以前都認為不好的脂肪才會影響,現在認為不是這樣,當你攝取的脂肪過高的時候,會影響腸道菌種的改變,就產生有毒物質,對肝與血液都不好。第二是攝取的脂肪類型不好,會產生慢性發炎、影響血糖的代謝。第三是避免脂肪累積太多,肥胖者要注意,因為脂肪本身就會引起發炎機轉。在此強調高脂肪的比例或是不好的脂肪,將造成發炎的連鎖效應,所以將來在抗癌的預防上,要避免大魚大肉、注意吃下去的脂肪,尤其是炸雞,看到很多新聞報導說有國中生每天吃炸雞,才12、13歲就得到大腸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驗證。
-
2023-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我想活下去!」面對解封染疫黑數 罹癌媽盼到單株抗體保護
「我的免疫功能很不好,疫情解封,確診染疫會有黑數,我沒辦法打賭,我能做的,就是要盡力、想辦法活下來!」面對疫情解封,身為醫院健檢中心護理師、兩年前罹患第三期乳癌的穎雅憂心忡忡,經過6次化療、20次標靶治療和30次放射線治療的她,免疫功能還是低弱,由於牽掛著年幼的孩子,她很努力保護自身健康,總擔心一受感染,身體承受不住病毒攻擊。為了孩子 她只能堅強向前、奮力求生想起兩年前確診乳癌的時刻,正值新冠疫情席捲而來,穎雅說,化療會讓免疫功能下降,加上常需要住院,當時她承受很大的壓力,只要住院,便近乎神經質地用酒精擦拭著燈具、把手、呼叫鈴、床欄等,舉凡手會碰觸的地方,都不放過,手部消毒更是一次又一次。「那時有點像強迫症,因為我實在太害怕了,我禁不起一次染疫,只要染疫,我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情!」穎雅娓娓分析那時的心境、想法。生病期間,穎雅最擔心的是當時還在念小四的孩子,即使病情好壞難料、掉髮等治療副作用不時干擾生活,在孩子面前,她還是得強作鎮定,為了怕孩子受驚嚇,她連「癌症」兩字都不敢說出口,穎雅坦承「那時候還蠻無能為力的,對自己的身體無能為力,對疫情無能為力,在孩子的照顧上,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解封 免疫低下族群需要更多保護除了承受龐大身心壓力,因為治療過程需使用標靶自費藥物,幫助提升治療效果,穎雅的經濟負擔也非常沉重,為了減輕醫藥費負擔,也為了賺取生活費、養育孩子費用,她重新回到職場,繼續擔任醫院健檢中心護理師工作,只不過在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面對形形色色的客人,在防疫工作上,她總是上緊發條,一刻都不敢鬆懈,無論是流感疫苗、新冠疫苗都打好、打滿,做好萬全準備。隨著疫情解封,包括戴口罩與確診輕症免隔離的放寬,看著疫情中心發布的新冠確診人數,民眾逐漸無感,穎雅曾接受化療,免疫功能還是處於相對低點,所以對於解封趨勢,她格外不安。像穎雅這類免疫低下族群,施打疫苗後能靠自身免疫功能激發的抗體其實比一般人低,更需要多一層保護。公費單株抗體適用條件放寬 免疫低下族群要把握單株抗體+1多數研究指出,免疫低下族群即使施打疫苗,能獲得的抗體保護也是不足,因此國際醫界、公衛界陸續建議引進「長效型單株抗體」,才能進一步守護免疫低下族群。目前疫情指揮中心已將單株抗體的適應症範圍放寬,穎雅也很幸運的在這一波最新適用對象之中。本身是透析治療病患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曾聽聞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分享道,他們因免疫功能低下,注射新冠疫苗後較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保護力。面對疫情解封、身邊隨時都有隱性確診者出沒,若疫苗無法提供足夠保護力,又沒有施打單株抗體,免疫低下族群也只能自求多福。穎雅分享自己的經驗說,她在施打疫苗前,總會追蹤白血球數量,須等白血球數量到達相對高點,才施打疫苗,主要擔心打疫苗後,身體無法產生足夠抗體,便不會有很好的保護功效。「單株抗體是直接給予抗體」,對免疫低下族群是一項福音,她也很希望擁有足夠的抗體,增加保護力。免疫低下病友也應有常態預防對策 安心迎接解封生活吳鴻來認為,符合公費單株抗體施打條件的病友都應盡速施打單株抗體。從長期的常態防疫來看,如同指揮中心目前推動的「疫苗+1」運動,免疫低下病友除了施打疫苗之外,還需要「單株抗體+1」給自己多一點保護,也應被列入常態性的防疫政策,讓病友們在解封後,也能像一般人一樣,長期擁有保護,安心面對解封生活。延伸閱讀/浪費!7000多劑單株抗體快過期 「這些人」缺保護卻不能打!
-
2023-04-14 癌症.血癌
血癌早期復發 回輸淋巴球可治療
一名劉姓男網友指出,他的孩子兩年前罹患血癌,當時獲捐贈者捐贈周邊血,但兩年後孩子血癌復發,醫師建議家人到國外尋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治療,他已與上海交大聯繫上,現在急尋當年捐贈者再捐淋巴球,該訊息獲網友轉發、媒體報導後,劉男感謝各界相助,並表示已獲得正常管道的協助幫忙。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建嶔表示,捐贈者捐贈的周邊血中,幹細胞數量較少、淋巴球較多,細胞數量通常會超出目標量,多出的細胞可以冷凍留存,以備不時之需。林建嶔說,血癌患者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痊癒,隔一段時間癌細胞又復發,屬於早期復發者,可採用淋巴球回輸(DLI),回輸當初捐贈者留下的淋巴球,誘發患者的免疫反應,殺死癌細胞;若非早期復發,回輸淋巴球恐於事無補,會改補充留存的幹細胞。林建嶔指出,台灣10至20%受贈者,需要使用過去留下的幹細胞、淋巴球,若沒有留存,需由慈濟跟原捐贈者聯繫詢問或鼓勵再次捐贈,不允許醫院、病人直接與捐贈者聯繫,避免給捐贈者壓力,因捐贈者可能因懷孕、身體因素等,不一定同意再次捐贈。林建嶔說,血液配對需考量人種、血統,非親屬要找幹細胞配對,99%機率是在慈濟骨髓庫配對成功。若原捐贈者無意願,台灣又沒有其他可捐贈者,可轉往尋求大陸中華骨髓庫尋找,但配對成功機率不高,除非祖籍在大陸才有機會。認識血癌(白血病)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看詳細:疾病百科/C型肝炎(C肝)(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7 醫療.消化系統
有吃菜還是便祕?糞便軟黏?醫解常見3問題,不是光吃菜就好!
許多人平常都有在吃蔬菜,卻還是會有排便問題,例如便祕、軟黏的糞便、一粒粒像羊糞便等不健康糞便的狀態。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蔬菜雖然是排便重要的一環,但排便也不能單靠蔬菜,若有排便問題可檢視日常飲食習慣,以利排便順暢。 蔬菜吃到撐了還是大不出來?醫:吃到撐不代表吃得夠! 蔬菜吃到撐≠吃得夠:鍾雲霓醫師表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需攝取25-30克蔬菜,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吃得很多,但實際換算恐怕還不夠,特別是對於體性較瘦者、減肥者等族群。舉例來說,以體重45公斤和體重90公斤兩者比較,一般會認為45公斤者食量較小、吃得較少,所以蔬菜吃到15克左右就吃不下、就足夠,體重90公斤者食量較大就得吃到30克,但事實上驅動腸道所需要的膳食纖維兩者是一樣的。 蔬菜如何真的吃得夠?但是,食量較小的人確實也難以吃得下更多的蔬菜、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較難達標。因此醫師建議,此情況就可留意盡量挑選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材。一般而言,深綠色蔬菜膳食纖維會比白色蔬菜來得更多,同樣分量的菠菜就可比高麗菜高出2倍。另外,水煮過的蔬菜體積也會跟著縮水,同樣體積下能吃下的份量就比生菜來得多。 蔬菜量吃夠了,但還是便秘?醫:2種膳食纖維都要吃! 非水溶性:水溶性纖維=2:1膳食纖維也分非水溶性和水溶性,兩者有各自的作用。鍾雲霓醫師表示,非水溶性主要形成糞便的骨架,以助糞便於腸道蠕動推進,大多在蔬菜類吃得到;水溶性則可視為鑲在骨架中的晶體,濕滑促進腸道蠕動,可選擇水果類。兩者都不可或缺,一般會建議兩者比例2:1。 缺乏其中一種,容易...醫師表示,像是排便腸出現的兩種問題,一種就是大便很軟很黏,這種通常就是缺乏蔬菜的非水溶性纖維,因此難有骨架可支撐。一顆顆硬硬的像羊大便,通常就是缺乏水果類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奇異果有2:1的膳食纖維!有排便問題的民眾,可先試試奇異果,奇異果的膳食纖維確實很奇異,是少見非水溶性和水溶性配好2:1的蔬果,雖說便秘也有其他可能,不過若吃了奇異果真的改善便秘,那恐怕日常膳食纖維配置不佳所引起,可多留意蔬果比例配置。 2種膳食纖維都有吃還便祕?醫:糞便組成不只膳食纖維。 糞便的組成:糞便的組成關鍵也不只有膳食纖維,鍾雲霓醫師表示,糞便可包含了30%吸收不完或吸收剩下的殘渣、膳食纖維,以及30%好菌、壞菌、凋亡的腸道細胞及紅白血球,還有20%未完成吸收的礦物質,和20%油脂。從此來看,就可以了解光是吃蔬菜和水果是不夠的。 油脂也是潤滑關鍵:醫師說明,對於糞便的潤滑,油脂也很重要,許多健身、減重者常會有便秘的情況,很常見就是因為油脂攝取不夠。油脂也是必須營養來源,攝取不足除了影響身體健康,也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建議此族群可如在沙拉、拌炒青菜時加入橄欖油、葵花子油等健康植物油,攝取足夠的油脂。 水分也很重要:另外,喝水對排便的影響也很大,腸道也需要有水分才能夠順利推進糞便。診間許多民眾會和醫師說都有喝水,一天喝到1500c.c.,這樣的量其實非常少,一般最低標準會建議喝到2000 c.c.,能到2500 c.c.更好,最好能超過3000c.c.。特別是天氣熱的時候容易透過汗、尿排出水分,會需要更多水分。建議民眾,日常應注意水分補充,並將一天所需的水量分散於一日當中,別埋著頭努力喝。另也可吃仙草、愛玉、奶酪等果凍狀的水分,可減少水分被吸收轉移至膀胱變成尿意,讓水分更多留在腸道當中。 都做了,但就是便秘?若上述都有注意,但排便情況就是不盡理想、或自覺腸道不健康,建議可觀察是否平常也攝取了過多的自由基等刺激物質、有害物質,例如過多紅肉、手搖飲等含糖飲料、高脂肪、燒烤、炸物、辣物等。這類族群就會建議適度減量,不過不用完全不吃。 疾病影響的可能:當然,排便情況也有可能是受到疾病影響,若排便問題遲遲沒有辦法改善,可尋求醫師協助,檢查了解原因為何。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症狀,例如排便習慣改變、發現血便、沒減重下體重減輕、時常貧血等,更要盡早就醫,以利防範腸癌。 《延伸閱讀》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4-01 癌症.血癌
不明原因貧血、瘀青莫大意!血液腫瘤科醫師揭「血癌」徵兆
不明原因貧血、瘀青莫大意!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出血、疲倦、虛弱、瘀青,務必盡速就醫。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為不明原因骨髓衰竭,好發60歲以上男性,盛行率偏低,約為每10萬人5到10人,隨著年齡愈大,罹病風險愈高。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骨髓造血功能變差後,無法製造正常血球,若是「紅血球」數量減少,將出現貧血、疲倦、虛弱等症狀;「白血球」降低將出現容易出血、瘀青等症狀;「血小板」低下將使抵抗力減弱,增加感染風險。這些人要當心 每年接受血液檢查在治療上,早期以輸血為主,增加血球數量,合併抗生素,避免感染。如果惡化成血癌,就改採化療、移植造血幹細胞,一旦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全身,存活期往往不到1年。臨床顯示,年長者、曾接受過化療、放射線治療者,或有家族病史者,均應提高警覺,每年接受血液檢查,如有貧血、頭暈、易喘等症狀,應積極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