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 醫聲.慢病防治
搜尋
發脾氣
共找到
108
筆 文章
-
-
2024-10-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颱風天老公做飯,老婆為何生氣?
颱風天,老公特別下廚做飯,想不到老婆不僅不賞臉,反而大發脾氣。老公:「平日較忙,難得放了兩天颱風假,做飯給你吃,怎麼不高興?」老婆:「平日叫你『炒飯』,你總是意興闌珊,怎麼提起『做飯』你就興致勃勃?」老公:「最近工作忙,累!加上有B肝!」老婆:「你平常就很忙,有B肝也不是一兩天,都是藉口!」原來老夫少妻,老公忽略了在做飯給老婆吃的同時,忽略了跟老婆「炒飯」!有B肝,就會累嗎?有幾種情況會累。第一種情況是B型肝炎發作,病毒在體內繁殖,如像感冒人會累一樣,感冒時病毒在人體血液中繁殖,人體會產生免疫反應感到疲倦。B肝或A肝或C肝發作厲害人會累,也是因為病毒在血液繁殖,人會累。B肝發作會累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如果發炎厲害,肝指數太高,接近猛爆性肝炎,或原來有肝硬化厲害,肝功能太差,肝臟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人也會累。此外,如果B肝久了,長了肝癌,肝癌又很大了,人也會累!要知道老公「性」致缺缺不想「炒飯」,是不是B肝引起的,只要抽血檢驗肝功能及做超音波便可得知。此外,如果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累,這時可能人懶散,全身無力,不僅「炒飯」,連做飯也不想做!血糖太高,糖尿病失控,例如血糖高到五、六百以上,口渴尿多人也會疲倦不堪,性致缺缺!若貧血厲害,心臟不好,腎臟病末期,人也會累,自然也會「性」趣缺乏!身體內各器官長了癌症,尤其癌症末期了,例如肝癌很大了,人會消瘦,胰臟長了癌症,或大腸或腎長了癌,人也會累,同時人也會消瘦!如果以上都正常還是性致缺缺,一則可能年紀大了,男性荷爾蒙缺乏了,或者真的工作太累了,或者老公對老婆沒「胃口」了,而沒胃口又有很多原因。另一方面,如果老夫少妻,年紀相差太多,老公欲振乏力,心有餘力不足,那時「性趣缺缺」可能是老婆而不是老公。那時可能老公要求助於泌尿科醫師,吃口服助陽藥或者局部打震波,以重振雄風,以毋忘在「舉」,都是治療之道。總之,了解對方的不滿,尋找醫療協助,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此不只有益家庭幸福,也對自己健康多了一份保障。●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0-03 醫療.新陳代謝
食慾增加體重卻下降?甲狀腺亢進8大類症狀,一表看甲亢飲食宜忌清單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分泌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其中「甲狀腺亢進」常常因其症狀的多樣性,誤以為只是單一症狀,而沒診斷出來對症下藥。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女性發生率為男性4倍,以20-40歲的女性發生率最高,主要是甲狀腺素分泌過量,導致新陳代謝增加及過度興奮交感神經系統所致。甲狀腺亢進8大類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會產生的症狀非常多樣性,患者常見有以下幾種症狀:1.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2.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3.胃口食慾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手會有顫抖的情形。5.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6.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容易一直掉頭髮。甲狀腺亢進4大原因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時,都會問醫生,為什麼我會得甲狀腺機能亢進?原因很多,東元醫院以下介紹常見原因: 葛蕊夫茲氏疾病(Graves’ Disease):自體免疫失調最常見,約佔90%以上。葛蕊夫茲氏疾病是一種遺傳疾病,當一個人體內存有這樣的基因,出生後並不會立即發病,而是在壓力下誘發出來。 甲狀腺發炎 甲狀腺結節 腫瘤甲狀腺亢進飲食原則針對甲狀腺亢進患者,最重要的飲食原則就是,應避免含碘量過高之食物(20mcg/份),以選擇低碘的食物。奇美衛教資訊網根據10類食物,劃分3種含碘食物的選用級別,詳如下表: 含碘食物排行一次看含碘食物來源大多來自於食鹽、海帶及海鮮,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資料指出,常見含碘食物及含碘量參考如下表所示: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台北榮總、東元醫院、江珠影醫師、國泰醫院、奇美衛教資訊網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6 醫療.血液.淋巴
O型的人容易過敏發胖,這些食物別多吃!「各血型」食物密碼大公開
不同血型的人有不同的體質,「各血型」食物密碼大公開,一起來看看你的血型要少吃哪些食物!O型宜少吃麵類、奶類、玉米、酸菜、鹹菜、花椰菜、高麗菜、馬鈴薯、花生、椰子等食物,容易造成O型人出現過敏與肥胖、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必須少吃。橘子、柳橙則易造成胃酸噁氣,不要吃太多。芭蕉吃過量容易腰酸關節痛,也要少吃。 A型宜少吃A型人要少吃紅肉(如牛、羊、豬肉等),以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容易誘發過敏、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奶類、蛋類、芒果、木瓜、香蕉、椰子等也不要吃太多;會妨礙吸收重要的礦物質的柳橙也要少吃。 B型宜少吃花生、玉米、芝麻、雞肉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且使肝臟難過,亂發脾氣,B型人要少吃。堅果類、豆類、豆腐、酪梨、白蘿蔔、椰子、鴨肉也易引起脹氣與肥胖,不要吃太多;有殼海鮮容易過敏與肥胖,楊桃、柿子、筍絲會不消化,都要少吃。 AB型宜少吃AB型人對於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與大腸癌的紅肉(如牛、羊、豬等)要少吃;容易引起過敏與肥胖、身體僵硬的有殼海鮮、玉米、柳橙、芒果、楊桃、柿子、香蕉、椰子等不要吃太多;容易白髮的白蘿蔔、會胃不適的芭樂也要少吃為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5 養生.運動健身
凃曉雯:你放心,這雙鞋我實測過五寮尖山了!
跟從事服務業的凃曉雯約在百貨商圈,見面前,聽聞許多她在工作上的優秀事蹟,她是在他們公司裡最年輕的店長,帶領夥伴撐起一家店,她受到長輩顧客歡迎,主動積極等等,不脫離常見績優事項,卻有一項讚美最令人好奇,那就是來自主管和同事所說:「凃曉雯不會生氣,我們從來沒看過她發脾氣。」於是採訪團隊決定實測,破解最年輕店長不發脾氣的秘訣。首先必須了解一名店長的工作範疇,簡單來說包含商品介紹銷售及諮詢、顧客接待與服務、進貨陳列及庫存管理、店面清潔與陳列布置、維護形象、帶領店員執行盤點,排班調度與指導門市人員工作方法等等,絕不是輕鬆簡單的職務。從醫務專業,到服務專精自幼在嘉義長大,凃曉雯是不折不扣的南台灣小姑娘,就讀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因為想要挑戰不一樣的領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在旅遊業擔任業務,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的薪資待遇並不好,促使她離開家鄉,再次找尋符合理想與能自我挑戰的機會。她還記得離開嘉義那年,帶著簡單行囊,獨自踏上未知之路,在北上的旅途中,還嘗試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工作,過程中,她逐漸發現自己喜歡與人交流並觀察每個人動作上的小細節,從消費者進門就在觀察他們的目光在哪,從聊天中了解是因為活動或是主打商品而被吸引走進來,久而久之淬鍊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凃曉雯受訪時總是專注並且仔細聆聽著,讓人好奇 :「在服務與接觸客人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她的眼睛突然像發光一樣,表示自己也很喜歡到處逛逛,例如菜市場、百貨公司、戶外及爬山都是她喜歡去的地方,有的時候是隨意逛逛、臨時起意,也有時候是心有所屬而進到店裡看看新科技或新機能的產品,因為自己也是消費者,她會嘗試用同理心來面對各種人,所以從來沒想過,當消費者一進門就要在第一時間「販售」商品,而是用消費者的角度瞭解需求並提供意見。年輕主管的職場智慧從網路上的服務業甘苦談來看,最大挑戰就是各種客訴,遇到難以溝通的顧客肯定會有情緒波動,如何能不生氣?難道是凃曉雯的運氣特別好,只遇到喜歡她的客人?她猛搖頭:「怎麼可能,我當然遇過很多客訴,曾經有客人一走進來就把襪子丟到我面前大罵,也有遇過客戶投訴說我們顧著聊天都不理他,但其實是視線擋住了。」凡此種種,無法細數。她的處理方式是先了解對方生氣原因以及使用需求,然後提供解決方案,她表示,處理步驟都來自公司教育訓練以及前輩指導,聽起來很教科書,但按部就班照著做,確實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對她來說,處理完畢之後,這件事就已經翻篇,不會放在心上困擾自己。但比起面對特殊的客訴,凃曉雯認為更困難的是帶人,從門市人員被公司提拔為店長,是她職涯的一大躍進,尤其還被稱讚是不會發脾氣的店長,可見掌握管理的竅門,她哈哈大笑:「我會生氣呀,遇上夥伴不願意學習、重複犯同樣錯誤,一而再再而三,我就跟他們說,你們不要逼我喔。」她邊說邊兩手握拳作出生氣表情,其實殺傷力根本是零,倒是可愛指數爆表。她解釋,不發脾氣是覺得沒有必要,再者,與其說生氣不如說是感到惋惜,她合作過的同事大部分都非常優秀,但偶爾會遇到有人拒絕學習,例如直接表明不想學盤點,「其實盤點學的是一套邏輯,即使到其他公司還是能派得上用場,實在沒有拒絕的理由。」另外也遇過有人總是做錯帳,她提醒對方做筆記或錄音,對方卻選擇相信自己的記憶力,凃曉雯表示,第一次出錯可以體諒,她也願意一起分擔,第二次之後就要求對方負責。儘管如此,讓她快樂的事情還是多更多,「夥伴打來問問題的次數變少,表示越來越上手,或是夥伴打來說剛賣出商品,就會覺得好替他們開心。」她回想起擔任店長至今已超過五年,從一開始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被公司賦予重任,到現在可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與夥伴撐起一間店,記者在跟她聊天的過程當中,從她的親和力及談吐中,看出來她依然保有當初自我挑戰及傾聽者的初衷。放飛自我,全力挑戰與斯文氣質截然不同,凃曉雯喜歡戶外運動,休假日經常在山區,她說,會開始登山是因為另一半。至於登山時穿的鞋,她笑著透露,其實一開始是穿尋常運動鞋,結果登山時不慎滑倒,幸好沒受傷。後來改穿台灣製造並且專業的LA NEW GORE-TEX郊山鞋,包覆感很棒,而且因為有GORE-TEX 防水技術,外面的水滴進不去,水珠留在鞋子外側的鞋面上,完全不怕弄濕腳,同時看中這雙鞋的止滑系統,因為鞋底還有很深的刻紋厚度,鞋墊還有符合人體工學曲度設計,穿上這雙鞋像是開外掛,爬著爬著自己也愛上了,近期爬過火炎山、東眼山、馬拉邦山以及必須手腳並用拉繩攀岩的五寮尖山,未來還要挑戰更高難度的路線。人生哲學從事服務業十多年中,都能在旅途及工作中遇到一起共同奮戰的夥伴,當然也會面臨到夥伴們因為不同的人生規畫而選擇離開,對於這樣的狀況,會不會可惜或是難過,凃曉雯用認真的語氣說 :「共同的戰友離開當然會失落,但會很祝福他們有了新的目標與方式過屬於自己的人生,因為自己都經歷過也還在磨練中,我們都知道,每天走去上班的道路與風景雖然相同,但會隨著心態與情緒改變觀看的角度。」凃曉雯正一步一腳印,吸收著來自不同人事物的經驗,自己向著陽光,綻放成一朵燦爛耀眼的花。後記 小趣聞在這段短短的訪談中,能夠感受到凃曉雯的樂觀與活力,她自己提到,她的快樂來自於每個人買到適合自己的商品!有一回在逛街的路上,聽到有人擔心現在要買的鞋子無法負荷自己的登山行程,她立刻拍胸脯掛保證:「你放心,這雙鞋我穿著爬過五寮尖山了。」一句出自真誠且有真實體驗的話,讓還在猶豫的路人安心,甚至還與她聊起登山經驗!後來回想,因為自己一個善意的脫口而出,多了一個登山同好,真的很不錯。BOX登山客店長推薦鞋款
-
2024-07-23 失智.名人專家
陳乃菁醫師:失智症照顧關係應從初期建立信任感
「失智症初期如果能建立一個美好的照顧關係,讓失智症者相信無論如何你都會愛他,當他驚慌時就不會懷疑猜忌。」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者看診,談到如何建立美好的失智症照顧關係時,強調關鍵在於失智症者本身的個性特質以及原本的家庭關係。退化速度與家庭關係的關聯陳乃菁表示,失智症者可分為兩種就醫類型,一種是知道自己正在退化,願意聽從子女的建議配合治療,另一種則是從一開始就拒絕就醫及吃藥,這通常跟失智症者的個性有關,如果原本就比較專制、難以溝通,或是家人關係本來就不好,生病後情感拉扯更大,導致衝突不斷,這類型失智症者通常也不願意去上課、參加活動或到日照中心,以至於退化比較快速,幾乎註定走向最辛苦的路。「生命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任何狀態都不是偶然間突發,所以從失智症者原本的樣子,就可以想像後續治療的情況,反而與照顧者的個性沒有太大關聯。」她以失智症最常見的「懷疑東西被偷」為例,如果原本生活就感到匱乏,或原本個性就多疑,東西不見時很容易覺得是家人針對他,但如果原本家庭關係很好,失智症者與照顧者會慢慢找到讓彼此舒服的相處方式,比較不會產生激烈衝突。付出最多卻不受疼愛的照顧者在失智症的照顧關係裡,常見到一種傷心的照顧者,家裡手足較多,照顧者不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甚至母親失智後喊得出其他孩子的名,唯獨認不得眼前每天照顧她的人。由於陳乃菁本身有五個孩子,她以自身經驗分享,母親看待每個孩子一定有所不同,不要期望從失智的母親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回饋。陳乃菁會建議這類型照顧者,「看著眼前的媽媽,你擁有她的基因,如果有一天你也變成這樣,你想留給自己或子女什麼?因為你是主要照顧者,最清楚媽媽老後的情況,可以預先做好準備,這是其他手足無法體會、無從想像的。」四到八歲的能力、八十歲的自尊心長期為失智症者看診,陳乃菁發現自己四歲的小女兒很喜歡重複發問,某些行為非常像罹患失智症的長者,「應該這樣說,失智症者只有四到八歲的生活能力,但擁有八十歲的自尊心。」她曾遇過一名退休前擔任高中老師的阿嬤,失智症到中度之後,有一次留下一張字條給子女,上面寫著幾行字,雖然句子不通順而且屢見錯字,卻可以看出阿嬤想說的是「自己的事自己管」,以此表達對於對照顧者限制過多的不滿。陳乃菁進一步說明,失智症者有著大人的靈魂,卻因為罹患失智症,讓他無法像一個成熟的大人那般好好表達與溝通,舉例來說,家人的某些決定讓失智症者不開心,但他已經沒辦法說清楚,心中的沮喪與無力感可想而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變成家人口中的「一直亂發脾氣,甚至亂打人」,所以還是回歸到失智症者的生命歷程和原本個性,才能明白生病後各種行為的原因。但也不要因為長輩失智,就貼上一個標籤,彷彿他已經喪失自理能力,這會讓他們感到委屈害怕,「長輩會覺得,我進診間前都還能處理很多事,進診間被貼上失智症標籤後,我還是原來的我,在家人眼中卻好像什麼能力都沒有了。」尤其長輩最在意的就是錢,很多子女把失智症跟被詐騙畫上等號,認為自己必須保護爸媽的財產,但長輩想要花自己的錢卻被子女限制,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剝奪。當我成為照顧者,我可以這麼做…當家人失智,照顧方式不外乎三種:使用長照2.0、請外籍看護、送住宿型長照機構,以上選項端賴經濟能力,不好抉擇的反而是照顧者的界線,是否要辭職,或是連自己都病倒?陳乃菁提醒,照顧者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例如白天送長輩去日照中心之後,可以利用時間運動,維持健康、保有自己的生活。如果照顧者的狀態較佳,沒有過度疲勞或憂鬱情況,當失智症者發脾氣不好溝通時,通常較能夠正向看待及處理,反之,一個筋疲力盡的照顧者,面對失智症者的各種突發狀況,就比較容易引爆衝突。做一個有餘裕的照顧者,建立良好的照顧關係,讓摯愛的家人成為被愛的失智症者,延緩病症的進程。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07-20 養生.抗老養生
最熱節氣「大暑」來了!宜清熱去濕「養生把握9原則」,多吃4種瓜防暑降溫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是天氣最酷熱的時刻,代表著盛夏的正式到來。民眾在外要提防中暑外,也要小心濕疹、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建議多吃如西瓜、梨子等當季涼性蔬果。大暑養生8原則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而此時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容易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日常生活中,切忌過於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練習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一、飲食祛濕護胃在大暑節氣,氣溫逐漸攀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加快。因此,飲食養生尤其重要。首先要祛濕。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平時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濕,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避免攝入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以免造成腸胃負擔。二、避免中暑5要點夏季預防中暑,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不要讓身體過度暴露在高溫環境,人體容易受到中暑的影響。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選擇透氣衣物,撐傘和戴遮陽帽。大暑時節,氣溫高中暑的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口渴、皮膚紅腫等。為了避免中暑需注意以下幾點:.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午間陽光猛烈的時段外出,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進行戶外活動。.穿著合適: 選擇透氣、輕便的服裝,幫助散熱。戴寬邊帽和太陽鏡,能夠有效降低陽光的直射。.多飲水: 在高溫時刻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但不宜大量喝冷飲,以免對胃造成刺激。.進食清涼食物: 選擇清涼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冬瓜、黃瓜等,有助於降低體溫。.適度運動: 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可以選擇室內運動或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三、做好防曬 避免陽光直射大暑節氣陽光強烈,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皮膚護理尤為重要。在外出時,應該做好防曬措施,使用防曬霜,戴寬邊帽,避免陽光直射。此外,多飲水有助於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防止皮膚乾燥。洗臉時選擇溫水,避免用過熱的水對皮膚造成刺激。保持皮膚的清潔,選擇適合的護膚品,有助於維護皮膚的健康。四、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在大暑節氣,氣溫高,容易使人感到疲倦和無力。然而,適度的運動仍然有助於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健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有助於對抗疲勞。可以選擇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運動,如早晨或傍晚。選擇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等,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五、保持情緒平衡盛夏時節,氣溫高,人們容易感到煩躁和不安。保持情緒平衡是養生的重要方面。可以透過舒緩壓力的方法,如聽音樂、閱讀、做瑜伽等,來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對身心健康也十分有益。六、注意睡眠質量在高溫的夏季,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尤為重要。高溫容易影響睡眠,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一個適合睡眠的環境。可以選擇涼爽的睡衣,適當調低空調的溫度。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清潔,避免受到蚊蟲的困擾。睡前避免過多的刺激,如飲食過多、劇烈運動等,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七、保護消化系統在大暑節氣,氣溫高,人們的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因此,保護好消化系統尤為重要。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有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夏天高溫食物容易變質,會引起腹瀉、胃腸道紊亂。開過的飲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食品保質期,不吃不潔或變質的食品。八、適度補充水分在夏季,由於氣溫高,人體容易出現流汗過多、水分流失等情況,這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避免脫水,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此外,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也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選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染。九、防治蚊蟲叮咬夏季是蚊蟲繁殖的季節,蚊蟲叮咬可能引起皮膚紅腫、發癢等不適。因此,在大暑節氣,我們需要注意防蚊蟲叮咬。可以使用防蚊液、點蚊香等方法,避免蚊蟲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可以穿著長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膚。同時,定期清理家居環境,避免蚊蟲孳生,也是防治蚊蟲叮咬的重要措施。大暑飲食 把握三原則1.多吃些燥濕健脾的食物大暑時節,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天氣,氣候表現特點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所以應以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方法進行預防或治療。2.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以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隙可乘。但所選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過於滋膩,否則極易礙胃,導致消化不良。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甲魚、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夏日的進補佳品,可根據個人口味選用。3.蛋白質供給需充足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120克為宜。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夏季的肉食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為首選。大暑養生講究就涼避暑,但天氣熱,胃口差,身體抵抗力也會降低。粗糧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蕎麥、玉米等都是涼性或溫補的食物,夏天吃正合適。夏季防暑降溫多吃瓜 4種瓜別錯過進入大暑後,高濕高熱的「桑拿天」將會增多,暑濕淤積體內,不僅讓人氣虛,無精打采,還會造成消化不良。而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而且又是當令蔬菜。因此,此時正是做「吃瓜群眾」的大好時機!1.冬瓜:連皮帶肉煲湯夏季說起消暑的瓜類,除了西瓜之外,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冬瓜。冬瓜是消暑第一菜,且可清熱利水、生津止渴,另外,吃冬瓜不要削皮,皮的食療效果比冬瓜肉更好。冬瓜肉帶上皮一起煲湯是許多人在暑熱正盛時愛用的食譜。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者不宜多食。2.絲瓜:去皮涼拌清熱瀉火絲瓜可謂是夏日里清熱瀉火的好幫手。絲瓜的含水量很高,無論做湯或者炒食,都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去皮後的絲瓜不但可以涼拌、清炒還可以煲湯,天天變著花樣吃也不膩。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少吃為宜。3.苦瓜:減少苦味先鹽漬夏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苦瓜。儘管它的名字和味道都帶有不太討喜的苦字,但苦瓜的營養豐富,此時食用有益身體。將苦瓜涼拌著吃,有助於開胃。苦瓜洗淨後去掉瓜瓤,切片或切成細絲。燒水,開後放入一小勺鹽和少許油。入苦瓜絲焯燙約15秒。盛出迅速用水沖,瀝乾水分。然後依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椒、蔥絲蒜末、生抽、糖、鹽、醋、香油等調料混合均勻即可。要注意的是,苦瓜由於性寒涼,並非人人都適合,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群應該慎食。4.黃瓜:涼拌用拍別用切黃瓜不僅容易吃到,且營養價值在瓜類蔬菜中較突出,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其中的維生素和其他成分,對皮膚也很好。黃瓜的熱量低,對需要控制熱量的人來說很友好。小黃瓜生食或配以肉類、雞蛋、魚、蝦等同炒,是夏日的應時佳蔬,老黃瓜煲湯,夏日飲用可消暑。大暑節氣,氣溫高,陽氣達到極致,對人體健康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這個節氣裡,我們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保護健康。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皮膚護理、保持情緒平衡、防治蚊蟲叮咬、適度補充電解質等方法,我們能夠在大暑的季節中保持健康與活力,遠離各種健康問題,享受一個愉快的夏天。願我們能夠以健康的身體,積極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充實過好每一天!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
2024-07-14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西貢小姐〉美國大兵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喜歡音樂劇。演員在管弦樂現場伴奏之下,以歌聲、舞蹈將故事呈現。就像現場音樂會,不一定總是完美,演員歌聲可能出現瑕疵,可能因為情緒激動而哽咽走音,然而這一切都無損於演出,因為音樂劇呈現的是最真實的情感與聲音。《西貢小姐》與《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齊名,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四大音樂劇之一。因為推出的時間較早(1989年倫敦首演),之前一直無緣欣賞。終於,《西貢小姐》今年夏天在台灣首度公演。之前看過的音樂劇,有些輕鬆俏皮,如《貓》;有些讓人憂傷,卻總有救贖的曙光,如《悲慘世界》。而《西貢小姐》,那是動亂的世界中對愛情的執著,人性的脆弱,與命運的無奈。沉重的氣氛,揮之不去。故事以1975年共軍佔領西貢前夕為背景,經歷殺戮戰場的美國軍人,遇上全家毀於戰爭、隻身到西貢討生活的17歲少女,發展出熾烈的戀情。然而西貢隨即淪陷,大兵搭著直升機撤回美國。女孩留在西貢,懷了他的孩子,忍辱負重活了下來,期盼有那麼一天,能帶著孩子和愛人相見。奇蹟出現了,三年後美國青年真的回到越南,卻帶來晴天霹靂的消息:他在美國已經結婚,越南女孩盼望一家三口團聚的美夢成為泡影。女孩決定: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孩子跟著生父與妻子回到美國。當越南女孩扣下扳機,倒臥在地上,垂死前用僅有的力氣在美國大兵的懷裡道別時,許多觀眾忍不住啜泣,內心也會責怪這個男人移情別戀。不過劇情中也有交代,隨軍隊撤回美國後,這男人也不好受,最初一年變得退縮,幾乎不和任何人說話,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受害者。PTSD通常是由暴露於創傷事件所引起。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嚴重的事故,如:自然災害、暴力攻擊、軍事戰鬥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PTSD的風險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創傷強度、是否有支持系統及遺傳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經歷創傷事件的人都會發展成PTSD;而是環境因素、壓力和基因易感性之間複雜互動的結果。PTSD可能有的症狀:侵入性思緒:包括創傷事件的反覆、無意識且令人痛苦的記憶、惡夢,使個體感覺彷彿創傷事件正在再次發生。迴避行為:避免與創傷相關的思緒、情感、對話、活動、地點或人物。認知和情緒的負面改變:例如恐懼、憤怒、內疚或羞愧、與他人疏遠和無法體驗正面情感。覺醒和反應的改變:容易驚嚇、感到緊張、睡眠困難,以及發脾氣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PTSD的治療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目標是減少症狀,改善日常功能,並幫助個體管理創傷對生活的影響。越戰結束已經快50年了。1975年4月,西貢被共軍團團包圍。美軍利用直升機在短短一天內從西貢撤走7000多人,西貢、美軍撤退、直升機……成為越戰的印記。直升機的場景,出現在國家戲劇院《西貢小姐》的舞台,最吸引我注意的並不是那直升機模型。也不是炫目的舞臺音效。而是站在地面上含淚目送著直升機遠去的越南民眾。但願人們有足夠的智慧,避免戰爭的發生。
-
2024-07-03 養生.人生智慧
腦筋急轉彎2教會我的8件事!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
帶著孩子「認識自己」,或者,不那麼認識自己也沒關係!在《腦筋急轉彎2》中,我們一起踏上這探索的旅程吧!9年前,《腦筋急轉彎》劇情敘述小女孩萊莉因搬離熟悉的家園,面對新的社交環境產生了種種不安情緒,快樂、憂傷、憤怒、討厭和驚嚇……在腦海裡展開了一段冒險故事,也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腦筋急轉彎2》將背景設定在2年後,青春期的的萊莉,更加敏感脆弱,她的腦袋瓜裡,還多了焦慮、羡慕、害羞和耍廢等這些朋友!身為是冰上曲棍球選手的她,即將參加暑期訓練營,不僅能接近她崇拜的學姊「瓦爾」,還有機會被選入球隊,成為她們的一份子。這意味著:她的情緒會更多變,腦內的樂樂、憂憂、焦慮、羨慕等,必須全力合作,才能幫助她面對這些新環境、新挑戰。在《腦筋急轉彎》第一集,電影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第二集中,則是帶著青春期的孩子面對「長大」、更認識這個世界,還有「認識自己」。這部電影上映後,佳評如潮,帶給人更多省思與感觸。來看看爸媽和孩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一起討論哪些事?1.你可以生氣,但生氣得有價值更好當孩子因為憤怒而失控時,爸媽經常脫口而出:「不要哭!」或是用很抑制的語氣叫孩子要馬上冷靜。卻很少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又看到爸媽著急失望的樣子,孩子在不知所措之下,反而更容易造成失控。大家經常表揚穩定情緒的好處,常常將憤怒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包含你不夠成熟到足以控制自己、不夠體諒他人……但在第一集中,萊莉的爸媽也是因為理解到她的憤怒,才能處理她的情緒。我們會因為憤怒而發聲,憤怒象徵我們不願就此放棄、妥協。如果發揮得宜,它甚至會為膠著的狀況做出改變。無效的發脾氣是內耗,但如果生氣能讓你促成目的,那這個憤怒就有價值了!2.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阿焦(焦慮)這個新角色,往往要愈到長大,它出現的頻率才會愈高。焦慮有它的能量,它能讓我們把事情想得更全面、做得更好,但同時也會在碰到挫折時,帶來更大的反作用力,讓我們愈來愈不自信。在電影中,阿焦為了幫助萊莉上高中後交到好朋友,反而建立了很多傷害她的價值觀,也讓萊莉也因為社交焦慮犯下了很多錯誤。而全片最關鍵的一場戲,發生在焦慮大爆發時,阿焦眼角流下的那滴眼淚,這幕讓人好想抱抱它,也抱抱曾經因為焦慮受傷的自己。焦慮一旦啟動了,就很難停止,像一輛失速列車一樣,愈來愈拉不住,也讓人覺得疲累和孤單,造成龐大的壓力。所以最後萊莉腦中的阿焦失控了!她成為颱風圈的中心,樂樂好不容易走進了主控台,跟阿焦說:你必須得放手。「放手吧。」不只是孩子。爸媽看到這句話,應該也能獲得療癒。焦慮需要經驗累積,才知道如何處理。長大後的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永遠順利,不總是操之在己,也不能總是假裝不在乎。唯有放下過度的焦慮,退後一步,坦然接受自己的無力,才能得到平靜。3.偶爾耍廢沒有關係一直保持正向積極,其實是很累人的。負面情緒為什麼沒辦法被淘汰、趕出萊莉的腦海?因為它其實很重要!各種情緒都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在世界上,它在重要時刻可以救命。例如,阿羞在幫我們化解尷尬懂得退縮,阿慕在幫助我們看見更好的人事物鼓勵我們追求更好,阿焦在幫助我們計畫未來擁有動力,阿廢讓我們的大腦可以休息一下!有時候我們可以不要過度努力,有時候,休息一下也可以,無所事事的放空,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充電。《腦筋急轉彎》第一集和第二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以絕對正面或負面的態度來看待每個情緒。有時候,過度正向有時候反而會變成毒雞湯,真正的快樂,是和憂傷、憤怒、耍廢一起前進的。4.我還不夠好?在各種比較中,認識新的自我爸媽經常會提醒孩子:不要比較。因為比較會讓孩子太過患得患失,甚至失去自信。但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儕相處時,比較就像空氣一樣,無可避免。電影中:學姊的球技比萊莉厲害、同學喜歡的音樂比較酷……萊莉是不是該聽他們的音樂、跟他們穿類似的衣服,就有共同的話題呢?可是,那是她真的喜愛的事物嗎?「這樣,我還是我嗎?」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是充滿自信的,覺得我最棒我最厲害。但隨著進入校園,那股自信變慢慢消失,分數的比較、社交的選擇與被選擇,讓孩子開始產生了矛盾。大家都希望自己是被喜歡、被肯定的。可是當大家對我的評價不如預期。,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就產生了內在衝突。青春期的各種比較,也是萊莉在探索自我的過程。最後萊莉推翻了電影一開始的設定,而接受了自己不再只有好的一面:我可以自私也可以善良,我不夠優秀但我是個好人,我需要合群但我也想要做自己,我很害怕但我也很勇敢,我很軟弱但我也很堅強。當所有的情緒們擁抱在一起,萊莉才終於不再焦慮,誠實地面對自己也面對朋友,跟朋友坦承「真心話」,也讓她更認識了自己一點,獲得了解脫。5.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快樂的情緒,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她讓我們每一天都是嶄新美好的一天!但是,當焦慮、憂傷時常盤據腦海,快樂也會漸漸沒電。這時候,一定會充滿無力感。孩子在爸媽眼中,應該要是最無憂、最快樂的,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時時正向思考的人格特質。有時候,我們必須也要讓腦中的樂樂休息一下!就像怒怒安慰樂樂的話:「樂樂你犯過的錯很多,未來還會犯錯,但你放棄的話,我們也會一起放棄。」當我們走過了焦慮、憂傷、耍廢。別忘了重新找回快樂。當負能量盤據心中時,就想想心中還有一個樂樂,把它當成黑暗洞口的微光。6.與其焦慮不可控事物,不如著眼在可控制的當下《腦筋急轉彎2》中有個很有趣的設定,就是當萊莉心中有焦慮時,阿焦會因不斷的製造惡夢給準備睡覺的萊莉,讓她在處處往壞處想,焦慮到睡不著!阿焦對於此有一個自己的理論,她說:「我們要放眼未來,把他可能犯的錯都畫出來」。如果這樣的思考,可以幫助你趨吉避凶的話,那這股焦慮對你就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一直幻想最糟結果,會讓你覺得煩躁,那就對你沒有益處。不如活在當下。就像電影中阿焦又開始想著接下來會發生的爛事,樂樂告訴阿焦:「那些焦慮的事不會馬上發生」最後把它放到一個沙發椅上,請它先暫時不要焦慮未來跟計畫。爸媽在陪孩子看這部的時後,不妨問孩子:「你有沒有曾經出現類似的感受?有一天,當你的阿焦出現,你目前有什麼方法安撫他嗎?」與其焦慮那些不能控制的,不如先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例如萊莉沒辦法控制教練是否錄取她成為曲棍球隊員,但她總可以先把明天要考的西班牙文考試預備好吧!至於自己不能控制的,就放下吧!7.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小時候我們跟同學比較,長大了跟同事比較,沒事的時候還跟社交網路上不熟的人比較。「我不夠好」的聲音,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愈來愈多。儘管樂樂鼓勵大家:「所有的信念拼起來,就會產生美好的事物。」我們可以篩選出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很善良、我是講義氣的朋友、我很堅強勇敢、我是個好人……但是生活中,難免有自己覺得搞砸的時刻。這時,不逃避地直面負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非常重要。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但沒有關係。允許自己去感受,每一種情緒,就可以跟高高低低的情緒起伏共舞,駕馭自己也駕馭情緒。當我們不再被情緒左右控制,那時候就是你長大了!8.壞情緒也有存在的意義在《腦筋急轉彎2》中,當怒怒看到各種新搬進來的情緒後,恨不得把這些新情緒趕出去!這時候樂樂擋住了怒怒說:「搬家進來的新情緒都有用處。」這也提醒了爸媽們,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各種新的情緒時,我們經常忘了幫孩子去認識它、梳理它。每個情緒其實都有其功能,就算是害怕與恐懼,也能幫助我們幫我們遠離危難;害羞的情緒,也讓我們在尷尬時懂得退一步自處;羨慕的情緒,讓我們不停止前進。「每種情緒都有用處」,它們在生活中都有必要性。爸媽在和孩子討論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也要覺察自己對不同情緒的反應,要保持開放的討論,不要特別表達對某種情緒的偏見。因為孩子會透過讀你的表情,發現你會討厭某種情緒,自己也會跟著不接納那樣的情緒,造成壓力。在我們這一代,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被教導如何面對情緒。所以,藉著這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習吧!「情緒只是情緒」以及「你的情緒不代表你」,擁抱情緒、察覺自己,是這部電影為我們和孩子上的最棒的一堂課。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腦盲no、腦明yes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想看本文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眼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同事,各個嘻嘻哈哈,好像人生就這麼的灑脫。不過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壯度調查,卻仍然發現有20~30%左右的人,忍受著種種的精神困擾:不是常常覺得身心不舒服(焦慮、憂鬱、失眠等),就是心理不安全、或者自我的人生失去了意義,也有感到家庭無溫暖的。更有25%的人正處在孤寂的生活中。這正是我常常擔心的,在看似歡樂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台灣社會精神生活的冰山現象。懂得自我關心的朋友,就會鼓起勇氣或者會知道自己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來做諮詢、診斷或治療。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案例,不論男女老少,忍受種種精神(生活困境相關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睡眠、胃口、體力等生命的動力)的困擾,都會在俗事煩心的磨難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例如一位退休的先生,長期為兒女的婚姻不順整天困擾,又得協助忙於工作兒女照顧孫子,與太太不時意見不合而易惱怒。退休生活的期待完成落空,不只失眠,也得常跑醫院做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檢查,失去人生意義。另有正準備把一生苦心經營的事業交接專業經理人,但是時間多了和太太相處卻出了種種的困擾,不知道怎麼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感到挫折,且夫婦感情發生困擾,失去人生意義。也有整天忙於事業的經理人,困擾於被老闆無止盡地年年增加業務量、年年增加推銷的客戶數而身心俱疲,家庭兒女之情、夫妻之樂,離他那麼遠,人生何用。另有,大學生、高中生因為精神不集中、總是睡眠不夠,課業表現不如預期,父母不諒解,再加上男女朋友的困擾,而造成人生意義貧乏,生不如死的精神狀態。在此人生場景,若生活周遭又沒有人能夠予以關心與鼓勵,就會落入孤軍奮戰的人生孤寂狀態,在每天的人生苦戰中,發生精神負性發展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促發精神疾病的發生,也可能在不定時的、不定地點的生活環境中,偶爾就有我們政府用心經營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出來,發現一些讓我們心痛的、干擾社會安寧的事件,而呈現了我們社會不可預期的冰山效應,這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議題。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亦即「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失去應對人生挑戰的充沛腦力」。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困擾,都能對人生的不如意,妥善的處理,因而人生照樣可以是日日為好日,擁有平常幸福的人生。然而,上述那退休病人,失眠、忙於應付兒女婚姻難題和孫子照顧、與太太緊張易怒的個案。他生性性急、做事講究效率,他並不自覺有此個性特質,當然就不能認識那是他「頭腦的反應特性」。他持續急急、勞碌地煩惱兒女婚姻爭議,不知這煩惱正是「製造腦的負荷與壓力反應」,產生過高的焦慮情緒、失去那份有效思考、判斷所需的安定與沈著,腦能力已經無法「寧靜致遠」的思考,也無法盤算有效行動。處在不安、焦慮狀態,那是一種病理性(非常態)的「腦功能的精神狀態」,是腦生理上的一個高度警覺, 病人也不自知、不能察覺那個過度高張的「腦警覺」(arousal)狀態 。這種狀態是一種全身總動員的狀況,是腦功能所造成的一種病理性的精神功能狀態:在身體上,會同時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因而為連帶發生種種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失眠、呼吸的緊迫感、心跳快、胸悶、腸胃不適、身體冷熱不舒。處在高度警覺狀況的他,會進一步對身體的不舒服感到焦慮不安,因此生活上的困擾就形成「身體不舒服與心理擔心」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日常生活中,每日精神發展的負性循環的開端。此外,這種高度警覺狀態的腦—精神功能狀況,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裡面,包括身體的不舒服,兒女的婚姻問題,孫子的照顧問題。也就是病人把所有的「精神能量」集中在這些焦點問題上。這種精神能量的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會促使腦結構的變化,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煩惱、擔心、焦慮的神經迴路,這相當於生活上為佛家所說的執念太強,也是基督教義中,無法把生命交給上帝、走上帝的路的情況。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相應地限縮他原來優良、有彈性的腦—精神功能水準,使他失去了原來變通的腦力、失去了靱性、耐性與幽默感。他易怒、對事事看不順眼,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緊張的氣氛,對兒女也顯得不耐煩。在社交上也不想出去了,他沒辦法尋求他人的參考意見,生活型態與生活感受越形孤寂,值得重視的是,在精神上感受孤寂生活的時候,腦功能就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充滿負面情緒,越來越失去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人生就觸發了一切很寥然的感受,終至,產生要結束生命的念頭。總之,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當事者盲目於腦在人生面對種種不如意事情的角色與功能。他不知道什麼是「腦」,不知道腦的功能就是處理人生大小事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生命驅動力」的精神功能。因此,他不能善加利用精神功能在日常不如意事情的處理上,他除了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也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因而腦力一直耗損,精神能量一直減低,頭腦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所需要應用的神經生理訊息,越來越偏差,失去應對人生大小事所需要的充沛腦力。 在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他的人際關係,他應對生活環境的種種事情的能力,就每況愈下,形成孤寂狀態,孤軍奮戰,在生活失序與失能的情況下,就會折損人生的意義,而致一病不起。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生平安、幸福和意義衍生於「腦明」,亦即「懂得腦力的功能、日常生活就要保養頭腦、天天腦力充沛,能有效應對、跨越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出光明亮麗的人生新方向。」下面是一個常見的、追求「腦明」的案例。一位年近70的長者,陪著大病初癒的太太來門診做常規追蹤診療。在太太完成看診,離開診間以後,他近似羞怯的訴說:「我不只不好入眠,每天還得和那內在火山快噴發的情緒搏鬥!」聽了,真令人動容。他確實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當下腦力不足的生活狀況。他敞開心,在腦力不足的邊緣狀態,敍說人生的驕傲與無奈,他找醫師傾訴,他不孤寂。身體健壯的他,從企業主管退休後和太太平安過日子,兒女均有優異成就,且均在國外成家立業,言談間頗能展現他人生成就之氣勢。近一年來,太太時常抱怨身體不舒,不只緊湊地到醫院做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查,也常抱怨睡覺睡不好,而且變得不好相處,一直訴苦她的人生沒有意義。太太在身體檢查顯示沒有什麼身體相關的疾病,在內科醫師的建議下,他就陪同太太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醫治她的憂鬱症。他因此很清楚腦功能的障礙,會引發憂鬱症,而且是需要藥物的治療,他更知道引發憂鬱的腦功能障礙,會有種種不恰當的情緒感受、思考的偏差以及行為上的失能,更有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他豐富的腦科學與精神功能知識使他照顧有病的太太之後,有豐富的腦科學的生活常識。雖然太太憂鬱症治癒了,但是身為照顧太太的他,卻一直「不好入眠,每天動不動就要發怒」。內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怨氣,怨嘆子女有成,卻不在身邊。怨三餐要自己下廚準備。看到台灣社會政治的吵鬧更覺生氣,社會應有的禮義廉恥,不見了,令他失望。他訴說這股源源不絕的內在怨氣,明確展露他在腦力不足狀態下,精神功能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傾向。在敍說他這精神困擾的過程中,他能清楚他已失去腦力的水準(「腦明」的重要成分),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想追尋保養頭腦的方法,不只期待助眠藥物治療,也希望能夠用什麼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瘉的方法,找回原來情緒穩定的腦功能,能夠不亂發脾氣,期盼能夠有安定、安靜的情緒,重尋他應對三餐、應對那份對社會的擔心與不滿的負面精神能量。他在精神醫療過程中,除了有效應用助眠劑恢復常態而足夠的睡眠,也逐步回復他規律生活型態、使每日醒來感受精神飽滿,熟悉每天行程中操練「求定得靜」的腦—精神功能的身心放鬆方法,保存腦的實力,不再於日常生活中慌慌張張的濫用腦力,他也開始,不時與他人互動、岀外活動,不故步自封。除了關心太太的健康和一起出外活動以外,也能與親戚有所互動、偶爾聚會共餐,並且開始和過去好同事以line互相聊聊、敍說自己人生努力的場景,也多少關心老朋友的生活近況。他也豁達地看待,兒女的人生發展,有他們的人生道路,自己和太太要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章。他逐日地恢復他的生理驅動力,吃得飽、睡得好、有好體力,找到精神上的那一股幽默和樂趣,享有美好的日子。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他對腦-精神功能的了解,為了避開他所處生活環境的挑戰,所可能產生的精神困擾的陷阱,實踐了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步驟,建立一個累增精神健壯度的生活方式。他獲得了「腦明」的精神生活狀態。總之,這個案例的醫療過程,清楚地顯示「腦明」的功夫,這種「腦明」的功夫不限於使用人的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必要學習的功夫。應對人生不如意事,並不只是出現在哪一個人身上,幾乎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可能出現,所以也可以說這種「腦明」的功課,每一個人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多加操練。這種「腦明」的功夫,讓瀕臨精神困擾的人,成功避開那精神困擾的陷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要去完成。有不少人就因此陷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腦的精神功能,不懂得保養頭腦,不懂得維持充沛的腦力,一直在濫用腦力,而不懂得善用腦力來處理人生的功課與挑戰。因此,無法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 這個臨床的個案,顯示我們在人生接受挑戰,而有輕度精神困擾的狀況下,如何能夠根據我們對頭腦的了解,了解腦力在現實中,應對人生大小事時的有限性,進而對腦-精神功能能明確的的掌握,能夠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即時充沛腦力,然後發揮我們頭腦銳利的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必要的時候,在精神科醫生的處方下,接受精神藥物治療。然後,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充沛那已是虛弱邊緣的腦力,逐步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狀態。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如何創造、如何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知道如何培養「腦明」,就能夠有長足的「腦明」的腦—精神功能狀態。就有足夠充沛的腦力,就可以發展「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精神能量,跨越現實生活的挑戰,而進入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創造新的人生格局。所以說,要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必須要有「腦明」,而相反的,「腦盲」就會逐步引導一個人,走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2024/6/26 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12 養生.家庭婚姻
婆家只為孕吐全家刁難媳!沒胃口被嗆「想餓死孫子」,媽寶老公不肯搬家:聽我爸媽的就好,該為小孩忍耐嗎?
每天孕吐十幾次根本快住廁所!人夫竟聽家人言怒指太太不做家務、久久出房間一次還臭臉「後悔結婚」氣到搥牆....懷孕的辛苦,只有自己點滴在心頭,孕吐、伴隨著各式身心不適,舉凡暈眩、水腫、賀爾蒙波動、身材走樣,等肚子大起來更是整晚翻來覆去難眠、頻尿......沒經歷過真的很難體會。因孕吐鬧到離婚始料未及一般孕吐在4個月後會逐漸緩解,但視每人體質不同,有的媽媽甚至一路吐到生;無論是每日不斷乾嘔,或者貨真價實的嘔吐,都非常的難受!(編按:對小編來說簡直是痛苦)但沒想到,這位準媽媽卻因為孕吐嚴重,鬧到要離婚。一位懷孕26週的網友在《Dcard》感情版發文,表示目前自己和公公婆婆、大伯大嫂(未生)住一起,老公則是工作關係假日才會在家。她表示現住的這棟透天沒有任何房貸,公公婆婆已退休,有退休金跟股息股利,家裡唯一會共同花銷到的只有晚餐那頓、水電瓦斯、民生用品。而她在懷孕第四週開始妊娠反應就超明顯,一天會吐個幾十次,老公那時候就主動開口要她別上班了,在家好好休息就好,她表示自己也確實沒辦法拖著這樣的身體上班,便辭掉工作在家好好養胎。老公不分青紅皂白責備重點來了,孕吐這個東西並不會因為辭掉工作就不吐了,基本上根本就是在廁所裡生活。但是呢,婆家人開始有聲音出來,加上婆婆在今年過年宣布,兩兄弟都成家了,那以後要開始拿孝親費。每個兄弟都要拿2萬5回來,說是補貼家裡開銷,若要說不該啃老原PO同意,可是開口要的金額覺得有點多了,但她也沒多嘴什麼,給老公自己處理。然而,在她懷孕第18週時的某天,老公突然很用力開房間的門進來並把門甩上,本以為是跟家人吵架了,結果不是,他來質問原PO來自他家人的控訴是否屬實。意思是,原PO沒在上班整天還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跟家裡人聊天相處,也不知道要出來幫忙做點家務煮個飯什麼的,就算家裡人煮好了也不出來吃飯,想餓死他們孫子,就算久久一次看到她,她也都擺個臭臉,好像欠她幾百萬一樣⋯⋯之類的話。對方後悔結婚怒搥牆原PO描述,因爲老公是假日才會回來,平常都是自己在家,他也都知道她會孕吐,一開始也是他叫原PO在家休息,怎麼現在反過來也認同他們家人說的?「我當然就跟他解釋為什麼我都會待在房間的原因,而且我到現在18週了還是會孕吐,到底想要我怎樣?」然而,老公說他很後悔結婚,他不知道結婚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每天聽他媽跟他吵吵吵(打電話抱怨我),跟原PO講電話都是在那邊嘔嘔嘔(他覺得很煩),賺的錢還不能全部是自己的(要給孝親費)。指責原PO又沒在上班幫忙負擔,小孩出來又都是錢,到底結婚是要幹嘛啦!說完他就捶了一下牆壁罵髒話!(編按:聽到這些真的會心涼欸)回娘家也不聞不問原PO聽到這些也很不滿,跟他反應當初說要結婚的是他、說要生小孩的是他、叫她不要工作的也是他,現在小孩都要生了才說後悔結婚生小孩:「有本事叫爸媽把我交給你,現在就要有本事就打電話給我爸媽說你要退婚把我還回去!」他當然不肯也不敢打,原PO氣到幫他撥電話給自己媽媽,撥通後直接把電話拿給他叫他自己講。他也真的有講,說他壓力很大很後悔結婚,他覺得他做不到。(編按:傻眼貓咪)後來原PO媽媽叫他把電話拿給原PO,問發生什麼事;大概說了一下,後來原PO媽媽說會跟爸爸講這件事,問她要不要先回家住,她說好。沒想到回家後整整兩個禮拜,他跟他們家裡人都沒半通電話過來,讓原PO很生氣、爸媽更生氣!「我跟我爸媽說,我想離婚了,我爸媽勸我再想想,別因為一時賭氣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叫我打電話問看看老公現在是什麼意思。」原PO說自己不可能打,今天她做錯什麼?結婚前他都沒想過結婚生小孩本來就是會花錢,他家要錢他覺得負擔大、他自己要去協調,不是拿這個來找理由指三道四,爸媽也無奈告訴原PO有想清楚就好。老公不願意放手後來原PO傳訊息告訴老公她決定離婚,請他負責小孩生出來前這段時間、跟生產時的費用和開銷,小孩滿月後請他帶走不跟他爭,讓自己保有探視權就好。他的回答是,原PO一點都不體諒他的難處,為什麼要在他壓力這麼大的時候還要丟這個難題給他,而且預產期有準確的話滿月就是他的生日,為什麼要送這個生日禮物給他?還說他不會簽字離婚,說原PO就算訴請離婚這個理由法院也不會同意,他寧願把原PO綁死也不可能放她自由......吐到懷疑人生還被公婆嫌有網友說原PO為何不在婆家人前做做樣子?她解釋剛結婚時有,除了午休跟晚上9點後,她幾乎是早上7點多就起床陪他媽媽去菜市場。但她就是會一直嘔吐,臨出門時或在樓下時,就是必須得衝廁所,出來後虛脫臉臭不是她願意,加上在一次嘔吐中親耳聽到公公婆婆說:「有那麼誇張嗎?不想做事就不想做事,要演給誰看?」原PO表示:「很抱歉我就是玻璃心,我只能儘量避免狀態差時出現,不想再被人說我在演嬌貴。」狀態好一點時她會下樓問婆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很常是叫她去洗碗跟拖餐廳的地,也是很常做到一半又忍不住跑廁所吐,吐完出來坐在椅子上休息。婆婆如果有進來看到她坐在那,就會傳訊息給原PO老公說:「叫她做個事就在那偷懶休息,還擺一副臭臉是要給誰看?」而這部分,她真的努力也盡力了。老公無力解決要她妥協此外,關於離婚她不是沒跟老公溝通過。原PO表示可以搬出去,如果她全職顧小孩,給他父母5千~一萬,若是有出去工作請他父母顧小孩到原PO下班接回,就給他們3萬。但原PO老公不同意,覺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搬出去?而且他是長年被派駐外縣市,讓老婆小孩自己搬出去能看嗎?搬去他派駐的城市住,小孩誰顧?找保母托嬰他也不放心。在原PO試著提出解決方案時,老公全部否決,依舊要她忍耐,聽他爸媽的就好,做好他們就不會再講話。「這一切都是告訴我他在逃避所有問題,他沒能力解決,只能犧牲我的感受。」原PO覺得結婚不代表她需要生活在一個唯唯諾諾、看別人臉色的家,如果有能力獨立的狀況下為什麼要她買單?只因為她嫁進來了,身份是媳婦?「不好意思我的名字叫XXX,不是冠夫姓也沒簽賣身契,我也是別人的女兒。」到底該不該離婚?沒有人會想要讓婚姻、生小孩是一個兒戲,想結就結,想生就生,想離就離。面對腹背受敵、老公不挺、身體狀態不好、懷孕無業、小孩未來的照顧⋯⋯都讓人無力無助。若要回婆家繼續生活,是可以生活啊,繼續那樣模式而已,但為何她要承受?「結婚前沒考慮清楚?有人知道婚後妳會因為懷孕的妊祳反應搞到全家吵成這樣?」世界上沒有早知道,也沒有後悔的解藥,她已經盡可能的去做、去跟老公溝通,小孩生下來要面臨這個局面她都不會難過嗎?還是應該遵循老一輩說法為了小孩要忍耐?網友氣憤:遇到媽寶男了,快逃!網友除了有上述問題,原PO逐一解釋外,其餘一致都是看不下去,就連小編看完都氣到飆髒話。「最該後悔的是妳,跟一個沒能力只會發脾氣的巨嬰結婚」、「這種戲碼看多了,之後他家一定會有其他話出來,造成第二次你想離婚,早離早好」、「問題這麼嚴重還在擔心他的生日,是要笑死人喔?」「這就是結婚前沒瞭解對方的關係,現在又帶威脅所以我贊成妳離婚,不體諒妳就算了還威脅」、「公婆問題丟一邊,懷孕老公應該體恤妳,怎麼會對妳大小聲?遇到問題是夫妻要一起解決。」「他當然覺得自己爸媽好相處!」、「你老公的壓力自於他的原生家庭,跟妳沒關係,妳最大的失誤就是不該跟公婆住,第二失誤,就是識人不清,嫁給抗壓性低的老公」、「他到最後還是只想到自己。」大家覺得呢?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03 醫療.心臟血管
發脾氣真的會「傷心」 研究揭為何憤怒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發脾氣不只讓你的心情不佳,還可能會影響你的健康。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新研究表明,它可能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根據早期研究發現,血管鬆弛能力受損可能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而該項新研究的重點是探究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是否可能直接導致這種類型的血管損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分配280位參與者完成四項各不相同的八分鐘任務,旨在引發不同的情緒:.回憶起讓他們生氣的記憶。.回憶讓他們焦慮的記憶。.閱讀一系列令人悲傷的壓抑句子。.重複從1數到100以保持中性的情緒狀態。在參與者完成這些任務之前、期間和之後,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血管,以尋找血管擴張受損、細胞損傷以及細胞修復損傷能力降低的跡象。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生氣時,血管擴張會在實驗完成後的40分鐘內受到損害。除此之外,暴露於其他情緒的人群的血管沒有任何顯著的變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教授Daichi Shimbo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引發憤怒狀態會導致血管功能障礙,儘管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導致這些變化。」Shimbo補充,調查憤怒與血管功能障礙之間的潛在聯繫,可能有助於那些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的人群確定有效的干預目標。為什麼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可以對一個人的健康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美國貝勒醫學院醫學教授Glenn Levine博士指出,該項研究很好地補充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基礎,即心理健康可以影響心血管健康,而強烈的急性情緒狀態,例如憤怒或壓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事件。不過,Shimbo也指出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參與者年輕(平均年齡為26歲)且健康,因此並不清楚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年長者,他們很可能正在服用藥物。此外,參與者是在實驗的環境中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觀察的,並且該研究僅評估了誘發情緒的短期影響。【資料來源】.Brief anger may impair blood vessel function.Anger Can Lead to Blood Vessel Changes That May Harm the Heart
-
2024-02-09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讓你過好年
過年常會被問「要結婚沒?」、「要生小孩沒?」、「升遷了沒?」等等,讓白眼翻到後腦勺。在上一篇「過年壓力症候群」當中聊到,面對過年被問各種問題時,其實可以「脫稿演出」,脫離世界給自己的稿,隨著自己的意思即興演出自己的樣子。 這篇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要來教大家各種回答方式,讓對話充滿更多可能性,甚至還可能有意外驚喜! 為什麼過年總要問東問西的?心理師:多數只是找個話題。 雙方當下的感受: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首先可以先了解,過年會有這些問題,其實未必是對方想要施加壓力或要求,更多的情況是「只是找個話題」,會聊這些,可能正意味著平常少交流,能聊的並不多,自然多是從這些開始聊。只是可能就會問到一些他人不想開的話題而有所壓力,甚至形成過年壓力症候群。 隱藏壓力:習慣被問什麼就答什麼。另外,過年壓力症候群的形成,很多情況不單只是出自於被問的內容,也包括了回應方式。很多人自小被教導、養成了習慣,長輩問什麼就要回答什麼,有時被迫回答不是自己的答案,或者自己的答案不被接受,自然會覺得很不舒服。或許可先透過心理建設,以及其他的回答方式,為彼此營造友善的聊天空間。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過好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首先須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不用非給對方一個交代不可,答非所問也無妨。以下舉例,最常被問到翻白眼的問題之一「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妙回1:回答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可能會回答「生或不生」這般一定要交代個什麼的回答,但其實也可以回答「我還在想欸。」、「我有些不同的想法耶。」、「不告訴你~」等,單以自己的想法回答。 妙回2:在有跟沒有之間也可以回答「等我準備好了就會囉。」,這般看起來有回答、但實際上並沒有給對方答案。滿足對方被回答的需求,但其實也沒有回答些什麼。 妙回3:用同理回答問題也可以觀察對方的情緒,同理對方,並僅此就好。例如「對啊,我知道你會擔心,我自己也滿傷腦筋的。」讓對方感覺自己和他站在一起。 妙回4:用問題回答問題例如「我最近也在想生小孩到底要花多少錢,你覺得呢?」等等,從感覺類似質詢,改變成雙方開放討論的話題。也或許原本的問題就隨著新話題漸漸被稀釋。 妙回5:回答自己的需求許多人對於生小孩其實是期待的,但礙於經濟考量,可回答「我其實想生,但我沒錢。」明確提出需求、趁機許願,或許可以給對方碰軟釘子,又或者能獲得意外的幫助。 妙回6:這問題我不喜歡問題不喜歡也未必要回答,回歸本我,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可用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友善、清楚的表達這話題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關鍵&好處:自己掌握主導權、把話題丟回去,從對方身上開啟更多話題。如此對方既聊了天、也可能表達了關心、也或許提供了建議;對於自己也不用被聚焦,還可能讓自己從中獲得某種幫助,達雙贏局面。 過年一直被問好煩!可爆走嗎?心理師:可以,但先做好準備。 對於衷實呈現自我,也有一種方式是「爆走」,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確實並無不可,但也不是最好的,建議最好先設好底線。 憤怒之後的自責:心理師說明,人在憤怒之後常見會有強烈自責、愧疚情緒出現,例如「我把過年搞砸了」、「氣氛變好僵」或是「我知道發脾氣是我不好,但我為什麼要道歉,是對方先的耶。」的糾結。而對方也可能真的感覺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但其實只是想聊天。接下來雙方可能就都在道歉與不道歉之間徘徊。威力強,但需要承擔的風險太多,能不用最好。 義無反顧、理直氣壯的爆走:為避免毫無準備的暴怒而產生自責,可先預想最後的底線是什麼,也可以先微笑做最後幾次提醒「我們聊聊別的好嗎?」。這樣的前提下發怒,也有助讓自己義無反顧、理直氣壯「我已經忍很久了,這樣剛好而已。」。 過年聊天開啟更多的可能性,隨意聊聊或許也能增加驚喜!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當然每個人都希望開心,因此可先預設對方或許不是惡意的、只是在開話題,透過上述6種方式為彼此開啟友善的聊天環境。 也可觀察當下是什麼情況,若對方是想幫助,開放式的話題也有助於自己從中得到幫助;若是聊天而已,可以試著放輕鬆,隨意聊聊即可。 《延伸閱讀》 .「過年壓力症候群」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心理師教3招改善!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上網就能安太歲、點光明燈!把握中高齡商機應注意「這6痛點」
我們小時候以「長命百歲」作為祝壽語送給長輩,以為百歲是祝福。等到我們成為「長輩」,活在人人可能「長命百歲」的時代,發現百歲不僅不是祝福,還帶來許多焦慮。近年憂鬱症比率提高、失眠的人變多,近年高齡者的諮商需求大增,長者心理不適就醫,近三年增加兩成。除此之外,全球化競爭、疫情帶來動盪不安,嚴酷的外在環境,讓人們轉而往內,探索自己,正念、瑜伽、頌缽、冥想、禪坐、人類圖等身心靈課程,無論是實體或是線上都有很好的銷售。閱讀習慣受到時代氛圍影響,「心靈療癒」占大宗書市也反映了這股焦慮不安。誠品書店在分析二○二三年暢銷書時指出,這是個「焦慮世代」,前十名的榜單中,「心靈療癒」占大宗。數位轉型學院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觀察,網路時代看似朋友多,然則每個人心靈都很孤單、每個族群都有壓力,隨著焦慮與壓力的增加,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情緒管理和身心靈平衡,掀起了療癒商機。他從產業分析的角度來看,除了直接回應焦慮的書籍、諮商或是課程外,間接助人消除緊張、紓解壓力的,也算是療癒的產品或服務,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各產業─有人以吃和購物紓壓,有人焦慮時就去跑步、登山,更有不敢對老闆、同事發脾氣的上班族透過看復仇劇排解情緒。療癒成為巨大的市場。宗教具有療逾與撫慰作用,數位作品日益多元宗教扮演療癒與撫慰身心的角色,也透過數位轉型,回應這波需求。詹文男指出,國內寺廟教堂數高達一萬五千多家,這是不含沒有登記的宮廟神壇,有人甚至開玩笑,國內的寺廟教堂比便利商店還多。這幾年受疫情影響,神佛經濟也思考零接觸,做數位轉型,例如點光明燈、安太歲、求籤、祈福、問事等,都可以線上完成;有些宗教團體運則用LINE一起念經、禱告、共修並迴向,也有金融銀行與二十家廟宇合作,信徒可以透過ATM點文昌燈、財神燈等,心情不好時還可以立即求籤詩。詹文男說,這一代高齡者雖然資產豐厚,但是物欲不高,偏重心靈、知識層面的需求,若能看見高齡者的六個痛點「怕生病、怕沒錢、怕無聊、怕尷尬、怕無能為力、怕死後不安」,回應其需求推出商品,將會是各種產品與服務的市場機會。延伸閱讀:老了怕老伴或自己先走!面對死亡恐懼,專家建議「提早做好1件事」長命百歲是祝福,還是焦慮?「4本好書」 教你面對自己,提升心靈正能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3 醫療.精神.身心
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心理師教3招改善過年壓力症候群: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許多人越接近過年,越會不明煩燥,很多情況是出自於親友們聚在一起總有各種問候,「交男/女朋友了沒?」、「現在做什麼?薪水怎樣?」、「阿你什麼時候要生?」等等的,常讓人壓力山大,出現「過年壓力症候群」。 對此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指出相關症狀,並分享壓力情境下的應對方式、改善壓力的方法,助大家過好年! 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中了「過年壓力症候群」?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壓力症候群」雖未正名、也不是個疾病,但生活上確實許多人會因為相關壓力而出現各種心理症狀、生理症狀,故稱為壓力症候群。 觀察壓力,從生理觀察最準:檢視自己的壓力,除了端看情緒感受以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生理症狀觀察,也就是「看得到的症狀」,例如失眠、嘔吐、坐不下、沒食慾、疲倦、沒理由的哭泣或發脾氣,這些都是急性壓力的症狀表現。心理症狀則可包括緊張、焦躁、憂鬱、煩悶、躁鬱等。對於過年,有些人也可能理智上雖然覺得過年很好,但實際上根本不希望過年到來。 因為心理症狀容易被忽略:之所以會建議觀察生理症狀,是因為心理症狀常常會被忽略。壓力這件事,並非「很多人都會有」才算數,這在於個人感受,對於個人而有壓力就是壓力。就像有些人怕黑、有些人上台會緊張、有些人怕鬼,過年也是一樣。 許多人對於過年其實有莫大的壓力,但會打從心底認為「其他人都沒有壓力」或「過年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等,進而無意間否認壓力來源,實際上可能總在一月時就莫名的煩躁、看到紅色覺得厭煩等,但卻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莫名不爽,或許就真的和過年有關。若有這樣的情況可多觀察。 為何有「過年壓力症候群」?心理師指常見4大因素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雖然每個人的壓力來源有所不同,不過對於過年還要被問東問西而產生「過年壓力症候群」,可能和幾項常見因素有關。 有太多不確定性:過年要和沒那麼熟悉的人相處,事件也可能各個超展開,各種人事物都充滿著不確定、怕超展開的事物觸動到心底所擔憂的事情等,因此感到煩躁。 缺乏安全感、自信:當事人也可能自小有自己的想法,但較少被支持,且被教導著要遵循長輩的想法,甚至父母也鮮少了解自己,例如被父母和其他親戚一起念「為什麼還不結婚?」。 界線觀念較模糊:每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各關係會有等級之分,例如超好的朋友會聊很深,好朋友會關心,一般朋友會閒聊。這是出自於界線,界線觀念模糊的人就可能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跟誰聊,怕聊錯而產生壓力,又或者聊過之後常出現自責「早知道不要跟他講了。」等等。 對事件存在痛苦:對於過年或聊天內容本身就有壓力,例如小時候可能在過年出過糗而被笑,每當過年就會想起而排斥。或例如被問到的事情正不知道該怎麼辦、正在規劃、正經歷挫折等因素而有壓力,被這麼一問就像正在調整步調又被迫重新面對這些問題。 過完年了壓力卻還可能持續?「過完年壓力症候群」會多久? 新的壓力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過年壓力症候群有時也未必會隨著春節結束而跟著消失,就像撞到桌子瘀青一樣,痛的已經不是撞到桌子,而是所形成的瘀青;壓力已經不單只是該事件,也包括新形成的壓力或強化了原本的壓力,且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回到平靜的生活,持續憂鬱、焦慮。 超過這時間,尋求專業協助: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就臨床觀察,壓力症候群在事件結束之後一個月才解除其實都還算合理。但若是超過一個月還沒見好轉,就會擔心當事人是不是已經產生了某種新的情緒、感受、想法、壓力,或是困在某件事情上動彈不得。若是到了六個月,就會建議尋求心理諮商、身心科等等的專業協助。 3招改善「過年壓力症候群」,心理師: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壓力症候群以預防為重,建議可從三方向著手。 1.找好朋友聊聊:排除壓力的方法最常見也有效的,就是尋找可信任、不會批判、能理解或嘗試理解的朋友聊聊,除了釋放壓力,也常在對話過程中找出壓力來源。 2.找出討厭情境:可試著用紙卡寫出最討厭的情境,例如被問工作、感情、生孕等,或是對方說話方式讓人感覺不舒服等。一邊觀察自己的情緒,若有感覺像被針刺,或許這就是答案之一。 3.試著呈現自我:可嘗試在上述情境中模擬練習應對方式,也可以「脫稿演出」。蔡岳融心理師表示,很多人的壓力其實是源自於這個社會要我們怎麼做,例如大過年不要搞壞氣氛等、長輩問你話你要回答等等,且從小就被培養成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生命個體,且在對話當中氣氛搞僵未必是一個人所能造成。嘗試脫離世界給自己的稿,隨著自己的意思即興演出自己的樣子。 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不論是誰、不論是否過年,最終都該回歸本我,雖然自然會與人交流,但還是得用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劇本。有自己想要的畫面,便有機會創造出來。對於過年也是一樣,鼓勵「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延伸閱讀》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過好年!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醫療.精神.身心
國防部因中共衛星而連發警報,精神科名醫示警:2類人易受影響
國防部下午多次對民間出國家級警報,示警中共衛星火箭通過台灣南部上空,引發民眾恐慌。精神科醫師提醒:此類警訊對曾經歷戰爭年代、有創傷經驗的長者,與本身已有精神疾病者2類民眾影響較大,如果情況反覆出現,即便是一般民眾也會受到影響,增加精神相關症狀出現機率。「火箭簡訊」透漏戰爭風險,對於經歷過戰爭的民眾容易喚醒沉睡的記憶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指出國防部發出「火箭簡訊」透露戰爭風險,恐會造成民眾對不幸經驗的想像,內容包括殘破景象、身體受創、財產受迫害等情況,引發精神嚴重創傷可能性。葉啟斌指出,對於曾經經歷在類似精神創傷的「老榮民、老兵」,或曾經歷戰爭的民眾,再次暴露於類似訊號,恐會重燃過去印象,回想起經歷災難那一刻,導致睡不好、容易發脾氣,甚至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分神,甚至造成生活失序。已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容易陷入負面思考迴圈,導致疾病再發「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或本身容易失眠、較敏感的民眾,也會因類似刺激帶來壓力。」葉啟斌說,有精神官能症狀的民眾,容易因為一次壓力就超過容忍度,陷入反芻性思考,即負面思考迴圈,真正想做的事反而無法執行,深陷想像、擔心裡面,引發焦慮症發作,或導致疾病再發機率。葉啟斌表示,對一般民眾來說,一次警訊造成影響的機率不大,但呼籲民眾仍要把注意力引導回該做的事情,且若反覆發生類似事件,影響層面恐會擴大,引發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恐會增加,值得後續觀察。自體療育機制可改善,醫師對2類人提供改善建議葉啟斌說,人體有自體療癒機制,受簡訊引起恐慌,只要經過數日就能平復,若超過一周仍坐立不安,則建議可至精神科就醫。醫師一般會先進行「認知治療」,告知患者別在陷入迴圈式的思考,接著進行「放鬆治療」,以深呼吸的氣息調整方式,達到緊繃情緒的目的。針對曾經有類似經驗的老兵,則可用書寫方式,將心中恐懼寫出來、化解擔心。若上述方式成效不佳,患者情緒仍無法調整過來,才會進行用藥,主要以自律神經調整藥物為主,嚴重者才需使用抗焦慮藥物。國軍台中總醫院衛教文章提供精神官能症的日常注意事項:1.病人需要他人的關懷、支持、鼓勵,來面對現實環境。2.罹患精神官能症並不可恥,病人應勇於面對現實,接受診斷和治療。3.減少長期對瑣事時時有過度的焦慮、擔心或不安。4.避免壓力造成突發的心理恐慌。5.不要為不合理的事物陷入重複思考所苦,或明知不合理仍揮之不去,得要完成一些動作才安心的情況。6.可多做深呼吸或是肌肉放鬆訓練。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
近年國人精神疾病就醫人數上升,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問題應該要做全盤考量,健保只是政策的一環,不能只重視疾病本身,應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著手預防。他同時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自身情緒問題,也要扮演親友的「守門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近年國人憂鬱症、焦慮症等負面情緒就醫狀況。誘發憂鬱、焦慮等症狀的原因多重,不只是心理因素,生理疾病也會引起相關症狀。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問題會引起生理症狀,如血壓高、腸胃道症狀、腸躁症等;反之,生理問題也會造成精神疾病,例如慢性病或是重大疾病的壓力,也會造成焦慮及憂鬱。5人就有1人服用安眠、鎮定藥物,可見失眠問題嚴重。根據健保統計,從106年到111年,包括輕鬱症、重鬱症、焦慮症等就醫人數都逐年增加,石崇良表示,國人精神疾病的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略窺一二,分別是「物質濫用」及「失眠狀況」。111年使用安眠、鎮定藥物的申報量高達11.2億顆,使用人數高達453萬人,以我國人口推算,約5人就有1人服用。石崇良表示,安眠藥使用量反映國人失眠問題嚴重,雖然失眠原因不全然是憂慮、焦慮導致,但也代表國人壓力管理的需求。他也引用國外研究表示,疫情期間酒精等物質濫用狀況增加,加上疫情改變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規律,影響病情控制,也讓就醫人數呈上升趨勢。女性就醫人數遠高於男性,老人憂鬱常被忽略。若依照性別比例來看,各類精神疾病,女性就醫人數的占比都達總數的六成,遠比男性多。石崇良表示,傳統刻板印象影響之下,男性常忽略自身就醫需求,特別是精神疾病容易被標籤化,常諱疾忌醫。精神衛生法推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希望把精神疾病去標籤化,將其視為需要穩定就醫治療的慢性病。以就醫年齡來看,因廣泛性焦慮症、重鬱症、輕鬱症等就醫患者,以60-69歲族群最多。而男性在重鬱症的每十萬人口就醫率中,更是年紀愈大、就醫者愈多,從111年的數據來看,60-69歲有890人、70-79歲1,033人、80-89歲1,083人,90歲以上則達到1,192人。石崇良提醒,不要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誤為「老化」,長者常被認為「老了就不愛動、對事情提不起勁」,更容易讓老年憂鬱症被忽略。1925安心專線提供心理諮商、評估轉介服務。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防治,要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下手。他以癌症來比喻,及早篩檢、早期介入治療以阻斷疾病發展,甚至走在更前端,著手危險因子的戒治、環境改善等。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有全年無休的心理諮商,當面對情緒困擾、壓力或自殺問題等,可以提供輔導、評估轉介等功能。心健司也有「心情溫度計」,透過簡單的問題讓民眾自我評估心理狀態,並提供求助建議。石崇良呼籲民眾,一起扮演「自殺守門人」,關心身旁親友,做好「一問二應三轉介」:一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二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三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心理治療給付長期偏低,將檢討調整。針對年輕族群,衛福部也提供15至30歲民眾3次諮商補助,其中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就是目標之一,希望讓民眾勇於求助。根據統計,使用該諮商補助者有三成屬於高風險,石崇良說,透過諮商讓高風險民眾被發現並及早就醫。另外,心理治療的給付長期偏低,健保署也將著手檢討。一次「支持性心理治療」,必須由精神科醫師下診斷,心理師進行,至少要10分鐘,健保給付97點,換算成實際金額可能不到80元。石崇良表示,113年將著手「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檢討,會通盤檢討醫療服務,心理治療已經納入排程,最快114年有望調整。近年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就醫人數逐年上升,健保醫療費用也增加。健保統計,憂鬱症的就醫件數111年達266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7%,費用也增加到45億點;焦慮症111年就醫件數165.7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42%,醫療費用來到15億點。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易有負面情緒。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憂鬱症、焦慮症出現增加趨勢,一來可以歸於醫療資訊發達、就醫率增加,二來是新冠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容易發生焦慮或憂鬱。憂鬱症的評估,須根據症狀嚴重程度、病情、持續時間等研判。成年人連續2年,幾乎天天悶悶不樂,或是青少年連續一年情緒低落或容易亂發脾氣,臨床上判斷為「輕鬱症」;連續2周以上持續低落、提不起勁,並符合美國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9項指標一半以上者,臨床診斷為「重鬱症」。另一方面,焦慮症可分為分離焦慮、畏懼症(包含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方俊凱表示,各種焦慮症表現出的症狀差別不大,通常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手腳發抖等,但誘發的原因則不同。「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分開引起;「畏懼症」可能是害怕特定物品(如蟑螂),或是害怕社交;若是什麼都可能引起焦慮,就屬於「廣泛性焦慮」。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輕鬱症病程持續較長,一般在兩年以上,但症狀相對輕微,還不至於喪失日常生活功能。重鬱症為陣發性,時間較短但症狀嚴重,已妨礙正常生活能力。廣泛性焦慮症焦慮症的一種,對許多事情過度焦慮及擔憂,容易慌亂緊張,不像其他焦慮症,與特定情境有關。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與荷爾蒙變化有關。不論是焦慮症還是憂鬱症,女性就醫人數都比男性多,特別是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女性就醫數約比男性多一倍。以輕鬱症為例,111年女性就醫人數134,993人,比男性69,844人多將近一倍;111年廣泛性焦慮症就醫女性163,380人,也比男性89,754人多近一倍。方俊凱說,女性受生理影響,月經周期會帶動女性荷爾蒙(動情素)影響,例如月經前後或是更年期前後情緒較不穩定,即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其中「社交畏懼症」是少數男性就醫次數多於女性的精神疾病。方俊凱分析,男性在社經地位上承擔相對重的責任,又較不願意和親朋好友談論內心話,容易導致不想社交,進而演變成畏懼症。社交畏懼症男性較多,患者普遍年輕。若從就醫年齡層來看,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的就醫高峰,106年到110年落在50-59歲,111年則落在60-69歲。方俊凱說,這個年齡層處在退休階段,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事情改為線上處理,這類族群對於電腦資訊的掌握相對較弱,而以往的工作技能一旦無法發揮作用,就容易出現適應障礙,連帶會導致憂慮、焦慮加劇。不同於上述疾病,社交畏懼症(約兩千人)及分離焦慮症(每年僅百餘人)患者較年輕。方俊凱說,社交畏懼症與人生經歷有關聯,如果沒有經過適當教導或自我成長不足,面對人際互動問題會有恐懼。加上疫情期間缺乏實體互動,學生一入學就碰到疫情,同學變成「一個帳號」,也會加劇適應困難。特別是疫情下,社交畏懼症跟畏懼症有些重疊,因為害怕感染而避免與人接觸,導致社交焦慮。輕鬱症治療建議輔以心理諮商,重鬱症以藥物為主。治療用藥上,方俊凱表示,以往焦慮症會給予鎮定劑,憂鬱症則是抗憂鬱劑,但是因為這兩者都與血清素不穩定有關,因此現在傾向都先給予「抗憂鬱劑」調控血清素,狀況比較差者再輔以「鎮定劑」,避免直接使用鎮定劑可能產生依賴感。另外,在輕鬱症跟重鬱症治療上,輕鬱症因為持續時間比較長,問題可能落在生活型態或是社會環境等,建議要加上心理諮商;而重鬱症則是以藥物為主,諮商為輔,希望讓多巴胺、血清素盡速提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藉由「數據驅動、數據演算」 打造精準健康服務
健康長壽已經開始以「數據導向、驅動」「事實上,從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聯合報、元氣網舉辦的「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2023退休力論壇中,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所經營的關渡醫院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陳亮恭以「數據驅動的精準健康長壽」為題進行演講。他舉例,同樣到醫院驗孕,當醫院發出懷孕確認簡訊服務時,過去可能只有制式通知形式,但未來,透過數據趨動,可能根據驗孕者的婚姻狀態、與母親的感情等,而有「恭喜妳懷孕了,來趕快告訴媽媽!」或「恭喜妳懷孕了,千萬不要告訴媽媽!」等差異,陳亮恭幽默比喻,引起現場參與民眾會心一笑。陳亮恭解釋,目前的生物醫學數據通知,已可經由過去行為資料進行建議,如果延伸至醫療領域,像癌症病患要不要開刀、要不要化療等,過去,多以醫師專業知識進行預測、建議,但未來做醫療計畫決策時,不僅只倚賴醫師專業考量、抽血數量,可能也含括病患健檢數據、基因資料等,還有穿戴裝置上所收集的各項數據,或像運動習慣、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也都納入數據演算,進而得到更精準的建議、結論。全美頂尖醫院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合作,期待醫療能夠「精準預測」陳亮恭說,關渡醫院正與全美頂尖智慧醫療醫院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合作,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雖然是大型醫學中心,近年來也逐漸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希望透過大數據分析、演算,做到精準預測,並及時做好應變措施,假設已經透過各項風險評估、數據演算,預測到有民眾可能早上十點發生心肌梗塞,期待上午九點五十分,救護車就先到病患家中等待、早一步搶救生命,而這是最理想狀態。在關渡醫院,智慧醫療的運用,更是廣泛。以該院團隊所照護的失智症長輩為例,藉由該院引進的智慧人臉辨識系統,醫療團隊可以事先了解當天失智症長輩的情緒狀況、身心狀態,當發現長輩狀況不太對勁,從臉部表情觀察出長輩可能有情緒有失控跡象,就可以事先介入關心,並進行後續行動,這樣,才不會等長輩上課、與人互動時大發脾氣,才措手不及。陳亮恭也鼓勵大家多運用這些資訊,並運用這些資訊守護自身、家人健康,也希望透過這些最新科技,在醫療照護上,可達到「以數據驅動、以人為本」目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9 醫療.心臟血管
作家范疇猝逝/四大高危險群要小心 飲食注意這種營養素
【編按】知名政略作家范疇本月6日凌晨1時4分因心血管病發,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壽68歲。由於事發突然,消息一出,震驚各界。以一曲「燒肉粽」紅遍全台的歌手郭金發,三年前在舞台上表演拿手歌曲時,突然倒下,送醫後被判定心肺衰竭猝死。這一幕令人怵目驚心,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猝死發生率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澳洲,每10萬人就有51人。心臟是人體唯一沒有休息時間的器官,每人每天平均跳動十萬下,一生約跳卅億下。心臟一旦喊累,暫停片刻,醫學上稱為「心臟驟停」,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心臟驟停後,人體失去意識、呼吸異常或中止,最常見的是「猝死」。心臟驟停而猝死的案例,高達七成因心臟疾病引起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短時間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所致,又稱為「心因性猝死」,每年約一萬七千多名病例,一旦發生,僅百分之五可能逃過死劫。防猝死 四大高危險群要小心王宗道表示,心因性猝死有四大高危險群,分別為心血管疾病、心肌病變、心臟功能先天不佳、曾有昏厥經驗等,其中心血管疾病最具關聯性。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最近一次排名高居第二位,凸顯心因性猝死不容小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導管室主任廖敏村說,心臟驟停後,心臟數分鐘內可能壞死,腦部則在四分鐘內受損,十分鐘以上出現缺氧性腦病變,即使救回也恐成為植物人。根據文獻,若能在一分鐘內給予電擊,急救成功率高達九成,救援時間每少一分鐘,急救成功率以每分鐘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遞減,只要立即電擊,患者幾乎不會出現後遺症。政府近年在許多公共場合廣設傻瓜去顫器之稱的AED,已設置一萬一百卅一台,密度僅次日本、美國。心臟驟停 為何一定要電擊去顫?廖敏村解釋,心臟驟停前,心臟狀態多為突發性心律不整,換言之,就是心臟亂跳,最常見的是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其中心室頻脈最為致命,目前改善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到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電擊去顫,同時施行心肺復甦術(CPR)。48歲孫姓病友,曾在幾年前突然心臟暫停,所幸在醫院,一旁就有AED,被緊急救回。他動了三次手術,其中一次在體內植入去顫器,他說,因為心臟裝了去顫器,被醫師叮囑不能太常發脾氣,對他是修煉,他因此少罵青春期的兒子。廖敏村說,對於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反覆出現持續性心室頻脈,或罹患其他猝死機率高的疾病,經醫師建議都可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儀器自動偵測心律不整,在患者所需時給予「救命一擊」。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言彬表示,體內去顫器被視為預防猝死的最後一道防線,雖能給予救命一擊,但必須配合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才能維持心臟功能。成人鹽分攝取 超過五成男性超標工作繁忙、三餐不定、外食,沒有運動習慣,導致心血管疾患愈來愈多,台大醫院營養師詹貽婷說,外食最怕攝取過多鹽分,不僅傷害心臟血管,連帶腎臟、肝臟、腸道都受影響,建議成人每天最多攝取六公克鹽,但國健署調查,我國成人鹽分攝取普遍過量,男性超標比率更超過五成以上。國人最常見的「壞習慣」就是喜歡加調味料,炒飯雖好吃,但可能讓一餐鈉含量超標,建議吃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食品。詹貽婷說,一碗白飯鈉含量約3到26毫克,若換成薄片白土司,兩片就高達266毫克,泡麵一碗鈉含量可達1200毫克,吃下一碗,等同吃下每天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詹貽婷強調,低鈉並非「完全不攝取鈉」,鈉是人體不可缺少,但過多會造成器官傷害,避免心血管疾病,建議可找營養師諮詢,或減少加工食物,多吃新鮮食物,降低鈉攝取量。
-
2023-09-30 養生.家庭婚姻
另一半有「指責型人格」?長期貶低你、有問題的都是你...遇到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每對夫妻都會有意見分歧和爭吵的時候,但如果你的伴侶只會把責任推到你身上呢?他永遠是對的,而且他常常會對你大發脾氣,甚至用很難聽的話羞辱你。有時你真的不知道他們如此生氣的原因,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發脾氣,為什麼會有人這麼不講道理呢?身為這樣的人的另一半你又該怎麼辦?伴侶將所有事情歸咎於你,總是指責你的不是,這是「指責型人格」,但指責的背後,你了解他為何如此嗎?指責型人格如何形成?1.他很自卑其實他根本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無關緊要,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焦慮和羞恥感。而當他無法消化挫敗感和批評時,最終就會猛烈抨擊伴侶,並將生活中的一切錯誤歸咎於他。2.他控制欲很強他要求你遵照他的想法做事,根本不給你討論的空間。而當你未能達到他的期望時,他就會生氣。3.他的生活充滿壓力、遺憾慢性壓力會使人感到沮喪並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你的伴侶或許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然後把壓力發洩到你身上。或許他對人生充滿了遺憾,對自己現在的處境感覺無力改變。不管你是否與他的壓力與遺憾有關,他都會找到理由責怪你,來抒發他的沉重心情。4.他是自戀型人格自戀者相信他們永遠不會犯錯。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自戀者,他們不太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做錯事。他會想操控你,並將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你,即便是根本與你無關的錯誤。5.他無法接受改變如果你的婚姻正經歷一段艱難時期,你和你的伴侶都需要做出一些改變和調整才能繼續生活在一起。然而,你的伴侶會否認自己需要改變。如前文所述,因為他覺得只有你有問題,而他沒有。6.他不願承擔責任你的伴侶可能是一個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人。因此當出現問題時,他根本不會想與你一起承擔,會把一切事情推到你身上。7.他根本不愛你了,覺得你配不上他,甚至恨你如果你的伴侶一直以各種理由責怪你,這可能意味著他已經不再愛你了,對你也不滿意。他們的不快樂會轉化為頻繁發怒,因為他把婚姻中的任何缺陷視為你的缺陷。或許他為了這段婚姻,曾經做出妥協,而當他因此不若以往自在開心時,當他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他就會開始怨恨你。例如,他因為孩子出生而減少自己的玩樂時間,或者因為你的工作,必須承擔一些家務,他可能對此感到不滿。8.他在不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在成長過程中,你的伴侶可能就活在父母指責對方的環境中,所以他認為指責另一半是正常的。9.他無法好好管教孩子當孩子調皮的時候,父母很自然會生氣,想要管教他們。 然而,你的伴侶可能害怕對孩子發脾氣,所以他們把憤怒發洩在你身上。讓你對孩子的錯誤負責,比試圖管教孩子更容易。10.他患有精神疾病你的伴侶可能患有某些精神疾病,即使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這樣的疾病可能會導致他總是指責別人,卻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如何應對將所有事情都歸咎於你的伴侶?1.與他溝通你的伴侶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對你產生了可怕的影響。 因此,與他們坐在一起,平靜地解釋你的感受,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他明白責怪你是不對的,尤其是當你沒有錯的時候。而當他願意做出改變時,請你給予耐心與鼓勵。2.嘗試理解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的伴侶總是指責你,而不認為是他的問題?你必須了解原因,前文列出的,他可能是其中的哪一個?一旦你知道可能的原因,你或許會比較釋懷,就算無法改變他的行為,你也較能認知到這一切不是你的錯,而你絕非是他說的那種差勁的人。3.嘗試保持冷靜當你的伴侶又對妳大聲時,你會感到憤怒並為自己辯護。但下次,嘗試保持冷靜吧!不要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反應。而當這一切已經讓你無法承擔,那就遠離他。繼續在這段關係裡,只會讓你心裡累積更多傷痛。當你必須一直承擔對方的責備時,將導致你漸漸失去信心,以及和對他的感情,甚至讓生活在一起變得很痛苦,讓你對人生變得消極。當一切難以挽回,你千萬不要責備自己,相反的,要練習好好同情自己、關愛自己,設法離開這段有毒的關係。.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16 養生.家庭婚姻
休傑克曼離婚,結束差13歲姐弟戀27年婚姻!熟年夫婦還有愛嗎?專家:50歲是重新檢視人生的關鍵
編按:又一對銀色夫妻檔婚變!好萊塢男星休傑克曼與妻子黛博拉驚爆離婚,雙方今向《People》發表共同聲明,宣布2人和平友好地結束27年婚姻:「我們有幸一起度過了將近三十年的美好婚姻生活。我們現在的旅程正在轉變,我們決定分開,以追求個人的成長。」休傑克曼以演出「金鋼狼」系列而廣為人知,他與太太黛博拉李是相差13歲的姊弟戀,兩人於1995年在片場結識並進而相戀,交往不到一年就結婚。即使外界認為13歲的姐弟戀差距過大,但休傑克曼婚後成寵妻魔人打破外界質疑,讓兩人一直被視為是好萊塢神仙眷侶,婚後雙方育有23歲兒子及18歲女兒。兩人向來給外界相當恩愛的形象,今年西洋情人節及4月結婚紀念日時,休傑克曼還曬出和妻子的合照,如今卻突然宣布離婚,讓許多人直言不相信愛情了。熟年夫婦還有愛嗎?熟齡離婚近來蔚為風潮,日本熟齡雜誌針對150名50~70歲熟齡女性的調查結果,在129名已婚者中,有109人曾經想過離婚;但在被問到對另一半是否還有感情時,又有約85%的受訪者表示肯定。離婚諮詢師認為,熟年期是重新審視、調整夫婦相處的一波高峰期,也是夫婦是否能相伴度過人生下半場的關鍵。迎接人生百年時代,若簡單地一分為二的話,50歲便可說是折返點了。子女的養育逐漸告一段落的同時,家中長輩也開始需要照護、自己或是另一半也即將退休⋯⋯這時候也是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夫妻生活」的時間點。為了讓人生下半場能夠愉快而不感覺壓力地度過,如何度過夫婦生活也是重要的關鍵之一。日本熟齡雜誌《ハルメク》在2021年6月訪問了150位50~70歲的女性讀者關於夫婦婚姻關係的調查,在受訪的150位熟齡女性中,有87%是結婚超過25年的資深夫婦。整體來說,雖然和伴侶有著穩定的感情或是像家人般的自然相處,但若細問之下,仍然有不少對於將來的不安,或是對另一半的不滿。8成熟齡夫婦仍有感情 即使愛情淡去也昇華成家人首先,在第一題:「您還愛您的先生嗎?」中,有將近半數(49.6%)給予肯定的回答、35.7%的人則回答「雖然沒有愛,但還有感情」。這個結果顯示:對於熟齡女性而言,畢竟是長年在一起的伴侶,多少還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但是否屬於愛情,則因人而異。在調查時,不少受訪者在選項之外另補充了回答,其中不乏許多令人感到羨慕的甜蜜留言:・年輕的時候忙於照顧孩子,先生也經常很晚才回家,能夠兩人單獨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如今孩子逐漸獨立了,反而找回了像是新婚時期的甜蜜感,很高興當年選擇了現在的先生。(K.U 63歲,結婚35年以上)・有了年紀之後,好像更能體貼彼此的心情,最開心的就是先生跟我說:「即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想跟妳在一起。」(K.K 59歲,結婚35年以上)・孩子逐漸獨立之後,大概從15年前左右開始,我們就不再叫彼此「爸爸」、「媽媽」,而是用名字相稱。(Takako 61歲,結婚35年以上)回答「雖然沒有愛,但還有感情」者的留言則如下:・比起夫婦之間的愛情,現在已經把對方當作家人看待。雖然能夠毫無顧忌地和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有時候長時間相處還是會覺得有點煩,只是如果有一天對方不在了,應該還是會寂寞吧。(K.R 64歲,結婚25~29年)・沒有特別覺得好或不好,就像是維持著某種距離感的同居人一般的關係,但這樣的生活也還算安穩。(YO 65歲,結婚30~34年)・孩子長大離家、長輩也已經過世,想不到作為夫婦還有什麼必須要一起做的事,彼此也沒有話題,好像也沒有必要非住在一起不可。(Y.M 65歲,結婚35年以上)雖然和丈夫有著穩定的家庭和家人般的感情,但感到不滿或是對於未來相處感到無趣的人,似乎也不在少數。不想再忍耐!熟年期的人生變化,可能是離婚導火線在下一個問題「曾經想過離婚嗎?」中,在129位已婚者當中,有102人給了肯定的答案,其中回答「一年會想幾次」的人有20.2%、「偶爾會想(幾年一次)」的人有21.7%,「經常會想(每個月會想幾次)」和「隨時隨地都在想(幾乎每天)」的人加起來則有8.5%。僅有20.9%的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想過要離婚」、回答「幾乎沒有想過的人」則有28.7%。對此,離婚諮詢師岡野篤子認為,若以50歲以上女性的整體傾向來看,積極面對人生的女性比例比過去增加了。「感到不滿的時候,大家不再願意只是忍耐,而是會思考:那該如何解決?像是先生退休之後,會要求另一半應該適度分擔家事、或是想完成自己年輕時沒能完成的夢想的人,也逐漸不在少數。」比起過去認為丈夫是撐起家庭唯一支柱的傳統觀念,如今認為「你工作很辛苦、但我也把這個家打理得很好,作為人生伴侶,我們的地位同等重要」的家庭意識也逐漸成為主流。熟齡期的人生變動 是重新審視婚姻的關鍵・因為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不同,對丈夫的管教方式覺得困擾。46歲時曾經一度想過要離婚,但後來丈夫逐漸能理解我的想法,彼此意見不同的時候也願意傾聽我的感受,我認為有任何不滿都別放在心裡、坦承面對非常重要。(K.K 59歲,結婚35年以上,回答「幾乎沒有想過離婚。」)・以前因為要照顧婆婆、因為先生是長男所以還要打理夫家的大小事務,對於囉嗦的婆婆感到很煩躁而曾經想過離婚。但婆婆過世之後就沒有這個念頭了。(M.C 61歲,結婚35年以上,回答「幾乎沒有想過離婚。」)・50歲後半孩子獨立之後,突然覺得「我怎麼會跟這麼無趣的人結婚?」心裡覺得有些後悔。(F 64歲,結婚30~34年,回答「偶爾會想離婚」)・稍微有點事情就要發脾氣、晚上總是玩遊戲到很晚的先生,早上要人催起床、晚上不按時睡覺,看著對方就感覺很火大。(S 59歲,結婚30~34年,回答「偶爾會想離婚」)岡野篤子認為,在30~40歲的年紀,因為教養孩子、婆媳關係或人生價值觀之間產生差異,是導致思考離婚的第一波高峰;50歲之後,則是因為人生階段的變動,導致對婚姻關係的想法連帶有所改變。此外,對於另一半的生活習慣、健康狀況和個性等等的不滿,長年忍受對方累積到了臨界值,也可能是影響熟齡離婚的重要因素之一。熟齡女性的理想夫婦關係:對等、理解,但保持一定獨立性最後,在「對於先生有什麼話想說」的自由回答題中,太太們則是對於先生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藏在心中已久的真心話,即使是在前面的題目中回答「還愛著先生」的人,對另一半也不見得完全滿意。・自己的事情拜託自己處理,別什麼都來問我啊。(D.P 60歲,結婚25~29年)・希望對方能更在乎我的心情感受。即使沒有性生活,我認為夫婦之間還是可以幸福的。(A.H. 64歲,結婚35年以上)・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好好聽到最後啊。(Y.Y. 62歲,結婚25~29年)・家裡不是餐廳,好歹自己的碗盤自己拿去廚房吧。(Y.O. 61歲,結婚35年以上)・別老是強迫我照著你的規定做法生活,也多少該對老婆表示一些感謝和體貼,如果只是放在心裡我是感受不到的。(Y.M. 65歲,結婚35年以上)・我不是你媽媽,別什麼事都依賴我解決!好像家裡多養了一個小孩一樣⋯⋯到了這個年紀如果還只有電視是朋友,那就太寂寞了。(A.T. 61歲,結婚35年以上)從太太們的抱怨中可以發現,多數熟齡女性希望夫婦之間可以在彼此對等的基礎之上,擁有相互體諒、尊重,不過度依賴但能相互扶持的婚姻關係;對於先生有所不滿者的煩惱,也大多來自於此。如果想要在熟年期擁有理想的婚姻關係,不妨以此為借鏡,重新審視調整夫婦間的相處模式,或許就是能有所改變的契機也說不定!資料來源/ハルメク1 2 3原文:熟年夫婦還有愛嗎?日本熟齡婚姻大調查:近9成還有感情,但8成想過離婚!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給照顧者的數位處方失智陪伴怎麼辦?WaCare 24小時在線解惑
失智症不可逆,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病,平均8至10年的漫長病程,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造成巨大影響。除了延緩病情退化,失智症照護最重要的是「陪伴」,WaCare遠距健康開設失智照護線上課程,陪伴照顧者減輕照護負擔。「我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的異常行為,有時候晚上不睡覺,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失智症家屬很清楚這些不是患者本身的問題,但是當患者莫名其妙發脾氣,還是覺得苦不堪言。同樣身為失智照顧者的WaCare創辦人潘人豪,曾因無法就近照護母親的難題,購買健康手環遠端監測心率、睡眠、血氧等數值,同時親自打電話監督行走計步,善用科技多一層把關。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解決照顧者困境。失智症不只記憶退化,個性、情緒、行為都會產生變化,面對家中成員的失智狀況,照顧者一定手忙腳亂,而且在缺乏疾病正確識能及專業照顧技巧下,可能會讓照顧者身心俱疲。觀察到遠距醫療照護的需求,以及對失智照顧者的身心理支持,潘人豪成立WaCare平台,透過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數據共享機制等服務,建構健康社群網絡。點開網頁或APP,WaCare的失智頻道以「照亮失智路」為主軸,規畫吞嚥飲食、精神行為、失智用藥、營養保健、詐騙預防到照顧者心理紓壓等課程,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面對疾病時的心理準備和專業知識。潘人豪說,數位課程以陪伴與學習為目的,解決遇到的各種照護困難,另開設專家諮詢單元,可預約專家討論問題,提供適當的處理方式。同溫層分享交流,醫護人員提供解決方案。潘人豪觀察民眾使用狀況,發現「即時」的時效性弱,課程內容也不一定能馬上應用,平台衍生了討論區與社群。「曾有一個老老照護的個案,太太中度失智、先生有多重慢性疾病,在社群上抒發鬱悶心情,得到其他照顧者的回應。」潘人豪形容這是「同溫層」效應,在類似的照護困境、資源需求、價值觀等圈圈中互相交流,感受到互相扶持的溫暖。照顧者不只需要資訊,還要解決方案。成立討論區與社群的目的,是讓其他有相同經驗的照顧者回答問題,「光是討論區加上社群的人數,就將近3萬人。」潘人豪說,這群人不同時間上線尋找失智照護方法、分享心得,半夜失智者發生精神行為,家屬不再求助無門。平台內的成員也包括醫師、醫護人員,互動效果良好,但後來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年節期間,醫療人員大幅減少在線上交流互動。「Wa邦尼」AI助力,24小時在線即時解惑。潘人豪思考WaCare可以做什麼?分析使用者特性及使用行為,於2023年初推出「Wa邦尼」AI陪伴機器人,當無法及時找到醫護資源時,可以透過AI機器人快速得到解決方案。「我們導入AI對話服務,透過訓練和大量的數據,會主動發問、分析解答,聚焦失智領域知識。」潘人豪強調,「Wa邦尼」的功能並不是診斷處置,而是引導使用者趕緊去尋找正確資源,達到培力、學習目的。WaCare失智頻道的服務從線上課程、專家諮詢到討論區和社群互動,宛如建構「失智照顧同學會」,從中分享照顧失智長輩的特殊技巧,並吸收各種醫學知識。潘人豪認為,失智照顧資源都落在失智者身上,照顧者目前只有喘息服務,照顧技巧培力非常少。全台有九成以上失智者居住於家中,家屬面對照護困境該怎麼辦?WaCare的數位陪伴串聯起社群關係,給予適當關懷和協助。為讓更多家庭認識失智、降低罹患風險,早期發現及治療,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呼籲大家重視失智病人及關懷照顧照顧者議題,基金會除長期贊助相關團體、舉辦預防活動外,今年更攜手數位人道協會WaCare平台建立專屬頻道,推廣失智預防知識,同時提供照顧者相關諮詢、心理支持及照顧訓練,提供專業的支持及資源,讓失智者與其照顧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Wa邦尼:https://www.wacare.live/expert-card/180982476541240/2573402601949/zh-TW?ActivityType=forum.失智頻道「照亮失智路」:https://www.wacare.live/expert-card/16796706096230/2573402601949/zh-TW?ActivityType=live
-
2023-06-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看過不少職場強人退休後鬱鬱寡歡,他花10年協助老母退休!成功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最好50歲開始準備」
投入長照領域近30年,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看過不少職場強人,退休後鬱鬱寡歡,人生變得不幸。為了不讓經營自助餐的母親步上後塵,他花10年溝通協助,終於讓母親在79歲時甘願收店,迎接種菜新生活。 「成功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林金立說,在少子化的無緣時代,老後首當其衝的是當職場價值不再,一個人該如何面對孤單?「怡然自得的黃昏人生,不是老了就會自然發生,必須在50歲時提前準備,但很多人都沒有這個觀念。」 林金立專攻社福和長照領域,他讀大學時父親去世,一家生計全靠賣自助餐的母親扛起,他畢業後草創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送餐到宅的便當就是出自母親的好手藝,所以他明白,便當店對母親來說,不只是一盤小生意,更是人生價值所在。 不勉強勸退,讓老母自然轉換 因此當母親70歲後體能漸衰,遇到員工離職還要開店硬撐時,他和哥哥也沒有勉強她退休,而是輪流幫忙,尊重母親「做到不能做為止」的想法。 「鄉下人沒有退休這件事。我們勸了快10年,直到去年她79歲動手術元氣大傷,感嘆身體『不比從前』,我們趕緊把握機會再次勸退,同時告訴她退休不是結束,而是人生職涯的轉換,她才願意。」 捨不得自助餐店,是母親當初不願退休的一大原因。「店要收時,家人們陪她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器具、清算貨款、通知老顧客,這個過程對她來說很重要,像徵人生舊階段的告別,讓她沒有牽掛。」 店收後,媽媽展開新生活,上午去長照站和街坊鄰居聊天,下午回來睡午覺,午後去「開心農場」忙碌。家人特別設計架高植床,讓她不用彎腰種菜,並且交代想吃的青菜,讓她去傷腦筋要怎麼種。 找到生活節奏,才能成功老化 退休後兩個月,有一天媽媽主動跟林金立說:「你不用擔心,我已經習慣了。」他聽了很感動,他知道媽媽能夠這麼快就適應老後生活,除了這些安排是親子共同討論出來的,也是母親想要的,不是單方決定。更重要的是,新生活節奏和退休之前差不多,而且她能夠自主、有成就感。 林金立說,退休後三不五時環遊世界、找朋友打爾夫球的生活,不是社會常態,絕大多數的人離開職場,可以追求的是和過去差不多的生活節奏,日子過得簡單、優質,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成功的老化。 「不管有錢沒錢,生活沒重心、無法面對孤單,是邁入黃昏最可怕的事,職場成就愈高的人愈容易陷入困境。相對的,有些宅男退休後反倒如魚得水,因為他們年輕時就擅長獨處,在家不會無聊。」 迎接樂活老後,50歲開始準備3件事 林金立提醒,衰老是必然,悠然自得的晚年不是理所當然,50歲就要開始準備3件事。 首先,是培養新嗜好。50歲以前喜歡的活動不一定能延續到老,比如打籃球,因此要趁學習力還是很強時,培養新的休閒嗜好。 其次,結交新的社群朋友。老同學會凋零,退休後同事見面機會少,因此為了迎接老後,要提前結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最後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50歲以前拼工作,生活飲食不正常,要慢慢調整成老後需要的模式。因為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所以要有自覺,趕早準備提早適應。 林金立說,很多人發現,家裡的長輩退休後不沒活力,就是成天發脾氣。「扣除疾病因素,無法享受退休生活的人,因為感覺不再被社會需要,人生價值感消失,內心充滿焦慮或疏離感,變成暴走老人或憂鬱老人,那就是沒有成功老化。」 他以日本為例,一群創造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的嬰兒潮世代,10年前大舉退休後,因為一輩子只有工作,回歸家庭不懂生活,不只和家人處不好,還到處惹麻煩,「像去參加社區管委會指指點點,或打免付費專線飆罵客服,被稱為年金怪獸!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後,也開始出現類似現象。」 「我的母親退休後可以成功地轉換生活,是因為有家人協助。但我們這一代,小孩生得少,不可能有能力協助我們退休。在少子化的無緣社會,老後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有準備的變老是幸福的,沒有準備的變老是噩夢。」●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太太背著他外遇,他瘦8公斤、查她的手機、動粗:我不想要她離開我該怎麼辦?(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3 養生.人生智慧
爸爸從小疏於關心,言承旭骨子裡自卑感作祟!單親小孩有一種不想輸的心情
從《流星花園》傲嬌貴公子到亞洲頂流F4,言承旭看起來是如此的帥氣、自信,但實際上,他竟比大多數人都自卑!許久沒看過如此真誠的採訪,言承旭接受內地《人物》雜誌採訪,平淡描述了自己從兒時貧窮到成名、在一片虛華讚美聲中迷失,而後沉寂頹廢、重新再出發的心境,而這些,全都源於自身的「自卑」。言承旭:我就是一個窮小孩22年前,《流星花園》採偶像劇形式播出,並成功在亞洲掀起一股旋風。採訪中,雜誌編輯問言承旭,知道自己當年到底有多火紅?言承旭表示:「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紅了,大概是我們四個開始去不同的國家見總統。有次忘了去哪個國家,他們說上禮拜來見總統的是小布希,我才第一次覺得,哎喲,真的紅了。」但在演出道明寺前,他只是名普通模特兒,甚至一開始本來要演的根本是西門,但原本要演道明寺、比較紅的演員不想和他們一起出演,才有了這個機會。「從普通人到F4和《流星花園》時期,我們真的經歷了很多,一般人沒有辦法想像。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很怕忘記自己是誰,因為從頭到尾我都不是道明寺,我就是一個窮小孩阿!」言承旭如此說。「喜歡生病」博得爸爸關愛眼神至於為何會如此自卑?言承旭提到,這和他的童年有很大關係:「在出生之前,爸爸就不喜歡我。姐姐發脾氣,我爸從來不會碰她,我放碗稍微大力一點,下秒就死定了,我爸直接拳打腳踢。」他也真的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撿來的?如此經歷讓他很自卑,一直不斷想,到底做錯了什麼.....。因此他小時候很喜歡生病:「因為只有生病的時候,我爸才會用很溫暖的眼神看我。有一次,我跑到樹上弄馬蜂窩,弄得滿頭包、整個人都昏迷了,還上了當地報紙新聞。」「迷迷糊糊中,我還記得,爸爸那種關心的眼神。」非常珍惜爸爸買的玩具「以前我有個超愛的卡通,就跟我爸說想要那個玩具,我爸邊打我邊說,家裡沒什麼錢怎麼會給你買玩具。」言承旭心想,自己都在外面打零工了,要這麼點東西不可以嗎?「我大哭,乞求我爸,最後他還是買了。但等我長大後,我媽丟掉了那個玩具。到成為道明寺後,我開始賺一點錢,找到一家中古店,把它買了回來,我覺得它好珍貴。」單親小孩有一種不想輸的心情久而久之,言承旭覺得自己沒有人要,不配被愛,這個聲音一直放大。「到12歲那年,我爸走了,家境不好、加上單親家庭,我更自卑了,會一直想為什麼我會讓人家討厭?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可能因為這樣,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服輸。有一次,他去公園跟人家打球,打到人家要把女兒嫁給他,說他打籃球還蠻厲害,真的很拼命。言承旭說道:「很奇怪,我同時期發展比較不錯的藝人,很多都是單親家庭。我們F4裡面,有3個人是單親,通常單親的小孩有一種不想輸的心情,總是想證明給別看。」沒有與爸爸和解的機會「後來我成為了道明寺,演了《流星花園》,去世界各地開演唱會,爸爸都沒有看到。我根本沒有與他和解的機會,這像是一個很深的結,我不確定,可能到現在我也沒有走出來。」長大後,他某次去看心理方面的老師,老師跟他說:「你要跟你爸爸和解,雖然爸爸在天上,但還是希望你好。」聽到這些,言承旭說自己是面無表情的,完全沒有任何情緒,但是眼淚一直流一直流......因此他才意識到,爸爸和童年對他影響這麼深。「我之前演過一個角色,也是爸爸對小孩很不好,有一場戲他在跟爸爸和解,我演的時候,一直哭,好像有把多年來,我心裡面的一些東西排出來了。」很難表達愛、接受別人的愛言承旭坦言自己很難擺脫爸媽的影子。尤其近一兩年,他發現自己和媽媽太像了,「我們都是很難表達愛的人,我媽明明是為我好,想關心我,但總是責備,嘴巴說出來一定先唸一頓。」「我發現,這件事情在我身上循環了,我對待身邊工作人員,也在用媽媽的方式。我明明想要關心她好不好,可是我就會一直唸,你怎麼不早點吃東西?為什麼剛剛不去休息?」「我也很難接受別人的愛,有人稱讚我、表揚我,我都覺得他在客氣,下意識會想,廢話!難道要說我很醜嗎?」自卑好像永遠在自己身上...言承旭覺得,他的童年和原生家庭,讓他的人格在某方面發展得不那麼完整。「《流星花園》之後,看起來,我有了表面的自信,但骨子裡的自信真的沒有。」現在,他遇到很多人會說:「拜託,哥,你長這樣還在自卑,你要自卑什麼?說實在話,我回答不出來,好像自卑永遠在我身上了。」自卑也讓他沒那麼油膩「成也自卑,敗也自卑」這句話對言承旭來說太貼切了。「我現在還會自己跟自己講話,一直罵自己,言承旭你現在這樣不夠好。」「自卑有時候害了我,也成全了我。」他表示導演常跟他說一句話:「Jerry,我覺得你是對的,你沒有那麼注意自己帥不帥,所以你不會油膩。」讓他忽然覺得,他的自卑派上用場了。「如果我從小到大在一個富裕的環境,或者很習慣於被人寵愛和讚美,我會很有自信,我也真的很懂得怎麼去帥,可能就會跑到油膩那一區,可能你現在看到我,都不一定想採訪我。」心理師:父母的角色很重要諮商心理師梁仲怡解釋,自信來自「自我肯定」,認同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就是自我肯定,而這份認同感並不是一朝一夕可養成,必須仰賴父母從小開始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的價值感。然而,建立自我肯定的價值感之前,必須先建立「安全感」;父母給孩子安全型的依附關係,自然讓他有安全感,當他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孩子,才能逐步建構自我肯定的價值。梁仲怡也指出,有自信的父母教出有自信的孩子,因此,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孩子看著父母的樣子成長,父母平日所展現的人生智慧,就是最好的身教!」延伸閱讀:.昔墜馬意外與死神擦身!林志玲的優雅之道:遇到問題時「這樣面對」.修杰楷把老婆寵成女兒!賈靜雯放閃大讚老公讓她如此幸運,放心追夢.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揭「喝水6大益處」:消脹氣、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對維持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當體內水分充足時,就可以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能夠潤滑關節、修護肌膚、平衡體內電解質等,讓身體各處器官組織流暢運作。除此之外,喝水還有很多其他的益處,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吧!  減肥靠喝水加速新陳代謝 身體變輕了 觀察近3個月內針對「喝水好處」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多喝水能夠「加快新陳代謝」,促進體內循環的同時,也幫助排汗與利尿,讓體內多餘的毒素和廢物被排出,進而預防泌尿疾病。就有網友實驗「每天喝水2500毫升1個月」,發現身體變得輕盈,精神也比以前更好,笑稱「沒有喝水習慣的話,身體真的太多毒素和廢物」。 ▲網友熱議6大喝水好處。(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對於減肥族群來說,好的代謝可以讓瘦身計畫事半功倍,營養師黃乙心就指出「想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並提出「53535」的喝水口訣,表示餐前喝500毫升的水可以增加飽足感,而每餐中間再喝300毫升的水,這樣一天的喝水量就會超過2000毫升,再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效果也可以更加顯著。 脹氣時喝水有幫助 可保持腸道濕度 多喝水對「腸胃」也有不小的幫助,像是「脹氣」時補充水分,保持腸道的濕度,就能使得腸道裡的食物快速通過,不再堵塞消化系統造成脹氣。有網友在討論區上請益「有沒有緩解脹氣的方法」,吸引熱心網友回答「固定時間進食,細嚼慢嚥吃8分飽,最重要的就是喝足夠的水」、「蔬果要均衡攝取,水也要多喝」等。此外,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不妨試試看增加飲水量來改善,因為水分可以幫助腸胃蠕動,讓糞便軟化順利排出,就有營養師提出「早起喝一杯溫水,喚醒消化與代謝系統」的概念,說明喝水可以促進消化、緩解便秘問題,引起網友認同回覆「每天喝2000毫升的水後,便秘改善很多」、「上班族三餐外食,只能靠多多喝水來幫助消化」。有不少網友認為「多喝水可以讓皮膚變好」,表示肌膚彈性需要靠水分支撐,所以充足飲水有助於修護皮膚,讓人顯得更加年輕;也有網友驚奇發現「自從督促自己喝水後,痘痘都消失了」,並曬出對比照片,讓其他網友紛紛表示「直接買了2公升大水壺,準備效法多喝水」、「多喝水就是痘痘肌的救星,會讓肌膚出油變少」。另外,多喝水也可以保持「血管健康」,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就有網友發文表示「明明才22歲血壓就很高」,詢問應該如何應對,留言區便徵集到不少網友的回答,如「不要熬夜,平常吃清淡、多喝水」、「可以做有氧運動搭配足量的飲水,不要太常發脾氣」等,建議從日常作息開始改善。看完以上網友熱議的喝水好處,是不是想趕快去補充水分呢?提醒大家在充足飲水的同時,也應該注意「適量」還有「分次」補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造成腎臟的負擔。延伸閱讀:.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超商5隱藏地雷「不鹹卻高鈉」飲料!醫:睡前狂喝早上必水腫.「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4 失智.長期照護
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傳授4大應對技巧
失智長輩的精神行為症狀,常會導致家庭衝突。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會伴隨著一些「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出現妄想、幻聽幻覺,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是一直說在家裡看到已故的親人等。麻煩的是,當失智者有這些症狀時,家屬通常不知道如何應對,稍微弄不好就與失智者發生衝突,讓家庭關係變得更糟。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症治療專家徐榮隆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異常行為,而且反覆發生超過兩個禮拜,就要趕快找到原因,建議可以就醫接受診斷。這些精神行為症狀雖然透過服用藥物可以改善,但家屬也要學習正確應對失智長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失智長輩建立正向的關係。徐榮隆指出,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聽幻覺、情緒不穩、情緒低落等,詳細說明如下:一、妄想妄想是患者有錯誤的想法,而且堅持這個想法,即使給他證據,他仍然沒有辦法理解,還是堅持錯誤的信念。失智者常見的妄想包括:‧懷疑家人偷東西‧懷疑配偶不貞,例如太太懷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明明在家,卻堅信自己不是在家‧堅信自己的親人不是他的親人‧另一種妄想反映了患者的期待,例如常說有名人、國王請他吃飯。應對策略:由於失智者的判斷力已經下降,家屬切記不要試圖用理性的方法去說服失智者,也不要去挫折他,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可以試著用感性的方法,讓病人得到情感的支持,並解決病人真正焦慮的核心。例如,婆婆覺得自己的錢被媳婦偷,可以跟他說:「你是不是很擔心錢不見了?」並向他保證:「就算你沒有錢,我們還是會照顧你。」讓患者得到安全感。對於反映了患者「期待」的妄想,可以多稱讚患者,給他尊榮感,請他分享過去光榮的成就,給他情感上的支持。二、幻聽幻覺幻聽幻覺是患者受到不存在的人、事、物、聲音的刺激。常見的幻聽幻覺包括:‧看到不存在的人‧看到奇怪的動物,例如看到地上都是螞蟻‧聽到附近有聲音,例如聽到有人唱歌、放收音機應對策略:家屬要訴諸感性來回應患者,切記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可以詢問他為什麼會看到、聽到這些事物。例如看到已故親人的臉,可以問他,為什麼是這個親人?是不是很懷念這個親人?他跟你的關係是什麼,讓患者抒發他的感受。失智長輩如果出現妄想、幻聽幻覺,切記不要否定他、挫折他,而是要給予長輩情感支持。三、情緒不穩常見的情緒不穩例如突然生氣、發脾氣、情緒起伏變化大。例如失智長輩吃飯、洗澡時突然發脾氣。應對策略:通常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是患者受到某個刺激,這個刺激可能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或其他因素。家屬要仔細觀察病人,找到刺激的來源,並避開這個刺激。如果無法避開這些刺激,可以服用穩定情緒的藥物。通常這個現象會反覆發生,家屬要仔細觀察,注意患者是不是在特定時間或環境下,情緒比較暴躁。例如有個個案是,失智長輩吃早餐總是發脾氣,因為家屬急著要出門,一直催促患者吃飯,讓患者情緒激動。但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失智長輩在早餐時一直打瞌睡,才知道他早上雖然醒來了,但還是想睡覺,被家屬急著催促吃早餐才會發脾氣。找到原因後,家屬可以讓失智長輩晚一點用早餐,來解決這個問題。四、其他情緒問題其他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患者可能會哭泣,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或是常常擔心事情、沒有安全感,影響到他的飲食、睡眠。失智長輩也可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的症狀。家屬可以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讓他有自尊心跟尊榮感,並找到患者焦慮的核心,給予安慰與支持。另外,適度服用抗憂鬱藥物,也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總地來說,當失智長輩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因為失智者對「對」、「錯」已經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如果糾結在失智者的「對」、「錯」上,只會陷入證明的漩渦,讓家庭衝突越演越烈。家屬要做的是,給予患者「正向的情感支持」,看到失智長輩在這些妄想、幻聽幻覺、情緒困擾背後真正擔心、焦慮的是什麼,並予以安撫。徐榮隆建議,可以想辦法一天讓長輩開心三次,多講笑話、讚美長輩,或帶他吃喜歡的東西,讓他心情愉悅。讓失智長輩維持比較好的人際、情緒、家庭關係,才能讓他有健康的生活,在照顧上也比較輕鬆。延伸閱讀:.協助長輩起身好困難?學會這幾招,起身、移位更省力!.失智患者初期夜上廁所易跌倒 預防半夜跌倒撇步大公開.家中長輩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父親送我的禮物
編者按:頸脊髓挫傷而四肢癱瘓的病人,頭腦清楚但卻無法動彈,是一種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人生悲劇。本週的主題就是一位這種病人的親友在他過世以後,追憶病人四十年來殘而不廢的生命。女兒從他四歲開始陪伴父親多年的記憶,寫出「同理心」如何使得病人與家屬從幾近崩潰、絕望,轉而達到殘而不廢、全家喜樂的境界。一位從中學一直陪他到人生的最後一刻的同學,在自己脊椎開刀之後,短期的臥床使他更深入地了解朋友多年臥床之苦。一位本身是醫師的中學同學,由病人的遭遇使他領悟到,不管多不幸的病人,他們都還有比自己幸福的地方。如果醫師能讓病人發現自己仍有令人羨慕的幸福,那就是幫忙他們走出自怨自艾、憂傷深谷的關鍵時刻。三人不約而同地以不同方式領悟到「同理心」對照顧病人的重要。在長照家庭長大的我,看著這40年來的成長軌跡,尤其在我送走了爸爸之後,感受更深。我的父親在40年前發生車禍,雖然他車禍後半身不遂,卻有著無比的毅力跟耐力,撐起我們家,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家裡永遠都有爸爸在,是我們回到家安心的港灣;我們在求學階段有任何作業問題,問爸爸都有解答,爸爸的存在是每天24小時,雖然他需要人幫忙,卻是我們心甘樂意,因為爸爸是我們的家人。車禍後他有天突然想要開始整理族譜,於是我們全家一起動員努力做這件事情,媽媽開車載著我們南征北討,去找散落在各地的親戚溝通、了解先人的事蹟,我覺得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因為如此,我們家常常有機會出遠門,在那個年代,媽媽可以開著車載著半身不遂的爸爸加兩個小毛頭出去三天兩夜、五天四夜的行程,真的是很厲害的一家人。編輯族譜這件事讓我看到爸爸對於家族事務的熱衷,那樣的古道熱腸是我許久未見的熱情,讓我懂了對事物的熱情;對於資料不遺餘力的收集、跟親戚不斷的協調溝通,讓我了解毅力的重要;爸爸身體再怎麼不方便,他還是一根手指敲出全部的族譜,讓我看到了忍耐的結果;對於親戚們懷念先輩情感,爸爸很有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爸爸殘而不廢的精神才是根本。大家都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我也不例外,我一直是爸爸捧在手掌心的寶貝女兒,而這前世小情人長大要面對前世大情人必然的生命消逝,以自己過去在醫學院校的工作經驗、現在所從事的壽險工作跟過去在大學宗教學來說,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結果,而活著的人則是如何學習面對至親的去世。縱然面對著已經照顧40年的父親,似乎我們更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他隨時都會因為各種狀況進入死亡,然而活著的人要如何真的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至親的死亡,談何容易。已邁入不惑之年的我在10年前還是無法面對,只是何其有幸的我在爸爸去世前3年可以回來照顧跟陪伴他,看著他逐漸虛弱的身體,卻也在逐漸壯大自己的心理準備。也或許我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替換和生活艱難,是上帝幫我安排的心理建設,爸爸的離開對我來說是上帝對他的祝福,脫離了禁錮他40年的身體,讓他得以回到天堂,我的內心其實是平安的;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我們一家子一起努力地照顧,能在睡夢中安詳離世,這是何等地幸福。殘而不廢是病人自身的強大同理心,因為意識到自己如何突破殘廢的歷程並不容易,我永遠記得爸爸車禍後,在家裡發脾氣摔碗盤的景象,他很難想像自己從一個可以照顧別人的人變成一個需要別人24小時照顧他的人,這份心境轉換除了同理自己,也要同理別人的難處。爸爸到老之後,脾氣變得很好,因為他同理了媽媽的不容易,不管在養家以及照護他的責任;我們為人子女都工作繁忙,他都能同理,每每拜託我們做些事情,總是很不好意思;然而我們因為這個爸爸,也具備了更多的同理心,其實最簡單基礎的同理心,只要體諒對方在工作上的不容易,在家庭責任上的承擔,慢慢的都會對其他人具有同理心。同理心的培養在台灣社會是已經是刻不容緩,畢竟台灣社會的多變性及歷史性,都時刻在提醒台灣的族群多元化,如何在台灣社會中建立一個強大的認同感,其實個人覺得同理心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想想這次的疫情,大家對於醫護人員越來越有同理心,也因為這樣的同理心讓台灣的社會更為強大,這是個人的淺見,希望台灣社會能藉著同理心能更溫柔對待每個人。
-
2023-04-12 焦點.長期照護
歲月靜好的人才能優雅!看顧父母8年,張曼娟:照顧者無法優雅但很優秀
上次出門投票,父親是由阿妮(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去的,母親則是由我牽著去的;這一回,他們倆都坐在輪椅上了。阿妮推著父親的輪椅比較高,我推著母親比較小巧輕盈的輪椅。在往投票所前進時,阿妮忍不住跟我說:「抬頭挺胸啊,妳為什麼彎腰駝背?這樣不好看啦。」我當然知道自己正以蝦型人的方式向前,但是因為輪椅矮而我的身形高,加上路面凹凸不平,輪椅的行進並不平順,如果不使出洪荒之力,如何能繼續向前?聽到阿妮這樣說,我忍不住笑出聲音來,如果讓粉絲看見此刻的我,還能說出「曼娟老師好優雅」這樣的話嗎?不管在臉書上或是實體的讀者見面會,總是有粉絲對我說:「真希望我也可以像您這樣優雅。」或是「曼娟老師都沒變,還是那麼優雅。」我從來不美麗,也不搶眼,甚至沒有強烈的個人特色,但是,「優雅」二字倒是如影隨形。什麼是優雅呢?其實就是合宜的衣著、心平氣和的言談,舉手投足皆不會令人感覺突兀吧。我的前半生,確實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稱得上是個優雅的人。然而,這一切在成為照顧者之後,戛然而止。父親初初被確診為思覺失調那一年,是最艱困的日子。剛開始他還願意去精神科就醫,但不耐久候,那是「八十五歲以上優先看診」還未啟動的時代。平日不管他交代我做什麼,都要立刻完成,如果讓他等待超過三十秒,便暴怒大罵,或是用拐杖敲打櫥櫃,發出震耳的聲響。於是,每一天,不管在醫院或在家中,我都是沒命的狂奔,心臟悸動,血壓飆高。「爸,我幫你辦事,十分鐘以內就回來了,你為什麼等不及呢?」「十分鐘?對我來說就是十年!」是啊,誰能等待十年還心平氣和呢?我只好繼續奔跑,愈跑愈快。有一次,父親候診超過一小時,他不斷發脾氣,宣稱再也不來醫院了。於是,下一次的回診,為了避免久候,我們特別晚了一點才出門。沒想到醫生已經看完診,連診間都關閉了,一盆雪水兜頭澆下來,全身的血液瞬間冰凍。父親的情況是不能停藥的,否則,我和母親都撐不下去了。我立刻去敲隔壁診間的門,拜託護理師幫我把醫生找回來,護理師告訴我醫生可能已經離開了,叫我下次再來。「我不能下次再來!」我急躁的嚷嚷:「我爸不吃藥真的不行,拜託妳,拜託妳幫幫我!」我的心裡在吶喊:「救我救我,求求妳救救我!」如果需要的話,我願意跪下來哀求。護理師看著我扭曲的臉、癲狂的神情,她沒再說話,幫我撥打電話。約莫十分鐘之後,穿著白袍的醫生從長廊的那一頭走過來,他的背後有光,他整個人就是光,我已淚流滿面。什麼是優雅?歲月靜好的人才能優雅,照顧者不是那種人。照顧歷程邁入第八年,已經從跌跌撞撞的「實習生」成為身經百戰的「前輩」了。剛剛成為照顧者的實習生向前輩請益時,我總是耳提面命的說:「要記得『照顧者優先』,如果照顧者倒下,一切都是虛妄。」照顧者優先,合情合理,卻是有點不切實際。成為照顧者的兩個月以內,第一位外籍看護阿玉就從印尼進駐我家。「家裡有個陌生人,不會很怪嗎?」「妳不是很重視隱私的人?」這樣的詢問都沒有意義,因為我確實非常需要幫手。我還要工作,也需要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之中,能夠分散照顧的壓力與沮喪,使我意識到自己不僅只是個照顧者,我還有喜歡的工作與貴重的價值。阿玉和第二任阿妮,確實都是得力助手,但我也發現只要是在家裡,照顧父母的瑣事,就讓我像個陀螺似的轉不停:量血壓、餵藥、喝水、上廁所、做運動、吃三餐、晒太陽、散步……周而復始。當我趕著出門,坐上車才發現,自己忘了量血壓,沒有吃藥,好像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明明知道照顧者優先,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哪裡顧得了自己?就算偶爾出門透透氣,也還是牽腸掛肚的打電話回家問看護:「爺爺好嗎?奶奶好嗎?家裡都好嗎?」其實最該問的是:我自己好嗎?有的照顧者一、兩年就修習完畢;有的照顧者持續十年、八年,更有人一踏上照顧之路就是十幾二十年,直到自己的生命終點。這是苦多於樂、憂大於喜,隨時可能被壓垮,卻總有人前仆後繼的一條路。照顧者無法優雅,照顧者不能優先,但我必須說,照顧者,你真的很優秀。(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自成一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6 焦點.生死議題
「不救到底=不孝?」、「該告訴病人剩多少時間?」 病房裡的兩難:救他,還是讓他不得善終?
當以治癒為目的的醫療措施,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這時安寧療護就是最適合病人的處方,透過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方式,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只是,許多人將安寧簡化為「等死」,使家屬不願接受、也難以向病人開口,形成醫病間溝通鴻溝,甚至可能因後續醫療處置不符家屬期待,進而導致醫療爭議。安寧療護是醫療 疼痛控制為優先長年從事安寧療護的許禮安醫師指出,許多人認為「安寧療護」就是醫療端什麼都不做讓病人等著死亡,事實上,安寧療護是全民健保給付的醫療方式,顧名思義是透過醫療和護理,讓疾病已不能治好的末期病人,在死亡之前可以減少痛苦,而且有生活品質的活到最後。安寧療護在醫療的重點是「症狀控制」,當中又以「疼痛控制」為優先;在護理的重點是「舒適護理」,包括:翻身、擺位、移位、洗頭洗澡、口腔護理、美足護理、美手護理等,這些作為都是要讓病人感到舒服,讓末期病人有機會好好交代後事、完成心願、了結心事,因此安寧療護其實是積極促進末期病人「安樂活」、在生命到盡頭時「自然死」。不加工縮短生命 協助緩解病人痛處國人對死亡議題的態度隱晦,臨床上常見到家屬排斥安寧療護,卻又在病人面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時,出現提倡安樂死的聲音。許禮安分析兩者大不同:「安寧療護」是為病人緩解痛處;「安樂死」則是因為痛苦就讓病人以加工的方式縮短生命。提供正確資訊 末期病人正確自主決定家屬常誤以為:只要不講,病人就會以為自己沒病?許禮安表示,末期病人頂多不知道診斷名稱,但一定知道自己在生病,他強調提供末期病人正確的資訊,對方才會有正確的自主決定,提出確切可行的心願,「當他誤以為自己會好,他會說『等我好了,我要去環遊世界』,這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知道自己已經不會好,他可能要求『帶我去老家或母校走走』,這才是真實可完成的心願。」安寧非放棄救治 而是見死不亂救安寧療護也常被解讀為放棄救治,許禮安說明,正確的意涵應該是「預立醫療決定」,醫療人員不會因為病人簽署意願書後,在還有救的情形卻見死不救,這個意願書是避免末期病人在疾病無法治好、生命救不回來時,因為家屬不捨而迫使醫療人員硬要急救,或是靠維生機器延長病人的痛苦,這叫作「見死亂救」。預立醫療決定最好是病人清醒時能自主決定,臨床上家屬往往擔心醫師對病人講出「癌症」和「末期」會過度刺激病人,其實不講出這兩個關鍵詞,也可以透過描述疾病的處理方式,讓病人表達意願。安寧病房非終點站 你有這些選擇許禮安強調,若醫師對病人說:「已經沒辦法治好。」請病人和家屬不要當場發脾氣,畢竟在醫療現場,更多的是被家屬要求不能告知病人真相的醫師。建議病人和家屬對醫師說:「請幫我們會診安寧專科醫師,我們想要討論後續的照顧計畫。」如果還在住院中,可以先進行「安寧共同照護」;需要繼續住院,就可以安排轉入「安寧病房」;如果病況還算穩定,就可出院回家接受「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醫療決定應早談 走向符合期待的善終安寧病房的定位是「中途休息站」,而不是「終點站」,許禮安提及,臨床上許多末期病人想趕快出院,以完成心願或是想待在家比較舒服,但家屬往往抗拒病人出院,因為擔心病人一回家就會死亡。事實上對末期病人來說,講求的並非不死,而是如何在活著時感到舒適、自然走向死亡。恐懼死亡是生物本能,然而並非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許禮安建議,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為何不提早做準備?從健康時就可以跟家人討論自己在末期的醫療決定,有充分時間預先做好溝通與理解,對比於毫無準備下的驚慌失措,更能讓臨床處理符合意願並達到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1 養生.家庭婚姻
修杰楷把老婆寵成女兒!賈靜雯社群放閃大讚老公讓她如此幸運,可放心去追夢
修杰楷的「好爸爸」形象無庸置疑,就連老婆賈靜雯都認證,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老公!修杰楷的生日賈靜雯早早獻上祝福,並洋洋灑灑無限放閃,大大讚許老公修杰楷!文章說道:這位先生是我們家最重要的支柱,出門旅行朋友都說,可以沒有我,但一定要有他!我忙碌,他可以一打二帶小孩去旅行,還能清冰箱隨時滿足全家人的味蕾,重點是真的很美味。我這些年能如此幸運與安心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也都是因為他,就是因為他無限的支持,我才能在工作上發光發亮。因為他說,「妳值得被大家喜愛和看見」。修先生生日快樂,給你滿滿的驚喜與祝福,妳最好的禮物就是被全家大小及寵物包圍〜老婆認證,好老公好爸爸無誤老婆放閃直接讚許,修杰楷的「超級暖男」與「超級爸爸」真的把老婆當女兒寵愛,而且家中大小事一手包辦,照顧小孩也恩威並施一點都難不倒他,難怪老婆賈靜雯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好好追夢。修杰楷比賈靜雯小了將近9歲,但修杰楷的成熟及暖男舉止,讓這段婚姻至今越來越甜,讓人完全感受不到年齡的差距!修杰楷受訪時曾經說過,婚後像生活在女人國,身為家中唯一的男人,幾乎大大小小的事幾乎都由他處理,因為老婆不擅長下廚,所以他同時也是標準的家庭煮夫,從買菜、備料到上桌,他一個人就能搞定。而且為了家人的健康,他就真情流露說道,「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他都樂意!」維持婚姻的技巧,就是顧好小孩對於維持婚姻的技巧,他霸氣回應:「把小孩照顧好,就是把老婆照顧好!」老公只要願意把小孩照顧好,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家庭生活就能越來越和諧,也是體諒老婆辛苦的最好方式。對於親子教養,賈靜雯也爆料說過,工作上總是給人斯文帥氣形象的修杰楷,私底下其實是個超級奶爸,會用高分貝娃娃音分散鬧脾氣中的小孩注意力,完全沒有傳統父親的思維。甚至從女兒很小的時候,他就可以跟她獨處一整天,現在一打二也都沒問題,讓老婆可以安心地出門和姐妹們放鬆與工作。與孩子相處,恩威並施除此之外,修杰楷也說過在家裡自己同時也是打掃擔當:「我有一點點潔癖,看東西沒有歸位、地上很髒,我就會想把它恢復原狀!」加上在家裡,他其實也是扮黑臉的那一個,兩個女兒常常玩得很開心,但玩完就會把家裡搞得一團亂,完全忘了要收拾這件事!這時候他就會板起臉,努力不發脾氣說:「你們不整理好,我就全部丟掉!」但是往往事後都會心軟跟女兒解釋:「來爸爸抱抱,下次可以不要這樣嗎?」老婆最好的朋友,永遠的大粉絲賈靜雯受訪時就說過,修總是會督促她,還有鼓勵她!結婚至今修杰楷每天睡醒都會親老婆一下,也會常常讚美老婆不化妝也美、狀態真的很好等等,真的逗得賈靜雯很開心,也讓她面對工作更有自信。而且,不同於大部分的老公,修杰楷很喜歡陪賈靜雯逛街買東西,也樂意給她建議,所以賈靜雯很多的衣服、包包與鞋子都是他幫忙挑選以及整理,只能說修杰楷真的是老婆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懂她的超級大粉絲。尤其一般夫妻難免的口角 , 兩人就坦言他們從來不會大聲吵架,也絕對不會說出情緒性的字眼,就如同賈靜雯說過的,「夫妻間沒有輸贏,如果吵架贏了,卻輸了對方的心,那不是很不值得嗎?」※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