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發脾氣
共找到
109
筆 文章
-
-
2021-04-14 名人.葉北辰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健康版╳元氣網你是照顧者嗎?當家中成員多,有溝通衝突嗎?有照顧的苦水想說,卻說不出口嗎?明明已經這麼盡力照顧了,其他家人卻不理解?「慢病好日子」日前直播以「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為題,邀請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分享常見的照顧問題,並提供各種避免溝通衝突的方法。長年與媽媽輪流照顧奶奶的雅雯,終於在奶奶辭世後開始找回人生。她回想那段照顧的日子,任何一句不順耳的話都能成為發脾氣的原因,雖發現異狀卻不願承認,後續因親友常指責照顧方式,負面情緒接踵而來,讓原本不願正視的憂鬱症狀瞬間爆發。強烈責任感 自己反而生病雅雯與一般照顧者一樣,容易陷入「只有我能好好照顧你」的強烈責任感中,卻忘記要好好照顧自己,反而讓自己生病。據家庭照顧者總會統計,全台的失能、失智或身障者,多達五成是由家人照顧。從最親密的家人成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許多情緒都需要調整。照顧者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多源自「照顧沒被看見」、「不切實際罪惡感」、「被照顧者不配合」等原因。「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天邊孝子症候群」時常在照顧現場出現,平時沒照顧家人的親友,久久回到照顧現場,就開始批評貼身照顧者什麼都做不好,原本就已飽受壓力的照顧者,不但沒被肯定還被批評,時常會反應自己照顧的努力沒被看見。再者是,許多照顧者會給自己設定超出能力的目標,如不能讓被照顧者受任何一點傷,使得任何事都要求親力親為,某日突然空出喘息時間,與朋友外出喝下午茶,過程卻絲毫沒有放鬆,反而出現滿滿罪惡感,認為自己應該好好待在被照顧者身邊。讓家人參與 定期召開會議回到照顧現場的照顧者,長輩恐因為失智、失能或個性較固執等因素,不願意配合照顧者,也會讓照顧者洩氣。照顧者也是人,千萬要記住「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遇見天邊孝子症候群親友,別強忍內心的委屈,適時地向親友表達或致電給朋友抱怨都是好事。不過選擇抱怨的對象,別找喜歡給意見的朋友,而是願意安靜聆聽者,才不會讓抱怨變成積怨。不可能處處完美 放過自己為讓家人也能了解照顧狀況,可定期召開「正式」的家庭會議,按照流程進行,有效報告照顧工作的前後原因,以及討論後續照顧決策,讓家人皆有參與感,一來避免指手畫腳,也避免家庭會議淪於爭吵大會。願意肩負起照顧責任者,大多「負責任」或「責任心高」,卻又常會鑽牛角尖,如事件發生後,會認定一定要先解決A問題,才能改善情況,偏偏A問題不是自己能完成,反而陷入否定自我的情況。人生中很多問題,時間過了就不再是問題,照顧每一步的過程中不可能處處完美,有時放過自己,讓照顧這件事能漸漸日常化,不再是一件高壓、不能放鬆的事。
-
2021-02-26 科別.精神.身心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你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嗎?你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多少?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人們往往對最接近自己的東西最無能為力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情感更接近我們。 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的行為學博士 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是一種基本情感,使人們變得無禮、草率,並熱切渴望採取行動。了解憤怒的本質,我們就能區分發怒行為的好壞。」以下是他提出的「憤怒十大成分」。正向的憤怒有時候「生氣」是完全正確的選擇。1. 憤怒的焦點是一種不合理行為我們對不禮貌的人生氣,對不合理的待遇感到憤怒,在被冤枉、被冒犯的時刻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憤怒成為有效的自我捍衛方法。2. 憤怒是正義的主要情感例如殘忍的犯罪事件會引起人們的怒氣。面對任何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有權生氣,因為憤怒的發聲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憤怒」有時是別種情緒的發言人3. 要求懲罰人們普遍希望看到做錯事的人受到懲罰,來平衡那些不良行為。4. 悲傷的替代品憤怒是悲傷的最具吸引力的替身。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作為悲傷的替代品並非壞事,悲傷令人沮喪失志,但 憤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成為鼓勵自我跳脫困境並前進的動力。5. 恐懼的副產品例如夫妻在面對婚姻破碎時的複雜情緒中,丈夫的反應往往以憤怒為主。害怕離婚後穩定性和安全感消失,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恐懼轉換成了憤怒。6. 掩蓋無助人們在最無助的時刻表現出憤怒,用來掩蓋脆弱和不安,這是一種重申 控制感和自尊 的方式。7. 提供權威感這在職場中上司對下屬、校園李的師生的關係中很常見。發脾氣可以製造權威,憤怒灌輸了信心並觸發了將自我視為強大、有能力的感受。負面的憤怒在某些時刻,憤怒變成一種讓自我感覺良好、推卸責任或威嚇他人的工具。8. 自戀式憤怒越自我主義的人越容易發怒。有人做了讓他不開心、傷害他尊嚴的事,危及他自認高人一頂的地位,憤怒就會持續並惡化。此時的憤怒是一種 報復性行為 ,用發脾氣 使對方感到羞愧、卑微 。9. 責備的衝動受到傷害時,我們希望 有人因我們的痛苦而受到指責或承擔責任 。我們用生氣說服自己任何不好的事都是「某某人」的錯,用責怪他人製造優越感。憤怒很容易,但檢討自己、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卻很難。10. 快樂的憤怒情緒是一種習慣 ── 實踐 ── 重複的產物。有些人喜歡生氣,並真正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 利用憤怒來威嚇並操縱他人 ,且對成果沾沾自喜。當發脾氣能達到目的,他們會沉迷於這種模式,如藥物成癮一般。(參考資料:The 10 Key Ingredients of Anger,10 Common Myths About Emotions (and Why They’re Wro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發脾氣≠全然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 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
2021-02-0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一直問失智者「我是誰」、「他是誰」? 6個NG行為別再做了
農曆春節將至,又是家人團聚的時光!然而,年節期間卻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超前佈署年節防走失」,每天幫長輩拍照、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串連友善社區,做好充足防走失準備,過個平安好年。 失智認知功能缺損 走失風險高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缺損以致走失風險高,特別是在過年期間家人團聚、活動多且熱鬧的時候,風險更高,因此,建議每天幫長輩拍照,有助快速協尋;其次,現在就幫有走失之虞的長輩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並更新身分證的照片,以利快速找回走失的長輩。此外,可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或在手機中設定長輩手機定位,讓長輩配戴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策略;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 包容失智脫序行為 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湯麗玉特別提醒,失智的爺爺奶奶是生病了,大家要包容失智長輩的脫序行為,千萬不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平安過好年。1、飲食安全:失智長輩在食用糯米製年糕、元宵時,請切成小片,進食時有人陪伴在側,避免嘻笑以降低噎食意外。食物包裝中之防潮包請先拿出來,暖暖包請妥善收藏,避免長者誤食。2、白天儘量多陪失智者活動:家人可輪流陪失智者從事喜歡活動,如下棋、打麻將、唱卡拉ok、撿菜、一起準備年菜、寫春聯、數鈔票、包水餃、包紅包、公園散步等,與失智長輩聊聊往日豐功偉業、請教過年的習俗。安排祖孫同樂活動,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或打毛線、幫長者錄影等。 3、多讚美、不糾正、不爭辯,是最好的照顧策略。 4、避免「考」失智者:家人們要主動告訴失智者「我是阿美(自己的名字)」,切勿一直問「我是誰?他是誰?」,以免其發脾氣。 5、帶失智者熟悉隨身物品:建議家屬若帶失智者回老家過年或旅遊時,請盡量攜帶其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6、外出安全:過年期間外出拜年或走春踏青時,請讓失智者穿上顏色鮮艷、易辨識衣服,儘量安排兩人陪同,外出時先幫失智者拍照。出外每逢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他單獨一人等候;當廁所有兩個以上出口時,要特別留意陪同失智者。 失智者不幸走失 不用等超過24小時可報案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不幸走失需協尋,親人失蹤不用等超過24小時,就近派出所可馬上報案,並且不用費用。 延伸閱讀: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1-23 養生.家庭婚姻
劉墉給父母的一堂親子課:如何教出「哈佛碩士兒子」的自制力?
劉墉是知名作家及教育家,其兒子劉軒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及教育碩士,父子倆人專注於台灣的教育問題,對於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的許多困惑,有著創新的思維和想法...天底下不是只有你最大教孩子遵守遊戲規則對學齡前孩子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一項是要建立他們守法的觀念。 各位乍聽,可能心想:天哪!才幾歲的寶寶,而且是學齡前,沒進學校呢!有這麼嚴重嗎? 要知道,正因為是學齡前,所以更要先教他們守法,他們在未進學校之前,常常是自己一個人,但是進小學之後,就會有一群同學。如果自己一個人自私自利,小霸王作慣了,進學校之後怎麼跟別人相處?如果不能合群,甚至因此被同學排斥,會造成孩子很大的問題。每個小寶寶都是自私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的人能夠跟大家相處,是因為他會自制。小寶寶不是生下來就能自制,因為自私是他們生存的本能。 你注意看,是不是剛生下的小寶寶,才開始吃奶,就表現了佔有欲,他吃著媽媽的一隻奶,另一隻手可也不閒著。他做什麼?他伸出另一隻手,抓著媽媽的另一隻奶。 即使寶寶吃奶瓶也一樣,他沒另一隻奶可以抓,就可能摸枕頭尖尖、棉被尖尖,甚至什麼都沒得摸的時候,會摸領子尖尖、或者他自己的耳垂。有時候大人要把他的小被拿去洗,寶寶還可能哭著搶著,不讓洗,你對他說:「臭死了!」他還可能說是香香的,媽媽的味道。 等到他們3、4歲了,可能有一天你找不到他,發現他把玩具盒子、甚至小腳踏車堆起來,好像圍個城堡,自己躲在其中。你過去看他,對他說:「不要窩在黑黑的地方,有灰塵,快出來!」他會鬼叫:「你別過來!你別過來!這是我的家!你把我的牆弄壞了!」 說句笑話,他們是在爸爸媽媽的家裡,另外蓋了個小小的違章建築。連學齡後、比較大的孩子都有這種「自立門戶」的傾向。很多孩子如果條件許可,會要求大人為他們在樹上蓋個「樹屋」;家裡有閣樓的孩子,可能愛躲進閣樓,認為那是他們的私有天地。還有些孩子會在院子搭帳篷,整夜睡在裡面,覺得比他的臥室自在。 他們為什麼這樣表現?因為他們從生下來,就有一種本能:一步步離開父母。 他們要佔有媽媽的乳房、要佔有小閣樓、要蓋小城堡,因為他們要走向獨立。他們要吃要喝,甚至用搶的,用霸佔的,因為他們急著長大。 我們要諒解他們的自私,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你的也是我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兒了!為什麼我們常見小寶寶們搶玩具,甚至因此拉拉扯扯,打架哭鬧? 因為他們自私,而且不知自制。他們太小,沒有「物權」的觀念。說簡單一點,他覺得每樣東西都是他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這時候我們當然要教育他,甚至從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得教。只要他搶別人的東西,就一邊阻止,一邊告訴他「那是屬於別人的,不是他的」。起初小寶寶可能聽不懂,但是從他聽不懂的時候就得教,漸漸他自然會懂,而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縱容。(很小的孩子,可能對於「你我他」這些代名詞分不清,為了讓他聽懂,你可以說名字,譬如:「大毛有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有小寶的,不是大毛的。」) 進一步,你可以說:「因為那個玩具是大毛的,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所以小寶不能搶,但是小寶可以向大毛借,如果大毛願意,小寶就可以玩一下,再還給大毛。」(為了讓孩子聽得懂,你可以一邊說,一邊比手勢,說到大毛,就把手勢比向大毛。說到小寶,就比向小寶。) 相對的,你也要教自己的孩子:「小寶也可以把小寶的玩具借給大毛玩一玩啊!」 現在是不是有來有往,有了公平、有了互惠、有了交誼?這種由起初的自私,到自制,到互惠,不是我們一生都在做的事嗎?別寵出一個小霸王這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當你說:「那是大毛媽媽買給大毛的,屬於大毛,小寶的玩具是我買給小寶的,屬於小寶。」千萬別接著加一句:「如果小寶要,改天媽媽給小寶買。」 這是很多父母哄孩子的時候會說的,問題是,你說你要買給他,你後來真會買嗎?你不買就是失信! 還有,當你的孩子每次跟別人搶玩具,你就給他買,會不會造成他心裡有個聯想:「我不搶,因為我媽媽會買。」這下子就模糊焦點了,你真正應該教孩子的是,「那是大毛的,不是小寶的,小寶不能搶」,不是「小寶別搶,媽媽回頭就給小寶買」。 如果你寵孩子,他搶玩具車,你就給他買玩具車;他搶小腳踏車,你就買小腳踏車,有一天他看上別人的豪車,你要怎樣? 就算你財力夠,也給他買?你是滿足了自己和孩子的虛榮心,也寵壞了孩子啊! 給孩子人格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不能讓他隨心所欲、予取予求,不能他要什麼就給什麼,甚至只要他哭鬧,就有。 所以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孩子賴著不走的時候,就算你疼孩子,多少樣都買得起,也不能都給他買。甚至你要故意不給他買,譬如說:「這麼多樣,你只能挑一件,我同意,才給你買。」再不然講:「你哪件事情做得好,讓我滿意,下次就買給你。」 各位想想,單單買玩具這麼一件事,孩子能學到多少?這都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啊!既然要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 守法,也表現在遊戲當中。 每個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會遊戲,因為遊戲是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舉個例子,寶寶還躺在小床上,不會走,甚至不會爬,你站在他床前,拿東西遮住自己的臉,再把東西移開,逗他一聲:「哇!」寶寶是不是會笑?這是最簡單的互動遊戲。 他大一點,會走了,你把球交給他,叫他扔進籃子。他扔進了,是不是會很得意?這是讓他有成就感的遊戲。 再大一點,你把小瓶子放在地上,叫他拿球滾過去,把瓶子打倒,你也滾,跟他比賽,當你沒打到,他打到了,他是不是很興奮?這是輸贏的遊戲。 問題是,當你打到瓶子,他沒打到,他會不會生氣?他輸了會不會哭?他會不會把球搶過去,要多扔幾次?如果扔不到,他會不會發脾氣、耍賴,甚至把瓶子踢倒? 遊戲,就有遊戲規則,這時候你必須教他遵守遊戲規則。認贏也要認輸對於非常幼小的孩子,你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可以放水,讓他贏幾次,但是絕不能讓他知道你放了水,也不能一直放水下去。否則會造成小孩不講理,甚至不想自己努力,只想別人「讓利」,變得沒出息。 比賽常常有獎品,下棋也會吃下彼此的棋子。既然比賽有規則,事先大家講好的,就得教孩子有得就有失的道理。 也可以說,你一方面讓孩子有贏的快樂,也要教他有輸的風度。他要認贏,也要認輸。 我兒子小時候,我就常跟他比賽丟球,譬如丟十球,看誰進得多。我們的獎品是,輸的人要立正,對贏的人說「你是真功夫」三次。(有時候甚至要說到十次。) 我兒子起初輸球,都說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因為態度不好被我罵。但是當他贏的時候,我都立正,向著他,大聲說「你是真功夫」的時候,他漸漸就不會輸不起了。 所有跟小孩子玩的遊戲,都要讓他們有贏有輸。如果他一直輸,可能他的能力還不夠,那個遊戲可以等他大一點再玩,否則會打擊他的自信心。 相對的,如果他總是贏,也沒意思,反而會讓他驕傲。 有輸有贏對孩子才有挑戰,能激發他們的潛能,也才能訓練他們自制的能力,知道天底下不是「他最大」。 說到這兒,我特別要叮囑那些寵孩子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雖然你們家的孩子還小,可能只有3、4歲、4、5歲,但是永遠要教他自制,教他遵守遊戲規則,只有這樣,他入學之後才比較能夠融入團體。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發現進來的孩子自私自利、無法無天,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的時候,你除了教孩子,更得教他們的家長。 書籍介紹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堂課:斜槓教養,啟動孩子的多元力,直面網路世代的實戰與智慧作者:劉墉出版社:台灣商務出版日期:2019/06/01作者簡介:劉墉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三十多次個展,在兩岸出版文學著作、繪畫理論、工具書及畫冊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泰、越等各國文字。是一個以自由的心情在生活,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用來體會,一對很冷的眼用來辨別、一雙很勤的手用來分享、兩條很忙的腿用來超越。延伸閱讀: 從捷運殺人到恐怖情人...大家都誤會了!「情緒」比「精神病」更危險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一天百通電話、快問快答快崩潰 全年無休發言人莊人祥靠狗狗解憂
2019年12月31日晚上,所有人都在心中勾勒出對2020年的期待,各地跨年演唱會陸續開演。因中國武漢傳出不明原因肺炎,本應隔天才需交班發言人位置的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卻步入記者室,自此一肩扛下幾乎全年無休的發言人重擔,天天過著快問快答的高壓生活。「喂?莊副,不好意思,請問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手機一響,這是莊人祥每天必聽訪問「起手式」,尤其疫情之初,面對未知病毒的恐懼,唯恐天下不亂的假消息亂飛,一天甚至可能接上百通電話,指揮中心天天開例行記者會,但會前、會後隨時都會有需要解說的問題出現。自省接電話接到發脾氣,反而無法解決問題。過去疾管署的發言人是輪班制,兩名副署長每四個月交班一次,以免同個發言人被「過度使用」,在記者快問快答及奪命連環call的猛攻之下陣亡。但新冠疫情特殊,從疾管署發言人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一當就是一整年。6月7日大解禁,「全民兩點檔」停播,但他還是不能休息,有病例的日子,耐心一場一場記者會;沒病例的日子,一通一通電話回答,從早上八、九點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吃飯、開會、散步負責接媒體電話的公務機都可能響起,莊人祥有點難為情笑了一下說,脾氣真的會不好。但他也發現,在受訪過程生氣,反而更無法說明清楚,無法解決問題,「那之後我有反思過這件事,一直這樣也不是辦法。」之後他換個方式,即使面對尖銳的提問,他也會告訴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從容說明,對方也會明白有些疑慮是錯誤的,雙方能更快得到共識。睡前追劇半小時放鬆,最愛陪愛犬散步。「讓祥祥休息一下啦!」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到現在,還會看到類似留言,雖然莊人祥在這一年之中,偶爾會因為要看牙醫或公務請假一天或半天,但被問到今年休息過嗎?莊人祥歪頭回想了一下,說:「好像只有跟太太受邀去衛武營聽音樂會那次而已。」莊人祥過著非常人的高壓生活,但他的抗壓方式卻非常「一般人」,早出晚歸的他,最喜歡用睡前半小時看Netflix影集紓壓。如果剛好趕上晚餐後的散步時間到家,全家帶著小狗散步就是他最輕鬆自在的時光,「就算只是坐在沙發上,看著狗狗自己玩也很棒。」重拾桌球拍,2021要回歸運動場。2021年,防疫仍不可鬆懈,全年無休的發言人新年小心願是「重拾桌球拍」。莊人祥笑著說,與桌球的緣分來自老家那張球桌,剛好有球桌、剛好有哥哥陪練,雖然不是校隊,只是打興趣,但打桌球習慣一路陪著他到大學階段。五、六年前,想練體力的莊人祥被好友帶到運動中心,看著熟悉的桌球桌,他決定再讓打桌球成為日常,這些年每周兩天打桌球已成習慣,結果又因為一場世紀大疫被迫中斷,「回歸運動就是我2021年的健康期許,還有減重也是。」我的小祕密 偷偷減重13公斤 卻被疫情壞好事時間回到2020年三、四月,新冠肺炎從歐洲橫掃回台,新個案每天以20例起跳,莊人祥面露無奈地說,休息時間總是飢腸轆轆,看到便當大口大口吃光光,短短幾個月體重多五公斤,「連網友都說我胖了。」其實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從2019年十月開始祕密減重計畫,靠著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從原本的85公斤,在2020年二月減到剩72公斤,「這是我這麼多年來最輕的時候。」莊人祥分享,以他的經驗而言,改變飲食習慣是減重的小撇步,運動只是輔助。莊人祥說,開始減重後,他狠下心戒掉了甜食,同時越來越少吃澱粉類食物,尤其是精緻澱粉,「吃少會餓,但減重還是需要保持體能。」所以他花了非常多心思在早餐挑選,澱粉只吃全麥類食物,為了怕空腹感,所以會加上非常多蔬菜及蛋白質,確保一天開始活力滿滿。莊人祥選擇用代餐作為午餐,晚餐則是參考減重名醫宋晏仁醫師提倡的「211瘦身飲食原則」,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優質澱粉,並落實晚餐後不再進食,再加上每周兩天打桌球,一次一小時,達成五個月減十公斤的目標。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個性不急躁、冷靜磨出來 張上淳排好先後順序就能處理壓力
每周在新冠肺炎疫情記者會中,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面對記者四面八方的問題,從個案狀況、新病毒變異、出院標準,總是慢條斯理地、仔細回覆。而三、四月疫情最嚴峻時,指揮中心更開設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固定向民眾說明個案狀況和疫情趨勢。面對問題千奇百怪,做足功課才回答。談到面對各方發問的壓力,張上淳表示,不是怕講不出東西,而是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有,很多記者看到國外媒體的報導就會問,如果沒有背景資訊,就會有點為難。而且有些國外發表的學術論文,光靠外媒的報導資訊不足,還必須去將原本的期刊論文找出來研究,才有辦法回答突如其來的問題。花這麼多時間準備資料,還要與指揮中心開會,張上淳還是台灣大學的副校長,這麼多業務在身上,哪有時間休息?張上淳說,多數時候十點回家,但回到家仍有很多訊息、聯絡事項不斷湧入。隔天會議也是很早開,通常七點半就得進辦公室處理事情。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透露,就算半夜12點打電話給張上淳請教防疫建議,張也都很有耐心地一一解惑。周志浩說:「張教授是來幫忙的,其實不用做到這樣,真的很感動。」排定事情先後順序,就能冷靜下來。不管再忙,張上淳都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這也是他的紓壓方式之一。他說,會盡量每周留一天給家人,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甚至出門走走。記者會上,張上淳講話溫溫、慢慢的,周邊的學生、助理也幾乎沒看過他發脾氣。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他都如何面對?張上淳自認個性不急躁,因此壓力處理還不錯,另一方面是歷經SARS、H1N1,再到現在新冠肺炎,已經累積許多經驗,所以一遇到狀況,能立刻調整步伐。加上當醫師時,解決病人的病症、向病人解釋,都需要耐心;臨床教學時,學生一批批來,必須一再重複指導,也造就張上淳不易發脾氣的性格。張上淳認為,很多事情一起來的時候,排定優先順序非常重要,釐清哪些會議必須先召集、哪些可以慢一點,當然情況緊急的時候就要多線同時作業,一旦做了適當安排並一一處理掉,就容易冷靜下來。身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後盾,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回顧這一年,有辛酸也有壓力,但擔子雖重,他還是說:「若下次不幸再遇到疫情,國家還需要我,我一定願意再出來。」只是他笑說,「希望不要再參加記者會了。」我的小心聲 心疼兒子被圍剿 起因都是「他」張上淳個性溫文,幾乎不動怒,但提到去年兒子因赴美被圍剿的事件,卻難得提高音量,為兒子抱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二月底宣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但張上淳的醫師兒子因三月四日赴美旅遊,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張上淳神隱,連續五天未出席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聲援:「張教授的兒子出國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張上淳表示,三月初時赴美並未被禁,甚至連旅遊警示一級都不是。當時的規定是第三級旅遊警示地區禁止前往,若有特例需經過衛福部同意才可;第一、二級旅遊警示地區,暫緩前往,除非所屬醫院同意;若出國地點不屬於這些警示地區,則依各醫院人事規定。依據台大醫院統計,三月初到中旬,出國的醫護人員超過40人。張上淳表示,這些人都不會被指責,「兒子被指責就是因為我的關係啊!」當時張上淳除了無奈,也覺得沮喪,「許多傳言也參雜許多假訊息。有人說我兒子爽去滑雪,但他提早回來,根本沒有去。」家人顯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受到傷害和攻擊,張上淳覺得過意不去。面對不合理的攻擊,他說習慣自己忍受,調適的方式是讓自己沉靜,暫時離開這個環境(記者會),慢慢把心情平靜下來。「我不要當召集人就好了。」張上淳也曾萌生退意。在指揮中心和行政院慰留下,徵詢許多長輩意見後,他才再度「復出」,繼續專業地為民眾解說。
-
2020-11-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十四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學,以下是他的分享: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那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我最先打了一通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對方意見。我掛掉這通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我不確定是早期癌還是末期,在拿到健檢中心的轉診報告後,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當初最怕診斷期別是第四期,「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自己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脾氣。今年是我抗癌第十四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我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我認為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名醫檔案/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醫學辭典/大腸癌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的國中生。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09-12 養生.健康瘦身
宅女華麗變身超甜酒窩妹 3年爬57座百岳
3年前,有著超甜酒窩笑容的楊桃兒,是每天待在家的超級大宅女,幾乎不交朋友,最大的人生樂趣就是假日補眠、追劇、看手機,「運動」兩個字根本不曾出現在她的人生字典裡。3年後,她卻完成57座百岳挑戰;她更開始運動,每周一次廣場Tabata、跑步、泰拳、瑜珈2個小時,每周一次游泳1-2小時,固定每週六爬雙北市、竹苗地區郊山,一次都要7-8小時。宅女華麗變身為熱情陽光的山女,一切都只因為一台相機。一台相機改變人生楊桃兒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採訪,笑說3年前因為買了一台相機,覺得應該拍漂亮的風景,才開始爬雙北市郊山、步道、拍瀑布,也認識許多山友。拍到不錯的照片po到社群媒體上,獲得很多人鼓勵,半年後開始挑戰首座百岳「奇萊南華」,至今已累積57座,其中還不包含重複攀爬的百岳。過去,楊桃兒認為人定勝天。有一次爬山,連續三天都在下雨,非常狼狽,她開始修正爬山的態度,「不是我想去,山就會接納我」;她發現「很多事不是我能力夠,就可以去挑戰」,不要跟天爭,懂得放下,心情更開闊。去年9月,她挑戰能高安東縱走路線,連續6天在野外生活,沒有山屋可以住,只有睡帳篷、喝池水、不能洗澡;第五天晚上紮營在溪邊,驚喜看到10多隻台灣水鹿出現,可愛的模樣,讓她至今無法忘懷。好好生活不過 女孩爬百岳做什麼挑戰百岳過程,常遇許多驚險路段。身旁不少親友會擔心「女孩子爬百岳,背那麼重,對身體不好」「好好的生活不過,跑去過斷崖、涉水,為什麼把自己活得那麼苦?」但其實,爬山,對楊桃兒來說,是最好的人生調整術。年輕氣盛的楊桃兒過去個性衝動、容易發脾氣,開始爬山後,發現山友都有著超正向的人生態度,爬山過程互相幫忙、體諒,自己也被影響,變得更樂觀陽光,學會正向思考。給爬山者的建議熱愛山林的楊桃兒,建議想透過爬山運動的人,可以先請有爬山的朋友,教導安全正確的登山觀念、技巧,有伴才不會無聊,或不安全。在地點選擇上,可以從身邊較近的步道或郊山開始,或選風景漂亮的,心情會好,過程中也減少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社群,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30而立兒女心聲「爸媽,我活得辛苦,但你們得放手」
不論你是否成年,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都是孩子。但你會開始想提醒父母你已經長大,已經不再是孩子了,你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你可以為自己負責。但是坦白說,讓父母承認你長大了,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前提。最大的前提就是經濟獨立,你賺的錢至少可以養活自己,這是你獨立的第一步。我在27歲的時候就開始被家人催婚。最一開始我是非常反感的,因為我覺得過了18歲就是成人了,25歲都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了,為什麼家人不能讓我好好享受一下這幾年可以自己做決定的生活呢?父母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我們還容易焦慮。國高中的時候,父母限制你談戀愛,怕談戀愛影響學習。他們覺得,那時候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父母也跟孩子保證等你上了大學就真的不管了。然後,很多孩子也真的這樣去做了,大一玩瘋了,大二談戀愛,大三失戀,大四可能就是畢業即失業吧!畢業後剛出社會的頭三年,我們都在慢慢地適應社會,尋找自己的興趣,探索未來的職業規劃。這時候,雖然整個社會的氛圍讓人覺得有些壓力,但那個年紀、那個狀態是非常好的。因為,沒人關心你多大了、是不是該談個戀愛,你身邊的同學好友也都在拼了命地工作,甚至有的人已經升職或計畫跳槽。這時候的我們大都沒有存款、沒有自信,戀愛或許是生活的調劑,而婚姻又離我們太過遙遠。但是,父母不知道你的這些心路歷程,他們就覺得,你找個工作好好做幾年,就可以考慮結婚的事情了。而逢年過節被逼婚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風潮,這是很多人走入社會,有個穩定工作後就會遇到的事情。那時候的我非常討厭自己人生被別人安排的感覺,所以每年過年心態上就像要回去幹架一樣,誰催婚就嗆誰。我以為透過這種激烈的方式去宣誓,去告訴全世界「這是我的地雷,你們最好都不要踩」,這樣大家就能夠放過我。但,怎麼可能?往往是三姑六婆的隨口一問,我就自己先氣炸,把自己累個半死。那時候的我特別敏感,如果我老媽也加入這個催婚戰局,我就會認為她就是不夠懂我,她就是傷害我最深的那個人。我們對親情的要求有時候反而更沒有底線,我們要求家人百分之百的守護、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百的愛,而且這些要求和付出都是單向的。父母要在我們任性的時候百分之百地支持,不能表示懷疑;父母要在我們自認為成熟的時候百分之百地安靜,不能多問一句;父母要在我們失敗的時候百分之百地理解,並且送上關懷和包容。仔細想想,這哪是父母,分明是神。這幾年很多嘲諷父母言語和行為的影片一夕爆紅,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內心非常渴望有些事我們說一次,父母就要聽進去、記住,然後這輩子都要遵守。人生前二十年你都在聽父母的話,被他們「牽著走」,忽然有一天,你說你可以獨立了,現在你要自己做選擇,而且你說的就必須被認可,不認可就是不尊重你,然後你就開始耍脾氣。你想想,這是不是剛好證明了,你還很幼稚?而且除了發脾氣之外,你找不到其他有用的解決辦法。有一年過年回家,那時我外婆還在世,她帶著我的三個阿姨一起「圍攻」我,和我討論什麼時候要結婚的話題。我當時和他們激戰一番,覺得自己就好像舌戰群儒的說客,直到後來冷靜下來,我才發現根本是「雞同鴨講」。從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表達之所以很無力,是因為你只是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是為了讓對方瞭解而說。你沒有任何解決辦法,你只是在講自己最想講的,並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說出讓他們能接受的答案。後來,我學會了敷衍幾句,學會了反問。誰問我怎麼還不結婚,我就說:「我也很急啊,可是現在就是找不到對象,你有沒有誰可以介紹給我?我不太挑...」這樣的對話重複幾次之後,我逐漸明白了,很多時候親戚朋友問你「怎麼還不結婚啊?」其實未必是真的關心你,只是無聊時需要一個話題而已。因為不問這個,他們也會問你「一個月薪水多少啊?可以存多少啊?...」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真的想要一個答案,只是想開個頭而已。除此之外,結婚還意味著人生的狀態。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針對異己,什麼叫作異己?就是和他們不一樣的人。「你表弟表妹都結婚了,孩子都生出來了,都快要可以來要紅包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打算結婚?」你要學會允許這種好奇心的存在,也要找到更好的回應方式。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教大家怎麼反擊,甚至還把一些嗆人的話寫在衣服上,讓對方不必開尊口,我覺得這些都不過就是博君一笑罷了。如果你知道催婚這件事為什麼發生,也就有了一套答案,那麼到底是敷衍過去,還是要硬碰硬,其實都無所謂。重點是,你在說那些答案的時候,是笑著說,還是壓抑著怒火說;你說完之後心情是坦然的,還是氣得三個小時都不能平靜。當我逐漸看明白這些之後,心態就平和了。漸漸地,我也學會了一些和親人的相處之道。以前我老媽經常會忽然打電話給我,其中有好幾次我正在開會。看到我媽打來的電話,心情就會一下子變差,每次我接起電話,都會冷冷地說:「我在開會,待會打回去。」後來我問自己,如果這是一通其他人打來的電話,我也會這樣嗎?我想了想,或許是因為,這是我老媽打來的,我才會火大:為什麼要在我上班的時候打電話呢?不是昨天才跟妳通過電話嗎?妳不知道我很忙嗎?想到這裡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在我心裡,雖然自認父母一直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可是我在對待他們的方式上,他們好像連一個陌生人都不如。因為他們很重要,所以我也用很高的標準要求他們,但是,這其實很不公平。我不能阻止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惦記或者擔心,哪怕她沒什麼重要的事,哪怕她要和我說的就是一些最近哪個親戚的孩子又怎麼了的小事,我也需要給她一個這樣的機會和溝通的橋樑。但我平時有工作在忙,我的忙碌並不是父母所能理解的,比如我加班的時候,父母就會說,為什麼不回家?這樣的工作那麼累幹嘛還做?快點吃飯!別把身體搞壞了。我要做的,是在自己的忙碌和父母的關心中找一個折衷點。後來,我固定在每週一晚上打電話給我媽,並且逐漸形成一個規律。從那時候起,我不再只會報喜不報憂,我會告訴她我升職加薪的消息,也會告訴她我出包了、加班了。我希望讓她明白,北漂到大城市打拚,沒有什麼東西是白來的,妳兒子在努力,而他只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即使在妳的眼中他很優秀,但在這裡,優秀的人太多了。另外,我需要學習、需要認識世界,不論是再求學還是出國,對我來說都是認識世界的一個途徑,而不只是單純的像父母說的那樣,為什麼不把錢存起來?白白浪費錢有什麼用?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談話,終於讓父母明白了—孩子長大了,他的見識是來自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有能力承擔選擇的結果;他辛苦、忙碌,但依舊愛著你們。在我結婚的前幾年裡,老媽總是喜歡在電話裡不斷提醒我,告訴我不要一直負責煮飯,要讓妻子一起做家事,不然習慣了之後,這輩子就真的都是我一個人負責煮了。她還詢問我跟妻子到底誰管錢,甚至還會打聽過年的時候給妻子娘家多少錢。每次我聽完她的建議都會告訴她: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人也不一樣了,妳說的那些早就不適用了。可能妳看不慣年輕人總是叫外送、動不動進餐廳吃飯的生活方式,但對我們來說,每天下班之後都在家做飯,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都賺錢,彼此都有對金錢的支配能力,其實不涉及誰管誰。我知道妳希望我們好,但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時代不一樣了,如果還想著舊方法,更容易出問題。這樣的話說的次數多了,她慢慢地也就不說了。另外,我也遇到了長輩催促生孩子的問題,雖然很早就表示過不打算生孩子,但老媽似乎並不相信。直到有一次又在電話裡提起這個話題,我那次真的是壓不住火氣,說了兩句重話之後就掛了電話。我想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於是又想了一個折衷的方法:之後老媽每催一次,我就往她戶頭裡存一千塊。直到後來又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就徹底和老媽攤牌,讓她看看自己的戶頭現在有多少個一千塊,那就代表她催過多少次。我說:「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對自己來說最好,為什麼妳希望把妳的想法強加給我呢?妳知道妳一共催了多少次嗎?十二次!而且也才這三個月而已。如果我不快樂,難道妳就快樂了嗎?我不希望我們每次都是因為這個話題吵到不歡而散,我也在為我的家努力過日子,妳可不可以正視一下我的想法和決定?」從那之後,老媽沉默了許久,後來就很少再提起這個話題,也算是正視了我的選擇吧!親情,是無法割捨的牽絆,我們年輕的時候受惠於那個牽絆,成年之後也許會覺得變成了「拖累」,直到失去之後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最牽掛你的人不在了,從此你就真的是孤單一個人了啊。因為深愛,所以才更容易互相責怪。在和父母從爭執到和解的這幾年,其實就是在和一個指引了你二十年的老前輩逐漸找到最好的溝通方式的階段。不要單純地相信血濃於水可以解決一切,有了拆不散的感情基礎,還需要有方法去解決問題。向父母證明我們長大不難,但讓他們真心認可我們已經長大,很難。讓他們願意傾聽我們的想法,認同我們的決定,更是漫長的一段過程。我是用最笨的方法,不僅僅給他們看到結果,也和他們分享過程。我們在成長,其實父母同樣也需要成長。過去是他們在前面帶著我們跑,如今我們長大了,跑快了,別著急回頭埋怨他們為什麼跟不上,多一些耐心,等等他們,就像當年他們等我們長大一樣……※作者介紹:小川叔,作家,著作累積銷售突破百萬冊,並同時主持線上電台、開設線上課程。跨過三個領域、換過七個工作,曾提供一對一職涯諮詢,如今是個熱愛分享的「斜槓大叔」。著作有《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替這個殘酷世界給你的一記溫柔耳光》、《努力才配有未來》。本文摘自《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蘋果屋出版社 2020/07/10 出版精選延伸閱讀↘↘↘。卓冠廷寫給親愛的小鹿:勇敢追逐夢想 爸爸為你而拚。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6 新聞.健康知識+
6大症狀都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 經常疲倦、感冒、皮膚癢別大意
很多人可能會問:「醫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事實上,目前檢驗慢性發炎的實驗室或影像學方法尙未普及於臨床,如細胞激素測定或腦部發炎掃描等檢查大多來自較高階研究單位的專案計畫。那麼,治療者是如何判斷個案是否有慢性發炎呢?關鍵就在於臨床症狀/徵兆的分析,其可協助治療者以最有效率且最貼近病患主觀經驗的方式進行診療,亦可讓個案在每次門診之間做自我觀察與記錄,就像每天量血壓一樣,有利於篩檢、追蹤、與溝通。以下我們將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徵兆逐一列出。(一)疲倦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疲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疲憊,覺得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或者找不到做事與享樂的動力;另一種則是身體上的疲憊,覺得肌肉無力與動作緩慢。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三)消化道症狀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我到底怎麼了?做過胃鏡、鼻咽鏡,看過很多醫師,但都查不出為什麼喉嚨會有卡住的感覺?」關於這點,筆者經常會與病患分享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的典故。早在西元前四百年,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一種多見於女性的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現象命名為hystéra(辭源為子宮的意思),並認為子宮的四處移位是造成身體多處不適的原因,比如當子宮上移到喉嚨時便會有梗塞感。姑且不論這古老論點的偏見與不合時宜,有些人聽了,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什麼怪病,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的現象。其他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在人們對此「怪病」還不了解時,個案常被誤以為是心理作祟或止痛藥上癮。所幸,最新研究已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中樞神經其實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合併諸多痛覺處理機制的異常,還給罹病者治療的機會與公道。(六)經常感冒「醫師,我又感冒了。好像每次來看診,都是在流鼻涕和喉嚨痛。我明明就是看身心科,不是看耳鼻喉科啊……」經常有個案這麼苦笑著說。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因此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
2020-08-26 橘世代.健康橘
名醫在家當黏人老爸 張德明:面對分離,我澈底不知所措
《醫中有情》是張德明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隨著七月二十六日將屆,心情一直忐忑不安,愴然失落不斷襲上心頭,日復一日的嚴重。育三子,老大繼承衣缽,暫留身邊,早出晚歸,忙得如一尾窘龍,像極當年的自己。二、三兩子差五歲竟同時出國,一個家彷彿就這樣崩離了,就算練就一身箍桶神功,也絲毫使不上力。人生的路,奇幻迷離,匆匆歲月,不堪回首。一出生,家裡是四個人,然後是五個人,接著我認識了一個人,跳出來,和原來的那四個人說謝謝常連絡,我愛你們;再由兩個人,到三個人,到四個人,到五個人,以為就這樣天長地久,也一直緊密結合,形影不離。卻突然少了兩個人,他們又分別認識了一個人,揮揮手,謝謝再連絡,我愛你們。明明是輪迴,怎麼心情卻由喜悅到酸楚。這樣的路是幸福還是殘酷,是歡喜還是悲傷。悲欣交集、五味雜陳,不清不楚的不是滋味,卻無力回天。三個兒子都是琦的心頭肉,又何嘗不是我的。只是琦是摟抱著,我是凝望著,摟抱凝望都親情深重,懷裡眼裡都不忍釋手。情緒低落沉重,終究分離了,我竟茫然失據。我一直是剛毅堅強卻戀家黏人的爸爸,表現像硬漢,卻無時無刻把他們叼含著。帶著全家遊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有時像雄獅一樣剽悍,南征北討毫不膽怯,有時又像小貓一樣柔弱,磨蹭討抱痴情揪心。二三十年過去,恍如昨日,今天,我卻完全的不知所措。親愛的兒子們,人生常非順遂,遇到困難時,要沉靜下來,一開始,一定會有許多挫折,講不清理還亂,過去跟爸媽發發脾氣或嘔嘔氣,也許就解決了,現在只能自己面對。但無論怎麼做,要堅信人生都有出路。困苦時,要蹲下身子,養精蓄銳,勿喪了志氣,徐謀再起;惶惑時,要淨了心神,回到初衷,勿亂了方寸,冷靜應對。也許想想爸會怎麼做,媽會怎麼做,思慮清楚調整好,就勇往直前。要堅強、要勇敢,無畏無懼、無怨無悔。人生路很長,勿拘泥一事,局促不前,要高裡看、遠裡看、跳出來看、甩開來看,御繁為簡,專注速決。爸不能一直牽著你們,但會一如既往的深情凝望。路途縱然遙遠,但請相信,爸會望穿秋水的跟隨,爸媽其實一直都在身邊。爸爸充滿了不捨,無法置信你們的離去,在爸爸眼裡,即使你們已經這麼優秀,卻似永遠的羽翼未豐;但爸爸也明瞭,你們終將獨自探索世界,因為那裡有你們無垠的天空,有你們美麗的人生。請記得正直、勇敢、誠信、快樂,帶著爸媽全心的祝福和永遠的思念,健康悠然的翱翔天地。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出版【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26 新聞.長期照護
食物「打成泥」沒人愛吃!營養師教這樣調理吞嚥困難者菜單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咀嚼困難問題的銀髮族約10%,罹患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有「吞嚥困難」者高達近90%,但若將食物「打成泥」,長者往往興趣缺缺,容易營養攝取不足,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組主任林旻樺提出長者飲食菜單設計方向,讓長者樂於吃飯,攝取足夠營養。雲林基督教醫院指出,全台高齡者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吞嚥能力也跟著變差,美食當前卻得飽受「嚼不爛」、「吞不下」的窘境,且約有1萬多人吃一頓飯得花超過2小時,逾3成民眾會因為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長期下來出現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情況。營養師林旻樺說,適合銀髮族的食材烹調程度,以「軟化肉類」、「蔬菜好吞食」為主,並依牙齦碎軟質食、容易咬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4大飲食標準調理餐點,即能端出色香味俱全又好吞食的長者菜單。林旻樺舉例,如將切絲地瓜加入白米飯煮食,可增添食用口感及香氣;或將蔬菜切細碎後加入蛋中蒸煮;選用煮食後易軟化的蔬菜,搭配肉丁炒煮等,不僅顧足營養,也能刺激長輩食慾。林旻樺提醒,吞嚥功能障礙容易引發嗆咳、食物阻塞等,可能造成長者吸入性肺炎,提高死亡率。家中若有咀嚼或吞嚥困難長者,務必到醫院就診,並由醫師鑑定咀嚼能力,營養師也會依長者咀嚼能力,提供相關飲食建議,幫助長者找回飲食樂趣。
-
2020-08-26 科別.精神.身心
當身邊的人透露自殺想法時... 該如何協助
根據統計,全世界每40秒就有人死於自殺,自殺一直是心理衛生網絡的嚴峻挑戰,在相對保守的亞洲國家,自殺的討論更因為許多的忌諱相對隱晦。20年來,台灣自殺率一直高於全球平均,甚至在近年「逆勢上漲」。政府於2020年5月首部《自殺防治法》三讀通過,象徵台灣社會面對此一議題邁入新的階段。在自殺防治法中,將過去自殺防治相關統計分析資料、實證研究等落實,推動因地制宜之自殺防治策略。自殺防治策略其中包含有下列項目●推廣及辦理自殺防治守門人教育訓練。●建置及改善自殺防治通報關懷訪視制度。●推動醫療機構病人自殺防治事項,進行監督及溝通輔導。●協助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平臺遵守自殺新聞報導原則,並建立自律機制。死亡的高風險族群分析過往自殺統計資料,不難發現其中高風險族群之特性:依據自殺死亡數據,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約是女性的兩倍,死亡率隨年齡層增高而上升;但以自殺企圖通報資料來看,女性自殺企圖者約是男性的兩倍,年齡層為35-39歲者占率較高,其中以情感與人際關係、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及工作經濟因素為主要原因。相關高風險因子包含:嚴重身體疾病、酒精或藥物濫用、曾有自殺行為或自殺企圖、失業、獨居者、親人或自身目前或過去有嚴重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者,皆屬於自殺高危險群;而在短期的突發壓力事件中,與所愛或重要的人分開、面對生離死別、在經濟支柱、社會地位上遭到重大打擊,或面臨其他重要失落者,皆有其危險性。在此族群中,不乏許多高階主管與菁英分子,因應工作職責的加重、全球經濟競爭,許多主管級的個案,長期超時工作、睡眠不足,跨時區工作更是家常便飯,很多高階主管經常飛來飛去,忍受時差的影響在苦撐工作。因為所擔負的責任重大、內容繁瑣,加上許多個案的自我要求高,造成沉重的身心負荷而不自知。某些高知識分子或主管,會因為自尊心強、完美主義、不習慣開口求助或是習慣壓抑、忍受壓力,造成情緒及睡眠障礙悄悄上身而不自覺,直到身心無力再負荷,發現工作的效率下降,無法再承受肩頭上的職責,在自責的情緒下,容易萌生自我批判、無力感以及結束生命的想法。自殺的預防處置面對此類特殊群族,因為個案不容易透露內心的壓力與痛苦情緒,所以要仔細觀察生活樣態的改變,例如:睡眠的困擾、情緒波動變化較大、容易不耐煩和發脾氣、有意無意透露對人生的無奈和茫然、家庭關係的改變(親子關係疏離或衝突、與配偶互動減少改變)等蛛絲馬跡。許多個案也不願意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與痛苦,因為職位高,也不容易找到傾吐的對象,往往會選擇自己忍耐或是藉由喝酒來紓解壓力,在預防的部分要建議在定期健康檢查時,加強情緒及壓力量表篩檢,才能有效發覺潛在的危險個案,除此之外,若發現周遭同事有情緒波動較顯著、反覆透露工作上的壓力或是身體不適時,也要特別留意,傾聽他們生活上或工作方面的困擾。若當事人情緒壓力在家庭親情或是同袍的支持下無法緩解時,還是建議接受專業精神科的治療,可以用藥物搭配心理諮商的方式,協助個案調整,去看見某些性格特質所帶來的影響。心理調適這條路,對當事人或身旁的人來說,是一條漫長的旅程,陪伴個案、理解與接納對方的狀態,才能與當事人在這條辛苦的路同行久一些。 如果你也想為自殺防治盡一分力,可以從簡單的問候、練習不帶批判的當個好聽眾、關心自殺議題、分享自殺相關資源開始,只要多關心一點,人人都可以是自殺守門員。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0 科別.一般內科
經常感冒、痠痛、疲倦、便祕、胃食道逆流……可能與這原因有關!
很多人可能會問:「醫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事實上,目前檢驗慢性發炎的實驗室或影像學方法尙未普及於臨床,如細胞激素測定或腦部發炎掃描等檢查大多來自較高階研究單位的專案計畫。那麼,治療者是如何判斷個案是否有慢性發炎呢?關鍵就在於臨床症狀/徵兆的分析,其可協助治療者以最有效率且最貼近病患主觀經驗的方式進行診療,亦可讓個案在每次門診之間做自我觀察與記錄,就像每天量血壓一樣,有利於篩檢、追蹤、與溝通。以下我們將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徵兆逐一列出。(一)疲倦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疲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疲憊,覺得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或者找不到做事與享樂的動力;另一種則是身體上的疲憊,覺得肌肉無力與動作緩慢。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三)消化道症狀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我到底怎麼了?做過胃鏡、鼻咽鏡,看過很多醫師,但都查不出為什麼喉嚨會有卡住的感覺?」關於這點,筆者經常會與病患分享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的典故。早在西元前四百年,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一種多見於女性的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現象命名為hystéra(辭源為子宮的意思),並認為子宮的四處移位是造成身體多處不適的原因,比如當子宮上移到喉嚨時便會有梗塞感。姑且不論這古老論點的偏見與不合時宜,有些人聽了,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什麼怪病,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的現象。其他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在人們對此「怪病」還不了解時,個案常被誤以為是心理作祟或止痛藥上癮。所幸,最新研究已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中樞神經其實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合併諸多痛覺處理機制的異常,還給罹病者治療的機會與公道。(六)經常感冒「醫師,我又感冒了。好像每次來看診,都是在流鼻涕和喉嚨痛。我明明就是看身心科,不是看耳鼻喉科啊……」經常有個案這麼苦笑著說。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因此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本文出處/摘錄自遠足文化出版《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
-
2020-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近9成的人水果吃不夠!3大變化直接反映在身體
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董氏基金會於109年2月進一步調查國人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發現僅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水果攝取量與自覺有活力,呈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有5大主因 多數依賴家裡準備本次調查也詢問少吃水果的原因,無論從攝取頻率或份量來看,原因都相似,其中主要原因: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外食沒有提供水果。此外,同時也發現,家庭受照顧者(三餐及水果由家人準備)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的角色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水果量攝取愈少 與負面情緒產生呈正相關然而,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許書華說明,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許書華指出,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但維生素C不耐高溫,較難從蔬菜中攝取,因此建議可從水果補充。挑選水果有3大關鍵 CP值、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都要注意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為提升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營養密度是飲食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3、高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8-08 橘世代.健康橘
徐乃麟寫給長子徐新洋:錢不能決定幸福 當個開朗男孩
親愛的兒子,還記得你呱呱落地來報到,從此便集兩家的寵愛於一身,後來陸續有了妹妹、弟弟,我想說,我的人生有了你們,從此圓滿。這麼多年來,我給你們打造一個家,不敢說衣食無缺,至少在經濟方面,不至於有太大壓力,無論從物質或精神角度來說,跟很多家庭比起來是幸福的。而能跟你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一起歡笑、一起難過,對我來說,不只是上輩子,甚至可以說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打從你出生起,我這20多年來就不再六、日工作,只在周間錄影,有一陣子,他們就幫我取了個綽號叫「徐10點」,因為工作只要超過10點,我心裡面就開始慌,表現出來臉很臭、不耐煩,背後的原因是急著想回家,在你們上床睡覺前跟你們鬧一鬧,陪你們說說故事,那是我愛你們,愛這個家,在工作之外,想盡的本分與當父親的責任。我在嘉義大林鄉下出生、爸媽打罵教育長大,生活過得清苦,但我知道苦不能轉嫁到你們身上,你們這一代不該承受上一代的教育方式,所以我想盡辦法,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不給任何壓力,我一輩子沒打過你,對你真正發脾氣也只有一次,因為我深知,對孩子打罵,只會加深彼此之間的裂痕。我希望你能體會,我不曾苛責、不給壓力的那份愛,而我很高興選擇這麼做,因為這樣,你跟我之間從來沒有代溝,你的初戀、失戀和人生重要的事,都會跟我分享,我不只享受當你們的父親,更開心當你們最好的朋友。後來送你們到加拿大生活,讓你在單純的環境快樂地長大,那也是我想培養你們,碰到什麼事都能正面思考、用陽光去面對。回想那9年,我一個人在台灣忙著工作,但每半月就飛加拿大陪你們半個月,一年加一加共14趟,每次航程12小時,你們的成長,無論距離多遠,我都不想缺席。今年開始,你進入演藝圈跟爸爸一起工作,我想告訴你,人生有許多的朋友,諸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幾輩子修來的緣分,要好好珍惜每一次相遇,懂得這點,你將明白,人生須處處結善緣,對外以善,心從正向出發。最後我想說,以後,無論人生遇到順境或是逆境,謹記一件事,金錢不能決定你的幸福,也無法定義你的成功,只有永遠開朗、豁達,和常保赤子之心,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你的爸爸(徐乃麟口述)【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0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釋放壓力 試試定力練習
在古代,人們生活比較簡單,各種緊張壓力相對少,古人總體上「洪福」少、「清福」多,日子比較清淨。現代人正好相反,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洪福」多了,享「清福」的日子反而不多。只要是人,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有各種各樣的苦,各種各樣的煩惱、壓力。緊張壓力在古代醫家被歸入「情志失調」,老祖宗認為「情志失調」會導致五臟六腑的各種疾病。而五臟六腑的各種疾病,同樣也會導致一個人的「情志失調」。比如肝膽氣虛的人,容易膽怯、恐懼;肝氣過實,則容易發脾氣、動怒。又如,心氣虛了,人就會產生悲哀之感;心氣旺盛,人就會笑而不止。五臟六腑、全身氣血的不調和,都會導致一個人情志上出問題。一般人遇到煩惱緊張壓力的時候,會找親友談談心,或去KTV唱歌喝酒,這些雖然能短暫緩解煩惱壓力,但是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醫家祕傳的降伏緊張壓力的方法,則是訓練我們這顆雜亂心,讓它恢復原來的定力,「定力訓練」是降伏煩惱、緊張、壓力的不二法門。定力訓練原則1.體態形式:站、坐、臥均可,但以坐式為最佳。如果是坐式,可以正襟危坐於椅子上,也可以採用盤坐的方法,盤坐效果最好。2.呼吸方式:自然呼吸,而且只管「呼」氣,不管「吸」氣。3.意念活動:隨著呼氣,把意念集中在身體內。定力訓練法1:搖山晃海功1.盤腿坐好之後(盡量把腰坐直),兩手臂盡量向後伸直(像小時候很多人玩過的「飛機」)。2.由腰部帶動上身,從左到右「畫圈」,記住臀部盡量別離開坐墊,再從右往左畫圈。畫圈要放慢,從左到右算一圈,從右到左也算一圈,剛開始練習可以各畫36圈。定力訓練法2:收視返聽做完以上「晃海」之後,接著做下面的「正行」部分。繼續盤腿坐好,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手心向上,疊放於小腹前,兩拇指輕輕挨著。舌頭輕輕抵在上齒齦內,如讀英文字母「L」般,若口水太多,可慢慢嚥下。方法:1.把遠處的聲音收入耳底,兩眼垂簾或輕閉雙眼,開始「聽」自己的「呼」氣。2.呼氣時可以「算」呼氣的次數,從一數到十,再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不要自作聰明從一數到超過十)。3.數「呼」氣時,可以讓意念微微集中在小腹處或心窩處。女同胞在生理期時則只可以把意念微微集中在心窩處。4.當發現自己心念不能集中,訓練枯燥無味的時候,可以從頭到腳觀想自己全身的肌肉、骨頭全部放鬆下來,慢慢心情平穩下來後,繼續數呼氣。5.練習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隨著功夫加深,會自然延長時間,急不來。
-
2020-07-24 科別.婦科
月經來的時候脾氣真的會變差嗎?6大危險族群要當心
何謂經前症候群?「經前症候群」是一種身心症,女生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開始,荷爾蒙會發生變化,有些人會出現腹部疼痛、乳房脹痛、腰酸、頭痛及心情煩躁、敏感、容易發脾氣等身心不適症狀,等到月經來潮或結束後,這些不適症狀即消失或減緩,一般稱之為「經前症候群」。「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因人而異,如果確實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先給專業醫師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後,自己也才比較安心喔!經前症候群有6大危險族群中央社採訪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常務理事蕭美君表示,經前症候群有6大危險族群,包括年齡介於25至35歲且經期不規則者、飲食不均衡、經常處於壓力情境、缺乏運動、曾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曾罹患憂鬱症者都得特別當心,而且曾有此問題的民眾,未來產後憂鬱、更年期障礙及各種身心情緒疾病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如何改善經前症候群?「經前症候群」所出現的症狀只有出現在月經週期前、後幾天才算,當月經來時症狀會消失,因此和月經來脾氣會變壞完全無關!其實,只要平日執行健康生活,充足睡眠、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保持心情愉快,必要時可依照醫師、藥師指示補充適量維生素B,就可以輕鬆跟「經前症候群」的壞脾氣說再見囉!若還是無法改善,請求助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接受治療,才不會讓「經前症候群」影響心情及打亂日常生活。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7-22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不健康會讓人焦慮 每天吃這種水果有助改善情緒
現代人工作忙碌,女性上班族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常吃甜食不只容易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發現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超過8成攝取量不足,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還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也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祕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以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22 養生.聰明飲食
上班族腸道不順 下午茶啖珍奶配蛋糕不如吃奇異果和木瓜
現代人工作忙碌,上班族女性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但常吃不只可能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攝取足量,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此外,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亦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且呈顯著正相關。北榮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腸道菌落多元性經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來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02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餓就想發脾氣? 研究告訴你背後原因
當人們出現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先聯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血糖的驟降其實會影響著情緒,研究在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 該研究由貴湖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藉由引發老鼠的低血糖,來檢驗葡萄糖驟降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研究者將葡萄糖代謝阻斷劑與水分,分別注射在受試的老鼠們身上,並依注射的成分將老鼠放置於2個特定的空間。在老鼠們都體驗過2種注射物的效果後,再讓牠們從先前2個空間中自由選擇進入,發現老鼠們會自動避開經歷過低血糖症狀的空間。 研究發現,受試老鼠經歷低血糖症狀後,其血液水平中的生理壓力指標皮質酮明顯增加,且外顯行為也變得較原先遲鈍,但給予老鼠們抗憂鬱劑藥物後,肌肉在沒有獲得葡萄糖的情況下,遲鈍的行為就消失了。結果證實,動物在低血糖的狀況下會感到壓力和憂鬱,並導致情緒狀態變差,表示飲食習慣與情緒和壓力可能有所關連。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哺乳類動物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來進行調控,先前的研究證實憂鬱症和調控軸線的過度活躍有關,而抗憂鬱劑可以改善軸線過度活躍的狀態。上述研究證明了血糖快速降低,會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究竟是因為少吃1頓還是暴飲暴食所造成,仍待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證實。她提醒,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維持心情穩定的重要因素,建議民眾應避免透過大吃大喝來犒賞自己,小心壓力非但沒有舒解反倒壞了心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通常我們對於憂鬱或焦慮症的患者,往往只注意到症狀本身的治療,但從這個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應納入治療中,透過規律的飲食來維持血糖與營養素,有助於穩定情緒。她指出,很多人因為減重、生活忙碌而忽略規律飲食的重要性,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情緒低落的現象,進而影響食慾,成為1種惡性循環,建議民眾以餐食減量代替不吃。上班族在會議時不妨準備小點心,適當的補充血糖,不僅可提振士氣也能降低會議嚴肅的氣氛,若是因天氣熱而吃不下,可選擇色、香、味俱全,較能引起自己食慾的食物,尤其對於食物慾望較低的高齡者,容易因為挑食或因牙齒退化而吃得過少,親友應特別注意,避免長者常因血糖太低而影響情緒。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不吃澱粉餓到有氣無力? 改吃「這味」不怕血糖掉 吃飽還是空虛、常想吃特定食物? 其實你不餓!餓的是情緒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1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苦瓜糖尿病患、肥胖者皆宜 但不想「吃苦」的請這樣挑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苦瓜是苦寒的食物,但沒有毒性,正因為它苦寒,夏天特別適合食用。研究發現,苦瓜還有類似胰島素的功能,可以讓血糖變得比較低,而且,還能抑制脂肪被吸收。因此,苦瓜很適合糖尿病患食療,怕胖的人也可以適度吃點苦瓜。【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16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苦瓜原產於熱帶亞洲,又叫做錦荔枝、癩瓜、癩葡萄,台灣原有野生種苦瓜已超過百年。在阿美族原住民部落,野生苦瓜被當成野菜,不只是果實,嫩莖葉也常熱炒、煮湯後食用,或作為沙拉。苦瓜的苦味來自它的苦瓜素,不愛「吃苦」的人往往敬而遠之。但有趣的是,當苦瓜跟其他食物一起烹煮,苦味並不會「傳染」給其他食材,因此有「君子菜」的美名。近年來掀起的生機飲食風潮,則讓苦瓜鹹魚翻生,廠商也嘗試開發不少相關保健食品。醫生說糖尿病患、肥胖者 皆宜萬芳醫院中醫科主任李靜姿:苦瓜是苦寒的食物,但沒有毒性。正因為它苦寒,夏天特別適合食用。從中醫角度來看,苦瓜的苦可以清火通便、養陰,有些人夏天胃火旺,會覺口苦、牙齦腫痛、便秘、小便濃黃、肚子不舒服,或眼睛紅腫等,這時候最適合吃苦瓜,或喝苦瓜茶,可以清熱去暑,還有促進食欲跟幫助消化。有研究發現,苦瓜還有類似胰島素的功能,可以讓血糖變得比較低,而且,還能抑制脂肪被吸收。因此,苦瓜很適合糖尿病患食療,怕胖的人也可以適度吃點苦瓜,除了抑制脂肪吸收,它的熱量也很低。腸胃虛寒易瀉的人 少吃另外,有些人認為苦瓜有美白功效,可能是因為它含有不少維生素C的緣故,但目前還找不到苦瓜美白的具體證據。但對會長痱子的人,可以將苦瓜切片,塗抹在痱子處,一天擦一次,有助於消除痱子,苦瓜葉煮水後洗澡,效果更好。苦瓜雖然有上述好處,但因它苦寒,腸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最好少吃一點,就算是用來降火氣,也不要吃過量。心煩易怒、沒食欲 該吃要降低苦瓜的苦寒,煮熟後食用是一個方法,但改善有限。喜歡吃苦瓜的人,可以以排骨、雞肉跟苦瓜燉煮,豬肉不燥不寒,雞肉則偏向溫性,都可以中和苦瓜的寒性。夏天容易食欲不振的人則可以吃一些苦瓜炒豬腰,也可以清熱退火;苦瓜跟200公克牛肉片以大火快炒,由於牛肉屬性較燥熱,夏天食用可能清肝退火,還能幫助排便。至於容易口苦心煩、發脾氣的人跟食欲不振的人,可以喝苦瓜蛤蜊湯或苦瓜湯,都有幫助。營養師說維生素C含量多 抗氧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陳淑美:苦瓜的維生素C、B1含量都很多,尤其是最近幾年研發出的新品種苦瓜,維生素C含量愈來愈高,有些品種,每100公克苦瓜含有的維生素C超過80毫克,有的甚至更高,遠多於一般苦瓜品種的30毫克,具有抗氧化能力。雖然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頗高,除非生食,一經加熱後很容易遭破壞。從營養師觀點來看,維生素C主要來源還是來自水果,蔬菜的最大長處則是纖維。苦瓜炒鹹蛋 留意鹹蛋量除了維生素,苦瓜裡還含有一種類似胰島素的物質,有些人稱為苦素三帖混合物,也有人叫多P,實驗發現,這種化學物質可以讓血糖降低。不過,苦瓜裡含有70多種混合物,目前仍無法確定究竟是那一成分發揮功效。有糖尿病、血糖偏高且不怕「吃苦」的人,可以適量吃些苦瓜,但該服吃的治療藥物千萬不能偏廢。雖然苦瓜是不錯的食材,適合炎炎夏日食用,但體質虛寒的人可別多吃,而且最好煮熟後再食用。至於腎臟病患,最好汆燙後食用,減少鉀的攝取量;抵抗力差的人最好少吃生苦瓜或苦瓜汁。此外,苦瓜炒鹹蛋雖然味美,但要留意鹹蛋量,以免吃進過多的鈉。苦瓜挑選、處理小撇步:外觀:最好挑選表皮光亮飽滿,沒有病斑、傷疤,表皮凹陷乾掉的苦瓜比較不新鮮。裂果:白裡透出橘黃的苦瓜偏熟,口感較甜,但也較為軟綿,不適宜涼拌,可以滷、做苦瓜醬或苦瓜露。色澤:愈綠、愈嫩的苦瓜通常愈苦。喜歡「吃苦」的人,可以挑選體型較小、果皮較綠、果瘤較小粒的苦瓜,不喜歡苦味重,則可以挑選大白苦瓜。切好的苦瓜:可用少許鹽醃漬,或是汆燙、冰鎮後再料理,可以減輕苦味。(諮詢╱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全中和)
-
2020-05-25 科別.消化系統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 大腸激躁症有4類型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正常、受情緒不佳及飲食不規律影響,容易罹患大腸激躁症。一吃飽就腹痛跑廁所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常需要長期的觀察治療,且一生中有可能會出現數次。根據醫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每10位成人當中,就有1位是大腸激躁症患者;任何年齡層皆常見,其中以年輕人最多,中年人次之,50歲以上較少見,而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至4倍左右,有部分的女性朋友則會發生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快來之前。28歲的李小姐是一名上班族,因個性要求完美,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喝水也不正常,因此罹患大腸激躁症;另一位病患王同學,面臨升學考壓力,導致一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同樣也是罹患大腸激躁症。腸胃較敏感的慢性病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出了毛病,還包括胃和小腸也會有一些症狀,因而產生腹絞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患者更為常見。此類病人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憂鬱、焦慮、生活壓力不正常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此無法發揮正常應有的功能,最後造成胃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臨床上,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解便習慣並不規律,依照病因及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及混合型。其中以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一天排便次數超過三次以上,常見剛吃完飯就立即上廁所情形。由於大腸激躁症是一些胃腸症狀的集合,且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很相似,因此在診斷腸躁症之前,首先要排除類似胃腸相關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症、食物過敏、感染性腸炎、大腸癌或其他大腸器質性病變的相關疾病等。規律飲食作息及紓壓若確診為腸躁症,其後續治療及預防,除了針對病人症狀予以適當的處方外,其實要根本減輕或預防大腸激躁症發生的良方,不外乎就是避免刺激食物、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適當紓解工作及情緒壓力等,再輔以定期的檢查,就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腸躁症常見症狀1.腹部絞痛、脹氣。 2.排便次數1天多於3次或1周少於3次。3.糞便外觀呈「羊糞狀」硬塊或稀軟便,嚴重時為水便並帶有黏液。4.腹瀉、便祕或腹瀉與便祕交互出現。5.殘便感,排便不乾淨。6.排便急迫感。7.不舒服症狀只發生於白天,夜晚及睡眠時較不會。8.雖長期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併發症。
-
2020-05-25 科別.新陳代謝
體溫上升、怕熱易流汗!8症狀代表甲狀腺可能生病了
33歲C小姐,因持續呼吸不順、胸悶、咳嗽等症狀就醫,醫師予以藥物治療,經過一周後症狀並未改善,仍然很不舒服。隨後醫師檢查發現,C小姐的心跳速率一分鐘竟高達145次,再詳細問病史發現,其體重減輕,且有心情焦慮、失眠等症狀,進一步安排排抽血檢查,確定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思豪表示,對人體來說,甲狀腺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人體內各個器官幾乎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當甲狀腺過度活化,分泌出超過身體所需的甲狀腺素,整體代謝速率便會加快,基礎代謝率上升,使能量需求大幅提高;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疾病,盛行率約1至2%。陳思豪指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具多樣性,病人常有以下症狀:1、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2、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3、胃口食慾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手會有顫抖的情形5、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6、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容易一直掉頭髮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陳思豪建議,應避免含碘食物,例如海帶、紫菜等,而食鹽中也含有碘,需減少使用量;避免刺激性食物,特別是含咖啡因的,像是茶葉、咖啡等;此外,壓力可能是誘發病因,適時放鬆也是個重要的預防方式、規律運動也可以讓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統更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抽菸與飲酒。甲狀腺亢進是很常見的疾病,但是一般民眾很容易因為有胸悶心悸等症狀而去看心臟科,長期緊張焦慮或失眠去看身心科,一直拉肚子而去看腸胃科,最後只治療了部分症狀,而沒診斷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症下藥。陳思豪強調,甲狀腺機能亢進其實只要能夠找出病因,並且配合醫師的治療方式直到療程結束,再加上規律的日常生活,大多數病人是可以痊癒的,並回復原本身心健康的生活狀態。延伸閱讀: 手抖失眠 竟是「這些」食物吃太多? 「甲狀腺結節」特愛女性! 5%藏有癌細胞,留意身體6大警訊
-
2020-05-19 養生.心理學解密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每當生氣1分鐘 等於失去60秒快樂
【文、圖/選自發光體《走出一條不平凡的領導之路》,作者黑幼龍, 謝其濬】不只擁有好脾氣,還要有顆善良的心二○一○年,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在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典禮中致詞,分享了自己年少時一段往事。貝佐斯小時候,夏天都是在祖父母的農場度過。因為祖父母參加一個房車俱樂部,經常結伴遍遊美國和加拿大。每隔幾個夏天,貝佐斯也會加入祖父母的隊伍,祖父開車,祖母坐在旁邊,他則坐在後座。祖母愛抽菸,但是貝佐斯很討厭菸味。他曾經看過一個廣告,大意是說,每吸一口香菸,大概會減少兩分鐘的壽命。於是,他開始估算祖母每天抽菸的時間,然後得到一個數字,於是,他拍了拍前座的祖母,很得意地宣告:「妳每天吸這麼多菸,就會少活九年。」貝佐斯本以為自己的算術技巧,會贏得祖母的掌聲,沒想到,過了一會兒,祖母反而哭了起來。此時,祖父把車子停下來,要貝佐斯跟著他下車。從來沒有對貝佐斯說過重話的祖父,注視著他,靜靜地說:「孩子,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寶貴得多。」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如果只是壓制自己的情緒,通常很難持久。然而,如果我們從善良的心出發,自然而然地,就會替他人著想,不會隨意出口傷人。我們總是很容易看見別人的失敗、錯誤和缺點,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評和建言,卻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就像貝佐斯忍不住提醒祖母,抽菸會導致壽命減損,反而傷了祖母的心。一個EQ高的領導人,不只脾氣好、少罵人,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善待「為你摺降落傘的人」這又讓我想起了「小鷹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美國海軍軍官,叫作卜朗姆少校,他曾經擔任「小鷹號」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飛行員。卜朗姆少校在越戰期間出過七十五次戰鬥任務,就在執行最後一次任務時,遭地面的飛彈擊中,他跳傘求生,落地後被越共抓住,吃盡了苦頭,才獲得釋放,當時整個人已經瘦到皮包骨,憔悴不已。回到美國後,有一天他帶著太太開車穿越中西部。天黑後,投宿在一個小鎮的旅館。完成登記後,他們到旁邊一家小餐廳吃飯,剛坐下不久,就有一位陌生人走過來搭訕:「你一定是卜朗姆少校吧?」卜朗姆少校很訝異,心想,在這麼冷清的小鎮上,怎麼會有人認識他。對方自我介紹,原來他也在「小鷹號」上工作過,不過是個在艙底下摺降落傘的小兵。對方臨走前,還特別拋下一句:「那天你的降落傘有發揮作用吧!」當天晚上,卜朗姆少校在旅館裡,輾轉難眠。他回想自己在航空母艦上,穿著飛行衣,戴著墨鏡,走路有風,無比神氣,而這個小兵,則是在悶熱的艙底,反覆做著摺降落傘的工作,兩個人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然而,小兵在摺降落傘時,只要有一點疏忽,某根拉繩擺錯方向,或是某個按鈕沒按緊,導致降落傘打不開,他的生命可能早就畫下句點了。想到這位摺降落傘的小兵,可能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卜朗姆少校心裡十分震撼。在我們的人生中,其實存在著很多這樣的「摺降落傘的人」,他們默默為你摺好可以救命的「降落傘」,即使你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存在。在職場上,位高權重的老闆、總經理,如果對待坐櫃台的總機、大樓管理員,或是地位比較低的基層人員,跟對待地位比較高的貴賓或客戶,有著相同的尊重、客氣與耐心,一定會獲得更多的追隨和信任。因為他們就是摺你的降落傘的人。用正向情緒面對工作最後,我想再分享《EQ》中的另一個故事,與你分享情緒的影響力。該書作者高爾曼當過《紐約時報》的記者。有一天,發生好幾起重大刑案,他忙著跑新聞,因此有點心浮氣躁。然而,當他搭上一輛巴士後,心情突然轉變了。原因在於那位司機,他在開公車途中有說有笑,相當樂在其中。遇到中年婦女上車,他就說:「這位女士的衣服好漂亮,能告訴我是在哪裡買的嗎?我想帶我太太去買。」經過博物館時,他會告訴大家,這裡最近有什麼新的展覽,歡迎大家去參觀。經過一家餐廳,司機興致又來了:「我跟我太太就是在這裡慶祝結婚二十五週年。」有小姐下車了,司機也不忘加上一句:「美麗的小姐,祝妳有美好的一天。」高爾曼發現,下車時,不知不覺間,原本焦躁的心情一掃而空。不難想像,同車的其他乘客,聽著司機一路談笑風生,大家的嘴角一定也是不自覺地上揚。巴士司機是一份辛苦的工作,有時候一開就是好幾個鐘頭,還可能面對糟糕的交通狀況。然而,這位司機以積極、愉快的心情來面對工作,不但工作變有趣,他的熱忱也感染了全車的乘客。如果領導人能夠像這位司機一樣,用正向的情緒來面對工作中的各種處境,不但他自己受惠,整個團隊也會因此充滿了熱忱。屬於「將軍型」的領導人,特別要在這方面留意。每當你生氣一分鐘,就等於失去了六十秒的快樂。──美國思想家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延伸思考□ 常常隨身帶一張卡片,正反兩面。每當發了脾氣、罵了人,就在正面做一符號;每當控制了自己的態度,就在反面做一符號。經過一段時期後,正反兩面比較一下,看看卡片反面的符號有沒有愈來愈多。□ 練習數顏色。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快要發脾氣時,立刻數一下周圍有多少種顏色。例如:白色牆壁、灰色沙發、黃色窗簾、綠色盆栽……共五、六種。這時你就是在啟用主管邏輯的左腦,主管情緒的右腦就會較為平靜下來。
-
2020-05-17 科別.精神.身心
整天心神不寧、睡不好? 3症狀是焦慮警訊
「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 近期更是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累,且常發脾氣,和先生起衝突,提不起勁去處理該做事物,只想逃避,不知該如何是好,因此求診;就醫診斷為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症,目前門診治療中。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表示,因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壓力,導致有憂鬱焦慮症狀、關係問題、經濟困擾的個案,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也有部分原本已有焦慮、憂鬱、恐慌的個案,擔心疫情期間出入醫療院所感染,而未按時回診,自行減藥或停藥,導致症狀加重。 新冠疫情影響層面廣泛,施佳佐說,因疫情引起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四方向:(1)健康-擔心自己或家人得病。(2)關係-在家時間變長,原本相處問題暴露,意見相左起衝突頻率增加;為保持社交距離,外出遊玩受限,調劑及緩衝紓壓管道減少。(3)經濟-各行各業影響,收入減少。(4)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知疫情未來走向,影響未來規劃方向,無所適從。 為此,施佳佐提到,當疫情影響到出現下列三徵兆即要注意,適時紓壓緩解,避免病情惡化,可考慮就醫: 1、超過一般預期反應的焦慮、憂鬱及身心不適感:如焦慮、憂慮、情緒起伏大、恐慌、易怒、強迫意念行為、坐立不安、無法靜止感覺浮躁或不耐煩、疲累、無法專注、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2、嚴重悲觀負面想法,甚至出現自傷自殺想法及行為。3、造成自身顯著痛苦或人際衝突、工作能力下降等。 危機可能也是轉機,施佳佐提醒,在疫情期間,有病症仍需看醫生,慢性病者不可擅自停藥,以免病情惡化;學習在家紓壓新方式;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看見自己擁有,珍惜已有,學著感恩;慎選網路資訊,多接觸正能量文章或網路視頻,對於疫情相關內容每看30分鐘就放空一下,以免大量資訊引起焦慮;盤整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外資源及選擇,經由適當的治療及心態上的調整,才不會對生活失去方向。 延伸閱讀: 凡事「搞操煩」易致焦慮! 4典型症狀你也有嗎? 焦慮會破壞免疫力! 教你10個讓心情隨時隨地放鬆的好方法
-
2020-05-07 癌症.抗癌新知
臨床觀察10幾年...前馬偕醫師警告:這幾種人格特質易罹癌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據我這十幾年臨床上的觀察,我發現癌症病人通常會有某種特定的人格特質,而且這樣的人格特質總是左右著他們的思考邏輯與行動,導致他們很容易陷於某種情境而無力跳脫。個性固執的人要小心例如有些癌症病人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堅持,就算你說得口沫橫飛也很難打動他們。他們總是穩穩地在那裡,動也不動,然後告訴你各式各樣他們不為所動的理由或原因,而那些理由與原因通常會讓你好氣又好笑,如果你的身邊也有癌症病人,你可能會更容易了解這樣的狀況。我在服役時曾認識一位朋友,後來因為分隔兩地,漸漸地失去聯絡。幾年後她因罹患癌症來找我,我幫她進行治療的時候,初期狀況很好,但是後來卻漸漸惡化,最後她對我說:「我發現只有離開人世,才對得起我以前傷害或對不起的人。」我告訴她可以選擇留下來做好事,這樣就可以償還了,不必非得走上死亡這條路,但是她依然堅持她的決定,沒多久她就去世了,那年她才卅六歲。我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自然療法讓她身體的癌細胞消失了,但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解除她的死亡意願,她的向死衝動仍舊在她的內在運作,而我也因為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而疏忽這塊,第二年她的復發來得非常快速,快到讓人措手不及。這位朋友的過世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我也對她這種固執的堅持百思不解,所以我決定開始深入研究癌症病人的性格。癌症復發和死亡意願有關透過臨床的觀察和研究,我發現癌症病人的內在有一種很特別的邏輯,例如他們可能覺得除了死亡,其他的方式強度都不夠。我最近有個癌症個案,他的家人也是醫師,他開始接受自然醫學治療的初期很成功,癌細胞也消失不見了,但當我希望他進一步解除內在潛藏的死亡意願設定時,他始終不願意,所以後來又再度復發了。其實癌症病人這種固執的性格與他們疾病的復發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如果沒有進一步解除疾病背後死亡意願設定,他們的症狀就很有可能會再度復發。這種強烈固執的性格,會導致他們在痊癒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指向於這種終極的固執性格,而這種性格則指向了同一個焦點,那就是死亡意願。永遠犧牲奉獻的C型人格癌症病人另外一種明顯的性格,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我曾在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莉迪亞提摩蕭(Cydia Temoshok)的書上看到他對C型人格有很完整的研究與發現,國外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在談論C型人格可能就是癌症傾向的人格,他們也設計出一些相關的檢測問卷與表格供大家自我檢視。在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上,我也發現上一節所談到的情緒三個迷失,是癌症患者共通的現象。這些罹癌的人很習慣將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累積下來,所以他們幾乎都是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都具有極高的容忍度,但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導致這些人罹癌。在癌症病人的潛意識裡,他們已經萌生放棄生命的念頭,所以消極的看待身邊的一切,才會造成他們什麼都說好、不懂拒絕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為人可以如此隨和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癌症病人告訴我他們害怕死亡,但是如果不談及面臨死亡所引發的恐懼,會發現他們的內在其實是一心向死的。我的親人中就有類似的案例。我的母親是位街坊鄰居都稱讚的好人,我也從未見過我母親發脾氣。六年前,大約在她七十歲左右,她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病痛,甚至長了腫瘤,當她開始跟家人交代後事時,我立即察覺到這是她的死亡意願,她曾在報紙上面寫:「如少水的魚,斯有何樂,無常迅速」等等的話,知道她想要放棄生命後,我嘗試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來我才知道母親的奶奶、外婆、媽媽,甚至是她的大姊都是大約七十歲左右去世的,所以「七十歲」對她而言,是生命差不多到了盡頭的年齡。當我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她開始會跟我父親吵架,二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記得去年年初,我開車帶著他們二位老人家去散心,從我們出發的那一刻開始,他們沿路足足吵了二個多小時,我邊開車邊偷笑,因為我知道我的母親為何開始跟我父親吵架,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已經沒有準備要死了。過度追求精神與靈性生活癌症病人除了過分隨和這種濫好人的特質外,還會有過度追求精神層面的傾向。我不是指有宗教信仰或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就是C型人格,我是指有些癌症病人對靈性部分有著過度的追求,宗教也可能是其中某些部分,他們對於人世間的生活反而顯得不太感興趣。這些人格特質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他們是大家口中稱讚的好人、他們總是具有犧牲奉獻的情懷、他們不太表達自己,而且總是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盡力取悅別人以求生存在癌症病人身上,這種凡事都為別人的濫好人特質,除了與C型人格有關以外,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造成這種人格特質還有第二種原因,就是他們必須藉由取悅討好別人,讓自己存活下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有些癌症病人的內在是憎恨父母的,但是為了要活下來,他們必須掩蓋,這樣的情緒通常很隱性,外在並不容易顯露出來,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可能很難發現。這種狀況通常與他們人生歷程中的人生課題有關,關於人生課題的部分我會在後面章節特別來談,基本上這種憎恨父母的特質會有二種主要狀況:第一種狀況,他們的父母可能曾經不想要他們,這可能會發生在他還是胎兒的時候,這些紀錄其實都完整地存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所以當他長大懂事之後,就會開始無意識地盡力取悅與討好父母,甚至取悅討好他人,因為他們覺得不這麼做,就有被遺棄的可能,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濫好人的原因。第二種狀況,是自己的父母感情不睦,甚至彼此憎恨到想殺了對方,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他們的孩子會吸收這種潛意識的氛圍。他們在潛意識裡會想要代替父親或母親動手讓對方消失,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父母親的孩子而不能這麼做,以致於造成內在極度的矛盾與痛苦,到最後,會在潛意識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在人生動力療法中常見到的動力呈現,它也是有自殘傾向的人格常見的設定根源,這些都是癌症病人中C型特質可能形成的原因。黃醫師小講堂「死亡意願」是怎麼來的?當一個人的潛意識裡有想死的念頭,就稱作死亡意願。舉例來說,一個人因為生活困苦、工作不順或與親友感情不睦,而萌生「死了算了」的念頭,就算只是一閃即過,也是一種死亡意願,一旦這樣的意願出現在腦袋中的次數越多,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健康狀態。什麼是「動力呈現」?簡單來說,就是把沒有完整經歷的情緒與情境,經由能量場的開啟後,重新完整的呈現並且經歷。例如,一個人曾經被同儕嘲笑,但是礙於動手傷人可能會受到處罰,所以轉而壓制自己憤怒、悲傷的情緒,以致於產生活在世上沒意思的念頭。這樣的人,在透過能量場的開啟後,可以重回當初沒有受壓制而中斷的情境與情緒,並且完成原本想要做的動作或態度,那些被壓抑的憤怒、悲傷等情緒也就得以消除,他自然不再因此感覺生命無意義可言。書籍簡介/破解癌症:癌症是「症」不是「病」黃鼎殷醫師的身心靈整合療法作者: 黃鼎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18/05/08作者簡介/黃鼎殷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曾於921地震協助埔里基督教醫院救災3個月.曾具家庭醫學專科及安寧緩和醫學雙專科資格.前台北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現任.奧微健康創辦人.再生診所醫師從事自然醫學20年以上,以整合西醫、中醫、心理學、歐美順勢醫學,以自我體驗與病人臨床成效雙重研究,創立了有別於一般醫學,以不吃藥的身體心治療法為主軸著作.《情緒生病,身體當然好不了》(新自然主義)、《過敏一定治的好》、《你的體質,這樣吃就對了!》、《人生動力療法》、《你的身體是全世界最好的醫院》等★想進一步了解更多身心靈療法,歡迎到黃鼎殷醫師的網站:dyh-tw.com/延伸閱讀: 薑是體內最佳的除濕機!老薑、嫩薑效用大不同,你吃對了嗎?
-
2020-05-05 養生.養生
立夏養生首重「護心」 這樣吃這樣睡最養心
腸胃不適嘗新嘗鮮今(5日)天剛好是24節氣的立夏,即夏天開始的時刻。立夏前後冷暖空氣交匯頻繁,人們免疫機能隨之逐漸下降,病菌易感性增強,造成腸胃抗病功能較弱,感冒發燒、腸胃不適也益發猖獗起來。民俗裡,立夏有「嘗新」的風俗,在立夏這天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這種做法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在立夏時節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給整個夏季打下健康的好基礎。這一天可以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些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此外,民間人們為了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而有吃竹筍的風俗,稱為全筍。取義希望雙腿也能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跋涉遠路,行道千里。口舌生瘡多進稀食對於人體臟腑來說,立夏時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立夏之後,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易於開泄,而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藥品,可以使皮膚適當收縮。烏梅、山楂、木瓜、五味子均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可以用來治療泄瀉、虛汗等病症。夏季裡,推薦大家自己動手在家做山楂糕,美味又健康。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吃多了油膩,或易上火的食物,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易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為解決此時脾胃功能紊亂,飲食上宜清淡、多補水,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早、晚食粥,午餐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熱,又能補養身體,有利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此外,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同樣具有增進食欲、補充營養、消暑健身的功效。養心為主加個午休心與夏天相通應。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通應的。到了夏天,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當氣溫升高後,人們極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此時人們不僅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因此,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立夏之季,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曾記載:“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立夏之後,可適當調整個人的生物鐘,養成晚睡早起的習慣,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增加午休。中午1時到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所以,中午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會讓神氣受損。專家的話1.立夏養生怎麼吃更營養?立夏,水果青菜一定要跟上。腸胃不好的人,絕對不可以吃冰鎮水果,最好是選擇多吃一些涼性或溫性的水果,反季節的水果儘量少吃。涼性的水果包括:梨(腸胃不好的少吃)、香蕉(不要空腹吃);溫性的水果有:蘋果(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吃的一種最好的水果,營養也較好)、檸檬、番茄(胃酸過多者少吃);容易消化的瓜類、水梨、蘋果等也不錯。2.在立夏這個比較特殊的季節裡,身體健康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嗎?立夏前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早晚溫差大(溫差大約在12-15攝氏度),因此人們容易得病,消耗體力的運動對身體都會有一定損傷,所以應適當地做一些有氧運動,每次大約15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來源:39健康網)
-
2020-05-03 養生.營養食譜
把外婆的愛 包進紅米肉鬆飯糰
高考最後一科考完之後,左璐最先和外婆通了電話。外婆問她:「怎麼樣啊?」她咯咯地笑:「早餐、午餐和晚餐,都非常好吃,哈哈。」外婆也跟著咯咯地笑:「那你考得應該不差,因為吃貨永遠不會離題!」左璐確實考得很好,她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的一流學府。錄取通知書送到家的那天,左璐舉著通知書在外婆面前跳來跳去。她得意地說:「等我到北京混好了,就接妳去北京住,我們去吃北京烤鴨,然後去天安門城樓下唱《北京的金山上》。」外婆笑得連眼睛縫兒都沒了。然後外婆又忙活了一整個上午,給左璐準備了滿滿一桌子好吃的。左璐從小就是外婆帶大的。她還穿著開襠褲的時候,就被外婆牽著去買菜。這個做了一輩子飯的小腳老太太,總是慢慢悠悠地走,慢慢悠悠地選,她會仔細地教左璐如何分辨肉是不是新鮮的,豆芽是不是老了,蔬菜葉子是不是噴了農藥……外婆從小就在向左璐傳輸一種人生態度:識食物者為俊傑!買完菜回到家,外婆就給左璐搬來一個小板凳,讓她幫著掐韭菜、剝豆子,又或者拐進廚房裡幫忙拿盤子或畚箕。飯菜做好了,外婆還會給左璐機會,讓她一盤一盤地端上桌子,然後分好碗筷……這些小事情讓左璐很得意,也讓這個缺失父母之愛的孩子,在小小年紀就獲得了豐盛的存在感。到北京之後,左璐不是忙讀書,就是忙考試,一個學期下來,跟外婆通電話的次數少得可憐。通話的內容也很雷同,無非是吃了什麼,去哪裡玩了,新認識了幾個有趣的人。左璐一次次地提及當初的那個承諾:「等我混好了,就帶妳來玩,來吃好吃的,妳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外婆聽了依然是咯咯地笑,末了會補充兩句:「妳過得好就好,不要掛念我。」就這樣一個不小心,左璐的大學四年就過去了。四年間,每次離開外婆家,左璐都要和外婆展開一場行李箱「爭奪戰」,而戰敗的總是左璐。她拗不過外婆,只好任由她塞滿各種各樣的食物:臘魚、臘肉、自製鹹菜,以及做好了可以隨時吃的紅米肉鬆飯糰……這些平常的食物,總能給離家在外的左璐帶來莫大的慰藉。左璐最愛的當屬外婆做的紅米肉鬆飯糰。每次回家和離家,外婆都會給左璐準備好幾個盒子。它既是解饞果腹的美食,更是外婆的巧手智慧和心意。外婆做的紅米肉鬆飯糰就像一個記號,讓左璐隔著時空,在成長的迷霧裡能感受得到家的存在, 就可以篤定地堅持下去。然而, 左璐留在北京工作的第二年,外婆就被查出了食道癌晚期。醫生直截了當地說:「就剩三個月的生命了。」等左璐飛機轉火車、火車轉汽車回到外婆家的時候,外婆已經瘦得沒了人形。她在門口聽見外婆跟探望她的人說:「活多久不是活,可我活得有意義啊,我們家左璐可是一流大學的畢業生。」「這個命運嘛,其實就是個不耐煩的考官,它總是催我早點交卷,可我不,我會死皮賴臉地撐到最後一刻。因為我家璐璐還要帶我去北京呢!」左璐「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等送走了來看望外婆的人,左璐對外婆說:「吃了妳二十多年的飯,今天我給妳做一次飯吧。」就在她準備說出要做什麼的時候,外婆像個小孩兒似的搶著答:「紅米肉鬆飯糰!」左璐用力地點了點頭。可當左璐走進廚房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空有熱情,其實根本就不會。她本想找人幫忙,又或者求助於網路,但她放棄了。她走到外婆面前,輕輕地說:「外婆,你教我啊!」隨後,外婆像回到了二十年前,像教她唱歌、教她買菜一樣耐心地教她做飯糰。當左璐把做好的飯糰端到外婆面前時,外婆卻只能笑著看看,因為她已經無法進食了。原來, 每說一聲再見, 就是死去一點點。原來,睹物思人的下半句,永遠是物是人非。原來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原來會痛的總是讓人措手不及。回到北京之後,左璐吃東西越來越規律,對待人情世故越來越寬容,不亂發脾氣,慢慢地有了一顆穩固而強大的內心。每逢周末,她就會獨自穿行在大都市的菜市場裡,並且覺得腳步輕盈、歡喜四溢。當她看到了漂亮的杯盤碗盞、新鮮的青豆和飽滿的米粒時,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買回家。累了乏了,不開心了,就做一頓好吃的紅米肉鬆飯糰或者香噴噴的醬排骨,就不再懼怕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在日本,人們打開便當盒,拿起筷子時會說「itadakimasu」。這句話一般譯成「我開動了」。有人開玩笑地說:「這是在提醒食物,我要準備吃你了。」而實際上,其原意是「我從您那裡領受『生命』了,十分感激」。RECIPE 紅米肉鬆飯糰食材:紅米、糯米、肉鬆、火腿、玉米、青豆、紫菜、橄欖油、薄荷、鹽作法:1 將紅米、糯米、玉米、青豆洗凈後放入電鍋中。2 加入適量的橄欖油、食鹽。3 紅米飯煮熟之後攪拌均勻。4 先鋪一層米飯,再蓋一層肉鬆,捏製成飯糰。5 飯糰放置在紫菜上,再在飯糰之上擺放火腿,最後加薄荷裝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