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8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心理困擾
共找到
112
筆 文章
-
-
2023-04-12 焦點.元氣新聞
淡大前副校長王高成逝,留遺書「腦部病變智能已失」!醫:高知識份子對失智更敏感
淡江大學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教授,今晨墜樓身亡,校方證實他留有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消息傳出,令人遺憾。專家指出,腦部病變原因眾多,但只要醫療及時介入,都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維持現狀。腦部病變的原因很多,根據研究顯示,在腦部健康方面,幾乎所有年齡層都擔心自己面臨失智。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高知識分子對失智症的感受力更加敏感,但只要醫療及時介入,都能將症狀維持在輕症數年,主要是社會、家人、朋友應鼓勵患者把自身情形說出來,避免承擔過大的心理壓力。高知識分子罹早發型失智症 壓力大易憂鬱王培寧表示,臨床許多年輕型的失智症病患,若能夠將自身情況說出來,身邊的人也願意給予協助,其實都能夠持續在熟悉的工作上任職。不過,高知識分子若罹患早發型失智症,通常敏感度也較為強烈,較早發現自己的工作能力出現些微衰退,卻又不能以老化進行解釋,內心的壓力便愈加龐大。「失智症早期退化不會太過快速。」王培寧指出,患者對於熟悉的工作都能夠持續進行,尤其教學工作應是相當熟捻,談論熟悉的教學領域,其實都不致出現太大的問題,至多請助教提醒上課時間,與研究生討論的時間列出行事曆,旁人的一些小小協助,其實都能夠幫助患者持續在職場上工作。台灣也有機構在進行失智症的支持團體,王培寧說,不管事病患本身、家屬、年輕病友,都有支持團體的資源可以尋求協助,但部分患者可能心理接受不了疾病的衝擊,不願意與人訴說,反造成憂鬱的現象。失智早期退化不會太快 藥物及非藥物協助能維持輕度數年「看見自己還能做到的部分相當重要。」王培寧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生活中會逐漸發現自己「做不到」某些事情,而導致失落、焦慮,但臨床上建議身旁親友可以多讓患者獨立完成事情,或經過他人稍稍協助後,就能繼續做想做的事以建立自信心。王培寧也提醒,即使被診斷出有失智症,民眾其實毋須太過驚慌,尤其在早期,很多事情都能夠持續進行,透過藥物控制以及非藥物的介入,都能夠維持在輕度數年;僅需生活中做些調整,輕度失智症仍擁有很大的自主性,最重要的是接受它,且願意與身旁親友分享。哪些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邀你一起填寫「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調查問卷,了解失智症,憶起讓失智更友善
-
2023-04-0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聚焦癌友身心、新藥發展引熱議
2023癌症高峰論壇今年第五屆,為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行,此屆主題「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癌症高峰論壇為與「聯合報」共同舉辦,自第一屆討論癌症治療方法、精準防癌以來,逐漸了解癌症不只是醫療問題,還包括患者心理、家庭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癌症論壇藉由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為國人主要死因,這次論壇進行全方位討論,協助病友及家屬處理癌症帶來的問題,今年論壇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面對癌症觀念,不只是面對癌症治療,更需要關照癌症病患、家人及照顧者,因癌症不僅對病人帶來衝擊,更讓家人、照顧者面對許多挑戰,相信論壇提供的資訊,可以讓病友、照顧者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及找到解方。游美月說,為期兩天論壇將從如何預防癌症、治療後如何避免癌症再復發,以及癌症術後照顧時,如何解決經濟與財務負擔等方面進行研討,在議題主軸方面為癌友身心、癌症新藥新發展、癌症預防、經濟負擔共四個面向進行討論。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今天上午論壇講者有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長石崇良、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癌症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多個年頭,癌症時鐘連年加快,109年已來到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直接切除,第二種是化學藥物、放射線、賀爾蒙及標靶治療等外部介入的方式,達到「毒殺癌細胞」、「減緩癌細胞生長」。司徒惠康從「癌症治療面面觀」分析,目前研究走向「誘發體內既有的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等;國衛院、中研院、成大醫院已啟動合作計畫,並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研究「樹突細胞免疫療法」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健保署長石崇良主講「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時指出,去年癌症就診病患83萬人,健保癌症醫療花費達1300多億元,約占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其中癌藥費用支出達400多億元,每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約為10%,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僅約4%,因此,癌症藥費成長率已高於總額成長率,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多達248億元。因此,癌藥如何透過醫療科技評估給予給付,或經病人使用後研判可能療效不佳,而必須退出健保格外重要。石崇良說,面對癌症治療的挑戰及展望,於短期策略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長期策略是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險更到位,面對高價新藥健保署擬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以及投保上限及額度有上限限制,這些必須一一與外界溝通研議解決方案。至於,在降低癌友高自殺風險方面,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曾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一般而言,癌症自殺死亡率約一般人兩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近年政府雖開始推動癌友的心理照護,但仍嚴重力不足。方俊凱說,國健署雖在103年有醫院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但每家醫師僅一名心理師來負責癌友心理照護,面對龐大癌症病人,非常不夠,學會曾算過,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每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需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上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當罹患癌症後,病友、照顧者所面臨的心理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說,其實「照顧者面對患者有很大的責任,但誰來照顧他們?」因照顧者時間安排以癌友為主,但外界又寄予厚望,導致照顧者生、心理面臨挑戰,如睡眠、食慾、工作等常受到影響,也深陷焦慮、疲倦、委屈等情緒,進而反映在與癌友的互動,惡化雙方關係。「悲傷是起於失落,失落則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史莊敬說,當照顧者需求沒有獲得回應,心聲不受重視,就會感到失落,因此除了外界增加資源,分擔照顧壓力,照顧者也須傾聽內在的感受,並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才有動力繼續照顧癌友,溫暖雙方的心靈與情感。癌友營養攝取方面,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防癌,且預防再罹癌,地中海飲食原則為「餐餐攝食豐富蔬果全榖乾豆」、「天天不忘有牛奶及堅果」、「每周有適量優質蛋白」與「每月偶爾才吃甜食、紅肉」,適量優質蛋白指海鮮與豆類至少2份、雞蛋2到4個與白肉2份。針對保健食品,癌友若蔬果攝取不足,選一般人營養建議攝取量即可,避免多重補充或高量補充,以免干擾治療。「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乳癌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來就緊張的心情,又因為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說,「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該替之「賦能」,讓罹患乳癌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乳癌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夠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今年癌症論壇邀請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請他談談照顧罹患腦癌父親時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趟「生命教育旅程」,從接獲訊息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他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最珍貴、重要,也因此在父親最後的人生,他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這也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身為癌症家屬的他也鼓勵著照顧者們,要有隨手可得放鬆心靈的招數,可以是聽音樂或靜心冥想,他當時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薰香,除了自我放鬆也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3-28 焦點.元氣新聞
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
【本文重點】霸凌是一種行為,包括多種對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的行為,例如傳播謠言、故意排斥、孤立、嘲笑、惡意栽贓、無理由責罵、公然辱罵、甚至身體虐待。常發生於職場、校園、家庭、網路等場域,對被欺負者會造成負面的健康和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的改變等,並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各種霸凌都需要及時處理,避免悲劇的發生。--by ChatGPT近期講述霸凌復仇故事的韓劇《黑暗榮耀》在全球掀起收視熱潮。無獨有偶,上周台中也爆出一名男高中生疑遭校方人員霸凌,於今年2月在家中輕生的不幸事件。現實生活中,霸凌可能發生在各種場域,最常見的莫過於職場、校園、家庭、網路…。施暴者通常會一再重覆行為,受害者可能透露出一些訊號,身邊的人如能及時掌握這些訊息並加以重視處理,就能減少悲劇的一再發生。家庭霸凌家庭裡的霸凌,最常來自於另一半,不管是夫妻還是伴侶,可能是口語的霸凌、長期冷淡忽視、肢體的霸凌、性侵霸凌等。再者,來自公婆的亦不少見,尤其來自婆婆的霸凌,更是許多嫁入家門媳婦的惡夢。之前就有一名女子,婚後疑似受不了婆婆的長期言語霸凌、恐嚇對待,在《爆料公社》以「我的婆婆殺了我」為題公開發文控訴被婆家霸凌的心情。還有父母對子女的家暴,或來自兄長的欺侮等,也是家庭霸凌的一種。【申訴管道】113保護專線、113線上諮詢職場霸凌可能是來自同事的孤立,或長官的惡意刁難,性騷擾也是常見的職場霸凌。被霸凌者多是處於職務上的弱勢,通常會為了保住飯碗、不敢與之對抗而忍耐,最後導致身心創傷。【申訴管道】先向雇主申訴,如沒有被妥善處理,可再向勞動局、勞動檢查處申訴。網路霸凌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曾在多年前舉辦的自殺防治學術研討會指出,現實生活中的霸凌事件,受害者回家後可能還有一段時間與生活空間調適與喘息;網路霸凌則打破時空限制,下班下課後仍可能在半封閉的line或公開的社群網絡上持續受折磨。並且網路霸凌流傳形式快又廣,流出後的訊息不易被刪除,也具有匿名性,加深處理難度,因此對當事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較過去都來得大,更會增加憂鬱、心理困擾、自殺意念更高。【申訴管道】直接撥打刑事局「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專線(02-2577-5118)或至申訴網站進行申訴校園霸凌講到霸凌,一般最常想到的就是校園的霸凌。校園霸凌者可能來自同儕之間,也可能來自師長。我們最常聽到的情況,即那些身材、外觀、性向較特殊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負。而台中高中校園的霸凌,則屬於行為不當的師長所施予的霸凌。不管是來自哪方,如果大人無法警示到受霸凌孩子發出的警訊,或忽略他們的請求,將其視為多數孩子都可能經歷的校園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以為意,就很可能釀成悲劇。《healthline》曾就「如何阻止校園霸凌」報導,老年和精神心理健康執業護士、心理學家Dr. Timothy Legg列出孩子被欺負的幾個可能警告信號,家人應注意任何無法解釋的行為變化,不要總以為一下子就會過去:校園霸凌10警訊1.不明原因的割傷或瘀傷2.損壞或丟掉衣服、書籍、學用品或其他物品3.食慾不振4.只想睡覺5.特地繞遠路上學6.突然表現不佳或對學校作業失去興趣7.不再想和朋友出去玩8.經常抱怨頭痛、胃痛或其他疾病而要求待在家9.情緒起伏,如沉默寡言,喜怒無常、沮喪等10.社交焦慮或自卑【申訴管道】教育部1953專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04-37061349或04-37061800轉1329(高中職以下學制主管機關)、直轄市政府教育局專線、其他縣市教育處。面對霸凌怎麼辦霸凌是一種行為,包括一系列導致身體或心理痛苦的行為,如傳播謠言、故意排斥、孤立、嘲笑、惡意栽贓、無理由責罵、公然辱罵…等,更嚴重的則是身體虐待。被欺負者,會導致負面的健康和情緒問題,最常見即是抑鬱、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的變化等,許多人就算離開了霸凌的環境,也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或者之後自己也成為加害者。最無可挽回的,則是選擇輕生。而不管是哪一種場域的霸凌,施暴者通常會一再重覆行為,因此受暴者及身邊的人,最正確的方式不是忍耐,而是正面回應。忍讓可能使加害者更變本加厲,會換來更多霸凌。遇霸凌該採取的行動1.不要忍耐,找加害者說清楚。2.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紀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3.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師長、上司傾訴及申訴,撥打各單位保護專線尋求協助。4.必要時尋求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5.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商協談。6.有適當的自信心,把批評轉化為進步的動力。7.適度轉移焦點,展現自己的長處。8.休息一陣子、休長假。【參考資料】.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反擊.網路霸凌無孔不入 醫師點出降低身心影響6因子.丈夫失去功能 「婆婆殺了我」名列10大情感教育事件★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灣癌友自殺率高居不下 醫籲罹癌前3年投放心理資源
癌患易因治療帶來的身體疼痛、經濟壓力而產生輕生念頭,導致確診前3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且相較世界各國,台灣情況特別嚴重。對此,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減少癌症患者痛苦、重建信心是關鍵,政府應重視癌症帶來的心理困擾,並給予醫療團隊足夠的支持。根據多個研究,美國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僅約一般人的2倍(標準化死亡比),台灣約為2.47倍以上,但是在1985到2007年間,台灣癌症病人,每年每十萬人平均約110名死於自殺,這個數據是相當高的。方俊凱分析,高自殺風險起因於華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癌症即絕症,害怕痛苦也怕連累他人。細探癌症患者自殺樣貌,可發現確診前3年、尤其是半年至1年間是患者自殺高峰期,患者會因治療不順、沒資源支持,而選擇趁尚有體力之際自我了結,打破「久病厭世」的既定印象。尤其與生理需求有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是自殺高風險者。為扭轉罹癌必死無疑的成見,方俊凱建議,提供患者類似地圖的治療指引,告訴患者可以做哪些治療、治療的內容及預後,藉此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增加患者的求生意志及治療意願。另外,台灣心理支持系統多著重後端的安寧療護,忽略罹癌前期的身心壓力,無法及時接住陷入情緒風暴的患者;即使患者轉而想尋求專業幫助,又會因單次動輒數千元的自費諮商退縮,導致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真正接受相關醫療資源。方俊凱建議,政府應將心理腫瘤獨立成一個診斷碼,可促進心理師進修心理腫瘤相關教育訓練,也鼓勵健保、保險業者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若是擔心出現濫用情形,可像復健那樣限制次數,或先由精神科確定是否進一步諮商。」心理腫瘤也應納入健保給付,醫院才有誘因增聘專業心理師,方俊凱指出,年度新診斷癌症人數大於5百人以上需聘一位專職心理師,逾2千人以上,每2千人增加1名心理師,其中一半須為專職,每年健保僅需多付1億多元,便能滿足有需求的癌症患者。●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醫療團隊合作,就像金鋼合體,一起全心打倒病魔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2-16 醫聲.高齡社會
投票|照顧殺人免入獄:法務部修法是落實社會正義還是助長長照悲歌?
照顧者長期陷於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無處排解,導致近年「照顧殺人」事件頻傳,十年來已累積近百件。受限現行《刑法》規定,照顧殺人案件被告最低刑期為2年6個月,讓法官「求其緩刑而不得」。法務部7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將研擬修法,讓類似案件被告能免於入獄。消息一出掀起輿論,支持者認為慈悲殺人的刑責本該有轉圜之處,質疑者則擔心修法會讓更多人把弒親當作家庭照護出口之一。照顧殺人事件中「被社會遺忘的人」當疾病無情的降臨,讓家人維生的能力逐一挪去,沒有留給照顧者太多時間思考規劃,基於親力親為的倫常或是經濟的弱勢,他們一肩扛起照顧的責任。這一扛,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後簡稱家總),平均至少9.9年,每天照顧時間長達13.6小時,照顧親人數十年者也大有人在。法務部提出修法的原因,外界認為是去年判決定讞的陳姓男子殺女案。3年前,一位照顧先天性腦性麻痺女兒超過50年的陳姓老翁,以棉被悶死女兒後吞下數十顆安眠藥尋短。陳男送醫後獲救,檢方依殺人罪起訴。根據本報去年報導,陳男殺害的女兒為其次女,年約半百,自幼罹患先天性腦性麻痺,長期臥床無法自理。因陳妻健康因素動了手術,其後就由陳男獨自照顧女兒。數十年的時間裡,他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偶爾離家旅遊,社交生活更是幾乎完全停擺,每天的換尿布、拍痰、餵食,都由陳男一肩扛起。在長期沈重的照護負擔之下,陳男患有憂鬱症多年。一審時,陳男表示悶死女兒是他一人所為,也知道會有罪行,只是長期的憂鬱狀態加上新冠疫情影響,才讓他認為和女兒一同赴死是脫離重壓全家苦難的解方。陳男家屬陳述,陳男「非常愛女兒」,一審法官也認為陳男將終身受到「良心監牢」禁錮,卻因現行《刑法》規定,不得不判處2年6月的最低刑期,且依法不能緩刑,故籲請總統蔡英文頒布特赦令。二審開庭時,法官形容陳男是「被社會遺忘的人」,然因陳男認知功能正常、未罹患失智,犯案當下不具幻覺、妄想等狀況,故維持一審判決。案件上訴後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以2年6月徒刑定讞。與陳男殺女案情境類似的案件不在少數。去年本報報導一件桃園陳姓男子殺母案件,42歲的陳姓男子與65歲母親相依為命,陳母久病臥床,領有殘障手冊超過20年,又於2021年中風癱瘓,長期由陳姓男子一人照顧。陳男既要照顧母親,還要外出工作維持經濟來源,導致壓力與疲憊不斷累積。一日上午他走進母親房裡,拿起枕頭悶死母親,並在事後向親屬坦言「我把媽媽殺死了」。警方到場時,陳母已身亡,陳男被依殺害直系尊親屬罪移送地檢署偵辦。警方調查,陳男原有固定工作,疑似因為照顧母親而離職,長時間和母親共處家中,心情低落最終釀成憾事。發生在2019年的吳文佑殺父案,是另一起震驚社會的長照悲歌。監視器畫面中,吳文佑花了七分鐘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再過了53秒,他以繩索套住頸部,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這不是一件單純的自殺案件,停車場吳文佑轎車後座,躺著他勒斃的父親遺體。「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根據願景工程的專題報導,吳文佑留在家中的紙條寫著。他辭去工作在家久病老父超過兩年,鄰居說,從沒聽過他一句抱怨。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即使健康狀況不佳,因兄弟姐妹都已成家,單身跛腳的他就這樣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兩人困居在老舊透天醋的一樓生活。根據願景工程報導,高齡80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鄰居知道照顧長者辛苦,曾經詢問吳文佑是否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認為照顧家人是自己的責任;「我可以的。」吳家兄弟姊妹來訪時,他也要手足不必擔心。吳文佑和父親雙雙逝世後,鄰居們都十分懊悔,覺得應該可以多做什麼。如今徒留監視器影像,再也沒有人知道壓垮吳文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修法三方案 首重減輕刑期、給予緩刑機會長照悲歌社會新聞,讓大眾和司法界人士開始思考,「照顧殺人」真正的兇手究竟是被告個人,還是整體社會支持系統?當這些走投無路的照顧者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孤島,最終選擇激進的方式脫離苦難。有些照顧者尋死而不得,有些則已經年過半百、身心狀況比被照顧的親屬好不了多少,他們是否應和其他窮凶惡極的殺人犯一樣,面臨漫長的監禁生活?在本報「陽光行動」專題報導中,法務部檢察司司長黃謀信提到,「法律訂死在那邊,怎麼判都要坐牢」,但長照悲歌類型的案件有特殊犯案動機,若再以囚禁懲罰,不符合罪刑相當原則,也違背國民法律感情。除了讓法官得判緩刑,黃謀信指出,若檢察官能在「緩起訴」階段就有權處理這類案件,當事人更可免除後續的訟累,但因涉及司法院權責,仍有待商榷。法務部的新聞稿中則提到,考量照顧殺人事件中,部分行為人之所以犯下殺人犯行,係因缺乏家庭支持系統,或因爲「智識程度、經濟條件、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等有所欠缺」,若依照現行「刑法」規定,「是否符合罪刑相當性」仍有討論空間。現行《刑法》第271條第一項規定,殺人者應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行為人即使符合減刑原則,最低刑度只能減輕至2年6個月,且不符合緩刑要件,必須入監服刑。基於「公義與關懷」理念,法務部長蔡清祥指出,將傾聽民意,針對長照悲歌衍生照顧殺人事件進行修法可能性的研議,並列出三大修法方向,包括放寬緩刑條件、緩起訴條件,或訂定針對長照殺人案件的獨立處罰規定:一、修正《刑法》放寬緩刑條件為三年以下,最低刑期2年6月的照顧殺人案件被告,可獲得緩刑之可能。二、修改《刑事訴訟法》緩起訴要件,讓長照悲歌類型案件,在地檢署審理時就可以獲得緩起訴處分的機會。三、在《刑法》中針對長照殺人案件訂定獨立處罰規定,把本刑由十年降為七年,讓被告有緩刑的機會。法界:當心開大門、應考慮長照被告真實需求法界人士對於法務部提出的三個項修法方向各有解讀。律師林俊宏受訪時表示,認為放寬緩刑要件較為合理、可行,再加刑法現有的自首與情堪可憫「把關」,應不會有過度放寬的疑慮;若是放寬緩起訴條件,「開的門比較大」,影響層面較廣,得看外界是否能接受。由於長照殺人案件被告多半是年長、罹患精神疾病或有情緒困擾,律師范振中認為,放寬緩起訴要件,比較能有效符合長照殺人案件被告的需求,案件時間愈長,對被告愈是痛苦的折磨,「遲來的人道關懷,不是真的關懷」。律師陳長文則建議,放寬緩刑與緩起訴條件兩頭併進,讓可能被檢方忽略的被告,有機會在法院獲得緩刑。「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想親手殺害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接受願景工程採訪時表示,法務部目前研議的三個修法方向都值得推進:第一項鬆綁法官判刑、第二項鬆綁檢察官起訴壓力,第三項可以讓社會有更多對話,共同認識「長照殺人罪」的樣態與影響,量刑能兼顧情理法。變相鼓勵照顧者殺人?專家:整合長照資源、完善心輔機制才能治根有質疑者認為,此次法務部修法減刑或緩刑,讓照顧殺人案件中的被告不必入獄,可能變相鼓勵照顧者轉變成施暴者,甚至讓殺害親屬成為照顧者脫離長照地獄的新管道,造成極大的道德風險。民間團體認為,應就根本解決問題,如:增加居服員到訪次數、加強照顧者的心理輔導等。針對質疑聲浪,陳長文曾投書《中國時報》,提出以下論點:有論者質疑,倘照顧殺人得緩起訴、緩刑而不需入監,恐生「破窗效應」,遑論特定案件手段殘忍、毫無慈悲。但筆者非指「照顧殺人」必然輕判,而是應讓司法官在審理極端案件時能公正裁量,不應明知「刑罰苛酷、罰不當罪」卻束手無策!莫低估國家培育的司法官,司法官則應審慎認事用法。再者,刑罰以矯治為目的,照顧殺人多為長期壓抑、一時失控,幾無再犯可能。既然立法者能體恤產後婦女壓力,訂定「生母殺嬰」降低刑責,「照顧殺人」同為精神狀態不穩,不增訂殺人罪類型,至少也應使之適用緩起訴、緩刑,不是嗎?2008年「長照疲憊」為日本殺人第5大動機,如今日本「介護殺人」亦於我國頻生。修法已過20年,當年借鏡日本的《刑事訴訟法》智慧卻未隨社會環境變化及司法官的閱歷鬆綁(緩刑亦同),如此恐龍法制,法律人政府能不慚愧?「現在不是哪個政府部門該負責,整個社會都要負責,沒有人是局外人。」陳景寧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照顧悲劇現場層出不窮,如今悲劇再次發生,若政府單位持鴕鳥心態,不去了解真相、沒有完整調查報告,「這類悲劇只會不斷出現,沒完沒了」。陳景寧點出另外2項重要配套,包括台灣目前沒有照顧殺人事件的統計分類,警政部門必須建立更完整的照顧殺人事件資料庫,才能讓法務部在討論修法更有依據,例如日本即有相關作法;二是期待法務部能與社福部門合作,針對創傷家庭提供法律以外的後續心理復原服務。陳景寧呼籲,「長照悲歌」的根源還是因為長照服務的不夠用、不好用,多數悲歌都發生在重度失能家庭,以長期而言,應全面推動長照保險,短期而言,長照2.0應儘速放寬對7級以上等重度失能者,不應限制僅能使用居家服務或日照中心,而另給予住宿式機構選項,政府每月補助約3.6萬元,可大幅降低家庭照顧壓力。責任編輯:林琮恩本文部分內容彙整自聯合報系記者梁玉芳、林孟潔、王聖藜、蕭白雪、許政榆、沈能元、曾增勳、楊湛華等採訪撰稿之專題與即時新聞。★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2-16 醫療.精神.身心
網路成癮背後可能是焦慮及憂鬱?醫提醒:治療需先找到潛藏的「身心共病」
北部一名12歲的孩童「雯雯」長期網路沉迷,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並協助就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文建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以開立藥物及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他建議,家長可透過獎勵方式改善網癮。長期網路沉迷是焦慮及憂鬱傾向?網路世代下不少孩童網路沉迷,雯雯長時間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因此帶著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門診。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陳文建透過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開立處方藥物以改善雯雯的狀況,並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輔導,希望能夠協助雯雯找到調整現實與網路上人際互動的平衡。陳文建指出,網路的使用不像酒精或K他命等藥物會直接對腦部造成生理上的依賴或戒斷,但當過度投入網路遊戲以至於生活功能無法維持時,就可能要考慮所謂的行為成癮。醫師主要視其是否出現失去自制、生活多以遊戲優先、即使有危害仍無法停止等生活功能缺損的情形做為臨床診斷的依據,特別的是,使用時間未必與上癮與否有完全相關性,重點在於是否已經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缺損。網路成癮 治療需先找到潛藏的身心共病陳文建提到,網路成癮除衝動、強迫使用外,背後多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沉迷其中久而久之人際與生活功能退化,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定精神疾患,因此網癮往往是環境與心理困擾的加乘;治療需先找到可能潛藏的身心共病,以藥物或心理治療方式改善,再藉由培養替代的興趣、適當的行為約定。陳文建提醒,寒假期間孩子接觸網路的時間較長,家長可以透過鼓勵、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自主紀錄詳細網路使用狀況,並多多安排家庭旅遊等紓解身心壓力的活動,調和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能協助孩子在網路時代善用網路,健康成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7 醫療.精神.身心
又傳恐怖情人情殺命案!身心科醫師提醒危險情人6大特徵
嘉義市昨天深夜發生疑似情殺案,李姓女大生送醫不治,檢警相驗,李女脖子有勒痕、左胸12處刀傷,涉案27歲汪姓男網友駕車逃到桃園,在租屋處墜樓身亡;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提供認識「危險情人」六大特徵,他說,了解危險情人可避免掉入可怕網羅,對網路認識,碰面機會不多者,更要特別謹慎。危險情人6大特徵李連冀擁有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具犯罪防治與身心醫學專業,他分析「危險情人」六大特徵:1.「緊迫盯人」:不論任何行蹤都要報備,經常無合理性限制與其他朋友聚會,沒有個人自由空間,一定要掌握你所有行動。2.「斥責別人」:認為你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習慣反駁糾正、責罵你的言論,認為自己才是對的。3.「態度輕蔑」:看不起你家庭、出身、學經歷、工作、同學、朋友,認為你與他/她身邊的人全都一無是處,甚至認為我會和你在一起是你修來福分,應該珍惜。4.「過分干預」:要求你要以他/她的意見為主。5.「漠視感受」:例如你生日想要浪漫一下,對方便說浪漫太花錢不好,情人想要兩人一起出去走走,就以功課或工作太忙為由推托。6.「言語暴力」:交談時言語習慣夾雜髒話或羞辱字眼,習慣施加言語暴力迫使你屈服,特別是兩人意見不同時。網路交友 更要特別謹慎李連冀說,深入交往前宜先做一般朋友,多觀察了解個性,對網路認識,碰面機會不多者,更要特別謹慎,這不是老掉牙論調,是避免更大傷害,如果身陷危險關係,請趕緊求助。與危險情人分手要有特殊技巧,不要直接與對方硬碰硬,以免火上加油,需要花點時間慢慢疏遠,避免激怒對方蒙受攻擊;若因為過度受驚影響日常生活,可藉心理治療平復情緒,改善自責及內疚感覺。近年恐怖情人案例:2021年23歲梁姓義務役軍人將改造槍彈藏放包包,從北市搭客運南下,換搭計程車到水上鄉前女友阿姨住家談判,雙方在戶外爆發爭吵,梁男取槍擊發,打中王女胸口一槍斃命,員警獲報逮捕梁男。立委高嘉瑜遭男友家暴案件,國人震驚。★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2-03 焦點.元氣新聞
她分享恐怖情人面相特徵! 曝前任慘痛經歷:連性事都說出去…
珍惜生命,遠離恐怖情人!近日有網友在Dcard分享「恐怖情人的三種面相特徵」,並自曝前任的長相就中了其中兩點,兩人分手後,對方甚至把「性事」說出去,令她相當畏懼,提醒大家若遇上恐怖情人一定要盡速遠離。 一、下三白或四白眼 下三白指當人眼睛直視前方時,眼球下方的眼白會微微露出;四白眼則是直視前方時,黑眼珠四周都會露出眼白。 有這種面向的人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和行為,甚至連思維都讓人摸不著頭緒,導致時常做出可怕的事情,許多社會案件的嫌犯都有這種特質,例如在台北捷運車廂隨機殺人的鄭捷、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家暴的林秉樞等。 二、鷹勾鼻 鷹勾鼻在面相學上大多帶有負面涵義,這種人通常心狠手辣、較為陰險,會有「當我得不到你的時候,別人也別想得到」的心態。 三、鼻骨突出 鼻骨凸出的人通常報復心較重,跟這類的人交往時絕對不能拍攝私密影像等,因為一旦分手,對方很有可能把這些照片、影片外流,或者散播關於你的負面謠言。 原PO分享,自己的前任就擁有以上特徵的其中兩項,也的確是名恐怖情人:「分手那陣子真的好痛苦,每天都生活得膽戰心驚。」她表示,前任雖然沒有動手傷害過她,但他會想自殘,還會一直鉅細靡遺地交代過程給女友,令她留下陰影。前任甚至在分手後把兩人過去的「性事」告訴他人:「我從共同朋友那裡得知他把我們的性事都講出去,而且很多都是不實或是誇大的故事。」 不少網友看了表示有同感:「有個朋友長得跟這些特徵一模一樣,他不管玩什麼遊戲只要有關積分或排位他總是能爬到最高,每次跟他玩他都是殺紅著眼說『要殺死他們對面全部廢物』」、「以前有個認識的人是下三白,會虐貓」。也有人開玩笑道:「全中,雖然我沒前科,還是個優良市民,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先來去自首。」 最後,網友也提醒,雖然面相不一定準確,但是人們總說「相由心生」或許不無道理,因此呼籲若真的不幸碰上恐怖情人,一定要好好保護自己、盡快遠離。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此為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
2022-12-23 焦點.健康知識+
《刺胳針》:氣候變化帶來4大危害 包括多數人忽略的這層面
這幾年大家一直在談論氣候變遷、暖化對於人類的危害,權威期刊《刺胳針》於今秋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確認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四大危害:包括空氣品質、熱相關疾病、傳染病和心理健康。其中,你可能較難聯想「心理健康」跟氣候變遷有何關係。不過當我們看到南亞、北非等地的氣候難民,那種不知所措、無法應對的焦慮,應可略為同理。《刺胳針》第七屆追踪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影響的年度報告,來自全球50多個學術機構、由近百名專家撰寫。該報告共同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氣候、健康和全球環境中心的醫學博士 Renee Salas表示,她經常看到氣候變化如何損害患者健康,尤其是那些無力減輕其影響的患者。而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們,也受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其所擁有的資源影響。她舉例,去年夏天在急診室看到一位體溫高達41度的中暑患者,他就住在沒有空調的公寓裡。氣候對心理健康4個影響不止他們,全球有更多落後地區的人們,他們無福享受經濟開發的好處,卻飽受天災摧殘。根據WEF今年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預估2050年會有超過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災害很多,諸如海平面上升、乾旱、高溫、火災、洪水等其。而在大眾認知中,高溫是氣候變化中最明顯的危害,但可能許多人都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影響層面。長期研究兩者關係的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心理學和環境研究教授Susan Clayton博士就指出,人們表達他們對氣候變化感到焦慮,但他們並沒有認知到,這是一種心理健康威脅。她提出了以下4個面向佐證:1.越來越多人經歷毀滅性氣候變遷後,產生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抑鬱和藥物濫用等情況。2.隨著氣溫度持續慢慢升高,自殺率和精神病住院率也上升。3.非自願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其心理健康狀況不斷惡化。 4.隨著大眾見證氣候變化並越來越意識到其影響,集體焦慮水平上升。氣候變化對於心理的危害,前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也曾於《聯合報》撰文提出相同警示,以美國辛辛那提的研究追蹤,長期暴露於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與12歲兒童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狀有關;英國倫敦的另一個研究團隊則發現,暴露於較高標準室外空氣汙染的兒童,其在18歲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增加。閻雲還分析,嬰兒和兒童是氣候變遷受害最深的2族群,因為與成人相比,他們需要更多的營養和液體、呼吸更多的空氣,因此更容易受到食物和飲用水供應中斷及空氣汙染的影響。氣溫不斷上升 5種食品可能消失此外,與更多人相關的飲食層面,你可有想過,氣候變化也威脅到你平常吃的食物。據《食力》報導,研究預估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未來可能有5種食品面臨再也吃不到的危機,即小麥、楓糖漿、海鮮、巧克力、葡萄酒。當你連想吃的東西都吃不到了,別再以為氣候變遷跟你沒關係,努力一起節能減碳,是地球上所有人的責任。【資料來源】.《WebMD》: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閻雲/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健康 2族群受累最深.乾旱、野火、海平面上升...氣候難民恐破億 各國幫助卻有限.全球氣溫再上升2°C,我們將與這5種食物永別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22 性愛.性福教戰
性慾較低的男性早逝風險是其他人2倍!日本研究這麼說
性慾對於維持積極的性關係和性功能至關重要,也被認為是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性慾低下的男性早逝的可能性是一般男性的兩倍,而這也是首項探討性慾與長壽之間關聯的研究。根據外媒Daily Mail報導,近期一項刊登在《PLOS One》期刊的研究發現,40歲以上性慾低下的男性死於癌症的可能性幾乎是同年齡男性的兩倍,而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是同年齡男性的一倍半。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研究顯示女性性慾低下的比例較男性高,但在女性身上並未發現同樣的關聯性。該研究團隊招募日本山形縣超過兩萬名40歲以上且有參加年度健康檢查的居民,其中包括8558名男性,1萬2411名女性。研究人員研究受試者的健康檢查結果,並且要求他們填寫性慾問卷調查。研究發現,缺乏性慾與男性的全因死亡率相關,即便在針對年齡、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飲酒、BMI、教育、婚姻狀況、笑聲頻率和心理因素等變項進行調整後也是如此。該研究指出,缺乏性慾可能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對性缺乏興趣的人往往年齡更大、飲酒更多、患有糖尿病、笑得更少、經歷過某種心理困擾並且受教育程度較低。性慾較低的男性也更傾向於報告缺乏「生き甲斐」(ikigai),這是一個日文術語,意思是生活的樂趣和價值。研究人員基於研究結果推測,保持性慾可能與積極的心理健康和「生き甲斐」有關,尤其是對於男性而言。山形大學的研究作者表示,雖然性活動和性滿足被認為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有益,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性慾對死亡率產生預防作用的機制。雖然研究人員並未指出長壽和性慾之間聯繫的原因,但該研究支持既有科學論述,也就是健康的性生活有助於改善整體健康的觀點。另外研究人員也提醒,該研究專注於日本單個地區相對較小的人口,意味著這些發現可能不適用於全球其他地區。
-
2022-12-19 醫療.精神.身心
想到上班就煩悶...OL重度憂鬱欲輕生 醫:急性緩解有新招
豬隊友扯後腿、穿小鞋,長官是非不分,28歲陳小姐遭受職場霸凌後,情緒低落,每天早上起床,一想到上班,就開始憂鬱,走進辦公室、會議室,幾度出現恐慌症,喘不過氣來,萌生自殺意念,就醫確診為重度憂鬱症。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泰宇表示,全台灣受到憂鬱情緒衝擊者超過150萬人,其中僅2成會尋求專業協助。治療不足,加上許多病友即使治療,也常出現中斷或不規律用藥的情況,以致病況惡化,甚至增加自殘風險。國內研究顯示,近一成自殺死亡者生前罹患精神疾病,其中八成七達到重度憂鬱症。三分之二憂鬱症病友有過自殺意念一成五死於自殺。陳泰宇說,「重度憂鬱症是導致自殺的成因之一。」陳泰宇指出,協助有自殺意念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時,住院密切觀察、調藥是最好的安排,也能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但這也需要病人的配合。如缺乏病識感、不願住院,依照現行精神衛生法規,可能難以達到脫離現實的嚴重精神病人要件來申請強制住院。但由於高度風險的自傷自殺危機,專科醫師仍可嘗試申請強制住院,並在法規賦予的五天緊急安置期間內,和病人建立足夠信任、給予治療緩解急性症狀並說服病人自願住院。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若否決申請,申請醫師和所在醫院便需要立刻讓病人辦理出院。重度憂鬱症急性期治療不能等,及早發現警訊是首要之務。陳泰宇提醒,家人親友如果發現個案吃不好、睡不好,生活停擺,且有自我傷害之虞,常說著「想死」、「死掉可能還輕鬆一些」等負面話語,就應提高警覺,積極陪同就醫。陳泰宇指出,在高風險的急性期間,通常建議患者住院二至四個星期,接受藥物調整,以及心理諮商。但有些重度憂鬱症病友對抗鬱藥物治療效果反應不理想,或出現急性自殺想法或行為,所幸這幾年陸續有電療和鼻噴式快速抗鬱藥物等引進台灣,這兩項突破性治療均可緩解急性期症狀,降低自殘意念。以鼻噴式快速抗鬱藥物為例,每周使用兩次,兩周後就可看到治療效果,與傳統藥物相較,安全性高,且大幅縮短藥物作用時間約一半,更適合作為急性期治療選擇之一,以避免自殺的憾事發生。不過,實際治療仍須經醫師綜合評估後決定。★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14 醫療.精神.身心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引爆爭議!執業心理師:諮商沒有那麼神秘!10個QA看分明
理科太太近期在網路上預售「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線上課程,短時間內吸引2700多人報名,未上市先轟動,反映出多數民眾對於「心理諮商」的不了解。諮商心理師認為,就因為很多人對尋求心理師協助充滿疑惑跟想像,才讓很多人想要買筆記來參考,身為執業多年的心理師有責任解答民眾的問題。執業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在其臉書發文指出,即便心理師這個行業已經出現超過20年,也有許多名人出來倡議跟宣導,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尋求心理師協助充滿疑惑跟想像,這也讓很多人想要買筆記來參考。但諮商真的沒有那麼神秘,「這就跟你感冒到診所看醫師,牙痛找牙醫看牙,調身體找中醫一樣。」而因為擔心理科太太這套課程會導致個案錯過接受諮商和治療的黃金期,不止蘇琮祺,這幾天許許多多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各個公會等,都跳出來發聲,整理關於心理諮商的就醫管道、費用、過程…,希望讓民眾實際了解「心理諮商」是怎麼一回事。Q1:心理諮商是什麼?與一般聊天有何不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壓力、抉擇與挑戰。心理諮商能夠協助你了解內在的期待和想法,探索問題發生的原因和歷程,發掘潛藏的內在力量,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諮商關係不同於一般的人際關係,也與一般聊天有所差異。諮商是一種有計畫、有目標、有重點、有保密的談話或治療方法。諮商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與需要,討論對自己重要的議題:諮商心理師會以專業方法從旁協助諮商者看清自己問題的癥結,陪伴調整、改善、統整、成長。諮商者不必擔心自己隱私曝光、擔心自己形象受損,擔心自己被另眼相看。Q2:心理諮商哪裡找【一般民眾】1.醫院精神科,身心科2.私人精神科、身心科診所3.衛福部心理健康資源:》網址4.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網址5.社福機構:如勵馨基金會、家扶中心、兒童福利聯盟等,都有提供諮商資源。6.緊急運用資源:全國自殺防治中心:(02)2381-7995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特定族群】1.各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網址2.教師:教師輔導支持中心:》網址3.學生:各級學校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專任輔導老師Q3:心理諮商費用及限制分為自費、健保給付、免費等3種方式,後2者諮商費用由健保跟政府預算支出。【免費】學校、縣市衛生局等公家機構。需事前預約,按照流程安排,可能會等上數周的時間,諮商時間及頻率皆有限制。【健保】各縣市地方政府健康中心、衛生所、心理衛生中心、醫療院所等地。費用低。免費~數百元。諮商時間約30〜50分鐘,費用約$250〜500元左右,有次數限制,較適合輕微或短期的身心問題。【自費】1500~3500元,或可能更高。視機構、心理師名氣、治療方式、諮商時數而定。隱密性高,時間安排較即時,等待時間短,次數較無限制。Q4: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若身心狀況已嚴重不穩定,建議先找身心科就診,再與心理醫師討論詢問轉介資源。如果是自己找自費院所,建議可由院所網頁介紹、特定心理師介紹去挑選適合專長的。另就現實面來講,當然也要依經濟狀況選擇。免費及健保支付相對費用低,且各縣市都有。但等候時間會較長,較難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而自費門診當然費用較高,但相對隱密性高,時間安排較即時,等待時間短,次數較無限制Q5:怎樣才是合格諮商心理師?根據心理師法,須有諮商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完成一年的全職實習訓練,通過國家專技人員諮商心理師考試、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後才能稱為諮商心理師。唯有心理師能執行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凡是從事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和心理衡鑑的專業人員,不論是在學校或社區,或者私人開業,都需要通過考選部專技人員諮商心理師考試,並且取得行政院衛生署諮商心理師證書,才可以自稱為諮商心理師,並從事諮商心理業務。Q6:心理諮商進行頻率與心理師討論,固定頻率,不任意自行中斷。Q7:心理諮商是否有分類別?依族群:兒童、青少年、成人、伴侶依議題:焦慮/憂慮、性別、婚姻、人際關係、生涯或職涯…依形式: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團體治療、正念減壓…Q8:諮商流程預約諮商找到自己想要的諮商單位後,進行預約。↓初次訪談(電話)這個階段是為了先讓心理師初步了解諮商者的背景、動機、需求等。↓安排諮商談定諮商方式、費用、地點等細節,確認指定或安排的心理師。↓正式心理諮商簽署諮商同意書後,正式開始諮商。Q9:什麼是諮商同意書?開始諮商前,就服務提供者、諮商方式、場地、費用、諮商時間、諮商次數、預約與取消、保密原則與例外、錄影(音)同意徵求、諮商的中止與轉介…等詳細說明,簽署同意。看範例》臺東縣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諮商同意書Q10:心理諮商相關網站及資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商心理師公會.臨床心理師公會【資料來源】.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蘇琮祺諮商心理師》臉書.《諮商心理師節在台灣》臉書.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1-24 醫療.精神.身心
被認識的人發現我看身心科怎麼辦? 憂鬱症患者:求診,是為了自己而努力!
我會不會被認識的人發現我看身心科?我該怎麼解釋,我為什麼需要看身心科?我最後一次踏進身心科,大約是在一年多前。當時,為了可以省下一些治療費,特意選擇學校附近的醫院門診部。因為醫院有與學校簽約,每次可以只用藥品部分負擔的二十元,就完成一次看診。不過,我想當下的內心,不真的是全然想省下掛號費而已,畢竟平常感冒或生病時,我不會因為診所或醫院的收費過高而不去看醫生,但心理疾病真的需要吃藥嗎?我真的嚴重到需要看醫生嗎?對於心理的不理解,讓我連帶地對精神醫療產生質疑,不覺得需要額外花費一筆費用,尋求協助。還記得那時身心科固定在每個禮拜四上午,一個禮拜只有一次,限額三十名,且必須現場掛號。但碰巧的是,我那學期的同時段剛好要上英文課,或許這成為了我一個規避就診的理由,所以當時我並沒有一覺察到自己的身心問題,就趕緊去看醫生。專注力下降,差點被機車撞到直到有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的專注力下降很多,特別是有一次早晨剛踏出公寓大門,差點被迎面而來的機車撞個正著。當時,沒有聽到引擎聲,甚至連喇叭都似乎小聲了許多。一直到那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有些嚴重,終於下定決心,要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我該怎麼請假呢?」當時只要一去看身心科,我必定會錯過一節英文課。我心中糾結著該如何解釋。我深怕老師如果再進一步問我,我都必須面對我無法說出「我的心理生病」的內心衝突。當然,我也猶豫著我會因此需要補上進度,要問別的同學,剛剛的英文課上什麼的心理壓力。不過,我最後還是去了。先是盤算著該問醫師什麼問題,不希望錯過任何可以解決疑惑的機會。延伸閱讀:給憂鬱症患者:當憂鬱來襲,別逼自己要趕快好起來!走進診所的心理壓力當我走進診所時,我的內心冒出一股不小的抗拒。我會不會被認識的人發現我看身心科?我該怎麼解釋,我為什麼需要看身心科?我會不會被櫃檯的志工與行政人員多看一眼?那份不自在有多麼強大,不言而喻。好不容易掛完號後,我坐在空蕩的長廊等待叫號。早到的好處是看診的人沒有那麼多,心理壓力也相對小些。等候時,不免抬頭看看同樣來看身心科的其他人。有人閉目養神,有人滑著手機,這與我第一次在大醫院看診的經歷相同,大家看起來都很正常。內心慶幸是「莊*翰」,而非全名看著門診外的智慧面板,大大的「身心科」字樣下,我的名字被懸掛在上頭,內心有點慶幸上頭寫的是「莊*翰」,而非我的全名。看似不起眼的米字符號,拯救我內心裡的一些焦慮。初診時,醫師鉅細靡遺地詢問種種細節,例如為什麼會來到這裡看診,是否有相關的家庭史,是否會有幻聽、幻覺,以及藥物是如何使用。整個流程下來大約是二十分鐘。我沒有感受到醫師的急迫,相反地,是溫柔與耐心,這讓我心裡的大石頭稍稍放下。第一次拿到藥的時候,內心有些新奇感。畢竟手上的藥袋裡,裝的是「治心病」的藥物。原來我看不到的心理困擾,竟然可以被手上真真實實的一顆顆藥物給舒緩。那種感受和拿到其他藥物,特別的不一樣。不過,我因為天生腸胃比較不好,加上抗憂鬱劑的機轉與血清素的回收抑制有關,而血清素的受體大多分布在腸胃中,因此容易腹瀉的副作用,對我而言,特別不好受。在兩三次回診後,自行停藥有一陣子,我覺得對自己的身體有點愧疚。畢竟心理憂鬱已經夠難受了,還因為使用藥物而增加生理上的負擔。坦白說,我的心情有些低落,也因此後來在兩三次回診之後,我就自己停藥了。那時,我還不清楚停藥這件事的後果,單純因為身體不好受,所以擅自作主。不過,後來讀到相關研究,才發現如果抗憂鬱劑沒有完成一個完整療程就停用,反而會有一些症狀產生,以及未來憂鬱症復發的機率,也會提升。後來因為有心理治療與好好休息的輔助,身體回復到了之前的水平;而規律的飲食與運動,也幫助我大大增加情緒的穩定度。雖然不是開心雀躍,但至少平靜舒緩。整體心理上的感覺,相較之前好多了。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但另一點,也使我開始思考,究竟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以當時的我而言,主觀的世界充滿許多的冷淡與疏離。在那樣的環境中,我的心理產生了困擾,是不是其實代表著我的心理功能是正常的?因為它確實盡責地反映了種種在我身上產生的感受,並透過失落與憂鬱來告訴我,我需要休息,也需要調整。而如果當我們的社會生病了,不斷地在強調功利與快速,而不重視品格與感受,那沒有生病的我們,是不是才不正常呢?因為那似乎表示我們被這樣的社會同化,我們的感受有所麻木,我們變得沒有人味、變得沒有理想等等。所以「正常/不正常」的分野,如果單從醫學角度的觀點來判斷,當然可以很直白地透過診斷手冊去下定論;不過當我們把社會脈絡考量進來時,我們還是要好好地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苦難,看清它的樣貌。求診,是我們為了自己而努力「我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來到醫院。」這句話是我想特別標註出來,送給也同樣在接受治療,或還在猶豫要不要步入身心科的你。沒有一條河流是完全筆直的。它們之所以彎曲,是因為每個流經的地方阻力不同,它們不會硬要選擇一個看似最短,實際上,卻難走又阻礙的路去經過。同樣地,無論我們如何選擇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當我們需要時,藉助一些治療來幫助我們降低阻力,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夠好或不夠堅強;相反地,我們努力地讓自己人生的路更好走一些,僅此而已。人生的議題,我們終將需要面對。我們可以選擇疲憊不堪地去回應,也可以選擇慢慢地先讓自己充電,再去化解。如何選擇是每個人的自由,但能活得更幸福、自在一點,是我們共同追求的。本文節錄:寶瓶文化《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一書
-
2022-10-31 焦點.健康知識+
地方政府的保守政策讓居民早死?教授揭政策差異如何影響壽命
有幾家英文媒體在過去兩天報導了一則美國各州的保守政策可能跟居民較早死亡相關的新聞,例如USA Today:More Americans die younger in states with conservative policies, study finds(研究發現,在政策保守的州,較多的美國人死得較早)The Guardian:Americans die younger in states run by conservatives, study finds(研究發現,在保守派控制的州,美國人死得較早)報導裡所指的研究是前天(2022-10-26)發表的論文U.S. state policy contexts and mortality of working-age adults(美國州政策背景和工作年齡成年人的死亡率)。這項研究是得到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資助。它有九位作者,而第一作者是雪城大學社會學教授Jennifer Karas Montez博士,第六作者則是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副教授Jacob Grumbach博士。之所以要特別提到Jacob Grumbach博士,是因為他個人在2018年發表From Backwaters to Major Policymakers: Policy Polarization in the States, 1970–2014(從死水到主要決策者:1970-2014 年美國各州政策的兩極化),將美國各州政策的conservative(保守)或liberal(開放)程度用數字來表示,而這個評分方法是再度被使用在這篇新的論文裡。這篇論文的緒論的前兩段說:「美國人比大多數其他高收入國家的人死得更早。2019年美國人的預期壽命為78.8歲,比全球領先的日本人早死5.7年;比北部鄰居的加拿大早死 3.3 年;比最親密的地緣政治盟友英國早死 2.5 年。令人震驚的是,美國的預期壽命介於兩個中等收入國家——古巴和阿爾巴尼亞之間。預期壽命在美國各州和縣等地理區域差別極大,例如在2019 年,從密西西比州的 74.4 年到夏威夷的 80.9 年。」「美國的預期壽命停滯不前,主要是因為 25-64 歲成年人的死亡率較高。根據 2006-2008 年美國與其他 16 個高收入國家平均預期壽命的比較,50 歲之前的死亡人數占美國男性和女性 41% 的短缺。 死亡率為美國如此多的人過早死亡提供了另一個發人深省的畫面。根據 2019 年的比率,每 100 個在美國出生的嬰兒中,有兩個活不到 30 歲,六個活不到 50 歲,還有 16 個在 65 歲享受退休前死亡。就像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各州 25-64 歲成年人死亡率的差異是驚人的。」Jacob Grumbach博士從各種公共來源收集了 135 項政策的年度信息(從 1970 年到 2014 年),並將其分為 16 個領域:墮胎、競選資金、公民權利和自由、刑事司法、大麻、教育 、環境、槍支安全、健康和福利、住房和交通、移民、私營部門勞工、公共部門勞工、LGBT、經濟稅和投票。 然後他給這 16 個政策領域中的每一項分配了從 0 到 1 的分數。【註:LGBT 是lesbian(女同性), gay(男同性), bisexual(雙性) 和 transgender(跨性別)】Liberal policies(開放政策)的定義是:(1)擴大國家權力以進行經濟監管和再分配,(2)保護邊緣化群體的權利,(3)限制國家權力懲罰越軌行為。Conservative policies(保守政策)的定義則是相反。這項研究分析了 1999 年至 2019 年所有 50 個州 25 至 64 歲成年人的所有死因死亡率。結果發現,開放的政策——例如投資教育、擴大醫療保健和擴大槍支安全法,以及通過稅收阻止危險行為的政策——與降低死亡率有關。唯一的例外是大麻政策:保守的大麻政策與較低的死亡率有關。在某些領域與特定死亡原因之間觀察到特別強烈的關聯:槍支安全領域與男性自殺死亡率之間,勞動領域與酒精引起的死亡率之間,以及經濟稅和煙草稅領域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根據這項研究的模擬(simulation),如果將所有州的所有政策領域轉變為完全開放的方向,可能在 2019 年挽救了 171,030 人的生命,而將它們轉變為完全保守的方向可能會導致 217,635 人喪生。原文:美國保守州的人較早死★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0-27 醫療.精神.身心
突然過度興奮、話太多 醫師提醒這些症狀恐是躁鬱症發作
若突然過度興奮、異常自信或情緒低落等,小心可能是躁鬱症。據推估,台灣約有6.9萬名躁鬱症患者,好發年齡介於20到30歲之間,最早的好發高峰落在17歲。醫師提醒,躁鬱症患者因情緒失調,常與憂鬱症混淆,若未穩定治療,輕生比例是憂鬱症4倍,及早診斷就醫,輕生比率可降低8成,建議應及早就醫,確診後穩定用藥,不僅降低輕生率,也能正常就學、工作和結婚生子。醫師提醒,躁鬱症患者因情緒失調,常與憂鬱症混淆,若未穩定治療,輕生比例是憂鬱症4倍,建議應及早就醫、確診後穩定用藥,不僅能大幅降低輕生機率,一樣能正常就學、工作和結婚生子。躁鬱症屬於情緒障礙的精神疾病,常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如過度興奮愉悅、講話快話多、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像是1個月賺3萬卻花2萬元;「鬱症」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體重改變、有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而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但卻一定會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指出,根據國外研究分析,躁鬱症患者好發高峰在17歲、26歲、42歲,若在21歲前發病的患者,有更高比例出現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輕生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通常一天24小時內有上述症狀,維持4天屬於輕躁,但1周以上可能就有躁鬱症,將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社會功能。蔡長哲說,躁鬱症發生原因,可能是先天遺傳體質,家人有情感性疾病;或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包括失戀、大考未能如願考取、出國留學難以適應國外文化等。蔡長哲說,躁鬱症不只是透個心理治療「談談就好」,宛如慢性病必須長期穩定服藥,躁鬱症需提升病識感、積極就醫、穩定服藥避免復發,加上社會心理支持,就能回復正常生活。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醫師林建亨表示,躁鬱症好發於青少年,但時常被誤認憂鬱症,在國外許多患者先以憂鬱症治療,晚10年到30多歲才確診躁鬱症。躁鬱症若沒有正確用藥治療,不斷復發會影響患者就學、工作,「躁鬱症發作那不是真正的自己,穩定用藥,才能擁有真正自己的靈魂」,大眾較多認識思覺失調症,其患者是躁鬱症2倍,希望再提升大眾認知躁鬱症。林建亨表示,治療躁鬱症主要有2種,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而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藥物類型包括口服藥、短效針劑及長效針劑。口服藥物可改善症狀、預防復發,但有些患者會忘記吃藥或吃太多藥,而長效針劑可降低身體不適,藥物劑量也能更穩定,目前國內外治療指引皆建議使用長效針劑,國內也有健保給付,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藥物。為推廣青少年間對躁鬱症的正確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將繪本《小安的人生旅程》故事帶進校園,與同學們進行深度交流。※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10-18 焦點.元氣新聞
已逝前立委黃義交傳有憂鬱症,開朗的人也會得憂鬱症?陪伴者最忌說出這四個字
前立委黃義交今晚(17日)晚間自北市內湖住處墜落,被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送往三軍總醫院急診,搶救後仍不治,終年69歲。外傳黃義交患有憂鬱症,與換有與黃義交相熟的朋友聽聞此意外後,相當震驚,難以置信。友人指他近年受憂鬱症所苦。監察院副院長、親民黨前立委李鴻鈞聽到訊息嚇一跳,直問:「是真的嗎?」對於黃義交有憂鬱症,他說,也還好耶,去年(一年多前)才見到黃義交,「我見到他,他還是很開朗」。關於微笑憂鬱症:微笑,但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看起來很開朗,講的話語也相當正向積極,但實際上卻已經罹患憂鬱症。大部分人會認為,憂鬱症通常會表現得消極、失落、哀傷,所以不會把這些積極正向、開朗的人當成是憂鬱症病患。目前在憂鬱症的官方指引中,並沒有把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列入正式疾病名稱,但是在臨床上,許多身心科醫師會發現,有些病人不具備典型的憂鬱症狀,也缺乏病識感,也不容易就醫治療。完美主義者容易罹患微笑憂鬱症哪些人容易罹患微笑憂鬱症?完美主義或是對於未來有著雄心壯志的人,因為憂鬱症常被汙名化,因此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樣的疾病,所以擅於偽裝的他們,會盡可能掩飾相關的症狀,以免被人發現自己其實罹患憂鬱症。微笑憂鬱症的人會有哪些症狀呢?通常他們在獨處的時候,容易感覺到失落、疲憊,會有經常性背痛,缺乏朋友或知己,也容易進入成癮狀態,包括酗酒、服用成癮藥物等,而且有學者認為,微笑憂鬱症的病患會比一般憂鬱症病患更容易走上自殺這條路,因為他們會把動機隱藏得很深,所以周遭的人更加無法覺察,提早預防。如何面對微笑憂鬱症?面對微笑憂鬱症,最重要的是病識感,也就是願意正視自己已經生病。所以,當你覺察到自己有微笑憂鬱症時,不要把正向樂觀當成防護罩,而是尋求醫師協助,並且敞開自己的心,接受醫師的治療。除此之外,可以多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像是運動、跟知心好友(不會批判你的人)進行溝通、親近大自然,也可以進行一些藝術活動,像是聽音樂、畫畫等,當然也可以透過冥想,緩和自己的身心狀態,讓自己不要這麼緊繃。什麼是憂鬱症?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憂鬱症與單純的憂鬱不一樣。憂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人碰到挫折、失落難免會憂鬱,但多半是短暫的、輕微的。憂鬱症則是持續的、嚴重的憂鬱表現,可能與外在的壓力有關,也有可能莫名的就憂鬱、煩悶、快樂不起來。憂鬱症主要症狀低落、憂鬱的情緒激躁不安,焦慮增高性欲減低對日常生活興趣減低食欲降低、體重下降食欲增加、體重上升失眠或嗜眠思緒減慢,動作減緩疲累或失去元氣自責、無價值感難以做決定自殺意念或行為憂鬱症自我檢測給陪伴者的建議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千萬別叫他「想開一點」當家人、朋友得了憂鬱症,那些事是陪伴者可以做的?建議千萬不要過度理性的要他「想開一點」,這只會造成他覺得您不了解他、只會唱高調,他也知道要往好處想,但是當已經到達憂鬱症的程度,是很難想開的。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是最鼓勵作的,隨著他感覺被了解支持,可進一步建議他尋求醫療協助。陪伴者應該要盡可能的學習:了解憂鬱症及抗憂鬱藥物及相關正確知識。合理的期待:不給他過高的要求,給予合理的期待與鼓勵。無條件的支持:無條件的支持,不要立即想到回報。維持日常生活作息:自己的生活也要過下去,照顧他不是生活的全部。分享你的感覺:適當時仍可分享自己的感覺,或找他人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要認為事情是針對你個人而來:有些無力與受挫,不要太個人化與自責。尋求協助:鼓勵就醫,找尋適當的專業醫師,給予完整的處理。一起合作:與患者一起合作,共同度過。參考資料:《Healthline》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WebMD》 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68.html★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0-18 焦點.元氣新聞
受憂鬱症所苦!前立委黃義交從住家11樓墜樓送三總不治,享壽69歲
前立委黃義交今天下午在三軍總醫院過世,親近友人證實,他近年受憂鬱症所苦,今天從住家大樓11樓墜樓,下午進到醫院,傍晚5、6時過世。親近友人說,黃義交不當立委後,一人獨自住在台北內湖3樓住家,和老長官宋楚瑜仍時常連繫,宋也常找到聊天。宋出席APEC時,黃私下也出力做好準備工作。黃的友人指出這幾天黃義交吐露心情不是很好,本來相約要到台中聊聊,沒想黃的情況這麼嚴重,後悔沒有提早北上陪他。友人說,黃義交英文好,心繫國事,每天都讀英文報,很可惜大家記得的都是以往的緋聞,最近又被媒體提起,讓黃心情更不好;但黃近年都獨居,未聞有新的戀情。黃有一個女兒,在美國從事留學顧問工作。黃義交生前受憂鬱症所苦 李鴻鈞:去年見到他還很開朗【記者劉宛琳/即時報導】前立委黃義交今天下午在三軍總醫院過世,友人指他近年受憂鬱症所苦。監察院副院長、親民黨前立委李鴻鈞聽到訊息嚇一跳,直問:「是真的嗎?」對於黃義交有憂鬱症,他說,也還好耶,去年(一年多前)才見到黃義交,「我見到他,他還是很開朗」。前立委孫大千說,聽到這個訊息很令人難過,「他是個好人」,黃義交是一個受外交官訓練非常完整的人,有紳士風度,也很幽默,過去兩人一同擔任立委,也都是「宋系」的人,而且辦公室就在隔壁,「我跟他有很深的革命情感」;不過,黃不當立委後,只見過他一次。【元氣網整理】憂鬱症9症狀● 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增加● 失眠/嗜睡● 思考動作變緩慢●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0-08 醫聲.罕見疾病
輪椅上的小舞王!愛跳舞病童罹龐貝氏症:至少我還有手有腳
對著電腦螢幕上的流行歌曲影片,揮舞雙手、震動胸膛跳著熱舞,今年16歲、剛上高中的洪聲平,卻不能像他嚮往的「亞洲舞王」羅志祥一樣,使勁搖晃肢體,或踩出帥氣的舞步。因為罹患罕見遺傳疾病龐貝氏症,他的身軀顯得纖弱、彎曲,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被禁錮在電動輪椅中。「為什麼老天爺要這樣對待我?」洪聲平出生22天時,接受新生兒篩檢時,發現帶有龐貝氏症的致病基因。此後,一連串檢查,確診為嬰兒型龐貝氏症。洪母說,最讓她震驚的是,在X光影像中,還是嬰兒的孩子,心臟竟比成年男性手掌還大。基因缺陷導致酵素缺乏 若不治療2歲內離世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是洪聲平的主治醫師。她指出,龐貝氏症係肝醣儲積症第二型,致病原因是GAA酵素缺乏,導致肝醣無法分解,進而堆積在肌肉中,造成肌肉細胞受損或死亡。典型症狀是心臟肌肉肝醣堆積導致的心臟肥大,呼吸肌肉肝醣堆積造成呼吸困難,以及四肢無力、退化等。簡穎秀說,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其中以嬰兒型患者較為嚴重,一出生就觀察到肝醣堆積、心臟肥大。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患者一到兩歲間,就會因為心臟、呼吸衰竭而死亡。她也指出,龐貝氏症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其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龐貝氏症;在台灣,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發生率約為五萬分之一。台灣領先全球篩檢龐貝氏症 助病童及早治療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新生兒篩檢龐貝氏症的國家,在2005年至2008年以「先驅測試」的方式,新生兒父母只要勾選同意篩檢、參與研究,就能免費檢測嬰兒是否有龐貝氏症基因變異。簡穎秀說,洪聲平就是受惠於此測試,才得以及早檢出異狀,進行治療。事實上,台灣推行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後,歐美各國相繼跟進。簡穎秀指出,美國聯邦政府更於2015年通過建議,讓全美新生兒都接受龐貝氏症篩檢,至於是否付費則因各州政策而異。在台灣,2008年後龐貝氏症轉為新生兒篩檢的自費項目之一,九成的家長會選擇讓寶寶接受此篩檢。龐貝氏症第一代的酵素補充治療藥物,在2006年由中研院院士陳垣崇研發成功。對於同年出生的洪聲平而言,可說是及時雨,靠著每週在醫院靜脈注射藥物四至六小時,洪聲平得以延續生命,如今他讀書、成長,已進入高中就讀。出生恰逢初代藥物納保 病程卻於小三加劇「聲平很幸運的出生在有治療可用的世代,剛出生就獲得治療。」一路看著洪聲平長大的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說,過去接觸的龐貝氏症病童,總是病懨懨,且四肢無力、需要呼吸器維生,在治療尚未研發成功的年代,罹患罕見遺傳疾病龐貝氏症,相當於被判了死刑,出生兩年內患者將因心臟、呼吸衰竭逝世。洪聲平這一代的孩子,則有截然不同的處境。龐貝氏症第一代用藥,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洪聲平就是第一代龐貝氏症藥物的受惠者。洪聲平因及時接受治療及復健,他得以擁有童年,可以正常走跳。兒時相簿中,他和一般孩子無異,有時穿著小瓢蟲的可愛裝扮,有時則抱著大熊娃娃不願放手。他也參加罕見小勇士棒球隊,表現活躍,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然而,蟄伏洪聲平體內的疾病,沒有因此放過他。洪母說,小學三年級時,洪聲平四肢無力的病徵顯現,須使用助行器。龐貝氏症病程快速進展,到了五年級,洪聲平必須乘坐輪椅才能行動。臉部肌肉塌陷、四肢行動不便、舌頭肥大導致說起話來沙啞破碎,洪聲平的相貌、行動能力逐漸喪失,因此在校園生活中飽經歧視與孤獨,「也曾想過要一了百了,去當小天使。」他邊說邊舉起手在脖子上比劃。後來,他看了身障人士力克・胡哲的紀錄片,「人家出生就沒有手腳,我們至少還有手、有腳,可以出門活動。」一席樂觀的話語,聽來格外令人不捨,媽媽表示「懇求健保署放寬給付條件,給孩子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第一代龐貝氏症藥物有其極限 二代藥物納保卻設高門檻原來,第一代藥物有其極限,根據臨床觀察,治療滿五年左右,療效出現下降,需要提高劑量。臨床上的做法,是從隔週施打,變成每週都要施打。對此洪母說,每週都要進醫院,對於病童的課業、人際相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終於病患盼來了第二代龐貝新藥,擔任第二代新藥臨床實驗計畫主持人的簡穎秀說,第二代龐貝氏症藥物不論在動物實驗、臨床患者上,患者行走距離更長、呼吸功能得以改善,體內肝醣堆積量也有明顯降低。故患者的心臟大小、肌肉功能,都會有所進步。這一次洪聲平卻沒有那麼幸運了。簡穎秀說,新一代龐貝氏症藥物研發完成,經臨床試驗證明療效更佳。但是龐貝新藥被限縮給付,訂定了相當多的給付條件。其中一項規定是,若患者已無法行走,則不予給付。根據此規範,須靠輪椅移動的洪聲平,便被排擠於給付資格之外。給付門檻挪用臨床試驗排除條件 簡穎秀:難對病人交代針對共擬會公告的給付門檻,簡穎秀說,目前的門檻是誤用臨床試驗的參與患者資格。該臨床試驗是針對「晚發型」龐貝氏症患者,對象當然須排除嬰兒型患者。她指出,臨床試驗目的是證明新藥療效,選擇對象要求組成均勻、排除特異狀況,故選擇的患者會有特定條件。共擬會若以此為據,在給付條件中明訂排除不符合臨床試驗人為條件的患者,她擔心部分患者會像洪聲平一樣,失去使用二代新藥的機會。簡穎秀說,「我們要治療的是病人,而不是適合去參加臨床試驗的病人,給付規範應該要比臨床試驗更寬,才能治療更多病人。」就像聲平一樣的另一位病童,出生後就沒行走過,使用第一代藥物治療至今,即將高中畢業。患者家屬告訴簡穎秀,雖然孩子坐著輪椅,但這十七、八年的治療對家屬、病童個人,非常有意義。簡穎秀表達擔憂,「新的給付規範,認為坐輪椅的病患達到疾病末期就不值得治療,讓他們立刻面臨死亡,臨床醫師要如何對病人交代呢?」龐貝氏症基因治療進入研發階段 新藥助病友等待治療曙光除了改善生活品質,讓更多患者使用第二代龐貝氏症新藥,還有另一層意義:維持患者身體機能,等待新的治療曙光。簡穎秀說,「如果這些孩子,把運動功能維持在更好的狀態,就有希望可以等到新的治療。」簡穎秀透露,龐貝氏症基因治療已有許多二期臨床試驗。就像當年接受第一代治療的患者,熬過近20個年頭,終於等到第二代新藥納保。若取得第二代新藥,讓患者的生理機能繼續維持,就有機會在未來受惠於基因治療。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罕病病童被排除於商業保險之外,若非靠著全民健保、罕藥專款的保護傘,實在難以面對巨額的治療費用。她肯定第二代藥物通過共擬會、即將納入健保,「讓孩子們活下來,正常的讀書、就業,進而造福社會。」但她強調,希望患者在給付範圍較大的情況下用藥,讓更多病患得到幫助。
-
2022-09-04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下工作經濟壓力逼人 154萬人有情緒困擾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今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報告自殺統計最新數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大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佳儀指出,今年最新調查推估,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4成因疫情感到壓力的民眾當中,每5人就有1人壓力來自工作和經濟。去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雖是下降或持平,65歲以上和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卻上升,後者達近13年最高。今年7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全國15歲以上之2101位民眾,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電話調查,吳佳儀今報告調查結果。結果顯示。7.6%民眾有情緒困擾(估約154萬人口),比例高於去年和前年。交叉分析發現,25至34歲、無業或待業、未婚或離異喪偶、東部地區民眾、曾有自殺念頭者,都有10%以上有情緒困擾問題,此外,12.2%民眾這一生曾有自殺想法(約247.2萬人口),另有1.9%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約39.1萬人口)。約44.4%(去年為45.4%)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壓力項目前五名為工作經濟(23.7%)、日常生活(23.4%)、身體健康(15.9%)、家庭人際(15.3%)、心理健康(13%),每一個壓力項目當中都有約2到6%受訪者認為壓力已到達嚴重的程度。吳佳儀表示,疫情下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會交互影響,可透過多元方法減少心理衝擊。例如鼓勵青少年維持社交網絡、規律運動、戶外活動,練習正念靜心和放鬆,提供專線求助電話。年長者也應維持線上或實體的社交團體,維持閱讀腦力激盪及戶外活動,也別忘了持續透過定期訪視、關懷電話、書信連繫、網路連結,關心長者心理健康。至於去年最新自殺死亡數據,吳佳儀指出,去年全國死殺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11.6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1.5到2倍,其中65歲以上和15到24歲去年自殺死亡率上升,分別達到每10萬人27.6人、每10萬人9.6人,後者為近13年最高。根據全國統計,自殺原因超過一半是憂鬱、第二名是家庭成員因素、第三名是感情問題第,顯示家庭為重要的環境風險。吳佳儀表示,過去通報量大約每兩年成長1萬人,通報增加是樂見的結果,去年15到24歲自殺通報人次激增近2000人,0到14歲、25到34歲也有明顯增加。年輕人自殺通報人次高,代表校園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但仍須關注少子化之下0到14歲自殺通報人數增幅的現象,分析6到21歲自殺死亡案件發現,高處跳下最多,上吊居次,燒炭第三。去年30天或90天內再通報再自殺率雙雙為近7年最高,分別為10.5%、14.3%,吳佳儀表示,通報後應進入關懷系統並連結必要醫療和有效治療,以避免再自殺。吳佳儀表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原因以人際問題、憂鬱、校園學生問題為大宗,其中校園學生問題呈現上升趨勢。建議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包括辨識自殺警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保持求助管道暢通、高風險個案輔導等,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很多努力。年長者部分,吳佳儀說,住院的年長患者有些合併精神健康問題,卻沒有被發現,9成於醫院自殺的長者生前曾經在各科就醫,但大多都不是看精神科。醫院內應更加落實自殺防治並且辨識重點族群,針對高風險群推動精神共照制度,同時也應建立醫院員工的心理健康促進制度。※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9-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完善精神醫療,尚缺什麼?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探討精神醫學的難題」。一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情緒激動想要自殺急需住院的個案,與年輕醫師探討精神醫學如何幫忙這種病人的緊急措施,我們也邀請到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討論「失智老人的住院及其家屬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完善精神醫學尚缺什麼?」。希望這些探討可以幫忙社會大眾以及其他臨床科醫師更了解精神醫學的工作性質及其重要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強制住院與否?精神科醫師的兩難】【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者累了嗎?或是不孝?談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住院時家屬的為難】身體疾病的醫療力求醫療技術的進步且貴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機轉的明確掌握進行所謂「精準醫療」以達到完善身體醫療的境界。然而精神醫療因為「精神」涵蓋「腦-精神功能」、「心理功能」與「自我功能」三個面向的病理機轉。精神病理現象都是歷經人生的辛酸歲月,糾纏著腦功能的變化、心理調適機轉的困擾與一個人自我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萎縮退化。因此如果有所謂精準的精神醫療,那麼一定要包括四個重要的元素:其一、是病人是歷經了多少人生的辛酸歲月;其二、是腦功能發生了什麼樣的病理機轉;其三、是心理調適機轉展露怎麼樣的病理糾纏、其四、是病人一個人自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有怎麼樣的病理性變化。這四個面向的複雜元素要化約為一個精準的醫療技術來處置,可能在目前的腦科學時代仍然是無法達到的要求,更不用說建基於傳統上心理學的病理理論,來解釋精神病理,那就更是緣木求魚了。「精神」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人生命的外在表徵」。一個人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他的精神表徵。「精神」的運作有四種功能,包含了「情緒功能」、「行為功能」、「認知功能」與「維持生命運作的生理驅動功能」。一個人藉由精神的四個面向功能,使他和生活的環境,藉由腦神經生物學的機轉,建立了人與環境的內在(神經細胞連接網路)與外在(人生經驗的記憶)連結。正向調適功能的神經細連結,可以催化腦與腦功能的正向發展,也就是提升精神功能的健壯度。精神生活的困擾或者精神疾病的發生都根植於人生歷程中複雜、糾纏不清的「精神發展」的病理機轉之中。這種種左右精神發展的病理機轉,除了腦-神經細胞與其連結網路的天生體質脆弱因素(nature)外,其生活環境因素包括了人生歷程的培育(nurture)因素,也包括了生活環境裡面的社會文化價值觀(culture)因素,另外也包括了人生歷程中未能成功跨越人生各個發展階段的種種發展事功(如求學、父母關係、親密關係、婚姻、工作安排等的發展事功⋯)的因當有精神疾病發生時,要能有完善的精神醫療,就要考慮精神發展過程中導致精神疾病發生的精神病理發展機轉,是否有完整掌握與又有良好處置。就當前台灣精神醫療的現況來看,尤其健保制度之下,全國已有普及的精神醫療,而且有完整的精神科專科醫師養成過程而培育成熟的精神科醫師,在基層、也在醫院裡面,執行有世界水準的「精神」醫療:包括精神科藥物治療、順應腦—精神功能狀態的心理功能調適的會談治療(不是一般根據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心理治療),以及個人自我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相關治療。有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病人,因於對自己疾病認識障礙(不了解自己有病、缺乏病識感),或基於台灣社會文化背景,在人人心理上對精神疾病的烙印或羞恥感,造成就診精神科門診或精神科住院的障礙,抗拒精神科的診治或住院治療,因而造成個人精神功能嚴重障礙,無法正常的在社會中生活,其精神困擾的症狀,也無法改善。更會因為精神生活的困擾,干擾整個家庭的生活,甚至於發生干擾社會安寧的司法事件。45年前我在美國的社區精神醫療體系接受臨床訓練服務時,不時要治療因為嚴重疾病而發生病識感缺失的病人。在美國社區精神醫療體系中,可以在精神科的急診處,就依醫療法律的規定,在違背病人的意願下(保護家人、社會與病人的安全),可以填具文件,請病人住院接受精神狀態的檢查與緊急性的醫療處置。病人也都知道他有申訴的權利,可以在上班日隨時向醫院的院長室提出申訴他不願意接受住院處置的請求,病人也都知道在住院後一個禮拜內,就可以在他公設律師陪同下,到法院去訴請法官做判決,當庭他知道,法官的判定結果,是必須要接受住院的治療或者他就可以立刻離開醫院回家。不論法官的判決結論是如何,精神科醫師和病人都是站在同一陣線上,共同合作地為他的人權或為他的精神疾病治療而一起努力。反觀,台灣精神醫療在有關精神醫療的司法層面或有關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烙印方面,主責治療的精神科醫師或醫院和病人、社會往往會處在互不相識的對方,甚至是相互敵對的觀點,站在雙方互相不協調的立場,因而長期以來不時地出現,病人明明需要精神醫療,但是因為社會文化的因素或者我們的精神醫療司法服務系統的體制缺失,使病人無法及時接受所需要的足夠恰當精神醫療,而造成精神病人引起的社會干擾事件。因此,台灣要有完善的精神醫療,尚有三項重大缺失需要補足,若未能有效補足這三個缺失,那麼台灣精神醫療的完善性,仍是落空:其一、必須要建立順暢的精神醫療的相關司法服務系統,修改精神衛生法中僵化條文,這些僵化的條文,美其名是為了保護病人的人權,卻使精神醫療的強制住院治療變成是病人及醫師(或醫院)難以面對的難題與困境,進而傷害病人與民眾的人權。此外,台灣社會一般民眾均對日常生活中的司法運作過於陌生,而視司法為畏途,一般民眾需要充分的認識司法,熟悉並接受法院在日常生活中的運作與功能,如此人權保障才完整,而且精神醫療與司法服務,只要病人的病情需要均能隨手可得。其二、必須有效化解精神疾病是因於心理困擾而造成疾病的不恰當病因觀念。這種太簡化,不具腦科學基礎且不恰當的病因觀念會造成社會上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烙印,阻礙精神疾病病人就醫的順暢性,強化了病人缺乏需要精神醫療的病識感,也會強化一般社會上排斥精神醫療的態度。在台灣精神衛生法中所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事實上,應該更正為「社區精神衛生中心」才恰當)」的工作,未來必須要能強化社區民眾與精神醫療行政系統工作人員的腦科學與腦發展知識,也要灌注社會大眾,人從小到大,一個人「精神」源自於頭腦和「精神發展」過程的知識,要能暸解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腦結構與功能」的發展和「養育、培育」環境的緊密互動,使父母與學校老師能掌握孩子們成長過程腦功能的特性並給予適當的教養與教育。另外,精神衛生法中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要能夠廣為敎導社區大衆,如何認識腦-精神功能,應對現實生活困難時候的「腦力不足」狀況,而能即時且早期接受必要的精神醫療。 其三、至於生活在社區中的慢性嚴重精神疾病病人,往往因為不服藥而造成社會干擾事件,這不是所謂台灣「社會安全網」就能過避免干擾事件的發生。有必要強化精神衛生法中「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人員,平常就能夠過和病人及其家人和鄰居們有所認識與互動,有效評估其精神疾病的常識和精神疾病治療的態度,並能以病人及家人的文化、家庭生活特性,調整精神醫療的介入過程,發揮有效的精神醫療,才能使精神醫療達到完善的地步。
-
2022-08-19 醫療.精神.身心
「我聽到有人要我往下跳!」 專家建議這樣做
藝人艾成不幸墜樓,據報導,艾成曾憂鬱症纏身,甚至聽到聲音要他跳樓,以往就有數度輕生念頭。生命線總會長黃俊森呼籲,生命線傾聽同理的協談服務,大多能夠幫助民眾度過許多危機。然而,當再多的傾聽與陪伴仍無法打消輕生意念時,需立即尋求緊急救援與精神醫療,才能更有效地守護寶貴的生命。生命線1995協談專線統計,從民國104至110年間,全國生命線平均年度服務人次為17萬2,327;來電原因每年皆以精神心理相關議題為最高,平均占 28.46%;亦即每年約有 5 萬人次因為精神心理問題而尋求生命線的協助。面對如此高比例的精神心理議題,生命線的資深志工認為,雖然有些民眾來電只是 自言自語或者大吼大叫,有些甚至不停地說著虛假難辨的故事;我們都了解因為精神症狀發作,這些是他們紓解壓力的方式,不過「自殺事件的發生不會只有一個原因。」生命線總會表示,面對想自殺的朋友或家人,我們通常願意提供永無止盡的陪伴。然而,在9項疑似憂鬱症症狀包括憂鬱情緒、興趣減少、體重明顯改變、睡眠習慣改變、思考動作改變、失去活力、無價值感、無法專注、反覆的自殺意念中,若有4項持續出現2個星期以上時,則須留意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此時陪伴與傾聽已不足以解決問題,須儘早尋求精神醫療協助。生命線總會表示,憂鬱症患者也有可能出現幻聽或妄想的症狀;若其內容與教唆自殺相關,將是自殺的高危險期。此時患者分辨真偽的能力已有困難,傾聽陪伴也無法使幻聽或妄想症狀獲得緩解,應儘速啟動危機救援與緊急精神醫療,以確保其生命安全。生命線總會提醒,媒體對於自殺事件若有過度的描述或關注,則可能引起的民眾的自殺模仿行為。建議觀察身心狀況,適時拒絕並遠離相關報導,轉移注意 力至正面新聞;若已受到影響,須儘早與親友聯繫或運用各求助管道,如生命線1995等相關求助專線,紓解情緒或找出調適辦法,必要時儘早尋求專業協助。★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9 焦點.元氣新聞
渲染名人自殺報導恐增加脆弱族群模仿風險 專家籲讓逝者安息
這兩天媒體鋪天蓋地報導藝人艾成自殺新聞,不僅違反世界衛生組織(WHO)媒體報導準則,也可能觸犯「自殺防治法」第16條對於媒體自殺報導之規範,過去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媒體網路名人自殺報導會增加脆弱族群自殺風險,因此呼籲大眾以及媒體應謹慎報導,甚至避免報導,讓逝者安息、生者前行。WHO媒體報導準則強調,不要詳述自殺方法及地點等細節、不要刊登照片、避免重複報導自殺事件、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以免讓閱聽者誤以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然而,艾成自殺事件,卻看到許多報導詳述自殺方法與地點,甚至死者被移出事發處的照片在網路上大剌剌呈現,死者生前網路留言被廣泛散播;也看到自殺原因被簡化、聳動化,例如欠債500萬、癡心為愛而死等,存活的家人被隱隱指責,乍看幽微、實則堂而皇之的獵巫行動正穿梭在各媒體報導裡。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網路時代,人人皆媒體,自媒體鍵盤手更是磨刀霍霍、劍影凌厲,過去影視名人自殺報導造成自殺率上升之殷鑑不遠,提醒大家應謹慎面對。過去研究顯示,重複自殺報導、自殺率可能隨著報導則數而上升,名人自殺報導對於自殺行為的影響更為顯著,例如,倪敏然及星光大道歌手黎礎寧自殺都引起自殺效仿,年輕人及精神健康脆弱的族群更容易受到媒體自殺報導的影響。前幾年林奕含自殺引起廣泛的媒體關注,我們進行質量性混和研究顯示,民眾有明顯的「認同效應」,也就是說與林奕含有類似經歷的族群(年輕女性、曾有性騷擾、性侵害、憂鬱症病史者),很容易對號入座,認同自殺為問題解決的方式,也會因為自殺報導而將自殺列為人生選項。身處心理危機的人,可能將結束生命視為結束痛苦的方式,需要周遭的人適當關懷、聆聽心聲,轉介適當的專業協助或危機專線(例如撥打安心專線1925),而非暴露在過度的名人自殺報導當中。沒有人希望憾事重演,呼籲傳統媒體以及自媒體停止散播名人自殺新聞,留給逝者及其家人空間,展現民主社會的成熟與溫暖,保護我們身邊每一位處於心理危機當中的家人與朋友。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8-19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長年受憂鬱症所苦 名醫揭3階段拉住憂鬱情緒
藝人艾成17日驚傳墜樓驟逝,享年40歲,生前他長期受憂鬱症所苦,他曾在節目透露,憂鬱狀況嚴重時,有2個星期都無法睡覺,時刻都想結束生命,當時住在教會裡,100多位教友1個多月24小時輪班陪伴他。專家表示,知道身旁家人或朋友有憂鬱症,若觀察到他行為或表情不對勁,可以主動詢問關心他,並告訴他「我會陪你」,若症狀愈趨嚴重、3天無法正常上班或上課,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陽明交大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映燁表示,每一位憂鬱症患者急性發作時,表情大多不一樣,像是常哭、較無神采、臉上較容減少、眉頭深鎖等,可以觀察出憂鬱症患者「變化性較少」,例如如何逗他都笑不出來,或者中獎100萬元也開心不起來,相較平時失戀分手、考試不及格被父母罵等,聽到快樂的事還是可以被逗笑,但憂鬱症患者較難笑出來,且表情無變化。陳映燁表示,若觀察憂鬱症患者有異狀,應要「主動詢問」,但過去曾做過研究,有超過5成民眾擔心,若直接詢問憂鬱症患者,怕反而引發他自殺想法。「這是不對的觀念」,可以以簡單詢問方式表達關心,例如「你最近看起來表情有點不開心」、「你最近吃得比較少」,並擔任聆聽者傾聽。不過在華人社會中,許多憂鬱症患者會回應「沒有啦,還好。」陳映燁說,通常這時可以接續告訴她「這樣啊,可能我們想比較多,但你真的有不對勁,還是可以告訴我」,傳達「我隨時可以幫助你,我在旁邊陪伴你」、「我有關心你,注意你的不對勁」等訊息給憂鬱症患者,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心他。「很多憂鬱症患者反映,釋放訊息但沒有人發現,好像不見了也沒關係。」陳映燁舉例,患者每天早上都會幫同事買咖啡、打招呼,突然有一天沒有買咖啡及打招呼,同事並未發現,憂鬱症患者內心會感受不被關注。若這時同事發現了異常,可以反過來問「你最近都沒有買咖啡,還是我來幫你買?」簡單的一句話就「拉住」憂鬱症患者,「他會感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是被看到的」。判斷憂鬱症患者是否需要送醫,觀察他「角色功能異常」陳映燁說,判斷憂鬱症患者是否需要送醫,可觀察他「角色功能異常」,例如突然請假不能上班、不能上課,或者媽媽無法幫孩子煮晚餐,整天躺在床上等,連續3天必須警覺,連續1周其症狀已經嚴重,必須立刻轉介就醫,由精神科醫師鑑別診斷,狀況不對勁是否用藥,或者嚴重需住院等,讓症狀改善,但許多家屬存在錯誤觀念,不願意讓憂鬱症家人住院,怕會「愈住愈瘋」,都是對疾病汙名化。★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8 焦點.元氣新聞
網狂轟王瞳「為何不救艾成」抑鬱症患者曝心聲:沒這麼簡單
藝人艾成昨早墜樓身亡,震驚社會,艾成過去被憂鬱症困擾,情緒不穩定,有網友則認為,艾成如果看醫生,吃藥後說不定就好了,責怪王瞳和身邊親友為什麼不幫助艾成,對此,有一名抑鬱症11年的患者分享了自身經驗,表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一名網友在PTT八卦版發文說,自己已經抑鬱症11年了,是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完全不敢跟身邊親朋好友,甚至是女友分享狀況,因為他們也沒辦法給予有效的意見和想法。網友的爸爸是頂大理工博士,開公司,媽媽則是23歲就考上教師,掛教務主任,女友長相漂亮在醫學中心當大夜班當護理師,網友表示,一路順遂的人,誰希望看到身邊的人如此狼狽又落魄,因此爸媽也在吃身心科的藥,自己有買房子女友卻想搬出去。網友表示自己在24、25歲時就有定期回身心診所看診,過著吃藥昏昏沉沉的日子,身邊朋友都念台清交成,如期當工程師,自己卻念一間學店,想擺脫憂鬱症陰影翻身,跨考有考上科大電機所,但最後選擇去乙級船訓班受訓,到散裝船公司實習,取得助理級適任證書。網友今年26歲,目前遇到船休期三個月,白天責任制去小公司代打船相關勞動業務、晚上去豪宅擔任保全,兩邊工作兼職加起來也是十萬多,工時長達18、19小時,每天就是睡覺洗澡馬上接著上班這樣過日子。網友說,憂鬱症的人只能這樣過日子,只能把自己弄得很忙碌,讓自己不要想太多,他表示,不管是錢財、家庭、課業與人際關係都有可能是壓垮一個人的最後稻草,希望大家可以適度去關懷身邊的人,但不要被攪進去,因為憂鬱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是患者一輩子的課題。★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7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墜樓亡凸顯餐飲業受疫情影響 身心科醫師同感壓力很大
藝人艾成今傳出墜樓身亡,讓人關注憂鬱情緒、經濟壓力等問題,他原先經營的餐飲業生意也受到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說,疫情期間就臨床觀察,民眾感受到經濟壓力比例約增3成,打工族的工作時有時無,開店的生意也不好,收入不穩定,可說是百業蕭條,包括餐飲業等深陷其害,甚至是自己的診所也因患者不敢到醫院就醫而受到影響,就醫人數減少2成。楊聰財表示,診所門診量下降時,他一想到要對許多同仁的生計負責,感到壓力很大、焦慮感升高,所幸透過與同仁成立讀書會、一起追劇,互相加油、打氣,共度難關,如今疫情過後,且日前又有對岸軍演事件等,身心患者就醫人數慢慢增加,真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楊聰財說,一個人想不開的原因是多元、複雜的,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等,依自殺身亡比率,男性是女性的2倍,因男性把自殺當作是解決痛苦的方法,而女性多會先發出自殺訊息,希望得到大家的關心,但不論男女心情不好時,身旁的親友一定要加以關心及協助。楊聰財提醒,心理壓力大時,應注意飲食、睡眠、情緒等方面有無異狀,比如說吃不下、睡不好、情緒憂鬱,甚至是不想外出活動等。因此,壓力大時,首先應讓自己睡得好、三餐定時,其次多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同時與朋友多談心、一起唱歌紓壓,且每天早、中、晚、睡前進行腹式呼吸、每次20下,有助放鬆情緒,遠離負面情緒。※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8-17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墜樓亡/艾成生前憂鬱症纏身!憂鬱症有3大核心症狀,心理師建議5撇步防鬱
藝人艾成驚傳墜樓身亡,昨(17日)下午在板橋殯儀館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確認死因,確認為意外逝世。《聯合報》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因與妻子王瞳感情分分合合,演藝事業和餐飲副業也一直起起落落,今年4月底還忍痛收掉艾叻沙西門町創始店慘賠500萬,他一度在直播鏡頭前哽咽,也因壓力太大一度血壓飆到180、心跳也到120。>>相關新聞其實不只名人藝人壓力大,現代人生活緊張,有憂鬱症狀的人也不少。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曾受訪指出,每個人都會憂鬱,但不見得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當情緒低落並伴隨相關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才被界定為符合憂鬱症的標準。憂鬱症有幾大核心症狀群,一是情緒症狀,會感到憂鬱,快樂不起來。二是生理症狀,包括睡眠減少、食欲和體重降低或增加、性欲減退、常感頭痛、胃痛或肌肉緊張。三是認知症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挫折忍受度降低、記憶力減退、思考負面扭曲、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根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衛教資料指出,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九個症狀,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憂鬱症找上門!憂鬱症9症狀● 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增加● 失眠/嗜睡● 思考動作變緩慢●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延伸閱讀】>>一肩扛四方壓力的中年男人!若有憂鬱、對生命的擔憂、對成就的反思等警訊,務必尋找醫師或心理師求助如何與憂鬱症家人相處?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延伸閱讀】>>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 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季節性情感疾病好發 防『鬱』5招此外,時序入秋,情緒障礙中的「季節性情感疾病」也較易好發,如果察覺自己情緒上有重大變化,草屯療養院長臨床心理師張一賓建議,透過「防『鬱』5撇步」來防治憂鬱症和維持身心健康。防『鬱』5撇步第一步:「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睡7至8小時,保持活力充沛迎接挑戰。第二步:「多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第三步:「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第四步:遇到苦惱及困擾時,懂得「找人傾訴心中不悅」,向信任的人傾訴心中憂悶,及時發泄才不會積壓成疾。第五步:「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學著正面樂觀讓自己快樂,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流露自信、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富有意義。艾成所屬鳳凰藝能公司總經理趙善意聲明:「感謝所有關心艾成的粉絲及朋友們。」事發後已緊急通知艾成在馬來西亞的父母,相關手續也正與政府相關單位洽辦中,很快就會抵達台灣。「王瞳目前身心狀況相當虛弱。」趙善意表示,任何人遇到這種事情的悲痛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希望各界給王瞳一點空間,讓她可以療傷止痛,盡快走出傷痛。趙善意說,由於艾成是基督教徒,未來的治喪將採宗教儀式,舉行追思禮拜。確切的日期將在確定之後向外界告知,至於是否開放粉絲追思會再遵循艾成家人和教會的意見,會想辦法盡量安排讓粉絲悼念。★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7 焦點.元氣新聞
藝人艾成驚傳自捷運蘆洲站共構宅墜樓當場死亡
藝人艾成今天上午10時許,驚傳自新北市的捷運蘆洲站共構宅大樓7樓,墜落至底下的捷運站3號出口,當場死亡並未送醫,目前警方已在現場拉起封鎖線,詳情尚待進一步調查釐清。★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肝基會28周年慶 保肝之父許金川盼台灣成為無肝病國度
台灣曾經每5名成人,就有1人是B肝帶原者,但自從1986年被稱為「台灣肝病之父」的台大教授宋瑞樓等人,共同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台灣兒童B肝帶原率從10.5%,下降至1%以下。肝病防治基金會自民國83年成立至今走過28個年頭。肝基會去年3月起更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劃」,期盼國人能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避免遺憾。肝基會今舉辦28周年慶活動,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以及好心肝大使白嘉莉,演藝界張小燕、石英、翁家明、郭子乾、張瓊姿、王彩樺、吳鈴山、陳霆、陳熙鋒等皆出席祝賀,肝基會更號召企業主點亮愛心嘉惠國人、消滅國病。前總統馬英九致詞時表示,他1992年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但如果「心不好、肝不好」,誰會要呢?因此,他一直保持身體健康,而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致力保肝已接近50年,可說是「保肝之父」,可是肝病是國病,因此「保肝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建議大家多運動、多吃蔬果,這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去年3月肝基會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劃」,緊接著10月舉辦全台12家醫療院所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今年7月更擴大至全台北、中、南、東16家醫療院所腹超活動,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許金川說,「全島一肝、全民腹超總動員」為肝基會未來10年的計劃目標,也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希望大家一起參與「今年超了沒?」活動,使其成為一股「全民運動」,讓台灣將成為一個沒有肝病的國度、根除肝病的模範國。預防肝硬化及肝癌的關鍵三部曲,為主動篩檢、積極追蹤、及早治療。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說,目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掉到國人十大死因之末,預期很快會退出10名外,肝癌在十大癌症死因中,也從多年的第一名降至第二名,更是四大癌症中唯一死亡人數每年下降的癌症。楊培銘指出,目前B肝治療只能控制而無法根治,但已有全口服C肝藥物上市,自2017年1月起健保也開始給付,藥物效果甚佳、副作用少且輕微,療程很短僅約8至12周。但不可否認的,疫情確實影響B、C肝帶原者到醫院追蹤及治療,而面對疫情B、C肝病人應戒慎但不恐懼,最重要的是,落實個人防護作為、保持身心健康,接種疫苗,抱持與病毒和平共存的心態,定期至醫療院所追蹤治療。80多歲的華泰銀行前董事長、肝基會榮譽副董事長林博義,約40多年前確診為B型肝炎帶原者,後來健檢又發現感染C肝,當時無藥可治,於是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此為典型的「肝病三部曲」,一個階段都沒逃過。但後來肝癌不斷復發,於2008年4月前往對岸接受換肝手術,術後住院1個多月、還曾因尿毒過高而洗腎,也一度罹患嚴重憂鬱症,直想從10樓病房一躍而下,自我了結。所幸陪同的家人給予他最大溫暖,將他從懸崖邊拉回來,撐過了這個難關。林博義說,「當年住在加護病房一周,轉出普通病房時,內心充滿感恩;想著自己能從鬼門關回來,這趟人生旅程得以展延,自己該做些什麼回報,才不枉這分上天的眷顧呢?」因自己不是醫師、不會救人,但可以當啦啦隊,從此投身公益,出錢出力,在肝基會的宣導活動上,以自身經歷侃侃而談保肝的重要。「有機會讓我做公益,求之不得。」林博義說,當大家看到換肝人竟可以活得這麼健康、活躍,對肝病的刻版印象也從此改觀;現在的他每天樂在公益、早睡早起、走5千步,不忘定期回院追蹤,照顧健康和協助肝基會消滅肝病,就是他目前人生最重要的事。許金川指出,肝基會成立至今28年,這段歲月是廣大社會善心人士,共同以愛心締造的全民肝病防治史。因此邀請了長期共同參與保肝、護肝各界的好朋友們一同來慶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成為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青少年憂鬱症」。感謝兒童精神科的領頭羊宋維村教授推薦這方面的權威陳質采醫師,由她主導之下,她以醫師的臨床經驗介紹在診斷上的困難以及治療的基本原則。並介紹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心理衛生專家」解釋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提供所需的支持與資訊。「高中專任輔導老師」分享她多年與學校導師、家長合作的經驗,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黑洞般的青少年憂鬱症】 「整日看與疫情有關、重複報導的新聞內容,覺得好煩、覺得自己快得憂鬱症了。」這是今年初我們製拍一部提醒青少年如何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產生的壓力與情緒困擾的影片,其中一位受訪學生帶著笑容、脫口說出的分享。說出「憂鬱症」這三個字,對現在的青少年似乎不是難事;然而,在二十多年前,台灣民眾對憂鬱症的認識卻相當有限、難以啟齒,根據我們的調查,當時將近七成民眾不太清楚如何區辨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也不知道怎麼找與憂鬱症有關的求助防治資源和資訊。經過多年來的教育宣導,許多民眾、尤其是較年輕族群,對憂鬱症的觀念認知已提升許多。青少年憂鬱知多少? 依據我們歷年調查發現,十多年前,台灣青少年每五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近年下降至每七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雖然如此,整體而言,青少年憂鬱比例仍高;這兩年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大幅增加,年輕族群比其他族群更受影響,也因疫情使用網路時間更長。遭受網路霸凌而有情緒困擾比例更驟升,最新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發現,2.5%青少年曾經被網路霸凌,以全台110學年度國高中職數(117.3萬人)換算,全台有2.9萬名青少年被網路霸凌,而其近一年經常出現自傷或自殺企圖的比例就至少有3成。這是年輕世代面對的新危機,也是我們陪伴青少年、促進其身心健康過程中會面臨的挑戰。 一項由美國的遺傳學研究單位於2021年發布的調查指出,有16-24歲孩子的父母,僅半數能正確判別青少年的一般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近四分之三心理困擾的青少年希望父母能為他們尋求治療。而一篇發表於2021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的研究指出,12至17歲青少年的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從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僅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治療。一般而言,憂鬱的青少年許多症狀和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的成長反應類似,例如易怒、好爭辯、不易集中注意力,有厭食或暴食等現象,所以覺察及正確辨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或憂鬱症非常重要,避免錯失、及時發現,避免錯過予以協助的時機,是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與任務。善用社群平台,結合資源進行憂鬱防治宣導 幫助及陪伴青少年度過深具挑戰的身心轉換期,「了解」是促進心理健康的第一步,需要持續透過宣導教育提升其對心理健康正面的認知,與對憂鬱症的正確認知。父母教師們要學習辨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與憂鬱症,除了了解相關症狀之外,建議可進行憂鬱症校園普篩,找出高關懷族群適時予以協助。並鼓勵青少年要開口求助,當壓力或負面情緒累積已無法自行紓解,馬上尋求專業協助,別讓憂鬱情緒持續惡化。 對身為數位原生代的青少年而言,現今認識世界、獲取資訊、人際互動方式多透過網路,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要善用不同的社群平台,結合不同的資源,提供青少年適合也需要的資訊,例如董氏基金會創建華文心理健康網站、線上諮詢聊天室、憂鬱檢測量表及APP、設置例如FB、IG、TIKTOK等社群帳號,透過這些平台持續提供憂鬱與心理健康新知,並將許多資訊以圖像、影音方式呈現,更能吸引青少年,藉由這些管道宣導推播,讓青少年提升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能。 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能提供有需求的青少年對應的支持與資訊。就像在Google Map設定一個目的地(需求)後,提供他們多種選擇,讓青少年了解如何到達,可以依據的路線、交通工具與時間訊息、中間是否有需要的停靠點、鄰近還有甚麼餐廳、休閒娛樂場所等等。給予指引和正確的資訊、讓孩子知道怎麼獲得憂鬱防治資源、有哪些求助的選擇,只要願意面對,方向對了,就不怕到不了健康生活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