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641
筆 文章
-
-
2025-10-12 ESG.健康永續行動家
沒有三高 怎會心肌梗塞?全植物飲食 最能防心血管疾病
在極端氣候和現代人不當飲食的影響下,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日益增加,門診中也發現,急性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懷仁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全植物飲食」能避免血管阻塞、延緩動脈粥狀硬化,他不僅在門診中「勸素」,更以自身實踐素食。花蓮慈濟醫院透過推廣「健康挑戰21活動」、蔬食餐盒與營養教育,讓健康與永續在日常中同行。完整型態、低加工的蔬食,延緩動脈粥狀硬化。張懷仁說,一名40多歲男性上班族,長期高壓工作、飲食油膩又有抽菸習慣,某天突然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及時送醫接受心導管手術、放支架才保住性命。另一位60多歲女性患者,身體肥胖不愛運動,長期受三高困擾。在張懷仁與醫療團隊的「抗發炎全植物飲食」建議和戒菸衛教下,兩人身體不僅得到改善,使用的藥物劑量也減少了。他說,「全植物飲食」是指完整型態、未經加工過或經低度加工的健康素食。研究證實,蔬食能減少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避免血管阻塞;又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與抗氧化物,有助於穩定血糖、血壓與血脂,延緩動脈粥狀硬化。「健康挑戰21」活動,證實蔬食能減重、降壞膽固醇。為了推廣健康蔬食,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社區志工合作,多年來推動「健康挑戰21」活動。參加民眾透過線上課程了解全植物飲食,再由營養師認證的合作餐廳提供中、晚餐全植物便當,每梯次持續21天,並安排前後兩次抽血檢驗。結果顯示,參加者中有67%屬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第一梯次78人完成挑戰後,平均體重減輕1.45公斤、總膽固醇下降12%,壞膽固醇下降13%,而原本數值為不正常者下降更多。過量攝取紅肉和蛋,可能引發心血管阻塞。在傳統上,男性55歲、女性65歲以上才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但近年來,在門診中出現不少三、四十歲患者,甚至沒有三高的年輕人也發生。張懷仁分享,過去曾救治過最年輕的案例是24歲的女性。心肌梗塞的典型前兆包含:活動時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心悸、極度疲倦與冒冷汗。但張懷仁觀察到,年輕人往往出現「非典型症狀」,如胃痛、肩頸痠痛,容易被誤判為小毛病而延誤就醫。為何沒有三高,卻發生心肌梗塞?張懷仁表示,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團隊研究證實,過量攝取紅肉和蛋會讓體內「氧化三甲胺」過高,可能引發心血管阻塞。「有好心腸,才有好心臟!」他比喻,要有健康的腸道,必須靠良好的飲食習慣來培養好菌,進而保護心臟健康,而素食就是增加腸道益生菌的方法之一。從「減葷」開始,彈性素食更能長久執行。不僅在門診中「勸素」,張懷仁自己也是實踐者。他分享,開始吃素食後得到許多身體上的改善,包括排便更順暢、頭腦變得更清醒,體重也在過程中自然下降了約六公斤。馬上吃素不容易執行,張懷仁建議可以從「減葷」開始。例如一天選一餐或一周選幾天吃素。另外,「彈性素食」則是更簡易的方式,利用紅綠燈法則,在情況允許下盡量選擇多吃健康的全植物飲食,無法配合時再吃相對較健康的其他食物。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異常的高溫、低溫與空氣汙染,都容易誘發心血管事件。張懷仁也呼籲:「醫療體系不能只專注治療疾病,更要看到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威脅。」在台灣,醫院被視為「排碳大戶」,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4.6%,高於全球平均。主要來自空調、電梯等能源消耗,以及醫療器材和藥品供應鏈。花蓮慈濟醫院透過節能措施、減廢政策、低碳飲食,減緩暖化。不僅能減少心血管與呼吸道疾病,也能降低醫療負擔,形成良性循環。
-
2025-10-11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一周運動五天 探病順便健檢「驚見胃裡長50個腫瘤」胃全被切除
年輕、看起來健康的人,往往以為自己不會生病,但病魔卻悄悄找上門。日本一名30歲、積極健身運動的男子,無意間做個健檢就被診斷出胃癌、最後胃全被摘除。他分享抗癌的過程,並提醒外在的健康與內在的健康並不相同。ウィメンズヘルス報導,日本男子泰生在30歲那年罹患胃癌,並經歷了全胃切除的手術。他感嘆:「就算有在健身、外表看起來健康,是否會得癌症完全是兩回事。」約14年前,當時30歲的泰生體重超過115公斤,渾身肌肉,從學生時代起就打橄欖球,一周去健身房五次是家常便飯。擔任業務工作的他,天天加班到深夜,應酬喝酒、抽菸樣樣來,是個充滿活力的普通上班族。泰生表示在發現癌症的前一天,還在牛丼連鎖店吃了兩大碗牛丼,食慾旺盛,完全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轉折點是一位親戚罹患胃癌,泰生去醫院探望,主治醫師建議他這種癌症可能與遺傳有關,建議也做個檢查比較安心。於是他抱著輕鬆心態做檢查,卻被告知罹患胃癌第1至第2期,雖然算是早期,但泰生的狀況屬於特殊類型,胃裡面多發約50個小腫瘤。局部切除不可能,唯一的選擇是胃全切除。醫生說若不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現,一年後可能就沒有命了。胃全切除後 簡單吃飯都是一場戰鬥由於病情尚屬早期,無須化療或放射治療,只需外科手術切除。然而,真正的戰鬥從手術後才開始。住院約2周後出院,泰生花了1個半月時間全心投入復健。他述說當時病況:「胃沒了之後,最困難的是『吃飯』。術後只要吃一口就會感到撐得難受,甚至出現身體不適。能夠『不勉強地吃東西』這件事,花了好幾年才逐漸找回。能正常吃白飯,是手術後第7到第8年左右的事。」沒有胃的患者常被「傾倒症候群」所困擾,食物迅速流入小腸,導致冷汗、心悸、頭暈等症狀。泰生也長期受到這種折磨:「那時候我一想到『吃東西=身體不適』就害怕,甚至討厭進食。體重因此掉了20多公斤,身高183公分,體重只剩70公斤出頭。」儘管周圍的人都替他擔心,但他以橄欖球員的堅強意志積極面對復健,「不動就會更弱」,他在術後僅一個月就重新開始重量訓練。雖然因腹部開過刀,腹肌完全沒力,連做完臥推都無法自己起來。但泰生認為如果什麼都不做,只會更虛弱,所以從能做的開始一步步來。與戰勝癌症的他同行 也影響伴侶的健康觀泰生的伴侶のの小姐和他相識於2018年,那時他已經戰勝癌症,靠著復健與訓練重建健康的體格。她回憶初次見面時的印象:「就是個很健康、體格壯碩的男人。」交往後才得知泰生曾罹患胃癌、現在沒有胃。因為外表太健康,のの小姐真的很驚訝。至今,泰生仍無法一次吃太多,總是少量多餐,整天分次補充能量。兩人會一起吃飯,泰生餐與餐中間會補充零食。他們也會一起去健身房訓練、假日散步。油炸食物少吃,改吃滿滿蔬菜的火鍋。看到戰勝癌症的男友,のの小姐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變化,開始更注意吃飯時放慢速度、細嚼慢嚥。健康檢查有盲點 30歲後應更多加留意經歷這一切後,泰生最想傳達的是「外表健康與是否會得癌症,完全是兩回事。」就像之前的自己,即使有肌肉、天天運動,癌症也會在體內默默進行。而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並非以發現癌症為目的。因此他希望大家到了30歲,就應該主動「去找出癌症」,抱持積極檢查的意識。日本消化外科醫師榎本將指出,胃癌是從胃最內層的黏膜開始發生,隨著時間推進逐漸變大,若進展,可能引起腹痛或貧血等症狀。若進一步惡化,癌細胞可能轉移到其他臟器,使全身衰弱,最終危及生命。像這次案例中出現「多發性胃癌」的情形非常罕見,但也確實有可能因遺傳因素而在年輕時發病。要發現胃癌,必須進行鋇劑造影檢查或胃鏡檢查,其他檢查難以取代。即使沒有明確的遺傳因素,也可能在30多歲就罹患胃癌。因此,若從未做過胃鏡檢查,建議至少進行一次,以確保健康。
-
2025-10-08 養生.聰明飲食
吃飽就想睡?恐是血糖失控!《元氣最愛問》專家傳授三大控糖秘訣
吃完午餐,眼皮沉得快睜不開,你以為只是「午休時間到了」?其實,飯後想睡不僅僅是自然反應,還可能是血糖失控的警訊。UCSF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醫學碩士、健康與生命科學專家劉政良在《元氣最愛問》中提醒,飯後短暫感到睏意是正常現象,但若伴隨頭暈、心悸,甚至渾身無力,就必須警覺是否是血糖波動過大,背後潛藏心血管與慢性病風險。血糖數字不是小事一般來說,空腹血糖維持在70到99mg/dL是理想狀態;餐後兩小時若低於140 mg/dL也屬正常。劉政良提醒,血糖異常在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若等到口渴、頻尿、視力模糊才警覺,通常病程已拖了一段時間。因此,定期健診格外重要,提前發現、及早處理。若長期放任高血糖,血液就會變得「像糖漿一樣」稠黏,堵塞血管。這不只是數字升高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的傷害,像是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導致手腳麻木、腎臟損傷、甚至中風與心肌梗塞,都可能是血糖失控的後果。控糖地雷不只甜食不少人以為「不吃糖」就能避免血糖飆升,但其實,不只是含糖飲料、甜點,像是白飯、白麵包,甚至台灣盛產的高甜度水果如芒果、荔枝,都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劉政良指出,血糖控制不能只靠少吃甜食,而是整體飲食結構要調整,掌握餐盤比例:蔬菜多、蛋白質適中、澱粉少。用餐順序也很重要,先吃蔬菜與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能有效延緩醣類吸收。劉政良分享三大控糖飲食:第一是高纖維食物,例如紅心芭樂、秋葵、全穀類,能延緩醣類吸收,減緩血糖波動。第二是優質蛋白質,如非基改豆皮、豆腐、魚肉或白肉,既能增加飽足感,又能維持肌肉量,也幫助延緩醣類消化的時間。第三是補充控糖營養成分,他提到近年受矚目的「苦瓜胜肽」。劉政良說,苦瓜胜肽是一種自苦瓜中提煉的活性成分,經研究證實能幫助調節飲食波動,對外食族或飲食難以完全掌握的人來說,是實用的輔助選項。他提醒,挑選保健品時應認明衛福部核發的健食字號,盒子上會有「小綠人標誌」且註明可調節血糖,才能確保安全性以及對穩定血糖有幫助。無糖飲料仍影響血糖除了飲食控制,運動更是最天然的控糖方法。「肌肉在活動時就像海綿一樣,會使用血糖作為能量來源,效果立竿見影。」專家建議,每週至少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車),也可以拆解成每天30分鐘、每週5次。若時間有限,飯後抽空散步10至20分鐘,也能幫助血糖平穩。至於市面上常見的無糖飲料,劉政良直言「無法控制血糖」,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血糖飆升,但甜味劑仍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最安全的選擇永遠是白開水,「多運動、多喝水,必要時輔以像苦瓜胜肽這樣有科學證據的營養品,就能讓血糖維持在穩定範圍,遠離慢性病威脅。」小綠人標誌苦瓜胜肽哪裡找?1. 達摩本草官網: https://tsa1.cc/b4LqA2. momo購物: https://tsa1.cc/BcFg6
-
2025-09-27 養生.聰明飲食
28歲女「一周只喝兩次抹茶」卻進了醫院 醫解釋為何健康聖品會致病
近年來抹茶飲品風靡全球,被視為「抗氧化聖品」。美國一名年輕女子卻因為迷上抹茶,最終反而進了醫院。她在社群網站分享病例,提醒即便是健康食品,若忽略自身體質與飲用方式,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Newsweek報導,美國馬里蘭州28歲的沙辛(Lynn Shazeen)今年5月開始接觸抹茶,迅速愛上這款飲品。除了喜歡其味道,她也欣賞抹茶富含抗氧化物、能促進心臟健康,且咖啡因含量比咖啡低,通常一周會喝上兩次抹茶拿鐵。沙辛平常習慣用各種健康追蹤工具記錄身體狀態,7月時她突然察覺身體不對勁,總是疲憊,還伴隨皮膚發癢與怕冷的症狀。當症狀加劇,她隨即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抽血檢查結果讓她震驚,起因居然是平常愛喝的抹茶,原本她就有慢性貧血的問題,抹茶讓她的貧血情況惡化到嚴重程度。她事後接受鐵劑點滴治療,到現在仍需每天服用搭配維他命C的鐵劑。在被檢查出鐵質數值大幅下降後,沙辛完全停掉抹茶,改喝其他茶飲,給自己身體一段時間療癒,如今身體狀態已經明顯改善。沙辛表示知道抹茶會有影響,所以才自律地一周只喝一到兩次,但沒想到這樣仍然太多。沙辛在TikTok帳號分享自己的經歷,引起廣大迴響,她很高興能藉此教育大眾,提高警覺,但強調並非要大家完全戒掉抹茶,而是提醒抹茶並非毫無風險:「雖然抹茶惡化了我的貧血,但我仍要提醒有貧血的女生,其實還是可以享用抹茶,只要小心方式就好。」抹茶會阻斷鐵質吸收 醫建議別隨餐飲用根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說明,貧血是一種血液疾病,會導致健康紅血球不足,無法將氧氣輸送到全身。最明顯的症狀是疲倦,其他還包括胸痛、頭暈、容易感染、頭痛、呼吸急促與心悸。貧血部分病例源自遺傳,另一些則與生活方式有關,例如缺鐵性貧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巴夫薩爾(Dr. Parth Bhavsar)表示,抹茶可能扮演「鐵質攔截者」的角色,阻止鐵質進入血液。若在餐時大量飲用,其影響尤其顯著。他解釋:「抹茶是粉末狀的綠茶,含有多酚,這種物質會在腸道與鐵質結合,阻斷吸收。若是在用餐時喝抹茶,會進一步降低鐵質吸收。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將抹茶安排在兩餐之間飲用,或是與富含鐵質的植物性食物搭配維他命C,來提升吸收、減少抹茶的不良影響。」
-
2025-09-26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總是過高?心臟科醫師推薦晨間喝「這些飲品」助降膽固醇
無論膽固醇數值已偏高或趨近警戒邊緣,關注心臟健康永遠不嫌晚;若要調整生活型態,不妨考慮將某種晨間飲品納入日常習慣。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的資料,成人膽固醇正常值應低於200毫克/分升,超過250即屬偏高。評估膽固醇時,需綜合考量其他風險因子、年齡及潛在健康狀況。居家生活網站Parade諮詢心臟科醫師,揭曉一款有助降低膽固醇的晨間飲品。沒錯,就是不加奶精與糖的黑咖啡。內科心臟病專家迪帕克·塔爾雷賈(Deepak Talreja)指出,黑咖啡本身熱量極低,不含脂肪與糖分,因此不會導致體重增加、攝入飽和脂肪或額外糖分,這些因素長期皆可能提升膽固醇;捨棄奶精與糖,等於避開兩大元兇:奶精增添的飽和脂肪會提升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而糖分則帶來空熱量並惡化三酸甘油酯。塔爾雷賈說,雖然黑咖啡並非降膽固醇藥物,但與含糖或高脂咖啡飲品相比,黑咖啡確實是更健康的選擇。如何以膽固醇為考量沖泡咖啡塔爾雷賈指出,研究顯示咖啡與膽固醇存在不同關係。他說,過濾咖啡(如滴濾咖啡)通常不會提升膽固醇,反之未過濾咖啡(如法式濾壓壺或濃縮咖啡)含有咖啡醇與咖啡醇(cafestol)、咖啡豆醇(kahweol)等天然油脂,大量攝取可能提高LDL。其他有助降低膽固醇的飲品有些人不習慣咖啡的風味,或它帶來的如心悸、焦慮等生理反應,塔爾雷賈建議,可優先選擇富含抗氧化劑的綠茶;綠茶所含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已被證實有助降低LDL。」此外,塔爾雷賈表示,晨間喝咖啡時可嘗試以豆漿替代全脂牛奶,因大豆蛋白能溫和降低LDL。儘管黑咖啡可能有助降低膽固醇,但須注意咖啡並非適合所有人。塔爾雷賈強調,高血壓或心律不整患者應避免飲用咖啡,因咖啡因會提升心率與血壓。(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5-09-24 養生.聰明飲食
能量飲提神?醫師:恐愈喝愈累!4招改善長期疲勞
小小一罐能量飲料,真的能提神嗎?許多人習慣在工作前喝提神飲料,或是來不及吃早餐,用能量飲充飢止渴。兒童內分泌暨減重專科醫師王律婷表示,市售能量飲含有咖啡因、牛磺酸和維生素B群等成分,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提神,但「醒腦」只是暫時性,過量攝取咖啡因,恐造成身體耗竭。能量飲含糖量驚人 一天喝一罐以上就超標能量飲料又稱機能飲料,喝起來口感類似汽水,雖然熱量不高,含糖量卻很驚人。尤其咖啡因含量高,一天喝一罐以上就可能超標。王律婷指出,部分能量飲的咖啡因含量,超過青少年單日建議攝取上限的100毫克。標榜「零卡」、「無糖」,可能添加代糖,喝多會引發心悸、干擾睡眠、焦慮。市售能量飲口味多元,王律婷觀察,「能量飲推薦」、「哪個能量飲最好喝」成為青少年的熱搜關鍵字。據BBC報導指出,英國政府正研擬全面禁止向16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販售能量飲,理由是這類飲品的高糖與高咖啡因,可能損害孩子的健康、專注力和學習能力。青少年的神經系統仍在發育,對咖啡因的耐受度也較差,攝取高濃度飲品容易出現過度刺激反應。據「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研究,攝取咖啡因達200毫克時,可能會失眠、情緒波動、緊張、腸胃不適與頭痛等;超過400毫克,則可能引發心悸、心律不整、癲癇與肝腎疾病。「喝能量飲真的很有效!」王律婷表示,飲用後約15分鐘到1小時內,咖啡因會阻斷大腦釋放「該休息了」的腺苷訊號,讓人短時間內不容易感到疲倦,但這只是向身體「預支精力」,等效果過去反而覺得更累、更無力,甚至干擾睡眠節奏。習慣喝能量飲的人,易陷入「愈累愈想喝,愈喝愈累」的惡性循環。王律婷提醒,別把能量飲當成普通飲料,若長期有疲勞或精神不濟,應該檢視作息、睡眠品質及生活飲食。調整作息可從睡眠、飲食、運動著手,建立健康的生理時鐘,才能有效改善精神狀態。4招改善長期疲勞1.規律睡眠:青少年每日應睡滿8至10小時,不要養成熬夜習慣,有礙學習。2.均衡飲食:早餐建議蛋白質、高纖碳水與蔬果,補充足量水分,但睡前不宜一次大量飲水,避免高糖點心、飲品或能量飲料造成刺激性疲勞。3.適度運動:每天維持15至30分鐘的戶外運動,提升腦內啡分泌、幫助清醒感。4.睡前節制:避免睡前滑手機過度刺激,調整生理時鐘,較容易恢復體力。
-
2025-09-23 焦點.元氣新聞
喝能量飲真的能解疲勞? 減重醫師:小心咖啡因過量、愈喝愈累
早上起床,匆忙出門來不及吃早餐,廣告宣傳喝一罐能量飲,既能提神又能補充體力。兒童內分泌暨減重專科醫師王律婷表示,市售能量飲所含的提神成分主要來自咖啡因,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睡意,看似振奮精神,但只是短暫性的「醒腦」,而且不能真正補充體力,還可能因為過量攝取咖啡因,造成身體能量耗竭。能量飲料又稱機能飲料,喝起來的口感類似汽水,含有咖啡因、牛磺酸和維生素B群等提神成分。王律婷指出,部分能量飲的咖啡因含量,一罐就遠遠超過青少年單日建議攝取上限的100毫克,且雖然標榜「零卡」、「無糖」,可能添加代糖。喝多會引發心悸、干擾睡眠、提高焦慮,過量可能影響鈣質吸收。王律婷觀察,能量飲包裝酷炫、口味多元,「能量飲推薦」、「哪個能量飲最好喝」成為青少年的熱搜關鍵字。據BBC報導指出,英國政府正研擬全面禁止向16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販售能量飲,理由是這類飲品的高糖與高咖啡因,可能損害孩子的健康、專注力和學習能力。青少年的神經系統仍在發育,對咖啡因的耐受度也較差,攝取高濃度飲品容易出現過度刺激反應。根據《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研究,攝取咖啡因達200毫克時,就可能出現失眠、情緒波動、緊張、腸胃不適與頭痛等;若超過400毫克,可能引發心悸、心律不整、癲癇與肝腎疾病。王律婷說,飲用能量飲料後約15分鐘到1小時內,咖啡因會阻斷大腦釋放「該休息了」的腺苷訊號,讓人短時間內不容易感到疲倦,也會讓民眾感到「很有效」。不過,這只是向身體預支精力,等效果過去,反而覺得更累、更無力,還可能干擾睡眠節奏,習慣喝能量飲的人,容易陷入「愈累愈想喝,愈喝愈累」的惡性循環。王律婷提醒,別把能量飲當成普通飲料,若長期有疲勞或精神不濟的問題,應該檢視作息、睡眠品質及生活飲食。調整日常作息可從睡眠、飲食、運動著手,建立健康的生理時鐘,才能有效改善精神狀態。1.規律睡眠青少年每日應睡滿8至10小時,若熬夜讀書,每1至2小時應休10至15分鐘,有助大腦恢復並提升專注力。2.均衡飲食早餐建議包含蛋白質、高纖碳水與蔬果。應補充足量水分,但睡前不宜一次大量飲水,並避免高糖點心、飲品或能量飲料造成刺激性疲勞。3.適度運動每天維持15至30分鐘的戶外運動,能提升腦內啡分泌、幫助清醒感。4.睡前節制應避免睡前滑手機過度刺激,調整生理時鐘,較容易恢復體力。
-
2025-09-17 焦點.元氣新聞
台東3婦人疑似中毒檢驗報告出爐 衛生局:誤食「大花曼陀羅」
台東縣卑南鄉日前傳出3名婦人疑似食物中毒意外,3人聲稱吃了野菜「南非葉」,衛生局採集野菜送驗,今公布檢驗結果,確認3人誤將「大花曼陀羅」葉片當成南非葉生食,引發「抗乙醯膽鹼中毒」症狀;至於茶藝館提供的茶品未檢出農藥成分。衛生局表示,經食藥署後續檢驗結果,3名婦人吃的野菜為「大花曼陀羅」並非南非葉;大花曼陀羅又稱「白花曼陀羅」,葉片呈卵形至橢圓形,花呈漏斗狀,常見於低海拔地區,全株皆具毒性,誤食後恐引發口乾舌燥、心悸頭暈、幻覺、肌肉麻痺等症狀。3位婦人於這個月6日相約到卑南鄉知本白玉瀑布爬山,中午在附近一家茶藝館用餐,3人先是喝完1壺餐前茶,接著品嘗燉菜後,就出現頭暈目眩症狀;業者上前關心,其中1人說只是茶醉,休息一下就好。但過沒多久,3姊妹開始無法行走,鄰桌客人協助攙扶,業者趕緊打119請求協助。消防人員到場,發現其中2人意識混亂、無法清楚對話,血壓驟降,趕緊呼叫支援救護車,3人分別被送往馬偕、東基醫院治療,所幸均無大礙。而3人也向醫護表示,在白玉瀑布爬山時,曾採野菜南非葉食用。衛生局人員當天立即採樣烏龍茶湯及茶包,隔天再會同林姓婦人前往採集該野菜樣本,一併送檢。
-
2025-09-14 醫療.精神.身心
難以安睡好困擾 醫師分析4個飽受睡眠困擾族群的常見問題
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生活型態,都可能出現睡眠障礙。衛福部桃園醫院家醫科醫師林佳萱點出四個飽受睡眠困擾族群的常見問題,建議調整生活作息,才是求得一夜好眠的根本之道。更年期婦女荷爾蒙變化、夜間盜汗、心悸,造成頻繁醒來、早醒。更年期女性經常抱怨夜裡難以安睡,背後原因和荷爾蒙變化息息相關。隨著雌激素與黃體素的下降,不僅影響體溫調節,造成夜間盜汗,也會干擾情緒與自律神經,導致半夜頻繁醒來或清晨提早甦醒,使得睡眠時間縮短且品質下降。若再伴隨焦躁、心悸等更年期症狀,「一夜好眠」往往成為奢望。林佳萱建議,日常應保持規律作息,晚間避免大量咖啡因或酒精攝取,並營造舒適涼爽的睡眠環境;同時養成固定運動習慣,白天避免長時間午睡。必要時,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荷爾蒙治療或助眠藥物輔助。此外,透過放鬆練習,如腹式呼吸、瑜伽等,也能協助身心平衡。失眠不是更年期必然的宿命,透過生活調整與適當醫療支持,多數女性仍有機會重拾安穩睡眠。輪班工作者光線與生理時鐘衝突,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升高。醫護、警消、工廠員工或空服員等輪班工作者,最常面臨「日夜顛倒」的挑戰。生理時鐘與工作班表衝突,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慢性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風險。林佳萱提醒,輪班族應盡可能維持固定的睡眠時間,白天補眠時,建議營造夜晚的氛圍,例如拉上遮光窗簾、佩戴眼罩或耳塞,以隔絕光線與噪音干擾。睡前應避免滑手機或攝取咖啡因、重口味食物,以免延後入睡。若下班後仍精神亢奮,可透過散步或洗熱水澡幫助身心放鬆。另外,長期輪班者應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及膽固醇,並善用白天短暫小睡補充能量。雖然工作性質難以避免日夜輪替,但透過策略性的休息與健康管理,仍能降低失眠風險,守護長期健康。銀髮族生理退化、夜間頻尿、慢性病或藥物影響睡眠。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銀髮族會發現睡眠「變淺了」。林佳萱說,老化過程中,深層睡眠比例逐漸下降,加上夜間頻尿、慢性疾病或藥物副作用,導致半夜頻繁醒來,白天又常打瞌睡,造成日夜顛倒。睡眠品質不佳不僅影響精神,也會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跌倒與失智風險。林佳萱建議長者應建立固定的睡眠與起床時間,避免白天過度小睡,睡前少喝茶水,減少夜間頻尿;臥室保持安靜、昏暗與適宜溫度,有助於身體自然入眠。若長期睡眠障礙仍未改善,應諮詢醫師,檢視是否與藥物或慢性病有關。醫師提醒,睡眠困擾並非「年紀大就應該忍受」的問題,透過正確習慣與專業治療,日常多曬太陽,適度運動,強化晝夜節律,銀髮族同樣能享有安穩好眠。青少年課業壓力、晚睡文化、手機藍光抑制褪黑激素。隨著3C產品普及,青少年晚睡、難以專注的情況日益嚴重。沉重的課業壓力,加上「晚睡文化」盛行,使得孩子們習慣長時間滑手機、打電腦,不僅影響休息時間,更因手機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入睡延遲。長期下來,不僅早晨起床困難,白天上課精神不濟、專注力下降,更可能影響學習效率與情緒穩定。林佳萱提醒,改善青少年睡眠問題應從日常生活著手,家長可協助孩子建立規律作息,避免睡前長時間使用手機或平板,改以閱讀、聽輕音樂等方式建立睡前儀式,也可調整臥室光線,促進褪黑激素自然分泌。另外,學校與社會也應積極倡導正確使用3C產品的觀念。睡眠品質攸關青少年學習表現與身心健康,透過家庭、社會共同努力,讓青少年遠離「晚睡困境」。
-
2025-09-13 焦點.健康知識+
容易生氣被說是不是更年期了? 專家解析情緒不穩主因和如何調適
「最近總是動不動就發火,自己也控制不了情緒」──許多40至50多歲的女性族群都有這樣的困擾。日本專家提醒,這不一定只是性格或壓力造成,可能是更年期帶來的「身心警訊」。日本藥劑師碇純子指出,更年期女性的身心變化與女性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急速下降有密切關聯。雌激素原本能幫助穩定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當分泌減少時,情緒波動、易怒、甚至無故落淚的情況都會增加。為什麼更年期會讓人容易焦躁?首要原因是荷爾蒙失衡,雌激素驟減,導致情緒調節能力下降。再來是,自律神經紊亂,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可能出現怒氣難控、失眠、心悸。最後則是生活壓力疊加,家庭、工作與照護責任並存,累積的疲勞與壓力可能突然爆發。當心!情緒困擾可能隱藏其他疾病若情緒失控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留意是否與更年期憂鬱、情緒障礙有關。專家建議,若同時出現以下狀況,應考慮就診,像是動不動就流淚、焦慮到失眠、食慾極端減少或暴增、不想見人、經常疲倦。專家也提醒,目前許多醫療院所已設有「更年期門診」或「女性專門門診」,提供荷爾蒙相關不適的專業協助。推薦的自我照護方法深呼吸與伸展:早晚做輕鬆的呼吸與體操,幫助穩定自律神經。安排放鬆時間:每天抽出10分鐘專屬於自己的時光。溫養與助眠習慣:泡溫水澡、保暖頸部,促進血液循環並提升睡眠品質。中藥調理: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適合的中藥調理。常見如「加味逍遙散」,能緩解焦躁與失眠;「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適合同時有心悸、眩暈等身心症狀者。更年期的情緒不穩,是身體傳達的訊息,不應過度自責或壓抑。專家強調:「不要責怪容易發怒的自己,而是試著善待長年辛苦付出的身心,這才是改善的第一步。」若能結合醫療與日常生活的自我照護,女性在更年期也能迎來更加自在、平穩的生活。
-
2025-09-12 醫療.心臟血管
6類藥物可能是高血壓隱形凶手!血壓上升做3件事改善
很多人以為,血壓升高一定是因為年紀大、鹽吃太多、體重太重等原因造成的。但臨床上,常常遇到一些病人原本血壓正常,吃了一陣子的某些藥,卻莫名其妙地血壓飆高,怎麼控制都不穩定,其實,這可能是發生了「藥物性高血壓」。門診中有一位65歲阿姨,平時血壓控制得很好,卻在最近幾周血壓動不動就飆到160、170mmHg,還伴隨頭暈、心悸。問診才發現,她因為膝蓋痛,最近開始服用止痛藥與類固醇,也吃了減重藥和中草藥調理身體,這些看似無害的藥物,都可能是造成她的血壓升高的原因。不是只有三高、吃太鹹才會高血壓,某些藥物也可能是「高血壓的隱形凶手」。事實上,許多日常會使用到的非高血壓藥物,都可能導致血壓上升。常見6類藥物引發血壓升高:●類固醇(如prednisolone):廣泛使用於關節炎、氣喘、過敏,但會增加體內水鈉滯留,導致血壓升高。●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如ibuprofen、celecoxib):常用於關節或肌肉疼痛,會影響腎臟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腎血流,也可能升高血壓。●鼻塞噴劑或感冒藥(含類麻黃素):市售成藥中常見,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避孕藥、荷爾蒙補充劑:含雌激素成分的藥物,可能影響血管調控與體液平衡。●抗憂鬱藥(如venlafaxine):某些神經傳導劑相關藥物,也可能刺激交感神經活性。●中草藥與減重產品:部分成分如甘草、麻黃、咖啡因等,亦可能升高血壓,甚至引起心律不整。這6類藥物常被民眾忽略,尤其長者多有多重用藥,若未與醫師充分溝通,容易導致「原本控制得不錯的高血壓變得不穩定」,甚至引發高血壓。血壓上升怎麼辦?1.當血壓突然變高,或原本穩定的高血壓控制不佳,請回想近期是否有新增藥物或保健品,主動告訴醫師,讓醫師有機會從源頭下手改善。2.切勿自行停藥或加藥,一些藥物如類固醇需漸進調整,需由專業醫師判斷劑量調整。3.如果因其他疾病必須長期使用這些影響血壓的藥物,醫師會根據情況調整降壓藥,或改用對心血管較友善的替代藥物。保護血管健康的第一步,務必要定期量血壓,且主動告知用藥史。若有疑問,也別害怕多問一句「這個藥會不會影響血壓?」醫病合作,才能讓血壓穩定、身體無礙。
-
2025-09-12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別加糖加奶,改加「它」抑制苦味更順口!營養師教咖啡怎麼喝最健康
大家都知道喝咖啡要選美試咖啡較健康,但黑咖啡口感苦,有些人無法接受,因此總愛加糖加奶。營養師指出,如想抑制咖啡的苦味,建議不妨加一點鹽取代糖,可抑制苦味,讓咖啡口感更順。黑咖啡加糖加奶不健康 建議用鹽取代糖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喝咖啡有益健康,但前提是要喝黑咖啡。但有些人覺得黑咖啡實在太苦,總要加糖或加奶,健康效益因此遞減。咖啡加糖或牛奶,喝多了可能讓血糖波動,尤其如果加的是奶精,其所含的飽和脂肪更不健康,喝此奶精是絕對不建議加的。根據臉書「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的營養師PO文指出,咖啡的苦味主要來自烘焙產生的化合物,而不是咖啡因。如果嫌苦想加糖,不如試試改加鹽,只要一小撮鹽,就能抑制苦味,讓咖啡喝起來更順口;還能提升咖啡的甜味與香氣,更加香濃迷人。乍聽之下你可能覺得咖啡加鹽好像很奇怪!但營養師指出,就像「鹽巧克力」、「鹹奶油焦糖」、「鹽沙士」等,都是利用同樣的原理,而且鹽咖啡在越南、北歐等地方都是日常喝法。營養師分析,咖啡加鹽,可間接幫助控熱量,因為加鹽口感改善,就不會想加糖或奶精。不過鹽咖啡本身不燃脂,如果想透過咖啡加鹽的喝法來減重,效果有限。並且提醒加鹽只要一小撮就好,鹽加太多可能讓身體水腫、血壓升高。咖啡加鹽,怎麼搭最對味?.深焙咖啡 → 海鹽、岩鹽(細顆粒,易融化).冰咖啡 / 冷萃 → 一點細鹽,避免沉底.拿鐵 / 卡布奇諾 → 玫瑰鹽、喜馬拉雅粉紅鹽,層次更豐富.巧克力風味咖啡 → 搭配煙燻鹽、海鹽片,鹹甜平衡註:不建議在輕烘焙或中烘焙咖啡加鹽,會破壞原有風味。⠀天然抗氧化劑 淺培咖啡的綠原酸最多 喝咖啡的好處很多,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降低幾種癌症的罹患風險,以及減少心血管疾病、巴金森症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咖啡的好來自於它所含的咖啡因及綠原酸,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指出,綠原酸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消水腫、減少腰圍、降體脂肪等功效,劉怡里建議選擇喝保留較多綠原酸的淺培咖啡最好。早上10點左右喝咖啡最適宜而許多人習慣一早起來就先喝一杯咖啡提醒,但專家建議,把第一杯咖啡的時間延後到9點30分到11點之間,能獲得最大益處,也可避免過度焦慮緊張。咖啡適量喝,一天喝2到3杯其實都是可以的,喝太多則會導致失眠、頭痛和焦慮。另提醒,胃食道逆流、高血壓、胃炎、骨鬆、心悸、甲狀腺機能亢進、嚴重失眠、缺鐵性貧血等族群,應盡量減少咖啡因的攝取。【資料來源】.《EatingWell》 .《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5-09-11 養生.健康瘦身
脖子粗細也能預知健康狀況 專家告訴你多少公分已透露疾病警訊
腰圍並非身體唯一透露健康警訊的部位,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頸圍大小同樣可作為早期指標,預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及睡眠障礙等重大疾病的高風險。紐約郵報報導,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身體質量指數(BMI)健康的人,粗頸圍也預示著健康隱憂;原因是BMI存在一些局限,例如它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也無法揭示脂肪在體內堆積的位置。金斯頓大學講師艾哈邁德·埃爾貝迪維(Ahmed Elbediwy)與娜汀·韋希達(Nadine Wehida)在近期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健美運動選手可能擁有高BMI值,但顯然不是肥胖體型;此時頸圍測量便能提供更多的觀察指標。他們說,這一指標比BMI更能精準評估上半身堆積的過量內臟脂肪。相較於下半身脂肪,內臟脂肪因其代謝活性(metabolically active)更高,被視為更危險;意即更容易將脂肪酸、荷爾蒙及發炎物質釋出至血液中,擾亂正常身體機能,促進慢性發炎並加劇胰島素抗性,不僅加重器官負擔,更提高嚴重併發症的可能。其影響範圍極為廣泛,科學家已證實粗頸圍與代謝異常疾病如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高風險有關;研究也證實其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明顯關聯,以致醫師常將頸圍檢測納入睡眠障礙診斷。但影響不僅於此,有研究甚至發現,同齡男性中,頸圍較粗者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更高。最令人憂慮的是,頸圍與心血管健康的連結;多項研究發現頸圍與心臟病關鍵風險因子存在強烈關聯,包括高血壓、三酸甘油脂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偏低。2022年研究指出,粗頸圍與心房顫動(AF)發生率升高有關,此病症會導致心律不整並干擾血液流動,引發心悸、疲勞,並增加中風、血栓、心臟衰竭及過早亡風險。即使在調整BMI、腰圍、身高與體重等變因後,上述關聯性仍存在,特別是在肥胖受測試者中最強烈;研究人員指出,這代表頸圍尺寸可能是該族群極其重要的風險指標。美國人肥胖問題嚴重,根據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數據,全美五分之二成人及五分之一兒童青少年被歸類為肥胖。這項研究雖令人耳目一新,但專家強調頸圍不應取代例行健康檢查,應作為輔助工具協助評估風險;此方法對孕婦或肥胖族群更有用,因他們常難以精準測量腰圍。最大優點是,測量頸圍十分簡便,只需取捲尺環繞頸部最窄處,確保貼合但不致太緊。儘管尚無官方標準,但男性超過43公分、女性超過39公分,便被視為頸圍偏大。波士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副教授莎拉·普雷斯(Sarah Preis)指出,目前頸圍尚未納入例行臨床實踐項目;但鑑於頸圍增大與BMI上升存在關聯,若民眾對頸部粗細感到憂慮,可諮詢家庭醫師。埃爾貝迪維與韋希達在論文中強調,透過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等生活方式調整可有效縮減頸圍,此類訓練已被證實有助於消除上半身脂肪。他們同時強調優質睡眠與均衡飲食的重要,這些均能維持新陳代謝順暢,有助體重管理並加速身體復原。
-
2025-09-10 養生.抗老養生
走快一點有差!醫大推「1走法」降血壓、血糖,還睡更好
診間病人分享:「醫師,我最近開始下班多走一站,結果發現晚上比較不心悸,還比較好睡耶」。基因醫師張家銘說,這真的是要鼓勵一下,因為他做的,其實正是醫學研究證實過的「心律穩定生活術」之一:快走。不用跑步、不用流大汗,也不用去健身房辦卡,只要把腳步加快一點,就能慢慢把身體調回來,讓心跳穩、情緒穩、睡眠穩,連血壓和血糖也都跟著乖乖的。 不只是在運動 也是在幫身體滅火 很多人以為心律不整、心悸,是因為心臟老了、壓力大、電流出錯。這些當然有關,但其實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叫作慢性發炎。這種發炎不是感冒那種會讓你發燒流鼻水的急性發炎,而是潛伏在體內的悶燒火。它可能來自久坐不動、吃太油、壓力過大、睡不好,時間久了,就像火苗燒著燒著,把心臟節奏也燒亂了。這時候,快走就是最天然又省錢的滅火器。每天只要花一點點時間,給身體降溫、給心臟降噪,就能改變整個節奏。 英國的這項研究 讓人重新認識「走路」的重要性 發表在2025年期刊《Heart》的這項研究,分析了超過42萬人的健康數據。無論是自我感覺「走得快」,還是實際配戴穿戴裝置量到「快步走」的民眾,罹患心律不整的機率都大大降低,有些人甚至風險減少超過四成。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效果在女性、非肥胖者、60歲以下族群,甚至是已經有高血壓或慢性病的人身上更明顯。也就是說,最需要保護心臟的人,其實最適合快走。這不是什麼艱難的大改變,而是每天把原本會走的那段路,稍微加快一點點。就這麼簡單,就能讓心跳慢慢回到該有的節奏。 這些變化不一定感覺得出來 其實都發生在身體裡 研究發現,快走的人身體裡的代謝指標明顯比較好,包括體重指數(BMI)、總膽固醇、糖化血色素、收縮壓都比較穩定。更關鍵的是,他們的C反應蛋白(CRP)也比較低。這個CRP,就是身體「正在發炎」的證據指標。這些改善加起來,可以解釋整整36% 的心律不整預防效果。意思是,當你走快一點時,身體其實正在幫你降溫、穩血壓、平血糖、降發炎,而你的心臟,也因此穩下來了。 怎麼做? 從今天快走10分鐘開始就可以了 想不到辦法開始?其實就從以下幾個生活場景開始調整: .早上提早一站下車,走快一點當作晨間暖身.吃完晚餐去附近公園快走一圈,不是散步,是有點喘的那種快走.中午休息別滑手機,繞著辦公室外圍快步走幾圈.就算只有10分鐘,只要天天做,就是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 ·「4種走路方式」是失智前兆!醫曝:確診前10年就有信號 一直拖著走注意 ·「走路1姿勢」恐害膝關節退化! 醫曝「初期4方式」不用手術有機會逆轉
-
2025-09-05 養生.聰明飲食
女性長壽、少病都有「1習慣」!30年研究認證 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我們都認識這樣的早晨,睜開眼的第一件事,不是滑手機,不是叫醒小孩,而是走向廚房,沖上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那股香氣像是一種儀式感,替我們把一天的疲憊感往後推了一點點。基因醫師張家銘分享,很多女性朋友常常在診間半開玩笑問:「醫師,我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會不會不好啊?」現在,有一項來自哈佛的超級長期大型研究,終於幫妳說話了。 她們的三十年 就是我們的答案 這是一項堪稱史詩級,橫跨整整30年的研究,對象是將近五萬位美國女性,年齡從45歲到60歲不等。研究從1984年開始,這些女性都是醫護專業人員,定期回報自己的飲食與健康狀況。研究團隊追蹤她們的生活,一路看到她們步入老年。最終,他們定義了什麼叫做「健康老化」:活到70歲以上,沒有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重大疾病,身體動作靈活、記性好,情緒穩定,生活可以自己打理。也就是健康優雅的變老。然後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共通點:在這些健康又自在老去的女性當中,有個習慣出現得特別頻繁,她們每天都會喝一到三杯咖啡。 不是咖啡因 是「咖啡」本身有魔法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因為咖啡有咖啡因,能提神。但研究仔細分開來看了:如果喝的是茶、可樂、甚至去咖啡因的咖啡,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也就是說,咖啡的保護力,來自它本身的「組合拳」,那一杯裡的抗氧化物、多酚、綠原酸,可能默默在保護著我們的代謝、神經與情緒。研究中指出,那些「健康老化」的女性每天平均攝取315毫克的咖啡因,等於三杯小杯的咖啡。而每多喝一杯咖啡,健康老化的機率就提升2%到5%。 咖啡不再是小確幸 而是大未來 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該喝咖啡。如果你對咖啡因敏感、有胃食道逆流、心悸等問題,還是要注意調整。但對多數已經有喝咖啡習慣的女性來說,這是一項令人安心的提醒:妳每天那一杯,不是錯,是對的。而且這個對,不是立竿見影的療效,而是一種「慢慢把未來拉到比較好的地方」的力量。不需要一次改變全部,只要從今天開始,讓每天的選擇更善待自己一點。健康老化不是靠一種補品、也不是靠某個療程,而是每天一點點的堅持堆疊起來的結果。運動、良好睡眠、飲食、情緒管理、與人的連結,這些加起來,才是最有力量的長照保險。 【延伸閱讀】 ·喝完咖啡冒口臭?營養師曝禍首 教你5招快速消臭還能殺菌 ·咖啡千萬別起床就喝!醫認證「3時機」飲用效果更好 到下班還是很有精神
-
2025-09-03 養生.聰明飲食
早晨第1杯喝什麼來開啟一天最好?專家解釋咖啡和茶的各自利弊
許多人吃早餐時習慣搭配飲品一起食用,有些人喝咖啡、茶飲,也有人喜歡喝果汁、能量飲料等等,而究竟哪種飲品適合身體在早上飲用呢?讓我們來聽聽營養師怎麼說。咖啡和茶有同樣的效果嗎?Delish上營養師指出,許多人早上會喝咖啡或茶來提神,這兩類飲品中所含的咖啡因是一種天然興奮劑,能增強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感覺更清醒、警覺,注意力也更集中。但要注意的是,攝取過量的咖啡因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焦慮和緊張,咖啡因的代謝方式也因人而異,影響程度也會不同。營養師就表示,咖啡和茶都能提神醒腦,但它們的作用方式有所差異。咖啡含有更多咖啡因,活化大腦與神經系統的效率更快,然而也更容易造成心悸和焦慮等副作用。茶的咖啡因含量較低,並且含有「L-茶氨酸」,能幫助穩定情緒,減輕咖啡因帶來的焦慮緊張。所以你需要快速補充能量,對咖啡因沒有不良反應,那麼咖啡是你早晨的理想飲品。但是如果你想要更平緩、更鎮靜的提神效果,綠茶或紅茶等茶飲可能更適合。用健康的方式沖泡茶或咖啡飲品的製作方法也會影響健康,喝茶或咖啡時,應盡量減少糖、糖漿或是奶油奶精的添加,避免攝取過高的熱量。建議喝純茶或者黑咖啡,可以加一點牛奶、少量蜂蜜或檸檬調味。其他飲品適合早上喝嗎?如果想避開咖啡因,那麼果汁是不錯的飲品選擇,純果汁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維持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建議飲用100%不添加糖和香料的純果汁。而有些人可能早上會喝汽水和能量飲料,然而這兩種飲品通常會添加大量的糖、人工甜味劑、人工色素和咖啡因,這些成分被認為與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慢性疾病有關,最好還是選擇咖啡和茶等天然來源的飲料更有益健康。
-
2025-08-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32位醫師票選「不推薦服用成藥」台人旅日最愛買的藥榮登第一
人們在生活中依賴各種藥物維持健康,從感冒藥、止痛藥、胃腸藥、眼藥水到醫師處方的抗生素。然而,藥物雖然方便,但若使用不當,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日媒女性SEVEN PLUS整理32位醫師與藥劑師的專業意見,帶你了解專家眼中「不推薦服用的藥」以及「必要時會選擇的藥」。一名住在東京的54歲上班族A先生,前陣子因為喉嚨痛、流鼻水,自認是夏季感冒,便到藥妝店買了市售感冒藥。他認為去診所看醫生太麻煩,通常都是靠市售藥解決。反正市售藥應該都差不多,沒有特別挑廠牌或種類,看到便宜的就買。中山診所院長中山潤一提醒,市售藥的使用不能掉以輕心:「許多人以為市售藥沒有副作用,但事實上,很多市售藥與醫師處方藥的成分與劑量相同,也會有副作用。我曾經遇過一位患者,因為服用市售藥導致肝功能異常,全身出現紅疹。」因為市售藥不需要醫師診斷就能自由購買,因此更需要謹慎選擇。專家票選「不推薦服用的藥」1. 綜合感冒藥綜合感冒藥是專家們一致列為最不建議服用的藥物。中山醫師解釋大多數感冒是病毒感染,不需要藥物治療,只要好好吃飯、多休息,身體自然會痊癒。如果病因不明就服用對症治療的藥,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比如說出現咳嗽症狀,如果是因為氣喘或肺炎,胡亂吃止咳藥可能會更嚴重。內科醫師山本佳奈同樣將綜合感冒藥列為「不推薦」的首位,原因是它通常含有多種成分:「為了標榜對多種症狀有效,綜合感冒藥會混合抗組織胺、退燒止痛藥、鎮咳藥等。結果是,身體會吸收許多根本不需要的藥物。其中含有鹽酸麻黃鹼的感冒藥尤其危險,容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悸、血壓升高及失眠等副作用。」2. 改善睡眠藥排名第三的「改善睡眠」同樣不被推薦。札幌加藤眼科院長加藤祐司指出:「睡眠改善藥含有誘導嗜睡的成分,可能導致隔天早晨精神恍惚,降低工作時的專注力。若有失眠問題,首先應該調整生活作息,而不是依賴藥物。」3. 便秘藥女性使用者較多的便秘藥,也被列為專家不建議的藥物之一。光伸醫療診所院長中村光伸醫師指出:「多數便秘其實是因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解決根本問題比單靠藥物重要。」尤其是刺激性便秘藥(例如比沙可啶、番瀉苷鈣等),銀座藥局藥劑師長澤育弘警告,長期使用會讓腸道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最終可能陷入「瀉藥依賴」,導致沒有藥就無法排便。4. 關節止痛藥(含軟骨成分)隨著年齡增長,關節疼痛困擾不少人,但含有軟骨成分(如硫酸軟骨素、葡萄糖胺)的止痛藥其實效果有限。戶田整形外科院長戶田佳孝醫師指出:「這些高分子成分在腸胃中會被分解,無法直接到達軟骨部位,所以療效非常有限。」5. 健康食品與保健品許多專家對市面上的保健食品與保健補充劑也抱持保留態度。乳腺外科醫師尾崎章彥指出:「去年曾發生紅麴保健品造成健康危害的事件。保健品與藥品的製造規範不同,安全性與有效性都不確定,因此存在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風險。」專家推薦「必要時會服用的藥」1. 乙醯胺酚退燒止痛藥雖然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退燒止痛藥被列為「不推薦」的第二名,但乙醯胺酚為主成分的退燒止痛藥則被12位專家列為「可以使用」。函館稜北醫院總合診療科的舛森悠醫師表示:「乙醯胺酚副作用較輕,安全性高,小孩與高齡者都能服用,尤其適合單純退燒或止痛需求。」2. 整腸劑有3位藥劑師表示平時會服用整腸劑,三上彰貴子藥劑師說:「含有雙歧桿菌、乳酸菌、丁酸菌的整腸劑能幫助調節腸道菌叢。雖然吃優格、納豆也有同樣效果,但在忙碌時,整腸劑比較方便。」3.中藥許多專家會選擇在必要時服用中藥。消化外科醫師石黑成治表示:「感冒時,我會選擇葛根湯或麻黃湯,這些漢方藥不只抑制症狀,還能提升身體的自然治癒力,加速恢復。」不過中山醫師提醒,中藥並非完全安全,例如芍藥甘草湯可能影響肝臟,並導致血鉀降低,嚴重時會造成手腳麻痺或活動困難。用藥原則:少量、短期、正確銀座藥局的長澤藥劑師建議,購買市售藥時應選擇成分單純的產品:「例如,發燒就只買退燒止痛藥,避免同時含有過多複合成分。如果症狀多發,先針對最困擾的症狀下手。」同時,他提醒購買時最好向藥劑師說明具體症狀與過往病史,例如:「喉嚨乾癢、伴隨咳嗽」、「37.5度低燒、關節痠痛」等,並清楚告知正在服用的藥物、保健品,以及是否懷孕或哺乳。Navitas診所川崎院院長谷本哲也也提醒:「一定要檢查藥品成分,避免重複服用相同成分的藥物。對於有過敏體質的人,還要留意防腐劑等添加物。常備藥也要定期檢查有效期限,過期藥品應該丟棄。市售藥最好短期使用,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應盡快就醫。」專家們一致強調,市售藥並非萬能,用藥原則應該是「症狀明確、劑量適當、時間短期」。只有在正確判斷與專業建議的基礎上,藥物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健康後盾」。
-
2025-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味精引發心房顫動,敏感的人要避免?教授:不可能完全避開
重量級的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大前天(2025-8-19)發表Monosodium Glutamat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78-Year-Old Woman: A Case Report(谷氨酸鈉與心房顫動:一名78歲女性的案例報告)。谷氨酸鈉(也叫做麩胺酸鈉)就是俗稱的味精。有關味精,我在2016-3-18成立這個網站之後不久就發表了兩篇:2016-3-26發表的味精有害嗎只是拷貝了台灣FDA網站的資訊(請看本文的結尾處)。2016-3-30發表的味精爭議的鑼繼續敲則指出醫學界是一直有人認為味精會危害健康。《內科學年鑑》發表的論文是在報導一個懷疑是味精引發心房顫動(簡稱「房顫」)的案例。一位嚴重肥胖(BMI44),患有高血壓以及長期疼痛的78歲婦人被診斷出患上了新發房顫,而儘管服用了控制房顫的藥物,她的情況卻一直未能獲得改善。房顫診斷8個月之後進行的飲食評估顯示,這位患者長期食用富含味精的混合香料。估計她的攝取量為每日2-3次,每次2-4份(每份0.5克),每日約6克味精,持續數月。她在聽從醫師的建議而停止食用味精後,房顫發作的次數逐漸減少,而約在3個月之後,她的心律恢復正常。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為,雖然年齡和高血壓是已確定的心房顫動危險因素,但該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仍持續存在房顫,並且在停用味精後房顫得到緩解,所以這就顯示味精才應該是房顫的真正肇因。事實上,這篇論文的作者在兩年前就已經發表了一篇也同樣是懷疑味精可能引發房顫的論文。請看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episodes related to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 a case report【與谷氨酸鈉(MSG)相關的復發性心房顫動發作—病例報告】這個案例的患者是一位63歲的男性醫生。他是在2021年9月清晨慢跑後被他的蘋果手錶察覺到發生了心房顫動,而隨後在門診透過12導聯的心電圖也確認了這個心律不整的問題。此後,他復發了近12次房顫,而每次發作的間隔都比前一次短。早期的發作間隔是大於一個月,而接下來的發作則每週發生兩次。在8次發作中有6次的唯一共同點是,在發作前2小時內,他曾在不同的餐廳購買了中式餐點。這位病患接受了心臟冷凍消融術以及心房射頻消融術,也避免食用任何形式的中餐或其他可能含有味精的食物。一年多來,他沒有再出現房顫。所以,這篇論文的作者在結論裡就說,他們建議對味精敏感的人要避免含有味精的食物。(註:這是絕無可能做到的。請繼續看下去)美國的FDA在2012-11-19(更新於2018-1-4)發布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Monosodium glutamate(味精問答)。我把其中3條問答拷貝如下:問:味精是如何製成的?答:味精天然存在於許多食物中,例如番茄和起司。自古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食用富含味精的食物。……目前,味精是透過澱粉、甜菜、甘蔗或糖蜜的發酵來生產。這種發酵過程與製作優格、醋和葡萄酒的發酵過程類似。問:味精可以安全食用嗎?答:FDA認為,在食品中添加味精是「一般認為安全的」(GRAS)。儘管許多人認為自己對味精過敏,但在針對這些族群服用味精或安慰劑的研究中,科學家並未發現這些族群存在過敏反應。問:FDA有收到與味精相關的不良事件通報嗎?答:多年來,FDA 收到一些食用含有味精的食物後出現頭痛和噁心等症狀的報告。然而,我們始終無法確認味精是否導致了這些副作用。這些不良事件報告促使 FDA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委託獨立科學組織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 (FASEB) 對味精的安全性進行審查。 FASEB 的報告得出結論,味精是安全的。 FASEB 的報告指出,一些敏感族群在非食物狀態下攝取 3 克或更多味精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短期、短暫且通常輕微的症狀,例如頭痛、麻木、潮紅、刺痛、心悸和嗜睡。然而,一份典型的添加味精的食物中味精的含量不到 0.5 克。一次性非食物狀態下攝取超過 3 克味精的可能性不大。台灣的FDA在2016-1-11(更新於2022-11-29)發布常常聽人說料理不要加味精,味精真的有毒嗎?。我把其中3條部分拷貝如下:1.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 克的味精。2.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3.極少數的人在攝食味精後的數小時內,可能出現頭痛、噁心、心跳加快、臉色潮紅等食物不耐的現象(MSG Symptom Complex) ,最好要避免攝食。總之,由於味精是廣泛存在於天然食物中,要完全避開它是絕無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只吃天然食物中的味精,而不吃添加的味精(盡量不外食),而這樣就可避免因為攝食過量而引發的毛病,包括心房顫動。原文:味精引發心房顫動?
-
2025-08-24 醫療.腦部.神經
症狀一堆卻查不出毛病?大口胸式呼吸可調控自律神經
身為現代人,時常聽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醫學名詞,但對其內容卻是一知半解。自律神經看似人體的一小環節,但若長期處於紊亂、失調的狀況,將可能導致睡眠障礙、腸躁症、心血管疾病,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憂鬱症、腦中風等疾病。避免呼吸短淺 提醒自己大口深呼吸來本院求診的患者幾乎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呼吸短又淺。覺得不適的人,幾乎都有這個徵兆,其實對自律神經而言,呼吸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呼吸也跟姿勢有密切關係。當我們駝背,頸部、肩膀或背部肌肉變僵硬時,肺部膨脹的範圍就會縮小,而無法大口深呼吸。基本上,呼吸短淺時,正是交感神經作用之時。人一緊張,呼吸就會變短變淺,請想像自己一直持續在這樣的狀態。此外,相反地,大口深呼吸時,就是副交感神作用的狀態。請想像我們在泡澡或泡溫泉,全身放鬆,忍不住大口深呼吸的狀態。我們可以自己控制呼吸,如果持續大口深呼吸,大腦會以為現在處於放鬆狀態,就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我們只要大口深呼吸,就可以輕易地調整自律神經功能。使用電腦工作時,呼吸容易變淺短,請持續提醒自己要大口深呼吸。在做具有調整自律神經功能效果的「大口深呼吸」動作時,要縮腹以正確姿勢進行,不是將腹部脹大的「腹式呼吸」,而是將肺部脹大的「胸式呼吸」。此時,意識要集中於吐氣的動作,而不是吸氣。將氣吐盡,覺得難受時自然就會吸氣。如果意識只集中於吸氣動作,恐怕會變成呼吸過度,務必小心。躺在床上伸展 消除身體的緊繃感睡前做做伸展操,可以減緩一天下來肌肉所累積的疲倦感,還能調整自律神經功能。消除或鬆緩肌肉的緊張感與僵硬感,對於在睡覺的時候消除疲勞很有助益。明明很累卻什麼都不做就上床睡覺,以及做了伸展操後再睡覺,這兩種情況的翌日倦怠感會截然不同,後者還可以預防倦怠感日積月累。不過,如果選擇許多高難度的伸展操,會覺得麻煩而無法持續。我想應該有人會自行揉捏肌肉,可是,如果揉捏力道太強,肌肉會反撲,反而更僵硬,所以不建議過度揉捏肌肉。在此傳授各位可以躺在床上進行消除肌肉緊張感的伸展操。本院也勸導患者把伸展操當成居家自我調養的方法而確實執行。在做伸展操時,希望遵守伸展操基本原則,就是在不會有肌肉疼痛的情況下,稍微伸展肌肉,每個動作維持二十秒至三十秒即可。在一天的尾聲舒緩緊繃的身體,一定可以提升睡眠品質。請務必嘗試看看。自律神經失調的13個徵兆下方所列的內容,你符合了幾項呢?請檢測一下自己的症狀!1.時常失眠2.眩暈或耳鳴 3.胸口悶煩 4.搭捷運或公車會心悸 5.手腳總是冰冷 6.身體只有某個部位會出汗 7.持續覺得胸口灼熱或飽腹感8.頻繁且反複地腹瀉或便祕 9.肩頸腰背的問題無法根治 10.天氣一變化,馬上感到不適11.有時會覺得眼前很刺眼 12.喉嚨不適 13.沒有感冒卻莫名頭痛
-
2025-08-15 焦點.元氣新聞
影/27歲女不知心臟嚴重衰竭 深入檢查揪出家族病史及時找回健康
彰化縣李姓女子去年健檢時被檢出心臟擴大,被轉介進一步檢查發現心室射出分率39%,未達正常射出分率60%,追查才知她有甲狀腺家族病史,經10個月按時服藥治療,心室射出分率回升到59%算是及格,重返正常生活。27歲李女是粉領族,平時沒不適感覺,只是活動後略喘,今年初接受健檢被檢出心臟擴大,轉往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心臟內科就診,檢查左心室射出分率39%,一般人至少50%以上,正常應該達到60%以上,李女臟收縮功能很差,因年輕又沒其它疾病,平常沒喘或胸悶等典型症狀,但39%符合心臟衰竭定義。員榮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今指出,李女的心臟超音波顯示瓣膜逆流較嚴重,也就是心臟肌肉增厚,幸運的是拍X光片發現心臟擴大,隨即就醫。若沒治療恐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導致心悸、呼吸困難、運動不耐受等症狀,嚴重時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可能猝死。陳裕峰表示,李女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使身體新陳代謝加速,心跳也加快增強收縮,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心臟負擔過重,進而導致心臟肥大甚至心臟衰竭,如果甲狀腺功能亢進沒及時控制可能引發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患者找出病因,除了服藥,也能借由EECP(體外反搏治療)治療,陳裕峰說,這種方式無侵入性、無須手術、無須住院,病人在門診時躺在治療床上,穿壓力褲讓氣囊套配合心跳擠壓下肢,靠機械作用提高主動脈舒張壓,在不增加心臟負荷的情況下,改善心肌代謝與功能,增加心臟血流的作用。
-
2025-07-3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紅肉補鐵有健康風險?專家揭可用這些食物替代
鐵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礦物質,有助攜氧、維持能量與免疫系統功能。然而,攝取鐵的常見來源──紅肉,卻可能帶來潛在健康風險。根據CBS電視台報導,研究指出,每周食用超過一份紅肉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升高。今年初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加工紅肉與多種疾病風險上升有關,包括癌症與失智。盡管如此,根據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去年的一項調查,近三分之一美國人,可能患未被診斷的缺鐵症。缺鐵可能導致疲勞、心悸、頭痛、腦霧、腿部不寧等症狀。那麼,在避免紅肉前提下,如何達到每日建議鐵質攝取量?美國營養師協會註冊營養師Meggie Connelly在接受CBS電視台採訪時表示,成年男性建議每日攝取約8毫克鐵質,成年女性則為18毫克。康納利指出,除紅肉外,許多植物與海鮮食物,也是優質的鐵來源。植物高鐵食物包括:扁豆、各類豆類、豆腐、南瓜子、菠菜;高鐵海鮮包括:生蠔、蛤蜊、沙丁魚。另一位註冊營養師蔣千芝(Qianzhi Jiang,音譯)也提醒,在美國,鐵質的重要來源,還包括部分穀類食品,例如添加鐵的麵包與早餐穀片。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NIH)資料,美國人約有一半的膳食鐵來自這類穀物製品。不過,來自植物的鐵(如堅果與豆類)屬於「非血基鐵」,人體吸收前需經轉化,蔣千芝建議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一起攝取,以提升吸收率。若仍擔心攝取不足,專家指出,鐵劑補充品亦可考慮,但應事先諮詢醫師。蔣千芝指出,「補充品應被視為營養補助,而非主要來源。我們應優先透過天然食物滿足營養需求,這樣能獲得更多營養好處,同時降低過量攝取風險。」
-
2025-07-29 焦點.健康知識+
爬樓梯氣喘吁吁不單純是體力差 醫警告當心是一內分泌器官出問題
如果爬幾階樓梯便氣喘吁吁,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會覺得是自己缺乏運動或是上了年紀的關係,不過日本醫師甲斐沼孟也提醒,這種體力衰退的現象也可能是疾病的症狀。光是爬樓梯就好累,當心是甲狀腺出問題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身體新陳代謝,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體溫、脈搏心律和能量消耗。甲斐沼孟醫師在文章中表示,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其中一個就是肌肉無力,患者在進行輕微體力活動如爬樓梯時,容易感到疲憊、呼吸困難。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之一是一種叫做「格雷夫氏病」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與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腺炎有關,過量的甲狀腺激素會導致新陳代謝過度活躍,心率和呼吸頻率也會變快,患者容易覺得喘,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不只是甲狀腺激素過度分泌會影響身體,甲狀腺激素如果不足,也會導致新陳代謝降低,伴隨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減弱。如果您經常出現呼吸急促、心悸、手部顫抖、體重減輕和疲勞等症狀,建議及早到內分泌或甲狀腺專門科進行檢查。更年期、壓力大也會影響體力爬樓梯容易累也可能是因為更年期,或者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所導致。40多歲時進入更年期,雌激素的分泌開始逐漸減少,許多女性會出現熱潮紅、心悸、呼吸不順、胸悶無力、體力下降等情況。另外,自主神經系統失衡也會造成心悸、呼吸不順等症狀,尤其交感神經如果因壓力長期過度刺激,焦慮與心悸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自主神經系統的健康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規律作息、壓力管理、進行適度運動都缺一不可,必要時,也可諮詢醫師是否採取藥物控制。
-
2025-07-26 焦點.元氣新聞
【破解更年期‧醫療篇】更年期來了?抽血還要看症狀
如何判斷身心不適的症狀是不是更年期?彭女士因為失眠心悸各種身心不適,懷疑自己是更年期至婦產科看診,但抽血檢測後雌激素數值高,醫師初判為非更年期,在諸多科別看診流浪後才確認,真的是更年期的關係!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監事長賴宗炫指出,女性更年期時,荷爾蒙並非穩定減少,而是上下劇烈變動,如果抽血時剛好遇到雌激素較多的日子,看起來數值就會很漂亮。「抽血不一定準,但是看症狀也是啊,有人根本沒有症狀。」他說明,更年期的個別差異極大,臨床上需要綜合考量年齡、月經狀況、身體症狀,以及醫學檢測結果等等。當有女性懷疑自己是更年期來看診,賴宗炫會先了解其月經規則,並從病人最在意的症狀進行問診,她可能皮膚乾癢,或是心悸看了心臟科仍未改善,也有人自律神經失調經精神科治療卻不得其果,了解病史後,再做抹片、內診、抽血測雌激素,也確認骨盆腔是否有腫瘤,避免遺漏。若初判是更年期,在等待抽血結果的那一周,他會先讓病人塗抹低劑量雌激素,觀察是否有改善。若有改善,八成就是更年期,病人回診時的不適感會明顯減少。
-
2025-07-26 焦點.元氣新聞
【破解更年期‧醫療篇】荷爾蒙補充療法 適合50至59歲
「補充荷爾蒙,會增加乳癌風險嗎?」不少中年女性受更年期症狀所苦,即便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等非藥物方式仍未改善,提到進一步使用荷爾蒙療法時,卻感到不安。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監事長、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指出,前述狀況下,荷爾蒙補充療法被認為是目前解決更年期障礙最有效方式。他解釋,過去廿年,荷爾蒙補充療法的確存有爭議,起因於當年一個研究指出,補充荷爾蒙會增加乳癌發生率,因此改變了當時婦女爭相補充荷爾蒙來延緩老化、舒緩更年期不適的情況,也引發了長達廿年的正反兩方辯論。資料重新分析後發現,當初研究分組並未考量「年齡」變數,受試者平均年齡為六十二歲,也就是說,他們停經超過十年才使用荷爾蒙,因而導致後續數據解讀錯誤。目前全世界對於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共識是:最好在五十至五十九歲,停經前後開始治療,使用不超過十年,都可以有效改善荷爾蒙障礙,像改善心悸、熱潮紅、夜間盜汗、失眠、焦慮、憂鬱、情緒不穩定等身心症狀,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舒緩生殖泌尿道的不適。但他強調,若是停經超過十年,或是六十歲以上,則不建議補充荷爾蒙。停經超過十年才開始補充,對心血管疾病不但沒有幫助,還可能增加血栓風險。六十歲以上補充荷爾蒙,乳癌增加率會緩慢上升,七十歲以上則會很快上升。相較於廿年前,現在的荷爾蒙治療盡量使用天然的荷爾蒙,並且主要以口服、貼布、擦劑為主,較少使用針劑,因為針劑的濃度穩定性可能較差。部分患者若有陰道乾澀問題,使用口服荷爾蒙未改善,也可使用雌激素塞劑。
-
2025-07-26 焦點.元氣新聞
【破解更年期‧醫療篇】更年期顧健康 醫師教戰
更年期不是病,卻攸關人生下半場會不會疾病纏身。當生活因更年期大亂,就醫時的重點是什麼?醫生可以如何幫助我?對更年期正確的認識,有助於更年期的我們從醫療系統得到合適的幫助。「成年女性身體改變有兩個重要時期——懷孕及更年期。不是每個女性都有懷孕經驗,但只要活得夠久,都會遇到更年期。」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監事長、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指出,更年期並不是「月經停了」這麼簡單,除了可能導致熱潮紅、失眠、變胖、泌尿道萎縮等多種惱人的症狀之外,更攸關女性人生下半場的健康,範圍涵蓋骨質疏鬆、失智、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影響時間從四十幾歲到生命終了,將近二分之一的人生,但女性對更年期的了解通常不深,堪稱女性「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半女性 身體會有不適賴宗炫解釋,台灣女性停經年紀大約五十歲,此階段女性因為卵巢衰退、雌激素減少,身體各器官少了雌激素的滋養,會產生各種不適。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約有一半會有明顯的更年期不適症狀,症狀種類繁多,且因人而異,出現的時間點也不盡相同。有人在停經前數年開始,並持續到停經後幾年,也有女性沒有任何不舒服就直接停經,少部分女性是停經後才出現延遲性的更年期症狀。早中晚期 症狀都不一樣更年期早期症狀通常與血管舒縮和情緒變化有關,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記憶力變差、頭痛、心悸等;到了中期則與生殖泌尿道系統的萎縮有關,像是陰道乾澀、缺乏性欲、泌尿道萎縮、頻尿、漏尿、尿路感染等;晚期看似身心變動較穩定了,但是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智、婦科癌症等風險都會在這個時期陡升。保持愉快 要有人際連結更年期是一個自然過程,不是疾病,賴宗炫引用國民健康署的指引,建議女性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正常、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並擁有愉快心情、緊密人際連結,多數人都能順利度過更年期的不適。但他也提醒,無論有無明顯症狀,女性的身體都在劇烈變動中,這個階段的女性更需要定期健康檢查,包括乳房篩檢、抹片檢查、婦科超音波檢查和骨密度檢測,也要留意心血管風險,以監測整體健康狀況並預防相關疾病。
-
2025-07-23 醫療.婦產科
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更年期了?月經一個月來兩次正常嗎?更年前期7大症狀
你是否最近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有些微妙的變化,月經週期變得不太規律、偶爾會有突然的燥熱感,或是情緒起伏比以前更明顯?如果妳正值40歲左右,那麼恭喜妳,妳的身體正在告訴妳:「是時候準備迎接人生下一個美麗階段了!」什麼是更年期前期? 更年期前期是指停經前的3-5年,通常發生在40-50歲之間。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卵巢開始逐漸減少雌激素的分泌,身體開始為更年期做準備。這是一個自然而美麗的過程,代表著女性生命中另一個智慧階段的開始。更年期前期的常見症狀1. 月經的變化.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可能提前或延後.經血量可能增加或減少,有時會有點狀出血.經期長短也會發生變化2. 體溫調節的小困擾.突然的熱潮紅,就像有人在妳體內點了一把火.夜間盜汗,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有時會伴隨心悸和焦慮感3. 睡眠品質的改變.失眠、淺眠、多夢,容易醒來.可能與熱潮紅、盜汗相關.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4. 情緒的小波動.心情起伏變化較大,容易煩躁易怒.偶爾會有焦慮、憂鬱的感覺.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會缺乏自信5. 私密處的變化.陰道可能變得較乾澀.性生活時可能會有不適感.感染風險可能增加6. 骨骼健康的關注.骨質開始流失,需要特別注意.可能會有關節痠痛的情況.腰痠背痛變得更常見7. 其他身體的小變化.皮膚變得較乾燥,頭髮可能稀疏.體重分布的調整,特別是腹部.偶爾會有疲倦感、頭痛.可能出現頻尿或輕微尿失禁更年前期保養秘笈Step 1:傾聽身體的聲音 每個女性的更年期前期體驗都是獨特的~學會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記錄症狀,這將幫助妳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在就醫時提供醫師重要資訊。Step 2:營養與生活的溫柔呵護.增加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豆製品、亞麻籽、芝麻 .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為骨骼健康打好基礎.適度運動,特別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的結合 .維持規律作息,讓身體有充足的休息時間Step 3:心靈的滋養與平衡 .練習深呼吸、瑜珈或冥想,幫助調節情緒 .培養興趣愛好,讓生活充滿樂趣 .與家人朋友分享心情,不要獨自承受 .給自己一些專屬時間,做喜歡的事情Step 4:專業陪伴,安心前行 如果症狀影響到生活品質,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婦產科醫師的協助。現在有很多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荷爾蒙替代療法.非荷爾蒙藥物治療.天然保健品補充.個人化的生活調整建議更年期前期不是人生的「倒數計時」,而是妳即將綻放另一種美麗的「預告片」,這個階段的妳,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成熟的智慧,和對自己更深的了解。每一個身體的變化都在告訴妳:「妳值得被好好照顧!」讓我們一起用溫柔的心擁抱這個轉變,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這個過程,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協助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本文出自婦產科醫師嚴絢上臉書粉絲專頁)
-
2025-07-22 養生.抗老養生
最熱節氣「大暑」易中暑、失眠!中醫師教2食譜3穴道調養
大暑是24節氣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落於每年的7/22-7/24,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熱的一天。俗話「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可見該節氣之酷熱。暑熱傷氣 「大暑」常見3種身體不適大暑時期午後雷陣雨多,水氣豐沛,作物生長茂盛,然而濕熱交蒸,常有下列不適:1.中暑中醫古文「暑熱傷氣」,夏天過於炎熱,熱邪容易損傷體表衛氣,造成身體發熱、大量流汗、疲勞困倦、臉色蒼白虛弱、口乾且飲不解渴、小便量少難出等症狀。 在家這樣也會中暑!1分鐘風險評估➤ 2.失眠、心情煩躁中醫認為四季皆有其對應的臟腑,「夏養心」,夏天是心臟養生的季節。「汗為心之液」,天熱汗水大量流失會耗散心氣與心陰,常見心悸胸悶、稍動即喘、睡眠障礙及心情煩躁。3.腸胃不適「暑熱發自陽明」,陽明指的是中醫的胃與大腸,即腸胃相關;暑熱傷津耗氣,損傷陽明經絡氣血,造成腸胃功能失調,因此夏天常見食慾不佳、脹氣不適、甚至腹瀉腸胃炎。 夏季飲食 著重調心神、養脾胃1.調養心神茶飲:生脈飲「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緩是渙散,酸味的食物有收斂的效果,大暑炎熱,汗水大量流失,心氣渙散,可以多吃酸味的食物收斂回來。藥材:人參2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使用500cc熱水反覆沖泡。功效:人參補氣,麥冬補陰,五味子味酸,具有止汗歛汗的效果,三者同用可修補因炎熱損傷的體表衛氣及人體流失的水分。2.清熱利濕、健脾養胃食譜-二豆粥大暑時期濕熱並重,除應清熱利濕外,暑濕的影響易導致脾胃功能受阻,故同時必須兼養脾胃。食材:白扁豆50g、綠豆50g、白米100g,洗淨後同煮成粥,適量調味。功效:白扁豆健脾利濕、綠豆清熱解毒除煩,兩者同時使用可有消暑去濕、調理脾胃的效果。3穴道解暑熱、醒腦開竅(1) 內關穴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腕橫紋上三指幅、兩條肌腱之間,重壓些微痠麻感。「內關心胸胃」,當出現中暑症狀,如心悸、口乾、噁心反胃、頭痛等,可以內關穴進行緩解。(2) 合谷穴合谷穴位於大指食指併攏後,肌肉隆起最高處,按壓時痠脹感明顯。合谷除了是強身健體大穴外,更是上半身循環的重要開關之一,按壓合谷穴可以把積在體內的熱邪排出,兼有醒腦開竅之效。(3) 中脘穴中脘穴位於肚臍上四指幅,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穴道。夏天食慾不佳、噁心脹氣,可輕輕握拳敲打中脘穴,可讓堵塞不通的胃氣運行,調理脾胃功能。
-
2025-07-2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干擾體內吸收與成效 服用10類藥物應該與咖啡錯開時間
早上一杯香濃咖啡是許多人的日常儀式,但你知道嗎?咖啡可能會干擾某些藥物的吸收與效果。研究發現,咖啡中的咖啡因及其他成分會影響藥物在體內的吸收、代謝與排出,進而導致療效不佳或副作用加劇。以下是不宜和咖啡同服的10類常見藥物。1.甲狀腺藥物代表藥物:Levothyroxine(左旋甲狀腺素)研究指出,甲狀腺藥物若與咖啡同時服用,藥效吸收量可能減少超過50%,進而影響激素平衡。建議空腹服用,服藥後等待至少30至60分鐘才喝咖啡。2.感冒與過敏藥代表藥物:Pseudoephedrine、Fexofenadine這些藥物常含中樞神經刺激劑,若與咖啡一同攝取,可能增加心悸、焦慮與失眠的風險。Fexofenadine在與果汁或咖啡一同服用時,也會大幅降低吸收效率,建議以清水服藥。3.糖尿病藥物咖啡因會促使血糖及胰島素升高,影響糖尿病藥效控制。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過量咖啡因可能導致血糖波動、控制困難,特別是添加奶精或糖的咖啡飲品。建議控制每日咖啡攝取量,並監測血糖變化。4.阿茲海默症藥物代表藥物: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咖啡會影響這些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降低治療大腦認知功能的效果。此外,高劑量咖啡因可能削弱乙醯膽鹼的保護效果,反而讓認知功能退化加速。5.氣喘藥物代表藥物:Theophylline、Aminophylline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包括焦慮、胃痛、心悸,若與咖啡同時攝取,可能放大不適感並影響藥效吸收。特別是兒童與年長者,更應避免高咖啡因飲品與氣喘藥併用。6.骨質疏鬆藥物代表藥物:Risedronate、Ibandronate這類藥物需空腹服用且僅能用白開水送服。與咖啡併服會顯著降低吸收率與療效,建議服藥後30分鐘內勿進食或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影響骨密度改善成效。7.抗憂鬱藥物代表藥物:Fluvoxamine、Amitriptyline、Escitalopram、Imipramine咖啡會干擾抗憂鬱藥的代謝與吸收,特別是與fluvoxamine同時攝取時,會加強咖啡因本身的副作用如失眠與心悸,影響情緒穩定。建議服藥後間隔至少一小時以上再飲用咖啡。8.抗精神病藥物代表藥物:Clozapine、Haloperidol這類藥物透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來穩定情緒,但咖啡會降低藥物的吸收效果與在體內的穩定性。若需穩定治療成效,應完全避免咖啡與藥物同時服用。9.高血壓藥物代表藥物:Verapamil、Propranolol這些降壓藥可放鬆血管、減緩心跳。與咖啡併服會減少藥效吸收、降低降壓效果。研究建議,將服藥與飲用咖啡時間錯開一小時以上。10.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幫助人體入睡的天然荷爾蒙,而咖啡則具有提神作用,兩者相互對抗。若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品時仍飲用咖啡,將大幅降低幫助入睡的效果。建議晚上避免咖啡因攝取,以發揮最佳助眠功效。如何安排服藥與咖啡時間?「藥先吃,咖啡後上!」對於早上非得來杯咖啡,又必須服藥的人來說,最佳策略是以白開水服藥後,等待30至60分鐘再喝咖啡。此外,不同藥物之間也可能互相影響,若你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應與醫師或藥師討論用藥與飲食的時間安排,以避免藥效相互干擾。
-
2025-07-19 醫療.婦產科
【破解更年期】彭菊仙50歲開始大小毛病不斷!更年期警鈴提醒愛自己 也樂享空巢期
作家彭菊仙今年五十八歲,人生第一次寫好遺書並慎重交代家人,是在步入五十歲的那幾年。大約五十歲時,彭菊仙身體大亂,大小毛病沒斷過,她開始逛醫院。先是因為血尿掛了泌尿科、鼻血不止看耳鼻喉科、頭暈看了神經內科、心悸與心跳不規律看了心臟科,做了許多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她懷疑是更年期症狀到了婦產科,不料雌激素數值很正常,醫生初步排除更年期,還問:「妳五十四歲了,雌激素還是很漂亮,到底吃了什麼?」連最後一線希望都沒了,她茫然走出診間。(編按:更年期是個階段性的變化,雌激素並非緩慢衰退,通常是混亂且具破壞性地變動,有時高,有時低。)找不出病因 人生首次寫遺書那幾年她的睡眠狀況很差,睡前感覺心臟強力跳動,得用力按著以防它跳出來。好不容易睡著就開始作夢,無論夢境是什麼,都以「無法呼吸」作結,痛苦醒來。她只要聽聞某個朋友、某位名人在睡夢中猝死,就覺得下一個可能是自己,於是寫好遺書,還慎重地交代先生放哪裡。一直到因為嚴重睡眠障礙看了精神科,醫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並解釋與更年期荷爾蒙變化及生活壓力有關,一切才趨明朗。更年期警鈴 提醒好好顧自己回想茫然又狼狽的那幾年,彭菊仙認為更年期像是一記警鈴,抗議她多年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過去的她是拚命三郎,一天只睡四小時,晚睡早起,清早起床做早餐、當志工媽媽站導護,照養三個兒子,顧營養陪成長,不假他人之手,還閱讀、寫書,一個月接十幾場演講。應付高壓且多工的生活全憑青春元氣。獨自待家裡 最陌生竟是自己後來兒子長大離家、她的身體也出現各種狀況,彭菊仙高速前進的積極人生突然只能停在原地怠速運轉。她好幾度在先生、兒子各自忙碌的屋子裡,因為自己的生活一事無成感到挫折;也曾在家人都上班上學、獨自在家的日子裡感到「最陌生的原來是自己」。也差不多是那幾年,那時還被稱為「親子作家」的彭菊仙應邀與一位心理師對談親子議題,她到現場看見對方,驚覺自己的年紀差不多是這位女性心理師的母親了。她想著三個兒子已成年,身體也宣告不許再無止盡濫用,她決定放下過去的自己,從親子作家做回自己,好好的認識、照顧與探索自己。尋內在滿足 人生反而再升級身體更年期遇上生活空巢期,迫使彭菊仙重新審視生活,反而帶來人生的升級,過去事事求好、很怕浪費時間的她,目前把「鬆、緩、空」當生活指引,把自我照顧、找到內在滿足訂為人生的優先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