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722
筆 文章
-
-
2024-06-16 養生.聰明飲食
猛吃豆類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只有3種 吃錯當心澱粉過量
黃豆、綠豆、豌豆、四季豆……它們都叫「豆」,但在六大類食物中的分類、營養價值卻大不同。有些減肥的人,把紅豆綠豆當蔬菜吃,結果澱粉過量, 越吃越胖;有些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更需要了解哪些豆是蛋白質、澱粉或蔬菜,以免造成血糖波動。今天我們請營養師教你學會分辨各種不同的豆類家族。豆類種類繁多,民眾常常分不清楚它們屬於六大類食物的哪一類,新光醫院營養師嚴菱瑕表示,其實豆類分為「蛋白質豆」、「澱粉豆」及「蔬菜豆」。其中蛋白質豆只有三種,分別為黃豆、黑豆及毛豆,歸屬於豆魚肉蛋類中的豆類,也就是俗稱的「大豆」。三種大豆依成熟度、品種不同,營養成分略有差異。黃豆、黑豆及毛豆不同的地方在於品種、外觀顏色、豆莢成熟度與採收時間。嚴菱瑕說,毛豆是在豆莢、豆子的顏色還是青色、豆子約八分熟時進行採收,屬於未成熟的大豆;隨著毛豆及豆莢逐漸成熟,依品種不同可能會變成黃豆或黑豆再行採收。因此,外界常說「毛豆是黃豆或黑豆的小時候,這說法是沒錯的。」植物性蛋白質有利心血管,適合三高等慢性病患。在營養價值方面,嚴菱瑕說,黃豆、黑豆及毛豆都富含蛋白質,為植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不同於來自牛肉、豬肉、羊肉等肉類的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含有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消化,脂肪含量低,可以保護心臟血管,且熱量不高、不含膽固醇,對於控制血脂也有幫助。動物性蛋白質如果攝取過多,恐造成血管阻塞,增加心肌梗塞等風險;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保護心臟,建議三高等慢性疾病患者族群,可以多吃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婦科癌症患者是否適合吃大豆,先諮詢醫師。嚴菱瑕說,大豆類含有「大豆異黃酮」,它是一種類雌激素成分,可以減緩更年期女性因荷爾蒙不穩定而產生的潮紅熱、心悸、盜汗等狀況。但她提醒,若有婦科癌症問題的患者,恐與治療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建議食用前應先諮詢醫師,並適量食用較為恰當。黃豆常被拿來做成各種豆製品,不論是直接吃黃豆,或是食用豆漿、豆腐、豆干等製品,都可以直接攝取到蛋白質。而在豆腐製程中,會加入鈣粉,同時可以增加鈣質攝取。大豆搭配其他蛋白質,算好總攝取份量。即便攝取黃豆、黑豆及毛豆等植物性蛋白質,仍須與其他蛋白質攝取量一併計算。嚴菱瑕說,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公克蛋白質,也就是說,一位體重60公斤的成年男性,一天蛋白質攝取量約為60公克,其中部分蛋白質可以由植物性蛋白質取代。舉例來說,一份蛋白質約為7克,一杯190cc的豆漿即為一份蛋白質,一天可以喝1至2杯;而20克的黃豆、25克的黑豆、50克的毛豆,各為一份蛋白質,每天也可吃1至2份。再搭配其他含有蛋白質的食物,每天約攝取6至8份蛋白質,以達到每天建議攝取量。3大蛋白質豆比一比黑豆:富含蛋白質,還有花青素。黑豆除含有蛋白質,也富含維生素A、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不同於黃豆的是,黑豆同時含有花青素,此為抗氧化、抗發炎物質。黃豆:蛋白質最多,另含有鈣質。黃豆的蛋白質含量最多,也富含鈣質,並有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營養師嚴菱瑕說,攝取黃豆的好處多多,可以幫助身體消除自由基、抗氧化,且其中所含油脂為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臟健康。毛豆:蛋白質略少,但熱量最低。毛豆所含營養包括蛋白質、膳食纖維,雖然蛋白質含量相較黃豆、黑豆偏低,但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其脂肪含量少、熱量低,含有鉀、磷等微量元素,還有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力。嚴菱瑕說,運動員或從事運動的人,須要補充蛋白質,又要控制熱量,多吃毛豆是很好的選擇。但須注意的是,市售即食毛豆,常會添加大量油、鹽等調味,攝取時要注意脂肪及鈉的攝取,不宜過多。如果是自己調味,盡量不要添加油、鹽等調味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5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必吃「10種食物」分解脂肪、加速代謝! 1食物燃脂效果是綠茶2.5倍、這款油還能增肌減脂
肥胖不僅僅會影響外觀,也對健康直接或是間接造成些許影響。肥胖不只是體重的問題而已,脂肪的堆積才是關鍵,因此,正確的體重控制,應該是學會如何消除體內的脂肪。營養學教授王進崑指出,運動與飲食控制是減重最基本的原則,然而正確選擇可以幫助脂肪燃燒的食物,更容易達到減重的效益,因為攝取能夠幫助燃燒脂肪的食材,可以有效地促進脂肪代謝,幫助維持好身材。 1、肉桂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研究顯示,在食物中添加1/4至1茶匙的肉桂,立刻可以讓身體脂肪分解並加速代謝,肉桂的燃脂效果是綠茶的2.5倍。 2、富含維生素B1、B2之食材維生素B1及B2對於熱量的代謝相當重要,它們是酵素的輔脢,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B1及B2時,酵素就無法發揮作用。因為維生素B1、B2是水溶性的維生素,無法儲存於體內,多餘的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也相當容易隨著食品加工過程而流失,因此,需要時常補充。動物肝臟稱得上是維生素B群的寶庫,但是全穀類、五穀雜糧、酵母、小麥胚芽、豆類、牛奶、肉類等,也都是重要的維生素B1、B2來源,也可以從中攝取。 3、富含天然酵素之食材酵素不但能夠減少中性脂肪囤積在血液中,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達到燃燒脂肪的功效。因此,適當補充酵素,可以達到節省體內酵素流失的目的,身體就能夠有效地利用體內的酵素來消耗多餘的脂肪,自然可以促進熱量的代謝。我們常吃的鳳梨、香蕉、木瓜、奇異果等水果,都含有非常豐富的酵素,另外,常在餐桌上的香菇、白蘿蔔、洋蔥、山藥、豆芽菜等蔬菜,酵素的含量也非常豐富。 4、共軛亞麻油酸共軛亞麻油酸是亞麻油酸的同分異構物,已經發現具有增加肌肉以及減少體脂肪囤積的功效。除此之外,共軛亞麻油酸還具有清除自由基以及抗癌等效果。專家建議,可以從葵花油中攝取共軛亞麻油酸。 5、富含大豆皂角之食材大豆皂角能讓腸胃不容易吸收多餘的熱量,同時也具有抗氧化、調降血低膽固醇以及血脂肪的作用,還能夠抑制血栓生成、防止動脈硬化。大豆及大豆製品,包括豆腐、豆皮、豆漿以及味噌中之大豆皂角含量,都相當豐富,也是很好的攝取來源。 6、富含木質素之食材木質素可以活化腸道功能,使排便變得通暢,並可刺激體內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堆積在體內。包括芝麻、燕麥、穀類、可可亞、大豆、亞麻仁等,都含有很豐富的木質素,可以從中取得。 7、含咖啡因之食物咖啡因是茶以及咖啡苦味的來源,可以刺激腦部活動、振奮心情,同時還有利尿的效果。研究發現,咖啡因有促進脂肪分解的功效,包括我們常喝的綠茶、烏龍茶或是咖啡等,其中都含有咖啡因。但是要特別注意,喝咖啡的時候,不要加糖和奶精,咖啡因燃脂的功效才能夠充分發揮。另外,喝咖啡會感覺心悸的人,並不建議嘗試。 8、含輔脢Q10之食材Q10是身體燃燒熱量時所必備的物質,若是體內的Q10足夠,則所攝取的脂肪就能夠充分地被代謝分解。除了燃脂這個功效之外,Q10也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有助於維持健康。富含輔脢Q10的食物,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鮭魚、鮪魚等魚類,而牛肉或是羊肉等肉類,菠菜、花生、豆腐、豆漿、橄欖油、葵花油等食材中,也有相當豐富的含量。 9、納豆輔脢納豆黏液中的酵素已經發現可清除體內的血栓,還能夠促進燃燒脂肪,抑制過剩的脂肪儲存。研究也證實,適當地攝取納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10、辣椒素辣椒粉、辣椒油以及辣椒,都含有豐富的辣椒素。辣椒素被發現具有燃脂的功用,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加速能量的代謝,但是腸胃道功能比較不好的人要小心選用。延伸閱讀: ·休假暴食、吃太多如何補救? 營養師公開「超強清腸組合」:隔天三餐照著吃 ·為何一直瘦不下來?專家公開「2關鍵原因」:注定的 尤其1基因平均體重多3公斤
-
2024-06-13 醫聲.罕見疾病
不懂基因檢測報告該怎麼辦?透過專業的「遺傳諮詢師」解密遺傳秘密,衛福部應未雨綢繆「此事」!
將口水吐進唾液收集器回寄,由日本實驗室分析檢測三百多種基因,有助預測疾病風險;檢測套組僅需八千多元。近年,基因檢測夯,不少生技公司在醫療科技展大肆宣傳好處,連購物平台也公開販售檢測套組,但在缺乏遺傳諮詢師專業講解下,民眾常自己嚇自己,花錢活受罪。基因諮詢的專家:遺傳諮詢師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透過基因篩檢可降低新生命發生遺憾的風險,其中遺傳諮詢師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全國僅64名遺傳諮詢師取得人類遺傳學會、台灣遺傳諮詢學會頒發的證書,衛福部也未擬定國家專業認證機制,亂象叢生。在搜尋網站鍵入「基因諮詢」就出現許多認證課程,不分學歷背景,任何人均可報名參加;上課兩至三天、花上五六千元就可取得「基因諮詢專業認證」,沒空還可網路視訊上課。台灣遺傳諮詢學會理事長簡純青表示,遺傳諮詢師為具有高度醫療專業的醫事人員,必須具備基因檢測知識正確解讀報告內容,更需良好溝通技巧;我國一九八五年推行「優生保健法」重視遺傳諮詢,但迄今近四十年,政府仍未將遺傳諮詢師列入國家專業認證中,導致相關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民眾付出大錢卻無法理解基因檢測報告背後的意義?愈來愈多醫院、健診中心、生技公司提供基因檢測服務,但部分業者只提供檢驗報告書及書面解讀,民眾花錢僅能換來看不懂的數字圖表。簡純青表示,速成班遺傳諮詢師的專業度不夠,可能也不清楚自己講錯什麼、給病人什麼錯誤觀念,容易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北榮細胞遺傳檢驗室主持人張家銘表示,常有門診患者拿著在其他地方做的基因檢測報告希望釐清困惑,報告常提及某些基因異常,罹患某些疾病或癌症的風險較高,例如與尿酸相關的特定基因ABCG2出現變異,「可能」導致尿酸較高,這就讓患者以為將罹患高尿酸血症。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做了基因檢測,發現帶有乳癌遺傳基因BRCA1突變,於是預防性切除了乳房、卵巢。張家銘說,門診也收治過這類病人,在診間哽咽問著「是否必須切除?」事實上透過基因檢測也能協助癌友精準用藥,而危險族群可經由飲食、生活習慣及定期檢查,降低罹癌風險,不用過於恐慌。目前全台有14家醫院設置遺傳諮詢中心,依規定各需2位遺傳諮詢師。簡純青認為,神經內科的神經退化疾病、皮膚科的皮膚病變及癌症門診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均需遺傳諮詢師提供諮商,預估全台至少需200人才夠用,目前僅64考到證照,呼籲衛福部健全遺傳諮詢專業體系,將遺傳諮詢師納入國家專業證照體系,嚴格把關基因檢測的品質,抑制基因檢測市場亂象。砸大錢進行基因檢測 缺少專業解讀恐導致罕見疾病者心理不安罹患海洋性貧血,常年為心悸、頭暈等症狀所苦的陳小姐,已到適婚年齡,與男友交往穩定,但一直不敢跨出那一步,原因是男友為獨子,她擔心宿疾遺傳給小孩,將來承受和自己一樣的病痛,對於另一半的求婚,遲遲不敢說「我願意」。「罕見疾病的患者都會擔心下一代是否仍會出現罕見疾病,孩子飽受疾病的折磨。」奇美醫院兒科遺傳諮詢師郭美金說,常遇到前來諮詢的女性,心情極度緊張,講著講著就哭了出來,令人不忍。郭美金表示,許多人花了好幾萬元接受基因檢測,看到報告後陷入憂鬱情緒,擔心影響保險、婚姻及下一代也遺傳了遺傳疾病,有人為此持續諮詢二、三年,仍未走出心中陰霾。遺傳諮詢師專業解讀 可望安撫受試者焦慮不安的情緒如果報告出由「遺傳諮詢師」以科學數據及深入淺出等方式解說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及可能風險有多大?可透過什麼方式減少發生機率?有哪些預防或治療藥物?哪裡可以找到相關資源?相信可安撫受試者焦慮不安情緒。郭美金強調,基因檢測報告不只影響自己、另一半,甚至牽涉到一整個家族的身心健康狀況,尤其某些致癌基因或是先天遺傳性疾病,這對諮詢人員來說壓力沉重,並非一般心理師所能承擔。台灣遺傳諮詢學會理事長簡純青表示,檢測已知基因突變位點花費約二至三千元,但部分生技業者推出近十萬元套組,其中部分檢測項目並不適用所有人,民眾也不瞭解檢查項目意涵,建議接受相關檢測前應先接受醫師評估,報告出爐後更需遺傳諮詢師解釋內容。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13 焦點.健康知識+
陳奕迅打球中暑跌倒,下巴縫30幾針!刮痧消暑氣,1張圖看你病得多嚴重
陳奕迅打球熱到中暑,跌倒下巴縫30幾針,端午節後,天氣變得好熱,夏天正式來臨,運動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才能避免中暑。 好熱哦!我的頭好暈,有點想吐,全身無力⋯⋯」,一名在戶外頂著大太陽跑業務的業務員,不禁打電話向同事求救。夏天往往天氣燥熱,動輒飆出攝氏30多度的高溫,人體一時間無法適應高溫,同時無法立即補充脫失的水分,不能有效散熱,就可能會出現類似中暑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胸悶、心悸、食慾不振等情況。碰到有人中暑,一般人可能會採取傳統民俗療法中「刮痧」急救方法,刮痧可以說是中暑的救星! 刮痧來治療中暑的原理中暑在中醫上可稱為「傷暑」、「中熱」,又俗稱「發痧」、「著痧」。如果未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度休息與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則有可能出現血壓下降、呼吸急促、肌肉痙攣等現象,必須迅速送醫救治,否則容易進入熱衰竭,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危險。 中醫所說的「痧」,即是身體內部的疾病反應在身體外部皮膚上的表現,而刮痧就是以物理的方式將「痧」刮出來,能疏通氣血、發汗散寒、活絡肋骨,不讓「痧」繼續留存體內,這也就是利用刮痧來治療中暑的原理。 觀察痧色得知疾病嚴重度 延伸閱讀: 。中暑刮痧小心刮出壞死性筋膜炎!中醫曝「3忌」 這些人危險了 。全身都是汗喝冰水也會中暑! 專家曝「中了徵兆」:症狀跟長新冠很像
-
2024-06-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B12是什麼?缺乏會造成心神不寧、心悸?吃素者...3高危險群要當心
你有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容易感受到疲憊,卻找不出原因的問題嗎?這很有可能是缺乏維他命B12的症狀喔!大家可能多少都聽過維他命B群是什麼,但對於B12可能會有點陌生。到底維他命B12是什麼?誰容易缺乏維他命B12?缺乏又會有甚麼影響?今天就由《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對健康很重要的維他命B12吧!維他命B12是什麼?維他命B12(Vitamin B12,Cobalamin)又稱為鈷胺素,是一種水溶性維他命,它是目前最晚被發現的一種維他命。在外觀上是一種有著亮紅色晶體的物質。健康成年人有將近一半的維他命B12來源為飲食。食物中的維他命B12是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的,經過消化後在胃部被釋放出來,再與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 IF)結合進入腸道吸收進血液循環。因此,只要腸胃道消化吸收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讓維他命B12吸收不良而導致缺乏。 維他命B12每日攝取量是多少?自然界中只有微生物可以自行合成維他命B12,因此飲食是人類最主要的維他命B12來源。動物性食品中,特別是肝臟、肉類等都有豐富的維他命B12,乳品內也含有少量。而一般的植物性食品中,若是沒有特別經過營養添加,是不含有維他命B12的喔!所以純素食者很容易因為飲食來源不足而有缺乏症的危機,需要特別注意額外補充。 維他命B12建議攝取量肝臟是人體內主要儲存維他命B12的部位,而藉由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人類可以持續再吸收及利用維他命B12,每天僅有極少數的量會被排出體外,對於長年茹素者而言,單靠肝臟的維他命B12存量可以足夠維持數年,所以身體並不會馬上出現缺乏症,但若沒有注意而持續未補充,等肝臟存量消耗完之後一樣會出現缺乏的症狀。維他命B12缺乏有什麼症狀?雖然維他命B12是科學家最晚發現的維他命,但它在人體中是非常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透過抽血檢驗來得知身體是否有缺乏維他命B12。如果缺乏的話,可能會有以下缺乏症狀出現:•巨球型貧血維他命B12缺乏時會影響體內紅血球的分化以及成熟,造成血球體積變的巨大,連帶影響血小板、白血球數量的異常,導致惡性貧血。常見的症狀有括皮膚蒼白、活動力降低、疲勞、呼吸短促、心悸等等。•神經併發症及心智功能下降維他命B12缺乏患者會出現神經併發症,包括下肢麻痺疼痛、步伐不穩,甚至會影響認知功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失調及失智症狀。前面所提到的心神不寧、幻覺等就是屬於這方面的維他命B12缺乏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晚期的神經併發症是沒有辦法靠補充維他命B12來復原,因此需要更注意治療時機。•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液中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的濃度一直被視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如果缺乏維他命B12,會造成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上升,而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所以我們需要維他命B12來調節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容易缺乏維他命B12的族群有哪些?一般健康成年人如果飲食均衡,是可以攝取到足夠維他命B12的,通常缺乏的狀況會出現在下列高風險族群中,如果你也是屬於下面的族群,就要特別注意維他命B12的補充喔!•純素食者維他命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品,因此純素食者很難透過飲食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B12。在台灣衛福部出版的《素食飲食指標》中提到純素者可以透過攝取藻類(海帶、紫菜等)來補充維他命B12,但美國營養學會在素食的官方白皮書中提到「藻類為不可靠的維他命B12來源」。至今兩派仍各持說法,因此建議純素食的民眾還是可以選擇從保健食品來補充維他命B12會比較保險喔!•有胃腸道吸收問題者維他命B12吸收不良、腸道的疾病包括乳糜瀉、腸黏膜受損等患者也有可能會因腸肝循環的機制被影響,使維他命B12無法有效回收利用而造成缺乏。•年長者維他命B12的缺乏在年長者身上十分常見,年長者因為胃酸分泌不足、腸胃道吸收的功能下降,無法將食物中的維他命B12有效釋放出來,也無法有效吸收,所以也屬於較容易缺乏的族群。由於維他命B12的缺乏症一開始並不明顯,且與許多老年症候群相似,因此更容易被忽略。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也對維他命B12有更多認識了呢?一般民眾除了飲食均衡、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定期施做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自己及周遭人的身體狀況,減少這些缺乏症發生的風險喔!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焦點.健康知識+
又地震?你可能有地震後頭暈綜合症 10穴位緩解症狀 ,緊急避難包「6大必備指南」一次看
4月3日花蓮發生7.2地震後,月餘以來發生過若干次大小餘震,使得許多人出現一種常見的地震後遺症,總覺得似乎地面在搖晃,也因此網路上出現一張地震迷因圖,一個裝半杯水的杯子,樂觀的人說:「這杯水還有半杯。」,悲觀的人說:「這杯水只剩半杯。」,結果台灣人看到卻說:「這杯水在搖。」「地震後頭暈綜合症」好發對象雖然迷因圖只為搞笑,卻也道出許多人的心聲,義大癌治療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冠佐表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Post-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 PEDS)是一種常見於地震後的症狀,有三大特徵,包括頭暈、定向障礙和失衡感。讓人感覺地面持續震動或搖晃,即使在地震停止後,這種感覺仍然存在,日本稱這種現象為「jishin-yoi」或「地震醉」,強調其迷失方向和令人不安的特性。陳冠佐表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的症狀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各異,這些症狀短則持續數小時,長則可能數月不等,發生原因通常與不平衡及頭暈有關。研究顯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經常發生在具有以下特徵的人身上,年齡在21 歲以上、女性、地震期間處於3 樓以上的較高樓層,或是曾有耳鳴、耳脹、焦慮、以及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等病史等。在中醫治療上,穴位按摩對於緩解焦慮有效,陳冠佐提供10個推薦穴位,以大拇指按壓,也可以搭配市售的含薄荷的精油使用,例如白花油、萬金油、小護士等,進而促進氣機的流通,疏通絡脈,有助於舒緩頭暈的感覺。10大指壓穴位緩解焦慮症狀1.神門 (HT7) - 位於手腕上,這個穴位能有效緩解焦慮、失眠和心悸。建議在感到壓力時或睡前按摩一分鐘。2.印堂 (EX-HN3) - 位於眉毛之間,這個穴位能緩解一般焦慮及相關症狀,如頭痛和失眠。以緩慢的圓圈方式按摩最多5分鐘。3.合谷 (LI4) - 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網狀區域,這個穴位能減少壓力、頭痛和頸部疼痛。建議在兩隻手上施加4-5秒的堅實壓力。4.太淵 (LU9) - 位於靠近拇指的手腕側,這個穴位能幫助緩解焦慮、失眠和胸痛。建議在每隻手腕上輕輕按摩約一分鐘。5.手三里 (LI10) - 位於肘部下方兩指寬的地方,這個穴位能改善大腸的氣流,並緩解一般焦慮、頸部緊繃、肩膀疼痛和腹瀉。6.內關 (P6) - 位於內前臂,距離手腕上方約5公分,這個穴位能減少焦慮和噁心。建議按摩4-5秒。7.印堂 (EX-HN3) - 位於眉毛之間的中點,這個穴位能緩解焦慮、失眠和頭痛。以圓圈方式按摩最多5分鐘。8.安眠 (EX-HN22) - 位於耳垂後方,這個穴位能促進睡眠和減少焦慮。建議按摩2-3分鐘。9.三陰交 (SP6) - 位於腳踝內側骨頭上方三指寬處,這個穴位能幫助緩解焦慮、失眠和經痛。建議施加堅實壓力1-2分鐘。10.百會 (GV20) - 位於頭頂,這個穴位能減少焦慮、頭暈、頭痛和磨牙。建議輕輕按摩幾秒鐘,逐漸增加時間。但陳冠佐提醒,若狀況沒有緩解,建議仍應盡速就醫,由醫師進行評估及治療。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準備什麼?4月3日花蓮地震後,網路上許多人開始討論應自備一個緊急避難包,當情況緊急時,才能立刻取得逃生所需的相關物品,但是,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怎麼準備?該放進哪些物品?建議可使用家裡舊的後背包,避難時就能夠空出雙手,此外,緊急避難包應放置於大門口或玄關附近,隨手可取得之處,以免情急之下找不到。緊急避難包裡的物品,建議從延續生命、緊急醫療、避難求援三大思維,著手準備六大類物品。避難的首要條件是「延續生命」,切記333原則,人的極限是3小時失溫、3天不飲水、3周不進食,以此為原則,應準備以下三大類:一、避免失溫-禦寒保暖衣物輕便外套、內衣、襪子、毛巾、手套(橡膠手套)、雨衣、小毛毯、暖暖包等,市面上有販售鋁箔救生毯,或如果有小型睡袋,在可背負範圍內(男性約15公斤,女性約10公斤),也可一併帶出。有嬰兒的家庭要記得嬰兒背帶最好也放在出門可隨手拿得到的地方。另外如果有輕便的鞋子,甚至具備防水功能,也建議放入一雙,避免避難時因地面碎石、玻璃刺傷。二、補充水分-緊急糧食飲水最好準備3天份的水,每人每天1加侖水=3.78公升,建議購買瓶裝水,要喝時再打開,考量體積重量,可以小包裝飲用水為原則進行準備。三、防災食品以不需要烹調,單手可食用為原則,例如市面上已有許多快速補充能量的穀物棒、蛋白棒、堅果棒等,另外許多人會準備的罐頭食品,建議不要選擇太過鹹的種類,避免越吃越渴。如果家中有寵物,寵物的飲食需求也需要另外考量,放入緊急避難包中。第四類應考慮「緊急醫療與清潔」,建議如下:四、急救醫療及清潔護理用品急救醫療以外傷與個人必要藥物為優先,優碘、棉花棒、紗布等急救用品、溫度計、醫藥(每日服用藥及常用藥等,要注意藥品保存時效及保存方式)等。清潔護理用品則包括口罩、乾洗手、面紙、濕紙巾、衛生棉,有嬰兒的家庭要記得帶尿布。最後兩類物品以「避難求援」為原則。五、重要證件影本身分證、健保卡及存摺影本,其他合法證明重要證件影本、另需要少許現金,最好準備些零錢,因為可能會使用到公共電話或自動販賣機。可準備家人照片,作為精神支持與尋人之用。六、求救物品哨子、警示閃光燈,防災地圖(可至內政部消防署或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網站下載)、可攜式收音機、手電筒、電池、螢光棒、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充電器材,為防止暈眩或蚊蟲咬傷,也可準備薄荷精油備品,自帶光源之手錶,以及備用眼鏡。備妥地震緊急避難包之後,記得半年檢查一次,尤其應確認藥品和食品效期,敷料醫材是否受潮,以及更換飲用水。可登入內政部消防署建置【全民防災e點通】個人化防災系統(https://bear.emic.gov.tw),在「防災準備」/「準備避難包」,檢核物品準備情形,系統也會自動在半年後提醒再次檢查避難包。並記得定期每半年檢查避難包內容物,以確保物品有無損壞、使用期限,是否需要更新替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6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最愛問【腎臟病】頭暈、疲憊、容易喘,慢性腎臟病導致的貧血該怎麼治療?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 林軒任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因腎臟負責分泌紅血球生成素 (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但當腎臟功能受損,紅血球生成素的分泌量會下降,使骨髓無法有效製造紅血球,就會出現頭暈、喘不過氣、心悸、臉色蒼白、四肢無力等症狀,通常會透過注射紅血球生長素(俗稱生血針)治療。造成貧血的原因相當多,以台灣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為例,通常是因為鐵質不足所導致,常見於月經經血量過多、動過胃部手術、癌症患者等,患者會出現皮膚蒼白、頭暈目眩、容易疲倦、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通常會建議患者多吃含鐵質量高的食物,或以口服鐵劑、靜脈注射等方式治療。造成腎性貧血的原因,除了上述紅血球生成素分泌量不足外,還包括紅血球壽命縮短、缺乏鐵質、維生素B12、葉酸、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一般來說,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的患者,就會慢慢出現血紅素下降的現象,但因為貧血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常常被人所忽略。診斷貧血的方式,是測量血液中的血紅素,正常人的血紅素12-17gm/dL,腎臟病患者血紅素目標大約10-11 gm/dL,小於正常值即為貧血。紅血球生長素是目前針對腎性貧血,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可以大幅改善症狀,也能減少輸血次數。但腎性貧血的治療目標,和一般貧血不太一樣,還會評估抽血數值及臨床症狀,為患者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針。【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5-15 醫療.腦部.神經
身體有狀況檢查不出原因,怎麼辦?是自律神經失調?醫師告訴你如何檢查、改善、治療?
頭暈、頭痛、胃痛、心悸…,許多人身體出現問題檢查不出原因,有時醫生會說「你這個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對許多人而言就像個都市傳說。其實自律神經失調是可透過檢查評估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醫師一一說明。身體有狀況,檢查不出原因?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在作怪? 自律神經:身體的油門、剎車洪育忠醫師表示,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大腦控制、不受自我意識控制的神經,調節血液循環、內臟器官、免疫系統等運作,可分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就像是身體的油門,在壓力狀態下亢奮;後者則像是剎車系統,在休息時刻下身體放鬆。兩者需平衡、避免失調。 當油門、剎車失靈時:影響自律神經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壓力,當長期受壓力影響自律神經就可能失調,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也會使得身體運作出現問題,包括心跳加速/變慢、呼吸急速/減緩、便祕/腹瀉、頭痛、頭暈、胃痛、耳鳴、免疫系統失衡而容易生病等,各器官也都可能出現問題引起相關症狀。 較容易自律神經失調的人:自律神經失調較常見於敏感、容易受外界影響、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或有慢性過敏的人群。因此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建議前往檢查了解原因,以避免自律神經失調而長期影響身體健康或有潛在的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也能檢查出來?怎麼檢查?需要做些什麼? 先依症狀到相關科別檢查:洪育忠醫師表示,身體出現症狀建議先到症狀的相關科別進行檢查,例如耳鳴先看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腸胃症狀先看腸胃科。若遲遲沒有改善可再詢問是否進行其他科別檢查、轉診。如果都檢查不出原因,接著可考慮到身心科、健檢中心等檢查是否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檢查:自律神經失調可由「自律神經分析儀」或稱「心跳變異律分析儀」進行評估,在安靜舒適的環境當中平躺於床,手腳夾上檢測器,閉目養神並放鬆,因人而異進行約10分鐘檢測。經由測量心律對自律神經的影響等要素,分析自律神經的強弱、年齡、功能、平衡等,依此評估身體不尋常的症狀是否有較高的可能性是因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從臨床經驗來看準確度約有7成。如有需要也會再討論後,安排如慢性食物過敏、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等檢查。整體而言,重點在找出最確切的可能原因並改善。 重點:找出症狀的原因並改善。由於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心律,例如檢查當下正在感冒、或是前一天剛好沒睡好等等,這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到心律、自律神經檢查。也因此檢查次序會如前述建議,先抽絲剝繭、釐清是否有潛在疾病,以免先檢查自律神經但其實有疾病存在。若檢查無恙、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可能性高,就可透過藥物等方式針對自律神經失調進行治療。 醫教6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紓壓、飲食、睡眠,多管齊下! 排除壓力:洪育忠醫師指出,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的最大關鍵在於壓力,若排除壓力來源自然是好,但壓力往往不是說停就能停,例如檢查完之後也還得繼續上班。因此會建議透過日常可主動安排或介入的方式進行治療及改善,包括適度紓壓、飲食調整、良好睡眠等。 適度紓壓:日常可養成簡單、輕鬆的運動習慣,能微喘即可,例如競走,每天約30分鐘左右。也可以透過簡單的腹式呼吸、瑜珈、冥想、芳療等方式紓壓。 飲食調整:飲食方面多以原型食物為主,多攝取含有色胺酸、血清素、多巴胺、鈣、鎂、鋅、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有利自律神經穩定,食材常見如牛奶、深綠色蔬菜、香蕉、堅果類、糙米、豆漿等豆類、深海魚等。日常也盡量避免烤、炸、辣等易使身體發炎食物。 良好睡眠:可安排自己規律的在晚上10點就先把燈調暗,放下手機、避免受3C產品的藍光等相關刺激,並在11點就寢,避免晚睡。平時也可營造只休息、不做其他任何事情的睡眠空間,讓身體習慣。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若自律神經失調較嚴重、平常也感覺得到相當大的壓力或憂鬱等負面情緒,或是有身心疾病等,視情況醫師也會開立抗憂鬱劑、鎮定劑、安眠藥等相關藥物進行輔助治療,並也建議安排心理諮商了解背後原因並予以改善。 透過各種主動安排的方式,多管齊下解除或降緩壓力,更有助自律神經平穩、恢復舒適自在的生活,也降低身體不適或間接引起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生病卻檢查不出原因?心理師教6觀察,可能是「罹病焦慮症」。 .壓力來襲,讓自律神經措手不及?專家淺談自律神經失調用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小酌變豪飲!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
明天是「台灣無酒日」,不喝酒最健康。醫師警告,小心酗酒、飲酒過量,會爆發急性胰臟炎,進而罹患糖尿病、胃潰瘍、肝炎或失眠等疾病。 小酌變豪飲 腹部經常隱隱作痛41歲的許先生,原本個性內向、容易緊張、不擅言詞,大學時發現喝酒有助於社交,小酌能放鬆情緒,與人互動不會產生距離感,從此他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酒類。畢業後從事業務工作,他不但酒量好還懂品酒,應酬交際很多,但近一年來腹部經常隱隱作痛,容易疲累、吃不飽。日前許先生急性腹痛到急診就醫,發現急性胰臟炎住院治療,同時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礙於工作所需,他出院後還是回歸應酬生活,直到胰臟反覆發炎數次,他才決心戒酒,目前在戒酒門診持續治療中。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酒精對人體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國外研究統計,酒癮病人產生肝炎機率高達30至50%,而慢性的酒精使用與近四分之一急性胰臟炎有關。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指出,許多酒癮個案因為反覆的胰臟發炎,衍生糖尿病、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問題,若長期使用酒精還會導致胃潰瘍、出血、肝炎、情緒不穩或失眠等問題。台灣十大癌症中有六種與酒精有關,特別是上消化道的癌症。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提到,酒癮的傷害是立即性的,除了身體病變,還會產生行為暴力問題,進而衍生家暴、酒駕等社會風險,據統計,有60%家暴都與飲酒有關,因此不可輕忽飲酒造成的危害。許多人因為失眠而小酌助眠,但常會不自覺愈喝愈多。陳文建表示,酒精具有成癮性,只要透過酒精,無論是想放鬆、想助眠、想紓壓,都容易因此產生耐受性,要愈喝愈多或透過更高濃度的酒類才能達到相同效果。多數酒癮者在酒量練成的過程中,無形被酒精綁架了身心,一旦沒喝酒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手抖、心悸、反胃、焦慮難入睡等,因此只要影響生活或功能,應該就醫治療予以戒除。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酒精造成的毒害遠遠超過其他毒品,酒癮者的平均壽命更比一般人少25至30歲,可說是非常嚴重。陳益乾強調,飲酒沒有任何安全量,即便要喝,有飲酒習慣的人一周也不宜超過兩個單位的飲酒量(約500ML啤酒),唯有遠離酒精,才能迎向健康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6 醫療.新陳代謝
低血糖會死嗎?「一狀況」 高度危險須立即處理 平時做好3件事保命
日前有位四十多歲男子,在台中市南屯區一家火雞肉飯店用餐時,被店家發現,拿著筷子一動也不動,呈現「石化」狀態,嚇壞業者。待救護人員趕到,檢查後發現是低血糖作祟,立刻補充葡萄糖並送醫才沒事。血糖過低致「木僵」 屬高危狀況須立即處理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營養治療科主任、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表示,因血糖過低一動也不動近似定住的「木僵」狀態,屬於嚴重的神經缺糖性症狀,患者失去意識、也失去行為能力,屬於高危狀況,必須立即處理。據警消人員表示,119幾乎天天都會接到類似的報案電話。之前,新竹就有人看到騎士停於紅燈前,倒下來又像喝醉一樣,身體左右搖擺,事後調查他並非酒駕,而是低血糖產生的頭暈目眩;還有市場內,騎腳踏車的阿伯,突然動也不動,同樣也像是入定一樣。他們都發生了低血糖,但是表現不盡相同。低血糖典型症狀盜汗、心悸 一般人餓過頭也會這樣蔡世澤表示,低血糖典型症狀是盜汗、心悸、顫抖等,健康民眾餓過頭,也可能出現這樣的症狀,但一般人若因此感到不適,就會自動補充食物,獲得緩解。自己無法處理、需他人出手救援的「嚴重低血糖」 ,則是令糖尿病友及照護人員最擔心的急症,處置失當或失時,後果堪慮。另一種是「無感低血糖」或「低血糖不自覺」,血糖已經太低,病人依然無明顯或只有輕微的警兆,卻往往在人前突然直接倒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患者罹病長久後,身體反制低血糖的機制失靈,所以對病程長、年紀大、肝腎功能不好的糖友,血糖控制不要過於嚴苛。一般血糖數值低於70,就可能出現症狀,再降低到40、50時,就會意識不清、行為異常、抽搐、甚至昏迷,「木僵」表現罕見,蔡世澤表示,台中救護人員反應機敏、處置很得當。嚴重低血糖 做好3件事保命由於一旦發生過嚴重低血糖事件後,以後仍有機會重現,蔡世澤提醒,必須徹查原因、調整藥物治療,也要勤加監控血糖動態。平常也要注意以下3點,以防隨時可能的低血糖急症。1.隨身配帶的連續血糖裝置,可以根據血糖趨勢,發出低血糖警示,不無助益。2.隨身包能放入葡萄糖片或含糖飲料,方便旁人立刻施救。3.發生過低血糖的糖友,最好身上戴著識別證件、手環等,註記自己的疾病及藥物名稱和緊急聯絡辦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情緒波動比症狀更難解 醫:學習適時放手饒過自己
女性邁入50歲後,陸續走入人生新階段「更年期」。台北、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高銘偵說,她去年也正式成為更年期的一員。不過早在50歲前,她就開始做準備,開立中藥調理身體,面對更年期的到來,出現種種身體反應,就從「改變自己」下手,調整作息因應,現在靠著跳舞爬山等興趣調整狀態,逐漸適應新人生。 更年期情緒波動最難解,還會影響家人。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七七是指49歲,卵巢功能慢慢走向枯竭,進入更年期。高銘偵表示,每位女性都會面臨更年期,但不少人光聽到「更年期」三個字就嚇得無法自處,曾有患者一到診間就詢問她:「有沒有辦法延緩更年期發生?」她笑說:「秦始皇也想長生不老啊,人不可能真正不老。」而女性懼怕更年期,背後最大的原因常常是不敢也不想面對衰老,即所謂中年危機。 高銘偵說,更年期的症狀雖變化多端,如熱潮紅、盜汗、心悸、陰道及眼睛乾澀等,都有辦法透過藥物或是調整作息改善;但更年期最麻煩的症狀是情緒波動,如果女性還沒準備好面對衰老,常讓情緒問題雪上加霜,甚至易掉入更年期憂鬱症的漩渦中,進而影響家庭其他成員。 面對睡眠障礙,早上四點自然醒,乾脆九點就入睡。特別是現代邁入50歲的女性,常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時期」,如果又碰到孩子青春期,青春期風暴對上更年期風暴,讓現代女性比起過去更難面對更年期情緒課題。 高銘偵說,自己育有三個孩子,去年正式邁入更年期時,加上醫院行政壓力、長庚大學中醫系備課、父母身體狀況及照顧問題、親子溝通等等壓力,時常睡不好,一開始也沒搞清楚是情緒壓力導致的睡眠障礙?還是更年期?但很快地開始調整睡眠時間,既然每天都被生理時鐘在清晨四點叫醒,那就不再拖延睡眠,改成九點入睡、清晨四點起床,既可以睡滿七小時,也能保養自己的肝膽經(夜間11點到凌晨3點)。降低做事標準,讓家人分擔責任,適時放手饒過自己。她也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起伏變化大,著手降低會讓自己產生焦慮的事情,如,做事的標準降低一點。高銘偵笑說,家事永遠是給「看不下去」的人做的,她是職業婦女,不可能工作、家務、養育孩子全部一把抓,她也會勸來看診的媽媽們「要適時放手,愛自己的方式就是饒過自己」。 高銘偵說,台灣的女性焦慮程度比男性還高,中醫所說的女性容易肝氣鬱結,肝鬱脈象表徵為「脈弦」,脈弦就是指像弓弦一樣緊繃,即壓力過大,但多數女性對於自我覺察情緒的能力不高,即使從外人來看壓力已經快壓垮她,她卻還不自知。她們有著共同人格特質,自我要求高,責任心非常重,她常對蠟燭多頭燒的女性說:「全部放下這些責任對妳而言很難,但也要試著讓家人分擔一些。」 學習覺察自我的情緒,逐步理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她學習「覺察情緒」,發現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的身心狀態,也將這樣的狀態移情到孩子身上。她開始找尋紓壓的方式,並且逐步理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漸漸地也找到家庭親人關係上的盲點,自己改變了,家庭的互動也才能慢慢出現變化。至於其他更年期的症狀,如睡眠障礙、心悸、熱潮紅等,除了調整生活作息以外,會使用中藥幫自己改善症狀。 找到喜愛的運動,持續做下去。「女性邁入更年期前,就得開始保養身心。」高銘偵建議,要找到自己喜歡的興趣,特別是喜愛的運動,否則很難持之以恆。她在大學時期就很喜歡爬山,目前有15座百岳紀錄,成功挑戰山頭是一種成就感,過程中除了能強健筋骨,還能欣賞蟲鳴鳥叫,放鬆心情,一舉數得。若更年期後發現情緒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可使用「更年期量表」中「情緒量表」做自我檢測,後續再找尋醫師協助,一步步改善。高銘偵說,全球走進高齡化社會,停經後的女性還有30幾年的人生要過,大家都知道車輛都要保養,其實人也得保養,才有助於活得開心、活出自己。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愛自己」。高銘偵醫師小檔案● 年齡:51歲● 現職:台北、林口長庚中醫婦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中醫系中醫婦科課程負責人● 經歷:中國附醫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 給患者的一句話:無論是身心靈都好好善待自己。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調整飲食、洋蔥穿搭 醫建議從2方面緩解更年期失眠、熱潮紅
女性一生中面臨不同階段的生理變化,步入中年後,更年期來臨,隨荷爾蒙失去,面臨健康威脅。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華筱玲表示,有患者自更年期開始,直到七、八十歲,數十年間均受相關症狀所苦。更年期是必然現象,建議女性盡己所能調適,多從事能讓自己快樂的活動,不必勉強自己回到更年期以前的生理、心理狀況。早期、過度期、絕經期三階段,有些人長達數十年。華筱玲說,更年期可依照月經的狀況分為更年期早期、過度期、絕經期三個階段。更年期早期,婦女月經開始不規則,有時兩次月經時間拉長,有時變得更密集,都有可能;來到過度期,女性雌激素下降,月經不規則情況加劇,甚至會二、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絕經期則是超過一年不來月經,此時體內雌激素降至20單位以下,卵巢指數FSH(促濾泡激素)則明顯上升。月經常見的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驚醒、心悸、失眠、口乾舌燥、頻尿、尿路感染等,更會伴隨情緒低落、情緒不穩、易怒、憂鬱、焦慮等心理症狀。坊間有論者說,更年期女性比較容易生氣,華筱玲表示,其背後原因是荷爾蒙對大腦造成影響,就連平時情緒狀況良好的人,在更年期期間也會受影響,但表現形式多元,除了易怒之外,憂鬱悲傷也很常見。開誠布公告知家人,請親友體諒,支持陪伴度難關。華筱玲指出,更年期是自然的生理過程,但面對身體狀況不如從前的情況,心中難免要預作準備,「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建議女性從事較有樂趣的活動,設法讓自己快樂一點。同時,可以開誠布公告知家人自己已經進入更年期的事實,請周遭親友多加體諒,好的支持系統是陪伴女性度過更年期的關鍵之一。熱潮紅、夜間難以入眠是女性更年期在生理層面最大的挑戰之一。華筱玲建議,更年期女性可以多攝取紅豆、當歸、山藥、月見草油等,這些食物含有類似雌激素的化學結構,也被稱為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熱潮紅通常是一陣、一陣的方式出現,來得快、去得也快,建議女性可採洋蔥式穿搭,並選擇棉質、麻質等較為通風的衣料,在室內時建議以風扇讓空氣流通,有必要時也可開冷氣。鈣片、維他命D、運動保骨質,荷爾蒙藥物輔助。除了更年期本身帶來的症狀,荷爾蒙流失也會導致女性衰老、皮膚乾燥鬆弛、粘膜乾燥、陰部、尿道、泌尿生殖系統也會乾燥不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升,體重控制困難,肌肉無力,骨質流失導致腰痠背痛等多種情況。華筱玲表示,更年期女性應盡量戒酒、戒菸,並多攝取鈣片、維他命D,少喝咖啡、茶等容易讓骨質流失的食品。華筱玲說,自己月經開始不規則時,先是出現睡不好、熱潮紅的典型症狀,但當時月經狀況還好,觀察一陣子之後,其他症狀加重,除開始調整飲食習慣以外,也開始服用鈣片、維他命D。在驗血檢測雌激素之後,服用荷爾蒙一段時間,直到症狀緩解才停藥,但仍持續運動避免骨質流失、肌少症等狀況,這些生活習慣延續至今。陰道荷爾蒙藥膏或塞劑,可提升性欲、緩解不適。許多民眾關心,過了更年期是否還能從事性行為?華筱玲表示,婦女在更年期後還是可以從事性行為,但因容易有粘膜乾燥等情況,建議使用陰道荷爾蒙藥膏或塞劑,除可改善乾燥問題,也可以幫助提升性欲。另外,進入更年期後,許多疾病問題可能相繼出現。華筱玲建議,每一至二年接受全身健檢,並定期接受癌症相關篩檢,透過凱格爾運動避免子宮陰道脫垂,注意保養生殖泌尿道,定期接受心血管相關疾病檢查等;而更年期女性免疫力下降,包含新冠疫苗在內,部分疫苗需要施打追加劑。更年期吃不吃荷爾蒙藥?吃多久?更年期要不要補充荷爾蒙藥物?讓很多女性遲疑。「若症狀不明顯,就不一定要吃荷爾蒙。」華筱玲表示,是否抽血檢查、服用荷爾蒙藥物需視個案而定,不過有些民眾即使雌激素還在正常範圍,也會有較為嚴重的症狀,可與醫師討論是否用藥。至於用藥時間,有些民眾吃一、二年就停藥,或者斷斷續續服用;也有人一停藥就不舒服,以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物幫助睡眠、熱潮紅仍效果有限,最後持續用藥至七、八十歲。如何緩解更年期失眠、熱潮紅?● 飲食:多攝取紅豆、當歸、山藥、月見草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衣著:採方便穿脫的洋蔥式穿搭,選擇棉質、麻質等較為通風的衣料。室內以風扇讓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華筱玲醫師小檔案● 現職: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台大醫學院教授● 給患者的一句話:盡己所能,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狀況,不必勉強自己跟之前狀況一樣。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骨鬆機率增15至20% 緩解更年期症狀首要任務是運動
女性到了中年免不了面臨更年期的煩惱,我國婦女平均45歲進入更年期,50歲停經;隨之而來的是女性荷爾蒙缺乏,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心理上的衝擊也不小。馬偕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劉蕙瑄表示,更年期婦女多數都會感到不舒服,若是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感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額外補充保養品或是考慮尋求醫療協助。45歲後荷爾蒙高高低低,失眠燥熱又心悸。在開始步入更年期,到完全停經前,身體內的荷爾蒙濃度並非漸漸消失,而是呈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不斷改變的狀態。劉蕙瑄說,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是完全不足,排卵功能尚未完全停止,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出血量有時候很少、有時候則很大。而停經後則是已經缺乏雌激素,此時僅靠皮下脂肪製造些許荷爾蒙。劉蕙瑄表示,荷爾蒙劇烈波動再加上雌激素調控比較差,可能出現盜汗、突然燥熱等更年期症候群。再者,荷爾蒙不足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連帶讓心情不穩定,甚至出現心悸等,都是典型的更年期症狀。泌尿道感染最常見,菌落改變導致反覆發炎。隨著荷爾蒙流失,身體容易出現膽固醇升高、泌尿道、骨質疏鬆、心血管等疾病。劉蕙瑄指出,更年期婦女求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泌尿道感染,女性因為生理構造,尿道較短本來就比男性容易感染;再加上缺乏雌激素,會讓泌尿生殖道的菌落發生改變,從原先呈弱酸性的環境(pH值3.8至4.2)轉為偏中性,且泌尿粘膜萎縮讓細菌更容易感染。若是平常喝水不足又長期憋尿,恐加劇泌尿道感染風險。而反覆膀胱發炎也是更年期常見症狀,劉蕙瑄說,若半年超過兩次以上泌尿道感染,或是一年有超過三次感染,在尿液檢查中看到白血球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即為反覆膀胱發炎。後續需要追溯生活習慣,或是做細菌培養確認是否為特殊菌種感染。不憋尿、避免便祕可減少壞菌,補充蔓越莓、甘露糖。劉蕙瑄提醒,平常要多喝水,養成良好排尿習慣,不要憋尿;同時長期便祕也會影響腸道菌落,恐會造成壞菌旺盛、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平常除了注意清潔保養,排便習慣也很重要。也可以吃針對泌尿道的益生菌,維持良好的泌尿生殖道菌落。若是沒有乳癌相關病史或荷爾蒙禁忌症,可以考慮使用低劑量雌激素藥膏擦拭外陰部。另外,蔓越莓及甘露糖也能讓泌尿道粘膜保持光滑,幫助細菌排出,進而減少發炎機會。七、八成婦女都會因為更年期感到不適,沒有特別表達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忍耐」。劉蕙瑄表示,首要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就是要「運動」,每個禮拜至少要2至3次,一次至少30分鐘。不只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也增強肌耐力,有助於改善身體盜汗跟燥熱情況。再者,運動會增加激素分泌,例如: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讓心情愉快,亦可幫助睡眠。多喝水、睡飽飽都能抗衰老,還要定期檢查。劉蕙瑄分享,抗衰老的道理跟疾病預防一樣,不只適度運動,水分攝取也很重要,一天攝取應該達1500至2000毫升;睡眠也要充足,建議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除了日常保養外,定期檢查也很重要。劉蕙瑄指出,大部分必要檢查國健署都已經涵蓋,包含3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5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有餘裕者或是高風險族群,也可考慮自費檢查,如停經後建議可二年左右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針對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等。身材瘦弱、少曬太陽者,練核心肌群且要補鈣補D。骨質疏鬆症好發在亞洲女性,特別是停經後三年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提升15至20%。「女性35歲以後就應該開始存骨本」,特別是長期吃類固醇、身材瘦弱者、較少曬太陽、少運動,曾經骨折,或是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者更必須注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同時也可以保護容易骨折的脊椎,讓其更有支撐力,亦可透過股四頭肌訓練保護膝蓋及大腿骨。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他命D也很重要,一天建議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根據統計,平均我國成人每日從飲食中可攝取的鈣質僅約500至600毫克,除了靠多吃深色蔬菜、魚類、芝麻等食物外,不足的部分可靠鈣片補充。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公費):30歲以上每年一次● 乳房攝影(公費):45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公費):5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 骨密度檢查(自費):停經後每兩年一次●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高風險族群公費一般人自費劉蕙瑄醫師小檔案● 年齡:45歲●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學科主任● 經歷:亞太婦女泌尿暨骨盆醫學會(APUGA)執行秘書長● 給患者的一句話:女生要學會獨處,最好每一天都要留時間跟自己獨處。● 粉專:女生漏尿的二三事-劉蕙瑄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4 醫療.精神.身心
恐慌症當下怎麼辦?怎改善?醫教6招應對,真的不行就「躺平」
恐慌發作、恐慌症發生時,總是讓人相當的不舒服,且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徬徨無助、甚至感覺像是生命安全正受到威脅。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教自救方法,也建議有相關經驗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利改善。突然恐慌發作?是恐慌症?醫教觀察,也可能另有原因 恐慌症4大因素:楊聰財醫師表示,恐慌症是一種焦慮障礙,會反覆出現各種不適感,相關因素繁多,不過大致可分為4大因素。若家族中有恐慌症家族史,個人也可能發展出恐慌症。生物因素則如大腦或荷爾蒙等出現相關異常或失衡等。環境壓力則可如生活中的重大變化、事件、創傷經歷。心理因素則如個人性格特徵、經歷、思維等。雖說有些人恐慌發作也可能難以發現明顯的原因,不過大致而言可從上述四點觀察,這幾點也都可能環環相扣。 可以觀察一下是恐慌症?或其他原因引恐慌發作?楊聰財醫師更進一步指出,「恐慌發作」和「恐慌症」兩者很像,但兩者有所不同,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許多疾病皆可能觸發恐慌發作,特定情況下會診斷為恐慌症,民眾可依此參考。 恐慌症相關症狀:從症狀來看,恐慌發作時可能出現心悸、心跳加快。出汗。發抖、顫慄。呼吸短促、透不過氣。感覺哽塞。胸悶胸痛等不適。噁心、腹部不適。頭暈、感覺快要暈倒。冷顫或發熱的感覺。出現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失去現實感或自我感。害怕即將失控或即將發狂。害怕即將死去。症狀雖然通常鮮少超過一小時,但通常幾分鐘內就會達到高峰,也可能非常嚴重。 恐慌症4大診斷依據:上述這些症狀在恐慌發作期間出現4個或以上;且擔心發作時可能造成不良後果、或作出不恰當的舉動,達到一個月或以上;並且無法歸因於其他如毒品、藥物、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肺功能障礙等因素,或是無法以其他身心疾病作出更好的解釋,如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疾病、分離焦慮症等,就相當有可能是恐慌症。反之,若未符合,則可能為其他原因造成恐慌發作。不過確切還是得經專業醫師診斷。 恐慌症、恐慌發作時怎麼辦?醫教6自救方式助脫離恐懼 不論是恐慌發作或是恐慌症,都讓人相當不舒服,楊聰財醫師也提出6種自救方式,讓民眾在事態發生時當下能夠做出相關應對。 留在原地:許多人會離開現場,可以是一種選擇,但建議留在原地,讓自己習慣、克服當下這實際不具威脅的恐懼。若正在行車,則靠邊停車以策安全。 集中注意:建議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例如手錶上的時間、深呼吸等,清楚明白恐慌感終究會流失,讓恐慌隨時間減緩。 深呼吸:深呼吸每次吸氣時數到三再吐氣,如此也可如前述轉移注意力,並且深呼吸也有助放鬆緊張恐慌的情緒。 創造視覺:恐慌發作的期間腦海會有很多畫面,例如當前害怕的景象,可試著想像創造出放鬆、自在、平靜的景象,並集中注意力在這個畫面。 挑戰恐懼:挑戰恐懼也是一種方法,可試著找出害怕的根源並挑戰,不斷的提醒自己擔心的事物並不是真實的。 放棄抵抗:若發現前述這些方式都做不到的話,可以選擇放棄抵抗,避免因抵抗失敗產生更大的恐慌感。遇到挑戰,「精神躺平」也可以是一種選擇,就讓時間帶走恐慌,注意安全即可。 恐慌症/發作如何治療、改善?醫教6大方向多管齊下 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面對恐慌症、恐慌發作的困擾,楊聰財醫師建議盡早檢查治療,治療方面可包含藥物治療,例如抗憂鬱藥物等,減少恐慌發作的頻率或強度。以及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識別恐慌、改變引起恐慌的思維及行為模式,更有效的控制恐慌情緒,並做出因應作為,是個效果顯著的治療方式。 良好生活、飲食改善:日常也可透過培養運動習慣、保持健康飲食、良好的睡眠及作息等幫助改善,像是牛奶等乳製品可攝取色胺酸及鈣、曬過的香菇可攝取維生素D、全穀類及深綠色蔬菜可攝取維生素B群、香蕉可攝取得到鎂,這些都是有助情緒穩定的食材。若容易情緒起伏,建議避免咖啡因、甜食、炸物等。 恐慌日記、支持團體:恐慌發作之後,也可透過日記紀錄人事時地物,以及推測可能的觸發因素、身體反應等,將更有利觀察確切的原因以及針對性治療。另外,也鼓勵建立支持網絡,例如家人、朋友、教會、支持性團體等,提供情感支持、減少孤立。 練習挑戰恐懼來源:正如前述提到的「留在原地」,可嘗試在安全、受到控制的情況之下,逐步的面對、挑戰引起恐慌的情境,也有助逐漸降低恐慌感。 《延伸閱讀》 .創傷後留意4大症狀早檢查,防急性壓力障礙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真正走出陰霾!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大地震帶來焦慮與悲慟——需要生命的韌性與智慧
【編者按】:自從四月三日花蓮發生大地震以來,除了生命的損失、建築的崩塌、交通的阻斷之外,全國民眾飽受驚慌,尤其最近餘震不絕,更是令人難以忍受。我們非常感謝一向關心國民精神健康的「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即時答應分享他對地震驚恐創傷後的精神困擾現象的看法,同時並邀請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分享他們的專家意見。→胡海國教授看法→資深精神科醫師意見希望這些難得的醫學知識分享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大眾順利度過這段嚴厲天災的考驗。花蓮這一次大地震,全省都明顯感受到持續很久的劇烈搖晃,尤其之後的大大小小不斷的餘震更是讓人害怕。雖然這次地震的震央不是在陸地,帶來人員的傷亡,跟建築物的毀混,並沒有921地震那麼的大,但是相信很多人都餘悸猶存。我有幾個焦慮症的病人,原來病情都好多了,甚至幾個月都沒用藥,這一次地震又讓他們極度擔心、緊張、心悸、睡不好,趕快回來就診。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這一類的病人族群,本來就容易對壓力事件過度反應,也最容易受地震影響。甚至天天都覺得地面在搖晃,不時暈暈的;也有病人出現強迫思考、畏懼症,害怕路上被磁磚砸到,乾脆不出門。原則一:地震是可預期的,事先在心理上、生活上做好準備,會大幅降低過度焦慮,也有助應付災變很多時候,我們事後的慌張、害怕,是來自大家的「居安不思危」。台灣及其四周臨海,都有許多的板塊跟斷層,又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大型地震不管在地質學上、歷史上來看,都是早晚的問題,其機率應該遠高過百年一遇的大流感,只是不知發生的確切時間與地點。這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明瞭,但是有多少人放在心上,事先做一些準備呢?根據心理學研究,人性往往偏向過度樂觀,只有在輕微至中度憂鬱時,反而判斷才跟現實一致。以自己做例子,在幾年前我就思考過大地震的應對方法,因為很清楚有生之年很高機率會遇到。我檢查了家裡的手電筒,發現電池都壞了,裡面的溶液外洩甚至把手電筒也弄壞。當機立斷,全部改成LED充電式的手電筒,而且可以有收音機,還附有作為手機備用電源的功能。家裡除了兩個30公升,裝滿水的塑膠桶子,也有卡式瓦斯爐,被困在家中1個禮拜,吃喝應該也沒有問題。還有就是身邊放點現金,斷電時所有電子支付、信用卡都是沒用的。那天地震來時我正要起床,心裡並不感覺驚惶,因為知道自己有所準備,只是伸手扶住旁邊的架子,避免被物體掉落擊中。「有備」不只可以「減災」,更以減少事發當下與過後的過度焦慮,對焦慮性疾患的病人來說,過度焦慮的結果可以讓病情惡化、複雜化,慢性化。原則二:情緒的「心理韌性」很重要「心理韌性」英文是resilience,這個字最近常常在兩岸地緣政治,中美貿易科技對峙中經常被提及。根據美國心理師學會的網頁,「心理韌性」是指 - 當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困難或挑戰的時候,可以成功的調適、回復的過程與結果。而這個成功主要是經過心智(理性思考)的、情緒的,以及行動上的彈性作為,可以好好地對應外在及內在的需求。當然社會資源的提供是這其中重要的環節,其實受災戶很多人都會過度悲傷跟擔心,忽略了這一塊。另外是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比如說人生本來就是無常,擔心生命的終結(貪生)並沒有甚麼意義,平常的安全準則更重要。像「危地不居」,等紅綠燈時站在柱子後面,而不是馬路邊;門的旁邊不要堆東西,以免地震火災阻礙通路。這些危機意識,進而轉化成對生命更有積極意義的追求,是「心理韌性」的來源。原則三:及時的藥物與心理治療很重要 最常見的急性創傷後症候群不可等閒視之,很多人忍很久才來就醫,但是這樣徒增腦部的傷害跟治療的難度。臨床經驗中,第一要睡得好,很多急性創傷後症候群經常會做惡夢,那應該是創傷太嚴重,在睡眠中依然在影響腦部,所以適當藥物的選擇很重要。另外是反覆地想起當下的內容,焦慮害怕,這時除了抗焦慮藥物之外,抗憂鬱藥物往往也是必須的。比較後期的、可以持續很久的是「病態悲慟」Pathological Grief,哀傷長達一年,經常活在思念中、難以處理遺物,難以正常過生活,快樂不起來。其實真的等到一年才來診斷跟治療太慢了,假如持續三個月有憂鬱的症狀,沒有好轉甚至更惡化,或持續伴隨輕生的意念,就應該尋求幫忙了。抗憂鬱藥物之外,心理治療往往是必要的,甚至比藥物更重要。沉溺於哀傷,要體會那不僅只是個人的問題,周遭愛你、關心你的人也會活在你的地獄裡。延伸閱讀:4/29 讓震災的驚恐快快過去5/1 天然災害後的創傷與復原:發展心理社會環境的韌性與信任感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30 醫療.新陳代謝
喉嚨痛、脖子腫是感冒嗎?竟是「甲狀腺炎」惹禍!女比男風險高的甲狀腺炎QA一次看
一位30歲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約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心悸、手抖與體重減輕等症狀,本以為只是因為照顧小孩太累,因而不以為意;但在分娩後約6個月,這位媽媽開始感覺到體力越來越差且很容易怕冷,體重也漸漸增加,甚至出現2周胖快6公斤的狀況。驚覺不對之下,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求診,才發現自己原來有甲狀腺賀爾蒙不足(甲狀腺低下)的問題,醫師診斷她為「產後甲狀腺炎」(Postpartum thyroiditis)。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的初步補充與治療1個月後,她的疲憊感已大幅解除,體重也開始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不過除了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甲狀腺炎」還可以分成哪些?症狀都一樣嗎?甲狀腺炎會自癒嗎?飲食上是否有什麼禁忌?甲狀腺炎是什麼?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正好在男生打領結的位置,大小、形狀也類似,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以及發育的功能,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大部分是在感冒後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患者的症狀包括心悸、盜汗、喉嚨痛、手抖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症狀。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遺傳以及部分環境因子(碘攝取過多或是吸菸),患者體內會產生抗甲狀腺抗體,會破壞自己的甲狀腺組織,如果沒有調整飲食妥善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甲狀腺癌。甲狀腺炎症狀有哪些?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亞急性甲狀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且可能併有發燒,頸部疼痛可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在發炎初期,因甲狀腺組織受破壞,可能釋放出甲狀腺荷爾蒙,而產生短期的甲狀腺亢進。病患因此出現心悸、怕熱、緊張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然而,之後卻又可能演變成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絕大部份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最後會回復到正常。橋本氏甲狀腺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林安琪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於40~60歲的女性,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10倍。發病初期常無特殊症狀,常見症狀為硬且有多發性結節的甲狀腺腫。此外,亦可能合併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病人可能一開始只有甲狀腺腫,後來慢慢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 (疲累、無力、怕冷、便祕、浮腫、皮膚及頭髮變乾變粗等) 。少數會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體重減輕、緊張、心悸、大便次數稱加,甚至凸眼等。甲狀腺炎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主要針對橋本氏甲狀腺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婉禎指出,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治療以吃「低碘飲食」最重要,即避免多吃海中植物及海鮮,如海苔、海藻、海帶、紫菜、昆布等,包括昆布湯或昆布熬煮的火鍋湯底和拉麵湯;也可以考慮買無碘鹽,並減少外食機會;服用保健品時也要留意其含碘量。吳婉禎表示,透過飲食可降低病人甲狀腺腫、防止病程進展造成機能低下。若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則需給予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大部份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每天約100~200微克,建議飯前服用,服用劑量的調整需請教醫師,切勿自行調藥。甲狀腺炎如何診斷?王舜禾醫師表示,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可以藉由抽血與超音波診斷。依過去的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9成以上有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PO Ab),因此可透過抽血來判斷是否有相關體質。因為甲狀腺可能曾經經歷反覆發炎,所以超音波下可見甲狀腺呈現不均勻回音(heterogeneous echogenicity),可以此來診斷。甲狀腺炎如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根據雲林基督教醫院衛教資料,多數病人需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若症狀較嚴重,也可能需服用皮質類固醇。一般而言,服用類固醇1天之內,就可大大改善症狀。1週後便可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少數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需使用類固醇長達3個月或更久。除消炎藥物外,若病患進入甲狀腺機能低下期,也必須暫時服用甲狀腺素補充。若有甲狀腺亢進通常不需要治療,因為症狀常是短暫且輕微的。橋本氏甲狀腺炎治療方式同上述,飲食上改採低碘飲食,如果有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則需補充甲狀腺素。為什麼產後會發生甲狀腺炎?王舜禾醫師表示,在正常生理中,因為胎兒有一半基因來自於父親,為了防止母親的免疫細胞認為胎兒是外來物而導致攻擊胎兒,母體會在懷孕期間下調自體免疫力,形成免疫「容忍期」,但在分娩後母體免疫力會「大幅反彈」,因此有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容易在產後2~6個月內發生,而「產後甲狀腺炎」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產後甲狀腺炎」屬於自體免疫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家族,發病原因常常是因為病人以前本來就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的體質」,生產後因免疫反彈被誘發並且加重。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4-29 醫療.中醫
地震後易驚慌?「柴胡桂枝乾薑湯」助緩解心悸、胸悶、失眠
403花蓮地震後,陸續發生好幾起大規模地震,且都在半夜時段,許多人被震到驚醒。重大災難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會讓人產生心悸、失眠、變得敏感、易受驚嚇、情緒不穩等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這些症狀屬於驚悸、怔忡、不寐,可以用中藥複方調節五臟氣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地震後的創傷後症候群,常見肝氣鬱結,主要是情緒起伏不斷,易合併胸悶、心悸、失眠,「柴胡桂枝乾薑湯」有助於緩解心悸亢進、不眠症。林舜穀表示,一項日本的隨機對照試驗,針對2011東日本大地震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受害者,持續服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二星期,創傷事件影響測量表分數顯著下降,也較少有過度警覺的表現,地震當下的驚嚇畫面比較不會在腦中盤旋不去。若是被最近頻繁的餘震嚇到,或是大地震陰影久久未去,可以諮詢中醫師緩解心理煎熬。柴胡桂枝乾薑湯材料:柴胡24克(8兩)桂枝去皮9克(3兩)乾薑6克(2兩)黃芩9克(3兩)栝蔞根12克(4兩)牡蠣熬6克(2兩)炙甘草6克(2兩)另一項針對2008年四川地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對照試驗,以中藥消痰解鬱方治療後,明顯改善焦慮、憂鬱以及睡眠品質。消痰解鬱方以兩個著名的方劑:逍遙散與二陳湯為核心,再加入石菖蒲芳香開竅而寧心神,大黃與黃連苦寒清熱而瀉心火、龍骨與牡蠣潛降陽氣而鎮心神。逍遙散的成分有柴胡、薄荷、白芍、白朮、茯苓、甘草等,疏肝解鬱加上調理脾胃的功效,是中醫常用來減輕焦慮的處方;二陳湯有半夏、陳皮、茯苓等藥材組合,可理氣、燥濕。林舜穀提醒,中醫治療可以改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生理與心理過度反應,幫助患者恢復生活,其劑量應遵守醫師指示服用,建議可先就診諮詢,依據體質診斷後調劑給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要靠日常保健與飲食控制!中醫師授4穴道2茶飲控血壓
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心臟收縮時的壓力稱為「收縮壓」,心臟舒張時的壓力稱為「舒張壓」,正常血壓值應≦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可再分為「原發性高血壓」與「繼發性高血壓」兩種,各有不同的高血壓致病原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高血壓根據血壓量測的數值,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當舒張壓或收縮壓其中一項超過標準值時,即可能被判定為高血壓。(單位:mmHg)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我們更應時時注意血壓變化。高血壓辨證4分型中醫治療高血壓採用辨證論治,基本的辨證分型如下:1、肝火亢盛症狀: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乾,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2、痰濁上擾症狀:頭暈頭痛,胸脘痞滿,嘔惡痰涎,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3、陰虛陽亢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目眩,頭重腳輕,急躁易怒,心煩失眠,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手足顫抖。舌質正常或偏紅,苔少或薄白,脈弦細。4、陰陽兩虛症狀:頭暈目花,心悸耳鳴,腰腿酸軟,失眠多夢,夜間多尿。若偏陰虛者,有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弦數;若偏陽虛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常用穴位按摩1、百會(督脈): 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是人體陽氣匯聚處,可安神定志、醒腦益智。2、風池(膽經): 位在後頸部腦髮際線上與枕骨下的交界處,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左右兩側風池穴處,其餘四指固定在後枕部抓按。可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3、內關(心包經): 手腕橫紋正中,沿著兩條筋的中間往上2寸(約三手指寬)處。可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4、太衝(肝經): 位於第一二腳趾骨交接的凹陷處。可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高血壓患者飲食5原則1、均衡的飲食。2、多攝取含高纖維質的食物,預防便秘。3、少攝取含高鈉質的食品。4、避免攝取過多高膽固醇食物。5、三餐定時、定量,維持理想體重。 高血壓預防保健原則1、按時服藥,遵照醫師處方記載的藥物,不可以根據自己感覺血壓高或低來增減藥物,即使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可以擅自停藥。2、減重,保持適當體重,防止體重過重,而增加心臟負荷。3、運動,保持每天適宜運動或散步習慣。4、戒菸,菸中含有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使末稍阻力增加,血壓升高。5、預防便秘,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過度用力會使血壓升高。6、冬天應適當保暖,外出時應戴帽子、手套。7、每天睡眠充足,生活規律。8、減少壓力,保持情緒平穩。 最後提醒大家,有問題就看醫生,不要吃成分不明的藥物,才能常保身體健康!食療養生 中醫推薦山楂茶、決明子茶春季氣溫由寒轉暖,空氣中的濕度增加,身體容易積累濕氣,感到沉重和疲倦。若脾胃功能不佳,導致體內濕氣無法正常排出,進而會出現濕痰、肝陽上亢、腎陰虛等症狀。而現代醫學所稱的高血壓,與中醫所稱的「眩暈」或「肝陽上亢」相似,指的是氣血上衝至腦部而引起的症狀。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山楂茶」與「決明子茶」來進行身體保養。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擴張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壓。經常飲用山楂茶,對於高血壓具有明顯的輔助療效。決明子中醫傳統功效具有清熱明目、利水消腫、通便等。經現代研究,決明子也預防高血壓、降血糖的作用;同時一些研究也證明決明子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和抗腫瘤的作用。山楂茶準備食材:山楂果1至2枚。 料理方式:山楂果1至2枚泡茶飲用。食材介紹: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食用說明:需注意份量;份量過多,容易引起腸胃問題。另外,建議不要空腹飲用山楂茶,否則會增加胃酸,刺激胃黏膜;胃炎及胃潰瘍等這類患者,飲用過多山楂,反而會加重病情。決明子茶準備食材:決明子3錢。料理方式:決明子3錢,以熱水沖泡飲用。食材介紹:決明子-甘、苦、鹹,微寒。歸肝、腎、大腸經。食用說明:低血壓、易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
2024-04-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再堅持只吃肉!為何全肉食醫師和生酮飲食教父皆開始吃碳水化合物?
我在2022-9-28發表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讀者chiaseeyan在2024-4-9留言:教授好。作者去年已經脫離純肉飲食了,現在每天攝取300g碳水,受訪影片。留言裡的影片是2023-9-24發布的Why Paul Saladino Quit Carnivore & Now Eats 300g of Carbs Per Day(為什麼 Paul Saladino 放棄全肉食並現在每天吃 300 克碳水化合物)。Paul Saladino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他在2020-2-18發行新書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這本書在台灣是翻譯成《肉食密碼》,而發行日期是2022-8-12。譯者是黃亭蓉,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就讀英國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舞台與廣播媒體編劇研究所。(註:我在她的臉書看到她手上拿著一大塊扭結麵包,還說她超喜歡吃這種麵包。我也高度懷疑這本書的發行人真的是奉行全肉食飲食)《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是:「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Paul Saladino在訪問影片裡說:「這令人謙卑。……我現在了解到,在飲食中加入碳水化合物可以改善我的健康。」這部影片發表之後3個月(2023-12-27),健康資訊網站The Hone Health發表Why Dr. Carnivore Changed His Mind About Meat-Only Diets(為什麼全肉食醫生改變了對全肉飲食的看法)。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功能醫學醫生Paul Saladino(又名全肉食醫生)以其嚴格的飲食信仰在生物黑客界引起了轟動。 但到了 2023 年,他的健康發生了變化,促使他放棄了塑造他職業生涯的飲食習慣。(註:台灣也有很多所謂的功能醫學醫生,騙吃騙喝,請看功能醫學:真功能,假醫學)自 2018 年以來,Saladino一直致力於全肉飲食,向那些對極端無碳水化合物養生法所謂的健康益處感興趣的人出售書籍和飲食計劃。 但在最近接受播客Thomas DeLauer採訪時,Saladino表示,經過五年的全肉食飲食,他的睪固酮水平下降了。他也認為全肉飲食是導致他睡眠問題以及關節和肌肉疼痛的原因。註冊營養師 Sydney Greene 表示,Saladino可能缺乏負責產生睪固酮和褪黑激素等重要荷爾蒙的營養素,而低血糖水平會導致心悸。Greene又說,由於飲食缺乏多樣性,那些遵循肉食飲食的人更容易缺乏維他命和礦物質,也面臨便秘和胃酸倒流等胃腸道問題的風險。她也說,肉食飲食不含纖維,所以會導致腸道內的有益細菌挨餓,從而損害腸道微生物群。Saladino並不是唯一一個放棄肉食飲食的大牌生物駭客。 Dave Asprey被譽為「生物黑客之父」,也是《聰明而不是更難》(Smarter Not Harder)一書的作者,(註:他是生酮飲食教父,防彈咖啡的發明人)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缺乏破壞了他的腸道健康,並降低了他的睡眠品質。他說:「每天早上我都筋疲力盡。根據我的睡眠監測腦電圖設備顯示,我每晚會在不知不覺中醒來 10 到 12 次。」營養師 Greene說:「我絕不會向任何人推薦這種飲食。一位醫生推行這種飲食是非常不道德的。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取決於多樣化的飲食。所有食物類別對於身心健康都很重要。」沒錯,一位醫生推行這種飲食是非常不道德的,但是,一位所謂的名醫卻在台灣極力推行這種飲食,請看LMHR:玩命遊戲。還有,儘管Asprey已經放棄生酮飲食,但他仍惡性難改:他最近(2024-3-29)發表影片聲稱「尿液注射」可以治百病,請看https://youtu.be/NMszKzd0UrQ。原文:全肉飲食教父,生酮飲食教父,雙雙投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覺胸悶氣喘?「肺動脈高壓」惡化可能右心衰竭致死
一位68歲阿姨,有紅斑性狼瘡及氣喘病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但氣喘、咳嗽、下肢水腫反覆發作,她曾至心臟內科檢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治療後未見顯著改善,再到醫學中心接受詳細檢查,發現竟是「肺動脈高壓(CTD-PAH)」疾病作祟,經藥物調整後,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惡化會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胸悶、喘、咳血、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發紺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大致分5大類型:肺高壓5大類型1.肺動脈高壓:因遺傳、風濕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特殊藥物、肝硬化門脈高壓、愛滋病、血吸蟲病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5.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這5型中,以第2型及第3型最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他3種型態則較少,必須仰賴有相關照護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以及精準治療。據台灣資料統計,紅斑性狼瘡所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年內死亡率為20%,因此須謹慎面對。心臟超音波發現右心擴大等異常需警覺診斷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依據不同病況安排相關的檢查,而肺功能、心臟超音波、核醫掃描和右心導管檢查為重要的診斷工具。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每秒大於2.8米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診肺高壓,須判斷其種類成因對應治療,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檢視治療前後之療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3 醫療.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會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 醫師提醒中風率比一般人高5倍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臟科醫師指出,長期處於心房顫動將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會隨年紀增長愈來愈高,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即使沒有症狀,也必須積極追蹤治療。70歲吳先生患慢性肺病,被診斷重度二尖瓣逆流與心房顫動,須手術治療,但擔心開胸手術,只使用藥物治療,後續卻出現心臟衰竭症狀加劇,因此住進加護病房緊急插管治療。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表示,患者經由「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治療」,同時解決二尖瓣逆流的問題,及關閉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術後順利恢復,狀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葉集孝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的肌肉會像顫抖一般紊亂抽動,無法有效收縮,而讓心房失去功能,導致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但亦可能無明顯症狀。心房顫動會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也是該疾病棘手之處。葉集孝說,長期處於心房顫動將導致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倍。此外,滯留在心房內的血液可能會形成斑塊,剝落後可能造成血管阻塞,進而導致腦中風、腸中風、腎臟中風、肢體中風等狀況發生,危及生命,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葉集孝說,心房顫動治療包括矯正心律及使用藥物來預防中風,矯正心律可以嘗試口服藥物或電燒手術,降低心房顫動發作的機會。對於中風危險較高的心房顫動患者、服用抗凝血劑仍反覆中風的患者、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可考慮接受左心耳關閉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2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這咖啡」有較多的抗氧化劑!喝咖啡4大好處、10大注意事項報你知
許多人每天早晨會喝一杯咖啡,就開啟了一天的儀式。營養師劉怡里說,咖啡富含「綠原酸」,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消水腫、減少腰圍、降體脂肪等功效,建議可以選擇喝保留較多綠原酸的淺培咖啡。咖啡迷人的香氣總是讓人意猶未盡,劉怡里指出,喝咖啡具有4大好處: 1.提高抗氧化力:富含多酚類的綠原酸,調節生理機能,護肝降低發炎反應。2.提神:咖啡因控制在300mg以下,可達到保健及提振精神的功能,較不會有咖啡因過量的副作用。3.消水腫:咖啡利尿,早晨喝一杯無糖黑咖啡,幫助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4.燃燒脂肪:運動前喝黑咖啡,可幫助運動能力的表現,也有助於脂肪燃燒,幫助體脂肪控制。如何健康喝咖啡?劉怡里提出10大注意建議:1.飲用無糖黑咖啡最健康。2.空腹喝咖啡,建議可以選擇拿鐵或是燕麥奶咖啡。3.成人每天控制在300毫克咖啡因,約喝2杯中杯美式咖啡。4.運動前、中、後喝無糖黑咖啡,有助於燃脂降腰圍。5.喝適量的黑咖啡不會造成骨鬆。6.飲用過多的咖啡可能造成血壓上升。7.避免影響到鈣和鐵的吸收,建議餐後一小時再喝咖啡8.酸度高的咖啡,愈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9.兒童、青少年不建議喝咖啡。10.最佳喝咖啡時間是早上10點過後和下午1點過後。不過,喝咖啡要適量,劉怡里提醒,胃食道逆流、高血壓、胃炎、骨鬆、心悸、甲狀腺機能亢進、嚴重失眠、缺鐵性貧血等族群,應盡量減少咖啡因的攝取。依賴咖啡成癮者,則可以慢慢減少份量,避免快速戒斷造成嚴重不適感,或是先改成茶類,例如紅茶,來渡過過渡時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20 焦點.健康知識+
醫生開的「抗生素」有副作用嗎?沒症狀就可停吃?忘記按時服用怎麼辦?「10抗生素QA」一次看
我們常會聽到醫生要開「抗生素」這種藥,抗生素通常會用在中耳炎、陰道炎、尿道炎、腸胃炎等被細菌感染的疾病,可以幫忙去除我們身上的壞細菌。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種類的抗生素,針對抗生素的使用方式,你的觀念正確嗎?像是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抗生素藥膏做什麼用?忘記按時服用抗生素時該怎麼辦?什麼叫「抗藥性」?關於「抗生素」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抗生素有副作用,能不碰就不要碰? 過度害怕副作用或抗藥性,能不吃就不吃,甚至認為抗生素會影響身體免疫力而拒絕醫師處方,是一大迷思。藥師王怡茹表示,適當而節制地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者身上並不會出現抗藥性問題,例如手術或拔牙前後的預防全身感染用法,或是確定為細菌感染時的治療性使用等,並不需排斥使用。有些人用藥的前幾天會有輕微腹瀉症狀,其實是抗生素重新調整腸胃道菌叢分佈,讓壞菌透過腹瀉方式排出體外,此時多補充水分即可。透過臨床醫療人員與民眾本身於使用期間的監測與注意,可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風險。但若出現嚴重水瀉或是脫水,請儘速就醫。少部分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極少數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最嚴重甚至危急生命。所以在服用抗生素期間,需隨時注意身體反應與變化,當出現過敏症狀,請將服用藥物的藥名、成分記錄下來,症狀嚴重時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吃抗生素有什麼禁忌嗎?可分為幾類來討論:1.四環黴素類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是非常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大家熟知的「抗生素不要跟制酸劑、牛奶或鐵劑一起吃」,指的就是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因為制酸劑、牛奶、鐵劑中都含有二價、三價的金屬離子,會跟抗生素結合,減少吸收與療效,最好相隔2小時再吃。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應用範圍非常廣,最常見是用在青春痘的口服藥物;再來,瘧疾、鼠疫、退伍軍人症,或是一般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可以使用四環黴素。但隨著抗藥性的增加,四環黴素已漸漸不是最廣泛使用的第一線抗生素。2.環丙沙星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抗生素多用在治療腹部疾病,例如腸胃炎、傷寒,還有骨骼及關節感染,甚至是腦膜炎的預防性投藥等;但副作用可能引起腹部痙攣,或是肌肉不適,如果跟咖啡、茶類一起喝,會影響咖啡因的代謝,造成心悸,建議配服白開水最好。3. 甲硝唑類甲硝唑類(Metronidazole)的抗生素,對於細菌性陰道炎、白帶、骨盆腔炎、心內膜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作用特別好,台灣最常見的藥物像是服立治兒(Flagyl),簡單來說,主要是拿來治療生殖道、腸道等地方的細菌感染。而甲硝唑會干擾酒精的氧化作用,導致乙醛聚集,出現戒酒樣症候群(disulfiram-like),也就是服用戒酒藥物時的症狀, 出現頭痛、流汗、潮紅、噁心嘔吐甚至嚴重低血壓、昏厥的情況;所以在服用甲硝唑的前後3天,建議不要喝酒、也不要碰含酒精的食物。4.采福適膜衣錠(Linezolid、ZYVOX)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新抗生素,針對已有抗藥性的各種細菌作為新一代可殺菌的抗生素,所以多半應用在醫院型的感染,如醫院型肺炎等;另外也會用在皮膚感染、複雜性皮膚感染、併發菌血症的疾病等。不過采福適會抑制酪胺酸代謝,酪胺酸是一種胺基酸,可到腦內產生多巴胺,給人愉快的感覺。如果代謝不良會導致頭痛、血壓上升,肌肉運動不良的問題,所以在療程中,要避免吃含有酪胺酸的食物,如紅酒、啤酒、臘肉香腸、巧克力、起士乳酪。什麼叫「抗藥性」?抗生素是人類用以對抗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化學物質,但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會導致原先可以殺死的細菌變得更難被消滅,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其中,又以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推測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教授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6大癌症的死亡總和目前常見的「抗藥性細菌」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抗生素和消炎藥一樣嗎?不一樣,抗生素跟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不同。藥師王怡茹表示,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抗生素來當作消炎藥,也不是所有的發燒都一定要用它才有效。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身體內的正常菌叢還可能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變得越來越差。每一次生病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應該要服用那一種,都需要經過醫師根據不同病癥、化驗結果、臨床經驗來決定,千萬不可以認為抗生素「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就自行隨意服用。如何避免產生抗藥性?根據衛生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資料,為了減緩抗藥性病菌的產生,衛生署有提供「三不政策」建議: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一定要由醫師處方才可使用。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如果只是感冒,有90%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不用抗生素也可以自然痊癒。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根據宏恩綜合醫院的衛教文章,一般抗生素以空腹服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之吸收效果較好,若會對胃部造成刺激,則可與食物一起服用。什麼時候可以用「抗生素藥膏」?皮膚表面有許多益菌定殖,藥師廖偉呈表示,若傷口沒有感染風險時,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藥膏。尤其不少民眾,只要皮膚有傷口,就塗四環黴素外用膏(廣效型抗生素),將皮膚表面本來定殖的好菌全都殺光,事實上,不當的使用抗生素藥膏是有可能造成細菌抗藥性,同時也會破壞皮膚正常菌叢,造成更多皮膚問題。正確的傷口護理第一步是由內而外清洗傷口,最好以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洗,目的是減少傷口細菌,清楚評估傷口性質。若是乾淨的傷口,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乾淨即可,再以適當的敷料覆蓋。若是較髒的傷口用1%水溶性的優碘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待30秒消毒,再用生理食鹽水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若是有感染或已發炎的傷口,請依專業人員指示使用適當的抗生素藥膏,千萬別自行拿藥膏亂塗。醫生說抗生素要按時吃,忘記服用時怎麼辦?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如果想起時已忘記服藥,儘快服用藥物即可;若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超過2次服藥時間的中間點),則跳過不用,下次再恢復正常時間服藥即可(除非有醫師特別指示,否則請勿自行使用雙倍量)。感冒可以請醫生開抗生素吃嗎?不可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通常上呼吸道的感染大多數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常見的症狀如咳嗽、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染有效,對於病毒性感冒並沒有效。一般而言,對於病毒性感冒,只需要症狀治療即可,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則需經醫師評估後,再給予抗生素使用。延伸閱讀: 還在吃超商麵包當正餐?害你變胖又覺得累!小心吃出痰濕體質,營養師教你不踩雷的挑麵包攻略 為什麼一堆人跑步減肥都沒瘦?因為他們在減肥撞牆期時,少做了這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護心血管、防失智!選淺焙還深焙好?營養師推薦「選這種」減少吃進梅納反應產物
喝咖啡好處多,除了提神效果,攝取咖啡因能夠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心情感到幸福愉悅。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早上喝一杯咖啡,讓人感覺活力和元氣,有許多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提升精神、降低罹患慢性病。徐佳靖表示,咖啡因可作為中樞神經刺激劑,暫時提高注意力和警覺性。除了生理上的精神提振外,沖煮咖啡的過程中,誘人香氣具有安定情緒的作用。喝咖啡的好處1.保護心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每天喝1-2杯黑咖啡,可以保護心臟、預防高血壓,降低心臟衰竭的風險。不過本身有心悸、心律不整問題的人,應減量飲用減少不適。2.降低失智症風險咖啡含有咖啡因、多酚類化合物,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多酚物質可以防止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保護腦細胞。3.減少罹患慢性病咖啡因對於人體有各種好處,可增加胰島素反應,進一步改善血糖代謝,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4.促進腸胃蠕動咖啡因被喻為「胃腸興奮劑」,刺激腸道加速蠕動,讓人產生便意。熱咖啡幫助腸道蠕動的效果比溫開水更好,但勿長期藉由喝咖啡通便,避免不喝咖啡就便秘。每天咖啡因攝取總量別超過300毫克每天咖啡因的攝取總量最好別超過300毫克,徐佳靖以便利超商的咖啡舉例,特大杯美式約660ml,相當於270-280毫克。若攝取過容量易心悸,而且影響晚上睡眠;咖啡因通過消化道吸收發揮效用,需要30-120分鐘不等,留在人體至代謝約4-6小時,所以建議別太晚喝咖啡。咖啡要選淺焙好還是深焙好?咖啡的烘焙影響風味,淺焙好還是深焙好?徐佳靖說,淺焙和深焙的咖啡因含量差不多,差別在於風味,淺焙的烘豆時間短,脫水較少,喝起來味道偏酸,少甜味、無苦味。而深焙有濃郁的焦香味,喝起來帶有油脂感、煙燻香氣,有些人形容以「黑巧克力般的苦甜」來形容。但是,深焙的焦香味是因為經過長時間高溫,徐佳靖提醒,這是「梅納反應」產生褐變,烘焙的時間愈長,咖啡豆外觀顏色愈深,改變甜度和酸質、苦味。食物加溫超過180°C,可能形成更多的丙烯醯胺,要適量食用,避免累積過多有害物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療.中醫
中醫止咳專方! 「新冠止咳一號」有效對治新冠後遺症
不少人確診新冠一號康復後,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數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由麻黃、杏仁、紫蘇葉10餘種藥材組成,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於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治療一周即對新冠肺炎後期病患的症狀展現療效,提供治療的另一個選擇。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王健豪昨指出,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的突發性症狀,由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所引起,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新冠止咳一號」有效對治新冠後遺症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精準醫療建構小組主任委員林展弘表示,許多康復的病患仍受咳嗽後遺症困擾,因此小組研擬由麻黃、杏仁、紫蘇葉、麥門冬、桑葉、枇杷葉、石膏、黨參、紅棗、甘草、浙貝母等藥材,組成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林展弘說,「新冠止咳一號」的臨床應用,能夠消炎、排痰,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肺泡血循環,增強肺換氣功能,主治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等疾病。執行上是至少每周1診次的中醫門診,不過病毒感染引發咳嗽的急性期實證、胃食道逆流、藥物引起等,以及服藥後出現心悸或小便困難者並不適用。林展弘表示,2023年4月1日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即進入臨床驗證階段,截至10月6日,共有19位醫師參與臨床治療,共治療428人次,在一周內即對新冠肺炎後期病患的症狀,展現顯著治療效果。按壓穴位保健止咳除了止咳專方「新冠止咳一號」外,也可以按壓穴位保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建議,可按壓3個穴道:「尺澤-魚際」,可宣暢肺氣、降低支氣管發炎程度;「天突-膻中」,可平息喘促、增加胸部氧氣灌流量;「大椎-肺俞」,可退肺熱、也是三伏貼穴位之一,可增加免疫力。每組穴位按壓30秒,重複三次的頻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5 醫療.指甲.足部
趾甲邊緣紅腫是怎麼了?皮膚科醫師盤點常見指甲問題,變藍紫色可能是1疾病
張小姐接連幾天發現她的左腳大拇趾邊緣有點疼痛,外觀看起來似乎沒有外傷,因為似乎疼痛的程度還可以忍耐,所以,並沒有加以理會,沒想到昨天晚上睡覺時張小姐痛到驚醒,好不容易挨到早上立刻到醫院報到,才發現她左腳大拇趾左側邊緣整個腫起來一圈,還流出黃色的滲液。 醫師告訴她是因為趾甲嵌入造成細菌感染,患部甚至合併肉芽腫組織,原因是太長穿著過緊的鞋子,趾甲又習慣剪太短所導致。 其實類似上述的「指甲危機」情況很常見,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表示,有些人喜歡將指甲剪得很短,或是因為長時間穿鞋容易流腳汗,導致趾甲週圍的皮膚潮濕變軟,趾甲周邊皮膚都容易受到趾甲的傷害。另外,現代女性重視造型,甚至有些人換指甲造型就像換衣服一樣頻繁,細小從顏色搭配,到指甲立體造型,甚至指甲貼片都有,再再都讓指甲危機不斷出現。 常見指甲/趾甲問題游鴻儒指出,類似個案每個月都會看到好幾名,因為指甲問題前來求診的患者,多半是指甲脆弱或是細菌感染發炎,以下是臨床上常見的求診類型: 甲床分離:因為做了水晶指甲之後,指甲會變長,很容易就會因為行動而勾到導致掀起,也不排除可能是使用的材料腐蝕性太強,影響甲板的健康,以致後來長出的指甲脆弱變形,更容易導致甲床分離。治療:甲床分離的患者治療的療程比較長,有時還會施以局部的類固醇醫治,患者必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療程以半年起跳,甚至可能長達一年之久。 灰指甲:灰指甲又叫做甲癬,就是黴菌感染手指甲或腳趾甲所引起的疾病,水晶指甲製作過後,指甲會增長變硬,清洗上就是一大工程,指甲容易處於潮濕狀態,有些人喜歡在指甲上面做很多立體造型,這更可能藏污納垢,受感染的指甲可能變厚、變脆,也可能會變色,例如變白、變黃,甚至變黑或變綠都有可能。治療:以抗黴菌藥為主,可能採取外擦或是內服方式。 甲溝炎:患者指甲週圍組織,包括兩側的旁甲溝和底部近側甲溝發炎,一般症狀會出現紅、腫、痛,嚴重時會有化膿現象,甚至蜂窩性組織炎都有可能。治療:甲溝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甲溝炎,急性細菌感染的治療,一個星期就能恢復,但慢性甲溝炎及慢性指骨骨髓炎,就有可能出現慢性竇道,肉芽組織自竇口向外突出,還有可能是念珠菌滋生,此時療程大約需要1個月左右。 材料接觸過敏:做過水晶指甲的人都有過經驗,過程中美容師會使用磨棒將指甲表面拋粗增加溝紋,再刷上塗料,利用溝紋以增加真指甲與水晶指甲塗料塑劑的接合,其實這些都是增加肌膚感染的機會,其中的染料可能是一些有機溶劑、色料,很多人因此出現紅腫過敏前來求診。治療:醫師會先要求立刻卸甲停止接觸染劑之外,也將以抗過敏藥來治療。指甲外觀特徵4變化 呈現藍紫色可能是1疾病指甲連著肉是從生長板長出來的,生長板的健康直接影響指甲生長,因此,從指甲就可以初步看出身體健康的好壞,在沒有任何外力傷害下,指甲不論是軟硬、紋理或光澤都暗藏玄機。 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表示,簡單的說,從指甲外觀就可以在實際診療前,先做簡單的初步判斷。常見的指甲外觀特徵變化有4種,其所代表的健康意義如下: 呈現藍紫色出現這種情況的人通常身體循環不良、手腳冰冷,常見是末稍循環不良所產生的症狀,簡單講就是大家說的「冷底」,在很多年輕女性身上會出現,指甲缺乏血色代表血球內含氧血不足,初步判斷會提醒這類民眾,最好到醫院抽血檢查,以了解有否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 變薄變脆、顏色變淡必須觀察有沒有接觸到容易造成感染或過於刺激的東西,例如臨床上常會見到從事美容美髮業的朋友,因為出現甲床分離前來求診。另外,指甲變得容易脆裂,也可能因為身體缺乏鐵,或是甲狀腺出現問題,很多甲狀腺機能抗進的患者,除了心悸、體重減輕等,指甲也容易出現凹凸不平的坑洞。 變寬厚外觀像湯匙就是人家說的「杵狀甲」,常顯示與心肺疾病有關,原因是指甲位在人體末梢,當因為心肺疾病導致氧氣與血液輸送功能變差時,組織細胞的增生,會讓手指變粗,指甲也會被拱起。有些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當指甲長長時,甚至會像湯匙般的向內凹陷,指甲顏色變白,同時也容易脆裂。 指甲間一道橫紋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人的指甲中間,出現一道很明顯的橫紋,造成的原因通常是之前一段時間可能曾經出現重大疾病,導致指甲生長突然停頓。游鴻儒進一步解釋,指甲就像頭髮一樣無時無刻都在生長,因此,也記錄著生長當時的身體健康狀況。延伸閱讀: ·腳趾甲冒「8種跡象」當心健康有狀況! 厚趾甲恐是糖尿病、水平線條可能營養不良 ·愛穿拖鞋、涼鞋小心灰指甲上身!專家點名「2類人」超容易中鏢 「加1物」有效預防
-
2024-04-15 醫療.心臟血管
愛爬山、重養生,他卻心臟衰竭,心功能剩一半!醫指出關鍵問題
隨健康意識抬頭,許多民眾注重養生,卻也常讓人在異常症狀出現時,誤以為只是單純的老化。日前就有一名67歲案例平常注重身體保養、平常喜歡到郊區爬爬淺山,但時不時感覺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拖一段時間才檢查。 檢查時發現,他的心功能只剩一半,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這讓案例匪夷所思,更進一步檢查下發現膽固醇和血糖都偏高,還有3條冠狀動脈阻塞,另也有缺血性心臟病變,併發心室早發性收縮的心律不整。所幸問題都不大,案例病識感還算高、發現的算早,經治療及控制病情,約半年後恢復健康。 平常有運動、養生卻心衰竭?醫指主要3關鍵,不容忽視。 長者、慢性病好發的「心房顫動」: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一般而言人體靜止未活動的狀態下,心跳頻率約介於每分鐘60-100下,不規律、太快或太慢等不正常的模式稱為心律不整,常見出自於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慢性三高者、年長者最常好發的就是「心房顫動」,死亡率會比同年齡層的正常人高2倍,中風率則高5倍,卻有75%的患者沒什麼嚴重症狀而輕忽。 心房顫動逐漸常見? 陳玠宇醫師指出,據統計,60歲以上的族群約每100人就有4人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則約每10位就有一位。台灣逐漸邁向老年化社會,心房顫動也會越來越常見。 心跳快也可能是:另一方面,心跳比平常來得快、甚至容易喘,這除了和交感神經較興奮有關以外,也很可能暗示其他問題,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脫水、發炎感染、貧血、甲狀腺亢進等,需近一步檢查釐清原因。而心跳過慢則可能引起頭暈、暈厥、癲癇發作等情形。 心臟疾病族群:若有心臟衰竭等心臟疾病的族群,心跳速率越快對心臟的負荷也就越大,可能加重心臟缺氧。據國外研究,心衰竭的患者若每分鐘心跳超過80下,和平均小於65下相比,會增加將近4成的一年內死亡率。而歐洲心臟衰竭指引,更建議將此警示數據下修到70下。 因此提醒,有慢性疾病、心臟病,或是年長族群,日常都需要注意,像前述提到的案例三種情況都符合,即便日常有在運動、有在養生。 簡單觀察心跳速率是否異常,超過最大值的一半盡早檢查! 220-歲數=100%最大值:為了能在生活中就察覺心臟是否有所異樣,陳玠宇醫師表示可透過觀察心率進行初步了解。方法很簡單,以220減掉年紀約為100%的最大運動心率,例如50歲的最大運動心率就是170,也就是每分鐘會到170下。 再依各狀態百分比觀察:算出最大值後,再依百分比評估其他情境下的心律。最低強度的等級一在50-60%,例如慢走。低強度的等級二在60-70%,例如快走。中等強度的等級三在70-80%,例如慢跑。高強度的等級四在80-90%,例如快跑。最高強度的等級五則在90-100%,例如衝刺。當靜止、放鬆時,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一半以上,就得懷疑有潛在問題存在。 養成測量血壓、觀察心跳習慣,更有利醫師精確評估和處置! 基於前述,陳玠宇醫師平時門診都會建議心臟不佳的患者,心跳控制在50-70下,並視個人情況予以調整。像是平常有在運動的族群,心臟也會較為有力,尤其是年輕的運動員,有時就會出現心臟較慢,屬正常現象,但對一般人而言就會需要留意是否心臟提早退化。 心跳過快或過慢都可能代表著異常的生理意義,建議平時養成測量血壓、觀察心跳並記錄的習慣,會比端看症狀來得更加保險,尤其是有慢性病、心臟病、年長族群,也更能提供給醫師參考,更有利精確的判讀和處置。 《延伸閱讀》 .護心也能防腦中風!?如何避開心房顫動地雷?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4-11 養生.健康瘦身
10種食物幫助加速脂肪代謝 趕在夏天來臨之前甩掉肥肉
肥胖不僅僅會影響外觀,也對健康直接或是間接造成些許影響。肥胖不只是體重的問題而已,脂肪的堆積才是關鍵,因此,正確的體重控制,應該是學會如何消除體內的脂肪。10種食物幫助加速脂肪代謝營養學教授王進崑指出,運動與飲食控制是減重最基本的原則,然而正確選擇可以幫助脂肪燃燒的食物,更容易達到減重的效益,因為攝取能夠幫助燃燒脂肪的食材,可以有效地促進脂肪代謝,幫助維持好身材。 肉桂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研究顯示,在食物中添加1/4至1茶匙的肉桂,立刻可以讓身體脂肪分解並加速代謝,肉桂的燃脂效果是綠茶的2.5倍。 富含維生素B1、B2之食材維生素B1及B2對於熱量的代謝相當重要,它們是酵素的輔脢,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B1及B2時,酵素就無法發揮作用。因為維生素B1、B2是水溶性的維生素,無法儲存於體內,多餘的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也相當容易隨著食品加工過程而流失,因此,需要時常補充。 動物肝臟稱得上是維生素B群的寶庫,但是全穀類、五穀雜糧、酵母、小麥胚芽、豆類、牛奶、肉類等,也都是重要的維生素B1、B2來源,也可以從中攝取。 富含天然酵素之食材酵素不但能夠減少中性脂肪囤積在血液中,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達到燃燒脂肪的功效。因此,適當補充酵素,可以達到節省體內酵素流失的目的,身體就能夠有效地利用體內的酵素來消耗多餘的脂肪,自然可以促進熱量的代謝。我們常吃的鳳梨、香蕉、木瓜、奇異果等水果,都含有非常豐富的酵素,另外,常在餐桌上的香菇、白蘿蔔、洋蔥、山藥、豆芽菜等蔬菜,酵素的含量也非常豐富。 共軛亞麻油酸共軛亞麻油酸是亞麻油酸的同分異構物,已經發現具有增加肌肉以及減少體脂肪囤積的功效。除此之外,共軛亞麻油酸還具有清除自由基以及抗癌等效果,專家建議,可以從葵花油中攝取共軛亞麻油酸。 富含大豆皂角之食材大豆皂角能讓腸胃不容易吸收多餘的熱量,同時也具有抗氧化、調降血低膽固醇以及血脂肪的作用,還能夠抑制血栓生成、防止動脈硬化。大豆及大豆製品,包括豆腐、豆皮、豆漿以及味噌中之大豆皂角含量,都相當豐富,也是很好的攝取來源。 富含木質素之食材木質素可以活化腸道功能,使排便變得通暢,並可刺激體內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堆積在體內。包括芝麻、燕麥、穀類、可可亞、大豆、亞麻仁……等,都含有很豐富的木質素,可以從中取得。 含咖啡因之食物咖啡因是茶以及咖啡苦味的來源,可以刺激腦部活動、振奮心情,同時還有利尿的效果。研究發現,咖啡因有促進脂肪分解的功效,包括我們常喝的綠茶、烏龍茶或是咖啡等,其中都含有咖啡因。但是要特別注意,喝咖啡的時候,不要加糖和奶精,咖啡因燃脂的功效才能夠充分發揮。另外,喝咖啡會感覺心悸的人,並不建議嘗試。 含輔脢Q10之食材Q10是身體燃燒熱量時所必備的物質,若是體內的Q10足夠,則所攝取的脂肪就能夠充分地被代謝分解。除了燃脂這個功效之外,Q10也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有助於維持健康。富含輔脢Q10的食物,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鮭魚、鮪魚等魚類,而牛肉或是羊肉等肉類,菠菜、花生、豆腐、豆漿、橄欖油、葵花油等食材中,也有相當豐富的含量。 納豆輔脢納豆黏液中的酵素已經發現可清除體內的血栓,還能夠促進燃燒脂肪,抑制過剩的脂肪儲存,研究也證實,適當地攝取納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辣椒素辣椒粉、辣椒油以及辣椒,都含有豐富的辣椒素。辣椒素被發現具有燃脂的功用,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加速能量的代謝,但是腸胃道功能比較不好的人要小心選用。 延伸閱讀: ·科學認證「有效降血壓6食物」1圖看 1飲品少喝1/4瓶收縮壓就減5成 ·醫示警「5種非典型猝死族群」:每個人身邊都有! 常暴飲暴食、飯後做1事恐要你命
-
2024-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前立委沈富雄早上健身前未做「這些事」竟昏倒瀕死! 運動名醫建議這樣做補充體力
已高齡84歲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分享瀕死經驗,驚吐「感覺很好,像死了一樣完全沒有感覺。」這番談話嚇壞不少人,而他這起意外事故發生在健身房,主因是沒吃早餐也沒帶水,爆汗1.5公升後,突然就不省人事,昏倒過去,整個過程大約不超過2分鐘,很幸運沒有受傷。剛睡醒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容易昏厥失去意識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經過一夜睡眠,早上剛起床時,身體是呈現脫水的狀態,如果沒有吃早餐、沒有補充水分就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可能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因為運動加速血液集中流到四肢,連帶影響心臟循環系統,很容易發生「昏厥」,突然短暫失去意識,並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運動昏倒的情況也有可能是低血糖,但血糖過低時,通常會出現冒汗、心悸、發抖、四肢無力等飢餓感的症狀,有徵兆可循,本人可意識到即將發生暈眩不適。運動前到底該不該進食呢?林頌凱以沈富雄的案例分享,很多熟齡族群習慣清晨出門運動,應先補充能量飲、粥等好消化的食物,接著熱身,再進行輕度、中度的有氧運動。如果是到健身房,應避免一開始就挑戰需要閉氣用力的重訓項目,一早身體機能還沒完全甦醒,重訓、深蹲會讓血壓瞬間上升,輕者頭暈目眩,嚴重則會影響血液回流。林頌凱建議,運動前先飲用200cc的水,運動過程中,每30分鐘補充水分;如果運動完有頭暈症狀、尿液變黃,代表補水不夠。運動時,身體肌肉會消耗肝醣,可另補充香蕉、牛奶,幫助修補肌肉組織。這族群清晨運動需容易身體狀況早晨空氣好、日照舒適,林頌凱特別提醒高齡族群,清晨溫差大,慢性病族群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不要暴露在較冷的環境中,避免血管收縮。清晨運動注意事項1.攝取能量飲或粥,避開包子饅頭等不好消化的食物,容易脹氣不舒服。2.進行輕度、中度有氧運動,不要一大早就做重訓、深蹲訓練。3.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易流汗者可選擇運動飲料。4.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運動傷害,也讓血液溫度升高,身體熱起來。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