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722
筆 文章
-
-
2020-07-01 橘世代.健康橘
「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醫生,我有高血壓嗎?」某天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宥翔門診,57歲陳姓男子憂心問述說,「最近朋友中風開始吃降高血壓藥,所以自己也量血壓,有時110,有時140,去操場走個兩圈後可以高到150,剛剛在血壓櫃台也是150,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曾宥翔指出,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輸出後,在血管內產生的壓力。血壓在一天之中會有周期性的變化,且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基因、年齡、體重、飲食、活動作息、藥物、氣候、情緒、疾病等,是否遵照標準方法測量血壓也會影響準確度。正常血壓的範圍大約落於收縮壓110至120,舒張壓70至80,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血壓劇變可能是疾病的危險徵候。台灣的血壓控制指引以140/90為主要標準,120/80到139/89稱為高血壓前期,超過140/90即為高血壓。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疾病、失明等嚴重併發症及死亡,但大部分人在血壓過高時沒有症狀,導致難以察覺,或是量到血壓高也不以為意。一旦量到超過140/90就有高血壓嗎?其實不然,因為血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判定是否有高血壓一般需要1至2周,規則測量。若血壓大部分或全部超過140/90,就可以判定為高血壓。確診後醫生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抽血檢驗血糖、血脂肪、尿酸、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尿液檢驗;對於血壓全超過140/90,或尚在偏高範圍但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檢查檢驗異常等病患,建議開始降血壓藥物治療,目標是達到血壓持續低於140/90;並搭配少鹽、低熱量、多蔬果健康飲食,減重,運動,戒菸及控制飲酒。而無其他慢性病但血壓140/90上下的患者,可以考慮3個月積極飲食運動作息調整,若不能達標應開始藥物治療。有時血壓過高會導致急性併發症,引發以下症狀: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耳鳴,胸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不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甚至意識不清,當發生上述症狀需要立刻就醫。回到一開始的陳姓男子,他的血壓在110至150之間變化,表現像是焦慮引發血壓上升,實際罹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較低;但若持續都超過140就算是真有高血壓了。高血壓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且導致死亡,規則測量血壓可以診斷是否有高血壓,而有高血壓患者應該積極飲食運動生活作習慣控制,遵照醫生指示使用藥物,維持健康避免生命危險。【關於更多健康精選大小事↘↘↘】。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7 養生.健康瘦身
4種減肥常有的表現!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20歲女大生「小如」原本體態勻稱,但受疫情影響,學校實施視訊教學,不用出門的她,幾乎整天在家耍廢,餐餐都點外送,直到檢疫解除,餐敘邀約陸續上門,使她短短一個月內胖了10公斤,體重突破人生高峰,令她相當苦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書怡表示,「少吃多動」一直都是減重最重要的原則,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因不可抗力之因素,使得減重之路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像是有的人一減少進食量就出現月經不規律、腳軟手抖、心悸等症狀,或是下班後只想癱軟在沙發上,完全無力運動,導致體重直線上升。其實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除了少吃多動,陳書怡指出,常見脂肪囤積在上手臂、腹部、臀部,造成所謂的「蝴蝶袖」、「鮪魚肚」和「河馬臀」,而中醫減重的重點在於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運作穩定平衡,血虛、氣虛、氣鬱、痰濁等這些體質,常是肥胖最重要的原因,而針對不同的體質給予不同的治療。除了運動伸展是良方外,藉由中醫的經絡按摩、局部穴位針灸,增加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甚至帶脈的氣血循環,都能有效改善脂肪囤積的問題,成就健美體態。運用中醫針灸與經絡按摩可改善體態,針刺穴位可增加氣血流通,加速脂肪細胞代謝循環;另外,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搭配不同的穴位作加強,例如氣虛體質患者,可加強合谷穴、太衝穴;痰濕患者可按摩足三里、豐隆穴等,再視情況搭配中藥調理可達最佳效果。若本身有糖尿病、凝血功能不佳、高血壓、心臟病、洗腎等宿疾者,陳書怡提醒,應先與醫師溝通後再治療。延伸閱讀: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2 科別.新陳代謝
肝發炎為何與甲狀腺疾病有關?醫師解析兩者關連
人體的甲狀腺位於脖子下緣、氣管及食道的前面,由左右兩葉構成,屬於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甲狀腺素)」,調節身體各項機能,包括影響蛋白質以及脂肪代謝、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等,同時也與體溫調節及青少年骨骼發育息息相關。當甲狀腺荷爾蒙分泌維持平穩,身體就能獲得平衡,若分泌太多,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如果太少,則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可以說,分泌過多與不及都會影響健康,而且都可能造成肝指數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者 約4成肝指數也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約有7成的原因與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Graves' disease)」有關,也是身體製造太多自體免疫抗體引起。其他引發甲狀腺亢進的原因還有毒性甲狀腺結節(toxic nodular goiter)、亞急性甲狀腺發炎(subacute thyroiditis)、無痛性甲狀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或是攝取過多「碘」、接觸含碘顯影劑等。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增加、過動、心悸、容易流汗、情緒緊張、手腳發抖、眼睛突出等。美國一份醫院資料庫分析研究發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中,高達4成合併有部份肝指數異常,包括AST(又稱GOT)、ALT(又稱GPT)、γ-GT(麩胺轉酸酶)、ALP(鹼性磷酸酶)、膽紅素等。其異常上升絕大多數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內,有時還會伴隨黃疸症狀。另一方面,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常伴隨「高輸出性心衰竭」,也就是心跳過快,形同「幫浦一直打」,但打出去的血量反而不足,無法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且因心臟機能受損,導致肝臟血流也無法往心臟送,鬱積在肝內,造成「血流鬱積性肝病變」,這種人更容易有肝發炎,長期下去甚至會衍生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易合併肝發炎,目前尚不知確切原因,不過推測有以下幾項原因,包括:(1) 過多的甲狀腺素本身就對肝臟有毒性;(2) 甲狀腺毒症會加速肝糖和蛋白質的分解,引起肝細胞變性(degeneration);(3) 當甲狀腺素分泌過多,促使全身的新陳代謝速率加快,反而使停留在肝臟的血流變少,使得肝細胞缺氧、凋亡,導致氧化還原壓力增加,大量肝細胞受損、致使肝臟發炎。治療甲亢後 肝指數多半可恢復正常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的肝指數異常,大半在服用治療甲亢的藥物後,肝指數也會明顯下降,如果肝指數還是一直異常升高,可以再詳加檢查找出其他原因,也可以注意一下是否為治療甲亢藥物的肝毒性所引起。目前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口服藥物主要有methimazole以及propylthiouracil(PTU)兩種,藥物安全性高,不過有少於1%的患者服藥後會出現顆粒球低下、貧血和肝毒性等副作用,少數甚至會造成肝衰竭,而這是跟自身體質有關,難以預測,稱為特異體質(idiosyncratic)。若有嚴重副作用,通常在用藥後的前3個月就會出現,若很嚴重就應該換藥或停藥,必要時應改採放射性碘或開刀治療,這需由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決定。甲狀腺機能低下者 較易罹患脂肪肝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甲狀腺機能低下」是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造成身體失調,較常見的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接受甲狀腺手術、放射性碘治療後等原因;也有可能是腦下垂體疾病造成促甲狀腺荷爾蒙分泌不足。其中,橋本氏甲狀腺炎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是因遺傳、體質產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體內會產生對抗甲狀腺的抗體,破壞自身甲狀腺組織,引起慢性甲狀腺炎,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出現髮膚乾粗、臉色蠟黃、畏寒、聲音低沉、便秘、活動力及反應變慢、嗜睡、全身無力、浮腫及體重增加等症狀。醫界研究亦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者,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為3成,較甲狀腺機能正常者高出1成左右。 脂肪肝需透過減重、飲食控制及運動才能消除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較易罹患脂肪肝,可能是與脂質及膽汁代謝異常有關。當甲狀腺機能低下時,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所以容易有脂肪肝的問題。此外,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易肥胖,也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甲狀腺機能減退,容易使膽汁鬱積,甚至引發肝炎。不過,肝臟組織學很少有纖維化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治療,補充甲狀腺素即可,而肝發炎情形通常也會因此慢慢消失,恢復正常。但要消除脂肪肝,仍建議透過運動、節制飲食、減重才是最根本的方法。由於現在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甚高,建議若是原因不明的脂肪肝,不妨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或許能夠從中找出端倪。自體免疫疾病 可能同時攻擊甲狀腺與肝臟還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不只會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攻擊肝臟,造成肝發炎甚至肝硬化。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肇因於自身免疫系統錯亂,把身體器官當成攻擊對象,造成多處器官的病變。自體免疫性肝炎(AIH)就是其中一種,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是抽血時發現肝指數異常,或是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粗糙甚至已經肝硬化,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自體免疫性肝炎,且3至4成的患者甲狀腺機能也有異常。自體免疫性肝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當肝指數異常,又排除病毒、酒精、藥物等原因後,可抽血檢測特殊的自體免疫抗體,或進行肝臟穿刺,加以釐清是否為自體免疫性肝炎。這類患者通常也合併其它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橋本氏甲狀腺炎、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炎需用類固醇(steroid)及其他免疫抑制劑(azathioprine)去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它不要對肝細胞發動攻擊,減緩發炎情況,避免惡化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但若患者已進展至末期肝病,或出現其他相關的嚴重併發症及肝衰竭現象,此時,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另外,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症」,也被研究發現與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症(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有關,患者的膽管被自身免疫系統猛烈破壞,經膽管運送的膽汁聚積在肝臟內,使得肝組織受損,若不治療,最終也會走向肝硬化的後果。對於PBC患者而言,口服藥物UDCA(熊去氧膽酸)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能夠改善肝臟發炎與纖維化,並降低膽汁淤積對肝臟造成的刺激與毒性,有助於延緩肝硬化的進行。【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90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2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太熱會「傷心」!身體出現8狀況都是心臟病前兆
今天是夏至!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也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者,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遵循醫囑服藥。那麼,在炎炎夏日該如何護心?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並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一顆粽子下肚要多久才能消耗? 一張圖曝7款粽需要時間
-
2020-06-19 科別.腦部.神經
怕開腦!腦下垂體病灶3D立體微創腦部內視鏡手術傷口小
高雄市一名50歲婦人月經失調數月,以為是更年期到了,視力也變得模糊。醫師警覺此現象可能源於腦下垂體長腫瘤,影響了內分泌且壓迫視神經,轉至腦神經外科,果然揪出腦下垂體有顆病灶。病患大驚:這下不就得「開腦」了嗎?大同醫院後來利用3D立體內視鏡,針對腦下垂體腫瘤經鼻孔內視鏡手術,不需大範圍黏膜剝離,組織切口只有1平方公分大小,且併發症減少,術後3到4天就出院。大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裕峰表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央叫做「蝶鞍」的位置,為直徑不到1公分、重約0.5克的小腺體,卻是人體控制荷爾蒙的樞紐。腦下垂體腫瘤是指發生不正常的生長,根據腫瘤是否會分泌荷爾蒙,大略分為「功能性腫瘤」及「非功能性腫瘤」,可能造成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的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或泌乳激素分泌過多的女性無月經、月經不規則等,促腎上腺激素過多會讓臉部、頸肩和腹部異常肥胖,促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則會造成情緒容易緊張、睡不著、心悸及手部震顫。蘇裕峰現場以青椒剖面來示範儀器效果。他表示,近年來由於腦內視鏡設備、高解析手術顯微鏡進步,以及相關手術生物技術產品的研發,腦下垂體腫瘤手術,更進一步朝3D立體微創腦部內視鏡手術方向前進。3D內視鏡擁有雙鏡頭,搭配3D立體眼鏡,可以提供醫師極具立體感的3D視覺,再搭配高解析度影像系統可輸出1080FHD或4K解析度的畫面,相比2D內視鏡更加清晰許多。大同醫院引進高解析手術顯微鏡的精密儀器,提供手術醫師很好的視覺品質,就像是神經外科醫師的「第三隻眼」,給予腦部細緻顯微部位視覺放大及光線增加,使醫師能將手術更為精細化。透過光學的不同倍率放大,可精確找到相關解剖位置,提升手術安全性。當需做精密血管及神經的修補時,手術顯微鏡更可提供手術部位的放大與深部光線投射。大同醫院院長陳彥旭表示,微創手術時代3D內視鏡已普遍使用在各外科手術上,手術的精細度已非靠肉眼方式可以比擬,讓患者手術傷口縮小,更可精準確定病灶位置,減少神經與血管等組織傷害,有助於降低各類手術的風險。
-
2020-06-19 科別.腦部.神經
睡不好渾身不舒服檢查沒問題 醫師: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我容易緊張,晚上不好睡,半夜容易中斷醒來,一直到天亮都沒睡,早上精神很不好。身體不舒服,症狀很多」,一名病患向醫師訴說這種情況讓他常會頭暈、耳鳴、頻尿、心跳很快,且喉嚨感覺有痰、便祕很嚴重,全身都不舒服,檢查報告出來卻沒有什麼問題。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表示,診間常出現身體不適的個案,訴說看過很多醫生,但檢查報告結果都正常,最後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這些個案大多因長期身體不適,包括睡不好、心悸、頭痛、腹瀉、沮喪、疲累等症狀,進而衍伸出焦慮及憂鬱的情緒,這類個案可能是罹患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指出,自律神經失調不能算是一種病,它是一個症候群,但長期下來卻會誘發疾病的產生,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千萬不能輕忽。余錦星表示,自律神經系統大致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類,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會出現一些警訊,告知個體該注意自己的生活狀況,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是壓力或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如果找對源頭加以介入調整,才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舉例說,交感神經好像是汽車的油門,副交感神經是煞車系統,唯有互相配合好,車子才能順利操作,任何一個出現故障,都會導致嚴重的事故產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除做好壓力管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外,也要有良好的紓壓管道。但症狀嚴重時,建議可搭配藥物、心理治療或生理回饋治療介入,更能有助改善不適的症狀。生理回饋治療主要是藉由測量身體生理變化的儀器,經由儀器將生理訊號轉換成圖像、數字、聲音等,並將這些訊號回饋給個案,幫助個案了解生理反應和情緒的關聯,除可做為檢測個案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也可做為治療介入的協助工具。藉由生動的畫面與臨床心理師的有效引導分析,幫助個案可以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經由學習如何控制與放鬆,來達到有效改善與管理自我的壓力。余錦星表示,上述個案經8次生理回饋治療後,睡眠與夜間頻尿症狀已明顯改善,從一開始夜間頻尿5到6次,下降到0到2次,有時可一覺到天亮,因睡眠改善,精神也變好,情緒也不再那麼焦慮跟緊張,身體不適症狀逐漸減輕。
-
2020-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粽子不宜配西瓜和這類食物 嚴重恐胃食道逆流
端午節將至,許多民眾會應景吃粽子,但中醫師提醒,腸胃不佳的人不適合多吃糯米類食物,另外,吃完粽子也要避免食用冰啤酒、冰飲料、冰淇淋或是偏生冷的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否則容易引起噁心、嘔吐、急性胃腸炎等腸胃道的不適。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楊茲甯指出,粽子的組成包括糯米、滷肉塊、鹹蛋黃等,都屬於油膩黏滯的食材,對腸胃運作的負擔比較大。她以在鍋裡熬粥為例,期間若不斷添加冷水、冰塊,這鍋粥就很難煮爛,所以吃完粽子再吃生冷食物,會妨礙胃的功能運作,糯米等油膩食材遇冷容易凝固,變得更加不易消化,反而滯留在胃中,導致食積腹脹,甚至發生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楊茲甯表示,若遇到腸胃不適,建議可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穴來舒緩。內關穴位在前臂掌側中線兩筋間,腕橫紋上3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寬度)處,內關穴可以對胃氣上衝的心悸、胸悶、與胃食道逆流上衝的「火燒心」及胃脹氣等症狀能達到改善的效果。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側膝眼下4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寬度)處,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經常按壓有促進消化,緩脹消滯的功效。醫師建議,吃粽子可搭配消積解膩的溫熱茶飲,像是洛神花茶、山楂陳皮茶、玫瑰花荷葉茶,具有去油解膩、促進腸胃蠕動的效果。此外,還要注意飲食的均衡,粽子富含澱粉、油脂、蛋白質,卻缺乏維生素跟纖維質,所以食用粽子時也應搭配當令的蔬果,可同時準備簡單的一盤燙青菜或富含酵素的常溫水果,如奇異果、蘋果、鳳梨、木瓜等,盡量避開像西瓜、哈密瓜這類偏生冷的水果。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6-18 橘世代.健康橘
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
年約五十的保險女業務,出現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一見到客戶就全身冒汗,襯衫不到半小時就濕透,臉部漲紅曾被客戶開玩笑問,「你喝酒上班?」女業務飽受熱潮紅症狀困擾長達半年,工作效率嚴重受影響,最後被迫辭職。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並不是每位女性都會出現更年期症候群,即使出現,嚴重程度不一,出現的時間也不一定,但有些更年期症候群患者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熱潮紅症狀,最常使女性失眠、情緒不穩、無法正常工作。郭安妮說,嚴重更年期症候群患者有幾種特色,平時生活壓力大、曾失眠、嗜喝咖啡、少運動等。她說明,更年期症候群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停經前一到二年,也可以是停經後才出現,落在45歲到55歲之間。更年期症候群的原因是女性荷爾蒙日漸減少,熱潮紅就是動情素下降、黃體素大量釋放引起,症狀為盜汗、心悸、臉部或胸口突然有灼熱感,每次發生時間約十分鐘,時間長短不一,有些女性幾天內就消失,但有些卻可長達兩年以上。郭安妮說,更年期症候群發生後,可先調整生活作息,增加運動頻率,減少攝取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多補充鈣以及維生素D;嚴重者建議就醫,在避免乳癌的風險下,視情形適度補充動情素來改善。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主要是避免更年期後骨質疏鬆。不過,郭安妮觀察,我國女性出現嚴重更年期症候群的比率,低於國外,應與台灣女性相對注重保養有關,但她提醒,千萬別保養過頭,以免出現反效果。坊間很多宣稱幫助更年期女性回春的保養品,有一陣子流行到日本打胎盤素,曾有位患者長期赴日打胎盤素,連續好幾年,乳房竟出現多顆囊腫;也有人打了胎盤素,月經又再來,民眾以為自己「回春」,但再補下去,子宮內膜恐會出現病變。郭安妮指出,補過頭絕對適得其反,最好是透過運動、喝豆漿等方式改善。郭安妮表示,面對更年期,女性別急著吃保養品,最好戒掉咖啡、多運動,且應詢問醫師意見,若體內有腫瘤或其他病變,坊間保養品反而使疾病惡化。【更多你不知道的50+女性大小事↘↘↘】。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防疫期間少出門 女大生勻稱體態增重10公斤求助中醫
一名20歲女大學生原本體態勻稱,但受疫情影響,學校實施視訊教學,很少出門的她,幾乎餐餐點外送,最近疫情結束餐敘邀約又陸續上門,讓她短短一個月內胖了10公斤,令她相當苦惱而求助中醫師。醫師評估後建議她調整飲食與運動,並搭配穴位針灸及按摩改善脂肪囤積,將有助於還她窈窕身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書怡表示,「少吃多動」一直都是減重最重要的原則,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因不可抗力之因素,使得減重之路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上述的例子外,有的人一減少進食量就出現月經不規律、腳軟手抖、心悸等症狀,或是下班後只想癱軟在沙發上,完全無力運動,導致體重直線上升。她表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除了少吃多動,還得要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運作,使其穩定平衡,而血虛、氣虛、氣鬱、痰濁等這些體質,常是肥胖最重要的原因;針對不同的體質給予不同的治療,是中醫健康減重的關鍵。陳書怡說,常見脂肪囤積在上手臂、腹部、臀部,造成所謂的「蝴蝶袖」、「鮪魚肚」和「河馬臀」除了運動伸展是良方外,藉由中醫的經絡按摩、局部穴位針灸,增加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甚至帶脈的氣血循環,都能有效改善脂肪囤積的問題。她說,針刺穴位可增加氣血流通,加速脂肪細胞代謝循環,另再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搭配不同的穴位作加強,例如氣虛體質患者,可加強合谷穴、太衝穴;痰濕患者可按摩足三里、豐隆穴等,再視情況搭配中藥調理可達最佳效果。陳書怡提醒,若本身有糖尿病、凝血功能不佳、高血壓、心臟病、洗腎等宿疾者,則應先與醫師溝通後再治療。除了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藥成分恐致心悸 12款藥遭下架
11款常用感冒藥可能導致心悸。衛福部食藥署今天發布訊息從即日起廢止含「芬士比瑞」(fenspiride)成分藥品的許可證,除醫療院所和藥局不能再用之外,也提醒正在使用該成分藥品的病人先行停藥並盡速回診,與原醫師討論是否換藥。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琴喨表示,含芬士比瑞成分的藥品多用於鼻咽炎、喉炎、支氣管炎,常見於基層診所開立的處方,有口服錠劑也有注射劑。2017年健保資料顯示,全台約44萬人次使用過此成份藥劑,其中42萬人次由基層診所開立。黃琴喨表示,從2019年開始歐盟發現含有芬士比瑞成分的藥品會引起心臟風險,如QT區間延長,可能導致心搏過速等問題,引發嚴重不良反應;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澳洲則未核准該成分藥品。我國雖截至目前並未接獲發生嚴重心臟相關不良反應的通報案件,近五年來仍發生兩件疑似使用該成分藥品導致心悸的案例,因此蒐集國內外資料重新評估後,且對於鼻咽炎、喉炎、支氣管炎,我國有其他更安全的藥品可供替代,因此自即日起廢止含芬士比瑞成分藥品許可證。黃琴喨表示,含該成分的藥品許可證目前共12張,11張為製劑、1張為原料藥。據食藥署藥品許可證查詢系統,11款含該成分的感冒藥包括:寧息樂膠囊40公絲、優克滲注射液8毫克/毫升、明德敵炎喘錠40公絲、培力恩嗽來錠40公絲、優生咳舒錠40公絲、安速達樂錠40公絲、暢得平8公絲/公撮注射液、壽元芬生注射液8毫克/毫升、永信呼息炎膠囊40公絲、世達菲士匹林錠40毫克、元宙平息錠;1款原料藥為合吉鹽酸芬士比瑞。自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醫師也不應再開立含該成分藥品治療鼻咽炎、喉炎、支氣管炎等疾病;藥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食藥署也提醒,正在使用該成分藥品的病人先行停藥並盡速回診,與原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0-06-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底」最容易有5健康問題! 醫師解析發寒真相
體溫是評斷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依據,當體溫一升高,可能代表體內已經出現發炎反應,但是如果體溫過低,一樣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屬於虛寒體質的人,本身因為陽氣不足,長期處於寒涼的狀態,進而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及中醫師廖千慧兩位醫師的說法,屬於虛寒體質的人,很容易感冒、經常鼻子過敏、頭痛,而且容易發胖,至於女性經常有內分泌的問題、男性則會影響性功能,甚至可能因為體溫低、代謝變差而出現三高疾病、中風,或者是讓免疫力下降,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1、血循變慢,體重飆升 人體體溫每下降1℃,基礎代謝率就會減少約12%,身體的基礎代謝變差之後,就容易導致肥胖。另一方面,身體一旦感覺寒冷,體內的血管為了不讓體溫持續下降,便會呈現收縮變細的狀態,但卻會造成身體的血液循環狀態變得更差。 當血液循環持續不良後,血液將無法將體內的糖分與脂肪等能量來源,順利運送到全身各個細胞,身體所需的酵素、養分、白血球、抗體等物質,就無法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自然也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當這些物質儲存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肥胖。 2、代謝變差,三高上身 如果新陳代謝好、生活習慣佳,吃下肚的脂肪以及糖分等物質,就容易被分解代謝掉,但是虛寒體質的人體溫偏低,這些物質無法被燃燒殆盡,只能留存在體內,時間久了,累積多了,就會導致三高狀態的發生;當三高症狀無法緩解,長時間下來,還有可能引發中風、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免疫力降,腫瘤細胞旺盛 有研究指出,當體溫上升1℃,身體的免疫力會增加5~6倍,相反地,當體溫下降1℃,免疫力則會降低約30%。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指白血球的活動力,當人體因為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時,不僅會發燒,身體也會呈現高燒的實熱狀態。這也就是說,當發燒時,就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對抗病毒或是細菌的感染。 但是,如果身體溫度降低了,血液循環變差,體內隨著血液運行的白血球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對抗細菌或病毒的防禦力也會跟著降低;不但容易感冒,也可能因為無力抵禦體內的壞細胞分子,而讓腫瘤細胞活動變得更旺盛。 4、內臟功能效率低,泌尿、皮膚出問題 體寒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差,連帶的會讓身體細胞與內臟的活動力下降;不但無法將身體所需的物資完整運送到各個部位,就連體內的老舊物質、毒素也無法排出體外,就會使得細胞與內臟功能的運作效率大大降低。 如果是腹部以下的體溫過低,大腸的運作就會變弱,因而造成便秘;女性則是卵巢、子宮的血流變差,運作效率不彰,進而影響體內雌激素、黃體激素的分泌狀況,最終導致月經不順、不孕症等,甚至還會有流產的情形發生。再者,從男性的角度來看,一旦影響腎臟、膀胱的功能,就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影響泌尿以及生育功能。 另一方面,因為體內的老舊廢物無法排出體外,這些毒物就會轉而釋放在血液中,表現在皮膚上,就會以長痘痘、黑斑、雀斑、乾燥、凍瘡、裂傷等皮膚問題,或者讓原本就有的皮膚問題更加惡化。 5、情緒不穩定 如果下半身的溫度過低,則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就會容易蓄積在上半身,如果遇到氣的運行紊亂時,容易出現臉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情緒失控等症狀。 尤其,秋冬季節原本就是好發季節性憂鬱的時候,體寒的人容易有心慌的感覺,一些與「氣」相關的疾病,例如倦怠、食慾不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性疾病,相對的,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 天熱懶洋洋是體內濕氣太重! 3行為最好不要繼續做 黴菌會跑進身體發芽! 家中4處最易暗藏致命危機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6-05 養生.樂活人生
老公意外過世,黃越綏成單親媽媽「像我這麼幹練的女人都受苦,別人呢?」
經歷政治世家由興到衰而扛起家計、婚後因老公被綁架撕票而成為單親媽媽─長年照顧弱勢、投身婦運的作家黃越綏看盡人生多少風雨,一樣微笑以對;這些人生苦難甚至轉化為她投身大愛的推進力量。她的有情有愛,讓烏雲消散;邁向熟齡之後,她的朗朗晴空,給予眾人溫暖陽光,只要轉念,希望總在不遠處。「人生的苦難夠多,你的溫暖就會打開,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碰到關卡不要被它關住,我的最後一關,只是閻羅王!任何的關卡都不要建立牢房,因為原本你可以假釋的,何必判自己無期徒刑。」 妙語如珠、快人快語的黃越綏,出生政治世家、參與社會運動、長年扶持弱勢,意氣風發的她像是俠女,卻帶著包容萬物的悲天憫人,今年已經72歲的她,還四處奔走,為單親家庭募款,有情有義,對臺灣更有豐沛的愛。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被騙我也心甘情願」 「早年我爸爸從政到做生意破產,我算看盡風華、人情冷暖,大我5歲的哥哥先出國後,因為我是長女,又是大姐,負責帶大下面6個弟弟妹妹。成年人的痛苦、未成年的需要,我都要一肩承擔,我這一生,最老的朋友都超過60年了,我可能因此懂得關照人,也比較寬容。但我的付出,都是基於我的意願,所以就算被騙,我也會心甘情願。」 「我能跟你們說這些,來自我的閱歷,更大的是我對我的價值觀盡一份心力,不求名利!過去民運時期,我在國外發現臺灣是一黨專制,對於民主有危害;所以關於政治,我告訴自己不要投入, 但身為臺灣人需要參與。投入婦運,是因為我認為婦女只有人格獨立,但感情、經濟沒有獨立,會永遠是弱勢;身為一個女人,我不該缺席。」 千萬別以為有氣魄的黃越綏很大女人,「我反對大女人主義,無論男大女小、女大男小,都不是好現象。」黃越綏是真女人,她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一個人能付出多少,要衡量他有多大的雅量,但看來黃越綏的雅量大概有太平洋那麼大。她覺得社會有需要她的時候,她一定發聲! 面對單親,「像我這麼幹練的女人都受苦,別人呢?」 「我會投入社運,是因為我一向扶持弱勢。但社會對於單親有著歧視(覺得我們歹命),離婚就是不好的女人,未婚生子就是不貞。我也是單親,像我這麼幹練,都覺得辛苦了,那其他躲在角落哭泣的女人有多少?」 「所以我在1995成立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到今年已經25年了,在7年前成立麻二甲之家,照顧200多位單親媽媽、100多位失親小孩。你知道嗎?最小的媽媽才13歲。」 黃越綏的語氣中透露著不捨,因為每個受傷的靈魂,也經常讓她心如刀割。 說她是國民媽媽嗎?其實她已經快晉升為「國民阿嬤」。人生在世,誰都期盼一雙溫暖有力的手,支持我們度過大大小小的難關。 人生不能卡關,要破關!歷經苦難後更達觀 當年,老公因故被綁票撕票後,一夕之間家破人亡。她放下3名年幼子女,艱辛地努力拼事業,回首往事,她只說:「我讓他們受委屈了…」人生的磨難,她不只懂得多,還懂得深,但就如她所說,人生不能卡關,要破關! 「我常覺得『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天爺的一句話』,我用幽默來看待自己,我是達觀不是樂觀(太樂觀會白目、不負責任)。我不減肥、不節食、不運動、不保養,一塊水晶肥皂洗全身,別人送我什麼,我就用什麼,我沒有退休的時候。」 黃越綏隨性自在的態度,反而更受年輕人歡迎,經常在臉書粉絲團上替他們解答感情問題;連搭高鐵時,都曾經遇過坐在隔壁的年輕學子握住她的手,尋求黃越綏的安慰與人生解答。她也經常鼓勵年輕人,要走出人生困局。 地球是圓的,分手失婚也不要口出惡言 「有時候看到年輕人陷於『情關』我會很不忍心。我認為朋友就算要絕交,也不要口出惡言;感情如果走不下去,分手也沒關係。但要記住地球是圓的,不要醜話說盡,還是有再相逢的機會,做人,不要趕盡殺絕。」 「分手或失婚,往往是『被嚇到了』,因為不願意接受,反倒變成了壓力和障礙;可以有情緒 但不要失去理智,沈澱下來思考: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這不會是我人生最後一次感情啊!」 在未來的日子裡,黃越綏除了繼續投入公益,用她的人生智慧為大家解答:兩性、婚姻、教養等等難題,她還想做兩件事:舉辦「生前告別式」,和寫一本「女性小說」。 盡其在我、活出幸福感覺!最後,用我喜歡的方式告別 「我們的出生,通常是由不得自己來決定,但至少關於『死』,不妨給自己留一個可以自作主張的機會;至於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一直有在構思,想把它寫出來。」 這兩件未來進行式,會怎麼發生呢?我們拭目以待,但既然計畫總趕不上變化,也許黃越綏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也不一定。 至於讓黃越綏最感幸福的事是什麼呢? 「給我五支寧夏夜市的雞屁股,我就覺得很滿足了,在滿足中感到自在,就是我的幸福!沒有人能告訴誰,什麼是幸福,因為幸福是當下的心態,隨時會改變的。」 「我記得有次在台北大橋頭請寒士吃尾牙,遇到一位被倒債、被關而妻離子散的街友,我偷偷在棉被裡包一罐酒和菸給他, 他流著淚說:『我好幸福喔!』是酒或菸讓他感到幸福?還是被在乎感到幸福?抓住那份感覺就對了!」 黃越綏一直以來的解憂攻略,都是協助大家如何轉念:「天下沒有真正解決不了的事,只有繞不過自己的那道鴻溝」;關於幸福,則是感受此時此刻當下的美好就足夠,畢竟人生,沒有第二次。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爸爸住院4個月就離世 吳若權:原來死亡這麼近,交代好「3遺」後,我要以樹葬告別
-
2020-06-04 養生.聰明飲食
晚上不要吃泡菜?維護身體免疫力,中醫師:6食物最好別在夜間吃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民眾除了配戴口罩、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之外,也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中醫師建議,透過飲食與經絡養生,就是增強免疫力的好方法。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師張慈文表示,從中醫角度來說,人體的防禦來自兩道路徑,分別從飲食吸收,以及從經絡輸送。 少吃涼性食物,維持氣血充足 身體前側的氣血供應主要是來自腸胃吸收營養,然後往上送到心肺,再打出去送到全身。當天氣變化大時,補充溫暖的飲食就很重要,可供應身體及時的氣血流通。 此外,可再配合使用適量的黃耆、乾薑、大棗泡茶喝,加強身體基本的防禦力。 比較涼性的食材,例如:蓮霧、橘子、西瓜、哈密瓜、火龍果、泡菜,就避免在晚上或是下雨天時食用。 淋雨後洗熱水澡,對抗寒濕邪氣 至於身體後背的防禦力,則主要來自膀胱經由下往上輸送氣血來完成。因此,出汗之後記得把汗擦乾、避免後背吹風,以免影響經絡中氣血的運輸能力。遇上下雨天如果淋雨,衣服也要趕快換掉,或者洗個熱水澡,減少寒濕之邪入侵身體的機會。 提醒民眾,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適當抒發壓力,並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因應短期內仍無法緩解的疫情。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焦慮、心悸、脾氣差,卻不是更年期?可能是「甲狀腺亢進」!8大症狀看這裡.經歷人生起落,已看開生死 老夫妻:簽預立醫療決定書,自主善終,是留給孩子的愛.爸爸住院4個月就離世 吳若權:原來死亡這麼近,交代好「3遺」後,我要以樹葬告別
-
2020-05-29 科別.泌尿腎臟
5慢性病注意! 常腰痛、右腹痛未就醫,恐洗腎一輩子
62歲王先生長期患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也就是俗稱的「腎臟中風」。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王先生的腎臟功能未受損,門診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而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約1%至2%,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但通常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一旦沒有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5-25 科別.新陳代謝
體溫上升、怕熱易流汗!8症狀代表甲狀腺可能生病了
33歲C小姐,因持續呼吸不順、胸悶、咳嗽等症狀就醫,醫師予以藥物治療,經過一周後症狀並未改善,仍然很不舒服。隨後醫師檢查發現,C小姐的心跳速率一分鐘竟高達145次,再詳細問病史發現,其體重減輕,且有心情焦慮、失眠等症狀,進一步安排排抽血檢查,確定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思豪表示,對人體來說,甲狀腺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人體內各個器官幾乎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當甲狀腺過度活化,分泌出超過身體所需的甲狀腺素,整體代謝速率便會加快,基礎代謝率上升,使能量需求大幅提高;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疾病,盛行率約1至2%。陳思豪指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具多樣性,病人常有以下症狀:1、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2、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3、胃口食慾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手會有顫抖的情形5、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6、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容易一直掉頭髮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陳思豪建議,應避免含碘食物,例如海帶、紫菜等,而食鹽中也含有碘,需減少使用量;避免刺激性食物,特別是含咖啡因的,像是茶葉、咖啡等;此外,壓力可能是誘發病因,適時放鬆也是個重要的預防方式、規律運動也可以讓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統更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抽菸與飲酒。甲狀腺亢進是很常見的疾病,但是一般民眾很容易因為有胸悶心悸等症狀而去看心臟科,長期緊張焦慮或失眠去看身心科,一直拉肚子而去看腸胃科,最後只治療了部分症狀,而沒診斷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症下藥。陳思豪強調,甲狀腺機能亢進其實只要能夠找出病因,並且配合醫師的治療方式直到療程結束,再加上規律的日常生活,大多數病人是可以痊癒的,並回復原本身心健康的生活狀態。延伸閱讀: 手抖失眠 竟是「這些」食物吃太多? 「甲狀腺結節」特愛女性! 5%藏有癌細胞,留意身體6大警訊
-
2020-05-2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問題大 中國醫以零輻射3D導管導治療6歲男童
一名6歲男童因為心悸數度住進加護病房,雖然規律使用口服藥物快一年,但有時候還是會有心悸的情況發生。經多方評估用藥效果與無輻射心導管手術後,家長決定接受「零輻射3D導管導航系統心導管心房中隔穿刺術」及「導管消融術」治療。並因手術成功,男童終於可以盡情奔跑,不必再受心悸之苦。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莊傑貿指出,男童罹患的是「心房頻脈」,屬於心室上心搏過速的一種,每1千至3千人中約有1人有此病症。心房頻脈分為陣發性與持續性兩種,陣發性表現為心悸、頭暈,而持續性則常有心臟衰竭、致死之虞。3D導管導航系統是利用磁場或電阻的原理協助定位心導管在體內的位置,醫師先在病患身體胸腹與背部貼上數張3D定位貼片,再以3D繪圖導管描繪出心臟的結構。最後再使用不同訊號的導航地圖協助定位病灶,紀錄於3D心臟結構上,在可能病灶的位置給予能量,以進行冷凍消融或射頻消融,如此可以清楚定位治療過的位置,不做無效位置的反覆治療,增加治療的成功率。傳統X光導航的心導管手術雖然也可以用來治療此症,但X光機每次發射總量約為5000到6000次胸部X光檢查的放射劑量,病童因此會接受大量輻射線照射,使得副作用較多。使用「3D導管導航系統」來進行治療時,病童不會受到任何輻射線照射,減少罹患癌症的機率。莊傑貿3年前開始使用「3D導管導航系統」取代傳統X光透視,已成功完成超過50例極低輻射,以及超過40例完全零輻射心律不整手術,有效減少病患因輻射線暴露而罹患癌症的機率;尤其針對孕婦、癌症患者、年輕女性及小於18歲的病童格外有幫助。莊傑貿醫師目前治療過最小的案例為4歲,在無輻射導管電燒後,已經完全根治其心律不整,病童不用再服藥。莊傑貿醫師亦已完成「無輻射心房顫動電燒」及「無輻射心房中隔穿刺」的台灣醫療紀錄。
-
2020-05-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山旅遊安全嗎? 4個行前小撇步預防高山症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紛紛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戶外活動。這時,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是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敗興而歸。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為計畫至高山旅遊的民眾,整理預防高海拔疾病發生及用藥小撇步,提醒民眾在出發前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情形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週,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撇步2:特殊族群需告知相關病史及過敏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族群,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及過敏史,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皆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就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上山後時時警覺,最好緩慢爬升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登山民眾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的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的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則有致死的風險,登山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喜歡登山健行的民眾一定要知道,高海拔地區的風景雖然引人入勝,但也要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並做好事前風險評估與預防性用藥。出發前建議進行醫療諮詢,若有預防用藥之需求,應聽從醫囑指示,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尤其是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高海拔疾病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謹慎。如果於登山期間,出現任何疑似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即為立即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8 科別.新陳代謝
影/男突然全身發軟起不來 竟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作祟
若忽感全身無力,不一定是肌肉本身出問題,也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所造成;一名50歲男性過去曾短暫無力而無法開車,近期清晨忽然全身四肢無力,無法起身,另名30歲即將升格當爸爸的男子過去從未發生肌無力,這幾天也突然無力不能行走,兩人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求助,經急診醫師與內科部副部長林信宏診斷,發現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低血鉀」所惹的禍。林信宏說,50男子經抽血檢查,發現血中鉀離子只有2.1 mEq/L (正常人為3.5至5.0 mEq/L)。另名30歲男子鉀離子只有1.9 mEq/L。兩人都有尚未被診斷出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研判最近恐因疫情壓力與情緒起伏,誘發低血鉀的「週期性肌無力」,兩人在經過鉀離子補充,並服用控制甲狀腺藥物後,都已恢復正常生活。林信宏指出,血中鉀離子過低會引起人體肌肉無力或心律不整。雖然多數低血鉀症是長期未進食或鉀離子從腎臟流失所致,但少數也和甲狀腺疾病有關,病患可經由尿液和血液檢查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一般甲狀腺亢進以女性較多,易有失眠、焦慮、多汗、體重減輕、心悸、大脖子、眼球突出等症狀,但甲狀腺亢進也可能週期性地引起鉀離子經由細胞的離子通道,快速跑入細胞內部,使血中的鉀離子急速減少,造成肌肉無力或心律不整。研究顯示,這樣的突發性症狀在亞洲年輕男性的比例特別高,尤其易發生在大量高糖飲食、劇烈運動或壓力之下,這可能和種族、胰島素、腎上腺素與男性賀爾蒙的分泌有關。林信宏提醒,甲狀腺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及門診追蹤,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另外,民眾若曾無緣無故突然四肢無力,也要小心是否為潛在著甲狀腺疾病造成了低血鉀相關的周期性肌無力症。
-
2020-05-13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暈倒原因有哪些?暈倒會有前兆嗎?該看哪一科?
念高二的小莉參加校慶典禮時,在操場站著站著突然暈倒,周遭同學們一陣驚慌,趕緊扶她到保健室休息。媽媽事後帶她就醫檢查,深怕是不是腦部長了壞東西?醫師評估後告知,小莉應該是站太久引起的「血管迷走性昏厥」,沒有大礙,這也是最常見的昏厥症病因。 「暈倒」意指突然的意識喪失。如果暈倒後必須透過介入處置才有辦法醒來,這種情形比較嚴重;有時雖然暈倒,但幾秒鐘或幾分鐘後會自己醒來,代表這種暈倒的原因是可逆的,也是本篇討論的重點。 迷走神經受刺激 昏厥症最常見原因暈倒最常見的一類是「昏厥症」(syncope)。其起因在於,大腦需要血液提供營養和氧氣,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大腦血流不足,就可能突然失去意識。暈倒後人躺下來了,大部分的情形剛好能讓不順的血液流動獲得改善,因此才會多在幾秒鐘後就恢復意識。 但為什麼腦部會血流不足呢?常見有以下幾種原因: 血管迷走性昏厥這種神經性的昏厥是昏厥症裡最常見的原因。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頭胸腹部的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就會讓心跳變慢,而交感神經的抑制會讓全身的血管擴張。心跳慢會導致血液輸出量減少,雙腳血管擴張也會讓血液不容易回流,如此情形都會造成腦部得不到足夠血液,因此暈倒。 這種神經性昏厥的情形常見於某些特定情境,比如升旗久站、拉肚子、身體疼痛、被驚悚畫面嚇到(比如有人看到打針或是手術畫面會很害怕)、心裡處於恐慌的狀態(比如在人潮眾多處或是在密閉空間的情況),或是頸部受到異常刺激,常發生於刮鬍子或按摩時壓到頸部的血壓控制中心,上述情形都可能影響迷走神經導致心跳變慢。 心因性疾病一種是心律不整引起,不管是心跳太慢或心跳太快,都可能讓腦部血流不足。另一種是瓣膜性心臟病及心肌缺氧性病變等結構性心臟疾病,例如發生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也無法順利流出心臟到達腦部。 血管狹窄例如頸動脈狹窄,也會影響血流進入腦部。 姿勢性低血壓人體躺平時全身的血流通常流動較為順暢,一站起來,血液因為重力會集中在兩腳,此時於正常狀態,兩腳的血管會收縮以使腿部血流較容易回流心臟,但自主神經失常的人因缺乏這個機制,導致一站起來的時候腦部血流量不足,所以容易暈倒。 心臟疾病也會引起腦部缺血暈倒從上述的病因可以發現,心臟疾病也是引起昏厥症的主因之一,所以出現突然暈倒的情形,就醫時可以看神經內科或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後,會轉介給最適合的專科接續治療,比如若有心律不整問題,應該由心臟內科處理。 臨床上看到的患者隨著年齡層不同,誘發昏厥症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些10多歲的學生被家長帶來,擔心年紀這麼小怎麼會突然暈倒,一問之下常是因為朝會升旗久站或打預防針的情境下,產生血管迷走性昏厥;青壯年很多是在急性腸胃炎時發生,因為頻繁拉肚子導致脫水,加上拉肚子以及疼痛,也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危險因子;年長者很多是心臟或血管疾病引起,其中有些人是因為突然暈倒,就醫檢查才發現心臟有問題。 根據暈倒情境及症狀 配合檢查找病因多數昏厥症患者在暈倒會有前兆,比如眼前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冒冷汗、全身虛弱等都有可能。 昏厥症其實比較像是一種症狀表現,診斷的重點要先了解暈倒發生的來龍去脈,包括患者的病史、前兆的表現、發作之前在做什麼、暈倒時間多久、發作的時候有什麼表現(比如手腳會抽搐嗎)、是幾秒鐘後清醒還是較長時間才慢慢恢復等,醫師透過這些訊息來判斷可能的病因,再安排檢查。 若問診後懷疑是心律不整會安排心電圖檢查、懷疑心臟瓣膜問題則做心臟超音波;若懷疑是癲癇發作,會安排腦波檢查或其他腦部影像檢查。 假如透過問診可初步排除心臟疾病和癲癇,而患者發作前很明確處於容易刺激迷走神經的情境(如疼痛、久站、恐慌等),這種血管迷走性昏厥,大部分不太需要排檢查、也不需要用藥治療,較重要的是對病患及家屬進行衛教,提醒患者減少那些誘發因子的刺激。而如果有不舒服的預兆,當下應該趕緊坐下或躺著,讓血流順暢些,如此有機會可避免真的暈倒,並預防倒下後可能造成的撞傷或危險。 暈倒也可能是癲癇發作另一類暈倒的可能原因是「癲癇發作」。其實癲癇發作未必一定都會暈倒,有的只會出現抽搐,屬於局部型發作:若伴隨暈倒失去意識,就是全身型發作。癲癇發作前,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預兆,例如有人形容好像有一股氣衝上來的感覺。但不同於昏厥症,癲癇發作前通常沒有如昏厥症一般像眼前發黑、頭暈、冒冷汗等的前兆,腦部異常放電往往是瞬間發生,改變腦部正常的迴路導致斷電,因此患者常無法預料到癲癇的發生來加以準備或預防。 典型的全身型癲癇發作會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吊,不過這些表現不是必然會發生,或是只些微出現其中幾項症狀。癲癇暈倒通常不像昏厥症幾秒鐘後就恢復,於發作結束後,輕拍患者時也許已有反應,但人還「鈍鈍的」,可能要好幾分鐘後才會慢慢清醒過來。 需安排腦部檢查醫師診斷是不是癲癇,亦會參考患者有無癲癇的病史,如果有癲癇病史,那麼這次突然暈倒是癲癇的機會就相對大增;若是第一次發生,醫師根據患者描述發作時的表現,若懷疑是癲癇就會視情形安排腦波檢查和腦部影像檢查。 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比如中風、腦瘤、感染或某些藥物等,都可能誘發癲癇,有些人則是不明原因的體質問題或遺傳因素所造成,特別是十幾歲很年輕就發生癲癇的患者,常屬於體質性或遺傳性癲癇。 癲癇是否要治療取決於發作的原因以及發作的情況,由醫師來判斷。一般來說,除了處理誘發癲癇的疾病本身,還需評估是否需要給予抗癲癇藥物。抗癲癇藥物使用的目的是預防下次再發生,因為癲癇何時發作無法預測,若發作時處於危險的環境例如正在過馬路,可能間接危害生命;此外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腦部就可能產生傷害,因此有必要預防再次發作。 記錄暈倒前後狀況 幫助醫師診斷診斷暈倒不完全靠儀器檢驗,一開始的問診非常重要,患者要告知自己的感受以及暈倒前後的狀況與特色,才能幫助醫師正確診斷。最好提供下列資訊:●發生前有無前兆?前兆是什麼?(例如眼前發黑、有心悸、脈搏是快還是慢)●發生的時間持續多久?有沒有抽搐、口吐白沫等表現?●發生之前正在做什麼?(例如久站、拉肚子等)●醒來是很快恢復?還是慢慢才醒來? 這些訊息細節愈清楚愈好,如果暈倒不只一次,最好每次都記錄下來與醫師逐一討論,或是提供醫師當下發作的影片,可以讓醫師清楚患者的動作及表現,這些資訊對診斷都很有幫助。 健康Q&A:Q、低血糖會造成突然暈倒嗎?A、低血糖確實會突然喪失意識,但不像昏厥症患者因為倒下後改變血流狀態,就會自己恢復;低血糖如果沒有補充糖分,通常不會自然醒來。Q、覺得自己快暈倒時可以怎麼做?A、感覺得到自己快暈倒,表示有前兆,這時最好找地方坐下來或躺下來,就有機會能改善腦部暫時血流不足的狀況,避免真的暈倒。 Q、如果身邊有人暈倒但未失去生命徵象,能怎麼幫他?A、無論是昏厥症或癲癇症的患者,通常幾秒鐘到幾分鐘就會醒來,所以於一旁觀察照顧即可,但若昏迷時間超過5分鐘,可能便需考慮緊急就醫。針對癲癇發作的患者,過去很多人為了怕他抽搐時咬傷舌頭,會在他嘴裡塞毛巾等東西,其實這是錯誤的,只要把患者的身體側身使頭歪一邊,讓他的口水能流出來避免嗆到即可,因為即使咬到舌頭頂多只是有傷口,不會嚴重到大出血,塞了東西到患者嘴裡反而可能造成呼吸道阻塞,風險更大。 身邊的人除了叫救護車或安排患者就醫外,在等待就醫前可以幫患者記錄昏倒時間有多久,並觀察患者有哪些症狀表現,提供醫師診斷參考;此外,為了避免癲癇患者抽搐時撞傷,應該把附近尖銳等危險物品移開。【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5期(2018-07-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5-13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球類選手運動前喝黑咖啡 助提升表現
台師大團隊研究發現,攝取咖啡因可延緩高強度運動時的疲勞,球類運動員在運動前攝取黑咖啡,有助於改善間歇衝刺表現與無氧性爆發耐力,促進運動表現。台灣師範大學今天新聞稿指出,咖啡因在1984年時曾被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列入運動禁藥,但2004年已自運動禁藥名單中移除;早期對咖啡因的研究,多著墨於有氧耐力表現的提升,近期則轉向高強度無氧運動表現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鄭景峰、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佳倫、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石明宗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讓國內大專甲一級的籃球選手,在運動前1小時攝取每公斤體重6毫克的咖啡因,有助於促進無氧作功能力,並能延緩高強度運動時功率輸出的下滑情況。研究團隊表示,攝取咖啡因可降低鉀離子濃度,可能與延緩高強度運動時的疲勞有關,而團隊另一篇研究也發現,運動員在運動前攝取咖啡因,有助於改善高強度間歇衝刺的運動表現,需「停-走模式」的球類運動員在運動前攝取咖啡因,有助於改善球場上間歇衝刺表現與無氧性爆發耐力。至於咖啡因促進運動表現的有效攝取劑量,研究團隊指出,目前多數研究均支持每公斤體重應攝取3至6毫克,體重70公斤的運動員,建議可在運動前1小時攝取1至2杯;而攝取咖啡因時若搭配醣類,可能增加身體分解代謝,不利於產生能源供給運動所需,建議運動前應該喝不加糖的黑咖啡,才能有效促進運動表現。研究團隊也提醒,如果想要透過咖啡因來促進運動表現時,應該在例行運動訓練課程中先作嘗試,以取得個人的最佳有效劑量資訊,降低運動技術執行上的影響;如喝咖啡會出現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者,則建議不要喝,以避免不適症狀影響到運動表現。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1 養生.營養食譜
熟女補鐵加鋅保美麗 營養師給食譜解除熟齡危機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多數女性以為補充鐵質就能維持美麗,其實並不然,南投基督教醫院指出,補鐵加鋅才能免除因年齡增長,美麗打折的熟齡危機;營養師周孟穎則教食譜搭配,開出富含鋅、鐵且強化吸收的三菜一湯一炊飯的組合菜單。南基醫院指出,鐵質攝取不足是多數女性的通病,缺鐵則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血液無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全身,長期恐衍生疲勞、暈眩、心悸及臉色蒼白等問題,沒好氣色自然不美麗,所以大部分女性都知道補充鐵質,卻因此忽略了鋅。而「鋅」素有「美容維生素」之稱,缺鋅容易出現掉髮、指甲脆裂、感冒頻繁、皮膚粗糙及食慾減退等症狀,其實與美麗息息相關,所以不分男女都需要適時補充,甚至透過飲食補鐵加鋅,解除因年齡增長流失美麗的熟齡危機。周提到,食用紅米、牡蠣、蛤蠣、牛肉、金針花或羽衣甘藍等雖含有鋅、鐵,但聰明且正確的烹煮料理,有效提高吸收率更是重點;像「蒜香蛤蠣紅米炊飯」將蛤蠣和紅米做炊飯,讓鮮味和精華吸附紅米,增加米飯濕潤度,再以大蒜做調味。其中,紅米富含花青素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且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蛤蠣則含維生素B12、C及鐵、鋅,鋅和維生素C均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維持皮膚組織毛髮生長的健康和彈性。「蘆筍蘑菇牡蠣烘蛋」是讓富含穀胱甘肽的蘆筍搭配牡蠣,促進促進鋅的吸收,蛋黃的卵磷脂則可活化腦細胞;「南洋風彩椒牛肉粒」彩椒含有維生素C能提高對牛肉的鐵質吸收,使用薑黃提味達到預防失智、護心、抗癌、抗氧化和抗發炎。「護眼天菜佐腰果」就是烤同十字花科蔬菜的羽衣甘藍、胡蘿蔔,因兩者富含維生素A、C、K、鐵質、葉酸及葉黃素等,還擁有能夠加強肝臟系統解毒的含硫物質,搭配一份腰果,可補充體力、消除疲勞。最後「金針瘦肉湯」因金針花的鐵質含量是菠菜的20倍、萵苣的10倍,是補鐵補血的最佳食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的瘦肉則是補鐵強效針;周表示,營養素補充品無法有效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聰明搭配更能讓補鐵加鋅事半功倍。
-
2020-05-09 科別.腦部.神經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50歲徐阿姨在公司常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同事私下暗封「鬼見愁」,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表示,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張茂森指出,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然而,這群婦女在向外尋求協助時,因無法精確描述症狀,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看似無病呻吟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工作好累不想親熱? 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在影響你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方法六:實話巧說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著」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乳膠手套過敏 醫院女職員玉手紅腫又發癢
一名28歲醫院女行政人員,因配合防疫,每天配戴乳膠手套在醫院協助插健保卡查詢旅遊史,卻因對乳膠過敏,經常眼睛癢、流淚和打噴嚏,值班後手部也出現紅腫發癢情形,令她苦不堪言,直到接受藥物治療,以及內層穿戴吸汗材質手套後,才緩解乳膠過敏之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因乳膠手套的摩擦力很大,為方便穿戴,會加入玉米澱粉增加潤滑度,但玉米澱粉會吸附釋放手套的乳膠蛋白質,因此造成過敏反應。蔡肇基說,乳膠過敏可分為「立即型」、「延遲型」及「遲緩型」三種都與手套的乳膠濃度有關。立即型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幾分鐘內發生,症狀包括局部接觸部位紅腫發癢、眼皮水腫、鼻塞、心悸、呼吸困難及休克等。延遲型通常於接觸後2至6小時發生,且可能反覆發作;相較於另外兩型,診斷及治療上較為棘手,因有些人初次接觸乳膠立即產生反應,治療後症狀立即解除,但返家後可能於6個小時內再度發作,必須再度送醫治療,若延誤治療時機,容易遭家屬質疑是否初次的診斷及處置不當。遲緩型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48小時產生症狀,接觸部位產生皮下結節、紅疹、發癢、局部性硬塊等,長期接觸會使皮膚變粗且角質化,又以手套接觸造成的皮膚濕疹最為常見。因乳膠蛋白屬於植物性蛋白,因此對乳膠過敏的人,有4成比例當吃下奇異果、香蕉、酪梨、水蜜桃、鳳梨、香瓜、核果、栗子等水果後,也會特別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反之,原本對這些水果過敏的人,長期接觸乳膠後,也會更容易對乳膠產生過敏反應。針對立即型患者,可透過抽血檢測過敏球蛋白IgE,確認過敏嚴重程度,而遲緩型的患者,可用皮膚貼布試驗,再搭配詳細的臨床病史;有局部皮膚濕疹之病人,除了應該避免接觸之外,還要用免疫劑來治療。提醒對乳膠過敏的民眾,若需長期配戴手套,可先戴上吸汗材質手套,再戴沒有粉劑、沒有乳膠的手套,以防止手部不適的現象。脫掉手套後要用溫和的肥皂洗手,並將手部完全擦乾。此外,立即型過敏反應患者看牙醫、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時,應先知會醫師,請對方避免使用乳膠製品,以免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等危險。
-
2020-05-07 科別.血液.淋巴
一直掉頭髮、容易累…醫:貧血有14症狀,多吃這些食物補營養
陳小姐平時月經來潮時,血量、時間都正常,平日飲食習慣會吃葷食,並非素食者。日前,她有時會稍微頭暈、容易疲倦,最近一個月,開始心悸、走路會喘,非常疲累,甚至無法工作。就醫後發現,原來陳小姐有嚴重貧血不自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治宇解釋,所謂貧血就是紅血球減少、血紅素減少的意思。 正常血紅素男性為14~18 ng/ml,女性為12~14 ng/ml,低於此數值就是貧血。 掉頭髮也算?貧血常見症狀有這些 貧血的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虛弱、看起來臉色蒼白,走路會喘及心悸,嚴重者甚至昏厥或心臟衰竭。有些病人還有記憶力減退、免疫力減低、胃液減少、食慾差、容易掉頭髮、指甲變形的現象。貧血需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 以缺鐡性貧血為例,若由胃潰瘍所引起,則需治療胃潰痬,並補充鐡劑。若由胃癌出血所引起,則需手術開刀治療。若是胃切除、吸收不良則需補充鐵劑(口服不成則需靜脈注射)及維他命B12。若是長期素食,鐡質攝取不夠,則需補充鐡質;若是維他命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維他命B12。 補充鐵質、B12!貧血要吃這些食物 若是長期吃素,導致鐡質攝取不足,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蘋果、梨子、黑豆、葡萄柚、菠菜、肉類、肝臟類、豬血、豬血糕,否則素食者約5年後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約10年會合併維生素B12缺乏。 若是維生素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肉類(紅肉、牛肉、肝臟、豬肝、牛肝)、豆科植物及穀類、蛋、牛奶。 為什麼貧血?吃素罹癌都是可能原因 常見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 消化性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痔瘡、胃次全切除術後、月經過多(子宮肌瘤或肌腺瘤引起)、飲食攝取不夠(長期吃素)。 惡性: 胃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案例分析:胃切除吸收不良釀貧血 以上述案例中的陳小姐來說,經血液檢查發現,她的血紅素只有4.9g/dL(克/每百毫升),平均血球體積只有60(正常為80~100),因此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理學檢查時,醫師發現陳小姐的腹部有一開刀疤痕,原來是5年前因肥胖做胃切除手術,胃只剩30c.c.,併有胃食道逆流。血液檢查則發現以下異常數值: 1. 鐵離子僅12 ug/dl(正常為50~150)2. 總鐵蛋白結合能力633(正常為250~400)3. 鐵蛋白4 ng/ml(正常為13-150)4. 血中維他命B12為79pg/mL(正常為211~946) 最後,醫師診斷陳小姐為「缺鐵性貧血伴維他命B12缺乏」,因此給予鐵劑及維他命B12靜脈注射治療。 依據血球大小分類,貧血種類有三種 李治宇醫師補充,血液成分主要為血球及血漿;血球是由骨髓所製造,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主施攜帶氧氣,白血球主施抵抗病菌,血小板主施凝固作用,缺一不可。 血漿內含有球蛋白、白蛋白、水、凝固因子及其他物質,主要功能是營養供應及凝血。 貧血分類依血球大小分為三種:小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100,為維他命B12或葉酸缺乏性貧血,即巨芽球性貧血。另外,老年人的骨髓生成不良症侯群所引起的貧血,也很常見。 正球性貧血: 平均血球體積80~100,為慢性腎衰竭、急性腸胃出血、慢性疾病如癌症、肺結核、紅斑性狼瘡、乳癌轉移等所引起的貧血。【本文出處】一直掉頭髮、容易累,原來是貧血?醫師公布貧血14症狀、吃這些食物補營養【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