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637
筆 文章
-
-
2020-11-04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居家安寧緩和醫療,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末期照護成為大家重要課題。當積極治療對於末期病患已經無效時,安寧照護就成為大家考慮的選項。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安寧居家,區別在哪裡?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安寧團隊,提供病患全方位的照護,除了緩解病患生理上的病痛外,也會滿足其身心靈的感受,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可以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同時走得有尊嚴。台灣的安寧照護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住院,即安寧病房;第二個是安寧共照,所謂的「共照」就是共同照護的簡稱,亦即我們跟原團隊的醫師一同會診,共同照護病患。例如,病患一開始在腸胃科接受治療,當病情診斷末期後,就會診了腫瘤科或安寧療護,與原團隊醫師一起會診,並開立口服藥物積極改善病患臨床症狀。這部分還是在醫院的範疇。大家可能比較不瞭解「安寧共照」,因為病人的癌症診斷不一定都是在腫瘤科,有可能是在病人原有的科別,例如神經內分泌腫瘤分布在全身各器官,如腸胃道、肺部及各個地方,因此有可能是在內分泌科、腸胃科、胸腔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腫瘤科等,接受治療,當病情惡化到末期時,才結合安寧照護團隊。離開醫院住院的體系,就是第三種「安寧居家」。居家訪視,就是幫病人及家屬做評估,告訴他們有哪些要注意的狀況,重點都不離所謂的「全人照護」,除了基礎的照護之外,其他都是看病人需求,引進相關資源到家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曾寫過一本書《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他認知是:「醫療有其極限,醫生不是神。」治療與照顧過這麼多病患,現在的醫療、醫生有他的極限,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走這條路?不想去醫院,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黃勝堅總院長在書中提到,病人往生了,家屬還是很感謝他,在給他的感謝函中寫道:「因為爸爸已經往生了,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但是很謝謝你陪伴我們走過這一段日子,讓我們家屬能夠有個依靠,有個諮詢的對象,醫師一直在旁邊陪伴著,讓我們不會感到孤立無援。」《生死謎藏》這本書大多是寫他在台大或台大雲林分院所做社區居家醫療――病人不願意來醫院,那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如同早期所謂的「巡迴診療」,醫師是懸壺濟世,提著一個藥箱,到病人的家裡看診。我有張照片是彰基的醫師在早期時候,他們騎著腳踏車,拿著醫師包到社區替那些沒辦法去醫院看病的患者診治,早期的醫師很多都是如此,社區居家大概就是從這個概念開始。二○一四年,黃勝堅醫師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總院長,他認為安寧推廣了二十多年,想要有所突破,認為應該要擴展到社區。他以往一直從事安寧療護照顧末期病人,在金山醫院時推廣「社區的居家安寧」,認為病人不來醫院,我就到家裡,跟里長、NGO非營利組織、宮廟等進行合作,因為最瞭解里民的人就是里長,對於里裡面的失能老人開始做一些服務跟照顧,其實那時候他做的,就是緩和醫療的部分,這些老人不見得需要安寧,他們就進入社區去服務,照顧這些老人。安寧緩和居家照護,提供末期病人和家屬在宅照護的醫療方式,包含身體照護、心理社會諮詢與照護、心靈性的宗教需求、心願完成、善終準備和哀傷撫慰等。最後一哩路──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安寧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落實「在宅照護」、「在宅善終」。「在宅善終」跟「落葉歸根」是華人文化的傳統,這個典故是從漢朝而來,但到了二十世紀還能如此嗎?根據相關論文的研究指出,全台灣差不多有六成的民眾希望可以在家善終,因為家裡是最溫暖、舒適的地方,病人最熟悉且有歸屬感,但是根據統計數字,真正在家往生只有四成而已,中間的落差到底是什麼?研究顯示,年紀越長者多有「落葉歸根,壽終正寢」的觀念,越年輕的人比例則偏低,因為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生活型態和態度,並且衝擊著傳統文化。探討了年紀、照顧者、宗教信仰、經濟等,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主要照顧者,因為主要照顧者對於平常的照顧都可以勝任,但是到臨終照顧時,大家都沒有這種經驗和死亡識能,對臨終症狀變化感到擔心和害怕。即使醫生和護理師已經反覆教導,如何處理瀕死症狀並給予心理支持,但主要照顧者還是會覺得那種壓力或是照顧的方式,是他們沒有辦法處理和面對的難關,所以主要照顧者是導致在醫院善終的比例相對較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若要達到高價值照護「在宅善終」目標,提高「死亡識能」是有其必要性,期許透過本書幫助大眾釐清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從身到心的落實「五全」──全人、全程、全隊、全家、全社區的完整照顧,朝向真正的生死兩相安,便是我們三人寫作本書的初衷。(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1-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身體總怕冷是「陽虛」嗎? 中醫師:8個調理要點助體質改善
我們身邊總有些人特別怕冷,哪怕是秋老虎的季節,別人熱得大汗淋漓,恨不得24小時空調不停,但這些人吹風扇就覺得很冷,更是不敢開空調,稍不小心遇冷就會感冒。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主治醫師關靜嫻提醒,這些人多是陽虛體質。那麼,陽虛體質該如何調理,聽聽醫生如何建議。你是哪種陽虛?一般來說,有以下症狀就意味著人體陽氣減弱或受損:經常覺得冷、四肢不溫、容易覺得累、臉色偏白、唇色偏淡;有些人會覺得口淡、不渴,或者渴的時候喜歡喝熱水。在中醫的髒腑辨證當中,陽虛和心、脾、腎三臟的關係比較密切,不同的臟器有不同的特點。心:心陽虛通常伴有心悸、氣短的症狀。脾:脾陽虛的人往往不想動,吃少腹脹,大便完穀不化或稀溏不成形,有菜渣等物消化不完全,中醫術語就叫做完穀不化。腎:腎陽虛的人很容易腰膝酸軟、怕冷、四肢發冷,通常下肢更明顯,或者夜尿多。此外,陽虛證也很容易與氣虛證並存,氣虛的人通常會容易累、乏力、不想說話、頭暈、自汗。自汗就是不動或輕微運動就會出汗。陽虛還可以表現為兩個臟器或多個臟器的症狀同時出現,或夾雜陰陽氣血虛等症候。如何改善陽虛體質?要想改變陽虛體質,調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專家從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以建議:1.少熬夜:晚上9點到凌晨3點的時段是人體陽氣儲存的時間,所以這個時段內睡得越足夠,體內的陽氣就越會旺盛。如果長期熬夜,很容易耗傷我們的陽氣,同時早上太晚起,也會封殺陽氣,使陽氣不發。早起指的是早上五六點。中醫認為,睡眠是一大補,早睡早起最佳的時間是晚上九點睡,早上的五六點起是最好的。都市人最晚不可超過23點睡,早上起床最晚不能超過9點,否則,睡再長的時間也沒用。晚間的補陽段是21點至凌晨3點。實在難做到,可以嘗試早起,早醒讓陽氣升發,然後再補眠一個小時左右,但最遲不能超過9點起床。2.早起運動:早上是陽氣升發的時候,早起有利於陽氣的升發。中醫說動則生陽。運動可以鼓舞我們的陽氣,對於陽虛的人,早上運動更加有利的。陽虛的人適宜做一些發汗不多的運動;普通人沒有陽虛的症狀,適當做一些運動出汗是比較好的。3.多曬背:陽虛的人要適當曬太陽,尤其是對著背部曬太陽,因為我們背部有督脈,其乃“陽脈之海”。夏天早上九點左右對著督脈曬就可以補充我們的陽氣,秋冬可以稍微晚一點等太陽暖一點再曬。4.午休10分鐘:建議中午時可以午休10-15分鐘。可以躺下來睡一會兒,或者是閉目盤腿打坐,打坐更有利於陽氣聚集在我們體內。5.別吃太飽:長期吃得過多過飽也容易傷脾胃,脾胃是我們生化氣血的髒器。6.少吃冷飲寒食:如果夏天進食很多冷飲、冰品、涼茶,就容易把大量的寒氣帶入體內,體內就會消耗我們的陽氣作出一個平衡,所以夏天這個時節是最容易傷陽氣的。陽虛的人少吃寒涼的食物,寒性的藥物也不適宜久服,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7.空調房注意保暖:在空調房裡面要注意保暖,特別是腹部、腰背部和下肢,要著重披披肩、穿絲襪或用毛巾蓋一下膝蓋。女士穿露臍裝、超短裙,還有男士穿短褲,長期在空調房裡吹風,容易導致陽氣受損。8.適當吃補陽食物:要多選擇吃補陽的食物,姜是首選。可以用來做調料,也可以用白醋浸鮮薑,或者選擇辛辣味的香料,辣椒、花椒、胡椒、薑蔥蒜,陽虛的人都可以適當吃多點。肉類可以選擇牛肉和羊肉,陽虛的人夏天也能吃羊肉來適當補陽,前提是要看陽虛的程度。假如吃了覺得口苦,就要考慮是不是自己辨錯症,補多也容易上火。蔬菜可以選擇韭菜、洋蔥、秋葵、南瓜。腎陽虛的人可以適當吃堅果類的腰果、核桃、松子等。水果可以吃龍眼、櫻桃。可以做韭菜牛肉夾、元肉栗子小米粥、黃芪烏雞紅棗湯、山藥煮羊肉,這些都可以作為補陽的藥膳。同時要注意多些吃蔬菜,要避免進補過度而上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29 養生.聰明飲食
罹癌還能喝咖啡嗎?纖維囊腫會不會癌變?張金堅解密咖啡與乳癌
在10月粉紅乳癌防治月的尾聲,元氣網粉絲團邀請台大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喝咖啡聊乳癌防治。喜愛喝咖啡、進而鑽研咖啡的張金堅指出,很多患者在門診問他,罹癌了還能喝咖啡嗎?張金堅指出,在癌症的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喝的,喝咖啡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以下整理昨天直播網友熱烈的提問及張教授的回答。Q:空腹可以喝咖啡嗎?黑咖啡還是拿鐵比較好?A:咖啡還是喝黑咖啡較好,若要加東西請加鮮奶。奶精有反式脂肪不宜,糖會增加熱量也不宜加。而早上一起床其實精神還算旺盛,也先不用急著喝,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較佳。Q:咖啡需要加牛奶預防骨質疏鬆嗎?A:咖啡確實對鈣質的再吸收較差,因此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不要喝。或者喝了咖啡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喝鮮奶,也有助補鈣。另骨質疏鬆也需靠多曬太陽、多運動來補足。Q:請問膽結石可以喝嗎?A:有報告指出,已有膽結石,喝了就不會再變大;但是已有的膽結石是不會消失的。Q:我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A:建議少喝,若要喝請飯後喝。咖啡有助腸胃蠕動、胃酸分泌,所以當你有拉肚子的情況,請不要喝;但如果便秘,喝了倒是可促進排便。Q:老人家飯後都要吃很多藥但又想喝咖啡,可以嗎?A:有些藥確實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吃藥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但吃止痛藥又喝咖啡,反而藥效更好。Q:睡前大概幾個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會睡不著,怎麼喝才好?A:這因人而異,若喝了會睡不著,中午後就不要喝了。Q:淺焙的咖啡因比較少嗎?A:咖啡因約佔1.4%,不會隨烘焙減少,脂肪也不會。但蛋白質及少許糖份會隨高烘焙減少。有益處的抗氧化物及綠原酸,淺烘焙含量較高,約9.6%。重烘焙隨之減少,剩4.8%。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義式濃縮咖啡 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300毫克。換算到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大約3杯為上限。而咖啡利尿,應同時多補充開水。Q:什麼人不適合喝咖啡?A:不建議喝咖啡的族群包括停經有骨質疏鬆症狀者、懷孕前半期、小孩、胃酸過多者。還有人說咖啡會心悸,其實是選到不好的咖啡豆,好的咖啡豆其實不會。對心臟不好?其實也是迷思,其實喝咖啡對心臟有好處,但有的人剛喝血壓會升高,這部份需注意。此外,還能抗癌、對糖尿病、痛風、牙周病,延緩失智都有幫助。Q:我得了乳癌還可以喝咖啡嗎?A:大原則是無害,在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的,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更有報導指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化療患者,喝咖啡反而有助化療療效。而喝咖啡究竟是不是較不易罹癌?依台灣的統計數據看,大腸直腸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率較有幫助。Q:不愛吃甜食,但常吃速食,罹乳癌風險高嗎?A:速食、pizza、薯條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以及甜食,最好都要少吃。Q:如何降低乳癌罹患風險?A:飲食要均衡,不要吃剩食、隔夜菜,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多運動,多消耗體內脂肪就不易肥胖。光這二點就可減少40%罹癌率。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環境荷爾蒙,塑化劑、PM2.5等也都要避免,這些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Q:本身有乳癌,自己的女兒需要何時開始定期追蹤?如果家裡沒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有罹癌的機率嗎?A:媽媽有乳癌,當然家族罹患機率會比較高,但也不必過度緊張,例如擔心15歲就得癌,這樣反而還沒得乳癌就先焦慮得憂鬱症。較適當的規畫是20歲開始,每2至3年就醫超音波檢查,畢竟還年輕時還有月經,乳腺還很緻密,這時X光的偵測敏感度不高,常擠壓也有幅射劑量,太年輕實在沒必要硬做太多檢查,頂多35-45歲做一次,40歲以後做乳房攝影。Q:有纖維囊腫會不會變惡性?A:多數人分不清纖維腺瘤、纖維囊腫、乳癌的關係。基本上纖維腺瘤都是良性,不用擔心。停經前的纖維囊腫,也多是良性,少數有異狀可抽取組織檢查,若為非典型增生,就會有致癌可能,要特別小心。Q:如果照超音波發現陰影、照出硬塊,我該做什麼?有需要開刀嗎?A:超音波發現陰影、硬塊,需根據實際的狀況及診斷做處置,如為常見的纖維囊腫或腺瘤等良性腫瘤,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有乳癌懷疑時,則會安排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如果病理確認乳癌,則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及處理,如果確認良性,則定期追蹤即可。Q:有人說胸部摸到腫塊,不要揉,可能會讓腫瘤變大?A:胸部摸到腫塊應至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檢查,醫師會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Q:更年期後補充健康食品,是否需要,應注意哪些事項?A: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先從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可多選用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根莖、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適。另外,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補充適量的水及並適度日曬20分鐘,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有所幫助。如果無法改善可以依症狀請教婦產科或相關科別醫師,荷爾蒙補充療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服用。Q:「丙烯醯胺」比較常出現在淺中深焙哪種咖啡豆?會否有危害?A:丙烯醯胺在烘陪過的咖啡豆中含量極少,雖然其為2A類致癌物,但對人之危害極微,應可放心,每天飲用5杯內無害。Q:不喝咖啡會頭痛,請問該怎麼辦?義式咖啡壺會對身體有害嗎?需不需要選特別的材質?A:不喝咖啡會頭痛,應可飲用咖啡,不過頭痛亦有其他原因,還是要請教醫師為宜,義式咖啡壼對身體應該無害。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維繫生命的薄膜「心臟瓣膜」 相關症狀有哪些?發現疾病要怎麼處理?
心臟的功能主要靠心肌收縮的動力和心臟瓣膜的開閉,來推動血液和將血液導向適當的部分,心臟瓣膜疾病就是因為心臟瓣膜無法作出正常的開合功能而導致,診斷及嚴重度的評估主要是根據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是利用音波的方式去評估心臟的功能,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的瓣膜疾病輕微及或沒有相關症狀,身體檢查時醫師評估心臟有沒有雜音及雜音有沒有變化即可,心臟超音波不需要常規及每年檢查。心臟瓣膜疾病的種類有哪些?◎二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三尖辦狹窄及閉鎖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及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等心臟瓣膜相關症狀有哪些?在輕度或中度患者,二尖瓣狹窄可以全無症狀,或使症狀輕微,而可勝任一般的體力活動,但後期可以出現嚴重症狀,常在活動後出現,嚴重者不能平臥,要採取坐位甚至站立,才覺得舒服。經常有咳,尤以平臥後為甚,可痰中帶血,也可大口咳血或粉 紅色泡沫狀痰,末期患者可有頸部動脈怒張、肝臟腫大、下肢及全身有水腫現象,這都是因心臟功能衰弱而引致。二尖瓣發炎後亦可引致組織纖維化和收縮,引致左心室收縮時它不能完全關閉,血液會從左心室流向心房,心臟的機能因此而受損。有此問題者輕度可無症狀,但嚴重者亦可有氣急、浮腫、咳嗽等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風濕性主動脈瓣病單純風濕性主動脈瓣病較為罕見,大多數主動脈瓣病患者都有併合二尖瓣病,多發於男性。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早期可無症狀,但晚期患者可有胸部疼痛、活動後氣急。少數病者可發生昏厥。主動脈瓣狹窄輕度患者初期可無症狀,重度者可出現活動後氣急,昏厥甚至突然死亡者,亦非罕見。所以運動時呼吸困難、暈厥,運動耐力減低、疲倦,胸悶、心絞痛、心悸及心律不整。都可能是有瓣膜方面疾病。肺動脈瓣狹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5%-8%。大部份輕度或中度肺動脈瓣狹窄的病人,常常沒有症狀。嚴重時,則病童出現運動不耐受性,或是因右心室衰竭出現肝腫大、周邊水腫。在單純性的肺動脈瓣狹窄中,通常不會發紺,但在明顯的右心房至左心房分流時,可能呈現發紺現象。在呼氣期於左上胸骨緣可以聽到第二到第三度收縮期雜音,並放射到兩側腋窩以及背部,沒有心舒期雜音。有時可聽到三尖瓣關閉不全的雜音。嚴重肺動脈瓣狹窄時,由於右心室壓力過度負荷,可能導致右心衰竭。心臟超音波看到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會不會有生命危險?輕度的心臟瓣膜疾病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心臟瓣膜疾病的惡化速度緩慢,沒有症狀上的惡化通常代表瓣膜疾病沒有明顯惡化。每年進行心臟超音波不會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另外,心臟超音波除了自身金錢的花費,有些病患會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心臟超音波的影像模糊,如要清楚檢查心臟瓣膜可能需要進行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為侵入性檢查,可能會導致疼痛及食道的受損。什麼時候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症狀惡化◎不明原因的發燒 (用以排除心內膜炎)◎身體檢查發現新的或明顯變大的心臟雜音如果發現有心臟瓣膜疾病,要怎麼處理?大部分的瓣膜性心臟病,如果屬於輕中度,沒有特別症狀(像是心臟沒有擴大、心臟收縮功能尚可),不影響日常生活,可以不需治療,病患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如果是重度,可選擇先採藥物治療,如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或心臟功能下降,則需考慮手術治療。心臟瓣膜手術會儘量保留原來的瓣膜,若瓣膜受損嚴重無法修補,則需考慮換置人工瓣膜,現最常用為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瓣膜(如豬心瓣膜、牛心包瓣膜),前者耐用度高,但術後有併發血栓的可能性,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發生;後者耐用度較低,易有退化性改變,而引發瓣膜鈣化、僵硬、破裂、衰敗、功能喪失等,恐需開第二次刀,優點是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適合用在年紀較大的病人,或不適合長期服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如對心臟瓣膜疾病有疑慮或有相關症狀,應儘早檢查,以評估適當妥善的處理。宣導聰明就醫三步驟1.對於無症狀病人,不應每年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2.對於無症狀輕度心臟瓣膜疾病患者,避免每年例行性追蹤心臟超音波3.病人接受低風險外科手術前,不應例行性執行催迫式心臟影像檢查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副作用頻傳 專家:別過度期待效果
日本共同社報導,隨著各國正在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紛紛進入臨床試驗,疑似副作用的各種症狀報告不斷出現,已確認的症狀包括倦怠感、頭疼及高燒等,也有迫使試驗暫停的嚴重案例,開發難度之大可見一斑。傳染病專家擔憂,疫苗的完成時間及效果被誇大,會使民眾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世界衛生組織(WHO)透露,已進入臨床試驗最後階段的疫苗開發團隊達到10個,隨著受試者增加,倦怠、不適、肌肉疼痛、頭疼等各種症狀報告相繼出現。美國製藥巨頭莫德納(Moderna)的一名40多歲受試者,在接種後12小時內經歷身體狀況的劇烈變化,受試者發推文說:「高燒、發冷、心悸及關節疼痛,完全無法入睡。」美國醫藥巨頭嬌生公司(J&J)本月宣布,因有受試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病症,將暫停臨床試驗。該公司剛在9月下旬宣布進入最後階段。在日本、英國等地開展臨床試驗的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也曾一度暫停。巴西20日宣布將採購正在開發的中國產疫苗,隔天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卻在推特上宣稱「巴西國民不會成為實驗鼠」,撤銷先前的決定。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西醫轉中醫治療失眠問題 安眠藥不能立刻戒斷
出現睡眠困擾,除了找西醫外,其實許多人會尋求中醫的協助。以108年首次診斷失眠者為例,約有24萬3775人前五年曾至中醫科看診,為所有科別的第一名。氣血、經絡不順,睡得淺、醒來沒精神。台北市中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中醫治療失眠和西醫最大不同在於,中醫採自然平衡原則,以整體為觀念,「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讓陰陽臟腑氣血平衡,來達到安神入寐的目的。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說,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因此當人要入睡時,陽氣收回體內、氣血穩定,就會容易睡得著;相對的,陽氣順利出於體外,醒來就會有精神。然而當一個人氣血、經絡不順時,就會「入不穩」,導致睡得淺、醒來也沒有精神。一般成年人的睡眠時間是七到八小時,但有些人會覺得短於這個時間就是失眠,實則不然,有些人就算睡不到八小時,但睡眠品質好,醒來仍很有精神,這也不算失眠。因此,當病患因為失眠前來求診時,醫師會先詢問以往的睡眠習慣和現在有何不同,確認失眠的原因。不寐分虛實,壓力煩心或過勞耗損。瞿瑞瑩說,失眠在中醫裡稱作「不寐」,且分虛實。實證常表現出不容易入睡或是躁動、多夢,多是因為一時間外界有煩心的事導致。若病患主訴「這兩三天」都沒睡好,通常屬於此類型,只要移除壓力來源,開些放鬆的藥物即可。若為虛症,則可能是因長期過勞耗損,導致氣血不穩,或是沒有運動、生病導致氣血淤阻,這時就必須花比較長時間調養、補虛,待氣血經絡順暢後,才會睡比較好。中醫治療首推藥物,配合針灸、經絡按摩。黃建榮則表示,中醫對於失眠的治療首推藥物,其次像針灸、經絡按摩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但仍需先辨別失眠的類型才能對症下藥。通常失眠可分為四個類型:1.心腎不交型心煩火氣大、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口乾咽燥、腰膝酸軟,男子可見遺精陽萎,女子可見月經不調,久病體虛或性生活過度而致,中藥可用補腎方加減。2.心脾兩虛型多見於女性,不易入睡或睡中多夢易醒、醒後難以入睡,面色萎黃,常用氣血雙補方加減。3.虛膽心怯型平日神經質性格,多夢容易於驚醒、害怕多慮、心悸不安、稍微運動就容易倦怠流汗,可用溫膽凝神方加減。4.肝鬱血虛型緊張壓力大的上班族,煩躁易怒、情緒暴躁、夜間難以入寐,入寐後多夢易驚,或胸脅脹滿、善嘆息,情志鬱悶,可用加疏肝解鬱方加減。複方加入單味藥,因應不同失眠類型。除此之外,女性貧血、月經不順或是考生壓力過大都可能造成失眠,甚至有些人腸胃不好,腸胃容易脹滿,也容易翻來覆去睡不著,這些都需要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失眠問題。瞿瑞瑩說,這些病症往往也會合併出現,因此中醫用藥除了複方也會使用單味藥加以變化,因此許多民眾看似拿到的藥方差不多,但加了單味藥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常見的單味藥有用於失眠程度較輕的補心安神藥,如:茯苓、茯神、酸棗仁和五味子;程度稍重一些,則會用到清心安神的半夏、夏枯草、黃連等。失眠程度最嚴重者則會用到重鎮安神藥,被列為禁藥的硃砂在古書上便是其中一種,現今則常用龍骨牡蠣,強力將症狀壓下。對於許多先看西醫,擔心安眠藥吃久了容易有記憶力障礙、精神恍惚等副作用而想轉中醫的民眾,瞿瑞瑩則建議,中藥進去後,西藥再逐步退,避免斷然停止西藥,出現失眠復發的程度比治療前更嚴重的「反彈性失眠」,更難入睡。
共
2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