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工作
共找到
10016
筆 文章
-
-
2024-10-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60歲被迫榮退 轉職大樓總幹事
軍中退伍後,踏入了國際貿易行列,那時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某日上班一踏入公司大門,總經理召見,只見他面色凝重告知,因德國總公司指示,年紀一到60歲者,要先辦理榮退。當年簽約原本可服務到65歲,卻因總公司投資不利,財務虧損巨大,無奈之下只能配合辦理,領了優退離職金,便離開了從事35年的貿易界。三年後,德國百年公司也結束經營。60歲失業,面臨每月要償還購屋貸款,壓力沉重。當時任憑再有豐富工作經驗與能力,但年齡便是大問題。報紙一翻開,眼見求職欄都是保全公司招攬總幹事,但總幹事一職也要有證照才具備資格,因此趕緊參加政府培訓。取得證照後,在工會協助下,先在金融大樓任職助理幹事,六個月後因工作能力受到管委會肯定,榮升為總幹事。退休後擔任總幹事至今,將近80歲了,仍然勝任愉快。其實工作主要是收大樓管理費、撰寫會議記錄、維護環境衛生安全、張貼重要公告及公共區域的電器維護、有時代表主任委員參加政府重要會議討論等。做久了其實工作內容並不複雜,因此即將退休或已退休還想找工作者,大樓總幹事一職,不妨一試。據報導,日本公務員退休後,不少人到大樓從事保全或管理員,此工作被視為一項榮譽職。
-
2024-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建置南投山城醫療 張常勝坐輪椅也堅持看診「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醫事部主任醫師張常勝罹患小兒麻痺,深刻體會弱勢、病人與身障的種種艱難,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遠赴南投偏遠的山城行醫。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張常勝率先建立肺結核病房、職業傷病診療與安寧居家療護等,守護大埔里地區居民健康長達31年。一歲染小兒麻痺症 從此跛行1950至1970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台灣盛行。張常勝出生於基隆,一歲多時遭病毒感染,從此只能跛行。他認知「體能不如人,那就做好能力所及之事」,用功讀書,1980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寒暑假期間常去偏鄉服務,醫院實習時多次照顧遠從山地鄉到台北住院的病人,投入偏鄉醫療的念頭開始在心頭萌生。1987年,張常勝考進台大公衛所,鑽研職業傷病領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台大醫院與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參與照顧肺結核與塵肺症等病人。不料1992年被傳染肺結核,也成了患者的張常勝選擇繼續醫治病人,接受當時最新療法「短程治療」,半年後順利痊癒。考進台大 看見偏鄉人力匱乏防治局期間,張常勝再次感受偏鄉資源匱乏的衝擊。肺結核病人診治後需住院數周,曾有感染肺結核的婦人,從桃園山地鄉下山就醫,還拖上三、四個孩子。婦人說,小孩不能幾個禮拜沒人顧,只得帶來陪媽媽住院。這觸動張常勝學生時期的回憶,感慨就醫對偏鄉人仍然是大事,下定決心前往偏鄉。1993年,張常勝得知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沒有內科醫師,他的專長之一的肺結核在埔里極為猖獗,他斷然起而行,從台大醫院轉往埔里小山城實踐初衷。張常勝成為埔基唯一的內科醫師,負責發展加護病房和內科照護。兩年後埔基派張常勝去高雄醫學大學接受腎臟內科訓練,返院後在埔基建立慢性腎病照護,也支援山地巡迴醫療去仁愛鄉部落看診。90年代,埔基每年仍會發現一百名以上的肺結核患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件新個案。張常勝深入山地部落後發現,有些部落的居民最大死因是肺結核。肺結核痊癒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治療,需規律吃藥半年,但山地醫療人力不足,衛教宣導不易,有些病人藥吃了一兩個月,就中斷或不規律用藥,導致未能痊癒,甚至產生多重抗藥性,最終死亡。建立南投第一個肺結核病房有鑑於肺結核需要住院的重病病人很多,南投縣內卻無肺結核病房,張常勝著手規畫在埔基設置專責病房,1998年建立南投縣內第一個肺結核病房。921地震時結核病房嚴重毀損,一處小兒科病房重建為呼吸隔離病房;2003年SARS大流行,病房又再改建為可以收治SARS病人的病房。從肺結核到SARS,張常勝看顧多是高傳染性的病人。1994年,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婦人從美國返回,想要在埔里老家善終,但是她已虛弱得無法就醫,希望埔基派醫師出診。當時台灣還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張常勝挺身而出,直到老婦人去世。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課推廣安寧療護觀念,他鑽研精進,1998年組建南投縣內首個安寧居家療護團隊,2017年建立埔基安寧病房,構成完整連續的安寧療護系統。張常勝還是南投縣職業傷病診治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開始第一個職業醫學與傷病診療門診,2023年埔基設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31年駐守偏鄉 感謝妻子力挺從醫34年,有31年駐守偏鄉,張常勝最感謝的是妻子周純玟。妻子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他住進埔基宿舍,操持家務、教養孩子,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升學,妻小搬遷至台中,張常勝當時曾考慮是否該轉換跑道,但他終究心繫偏鄉,並沒有離開。偏鄉醫療人力至今依舊普遍不足,張常勝負責的安寧療護、職業傷病等科別的醫師缺口更難補足。他期望有更多醫師投入,扭轉醫院裡多數專科仍是「一個科一個人」的醫療困境。「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他說,從小到大沒想過行動不便會是問題。雖然工作時常跌倒,甚至摔斷腿,但就算打上石膏,仍能坐著輪椅看門診、值班查房、居家訪視。只要力所能及,張常勝將持續如此,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常勝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基隆市學 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公衛碩士成功大學公衛博士肄業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安寧照護科及醫事部主任醫師經 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奇美醫院胸腔內科臨床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秘書長及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臨床研究員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慢性醫學部主任主要事蹟:埔基2019年至2023年病人滿意度第一名保安宮第6屆保生醫療奉獻獎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
2024-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母親罹癌後又中風失智 汪建民分享艱辛長照史:最感謝的人是妹妹
編按:汪建民2023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並表達對所有親朋好友的感謝與歉意。長照歷程像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聯合報願景工程系列今年推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透過調查、深度訪談、名人現身,走進照顧者家門,發現他人自以為是的關切及介入,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手足分工是最易引爆的照顧難題,許多照顧者有難言的苦水,但為了家庭和諧不願面對鏡頭。以下是藝人汪建民與妹妹一同照顧媽媽的心情,雖然他一度認為「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但還是與大家分享,並在鏡頭前第一次向妹妹說平常不好意思表達的「謝謝!」訪談內容如下:我最害怕接到的電話,是妹妹打來告訴我:「哥,我放棄了…」兩年半前,媽媽在家裡中風被妹妹發現,她這一倒下,開始了我和妹妹這場照顧馬拉松。媽媽九年前得了淋巴癌,當時醫師告訴我:「趁剩下不多的日子多陪陪媽媽吧!」腫瘤很大,加上媽媽年紀大了,不建議手術,但媽媽堅持開刀,歷經六個多小時手術,挺過兩年化療,明明走過最煎熬的抗癌日子,沒想到二○一五年底中風,接下來她就失智了。 媽媽一開始因為中風住院,我們不知道她失智了,是看護阿姨說,媽媽好幾次都不知道自己尿布濕了,甚至滲漏也不自知,一檢查,果然是輕度失智。媽媽二次住院四十多天,我要拍戲,照顧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妹妹身上。出院後怎麼辦?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認為只有一條路,把媽媽送到安養機構。找到現在的安養機構,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我去看過,有些安養中心在公寓二樓,陰陰暗暗,讓人疑惑「誰會自己的父母送到這裡來?」政府有提供長照資源?我完全不知道。出院之後怎麼辦?是看護阿姨給了很多建議,我對看護阿姨非常感激,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住進機構後,才知道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輪椅、床都可以補助,但我們在媽媽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全買齊了。為了一周能去探視媽媽三、四天,我離開繁華的東區,暫時搬到靠近安養機構的新店。但其實這兩年半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妹妹,因為如果沒有她,「我應該會死。」妹妹也有工作,但時間比較彈性,她每天定時探視媽媽,看看媽媽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媽媽買食物、水果、衣服,還幫忙換尿布。媽媽只要一有狀況,安養機構都會先通知妹妹。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妹妹表達過感謝,現在對著你們的鏡頭,我要跟妹妹說,「謝謝!」雖然她可能會罵「你有病喔!」因為有妹妹,我才能去工作拍戲。媽媽極度重男輕女,妹妹照顧媽媽常被嫌,她時常受不了抱怨「你媽又怎樣了…」,但至始至終她都願意照顧媽媽,讓我很感激。我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和妹妹看到對方來電,都會猶豫要不要接,擔心電話裡傳來自己無法承受的訊息。發病後短短一年,溫柔賢淑的媽媽變得暴躁、髒話連篇,曾看著我對安養中心的人說:「我弟弟來看我了!」還有一次,媽媽像是中邪,雙眼上吊,死盯著我,眼神好可怕,甚至像殺人犯。我忍不住懷疑,這真是我媽媽?她到底是誰?被媽媽忘記這件事,「我沒有準備,但每天都在接受」。 家裡的事情很難對外人說,即使知道從從(唐從聖)要照顧失智雙親,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默默打氣。其實圈內有不少人因為照顧家人很辛苦,但外表上大家看起來都很好,不太會講自己狀況。你們約我採訪時,我正在開車,答應了你們之後,我對著空氣罵了一聲「×」,我幹嘛要答應,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我最不喜歡的事,是九年前媽媽治療癌症,一堆朋友提供偏方,還有人告訴我去香港求兩隻金錢龜,媽媽一一定會好,真的是夠了。家人已經生病了,沒必要再去受其他的苦,相信醫師就好。媽媽住進安養機構兩年多,我和妹妹兩人常常就在會客室看著外頭「發呆」,每個家庭都不同,照顧模式無法全面複製,但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尋出口,怎麼照顧?「做就對了」,不用一直想,反而會成為照顧路上的負擔。(汪建民口述、記者陳雨鑫、吳貞瑩整理)聯合報6月25日起,連4天刊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數位與影音作品於網站及行動載具同步呈現。•影音報導請看•願景工程/長照沒有英雄http://bit.ly/2ynWZEl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8 醫聲.醫聲要聞
一塊麵包吃一天,她從醜小鴨變身生技業天后
「我曾經一塊麵包吃一天,為了生活....只要有賺錢的機會都不放過,出社會後斜槓多份工作,白天工作,還兼家教、工業設計...」坐在記者前面的康霈生技執行長暨研發長凌玉芳談到過往為了生活四處打拼的經歷,忍不住哽咽落淚。在專訪前一小時,凌玉芳才在上市前的記者會上,意氣風發的發表康霈生技醫美新藥CBL-514注射劑第二期臨床試驗。凌玉芳指出,「CBL-514用於局部減脂、橘皮治療及罕見疾病竇根氏症,目前已完成美加澳500人的2期臨床試驗,新藥可透過誘導脂肪細胞凋亡減少治療部位脂肪,明年下半年將在國際上展開2個多國多中心的三期臨床試驗,預計花20億元、收案600人。」能有今日的成果,凌玉芳自己也沒想到,她跟康霈生技董事長徐坴暉一手孵出的蛋,成了極受矚目的金雞蛋。10月2日康霈生技正式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從興櫃股后一舉進入更大的資本市場,因颱風影響遲至4日交易,當天成交價518元,大漲了19.35%,這匹黑馬到底能跑多快跑多遠,外界都睜大眼睛看。從小苦過來,斜槓人生還是不忘「研究」夢凌玉芳頂著完美妝髮信心十足,直視外界不甚友善的眼光。質疑的眼光來自「她」是半路出家,也沒有漂亮的學經歷,她是成功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士生,大學還是唸成大工業設計,這在含金量很高的生技業裡真的太過「渺小」。凌玉芳談起個人的學經歷也不示弱,這與她出身艱苦的生活環境有關,「我父親是軍人出身,當年就以一萬元的薪水養我們家四個小孩,高中考上北一女後,當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就跟著參加社會運動,父親覺得沒在唸書,堅持轉回家鄕的中壢高中。」她苦笑著。回到當地的高中後,由於數理是凌玉芳的強項,學校派她參加數理奧林匹亞競賽,也獲得很好的成績,原本可以選擇保送名校但她放棄,而是參加聯考,一心一意希望能上清大化學系,但考試當天她發高燒,成績不理想,差了0.04分,上了成大工業設計系。上了大學,凌玉芳因軍人子弟學費有補助,但生活費得自己賺,加上工業設計系是很花錢的科系,只要有打工的機會都不放棄,研究所還同時兼了5個家教,「我去端盤子,去醫學系當助教,曾經一天只吃一個麵包,連當時的導師都看不下去,建議改當家教賺錢比較快,醫學系的同學還幫忙介紹時薪較高的鐘點家教..」回想自己一路上的辛酸,凌玉芳忍不住掉淚。為了脫貧,凌玉芳畢業後還持續斜槓兼差,白天工作,空檔時間接工業設計及家教,一個月賺7、8萬,直到某天有個前輩告訴她,「你現在看起來薪水很多,但你喜歡做研究想要開發新藥,身兼數職是不行的。」前輩的一句話打醒夢中人,凌玉芳將重心轉回研發上,但也過著一個月只有4萬元的薪水,但在心裡對自己喊話「一定要成功」。在研究的路上,凌玉芳也是經過不斷的轉折後才回到初衷,唸工業設計系時,因為太喜歡實驗,跑到生命科學系和同學一起進行實驗,這也讓她決定考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當時指導教授賴明德,專長為膀胱癌、腫瘤分生學、基因治療等,這也打下了未來醫美新藥的研發基礎。從大學到研究所,凌玉芳獲得不同的養份,工業設計教導她看事情要放遠至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可能性,不能只有紙上談兵;賴明德教授帶她了解細胞凋亡的原理,醫美新藥的作用原理,就是讓脂肪細胞凋亡達到局部減脂的目的。新藥研發出來後,必須進行臨床試驗,凌玉芳與徐坴暉兩人先找親朋好友集資,第一年只募到幾千萬元,沒想到一下子就用完了,為了找錢,兩人開著破車就去見投資人,但被打槍的機會太大,不只新藥的效果被質疑,公司淨值還只剩一元,董事長徐坴暉苦笑著,「我把房子拿去抵押兩次,還跟老婆把財產分開,免得連累她。」醜小鴨化身金母雞,投資人爭相投資後來整型外科名醫張高榮陸續加入,加上一群老股東也堅持不放棄,一切的轉機就在2021年2a臨床試驗開始解盲的這一刻,張高榮拿著試驗結果的數據找上國內生技大廠—友華生技,獲得1.68億元的資金,一夕間醜小鴨變成了天鵝,吸引了眾多投資人加入競逐行列。張高榮指出,「由於友華生技曾經是全球最大玻尿酸在台的代理商,但失去代理權後,就一直找尋醫美相關產品,友華生技對於局部減脂的新藥充滿興趣,就投入資金一起研發。」凌玉芳透露要上市時,將相關文件送至台灣證券交易所審核時,有被問及明年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是否可以在台灣進行,但台灣沒有醫美新藥的臨床試驗經驗,因此,未來仍會以歐美國家為主,以銜接未來美國FDA藥物申請的條件,期待2027年可以上市。
-
2024-10-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都在台灣 輔大醫院副院長石台華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
來自波蘭的天主教輔大醫院使命副院長石台華,是一位靈性關懷師,27年前抱持想為華人世界奉獻的熱忱,毅然選擇來台,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從頭學注音符號,到今天講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看到台灣人心靈的空缺與需求,如今已62歲,仍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台灣。習慣大家喚她「石修女」的石台華,19歲進入波蘭醫學大學護理系後,便踏上了修道之路。畢業後,她先到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護理師,同時傳教。石台華說,當時在烏克蘭工作及居住環境都很簡陋,當地人排斥宗教,難以用宗教語言傳教,但她透過護理師身分來關心病人,經過6年的磨練,學會了寬容和接納,努力讓病人感受到被愛。石修女35歲到台灣在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了6年護理師後,石台華回到波蘭準備發終身願,即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為天主及教會服務。她一心嚮往到華人世界傳教,在發終身願當天,石台華如願以償被派到台灣傳教。當時石台華已35歲,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石台華初到台灣被安排到新竹曙光小學,與一年級孩子一起學中文,從ㄅㄆㄇㄈ學起。在班上跟讀兩周後,她還是完全聽不懂中文,這讓她感到非常挫折,但她撐下來了。由於她是家中長女,自幼便肩負照顧兩個年幼弟弟的責任,對於童年印象一直很模糊,然而,在曙光小學的時光,「天主還給我豐富的童年」,慶幸自己有堅持下來。開啟靈性關懷使命在學了兩年中文後,石台華「跳級」到輔仁大學研讀神學,雖然她想繼續在醫院工作,但無法在台灣任護理師,於是她聽從建議於2003年到耕莘醫院擔任牧靈工作。石台華說,當時靈性關懷服務的對象有限,且有濃厚宗教意味,但她發現台灣人普遍缺乏內在力量,因而啟發了她開展靈性關懷的使命,在念研究所時開始推動這一理念,「宗教跟靈性並不完全相同。」石台華解釋,每個人都有靈性但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現代社會許多人更注重自身心靈的安定,在生命遭遇不如意或病痛時,若能反思生命的意義,就較能忍耐痛苦。在萌生推動靈性關懷的想法後,她進一步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011年返回台灣籌備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著手推動靈性關懷師的發展。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涵蓋各種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但要成為關懷師的標準是一致的。石台華指出,協會設有一套課程,通過400小時培訓,學員可成為關懷員,累積實務經驗後,經過考試方能成為關懷師。目前全台僅有167位關懷師,石台華說,希望能培育更多關懷師,也期盼關懷師能如同社工和護理師一樣,獲得證照認可。更進一步擴及長照石台華觀察到,台灣人雖然物質豐裕,醫療水準高,心靈卻很空虛,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如今協會活動遍及不同體系醫院,也進到長照,擴及到社區,尤其台灣高齡長者漸多,如何幫助他們面對身心靈轉變,是協會未來工作目標。現在台灣每個醫院都在推崇全人照顧,就不應該只重視身體,卻輕忽靈性,希望靈性關懷不再侷限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醫院,也能擴及到其他體系醫院。照護西非非法移工最難忘的關懷病人經歷,石台華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西非的非法移工艾寶。2020年疫情剛起,艾寶因多日高燒,又害怕被通報遣返,冒用友人健保卡就醫,病情非常嚴重。石台華為了鼓勵艾寶,每天到負壓隔離病房為他加油打氣,許多艾寶在台的移工朋友是虔誠伊斯蘭教徒,也每天到醫院為他禱告。最終艾寶完全康復出院。不過,艾寶因結核病造成胸膿瘍,歷經兩次心肺復甦術(CPR)和3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需支付鉅額醫療費用,讓艾寶很擔憂。石台華要他別擔心,大家會想辦法募款籌錢。沒想到事情傳開後,最終募集到300萬元,不僅夠償付醫療費,連艾寶返家的旅費都籌到了。石台華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波蘭學歷:Gdańsk醫學大學護理學士台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學士、碩士美國天主教聯合神學院牧靈神學博士現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使命副院長經歷:波蘭州立教學醫院護理師天主教耕莘醫院理事、靈性關懷師、組長主要事蹟:耕莘醫院服務期間,對病人靈性關懷,除隨醫療團至原住民部落、臨床照護,也規畫全台天主教靈性關懷師檢定制度,舉辦課程及研討會。為台灣奉獻專業與壯年,深耕超過25年。對靈性關懷的奉獻,隨時為臨終病人on call,身心社靈都是全人照護的一部分,在台灣有系統地推動靈性關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8 醫聲.疫苗世代
防新冠重症 加強抗病毒藥調度
十月一日起,國內的流感疫苗與新冠(JN.1)疫苗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右手打新冠,「左流右新」兩種疫苗同時接種。感染新冠仍可能併發重症,醫師指出,日前才接獲一名老翁確診後三日即死亡的嚴重個案,顯見風險仍在,民眾應踴躍接種疫苗、快篩,並正確用藥。新冠、流感 兩階段開打疾管署公布,左流右新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自十月一日起,對象包括逾六十五歲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對象;第二階段自十一月一日起,新冠疫苗為出生滿六個月以上對象(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對象為五十至六十四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在本土、境外病例中,主要新冠病毒株包括KP.3、KP.2、JN.1、LB.1、XDV.1等,而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在新冠併發重症族群中,占了近八成,在累積死亡病例中,則占九成。而國內新冠XBB疫苗的全國接種率不到一成二。高齡、慢病 致死率仍高桃園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吳家淦、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賴俊良均指出,新冠病毒株變異速度快,過去的疫苗已失去效力,高齡、慢性病族群應及時接種疫苗,避免受病毒襲擊。賴俊良分析,現今的新冠病毒株致死率雖較之前下降,但是傳染力卻比較強,當感染病毒後,回家後再傳染給家中長輩、慢性病家人,這些脆弱族群的重症、致死率高,仍應慎防。吳家淦表示,曾有長者在周末發燒、症狀不適就醫,三天後便往生,令家人悲慟不已。他呼籲,根據門診經驗,約有一成病患出現症狀也不想快篩,擔心會被隔離,以及避免工作請假。事實上,無症狀與輕症病患不需隔離。新冠抗病毒藥物的供應與使用,目前由各地衛生局配置於當地醫院、特約診所與特約藥局,若新冠檢驗為陽性,且為逾六十五歲或重症高風險族群,即可憑醫師處方箋在醫院、特約診所、特約藥局領藥。當務之急 鼓勵備藥充足不過目前領取新冠抗病毒藥物時,需於智慧防疫物資管理資訊系統(SMIS)登錄收支結存情形,倘有藥物庫存異動,也需於廿四小時內至SMIS登錄異動情形,另外需負擔藥物保管責任,部分診所、藥局認為流程麻煩,申請為藥物配置之機構意願不高,因此並非所有診所或藥局都有提供新冠抗病毒藥物。對此,賴俊良表示,從台南市衛生局到台南市醫師公會,皆持續鼓勵及輔導診所、藥局加入抗病毒藥物特約機構的行列,目前,該市的抗病毒特約診所、藥局,總共為一百卅六家,未來會繼續努力,讓病患若需用藥,可及時獲得藥物治療。延伸閱讀:桃竹苗聯合防疫 台南鼓勵打疫苗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超人醫師」中風又癌症復發: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
山陀兒颱風上周侵台,在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造成山區多處落石跟泥流衝出路面,南迴公路部分路段封閉。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南迴居民的日常,對外交通不便,山路經常因大雨坍塌,導致居民就醫困難。面對「南迴四鄉」的醫療困境,中風且鼻咽癌更三度復發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持續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徐超斌罹癌5年 每天看診行程仍滿檔徐超斌於2019年被確診鼻咽癌,過去曾中風的他曾說:「中風不會危及性命,癌症會。」罹癌5年,徐超斌每天行程滿檔,照樣到病人家中看診。他最近癌症復發,依然為建置南迴診所奔走。但他不是一個人,愛是最初的出發點,南迴基金會用行動醫療結合多元照護,沿著一百公里長的南迴公路,將眾人之愛的火光送進偏鄉角落。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與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合作,完整紀錄從徐超斌一個人到一群人築夢的故事。被大家稱為超人醫師的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年輕時就立志回到家鄉。畢業後,先是在台南奇美醫院接受訓練,後為了履行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他增開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即使中風之後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讓「超人醫師」事蹟不脛而走,感動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病患、醫護人力都不足 籌建南迴醫院的計畫轉為診所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然而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在眾多考量之後,基金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雖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而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醫療不再限於醫院的白色巨塔內,更延伸到每個家庭、每個偏遠的鄉鎮,以及每個需要幫助的角落,確保每一個生命,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護與尊重。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繼續走下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徐超斌在新書影像故事中說:「我為南迴偏鄉努力那麼多年,我一直有一個期待,就是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來為偏鄉地區服務。畢竟我不可能一直活很久,總有一天會離開人間,因此期待將來有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偏鄉,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長照,願意為偏鄉做事、願意關心身旁所有的人,是我真的想要做的事情。」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分享:「我們要追求的『醫療平權』,不是口號,而是讓地處偏遠的南迴四鄉居民,可以透過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滿足他們的殷切需求。再來則是解決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已著手整合周邊醫護人力,變成一個醫療網絡、彼此支援。李靜蘭說:「南迴醫療永續服務」與「爭取醫療平權」互為表裏、息息相關,透過提供教育訓練課程來培育人才、正視醫護人員合理的薪資待遇,唯有同時滿足以上二項條件,才能讓醫護人力不再是偏鄉的過客。」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在圓夢的過程中,南迴基金會發展出適合南迴偏鄉的醫療模式,並誓言未來會更努力地讓「南迴模式」成為偏鄉的醫療典範,複製在台灣所有原本不被看見的偏鄉角落,一起迎接醫療曙光,讓「南迴模式」——始於南迴、終於環島。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為新書撰寫推薦序,讚許南迴診所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徐醫師不僅致力於提升南迴地區的醫療服務,更強調與社區互相扶持,建構彼此依存的歸屬感,真正賦權於民眾,展現全人照護精神。創新的『南迴模式』,深入社區,不局限於醫療服務,更強化照顧支持系統,以人為中心提供服務、關懷生命。」關於「南迴基金會」 南迴基金會於2019年3月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由社會大眾勸募善款所成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及公益事業之目的,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醫療模式、提供南迴線及鄰近區域等居民具空間及文化可近性的醫療服務以及全人關懷的健康照護。已設立居家護理所、診所,提供居家護理、在宅醫療、定點門診等服務,串連鄰近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建構社區醫療照護網絡。推動在地人才培力,專業人員實見習,醫療人文研究等教育及學術計畫,提升就業機會,以實現地方共生、永續發展之願景。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影像故事預告精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GAl0DWmwg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7 養生.運動健身
真正的青春之泉!年紀大更該進行阻力訓練:對身體提出高要求
生理學家巴曼(Marcas Bamman)對衰老議題研究了數十年,正全力宣揚抗老的阻力訓練 (weight-resistance);他認為,阻力訓練是真正的青春之泉,建議屆滿60歲的人上健身房找教練訓練。巴曼在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Florida College of Medicine)取得博士學位,他說,年紀大了,力量、靈活度和耐力都下降,主要是因為對身體的要求太少。巴曼建議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確保沒有任何健康問題妨礙接受訓練,之後就可開始找適合的健身房,找專業教練教導正確動作是上上策。巴曼坦承,教練認證制度不夠嚴格,有時上網付50美元就可輕易獲得認證,導致教練良莠不齊,找到好教練不容易。巴曼建議每周進行兩次阻力訓練,最好是隔天進行;而且要有10種鍛鍊動作,每個動作重複10次;每重複10次是一回合,總共三回合,三回合過後繼續下一個動作。一般人重複第十次就會覺得到達極限,但如果能再做10次,就需要增加阻力。巴曼建議搭配啞鈴等自由重量器材,提高效益。進行阻力訓練前先暖身5至1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巴曼說,有些人坐在設備上訓練一回合,然而滑手機三、四分鐘,應該要不斷地動。阻力訓練可對抗骨質疏鬆症,女性可能比男性受益更大。巴曼說,肌力訓練對男女都非常重要,反應能力無性別差異,經訓練後都會有所改善。巴曼說,身體需要工作,不用就會失去;他警告人們不要自我縱容。人體依需求來運作,長期對身體只有低需求,身體便適應低需求,隨之失去肌肉力量、變得更虛弱;相對地,如果對人體提出高要求,身體就必須想辦法滿足這些高要求,骨骼更強大、肌肉更壯,阻力訓練就是對身體提出高要求。巴曼以太空飛行或長期臥床為例來說明人體會迅速失去體力、衰老;他看到阻力訓練對70多歲和80多歲的人、甚至90多歲的人產生積極影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斷交後仍深耕馬拉威17年 吳宗樹推動數位管理提升非洲人健康
「第四級病毒」一書記錄病毒學家在地球上最原始地區追蹤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等最致命病毒的親身經歷,吸引高中生吳宗樹立下「我要去非洲服務」的信念。長大後的吳宗樹自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畢業,2007年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開啟他非洲人生的篇章。秉持與馬國夥伴互助、共好的理念,吳宗樹攜家帶眷蹲點,深耕迄今已17年。馬拉威位在非洲東南部,聯合國曾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留著一臉落腮鬍的吳宗樹和妻子、2個女兒、8隻狗,住在馬拉威第3大城市姆祖祖市,與說著齊切瓦語的馬拉威人一起努力著,要用公共衛生的力量改變大家的生活。2007年赴馬拉威 未料台馬斷交吳宗樹2007年以醫療替代役身分加入台灣駐非洲馬拉威醫療團,當時醫療團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承辦。吳宗樹協助醫療團在馬國推展愛滋病彩虹門診,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也建置愛滋病患電子病歷系統,這套系統包括指紋辨識、觸控式直覺操控、病患管理流程及先進的報表等,還具有資料分析功能,可呈現醫療品質、病患存活情形等。吳宗樹也因此開始思索他的未來,希望留在非洲一圓夢想。沒想到,吳宗樹服役期滿返台,準備和女友結婚後聯袂飛到馬拉威時,卻發生台馬邦交生變,2008年2月兩國正式斷交,醫療團撤出,擾亂了他的生涯規畫,但他沒有放棄。2008年重回馬國 協助當地公衛沒多久,吳宗樹就接到醫療團長余廣亮的電話,問他願不願意重返馬拉威?他語氣堅定:「OK!」余廣亮和吳宗樹的英文名字都是Joseph,因斷交後馬國情勢混沌不明,Joseph Yu自掏腰包,聘Joseph Wu為研究助理,讓吳宗樹無後顧之憂地赴前線開疆闢土。兩個月後,吳宗樹完成終身大事,就飛到馬拉威拜會馬國衛生部、美國CDC等,探詢以NGO形式繼續合作的可行性。還好大家都清楚台灣在當地所做的努力與貢獻,2008年8月,他以挪威國際路加組織研究員名義,再度踏上馬拉威。他憑藉之前醫療團建立的關係,2009年7月與馬國衛生部及姆祖祖大學簽訂備忘錄,協助馬國管理並提升醫療品質、強化公共衛生系統等。CDC也撥款支持「馬拉威北部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建置與增益計畫」,吳宗樹成為台馬斷交後第一個駐馬的台灣公衛人員,也是促成兩國在無邦交情況下合作的一大功臣。從替代役小兵,到成為駐馬拉威的「封疆大吏」,吳宗樹除了延續愛滋病患電子病歷,更推動數十項跨國性的援助計畫,這些計畫不是直接撒銀子,而是教他們一技之長。「釣竿」策略像磁鐵般吸引愈來愈多的國際資源,屏基不必向政府要求巨額援助,就能為台灣開拓新的國際舞台,樹立「老外出錢,我們出力」的醫療衛生外交新模式。數位健康治理 全非洲唯一國家吳宗樹也協助馬國做數位轉型,馬拉威成為現今非洲唯一有專門部門負責數位健康治理的國家。馬國並成立數位健康資訊局,負責全國共29個區衛生局以及5省區衛生廳的教育訓練規畫工作,協助健康資訊系統標準化、制度化。這樣系統性的改變,吳宗樹認為是最大成果。吳宗樹協助馬國建立的傳染病監測系統,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套傳染病監測系統立即派上用場,控制疫情擴散並達到減害共存。馬拉威在全球防疫排名位居第27名,也是非洲第一個有數位疫苗證明的國家,獲歐盟及英國認可,展示台灣公衛實力。培育數百大學生 和妻女落地生根2010年起吳宗樹在姆祖祖大學講授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健康資訊學等,培育超過600名大學生。畢業生中有人出任馬國衛生部官員,也有人出任醫院實驗室主任,還有3名畢業生也在姆祖祖大學任教。當學生告訴他「你教的東西很有用」,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刻。他和妻子、9歲、12歲的女兒已經拿到馬拉威的永久居留證,一家4口和8隻狗狗在馬拉威落地生根。吳宗樹說,馬拉威人並不貧窮,他們活得很快樂、開心,他計畫在這裡終老,要留下來實踐並見證以公衛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生活。吳宗樹小檔案年齡:43歲學歷:挪威奧斯陸大學健康資訊學所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所碩士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現職:屏基海外宣教部專案經理、馬拉威衛生部資深技術顧問、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技術顧問、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講師、台灣全球永續發展促進協會理事經歷:挪威國際路加組織馬拉威辦公室國家主任主要事蹟:布建馬拉威數位健康資訊系統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協助馬拉威應變新冠肺炎疫情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培育國際公共衛生人才
-
2024-10-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彌補社會化不足 二入職場真快樂
研究所畢業後即進入公職,衛生單位業務範疇廣,工作忙碌。婚後三寶陸續報到,職業婦女在上班及家庭間要維持良好的運作,實屬不易。依公務員年金改革規定,如於60歲前退休,月退休金只能延後領。二年前,因有皮膚症狀困擾,醫師說是壓力造成,思考了半年,終於在前年底退休,結束近30年公職生涯。退休一年多,除了每周參加運動中心課程及近郊健走,定期回娘家探望雙親,生活很規律,依聯合報退休生活自我評估,我較不足的是社會化面向,因此今年初開始在求職網站找工作。機緣巧合,6月初我到某私立大學研究所任兼職助理,每周工作2.5天。感恩有這個工作機會,讓我的「工作腦」又動了起來,運用過去的行政經驗處理研究所及計畫的行政事務,也藉此學習有效率的電腦技能,更因固定時間要上班,讓衣櫃中的正式服裝能重見天日,是另一種快樂。與年輕人合作完成專案,讓自己放下年齡及工作階級的身段,解決相關疑難雜症而完成任務,是每月微薄薪水外的成就感。退休後再工作最大的好處,是健保無需再依附兒子加保,能靠自己經濟獨立納入健保,是兼職工作最大的心理支持力量,也讓自己退休後仍對社會有所貢獻。
-
2024-10-06 養生.心理學解密
金錢真的買不到快樂?最新研究推翻理論:收入愈多愈幸福
最新研究顯示,即使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再多的收入也會顯著提升幸福感。華爾街日報報導,長期以來有大量研究表明,調薪對低工資者有很大的影響,使他們從不安全感趨向穩定,但通常認為超過一定門檻後,所帶來的效果要小得多。但根據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高階研究員基林斯沃斯(Matt Killingsworth)的研究,高薪者獲得加薪,感到與低薪者一樣快樂,也就是所獲的幸福感相同。2010年一篇熱門研究指出,年收入一旦超過7萬5000美元的「幸福感停滯點」後,再多的收入也不能使人更快樂。但最新的研究推翻了這項理論。該研究指出,每年1萬美元到超過50萬美元,平均幸福感與收入對數幾乎完美線性增長,也就是收入愈多愈快樂,就算年薪達到50萬美元的高收入戶也ㄧ樣。他更發現,幸福感與收入對數之間的線性關聯意味著每增加1美元的邊際效用呈指數遞減,而數學上不會真正達到停滯點。這代表收入的比例變化(例如10%的加薪)在任何收入水準下,都感到相同的幸福感,也就是說不管收入是1萬美元還是50萬美元,如果加薪10%都感到相同幸福。然而基林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都強調,不只錢,其他許多因素都會影響人類的幸福感,包括人際關係、工作以及所居住的國家,「沒有任何單一因素(包括金錢)能完全主導幸福方程式。」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最新數據,2021年美國收入最低的20%家庭,平均稅前收入約為2萬3000美元;中間20%的收入約為8萬7000美元;而收入最高的20%平均收入約為41萬8000美元;頂端的高收入者遠超過50萬美元。基林斯沃斯在他的論文中也寫道:「對於個人而言,繼續追求更高的收入完全是合理的選擇,這樣有助於追求幸福。」這句話應證了許多美國人的心聲,根據金融服務公司Empower去年的數據,年收入20萬美元或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的中位數收入為35萬美元,才能感到生活壓力減少。然而,更多的金錢雖然有更多的快樂,但是這也不是絕對,因為帶來的「副作用」因人而異。有些人大幅加薪後的快樂之後會轉為失落,像是派對過後的空虛感;而有些人則自願降薪,因為不想擁有加薪之後也隨之而來的龐大工作量與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6 醫聲.醫聲要聞
金門男大生車禍休克 林口長庚團隊接力救命
「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全身插滿管線,全身都是血,叫他也沒反應……」2022年4月某一天,住在台灣本島的呂爸爸、呂媽媽接獲電話,得知兒子在金門出了嚴重車禍,不僅腹腔大出血,也已休克,正在離島的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簡稱金門醫院)與死神拔河。看到兒子從醫療專機上被抬了下來,他們一度以為自己要失去心愛的兒子,所幸在林口長庚醫院團隊的接力搶救中,呂爸爸、呂媽媽終於盼到了奇蹟。在這場救命接力賽當中,第一眼看到呂同學的是當時正輪值、派駐於金門醫院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科主任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康世晴。他回憶道,當時患者的肝臟、右腎都有撕裂傷,出血也很嚴重,情況十分危急,所以當下以救命、保命為第一優先,除了先止血,也要趕緊先切除患者右邊嚴重破損的腎臟,以控制受損範圍,避免傷害擴大。此時,康世晴也當機立斷,馬上與林口長庚醫院的醫療團隊討論,並決定讓呂同學回台接受治療。團隊展現神默契,治療、溝通一氣呵成。「當康主任在金門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狀況。」患者一下飛機,馬上接手治療的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急症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暨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傅志遠,他回憶當時一聽到消息,醫療團隊就趕快協調放射科等科別,預估可能要進行栓塞治療,也要趕快準備加護病房病床,所有治療、溝通都是一氣呵成,醫療團隊彼此都了解往後的治療方向、原則,做好充分準備,並嚴陣以待。呂同學到達台灣本島,傅志遠立刻執行急救手術,讓生命跡象更穩定,再進行後續的修復、重建工作。傅志遠分析,醫治嚴重車禍傷患,往往需要很強大的團隊,治療也不是一次手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傷患可能同時有腦出血、腹腔出血、手腳骨折等多重傷勢,治療無法一步到位,有時需要歷經多次治療、手術,才能真正復原。加護病房監測,後續修復重建,患者重回大學生活。以呂同學來說,歷經大出血的他,即使接受初步止血、急救,還是很不穩定,因此傅志遠讓他轉入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再進行後續治療,此時由鎮守加護病房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汪家正接下治療、穩定病情的重責大任。在加護病房,汪家正運用血液動力學監測儀器,監測呂同學的血管收縮狀態、血壓與心跳等循環指標與生理數值,一發現問題,便趕快介入、處理。汪家正說,當全身血液動力學出現異常,代表傷患體內有潛在問題需排除,這也讓醫療團隊在最短時間察覺異常、確認是否為水分不足或過多、血管收縮能力不好、心臟的血液輸出能力欠佳等潛在問題造成,並盡早展開救治。在過去,這些檢查需耗費很多時間,現在關鍵數據一目了然,節省了許多的時間。當呂同學轉趨穩定,傅志遠立刻進行後續修復、重建手術,手術後,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之下,呂同學逐漸康復,也順利重回大學生活。對於呂同學的死裡逃生,呂爸爸、呂媽媽對林口長庚醫院團隊深表感激。制度健全、醫療進步,守護每一條珍貴生命。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由於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簡稱醫中計畫)與許多進階醫療儀器,例如血液動力學的即時監測等,納入健保給付政策的支持,讓不少像呂同學這樣的嚴重病患得到更多活命的資源與機會。汪家正表示,隨著政策、制度的健全與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過往可能留不住的病患,也有機會獲得生機,當看到病人被救回來,擁有正常生活,就會讓人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康世晴與傅志遠也認為,爭取更多寶貴時間、救治更多生命,正是身為外傷急症外科團隊重要使命感所在,未來也期待離島、偏鄉民眾可以擁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
-
2024-10-06 醫療.眼部
年過40歲後一定會老花?眼睛退化能治療逆轉?老花度數會增加嗎?
滑手機時,手機上的文字開始變得不清晰;購物時,看食品標示小字覺得吃力,近視族得把眼鏡摘下,才能看得清楚。以上視力變化大約出現在40歲前後,也就是老花眼上門的時候。無法避免的眼睛老化現象,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要不要配老花眼鏡?原本就戴眼鏡的近視族該怎麼配?是很多初老族的困擾與疑惑。年紀大一定會老花嗎?這是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跟白頭髮、長皺紋一樣,年齡到了就會出現。主要原因是水晶體的彈性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變差,在看近處物品時,無法清楚對焦。水晶體、睫狀肌調節能力變差,年紀大一定會老花。「遲早都會遇到!」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楚軒表示,只要活得夠老,一定會面臨老花眼,這跟身體機能自然老化有關。老花眼的成因是水晶體退化、睫狀肌疲乏;在年輕的時候,水晶體柔軟富有彈性,不論看遠看近都有良好的調適能力。隨著年紀增長,水晶體會漸漸硬化,無法準確地將近的物品聚焦於視網膜上。另外,協助水晶體變厚變薄的睫狀肌也不再收縮自如,讓自動對焦的「調視力」變弱了。所以,看手機、閱讀書報會有一種「霧茫茫」的感覺,近視族要把眼鏡拿下來才看得清楚。40歲前後出現症狀,老花一旦出現不可逆。該怎麼知道自己有老花眼?黃楚軒說,視力正常的人大約40歲左右出現症狀,剛開始會感覺到眼睛容易乾澀、痠痛、視線難以聚焦等症狀,尤其看近物變得吃力,過一陣子又慢慢恢復正常。當有這種情形時,代表已經步入眼睛「初老」;而當視線轉移時聚焦緩慢、在光線昏暗處看不清楚,不要懷疑,趕快就醫諮詢矯正方式。老花眼的好發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一旦出現老花,其實已經不可逆,眼睛調節的能力將逐漸退化。黃楚軒指出,老花眼幾乎人人無法避免,而現代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老花眼有提早報到趨勢,不少人手機不離手,在40歲之前就有近視合併老花的問題。3C產品重度使用者、高度近視者,老花更早出現。有些人可能50歲才會開始有老花眼,「用眼習慣」是發生年齡的關鍵,3C產品重度使用者更是高危險群。當眼睛緊盯著近物,睫狀肌會收縮,長期下來,睫狀肌的彈性疲乏而無法好好對焦。再加上年紀增長,水晶體漸漸硬化、失去彈性,視力一去不復返。另外,高度近視者因調控水晶體曲度的睫狀肌彈性已經不佳,若仍然過度用眼、緊盯電腦,會讓睫狀肌更加過勞,導致高度近視之外,合併重度老花眼。黃楚軒提醒,本身有近視、遠視的民眾,有老花症狀一定要配戴老花眼鏡片,減輕眼睛負擔,否則眼睛常會脹痛或不舒服,生活受到影響。老花度數有極限,當調節能力完全喪失,300度是上限。老花眼的度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但進程較為規律並且有度數上限。一般來說,在沒有近視、遠視或散光的情形下,40歲的老花度數約在100度左右、50歲增至200度、60歲約300度。老花眼的度數到達300度時,就不會再增加,因為水晶體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完全喪失。老花眼雖然是正常老化現象,但仍需要矯正治療,否則除了看不清楚,還會有頭暈、想吐、眼球脹痛等不適。黃楚軒呼籲,不要排斥戴上老花眼鏡,有些人害怕眼鏡換來換去,洩露了年齡的祕密,但老花眼如果沒有矯正改善,反而會讓眼睛老化更快,也讓白內障跟著來。老花眼是眼睛老化的表徵,許多人都害怕把眼鏡拿掉、或拿得老遠才能看到小字的窘境,因為這些動作會洩漏自己「上了年紀」。但若堅持不戴眼鏡,有可能會加速老花眼進程,出現包括頭痛、眼痠脹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出現老花眼該怎麼辦?可以逆轉嗎?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老花眼的出現時間因人而異,平均落在40歲左右,千萬不要覺得「老花眼是老人家的眼睛問題」,抗拒配戴老花眼鏡。當眼睛的調節能力逐漸變弱,要靠外力輔助聚焦或是採用手術矯正,依個人眼睛遠視、近視、閃光狀況,採用調整的策略也不同。老花眼無有效預防方式,避免過度用眼、延緩惡化。老花眼在年過40歲後開始發威,孫啟欽說,病人最常詢問:「要如何延緩老花出現的速度?」目前並無有效的預防方式,因為這是人體自然的老化,只能做好健康管理,包括適度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用眼、補充足量營養。一旦出現看近物視力模糊的現象,千萬不要忍耐,透過眼科醫師診治,才能恢復正常生活。民眾也好奇:老花眼可以靠「睫狀肌練習」逆轉嗎?「其實沒辦法!」孫啟欽以橡皮筋比喻,睫狀肌用久了會慢慢失去彈性,並沒有肌肉訓練可阻止或延緩眼睛老化,所謂的睫狀肌眼部運動可以放鬆眼部肌肉、舒緩疲勞,但老化仍會隨著時間逐步發生,失去遠近對焦功能,到最後連一個手臂以內的距離都看不清楚。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差在兩眼視差的融合。當眼睛調節能力愈來愈差,眼鏡拿上拿下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有些人會抱怨,「每次只要把眼鏡拿下來,就會被取笑。」如果想解決近視、老花眼鏡交替的麻煩,可以選擇接受老花雷射手術,孫啟欽提到,目前的手術為運用視差,另增加景深、提升影像融合度。坊間常見的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其差別性為「兩眼視差的融合」。雷射手術科技日新月異,朝個人化治療方向前進,孫啟欽分享,術前會仔細評估病人狀況,以及「要做到什麼程度?」因為老花雷射的療程設計是根據個人生活需求,在雷射切削角膜的手術過程中,將慣用眼矯正為零度,用來看遠;另一隻非慣用眼則保留100至150度的近視度數,負責看近。利用視差來補足遠、中、近距離的視野需求。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也須考量日後白內障問題。孫啟欽提醒,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而且要適應一眼看近、一眼看遠的分工,術前評估不可或缺,確認是否有任何眼睛疾病或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會影響眼睛病變、導致屈光度數異常。通常,術後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才能適應,而且老花手術並非恢復水晶體的彈性,而是利用光學效應讓老花的感覺減輕。到了50至60歲左右,又有合併白內障的人工水晶體置換問題,要一併考量。手術之後,務必遵照醫囑點眼藥水、定期回診,眼睛也要適時休息、做好防護及防曬工作。至於保護眼睛健康的營養素,孫啟欽認為,均衡飲食才是保健之道,尤其是富含抗氧化能力的深綠色蔬菜,別一味吃保健食品。老花眼常見問題Q&A老花眼眼藥水能延緩老花眼嗎?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核准,用來治療老花眼的眼藥水,其機制為「縮瞳」,達到改善視力的效果。以相機作比喻,當瞳孔變小時,相當於景深增大,能夠清晰成像的範圍也變大,能看清近距離的物體。但缺點是視野狹窄、可能造成頭痛等副作用,且只能維持6至10小時清晰視覺,只是暫時性改善,並非治療。老花眼跟近視的度數可以互相抵消嗎?不行,近視與老花是兩回事,年紀大了,近視度數不會改變,但老花度數會增加,有近視的人只是感覺老花的情況較不嚴重。初期老花眼有哪些症狀?1.看手機吃力,尤其是小字看不清楚。2.近距離的閱讀要超過40公分以上。3.閱讀時常感覺眼睛疲勞、痠痛、頭暈、視線難以聚焦。4.在光線昏暗處比較看不清楚,需要把光線調亮。5.眼睛在遠近交替時,要幾秒鐘才能看清物品。6.經常感覺眼眶會痛、有腫脹感。哪些人容易出現老花眼?1.40歲以上的人,年齡是重要因素。2.3C產品重度使用者。3.長時間、近距離的不良用眼習慣。4.高度近視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6 醫療.眼部
模模糊糊過得去,不配老花眼鏡度數會加深嗎?有近視也有老花該怎麼配?
老花眼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一般人在40歲左右,老花就會找上門,造成許多人困擾。苗栗市德恩診所主任黃慶瑄表示,雖然不戴老花眼鏡不會直接加重老花,但及時使用合適的視力矯正方法,有助改善老花眼及生活品質。不配鏡不會加深度數,但眼睛易疲勞、影響生活品質。臨床上碰到老花眼配鏡的相關詢問一籮筐,有些人覺得模模糊糊還過得去,就可以不配老花眼鏡。黃慶瑄說,出現老花眼時,不一定需要配眼鏡來矯正,可以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增加光線、拉大字體、使用放大鏡等改善。不過,不配眼鏡可能因持續用力看近處物品,導致眼睛疲勞,長期視力緊繃可能引起頭痛,閱讀、使用電腦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在某些需要精確視力的情況下,也可能造成潛在風險。現成老花眼鏡低廉方便,但度數不精確。不少人直接購買現成老花眼鏡,雖然方便、價格優惠,但黃慶瑄提醒,現成老花眼鏡可能的缺點,包括度數不夠精確、無法調整適合的瞳孔距離、沒有處理散光等其他視力問題;此外,框架不一定適合,影響舒適度或穩固。至於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老花眼鏡?黃慶瑄認為,沒有近視的人可直接配老花眼鏡,建議同時檢查確認沒有其他視力問題,選擇舒適、不造成視覺疲勞的度數,並配合定期檢查視力調整度數。黃慶瑄說,有近視的人需要同時解決近視和老花問題,這在40歲以上的近視者之中很常見。有配戴眼鏡者建議可選擇多焦鏡片,或是配兩副眼鏡,一副近視眼鏡、一副老花眼鏡交替使用;配戴隱形眼鏡者,則可選擇配一副老花眼鏡,或是配戴多焦隱形眼鏡。多焦鏡片需要適應期,驗光和鏡片定位也要精確。多焦鏡片的原理,是在眼睛平視時能看清遠處,往下看時能看清近處,具有方便、美觀的優點,不需要頻繁仰頭看遠處或低頭看近處,減少頸部壓力,但缺點是需要適應期,初次使用者,可能需要一至二星期甚至更長時間來適應。此外,價格通常較高,另外,部份多焦鏡片的周邊影像可能會扭曲,有些人可能難以適應或感到不適,需要選擇合適的鏡框尺寸並針對個人調整,以發揮最佳效果。此外,驗光和鏡片定位必須精確,否則影響配戴效果,夜間駕駛時也可能出現眩光。黃慶瑄也常被問及,開車族配多焦鏡片安全嗎?他表示,多焦鏡片可以同時清晰看到儀表盤(近)、後視鏡(中)及道路(遠),而且不需要在不同距離間更換眼鏡,但對於還未適應多焦鏡片的人,可能影響開車時的舒適度和安全性。隱形眼鏡族選擇多,可戴多焦點或另配老花眼鏡。而當隱形眼鏡族遇上老花眼,可以配戴多焦點隱形眼鏡,漸進多焦眼鏡能同時矯正近視和老花;或繼續戴隱形眼鏡矯正近視,需要閱讀時再戴上老花眼鏡;或看遠時戴隱形眼鏡,看近物時使用放大鏡輔助;甚或放棄隱形眼鏡,改用能同時矯正遠近視力的漸進多焦眼鏡。除了以上配鏡方式,年紀較大、患有白內障的人,也可以透過白內障手術更換單焦、多焦或延焦的水晶體;或透過屈光手術(雷射手術)改善視力狀況,及矯正角膜散光。但每個人適合的方式不同,一定要經過精密的檢查,並與醫師詳盡討論。戴老花眼鏡不能從一而終,建議一年驗光一次。黃慶瑄表示,有些人戴老花眼鏡「從一而終」,但通常老花眼度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深,一般建議一年驗光一次,調整度數。另外,眼睛本身也會發出「警報」,當發現老花眼鏡不夠清晰,閱讀或看近物時感到困難;經常出現眼睛疲勞、頭痛或眼睛不適的症狀;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例如開始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有其他眼睛健康問題,如白內障、青光眼等;整體健康狀況發生變化,例如罹患糖尿病等可能出現影響視力的疾病。有以上狀況,都應重新接受視力檢查,調整最佳的配戴方式。黃慶瑄說,雖然不戴老花眼鏡並不會直接加重老花,但及時使用合適的視力矯正方法,可以幫助減輕視覺壓力,提高生活和工作質量,預防因用眼不當引起的其他問題,建議定期眼科檢查,選擇合適的矯正方法。近視族的老花配鏡選擇.眼鏡族1.配兩副眼鏡,一副看近、一副看遠。2.配一副多焦點眼鏡。.隱形眼鏡族1.繼續戴隱形眼鏡矯正近視,另配一副老花眼鏡看近物。2.配戴多焦點隱形眼鏡。3.看遠時戴隱形眼鏡,看近物時使用放大鏡輔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一場颱風假的省思
颱風逼近,政府為了減少民眾外出上班上課的風險,在考量風雨可能的規模後,宣布因應風災暫停出勤,就是大家口中的「颱風假」。然而這個停止出勤日,並非真正的「假期」,原始目的是讓民眾待在家裡避免危險,只是對主管機關來說,也真的很難預料此一決定之後是風雨交加、抑或無風無雨。這幾天北部有些地區就多了兩天無風無雨的非出勤日,孩子們因為不用上學樂得開心,他們還不理解這樣的假期可能是嚴重的災難或經濟損失而換來。然而對於長期在醫療工作的人員來說,沒有所謂的「颱風假」,病人還是需要照顧、有緊急需求的人會來掛急診,醫療人員有必須風雨無阻前來醫院的天職。這當中出現了矛盾又無解的問題:所謂的「緊急就醫需求」,究竟是醫療端判定?或是民眾主觀覺得緊急?正常來說,醫院的「非緊急部門」會隨著颱風防災而關閉,保留原本就不因天災國定假日等休息的急診。當風雨極大時,民眾會自行決定擇日就醫,若身體極度不舒服,自然冒著風雨也得來掛急診。然而,隨著無風無雨的颱風假出現,民眾不會因為風雨被困在家中,仍可安全抵達醫院時,可能因為到了醫院才發現門診沒開,也可能心情著急覺得仍需就醫,這些病人會大量湧入颱風天仍持續運作的急診。「我都到醫院了,不能在急診處理一下嗎?」「我的慢性病藥物吃完了,門診沒辦法拿藥,可以在急診拿嗎?」「我想開診斷書請領保險,門診沒開,可以在急診開嗎?」「我本來排定今天要做檢查,可以從急診安排嗎?」「可否請急診幫我聯絡我的主治醫師過來看?」過往急診雖不乏處理非緊急病患的需求,柔性勸說請其改掛門診,然而颱風天的亂象,則沒那麼容易處理,不時出現醫護人員與病患的衝突。事情總有兩面,從醫療端看或許覺得許多不急之事,既然颱風打亂了原本節奏,那就改天再行;從病人端來看卻不是如此,特別是有些需要持續用藥,不適合貿然停藥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抗凝血藥、器官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甚至是抗癌的標靶藥物等),姑且不論只停幾天藥是否加重疾病(這是專業醫療,很難一以概之),單是病人的擔心,便很難由第一線人員來說服。然而從急診開立長期慢性處方,這是個怎麼都說不通的事。有些醫療機構會因應開設領藥門診,有些機構索性門診照舊,為的就是避免這些爭議與爭執,只是這樣的作法究竟是院方的權宜之計,還是中央主管機關該給予的規範?一場颱風假,放出的問題值得深思,如何在病患就醫權益、醫院運作與醫療從業人員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
2024-10-05 醫聲.Podcast
🎧|老花不戴老花眼鏡,眼科醫師說後果比你想得更嚴重
過了50歲若發現眼睛看遠看近都不清楚,那你真的有「老花」了,即使你不想面對,但老花也不可能逆轉,不戴老花眼鏡的後果,遠比你想得還嚴重,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不戴老花眼鏡時,眼睛為了看得更清楚,睫狀肌及眼輪匝肌會繃緊,連帶造成太陽穴附近的聶肌也崩緊,引起頭痛、肩頸痠痛等眼肩頸症候群。🎧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何謂老花眼,是指負責眼球調焦功能的水晶體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老化喪失彈性,實際上大約在40歲以後眼睛的對焦能力就開始下降,導致看近不清楚,必需將物體拿遠才行,最初老花度數可能不高影響不大,但隨著年紀漸長多數人在50歲之後,影響愈加明顯,到了65歲左右老花度數就固定。由於現代人都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多於桌上型電腦,用眼時會不自主低頭,就已經造成肩頸無法放鬆,因此,一旦發生老花後,眼睛對焦要更用力,無論眨眼、瞇眼都要想辦法看清楚,而對此動作下指令是「三叉神經」,它的管轄範圍從頸部、肩膀、側頭部,連結到眼睛周圍,讓人先感到眼睛疲勞之後,就開始出現頭痛,甚至會痛到後腦勺,連到肩頸一帶痠痛,這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呂大文指出,有些年紀的人去打肉毒桿菌消除皺紋,會發現眼睛及肩頸痠痛也改善了,甚至認為老花也有好一些,原因在於肉毒桿菌可以放鬆肌肉,在減少皺紋的同時,痠痛也一併改善。為了避免老花帶來的困擾,呂大文認為,該要戴老花眼鏡就須要戴,至少可以減少眼睛過勞的情形,至於老花雷射矯正則須要看狀況,老花雷射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視差來矯正,再經過大腦自行融像,讓眼睛看遠看近都可以,被認為是「老花妥協式矯正」,但有些人對於調整視差難以適應,因此,比較好的方式是,要老花雷射前可以先戴老花隱型眼鏡適應,適合者再進行手術比較好。另外,因為老花一定會發生無法避免,不過,3C產品是助長老花提早發生的重要因子,呂大文表示,以前長輩都是從收音機獲取訊息,現在都被iPad或智慧型手機取代,機不離手也讓老花提高發生,40幾歲就有老花的人很多,有一名深度遠視的年輕人,在27歲時就發現早發性老花,因此,減少3C的使用,是護眼的第一步。至於補充葉黃素等營養素對老花是否有幫助,呂大文認為,葉黃素可提供黃斑部營養,它可抗藍光及抗氧化減少慢性發炎,但並無法阻止及預防老花的發生,但目前有些葉黃素會加上魚油,會覺得好像老花有好一些,原因在於老花會讓人不斷眨眼,易有乾眼症,魚油則可以改善乾眼情形,就覺得眼睛比較舒服。呂大文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二十屆監事經歷:台灣顏面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青光眼醫學會理事長世界青光眼高峰會常務理事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畢業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0-05 焦點.元氣新聞
陳水扁自爆住院檢查睡眠呼吸中止「切除腳掌腫瘤」送化驗中
前總統陳水扁今天上午在社群透露,自己在颱風山陀兒來之前,動刀切除左腳掌腫瘤,並送化驗中,並進一步說明,在颱風後,自己還住進高雄長庚做「睡眠呼吸中止」的檢查;民進黨立委、兼台南市黨部主委郭國文說,7月份接受陳水扁電台邀約採訪,阿扁總統精氣神都很好,祝阿扁總統早日康復,很快又能生龍活虎。陳水扁除了電台主持工作,時常透過社群平台和網友互動,昨天才貼上官田老家的「菱角鳥」水雉,並寫下「福國利民」,日前山陀兒颱風來龍,也寫下「平安順心」無災無難不料,今天一早,陳水扁在臉書透露,「颱風前,阿扁動刀切除左腳掌腫瘤送化驗中;颱風後,阿扁住進高長做睡眠呼吸中止檢查」。陳水扁也貼出躺在病床照片,臉部幾乎被貼滿檢查的儀器,神情還不錯,網友們則在留言區送暖,「祈禱是良性的,祝早日康復!」、「祝福陳前總統早日康復」、「祝福陳前總統身體一切健康平安」、「聽說山上的芬多精空氣比較好!有空也可以爬爬山」等留言。
-
2024-10-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颱風天老公做飯,老婆為何生氣?
颱風天,老公特別下廚做飯,想不到老婆不僅不賞臉,反而大發脾氣。老公:「平日較忙,難得放了兩天颱風假,做飯給你吃,怎麼不高興?」老婆:「平日叫你『炒飯』,你總是意興闌珊,怎麼提起『做飯』你就興致勃勃?」老公:「最近工作忙,累!加上有B肝!」老婆:「你平常就很忙,有B肝也不是一兩天,都是藉口!」原來老夫少妻,老公忽略了在做飯給老婆吃的同時,忽略了跟老婆「炒飯」!有B肝,就會累嗎?有幾種情況會累。第一種情況是B型肝炎發作,病毒在體內繁殖,如像感冒人會累一樣,感冒時病毒在人體血液中繁殖,人體會產生免疫反應感到疲倦。B肝或A肝或C肝發作厲害人會累,也是因為病毒在血液繁殖,人會累。B肝發作會累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如果發炎厲害,肝指數太高,接近猛爆性肝炎,或原來有肝硬化厲害,肝功能太差,肝臟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人也會累。此外,如果B肝久了,長了肝癌,肝癌又很大了,人也會累!要知道老公「性」致缺缺不想「炒飯」,是不是B肝引起的,只要抽血檢驗肝功能及做超音波便可得知。此外,如果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累,這時可能人懶散,全身無力,不僅「炒飯」,連做飯也不想做!血糖太高,糖尿病失控,例如血糖高到五、六百以上,口渴尿多人也會疲倦不堪,性致缺缺!若貧血厲害,心臟不好,腎臟病末期,人也會累,自然也會「性」趣缺乏!身體內各器官長了癌症,尤其癌症末期了,例如肝癌很大了,人會消瘦,胰臟長了癌症,或大腸或腎長了癌,人也會累,同時人也會消瘦!如果以上都正常還是性致缺缺,一則可能年紀大了,男性荷爾蒙缺乏了,或者真的工作太累了,或者老公對老婆沒「胃口」了,而沒胃口又有很多原因。另一方面,如果老夫少妻,年紀相差太多,老公欲振乏力,心有餘力不足,那時「性趣缺缺」可能是老婆而不是老公。那時可能老公要求助於泌尿科醫師,吃口服助陽藥或者局部打震波,以重振雄風,以毋忘在「舉」,都是治療之道。總之,了解對方的不滿,尋找醫療協助,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此不只有益家庭幸福,也對自己健康多了一份保障。●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0-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教職退休打工 嘆隔行如隔山
大姐開工廠專門生產拜拜用的線香和環香,因為請不到工人,她看我自教職退休後閒閒沒事做,問我要不要去她的工廠打工。大姐對我很好,我只想去幫忙,不想拿薪資,且怕自己是新手,會帶給大姐麻煩和困擾,這樣再拿薪水會受之有愧。然而,大姐卻堅持說「親兄弟,明算帳」,她請人也是要付工資,我就恭敬不如從命,當起了高年級實習生。因為是新手,我先從簡單的工作做起,也就是把做好的環香繞上紅線方便提拿,當然大姐已先示範幾遍給我看了,我想這簡單,就信心滿滿的有樣學樣。看大姐在繞紅線時很簡單,我卻怎麼拿都不對,其間還折斷好幾個環香,大姐說折斷沒關係,因為可融成香泥,再重新製作。可是融成泥再成為成品,也要花費不少的人力和時間。坐在我對面的阿桑手腳俐落,我則顯得笨手笨腳,真的自慚形穢,阿桑笑我可能拿慣了粉筆,拿線就好像在拿鋤頭一樣。這個工作做了幾個月後,大姐說我已將線繞得很好,看來我已經上手了,要讓我嘗試新的工作,但是看那不堪一折的線香、環香,我是剉咧等,真的是隔行如隔山,我們對各行各業都要心存尊重和感恩啊。
-
2024-10-05 焦點.元氣新聞
啃老人數逐年攀升 專家建議「放手」:別把注意力全放他身上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從老人保護通報案件中可以看出,「啃老」有上升趨勢,一○九年統計通報「其他類別」的老人保護事件,就包含財務侵占或詐取財物等,當年案件通報數為二二二件,一一二年則上升至二四九件,今年一到六月已經通報一六○件,張秀鴛表示,啃老通常被認為是家務事,長輩不太願意對外說,但近年呈現上升趨勢,也代表背後的問題恐已經愈來愈嚴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撇除因為疾病衍生的就業困難、無法自立者,較常見的啃老類型是孩子眼高手低導致,這群人通常高學歷,甚至國外留學回來,始終沒找到滿意的工作,一直在讀書、考試、遊學中。父母對他們也有很高期待,捨不得他們去做基層、薪水低的工作。這其中有個案本身的問題,也有父母的溺愛、不當期望所致。張淑卿建議父母要學會放手,設立小目標,讓孩子從簡單的事情走出來、參與社會,以培養孩子責任感。衛福部提供給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國民每年三次免費諮商,以及各地的就業輔導站,都是可用資源。她也建議身處子女啃老的父母,花更多心神活出自己的人生,安排自己的財務,別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這個無法獨立的孩子身上,若需要人聊聊家庭內的啃老難題,可善用以下兩支專線:老朋友專線:○八○○─二二八五八五,提供高齡者各項生活問題的諮詢,於上班時間服務。一九二五安心專線:衛福部提供全國民眾心理諮詢服務,廿四小時免付費。啃老族定義所謂啃老族,指有自立能力的成年人,依賴或者濫用父母及家人的資源,造成家人的財務犧牲。因為疾病而需要長期照護者不在此專題討論中。數位版看這裡 卸下情勒的緊箍咒「爸爸,我做生意失敗,欠地下錢莊五百萬,你先幫我還。」「媽媽拜託救我,如果連你都不幫我,我錢還不出來就剩命一條。」對孩子的關心和掛念成了緊箍咒,使得人生最後一哩路活得心驚膽跳,老父母該如何解?
-
2024-10-04 醫療.中醫
「秋燥」成減重大敵?中醫破除飲食「5迷思」不復胖有3招
秋天想要瘦身,可別讓「秋燥」壞了你的減重大計!中醫師提醒,秋天氣候乾燥,容易耗傷人體津液,容易引發「秋燥」,導致呼吸道不適、皮膚乾燥及便秘等問題。減重過程中,體內水分流失較快,需注意「滋陰潤燥」,以「養陰」為主。飲食上可多攝取潤肺生津的食材,不僅能幫助身體燃燒脂肪,還能保持內外平衡。減肥飲食迷思大破解! 少量多餐、生酮飲食恐讓你越減越肥秋燥傷肺易便秘,中醫認為白色入肺,包括皮膚、毛髮、鼻子、咽喉、氣管都要顧到。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秋天常見白色養生食材包括水梨、白木耳、百合、山藥和白蘿蔔等,水梨又稱為「百果之宗」,有助生津潤肺止咳,能入菜;白木耳潤肺止咳;山藥能補肺益腎、潤滑滋養;百合則養陰潤肺,也具清心安神之效;白蘿蔔清熱富高纖。利用桑葉、杏仁、梨皮、蜂蜜等泡茶,也能滋陰養肺。另外,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秋燥傷肺恐引起大便燥結,產生便秘,秋天應避免飲食過於辛辣,肥甘厚腻的食物過量也容易囤積體內。尤其秋天要當心節日帶來的聚餐和應景活動,例如月餅、烤肉,恐一不小心就熱量超標,應有所節制。沈瑞斌醫師歸納分析出,民眾減重時常見有5大飲食迷思:▸迷思1:少量多餐,往往控制不當就變成多量多餐。▸迷思2:很多人減重過程只關心數字的變化,常忽略其他引起體重或脂肪量上升的原因,像是近日飲食過鹹、熬夜晚睡,可能導致短時間內體重增加。▸迷思3:近期吃了過多油膩或含糖食物,也會反應在體脂肪上,必須要多花幾天才能燃燒完這些脂肪。▸迷思4:錯誤的生酮飲食可能導致食入過多肉類。▸迷思5:完全不碰全穀類等澱粉食物,可能導致血糖不穩定、膳食纖維含量不足,以上皆不利成功減重。沈瑞斌醫師強調,即便減重仍應飲食均衡,包括全穀類食物、蔬菜、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且要「定時定量」,每天2到3餐,原則上帶有飢餓感再進食較好,建議進餐時用1個碗盛裝固定的分量,確實作好飲食記錄,並設定適當目標,藉由中醫藥物或針灸療法幫助提升內臟器官功能,增加血液循環,促進代謝作用,達到減重效果。通常1週能減去半公斤至1公斤,是合理的減重範圍,1個月就能減去3至5公斤,不要一開始就想快速減肥,只要方法正確,其實減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減重速度因人而異 中醫減重善用針灸、埋線與中藥調理中醫減重方式包括:中藥調理、穴位埋線減重及傳統針灸減重,由於每個人肥胖體質並不相同,因此在減重速度上,也存在個別的差異,但能維持不復胖才是重點。門診中常看到長期反覆減重失敗的案例,沈瑞斌醫師提到,有1名60多歲婦人,身高158公分、體重64公斤,自訴反覆減重失敗,身體會呈現溜溜球效應,近幾年自己嘗試各式減肥法更是連1公斤都沒減,這次終於透過調整飲食習慣,輔以中醫藥物和穴位埋線多管齊下,在半年內成功減了10公斤。像這類減肥難度高的患者,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觀念,都還是很有機會把體重減下來。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常見肥胖體質為氣虛、血虛、陰虛和痰濕,有些人合併有氣血虛、濕熱或陰虛化火、肝鬱化火合併痰濕體質,體內濕與熱不易消退,必須透過中藥對症調理,通常氣虛族群如熬夜工作,代謝能力較差,需先補氣,並朝滋陰、矯正生活習慣改善。沈瑞斌醫師指出,埋線減重屬於長效的穴道刺激,蛋白質揉成的羊腸線約7到10天就會被身體吸收,埋入後必須按揉穴位,或是散步走路活動,有助埋線發揮瘦身功效,千萬別在埋線後成天當沙發馬鈴薯,那就沒效了。至於針灸減重則希望每次施針後留針時間要夠長,對於時間緊湊的上班族來說,建議埋線減重。沈瑞斌醫師提醒,減重應建立正確心態,吃大餐前後仍應正常進食,選擇挨餓反而會吃進更多熱量,適當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提高基礎代謝率,晚上11點到半夜3點必須入睡,以免代謝力下降。減重是場長期抗戰,應先設定3個月到半年的減肥計畫表,養成良好習慣,減重後也不易復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10-03 醫療.心臟血管
不是裝支架就能預防心肌梗塞!心臟疾病還是要嚴控危險因子
70多歲的蔡先生,擔任醫院安全警衛工作,近期常覺得胸悶、易喘,偶爾冒冷汗,原以為只是過度勞累,多休息就沒事,但症狀不減反增,就醫檢查發現為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群,於是進一步接受心導管檢查。結果顯示,蔡先生的心臟冠狀動脈發生70%以上的狹窄,因此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不過,根據台灣慢性冠心症2023治療指引指出,大多數心肌梗塞發生於沒有嚴重心肌缺血或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若發現狹窄大於7成就直接裝支架或開刀,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心肌梗塞風險。重點在於預防,控制危險因子。冠狀動脈疾病 心絞痛是典型症狀治療指引更強調,只有急性冠心症或是下面幾個狀況時才該裝支架或開刀:妥善的藥物治療後症狀持續存在、缺血區域≥10%、高風險解剖特徵(左主幹狹窄≥ 50%狹窄、左前降枝近端LAD≥ 80%狹窄、多條血管病變)、臨床懷疑缺血性心肌病變引起之收縮減弱之心臟衰竭。心臟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心臟科醫師廖振宇表示,冠狀動脈疾病更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心絞痛是典型症狀,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的壓迫性、緊縮性或窒息性疼痛,甚至疼痛會放射到左肩、左臂、頸部或下頜,也可能出現疲累、氣短、冒冷汗等症狀。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廖振宇指出,年齡、性別、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肥胖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尤其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因子的人,低密度膽固醇(LDL)必須嚴格控制在70mg/dl、甚至55mg/dl以下,且要控制三高、減重及多運動,才能延緩心血管疾病發生。廖振宇說,冠狀動脈狹窄又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因為血管粥狀硬化,原本平滑的血管表面長出「斑塊」,一旦發生斑塊破裂,會在血管內堵塞血流,血流變慢造成心肌缺氧,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時,心臟只要缺氧每多一分鐘,皆可能造成永久且無法回復的傷害。廖振宇指出,蔡先生具有三高及抽菸史,檢查發現左主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有70%以上的狹窄,為避免日後因血管阻塞導致心臟缺氧,引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嚴重後果,患者接受心導管手術,但術後仍會有殘餘的心絞痛症狀,因此給予服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殘餘心絞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提升。心絞痛患者先檢查血管阻塞程度目前國人心絞痛盛行率為3.5%,約有55萬名心絞痛患者,廖振宇提醒,若出現壓迫性、緊縮性或窒息性疼痛,應該先至心臟內科進行診斷,當檢查診斷結果血管阻塞小於70%時,建議先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傳統藥物,例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病人為高危險群,建議安排做心導管檢查,進一步評估患者血管狹窄狀況再決定是否做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或放置心血管支架。
-
2024-10-03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協會業務一手包 練就一身本領
服役軍旅20年後,懷抱回饋社會之心,擔任醫院急診室及弱勢團體的志工,增廣人生閱歷外,也種下了出任協會總幹事的因緣。某次身障團體舉辦園遊會,我主動載送人員、飲品和器材,對方感受到我的熱心,爾後都邀我參加活動。當年我開書局直到結束營業,總幹事因行動不便、年歲漸大,希望我能接替。我在部隊負責經理補給,但並非社工出身,因此婉拒好意,然而總幹事三顧茅廬,見他坐在輪椅的身軀,委實不忍,就答應了他,也成為退伍後的另一個實習生涯。當時協會常設兩個編制,復康巴士駕駛和行政文書處理(多由身障朋友擔任)。我到任後分飾兩角,擔任司機並不困難,舉凡到縣內做家庭訪視,載會員參加會議、訓練手工藝和身障運動大會,都由我開車接送,當時從宜蘭、新竹、雲林到台南、屏東,幾乎跑遍全省。比較棘手的是行政業務,我對電腦操作不熟稔,因此從辦理會員入會,到申請輪椅、座墊、氣墊床、電動床等輔具,報名模範母親選拔、製作文宣、承辦卡拉OK比賽、紙黏土技藝班,向政府申請補助及勸募禮品,都在摸索中逐漸上手。爾後因報考研究所而離職,回顧這幾年經驗,讓我體會到在身障團體工作,必須練就文武雙全的本領,具有愛心、耐心和同理心,才能勝任這項職務。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生活是減法 學習力別中斷
服務公職31年,退休後,我沒有另尋私立學校謀職,但也沒有無所事事,畢竟當時還有一個女兒在讀大學,仍然要花錢。退休前,老妻在家附近購一小舊公寓當書房,我退休後把那裡當辦公室,除了中午回家吃午餐外,就在那裏閱讀、寫作。我當圖書館員時,發現彼時報章雜誌很少介紹圖書館的,因為圖書館員大都只寫論文式文章,與一般民眾有距離。因此我立志在書房學習用散文或報導文學的方式,寫成文章投稿到各報刊。十年終有成,我出版了《愛上圖書館》、《迷戀圖書館》兩本書,在圖書館放入了文學類書架上。因為喜歡閱讀,退休後十年內,我也獲北市圖之邀,參加該館舉辦的「好書大家讀」青少年優良圖書的評審工作,每年獲得獎座一座。其實參加好書評審,我也可以向許多青少年文學專家學習,又能讀遍許多新出版的青少年讀物,也是退休後的收獲之一。十年後,因視力老化了,我才辭掉這兼差工作。如今退休已20年,其間因年歲關係,我逐漸取消晚上打羽球、清早慢跑等運動,只留半天去書房閱讀、寫作,下午從事走路、看展、參觀老屋、古蹟等較休閒的活動,因為「老兵雖然還未死,仍然要逐漸消逝」,老人的生活,要採取減法,慢慢減去一些活動,但學習力不要中斷就好。
-
2024-10-02 醫療.巴金森病
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
近日在長者圈燒起了超慢跑的風潮,慢節奏、低強度,甚至能輕鬆與朋友聊天的運動特色,吸引了許多高齡者嘗試。事實上,這個運動也非常適合以走不穩、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分享,一位63歲的陳小姐,是一名自我要求嚴格的職場女強人,三年前因顫抖、僵硬確診巴金森病,邱映倫卻發現她的病程惡化超乎預期地快速,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因不願被他人發現生病,她不僅提早離開工作崗位,更對身體失去信心,捨棄原本喜愛的爬山運動,足不出戶,情緒也出了問題。直到接觸超慢跑後,每日由家人陪伴運動,不僅體能變好、步伐變穩,情緒、睡眠、食慾都獲明顯的改善,走出身心遭到禁錮的陰影。巴金森病適合運動多 不同期別考量重點不一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依據症狀表現共分為五期。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邱映倫表示,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第一、二期的早期病友:可維持既有的運動習慣,並穿插可鍛鍊多個部位肌肉的運動。●第三、四期的中期病友:適合中低強度有氧運動,能透過鍛鍊核心力量,增加心肺功能、肌肉的柔韌性和強度,協助步態平穩。超慢跑速度慢 怕跌倒的中期巴金森病人可嘗試邱映倫分享,而時下流行的超慢跑因強度低、步伐小、速度非常慢,過程中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也正好非常適合巴金森病中期病友進行。上述的陳小姐經過醫師建議後,開始一天10分鐘的超慢跑,接著增加時間與頻率,漸漸達到一週五天、一天30分鐘,並將過程寫成日記,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短短半年後,她的動作障礙與情緒等皆有所改善,甚至開始出門採買,到公園散步,參加短期旅遊活動,家中氣氛也重新熱絡起來。減緩症狀惡化與副作用 運動與醫病溝通是關鍵「運動不是一個口號,是巴金森病友真的要付諸行動的事。」邱映倫舉例,當巴金森病進入中期,動作障礙症狀會更劇烈地影響生活,可能出現行走不平衡,經常容易跌倒,日常活動需輔具或他人協助等狀況;也易因治療時間久出現藥效波動,當藥物濃度過高將造成異動症,病友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不足時,病友又會忽然覺得動作變得很卡,像斷電一樣,干擾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這些困境常使許多病友不願再外出活動。因此,面對巴金森病症狀與副作用隨病程愈來愈複雜的狀況,病友除了需要紀錄用藥日記,於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藉由調整治療方式協助改善不適症狀外。邱映倫表示,運動已被證實能協助改善巴金森病症狀,更是不可忽略,若有擔心跌倒等安全疑慮,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她也呼籲,日常家屬可和病友一起運動,讓病友不孤單,或是根據喜好,加上音樂或影片,讓運動過程不枯燥乏味,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幫助穩定病程發展。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10-02 癌症.抗癌新知
PatientsForce 獲HBR鼎革獎創新商模首獎暨ESG特別獎 以數位創新推動新藥可近性方案
2024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數位轉型「鼎革獎」,第四屆獲獎企業名單於10/1(一)公佈,今年的創新商模轉型獎,中小型企業首獎是采照策略顧問,同時也獲得ESG特別獎肯定。該項得獎專案自2017年啟動以來,已累積超過60種特殊藥物服務,涵蓋癌症、生物製劑等特殊處方藥物及醫材,並透過與多家國際藥廠合作,成為台灣醫療市場中新藥福利計畫的創新。PatientsForce采鋐健康整合集團董事長張向昕表示,解決新藥的可近性問題,除了公私協力,健保與商保並進,應該還需求創新的市場解決方案 ,以兼顧病人的可負擔性及新藥市場價值。采照在2015年提出PatientsForce病人支持計畫平台(Patients Assistance Programs),協助藥廠直接提供病人用藥計畫,並在新藥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期間支持與降低病人的財務與治療上的負擔,並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與健康服務。」張向昕說,去年共有一萬多名病人申請用藥支持計畫,但今年PatientsForce服務的患者已經早已破萬呈現倍數成長,一方面是愈來愈來新藥計畫的加入;另一方面設計創新多元的新藥解決方案,也使用不同用藥管道及疾病類型都能提供服務。目前持續提供超過80種的病人支持方案,自2017年迄今已提供醫師及病人用藥支持服務超過100萬單位的藥物支持申請,市場價值超過60億以上。為了提升台灣患者的醫療體驗,采照集團致力於發展完整數位管理產品,「醫藥通MediPASS整合型SaaS平台」即為一個敏捷式開發的整合系統,能夠讓藥廠、醫療機構和藥局在同一平台上協作,進行病人支持計畫的申請和管理。該平台的推出,使得各方能夠更高效地共享資源,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質量。「我們的管理效能相當於一間保險公司的理賠部門,只是我們給付主要為實際的藥物。」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營運長王怡文指出,醫藥通是Patientsforce 持續優化開發的數位平台,對病人申請用藥的流程,完成標準及合規的品質管理,針對病人的大量申請文件,透過智能模組的優化,不但已能完成快速影像文字辨識,系統工作流程自動化填入及偵測錯誤,更能進行個案管理的工作追蹤,分派及品質管理,並同時完成病人與醫院端的連繫及派藥。為了進一步促進贈藥的發放,集團還向下整合供應鏈,推出「醫箋通」以幫助藥局端的贈藥庫存管理,這一系統的引入大幅提升了計畫藥物發放的正確性與效率。此外,本案在病人藥物財務支持也提供多種解決,首創藥物分期服務「藥分期」,讓病人可以先購藥再分期償付,結合藥廠提供的豁免條款,免除了患者在等待健保給付前自費用藥的財務負擔,亦包括針對特案病人的財務方案,以因應患者不同支付能力的短期財務壓力。AI智能服務的導入,將會是近期PatientsForce提供可規模化病人支持方案的下一階段動能,張向昕表示,為了實現24小時、一週7天不間斷的病人醫務服務,近期已開始落地智能化的語音型AI服務,除了內部提升客服品質的可視化管理,另一方面更規模化的解決與醫療單位與病人大規模對話型服務,包括通知領藥,定期回診,健康調查及臨床上的病人自主回報管理等,以因應未來更多新醫藥模式的精準化健康管理服務。PatientsForce也將病人支持計畫平台擴大到企業端,成為企業的ESG及員工支持方案,為員工及其家庭累積未來的醫療資本。張向昕強調:「PatientsForce不只提供一個數位系統,更代表企業責任的實踐,期待有更多醫療院所、藥廠參與,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數位工具,讓更多的病人負擔得起新藥治療,得到完整的照顧,同時也能協助健保在過渡期及私人保險不足時,解決醫療臨床上的病人支持問題,共同促進醫、病、藥循環共利。」
-
2024-10-01 焦點.健康知識+
忍痛無法減輕疼痛,忍久了還會憂鬱!掌握「黃金止痛時間」避免變成慢性疼痛
女性真的比較能忍痛嗎?其實女性受荷爾蒙影響,比男性還怕痛!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有9成8的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表示,疼痛會增加壓力、憂鬱感,忍久了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甚至引發憂鬱症。女性最常感受的疼痛前三名有一種痛叫做「我覺得痛」,其實這些說不清楚的痛非無病呻吟,可能是潛在的組織損傷或生理、心理交互影響。王明媛以國內外多項文獻資料指出,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原因為荷爾蒙波動、基因以及好發於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根據最新國人「疼痛認知行為調查」,女性最常感受的疼痛類型前三名分別是頭痛、肌肉酸痛、經痛,而在覺察自己疼痛的比例也較男性高。響應10月11日是台灣效法聯合國「世界女孩日」所創立的「台灣女孩日」,台北市藥師公會呼籲全國民眾一起正視疼痛問題。忍痛無法減輕疼痛 還恐演變為慢性疼痛疼痛與情緒是雙向影響,王明媛提到,有9成6女性曾因痛影響心情,她們會因為疼痛變得煩躁或易怒,也容易感到力不從心。疼痛的情緒影響亦會加深心理上的「孤獨無助感」,近4成女性曾因疼痛與家人或伴侶產生衝突,也較容易因為疼痛發生而感到孤獨或認為沒有人理解自己。即使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影響人際互動及親密關係,但大多女性疼痛發生時還是選擇「隱忍」,害怕成為體恤的特殊對象,其工作能力表現被標籤化。王明媛提醒,忍痛並無法減輕疼痛狀況,而且會逐漸演變為慢性疼痛,變得更難治療。掌握「黃金一小時」止痛時間身體的慢性疼痛是中樞神經敏感化所造成,一旦形成這類的疼痛,會比急性疼痛更難抑制。王明媛表示,民眾應建立自我照護觀念,適時用藥緩解疼痛。止痛藥並不可怕,目前市售止痛藥經衛福部核准,按照仿單服用都是安全無虞。若民眾對藥物有疑慮,可以主動到社區藥局諮詢藥師建議。王明媛建議,遇到疼痛問題的第一步,要先釐清疼痛原因,並且掌握「黃金一小時」的止痛時間,尋找正確的方式舒緩疼痛。另外,若疼痛是跟身體疾病相關,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改善該疾病持續惡化。★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