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工作
共找到
10016
筆 文章
-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信賴關係、充足人力、齊全設備 在宅急症照護的鐵三角
「病患突然在家裡尿不出來,怎麼辦?」自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後,試辦場域中,陸續發現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等現況。在健保署所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提到,當病患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時候,患者可能半夜、周末需要緊急治療,例如尿不出來需要插尿管,或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須要處理,而這時候就得仰賴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通力合作,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半夜、周末急症處理,仰賴團隊的相互合作。王維昌回憶,某天半夜,有位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病患突然尿路不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必須半夜送醫院急診。診所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詳細檢查、插尿管,無法一個人完成,便尋求社區居家護理所支援,居家護理所趕緊提供攜帶式腹部超音波,到了病患家中,醫療團隊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終於化險為夷。醫療團隊互相合作是解決患者問題的必要方法,宜蘭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從2020年展開居家醫療服務至今,目前他的診所有12名個案納入試辦計畫中。陳英詔分析,試辦計畫要執行成功,主要有三項關鍵:1. 案家對於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要有信賴關係。2. 必須要有足夠人力,包含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團隊的加入,執行才會順利、到位。3. 設備必須齊全,像可攜式超音波機、X光機等,都是重要設備。當這三項關鍵都面面俱到,執行團隊就會更有能力處理各項狀況,民眾也會更安心、更放心。雲林縣推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整合醫藥護三方。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以雲林縣衛生局所推廣的「113年雲林縣在宅急症照護加值方案」為例表示,雲林縣成立「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透過當地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等各單位聯絡窗口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除了連結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進而組織雲林照護網絡,也進行教育訓練、培訓種子院所,並提供在宅急症設備支援、規劃值班與各項加值服務。舉例來說,支援在宅急症設備方面,便包含行動支援車、攜帶式X光機、心電圖、床側即時檢驗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儀等,「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提供這些設備,也讓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等執行服務時有足夠資源,且無後顧之憂。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指出,員郭醫院進行試辦計畫,並執行遠距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服務時,會請醫護人員排班訪視、評估病患居家環境,並做好準備,如房間是否收訊良好、抽痰機、製氧機、噴霧機等,都是重要環節。當病況惡化,運用綠色通道直轉後送醫院。此外,護理師也會每日至病患家中訪視、施打抗生素,醫師則視病患狀況評估是要實地或視訊看診,也會進行遠端生命徵象監測,並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若病患病況惡化,臨時需要轉診,員郭醫院也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員林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等相互支援,此時,可運用「綠色通道」,也就是用轉診單搭配現場或視訊交班,讓病患盡快轉入適合醫療院所,接受救治。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認為,進行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必須整合居家、安寧、居家護理、長照團隊等資源,不過提供最多的資源並不代表是給予最好的照護,重點在於必須做好家屬衛教工作,當家屬可自行操作儀器,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進行哪些工作,自然就會比較穩定、踏實。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 人力、設備、長照銜接3大挑戰
「當時雲林崙背放颱風假,有些地方,淹水淹到小腿,我們的居家護理師還是得冒著風雨前往……」今年七月,凱米颱風來襲,過去很少放颱風假的雲林,竟一連放三天颱風假。當時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剛上路不久,在淹水區有正在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的病患,而當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還是鼓起勇氣,前往病患家中探視。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上路,在健保署所主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分享,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居家護理師人力的充足與否,與相關給付、合理報酬息息相關,遇到上述情況,誘因又不足,此時就會擔心護理師會不會很快就辭職。留住優質人才,必須有足夠誘因。在論壇中,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執行的過程,常出現「人力」、「設備」與「健保系統與長照系統銜接」等三大挑戰,像上述與會者談到專業人力的留任,便引起許多迴響、討論。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也認為,在周末、假日時段,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更需要專責醫師、護理師,才能確保服務不中斷,雖然現在運用科技,可以讓檢查、治療更有效率,但「護理人員到宅訪視、治療,還是不能少的環節」,必須要有足夠誘因,才能留住優質人才,確保服務品質穩定、符合所需。儀器、設備要齊全,更能提升服務品質。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分析,「居家訪視」、「遠距醫療」與「遠距檢測」為在宅住院、居家照護的「鐵三角」,以奇美醫院為例,該院團隊過去進行居家醫療、居家檢測時,便花費許多心思「將醫院科技帶到病患家裡」,像率先引進可攜式X光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AI判讀、相關APP等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讓長輩有機會透過居家訪視「幸福到終老」。對於在宅急症照護所需要的設備,根據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的觀察,當居家護理所團隊進入病患家中,常需使用腹部超音波、CRP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CRP為重要急性發炎指標)等儀器,一旦經費不足,多數社區居家護理所就買不起設備,服務自然受限。她建議,若政府可針對居家護理添購設備、儀器上補助一些費用,相信對於服務品質、設備的提升,將帶來助益。健保、長照要銜接,服務才能更順暢。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的對象包括「居家醫療病人」與「照護機構住民」。在實際執行時,健保與長照系統的銜接,也受到許多關注與討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居家醫療、安寧、居家護理與長照體系是合作團隊,不過如果銜接不足,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討論。黃子華以長照A級單位的團隊為例,他說,曾有年長病患感染肺炎,病患與家人不願去醫院,而外籍看護來不到三天,連拍痰都不會,必須靠居服員幫忙,一旦誘因不夠,團隊應變彈性就會大為減少。提供詳盡的宣導說明,政策執行更接地氣。在論壇現場,也有來自屏東的長照機構人員指出,當長照體系下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聽到要推行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不少平常工作量繁重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擔心工作量超出負荷。他建議必須有更詳細的說明、宣導,也要有更細緻的銜接計畫。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在長照體系下,居家服務多以居家場域為主,若病患是居家住院,在給付申請項目上,必須釐清哪些是治療項目,哪些是身體、生活上的照護,期待未來長照3.0與醫療端的銜接可以更為緊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費率該漲嗎?會不會破產?健保如何脫胎換骨
2016年我請時任台南市長賴清德總統推薦,有機會進入健保體系,但當時,二位當醫師的兒子都覺得不妥,理由是「醫師們都在罵健保」。為此,我哥哥(台大外科教授李伯皇)還分別致電給這對兄弟,告知「你父親有機會到健保署去幫國家做事,這是人生難得很有意義的事情,應該積極支持!」絕大部分年輕醫師很難體會健保的優點,在全民健保尚未實施之前,病人如需要洗腎或接受重大手術,可能得傾家蕩產,賣掉房子,健保現在能照顧到所有人民的基本健康,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將步入30年的台灣全民健保,在醫療體系同儕付出心血呵護下,已走出我們自己的路,傲視全世界。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唯有務實面對人性做健保改革,才能讓台灣健保脫胎換骨,永續經營。之前,健保署對於非弱勢欠費者均採取法定追償機制,一旦欠費、在一定期限內未還款,就會被鎖卡。為了落實前總統蔡英文保障全體國人就醫權利,我在就任未滿一個月時,就宣布全面解卡,同時加強欠費追償,更是讓全民健保邁向全新的里程碑。民眾多只在乎健保費率會否調漲、會否破產。我故鄉為雲林縣虎尾鎮,爸爸為縣政府公務員,媽媽是家庭主婦,雙親栽培四個孩子念書,竭盡所能、不遺餘力。高中北上,就讀師大附中,爸媽每月給了固定生活費,這就是人生中首次領略到「總額」概念,除了特殊理由,不會隨便開口跟爸媽要錢,增加家裡財務壓力。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執教時,曾問同學「你爸爸一個月給你多少錢當生活費?」記得學生笑笑回答「爸媽給了一張金融卡,只要缺錢,就可至ATM領取現金。」,不同世代成長背景不一樣,想法就會不一樣。大部分國人根本「不認識」健保的運作,看到健保危機的新聞,只在乎健保費率會不會調漲?只在乎健保會不會破產?破產通常指一個人、公司或其他實體無法自付其所欠的債務狀態,依目前健保法的運作,健保當然不會有破產的情況。每年度健保總額是固定金額,醫療服務總點數若大於總額,點值就會低於1元,若健保總額沒隨著醫療服務而增加,等於吃醫療人員的豆腐,做愈多,卻不見得會拿到愈多錢。為此,部分醫院管理專家提出「打破總額、保障點值1點1元」等訴求。台灣健保採取自給自足的社會保險制度,若健保費收入沒有辦法滿足支出的總額時,依法就要調高費率來增加收入,對執政者而言,這就是一個政治風險。健保費用支出偏移嚴重,造就血汗醫院。由於健保費用的支出偏移嚴重,門診服務醫療點數占總申報總點數70.3%,而住院服務醫療點數占申報總點數的29.7%;再者藥品費用在總額的占率已到32.58%、防禦性醫療的生態讓檢驗檢查的費用不斷地上升。長期以來,手術及一些侵入性治療的處置行為支付點數被壓抑,遲遲未能務實調整,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相當不公平且殘酷的事情,也造成了所謂的血汗醫院。護理人員流失、病房關病床等問題迫在眉睫,如何讓救人救命的住院醫療行為,得到合理支付點數,將是諸多健保改革項目中最務實的關鍵重點。在尊重醫療專業與自主性前提下,醫師們若能秉持醫學倫理,門診開立藥物、檢驗檢查時,主動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自然而然,就能減少健保點數,進而提高點值。如果可以減少門診量,工作沒那麼累,也能改善生活品質。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這不能只靠醫院或醫師,人民也需負起自身責任,個人在健保署服務期間,持續推動「分級醫療、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等政策,就是希望人民在「增加一些醫療費用,不痛但有感」的情況下,逐漸調整自己的就醫觀念及行為。檢查不是愈多愈好,健康存摺HOLD住你的輻射量。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不管劑量是多少,都有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劑量越高,罹患癌症的機率也越大。為減少民眾多次接受放射線之幅射劑量及減少醫療工作人員輻射曝露的機會,民眾跨院就醫時,可請醫師利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查詢過去所做的檢驗檢查。健康存摺顯示病人曾接受過的醫療檢查輻射劑量,依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曝露於1,000毫西弗的輻射,致命的風險率為5%,每人每年總輻射曝露劑量超過100毫西弗,易成為癌症的高危險群。所以我們在健康存摺有顯示民眾檢查曝露輻射的劑量,雖然放射線科醫師強調這個劑量很低,對健康沒有影響。除了呼吸的空汙問題,多做不必要的輻射檢查,也許也是台灣癌症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我們非常在意日本福島核食的輸入,但是,台灣的病人接受X光的照射或電腦斷層的照射,某些人的次數真非常的多。
-
2024-09-22 ESG.健康ESG動態
醫院減碳缺少規畫 省18%就卡關
未列入徵收碳費的醫療院所,在國內外皆為碳排大戶,衛福部目前編列一千六百多萬輔導醫院減碳,卻還在初期階段,各家醫院僅能各顯神通。曾帶領小港醫院取得淨零標章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郭昭宏說,醫院減碳著重在設備減碳與減少用電,但效果有限,減碳達到百分之十八已經是上限。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個範疇,範疇一為「直接排放」,公司所擁有的設備,如廠房、設施、交通工具等,排出的溫室氣體;範疇二為「間接排放」,如外購電力、熱、蒸氣等能源;範疇三是「其他間接排放」,公司外部產生的間接排放,如下游產業鍊、員工通勤等產生的碳排放。郭昭宏說,目前各家醫院都在想辦法減碳,通常節能、無紙化是醫院的第一步,以大同醫院為例,包含病歷等,整體無紙化比率已達七成以上,同步也從冷氣、醫療廢棄物等循環利用著手,但減碳量達到百分之十八就已是上限。目前醫療院所執行的減碳方法多停留在範疇一、二,但醫院有七成的碳排來自「範疇三」,為供應鏈或其他間接的碳足跡。郭昭宏說,像南部醫院最需要加強「公共運輸」,無論是員工上下班或病患就醫,多數是自行駕車前往,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的比率低。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醫院用電量最大是冷氣空調,占整體用電的五成,其餘像是照明、醫療儀器各占一成五,而院內的用電減碳,則以節能作為出發,朝結合數位治理,並改善廢棄物處理、引進循環經濟等方式,全面啟動減碳行動。台安醫院長黃暉庭表示,減碳雖應從節能起步,但必須要有系統性規畫,否則都是表淺作為。他向衛福部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資源分配要公平,不可著重醫學中心,且需給足誘因否則醫院減碳都只會停留在「節能」;二是醫院人員多缺乏減碳知能,衛福部與環境部應辦工作坊,建立問題溝通平台;三是台灣淨零發展缺橫向聯繫,且醫療減碳落後其他產業,盼由官方主導跨產業減碳交流。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22 活動.精彩回顧
花王60周年 扎根台灣兒童清潔安全教育
花王(台灣)重視整潔衛生觀念從小建立,自2011年起持續第14年與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攜手在全台推動兒童清潔安全教育,今年適逢花王(台灣)60周年,以「和花王一起Kirei每一天」為主軸,邀請人們共創美好與潔淨的生活同時關注環境,本著教育扎根、推廣Kirei生活的理念,於9月21日舉辦清潔教育公益記者會曁親子共學體驗活動,邀請新北市教育局專委何茂田、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台北市中山國小校長翁明達等共襄盛舉,攜手擴大教育影響力、守護孩子與校園衛生安全。花王(台灣)長期推出創新的生活清潔用品,並秉持清潔產品領域專業知識與經驗投入深耕兒童清潔教育,花王(台灣)董事長暨總經理長谷川尚一表示,「過去14年間,我們號召員工擔任家事達人,前往國小校園,帶領孩子們透過寓教於樂的課程,從小建立乾淨整潔的習慣。」這項行動深獲學校與家長好評,每年吸引全台超過500所國小報名申請教案,迄今已影響超過百萬名學生,陪伴他們建立生活自理能力。長期扎根清潔教育 教案升級加入防蚊衛教今年花王台灣60周年,為擴大發揮教育影響力,打造的全新升級的「兒童清潔安全教育」教案,推出全新「校園Kirei小將特訓班」教學影片,將校園打掃教學場域從教室延伸到外掃區,加入重要的防蚊衛教知識,集結品牌力量發揮企業社會影響力,捐贈7萬份Bioré Guard防蚊乳液試用包產品,給學校幫助學童防止蚊蟲叮咬。來參與的小朋友認真學習防蚊衛教知識,「巡、倒、清、刷」整理花盆避免積水的方法。花王擴大守護校園食安 捐贈專業用清潔用品同時,花王號召旗下專為台灣商用客戶清潔設計的專業用清潔用品,擴大守護學童食的安全,捐贈一年份清潔用品給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承辦的7所托嬰中心、幼兒園,協力校園廚房衛生管理,其中花王專業用廚房設備除菌液,還能降低學校午餐諾羅病毒發生機率。活動當天設有親子共學體驗的清潔打掃闖關區,邀請家長帶著孩子互動學習,藉由步驟拆解教學,幫助小朋友理解打掃工作的動作流程,完成家事並建立自信心。花未來,花王將秉持著與台灣社會共創Kirei美好永續生活的精神,持續透過多元創新的產品與扎根教育行動為社會做出貢獻。活動現場設有花王Kirei生活展區,讓來賓更了解花王企業透過多元清潔商品與扎根兒童清潔教育與人們共創乾淨美麗的生活,也積極推出環保減塑友善環境的商品。
-
2024-09-2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活得好累!總是在討好別人 心理師:你可能有「好女孩症候群」
「好女孩症候群」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身為現代女性絕非易事,你應該可愛但不幼稚,性感但不低俗,要聰明但不炫耀,要有雄心壯志但始終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女性應該滿足的社會期待往往難以實現又相互矛盾。對於許多女性來說,日復一日地試圖滿足這些期望可能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你可能因此有所謂的「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是什麼、如何發現?該怎麼辦?什麼是好女孩症候群?「好女孩症候群」的概念並非起源於醫學,它是流行文化的產物,簡單的說,就是用來描述一個人有某些行為或傾向,往往為了是取悅他人,試圖成為完美的人。想想「好女孩」這個詞本身:它讓人聯想到安靜、順從、漂亮的女孩。他們會照顧別人,不會惹麻煩,植根於社會對女性應該如何以及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的刻板期望,當偏離典型的「好女孩」行為時,他們會感到內疚,或害怕被評判。妳可能患有好女孩症候群的跡象「好女孩症候群」是一系列特徵的集合,當走向極端時會一定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好女孩症候群」有以下六種明顯的特徵:1.完美主義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也不全然是壞事。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給你強烈的自我指導和紀律。但當你將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你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時,問題就出現了,請別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基礎上。有「好女孩症候群」的女性對其他人的回饋很敏感,這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討人喜歡討人喜歡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常見表現。取悅他人的人善於預測他人的需求,並在滿足這些需求時獲得安全感和價值感。結果是,即使你受到不當對待,你也不會說出來,反而傾向服從。感覺自己只有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專注於滿足那些龐大且無法實現的需求,例如成為理想的伴侶、完美的父母和最好的朋友,並且從不給其他人帶來不便。3.將他人放在第一位你聽過「自我犧牲」嗎?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或否定自己。也許你放棄了你喜歡的工作來養育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另一半不願意妥協。也許你總是同意去吃你同事最喜歡的午餐,也許你每個週末都會長途跋涉回家探望你的父母,儘管你的妹妹還跟爸媽同住。「好女孩症候群」的人總是將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4.身體形象問題飲食失調和「好女孩症候群」有關。另外,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可能會以美麗的名義進行整形手術,以使自己看起來像其他人,可能會花很多錢購買時尚的衣服,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外表。5.性愛困難性愛困難是「好女孩症候群」的另一個特徵。這些好女孩常常被視為天真純潔,以下是好女孩症候群在性愛關係方面的特徵:對發生(或想要)性行為的恐懼或內疚,尤其是當你想要的人或性行為不符合女性性行為的傳統形象時。很難理解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因為你總是專注於伴侶的快樂。自我意識(關於你的身體或其他任何事)阻止你與性伴侶充分溝通。即便對性行趕到不舒服,你不會有任何表示。難以辨識性愛關係中的危險訊號,可能涉及性虐待、拍攝性愛影像,或更廣泛的親密伴侶暴力。6.童年時期經歷創傷「好女孩症候群」的行為,例如取悅他人和完美主義,可能是一種過度警覺的心理狀態。過度警覺是一種長期警覺和危險感的狀態,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和焦慮等心理健康狀況有關。為什麼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會出現過度警覺呢?以一個在遭受身體虐待的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例:他們可能很安靜、順從和自我克制,因為隱形可以讓他們安全地成長。他們可能會試圖讓一切(包括他們自己)看起來「完美」以避免衝突。他們可能被訓練為施虐者找藉口並隱藏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幫助他們在虐待情況下生存下來的相同行為,形塑了他日後與他人交往的模式。如何克服好女孩症候群?除了尋求心理師的診斷與諮詢,還有以下方式來幫助自己!辨識和驗證感受當你有「好女孩症候群」,最重要的一步是識別並驗證你的感受。「好女孩症候群」的人往往總是表現得很快樂,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暴怒和怨恨,所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女性被教導要壓抑或不要擁有的,但是感情是存在的。而且它們非常真實,承認這些情緒很重要。學習設定界限採取行動並練習設定界限,例如,學會對別人說不,而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即使有時為自己挺身而出會導致周圍的人做出消極反應。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好女孩症候群避免使用「好」和「壞」等字眼知教養是「好女孩症候群」的關鍵,你一定要有意識的避免使用「好」和「壞」「好女孩」「好男孩」「好孩子」等字眼,只對對具體行為進行評論,例如「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承認身為人不是只有好或壞的標籤,裡面有很多灰色地帶。聽聽你的直覺父母也要教導孩子傾聽自己的直覺。當一個人不聽從自己的直覺時,很容易被利用,無法遠離有毒或可能有害的人,相反地,孩子可能還會試圖「修復」有毒關係。對孩子來說,當你教他們成為「好女孩」或「好孩子」時,他們就很容易受到掠奪者的攻擊,害怕被父母判斷為「壞」的孩子,更有可能保守被外人欺負的祕密。所以應該教導孩子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直覺,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再見,好女孩!「好女孩症候群」如果走向極端,會損害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對有「好女孩症候群」的人來說,他們覺得如果有人不喜歡他們,他們的價值就會下降。但我們無法取悅所有人,一旦真正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向前邁出一些大步。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21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要不要吃早餐?營養師揭關鍵 「7種健康早餐組合」穩定血糖助減重
不少人早上為了趕著上班、上學,早餐經常匆匆打發,或是因為起床太晚來不及,乾脆把早餐跟午餐併在一起吃,但早餐學問大,不僅是一天元氣的開始,養成吃早餐的好習慣,更可以維持血糖水平,減少糖尿病風險!上午10點易出現低血糖反應 不吃早餐恐致胃疾病依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每天的12個時辰,相對應人體的12條經絡。早上7~9點正走到「胃經」,也就是在這個時段吃早餐,身體的消化利用率會是最好的。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正常的血糖值約在70~100 mg/dl間,通常人體經過一整夜沒進食,血糖就會跟著降低,此時若好好的吃一頓營養的早餐,能使血糖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可以預防常見於上午10點左右的低血糖反應。若血糖較低,較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心悸等不適,進而可能影響學業及工作表現。雖然有些人習慣不吃早餐,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可以在午餐、晚餐再「補」回來,但程涵宇說,早餐很重要,不能省略!若不吃早餐,容易因為早上空腹,中午時肚子更容易感到飢餓,有人更因此食量大增,反而造成胃腸負擔過重,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疾病。同時錯過早餐,長時間未進食,胃中沒有食物可以刺激膽汁分泌,會讓膽汁變濃稠,產生膽結石的機率因此變高。吃早餐助代謝 遠離糖尿病因此,不要小看吃早餐,早餐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和活動、預防低血糖、維持正常代謝等都有幫助。程涵宇解釋,存在肝臟的肝醣約有70-100公克,在禁食8-12小時後即會耗盡,而肌肉中的肝醣也因為沒有糖分的補充而漸漸用完,人體為了生成葡萄糖,會消耗肌肉組織,一旦肌肉減少時,人體代謝就會變差。對於體重斤斤計較的愛美一族,更可以透過吃對早餐,維持良好代謝,控制攝取的總熱量與合理的體重。同時,吃早餐也可以降低「胰島素抗性」,因而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當身體的肌肉、脂肪、肝臟細胞等,無法正確有效的跟血液中的胰島素反應,就是胰島素抗性,這會造成血糖偏高,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而且,吃早餐可幫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通常習慣不吃早餐或是早午餐一起吃的人,多半是因為晚起床,這也常代表前一天可能較晚睡。一旦晚睡,吃宵夜的機會就大增,這時候就很容易有小腹、產生腹部肥胖的問題。低GI早餐也要注意份量 這樣吃延緩血糖上升建議早餐要吃含有複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全麥饅頭、麥片、糙米飯糰等,這些食物會慢慢釋放糖分,有助於控制血糖,而且不要喝含糖飲料,可以再輔以雞蛋、豆漿等增加營養,由於多數人常忽略天天五蔬果,早餐幾乎以澱粉、蛋白質為主,建議早餐也要吃水果、蔬菜等,增加纖維質的攝取。程涵宇也提出理想的早餐組合,像是吐司夾蛋及生菜、饅頭夾蛋,或是以菜包取代肉包,再配上一杯微糖豆漿,熱量大約400卡,可提供適宜的熱量,也帶來活力滿點的早晨。如果已是糖尿病患,早餐更要注意醣類的攝取。吃吐司要切邊,看似不起眼的吐司邊,因為體積紮實,占了一片吐司20%-25%的澱粉量,熱量不容小覷。糖尿病患的主食類可盡量選擇「低GI」的糙米、全穀類,程涵宇說,低GI也就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吃完之後,血糖上升較為緩慢,不像白米、精緻麵包等屬於高升糖食物,會讓血糖快速增加,刺激胰島素分泌。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全麥麵包、麥片等健康早餐,仍要注意進食的份量,吃太多還是會導致血糖過高,因此,不能因為是低GI食物就放心無限制的吃。選擇水果時,糖分較高、比較甜的水果也要限制份量。同時,因為高纖維蔬果可以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因此,比起一般人,糖尿病患者的早餐更應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建議可吃生菜、番茄、小黃瓜等。早餐可分兩階段進食 減輕腸胃負擔不過,不少人常覺得早上剛起床胃口不好,更別說重視早餐,建議可以分「兩階段進食」,起床後先喝豆漿補充體力,等到10點左右覺得「味覺醒了」,再吃點吐司,如此也會酌量減少午餐的食量,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因為不少上班族會利用午休時小憩,但如果午餐吃太飽,趴在桌上午睡,很容易對飽脹的胃部造成壓迫,若適量減少午餐的食量,也能減輕對胃的負擔。 健康早餐組合1.苜蓿芽三明治+精力湯2.起士蔬菜三明治+燕麥片3.吐司夾蛋(去邊)+少糖黑豆漿4.饅頭夾蛋+少糖豆漿5.堅果雜糧饅頭+低脂起司+水果一份+無糖綠茶6.稀飯1碗+荷包蛋1個+青菜2碟7.全麥麵包三明治+低脂鮮奶值得一提的是,假日補眠,近中午時分才跟朋友、家人悠閒的共進早午餐,這種用餐方式愈來愈流行。但是早午餐的份量大,往往有火腿、培根、雙蛋等大量的蛋白質,烹調也多以油煎等方式,油脂比例高,不適合作為一天中的第一餐,否則很容易變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0 醫聲.Podcast
🎧|想要養肌肉、運動更有耐力,奧運級營養師告訴你祕笈不在蛋白質
現代人常說「吃肉就能長肌肉」,但這可不一定是事實。雖然蛋白質在增肌和運動表現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營養師曾怡鈞指出,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增肌的關鍵還是靠重訓,若要運動表現良好,則主要靠攝取足夠的醣類,像需要耐力的馬拉松選手,醣類的「肝醣超補」才是增強耐力的主要因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怡鈞認為,運動過後要特別注重蛋白質和醣類的補充,尤其是銀髮族,吃對營養素有助於促進身體修復,長肌肉的原理是「有破壞才有建設」,光靠吃大量的肉並不能讓肌肉變壯,還需要配合足夠的重量訓練,若沒有經過訓練,只增加蛋白質攝取也不會變成「綠巨人-浩克」般肌肉發達,因為身體沒有儲存蛋白質的機制,吃太多蛋白質只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如果要增加肌肉量,曾怡鈞建議,每天應該攝取每公斤體重約1.6克的蛋白質;而運動後,每公斤體重攝取0.2~0.3克蛋白質就夠了,例如,體重70公斤,大約需要21克蛋白質,相當於三份肉,一份大約是一兩,也就是三根手指頭大小的量;至於銀髮族,因為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建議把蛋白質量增加到每公斤體重0.4克。至於運動型的選手,營養素補充又不同,例如馬拉松選手,醣類反而是主要能量來源,曾怡鈞指出,賽事型的選手在比賽前要進行「肝醣超補」,也就是大量攝取醣類,這能像汽車加滿油一樣,讓你跑得更遠、續航力更強例如,一個70公斤的馬拉松選手,每天需要大約每公斤體重10克醣類,也就是大概12碗飯的量。如果吃不下這麼多飯,可以選擇全穀雜糧類、地瓜等富含醣類的食物,不能因為要增肌減脂,而熱量攝取不足,影響到運動表現。「蛋白質與運動之間的距離」,也須要依不同的運動目標有不同的飲食策略,曾怡鈞建議在設立目標時,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畫,達到最好的肌力與耐力。曾怡鈞小檔案現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營養師暨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經歷:•2024 巴黎奧運 中華隊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2023 杭州亞運 中華隊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2021 東京奧運 中華隊運動營養領域負責人學歷: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中山醫學大學 營養學系 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吳貞瑩主持人:閻廣聖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閻廣聖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
2024-09-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面臨4大風險!理財顧問告訴你可以靠什麼保險彌補
單身的王先生一直以來就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理財偏向保守,由於工作性質是輪班制,所以沒有很多時間研究投資理財,好在有個大學同學從事保險業,鼓勵王先生用買保險的方式來為自己準備退休金,同時也做好退休後的醫療、長照規劃,讓他對退休準備不再那麼恐懼。像王先生這樣的情況還真不少,有許多人都是透過保險來規劃和準備退休,到底保險可以提供哪些功能來解決退休準備的問題?退休規劃留意四大風險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指出,在進行退休規劃時,首先要留意四大風險:1.長壽風險: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如果我們活得比預期更久,就會遇到退休金準備不足的問題。2.通膨風險:現在買一碗麵的錢,在退休時也許只能買到一片餅乾了,或者是同樣要吃一碗麵,未來退休時或許得花上兩倍的價格才買得起,這就是通貨膨脹的風險。3.健康風險: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用了六七十年,總是需要保養、維修,甚至有些器官已不堪使用,所以我們必須對退休後產生的健康問題與醫療費用提前作準備。4.投資風險:在準備退休金的過程中,會有投資風險,投資不是穩賺不賠,如果因為市場波動或金融風暴,導致資產規模縮水,就會影響到退休金水位,這也是現代人需要多加留意的風險。四大風險靠什麼保險保障?保險在退休規劃中扮演哪些角色,如何在退休後提供財務保障呢?1.長壽風險-「年金保險」:可以解決長壽所帶來的風險。年金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存作為約定的給付條件的保險,可先定期繳交保費或是一次躉繳整筆保費來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等到了約定的年齡時,保險公司會依照合約內容每月或每年給付一定金額的生存保險金給被保險人,直到被保險人死亡,這種保險稱為「年金保險」,跟壽險最大不同就是,人活著就持續給付年金,相對可以有效創造退休後的現金流。2.通膨風險-「增額型壽險」:最大特色就是保障會「增值」,按條款約定,保障會隨著時間以複利或單利增值,例如每年以複利二~三%增值,隨著年紀增加保額也會增加,具有抗通膨的效果。3.健康風險-「醫療險」和「長照險」:根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平均每10人就有6人在過去一年曾接受住院手術,在退休之後,醫療支出通常會較年輕時更高,失能與長照的機率也跟著提高,所需要提撥準備的醫療準備金及長照金可以透過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來加強,讓自己在面臨健康風險時,有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4.投資風險-「投資型保單」和「分紅保單」:提供給對投資不擅長或擔心投資風險的人,想要參與投資但也能同時兼具控管風險的選擇。不同類型保單如何操作市面上「投資型保單」種類有許多,有些可藉由專家代操,達到穩健投資績效 ; 而定期撥回現金的機制,可以創造月現金流,就像月退俸的功能。但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型保單是透過商品設計,將投資期間拉長或藉由專家團隊來降低投資風險,而非完全沒有風險,在選擇時,也要小心謹慎,並記得做好資產配置。「分紅保單」則是可以分享該保險公司經營成果的概念,如果保險公司管理該分紅保單績效良好,則保戶可以分紅,共享績效,若經營績效不佳,還有基本保障,不致血本無歸。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如何整合既然保險在退休規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我們應如何將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進行有效整合,以應對老年健康風險和經濟壓力呢? 保險雖然能提供許多晚年的醫療與退休照護等功能,但我們幾乎無法在同一時間一次規劃完整,如果以消費者購買保險的優先順序來說,我們可以將人生劃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就學期、就業前期、就業中期、退休前期、全退休期,以下提供一些在不同時期規劃上的建議 :1.就學期和就業前期:這時候因為家庭責任重擔通常還在父母身上,財務基礎尚未穩固,可透過基礎的醫療保障規劃,用最少的保費買最大的保障,主要以定期型的醫療險、意外險為規畫重點。2.就業中期:這個時期工作相對穩定,不同的行業與能力造成薪水上漲幅度不同,此階段雖有很大機會因收入成長而讓收入大於支出,但相對也有許多責任要負擔,例如奉養父母、房貸、車貸等支出,因此應該檢視自己的壽險保障,以及因工作失能所帶來的收入中斷,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同時可提早視家族病史、個人生活習慣等評估,增加重大疾病或防癌險等相關保障。3.退休前期:此時雖然收入與人脈達到顛峰,但身體機能也開始退化,要趁還健康的時候,將保單做全面檢視,若財務許可,應增加長照或失能保障,將過去購買的定期型醫療險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為終身型,好因應老年需求,同時注意保障額度是否足夠,以及評估保險在退休財務的規劃中應占的比例。4.全退休期:此時的收入不像還未退休時那樣豐沛,孩子也已經長大,奉養父母的責任可能減輕甚至不需要負擔,應控制保費的支出在合理的範圍,以免造成退休的負擔,但仍應注意保留醫療、重大疾病、長照等保障是否足夠,讓保險公司協助分擔老年醫療長照風險。由於保險在退休規劃中的有其不可或缺性,許多民眾普遍會將保險納入退休規劃中必要的配置,但提醒大家,保險要及早在健康時規劃,才能確保晚年的財務與健康安全,有個幸福與安全的退休生活。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地政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9 醫療.皮膚
不只年輕人長痘痘!成人痘常見於這些部位:戰痘2妙招助改善
「又長痘痘了,都已經不年輕了還長痘!」中醫師賴睿昕指出,年輕人好發「青春痘」,中老年人則可能因飲食、生活習慣、壓力大影響而長出「成人痘」或「壓力痘」。建議勿熬夜晚睡,飲食宜清淡,少吃烤、炸、辣等食物,多蔬果,保持腸道順暢,並選擇適合膚質的保養品及洗臉產品,即可擺脫長痘痘的困擾。許多人為防空汙戴口罩,但在炎熱天氣下帶著悶熱的口罩,容易導致鼻頭、下巴狂長痘痘。而每天騎車上下班的小美,因為戴著悶熱的口罩,加上天氣相當悶熱,導致她滿臉長痘痘,更不好意思拿下口罩見人,只好就醫向醫師求助。「青春痘」好發於年輕人,成年人長青春痘則稱為「成人痘」或「壓力痘」,常見於頸部、臉部、下巴、前胸、上背部及肩部。賴睿昕表示,長痘痘屬於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和體內荷爾蒙不平衡有關,而內分泌不平衡也受到心情、工作壓力、飲食及生活習慣影響,如果長期熬夜晚睡,飲食常吃烤、炸、辣等重口味食物,都會讓痘痘冒得更加猖狂。臟腑、飲食失衡 造成痤瘡賴睿昕說,青春痘又名痤瘡,在中醫文獻中很早就有相關記載,又被稱為粉刺、面皰、面渣皰或粉花瘡,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認為痤瘡的形成,起因為臟腑功能失調,再加上後天飲食失衡,導致「火熱上蒸於頭面」。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賴睿昕指出,皮膚長痘大部分與肺熱有關,肺又與大腸相表裡,所以治療痘痘的同時,應該顧及腸道的順暢,因為長期排便不順,也容易導致痘痘形成,長痘痘主要與風熱、血熱、肺熱有關,因此治療以散風、宣肺、清熱為主,除了根據痤瘡的基本病因,也要考慮病人體質利用辨證論治進行調理。以小美這類上班族為例,因為常外食,較難避免烤、炸、辣等飲食,因此體內濕熱重,台灣又屬亞熱帶氣候,天氣悶熱,導致臉上痘痘大爆發,治療處方上,會使用清上焦風熱毒邪的「清上防風湯」為主,加上燥濕健脾的「平胃散」,治療一周後痘痘已消大半,3周後痘痘全消沒復發,現在門診持續調理月經問題。茶飲、按摩穴位 可以改善惱人的痘痘問題,可從泡茶飲和按摩穴位改善,但生活作息也需要調整。賴睿昕建議,應避免熬夜晚睡,盡量在晚上11時前就寢;飲食清淡,少吃烤、炸、辣等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腸道順暢;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化妝品或洗面乳,避免過度清潔造成肌膚刺激。中醫授戰痘2妙招枇杷抗痘茶材料:枇杷葉10克、金銀花10克、陳皮3克。作法:將所有藥材洗淨倒入鍋中,加入1000cc的水煮沸後,放涼即可飲用。功效:枇杷葉:具清肺熱功效,研究證實有抗發炎效果。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陳皮:理氣健脾祛濕。按摩曲池穴位置:手肘彎曲,肘關節橈側及肘橫紋末端處。功效:清熱解毒,治療皮膚相關疾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9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沒有不舒服為什麼要一直吃藥?從心臟衰竭病例說起…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二:心臟衰竭【建議就診科別】心臟內科一個胖胖壯壯的年輕人,感覺很疲勞的走進門診,還未到不惑之年的小陳,最近睡眠品質很差,一躺下來就又咳又喘,一定要坐起來才會覺得比較舒服。一開始只是睡覺不好睡,墊高枕頭半坐著睡還可以解決,沒想到後來連在工地做粗活時都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除此之外,小便越來越少,兩腳越來越水腫。小陳本來不以為意,想說過去也沒什麼疾病,應該過一陣子就會改善,沒想到晚上喘咳越來越厲害,甚至咳出了粉紅色的泡沫水痰,家人看了很擔心,要他趕快來就醫。年紀輕輕已三高 導致慢性腎病變、心臟衰竭門診檢查發現,年輕的小陳,年紀輕輕竟然就已經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工地幹活天熱辛苦,常常喝含糖手搖飲和吃高油高澱粉的便當。長期未留意自己身體狀況,連腎功能都已經進入慢性腎病變。靜態心電圖檢查就出現了懷疑心肌缺血的徵兆 (poor R wave progression)。胸部X光顯示典型的心臟衰竭與肺水腫徵象,心臟擴大合併兩側像蝴蝶翅膀一般的陰影(butterfly sign)。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退化 (LV systolic dysfunction with diffuse hypokinesia),心臟功能最重要的指標左心室收縮分率只剩下36% (正常值為50%以上)。蕭醫師先以藥物處理了小陳的症狀後,安排了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結果顯示心臟前壁和下壁肌肉都出現明顯缺血性變化,診斷是因為冠狀動脈阻塞疾病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功能下降的心臟衰竭。因此安排了心導管,將小陳阻塞的血管打通並放上塗藥支架。緊接著衛教好三高的控制,加上心臟衰竭的藥物治療。小陳經過治療穩定服藥半年後,心臟功能已逐步恢復,左心室收縮分率也進步到56%,晚上不再因為咳嗽和喘無法躺著睡覺,過去負重勞力工作時容易胸悶、呼吸困難、及下肢水腫這些困擾症狀都大幅改善,現在已經可以回到建築工地繼續原本的工作。心臟衰竭個案,因為心臟功能衰竭,無法有效的將水分幫浦到我們的血管,水分回堵到肺部就會造成肺水腫,肺水腫會導致交換氧氣的能力下降,個案會因為肺泡裡面充滿液體感到喘和想咳,血管通透性大幅上升時,紅血球就會跑到肺泡裡,產生粉紅痰。這些個案會因為坐起來時,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心臟的工作不會那麼多,就會覺得比較輕鬆。因此出現端坐呼吸,無法躺著睡覺的症狀。此外,腎功能變差會影響身體水分代謝,過多的水分會急遽增加心臟的工作量,若心臟衰竭合併腎功能不佳,急性期利尿劑成效不彰時,有時甚至需要緊急洗腎,排除多餘水分,減輕心臟工作量,避免過多的水分造成肺水腫,進而導致呼吸衰竭的危險性。三高不治療 最怕心血管併發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慢性病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長久未治療控制對於健康危害甚大,往往會造成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損傷。很多時候個案常常覺得我又沒有不舒服,為什麼要吃血壓血糖血脂藥?如果吃了不就是要一輩子吃?因此很抗拒接受慢性病的診斷。其實,這些慢性病的藥物,重點不是治療症狀和數字,而是在預防後續的併發症。三高最容易造成的併發症,就是心血管疾病,舉凡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都是常見的併發症,其他諸如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也都跟三高有關,長期服藥其實是在保養我們的身體,避免過高的血壓、血糖、血脂造成我們身體的負擔,過高的血壓就像是讓心臟出力過度,過高的血糖就像是把血管醃漬在糖水中,過高的血脂就是讓血液黏稠不順,這些都會造成心血管的損害,控制三高,就是要預防這些我們不願意發生的併發症。心臟衰竭治療同步留意腎功能心臟衰竭的治療,除了查看有沒有心血管阻塞的成因外,藥物控制,管控水分,留意腎功能,控制慢性病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慢性病的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新一代的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不僅可以有效穩定血糖,更重要的是合併有心臟、腎臟等器官保護作用,更可以減少未來心臟衰竭惡化住院、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以及腎臟功能惡化風險,協助慢性病患者預防長期併發症的不良預後。SGLT2抑制劑在治療應用上,對於心臟衰竭的左心室收縮分率小於40%的個案,健保目前已開放給付,對於心臟衰竭患者治療十分有助益。(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9 醫療.精神.身心
被時間追著跑?掌握5招做事更有效率 找回主控權
是否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在有限時間做多一點事情,卻總是效率不佳?甚至花時間緩解負面情緒?阿明一早被鬧鐘喚醒,迅速整裝出門,在擁擠捷運上檢查電子郵件、回覆社群媒體的留言、搜尋今日新聞…,這些訊息隨著車廂的搖晃不停在腦海中轉換,使得阿明頭昏腦脹。阿明一到辦公室,就開始檢查下午開會的報告,到了中午,他狼吞虎嚥地完食,犧牲午休時間檢查報告內容,疲倦地參加下午會議,報告內容卻漏洞百出。下班了,阿明心想:「要是我能像奇異博士一樣,隨意掌控時間,該有多好!」上班族的時間在早晨的鬧鐘聲響、通勤的喧囂、工作的繁雜、下班的倦容…悄悄地流失。網路世代,容易將自己與電腦比較,安排許多事情在同一個時段。然而,人不是電腦,我們會分心,有固定的心智能量,當下的情緒或生理狀態會影響效率。該如何做事有效率?成為時間的主人?1.跳脫自動化,珍惜每個決定點:決定點可能是當下任務被打斷時、任務轉換時、突發狀況時;試著安排決定點的時刻要做什麼事,可以是感受呼吸、看窗外風景等,但要避免消耗腦力的事;在未想好做下一件事情時,先別急著做下一件事情。2.訓練專注、減少干擾物、停止對抗分心:平時練習專注於當下,覺察呼吸與體感,把五官打開感受當下的時刻;需專注時減少環境中的干擾物;真的分心了,可以試著簡單描述分心的事物,再將注意力回到原事物上。3.善用心智能量:人一天的心智能量會逐漸減少,尤其是在不同事物間轉換、社交活動、久坐、計畫與決策時,特別會消耗心智能量。建議可以前一晚就做出一些決定,將當天待辦事項進行分類,在早上完成當天最重要的事情,只用一小時回信。如果真的疲倦,可以緩慢地腹式呼吸或閉氣,開懷大笑或小睡10分鐘。4.情緒是神隊友: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悲傷時做決策較不會有偏見、慎重且公平;憤怒可讓人勇於挑戰未知或困難;適度焦慮會讓人表現得更好;正向情緒可讓人有創造力及彈性思考。5.飲食、燈光、環境:少量多餐、地中海飲食、蛋白質可提升專注度;規律從事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半小時走動2-3分鐘;安靜的環境才能保持專注;橘黃燈光可提升創造力,藍光或白光可提升專注度。
-
2024-09-19 養生.抗老養生
不只歲月催人老 你可能沒注意到的4個因素正加速衰老過程
人體除了會隨著年歲增長自然老化,一些因素則可能會加劇這個過程,例如抽菸、飲酒和睡眠不足的影響,讓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老。然而,一些鮮為人知的生活方式因素也會加速老化。專家指出,即便你無法逆轉身體不可避免的變化,你也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減緩衰老的速度。以下是可能使你老化得更快的4個因素及改變措施。1.不戴太陽眼鏡為了防止皮膚光老化,你會在外出時塗防曬乳,但你有記得戴太陽眼鏡嗎?專家表示,對於不戴大太陽眼鏡,或者不習慣將防曬乳塗抹到下眼瞼的人來說,很有可能受到陽光傷害並失去皮膚彈性,尤其曬傷和皮膚癌常見於下眼瞼的皮膚。戴太陽眼鏡不僅可以保護眼睛和周圍皮膚免受有害紫外線傷害,還可以避免瞇眼睛。因為習慣瞇眼,或是反覆移動眼瞼的人更容易出現皺紋。2.久坐近期一項研究將長時間看電視與健康老化的機率降低聯繫起來,但用輕度的體力活動取代這種習慣可以提高健康老化的機率。專家指出,優先考慮運動是健康老化的關鍵,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參加馬拉松訓練或報名昂貴的訓練課程。事實上,任何程度的身體活動都會有好處,如果可以,專注於你喜歡的運動。除此之外,不要忽視阻力訓練,它可以幫助老化的皮膚恢復活力,支持活動能力,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保持肌肉質量。3.慢性壓力舉凡像是財務、工作、歧視等來自身體、精神和情緒壓力來源,都會加速老化。專家表示,慢性壓力會對身體造成損害並引起發炎,這可能會加速生物老化。慢性壓力會影響DNA中稱為端粒的部分,它會啟動老化過程並增加健康問題的風險。雖然解決慢性壓力來源可能具有挑戰性,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但你可以嘗試專注於能改變的事情。每晚至少睡眠七小時、冥想、限制飲酒、活動身體以及與你信任的人聯繫等,皆可幫助控制壓力。4.過多的糖和超加工食品有研究表明,富含超加工食品和添加糖的飲食與更快的生物老化有關。這些飲食會損害精神和心臟健康,從而縮短人們的健康壽命。相反的,限制這些食物並吃各種水果、蔬菜、全穀物和蛋白質來源可以支持健康老化。不過,營養可以在保護你免於過早衰老方面發揮支持作用,但指望僅靠飲食就能消除其他生活方式因素造成的損害是不切實際。專家建議,審視你的生活方式,一次做出一項小的、可持續的改變,直到它們成為習慣。【資料來源】.These 5 Surprising Factors Are Secretly Aging You Faster
-
2024-09-19 ESG.健康與ESG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醫院紛投入資源響應
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淨零碳排已蔚為全球風潮,台灣也順勢而為,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推波助瀾之下,各大醫院紛紛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部門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從大學到附設醫院全面邁向永續發展願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3月13日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大學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北醫宣示 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台北醫學大學2022年底62週年校慶典禮上盛大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三個月後,北醫附醫也公開宣示致力於永續發展,至少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目標。北醫大醫療體系並於2023年7月21日獲得「2023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多項殊榮,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囊括1金、2銀、1銅獎;萬芳醫院榮獲金獎;雙和醫院榮獲特優、1金、1銀、1銅獎;總計獲1特優、3金、3銀、2銅殊榮,展現北醫大醫療體系以具體行動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其中,獲得永續行動獎金獎的是「智能後勤,綠能永續」。誠如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在媒體發表的專文指出,智慧醫療和永續發展是北醫的兩大主軸,北醫附醫建構智能化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並打造以病家為尊的就醫環境。在綜整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及內部使用者意見等因素後,以「設備監管、醫材紀錄、服務升級、自動環控」4大方向為主軸,擬訂環境智能管理及建置策略。進一步介紹相關配套系統如下:「智能後勤管理系統」提升儀器設備維護保養、報修之作業效率;「衛材UDI管理系統」以自動化辨識達到衛材高效追蹤管理;「智能傳送系統」自動派工並掌握人員工作進度;「智能環控系統」自動化監測空氣品質、電力設施等運作,建構病家及同仁安全環境。此外,北醫附醫更導入雨水儲留基礎設施,並籌劃逐步汰換電梯、空調主機、鍋爐等多項節能減碳作為,以智能化、高效率、高節能,持續優化後勤管理並發展綠色醫院。 新光為首家開辦永續專班醫療機構新光醫院積極實踐淨零排放和永續發展的目標,在ESG實踐方面的卓越成果,榮獲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ESG特別獎,不僅在綠色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進展,還在數位轉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推動CSR的典範。 洪子仁副院長說明,新光醫院已完成了數位轉型及將資訊機房外遷,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建置次世代的醫療資訊系統,提供更準確和即時的醫療服務。另為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將高耗能的Mainframe主機替換為能耗效率較佳的x86伺服器取代高耗能的主機,降低資訊系統運作所需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將資訊機房搬遷至TPKC遠傳雲端運算中心,引入高效率外氣冷卻技術,每月省電8000度,節能率約25%;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年均減少約6萬3千本紙本病歷,約63萬張紙、減少4.8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電子同意書簽署功能省掉約34萬張列印紙張,減少2.6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光醫院與TAISE合辦醫院氣候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專班,為全台首家全院推動永續管理師證照的醫療機構,透過培訓,醫院能夠在運營和管理時更有效去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同時實踐環境友善的策略,包括節能減碳、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築和減廢等,不僅有助於醫院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有可能節省成本,提高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 長庚醫療九院區 同步投入永續發展為展現全面落實永續發展的決心,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暨所屬九大院區,由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領軍,也與TAISE完成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的儀式,承諾全體系致力於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更健全自身醫院治理、環境永續管理,還將積極與各醫療機構合作,促進社會朝永續發展目標前進。 在簽約典禮會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療體系秉持「長存仁心,庚續創新」的永續經營理念,體現「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期待連結永續夥伴與世界接軌,發揮醫療本業與正向影響力,創造永續價值,從各院區共同簽署倡議開始,全體系將在過去基礎上持續深化,精進醫療本業,並擴大推展社會公益,貫徹「人本濟世,病人優先」,提升人民健康,創造永續共好優質社會。2023年7月,長庚醫療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發表「長庚紀念醫院醫療淨零與永續發展」報告。內容計有四大面向:一、醫療機構能源耗用概況;二、長庚醫院綠建築案例;三、長庚醫院淨零排放與節能減碳;四、ESG的推動成果。長庚醫療體系表示,他們秉持「要做就要做最好的」為目標,深知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2006年即依據ISO標準盤查全院區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定年度減量目標,2011年導入ISO能源管理系統,積極推展各項改善環境措施。各院區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綠建築,落實綠色理念行動,不斷提升醫院永續發展水平。2018年起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出版永續報告,建立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平台;2018、2021年分別榮獲台灣企業永續獎之醫療產業報告書白金獎,2021年榮獲全球企業永續獎之疫情貢獻獎等多項殊榮。面對氣候變遷對環境與健康的衝擊,長庚醫療體系還依據健康無害醫療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建議要點,持續改善各項能源與採購、運輸等構面表現,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CFD)四大核心揭露項目,並內化為目標工具,提早擬定應對策略,以「綠色與健康醫院」為願景,深根溫室氣體、能源、水資源、廢棄物與綠建築等五大面向,全面開展氣候變遷管理。高醫全力動員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為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下簡稱高醫)採取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亦即「由上而下展現決心提供資源,由下而上全員參與展現成果」,於2023年5月成立ESG永續辦公室,由王照元院長擔任召集人,並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宣示共同推廣永續倡議、營造永續醫療環境。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永續辦公室參照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永續性報告準則及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同時關注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永續議題風險與機會,根據E(環境)、S(社會)與G(治理)三大面向,並考量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分為環境關懷、幸福職場、社會共榮、永續經營、卓越醫療與綜合規劃等六個小組,由各副院長分別督導管理,每兩個月舉行一次辦公室大會,以確認推動進,並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之道。在由上到下展現決心方面,王照元院長舉例說,以社會共融為例,高醫持續經營高雄山地原民地區及台東大武等偏鄉區域的醫療照護與遠距醫療,並致力於數位轉型,還有在積極推動IT硬體基礎建設的同時,醫院同時強化AI人才的培育,結合特色醫療的發展,提供策略計畫和預算支持等等,投入資源,不遺餘力。在由下而上全員參與方面,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自2019年開始,每年將ESG相關執行成效整理為永續報告書,連續5年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之永續報告書獎項肯定。這些成績不僅獲得產官學研界的認可,還讓高醫以優質醫療為核心,橫向拓展價值鏈,垂直縱深推動永續發展。此外,僅以2023年為例,高醫不僅獲得創新成長領袖獎、社會共融領袖獎與職場福祉領袖獎,還得到《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之醫療服務創新轉型獎醫學中心組楷模獎暨ESG特別獎,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網績優團體獎、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之國家品質標章金獎等多項獎項。這都是全體員工共同參與並推動永續議題的具體成果。王照元院長強調,以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的策略目的,在於形成一個全面性的永續發展文化,並將ESG納入高醫日常運作的核心價值,從領導層到基層,既全面且協同的模式來推動醫療ESG,以確保高醫能夠在未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同時在醫療評鑑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花蓮慈濟用心落實醫學ESG2023年底,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榮獲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之「永續傑出人物獎」;2024年初,慈濟醫療法人、花蓮慈濟醫院與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將致力於永續發展,並以實際行動朝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努力,這些都顯示慈濟醫療體系在落實醫學ESG上的用心。在獲得「永續傑出人物獎」後,林俊龍執行長表示,慈濟醫療法人除了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減少醫療廢棄物的產生,更推動素食,透過使用環保餐具、減少垃圾、廚餘回收等方式,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也指出,醫院成立之初就是要做綠建築,走道廊光、植物的規畫設計及空調透過軟硬體的運用,都儘量減少能源損耗。林欣榮院長說,早在全球倡議醫學ESG之前,證嚴上人即期許所有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同仁,要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一起追求並落實永續經營。其中,醫院建造時就朝綠色建築發展,包括設置熱泵系統、廢熱回收與太陽能發電,採購具有環保標章的商品,及使用雨水回收系統等。此外,證嚴上人希望全院茹素,雖然茹素沒有列入ESG節能減碳的項目,但推動茹素,不僅對身體好,對全球減碳貢獻更多。為有效推動淨零碳排的目標,慈濟慈善基金會成立淨零碳排及環境管理委員會,訂定醫院的目標,接著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各科部都有代表參與,比如開刀房要怎麼減碳淨零等,都要依照目標落實執行,並忠實記錄在永續報告書上,醫院每年要做碳足跡盤查,找出並減少排放源,2030年碳排減少15%、2040年減少50%,必要時透過碳匯和負碳,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林欣榮院長強調,花蓮慈濟醫院為了全方位做好各項管理維護工作,特別重視並落實執行相關的作業標準,比如早在20多年前就導入ISO9000做品質管理,依ISO/IEC 27017做好雲端服務的資安控制措施,2023年導入ISO 50001整合能源效率到管理系統架構,以促進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預估一年可以降低71萬度的電力,每年可以省下210萬元,還導入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做碳盤查,「我們依照最嚴謹的標準一步步建立起來、做出來,更鼓勵員工一起發想,提供他的智慧、創意和巧思,來成就整個醫院的永續經營理念。」林欣榮院長表示,除了環境保護之外,花蓮慈濟醫院在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上,也都著力甚深,不僅在專業成就與創新研發屢獲獎項肯定,2023年更榮獲《康健雜誌》頒發「第五屆CHR健康企業公民」金獎殊榮,是對全院同仁的肯定。
-
2024-09-1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盼生活更自由、自主!腹膜透析個人化治療助洗腎病友願望成真
25歲的小杉(化名)有著爽朗的笑容,行動也非常敏捷、積極,完全看不出來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熱愛運動的他,從小立志成為運動員,高中時因為罕見疾病導致腎功能惡化,年紀輕輕就需要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小杉選擇使用手動腹膜透析治療,讓時間安排更有彈性、生活更方便。不過在啟動透析治療後,小杉卻常常感覺身體不舒服,且毒素清除率無法達到理想,加上血壓居高不下,連牙痛都無法進行治療。所幸與醫療團隊多方討論,轉換使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並透過個人化處方設定,精準調整每次治療的劑量與藥水停留時間,經過五個月,不僅毒素清除率升高,他的體能、精神狀況也大幅好轉,連血壓也回到正常範圍,生活又重新充滿活力。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教授表示,末期腎臟病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腎臟移植、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等三種治療方式。由於我國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盛行,末期腎臟病治療以透析治療為主,其中又以血液透析為大宗,佔了9成以上。「雖然血液透析是目前主流治療,但其實腹膜透析治療相較於血液透析,有其優點。」楊智宇分析,血液透析治療時,腎友的身體需要在幾小時內接受強力脫水,易致尿量減少,與血液透析不同之處在於,腹膜透析治療可保有較多殘餘腎功能、排尿量。維持尿量對腎友來說非常重要,當維持一定排尿量,便不須像無尿腎友,斤斤計較水分攝取量,加上腹膜透析液可排出更多的鉀離子,腹膜透析腎友較不會出現高血鉀症,而蔬菜、水果多半含較多的鉀,腹膜透析腎友攝取蔬果較不受限。此外,血液透析治療並不是每天執行,故每次須在4個小時內將過去兩、三天所累積的水份、毒素排出身體,相對來講較易引起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對於心臟較不好或心血管較脆弱的腎友,身體負擔較大。此時,此類腎友就可以把腹膜透析納入考慮,視為另一種治療選項。個人化處方,更貼近腎友的生活需求、治療更容易達標談到腹膜透析的好處,楊智宇表示,腎友在進行腹膜透析時,可以居家治療,因此更能彈性安排生活、時間,出國時也不需要特別去找國外血液透析機構進行治療,腹膜透析的腎友可在異地自行操作、換液,因此可自主安排行程。這也代表腹膜透析腎友的生活可以更自主,也更自由。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莊喬琳醫師分享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腎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治療模式,而醫護團隊就是協助腎友找到適合的治療處方,盡量幫助腎友透過喜愛的治療模式達到治療目標。「這幾年,腹膜透析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往我們無法達成的治療目標,透過由機器設定的個人化處方,可讓醫師嘗試、觀察、追蹤不同的治療組合,腎友也更有機會繼續進行居家治療。」莊喬琳醫師觀察到,有些腎友的自主性較高,雖然希望採用居家腹膜透析,但過去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而不得不轉成血液透析;現在透過機器輔助,可以精細地依據每位腎友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組合,讓過去可能無法達到治療目標的腎友,有機會透過處方調整、嘗試,最終達到理想治療目標。 「腹膜透析治療要成功,除了醫護團隊要密切關懷腎友健康狀況,腎友的配合度也很重要,畢竟居家治療需要腎友具備自我照護的能力,現在有通訊軟體讓醫護團隊可以與腎友即時溝通,更有自動腹膜透析機器可事先設定各種處方,腎友只要透過訓練,就可以輕易操作機器,治療障礙大幅降低,腎友也會更安心。」莊喬琳醫師補充。隨著不同人生規劃,治療模式也需進行調整楊智宇指出,國外醫學文獻指出,慢性腎臟病病人若採用腹膜透析 ,前面兩年可帶來生存益處 ,但這項優勢會隨時間逐漸消失 ,所以針對腎友擬定透析計劃時,宜考慮分階段規劃,比如在透析前期,可考慮腹膜透析治療,但經過一段時間,當腎友腹膜的功能衰退、不足時,則宜適時轉換成血液透析治療,才能一方面享受到腹膜透析在透析前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又可以避免5至10年後所可能產生腹膜硬化等風險。「這幾年我們很努力地讓腎友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所帶來的各項好處。」楊智宇認為,在擬定治療計畫時,腎友的人生規劃也要納入考量,讓腎友在不同情況下,可隨時調整治療模式,以符合當下情境、生活,對於年輕腎友、或是更希望彈性安排工作、生活的腎友,腹膜透析往往更方便、自主。但當腹膜透析進行一段時間,可能因身體條件的變化,需要開始思考不同治療模式。楊智宇分享他在臨床上的觀察,他發現,絕大多數的腹膜透析腎友都很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也都非常自主,對自我照護也深具信心。他相信有自信的腎友不在少數,希望透過與腎友進行共享決策,讓腎友更有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以及生活型態。【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17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患者治療該不該住院?精神科醫師:出現3狀況應考慮
「當人陷入明顯的憂鬱之中,要他靠自己去好起來,是件很不公平的事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精神科及精神官能症病房主治醫師唐守志如此表明。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對治療是有一絲憂慮的,因此當他們願意尋求幫助時, 臨床上醫師需要了解病人的病識感處於何種程度,才有助於雙方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當然需不需要住院治療,患者的動機及對治療的期待也是影響評估準則之一。憂鬱症治療該不該住院?病人的病識感成為關鍵因素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知道自己狀況不好,也會盡量想要維持正常,但對於是否要治療卻會有很多擔心和猶豫,唐守志分析,病人的擔心和猶豫包含了現實的考量及大眾偏見,例如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甚至是一旦服藥就成了精神病的想法。同時憂鬱還會影響患者的判斷能力,唐守志指出,「其實憂鬱症患者能感覺到,『我很憂鬱』、『我需要被幫助』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憂鬱讓人缺少了能量,加上想法受憂鬱情緒影響,總難以下定決心,所以能夠來看病治療的患者,其實都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才踏入診間。當患者願意尋求幫助,從知道自己生病,再細膩到自我選擇治療的方式,這些也是影響治療動機與合作態度的關鍵因素。然而選擇門診或住院治療,又必須要仔細的權衡!唐守志坦言,身為臨床醫師要小心避免,在治療過程中不小心剝奪病人的自主性,住院除了提供安全的環境,針對病情的臨床觀察給予適當的治療外,也是讓人從原本的生活處境當中脫離出來,有助於隔絕壓力,一方面卻也要注意,恐變成患者逃避事情的方法。唐守志提到,有些病人會在意有住院經歷,認為這好像是一個人生的汙點,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但若因為擔心疾病的汙名化,寧願忍受疾病的痛苦,也不肯好好治療,身心反倒容易受到憂鬱症影響,失去正向的能力,讓自己走上更辛苦的路。患者住院及出院如何評估?精神科醫師提出3面向參考精神疾病發作有3個層面因素:第1是生理的因素,包括遺傳、體質、基因等,可從家族史先觀察;第2是心理因素,與人格特質和人際衝突有關,像是不良應對方式、逆境經驗、內心衝突或創傷經歷皆可能為影響原因;第3是社會因素,主要受外在環境包括經濟、工作、意外事件、壓力等情況影響。通常這3大面向是造成疾病發作的原因,只是比例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醫師在治療時,也會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給予適合的處置,例如藥物、心理治療或是住院治療等。關於憂鬱症住院治療方面,唐守志表示,當患者已經無法自己處理,或利用其他周邊資源來改善疾病帶來的困擾,這時就是醫療介入的時機點,例如有些憂鬱症較為強烈會導致患者想法扭曲,容易變得負面思考,對世界沒有任何希望,就像戴上一副灰色的眼鏡來看世界,如果不把眼鏡摘下來,那麼看到的世界都是會灰色的。當憂鬱的病症更嚴重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脫離現實的情況,臨床上稱為精神病性的憂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開始出現幻覺、缺乏判斷能力,生活上容易發生危險,這類型的人就需要住院。唐守志說明,一般憂鬱症的住院及出院評估主要會看3面向:1.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當症狀強度高時會讓病人思考很負面、對事情判斷很扭曲,降低他對疾病好轉的期待。通常大部分輕度和中度的憂鬱還可以透過門診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來處理,然而更為嚴重的憂鬱症可能連日常生活都出現困難,家人朋友也較難去照顧,因此住院的安排就可考量。2.評估患者的狀態是否存有危險性:憂鬱症患者易有負面思考,出現無助、無望、無價值等想法,再加上罪惡感和死亡的意念,為了不想繼續痛苦下去,因此產生傷害自己和結束生命的念頭就會提高很多。住院能提供密切的觀察,制定治療的方針,同理憂鬱的痛苦,支持和鼓勵治療的進行,重新灌注希望。3.觀察患者利用其他資源是否能協助改善疾病:治療的進展是復原力和疾病之間的拔河,如果運用了自身和週邊的資源來幫助自己,但仍不見症狀改善甚至更嚴重,這時候就需要更專門的治療。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調查 憂鬱症患住院治療平均日數28天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調查,自108年至112年6月底,因精神疾病住院的患者平均1年約有8499名,其中憂鬱症為1812人,占約21%,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住院日數是28天。唐守志分析,從憂鬱症患者住院次數來看,有約72%是1次住院,15%是2次住院,也就是說有7成的憂鬱症住院患者,只住過1次院後就沒有再住院;總共有接近9成的病人是2次住院後就沒再住過院。因此,多數患者住院後都可以改善病情的嚴重度,不用再住院。對於部分憂鬱症患者來說,住院可能是相當排斥的事情,但關於住院治療的用意,唐守志宣導,住院讓病人必須離開原本生活的環境,可以暫時隔絕所有的活動、人際交涉所帶來的影響及壓力,也能讓他在這段時間重新建立正確的日常生活作息。尤其憂鬱症患者常有失眠、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生活提不起勁導致整日躺床,等到晚上該睡覺時就容易睡不著,錯誤的習慣只靠門診開藥幫助入睡,是無法找出根本問題解決的。唐守志也提到,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可以仔細觀察包括體力、作息、飲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的狀況來擬定個別治療計畫,例如重新調整藥物、建立規則用藥的習慣、給予心理治療等協助。由於憂鬱症從精神醫學上來看屬於一個通稱,病人在此狀態下可能會同時有不同疾病引起情緒問題,因此住院也便於檢查,判斷病人身上是否有其他狀況,例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控制不好、免疫疾病等症狀,揪出原本門診中未發現的因素。現今傾向社區精神治療 憂鬱症患者不需長時間住院以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例,主要根據住院評估標準,當患者疾病的嚴重度、危險性較高時,會先安排入住一般急性病房穩定病況,如果有心理衝突或人際議題,也可經過轉介和評估,再轉入精神官能症的病房。唐守志描述,院內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主要可幫助患者克服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疾病影響,提供像是團體心理治療及個別心理治療,來進行心理社會處遇,病房內除了有5、6位心理治療師長駐,1周的5天會安排運動、放鬆、心理團體、人際互動、園藝藝術治療等,讓患者認識情緒,學習使用不同方式調解憂鬱情緒和人際互動模式。唐守志強調,患者本身若是受疾病症狀影響太大,參加療程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對調整病情無益,因此等到病況穩定、本人有動機和願意改變並配合治療,再轉介至精神官能症病房才比較有辦法吸收後續的療程。另外,有些門診患者也會因病情需要,在經醫師評估危險性及配合度後,而入院治療。關於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擔心,住院耗費時間長恐打亂原本生活,唐守志指出,現今醫學發展傾向社區精神治療,已不再需要長時間的住院,社區心理中心、相關醫療的復健機構設置,皆有助於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後,能定期追蹤病情。住院治療只是人生跑道中1次進廠維修,重新調整後能夠再返回正常跑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醫療.眼部
看不清楚就是白內障?白內障「5類型」,這種會眩光!4招助延緩
視力模糊、晚上看不清楚⋯小心白內障找上你!白內障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隨著人口高齡化及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白內障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到底要如何降低罹患白內障的風險?以下由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郭又瑋分享白內障的成因、症狀、診斷、治療以及日常保健,幫助你守護靈魂之窗。根據台灣健保資料顯示,2020年因白內障相關疾病就醫的人數約為110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佔超過8成,達到全人口的17%,顯示出白內障於老年人口中的高盛行率。此外,2020年台灣全年執行的白內障手術數量約為24.4萬件,相較於2018年的22.9萬件增長了6%。這些數據顯示,國人對白內障治療的需求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水晶體的位置及功能郭又瑋指出,水晶體是一個透明的雙凸結構,位於虹膜的後方和玻璃體的前方。水晶體由懸韌帶懸吊固定,組成包括囊袋、上皮、皮質和核,其功能包括:保持透明清澈折射光線與晶狀體懸韌帶和睫狀體一起提供調節功能白內障的成因及危險因子白內障是由於水晶體的化學成分改變而導致混濁,白內障的起因很多,包括老化、眼睛受傷、眼睛或身體的疾病、遺傳或先天異常等等,其中老化是最常見的原因。以下為白內障成因及危險因子:年齡增長:年齡是白內障的最主要風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將會逐漸混濁,最終形成白內障。紫外線暴露:長期暴露於紫外線下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紫外線會對水晶體蛋白質造成損傷,導致其變性及混濁。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白內障的風險較高,因為高血糖會導致水晶體變性。抽菸和酗酒: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長期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如類固醇藥物,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核性白內障或後囊性白內障生成。眼部外傷或手術:曾經的眼部受傷或接受過眼科手術也可能會導致白內障提早生成。其他危險因子:高血壓、高度近視、遺傳基因。白內障的種類郭又瑋指出,白內障的分類方式很多種,可以根據其位置和形成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別為核性、皮質性、後囊型、先天性以及繼發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常見於老年人,主要發生於水晶體的中央核部,隨著年紀增加,水晶體逐漸變硬且顏色加深,通常進展較為緩慢,主要影響看遠的視力。皮質性白內障:發生於水晶體的外圍皮質區域。這類白內障通常呈楔形,逐漸向中央擴展,影響視力的程度依混濁所在位置而有所不同,常見主訴為強光源(如汽車前燈)引起的眩光以及單眼複視。後囊型白內障:出現於水晶體的後囊。這類白內障通常進展較快,常影響閱讀視力,在強光下會出現眩光和視力不良的情形。先天性白內障:在出生或幼年時即存在,可能由遺傳因素或母體感染導致。繼發性白內障: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如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白內障的症狀和診斷郭又瑋指出,白內障的典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夜間視力減退、對光線敏感、視物重影和色彩淡化等,這些症狀會隨著白內障的進展逐漸加重,最終影響日常生活。白內障要如何診斷呢?診斷主要依賴於眼科檢查,眼科醫生會使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晶狀體的混濁程度,並評估視力損失的情況;視力測試和其他眼科檢查也有助於診斷白內障及其他可能造成視力下降的原因。白內障的手術方式郭又瑋表示,對於已造成視力障礙的白內障,最有效的治癒方法就是手術。白內障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手術中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植入人工晶狀體,這種手術方式安全且效果顯著,大部分患者在手術後視力明顯改善。手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超音波乳化白內障手術:利用超音波震動將混濁的水晶體乳化吸出,再植入人工晶狀體。這是目前最常見的手術方式。飛秒雷射輔助超音波乳化白內障手術:利用飛秒雷射協助超音波乳化白內障手術的前置處理,手術更為精確,但成本較高。囊外白內障摘除:通過較大的傷口將水晶體取出並植入人工晶狀體,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白內障的預防郭又瑋指出,儘管白內障難以完全預防,但生活習慣的改變可以降低風險或延緩其發展。建議民眾在日照強烈下,從事戶外工作或活動時,最好配戴防紫外線的眼鏡,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配戴防紫外線眼鏡:避免紫外線的過度暴露。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吸煙和酗酒,保持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定期眼科檢查: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水平。近年隨著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用眼過度並曝露於紫外線下,致使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而且白內障的發病率和治療需求逐年增加。只要瞭解白內障的成因、種類及預防方法,就有助於及早發現和治療,改善視力與生活品質。【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497.html】
-
2024-09-15 焦點.元氣新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療量能提升AI輔助精確診斷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三鐵共構,不僅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急診醫療與全人醫療方面更具特色,在醫學中心中樹立了獨特定位。2019年蔡明哲接任院長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逐步打造出「以急診為核心」,兼顧重症醫療和全人醫療的醫療體系。蔡明哲強調,急診醫療並非僅是處理緊急病例,而是一個涵蓋重症、難症以及慢性病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我們的一、二級急診病例比例,從接任時的12%提高到15%。這看似微小的提升,實際上代表了急診處理的困難度和複雜性有了顯著增長,這也是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肯定。」大數據分析協助診斷,給藥系統省時且精確。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中山附醫率先在醫療中導入AI技術,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效率。蔡明哲強調,AI並非取代醫師,而是作為輔助工具,幫助醫師在繁忙工作中減少重複性任務,從而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與病人的互動和複雜病例的診斷。他舉例,「在肺癌診斷中導入AI技術,通過分析大量的3D影像,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此外,AI還被應用於藥品管理系統中。今年,所有病房全面導入自動藥櫃系統(ADC),透過AI分析大數據,預測各病房最常用的藥品,並自動分發到相應的病房,不僅減少了傳送藥品的時間,也大幅降低藥品錯誤分發的風險。「自從導入ADC系統後,給藥時間已縮短50%以上,病人的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貫徹全人醫療理念,全面關注患者需求。中山附醫堅持全人醫療的理念,不僅關注病患身體健康,更注重病患的心理和心靈健康。醫院提倡醫護人員應將病患視為一個整體,考量他們的家屬、社會背景以及心理、靈性之需求,這樣才能提供真正優質的醫療服務。蔡明哲以一個急診案例說明全人醫療的重要性:一位生病的母親帶著不到一歲的嬰兒來急診,因無人能幫她照顧孩子,只能將孩子帶在身邊。當時正值深夜,急診室的一名護理師主動接過嬰兒,照顧了一整夜,讓母親安心接受治療。「這種關懷不僅是對病患個人的關心,也是對整個家庭的關懷,這正是全人醫療理念的體現。」護理師抱著嬰兒的照片,成為蔡明哲心目中全人醫療的最佳詮釋。走動式管理,讓員工參與醫療改善建議。此外,中山附醫也透過員工提案參與來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蔡明哲強調醫院實行的是「走動式管理」,親自體驗病人的就醫流程,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醫院還成立「病人安全巡查團隊」,由副院長領導,定期走訪各病房,發掘潛在的安全隱患與服務不足之處。院內推行的員工建議計畫,三年來已經有56項建議被採納,這些改善措施不僅提高了病患的滿意度,也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對醫院發展的貢獻。醫療環境變遷,蔡明哲表示,急診醫療的角色發生巨大變化,不僅需要應對疾病,還要處理新興傳染病、性侵、家暴等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他也透露,中山附醫已經與國科會和工研院合作,參與AI應用的計畫,部分技術已經在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中落實。他相信,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將會得到顯著提升。
-
2024-09-15 醫療.皮膚
短時間大量落髮!如何預防鬼剃頭上門?2重點避免圓形禿加劇
現代人因工作及生活忙碌,常因壓力造成情緒不穩,不僅心情受影響,甚至有些人還會壓力大到掉頭髮,出現局部禿頭的情況,嚴重者連眉毛都可能脫落,要小心是否為「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警告,若出現不明落髮而未及早治療,可能會使症狀擴散,進而造成毛囊永久性損傷。與壓力、遺傳、吸菸等相關,45歲以下較常見。東元醫院皮膚科醫師王宣甯表示,圓形禿即是俗稱的「鬼剃頭」,主要可能由心理壓力、基因遺傳等因素造成;此外,吸菸者罹患圓形禿的風險也比非吸菸者高出1.88倍、睡眠障礙患者1.651倍,尤其45歲以下的人較明顯,肥胖也會增加圓形禿的風險。圓形禿屬於特殊型態落髮,症狀表現不僅是頭髮脫落,也可能出現眉毛、腋毛,或是其他體毛脫落。圓形禿顧名思義,通常會出現硬幣形狀的禿頭,不過也有不規則形狀的禿髮情況,因為症狀突如其來,且病因仍不明,因此才會被稱為「鬼剃頭」,如同被無形的力量給削去頭髮。免疫失調而攻擊健康毛囊,醫師多能靠目視確認。王宣甯說,圓形禿可能是身體出現免疫失調,造成體內淋巴球攻擊健康毛囊,通常醫師以目視就能診斷是否為圓形禿,或是以皮膚鏡放大患部,確認毛囊狀態來確認;若仍無法確認,通常會建議患者施作皮膚切片,若切片化驗發現毛囊根部被淋巴球浸潤,就能確認是罹患圓形禿。不過醫師也強調,並非所有不明原因落髮都是鬼剃頭找上門,因為臨床上,雄性禿也是一種常見的落髮情況,雖然通常是男性患者居多,但也有女性患者是因雄性激素影響造成雄性禿,也有落髮患者是因為減重、懷孕,或是因過度染燙頭髮而造成落髮,建議患者若有症狀,找醫師診斷確認最恰當。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採外用類固醇或注射治療。王宣甯提到,出現鬼剃頭的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且年齡跨域大,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出現,除了有家族遺傳史,大多數患者通常都會自述與壓力有關。他以新竹地區為例,因科技業多,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正值30到50歲之間的青壯年工程師,有人因新竹房價高,買了房、背負巨額房貸而因此被鬼剃頭纏身,也有個案是因親人離世深受打擊而患病。「出現鬼剃頭時別過度驚慌。」王宣甯說,現在皮膚專科都有相應的多種治療手段,且健保有給付。在治療鬼剃頭時,一般都會採用外用類固醇治療,依據患部大小,治療期在3個月到半年之間;也可採取更積極的注射治療,利用打針將治療藥物注入頭皮,以10元硬幣大小的禿頭面積為例,通常要打上2到3針。5%會整頭全禿,1%可能連體毛都掉光。少數患者因病情嚴重,在健保藥物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則建議使用自費藥物。王宣甯指出,在圓形禿的患者中,大約有5%患者會整頭全禿,甚至1%患者連體毛都掉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反應活躍,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除了擦促進免疫力的藥物,或可考慮類似標靶治療手段的口服小分子藥物「JAK(酪胺酸激脢)抑制劑」,不過因價格昂貴,一周治療就要7千元以上,還要持續半年,因此較少患者採取自費治療。王宣甯曾遇過有職場女性因為圓形禿,在短時間內整頭全禿,最終靠著打針及搭配藥物積極治療,在半年後才康復。不過,患者原本有一頭烏黑直髮,在頭髮新生後也出現髮質、髮色改變,不僅頭髮顏色變淡,就連直髮也變成自然捲,這些都是康復後常見的情況。防禿2重點:維持健康生活、及早求醫診治。如何預防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認為,圓形禿雖然很難靠吃保健食品或補充營養品預防,但維持健康生活,有良好睡眠、適當運動及飲食均衡,減輕工作壓力,都可避免圓形禿加劇。建議患者一旦出現落髮情況就找醫師診療,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名人.林靜芸
從最幸福女人成動念謀殺親夫的照顧者 如何從沉重照護困境中尋找出口?
羅先生跟羅太太是出了名的恩愛夫妻,羅先生比太太年長六歲,兩人經常手牽緊緊,照相時羅先生必定摟著妻子。出門聚會兩人像是連體嬰一定同時出席。68歲時羅先生心肺功能退化,需人照顧。羅太太開始擔當重任,羅先生只吃太太現煮的餐食。羅太太每餐需要烹煮,還須陪看門診,提醒服藥、量血壓、記錄羅先生喝進排出的水分。幸好當時羅先生還能自己洗澡、如厠。羅太太偶而出門買菜、辦事,羅先生必定連環CALL她回家。這樣過了五、六年,羅先生的病況加重,除了心肺以外,腎臟和腦子也有狀況。他無法再自主行動;洗澡、如厠都需要他人幫助。問題是羅先生體重80公斤,羅太太才45公斤。先生一有狀況,瘦弱的太太常搬不動也移不動。羅先生常感嘆身體不聽使喚,也抱怨太太聽不懂使喚,心情愈來愈不好,脾氣愈來愈差。晚上羅太太需起床協助先生如厠,白天要作家事,身體疲累,精神疲乏,她覺得自己瀕臨崩潰。羅先生健康時,羅太太曾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女人,這幾年沉重的照護工作讓她對人生絕望。每晚睡前她都告訴自己,不能再過這種日子,明天就在先生的飯裡加藥,兩個人一起結束算了。幸而羅太太沒有勇氣傷害丈夫,時間就這樣慢慢過去。有一天早上,羅太太看到手機中跳出同學群組的旅遊照片,她忽然很想去二二八和平公園,她想起過去在公園與丈夫約會的許多甜蜜畫面。出門前她一度很猶豫,在外面無法量測先生的水分,無法顧好他的血壓。但是長久累積的鬱卒,讓她無法多想,就衝動地推著輪椅上的先生坐上捷運,來到這個當年的「新公園」。公園還是老樣子,兩人慢慢安定下來。平常總皺眉閉緊雙唇的羅先生,凝視著滿身大汗的太太,難得開口說了句:「謝謝!」話沒說完,太太就流淚了。羅先生露出笑容伸手撫摸她的額頭、鼻子、嘴吧。這正是生病前的羅先生每天睡醒一定做的動作。羅太太淚流滿面,她告訴先生:「我知道很辛苦,但是你要勇敢!」羅先生牽緊太太的手,還像戀愛時候偷親了她一下。心中滿是委屈的羅太太,在公園吹風曬太陽,不知不覺地,委屈竟轉變成要好好照顧先生的鬥志。夫妻兩人在公園待了一上午。中午兩人還去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飽才回家。那晚,羅先生異乎尋常地合作,太太為他洗澡、上厠所、上床特別順利。之後羅太太又帶丈夫去了大安森林公園、中正紀念堂,甚至包車子去旅遊。如今羅先生繼續生病,羅太太還是照護者,但是兩個人不僅能溝通,且有感情,有歡樂,有期望,照護變得單純,羅太太心裡踏實,沒再想過要謀殺親夫。一般疾病治療後的照顧旨在恢復病人健康,基本上是延續醫療;長期照護重點則在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很多長照工作者包括親人,會忽略了這個主旨,迷失於翻身、量血壓、記錄尿量等生命健康維護,忽略陪伴,忽略歡樂。其實讓病人高興,自癒力能夠發揮,照護才能順利。而心中歡樂的病人給予照護者正面的回饋,絕對是照護者最大的安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營養最前線/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許多人感覺疲勞時會吃B群補充能量、緩解疲倦,不過,B群中的B7,也稱為生物素,它更攸關了人體全方位的健康,例如從頭髮、皮膚、指甲,到血糖、血脂穩定等,均少不了B7的協助。生物素B7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補充?生物素為B群之一,攸關全身健康生物素(B7)為B群的一種,且是第七個被發現,因此命名B7,又稱維生素H。營養師何慧真表示,德語中的頭髮與皮膚的第一個字母為H,亦即補充B7與頭髮、皮膚的保護有關;而生物素(Biotin)的名稱是由希臘文bios而來,象徵生命,也代表生物素對人體健康相當重要。生物素B7是重要的輔酶,也就是輔助酵素正常運作,參與人體醣類、蛋白質、脂肪與能量的合成。以醣類來說,它能穩定血糖,例如糖尿病患者體內通常生物素不足,補充生物素有助穩定血糖;生物素也能穩定血脂,進而保護神經系統;生物素也與角蛋白合成有關,且角蛋白能讓皮膚、頭髮、指甲更健康;在能量方面,它能幫助孩童發育、減少疲倦。因此,生物素充足與否,攸關全身健康。何慧真說明,人體每天的生物素充足攝取量(AI)為30微克;哺乳中的婦女則需35微克。生物素能從飲食中補充,其中以牛肉、羊肉、豬肉、蛋黃等食物中含有較充足的生物素。此外,堅果類食物,例如花生、杏仁、葵瓜子,以及酵母粉中也都能攝取到生物素。蛋黃、堅果等食物中含B7,但需攝取非常大量一般的維生素在體內無法合成,但生物素B7在腸道好菌多的情況下,能自行合成一小部分。不過,民眾常因外食等因素,腸道缺少好菌,也讓生物素B7的合成量更少,仍要從每天的飲食攝取來補充。何慧真說,從飲食中攝取充足的生物素,恐怕要吃非常大的量,例如一天要吃7.7顆蛋黃才能有30微克的生物素,相對也會吃進1710毫克、超標的膽固醇;花生則須吃214顆約等於30微克生物素,同時吃進964大卡;杏仁果要吃606顆,也攝入了4545大卡,也就是若要從一般食物中補充生物素,卻也帶來熱量過高等缺點。此外,很多人會透過酵母粉來補充B群,但要達到生物素30微克的量,需食用150公克的酵母粉,幾乎吃掉1/3罐的量。熬夜、應酬加速生物素流失,血糖、血脂肪易失控由於生物素與體內的醣類、蛋白質、脂肪、能量有關,影響是全方位,但現代人工作忙碌或經常熬夜、應酬,更會加速生物素流失。何慧真說,生物素缺乏會使血糖控制不穩定,尤其空腹血糖容易偏高,也會讓血脂肪異常。此外,因生物素也與人體的神經系統息息相關,因此,當缺乏時,也較容易產生憂鬱症、嗜睡、幻覺、四肢末梢出現麻痛感等問題。如果缺乏蛋白質則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力,一旦免疫功能下降,對細菌、真菌的抵抗力也會下降;與外表有關的則是皮膚、指甲、頭髮,若缺少生物素,會導致皮膚易處於發炎狀態,例如脂漏性皮膚炎、指甲易脆斷、容易掉髮等問題。孩童缺少生物素容易生長遲緩或個子較矮小;成人缺少生物素等於缺少能量,導致上班容易疲倦,身體的代謝也會變差,特別是想要減重的人,不容易達到減重效果,尤其處於減重停滯期的人,建議補充B群,有助提高新陳代謝率。不過,影響身體免疫、掉髮、疲倦或代謝等因素很多,何慧真建議,營養素應多元補充,例如生物素、維生素A及維生素C、維生素E,或鋅、鐵、銅等,盡量以複合性營養補充為主。生物素為水溶性 不會囤積體內由於從食物中攝取生物素,需食用非常大量,可能帶來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坊間B群、生物素B7等保健食品,可幫助補足飲攝取量。而且生物素為水溶性,若補充量較多時,會隨尿液或汗液排出,不會囤積於體內。雖然人體每天的生物素充足攝取量(AI)為30微克,但文獻顯示,即使一天補充超過200毫克也不具有毒性,安全性高。此外,生物素的使用較無限制,空腹或飯前飯後均可。不過,民眾要抽血檢查前,要先告知醫師服用哪些營養品,或於檢查前3-7天停用,以免干擾檢查數據。
-
2024-09-14 焦點.健康知識+
你身邊有朋友幾乎不使用社群媒體發文嗎?這樣的人有「8大特徵」
你朋友中有人很少使用社群媒體發聲,甚至從來不發文嗎?在現代,這樣的人真的非常神祕,好像難以了解。雖然現在大多數人都願意在網路上分享生活與主張,讓人好奇那些在網路上不發聲的人為何在數位世界中如此謹慎?帶你初步了解這些在社群中保持安靜的人。在網路世界中保持低調的人,有八個特徵1.他們重視隱私不公開的帳戶和不發布消息的人,比普通用戶更重視他們的個人空間和隱私。對他們來說,隱私不僅僅是隱藏令人尷尬的照片或將個人生活與工作分開,他們嚴格管理誰可以看見他們的資訊,並控制誰有權存取。透過設定社交媒體的隱私權,他們控制自己的數位足跡。這種特質並不代表他們變得反社會或不友善,相反的,這麼做標誌著他們對數位時代如何使用和濫用資訊的深入了解。因此,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朋友在網路上如此保密,請考慮他們可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得不這麼做。2.他們是有選擇性的溝通者那些將社交媒體個人資料保密且很少發文的朋友,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更有選擇性,他們不喜歡閒聊或短暫的互動。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個隱士,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樣的人的思維總是深思熟慮、充滿了見解。與快速聊天和膚淺的討論相比,他們更喜歡深入、有意義的對話。他們對交談的選擇性延伸到了如何使用社群媒體。透過減少發文頻率,他們可以確保分享某些內容時,會更有分量,並且是真正值得分享。這提醒我們,品質往往勝過數量,尤其是在溝通方面。3.他們的工作效率通常較高你可能認為社交媒體習慣與工作或學業沒有太大關係,但英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只檢查電子郵件三次的參與者感到壓力明顯減輕,並且能夠更加專注於工作。應用到社交媒體上,那些設法將個人資料保密並很少發文的人很少會受到更新、通知和訊息的不斷轟炸。他們花在瀏覽網路訊息的時間更少,而有更多的時間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減少數位干擾使他們能更積極讀參與日常生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因此,當你好奇你低調的朋友為何總是提前完成該做的事情,他的社交媒體習慣可能是一個因素。4.他們重視真正的聯繫那些在社交媒體保持低調並很少發布的人通常非常重視真實、有意義的聯繫。他們專注於與較小的群體保持牢固的聯繫,而不是收集大量的追隨者或朋友。這些人將社群媒體視為與外界保持聯繫的工具,而不是向廣大受眾傳播自己生活的平台。他們的貼文旨在與他們的親密圈子互動,而不是給不熟的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項特徵反映了他們對關係深度而非廣度的偏好。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所維持的關係品質。5.他們了解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在當今的數位時代,人們很容易沉迷於在社群媒體上捕捉瞬間,而不是真正體驗它們。但那些將帳戶保密且發文頻率較低的人往往會更參與日常生活。他們不用鏡頭或濾鏡來看待生活,而是吸收每一個瞬間的美麗。他們了解創造回憶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社群媒體的快照。生活不是為線上觀眾表演,而是珍惜每一刻並建立真正的聯繫。因此,他們並不急於記錄每一次日落或每頓飯,而是更願意沉浸在體驗中並真正享受它。這是否鼓勵你適時放下手機,活在當下?6.他們習慣獨處那些將社群媒體保密且不經常發文的人通常都習慣獨處,很享受獨處的時間,可以在孤獨中找到慰藉,發揮創造力與反思。當他們必須使用社群媒體時,是為了與關心的人聯繫,而不是為了打發空閒時間或逃避獨處。這種對孤獨的舒適感轉化為與社群媒體的更健康的關係──不依賴於他人的不斷更新或流行話題。他們了解獨處並不意味著孤獨,這種理解也引導著他們在網路上的表現。7.他們對自己的狀態充滿信心那些將社交媒體資料保密並發布的人覺得沒有必要透過按讚、留言或分享來尋求他人的認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他們不會讓外部意見決定他們的自我價值。他們的幸福和自尊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網路上的看法。他們不頻繁發文並不是生活無聊的表現,而是表明他們正忙於生活。他們不覺得有必要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這種特質證明了他們的真實性和自信。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他們都樂於做自己。8.他們重視真實性重視社交媒體隱私的人相信無論網路趨勢或社會壓力如何,都要忠於自己和他人。他們不會為數位世界打造完美的角色,而是選擇做真實的自己。他們的貼文雖然很少,但卻是他們的真實生活,而不是精心策劃的精彩片段。在許多人經常被鼓勵在網路上描繪理想化的自己時,他們的存在提醒我們真實的重要性。我們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顯現出個人價值觀、偏好,那是一個人有意識的選擇。這並不是說在社群媒體上保持開放和活躍是錯誤的或膚淺的,那是選擇與周圍世界互動方式的多樣性。當你感覺自己在數位世界中很迷惘,越來越孤獨,請了解你絕對可以在這個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中忠於自己。無論我們是經常發文的人還是沉默的觀察者,真正重要的是我們以豐富生活、尊重自己的價值觀的心態,來使用這些社群平台。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莊仁賓每早跑操場5、6圈,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作息規律運動紓壓養生
「身為嘉義子弟,回家鄉服務一直是我的目標。」專精於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的莊仁賓去年7月接任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以及成功翻轉台南醫院新化分院轉虧為盈的經驗,深信人才制度和願景是長遠發展的關鍵,讓公立醫院發揮公醫使命,將帶領百年歷史的嘉義醫院再現風華。嘉義子弟回鄉服務從小在嘉義市長大的莊仁賓,因為爸爸是洗腎患者,很早就在醫院陪病時接觸醫師職業,因此在孩提時就立志要當醫師。也因爸爸曾接受器官捐贈,他在成大就讀醫學院期間,便跟著教授李伯璋學習,對移植外科領域有很深的興趣,且進修鑽研營養學和癌症相關醫學,希望透過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的推廣,讓民眾身體更健康,減少癌症發生。莊仁賓在擔任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時期,大幅提升山區醫療品質、網羅醫師生力軍、親自參與輪值急診室操刀、提高醫師待遇、充足醫療設備以及維持佛心的看診費用,不到5年,民眾對新化分院的信任度提高,成功翻轉病患少、救護車不願意來的「蚊子醫院」,且轉虧為盈。養生秘訣/作息規律運動紓壓莊仁賓的生活作息規律,每天一大早趁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時,會到醫院附近的操場跑步5、6圈,最大心率控制在150下,或是騎腳踏車運動,這樣的運動習慣不僅能保持體力,還能改善心肺功能。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法,偶爾當壓力很大時,他會去操場跑一跑,讓大腦的腦內啡增加,提供滿滿的正能量。莊仁賓的早餐,通常會吃1顆蘋果,喝1杯拿鐵咖啡,並且控制進食的量,七分飽即可。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會補充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D,維生素C有助免疫系統提升,維生素D則能夠改善骨質健康。在養生方面,他平時會喝枸杞黃耆茶,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還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過敏症狀得到顯著改善。假日閒暇時,莊仁賓喜歡閱讀英文小說、看場電影或是球賽都是生活小確幸。他也非常喜歡旅遊,喜歡有自然風景的國家,譬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或歐洲阿爾卑斯山附近的國家。推廣優質社區醫療就任嘉義醫院院長一年多,莊仁賓落實公醫使命照顧社區民眾健康,成立社區健康部、開辦社區健康關懷站,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管理及衛教講座,讓民眾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建議多吃全食物、天然食材,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物;並與在地宮廟、社區藥局合作辦理義診、癌症篩檢、BC肝篩檢、疫苗施打等活動;也聯合社區里長建立健康顧問團,協助轉介弱勢民眾就醫和長照諮詢。注重員工身心健康莊仁賓相當注重員工身心健康,因此醫院提供全面性健康檢查以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如紓壓手作、假日健走隊、運動皮拉提斯、體適能運動、組團參加減脂比賽等,讓員工在忙碌工作之餘,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員工餐也升級,提供營養均衡餐點,更設立營養午餐計畫,每天提供豐盛的便當,內含新鮮蔬菜、優質蛋白質和低脂肪主食,並定期更換菜單。「堅持做對的事、視病猶親、務實解決問題」是莊仁賓的工作哲學。行醫路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近70歲的退休護理師,右邊乳房腫瘤潰爛,因擔心醫療費用龐大、化療副作用,遲未就醫,後來到門診處理傷口,莊仁賓見狀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及建立病人信心,結果確診乳癌第三期,經過半年治療,今年3月完成腫瘤及乳房切除手術,術後追蹤恢復良好。讓他更堅定行醫的初衷,病患可以成功扭轉命運。莊仁賓小檔案●年齡:49歲●專長:一般外科急症、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手術、疝氣手術、內外痔瘡及肛門廔管手術、皮膚腫瘤手術、各種腹部急症手術●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成大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療營養學碩士●經歷:成大醫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任、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衛福部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可以治好大部分的疾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醫聲.Podcast
🎧|安老善終一點都不難,安寧療護最新趨勢是這五件事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安寧療法的定義,以前著重在生命末期的照顧,在健康台灣政策推動後,診療進入居家及社區,成為更廣泛的支持療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隨著百年疫情的洗禮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了不同的定義。原本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蔡宏斌,在今年接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他說,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都是善終的概念,不同的時代要有跨平台的專業合作,這是未來趨勢。蔡宏斌解釋,過去安寧療護著重在末期病人的最後一哩路,但借調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後,體會到當診療照護進到社區或居家後,廣泛性的支持療護會更加重要;要讓生命末期的全程照護更完善,也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治療計畫,病人、家庭及醫療團隊都得重新學習新的照護模式。在進入社區服務後,蔡宏斌的感受甚深,體會到治療場域的不同,會決定病人接受什麼樣的醫療。他舉例,今年9月有一名60多歲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有糖尿病及中風病史,平常皆在他院接受治療,但因尿路感染送至中興醫院急診,後續就申請在宅急症醫療,照護場域從醫院轉換至住家。全人善終新面貌,「五全照護」成新趨勢「在炎日的夏天,室內溫度高達三十四度,病人家裡不知什麼原因沒有開空調,在狹小的空間裡,護理人員得做生命徵象的評估並跪著幫病人打點滴,自己拿著手持式超音波幫病人檢查,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現病人身體僵硬,也因高溫有脫水情形;雖然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時內醫療團隊彼此合作,但仍揮汗如雨,在不是一個設定好的環境中,看見很不一樣的人生面向及醫療場景...」蔡宏斌指出,回到社區後,會發現很多的資源協助並非只回應醫療端的需求,也要考量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這也印證了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提及的「要找回醫者的初心,就須回到病人的家裡!」。隨著時代的演變,臺灣從傳統的安寧療護,精進到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尤其進入到家庭社區以後,更加突顯靈性照護的重要性,蔡宏斌指出,這也與衛福部長邱泰源過去所提「安寧療護也須要愈來愈精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通訊軟體的應用及遠距醫療,都讓未來安寧療護更加多元性,病人除了有自己疾病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將是最好的照護模式。而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善終三法,器捐病主中心將在10月12日「世界安寧日」當天舉辦公益路跑,透過路跑活動及闖關活動,讓生命教育可以更往下扎根。世界安寧日公益路跑由財團法人器捐病主中心舉辦的2024《 第11屆公益路跑 》熱烈報名中。透過本次路跑活動、闖關互動及精彩表演,提升民眾對安寧緩和的認知。日期:2024/10/12 9:00-12:00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台欲報名者請掃QRCODE,一律採線上報名蔡宏斌小檔案現職:第8屆財團法人器官捐贈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執行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任經歷: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高啟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09-13 失智.名人專家
老盟30週年推動「高齡五安 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難事,這意味著長者在退休後,需重新思考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積極規劃健康、財務、人際關係與娛樂等生活。今年適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週年,特別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聚焦「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然而,在長者權益的方面,仍面臨諸多不平等。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指出,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或數量規劃上明顯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但卻有數量不足的問題;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盟30週年活動的與會貴賓包括中華民國行政院陳時中政務委員、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周道君副署長、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王正旭委員、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林月琴委員、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李若綺執行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倡議委員會李麗芬委員、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涂心寧總幹事及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各領域專家與樂齡代表。陳時中: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陳時中致詞時表示,年齡結構改變超快速,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長者並非社會的負擔,他們仍然能夠發揮價值。「第三人生」象徵著在退休後開啟的新篇章,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要實現高齡社會的美好願景,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正如老盟所倡議的「五安」,這不僅是為了長者,也是為了打造每個人未來充實且意義非凡的第三人生。他希望以後沒有老人這個分類,只有健康和不健康這兩類,希望未來大家都做一個快樂健康人。邱泰源: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邱泰源表示,滿足長者的需求並保障各項權益,讓他們能夠安心生活,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高齡與少子化的挑戰,必須更加關注如何確保每一位國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獲得全面且有尊嚴的照護。「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建立樂齡幸福的超高齡社會。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老盟理事長方力脩表示,老人福利工作老盟已耕耘三十年,未來還要努力下一個三十年,老人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資產,由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打造高齡善良的社會,共同創造快樂健康有智慧且有尊嚴的老人福利國。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教授表示,老盟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分別主張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提升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及平等參與就業市場與增加醫療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透過社區協力及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70歲照顧百歲雙親樂齡代表黃志亮照顧一百歲父親,一百零二歲母親,認為老人也要跟童子軍一樣智仁勇。現年70多歲的他,始終透過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他分享過去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會寫,但如今卻能與外籍看護溝通,這對他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突破。黃志亮強調,優雅老化至關重要,不應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怪阿伯」。此外,保持身體健康同樣不可忽視,要避免成為子女的負擔。另一位77歲的樂齡代表林玉燕認為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心態,更現場獻唱一曲自創樂齡歌曲,人生五十才開始,六十還是小孩而,七十青春正當時,八十滿滿是,九十歡喜笑咪咪。林玉燕於活動中分享第三人生故事,並表示,「變老不代表變弱」,年長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哪怕只是一句關懷的話語,也能帶來很大安慰,與長者溝通需要耐心。「退休後才是生命最美好的開始。」林玉燕說,因為可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夢想,追求更豐富人生。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並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需要政府、全民共同努力。
-
2024-09-13 醫療.皮膚
長痘痘就是腸胃不好?想要保養肌膚,醫師公開「喝水1公式」還助減肥
夏天不只陽光強烈,還有紫外線(Ultraviolet,UV)也非常逼人,不只女性,連許多男性可能都要受不了了!日曬不僅讓你皮膚的黑色素增加,紫外線還會加速細胞老化,導致皮膚鬆弛、褶皺、黑斑等,更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我們除了可以從擦防曬等外在保護之外,也可以從內在來保養肌膚!快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皮膚科張宜菁主任解析,室內、機上竟也要「防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固然好,但因台灣靠近赤道,小心曬過久可能會曬出問題!不只曬黑、曬傷、曬出黑斑,長期下來,可能加速老化,增加皮膚癌的風險。而且,陽光中的紫外線也是傷害皮膚的危害因子之一,因此「防曬」很關鍵。紫外線又可分為:UVA、UVB、UVC,主要影響人體的為UVA、UVB。 UVA屬於長波長的紫外光,穿透力較強。 UVB屬於中波長的紫外光,依然會穿透大氣層。 UVC對人體影響非常小,因此大多不會特意防護UVC。不只室外防曬要做好,室內也要特別注意。雖然研究顯示窗戶可以遮蔽大部分的陽光,但UVA可以穿透一般的玻璃,若為窗邊工作者,在經年累月下,兩邊的臉就可能出現色差、有一邊較老化的狀況。所以在家、車上也建議可以貼上「隔熱紙」。而現在日本旅行正夯,我們在選機位時通常想選能看到「富士山」的那側(去程左邊、回程右邊),為了選位看好景的情況下也可能會被曬傷。有研究顯示,機組員罹患皮膚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2倍以上,正因為離陽光更近,接收到陽光的能量比在地面上多,因此在機上也要適當防曬。你該知道的戰「痘」攻略!會長痘痘的原因很多,除了基因、空氣汙染、情緒壓力外,主要是以下男性荷爾蒙的刺激、毛孔角質細胞過度增生導致。但牛奶與太甜的食物等飲食也都是會造成痘痘的因素之一。一,男性荷爾蒙刺激皮脂腺的分泌,讓皮膚變油二,毛孔角質細胞過度增生三,痤瘡桿菌、發炎反應長痘痘怎麼辦?首先要注重清潔與保濕,不要認為自己皮膚油就不需要保濕,如沒有保濕,皮膚毛囊更容易發炎。再來就是治療,治療可能會先從擦藥開始,到了吃藥的階段,與醫師討論後,可能會給予抗生素或口服A酸,都要遵循醫囑定時定量服藥。破解迷思!腸胃不好就容易長痘痘?民間有「腸胃不好、便祕者易長痘痘」的迷思,是不是真的?其實我們有些身體器官出問題,就會影響皮膚,如肝臟出問題,會有黃疸。腸胃道免疫系統紊亂時,體內的毒素也可能表現在皮膚上,像是黑色棘皮症(脖子上的黑色素沉澱。有此症狀的肥胖者,可能會有糖尿病的風險)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由此可知,皮膚的表現是器官變化或是病變的結果。網友提問專家解答!你不可不知的皮膚QAQ:想要皮膚紅潤「好氣色」,就要補充鐵質、蛋白質?人體的膚色與黑色素、血紅素、β胡蘿蔔素有關。但是如果沒有完好的防曬,只補充某類食物,其實還是沒有效。所以平時除了防曬外,也可以塗抹一些美白產品、保持飲食均衡。Q:想要「水嫩肌」要多喝水?人體超過70%是水分,因此喝水不只保養皮膚外,也可以照顧到身體其他器官。至於我們每天「至少」需要攝取的水分是多少?快記住以下一公式:成人每日基本水分=(體重-30) X 35cc只要水的攝取量足夠,尿液、體內廢棄物才能夠順利排出,身體才會健康。而且減重也強調「餐前的飲水」還能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食。但喝到定量的水後,也要做好上述的保濕,才能讓皮膚水噹噹。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9-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病人珍貴的互動
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的心得分享」。一般而言,在醫學院最後兩年的臨床實習都是每一到三個月就換一個臨床科,所以往往沒有機會讓學生看到病情的演變以及建立理想的醫病關係。在一所醫學生有六個月內科與外科連續實習的教學醫院實習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關係,並且在病人出院後,回來看門診或再住院時,能夠與病人見面,這樣才會有機會了解「疾病」的全貌以及病人與家屬因病所苦的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醫學生學到照顧病人所需要的「知識」、「技術」與「態度」。透過這三位醫學生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最初遭遇病人或家屬的冷漠或拒斥,透過耐心與關懷,發展出彼此尊重信任關懷的醫病關係,並讓學生對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原本以為實習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了解醫療決策實際上的運作,但沒想到卻在與病人的互動之間了解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而那是我在這半年學習中得到最珍貴的東西。第一次遇到H先生是在病房的過道上,那時他正站在護理站的櫃檯前方準備辦理住院程序,而我當時還不知道他就是學姐剛剛說要上來的病人,看到他時我只想著:「恩,應該是陪家人來住院的陪伴者吧!」但也不能怪我這麼想,畢竟H先生從外觀上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生病的人,他講話時總帶著燦爛的笑容,伴隨一頭烏黑濃密的頭髮及明顯經過鍛鍊的身材,任誰都無法將他與一個罹患癌症且全身擴散轉移的人連結在一起。因此當我要去到病房詢問病史時,一推開門看到是他坐在床上,心中的震驚如海浪般洶湧,腦海中也一直想著是不是我走錯了房間。H先生一看到我進來,便用著招牌的笑容跟中氣十足的聲音說:「嘿醫生,怎麼了嗎?」,我連忙澄清我只是醫學生,離醫生還差得很遠,他只是笑笑著說:「很快啦,你再待個幾年就是啦,好好加油啊!」。在這時我早就從震驚的情緒轉換成茫然,沒想到連病史都還沒問到,就被病人照顧了一番。當下我與H先生就開始用著近似老朋友的語氣開始聊天,同時我也開始瞭解到他的病史的離奇之處。H先生從小就是一個健康且活力十足的人,一路從屏東讀到台南最後到台北來念大學,大學畢業後就旋即投入科技業工作。過程中雖然辛苦,但也一路過關斬將地當上了主管,同時結婚後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小孩。然而這本該是幸福美滿的劇本卻在2022年的一次公司檢查有了轉折,當時報告上顯示有一項癌指數超標,他心裡想著應該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吧,但仍來到我們醫院檢查。殊不知,一查便發現肺癌已經蔓延開來,經過正子攝影後更發現癌細胞早已擴散到全身,只剩下腦部依舊是一片淨土而已。幫他做檢查的醫生十分好奇的問他,「難道你全身上下沒有地方會不舒服嗎?」H先生也是滿臉茫然地說「我完全沒有任何症狀阿,要不是健檢有紅字不然我根本不會來檢查。」。雖然H先生笑著跟我述說這段過程,但我能從他不時的停頓中感受出在得知全身轉移的當下他的心情究竟經歷了多大的起伏。H先生說他後來即使不願意接受現實,但也乖乖地接受手術及藥物治療,「畢竟我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要養呢!」H先生苦笑地跟我說,好在經過手術後H先生的疾病就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並且經過3個月的休養又能夠重新回去上班了。但或許是命運的玩笑,經過治療後的6個月,H先生在一天下班的路上發現他會看不清紅綠燈的顆數,並且耳朵不時會出現嗡嗡嗡的雜音。他當下想說會不會是最近看電腦螢幕太久了,因此就先去了家裡附近的眼科診所檢查,但醫生跟他說並沒有看到任何問題。但他的症狀卻沒有隨著時間過去緩解,反而出現的越來越頻繁,因此他最後決定要來我們醫院再檢查一次。沒想到,在核磁共振上看到他的腦部已經有許多細小的轉移,並且有一部分的癌細胞似乎早已侵入他的腦內,因此醫生連忙將他轉到我們病房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並且準備開始接受放射線治療。跟他聊完他的病史之後,H先生突然換成小心翼翼的口氣問我:「我大概最快可以多早出院阿?我很急著回去上班欸。」我當下沒想太多就回答說:「至少要先確定你的狀況並且擬定好治療計畫,應該不會太快喔。你公司最近有很多案子要急著處理嗎?」,H先生這時就面露難色的說:「也沒有啦,就你知道的,我兩個小孩現在都還在讀小學,我想說是不是能多賺點錢讓他們以後可以過得好一點。」。在那個瞬間,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閃即逝的焦慮與憂愁,並且這樣的情緒是被他深藏在心中且不輕易被別人發現的。我突然能明白為什麼他對於治療會不會影響工作那麼介意,並不是H先生對於工作有多大的熱愛或是企圖心,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一定足以看到小孩長大成人,因此更希望能藉由剩下的時間為小孩搏出一個無憂無慮的未來。了解到這件事,我強作歡笑的跟他說:「現在重點是要把病治好啦,治療完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不要讓家人擔心才重要吧」,H先生笑著說:「也是也是,是我自己太著急了,那就看你們怎麼安排囉!」。後續我又與H先生聊了很多,要離開病房前我笑著跟他說是「那先這樣啦,我明天早上再來找你啊!」他也笑著跟我揮手說好。但在走出病房後,我趕緊找了個地方坐下穩定情緒,我明白他的擔心及焦慮,但讓我不能明白的是為何他在這樣的壓力面前依舊能保持樂觀的一面對待所有人事物,難道是家人的力量讓他得以撐過這一切嗎?我苦思而不得其解,但我能知道的是,在此時此刻,他早就已經不在乎自己的生與死,他唯一在乎的就是他摯愛的妻子及兩個年幼的孩子,無論治療或工作多麼艱辛,他能義無反顧地承擔一切,只為了給他的家人撐起最後的一片天空。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