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專注力
共找到
228
筆 文章
-
-
2022-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失眠、焦慮皆為長新冠症狀?中醫:氣虛、陰虛、痰瘀體質,對症治療新冠後遺症效果佳!
中醫治病會加入體質的概念,不同的體質容易得到不一樣的疾病並產生不同的表現,區分體質治療「長新冠」效果最佳。45的陳小姐確診新冠肺炎時,出現發燒、喉嚨劇痛,痛如刀割的症狀,經治療解隔後,雖已為陰性,但仍反覆咳嗽不止、咽中有痰無法咳出,及常常會突然感覺鼻腔深處有搔癢感,影響生活品質也引起旁人異樣的眼光,令她十分憂鬱及焦慮,且睡不安穩常驚醒,影響隔天精神體力,透過中醫治療、調理,已完全康復,且睡眠充足、元氣飽滿。賴博政醫師表示,新冠確診康復後,有中長期的症狀皆統稱「新冠後遺症」或「長新冠」,這些病人多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腹瀉、肌肉痠痛為主要表現。3種體質病人易出現「長新冠」3種體質的病人最容易出現「長新冠」分別為氣虛、陰虛、痰瘀,區分體質對症治療的效果最佳。1.氣虛體質:容易出現氣短、呼吸時需大力呼吸,隱隱胸悶,倦怠疲勞,稍微活動後就容易喘促。此類心肺功能通常比較弱,一旦受感染後自我恢復力都較慢,病程也比較久,且因容易耗氣,造成肺部功能得消耗,因此會用如北沙參、西洋參、山藥、晉耆、桑葉等補氣、加強肺部功能的藥物,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2.陰虛體質:容易化熱、局部化火發炎,也就是指染疫後期在病毒尚未完全被消滅時,在身體局部較容易產生輕微發炎反應,容易心情煩躁、夜間怕熱,、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咽中隱隱作痛、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用甘寒滋陰的藥物,如玉竹、生地黃、天門冬、女媜子、百合等滋陰潤燥的藥物,清除體內多餘的發炎物質。3.痰瘀體質:常見胸悶咳嗽,痰聲重濁,疼痛長時間不癒,刺痛固定,常感麻木、容易造成循環不順,這類患者容易產生血栓,造成繼發性的疾病,因此多會使用如丹參、赤芍、栝蔞實、絲瓜絡等除痰化瘀的藥物,幫助體內代謝廢物移除,強化循環,幫助身體恢復。長新冠5大症狀類別中醫區分長新冠5大症狀類別為上呼吸道症狀、精神情志症狀、皮膚症狀、肌肉關節症狀及其他。若「長新冠」反覆發作未痊癒,應盡快就醫治療詢問專業的意見,切勿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處方或偏方補品,以免延誤病情。1.上吸道症狀:久咳不癒、鼻塞流鼻水、呼吸困難、胸悶緊痛、心悸易喘等。2.精神情志症狀:睡眠障礙、情緒緊張、憂鬱焦慮、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腦霧)、體力變差、疲勞容易倦怠。3.皮膚症狀:紅疹、斑塊、皮膚搔癢、掉髮。4.肌肉關節症狀:肌肉痠痛、關節疼痛、腰酸背痛。5.其他:糖尿病、甲狀腺炎、代謝異常、腎臟損傷。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名醫減19公斤的瘦身早餐菜單 常見這3 種食材與3 種調味料
瘦身時,攝取優質蛋白質與油脂很重要,因此我的早餐菜單中,有幾樣必備的食材,一週會出現好幾次,最常看到的就是水煮鮪魚罐頭、水煮蛋或茶葉蛋、香蕉,調味料最常見的就是辣椒、胡椒粉、馬告。食材 1 》水煮鮪魚罐頭 快速攝取優質蛋白質與油脂為何鮪魚罐頭會常出現在我的菜單中呢?曾經看過日本節目《全民家庭醫學》中,有減肥者為防止肌肉減少,每天都會吃上一罐鮪魚罐頭。對外食族或不善料理的人來說,比起去市場買新鮮的魚回家還得烹煮,鮪魚罐頭打開就能吃,且超市及便利商店隨時都可以買得到。因此,從 2018 年開始認真減肥後,水煮鮪魚罐頭就成了我隨時補充蛋白質的來源,方便食用又好取得。大家都知道鮪魚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富含 EPA 和 DHA,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的發生機會,還能活化腦細胞提高專注力,也有大量的維生素 A、B6 和 E,具有肌膚保健、提高免疫力等功能。那麼鮪魚有這麼好的油脂,怎麼不選油漬而選水煮的呢?原因在於油漬的鮪魚是水煮後額外加入大豆油之類的一般油脂,並非鮪魚本身的油脂。另外,只選水煮鮪魚而不是茄汁或其他調味的鯖魚,也是因為罐頭會額外加上調味及不知來源的油脂。因此,為了安心起見,我只選擇水煮鮪魚罐頭當自己的料理食材,料理時,也只需要淋上自家的好油,就能輕鬆開吃,不只解決我的不安,還能快速吃到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食材 2 》水煮蛋、茶葉蛋 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水煮蛋幾乎天天出現在我的菜單上,雞蛋被公認是「全營養食物」之一。一顆雞蛋含有 220∼250 毫克的膽固醇,雖然吃太多雞蛋是否會增加過多膽固醇,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曾引起廣泛討論,也曾讓包括成長中的青少年或慢性病的長者,都認為蛋是讓人又愛又怕的食物。不過 2016 年元月,美國衛生部與農業部聯合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布的《美國 2015∼2020 年最新飲食指南》中,已取消每日攝取膽固醇的上限,並證實膽固醇的增加只有 2 成是來自於外來食物,剩下大約有 8 成是身體所自行製造的。而衛福部建議膽固醇一天攝取量為 300 毫克以下,而一顆蛋大約是 200 毫克左右,因此,每日一顆蛋是不用怕膽固醇過高,可以放心攝取。蛋白和蛋黃,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很多人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然而蛋白雖然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但它九成都是水分,不含醣類及脂肪,因此熱量很低,每 100 公克,熱量不到 50 大卡,而蛋黃的營養就相當豐富,幾乎是蛋的營養成分來源,含有醣類和脂肪,但相對熱量較高,每 100 公克,熱量有 330 大卡,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蛋黃不僅是脂溶性維生素 A、D、E 的良好來源,也富含維生素 B2、B6、B12、葉酸、泛酸和膽鹼等營養素,硒、鋅、鐵、磷等礦物質含量也很高,還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等護眼營養素。因此,要吃蛋也要把蛋黃吃下肚,才能攝取蛋的全營養素。食材 3 》香蕉 營養又解憂但仍須計較熱量至於香蕉也常出現在我的菜單中,依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記載,100 公克的香蕉熱量 91 卡,其中所含的礦物質更高於其他水果,例如鉀 290 毫克、鈣及鎂各 23 毫克,還有菸鹼酸及鋅,且鈉含量很低,尤其香蕉是所有水果中鉀含量最高的食物,鉀的最大功用就是幫助人體調節血壓,維持人體的循環代謝、調控水分平衡,也有助改善肌肉和神經系統,成了心臟科醫師口中對心血管疾病相當好的食物,但相對的,需要控制鉀含量的腎臟病患者則需要小心。另外,香蕉鈣含量也高,是運動選手補充營養的最佳食物之一,在民眾的認知裡除了有「抽筋要吃香蕉」的常識;幫助排便也是一般人對香蕉的認識,對於消化不好、以及容易便祕的人而言是很好的水果。因為香蕉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及果膠、果寡糖,可增強腸內有益細菌(乳酸菌)的活力,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改善腸道菌叢生態。而香蕉含有的維他命 B2 和檸檬酸,可分解人體的疲勞因子。精神科醫師都知道香蕉是個讓人快樂的水果,可以抗憂鬱,甚至有句諺語說,「失戀要吃香蕉皮」。香蕉不只富含有助振奮精神的鎂,能改善憂鬱、焦慮感的生物鹼,還有維生素 B6 和豐富的色胺酸。香蕉每 100 公克中有 12 毫克色胺酸,幾乎為水果之冠,能幫助穩定情緒、抗憂鬱。這是它常出現在我的減肥食譜裡的最大原因。「憂鬱」除了心理上長期面臨壓力外,當大腦缺乏「血清素」時,也會造成情緒低落,而血清素是一種能夠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當人體血清素濃度增高時,就會產生愉快的感覺,因而也有「快樂荷爾蒙」之稱。因此,當血清素濃度偏低時,就會產生憂鬱的情緒,甚至失眠、記憶力衰退。而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就是色胺酸,色胺酸能夠合成褪黑激素,誘發睡意並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色胺酸無法在人體內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因此,常看到醫師或營養師會建議民眾多吃香蕉,或睡前喝一杯牛奶,就因為這兩種食物色胺酸含量較高。此外,香蕉不只是熟成營養價值高,青香蕉更含有豐富的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是一種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澱粉,與膳食纖維具有相同的功效,可阻止葡萄糖進入腸道,抑制餐後血糖升高;另有研究指出,抗性澱粉還可增加脂肪代謝速率、促進礦物質吸收及增進益生菌等功效。不過,青香蕉是指未熟成的生澀香蕉,比較不好入口,口感喜好因人而異。雖然一週有五天吃香蕉,但減肥食譜裡的香蕉,幾乎每次都是半根而已,還是需要計算熱量。(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每周4到6次、每次30分鐘 健走降血壓還能預防骨鬆
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健走的好處?●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健走運動適合誰?●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健走需要先暖身嗎?●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健走的正確姿勢?●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健走須什麼配備?●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投票/防失智、不憂鬱 高齡世代讓自己老得幸福
台灣2025年就要步入「超高齡社會」,未來走在路上,每5個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為了邁向「樂齡友善理想國」,提升長者幸福感,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逾20位重量級專家,就老後的心理、精神等面向,提供樂齡長者及家人實用且精彩的內容。文章重點1.自殺原因與失智、憂鬱相關2.如何應對長者憂鬱情緒3.影片精華:張家銘主治醫師4.預防失智有妙招5.影片精華:黃宗正理事長6.投票:您及身邊的長者,老得幸福嗎?綜觀近十年數據,台灣長者的不健康餘命平均達八至九年,可見台灣人口「雖然老,卻老得不幸福」。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說,要達到健康老化,抑或近年專家提倡的「最適老化」——即長者有健康的身、心理及認知功能面對老化歷程——需重視長者四大面向:生理、心理、人際、靈性。他指出,心理健康又分為認知、情緒兩大主軸,分別反映在長者的失智症、憂鬱症兩項疾病,「如何預防這兩個疾病,是最適老化、精神健康的重點。」留意身心警訊,80%自殺原因與失智、憂鬱相關。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指出,長者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深究長者自殺原因,高達80%與失智、憂鬱等精神疾病相關,「這些疾病,都可以透過治療獲得改善。」他強調,長者自殺是要解除痛苦,並非結束生命,而痛苦源自失眠、憂鬱、焦慮、憤怒、自卑等情形。事實上,自殺前長者往往已出現憂鬱症狀或警訊,需要陪伴者細心覺察。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指出,國內高齡人口約六分之一有輕重度不等的憂鬱情況,有別於青年憂鬱症,長者憂鬱症更可能伴隨身體不適,包括口乾、胃口不佳、便祕、失眠等,當長者出現類似症狀時,除了生理疾病,也須懷疑是否為心理因素所致。此外,張家銘表示,老年憂鬱症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且出現時機早於失智症,發生情形也較為普遍,加上治療相對容易,應受重視。憂鬱症長者情緒勒索,家人需智慧面對。張家銘說,憂鬱症長者有時也會出現「情緒勒索」言行,讓長者與家人、照顧者關係陷入緊張。他建議照顧者,把握「理解、關懷、傾聽、支持、陪伴」的原則與憂鬱症長者相處;「想開一點、加油」等過度簡化、將受苦過程去脈絡化的話語也要減少。如何應對長輩情緒勒索,是不少長者家屬的共同難題,張家銘說,照顧者應明辨情緒勒索三大特徵:恐懼、義務、罪惡感,他建議照顧者暫離現場,切忌惡言相向,陷入互相情緒勒索。照顧者若出現焦慮、疲憊,應適度喘息,避免將長者需求全放在自己身上,以提防照顧者浩劫。此外,張家銘特別強調,「憂鬱症畢竟是一種疾病,除了陪伴,就醫也很重要。」若長輩不願就醫,他也提出妙招:在長輩因生理不適就醫前,家屬提前與醫師溝通,請醫師協助關心或轉介醫院身心科。動腦、動身、吃好、睡好、關係好,降低失智發生。黃宗正指出,台灣失智症人口比率達8%,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比率更佔高齡人口19%。他直言,要達成最適老化,必須重視大腦健康。黃宗正解釋,失智症又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三大類,症狀除了記憶、認知功能喪失之外,也可能有幻覺、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相當複雜,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症狀,宜盡快就醫。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重要研究指出,導致長者失智症的關鍵風險因素包括:低教育、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憂鬱/孤獨等。要避免失智,就要遠離上述危險因子,黃宗正提出「3+3妙招」,第一個3是三動,動腦、動身體、增加人際互動;第二個3,則包括地中海式飲食、減少心血管疾病、正念減壓3項。地中海式飲食除了對大腦有益,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此外,根據研究,藉由從事大量的運動,「老人的腦也可能長出新的細胞。」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說,「吃好、睡好、關係好」是他常給長者的建議,其中的關係好又涵蓋與身體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長者可藉由關心社會時事,活化大腦、預防失智。李明濱則建議長者,勤量心情溫度計、注意壓力管理,他指出,精神相關疾病預防與有助釋放腦內啡的「放鬆」關係密切,放鬆三要素包括:專注力集中在當下、全身放鬆不用力、腹式呼吸,加上正向心情面對老化,持續為自己的生活找出意義,就能防止大腦失能、退化。★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7-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
在《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原力」貫穿整部電影,它是這樣被描述的:「原力——是給予絕地武士的力量,是所有生物共同創造出來的一種能量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並且滲透到我們體內。」電影中的主角時常利用原力給予他們各種能力來應付難關。腦霧:「大腦三原力」的失調現象「大腦三原力」——好的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理解力,是我們腦神經系統健康運作下,自然會產生的三種扎實基本能力,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感知、覺察、推理、判斷和決策,是我們想要平順生活,和追求任何夢想的一切根本和基石。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想像一個情境——迷霧的大腦森林,當我們走入一個濃霧瀰漫的森林,這時我們看不見前方的路,回頭也望不著我們是從哪個地方來的,這種失去定向感的狀態會讓我們處在混沌之中,搞不清接下來該往哪裡去,就算我們試圖集中精神,使盡全力,但由於身處在濃霧之中,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腦霧現象(Brain Fog),Brain指的是我們的「腦」,Fog就是「濃霧」的意思,是「大腦三原力」產生失調、退化的症狀表現。如果這樣子的濃霧,是發生在我們的大腦之中,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的大腦和心智狀態,便會處於混沌昏沉之中,整天失神又健忘的,就像我們形容一個人突然「斷片」一樣,我們會想不起來剛剛說過的話?或是一下子記不起來原本到房間要拿什麼東西?忘記打開網頁要查什麼?這通電話原本要說的是什麼?工作和生活效率變得很差,整天處在腦當機中,腦袋總感覺昏昏沉沉的。失神又健忘?你也腦霧了嗎?腦霧, 是「大腦三原力」 失調的綜合型症狀表現。所謂症狀(Symptoms)指的是——當我們的生理或心理系統失調之後,身心所產生的各種異常表現。「綜合型」症狀,指的是腦霧現象不只會有單一異常表現,它可能會合併許多面向的失調,譬如專注、記憶、思考理解力這三種面向的失調,各個表現出來的問題會不盡相同,卻時常合併,共同地發生。出現腦霧現象時,多半會失去原有專注力,工作和生活無法集中精神,三十分鐘可以完成的事,現在一小時可能也做得事倍功半;記憶力開始下降,生活上的事,轉頭之後立馬忘記就算了,連重要的事,也開始丟三落四;思考理解力也會接著失準,該和哪家廠商合作?客戶的要求該不該退讓?小孩該上哪個才藝班?就算每天早上睡醒,還是身心昏沉疲勞,整天提不起勁,腦子總是不清爽,時常重重昏昏的。腦霧病人曾這樣形容自己:「就像車子打到空檔,怎麼使盡力氣狂踩油門,腦袋就是動不了,好像腦子裡有什麼零件壞掉了!」時間一久,許多合併的問題就會一一浮現,譬如頭昏或走路不穩,或是一靜下來,就聽到耳朵裡甚至是腦中開始出現奇奇怪怪的聲音,或是高頻的「唧唧」鳴叫聲,也或是「轟隆、轟隆」的血流心跳聲;老是覺得一顆頭二個重,脹痛得好像缺氧,還是血液流不通,時常頭重腳輕、眼花花視茫茫,這些都是腦霧可能會發生的異常症狀!腦霧的核心症狀:失調的大腦三原力● 失神→專注力渙散:平時拿手熟練的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常常無法集中精神做該做的事。● 健忘→記憶力下降:別人交代的事,丟三落四,常常找不到經常需要使用的東西(手機、錢包、鑰匙⋯⋯)。● 遲鈍→思考理解力退化:和別人溝通時,無法精準表達,也無法順利理解他人,思緒緩慢、混沌,要做決定時,覺得困難。● 倦怠→身心昏沉疲勞:覺得身體疲勞,怎麼睡都睡不飽,日常生活變得提不起勁,興致缺缺。● 覺得身體不舒服,包含任何一項:頭痛、頭暈、視力模糊、耳鳴、腦鳴、頭脹,或頭重腳輕。● 因為上述所提到的問題,已經造成您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或和他人相處時的困擾。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能夠調理和治療腦霧現象的方法,對於失智症的緩和和預防,也多有輔助效果。在本質上,能夠使我們的腦神經系統、腦原力強化和平穩的好習慣,就是對這兩種問題都有幫助的好習慣,當我們一起了解腦霧和失智症的關係後,你就能明白。失智症是很難逆轉的神經退化疾病我們先來說說失智症(Dementia)。全球失智症的盛行率,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大齡族群約為百分之四至八,也就是每一百人中,就有四至八人罹患失智症。這是一種神經性退化的疾病,發病後,心智功能會慢慢退化,到最後認不得家人,記不得回家的路。失智通常和年紀有很大的相關性,依衛生福利部在民國一百年進行的調查結果,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十二人有一位失智,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五人就有一位失智,所以可見,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的風險就越高。在《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這部電影中,五十歲的Alice是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家,某一天,她開始在演講時忘詞、出門會迷路,就醫後,確定罹患早發性的失智症,Alice熱愛跑步,但如今她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沒有人陪伴就不能出門,到最後,甚至連長年居住家中的廁所在哪裡,都找不到。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有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電影中的Alice就是罹患這個疾病,這是從家人長輩身上傳承到的體質,以台灣的社區族群而言,約有半數的失智症是屬於這個類型;當然失智症也有可能是腦傷之後的後遺症,又稱為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約占失智症族群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所以中風之後的人,有部分後遺症就會出現心智功能下降的情況。目前為止,臨床上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症的方法,也就是說它的病程多半都是緩慢退化,幾乎不可逆轉,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期的預防之道,更加關注年輕時,就可能產生的腦霧現象,及早預防腦原力的衰退。對抗腦霧——就是為預防失智來儲存腦本!從上面的敘述中你應該明白了,失智症這樣的疾病在早期,當然有可能會出現腦霧的症狀,從專注力不集中、思考緩慢、記憶力下降開始,慢慢地步入無法生活自理的失能狀態,我們看看左表。腦霧,是一種臨床的症狀表現,這樣的問題,在許多的疾病之中都可能出現,但通常在修正了某些相關的危險因子,或是疾病本身緩和之後,腦霧的現象時常是可以逆轉,也就是可以改善跟好轉的。如果把失智症比喻作電腦的硬碟壞軌,代表我們再也叫不出需要的檔案;而腦霧就比較像是電腦因為過熱暫時當機,可能重新開機,或把硬碟重整一下,就可以繼續運行地很好。在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其中也會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而避免發病的。仍有將近百分之三十五的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積極調控的,也因此,好好照顧自己的腦神經系統,從現在開始就積極改善腦霧、活化腦細胞,絕對能為現在和長遠的大腦狀態,帶來許多的好處!所以如果你憂慮擔心自己或家人罹患失智,好好地儲存腦本,就是非常重要而且積極的做法,也因此早期關注自己的腦霧現象,好好調整和改善重要的危險因子,為我們的大腦儲蓄更多的本錢,絕對是最有效的預防策略!關於失智,你應該知道的事!● 失智症患者的罹病人數在全球人口中節節攀升,每三秒就多一名失智個案。● 目前藥物能夠減緩記憶退化的速度,但臨床上還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的治療方法。● 除了失智患者本身,照顧者和家庭多半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也有高風險罹患憂鬱情緒的可能,是一群更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族群。● 積極預防是有效的: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就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避免發病的。● 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雖然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但仍有將近35%的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預防及調控的。(本文出自三采文化《腦霧:腦退化自救、預防失智,腦科醫師教你大腦重置,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增訂版)》鄭淳予著)
-
2022-07-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綜合維他命」真有效?其實就像「魯肉飯、刨冰、珍珠奶茶」混著吃!台大化工博士3招破解保健食品迷思
綜合維他命到底該怎麼吃?以下幾件事你得先知道!最近鬧哄哄的太空人維他命,引起熱烈討論,很多專家學者都給了大家建議~ 「謝博不要打太極拳!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喔?我自己是有在吃營養補充品的,我個人看法,不論是常見的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群葉黃素,或是女生常吃的補鈣、補鐵等營養補給品,適當的劑量下對身體肯定會有相對程度的輔助,特別是因為生活節奏緊張,沒空注意均衡飲食的現代都會生活,營養補充品的確是方便、省時的方式。但如果產品本身行銷文字,會讓大家對功效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是在劑量上有所疑慮,就值得來好好探討了! 「不切實際的幻想?我覺得看起來真的超厲害耶!」什麼是合理劑量?首先強調,理性消費!理性消費!讓我們試著用理工人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第一步先想想:到底各類營養素每天補充多少才能達到預期的輔助效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其實有充分的資訊給大家參考,例如維生素B1、B2建議攝取量(RDA)落在1.3mg~0.9mg之間,B12建議攝取量2.4µg。購買營養補充劑之前,可以參考這些資料,判斷商品的劑量是否合適。千萬不要求好心切,覺得劑量高就一定比較好喔~ 但反過來說,既然是「營養補充品」,營養素含量也要在一定的值以上,才會達到效果。台灣本地生產的維生素類膠囊,其每日攝取量在下表的「認定基準值範圍」,是必須經過查驗登記的。 「查驗登記?什麼意思啊」 簡單說,「認定基準值範圍」都大於建議攝取量(RDA),其實就是一般市售的維生素類膠囊所使用的常見劑量。只要在範圍內,按照建議量服用,都可以補充到RDA。但如果你發現你買的維他命,劑量比「認定基準值範圍」還要低,無須經過查驗登記的話,與其說是「營養補充品」,倒不如定義為「食品」比較合適。 「可以說白話文嗎?」 嗯,比「認定基準值範圍」還低,含量就嫌低了啦!衛生福利部/應辦理查驗登記之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認定基準表。每個營養素的吸收途徑不一,放在一起不見得通通都好「謝博!那如果我想要吃營養補給品,一次吃很多種類一起是可以的嗎?」 嗯,你會同時把魯肉飯、刨冰、珍珠奶茶有果汁機打在一起喝下肚子嗎?營養補充品要良好吸收,要根據各自的特性,不是一口氣吃下去就OK的。 「為什麼不行?」 第一、有些成分會互相打架,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鐵跟鈣,使用鐵劑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或是服用含鐵保健產品,通常不建議搭配牛奶,且最好隔2小時以上再吃高鈣的食材、補充品。此外,有些上班族為了提神,每天早上一定要來杯咖啡,沒喝就全身不對勁;或是從事長跑、三鐵、重量訓練的運動愛好者,也會選擇在健身前補充高劑量的咖啡因錠,幫助在訓練過程中有更好的爆發及專注力。但咖啡因會加速鈣質代謝,增加尿液中鈣質排出可能。所以如果鈣片跟咖啡因同時吃,等於就是白吃了~ 第二、脂溶性成分,最好配飯吃/飯後吃。維生素A、D、E、K、魚油、Q10、葉黃素.......等脂溶性的營養素,隨著消化系統運作,跟脂肪一起吸收效果比較好,空腹吃吸收率就比較差了。 「嘎!那早上起床吞維他命,不就浪費了?」 如果你早上吃的是B群,因為是水溶性為主,是OK的;如果是綜合維他命、葉黃素,那最好是跟早餐一起吃效果比較好唷。基本營養素都是純物質:貴不見得就一定比較好以常見的維他命A、B、C、D、E,鈣、鐵、鋅、鎂、葉黃素來說,不同來源的效果差異其實並不大,能作為補充劑販售,純度也有一定水準。所以千萬不要迷信「貴就是好」,確認每種成分的劑量是否足夠,才是最重要的。營養補充只是補助,均衡飲食才是根本「營養補充品」顧名思義就是補充原本不足的營養素,如果本來就很注意飲食均衡,有做到每日五蔬果「3蔬2果」的飲食原則,搭配「營養補充品」,就是事半功倍;但如果你是餐餐都是高油高糖,也不吃蔬菜水果,那就算是火星人、宇宙人的營養品,都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亡羊補牢。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是健康之本,才能從源頭改善營養素不足的狀況。 總歸來說,世界上不可能有一顆「萬靈丹」型的綜合維他命可以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所以可能欠缺的營養素也會不一樣。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盲目相信單一顆綜合型態的「營養補充品」,不如花點時間去釐清自己需要的營養素是甚麼,再去補充。如果身體發出異常的警訊,建議還是要找醫生診斷「但我常常會感受到疲倦或精神不濟,怎麼辦啊?」 如果身體長期感到疲倦無力或是精神不濟,拜託千萬不要以為吃吃營養補給品就可以徹底解決。營養補充品只是輔助,如果身體都已經發出警示訊號,還是要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問題所在!像是病毒性肝炎、憂鬱症、甲狀腺機能低下、貧血等等病症,都會導致身體有容易疲勞、精神不濟的狀況,如果長期感到身體疲累,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才是上策! 參考資料:衛福部公告有關業者申辦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及相關作業規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作者簡介_謝玠揚 博士謝玠揚,台大化工博士,在30歲那年創辦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凈思。近年來成功打入東南亞及歐美數十國市場,努力為台灣品牌走上國際。「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專欄文章列表【新書推薦】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養、居家清潔的58個化學常識作者: 謝玠揚 出版日期:2017/08/01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讀者,身為明智的消費者,請務必記得,懂得越多,在閱讀關於科學、健康、食品的報導時,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而不會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延伸閱讀: 誰才有資格決定生死》親弟腦中風 兄阻醫開刀:我養不起他
-
2022-07-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控濕除塵蟎 從環境改善過敏
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在季節交替、空氣品質不佳時,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塵蟎、黴菌等過敏原,容易引起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眼睛紅癢、咳嗽、皮膚搔癢等過敏反應。預防呼吸道過敏,最好就是遠離過敏原,建議可從環境控制著手改善,包括室內空調可調整成舒適的溫度與濕度,清除塵蟎、黴菌等過敏原,配合每天的室內、外空氣品質狀況調整日常活動,注意是否有因花粉造成的過敏情形。在防疫期間,出外應配戴口罩,除了可減少病菌傳播,也避免臉部口鼻接觸到過敏原,返家後,可使用生理食鹽水清除口、鼻的腔內雜質,更要勤洗手,降低過敏風險。此外,臨床上有許多藥物可提供給有醫療需求的民眾使用,經醫師評估後,可依照過敏嚴重程度適當使用藥物,開立局部類固醇鼻噴劑、口服抗組織胺藥物、肥大細胞穩定劑、白三烯素調節劑、類固醇等藥物,讓患者舒緩症狀。但是有些民眾服用部分藥物後,可能會產生嗜睡的副作用,必須注意,倘若從事高專注力的活動,例如開車、操作危險器械等,務必先與醫師、藥師確認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免造成意外事件。
-
2022-07-01 養生.運動健身
硬頸族三招自救,連眼睛都亮起來
久坐使用電腦的上班族,長時間盯著手機的低頭族或苦讀的學生族群,由於長時間姿勢不良或不適度變換,常導致肩頸硬綁綁、疼痛不堪,因此淪為「硬頸族」!肩頸僵硬不僅會造成痠痛,還會引起嗜睡和專注力不佳,為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小的困擾。脊椎保健達人、身體智慧執行長鄭雲龍老師,長年專注於脊椎保健教育的推廣,他在影片中將傳授三招簡單的頸部指壓自救法,有效緩解僵硬痠痛的脖子與肩膀,快點開影片來學學!造成肩頸僵硬的原因有許多是緣於我們的動作姿勢錯誤,為此,鄭雲龍老師在影片中特別示範了延伸頸椎的姿勢認知練習,同時以模型教導大家認識頸部及脊椎的結構。通過三招簡單的頸椎舒緩按摩,你將會發現壓迫感不見了,連眼睛也感覺亮了許多。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育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減肥好嘴饞?3種健康甜點新手也能輕鬆做!超級食物「藜麥」如何輕鬆上菜?藜麥南瓜炊飯一學就會「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7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神經症狀」是兒童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常見症狀之一!國內已出現長新冠兒,家長往往會察覺孩子出現倦怠、專注力變差、甚至是記憶力變差,進而影響學習效果。醫界認為,這些症狀是一種發炎反應,家長可以給予維他命補充,若症狀持續4周要考慮就醫,症狀超過3個月時,就需要考慮進行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腦部的傷害,並給予提升注意力及腦循環的藥物;日本也實驗性地將治療憂鬱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運用在長新冠治療。腦霧怎麼造成的? 機轉仍不明、與發炎有關「腦霧(Brain Fog)」是長新冠兒最具代表性的感染後症狀。如同它的名稱,患者會描述症狀就像「腦子裏起霧」一般,朦朦朧朧的,不單影響孩子的學習,更可能進一步對生活都可能構成障礙。對於以腦霧為代表之神經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致病機轉,目前還無法完全理解,但已有幾種假說被科學家提出:1. 殘存的covid病毒片段沒有被清除乾淨2.身體免疫系統的自我攻擊3.染疫過程造成的傷害身體組織尚未完全修復4.體內其他潛伏的病毒在免疫力低下狀態的再活化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講,這些機轉假說不外乎與平常大家熟悉的「發炎反應」相關。因此目前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大多也是朝向抗氧化、抗發炎的方向,例如:補充維他命B、C、D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抗氧化抗發炎的嘗試性療法,比如高壓氧等等,但目前缺乏強烈實證,因此尚未成為主流治療方法。腦霧、疲倦有解! 憂鬱症新療法rTMS可治療此外,腦部影像學檢查也有令人驚訝的報告,日本NHK報導,科學家們發現後遺症患者的腦部,相較於無後遺症的痊癒者,有腦部代謝及循環低下的情況,因此針對腦部神經學症狀(如:腦霧、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嘗試使用rTMS治療。rTMS是目前用於憂鬱症的自費治療選項之一,它的原理是改善腦部情緒控制區塊的組織循環,進而使這個區域的腦組織活化,以強健腦部功能。這項實驗性的治療研究,在日本約有80名嚴重長新冠患者接受治療,當中大約8成有改善症狀,但是改善症狀患者當中,仍有2成復發。對於長新冠,人類目前所知相當有限,因此很多治療也都還在嘗試性的階段,但是隨著全世界研究者們的努力,慢慢有撥雲見日的曙光。其實只要是病毒感染後,都有可能發生後遺症,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人數實在太多,其中2成可能成為長新冠,累積出來的個案數還是相當驚人的。少吃加工品、適度運動 「抗炎」生活型態助疫後康復所幸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相較於它的前輩們,在神經學方面的後遺症比例相對較低,比較多是咽喉部呼吸道的症狀。不論是哪種後遺症,學界普遍認為與發炎反應難脫關係,因此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以及適度的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等這些降低身體發炎狀態的生活型態,都能幫助染疫後康復的過程。延伸閱讀:兒童長新冠風險高?羅一鈞:發生率低於成人但是若感染急性症狀改善後,仍有倦怠或專注力,記憶力變差的狀況,時間持續4周以上時,可考慮就醫進行必要之檢查等。
-
2022-06-27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
許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照顧者應該都遇過失智者不吃東西、每次只吃一點點,或是把食物含在嘴裡不吞下去的狀況,而這些進食問題,很可能是因「吞嚥困難」所引起的。如果沒有多加留意,長期下來失智者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等狀況,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連帶著讓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惡化。這裡就帶你來看看「吞嚥困難」的常見問答,讓你了解症狀、學習照顧技巧。Q:失智症患者為什麼會出現吞嚥困難?A:其實並不是只有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就會影響吞嚥,長期下來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而失智症患者因為病情的關係,也會發生忘記怎麼咀嚼與吞嚥的狀況,需要照顧者在餵食時加以引導,拆解進食動作,才能順利吞嚥。Q:隨著失智症病情進入不同階段,吞嚥困難的狀況也會跟著惡化?A: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長輩年齡增加,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進餐問題,分別是吃太多、拒食以及吞嚥困難,這些會因素影響長輩吃東西,久了之後,長輩容易營養不良,使得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吞嚥困難的狀況確實可能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後期吃得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得評估靠鼻胃管、胃造口等外力改善。Q:吞嚥困難有什麼跡象?A:吞嚥困難有6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2.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3.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4.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5.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6.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Q:失智者常將食物含在嘴巴,或咬一咬就吐掉,是因為吞嚥困難嗎?A: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失智症患者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此時照顧者應該減少周圍環境刺激,並拆解進食動作,引導失智者吞嚥,並給予開水或湯輔助。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失智者口腔內有傷口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而使得咀嚼功能受限。或是覺得食物不合胃口吃不下、對特定人事有其它需求,才會用含著食物不吞、咬一咬吐掉等行為來表達情緒。Q: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要注意什麼?A: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部分是用餐時的姿勢以及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該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傷,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另一部分是食物的選擇,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像太黏的食物,例如年糕、湯圓等,或是有骨頭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吞嚥困難,肉類太老或過度烹調影響食物風味的,建議也要避免,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患者準備、製作食物的時候,都要考慮到這些因素。而在照顧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時,更需要加倍的耐心,因為他們用餐時需要陪伴,花費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更長。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也有助於預防嗆咳。Q:該如何幫吞嚥困難的患者準備食物?A: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建議依「3步驟」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方便進食:1.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而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的患者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經常出現「2大迷思」: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吞嚥困難7種飲食標準▶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Q: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法有哪些?A:吞嚥困難的問題放著不管,長期下來會對健康出現危害,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針對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常用的照顧技巧有以下幾種,但還是要依患者實際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失智症患者的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2.環境的調整:調整用餐環境為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充足、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的等候時間,均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3.姿勢及飲食調控:藉由藉由下巴下壓使用增稠劑,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4.營養品的補充: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的時候,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Q:吞嚥困難嚴重到什麼程度,才建議裝鼻胃管?A:除非失智長者有合併中風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吞嚥困難,否則針對單純的嚴重失智症患者,其實不建議放鼻胃管。使用鼻胃管並無法增加嚴重失智症患者的存活率,且使用鼻胃管對於存活時間、生活品質、營養狀況、身體功能上均無幫助。並可能會造成躁動、避免拔管而使用約束限制住失智症患者活動、產生管路導致的壓瘡等問題及不適。如果真的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還是得倚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會危害生命安全。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患者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22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
你知道,兒童跟大人一樣,也會有長新冠嗎?雖然大家對兒童染疫普遍認知是絕大多數為輕症,似乎中重症死亡的風險也比年長者低,但是依照國外經驗,兒童染疫康復後,也會有新冠肺炎後遺症(或稱為Long covid/長新冠)的發生,且兒童染疫者(18歲以下)佔整體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口達20%左右。為讓家長獲取關於新冠肺炎後遺症最新情報,北醫附醫小兒科團隊以實證醫學為基準,提供最即時的衛教資訊。 腦霧、專注力下降 兒童長新冠症狀與大人類似由於長新冠的致病機轉尚不明朗,且診斷條件相當寬鬆,因此診斷方法全球醫療界也還在摸索中。它是一個綜合生理及心理的複雜狀態,大部分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在兒童很容易讓照顧者與「偷懶、不想上課、逃避現實」聯想在一起(畢竟家長們停課過量也都快受不了了),但是如果有下列的症狀且持續4周以上,且影響生活和學習,就須考慮帶孩子就診。 除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以外,兒童長新冠的症狀,與大人類似,例如:倦怠感、肌肉或關節痛、頭痛頭暈、專注及反應力下降,遲鈍(腦霧)、味覺嗅覺喪失、呼吸不順、咳嗽(痰)、胸悶胸痛、心跳變快或變慢、下痢等腸胃症狀。另外,兒童長新冠也會發生身心問題(焦慮)或睡眠障礙;日本有醫師提出,臨床觀察上兒童心跳加快及下痢的頻率似乎較高。兒童長新冠如何定義?日:症狀持續、影響日常生活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長新冠/Long Covid)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且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定義為「初次感染後4週或以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這群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 4 週者稱為「症狀持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 12 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日本COVID感染(罹患)後處置指引中,則定義兒童長新冠為17歲兒童或青少年具有以下症狀(當中須至少有一項身體症狀) 之狀態:1. COVID確診後仍持續或新出現之症狀2. 造成身體,精神或社會性健康影響3. 影響日常生活(例如學校,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 4. 自診斷算起持續12至少週以上由於目前兒童疫苗覆蓋率遠低於成人,特別是5歲以下幼兒截至目前(2022/06/15)仍未有通過核准的新冠肺炎疫苗可接種,預期兒童族群染疫的比例不會太低,合理推論兒童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將是下一波關注的焦點。國外研究:兒童染疫長新冠比例超過一成至於染疫兒童發生長新冠的比例為何?目前尚無大規模統計研究,因此沒辦法明確告訴大家確切的結論。不過有一些地區性的小型統計研究可以參考,義大利及澳洲的報告分別顯示 平均11歲陽性兒童129人當中,有14人(超過一成)4個月後仍有3種以上的症狀,171名幼兒(中間值3歲)中有8%在2個月後仍可觀察到咳嗽、活力衰退等症狀。而日本NHK報導指出在東京世田谷區疑似“後遺症”的比例,10歲以上青少年約30.2%;10歲以下約14.3%。
-
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近日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康復後民眾出現咳嗽、疲倦、微喘、嗅覺異常、記憶力變差等後遺症。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益豪提醒,研究指出咳嗽需要2至3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康復,並提供三點「缺氧」警訊,若發生則須儘快就醫。感染新冠後遺症包含:疲倦感、咳嗽、胸悶、記憶力變差等近日許多新冠康復後的病患都會前往他的診所求助包含,「醫師求救,我感染之後常常覺得很疲倦」、「請問感染之後,是不是會變笨?會笨多久」、「感染之後常常胸悶」、「感染後時常覺得專注力無法集中」、「我常常咳嗽很難受」等,張益豪表示,上述都是很常見的感染後後遺症。張益豪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後已開始有持續的咳嗽、嗅覺喪失、胸悶、微微的喘、甚至有不少民眾出現專注力與記憶力變差的狀況 。久咳恐影響健康、社會觀感! 應積極處理「久咳部分要積極處理!」張益豪強調,以健康問題的角度,很多民眾久咳甚至夜咳,大大影響到睡眠,進一步的就會影響到睡眠品質就會造成免疫力受影響,久咳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粘膜破皮而咳出血絲血痰,也容易因為傷口而造成二次感染或發炎;再者是「社會觀感問題」,咳嗽會造成身旁的親友感到恐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感受。「缺氧」3點警訊 判讀是否該就醫張益豪指出,據刊登在《Uptodate》醫學研究指出,疲倦需要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咳嗽需要2至3個月或更長時間;嗅覺異常大約維持一個月,很少需要更長的時間;記憶力變差則需要會維持數週至數個月才能康復。至於圖片中的喘,張益豪強調,這裡指的是微微的喘、悶,而不是呼吸急促或缺氧,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判斷自己是否該就醫: 透過血氧機測量血氧,如低於95以下,建議盡快就醫。(排除是否機器故障,自己量起來很低時,建議測量家人一下,避免是機器問題。) 嘴唇發黑發紫發白、或指甲發青 講話上氣不接下氣,無法一口氣講完完整句子,下方請練習一口氣講完 『今天是2022年6月14日我是某某某現在正在測試講話』,若這段話講起來跟身旁的親友落差很大,那請留意。張益豪也提供《Uptodate》醫學文章摘要給民眾參考:Recovery and long-term sequelaeThe time to recovery from COVID-19 is highly variable and depends on age and pre-existing comorbidities in addition to illness severity. Individuals with mild infection are expected to recover relatively quickly (eg, within two weeks) whereas many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disease have a longer time to recovery (eg, two to three months).The most common persistent symptoms include fatigue, dyspnea, chest pain, cough, and cognitive deficits.Data also suggest the potential for ongoing respiratory impairment and cardiac sequelae.翻譯如下:恢復期和長期後遺症COVID-19的康復時間變化很大,除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外,還取決於年齡、原有的合併症。輕度感染的人預計會相對較快地恢復(例如,在兩周內),而許多重症患者的恢復時間則較長(例如,兩到三個月)。最常見的持續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和認知障礙,數據也表明有可能出現持續的呼吸系統損傷、心臟後遺症。(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長新冠嗎?  5成患者恐會出現這種病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
2022-06-16 失智.新手照顧
與失智者溝通像在對牛彈琴?善用「5技巧」讓互動變順暢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或雙方講來講去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有溝沒有通;或是照顧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失智症患者的出招。有效溝通的技巧不只對「溝通」本身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和增進雙方的關係。以下提供五個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招數不用多,巧妙地運用加上反覆練習,降龍不見得需要十八掌。技巧一:提供談話的線索或把答案放在問題裡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就算失智症患者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可以順利進行對話,不會讓「對話」變成「記憶力大考驗」。有時照顧者會刻意想測試失智症患者的「失憶程度」,請千萬別這樣做!你並不是醫生在做診斷或做檢查,坦白說,這樣的「測驗」只是滿足你對於「不知道他記不記得這個人、事、物?」的好奇心。對失智症患者本人並沒有實質意義,反而讓他對於想不起來、記不住感到很懊惱。不但會破壞情緒和氣氛,更會讓失智情況惡化。雖然有時候不是故意要考他,只是想讓他有正常對話的參與感,但他偏偏就是回答不出那些問題,話家常一不小心就變成隨堂考。所以,請善用「作弊」技巧,在你的語句中悄悄地放入讓他能繼續進行對話的線索。例如,平常我們會這麼說:「你記得你晚餐吃什麼嗎?」,巧妙地改問:「你喜歡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滷肉飯嗎?」—這樣一來,就算不記得晚餐吃什麼也沒關係,答案就在問題裡。失智症患者就可以運用你給的線索,把「聊天」進行下去,不會覺得自己因為失智症失去正常對話、社交能力,也就不會感到挫折。重點在於:盡可能提供最多的資訊,但期待最少的回應。不要因為他的回應不夠多、不夠好,就打破砂鍋問到底。與其說:「昨天我們去的那間餐廳,你覺得好吃嗎?」、「你記得明天有誰要來嗎?」、「牆上這幅字是你寫的嗎?」,我們可以這樣「聊天」:「我們昨天吃那間江南牛排館味道不錯,你好像也喜歡,是嗎?」、「我很期待明天孫子、孫女要來玩。」、「牆上這幅你之前寫的字真好看!」。技巧二:最好的問題是單選題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和判斷功能正在逐漸退化,當被問到一個開放型問句,必須自己找出選項、做決定然後回答,這對他的大腦來說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即使是很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你今天要穿什麼?」就算你把他帶到衣櫃前問:「你要穿哪一件?」對失智症患者來說,訊息都太龐大、太眼花撩亂。不如直接拿出兩件衣服,展示給他看,並問:「你喜歡這件?還是這件?」。我們鼓勵照顧者提供選項,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盡量保有「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感,這種可以自我掌控的感覺不只能讓他增加信心,也讓他不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失去控制,或是感到需要依照別人的決定過活而有壓力。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功能退化得更快,也會讓他長期處於「自己很沒用」或是「必須聽從別人指示」的壓抑情緒中,進而導致憂鬱,或使得情緒和行為狀況惡化。當你發現失智症患者因為選項太多而顯得有點焦躁,請改說:「我們重新來過,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件?」 —記得運用之前提過的「提供選項」技巧,拿出兩件適合的衣物讓他挑選,不管他挑哪件都是雙贏。技巧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道歉就對了別忘了,當溝通不通時,雙方一定都很沮喪。照顧者經常陷在挫敗、焦急的情緒裡,很容易忽略失智症患者在溝通上面臨困難,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講不聽。其實失智症患者也對溝通困難感到同樣沮喪,加上無法如實表達感受和想法,沮喪程度更甚於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不良時,失智症患者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反抗或暴力的行為。照顧者很氣,失智症患者何嘗不氣啊!你說他講不聽,他還覺得你無理取鬧哩!試想,當你覺得跟你對話的人不懂你、不在乎你的想法,只一味要你依照他的要求做時,你的心情如何?肯定很不安也很沮喪。這時候,對方要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安撫你呢?當然是「道歉、閉嘴、聽我說」囉!試著這樣緩解一觸即發的局面:「媽媽,我很抱歉讓你覺得我堅持你一定得穿這件衣服。」、「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叫你一定要去洗澡。」。記得,請避免說「我不該讓你生氣」,這樣的說法太過模糊,且失智症患者有時不容易辨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生氣,卻被安上「他愛生氣」的罪名,搞不好就真的生氣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清楚點出那件讓他不高興的事即可。技巧四:換湯不換藥對於失智症患者排斥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一個說法。例如把「洗澡」改成「擦身體、做SPA」,避開會觸發反感的詞語,事情會有神奇的轉變。在失智症患者比較容易排斥的事情後面,安排他會期待的活動,可以加強他配合的動力。例如,面對拒絕洗澡或換衣服的失智症患者,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溝通:「我們中午一起去你最喜歡的那家麵店吃午餐,現在我們先稍微清理/整理一下。你看,我準備了你最喜歡的外套。」。技巧五:善用肢體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跟失智症患者的關係算親密,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輕微的身體接觸,例如試著握著他的手,或用你的手輕輕覆住他的手背。一來可以幫助他維持專注力,二來有助於安定他的情緒。此外,「手口並用」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失智症患者不是講不聽,而是沒有聽懂,因為受傷的大腦沒有辦法轉換言語的訊息,但他看到實際動作就能了解,或者至少可以模仿你的動作。例如:當你請他扣釦子,可能說了好幾次,他都還停在那裡沒有動作。這時照顧者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扣釦子的動作,然後指指他的釦子。透過手口並用的溝通,會比只用言語容易通!不過,還是要再提醒一次,進行手口並用的溝通,記得先在自己的身上做示範,再慢慢地指向失智症患者。如果突然觸碰他或靠他太近,出於自衛本能,他可能會出現肢體抗拒,甚至暴力行為。加上前面章節提過的「隧道視覺」問題,失智症患者可能看不清楚近距離的東西,或看得不完整。因此,照顧者在做示範時,記得先在自己身上比劃。最後,逐漸失去溝通能力的失智症患者在對話過程中找不到想說的那個字、增加很多輔助手勢、甚至說出很突兀的語句等,都是正常的。照顧者不需過度反應,輕輕帶過即可。(本文出自高寶書版《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著)
-
2022-06-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當一切順利時,卻不如公主王子故事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遇到了人生第二次大難關。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在肚子裡摸到一顆會滑動的組織,圓圓的、軟軟的,有時摸得到,有時摸不到。曾因擔心而去診所看診,當時醫生在觸診時沒有摸到,診斷為胃腸積氣,在吃藥後感覺安心了。內心雖覺得病情沒有那麼單純,但僥倖的心理也因不痛不癢就將此事擱置了,沒有積極追蹤。小女兒滿週歲前後,組織似乎也跟著長大了,雖然時有時無,但摸到的機率越來越高,為求心安便前往家醫科做檢查。在家醫科診療一個多月中,檢查出胃部長了一個大腫瘤,還有腹腔內數顆腫大的淋巴節,醫生建議儘快轉診到內科,並直接幫我預約當天下午的胃腸專科醫生,當時心中坎坷不安,腦子一片空白,猶如電腦當機般停滯。腸胃專科醫生看到檢驗報告後,表示需立即住院做更詳細的檢查來確認病況,頓時心中湧出恐懼不安的情緒,眼淚止不住的湧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只能跟著醫生診斷前進,看到住院單上寫著「急」,心裡宛如壓著一顆大石頭,找不到出口的方向。入院後超音波檢查、斷層掃描、胃鏡、抽血數值的檢查結果皆不理想,醫生建議儘快開刀切除。在那一刻,彷彿只聽得到自己的絕望與無助,只知道自己將要面臨一個艱鉅又被迫接受的挑戰;想大聲的抱怨,卻只能在心中無聲地吶喊著:「哎呀,為什麼又是我啊?該怎麼辦呢?」在埋怨、憂鬱、難過、害怕的心情交叉襲擊下,接踵而來的情緒風暴和沉沉的壓力讓我如消氣的氣球只想逃的遠遠的,沒有勇氣面對;先大哭一場再說!雖在情緒的漩渦中暈頭轉向,但也告訴自己:「夠了!停止。」用力的拉住那幫助自己脫離漩渦的細繩,鼓勵自己宣洩過後就堅強,也幫自己的心蓋一座累了就可以休息的城堡,接著逼自己正視這次的挑戰,在這些放任自己,又拉住自己的來回過程中,會覺得精神錯亂,所幸當時家人們也不時的向我伸出援手,接住我那破碎不堪的心。未來可能會很難,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棄。然而無論是身體上、心理上還是經濟上,生病都有可能會壓垮一個家庭,既然不得不面對就必須有所準備。整理好心情後,我開始上網搜尋資料,初步了解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不同的治療及其副作用,所需費用和生活上的改變;在摸索的過程中有時看到希望,有時只有絕望,需不斷的提醒自己冷靜、堅持下去。起初我樂觀的以為可在微創手術進行腫瘤切除,以最快速度出院回家;但事與願違,我必須住院開刀,未來更可能要面對嚴峻的治療,這厚厚的焦慮恐懼和不安包圍著我,我急切的想找到正確解答,卻有太多種可能讓我像無頭蒼蠅般無法釐清思緒,常常會深陷在眾多網路資訊之中毫無進展。此時家人對我來說非常地重要,不論是實際行動的支援,還是心靈上的安慰與陪伴,雖然陪伴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疾病對他們說也很困難,但他們從不吝嗇給我幫助、笑容和鼓勵,而我也只能緊緊攀附在支撐我脆弱心靈的強大臂膀上。手術方案有兩個:其一是剖腹十五公分,優點是手術視野較大,看得清楚,腫瘤切得更乾淨,缺點是復原期長;其二是用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但視野有限,而遺漏的病兆就是復發的危機。我既不想剖腹十五公分,卻希望清得乾乾淨淨,想活得長久一點,也過著有品質的生活;醫生因此提出一個折衷方案,五公分剖腹加上腹腔鏡手術,清的乾淨,復原期也較短。確定手術方案的同時,我的媽媽向神明祈求我可以順利度過此關,以不同的方式讓我感受到她急切渴望我能恢復健康,這個寄託是個定心丸,安穩了父母、家人和我的心情。雖然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只能接受,但父母的關愛與祝福,是讓我稍有信心與勇氣與這次手術奮戰的原因之一。開刀前的日子足夠做好準備了嗎?害怕時可以放棄嗎?答案都是否定的。手術過後還有更多嚴峻的挑戰,在腦中也寫了好幾個不同結局的腳本,想要鉅細靡遺的理出所有可能發生的情節,但亂成一團的頭腦會將腳本前一秒帶往喜劇,下一刻又寫成悲劇,我想給我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做好準備,真的好茫然。進開刀房前心中更是五味雜陳,雖然不是第一次進手術房,但這次的情況特別不一樣,醫生很嚴肅,腫瘤很大,惡性機率也很高,情緒壓力更是緊繃,另一方面卻希望等候的家人能放心,內心的情感一直交戰著,進手術房時應是帶著苦澀的笑容吧!被移動到手術台時讓我感到很氣餒,不喜歡這種挫敗無法掌握自己的感覺,很想逃離現場。在很冷的手術室裡蓋上很溫暖的被子,接上生理監視器,麻醉前觀察四周,醫療人員專注的眼神,琳瑯滿目的醫療儀器,看起來都已經準備好了,此時害怕也無濟於事,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與信任,靜靜地將自己交給他們,也默默祈禱自己能夠順利地醒來。在手術期間,奮戰的是醫療人員,焦急等待的是守在手術房外的家人,我只要相信醫療、相信專業、相信自己就可以了。清醒後聽到預計八小時的手術時間,因腫大的淋巴結數量比預期多,總共花了十二小時,辛苦強大的醫療團隊,用您們驚人的專注力與健壯的身體為我持續奮戰整整十二個鐘頭,由衷感激。手術中切除部分的胃及幽門,取出八公分大的腫瘤,和二十幾個腫大的淋巴結,手術順利完成;等待化驗結果是煎熬的,也因需要觀察傷口與調整飲食,在醫院又住了一段時日,手術後大多處於很疲憊的狀態,時常上一刻還在說話,下一刻卻睡著了。開始進食後,身體機能漸漸提升,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接著開始了胡思亂想的無限循環中,有時思緒會飄到一個莫名悲哀的境界,雖然做了心理建設將要演出人生大戲,不同的劇本也常在腦中演練了一遍又一遍,但多數時間還是會為了可能是不好的結果而沮喪,為此先生還費心找了很多事情讓我打發住院的時間、轉移注意力。等待的同時,得知如果是惡性的,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屆時可以申請重大傷病減緩經濟上的壓力,即時心裡壓力一直很大,但身體除了開刀完較為虛弱外,並不覺得我是「重大傷病」患者,雖然聽起來嚴重的令人害怕,但當下也只能無奈的接受。所幸化驗結果相對於預期心理是好的,胃部腫瘤是是良性神經纖維瘤,長在胃部非常罕見,醫生還說因為太罕見了,可以當作一個病例報告,而切除的淋巴節,全為良性,是好結果耶!聽著醫生帶著輕鬆的口吻報告檢驗結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醫生的笑容;而瞬間從地獄被拉回人間的我卻還問:「那我還需要申請重大傷病嗎?」醫生笑著說:「你想申請唷?是好結果耶,你不需要啦。」病房內一直緊繃凝重的氣氛突然間煙消雲散,圍在病床旁的都是為我開心的笑臉,是真心的笑容,相較於之前內心的掙扎、衝突,彷彿一切都是夢,既真實又虛幻夢境。手術後的飲食是從流質食物開始,胃腸適應之後再吃軟性食物,慢慢的再到固態食物,少量多餐,不吃纖維多的食物,乾性食物跟濕性食物也不可以一起吃。在飲食方面,我曾誤觸地雷兩次,在覺得身體狀況好轉時,著實想念食物的口感與原味,或許吃少量還可以,或許只吃果肉也行,但當下我卻扎扎實實的吃下了半顆橘子,滿足於美味的當下,隨即感到胃脹不舒服;另一次則是與孩子一起享用杯子蛋糕跟布丁,兩次的美食誘惑下,皆在嘔吐後才得以緩解。雖知道要恢復健康不能逞強、也不能求快,但有些時候只是希望自己如過往一樣平凡,可以吃到食物的美味,希望直接跳過這段艱難的時間。復原過程中,有家人的協助讓我很安心,媽媽的營養餐、爸爸的無限次接送、公婆接手剛滿週歲又突然被斷奶的小女兒,那段時間先生無限循環的在公司、家庭、醫院三地奔走,雖然我對復原期間的很多事情沒有印象,但我由衷感謝家人願意為了我而忙碌,在他們既擔心焦慮又忙碌的同時,我卻是幸福地接受在他們羽翼下的保護,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的關心與疼愛,他們是支持我堅持下去的力量。感謝一路以來專業的醫療團隊,如實告知病情與治療方針,聽見我的想法與訴求,替我客製化了手術方案;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醫護人員就像足智多謀的軍師、勇敢的戰士,陪伴著我上戰場,與疾病對抗;也感謝最有力的後援部隊–我的家人,因為有他們,我不必擔心其他事,只需專注在治療與復原上,他們的愛與關懷,讓我內心倍感溫暖,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因為我知道在我身後有好幾支有力的臂膀,準備好隨時接住疲憊的我,幫我補足能量後再陪伴我一起奮戰。
-
2022-06-13 醫療.兒科
醫病天地/孩子坐不住 多吃全穀類、蛋白質
疫情期間網路替代實體教學,但親師都發現,愈來愈多孩子坐不住、專注力低,嚴重者甚至影響學業表現。部桃營養師鄒孟君認為,可能與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甜食、油炸食物有關,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改善。鄒孟君表示,早餐若吃得好,可幫助孩子腦部細胞傳遞,不但較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對各方面的精神狀況也有助益,反之若攝取過多澱粉,如餅乾、糕點等食物,有可能造成嗜睡,間接影響專注力。鄒孟君表示,若要改善其實可以透過飲食技巧控制,像攝取全榖雜糧,如地瓜、南瓜或玉米,搭配適量蛋白質,如蛋、牛奶、豆漿等,或蘋果、小番茄等水果,每天換不一樣的組合,可以避免孩子吃膩,又攝取豐富營養素。挑選點心時也要注意熱量不要超過150大卡,家長可查看營養標示,糖量是否占總熱量10%以下或選擇無糖。此外,食用鯖魚、鮭魚、秋刀魚、鮪魚等富含EPA、DHA的魚類,每周吃2次以上,也可獲得足夠的EPA、DHA提高專注力,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狀。鄒孟君指出,諮詢門診有家長反映自家孩子平日老是坐不住、上課不專心,甚至會有容易生氣等行為出現,這些症狀或許也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簡稱ADHD)有關,這是兒童常見神經發展疾病,國內盛行率約7%至8%左右。根據國內研究發現,ADHD孩童攝取較多含糖飲料、食品添加物、甜食、油炸食物,體內缺乏B群、鐵、EPA、DHA等必須營養素,可能加重相關症狀。
-
2022-06-1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從了解體質開始 中醫師教辨別「五型肥胖」及對應的改善方法
中醫認為肥胖多與痰濕相關,萬病以痰濕為首,肥人多痰。加上現代人多有久坐習慣,「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亦會導致脾胃虛弱、痰濕內停。並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臟能消化飲食,將養份輸送至全身,若脾氣不足,會造成脂肪和痰濕瘀積。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變慢,腎陽氣不足造成氣滯血瘀,也會導致痰濕加重。 瘦不下來的原因一、長期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造成身體機能不良,五臟六腑失調,所以就算努力少吃,努力運動,減肥效果還是有限,且一旦恢復正常飲食,但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並沒有調到正常,很容易復胖。 二、沒有找到適合自己體質的減重方法。造成每個人肥胖的原因不同,減重必須根據不同的肥胖體質,量身訂做專屬個人的減重方式,瘦身才能更容易。 五種肥胖體質1.脾虛濕阻(水腫)這一類常在上班族上觀察到,因為久坐活動較少,造成身體循環不佳,或是喜食冰冷飲等,水分因此長時間在身體中滯留,影響全身的代謝機能,造成肥胖與水腫現象。這種類型的人體力不好,容易感到疲累,減肥可以加強身體循環為主來治療,提高代謝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2.胃熱濕阻型(食量大)這類的人通常食慾好、或是常常外食的人,表現是胃口好、胃火旺盛,飲食喜好油膩、口味重且辣的飲食,容易有三高,皮膚容易出油、可能有痔瘡問題。這類的人建議多運動多喝水將身體內濕熱去除,配合中藥的調理會改善更快。 3.肝鬱氣滯型(壓力大)有些人因壓力大而暴飲暴食,以吃來發洩情緒,這一類即是肝鬱氣滯,在中醫觀點來說,長期處於壓力、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會影響到身體的五臟六腑,當身體機能出現不平衡就容易肥胖,女性還會影響經期,造成月經不規則。能服用疏肝降胃火的藥來進行調理、學習保持心情放鬆。 4.氣血虛弱型顧名思義就是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之人,常在工作壓力大上班族、或是生產後的女性,因身體營養不足,容易疲累、臉色萎黃,記憶力專注力也變差。能吃補氣血中藥調理,三餐定時定量且營養均衡。此類型的人因體力較差,容易有心悸現象,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宜快走慢跑類運動為主。 5.腎陽虛痰濁型此一類型造成發胖的原因,是因內分泌失調與代謝降低所致,可能有遺傳性的肥胖、疾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此類型人的四肢較容易顯肥胖、較怕冷,常見問題還有腰痠或頻尿等。可吃補腎陽中藥,也可多吃如:羊肉、韭菜、黑芝麻、黑豆、紫米。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睡前吃顆雞蛋穩定神經、消除焦慮 中醫授如何調理新冠後遺症症狀
Omicron確診者多輕症,但有些人染疫後仍會留下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咳嗽、喉嚨癢,嚴重的會胸悶、心悸或發生專注力不集中的「腦霧」現象,易疲憊、健忘,困擾萬分。中醫認為,確診民眾除可在染疫期間針對體質對症下藥外,建議多吃雞蛋,雞蛋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B,睡前補蛋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調理復原。確診康復求診患者不少,多為體力差、倦怠、咳嗽。馬光醫療網建功院近二、三周來接獲不少確診康復的病患,因回到職場後仍感到體力差、疲勞、倦怠,三不五時咳嗽,再回頭求診,比率約占5%。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廖述賢說,這些患者因相關症狀未持續3個月,稱不上「新冠肺炎急性後症候群」,不過已讓民眾覺得極不舒服。廖述賢表示,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原因複雜,除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外,急性感染亦會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重症者出院後亦可能產生全身衰弱、肌肉無力狀況,年長者也可能造成認知障礙或精神狀態改變。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有些症狀是新出現,有的可能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且不清楚會持續多久。傷寒緩解後餘熱未盡,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他說,這類確診後的症狀按中醫古書傷害論記載,屬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也就是傷寒疾病緩解後,餘熱未盡、仍出現消瘦、虛弱、乏力、惡心情況,需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成分包括竹葉2把、石膏1斤、人參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半升、甘草2兩、粳米半斤。按此指引給藥,一般都恢復得不錯。相關用藥的適應症,與國外急性後新冠症候群符合。「就中醫來說,是針對個人體質,給予相對應的藥。」廖述賢表示,大部分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是屬於溫疫熱病,適用竹葉石膏湯系列。其中感染正嚴重,有高燒、肺膿瘍時,可使用「白虎湯」;人沒那麼虛、那麼口渴時,可給麥門冬湯;較口渴或喉痛如刀割時,則使用竹葉石膏湯。確診康復後多用小柴胡湯,調理免疫記憶體。體質是看舌相、脈相與症狀,像當下發燒或發炎厲害,舌頭很紅,痰呈黃、綠色,會盜汗的病人,就需用「白虎湯」;因為肺部或腸胃道發炎,導致喉嚨不適,會咳,舌頭呈淡黃色等「咽喉不利,火逆上氣」的病患,則給麥門冬湯修補肺部;至於舌頭偏嫩紅,較沒舌苔的病人,會給竹葉石膏湯,人參也會下得重些。「至於確診康復後的調理,會用小柴胡湯。」廖述賢說,根據大陸研究,小柴胡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抑制病毒侵入。人體因為過度發炎,炎症不受控,才會有長新冠,所以要讓免疫記憶體調理回來,中醫會使用麥門冬湯、小柴胡湯加竹葉石膏湯, 治療相關後遺症。金銀花、甘草、西洋參茶,補正氣、緩解腦霧現象。他說,新冠肺炎急性期最容易損害的是心、肺與腎臟,心肺部分可練有氧運動,靠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調回來。而確診者多半會有「正氣虛」,則可飲用些金銀花、甘草及西洋參成分的防疫茶。專注力不佳,有「腦霧」現象者,也可喝這味茶飲慢慢調理。廖述賢更建議長新冠病患,多吃雞蛋,尤其有睡眠障礙,不易人睡的人,更需「補蛋」,他說,雞蛋在中醫屬四聖獸裡的「朱雀」,屬火,可入心,雞蛋除蛋白質,還含有可穩定神經、消除焦慮煩雜的維生素B,每天睡前半小時吃顆蛋黃,B1、B2等成分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長新冠後遺症,染疫者7月後可能出現●腦霧屬於永久性腦神經傷害●可透過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降低傷害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研究陸續發現,民眾染疫後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常見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染疫後遺症 3個月後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症狀為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蔡睿蘋表示,新冠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國內疫情爆發,推估新冠後遺症會在7月左右陸續出現,國內尚未出現有染疫後出現腦霧的患者,但從國外的監測顯示,大約有二成五的Omicron染疫患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且多數患者在染疫期間為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有些疾病 也會引起腦霧蔡睿蘋表示,腦霧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蔡睿蘋表示,引發腦霧分為主要與次發性,以新冠病毒來說,新冠病毒與人體的ACE2受器結合引發症狀,ACE2多集中在呼吸道,但其餘臟器、血液中也會有受體,病毒也可能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這就是主要引起腦霧的原因,且腦神經受損後就無法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預防失智症作法 可望改善不過,像纖維肌痛症、慢性疲憊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引起的腦霧屬於次發性,只要原先的疾病改善,就能避免腦霧發生,以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言,腦部因缺氧,才會出現腦霧症狀,因此需先診斷出導致腦霧原因,才能釐清是否能改善症狀。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引發腦霧的原因,若是新冠病毒則屬於永久傷害,染疫後,應避免讓腦神經傷害得更嚴重,或是讓其他可能引發腦霧的疾病加重症狀,建議可以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
-
2022-05-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過去因為看診、動刀等工作因素,我的生活習慣並不是很好,有時忙到一邊上廁所同時拿著手機批公文,近幾年身體症狀愈來愈多,像眼睛疲勞、血壓偏高、頭痛、肌肉痠痛或腸胃功能障礙等,後來才發現這是所謂的「文明病」。經調整規律生活和多運動,才讓身體慢慢好轉,也讓我在面對病人時有更多同理心,病人高興、我也高興。發現症狀後 就要找出原因其實文明病是由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和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不同。文明病的症狀通常伴隨不同生活形態,我面對隔天是開刀日、專題演講時,壓力就會很大,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尤其勞心的工作,手術如果做不完、工作內容困難,甚至演講稿準備匆忙不周全,幾個文明病就會單獨或同時發作。我在看診過程中,門診人數不太固定,加上消化道外科的病人必須上下檢查台,耗費非常多時間,有40人以上就會非常忙碌,中間無法上廁所、吃飯或喝水,一直盯著螢幕也沒辦法讓眼睛休息。照定義來說,所謂飲食混亂、作息不正常、睡眠不佳並不是文明病的結果,後續造成的症狀才是結果,所以發現症狀後,就要找出原因,才知道要如何避免。正念運動 從內在安定外在身為醫師,面對疾病比較不會緊張,接下來就是思考是不是要讓病情「繼續下去」,意思是指血壓高會不會成為高血壓、眼睛疲勞是不是會變成白內障等,就要想方設法處理。「正念運動」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亦即「全心全意專注當下,讓心靈狀態安定,從內在安定外在」,就可以讓自己壓力不會那麼大,進而改善文明病症狀。比如說「正常作息」,醫師當了幾十年,現在終於能自己掌握時間,把專注力放在生活或運動,每周末會安排運動,和朋友健走或爬山,盡量配合家庭活動。再來就是固定早起,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雖然我有設定鬧鐘,但實際上鬧鐘響的次數很少,因為我通常在鬧鐘響之前就會起床。尤其重要的是,掌握早起的那段時間,起床後喝溫水、量血壓、血氧與體重。生活習慣上,盡量避免讓文明病復發的事情,平時工作會正常休息,假日安排固定運動,周末也有教會活動,讓心靈空間比較輕鬆,這些壓力的釋放,對於身體健康和面對周一的工作,都很有幫助。與病患聊天 作「全人治療」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很多長輩都喜歡到我的門診來看病,無論是真的有腸胃問題還是其他狀況,都照樣到我的門診來,因為我會開放時間跟長輩們聊天,所以他們進診間都很愉快。其實醫師面對的不只是病人,同時也是一個「人」,你的老病人也是你的老朋友,因為陪病人聊天,下次看到他可能是三個月後或是更久,過程中除了同理身心狀況,聊天也成了他們的養分,同時解決了心理問題,作「全人治療」,不只是專注在顧腸胃,還能兼顧心靈照護。和長輩們談天可以理解未來生命的圖騰,如同未來路程的標記。許文章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外科主治醫師●北市府醫務室主任年齡:57歲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肝膽胰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外科手術治療、消化道微創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痔瘡治療經歷:台北市立仁愛醫院消化外科主治醫師、手術室主任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民黨醫療委員會:陳時中怎忍心把藥師變成血汗勞工
國民黨醫療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質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不應讓藥師變成血汗勞工,表示歐美提供民眾「快篩試劑」, 原則是「便捷」、「快速」、「充足」、「廉價」或「免費」,且一定不會增加醫藥人員的額外負擔,因為他們還有「更重要」的防疫任務要完成。新聞稿內容如下:在台灣,除了發生過「搶口罩」必須大排長龍、「搶疫苗」必須到處找關係,如今連在外國唾手可得的快篩劑,竟也要來讓民眾排隊搶購,好好的防疫物資發送,竟搞得像第三世界的「配給制度」。藥師是醫療防疫體系的重要成員,「審視藥品」、「調劑藥物」、「交付給藥」都是非常需要專注力的工作,不容許有任何差池,如今藥師面對疫情已經夠忙了,竟還要被迫去充當超商店員,代替政府販賣快篩試劑,陳時中難道不擔心「藥師過勞」嗎?一些藥師向本會反映,陳時中與蔡政府為了掩飾自己「沒有準備好」的防疫疏失,搞了一堆國家隊來轉移民眾注意力,諸如「口罩國家隊」、「快篩國家隊」等等噱頭,說穿了就是自己未能提前部署,不僅搞亂藥師的本務工作,還讓藥師為了那些朝令夕改的販售規定傷透腦筋。疫情期間,藥師的責任更加重大,除了例行配合醫師在用藥上給予民眾詳盡的說明,並審查藥物間是否有交替作用、是否符合藥物特性、劑量是否正確、使用方式是否正確,還可能要協助送藥給隔離者,這一切皆是「專業藥師」必須執行的核心業務,至於販售口罩、販售快篩劑這類工作,難道也需要如此高階的專業人力成本投入嗎?比起防疫把關給藥,販售快篩劑難道沒有其他產業可以委託嗎?進步言之,民眾買個快篩劑竟然也要實名制?還要依身分證字號配給?其中不足為外人道的事實是:「陳時中與蔡政府沒有事前準備足夠的快篩劑」。對此,本會與各界醫療公衛專家分析,過去陳時中可能擔心染疫黑數過多,反對實施普篩,也因此從未打算未雨綢繆準備足夠的快篩劑,這樣錯誤的思維,衍生謬誤的決策,最終的結果依然是由基層民眾承擔。本會呼籲陳時中與蔡政府,立即提供「免費」且「足量」的快篩劑,並且簡化民眾取得流程,也請陳時中讓藥師回歸專業,將分發、販賣快篩試劑的工作交給市場機制運作,此時此刻,全臺的醫藥人員都是重要的抗疫防線,切莫讓非專業的工作,影響醫藥人員更重要的使命。
-
2022-04-27 養生.運動健身
一個動作就能消除背痛!印度瑜珈冠軍教1分鐘瑜珈還能減緩便祕、活化神經
編按:Sujit老師專為現代人普遍常見的肩頸、脊椎、坐骨神經、核心肌群、肌肉與關節等問題,設計100個以上的瑜珈動作,以及能放鬆身心的呼吸法!每個動作只要練習1分鐘就能緩解不適。跟著Sujit老師練習以下4個動作,改善你的坐骨神經問題:手肘支撐眼鏡蛇式 Resting Bhujangasana1.趴姿,額頭貼地。雙腳伸直併攏。2.手肘彎曲,前手臂平貼地板,掌心朝下。手肘放在肩膀下方,靠近身體。身體放輕鬆。3.上手臂支撐讓胸口、肩膀向上挺起。頭抬起微微後仰。手肘、前手臂及手掌保持平貼地板。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胸口放下,回到趴姿。【練習小筆記】▪ 手肘支撐眼鏡蛇式也能以連續動作的方式練習。這是進入眼鏡蛇式很好的預備練習【呼吸方式】▪ 吸氣,胸口、肩膀及頭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背部放鬆▪ 手臂及肩膀的力量【修復效果】▪ 鍛鍊手臂▪ 強化肩膀▪ 消除背部僵硬雙手離地眼鏡蛇式 Uthita Bhujangasana1.趴姿,雙腳伸直併攏。手指併攏,掌心放在胸口兩側,指尖朝前。手肘朝向後方,靠近身體。額頭貼地,閉上眼睛。全身放鬆,尤其是下背部。2.頭抬起並微微向後仰,下巴往前,接下來頸部、肩膀依序抬起。背部先出力,再手臂用力,將胸口抬高,背部呈弓形。3.腹部中間、肚臍及恥骨平貼地板。手掌離地抬高。雙腳併攏、不離地。停留30~60秒,保持正常呼吸。回到趴姿,背部放鬆。【呼吸方式】▪ 吸氣,胸口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背部流暢的曲線【修復效果】▪ 開展胸部,讓呼吸更加順暢,增進肺臟功能▪ 緩解背痛,維持脊椎柔軟有彈性,強化背部肌肉與脊椎▪ 促進食慾,減輕便秘▪ 有益於所有腹部器官▪ 矯正體態,改善彎腰駝背單腳蝗蟲式Eka Pada Salabhasana1.趴姿,雙手置於大腿兩側或大腿下方。額頭貼地,脊椎延伸,身體放鬆。練習過程雙腳都要伸直。2.背部用力,左腳盡可能抬高。右腳在地板上放鬆伸直。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不過度勉強。骨盆擺正,不傾斜。左腳慢慢放下。換腳練習。【練習小筆記】▪ 先抬左腳,再換右腳。左腳抬起時,會使右側腹部受壓,可以依照大腸蠕動順序,先按摩升結腸,再按摩降結腸【呼吸方式】▪ 吸氣,腳抬高▪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腳放下【覺察點】▪ 呼吸▪ 下背部▪ 腹部▪ 心臟【修復效果】▪ 有益於背部和骨盆腔器官,釋放骨盆壓力單腳鱷魚式 Eka Pada Makarasana1.趴姿,雙腳併攏,額頭貼地,雙手向前伸直。2.左手置於下背部。練習過程中,右手及雙腳都要伸直。3.吸氣,右手向前延伸上提、頭抬高及左腳向後延伸上提,盡量抬高。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不過度勉強。左腳、頭及右手放下,回到趴姿。全身放鬆休息,讓呼吸慢慢回復正常。換邊練習。【呼吸方式】▪ 吸氣, 手臂、頭和腿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手臂、頭和腿放下,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從抬起的腳趾尖至抬起的手指尖,身體對向的伸展【修復效果】▪ 對背部僵硬、無力的初學者相當有益,可強化背部肌肉、活化神經,尤其是下背部▪ 讓身體徹底做到對向伸展▪ 動作與呼吸的協作▪ 培養專注力書籍介紹Sujit老師的修復瑜珈全書,幫你鬆綁糾結的身心:1分鐘解痛有感,5大重點鍛鍊,30天療癒老毛病,比按摩更有效的每日瑜珈練習計畫作者:Sujit Kumar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3/10作者簡介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2013年創辦全台唯一由印度大師設立的瑜珈會館──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並維持每年回印度進修至少兩次的傳統,與各地不同派別領域瑜珈大師學習交流,希望藉由超過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帶給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認為,「瑜珈不僅是坐在瑜珈墊上練習各種不同的體位法而已,瑜珈學習更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瑜珈練習中學習與自己的身體對話,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感受每一次的練習,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與進步。」為商業周刊良醫網專欄作家:「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著有《3分鐘解痛瑜珈》《全家老小不生病的健康瑜珈》《Sujit老師的七堂神奇瑜珈課》等書。【獲獎紀錄】.地區及公開瑜珈冠軍賽金牌7次.州瑜珈賽冠軍14次.全印度及東印度金牌3次.全印度國家冠軍賽銀牌1次.2006年印度瑜珈阿爾諸納王(YOGA ARJUNA)頭銜.蘭契大學(Ranchi University)瑜珈冠軍賽金牌.第七屆Jharkhand瑜珈冠軍賽最佳表現獎.獲選墨西哥世界瑜珈冠軍賽印度隊隊員(因故未能出席)索莉雅太陽瑜珈web:www.sujit-sauryayoga.comSujit老師臉書粉絲團FB:Sujit-Sauryayoga延伸閱讀: 家中有老人要注意!「譫妄」發作後一年死亡率達1/3,台大院長:可能是這些重大疾病徵兆
-
2022-04-19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讓你神經不再大條!專家教你活化腦部,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
只要是人,都會有變老的時候,手腳不再靈活、膝蓋總是隱隱作痛,皮膚粗糙、下垂,頭髮變白、變少等等老化現象,這些老化現象可透過保健品、保養品的補充改善,但是,民眾卻經常忽略大腦的老化,大腦的退化不像皮膚、骨骼,容易在生活中被察覺,一旦錯過保養大腦的好時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記憶力與專注力!除可透過「三動」來預防,所謂三動讓身體持續動維持體能、常用腦讓大腦持續轉動、維持與人互動社交連結📢再教你 6 招,攝取均衡營養|活絡筋骨|增強人體心肺功能!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培養生活好習慣 避免養出不健康的大腦老了就會不靈光?如何到老都能健康有活力、獨立不依賴他人、有清晰的頭腦?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說明,研究證實若持續堅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資料來源:振興醫訊第298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手眼協調,增強心肺功能)。✅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攝取均衡營養,促進腸胃蠕動)。✅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活絡筋骨、腦袋清楚)。✅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如何預防憂鬱、延緩失智)。★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羽球有氧運動:運動專家 何宏胤👉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老年防憂鬱失智 做好身動、腦動、互動據統計,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憂鬱和失智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是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是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則是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可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也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點此看全文》老年憂鬱和失智恐加速其他疾病惡化,醫提醒「三動」不能少,樂享老後生活⏰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腸胃保健,飲食消化問題:醫師 謝名宗👉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我家也是健身房(故事篇)👉課程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吞嚥機能強化訓練:專家楊光榮嗓音耳鼻喉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洗澡竟變成酷刑? 原來有一種痛是「洗澡頭痛」「醫生,你有遇到洗澡竟然會變成酷刑的例子嗎?」「所以你洗澡時發生什麼事情?」 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症狀,腦神經內科 林志豪醫師開始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聽著患者說明,「大約十天前,有一次很疲累的時候要去洗澡,但當水往我身上沖時,瞬間覺得那水好像化成一個巨大的榔頭往我頭狠狠的敲下去,當下覺得腦快爆裂了。由於來得太突然,以前從來也沒有這樣過,就馬上到醫院急診。急診醫師當下擔心我是腦出血,馬上排了腦部掃描,甚至還做了腦脊隨液的化驗,結果都是正常的。由於後來我頭再也沒有痛了,休息一陣子後,就先回家。本來覺得可能是那天太累了,再來回到家後也都沒有頭痛,於是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晚上,我在洗澡的時候,那惡魔又降臨了,我頭痛欲裂,所以趕快離開浴室。因為昨天才去急診,我決定先在家裡休息看看,頭痛真的就緩解下來了。隔天早上人也都覺得好好的。後來發現,我的頭痛只有洗澡的時候才會發作。因此接下來好幾天,我幾乎不敢洗澡。」聽完之後,醫師心中大概已經有些可能的診斷,馬上請她做進一步的腦部以及血管攝影,果然,血管攝影顯示她有幾段血管痙攣的現象,於是給她一些緩解血管痙攣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回診時,洗澡時會誘發頭痛的現象好了許多,她終於又可以享受洗澡時的放鬆時光。誘發頭痛的原因很多,醫揭背後原因有這些。👉《點此看全文》洗澡也誘發「頭痛」發生? 神經內科醫師:這類女性要小心⏰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點此看全文》失眠睡不著?快來了解你是哪種失眠類型?⏰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編按:一九二三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頒給了純化胰臟萃取物對糖尿病臨床治療做出貢獻的班廷(Frederick Banting)與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在班廷點亮這盞燈之前,猶如黑夜的糖尿病臨床研究是怎麼樣的呢?人體攝取的食物絕大部分會轉化成葡萄糖(glucose)╱糖(sugar),讓他╱她得以當作能量。健康的胰臟可以產生一種稱為胰島素(insulin)的荷爾蒙,胰島素極其重要的功能便是協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糖尿病患者本質上就是胰臟無法製造充足的胰島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率地利用胰島素。在西元前一五五○年埃及人的紙莎草紙上,便能看到糖尿病的相關描述。當時埃及的建議療法是吃上一鍋煮沸的綜合鍋物(裡頭有骨頭、麥類、穀類與泥土),總共得吃四天。這樣的飲食也許沒有比一九一八年給病人的飲食來得令人滿意,但似乎也不會更差。對於糖尿病的認知與治療,這幾千年來進展得非常緩慢,近似停滯。這個疾病一直到西元二世紀才被命名,距離出現在埃及紙莎草紙上的紀錄已超過了千年,著名的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將這個疾病命名為「diabetes」, 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篩」,因為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在三個世紀之後,印度的醫師發現了這類病人的小便嘗起來是甜的,就像蜂蜜一般,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的十三個世紀,關於這個疾病的認知只進展了一點點。十八世紀,英國人馬修.道伯森(Matthew Dobson)發現存在於糖尿病人小便中又甜又黏的物質就是糖,這個重要貢獻加速了十九世紀對於這個疾病的瞭解。一八五六年,有著「生理學之父」稱號的法國醫師克勞德.伯納(Claude Bernard)提出了胰臟可能是這個疾病源頭的假說。一八八九年,德國的奧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與約瑟夫.馮.梅林(Josef von Mering),確切地證實了胰臟在糖尿病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在把狗的胰臟切除之後,狗表現出了所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這個重大發現開啟了接下來一個世紀的探尋,大家忙著尋找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一八六九年,德國的保羅.蘭格漢(Paul Langerhans)描述自己從胰臟分離出了一群細胞,但他並沒有繼續研究這群細胞的功能。一八八九年,法國的愛德.拉格西(Edouard Laguesse)將這群細胞命名為蘭氏小島(Islet of Langerhans)以紀念發現者,並認為這群細胞有降血糖的功能。隨著二十世紀序幕揭開,比利時的尚.迪.梅爾(Jean de Meyer)由拉丁文的「島嶼」得到了靈感,把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取名為「胰島素」;然而截至此時胰島素都還只是「科學假設」,仍未有人成功證明它真的存在。世界各地持續尋找著胰島素。德國的喬治.蘇舍(Georg Zuelzer)宣稱自己成功分離出了這個來自胰臟的物質,甚至在一九一二年拿到專利。不幸的是,他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確實能夠持續有效地萃取出這種物質。美國的歐內斯特.史考特(Ernest L. Scott)亦宣稱了類似的情事,卻也在一九一二年由於相似的理由而失敗。整個醫療界仍然一直在掙扎、努力,想著如何將胰島素用於緩解糖尿病。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這是關乎生死的拔河與掙扎,而伊莉莎白.休斯正是其中之一。儘管醫界記載這個疾病已經有數千年了,可是在一九一八年的當下,醫生們只能無助地看著像是伊莉莎白這樣的孩子死去。醫界極度渴望找到治療的方式,或起碼找出延長病人生命的方法——好讓病人撐到數世紀以來無解的糖尿病治癒方式出現。佛德列.艾倫醫師(Dr. Frederick M. Allen)就是如此想的,所以發展出了「飢餓療法」(starvation treatment,一種極為激烈的飲食方式),儘管使用此法的病人會像是活著的骷髏頭一般,但確實能讓病人比預期的多活上好幾個月。說得更白一點,在這個方法之下有些病人其實是被活活餓死的,不過艾倫醫生認為反正這些病人本來就會死了。在一九一八年,這個令人絕望的方法是糖尿病患僅存的希望。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二年是糖尿病研究的「艾倫時代」。諷刺的是,治癒糖尿病的方法,當時離真正發明核心人物的腦海仍極為遙遠,遠到不能再遠。一九一八年的佛德列.班廷(Frederick Banting)正忙著在法國村莊康布雷(Cambrai)惡氣沖天的壕溝裡,治療安撫受傷的士兵,這讓他無暇思考醫學界的新奇蹟。在戰爭期間如果真有那麼一刻奢侈安靜的時光可以思考,他多半也是想著未婚妻走在加拿大阿來斯頓小鎮泥土路前往教堂的畫面,或是想念從小跟著家人長大的農場。他的期望是結婚,然後當名骨科醫生,當時的他還不會知道這個期望最後會落空。一九二○年十月三十日午夜前刻,安大略省倫敦市阿得雷德北街四四二號白色磚房外,佛德列.班廷醫師正在又冷又硬的地面塗鴉。他把一支小小的蠟燭立在地上,上頭的火焰不斷閃爍,接著就熄滅了,這似乎像極了他的現況。此時此刻,班廷對於自身專業的未來感到多沮喪,艾倫就感到有多自信。他蹲在那兒,手繼續抓著地面,洩了氣的感官真是特別銳利。他一邊讓霜凍過的硬土從自己又大又方的手中慢慢流走,心中一邊流轉著那些他從戰場回來後,傾瀉而來的厄運與錯失的機會。次日,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一的早上,他得要出現在西安大略大學,教授關於碳水化合物代謝與胰臟的課程。數週之前,生理部的部長佛德列.米勒教授提給了班廷外科與生理部門的講師職缺,這讓他一個星期可以多賺八到十元。班廷的任教資格實在有點勉強,不過他向米勒教授保證,自己的學習進度每週都會趕在班級之前。有時,他僅勉強超前一丁點。他時常在授課的前一晚失眠,今晚也不例外。他花了一整天在備課以及憂思自己的人生。他的迷茫不僅只是這門生理課程,在他高深難測的人生布局中亦然。他從鄉間農場男孩變成了醫學生,然後又搖身成了接受表彰的加拿大軍人;而現在,他發現自己無業、負債、渴望尋找方向,又飽受悔恨過往所折磨,於是對未來充滿恐懼與不知所措。子夜正過,來到了一九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班廷回到室內,塞住水槽後搓洗起他的手。凌晨一點,他坐下翻閱起昨天剛寄到的十一月號《外科、婦科與產科學》(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這篇文章長十二頁,標題是〈蘭氏小島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以及特殊胰管結石的個案報告〉(The Re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to Diab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ses of Pancreatic Lithiasis)。文章開頭是這樣的:任何提到胰臟會分泌一種必要的、能夠驅使身體組織利用糖分荷爾蒙的文獻,基本上是種誤導,因為精確來說有這個功能的部位,只占整個胰臟非常小的一部分,稱之為蘭氏小島。所以與其說是胰臟與糖尿病的關係,不如說是小島與糖尿病的關聯。文章是由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的美國病理學家莫塞斯.巴隆(Moses Barron)所寫。巴隆描述了自己在常規解剖遇到的罕見胰管結石案例。他注意到了幾乎所有的胰臟腺體細胞(分泌消化酵素,屬於外分泌)都萎縮了,但是小島細胞(分泌荷爾蒙,屬於內分泌)大多完好無缺。這個現象促使他搜尋關於胰臟的文獻。他的這個發現,與實驗刻意將胰管切斷或綁斷呈現出一致的結果。班廷有些無聊,摳著指甲裡的泥土,一邊陷入椅子漸漸進入不安的睡眠狀態。二十分鐘之後他醒了過來,試圖將專注力放在那篇文章上,他覺得這個主題無聊到讓人麻木。內分泌學──真是同情這個領域的渾蛋們啊!想像你的一輩子,要花在仔細檢視那些鮮為人知、形狀奇特器官所分泌的骯髒滲出物。骨外科學──這才是有具體行動的地方。任何能把鋸子帶進開刀房的學科注定是令人興奮的,至少他在壕溝裡截肢時似乎就是這樣。他被迫繼續看下去,因為課堂已經近逼了,只剩下幾個小時而已。他想像起自己站在講堂對著滿臉期待的學生。他的運氣可能不太好,學生之中也許會有自作聰明的,問出他聽不懂或是根本不屑回答的問題,好羞辱他;藉此顯露出他正如自己擔憂的,是個完全不稱職的講師。他又試了幾次,讀過了整整十二頁無聊乏味的內容又漸漸睡去。凌晨兩點,他突然醒了,仍舊沒有換過衣服,仍舊坐在床邊的椅子,而期刊還攤在他的大腿上。是什麼吵醒了他?外面的噪音?一個夢?都不是。他是被一個點子給擊醒了。他從床邊桌上拿起了黑色小筆記本,半夢半醒間寫了難以識別還帶有拚音錯誤的二十五個英文字。這二十五個字在一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兩點潦草地出現了,最後導出了超過千年醫學謎團的解答。內容大致如下: 糖尿、綁住狗胰管。維持狗活著直到胰腺細胞退化剩下小島細胞。嘗試分離裡面的分泌物來緩解尿糖。基本想法是:仰賴結紮胰管,可以用六週的時間讓胰臟中的胰腺細胞退化,藉以剔除會破壞干擾小島細胞的消化酵素;接著再試著分離出小島細胞與其難以捉摸的分泌物。這個分泌物如果純化得宜,已可在動物身上緩解糖尿病的症狀了。這並不是新的想法,但班廷實在對文獻不太熟悉,所以不知道早在一九○六年莉迪亞.德威特(Lydia de Witt)就提過一樣的想法了。他也不知道在一九一一〜一二年,有位研究生歐內斯特.萊曼.史考特(Ernest Lyman Scott)做出了個結論:之前嘗試萃取這個神祕分泌物失敗,是因為消化酵素的干擾,在這個有效的小島分泌物被辨別出來前,這些酵素就破壞了它。史考特甚至將胰臟萃取液注射進胰臟被切掉的狗,以驗證自己的理論,而四隻狗裡有三隻印證了他的假設。班廷亦沒發現近期(一九一六年)的羅馬尼亞生理學家尼古拉斯.包勒斯克(Nicolas Paulesco),也把胰臟萃取液注射進狗的體內,進而使狗兒的血糖回歸正常。包勒斯克甚至還把這個神奇的萃取物取名為「pancreine」(當時未發表成英文)。不幸的是,這些早期的學者沒有辦法複製自己的結果。整個過程是讓人抓狂的複雜與精細;換句話說,不僅只分離與萃取胰島素是困難的,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也很難證明這件事。班廷最原始的想法既不新創也不成功,但他堅持了下去;他的堅持而帶來的解決之道,就是新創又成功的。日後他說,要是自己對於文獻與這個主題更熟悉,又知道前人嘗試的歷程,他一開始就不會試著實現這個想法。對於數百萬名的孩子而言,幸好他什麼都不知道。※ 本文摘自《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作者:蒂亞.庫伯, 亞瑟.安斯伯格譯者:胡德瑋出版社:遠足文化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2-04-07 該看哪科.中醫
春天老是感覺睡不飽?中醫教改善及預防春困5良方
春寒料峭,天氣多變、多雨,許多人老是感覺睡不飽、身體很重、頭暈、疲累、想睡,恐是「春困」上身。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春天常下雨、濕氣重,人體易遭濕氣侵犯,脾胃不好、肝火旺,容易出現「濕困」亦即「春困」現象,建議多吃綠色蔬果、多運動、睡眠充足,按壓穴位調理,可去濕健脾又養肝。在春暖花開的春天,不少人會有「春困」現象,甚至發生便祕、軟便等腸胃問題。吳明珠指出,值此季節變換之際,常下雨、飲食重口味,人的脾胃及血液循環易受影響,濕氣很重,若脾經的陽氣不足,就無法代謝體內蓄積的濕氣,尤其老年人的脾胃較虛弱、循環差、大腦供氧量不足,就容易出現怕冷、易累、頭昏、嗜睡等春困症狀。中醫講究時令養生,吳明珠說,春天對應臟腑是「肝」,肝在五行中對應「木」,木是所謂的肝經,肝藏血、主疏泄,與情緒、內分泌、緊張、焦慮有關,因此,春天宜養肝,可以改善春困的不適症狀。預防改善春困五良方一、多吃綠色蔬食春天易肝火上升,常有血壓高、暈眩、口乾舌燥、口苦等狀況發生,此時必須清肝、疏肝理氣,補肝血肝氣。飲食宜清淡,多吃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芹菜等,更推薦吃蔥、薑、蒜等辛香料,可去濕除穢氣,幫助血液循環;少吃太油膩及辛辣食物如麻辣鍋,因飲食太燥熱,肝臟代謝就會不好。二、晚上11點前就寢養肝,睡眠充足最重要,應養成早睡早起習慣,有好的睡眠品質,每天晚上最好11點前入睡,睡足六至八小時,中醫理論,晚上11點到翌日凌晨1點血液走膽經、1點至3點是走肝經,此時要讓肝好好休息,才能讓肝臟代謝修復力好,就不會因缺氧而嗜睡。尤其肝「開竅於目」,如果隔天起床眼睛痠澀,代表肝血不足,就需要多睡一會。三、戶外踏青賞花春天要「養陽」,宜盡量到郊外踏青、爬山或賞花,活動筋骨,幫助肝經運行、血液循環,有利精神放鬆,消除視覺疲勞,呼吸新鮮空氣,也能產生愉快的心情。四、多運動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的注意力、專注力最集中,可以做伸展操或快走運動,疏經活血,幫助排掉體內的廢氣、吸收氧氣,讓大腦興奮起來而不昏沉。五、按壓三穴位,保肝安神太衝穴:肝經的起始穴,位於腳背大拇指和第二拇指骨中凹陷處,可以在泡腳時順便按壓。具疏理肝氣、清熱明目、舒緩情緒、助眠等功效。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及兩耳連線的交會處,具安神、助眠、緩解頭痛等效果。印堂穴:位於額頭兩眉頭之間,具安神、助眠、緩解頭痛等作用。
-
2022-03-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男抖窮、女抖賤」抖腳如何改善?醫指關鍵:未必要改,且還有助健康!
民眾對於抖腳普遍認為「男抖窮、女抖賤」或「沒定性」,但不論是出自於抖腳讓人感到輕浮,或甚至對此貼上的標籤或定論,撇開世俗的眼光,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抖腳其實只是個中性的行動表現,原因可能出自於身體或心理與人不同,若因社會在走、禮儀要有,可針對原因改善;若認為不要緊,其實也未必要改,抖腳其實還對健康有些幫助。 抖腳就是沒定性?醫:未必,可能原因有很多。 楊聰財醫師表示,抖腳可能原因有很多,除了可能因自小模仿出來的習慣,或無聊所做出的動作以外,原發性顫抖症也會出現抖手或抖腳的症狀,確切原因還有待醫學研究,推測與染色體異常有關,因此抖腳也有可能受到家族遺傳影響,像是常見父子看電視一起抖腳,這或許不單僅是模仿。另外,也有可能受到物理影響,例如酒精、咖啡因等,許多人酒精、咖啡因較大量時,會出現頭暈、顫抖等現象,也包括腿部。 疾病方面,常見則如不寧腿症候群,此與掌管活動的多巴胺分泌異常有關,最顯著的症狀就是腿在久坐、睡覺等身體靜止時刻,容易出現搔癢、發麻等不適,症狀在活動時得以消緩,因此身體也可能出現代償行動,無意間透過抖腳減緩症狀,常聽到「一直抖腳,腳在癢是不是。」確實有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過動症也是常見原因之一,過動症常不被重視,被認為只是小孩好動、沒定性,但其實成人也會有,且足以影響專注力,而在像是為了處理事情需久坐於桌前,活動受限的情況下,身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以抖腳滿足活動需要,是一種將腦部的壓力轉移至身體末稍的表現。焦慮症、社群焦慮症等情緒障礙,患者也可能為了消緩焦慮而不自覺抖腳,也是同樣的道理。 抖腳未必要改善,只是個行動,且還有助健康! 楊聰財醫師表示,抖腳只是個行動表現,如同伸懶腰,會被認為輕浮、沒定性,僅是因世人未不瞭解背後的原因所給予的定論。因此若不礙事也無妨,適度的抖腳反而還有助於身體健康,正如同伸懶腰其實是一種身體不自覺做出的伸展運動一般。 抖腳除了前述提到有助部分族群提高專注力以外,也可視為小幅度的腿部運動,可微幅提升下半身的血液循環,有助緩和因久久不動而產生的膝蓋不適,例如剛起床或是久坐後,也可防腳麻。也因可以轉移壓力,又是個小幅度運動,也有助於心情放鬆。 抖腳如何改善?醫:找出原因才是根本之道。 不過若是考量抖腳給人帶來的感受、眼光或影響他人,發現自己或小孩、親友等有抖腳的習慣想要避免,改善就不能單只認為是個壞習慣,而純粹只是要求停止抖腳,因為根本原因沒解開,抖腳一樣會持續,甚至讓當事人感到焦躁不安,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想改卻改不掉的原因。 改善抖腳,建議應從前述觀察是否有相關原因,對症下藥、從根本改善。而若找不出原因,也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釐清是否有精神方面或荷爾蒙分泌異常,透過藥物、心理衛教、行為治療等幫助改善。如此和單純要求停止抖腳,會更有助於整體身心健康。 《延伸閱讀》 .不寧腿糖友、缺鐵易出現,4招有助改善。 .手抖是疾病的警訊?醫:通常無傷大雅,4大情況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6 該看哪科.耳鼻喉
微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女企業主管重拾夫妻恩愛
一名42歲任職於大企業的女性主管,一年多前因配合公司疫情管控規定,與國外分公司的視訊會議大幅增加,導致日夜作息不規律,精神不佳,更發現月經失調、無「性趣」,影響夫妻之間感情,因而求診。醫師透過睡眠檢查,診斷她罹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微創無線電波」治療阻塞的呼吸道後,病況快速改善,且因身心獲得平衡,也重拾夫妻恩愛。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徐毓婷指出,當時建議該名女患者住院並接受手術,但女患者反映因自己是公司主管,工作忙碌,實在無法抽出時間住院,更別說術後還需要一段恢復期休養。因此討論後,安排施作上呼吸道「微創無線電波」手術,術後當天即重返職場。微創無線電波手術,僅需局部麻醉,患者先口含麻藥,之後醫師局部施打麻藥,再將無線電波打在肥厚的舌頭與軟顎上,整個手術過程約10至15分鐘,傷口僅針頭大小,術後無需住院。不像傳統手術需切除軟顎,扁桃腺,甚至舌根,經由無線電波,讓鬆弛的肌肉組織緊實,重建寬敞的呼吸道,而達到治療打呼的效果。女患者術後定期回診,於一年後接受第2次微創無線電波手術,並說因當初選擇微創無線電波的治療方式,不但改善了她打呼症狀,睡眠品質變好,精神與專注力也跟著提昇,連夫妻恩愛也感到更幸福。徐毓婷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打呼而已,更可能因睡著時缺氧,而有併發全身系統性疾病之風險,如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腦中風、鬱血性心衰竭、賀爾蒙失調等。更有研究顯示,隨著打呼或呼吸中止的嚴重度增加,死亡率也跟著增加,因此不能輕忽打呼這個問題。她說微創無線電波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即時性」的療效,但非徹底根治的療法,每施作一次,可維持半年至一年的效果,對於畏懼手術及無空住院的患者,此手術是值得參考與選擇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