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養生.樂活人生
搜尋
媳婦
共找到
371
筆 文章
-
-
2020-09-17 新聞.生命智慧
臨終才發現,最對不起的是自己!送走癌末婆婆,德國媳婦體悟:善終從善待自己開始
時光回到2014年,德國媳婦吳品瑜隨著在世界各地派駐的丈夫,舉家剛移居到吉隆坡。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春日,夫妻倆卻在視訊的電腦螢幕前,收到獨居的德國婆婆罹患膀胱癌的消息─醫生判斷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已經沒有積極治療的必要。丈夫安靜地闔上筆記型電腦,難過得不能自已;下一秒,自詡為「台灣好媳婦」的吳品瑜,立刻翻起螢幕、火速訂了機票,隔周就帶著兩個青春期的孩子和1歲半小女兒直奔德國老家,一肩扛起照顧婆婆的重任! 其實,吳品瑜和她那性格強勢的婆婆,關係並不好,甚至就在婆婆生病前一年、吳品瑜懷著七月身孕時,兩人還大吵一架,「那時候我氣到跟我先生說,我回德國再也不要住在你家!」 總和婆婆不對盤,照顧工作異常艱辛 受訪時,今年51歲的吳品瑜笑著說,「當時是直覺反應,甚至還有一點自我道德神聖感,覺得真是個台灣好媳婦呀!我把她照顧好了,我老公還會覺得我很棒。結果,事情並沒有按照我的『別有所圖』發展,一切都失控了,肉體敗壞得太快了...。」 病榻上的婆婆,拖著孱弱的身軀,唇間發出的德語虛無破碎。一輩子好強、安全感極度匱乏的她,仍然慣性拒絕所有人的幫助,緩慢伸手也要阻止照護人員替她梳髮、堅持不讓家人協助如廁,直到最終向尿布投降。 但她照樣發號施令,每天換穿的衣物,包含內衣內褲,「她全部都有指定要『哪一件』,床單、被套都是。我德文又沒有那麼好,每次找那些東西,我都緊張到快哭出來。」 「有一次她的腳失溫,都要坐救護車去醫院了,她還叫我回家,去把她的床單拉平、床鋪整理好!」霎時,沒有任何親戚願意幫忙、獨自一人面對死神相逼的吳品瑜,幾近崩潰。 「後來我才明白,我公公為她蓋的那棟房子,那個『家』,對她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失溫那次,婆婆驚險過關,但返家後,病情急轉直下。一行人返回德國,僅短短兩周,婆婆就在睡夢中默然離世,留下空蕩蕩的老宅和悵然若失的母女四人。 無助卻從不求助,病榻上仍自我折磨 想起婆婆生前最愛乾淨,吳品瑜強打起精神,起身清潔她在家裡的專用廁所。一開門,赫然發現馬桶周圍、洗手台竟全沾滿了早就乾掉的糞便...原來,婆婆曾在這窄小的空間如此奮力掙扎,用盡全力捍衛她僅存的一絲絲尊嚴。想到婆婆的無助,吳品瑜放聲大哭。 「都是乾掉的大便,我刷得多用力,她的掙扎就有多深。同時我也反問自己,等我失能或臨終時,我想留給子女的是一堆糞便汙漬,還是我在病榻旁願意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可以好好愛我?」 婆婆需要幫忙,卻始終沒有開口。「我打掃完以後充滿罪疚,為什麼我這麼不理解她?婆婆當初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其實沒有不對,但這些很重要的事情,能不能在生前就讓別人知道?」 其實,婆婆強烈的自我防衛,源自於她困苦的童年及夫家的欺凌;長期的低自尊與缺乏安全感,讓她無法輕易表達愛與接受愛,這些未曾被療癒的情緒,最終在病榻上形成了自我折磨,與家人的不知所措。 回應自我需求!臨終就是日常生活 成長於家暴家庭的吳品瑜,也有著相近的生命軌跡。過去,她習慣以犧牲、奉獻換取旁人肯定,直到十多年前,檢查出體內有顆腫瘤,醫生宣判可能是惡性時,她才痛哭失聲,驚覺生命不該如此。 「我這輩子努力做個好孩子、好太太,卻從來沒有好好為自己活一天,從來沒有好好陪伴過自己。臨終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你最對不起的是自己。」 自身經驗加上病榻旁的經歷,促使她花了五年時間,細細回顧和婆婆相處的生命歷程,最後集結為《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一書,並在一次次的自省中,把自己的身分逐漸從「照顧者」翻轉為「被照顧者」,思考方式從「在世者」換位為「臨終者」,體悟生命將盡時,病榻上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吳品瑜認為,平時大家喜歡掛在嘴邊的「愛自己」、「不留遺憾」,不能只是口號,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一味犧牲、忍耐。 臨終時,才能擁有生命的滿足。 療癒內在小孩,善終從當下開始 「以前每次點餐,我都跟女兒說『妳們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我隨便都可以』,但現在我不會了,我會表達我喜歡吃什麼、我喜歡的顏色是什麼。」 「我也會主動跟大女兒說,媽媽以後不想在德國走完最後一哩路,也不要在醫院,我要回到台南家裡,因為台南的家陪我走過生命每個階段,這對我很重要。」 學會表達需求,也坦然面對曾經受創的自己。 例如,親子衝突時,吳品瑜試著拋下台灣母親慣有的「受害者」思維,她不再說「為了照顧你們,我20年沒去工作!」或「以後你自己當媽媽就知道了!」,而是思考「為什麼女兒的行為會讓我受傷?是否跟我過去經驗有關?接著我就去陪伴我的『內在小孩』,療癒最初受傷的自我。」 能夠真實面對自己、陪伴自己、療癒自己,臨終時才能以最舒坦的姿態,敞開心房,接受家人的體貼,不剝奪子女愛的權利,讓彼此愛的力量,循環共生。 陪伴無可取代,台灣長照有優勢 走過照顧現場,問起德國與台灣長照的異同,吳品瑜說,「德國有很好的長照系統,但他們缺乏的卻是台灣的強項─親人陪伴。送餐的便當,婆婆都沒有吃,但我煮了她最愛的牛肉湯,我們圍著她一起吃飯,她胃口好得很!」 「德國的親屬連結沒有台灣強,這沒有對錯,但台灣人很願意親自照顧,所以政府推動長照,應該加強把資源投注在照顧者、居家醫療人員身上,讓每個人都能在家善終,讓照顧者也有好的陪伴,這樣才是生命自主。」 善終,必須沒有遺憾,而沒有遺憾,必須從每天聆聽自己的聲音、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做起。這些,都是吳品瑜從癌末婆婆身上最真切的體悟,也是這位總是跟她不對盤的老奶奶,送給台灣媳婦最深的祝福!●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做媳婦最高境界,是擁有不喜歡對方的權利!不是讓婆婆喜歡上你,而是懂得尊重你.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成為擁有高人格的熟齡族,要向這2種人看齊、學習.4有運動、有吃藥,血糖為什麼還是好高?藥師:控制糖尿病,別忘了這3件事
-
2020-09-12 新聞.長期照護
「為什麼都是我在顧?」婆婆住院媳沒照顧遭指責!長輩照顧該如何協調?
一名小姐在爆廢公社發文:「請問大家一個問題,婆婆癌症住院,媳婦就該去照顧?沒去照顧就讓親友指責。感覺,婆婆生病都是媳婦的事,與兒子不相關。而且,婆婆還在親友面前抱怨,說媳婦都不去照顧她,因為在婆婆的認知裡頭,以前她當媳婦的時候,幫忙照顧公婆,所以現在換她當婆婆,她生病了就該由我照顧她,所以,婆婆才會抱怨,我不去照顧她。一直以來,婆婆對我很不好,都是一隻笑面虎,在親友面前假裝對我友善,在親友背後酸我刺我,也經常聯合我老公對付我,明明我先生做錯了,婆婆還是罵我出氣!所以,我常想,是不是婆婆太壞了,所以才會得癌症?如果婆婆對我很好,我肯定會照顧婆婆。說實話,婆婆得癌症,我沒有開心的感覺,只是覺得她很悲哀,因為再也看不見,她那副要砍了我的表情。剩下的,只有憔悴的病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扶養責任無法完全平均分攤儘管要照顧年邁父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經濟狀況等都各不相同,這讓兄弟姐妹間扶養義務的分擔不可能完全相等,也因此會常聽到有子女抱怨「為什麼都是我在照顧?」覺得自己是被迫接下扶養父母的重擔。根據統計,長照家庭最常吵架的原因就是「費用分擔不均」。處理過許多扶養糾紛的桃園市調解委員陳玉琴指出,傳統的調解原則是「賺得多的子女多負擔一些費用」,一般都能接受,但少數還是會計較父母以前偏心誰、給誰比較多財產,彼此把差別待遇數落過一輪後才決定是否照顧父母。委員表示針對子女照顧及扶養的協調,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心結及不公平感,讓每個人提出自己各自可負擔照顧和扶養費用的情況,再針對經濟能力進行協調,只有兄弟姐妹間彼此設想、忍讓,才有可能盡快達成共識,也不會讓父母看到自己被孩子推來推去而感到傷心。不是照顧父母,就可以代替他們處理財產委員也提出了一些例子,提醒大家不要認為自己承擔較多照顧責任,自己就有權代替失能的父母處理財產,包括使用父母的存款支付長照費用等。就算父母已年邁,但在他們生前處分其財產還是要獲得授權,並與其他兄弟姐妹協調清楚。她說先前有個人在父親生前拿到存簿、提款卡、密碼、印章,以支付醫藥費或喪葬費等必要所需,然而他在父親過世後提款110萬支付費用,卻被其他兄弟姐妹提告偽造文書、詐欺取財等罪。而這樣的狀況其實很常見,儘管老先生生前便將所有財產交付予他,但爸爸過世後授權關係就會消滅,因此遺產在尚未分配前不能由一人提領,除非在全體繼承人的同意下才可動用。所以在支付父母長照費用時,最好把錢的所有人分清楚,並保留收據以避免爭議發生。衛福部推出長照2.0,給予補助及照護服務為了建立社區長照體系,衛福部推出《長照十年計畫2.0》,具體服務包括照顧及專業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提供短期照護讓家庭照顧者獲得休息)。可以申請的對象包括:50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55歲以上失能的原住民、65歲以上失能的老人,或是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老人。這些服務項目有補助嗎?依照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4個項目進行補助,一般家庭負擔給付額度的16%~30%,中低收入戶負擔5%~10%,而低收入戶則可免除所有費用。
-
2020-09-08 橘世代.健康橘
「我的婆婆殺了我」隱藏在婆媳背後更重要的事 律師:一定要寫遺囑
有個女生,因為婆媳問題而尋短,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迴響,個案裡的婆媳問題就不多說,因為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很難從臉書上的隻字片語去了解,我只能從通案的狀況去表達我個人的見解:婆媳關係要能妥善處理,只有三個訣竅:首先不要住在一起!其二仍然不要住在一起!其三還是不要住在一起!如果真的逼不得已要住在一起,還是有三個訣竅:老公在幹嘛?老公在哪裡?老公死了嗎?住在一起,摩擦就會多。如果連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同住都會有許多爭執,那就更別說沒血緣關係的「類女兒」會跟婆婆有多少衝突。別住在一起,對彼此都好。有時候那還是一種「領地」的概念,廚房是誰主導的?家裡佈置怎麼擺?七月半要不要拜拜?這都是可能的引爆點。所以,能減少衝突、相敬如賓就好,別讓類女兒變成了累女兒或是淚女兒。如果非得住在一起不可,那麼老公的角色就很重要了。這時候我要奉勸一句話,給自我感覺良好的先生:你的中立,只是偏袒。老婆跟你抱怨,婆婆不敲門就進房間,你說,「我已經跟媽媽說過了,她就是這樣,我能怎麼辦?」這不是中立,這是白目。要再舉例嗎?「我已經跟爸媽說過,請他們不要再念了。」「我知道是你對,但爸媽年紀都大了,你就不能忍耐一下嗎?」「你們兩個人各有立場,我不方便介入。」那就是老公死了。要知道,寄人籬下這種事,已經很委屈,結果跟老公反映,老公要寄人籬下的人忍耐、算了、別計較。要不要計較,是受傷的人決定,不是加害人或旁觀者決定好嗎?這種中立,就是假中立,跟藍綠一樣爛的意思是相同的。「鄉愿,德之賊也。」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下一個問題了。如果妻子過世,婆家有沒有權利主導妻子的後事?不讓娘家知道死訊、娘家看女兒手機要簽署借據、遺體如何安葬要看婆家意思、甚至告別式沒有娘家人的名字?這個恐怕是誤會了。通知死訊,比較是道德問題。但如果女兒在婆家自殺,娘家第一時間竟然不知情,夫家可能得要想想,當年到底給了多少聘金,把這個女人的權利買斷,才有這個權利封鎖死訊。其次,妻子過世,財產究竟由誰繼承?夫,當然有一份,剩下的就是看有沒有兒女,如果有,就是跟兒女平分,娘家確實沒有資格說話。如果沒有,女方父母還健在,那就還是擁有一半的遺產繼承權,女兒留下的遺產在沒分割之前,屬於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娘家人當然可以使用手機,簽什麼借據?所以,如果覺得這段婚姻很不快樂,又不想離婚,一定要寫遺囑,除了特留分以外,全部都給自己的娘家人或是可以信任的人,並且寫明遺囑執行人,否則以後肯定會有爭議。當然,我也想不透為什麼「不想離婚」,提出離婚的勇氣一定要有,死都不怕了,幹嘛怕離婚?再說,死了以後,話語權就是別人的,連為自己辯白的機會都沒有,死了,不過只是爽到某些人,對於真正的家人來說,只不過親痛仇快而已。接著,我們來談後事。台灣的法律,對於遺體要怎麼處理、葬禮要怎麼安排,在民法並沒有規範,殯葬管理條例也非常不明確,連請求都欠缺依據。原則上,當然是尊重亡者的意願,但是遺體的性質,目前實務見解還是傾向認定是物,頂多是「具備殘餘人格權的物」,最終的處理方法,例如要如何安葬、用什麼方式安葬、葬禮誰安排,都是由繼承人或親屬會議決定。所以,如果真的在生前沒有透過遺囑表明自己的想法(其實即便表明,在世的親屬可能也不一定會尊重),可能就只能透過親近的親屬開會決定,但是台灣的親屬會議規範又很不明確,由哪些人組成、如何組成都不好說,所以,我會建議這位媳婦的家人,自己組成親屬會議,決議以後,向法院請求「協力處理殯葬事宜」,應該可以取回至少喪禮的主導權或是遺體的安葬權。最後,「生是娘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只能說是好可怕的鬼故事。本文轉載自《呂 秋 遠 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我其實並不想帶孫子!」如何對子女開口?理工男vs.文藝女 退休後夫妻關係考驗的開始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9-05 養生.家庭婚姻
不堪被長期霸凌 媳婦網上控訴「我的婆婆殺了我」!
據《爆料公社》指出,一名女子是媽媽也是個媳婦,婚後疑似受不了婆婆的長期言語霸凌、恐嚇對待,每天都要看人臉色過得膽戰心驚但又無力改變,於8月9日以「我的婆婆殺了我」為題在網路公開發文控訴被婆家霸凌的心情。她寫道「我的婆婆殺了我。嫁來的幾年,每天過的膽戰心驚,我還是太天真,以為自己能變正常……天天看人臉色活著真的很累,不是想死,是活不了了,三不五時的言語霸凌,說錯一次話,就無視你、恐嚇你。夠了。我連想正常點活著都不行,謝謝指教,我不在就好了。」「對不起,親愛的老公和兒子,媽媽還是很愛你們,只是我已經沒力氣再走下去了,不用原諒我,我只是個懦弱的人,偉大的婆婆,你的業造成這樣的結果。」接著寫道,「親愛的朋友,認識大家很好,讓我渡過一段正常的愉快時光,讓我曾經有力氣逃離痛苦的地獄,只是我自己又走進了新的地獄,然後無法再改變了。早安、午安、晚安,永遠不見,我解脫了。」事後夫家疑似隱瞞她過世的消息,直到娘家人在臉書發現不對勁才得知死訊;而夫家人不准娘家人去碰她遺體和遺物,訃聞也不放該女還活著的父母名字,甚至想將該女的臉書發文及留言刪除,引發網友熱議。文章轉傳後,不少網友看完內容感到悲傷且憤怒,紛紛留言表示「到底是怎樣的婆家才讓妳選擇這條路」、「這婆婆太可惡了吧,還想辦法要刪這則公開的遺書」、「婆婆罪大惡極等著下地獄吧」;也有網友留言「一路好走」、「下輩子一定要更幸福」、「希望能找到真相,娘家硬起來,找出真正原因」。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女子的老公面對媒體詢問,連嘆2次氣且不願多透露細節,僅簡單表示:「我目前還有孩子要養」,更說:「網路的東西不可信,我拒絕回答」。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9 橘世代.愛玩橘
旅伴好重要!熟齡自由行必找5種神隊友
熟齡族挑戰自由行,常擔心不會規劃、不知找哪種旅伴和去哪玩?旅遊部落格作家Lucas阿嬤推薦熟齡族揪人出遊,先找到五種達人,就能解決煩惱!第一種行程達人,負責所有行程規劃,包含時間、交通、住宿等,通常稱「包婆」或「包公」。第二種搶票達人,負責搶交通套票如廉價機票,需留意搶票時間。第三種訂房達人,預訂飯店、回報行程達人有窗、無窗房差價、免費或加購早餐等資訊。第四種記帳達人,旅行中管理公帳,負責付錢和記帳。第五種是沒意見達人,人人想選但不好當,臨時更動行程或增加預算,也要說「沒意見!」推薦3條旅遊路線1.熟齡旅遊路線一:高雄美濃永安老街-【搖籃咖啡X惠如小屋】充滿日式警察分駐所庭園文藝風-【啖糕堂】當地小農食材製作麵包,明星獨家水蓮麵包-【錦興行藍衫店】保存傳統藍衫製程-【果然紅農藝生活】在地文創作者和小農產品展售平台2.熟齡旅遊路線二:桃園大溪新南老街-【蘭室】百年歷史老房,品茶導覽古蹟建築-【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日籍媳婦香子媽媽主廚,獨立書店3.熟齡旅遊路線三:台東海線一日遊(一景點,三個吃到飽)搭乘台灣好行到【三仙台】-跳班車到【都歷】,參觀阿美族民俗中心,免費欣賞傳統歌舞-回旅宿休息-騎單車前往【鐵花村】更多旅遊故事可前往Lucas阿嬤愛旅行粉絲團【熟齡旅遊直播影音】熟齡旅遊系列專輯↘↘↘【熟齡行腳01】阿嬤旅遊部落客:「我不潮,我只是愛自己」【熟齡行腳02】小孫子陪伴阿嬤旅行 讓阿公學會分擔照顧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者多疑 照顧宜「順勢而為」
許多人照顧失智長輩,遇上他們多疑,或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往往希望把他們拉回現實世界,結果卻引發更多爭執、衝突。臨床心理師建議,這時盡可能「順勢而為」,安撫他們或給予安全感,不要直接修正長者的行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失智症是一種大腦疾病,隨著萎縮、退化,也會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症狀,視失智症種類不同,發生頻率約10%至70%。多疑、妄想或幻覺,是失智症常見症狀,除造成病患更多的不適感,照顧上更是一大挑戰,也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高振傑說,「多疑」常和記憶力不佳有關,記憶力愈差,情況也愈惡化,他們常懷疑東西不見是被偷,或以為兒女帶他住院是為謀奪家產。「因記憶力不好,失去安全感,擔心受騙。」高振傑說,可找一些舊照片或播放老歌,透過懷舊喚回患者失去的記憶,也有穩定情緒、延緩失智的效果,溫柔的撫摸或擁抱,也較能讓他們有安全感。比起「多疑」,「妄想」的固執、怪異程度更高,患者卻是堅信不移。常見的有被偷妄想(兒子偷存摺)、被害妄想(媳婦在菜裡下毒)、嫉妒妄想(老公跟外籍看護偷情)等,高振傑說,與其和患者爭辯,不如「順勢而為」,順著妄想達到照顧者的目的。他舉例,若患者認為自己被兒子陷害,不願就醫,可找和患者關係較好的人,說服他為反擊陷害,更要去醫院證明清白,達到就醫目的。至於「幻覺」,雖不太會造成干擾,卻可能釀危險。高振傑曾遇過案例,患者見窗外有人對他揮手,往窗邊走過去,險些跌落窗外,這時應改善環境,如關緊或讓窗戶不易開啟,以免發生危險。高振傑指出,患者除要定期回診就醫、做評估,家人也要避免對長者過度期待,不要認為讓他們回到現實才是對的,或企圖修正精神症狀行為。他建議以正向鼓勵或包容,讓長者的症狀與自身、家庭共處。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19 該看哪科.兒科
喝母乳較瘦小 需補鐵與維生素D
母乳中有配方奶無法取代的營養,但渴望養出「米其林寶寶」的婆婆媽媽們,看著喝母乳長大的孩子總是比較瘦小,常會批評媳婦沒讓小孩吃飽。基隆長庚醫院團隊昨日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喝母乳長大的孩子與喝母乳搭配配方奶的孩子相比,較缺乏鐵質與維生素D,建議哺餵母乳的家長,可以在孩子4個月後,替孩子補充富含鐵質、維生素D等副食品。長庚醫院團隊針對630名一個月大嬰幼兒進行研究,其中純母乳哺餵的嬰幼兒有191名,使用配方奶或是母乳配方奶混合哺餵439名,團隊從嬰幼兒一個月大時,追蹤到三歲,測量嬰幼兒的身高、體重、頭圍、生長營養素等。結果發現,純母乳哺餵超過4個月的嬰幼兒,一歲以後,成長曲線多在標準範圍,但身高多落在低標,像是純母乳哺餵的嬰幼兒一歲身高落在低標占21.6%、二歲占19%、三歲占22.9%;喝配方奶或是混合哺餵的嬰幼兒,身高落在低標的比率,一歲占13.1%、二歲占9.6%、3歲占18.2%。針對營養素的調查,純母乳哺餵的嬰幼兒,一歲時出現缺鐵性貧血的機率是34%,是混合餵養孩童的9倍;維生素D不足比率為60%,是混合餵養孩童的6倍。不過二歲以後,純母乳哺餵的孩子鐵蛋白指數即逐漸恢復正常,分析與孩子開始攝取魚肉類等食物,助攝取足夠鐵質,但血清維生素D濃度,一直到三歲仍持續偏低,原因不明仍待研究。基隆長庚醫院兒科主任廖穗綾表示,為降低寶寶成長緩慢疑慮,建議以純母乳哺餵的媽媽,應每日補充口服維生素D400IU,當孩子4個月大時,鐵的補充則可藉由副食品來加強,若未開始使用副食品或進食狀況不佳時,可每天補充口服鐵劑每公斤1毫克。
-
2020-08-17 新聞.長期照護
家中老人病倒不用慌 出院仍能轉銜長照2.0
現今社會擔心家有一老恐吃不飽,少子化社會不像過往大家庭隨時有人手可照應給予協助,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自2017年9月執行出院準備服務轉銜長照2.0計畫,提供病患人照護需求,減輕家屬的壓力。桃園醫院出院準備服務護理師張伊寧,已從事出院準備服務工作10年,她說曾遇到有位高齡104歲的阿嬤,5年前跌倒後生活就需他人協助,當時家中僅有兒子及媳婦,孫子女們都在外地就學及工作,礙於阿嬤本身有聽語障及家中環境無考慮申請外籍看護及機構照顧,就由當時寒假的孫子照顧,寒假結束後面臨白天無照顧人力的窘境。經院方與其家屬一番溝通後,家人同意申請長照2.0資源,協助阿嬤用午餐、更換尿片、交通接送,並向當地縣市輔具中心租借輔具,包括氣墊床、便盆椅及輪椅等,藉由長照資源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不用在上班空檔疲於奔波,或擔心家人狀況。張伊寧表示,桃園出院準備服務轉銜長照2.0計畫,呼籲住院病人及家屬及早的了解後續照護可能面臨的狀況,提早準備,若有進一步地照護需求,在出院前可主動向院方詢問「是否有出院準備服務?」張伊寧說,出院前三天即轉銜長照2.0,可藉由政府資源共同協助返家照護的人力、能力及物力的準備,並且在住院期間由醫療人員指導主要照顧者返家照護技巧,以減少不必要的再入院,降低醫療的消耗,增加病人的照護品質,創造民眾、醫療人員、政府3贏的醫療環境。
-
2020-08-14 橘世代.好心橘
為人剪髮70餘年-99歲理髮師一生為善,攜兒孫義剪
今年99歲的理髮老師傅沈駿魁,為人剪髮70餘載,早年的多位彰化縣長都在他面前低頭,讓他「修理」門面,20多年來,他每年都帶著兒孫到南投埔里基督仁愛之家為老人家義剪;去年6月,他因為無法站立太久,才離開理髮崗位,在他的身教言教下,6名子女以及兒孫們都十分孝順,也都以他為榜樣,持續對社會付出關懷。沈駿魁為人謙和,教養3子3女從未打罵,卻難掩堅毅的韌性。他的妻子早逝,當時長子才讀高一,么女才5歲,他父代母職,茹苦含辛將子女養育成人,且事業有成,目前四代同堂。他現與次子沈瑞昌同住,其他子女雖然散居各地,但都會不定時回來探望,其樂融融。出身理髮世家的沈駿魁,7個兄弟姊妹有6人以理髮為業,他是在20多歲時,跟日本人學理髮,還學會為人按摩頭頸,在當時很少見,很受歡迎。當年他在彰化縣政府側門附近開店,那時候的幾任縣長包括陳時英、呂世明,還有縣府主管都是常客,生意好到連縣長要剪頭髮都要預約,當快輪到縣長時,沈瑞昌都要到縣長官邸通知。沈駿魁也傳授技藝給6個子女,當生意很忙的時候,孩子也沒有閒著,幫忙顧客剪髮、洗髮或清掃。到現在,只有次子沈瑞昌,及沈瑞昌的次子沈祐民繼承衣缽,在沈駿魁去年放下剪刀退休前,三代同堂從事剪髮,曾是一段佳話。沈瑞昌說,父親剪髮技藝好,待人和善,很多人從小到老都指定要給他剪髮,曾有一名從公賣局退休員工,從國小起到現在,50多年來,都固定前來剪髮 ;有一次,一名駝背而且鬚髮蔓長的老人家出現在店前,他二話不說,免費為他剪髮梳洗,還包給紅包;另有一名即將臨終的顧客,三更半夜來店裡,給他做人生最後一次的服務。沈駿魁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教育子女以愛,並以身作則為善,921大地震後,20多年來,每隔一個半月,他都由次子沈瑞昌夫婦及孫子沈祐民陪同,一起到南投埔里基督仁愛之家,為將近100名老人義剪服務,每次服務及交通時間就需花將近10小時,全家人一同做公益,持續到現在。沈駿魁目前仍耳聰目明,說起話來仍很有條理,顯然養生有道。沈瑞昌說,父親不菸不酒,除了忙於工作外,也有多元興趣,很多百岳都有他的足跡,也打太極拳,還寫一手好書法,怡情養性。自從沈駿魁去年行動不便以後,家人都格外照顧他的起居與健康,沈瑞昌怕他下床跌倒,都得陪著睡。主要照顧沈駿魁的是二媳婦及大女兒,二媳婦在醫院服務近30年,對於健康照護非常熟悉,是沈爺爺最好的看護,同住彰化的大女兒,也隨時來陪伴照應生活起居,協助沐浴。其他在外地的兒女心繫著父親,也常回來探望。為人剪髮70餘載,沈駿魁看盡人生百態,也深有體會,他說,做人不要計較,要與人為善,而自己最大的快樂就是為客人剪了好看頭髮,客人高興,自己也就跟著歡喜。唯一繼承剪髮刀的孫子沈祐昌說,長期跟著爺爺從事義剪,感受到爺爺對社會的付出與關懷,是他學習的最好榜樣,將來他也會持續做下去。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200好漢做公益 「水幫漁協會」3分鐘籌到弱勢善款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7-29 養生.樂活人生
23歲就被醫生說活不久!71歲劉墉:有一分氣,就欣賞世界一分的美
編按:是作家也是畫家的劉墉,今(2020)年出版《小沙彌遇見劉墉》《爸爸不會哭》2本新書,一是生活禪小故事,背後是他看待世事的豁達眼光,另一則是關於女兒出嫁、關於熟年的心情。年過七旬的他,天天與氣喘為伍,去年還動了腰椎手術,但看待生死、親子與人生裡的逆境,依然一派劉墉式的奇趣。活了大半輩子,有沒有什麼故事,是你想一再說給年輕的孩子聽的?劉墉的書如《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系列,在5、6年級生的年少時光,以一則則小故事指出人生不同的思考方向。今(2020)年71歲的他收錄了過去50年寫的生活禪小故事,配上親自新繪的水墨插畫,並邀兒子劉軒與女兒劉倚帆翻譯(太太則是監製),合一家之力推出《小沙彌遇見劉墉》。小沙彌就像俗世中的你和我。有回他抱怨庭院裡的落葉掃了又來、掃了又來,覺得根本就像煩惱;師父卻認為這比喻甚好:「煩惱來了,掃掉!煩惱再來,再掃掉!」「今天落,今天掃;明天落,明天掃。不必擔心因為掃了會再落,就不掃。」今日難處今天當,不去煩憂未來,這種看待世事的豁達,實在很劉墉。就像他常講,「每天都打電話給子女的父母,其實是滿可憐的,心情一下起一下落。孩子一說怎麼了,父母就睡不著覺,第二天又趕緊打電話,結果孩子說沒事呀,昨天只是不高興。你慘透了,他卻像個沒事人。」語畢,劉墉馬上承認,自己也屬於掛念孩子的父母,「我很慘呀!」他大笑。大多時間與孩子分隔兩地的他,每天都跟女兒通email,採訪前一天他才剛叮嚀女兒要多運動、注意身體。「掛念子女雖然辛苦,但也是種幸福。就像癢,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癢的感覺,就不會享受抓癢的滋味。」這是父母天性,但也要學會豁達放手,「揪著然後放鬆、揪著然後放鬆,這人生就有收穫了!」在牽掛的鬆緊之間,親情累積成人生中的一張愛的密網。過度操心的父母 反會成為兒女的絆腳石去年女兒出嫁,劉墉原先擔心自己會老淚縱橫,沒想到婚禮從頭笑到尾,女兒的幸福感染了他,但劉墉更明白孩子長大了就要放飛。他曾說,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個體,一步步走向外面世界,是人生的必然,「他們嫁娶了,是父母完成了任務,把快樂的小鳥放飛呀!」就像蒲公英的白絮,隨著微風吹向遠方,父母能做的,就是祝福孩子有段平安旅程。雖然掛念,他謹記不打擾孩子的生活。當兒子劉軒結婚,就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是別人的老公、爸爸,就連面對孫子、孫女,即使祖孫關係親近,卻不過分黏膩。有回,孫子上直排輪課不認真還搗蛋,挨媽媽罵,當爺爺的不忍看孫子遭罵,撂下一句「爺爺避難去了」,便溜回對門畫室畫畫,以示對媳婦教育的尊重。不只生活不干涉,連兒女在職場的創新,劉墉現在也太不給意見了。發生過這樣的事:2015年劉軒參加中國節目「我是演說家」,事前劉墉思量競爭既激烈、製作單位可能會有些「特殊考量」,擔心不是兒子能控制的,沒想到劉軒仍拿定主意去了,甚至贏得第一名。後來劉墉自省:「這小子如果沒有老子在、老子少講話,會比較有潛能。」便在臉書寫下:「過度操心的父母,非但不是助力,還可能成為絆腳石。」生病就像人生暫停鍵 空白裡也有享受聽劉墉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目光炯炯,很難想像他一直是和大小病痛為伍的人。他從小就罹患肺病,高中無故吐血休學一年,還有嚴重氣喘,心臟也有問題,總是缺氧,再加上食道逆流,只要一天不吃藥,酸水就能湧到喉嚨。去年他動了腰椎手術,在背上切了10公分的口子,打入4根釘子,「最近我還發現腦袋少兩根筋!」他去醫院照了磁共振造影,竟發現腦袋裡完全沒有調配血液流動的威利氏環,醫生說這是腦發育不全。年紀漸長後每個人多少都有病痛。長年與病共處的劉墉認為,如果不是病到不省人事,生病不算是件壞事,反而可以充實自己。疾病,像是人生的暫停鍵,讓自己多了喘息時間,「就像走台階,一步步往下,遇到一塊平地,生病就是供你喘口氣的平地。」高中休學那一年裡,劉墉盡情看愛看的書,畫想畫的畫,開始對文學和詩詞感興趣,並發展出自己的繪畫風格,就此改變了一生。去年腰椎手術復原期間,既然不能彎腰畫大畫,就坐在椅子上刻印章,從原本的日常軌道岔出一條小路,在看似空白的階段裡自得其樂。「我的病都是哪一天氣不喘了、腰不痛了,我就覺得好幸福。它已經成為你的朋友,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我很感恩能活到今天。」灑脫人生的態度 隨時走人也不牽掛藥罐子竟然活到古稀之年,連劉墉自己都覺得是個奇蹟,所以他看淡生死,「我『總是』想到死亡,我的人生態度是任何一刻都可以走人。」他認為離世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安往生」,就是在走的那一刻,心裡沒有牽掛。在生前,就把要說的話說完,要交代的事安排好,有虧欠的也都彌補,有遺憾的則都釋懷。人不能預知自己何時離開,所以在中壯年時就要提早準備,「當你心安了、少牽掛、少擔憂,自然有正面能量,也容易健康長壽。」劉墉很早就做好安排,除了打點收藏,採訪前兩天剛交給兒子所有的保險名單。很多人到了中年才意識到生命倒數,劉墉則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人生無常。3歲離開親生父母,6歲生父因肺病過世,9歲養父又因直腸癌病死,13歲家裡一夜之間失火燒盡,16歲突然吐血休學,19歲母子被迫搬到違章建築區,23歲兵役複檢,醫生確定他不用當兵,同時宣告他活不久了。當下劉墉五雷轟頂,「我告訴自己,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人生不虛度 連半天都不要混從此,他珍視活著的每一天,從不浪費時間,也很少應酬,「如果明白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就不會懵懵懂懂把今天混過去,我不混過半天的!」「我以前看到一句話,給我很大的警惕──年歲大了,就失去追求卓越的能力。」劉墉拒絕這個套路,他偏要不斷進步。女兒念書時有回考數學帶計算機赴考,劉墉說以前我們考試都用手算,女兒忍不住回說:「以後我可是要上火星的!」彷彿想把老一輩遠遠拋在腦後。但其實劉墉追求卓越、學習新東西也有這股上火星的氣勢,仿若要像莊子《逍遙遊》的大鵬鳥,一飛衝天,一路往上!去年他完成了這輩子最大的絹本山水《仿范寬雪景含林圖》,畫作高達2公尺,寬達3公尺,還臨摹了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精細還原畫中的山頭樹叢、岩石紋理。近來則愛上畫童年的花,馬纓丹、蜀葵、朱槿……在一筆一畫間琢磨,也靠近童年的回憶。曾有朋友鼓勵他多訓練核心肌群,有助改善腰椎滑脫,但對劉墉來說,在藝術表現上的卓越更重要!光健身這一小時,就能畫多少畫、寫多少文章?在創作領域極盡探索,對他來說,顯然重要的多。和病痛共存 有一分氣就欣賞這世界一分的美和劉墉談話,一雙眼睛比銀燦白髮還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彷彿有著孩子般對世界的好奇!身為5、6年級生年少時的心靈導師,將如何為我們的人生下半場指出新的方向?劉墉沒直接回答,反倒說起兒時家裡失火的回憶:滅火後,一眼望去黑壓壓的景色,讓他想起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畫,一幢幢日本房子矗立在黯藍夜天下,一派詩情畫意。整塊地燒得不見房子,只剩土做的廁所沒燒掉。雨天上廁所時,上頭滴滴答答,下頭也滴滴答答,他就背起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到了晴天上廁所,看到滿天星子,他又想到希臘劇場,覺得浪漫至美。就連四周燒焦柱子的焦味,和家裡曼陀羅花的香味摻在一起,「我突然覺得我好像在廟堂之上,美極了!」「可能我這人駑鈍,碰到很慘的事都不覺得慘。」他笑著說。對他而言,比起花時間來感受慘,實實在在地活著,好好感受這世界,才是更重要的。即使和病痛天天相依的劉墉,仍深愛旅行,平時則每天按表操課,伏案寫作,勤快寫生,「有一分氣,就欣賞這世界一分的美。」頑皮如他,又補了一句:「難道活著只是為了看明天早上的太陽出不出來嗎?我覺得這還比較痛苦。」原文:23歲就被醫生說活不久!71歲劉墉:有一分氣,就欣賞世界一分的美
-
2020-07-28 科別.新陳代謝
85歲糖尿病嬤臥床屁股痛 中山附醫:老人盛行率達29%
81洪姓阿嬤罹糖尿病長期臥床,因尾底骨、右腳踝的傷口痛、發黑,前來探視的二媳婦幫忙量血糖發現,阿嬤血糖飆高超過300,經送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會診院內傷口中心,發現阿嬤血糖控制不好,加上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護理師追蹤,並提供LINE諮詢,如今阿嬤傷口逐漸改善,擺脫屁股痛的日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說,壓力性損傷簡稱壓傷,是急性住院或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好發於老人,盛行率在居家照護高達29%。陳俊嘉指出,同一部位受壓、缺氧超過二小時,一旦發生壓傷,除會造成疼痛不適、體表變形,也會增加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延長住院天數,同時護理時數及成本上升,降低病人生活品質,壓傷預防在於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營養包括熱量、蛋白質要夠。家屬表示,洪姓阿嬤與阿公、外傭同住,阿嬤有口服藥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不好,尾底骨、右腳踝有傷口,一年多未好,外傭來7個月,沒有協助量血糖,直到二媳婦探視,發現阿嬤頻頻喊傷口痛,一量發現血糖飆高,協助就醫。院方經評估傷口後發現,阿嬤的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尾底骨、右腳踝碰觸床面壓傷,去年9月到院時,傷口8公分見方、深1.5公分,已見筋膜,判為最嚴重四級壓傷,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獲改善,到去年底追蹤,傷口縮小到2.5公分見方。家屬感謝阿嬤入院後獲醫護團隊細心的照護,尤其感謝傷口照護護理師,不僅每日探視阿嬤,提供基本傷口照護技巧,並以簡單明瞭的步驟進行衛教家屬,從傷口的評估、減低壓傷的危險因子、翻身技巧、傷口敷料的選擇等,讓家屬很快地獲得正確的照護知識與技巧,同時也由營養師,提供完善的營養照護,以幫助傷口癒合。
-
2020-07-26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男人在婚姻關係的盲點
網路上有一個問題被廣泛討論,題目是一個女孩即將到男友家吃飯,女孩在網路上詢問:「飯後要不要洗碗?」網路上有許許多多的回答。有個電視台還作了調查,被問到的女孩有人肯定的回答:「要幫忙洗碗,因為可以表達感謝並顯示家教。」也有人給了否定的回答:「不幫忙,因為自己是客人,而且第一次出現就洗碗,恐怕以後終生要洗碗了。」節目也詢問幾個未來的婆婆,回答倒是千篇一律:「希望兒子的女朋友會幫忙洗碗。」關於洗碗,我的親戚間流傳一個笑話,大伯母是威嚴十足的婆婆。她去美國看兒子,發現兒子在廚房洗碗,當場指責媳婦,「女人該作的家務事,不要勞煩男人。」讓媳婦下不了台。大伯母美國之行也去了女兒家,見到女婿在廚房幫忙,卻高興的連聲誇讚女婿夠體貼。以上兩個故事,重點都是女人。就我所知,男人去女友家,沒有飯後要不要洗碗的困擾。無論婆婆洗碗還是媳婦洗碗,傳統認為女性該操持家務。美國的心理學家作了一個調查,同樣裝潢的房間,一間收拾整齊,一間物品散亂,邀請受試者以整齊的房間作100分來評分。零亂的房間,如果告訴受試者是女性居住,評分平均40分;如果說是男性居住,評分平均70分。可見不論身處東方或西方,家裡如果亂七八糟,大家會怪女性沒整理。男性縱使邋遢,社會準則也較寬鬆。農業時代,男性負責戶外,女性負責家務。現代繁忙的社會男女都須上班,女性仍須負責家務,女人在沒有報酬的家務付出額外的時間,是兩性不平等的根源。以女醫師為例,女醫師上班時間被要求做與男醫師相同的工作,回家仍需操持家務。周末需要照顧子女,使女醫師在醫學會出席率偏低。作者到日本、韓國講學時發現,這種狀況非常明顯。白天看得到女醫師,晚上聚餐清一色是男性,更嚴重的是上班時候,女醫師也被期待作雜務,晨會的時候,我更看到女醫師負責泡茶!這一代的男人已經比上一代的男人承擔比較多的家務,肯買早餐、送小孩,但是烹飪、清潔或照顧老小,還是以女人為主。兩性平權之後,愈來愈多專家主張男性應該分攤所有的家務,原因是家務能鍛鍊身體,抗老化有益健康。例如烹飪需要擬定食譜、買菜、算錢、切菜和擺盤等等,可以運動,也可以訓練大腦及手指。又例如洗碗,有研究證實紓解壓力的效果勝過看電影。男人應該分攤家務,最重要的理由是女人在兩性婚姻當中的緊張、焦慮、挫折常來自單獨負擔家務。許多統計數字顯示,男女平均分攤家務是婚姻美滿的指針。2012年的調查,自覺婚姻關係美滿,性生活和諧的夫妻,多是平均分攤家務。相反的,僅由太太負責洗碗等家務的夫妻,容易婚姻失和。所以說男人與其買名牌包,送鮮花給太太,不如幫忙作家務,更能得到家庭幸福。
-
2020-07-24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女性居多…是歧視女性還是歧視男性?其實是歧視這件事
「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家庭照顧者中,超過八成都是女性,其中還不包括蠟燭兩頭燒的「隱形照顧者」。我們在訪問的過程中還發現,辛苦的台灣女人們擔任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往往被家人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甚至連自己也認為:「誰叫自己身為女人。」 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標籤,還是如此深遠地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但誰該是照顧家人的第一順位,是她還是他,或是「我們」一起照顧。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微笑地說:「雖然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都是女性,但不只是在照顧領域,台灣的女性自覺和性別平等,還有好長的一條路要走。」 話鋒一轉,覃玉蓉指出:「目前台灣的長期照顧者,如果感到處境堪憐,充滿層層疊疊的不安和壓力,主要是來兩個原因,一個是台灣勞動條件落差大;一個是台灣根本不重視照顧工作。」台灣對照顧者的勞動環境,一直都不太友善。 ▍ 不平等讓女性成了照顧弱勢 長期忽視更成了弱勢中的弱勢「台灣女性在職場上同工不同酬,薪資普遍只有男性的八成,回到家庭後,又需滿足家庭中對女性的期待角色;而台灣照顧者的人權太低,無論是本勞或是外籍勞工,其實都是都吃力不討好,有苦無處說的困境。所以當女性成為照顧者後,在勞動條件上的不平等,加上照顧勞動的不平等,容易變成『弱勢中的弱勢』。」女性容易擔任主要照顧者,其實符合了目前社會家庭對女性的期待,尤其是對於奉行傳統孝道的家庭,女性的相對剝奪感較低。但只因為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度較低,所以必須辭職照顧父母;只因為單身沒有嫁出去,就必須照顧父母;只因為你是媳婦,所以下班後還是得照顧公婆……每個因為的背後,都有脈絡可循;只不過許多照顧者長期照顧到最後,都會發出怒吼:「我受不了。」表面是損失了薪資、消耗了體力;看不見的長期損失更為嚴重。不只是犧牲了長期的職涯發展,甚至是磨損了健康、耽誤了健康,照顧者的重要時光與被照顧者綁在一起,如果沒有其他力量從中協助喘息,照顧者無形中累積的長期負面情緒與壓力,是非常可怕的,也難怪許多媒體以「長照悲歌」詮釋照顧者的現況。 ▍ 照顧本身不可怕 是社會讓這件事變得可怕覃玉蓉表示,社會在專業上,會認定照護工作應該是高工時、高專業,卻又在職業上,認為它是低成就、低報酬的工作-「因為照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我不要碰它。」那麼,到了最後,誰願意擔任照顧者呢?再來,一旦接下這個角色,似乎就注定了要為責任而「犧牲」。因為它的責任重,其他人不想做;因為它的專業,其他人做不來;家裡總要選個人來做,那就讓家裡薪資水準較低的人來做吧!仔細盤算一下,是不是發現其中許多矛盾和衝突的地方呢?需要照顧者,卻又不協助他;需要照顧者,卻又看不起他。所以覃玉蓉堅定地指出:「是社會促成血淚照顧者,是社會讓照顧這件事情變得可怕。」 ▍ 男性有脆弱的權利 性別平等其實讓男性較沒壓力在台灣,不管是女性或是男性,同樣能感受到在長期照顧上的孤立無援。除了女性權益還須長期抗戰、努力爭取外,更重要的是爭取「照顧者的權益」。許多女性因傳統觀念束縛、相對剝奪感不強,還能辛苦努力地過每一天,但對於台灣許多男性而言,剝奪感和自尊心都是十分強烈的,加上從小不熟悉與不了解照顧工作,讓照顧的每一天都苦不堪言,所以家總才指出「男性照顧者是高風險者」。「傳統的男性教養是不能哭、不能喊累,要堅強、要承擔,諸此總總,讓男性不願意向外求救,或是不懂得如何向外求救。當他們逼不得已成為了照顧者,容易比女性有更多的挫折感,也更不容易對外尋求資源。每天起床,要面對地還是漫漫不知盡期的照顧歲月,身、心、錢都不斷地被消耗,所以才說男性是高風險照顧者。」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性別平等,也是讓男性有了解和接受自己各種情緒的機會,真正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出他人期待中的自己。 ▍ 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 應該是讓照顧變成一件普通的事「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一個成熟進步的社會,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或誰就該平白犧牲,這首「長照悲歌」已經悲情太久了,也該換個曲調彈了。如果你不希望今天發生在別人家庭的事,明天發生在你身上,請與愛長照一起分享長照資訊,讓更多的人關心長照議題,促進公共照護體系的完善;甚至可以再更積極地規劃自己的健康老化。社會由眾人組成,沒有人可以完全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眾人之間是休戚與共,想要怎樣的未來,需要靠眾人來決定。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7-18 養生.家庭婚姻
白頭偕老很難?只要你能跨過破壞婚姻的這「五道坎」
兩個人戀愛後選擇結婚,典禮上舉杯敬新人「永浴愛河」,但婚後的人們卻常說婚姻像愛情墳墓,不知其因的愈想跳進來,在內的人又想往外逃!其實婚姻最大的考驗,是在脫下婚紗後的每一天柴、米、油、鹽,育兒、養家中不斷的現實中打轉與奮鬥,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除了努力迎接各項問題外,兩個人維持婚姻也需要許多的愛與包容,攜手面對前方的障礙,最後會發現幸福不難,只要跨過五道「坎」…一、結婚後的第一年新人磨合期,面對來自兩個不同的家庭,生長背景與生活習慣也有所不同,尤其是之前從未住一起過,所以也有些情侶贊成「試婚」,暸解彼此後,問題才會慢慢衍生,共同改進或是調整。婚後不再是兩人世界,需面對兩個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更是學問,當然婆婆也不再只是「阿姨」是「媽媽」,在對待媳婦或多或少難免彼此要再適應。二、老婆懷孕期結婚後大部份會先有二年的新婚期,所以危機在第三年,兩個人都有生孩子打算,於是面對老婆懷孕期間各種不適的,這時的老公很容易成為炮灰或是跑腿,當然此時最容易出現拌嘴或是意見不合。但最難適應的是停擺的「性生活」,孕期間不是不能有性生活,只要動作輕柔一樣也可以很開心。但通常女人都不自覺的有了母性,所以防禦性也很強,而且身體出現了許多變化,乳頭變大又黑、妊娠紋、變胖,這些會讓女性降低做愛次數。老公們這時有「器(武器)」難伸,如果此時男人沒有把持住分寸,很容易「走針」;勸各位老公們多體貼老婆,願意為你生孩子又挺著十個月大肚的女人,絕對是真愛你。三、孩子二歲前結婚有小孩後的前二年,絕對絕對很想再把小孩「塞回去」,照顧新生兒沒日沒夜,一直哭鬧不知該如何是好,怎麼哄都沒效!夫妻間把時間都關注圍繞在孩子身上,都沒空理對方了。如果老公又無法適時幫忙,很容易造成夫妻口角,久而久之彼此也不想花精力關心對方,婚姻危機就會慢慢出現。四、七年之癢婚後的第七年,也就是一個最大的關卡,前面這幾年,夫妻把時間都各自給了工作、小孩,感情愈來愈像親人,如果平時又有小孩一起睡中間,卡住了「愛愛」次數,很容易形同陌路,重拾夫妻間的火花與熱情,最大應該是先克服,把小孩「外包」給親人或信任的保姆照顧,兩個人去約個小會,放鬆一下,或是舊地重遊的走走旅行,都是可以提高兩個人熱情的方法,重要的是彼此要多溝通,共同渡過婚姻危機。五、中年時的更年期孩子都大了,不需要時時刻刻的照顧,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一個自然的現象,婦女到了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之間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則,脾氣也會變得暴躁,看什麼都不順心,但另一方面性事也會不協調,男性在此時可能「力不從心」,夫妻沒有平衡點下,危機就會接腫而來;建議:或許夫妻也退休了,此時,可以共司再找生活重心,一起運動或是健行,學習新事物也是不錯的改善方法。婚姻的「坎」,就看能否跨過去。婚姻就像開水,冷暖自知夫妻本該共同面對各種挑戰,人生是由很多選擇而組成,選擇後除了努力負責之外,也不能遇到事情就放棄,天長地久的愛情固然讓人嚮往,但若無法情牽到最後,除了好好放生,更要不傷曲對方祝福彼此!
-
2020-07-16 橘世代.健康橘
別讓太多的「理所當然」綁架你 照顧者請先照顧好自己
我國自古以來有關於孝道的名言佳句和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幾千年前《詩經-蓼莪篇》中就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中國人視親恩如同浩瀚宇宙般寬闊深遠,因而「百行孝為先」這樣的觀念,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基因裡頭,人們不分富貴貧賤總是想盡辦法,盡可能地讓至親獲得最高的生活品質,尤其侍奉高齡的父母親更是不遺餘力。孝親的觀念淵遠流傳,照顧家人為「理所當然」之責,但是,多數人忽略了過往傳統農村社會是由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所組成,家裡發生什麼事多少有人手可以互相照應;現代家庭人口數單薄,一旦遇有家中成員需要長期照顧,難免會累壞了照顧者,因為漫長的時間性和「理所當然」這個單純的想法,反倒成為扼殺原初良善心意的一把利劍。照顧者彷若是拯救家庭的超人、強人,而散失個人空間形同為家庭的「公僕」,還常常是不支薪的這位成員,長期下來恐怕也難以負荷沉重的身心壓力。善待自己的身心黃太太照顧不良於行的婆婆已經6年,由於跟公婆住在一起,負責照顧生病長輩的責任自然而然地落在她的身上。婆婆生病的這幾年,親朋好友們的關心絡繹不絕,黃太太也總能適切的扮演好媳婦的這個角色,其表現之好可謂是百裡挑一無話可說,但是久而久之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她自己也感覺到生活上始終提不起勁。平時先生忙於工作,小孩忙於課業,黃太太多年來獨立在家照顧婆婆,與外界的互動關係減少,和許多好友也斷了聯絡。有時候身體稍感不適,如感冒、頭暈等,也難有可以代為打理家務和照顧婆婆的人手,這看似無形的無解之題,卻是確確實實的影響著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不吝於尋求資源政府近來大力推動長照計畫,黃太太在家中使用電腦時,發現偶爾也會出現長照相關的宣傳短片,抱著好奇與姑且問問的心理,黃太太起身推著婆婆前往相關單位詢問。這才發現可以申請照顧服務的涵蓋層面已經不少,例如可以幫助婆婆的問題像是: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就醫,甚至也可以提供家務協助來清潔和洗滌主要活動區域,以及換洗衣物和備餐、陪伴服務,還有代購、代領或代送的服務。亦或者是臨時有事,也有半日和全日的居家喘息服務、日間照顧中心喘息服務、機構住宿式喘息服務、巷弄長照站臨托等可供選擇利用;黃太太得知這些服務內容後,心理如釋重負。保有自我的存在「如果有半天的休息時間,我可以做什麼?」黃太太腦海中忽然閃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心裡也驚訝這樣的想法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因為這般的願望是如此奢侈、如此不實際。有了可以幫忙的照顧者,終於可以再次享有自我,可以再度規劃自己的生命節奏,她想到:「好久沒有跟好友小玲外出喝下午茶,好久沒有參與喜歡的社團活動,還有好多以前曾經熱愛的事物...」,在黃太太臉上終於泛起久違不見的笑容。除了作一位克盡己責的媳婦角色之外,難得的休閒時光讓黃太太有了舒緩長期照護壓力的出口,短暫外出充電時間可以再度回歸自我,「我」又能再度發光、發熱。黃太太諮詢回家後,跟黃先生分享這個訊息,黃先生也支持她和樂於見到這個為家庭帶來方便的服務。我們平日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器具和交通工具尚需保養,人更是需要寶貝了!家庭中責任感強烈的照顧者,通常在照亮別人之餘忘記照顧自己,而要健全家庭,照顧者其實最應該先照顧好自己,家庭始能更為完備。如果說「愛」就是「責任」,也務必使責任不會成為壓垮自己和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善用一切資源,無論是親洽諮詢或是撥打1966長照專線、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都是一個新的窗口、新的契機。睿智保持身心的最佳狀態為家庭永保安康的長久之計,因此適切休息平衡靈魂與身體,為最聰明的照顧者。本文轉載自《仁寶i照護》【關於更多照顧者的故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7-11 橘世代.好野橘
小康之家 財產也要規畫 免留爭產遺憾
許多理財專家及律師建議,財產處理是每個人終究得面對的課題,也因為如此,生前規畫格外重要,否則一旦發生變故,家族之間的感情往往因爭產被撕裂。但若只是小康之家,財產不過就是1棟房子加上平日辛苦攢下的一些積蓄,或是投資的股票,林林總總加起來,還不到繳納遺產稅的最低門檻,也需要規畫嗎?戶頭領2萬 兒媳告偽造文書解答這個問題前,先看看發生在新北市的這個實例。一名林姓男子因為車禍意外往生,他生前在銀行有個戶頭,裡面的存款只有2萬多元。公婆缺生活費,媳婦很貼心,在丈夫過世1周後,把丈夫的存摺和印鑑交給公公,要公公到銀行把錢領出來用,但交代戶頭裡要留1塊錢作為除戶用。老先生領款後在帳戶裡留下10塊錢,把存摺和印鑑交還媳婦去辦除戶。沒想到事後媳婦因為丈夫有筆房產是和大伯共同持分,在辦繼承時和大伯鬧得不太愉快,因此遷怒婆家,4年後向新北地院提告,指公公未經全體繼承人同意就擅自提領,涉嫌偽造文書,媳婦還聲稱,當初辦理遺產申報時,不知丈夫名下還有這個帳戶。老先生開庭時,對這件「天外飛來的官司」一再喊冤,表示自己只有2次拿兒子存摺前往提款,1次是在兒子生前領了10萬元,1次是兒子往生後。老先生還說,媳婦交代留1塊錢就好,當時太太還問原因,領到的2萬多元,媳婦說留給家裡當生活費。法院傳喚老先生的妻子和長子作證,2人均稱提款確實是媳婦授意;法官並從媳婦申報所得稅的資料查出,前3年報稅都有這個帳戶的利息所得,對媳婦不知有此帳戶的說法存疑,判決老先生無罪。法界人士指出,其實像林姓男子這樣的案例時有所聞,家族間互控侵占、偽造文書算是「輕度症狀」,更嚴重的還有親人相殘的情況。繼承人反目 糾紛常常不在錢一般小康家庭若沒有處理好遺產問題 ,家庭成員間一樣會為繼承問題撕破臉,因為糾紛的起因常常不在於「錢」,而在於是否公平的「感覺」。儘管家無恆產,但受到「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因素影響,仍可能為了區區小錢,挑起新仇舊恨,加劇彼此間的誤解猜忌。法界人士指出, 許多遺產糾紛案件,源自於繼承人對自己及其他繼承人為這個家的「付出」質量,認知頗有差距。到底什麼叫公平?在繼承人們心中若難以解開這個結,結果往往就是爭產訴訟。有對兄妹的父親過世多年,哥哥旅居國外,妹妹在台與母親同住,3年前母親往生,在分配遺產時,妹妹堅持多年來照顧母親,付出的遠比哥哥多,因此母親生前曾贈與哥哥100萬元,也要算進遺產均分,兄妹反目,妹妹一狀告進法院。法院判決妹妹敗訴,但兄妹之情已難回到從前。法界人士指出,真實人生裡有太多的例子,建議即使並非豪門巨富,仍需要及早規畫,因為生活裡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和意外,而財產處理是每個人終究得面對的課題,畢竟沒有人樂見因爭產撕裂家族間的感情。【延伸閱讀↘↘↘】。「害怕被詐騙、被啃老?」 付點管理費,為退休預做準備。長榮百億爭產背後更重要的事 預立遺 囑三大重點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11 橘世代.愛玩橘
逆時光 尋油人/走進百年出磺坑 苗栗「小香港」繁華再現
中油公司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礦場早於1861年開採石油,1877年開鑿亞洲第一口油井,曾經繁華一時,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中油公司合作,再造歷史場景,規畫2個小時到1日遊,歷史散步道(古油井步道)引領遊客,穿越時空走訪油人宿舍、老油井,體驗時代故事。出磺坑礦場於日據時期的1904年後油井陸續鑽探成功,電影院、酒家等娛樂業進駐,夜晚時燈火通明,景像與香港太平山相似,當時繁華被稱小香港,1960年後礦場轉型而逐漸沒落,礦場內台灣油礦陳列館、出磺坑生活文化館、1號油井紀念公園、地軌式纜車道,及老建築、古油井等見證歷史。為再造出磺坑歷史場景,中油整建完成礦場內16號宿舍、舊醫務所,其中,16號宿舍並進駐「油水商店」,設有書店區,販售飲料、文創商品及在地農特產等,並安排「說故事媽媽」、彩繪玻璃罐活動,舊醫務所則推出藝文展,目前展出「出磺坑老油人記憶」特展。遊出磺坑礦場最搶眼的地景是地軌纜車軌道遺跡,當時是為了開採石油而設置的纜車軌道,1927年建造,1998年停止使用,坡度60度、全長540公尺,號稱全世界最陡的地軌纜車,此外,1號油井紀念公園則展示出磺坑礦場, 早期開發原油採收設備的抽油桿式抽油機,敘述1877年開鑿約300公尺深的第一口井歷史。日據時期1922年出磺坑18號井、1923年出磺坑29號、1939年出磺坑93號,先後開坑成功,管頭至今遺留在地面上,文觀局、中油特別整理當年巡井路線,打造歷史散步道,全長約900公尺,除了古油井,還有歷史建築,及廢棄的宿舍等,但有些路段較陡,必須注意安全。文觀局建議2小時、3小時、半日遊、1日遊行程,2、3小時遊不走歷史散步道,半日遊規畫出磺坑生活文化館、地軌式纜車道、舊醫務所、歷史散步道、紀念碑廣場、兒童育樂所遺跡、鑽井平台、台灣油礦陳列館,一日遊再納入周邊的風味餐、出磺坑國光吊橋、羅家百年古厝,及在地信仰中心城隍廟。羅家古厝有116年歷史,不少電影、電視劇都曾來此取景,是台灣早期農村利用泥磚、稻草、糯米建造的土埆屋,著名客家畫師邱鎮邦的擂金彩繪,廂房的紅磚圓柱,正廳的多角石柱,還有彩繪龍鳳的大梁,娶媳婦高掛的添丁紅燈籠等,保存完整,讓人大開眼界。出磺坑礦場不遠的公館石圍牆一帶,夏天正紅棗盛產期,民眾可以順遊,享受觀光果園採果的趣味,當地巧軒餐廳、紅棗食府及棗莊古藝庭園膳坊等店家,以在地紅棗、芋頭入菜,紅棗飯、紅棗炒飯、紅棗尖果鴨酥餅及香煎芋糕等獨具風味,福樂麵店更是人氣老店,都不容錯過。到出磺坑礦場最好自行開車從台72線出磺坑下匝道即抵達,如果意猶未盡還可以沿著台72線繼續往東到大湖及泰安風景區,或連接台3線通往南庄風景區、獅潭老街,及卓蘭鎮水果之鄉,旅程相當多元豐富。出磺坑礦場提供團體預約解說服務,但需參訪前10天預約。【相關單位聯繫方式】●台灣油礦陳列館:037-221300轉235●出磺坑環境教育執行單位:037-262100轉674●出磺坑生活文化館:037-221300轉236●苗栗縣出磺坑文化保存推動協會:037-228261。【愛玩精選延伸閱讀↘↘↘】。台灣唯一「嘉義花磚博物館」 千片百年花磚重現風華。探索苗栗山海秘境 百年隧道變身「自行車道」!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3 橘世代.健康橘
改變長輩囤積症 「5大雙贏整理術」讓你不會得罪人!
雖然我是收納專家,但基於尊重,若家人沒同意,我也不會擅自處理老家的任何東西。但是如果長輩喜歡囤積,該怎麼辦?以下幾個方式,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1.從自己做起 老爸竟也動手整理例如女兒無法丟爸爸的物品,所以先從自己的房間開始整理。說也奇怪,當她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不再逼迫爸爸丟東西時,一直很固執的爸爸竟然開始動手整理,這就是整理的影響力。在要求別人之前,先把自己的部分做好,就有更強的說服力改變家人。2.不要干涉 幫他們丟惹家庭風波曾經遇過一個案例,婆婆住在挑高的大豪宅裡,屋裡還有一座氣派旋轉樓梯,但是婆婆太愛囤積物品,讓豪宅變「好窄」,霸氣的旋轉樓梯也堆積各種雜物。媳婦和兒子看不下去,趁婆婆出門旅遊時,特地請假回家清理房子,做到腰都伸不直累到爆炸,終於清出乾淨的空間。本以為婆婆回來看見乾淨的房子會感動驚喜。殊不知婆婆大怒,氣得破口大罵。3.聲東擊西 等長輩開口適時幫助直截了當跟長輩說「家裡很亂要幫忙清」,他們通常會拒絕。最好的方法是聲東擊西,如果你是媳婦,跟小姑聊天時,可以推薦你覺得不錯的整理方法,或是很棒的收納品。同樣的建議,小姑去說的效果一定比你好。或是做給他們看,也許有一天,長輩會有興趣跑來問你到底是怎麼收納整理的!4.可以幫忙集中 決定權在於他們收納的第1個步驟是「同類物品集中處理」,你可以幫忙把長輩那些相同、重複的東西找出來、擺在一起。讓他們知道那些遺忘的、重複買的、放到忘記的物品有多少!然後,讓他們從中選擇最喜歡、最需要的,但千萬不要幫他們丟,萬一你丟掉的剛好是長輩記憶深刻的物品,就很可能發生「丟掉1根彎掉的湯匙,等於丟掉她所有物品」的窘境,以後長輩找不到東西都說「是你丟的」,變成千古罪人也太悲慘了。5.善意的謊言 能讓他們主動配合善意的謊言是我覺得最好用的方式,只要能讓當事者心甘情願交出囤積的物品,無論用什麼說法,就是最好的辦法。我曾經遇過一對夫妻,他們對於家裡1台婆婆放了15年、全新的瓦斯爐一籌莫展。婆婆用不到,但覺得是新的又不肯丟。我告訴他們的辦法是:某天兒子回家告訴媽媽,公司最近有舉辦活動,可以帶東西去換錢,然後兒子終於把15年的新瓦斯爐帶離家門,過幾天再給媽媽2,000元。從那天起,愛囤物的媽媽三不五時就開始清家裡的東西,問兒子「公司最近還有活動嗎?」帶長輩做收納、整理,有時候並不是爭吵就能贏,也不是直接幫他們處理就能解決囤積問題,而是要善用方法,讓他們也能輕鬆配合。本文摘自《從家開始的美好人生整理》,創意市集出版【延伸閱讀↘↘↘】。在開始整理前,千萬不要先買收納箱!。想做好「斷 捨 離」!可先從「衣櫃比例學」下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1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投資再想想,你的投資有跟上通貨膨脹嗎?
讓我用老張、老王兩家人,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例子跟大家說明,不同的理財規畫、對產品的認識及觀念差別,會造成怎麼不一樣的結果。其中,這故事人物是虛構的,但所使用的數據是真實的。1959年時,老王和老張兩對夫婦覺得辛苦了大半輩子,決定提早退休頤養天年,於是變賣資產,付清了其他負債。巧的是,兩個家庭都有10萬美元餘款,決定透過理財,增加資產效益,但兩家人選擇的投資工具不同,老王選定的是3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老張則使用美國標普500(S&P 500)的指數基金。老王:穩健獲利卻先甘後苦王太太告訴老王,這筆錢的投資一定要安全,最好是能有保證的,老王心想,依照這個原則,定期存款(CDs)或公債(Bond),是最符合的了。當時,銀行提供的利息大概3% 左右,高品質的公司債(Corporate Bond)利息也不過略高於3%,但老王實在夠幸運,竟然找到了利率8%、30年到期的公債投資,這好比是現在找到了利率13%、30年到期的公債。老王購買的公債屬於固定收入型的投資(Fixed-Income),特性是一旦簽約購買,在這段時間內利率就固定(利率每一天都在變動),所以在這30年中,老王每年都會領到8,000美元的保證利息(10萬美元×8%),而且到期時,可領回當初投入的本金10萬美元。老王心想,該是時候了卻多年的一個心願了,那就是擁有一部凱迪拉克(Cadillac)車子,那時車價是5,455美元,老王用第一年所領的利息8,000美元,付得輕輕鬆鬆,開著這部車子,老兩口徜徉湖光山色,老王滿意極了目前的收入和退休生活。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老王的車子奔馳多年後,終於進了廢車場,老王夫婦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利息馬上就要到手了。老王夫婦已經熟悉凱迪拉克的設計和性能,所以兩人一致決定,還是再買同一種牌子。第二天,兩人興匆匆的出門,卻垂頭喪氣地只開了一部福斯(Volkswagen)的小車回來,因為老王的8,000美元利息經過多年的通貨膨脹後,連付一半凱迪拉克的車款都不夠,老王夫婦實在不能理解,這世界為什麼變得這麼快,快得他們都跟不上,老王說:「看來以前拉風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當年看起來安全又穩當的投資,此刻卻讓他們陷入了經濟上的難題。老張:30年資產大翻身再來看看老張夫婦的遭遇可就完全不同了。老張認為投資注重安全極為重要,但是未來的購買力也要能跟得上時代,要不然日子會愈過愈差,連給孫子們買玩具的錢都沒有,說不定得靠兒子、媳婦的經濟支援養老,老張認為這樣就有失提前退休的原意。有了這樣的目標,老張把錢投資在美國標普500的指數基金,除了第一年從本金提領3%外,第二年起每年從前一年度年底時投資帳戶總額提領3%使用(投資帳戶總額=本金+當年度股利),這個決定讓老王取笑了好幾年,怎麼說呢?因老張第一年只領到3,000美元(這與老王是不同形態的投資,債券利率和股利率是不同概念,公債領取的是固定利息,股票則是根據當年度獲利發放股利,且老張本金會隨股市漲跌增減),這筆錢只夠老張夫婦買一部新的雪佛蘭(Chevrolet)。為此,張太太還埋怨了老張好一陣子,每年收到支票就要囉嗦老張一頓,而且懷疑這個決定是不是錯了。老張很有耐心地說:「太太,相信我,這個投資決定,不會比你嫁給我所做的決定來得冒險。我做過研究,因為物價上漲會侵蝕我們的財富和購買力,股票是一個比較有效的保值方法之一,而且,透過美股的指數基金操作,風險可以降低。」老張認為,股票投資,投資者就是股東,只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區別,但都可以享受到公司成長的獲利(當然也可能虧損),但整體而言,不像公債或定期存款,只能領取固定利息,公司賺錢了,公債的擁有者也分不到盈餘,因為他們只是借錢給公司或政府,拿點利息罷了!短期投資還可以,長期而言,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做法。既然是投資,總要給點時間,不是今天投資,明天就會變成百萬富翁,那種方法,以前叫「投機」,現在就叫「飆」!老張覺得投資要的是穩紮穩打,給一點時間,再來印證投資結果。後來,老王車子壞了的同時,老張的車子也壞了,老兩口決定買部新車,老張心想:光是1989年的股利,就有21,210美元(見圖1-2),相當於當年10萬美元的21%,應該有能力給老伴買部多年來她想要的凱迪拉克,以便印證老王夫婦口中的這種好車,結果老張花了22,975美元買下了新車,只從腰包多掏了1,765美元。張太太靠在舒適的椅背,望著窗外蔚藍的天空,和風徐來,心情舒暢,一時興起,拿起了資料,盤算了30年來的投資獲利,令她大吃一驚的是,這30年,光是她提領的金額就已高達23.56萬美元,而帳戶總額還有88.38萬美元,也就是當年的10萬美元本金,已增值到近112萬美元;而老王夫婦這30年所領的總和不過34萬美元(見表1-1),老王退休金還不到老張的一半。老王難過的說:「30年前的10萬美元是多麼值錢啊!現在的10萬美元,老兩口能過幾個殘冬呢?」價格波動並非投資唯一風險上面兩個故事,透露的訊息和觀念,我整理如下,做為參考:1.短期內要動用的錢,或不能承受任何虧損的投資,定期存款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2.可以承受風險或者中長期以上才可能動用的錢,股票投資應該列入考慮。3.股票特性之一,短期而言,就是價格波動要比公債及定期存款來得大,但中長期而言,整體股市必定往成長的方向發展。中長期的投資,不要因為短期的價格波動,而不敢接近股市。4.從我工作上的接觸,我發現有許多朋友,錯把自己所買的公債基金當成股票基金,這是兩個截然不同性質的商品,投資前有必要確切了解自己購買的商品特性。5.美國退休帳戶(IRA 或401K),在正常情形下,59歲半以後才可動用,從年輕到退休有很長的投資時間,最好是以股票或至少一部分股票,作為投資工具。美國居民有所謂的個人退休帳戶IRA或公司提供的401K退休帳戶,資金可投資股市,最大的好處是這筆金額可免扣所得稅,且在股市獲利也可暫不繳稅,遞延到退休領取時再繳,所以有兩項福利──延稅和節稅,可惜台灣並沒有這樣的設計,允許個人可以有退休帳戶投資股市,所以必須讓合法的節稅規畫和個人投資分開進行。6.有數不清的投資人不分情形,將錢全擺在銀行裡,但別忘了,銀行是儲蓄的地方,而不是投資場所。7.投資股票大約有兩種方式:買進個股(Individual Stock)、買進共同基金(Mutual Fund) 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嚴格講,選股是困難度相當高的工作,許多人玩了多年的個別股票,依然沒賺到錢,而績優的股票型基金或足以代表市場的ETF(並非所有ETF 都是穩健的),則是比較穩健的投資工具,值得好好利用。8.「安全」的投資,並不意味著投資結果一定有保障,安全指的是風險承受要適度,過少或過多,都不會有好的投資效果。9.「風險」這兩個字,在財務世界裡,應該是個中性的字眼。沒有一項產品能夠免除風險,人走在路上有被車撞的危險;錢放在銀行,有變薄的風險;錢放在股票有價格波動、甚至虧損的風險。10.老王夫婦最大的錯誤,就是錯把利息的「保證」當作是安全的投資,而忽略固定收入型的投資,如定期存款,只有利息收入,沒有資金的成長,或公債有利息收入和資金成長(當利率下降時),但長期以來擊敗通貨膨脹的效果有限,錢變薄的情形之下,無法有效應對購買力降低的風險。所以,對股票投資有恐懼或不以為然的朋友,應該重新考慮把股票列入投資組合。對風險承受力低的人也不必擔心,資產配置可以解決大部分投資人關心的問題。小辭典:理財常見名詞公債指政府或公司為籌措資金,憑其信譽按一定程序向投資人出具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到期償還本金的一種格式化的債權債務憑證。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是一種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產品,交易手續與股票完全相同。ETF 管理的資產是一籃子股票組合,這一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複製了某一特定指數,本質像基金,但交易方式卻像股票,所以英文名稱是「在交易所買賣的基金」。標普500指數(S&P 500)標普500 指數是採用美國500 家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加權產生的指數,美國追蹤且複製標普500 的基金和ETF很多,其中,ETF管理費大約在0.15% ∼ 0.35%,比一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1%∼1.5%相對低廉。此外,還有著名的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包含30 家大型上市公司。原則上標普500或道瓊沒有利息收入,發放的是股利,每家公司決定的股利高低不同,比率不定,例如蘋果公司直到2012年前,長達20幾年沒發放股利。道瓊和標普在不同年代發放不同比率的股利,例如道瓊1980年約有4%股利水準, 2000年後大約維持在2%∼ 3%,股利率不固定,台灣許多績優公司比美國發放的股利還高,大約在4%∼6%。通貨膨脹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連續性地呈現上漲的狀態。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投資人將自己的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操作管理,由基金管理者替投資人獲取利潤的一種投資工具,依投資標的可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債混合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近年基金種類愈來愈多元化。本文摘自《阿甘投資法》,天下文化2020/05/27 出版【更多理財精選延伸閱讀↘↘↘】。打破配息迷思 讓自己好好生活的退休理財術。存了一輩子只剩下一間房 3種方式打造「退休穩定現金流」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6-01 橘世代.健康橘
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嘉義蔡姓老翁日前上午從家中外出散步,到嘉義公園運動後不知如何返家,看到旁邊有計程車、請司機載他回家,但支支吾吾講不出家中住址,司機無奈只能將老翁載到派出所,警方透過M-POLICE 電腦人臉辨識系統,確認老翁姓名、住處,護送返家,家人才初次發現老翁走失了,可能罹患失智症了。身心科醫師指出,初期失智症患者,不一定有很明顯症狀,除忘記回家的路,也有許多長輩聽覺、嗅覺退化,或社交功能退化,出現妄想、疑心病、過度反應,或摸人屁股、路邊尿尿等失常行為,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長輩愛提當年勇、不願出門 都很可能是初期失智症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精神科醫師王裕庭說,健忘是老化一部分,但健忘不一定是失智,因為許多人都會健忘,老化症狀要影響生活功能才能稱失智症,像忘記回家的路;另許多家屬也反映,長輩經常說同一件事,每逢聚餐、吃飯就「提當年勇」、「同件事一直重複說!」他說,還有長輩經常買相同東西回家,前兩天剛買還沒用,「為什麼今天出門又買?」但家屬卻忽略,長輩可能根本忘了昨天說過同一件事,或買過一樣的東西。王裕庭提醒,失智症初期不一定有很明顯症狀,雖然常見長輩「忘記回家的路」,但臨床上也發現,部分患者發現會迷路,為掩飾病情、不願就醫,開始不愛說話、沈默寡言,或本來愛出門,擔心迷路後開始宅在家中,因此家屬若發現長輩行為、生活習慣改變,應該多關懷、溝通,盡早陪同就醫。●失智症狀多 記憶不好不代表就是失智「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罹患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記憶好不好?」,患者如果回答「記憶很好啊」,接著不斷強調記得多少東西,近9成都已罹患失智症,如感嘆記憶不好,對於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這代表有「病識感」,患者應只是單純憂鬱。李連冀說,臨床失智患者,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忘記回家的路,還有很多不同症狀,例如他曾遇到「幻視失智」,患者一直抱怨地板有灘水,怎麼都無法擦乾,也有患者味覺、聽覺都逐漸退化,出現食不知味、重聽等症狀。●失智初期症狀像「快壞的收音機」 呈現鋸齒狀變化阿強去年返鄉照顧78歲的父親,定期陪看診、拿藥,父親身體狀況不錯,除些許重聽、說話比較大聲外,仍能自行外出散步,但近幾周阿強發現,每次說話、叫父親吃飯,都必須靠近父親耳前、放大音量才能聽見。前天晚餐前,父親在看書,阿強湊近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忽然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阿強無奈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聽不到嗎?」「失智狀況像快壞的收音機!」李連冀指出,很多失智者初期並不會完全退化,味覺、聽覺有可能短暫恢復,就像快壞的收音機,有時收得到訊號、有時完全無聲息,這部分也容易造成家庭紛爭,像日前也有患者家屬抱怨,婆婆忽然嫌煮的菜不夠鹹、沒放鹽,但下次稍微鹹一點,又抱怨「煮這麼鹹」。王裕庭說明,失智症長期走勢會逐漸退化,但部分患者初期呈鋸齒狀變化,某些功能忽然變差,但也有可能突然短暫恢復,另一點要觀察的是,部分失智症患者社交功能變差,無法控制不適當舉動。●社交功能退化 斯文人講露骨笑話、摸外勞屁股王裕庭說,失智症對於人與人互動距離不懂拿捏,像阿強父親對兒子揮巴掌,可能就是過度反應,因為一般人被作弄也不會揮巴掌、搧耳光,這可能就是社交功能退化、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他說,臨床上發現許多失智症患者,社交功能變差,不懂得拿捏社交尺寸,出現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能力,家屬反映長輩受過高等教育、是斯文人,但近期行為異常,會摸外勞屁股,開黃腔、講露骨笑話,站在路邊小便,讓家人尷尬不已。李連冀說明,失智症許多舉動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如出現妄想,抱怨媳婦、外傭偷錢、偷衣服,懷疑妻子、老公外遇,或逐漸對身旁事物不在意,容易走失、迷路、猜忌、疑心病重、憂鬱,部分長輩個性變成像小孩一樣,家屬除帶長輩就醫,更需要耐心照顧、細心陪伴。「照顧者真的辛苦!」王裕庭指出,失智症沒有特效藥,只能依患者出現症狀,作相對應藥物控制、處理,他也常提醒照顧者,照顧失智症長輩這條路可能很長,要理解「即將面對的挑戰」,認知內外身心可能承受的壓力,更提醒照顧者,要學習轉換心情、更有耐心和長輩溝通,以相對輕鬆情緒面對失智長輩出現的狀況。【精選延伸閱讀↘↘↘】。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8 養生.樂活人生
腸癌體會無毒食材難尋!劉天和創「天和鮮物」 :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
【編註】劉天和日前於東部旅行時,心臟突感不適,急救無效,近日家屬低調辦理後事。天和鮮物粉絲團已於5/27貼出董事長劉天和辭世的消息。>>相關新聞 攝影當天,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露齒、瞇眼,笑著面對鏡頭,活動力十足,完全看不出曾經罹患大腸癌的低落情緒。但談起那段抗癌的辛酸史,採訪過程中他眉頭緊皺,聲聲道出治療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折磨,以及如何從科技業轉戰專職養殖魚場,開啟人生第二個創業路。即將年滿70歲的劉天和,同時擁有好幾種身分,不但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專司半導體製程系統規劃與設計製造、是全亞洲第一家經FM認證製程排氣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新科技農夫,曾於2015年代表澎湖縣獲選當年度十大神農,被譽為「科技神農」;更是提供有機友善食材第一品牌展售網「天和鮮物」的負責人。 做事業,要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在這些身分的背後,劉天和細述一路走來的心情,「從創業開始,我都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賺錢雖然是要讓家人與員工有更好的生活;但從罹癌之後,我只想做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的事情。」劉天和克勤克儉、實在打拚的個性,就像早期臺灣傳統產業的創業家一樣,他也承認自己的事業心強,創業時,適逢臺灣科技業起飛的年代,當時只要認真打拚,與他同輩的,經濟能力應該都不錯,「但其實大家都是犧牲健康在賺錢。」他直言,那時是憑著年輕力壯,過著天天加班、喝酒抽菸的日子,是直到一次健康檢查發現大腸癌後,才對生命與健康改觀。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罹患了大腸癌,曾經前後八次進出手術房,最後切除所有大腸,以小腸取代;三年多來出入醫院、常看健康及管理書籍的日子,讓他下定決心要養殖健康魚,讓所有人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劉天和坦言,如果沒有罹癌,自己不會接觸食材、養殖業,「就是因為自己病了,才了解到健康的重要!」他說自己的個性講求追根究柢、徹底解決,一開始的治療選擇,就是以手術切掉有問題的大腸,且前前後後共進出手術房八次,直到將大腸全部切除。治療過程難熬,誓言養出健康無毒的魚切掉大腸後,必須在腹部下方裝置人工肛門,他形容那段日子簡直是種折磨。比方說,他曾在出差時開車,在解開汽車安全帶時,不小心拉扯,排泄物灑得全身都是;也曾經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廁所沒有坐式馬桶,不小心弄髒衣服與地板,「那時真的非常狼狽。」劉天和說,後來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再進行小腸接大腸手術,但這項手術又容易讓消化液溢出,導致肛門潰爛,飲食上也得特別留意,「不過,兩相比較,總是比之前狼狽模樣好得多。」過去辛苦賺錢,並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大病之後,他陸續出入醫院達三年,在這段休養期間,空閒時就閱讀健康及管理的書籍,吸收資訊,也因為切除大腸之後,很多食物無法消化,必須選擇比較軟且健康的食物,醫師建議魚肉軟又好消化,喜歡吃魚的他卻發現,要找到健康無毒的來源有困難,因此興起了自己養魚的念頭。要食療不要醫療,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從科技營造工程轉行到農漁業,劉天和在澎湖投入龐大的資金來養海鱺,想做就要做到的個性,以短短兩年的時間,便養殖出臺灣第一條有身分證的健康魚「天和珍鱺」;除了養出健康魚之外,他也擴及到陸地,開始有其他農畜產及蔬食的種植。接著更進一步跨入通路,把產地延伸到餐桌,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健康真食物的美妙。經營有機農業十多年來,劉天和體認現代人想要健康養生,有一半的關鍵要素就在於飲食,「每個人都想要健康,但健康是要付出代價的。」對現代人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是失智、中風、心血管疾病、癌症與糖尿病,這些都和飲食健康息息相關,但時下多數的飲食型態,卻充滿著人工化學添加物、防腐劑與色素等,甚至可能吃進太多的脂肪,缺乏膳食纖維、Omega3與抗氧化物,「奇怪的是,即使大家都懂得要健康、要養生,卻又少有人願意花錢吃真食物。」而他會跨足天和鮮物,便是想提供現代人,能有一次購足安心食材的場域,位於台北華山旗艦店除了有機超市、烘培坊、果汁吧、十大神農安心食材體驗區,好食料理區等,以產地直送的方式,打造營養美味的餐點,讓民眾能輕鬆享受健康的真食物。運動當吃補,天天健行兩萬步經歷一場腸癌的震撼教育之後,劉天和對自己的健康要求,顯得積極。大病之前幾乎是應酬滿檔,屬夜貓子人生;現在則是以爬山為主、路跑為輔,還被老婆與媳婦笑稱是個運動瘋子,他笑說確實是如此,運動量大到令人瞠目結舌。採訪當中,他秀出手機,螢幕上記錄著每天的步行步數,幾乎天天超過兩萬步、攀爬的階梯有時可達195層樓、235層樓。現在劉天和每天晚上八點多就寢,清晨三點左右起床,天還沒亮就去爬山,下小雨時仍舊撐傘前行。若沒有登山行程,上班前,也會先在居家附近跑步1.5小時,天候不佳下大雨時,就會到捷運站上下樓梯當成運動;傍晚下班後,再儘量抽空爬1小時的虎山,而星期例假日一定會花3個小時爬山。「現在早上一天沒運動,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他強調運動的重要,不僅能有排毒的功效,也可增加肺活量,而運動的習慣,則是在身體出問題後,就一直維持到現在。歷經大病一場,現在他對人生的想法是,「每個人最終都得一死,但死要死得快活,不能有拖累折磨,千萬不能讓自己有罹患中風、洗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老去才是重點。」三餐自己煮,順應節氣挑食材既然講究健康食材,劉天和居家或外出的生活飲食,也一樣順應自然。以三餐中的早餐來說,一定會有簡單的燕麥搭配牛奶,「牛奶可補充鈣質、蛋白質,燕麥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每天再簡單搭配一顆蛋、一盤青菜、三樣水果,就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他強調,居家所選擇的蔬果種類,也是順應時節,講求當令、當季,才最新鮮;但因為自己的腸胃問題,在選擇上,則做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少吃寒性的蔬果如瓜類、橘子等。如今事業版圖橫跨臺灣北中南東,以及東南亞及中國,偶爾出差旅遊是不可或缺的行程,遠行時,如何調整生活型態與飲食內容?劉天和說,旅遊的選擇,他是以自由行為主,大部分的休閒活動是到民宿或度假飯店休憩,於是會自己帶米煮稀飯,並且到當地買青菜回來自己煮,甚至會預先用玻璃罐準備醬菜類,要讓自己仍保有放鬆的時光。活得有尊嚴,珍惜當下、善待自己當提及壓力時,劉天和坦言,新事業並不如預期賺錢,甚至是個長期賠本的事業,但只要經濟許可,他仍會堅持下去。過去一直是由科技本業支撐新事業的盈虧,但現在美中貿易戰混沌未明,半導體產業影響不小,因此,在經營上考慮開始縮編,但他表示自己並不後悔,「沒有人強迫我做,是我自己要跳進來的,因此得自作自受。」他說,比起經營,人事管理的複雜度更令人無力,尤其工業範疇與服務業完全不同,「服務業需要的是熱情,但現在主動、積極、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是他目前需要正視的問題。最後,劉天和嘆口氣說,現代人多處於三明治世代,生活都很辛苦,「無論如何,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活得有尊嚴,不拖累子孫,且要珍惜當下、善待自己。」而若要活得有尊嚴,最重要的三樣功課,就是吃對食物、規律生活、努力運動,否則一旦得了失智或慢性病,再多的財產也沒有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3期)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年年有餘!多吃魚一夜好眠
-
2020-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口罩從搶買到沒人排6月1日解禁!來看藥師的口罩人生
口罩銷售預計在6月1日解禁,屆時「實名制」口罩與市場開放口罩將雙軌並行。台中市健保特約藥局創會理事長、日盛藥局藥師陳金火說,藥局經歷名制口罩從剛開「開門賣口罩,關門分口罩」,到4月22日口罩實名制3.0,超商也賣口罩,藥局首日沒人排隊買口罩、當晚也不用分裝口罩,6月1日口罩解禁後,店內除了販售實名制口罩,另有價格回歸自由市場機制的自費口罩,價格還沒有定案。開業43年的陳金火和全國其他6504家健保藥局一樣,為了讓民眾都買得到口罩,增加防護力,在今年2月6日接下實名制口罩任務,健保藥局原本的調劑、領慢箋等業務沒少,接下實名制口罩後,工作量增加一倍以上,陳金火全家總動員,夫妻倆是藥師,加兒子、媳婦等三名助理投入。陳金火說,賣口罩不難,但要實名制,那就不容易,要讀取健保卡、成人、兒童有不同限額,而且是滾動式檢討,每日收到中央寄來整箱的口罩後,打烊後要「全副武裝」消毒殺菌戴口罩才能分裝口罩,口罩愈裝愈大份,開始過「開門賣口罩,鐵門拉下分裝口罩」。陳金火說明,打烊後還要理處方箋、更新資訊,很多政策是「今天公布、明天執行」,例如「93年次以後可買兒童口罩」是半夜通知,夫妻倆幾乎每天都要到凌晨二點才能休息,這種日子持續近3個月。陳金火觀察,健保藥局剛開始無論規模大小都是成人口罩100人份共200片、兒童口罩25人份共50片,隨著口罩倍增計畫,提供限額不斷增加到200人份,他的藥局因口罩需求很大,每天賣不夠,幾乎二小時內完售,三月底爭取到每日限額300人份,一樣是2小時內完銷。陳金火說,期間還有二名大人、一名兒童排隊排到暈倒叫救護車,也有人等候多時,火氣上來,難免口氣不好,但顧客還是以肯定占多數,很多社區民眾會跟他說「謝謝」、「最近辛苦了」,讓他覺得很暖心。陳金火指出,4月9日實名制口罩改為14天制,排隊人潮減緩,到了庫存,一天比一天多,到了4月22日口罩實名制3.0,首日沒人排隊,連號碼牌不用發,當晚口罩還剩4200多片,為消化庫存,也是首次不必分裝口罩。這讓忙慣了的陳金火「有點不太習慣」,連顧客也不太能適應「藥局門口沒有排隊人龍」,顧客得知還有很多口罩,開心的說,「不用排隊喔,謝謝喔,感恩!」
-
2020-05-26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砸兩億入住東區豪宅!不是高攀,張清芳透露「嫁得好」關鍵
今年53歲的台灣知名女歌手張清芳,1980年代就以學生歌手身份走紅,2005年與「台灣投資銀行教父」宋學仁結婚之後,淡出演藝圈移居香港,重心放在老公和兩個兒子身上,近年來有傳聞他們搬回台灣,仍過著令人欣羨的富豪生活。新聞報導宋學仁於今年二月砸下新台幣2億元,購入《聯合報》都更豪宅「聯合大於」23樓,總坪數逾125坪,1坪超過200萬元,可見張清芳夫家的雄厚財力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而過往張清芳曾受媒體訪問,分享婚後的點點滴滴,也再度浮上檯面,從她的言談之中,可以感受到維持一段幸福的婚姻,女人對自己有自信、足夠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張清芳霸氣金句一覽1. 「其實我是嫁得好,但不是嫁入豪門,嫁得好是因為整個條件匹配,而不是下嫁或是高攀太勉強。」2. 「我出來工作不是因為錢,這是男人最怕的事。」3. 「挑媳婦最重要的條件,個性要像我啊!我是一個很本分的女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4. 「對付小孩要有智慧,你就要轉身離開,不能跟他在那個moment。」5. 「他(老公)不會支持我任何事情,他只有支持我帶孩子,其他事情不扯到他他最高興。」從這些受訪的金句中,可以看出張清芳無論在婚姻、自我和育兒等等方面中,都非常清楚自我與他人的界線,並且對自己很有自信,就算老公寵妻送遊艇、買豪宅,也不減她對家庭用心付出的事實,足以互相匹配。針對夫妻相處之道,張清芳曾被問到「老公一直很支持自己嗎?」她卻認為,夫妻之間只要照顧好自己,其實無需時時刻刻從另一半身上索取,同理,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本分的女人,做好該做的事,守好自己的本分,就不需要依附於他人。媽媽的角色是人生最大的挑戰此外,張清芳婚後鮮少登台開唱,還將演唱會的盈餘捐贈給不同單位,表示自己不缺錢,長年捐贈、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她將善捐這件事形容成「就像媽媽一樣,一直不斷地給予愛,那種被需要的感覺,是來自於你心底的一種滿滿的愛。」如此霸氣外露的張清芳,卻自言「媽媽的角色才是人生最大的挑戰」,2019年受蘋果採訪時,她表示「因為我的小孩開始有青春期,所以在這方面你就是要面對。」當親子衝突發生的時候,張清芳會選擇在衝突的至高點離開,等到孩子也冷靜之後,再以成熟的方式溝通解決。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買豬腳了嗎?閏四月,出嫁女兒「端麵線為爹娘添福」
「阿母,豬腳麵線呼你添福壽啦!」雲林縣斗南鎮婦女許美蘭送上親手滷了數小時的豬腳麵線,許媽媽初嘗女兒手藝,吃得滿心暖烘烘,第一次為母親獻上「閏月禮」的她把豬腳滷焦了,有些不好意思,但在媽媽心中這份孝心,卻是吃過最美味的滷豬腳。很多出嫁的年輕女兒 不知有「閏四月添福壽」的習俗。今年是2020庚子鼠年,也是農曆閏年閏四月,俗語說「三年一閏,好歹照輪」,古有習俗出嫁的女兒需在閏年回娘家送上豬腳麵線給父母,為父母添福壽。年輕一輩的人只知在母親節向媽媽表孝心,根本不知有所謂的「閏月禮」的習俗,許美蘭說,她是在網路看到,再請教一些前輩,才知「閏月禮」的典故,趕緊買了豬腳麵線帶回娘家,孝敬老人家,沒想到第一次滷豬腳沒滷好,雖不中看但媽媽說很好吃,看媽媽開心,她也很高興,像又過一次母親節。72歲的許媽媽說,女兒嫁那多年,頭一次吃到她滷豬腳手藝,老一輩的人才有此禮俗,現代人沒人這麼「做閏月」了,她很高興女兒能按古禮分享愛的滷豬腳,這比帶她去吃大餐更好「女兒滷豬腳是世界尚好吃!」。如果你忘了幫媽媽「做閏月」 沒關係!還來得及今年閏四月,等於是農曆的四月過兩次,期間為國曆4月23日起(農曆四月初一)到6月20日(農曆閏四月廿九)。這段期間都可為娘家父母獻上豬腳麵線做「閏月禮」,祝福父母「呷麵線添福壽、呷豬腳愈勇健」,意思是希望父母增福添壽、身體健朗,所以依古俗只要在閏月結束之前(6月20日)都可以幫父母「做閏月」,父母也會對自己孩子連這樣的古早禮數都能懂,會更感到欣悅。閏月一定要送豬腳麵線嗎? 有沒有什麼忌諱?命理民俗專家林春文表示,古早人認為閏月是「多出來的」月份,嫁出去的女兒像潑出去的水,是別人家媳婦,回娘家孝敬父母也是「多出來的」,所以才會衍傳下來由出嫁的女兒幫娘家父母「做閏月」,希望父母能平安度過多出來的一個月。只是時代改變,孩子生得少,所以並不一定要出嫁女兒來做,任何晚輩都可以,「閏月禮」除豬腳麵線,如父母是吃素的,也可以用紅包、金飾或大餅等吉祥禮物來為父母親添壽祈福。林春文說,古俗送豬腳麵線也有學問,如果雙親健在,買豬腳要一隻前腳、一隻後腳或是兩隻都前腳,但如果父母親僅1人健在,則用前腳即可,這樣才能討個好吉利。至於為何要用前腿?古人認為節慶吃前腿象徵迎接生命,所以古人祝壽(慶生)也多半用前腿來添壽。遠在外地如何盡孝心 宅配也應景推出禮品儘管「做閏月」古俗漸被淡忘,但鄉下仍有不少人承襲古俗,逢閏月必為父母孝敬添壽,只是離鄉背井難能盡孝,別擔心!一通電話的祝福照樣可滿足父母心,或是市面也有人推出應景的「豬腳麵線」,宅配一份回家,媽媽也會喜悅在心底,閏月添壽是形式,但古俗留存人心,才是親情人倫的具體展現,如同許美蘭燉了一碗焦黑的豬腳麵線,老人家吃得特別有味。【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彭秋華今年的母親節,因為疫情沒有家族聚餐,卻收到了兒孫輩準備的「禮物包」—裝著圍裙、杯子、筆記本等日常用品,用品上的圖案是外孫「小飛」手繪作品。禮物的發想來自於彭秋華的女兒康思云。手作禮物送媽媽 全家都參與康思云從小就喜歡手作禮物送媽媽,彭秋華每個禮物都留下來:學生時代送的紙黏土貓咪、大學時做的項鍊…,這些很有時光感的禮物,讓她直呼:「家裡快擺不下了!」今年母親節,康思云原本想手繪媽媽形象後線上送印,做成日常用品當禮物,但又希望這個禮物可讓全家人都參與,於是改了形式。先是做問卷讓大家填答:「如果用種動物來形容秋華,會是哪種動物?」「今年想對秋華表達感謝的一件事,是什麼呢?」她和小兒子小飛就根據大家的回覆來創作,具體化成生活物品。康思云是「新活藝術」執行長,也是位藝術輔療師,平日的工作是透過不同的藝術媒材創作,帶長輩整理、回顧生命,甚至發起許多圓夢計畫。回到生活領域,66年次的她和多數中年女性一樣,同時要扮演女兒、太太、媳婦、媽媽的角色,比較不同的是,她將自己擅長的發想與藝術創作,充分在家庭生活中發揮。每年母親節總有不同的方式,幫媽媽慶祝。原以為有15年媽媽資歷又兼具創意的康思云,在她身上可以聽到一個母親節的溫馨故事。但康思云很誠實:「沒有,我覺得母親節好累!」1次準備4份禮 受罪母親節成為媽媽的前10年,她從不覺得「母親節」是屬於自己的節日。從小喜歡手作,自製禮物送媽媽已是習慣,加上體貼人的個性,讓她希望「媽媽們」在這個日子裡感受到被重視,總在母親節1個多月前就開始準備禮物。「我要幫媽媽、婆婆、小孩保母準備禮物,我是外婆帶大,也一定要有她,而且4個人的禮物還不能一樣,因為媽媽看見外婆收到什麼、婆婆會去找保母,如果發現禮物一樣就尷尬了」。此外,那時候小孩年紀小,母親節還要忙著參加孩子學校的活動、要煮飯、要幫小孩洗澡…,康思云一口氣說完要做的事後下了結論:「那天根本不是快樂的。」隨時間推演,康思云的母職負擔與工作分量都愈來愈重,準備禮物的快樂心情早已不復存在,反覺得疲累。老三小飛出生那年的母親節,她跟先生說:「我告訴你,所有幫其他人過的,都不算是我的母親節!」她把為婆婆過節的責任交還給先生;她跟兒子說:「母親節你們陪我逛街,我看到喜歡的東西,你們出錢買來送我。」但偶爾還是會做禮物給「媽媽們」,卻開心地發展出「一種想法可以做出N款客製化禮物」的方法。這5年來,她終於懂得「享受」這個屬於她的節日。日常對話勝送禮 讓愛不保留母親節時,先生有時會下廚,或是全家去吃她喜歡的食物。兒子也用零用錢幫她買了許多小禮物,每當有人看著她的胸針或是圍巾問:「這好好看喔,哪裡買的?」她總是驕傲地說:「兒子送我的!」康思云一直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更需要經營,但她這幾年才體會到,用心經營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避免自己在瑣事中枯竭耗盡、讓自己保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愛,是媽媽可以給家人最好的禮物。而母親節呢,喜愛過節的康思云仍然慎重以對,但這15年的母親節經驗教會她,生活不是單一節日而已,是更多的日常對話和笑容堆積起來的。比送禮物更重要的是,在那天真實傳達你的感謝讓媽媽知道。照片說故事家族相片書 給外婆的禮物康思云去年母親節送給外婆的母親節禮物是本相片書。她在家族LINE群組裡宣告要為外婆做本相片書,請家人提供自己和外婆的合照,並回答3個問題:1.你如何形容她?2.和她有過最難忘的事?3.最感謝她的事?她將大家提供的文字和圖片,編成一本書,每個人一個跨頁,左邊放照片、右邊放想對外婆說的話。外婆拿到之後好喜歡,天天都拿起來看。客製化禮物1張愛心照 滿足4個媽康思云找了1張照片模組,用12張小照片上的不同手勢,拼出一張有愛心形狀的大照片,放入相框中,這個送給媽媽的禮物只要置換其中幾張照片,就可以改送婆婆,還有外婆,甚至是保母,一個禮物買4個不同的框,成為4個媽媽的母親節禮物。創意禮物 來這找靈感康思云會參考國外網站,像是Pinterest就是很好用的圖片分享類的社群網站,裡面輸入關鍵字像「mother's day」、「Hand-made」等就會有許多創意禮物的點子。康思云提醒,不要陷入禮物要手作才有誠意的迷思,如果你花心思了解媽媽、時時「更新」對她的理解、知道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不是手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好禮物。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9 橘世代.健康橘
大聲說出想要的「練習不當完美媽媽」
如何過母親節?每個媽媽的經驗大不同。康思云整理她這幾年母親節過節的心得。心得1 還給家人屬於他的功課過去康思云幫先生向婆婆表達感謝、幫孩子向保母表達感謝,「我後來想清楚了:那是他們要做的!」這幾年母親節,康思云發現每個家庭對「過節」的想像不同,媽媽喜歡手工製作的禮物,婆婆喜歡全家聚餐的歡樂氣氛,給兩位媽媽不同的慶祝方式,就是表達感謝的好方式。心得2 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我想要的東西,不要期待在我沒有說的情況下,別人會想到。」康思云會跟先生和兒子說:「母親節,我想吃我喜歡的。」會在心情不好時表達:「我今天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她提醒媽媽們,不要隱忍、等待、不要以為「如果你愛我就會知道」、「如果你在乎我就會這樣做」,說出來,即便對方不一定埋單,還是要說。心得3 練習不當完美媽媽、完美女兒,過不完美的生活現代女性一人兼具多個角色:女兒、太太、媳婦、媽媽…想面面俱到,往往身心俱疲,「我就是個很容易過不去的人」,康思云苦笑,她的個性弄得自己疲累不堪。而且每年除了母親節,還有父親節、每個人的生日…。例如父親節,她會把家裡所有的相片都換上以先生為主題的合照,營造氣氛。過去每年都幫孩子慶生做專屬禮物、辦趴,後來慢慢調適,不用每個節日都如此「用力」,也不用每年都過節。去年父親節,她真正「放下」什麼都沒做,先生才告訴她自己本就不愛過節,分享完自己「自討苦吃」的行徑,康思云哈哈大笑。心得4 帶著孩子參與在這個感謝的日子,她會刻意帶孩子參與,對長輩表達感謝。「不要期待兒女天生就會,感謝也是要教。」你期待他如何經營關係,自己就這樣做。【精選延伸閱讀↘↘↘】。零修圖時代 「高顏值」阿母的最美身影。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撐不下去了...」12年前罹卵巢癌 痛苦使她一度拒絕化療
走過幽谷 體驗、認識生命將關懷傳遞度過恐慌、憂鬱,12年前罹患卵巢癌的黃小姐,如今已是超過10年的HOPE關懷志工,大家都稱她玉桂姐,找回生命的新方向,為了幫助更多癌友,進修生死學、再進修社工系,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讓更多人因為她的愛更堅強。在卵巢癌下驚慌 沒有人真正理解2005年,健康檢查發現兩側良性卵巢囊腫,即便工作忙,也不忘持續追蹤,兩年後(2007年)發現囊腫變大,醫師建議摘除,以免繼續擴大恐引發腹膜炎,玉桂姐利用端午連假的四天動了手術,醫師說腫瘤顏色粉紅、應該是良性的,還是需要送化驗。術後一週回診,進入診間就看到醫師桌上的病歷「優先處理」,心頭一震,聽到醫師說檢驗結果 是惡性卵巢癌,頓時「空掉」,出了診間淚就不停,老公開車載她回家的路上,思緒一片混亂、感覺回家的路特別漫長,當晚無法入眠,整晚搜尋卵巢癌的資料,想到哪些可能該處理的事情,也開始寫遺書。當時國二的兒子很單純的說,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她抱著高中女兒哭。打給最好的朋友哭訴自己確診,朋友鼓勵她要勇敢,玉桂姐立即回說「我不勇敢、我不勇敢」! 卵巢癌的資訊不多,她查過資料發現治癒率不高,看到卵巢癌被稱為是寧靜的殺手,更是恐慌、恐懼。自己到台大醫院門診,想近一步了解治療的方式,內心沉重、緊張、擔心又頭痛,聽完醫師說明治療方式,需做全摘除手術時,反而腹痛、更加不安。後來到榮總詢問第二意見,護理師看見她不安的情緒,分享自己父親罹患腸癌的經驗、安慰玉桂姐,讓她安心許多。決定開始治療,打電話告知七十歲的母親,母女倆在電話線上兩頭哭,「不要擔心,我會陪你走完整個療程的」,媽媽用堅定語氣鼓勵她。從雲林到台北來回需要8小時車程,南上台北陪著她手術、照顧她住院12天及每次化療,也都不缺席。憂鬱孤單 讓她一度拒絕化療玉桂姐說,化療第三次之後,感受的自己情緒的變化,弟弟妹妹來探視。只覺得很煩,老公孩子上班上學,更覺得孤單、不安,無法待在家。朋友帶他出去走走,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看到人潮,更感覺不開心。總是不自覺掉眼淚,曾經連三天都無法闔眼,而到了醫院,醫師只能專注在醫療,也無法安慰她紛亂的情緒,「我撐不下去了…..」,她決定不再化療,醫師、媽媽極力的勸說「已經走到一半了…」。當被轉到精神科的門診等候時,更難過明明自己生病前,是一個獨立、有工作能力的主管,兼顧家庭、工作,醫師直接判定她得了憂鬱症,開情緒調整的藥物,經歷這段也才了解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而是「心」也生病了,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救生圈,越是掙扎沉得越深。治療期間她注意力全放在化療上,無法做任何事,在年度日誌上過了一天、就畫掉一天日期,一直有收藏日誌習慣的他,不經意地丟掉那一年痛苦的日誌。對化療的恐懼,讓她在準備住院化療前兩天,就會感到擔心、害怕沒有食慾、但在媽媽的照顧、鼓勵下終於完成六次化療,加上認識一個乳癌病友,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並陪著她走過低潮,從成功案例獲得更大的支持力量。也因此治療結束後來到癌症希望基金會當關懷志工。認識生命、不再驚慌 助人成為進修的動力一開始在癌症陰影下,玉桂姐擔心死亡,「不知道人走了要去哪裡」?年紀還小的孩子該怎麼辦?在接觸宗教、靈性生活後,她試圖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是必然的」! 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怎麼生活,慢慢不再害怕。隔年、2008年,玉桂姐發現復發,這一次,因為經驗、信仰,讓她「對治療沒有這麼驚慌」,不想讓媽媽勞累奔波,特別請了看護協助,「生病之後,感受到人的欲望可以那麼簡單」,就像在醫院病房時,可以出去外面曬曬太陽,是如此的滿足。兩次治療的過程,從手術到化療都一樣,但她的感受完全不同,也更明白,年輕時只有工作、一直往外求,生病之後開始往內心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生計沒有影響下,她決定離職,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在基金會當關懷志工,十年期間沒有間斷,對她來說,跟病友互動,也是跟自己對話,只想更積極的生活,想做就去做!2011年她決定去圓夢,完成過去沒有念大學的遺憾,攻讀財務金融學系。因為在關懷助人的過程,感到自己的不足,進修輔大生死學,又到文化大學社工學系,修滿學分完成實習時數,她覺得以自己的經歷,再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助人工作上更有關懷的力道。生病之前事事求完美,她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是個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好太太,一直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對她來說,生病讓她體會到「要照顧別人必須先回到自己,唯有先愛自己,把自己身體、心靈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家庭」。她肯定的說:「現在的我,生命更豐富、更完整,更有力量」! 「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給孩子愛的不定一是媽」 母親節的另個過法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裡,有個穩定安全的依附對象非常重要,攸關這個人的如何發展自我概念,以及日後人際及親密關係等;多數孩子的依附對象是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對多數人來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核心,但是成長過程的依附對象不只一個,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爺爺、奶奶或保母,這也會是他們的依附對象。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母親這個角色,但是只要有人替補了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有個人是全心全意愛我的,他在乎、看重我,願意支持我、保護我,我是安全的、被愛的。」即便沒有母親,孩子也能健康成長。但是「完整家庭」與「慈愛父母」的形象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太過「理所當然」,所以在「非典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會不斷被提醒自己「不一樣」,常常自我懷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沒有媽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若主要照顧者給的愛很厚實,他可能在青少年經歷一段迷惘後,慢慢做人生整理;但若無,可能會迷失,有濫交、自我傷害、追求浮誇稱讚等行為。反之,有些家庭的母親情緒控管有問題、甚至有家暴行為,孩子感受不到愛與安全,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反而有問題。所以,母親節可能會給某些人複雜的情緒:「我有媽媽,她也是我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但我不想感謝她」。在生命裡,愈是親近或者是連結愈深的對象,可能給你帶來的傷害就愈大,有些的確是不適任,但其實也有很多母親是力有未逮。再完美的父母都可能會對孩子帶來某些程度的傷害,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處理所有事,父母也只能盡量求取平衡。慢慢長大,我們會看懂:「媽媽雖然不完美,卻很努力了。」會知道要如何感謝。甚至也會漸漸明白:「我知道媽媽很辛苦,我可以照顧她,但我無法很愛她。」把自己的情感和責任分開。母親節不僅是個感恩的季節,也是個人生整理、關係重整的好時機。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照顧父母誰之責?媳婦「重擔一肩扛,想人生重來」。不怕空巢期 洪荒與外地女兒只有「一個手機的距離」。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