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媳婦
共找到
372
筆 文章
-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在艱困中安慰與陪伴, 讓疲累的照顧者重新站立
為了照顧失智的婆婆,身心承受很大壓力,在硬撐十年之後,我因著罹患乳癌病倒了。面對這些挑戰,身為基督徒的我選擇用禱告來和上帝訴說這些難處,而上帝也回應了我,讓我能因著瑞智基金會的幫助,重拾平穩的身心狀態。感謝神,這美好的仗祂已經帶領我打過了!現在我可以好好孝敬婆婆,內心總是覺得很喜樂、很感恩。當照顧者生病了在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總會期待家庭中的女性能夠負擔照顧者的角色、打理年邁長者的食衣住行和起居。然而,對照顧者來說,若要長期擔負這樣的重責大任,卻未能取得足夠的支持或讚美時,很容易就會因壓力倒下,成為另一位需要被照顧的人。婆婆大概是在1992年失智,因為失智症病人會妄想、情緒起伏比較激動,所以她在剛失智的時後,常常就會陷入苦毒的負面思考中,也常常把脾氣都發在媳婦身上。失智前,婆婆長期在鄉下務農,在傳統觀念下覺得媳婦要按三餐服侍、要帶她去看病等等。每件事情都得按照她的指示和要求完成,只要有一點地方沒做好,婆婆就會動怒,一言不合還會反覆以死相脅,那時雖然知道要孝順老人家,但我要外出工作,孩子也都還小,很多地方也需要我照顧和接送,這些事都讓我覺得不知所措、每天都過得非常挫折。.身心俱疲的日子熬了十年,到了2002年後,我開始察覺到身體不對勁,覺得不舒服,手臂也會明顯地感到疼痛、沒辦法舉起。這時候輪到我去醫院看醫師,沒想到做了一些檢查後發現,我竟然罹患了乳癌!信仰中的希望與力量罹癌後有一段時間暫時放下了沉重的照顧負擔,專心地完成治療、養生休息。然而回顧過去那段艱辛的歷程,我想或許是因為長期處在巨大壓力下,才會得到癌症。生病前的那十年,每天我做什麼都不對、都會被罵,好像家族內的所有不如意都怪到我頭上。因著信仰,知道「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我轉而將生活中、生命中遇到的各樣挑戰都放在禱告中,我在禱告中一次次的呼求上帝幫助,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開始禱告後沒多久,就在教會中聽到瑞智事工(瑞智基金會之前的名稱),是專門服事失智者及其家庭關顧。因這一路走來,在服事婆婆的事上實在是遭遇太多挫折了,就決定報名參加。與瑞智事工相遇後,我慢慢放下了以往的挫折沮喪,尤其是認識了牛姊,她就像是天使般的來到我的身邊。在同工們的陪伴下,我在心中開始感到很安慰,原來真的有人可以了解、同理我受過的苦。此外,藉著瑞智事工舉辦的家屬訓練班與講座,我也從中得到非常多實用的失智症照護知能、各樣的專業訓練及失智者講座,讓我學到也改變很多照顧婆婆的方式。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大家的陪伴之下,我終於明白失智症照顧不可能只由一人長期單打獨鬥的撐下去,如果從頭到尾都是一位照顧者要做完所有的事,那久而久之,照顧者一定會受不了而倒下的。我不是一個人!改變後的新生活在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與幫助後,不只明顯感覺到自己能夠又重新地健康、強壯了起來,也開始覺得自己應該也有能力成為陪伴關心他人的天使,這讓我更進一步投入瑞智,以志工身分在甘泉咖啡坊中分享自己走過的心路歷程。我都會一直叮嚀大家,在照顧工作上不要忘了為自己保留一些可以喘息的空間,家庭內的成員大家彼此應當互相幫忙。以我們家來說,後來先生和孩子們也都會學習彼此分擔照顧的工作,對於婆婆因為失智後表現出的很多異常反應,也都能找到方式來引導與安撫。例如婆婆在失智後總說自己憋不住尿,出門時會隔幾分鐘就喊著要上廁所。以前會覺得她是在無理取鬧,後來知道這是她焦慮的表現,就會適時地安撫她,情況就改善很多。另一個比較常見的,就是失智者時間認知錯亂的問題,常常白天嗜睡,到晚上反而睡不著鬧著要出門。這時除了尋求醫師在藥物上做出適當調整,也會記得要在白天引導她多活動,像是出門曬曬太陽、走一走,都是很棒的,這樣晚上比較容易入睡,家人們也可以因此得到休息。對於生活處境與心境上的改變,感謝神,這美好的仗祂已經帶領我打過了!《聖經.以賽亞書》記載:「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代替所受的羞辱,份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於你們。」現在我可以好好的孝敬婆婆,也能每天吃好睡好,內心總是覺得很喜樂、很感恩。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2-02 養生.無退休時代
從國家外交到婆媳相處都適用!錢復夫人田玲玲:一份對的禮物,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編按:前外交部長、駐美代表錢復夫人田玲玲,是朋友圈中知名的送禮高手。過去在華府期間,她藉由送禮、宴客、交誼,協助夫婿在艱難的外交處境中維繫與國際友人的情誼。私底下,她準備禮物的用心、周到,更是讓人難以忘懷。她指出,禮尚往來本就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如何在生活中,活用禮的智慧?前外交部長錢復和夫人田玲玲家中,有許多禮物。每件物,背後都有一段故事:牆上的扇子來自錢復的舅舅,謝謝外甥媳婦盡心照顧妹妹;桌上有孫子落款的陶碗,是夫妻倆平時捨不得用的無價之寶。還有那只錢復從捷克帶回、晶瑩剔透的小鈴鐺,讓女主人不必張口,搖動的聲響,就能呼喚家人。一聲清脆的鈴響,蘊含了丈夫對妻子的體貼。身為外交官夫人,83歲的田玲玲,素有「半個外交官」的美名。她常收禮,更擅長送禮。前尼加拉瓜大使房金炎夫人徐蕙英記得,有次女兒在錢家吃到一道美味的紅燒肉,好奇詢問管家如何烹飪。事後,田玲玲不僅特意買了煮肉的燉鍋,還燒了蹄膀一起送給女兒。周到的處世哲學,讓親身體驗過的人都難以忘懷。這輩子收、送過無數禮物,田玲玲認為,無論在中西社會,送禮都是大事。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可以傳達情意、建立友誼,更能化解潛在的糾紛。懂「禮」的智慧,一生都受益。抗戰時代的小木馬 第一份禮物是父母的愛人生第一份禮物,對田玲玲而言意義深厚。民國26年在江西出生的她,是名符其實的「烽火兒女」。當時正值抗戰期間,田爸爸是空軍,每次出任務都可能是生離死別。有次,母親抱著剛滿月的她,聽到鄰居聊天:「不好,今天我們3架出去,2架給打下來了!」母親孤身一人站在院子裡,心直往下沉。「媽媽受的打擊好大好大。我現在想起,都還是很難過。」田玲玲眼眶泛紅地回憶這段往事。就是在這樣不容易的時代,田玲玲收到了此生第一個有印象的禮物──3歲時的一個小木馬。雖然在流離的時代,一家人多次搬遷,木馬早已不知流落何方。但在田玲玲的記憶裡,那是父母最初的愛。「在愛的基礎上,得到任何禮物你都高興。」早年大環境不若今日寬裕,每樣東西都得來不易。父母對物的態度,也深深影響了田玲玲。她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母親仔細地洗好了一只玻璃杯,在窗前的陽光下閃閃發亮。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只是珍惜手邊擁有的物品,也提醒了她:做事不能馬虎,要做就做到好。駐美的「半個外交官」 禮物化干戈為玉帛民國72年,錢復出任駐美代表,展開了一家人在華盛頓5年8個月的歲月。當時台美已經斷交,沒有正式邦誼,許多外交事務的開展也就困難重重。田玲玲談及當時在美國從事外交的難處,在華府做事太高調,恐引爭議;但太低調,又會被邊緣化,努力看不見成果。其中的分寸拿捏,是門困難的學問。在外交工作中,送禮、宴客,都是經營人脈的一環。擁有美國范得堡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的田玲玲,「管理」人也有一套獨門的技巧。她有一盒個人資料卡,記錄了來往對象的資訊。舉凡長相特徵、職位、生日、家族成員、特殊喜好,乃至於結婚紀念日、添孫日期……。大大小小的細節,都詳實記錄在活頁卡上。許多時候不適合直接談政治,但又要經營關係,話題就變得很重要。每次活動前,這些筆記就是最好的談資來源。一句「Mary最近好嗎?鋼琴彈得怎麼樣了?」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田玲玲笑說,有次她和一位太太聊天,提到孩子就讀的學校,對方驚喜回答:「我家孩子也念那所學校!」她正好順勢提出邀請,「也許將來,我們的孩子可以多聚一聚?」其實,她早就知道對方的孩子和自家孩子同校。明知故問,只為了打開話題,創造機會。送對禮物,也可以打開機會。田玲玲和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家的友誼,就是以送禮開端。有回錢復受邀打球,她在場邊和一位女士聊天,後來才發現對方是布希夫人芭芭拉的秘書。她特別準備了春捲、水餃,連著佐料和食用說明,請秘書贈與老布希一家。美味的中式料理果然抓住布希家的胃,讓芭芭拉親筆回覆感謝函。日後,她也曾出席雙橡園舉辦的活動,讓台灣多了一位重量級的國際友人。如何送禮送到心坎裡? 謹記大原則「將心比心」同樣的送禮智慧,也適用在家人身上。以女性經常碰到的婆媳相處課題為例,田玲玲認為,做媳婦確實比做女兒更要花心思。畢竟,「人家以前不認識妳,為什麼要對妳好呢?」當年,田玲玲和錢復婚後,夫妻倆和公婆同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剛嫁入錢家的第一個母親節,她選了2塊花色不同的布料,預計分別送給媽媽和婆婆做衣服。但送給媽媽的那塊布,她先讓婆婆過目。用意是向婆婆表達充分的敬意,也讓她知道媳婦沒有偏心。同住12年半的時間,婆媳關係始終和睦。婆婆臨終前,也特別告訴孫子:「以後找對象要像媽媽一樣」,對田玲玲這位媳婦的表現相當肯定。時間飛逝,如今田玲玲自己也當上了婆婆。「媳婦成年後才進入妳家,不要想改變人家的觀念。」她指出,婆婆對媳婦,應該將心比心,真心誠意的關心就是最好的禮物。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問候:「今天好嗎?」、「上次身體不舒服,有沒有看醫生?」都會讓媳婦備感窩心。她也不吝將上一代傳下來的項鍊、耳環等具有紀念意義的飾品送給媳婦,表示長輩的關愛。曾有國外朋友和田玲玲訴苦,說自己到兒子家小住,卻感覺兒媳婦不太歡迎她的到來。細問之下,才知道她借住兒子家期間,只請夫婦倆吃過一次飯。田玲玲告訴她,要體恤媳婦張羅家務事的辛苦:浴室毛巾要洗曬、枕套棉被要整燙、用到剩一點的牙膏要刻意換新……。她建議友人,「你應該對媳婦特別好,選個禮物送她。」即使是送親友禮物,田玲玲也有自己的講究。男性親友宜送領帶、筆、皮夾、皮帶等生活上用得到的東西。女性則因個人品味不同,首飾、衣物這類禮物,不一定能符合對方喜好。食品、水果、花卉等一般性的東西,是較安全的選擇。此外,每次送禮時,一定要挑選適當的紙袋、緞帶,好好包裝。例如,有次外甥生日,她挑了一顆銀質袖扣作為禮物。不僅事前先用銀布擦拭過,還另外找了條絲巾置於盒中,連著卡片一起送出。站在收禮者的角度思考,慎重準備禮物,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她也提到,禮物未必要是實體的物質。她和幾位扶輪社員太太組成「笑友會」20多年,大家一起做義工、每月定期聚會,分享生活資訊。隨著成員的年紀增長,不少人都經歷了喪偶、喪親之痛。當有人陷入低潮時,其他人就會想方設法,逗她一笑。例如,安慰另一半先辭世的朋友:「誰叫他們要稱『先生』呢?先生就會先走呀!」「到了我們這年紀,很容易覺得孤單、感到生活有點無奈。能讓別人輕鬆、愉快,也是一份禮物。」田玲玲說。練肌肉、骨本、腦力 健康是給自己的最大的禮物一生張羅過無數次送禮,如今田玲玲最想要的禮物,卻不是任何有形的物。63歲那年,她身體有些不適。本以為只是感冒,咳嗽卻久未治癒。甚至只要一彎腰、上樓梯,就氣喘吁吁。經過檢查,才發現是心臟有問題。她坦言,年輕時不曉得健康的重要,個性又容易心軟。每次有人拜託,她總是在原本就很滿的行程中硬是塞入新工作。在各種責任之間,好像從未有過悠閒的時候。邁入熟年,才意識到該對自己好一點。「現在,我最想送給自己和錢伯伯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健康!」她對我們說。為了維持老後容易流失的骨質和肌肉量,田玲玲和錢復每週固定上教練課,做復健和重量訓練。她也從70歲開始定期按摩,減輕日常累積的疲勞。此外,她也善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訓練腦袋常保靈活。好比坐在計程車上等紅燈時,她會觀察經過的車子,很快算出車牌4個數字的總和。短短2分鐘,也可以是預防失智的好機會!回顧至今為止的人生,田玲玲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做為女兒,從媽媽身上學到許多人生智慧;做為妻子,能和先生相知相守一甲子;作為母親,看見兒女平安長大,各有成就。任憑外在環境如何起伏,她總能看見美好。惜物、惜人、惜情,生命最棒的禮物,其實早在我們手中。原文:從國家外交到婆媳相處都適用!錢復夫人田玲玲:一份對的禮物,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得少 更捨得花 自願性剖腹產費用價差大
對於部分婦科診所剖腹產比率及相關費用均高得嚇人,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也覺無奈。他說,這完全取決診所的態度,如果來者不拒,而醫師也覺得自然產的醫糾較多,而剖腹產只需一刀,相較簡單容易,風險也低,當然也會傾向剖腹產。不孕患者增加,懷孕後多指定剖腹產事實上,婦產科醫學會、衛生福利部均提倡自然產,不鼓勵非必要的剖腹產,為此,健保也擬定嚴格給付標準。不過,黃閔照臨床觀察發現,自願性剖腹產人數愈來愈多,寧願多花點錢也沒關係。黃閔照分析,這與台灣不孕患者持續增加,以及生產數少等兩大因素有關,許多人接受不孕治療,嘗試多次,費用昂貴,且身心俱疲,順利懷孕後,不想承受任何自然產風險,而指定剖腹產。此外,台灣平均生產數僅一點多,大部分女性只願意生一胎,生第一胎時,考慮就多一點,常擔心要是待產時間拖得很久,還生不出來,倒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剖腹產,免得白痛一場。醫師提醒,硬要照時辰生,恐帶來更多危險國內不孕症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說,昔日剖腹產幾乎都是公婆的主意,早在媳婦生產前,就花錢請命理師算出金孫出世的良辰吉時,要求醫師必須在幾點幾分執行剖腹產。近幾年來,女性意識抬頭,要求擇時剖腹產的個案明顯變少。李茂盛說,自然產好處多多,如果硬要挑「好日子」,決定剖腹產時間,千萬不能過於執著,如果一定要依照命理師指示開刀,還可能增加手術風險。舉例來說,如果預定凌晨一兩點,即使醫師願意,但此時剛好是大夜班,護理師與麻醉醫師、護理師等人力容易不足,一旦發生意外,風險更高言,不可不慎。李茂盛指出,如果剖腹產時,產婦突然大出血,或是新生兒出生後呼吸窘迫,這時候必須緊急請求外科、小兒科等專科醫師支援協助,風險極高,一有差錯,反而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安全,「醫院診所及醫師都不應該順著孕婦及其家屬的意願,而看時接生。」提供各種醫材選擇,南北收費差距大值得注意的是,依照全民健保規定,產婦如果選擇自願剖腹產,就必須自付一部份手術費用,但這筆費用南北差距甚大。黃閔照指出,少部分婦科診所積極經營品牌形象,以產科界的名牌包包自居,號稱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例如,防沾黏的貼片等醫材,費用當然就貴上許多。黃閔照表示,相關醫療費用均需通過當地衛生局審核,只要收費在合理範圍,而產婦也願意自費,婦產科醫學會並無意見。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3000~12000元間此外,基於醫師與產婦的信任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已有部分醫院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經婦產科醫學會核算後,建議「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三千至一萬兩千元之間,黃閔照說,只要通過衛生局審核,就能向產婦及其家屬額外收取這筆費用。不過,此制上路兩年多,並非每家醫院都會收取這筆費用,例如,同為馬偕體系,台北馬偕收此費用,但新竹馬偕就沒收,黃閔照說,各家醫院考量不同,目前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的醫療院所以基層診所居多。黃閔照提醒,準媽媽在生產之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站在醫學會立場,如果能夠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沒有必要白挨這一刀。※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1-01-09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體驗媳婦苦,回娘家陪產住不到3個月就崩潰!
《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喪彪・柳飄飄」(簡稱柳喪彪)前陣子也在臉書上發表一則貼文,內文敘述老公(老劉)陪自己回娘家待產,光是和阿嬤相處不到三個月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可見「婆婆」這個角色平時給媳婦的壓力有多大。兩性作家柳喪彪表示,從小自己就生長在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幾乎都是跟阿嬤生活在一起,但自從跟老劉結婚之後,她就盡量不讓他跟阿嬤有過多接觸,因為她太了解自己的阿嬤,柳喪彪說:「她就是那種台灣傳統的婆婆性格!」。老公回娘家陪產光是住2個月就崩潰,彷彿上演婆媳問題行動劇然而,這次老劉來台灣陪產,不得不住在娘家一陣子,只是還沒住滿3個月,老劉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柳喪彪特別強調:「連平時對我、對跟我有關的事都這麼好脾氣的老劉,都有點受不了了耶!而且還只是2個月!可見這個『婆婆的角色』平時會給媳婦的壓力有多大!」柳喪彪形容,老劉住娘家的這段時間自己彷彿看了一齣「婆媳問題行動劇」,各種婆媳之間在生活上會產生的問題和壓力就在她的眼前真實上演,還曾被夾在兩人中間、為了他們的婆媳問題跟阿嬤起了爭執。老公工作忙碌耽誤做飯時間,被婆婆碎念:害我吃飯時間不正常柳喪彪舉例,老劉自從來台灣之後就一直照顧她的三餐,每天都是他做飯給她吃,當然也會連阿嬤的份一起做,只是久而久之,阿嬤就認為老劉這樣做是「應該的」,甚至有時候老劉要上班比較忙,會耽誤做飯時間,阿嬤還會開始在老劉面前碎念:「這樣害我吃飯時間都不正常了,之前你還沒來的時候,我們吃飯時間都很正常。」柳喪彪在文中便提到:「Hello? 請問誰聽到這種話會覺得愉悅?」後來更演變成,吃飯時間快到了,阿嬤就會打電話給老劉,催促他:「該做飯囉!我肚子餓了!」讓老劉有陣子快到吃飯時間就覺得壓力很大。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事件,像是老劉做飯時,阿嬤總喜歡在旁邊指手畫腳,或拿一些過期食品要給他煮,不煮會嫌浪費等等,讓老劉十分崩潰。婆媳關係太煎熬,老公:真不敢想像長期住在婆家的媳婦該怎麼熬柳喪彪形容,如果把老劉的角色轉換成「媳婦」,此時他們三個人的角色關係,阿嬤就會是「婆婆」,自己則是「丈夫」。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柳喪彪也跳出來和阿嬤溝通,雖然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新舊觀念的思維不同、立場不同有所爭執,但最終結果仍是圓滿。事後,柳喪彪也和老劉說:「現在知道這些做媳婦的女人,處境有多辛苦了吧?」老劉也表示:「真的不敢想像這些長期要住在婆家的媳婦要怎麼活下去......」柳喪彪強調,老劉的情況還是有自己(會替他說話的「老公」)為他撐腰呢!「很多媳婦是要戰鬥一大家子......又要工作又要生孩子又要應對婆家,老公還是具屍體,你說她們要怎麼活?」※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男人不親身體會,不知道媳婦的角色有多辛苦」兩性作家老公體驗媳婦苦,回娘家陪產住不到3個月就崩潰!
-
2021-01-09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幫坐月子 竟提議「產婦睡客廳」網怒: 鄉土劇走出來的嗎
生孩子是人生大事,雖說現代醫學發達,生小孩已不像是古人「從鬼門關前走一遭」,但產後「坐月子」調養母體,對媽媽來說仍非常重要。有位婆婆自告奮勇要幫兒媳「坐月子」,卻提出要「產婦睡客廳」、天天一碗退奶「麻油燙韭菜」等奇怪想法,婆婆認為住月子中心、吃月子餐代表「媳婦就只想要花錢」,讓媳婦忍不住爆氣,在臉書社團靠北婆婆2.0開砲。原PO回憶,當初婆婆說要幫她做月子,小夫妻以「不勞煩長輩」、「家裡沒多的房間」為由婉拒,婆婆惱羞成怒竟嗆她,「住客廳是會怎樣嗎?生小孩身體就很尊貴嗎...沒人想看啦」,不顧隱私的提議,讓她覺得不受尊重。原PO說,她一胎住月子中心,二胎請月嫂,都是自己出錢。懷孕過程,婆婆漠不關心,二寶出生後,婆婆私下對她說,「要幫妳做月子居然拒絕,真的很不會想」,並指責她愛花錢,想學別人住月子中心、吃月子餐,「我說幫妳做月子,就是想幫我兒子省錢啦!」媳婦回說都花自己的錢,又被婆婆嗆「妳的錢,難道不是我兒子的錢嗎?」,原PO大嘆「怎樣才能在婆家得到應有的尊重啊!」看完PO文,很多媳婦同仇敵愾,「住客廳也是刷新三觀了」、「跟婆婆講話要錄音,然後播給老公聽」、「婆婆有女兒嗎?叫她女兒坐月子住客廳,煮麻油韭菜給她吃」、「自己兒子是寶,別人家女兒就是草」、「婆婆是電視劇裡走出來的嗎?」、「麻油燙韭菜...退奶神器?」、「還好沒給婆婆做月子,不然吃進什麼都不知道」、「這種的除了嗆爆沒什麼好說的了」。也有人緩頰,「婆婆有心很好,但是這種心領就好,免得一大堆氣!還是各自保有自己的空間好」、「自己的月子自己決定(去月子中心才不會後悔)」。
-
2020-12-28 新聞.元氣新聞
愛子跑步猝逝 王應傑悲痛:他平時有運動習慣
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兒子王怡中猝逝,王應傑今天受訪時說,本來大力栽培兒子接班,但練跑時意外猝逝,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相當悲痛,現在將先處理後事,也提醒年輕人要注意心臟疾病。王應傑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王怡中身體健康,平時有運動習慣,更是鐵人三項的健將。王怡中17日先到公司批公文,接著到台大練跑暖身,為日後馬拉松比賽做準備,但可能因天氣突然轉涼,王怡中剛跑沒多久就昏倒,雖隨即送往台大醫院搶救,醫療團隊裝上葉克膜、做心導管手術,但仍宣告不治,享年39歲。王應傑說,王怡中是他大力栽培的接班人,淡江大學畢業後,送到美國深造,沒想到上天就這樣帶走。「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我的心真的很痛」,王應傑說,王怡中為人敦厚,真的很捨不得,意外來得太突然。他也呼籲,天氣變化劇烈,年輕人也要多多注意心臟疾病,不管有沒有家族病史,一定要定期健檢。王怡中為國光客運董事,育有一子。王應傑說,將先處理王怡中後事,媳婦已在國光客運任職管理部多時,是很優秀的經理人。曾擔任國大代表的王應傑多年深耕房地產,近來觸角伸至運輸業,子女除王怡中外,還包括前TVBS主播王怡仁。
-
2020-12-12 失智.名人專家
簡均穎/若遇到家人有失智症者妄想 該怎處理? 別急著先用藥!
最近季節明顯變化,失智症者情緒躁動,出現妄想等精神症狀,例如不少照顧者反映長者指責家人或外籍看護在飯菜中下毒,打亂日常生活節奏,究竟該怎麼解決?台安醫院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從事神經內科個案管理5年,面對失智症家屬的難題,她說,問題的發生必定有原因,應該從生活中找到蛛絲馬跡,別急著先用藥。兒不耐大聲 媽媽以為被棄養她舉例說,有位性格溫順的失智症奶奶,突然間妄想兒子、外籍看護想毒害她,不願飲食,主要照顧者媳婦不知所措,急向醫護人員求助,簡均穎仔細詢問媳婦最近生活中是否發生了什麼細微變化,兩人就像柯南抽絲剝繭,兒媳最終想起,原來先生某天下班後心情不佳,又不耐失智症母親一再重複問話,對母親大聲了兩句,隔天長者情緒變化,簡均穎說,這位失智症奶奶觀念重男輕女,兒子的態度讓她以為自己被棄養,因此妄想兒子聯手外籍看護毒害。她後來建議兒子向母親慎重道歉,果然失智症長者當天心情好轉,家人頓時輕鬆不少。環境或生理 都可能導致妄想簡均穎以臨床經驗指出,除了生活環境突然改變,例如有外籍看護住進家裡、看太多充斥兒媳棄養長者的電視劇情等,都可能造成失智症長者的情緒反應,還有一項生理訊息不容忽視,即長者有可能身體出狀況,最常見的例如感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妄想。例如有位女性失智症長者就因子宮發炎,身體不適導致妄想,所幸兒子觀察入微,及早送醫治療,解決急性妄想的問題。不過現代長者獨居狀態多,尤其失智症長者子女多在國外,對長者的生命故事不太熟悉,簡均穎鼓勵多和長者聊天,從中了解失智症長者過往的生命點滴,若已無法與長輩順利互動,有時鄰居、關係較佳的親人都是資訊管道之一,對失智症長者生命故事愈了解,愈容易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妄想的精神行為。如何讓長者願意吃飯?當失智症長者妄想被毒害,該怎麼讓他正常吃飯?1.回想近期生活是否發生什麼事件?2.在用餐時規律擺出餐點,維持儀式感。3.固定量測血壓,可協助觀察是否有感染、感冒等病徵。了解更多照護技巧,請至udn×WaCare影音課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XMUDfu6lw
-
2020-12-07 科別.心臟血管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動脈硬化?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一名63歲李太太近日與兒子、媳婦反應胸口覺得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還跟媳婦說:「該不會是自己無意間招惹鬼神,自己被鬼壓床了。」日前在兒媳的陪同下到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冠狀動脈血管阻塞 多因膽固醇、糖尿病控制不佳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醫師表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及糖尿病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蔡聰聰補充,有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未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糖尿病不易發現冠心病疼痛感 冠心症9大族群要當心若有糖尿病問題罹患冠心症的機率是一般人至少2倍以上的風險,男性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較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感覺,因此不容易發覺自己是否罹病,所以積極預防和定期安排檢查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相當重要。一般大多人認為只有膽固醇過高問題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的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日常生活養成好習慣 出現胸悶、胸痛須留意蔡聰聰提醒,近期正值入冬之際,日夜溫差略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延伸閱讀: 吃膠原蛋白會胖嗎?膠原蛋白補充有用嗎? 營養師告訴你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吃蛋會讓膽固醇過高? 是錯的!營養師告訴你蛋吃太多真正可怕在哪裡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母親拒讓兒住院逼喝湯藥 稱「瘀血隨大便排出」媳婦氣炸
有女網友近期發文抱怨稱,「婆婆不是普通的迷信」,她表示丈夫因為車禍送醫,發現腦部有大塊瘀血須留院治療,但婆婆卻拿了朋友給的湯藥硬逼丈夫喝,甚至稱「喝下去瘀血就會隨大便排出,不必住院」,還與醫生大吵一架,近期丈夫出院要回去工作,她擔憂婆婆亂把藥給一歲兒子亂吃。原PO在「靠北婆婆2.0」發文表示,當年丈夫車禍送醫,醫生照過腦部斷層掃描,確認有一大塊瘀血,須住進加護病房留院治療,但婆婆卻強烈反對,堅持丈夫喝湯藥就能痊癒,並對醫生說「這沒什麼,有嚴重到住院嗎,我給他喝藥就會痊癒」,要求放人離開。醫生給婆婆看了斷層掃描照片,指出血塊位置,但婆婆仍堅持帶丈夫離開,並與醫生吵了一架,最後醫生只好要求家屬簽切結書,妥協放人,不過原PO事後還是堅持讓丈夫住進加護病房。原PO對丈夫說,「你就這樣子住院一星期才回家的,一星期後你出院回家休養,你媽竟然把醫生開的藥偷偷丟掉,不讓你吃,為什麼我會知道,因為那包藥是我從垃圾桶撿回來的。」如今丈夫近期已出院,準備回去上班,原PO擔心自己的小孩會被婆婆逼吃藥,她說,「我絕對不會答應我的寶貝要去經驗跟你一樣的情況,你媽有病不去看醫生,你大人吃就算了,如果她亂把藥給不到一歲的嬰兒吃,誰賠我一個孩子。」對此,許多網友紛紛留言,「什麼時代還有腦殘的想法,這婆婆還是遠離點,太迷信會害死一個人」、「看來這婆婆才需要看腦科」、「迷信的長輩通常醫療知識都很殘缺」、「太恐怖了吧」、「有這種長輩很可怕」、「你老公是怎麼長大活下來的」、「婆婆是不是幫兒子保了不低的保費」。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殺了我」翻版?防媳如防賊 婆婆竟「蛋畫記號」怕被偷
今年8月,一名36歲張姓女子由於不堪婆婆長期言語欺凌,在臉書留下遺言痛訴「我的婆婆殺了我」,最終走上絕路,引起社會一片譁然。近日就有一名人妻分享她的經歷,控訴曾遭到婆婆百般刁難,不僅言語欺負,甚至把家庭日用品畫上記號,簡直把人妻當成賊!一名人妻在臉書粉專「靠北婆婆2.0」投搞,表示婆婆的觀念相當古板,與丈夫結婚前本打算搬出去住,沒想到婆婆居然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最後夫妻倆只好妥協住了下來。沒想到從此之後,原PO每天飽受婆婆的冷言冷語,還在原PO準備物理治療考試時,到處跟人說「她是白癡、智能不足考不上,撿角…」,而原PO丈夫則表示,媽媽應該只是今天心情不好,要她別往心裡去。直到有一次,家裡有客人拜訪,連客人的爸爸媽媽也有來,結果婆婆卻在外人面前用客語說,「好羨慕你有個會賺錢的媳婦兒,我這個媳婦是白癡,考不到物理治療師執照,整天遊手好閒!」那時原PO聽不懂,只好不斷賣笑,直到客人用國語回應「妳不能這樣說妳的媳婦」,原PO這時才恍然大悟。不僅如此,從結婚第一天開始,婆婆就把她當成賊,把家裡大大小小的東西,如衛生紙、醬油、洗髮精,甚至冰箱裡的雞蛋、菜等等都「用奇異筆畫上記號」,原PO直呼自己又不是沒存款,這些日常用品也都自己備一份,「誰想用她的東西啊?」原PO坦言最後終於還是受不了婆婆的行為,婆婆嫌棄她生不出來,竟然還跟兒子說「如果她不能生,就早早離婚吧!」這句話簡直讓原PO氣炸,跟婆婆大吵了一架。好在,婆婆的百般刁難都被原PO丈夫看在眼裡,不但沒有因此離婚,反而徹底跟婆婆鬧翻,兩人搬家出走,也跟婆婆完全斷絕聯繫。至今已過了5年,兩個孩子也都平安長大,原PO坦言「很佩服當年的忍功,也謝謝當年的豬隊友,他終於長大不是媽寶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2-03 養生.家庭婚姻
什麼時候開始,生不生孩子都痛苦?《未來媽媽》讓所有求子路上的女性不孤單
《未來媽媽》以一部探討女性「生」、「不生」孩子為主軸,同時又帶出男性觀點的優質台劇。是什麼樣子的機緣,讓你成為媽媽?是自然而然,還是因一次意外?是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擁有,還是扎了無數次的針、吞了無數顆的藥、試算了所有懷孕的日子、聽信了所有求子偏方,卻仍無所獲?《未來媽媽》以現代女性會遇到「結婚生子」的所有問題出發,讓人在首映會看著揪心,眼匡泛淚感同身受。似乎在主角們身上都看到了自己曾經的、或是正在經歷的故事,這也讓這部戲劇,更讓人期待。女人為什麼要當媽媽?當媽媽為什麼那麼痛苦?曾聽過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因意外懷孕,讓自己在事業不錯的時候,選擇請假安胎生產,生出孩子後的4個多月,她都飽受產後憂鬱的煎熬,那時她心裡只想著:「為什麼我要當媽媽?」、「原來當媽媽這麼痛苦。」某次她參加了一次講座,結束後有一個聽眾跑過來跟她說:「我很羨慕你,你是有寶寶4個月,而我⋯⋯是流產了4個月。」原來,當上媽媽後那麼辛苦,想成為媽媽也很辛苦,不想成為媽媽更辛苦。這時候才發現,一個女人從進入婚姻開始,就會開始往內對自己進行探討,「妻子」、「媳婦」、「母親」⋯⋯等各種角色的來回切換。《未來媽媽》藉由戲劇帶我們深度思考,到底為什麼社會總隱隱約約的暗示女人一定要「成為媽媽」,而成為媽媽的這條路上,又讓我們孤軍奮戰?劇中加入男性觀點!讓觀眾了解「老公」都在想什麼!如果你以為這齣劇,只是半夜等老公小孩都睡著後,自己抱著抱枕、備好衛生紙邊看邊哭的劇那就錯了!導演特別以自己男性的觀點出發,將這部看似「女性」的議題,也從男性角度出發,想讓大家有感「婚姻不該是兩個人站在對立面互相指責,而是一起肩並肩的攜手作戰。」懷孕這件事,從來不是只有老婆一個人的責任,老公除了提供精子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看完首映後,這部劇真的讓人笑中帶淚,敬邀所有曾在或是正在求子路上努力的媽媽們,一起來被療癒!妳們都不孤單,也值得被陪伴。※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未來媽媽》首映,讓所有正在、曾在求子路上的女性,感到不孤單!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生不生孩子都痛苦?
-
2020-11-2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最大元凶不只是膽固醇!8種人有胸悶、胸痛快就醫
63歲的李太太,本身有體重過重及糖尿病問題,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自己的兒子、媳婦討論,以為是自己無意中招惹鬼神,所以被鬼壓床了!兒媳帶她進行檢康檢查,才發現婆婆竟差點就到鬼門關前報到了!原來,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李太太的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三高問題控制不佳 易造成冠心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說,有三高問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且未能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因為冠狀動脈會因為長期膽固醇及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罹患冠心症 機率較一般人增2倍風險研究指出,糖尿病病友罹患冠心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風險,男性則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不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而錯失及早確診先機,積極預防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膽固醇過高會造成動脈硬化 8情況都屬高危險蔡聰聰進一步說明,千萬別以為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她特別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 蔡聰聰)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血管阻塞全身都遭殃! 出現5表現心肌梗塞隨時會發生...耳鳴、打嗝、嗜睡不尋常
-
2020-11-21 養生.樂活人生
65年後重逢 你依舊是我今生的新郎
在高雄鳳山文山國小五年級同學一年後,徐克俊與徐桂生再次見面已是65年之後,有著男生名字的徐克俊說,「70幾歲了,再次接到情書,還會像18歲少女那般的愉悅」。徐克俊說,「10歲時的感情,竟然那麼深遠,那是小時的美好印象吧!」兩人再次見面之前,雙方曾通了電話,女生問男生說,「你還記得我嗎?」徐桂生說,「我還記得妳的聲音,一直沒變。」而後徐桂生寄了一張與大學同學的合照給克俊,問她說,「妳知道我是哪一個嗎?」徐克俊說,「你還是小時候的樣子,我一眼就認出來了」。聯繫上之後,又經過了半年才見著面,中間是超過10萬字的書信往返,當時兩人一個在美國東岸,一個已經從美國回到台灣,時差剛好顛倒,每天兩次的視訊交談,一個在吃早餐,另一個正吃著晚餐。兒時青梅竹馬的情感,就這樣開始一點一滴被找回來。兩人原本各自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配偶卻都早一步離世,對於女性而言,到了七十多歲要再嫁是個困難的決定,徐克俊曾考慮許久無法向親人開口,當她幸起勇氣跟兒子告訴時,兒子說,「媽,只要妳快樂,他對妳好,我們很支持」。媳婦說,「你們很相配啊!如果對方是45歲,我們反而擔心了」。徐克俊講到這一段時,語氣有些哽咽,「我很感恩」。桂生與克俊在去年七月重逢,那時克俊是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參加桂生家族去昆大麗的旅遊,四個月後,在兩方家人的見證下,於舊金山成婚。今年11月17日,徐克俊寫了一篇「我們的故事」給徐桂生貼在臉書上,克俊說,「那是我們結婚周年的禮物」。現在徐桂生與徐克俊兩夫婦出門時,都向別人介紹說,「我們有四個兒子」,其實,是兩人各自有兩個兒子,而兩家人雖然各自在世界不同角落,但相處愉快,徐克俊說,「孩子們不必改口叫爸媽,還是叫伯伯、阿姨,但真的就是一家人了」。徐桂生是新聞工作出身,著作等身,並曾獲得文學獎,他講述與克俊這段奇妙情緣時說,「她記得一甲子多前我這個小同學,而且願意嫁我伴我這除了孤老幾無所有、七老八十的老同學,我是多麼幸運啊」!徐桂生走遍世界八、九十個國家,曾與病逝的妻子麗君約定,「我們結婚五十年時,要去環遊世界」,可惜兩人只有46年的在世情緣。徐克俊告訴桂生,「我們可以帶著麗君的照片,一起去完成這個心願」。
-
2020-11-17 養生.家庭婚姻
自己都經濟困難了,孝親費要不要給?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該如何應對
【媽媽經編按:近日一名黃姓女子,在爆料公社上發文:自己從小不得媽媽疼,現在自己經濟也有困難了,要心甘樂意給予孝親費嗎?黃女表示,自己因為肥胖症的緣故,一直一來都一個人居住,水電、房租、生活費通通自理,微薄的薪水也只能維持生活開銷,只要失業便難以生存,如今母親51歲,自己也已經35歲了,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孝親費,黃女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從小,媽媽便有明顯的重男輕女傾向,一向不得疼,長大後因母親鹽酥雞創業失敗,便邀請媽媽一起居住,共同為生活打拼,但遭到拒絕,媽媽寧願和不成材的弟弟一同住在祖屋,但弟弟的抽菸、喝酒、打架、鬧事的個性,總是向母親拿錢,後來,弟弟甚至將祖屋的房屋契約抵押給地下錢莊,母親為了拿回房子,又欠債了15萬。如今弟弟正在入獄服刑,黃女更加獨自面對來自母親的壓力,彷彿不給孝親費,就是不孝,給了,自己的生活怎麼辦?面對許許多多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底下網友也回應:「我覺得以目前媽媽才50歲,還有工作能力,給少少的家用即可。」、「可以固定每月多少匯1-2000就好,至少就不會告你遺棄罪,一直情緒勒索的家就不要回去了,自己的人生請為自己而活,先改變自己就會有自信的,相信自己,加油!」給黃姓女子許多的建議與鼓勵。但也有網友表示:「有照顧過你的成長,要回饋。賺多,自己存。給的夠用就好。」認為母親對她有養育之恩,還是要回饋的。】在疫情之後,人們會掀起一波報復性消費;在女人節食一陣子後,某一天會突然大吃大喝,吃到吐滿地;報復性行為,源自於某些事情沒有達到基本範圍,認為自己有所匱乏,所以要一次性補足。但這個「補足」是由個人定義的。為什麼一個不快樂的母親,日後會禍延子孫三代?因為她會用孩子與孫子的餘生來補足。媽媽開心全家開心,這句話所言不假,朋友A的人生就是這樣搞砸的。A是女的,她的媽媽小時候在家裡排行老二,是曾祖母最寵溺的那個孫子,這也直接導致A的媽媽自私、驕縱、強勢的性格。童年感到匱乏曾祖母去世的時候,家裡剛好又被倒會,一夕之間小康家庭變成家道中落,A的媽媽心中匱乏感瞬間一發不可收拾,她怕窮,更怕自己無法成為家裡掌控全局的焦點。A的媽媽結婚後,生下A和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她常常跟A抱怨爸爸的上進心不夠,說別人家老公賺來的每一分錢都上繳老婆、房子車子也都登記在老婆名下,以後找老公一定要找一個有錢人。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長大後,A跟幾個男人交往,媽媽總是把他們嫌得一無是處,嫌沒家境、嫌沒學歷、嫌對方家裡單親,好不容易A跟一個家裡從事房地產的商人交往,媽媽很滿意,還主動請對方吃飯。房地產商人後來劈腿,分手的時候A哭到死去活來,媽媽居然說「我早就跟妳說他有鬼,妳不聽我的,活該。」當女兒失戀的時候,媽媽首先不是安慰女兒,而是趕緊改口撇清,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說不偏心的往往最偏心2020年,就算是活5G世代下的現代人,想要脫離重男輕女的傳統思維還有很長一段路,A的媽媽一直以來最寵弟弟,而且是「寶寶心理寵,但是寶寶不說」那種長輩,她總是大聲疾呼的說,自己很開明,絕對不會跟古早人一樣,家產只留兒子不留女兒。結果呢?A的媽媽現在才60歲,身體狀況都還很健康,但是她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日前偷偷先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兩個姐姐養的小孩比弟弟多,兩個姐姐給的孝親費也比較多,但是在家產分配的大事上,卻完全沒有告知她們,這種完全不被尊重的感覺太受傷了。以孝為名情緒勒索A的媽媽很早就退休了,總是不停提醒兒女:她年輕的時候,因為要一邊養小孩一邊工作壓力很大,胃都被搞壞了,所以A小時候家裡總是烏煙瘴氣,因為媽媽工作不順,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過了為錢而吵架的童年,長大之後終究免不了被情緒勒索的命運。只有在數落媳婦這一點上,A和媽媽會短暫結成同盟。A的媽媽會慣性抱怨弟媳的種種:弟媳不會煮飯、弟媳給孩子穿的衣服不夠保暖、不懂得傳統禮數,「(弟媳)女生念書念到碩士又怎樣?菜不會煮也沒用!」過年弟媳來家裡的時候,婆婆和妯娌心照不宣,從不給她好臉色看,弟媳自討沒趣也不太說話,於是又被冠上「不會做人」的罵名。下一代的反撲A自己當媽媽之後,身上開始浮現母親的影子。每當孩子的決定不如自己的意思,她就會用恐嚇的語氣,「沒關係,你們以後不要後悔回來找我」、「我都是為你們好,要聽不聽隨便你。」A的媽媽以前常常對她說:「我在你這個年紀就開始工作,錢都拿回家給媽媽。」所以,A也不准孩子們離開自己太遠,孩子想去環島,不准;孩子想出國念書,不行;孩子想去外地工作,不好;孩子出社會了想搬出去住,A居然還氣急敗壞,破口大罵!孩子最好牢牢地留在她身邊,撫平她過去的傷痕,這才是她對孝順以及人生圓滿的定義。控制慾只會造成更深的匱乏感A凡事緊抓不放手的特質是一種恐懼,源於上一代母女關係的矛盾衝突,矛盾久了就變成一種習慣,如果孩子不聽她的,她就會覺得人生的某部分「少了」,這種匱乏感會像病毒一樣延續給下一代。上一代父母最常犯的錯,就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的人格」這一點,現代父母應該充分領悟「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建立原則、有效管束,但在孩子日漸長大之後,請試著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象看待,避免帶入父母「掌權者」的身份,因為這種身分是會世襲的!如果一個小孩在童年時期被寵上天、或是被過度控制、只能壓抑,孩子長大後建立新的家庭,就會不自覺顯露出「報復性行為」,然而這種報復性的反彈,恐怕要透過摧毀下一代去求得補償,或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去修復。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才會心肌梗塞?專家:這些人也是高危險群
63歲的李太太,本身有體重過重及糖尿病問題,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自己的兒子、媳婦討論,以為是自己無意中招惹鬼神,所以被鬼壓床了!兒媳帶她進行檢康檢查,才發現婆婆竟差點就到鬼門關前報到了!原來,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李太太的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說,有三高問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且未能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因為冠狀動脈會因為長期膽固醇及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研究指出,糖尿病病友罹患冠心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風險,男性則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不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而錯失及早確診先機,積極預防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蔡聰聰進一步說明,千萬別以為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她特別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 蔡聰聰
-
2020-11-14 養生.家庭婚姻
娶老婆來孝順自己爸媽?郭彥均:孝順外包就是不孝,父母要的不是兒子的女人
藝人郭彥均和老婆小豬結婚多年,兩人育有一個可愛女兒圓圓,夫妻感情相當好,而郭彥均也是圈內著名的愛家好男人,不久前他在臉書有感而發,寫下自己對於「孝順」的看法,認為女人跟男人結婚,不是用來孝順公公婆婆的,因為孝順無法代替,「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郭彥均感性寫下,女人在自己的家庭長大,因為愛,所以透過一紙合約,用一生選擇跟一個男人在一起,然而她也有她的爸爸媽媽,也會想念自己的家人,因此喊話「請全天下的男人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因為孝順是無法替代的,媳婦怎麼做其實都是多的…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雖然只是短短幾句話,卻點破了夫妻、婆媳、家庭之間相處關係,為每個家庭的女人發聲,也引起網友廣大迴響,「自己的父母自己孝順」、「簡直說得不能再對了」、「女人是嫁給你,不是嫁來你家當佣人的」,媽媽們心有戚戚焉。孝順外包就是不孝台灣社會中,結婚不如西方人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雖說兩家人關係密切是好事,然而你家並不等於我家,以一個女人的立場來說,我的父母親辛苦養育我長大,我對他們孝順理所應當,而在和老公結婚前,公婆對我來說就是陌生人,你們不曾給我過什麼,我也不虧欠你們什麼,為什麼在婚後,媳婦孝順公婆卻變得應該?伴侶願意照顧婆家人,是她無私、不是應該!所謂的孝順應該自己來,全部丟給另一半那叫找傭人,還是免錢又合法的特級勞工,懂事的伴侶,會帶頭孝順自己的長輩,而不是丟下一句「我爸媽養我很辛苦,你要好好孝順他們」。孝順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護,而最好的榜樣就是伴侶的態度,如果老公今天帶頭孝順,而不是把孝順外包給老婆,自己翹腳當大爺,那另一半自然能感受得到,也能更進入對方的家庭關係,不要讓孝順成為口號,或是莫名加到另一半身上的壓力,只是愚孝卻沒有真心,父母也不一定會開心。好公公的建言:「對媳婦要抱著感恩的心」最後推薦藝人錢柏渝曾在臉書分享的一篇文章,是她的父親告訴她「要對嫂子好」,以下摘選部分內文,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擊繼續閱讀觀看全文喔!嫂嫂在嫁進我家之前,其實我們跟他之間,就只是陌生人,我跟你媽媽完全沒有對他人生付出過任何一絲一毫,沒有教育過他、也沒有養育過他。然後他一個女孩子,嫁進我們家,除了你哥哥以外,大家對她來說,根本就只是陌生人,然後你還要求或覺得,人家理所當然幫你做牛做馬,還要喊你一聲爸媽,你憑什麼?
-
2020-10-31 養生.家庭婚姻
太有想法不行,沒有想法也不OK!為人媳婦最難當就是這五點!
有人說,世上最難扮演的角色不是母親,是媳婦!雖然現代夫妻婚後比較少與公婆同住,在保持距離感的情況下還能相安無事。而最近有網友與公婆同住之後大聲疾呼,因為這五點行徑實在讓她凍未條,奉勸未婚男女,慎選結婚對象的「家人」更重要啊!該名苦主根據自身經歷,盤點出以下五項讓她決定「速搬家」的原因,認為媳婦實在是很難當的角色。1. 沒有想法的媳婦不OK你如果總是逆來順受,不積極,少與公婆溝通,完了,他們會覺得你不擅與人相處、不懂得主動為人著想、「歹逗陣」。2. 太有想法的媳婦不OK你如果不想當沒有情緒的機器人,稍加強勢,向公婆表達不滿之處,完了,他們會覺得你是不孝順的刁蠻女子。3. 不煮飯就是不OK網友自己身為新手媽媽,每天都要細心照顧小孩,卻被閒來無事的長輩嫌棄都不煮飯給他吃。沒錯,都2019年了,還是有些傳統觀念存在,認為媳婦娶進門,就該侍奉得體,茶來張手飯來張口。媳婦該不該煮飯?這還是要看夫妻雙方的家務分工與討論的共識,煮飯應該是一份互相幫忙的心意,不是一項義務。4. 生過一胎還是不OK已經生了一個小孩,卻被說:「媳婦還能生,不生第二胎很可惡。」BUT,不是媽媽們不想生,是生了也沒錢養呀!老一輩的公婆可能認為,在他們經濟拮据的年代,厝邊隔壁都還是生了四五個小孩,大家都這樣走過來的。YES123求職網曾在去年針對台灣的上班族做過調查,現代人養小孩到底多少錢才夠?不論是否雙薪,或有無長需輩需扶養照顧,對於現階段生活,感到「財務吃緊」的上班族比例,高達74.4%。受調者更認為,從出生到20歲,需要準備的「生養育基金」,平均要存到580萬元!若以經常性薪資四萬元估算,大概要不吃不喝11.9年,才有可能準備好。所以如果不是好野人,真的要生第二胎,剛好飯也真的不用煮了……5. 不會拜拜不OK?這是讓人最匪夷所思的一點,因為婆婆出門沒拜拜,媳婦躺著也中槍。小編私自認為,既然結婚了,尊重、了解雙方家庭的傳統習俗是需要的,畢竟那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將自己的生活習慣強加於別人,或是以此判別是不是好媳婦的標準,才是萬萬的不OK!因此俗話說,人間有愛最美,希望相隨;但假如遇到處不來的公婆,與老公討論過後依然無解,希望整個變絕望!如果確定婚後要同住的夫妻,一定要先把握丈夫能夠擔任一個有效的中間人。
-
2020-10-26 名人.精華區
陳昭姿/代孕法制化 幫不孕家庭追求幸福
代理孕母草案五月由吳秉叡委員提出通過立法院一讀。為了二讀實質審查做準備,吳委員近日召開公聽會,距離前次相同主題的公聽會,已經時隔七年。不孕夫妻花數百萬未竟全功本次公聽會有幾項特色。吳委員辦公室提供草案版本參考討論;其次,婦產科醫學會黃理事長與生殖醫學會陳理事長都親自出席,新北市醫師公會則派了具婦產專科資格的常務理事張醫師出席。台大醫學倫理專家蔡教授,以及律師王翼生也獲邀出席,分別就倫理角度與法律思考提出見解。20多年來身為病人的我,不再如以往孤獨,本次還有曾遠赴烏克蘭多次,花了數百萬費用而未竟全功的夫妻,由丈夫陳先生代表出席。關鍵在代孕者是否具自主權代孕相關記者會與公聽會自1996年開始舉行過無數次,反對者總是提出相同的理由,始終停滯原點,無視於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通過代孕,且第一個國家英國已經施行近40年,全球已發表了無數論文的事實。他們拋出的問題千篇一律,包括孕母自主權、代孕商業化,以及物化或工具化女性等。有關物化或工具化疑慮,其實關鍵在於代孕者是否具有自主權。就自主權而言,代理孕母絕對高於妻子又高於媳婦。亦即,具有生育能力的妻子與媳婦,反而容易有來自至親的壓力,因此,物化工具化之汙名一味加諸孕母是不公平的。代孕解禁具有迫切性,因為不孕是病不是罪,禁止代孕只是讓「子宮病變者」成為不孕症中的絕症;繁衍下一代是天性與人權,是幸福追求權(與會王律師稱為生殖權);台灣人口消長已進入死亡交叉,代孕法制化,可以幫助不孕者與家庭。感謝代孕 為何不能給酬勞?酬報不等於營利,這牽涉相關雙方的權利與責任問題。性別主義者強調專責家庭服務的婦女,可以向先生要求薪水,為何感謝代孕者卻不能給予酬勞?這是雙重標準。再者,台灣人工生殖技術成熟且先進,如果政府繼續迴避代孕議題,讓有需求者只能到海外求援,是保護了相對經濟優勢者,而參考赴烏克蘭尋求代孕的陳先生案例,其實也充滿了風險。如果能在自己國家進行,應該更有保障。有精卵夫妻應通過 已有共識2004年衛生署舉辦公民審議會議,同意有條件通過代孕,2012年國健署再次舉行公民審議會議,對於基因型代孕(孕母同時提供卵子)雖沒有共識,但對於有精卵之夫妻,明確認為應該盡快通過。國健署於2010年、2012年、2013年共舉行三次民調,接受代孕與不反對者達八成,證明台灣社會已有共識。希望人人將心比心,以同理心慈悲心看待需求代孕者,成全別人追求幸福是利他思考,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2020-10-26 科別.精神.身心
媳婦回想過世公婆暴怒恐慌 醫師: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名60歲婦女因丈夫長期在大陸工作不在家,僅留她照顧孩子與公婆,但公婆對她相當嚴厲,讓她壓力大,與丈夫訴苦卻只得到「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的回應,多年後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丈夫也回台居住,該名婦女回想起過去與公婆相處的情形,就會突然情緒暴怒、恐慌,甚至怒罵丈夫,家人帶她身心科求診,經過合併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後,症狀改善。中國醫藥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該名婦女的症狀為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的憂鬱症,PTSD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後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創傷當時經歷了強烈的害怕、恐懼、無助感。PTSD有四大核心症狀,第一是創傷再經驗,即使時間過去了仍然會不斷回憶,感覺身歷其境;第二是過度警覺,長期焦慮、恐慌、情緒易怒或憂鬱;第三是逃避與麻木,會逃避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物;第四為相關的負向認知與情緒,想起過去創傷回憶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周伯翰指出,PTSD的終生盛行率8%,和憂鬱症相比,PTSD患者的情緒可能平時是正常穩定,但是當回想起創傷時,會陷入憂鬱情緒、歇斯底里,持續數周。PTSD主要的腦部失調位置是大腦杏仁核,負責儲存恐懼害怕的經驗,PTSD患者因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經驗,導致杏仁核長期過度活化,讓身體產生過度警覺、恐懼、害怕、過度換氣、噩夢等症狀,是「瞬間失控反應」,因此患者發作時,會出現突然失控的身心狀況。該名婦女因與公婆長年相處不佳導致PTSD,針對此種情況,周伯翰建議,當妻子在家庭中遇到不平對待時,丈夫一定要表達對妻子的支持,而不是只叫妻子看開一點、不要理他們,而妻子覺得壓力大時,可適時回娘家放鬆身心;如果已經產生PTSD,建議找專業人員協助,一般會建議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合併憂鬱症,可以配合rTMS治療。
-
2020-10-26 養生.樂活人生
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編按:2019年,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從任教30多年的政大退休,在木柵半山腰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作為退休宅。他認為,一棟理想的退休宅應具備幾項特質:能讓人在地老化、和家人保有獨立但不失親密的關係。且最好在屋主生前,就能藉由以房養老、捐房養老等方式,換取老後生活的保障。怎麼為自己規劃老後理想的居所?走進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位於木柵半山腰的家,陽台擺著畫架,屋裡的背景音樂是古典歌劇。往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雅緻的綠意,還有松鼠穿梭其中。去(2019)年暑假,他從任教32年的政治大學退休,同年搬入新家。在這個離市中心稍有距離,但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展開新的生活。66歲的張金鶚,曾任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副市長,是台灣知名的房地產專家。他在台北出生、2度赴美留學、在政大任教多年。算下來,60年的人生已換過21個住所,前後買過4棟房子。「換屋跟搬家都很累,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他笑說。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曾說過,「家,是生活的容器。」隨著生命階段轉換,居住需求自然也有所改變。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怎麼挑?換屋前先看5大指標 退休宅尤重區位與管理鑽研房地產30多年,媒體總稱張金鶚為「空頭總司令」。他反對炒房,認為台灣房地產價格長期處於不正常的高點,房價終將泡沫化。但2019年,張金鶚賣掉2間房子買下退休宅,引起不少討論。有人笑稱,連「空頭總司令」都買了房,想必房地產前景看好,現在就是入場的好時機。但張金鶚澄清,退休宅是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他優先考慮的不是增值空間,而是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我退休在即,馬上就有自住需求,不管時機好壞我都會買。」人生下半場,孩子大了、生活型態改變,房子該怎麼換?張金鶚分析,購買房地產前要考慮5大元素:產品、價格、區位、時機、管理。以他自己為例,退休後工作時間縮短、個人時間變多,因此社區的居住品質、休閒育樂機能顯得特別重要。這次換屋,他最在意區位和管理。區位,指的是房子座落的地點。市場定義的區位有2種,一是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大區位」,一是鄰里生活機能的「小區位」。張金鶚提醒,市場上的好區位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熟齡族買房主要是自住考量,不必執著於「蛋黃區」的房子,小區位比大區位更重要。在政大河堤邊住了20多年,張金鶚也曾想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但台北房價高漲,同樣的預算,市中心的房子總是比近郊更小、生活品質更差。最後,他和太太買下位於木柵的新家,離舊家只有走路10分鐘的路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木柵離市中心有段距離,且社區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仍要15分鐘。但他在政大教書多年,木柵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哪裡適合散步、哪裡有好吃的餐館,全都一清二楚。加上父親還住在舊家的社區,方便就近照顧。離捷運站有些距離,也讓房價相對便宜。不是蛋黃區,但是他心中的好區位。此外,張金鶚也指出,鄰里關係對老後的居住安全有極大的影響。「遠親不如近鄰是真的。老了跟鄰居關係不好會很慘。」他笑說。但現代人情淡薄,若沒有好鄰里,就要有好管理。例如,平日衣物送洗、叫計程車,都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代勞。他所住的社區總共177戶,住戶共用一棟會館,內含交誼廳、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游泳池、三溫暖和酒吧。雖然每坪100元的管理費不便宜,但張金鶚說,他和太太都愛游泳、平時又有健身需求。完善的公設,是他們考慮購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若社區管理不善,游泳池也會變成蓄水池。張金鶚指出,他曾研究過都市集合住宅的管理模式,發現:100戶上下、中型規模、住宅坪數相近的社區,因為住戶同質性高,更容易凝聚社區共識。規模大的社區雖管理費較低,但住戶協商、管理不易,反而會產生「規模不經濟」,使生活品質降低。換屋前,不妨多留意。老後理想的家人關係 同鄰不同居、獨立又相繫幾年前,張金鶚的媽媽過世,94歲的爸爸從養生村搬回家和看護同住。他和姊姊輪班,每週日都到爸爸家,陪他吃午餐聊天。他認為,中年人和父母最好住得近,但不用一起住。「端一杯茶、一碗湯過去還是熱的,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他形容。他回憶,32年前買下第一間房子時,曾有一段時間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有2個家庭,4人都過得有些辛苦。「長輩看到孩子會想問、想管,我們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加上爸媽總會護著自己的兒子,讓媳婦壓力更大。」幾年後,夫妻倆購入第二棟房子,把起家厝留給爸媽居住。後來,考量長輩年紀大了、不方便爬樓梯,他們又買下自家樓上的另一棟房子,讓爸媽住進同一社區。彼此「有點近,又不會太近」,方便照應又不會相互干擾。同樣的哲學,也適用於夫妻關係上。張金鶚指出,退休宅的格局原本是4房,他們改為2房2廳。2間臥室都是含衛浴的套房,中間以更衣室隔開,門也可以上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在各自的房間冷靜;晚上睡覺,也不會被對方的打呼聲吵醒。分房睡,反而更能維持感情。老夫老妻需要獨立的空間,但關係可不能像室友。退休後,張金鶚開始上油畫、古典音樂課,太太則學小提琴和藝術。2人的興趣重疊,也反映在空間規劃上。陽台正對窗外的好風景,適合放畫架、種花草。同一側,書房窗邊也有個小長椅,讓夫妻倆可以愜意的喝下午茶。「當初規劃是我念書時,太太可以坐旁邊跟我聊天,不過搬家後好像還沒實現過!」張金鶚笑說。此外,家中雖然只有2人,但餐廳、客廳仍保留寬敞的聚會空間。張金鶚教書多年,學生們的感情很好,每年都會不定期聚會、旅遊。因為「鶚」容易被誤讀成「鴨」,張金鶚綽號「鴨子」,他指導過的150多位學生們也組成「鴨子家族」。即使退休,小鴨子們仍不時來家中造訪,讓頂客夫妻的生活不寂寞。房子不要太早給小孩 房產活化換老後保障最理想台灣房價高漲,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4、5年級的父母總會希望留房產給孩子,或者至少讓孩子住在家裡,節省生活開支。但張金鶚指出,學術研究已顯示,長期賴家會導致年輕人難以獨立、成長,更可能進一步推遲結婚、生子的年齡。他建議,若一時買不起房,父母可先資助孩子租金,讓他們即早離巢。假使孩子住在家裡,也要讓他們付生活費、幫忙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能「無條件賴家」。至於房產繼承,張金鶚則認為,房子常會成為子女爭產的導火線。且過往的研究亦顯示,父母將房子過繼給孩子的時間愈早,他們日後聯繫、探望父母的次數愈少。「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最好在生前就百分之百消費。」他說。他認為,父母與其將房子留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利用房產變現為養老金,減輕孩子照顧父母的負擔。例如,他曾大力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大眾熟知的「以房養老」),鼓勵退休族將名下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每月換取現金作為生活費,且仍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模式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可惜在台灣開辦5年多來,申辦人數不如預期。如果擔心申請以房養老,銀行鑑價較低、每月獲得的資金不足,也可考慮另一種「捐房養老」模式。張金鶚指出,幾年前有位獨居的長輩,長期接受伊甸基金會的照顧。他希望能將名下的房產捐出,條件是基金會必須持續提供照顧服務,直到他往生為止。在張金鶚的建議下,基金會和老先生簽訂了契約。長輩生前可在最熟悉的環境終老,平時也有人探望。在他身後,基金會將這棟房子當作中、南部癌症病友北上就醫時的臨時住所,達到雙贏的局面。除了伊甸以外,目前國內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接受這種名為「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合作方案。此外,張金鶚也相當推薦國外盛行的「售後租回」養老模式,屋主將房產賣給保險公司,再以售屋所得向承租原本的房子。合約當中明文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將房子承租給原屋主、並負責維護修繕,直到屋主往生為止。在這個前提下,屋主可拿回較多資金,也不用擔心老後居無定所。「或許有人認為,有房才有安全感。但你過世後房子一樣會被賣掉,差別只是生前能否拿到錢。」張金鶚直言。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張金鶚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地老化、淨現值(NPV)歸零」。很幸運地,他和太太的人生下半場能住在熟悉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棟退休宅將來還可捐贈換照護或申請以房養老貸款,即使沒有小孩,也不用擔心老後無人看顧。身為房產專家的他,很清楚房子是身外之物。一棟房子若無法讓人活得更好,價值再高也只是負擔。「這輩子賺的這輩子花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原文: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
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誤為鬼壓床 查出心血管阻塞
63歲李太太近日與兒子、媳婦反應胸口悶痛,偶爾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媳婦說:「該不會是招惹鬼神,被鬼壓床了。」就醫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嚴重,幸經及時放置血管支架,否則引發心肌梗塞,危及性命。醫師為李太太進行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發現她的心臟冠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明顯鈣化及粥狀斑塊阻塞近90%,立即安排進行支架手術。李太太體重過重,又有糖尿病,這些都是會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成因,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及糖尿病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問題的民眾,若長期控制不佳,未改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症機率是一般人2倍以上,男性增加2至3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女性則增加3至5倍;且糖尿病患不容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也不易發覺自己罹病,積極預防相當重要。並非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進入深秋,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10-04 養生.樂活人生
「鬆」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編按:你是否曾讓自己真正「鬆」一下了?過去曾是知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徐曉晰,7年前勇敢告別不合適的婚姻,如今更以「鬆姐」的身分,分享如何讓身心更自在的秘訣。「假裝沒事其實很累!就算再怎麼快樂的人,也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很開心,正視自己的情緒,它才有機會被釋放。」相約訪問這天,徐曉晰穿著一身簡單的白襯衫和牛仔褲輕快地走進店裡,襯出她曬成小麥色的肌膚,她笑說:因為我很愛往外跑啊,這都是夏天的大太陽曬的。過去認識徐曉晰,大部分來自她螢光幕前的光鮮形象:MTV音樂頻道台的VJ、娛樂新聞主播、流行節目主持人……但近來看她在臉書分享生活點滴,總是自稱「鬆姐」。這個稱呼怎麼來的?徐曉晰笑說:「我自己想的!因為我覺得『鬆』就是人生最棒的狀態。」所謂的鬆,並不是指在生活的任何層面都完全放掉。「人生不可能都沒有緊繃的時候,但面對波動、壓力,不要去壓抑它,而是可以比較從容地調整、應對。」自己先開心 才能帶給別人快樂在2014年選擇告別9年婚姻,即是徐曉晰人生所遭遇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婚姻其實就是個很傳統的產物,女人變成太太、媳婦,接著可能當了媽媽,你得進入這些人生角色。自己也好、周遭的人也好,會有一個期待的樣子在那裡,即便我平時給人的形象好像很新潮、洋派。」也因此,當她感到2人真的不適合再走下去,開始考慮是否要結束這段關係時,首先面對來自媽媽、身邊朋友,甚至自己心裡的雜音。「我媽媽告訴我:沒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忍耐一下就過去了、離婚對小孩不好……但這些其實我心裡早就想過好幾遍了!這才發現,其實媽媽的觀念影響我很深。」「在掙扎過程中,我也曾經自責、愧疚,覺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為了自己好過,要讓孩子沒有完整的家。」那麼,做出離婚決定的關鍵是什麼?「最後我是跳出當事人的角度問自己:如果今天遇到這個狀況的是我女兒,我會怎麼想?答案就很明顯了──我不希望她為了別人委曲求全,遷就自己的人生。」「接著我就整個想通了:如果自己不開心,那也不可能帶給別人快樂。」徐曉晰笑說。4個原則 學會如何愛自己也因為這樣的心路歷程,後來徐曉晰決定舉辦心靈講座時,第一個告訴觀眾的課題就是:愛自己。雖說這個概念大家都知道,問題在於:該怎麼做?她列舉了幾個具體的實行方法:1. 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傾聽自己的聲音。2. 練習享受獨處的時光。3. 活在當下,不回頭想過去的事、或是憂慮未來還沒發生的事。4. 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嘗試新事物。「重點在於:如果沒有真正愛自己,那麼你給別人的愛,只能叫做投資,因為目的在於希望有回報。很多媽媽總是說為了小孩、家庭犧牲,但若是對方沒有給予期待中的回饋,就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只有自己已經滿足了,才能不求他人回饋。開講座的想法,原本放在徐曉晰的待辦事項裡有好一段時間,之所以決心付諸實行,則是因為一個朋友的驟然離世。「這個朋友是我們這群姐妹裡面公認最好命的女孩,她長得漂亮、嫁了一個很疼她的老公,人生一路順遂幸福。但沒想到有天她只是去做個醫美的小手術,卻因為引發副作用意外過世,這才感覺到人真的會說走就走,所以想做的事就別再等了。」告別壓抑和控制 愛才不會變質來參加徐曉晰講座的讀者,絕大多數是女性,她們遇到了哪些人生難題?「我覺得大部分的女生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好像就是:要溫柔體貼、乖巧聽話這類的觀念。因此,會覺得為別人犧牲奉獻就是愛的表現,但卻又糾結在無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她自己在參加成長課程的時候,對於台灣女性的壓抑程度非常有感觸。「有次老師要大家練習用盡全力喊出聲音,但有很多人不管怎麼試,就是沒辦法大聲叫出來。」曾有一對母女和徐曉晰分享,在聽完講座之後,自己和媽媽的關係逐漸改善了。「其實很多在關係中控制欲強的人,都以為自己給的是愛,但對方接收到的其實是壓迫、罪惡感。所以我會告訴大家:要適時檢視給予對方的愛,是否已經變質了。」還有一位女性觀眾,她的老公不但外遇,而且對象還是男生,等於是出軌兼出櫃。「她過不去的點在於,不只遭到感情上的背叛,更覺得過去像是活在謊言裡。我就安慰她:雖然妳現在很痛苦,但對方一定也不好過,因為他不只騙了妳、騙了身邊的家人朋友,更必須騙自己。」徐曉晰告訴她:「如果妳能體諒他的處境,或許可以得到一個一輩子的好朋友。」而大約2年後,女孩和先生離婚了,2個人還是住在一起照顧孩子,但各自有感情生活,而且真的成為最要好的閨蜜。「我覺得這樣的結果真的太棒了!」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喜怒哀樂,「鬆姐」開示:就去經歷、感受吧!雖然人一輩子在感情或是關係中很難都不受到傷害,「大多時候,受到傷害是結果,不一定是對方的目的。」與其期待不可控的對方,不如轉念放自己一馬。放手讓孩子去闖 關係反而更親密在鬆姐之外,徐曉晰另一個最常見的自稱是「阿母」。「我覺得自己成為母親之後,對愛這件事,多了一層理解。離婚之後,我更發現不是擁有、在手裡抓得緊緊才是愛,有時候愛應該是放手讓他自由。」去年徐曉晰送14歲的兒子到加拿大讀書和爸爸同住,出發前,全家人還特別聚在一起吃了頓飯,為他餞行。問她不會捨不得嗎?「當然會啊!但是我還是很鼓勵他出去看看,多體驗不一樣的環境,而且跟兒子分開以後,偶爾聯繫彼此的近況,反而比以前感情更好,我也不用當一個整天嘮叨的煩人媽媽。你知道小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問他問題,他都是用盡可能最簡短的句子回答。」徐曉晰笑說:「他出國以後,還會傳訊息來說很想我!要是以前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這哪有可能?」「我覺得離婚對我而言很像是一個鬧鐘,徹底把我叫醒了。過去我是做『大家告訴我應該要做的事情』,現在我會比較警覺,多思考一下:這樣好嗎?真的是我要的嗎?不管是把孩子保護得滴水不漏,整天操心煩惱;或是為了保持所謂完整的家庭,把自己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現在我心裡的答案很清楚了。」成熟 其實是找回原本的自己於是,很多人看到徐曉晰會說:「我覺得妳和以前很不一樣了!比以前更自在、更開心。」「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覺得很棒:變得成熟,其實是找回自己最初的模樣。在長大、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照著別人的希望、批判去調整自己,但到了這個年紀,反而可以慢慢拿掉那些面具,原本的樣子就很好。」現在徐曉晰除了喜歡跳Zumba、打羽毛球鍛鍊身體,也會帶著女兒上山下海到處走跳,最近的人生新功課則是「學游泳」。「雖然在游泳池裡勉強還行,但我很嚮往那種真的可以在海裡游泳的人,就想認真克服這件事情。游泳或跳舞的時候,雖然周圍很多人,但妳可以只關注自己的呼吸、動作,感覺很舒服。」從學會愛自己,到學會如何在人生的汪洋中乘風破浪,她給50+讀者的建議是:「隨時隨地,都不要忘記留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別忘了:今天就是妳人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所以就好好享受吧!」原文:「鬆」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
2020-10-04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認知刺激延緩病情 79歲美枝阿姨 「沒時間」失智
台北市政府今年邀請YouTuber又仁拍攝宣導短片《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說明失智者能展現自身價值,扭轉社會的刻板印象。79歲的美枝阿姨即是正面形象的最佳範例,她雖然失智,但每天行程滿檔,上課、唱歌、運動、當志工、和家人去旅行,充實的生活延緩了她的失智病程,連醫師也對她豎起拇指說:「讚!」旅遊途中突然發病、打開瓦斯爐忘了關……媳婦驚覺不對勁。美枝阿姨年輕時是一名裁縫師,修改衣服相當拿手,打理家庭更是一把罩。大兒子形容:「包括我爸,我們每天都接受媽媽的指導在過日子。」但2015年起,精明能幹的母親卻慢慢變得不正常。何以見得?大兒子說,他帶父母到大陸湖南的張家界旅遊,因為擔心路滑,他交代母親務必牽好父親的手,「但轉眼之間,我媽媽就忘了這回事,自顧自地走,還會忘了要往哪裡走,一臉茫然。」那趟旅行下來,美枝阿姨的行李也無法自己整理了,改由先生接手。她回到家後,煮飯開始會燒焦,打開瓦斯爐會忘了關火,忘了如何修改衣服。大兒子說:「雖然交代她的事情會忘得一乾二淨,但以前發生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美枝阿姨的大媳婦是護理師,驚覺不對勁,很快地就帶婆婆到台大醫院就醫檢查,確診為早期失智症合併些許的巴金森氏症。於是,美枝阿姨在醫師的協助下,開始積極接受藥物與行為治療;四名兒女也動起來,讓母親「不得閒」。散步完看戲、唱歌寫字、做運動,丈夫兒女輪流陪伴。美枝阿姨有多忙?大兒子說,當時母親還和父親一起住在內湖,他們請父親每天帶母親繞著碧湖走兩圈、共六公里,結束就到台灣戲曲學院看戲,有機會就和附近鄰居互動聊天。如果內湖的教會或里民中心有開課程,就去報名上課。大兒子則是每年都帶父母到大陸旅遊,一年安排兩到三趟。另外,他每天也撥空去內湖,陪父母唱歌和寫字,也帶著兩老做「墊腳尖」運動。美枝阿姨從只能墊十下,慢慢訓練到可以墊100多下,後來還學會深蹲,最多能蹲20下。未料,父親去年七月逝世,四名兒女少了父親這名「神隊友」,又不放心母親只和移工看護兩人共居。最後決定,由大兒子把母親接到南港,與看護共同照料。但母親因父親過世,每天過得孤單消沉,總是抱怨人生沒意思。每周五天課程滿滿,食物銀行當志工,媽媽能做就讓她做。「我覺得這樣不行,必須再安排媽媽去上課。」大兒子說,他在鄰居介紹下,帶著媽媽到南港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每周兩天的銀髮族活動,中午還能和鄰居共餐,「社區辦理的活動真的很棒!我很滿意。」過沒多久,有專業人士建議他,可以再帶著母親去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的南港復生教會辦理的失智據點看看,有更專業的課程能夠選擇,包括畫畫、運動及相關互動課程。於是,美枝阿姨就被大兒子安排:每周一、四到復生教會上課,每周二、三、五去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活動。「教會牧師看我媽媽狀況還不錯,問要不要到1919食物銀行當志工?我回說當然可以,只要媽媽能做,就盡量讓她做吧!」每到周末,大兒子還會訂好不同飯店,請有空的弟弟妹妹輪流陪母親住飯店。偶爾也帶母親回九份老家找親戚打牌,小賭一番,增加趣味。大兒子忍不住笑說:「行程滿檔讓媽媽每天回家就累倒,晚上不到九點就熄燈睡覺。」穿衣洗澡都能自己來,醫師評語:真不容易!因為「認知刺激」幾乎沒間斷,醫師對美枝阿姨的評語是:「真不容易!」病程往下掉但是惡化很慢,還認得出家人,穿衣、洗澡自己來也沒問題。大兒子說,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無比耐心,但全天候照顧有無形壓力,讓照顧者精神緊繃,「連我也會受不了。」感謝這些課程與活動,讓母親每天上課開心,他也有空做自己想做的事,期盼未來政府能投入更多的失智症支持資源。大兒子也以失智症家屬身分,鼓勵有失智者的家庭積極找外部資源,多給失智症患者生活刺激,對疾病延緩有正面的效果,照顧者也有機會喘息,不被照顧工作綁架。
-
2020-09-29 新聞.長期照護
朱國鳳/「爸出資幫你創業,你當然要把媽接去住」…獨居母突中風,三個兒子誰該顧?
如果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之下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因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倡議,討論關於父母長照需求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越早召開越好,不要等到關係破裂了,再到地方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去吵,那時就很累了。徐伯伯過世多年,原本獨居的徐媽媽突然中風,還好及時送醫救治,雖然撿回一命,但是身體半癱,語言能力也受到影響,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自理生活。 要出院前,醫院工作人員雖然有來講解,建議可以先去找政府的「長照中心」,三兄弟沒心情仔細聽,在病房外的走廊上就吵成一團。 老么對著老大說:「老爸在世時有幫你出資創業,你當然要把老媽接過去住。」 老大回嗆老么:「老媽最疼你,私下不知道塞了多少私房錢給你,而且她只聽你的話,我看老媽還是跟你們住比較好。」 為什麼兩兄弟沒有跟老二發難呢?因為老二外派美國,過兩天就要返美,再加上老媽曾經激烈反對過老二的婚事,跟二媳婦最不對盤,他們知道不可能把老媽丟給老二,因此吵到最後的結論是-「把老媽送去安養中心好了。」 ▍ 家庭的第一道裂縫,難道要從家人生病開始? 徐家三兄弟各自成家多年,表面看起來是一團和氣,除夕夜都會回老家吃團圓飯,母親節也會抽空帶老媽到飯店吃大餐,但是從來沒有討論過已經八十好幾的老媽,萬一沒辦法獨居自理生活的話,該怎麼辦?怎麼「伴」? 等到長照需求一下子逼近眼前時,手足長年累積的宿怨卻一夕爆發,其實這種場景,在不少家庭都曾上演,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這就是不懂得整合外部資源,也不曾進行內部溝通的結果。」 如果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之下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因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倡議,討論關於父母長照需求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越早召開越好,不要等到關係破裂了,再到地方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去吵,那時就很累了。 「家庭照顧協調會議」既然是以「會議」為名,當然要有會議召集人,誰來當召集人比較好呢?由父母擔任、當然會比手足來得好,叫得動人、也有影響力。 但是「召集人」不只是要能「召集」得到人,還要對長照的「供需」有一定的概念,也就是長照的需求是甚麼?誰能供給長照的資源? 通常一場有效率的會議,召集人要能先掌握一定的狀況,不能帶著一個空空的腦袋與會。家總建議一場有效率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可以按照下列的SOP進行。 Step1:盤點外部的照顧資源 「恐懼來自於無知」,為何徐家兄弟們都不敢接中風的老媽去長住?因為他們只看到長照失能長者的艱難,沒看到外部可以提供的支援系統。 簡單講,長照的艱難,一個是人、一個是錢,沒有先盤點過外部的照顧資源時,會以為一旦扛了長照的重擔時,就必須要自己出人、自己出錢,其實照顧者有很多種選擇。 根據長照服務法第九條,長照服務的提供方式有:居家式、社區式、機構住宿式、家庭照顧者(詳見下列條文),另外還有不在第九條範圍內的「聘僱外籍看護」。 ▶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九條長照服務依其提供方式,區分如下:一、居家式:到宅提供服務。 二、社區式:於社區設置一定場所及設施,提供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臨時住宿、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及其他整合性等服務。但不包括第三款之服務。 三、機構住宿式:以受照顧者入住之方式,提供全時照顧或夜間住宿等之服務。 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為家庭照顧者所提供之定點、到宅等支持服務。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服務方式。 召集人如果可以先大致了解這五種選項的內容與費用,譬如若是選擇送日間照顧中心、或是請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即使是一般戶(非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政府仍然會補助七成費用,也就是只須自費三成(居家服務補助,須在核可的時數內)。 先盤點外部的照顧資源,也就是帶著已知的外部資源去開會,讓與會者了解各項選擇可以獲得的補助,以及需要自費的成本,大家會感覺更踏實,降低對於長照重擔的恐懼。 Step2:盤點內部的長照資產 父母的長照費用,誰來出?一種是手足分攤,一種是父母的老本。如果手足經濟無虞,自然是選擇前者;但若手足都自顧不暇,就只好動用父母累積的資產,包括存款、儲蓄型保單、股票、房產(譬如「以房養老貸款」)等等。 進行到這一步時,往往牽涉到兩代的「敏感神經」,老父母最怕提前花光老本,有的子女也會把父母的財產,開始當成自己「未來的資產」。 到了這個步驟時,很難有標準答案。召集人若能讓子女有共識,父母的財產應該優先用在父母身上,或是子女合理分攤長照費用,才能讓父母安心養老,長照之路就能走得順、走得穩。 這也是為何召集人的地位與公信力很重要的原因,早期的傳統社會,大家族裡會有一個「族長」,族長召開家族會議後做成的決定,族人會共同遵守。但是現在親族關係淡薄,誰也不聽誰的,這也是為何父母趁著還健康時,能夠主動召開是最好。 在這個流程時,若手足間希望由其中一位擔任主照顧者,也應試算出主照顧者的離職成本,包括原本可以領取的薪資、累計的退休年資、換算可以領取的社會年金、企業年金,再決定是否要有人離職照顧。 Step3:決定分攤比例 試擬好長照方式,也知道需要自費的金額,接下來就是怎麼分攤?理論上,按人頭均分最公平,但是必須考量到手足的經濟能力。 手足若能建立一個默契,出資較少的、能夠出力較多,譬如長輩需要定期回診時,出資最少的,儘量能抽空陪診。或是接長輩過去同住的,則由其他手足共同負擔照護費用。 要提醒的是,「家庭照顧協調會議」很少能「畢其功於一役」。陳景寧認為,即使會議最後沒有結論,也等於先進行了一場「彩排」,讓與會者對於長照之路有較清楚的認知。 可以認識到長照的外部資源,可以認識支援的長照團隊,哪怕只是聽懂一些長照的專業名詞,都是會議的無形收穫。甚至可以先去參觀日間照顧中心、或是跟有聘僱居服員、外籍看護的家庭打聽,相信都有助於最後所做的決策。 陳景寧也強調,會議過程中一定會有爭執,與其等到措手不及時再來大吵,不如趁著還有準備時間時「釋放正常能量」,提早吵、才能提早面對未來一定會發生的癥結。 會議之後若已建立共識,陳景寧建議,可以試擬一個10年的照顧計畫。根據家總統計,長照時間平均為9.9年,因此為期10年的照顧計畫會比較合理。並且要保留檢討的彈性,因為長輩會隨著失能/失智的程度加重,而增加照護的費用。 回過頭去看徐家三兄弟的案例,相信徐家在老媽媽身體還健康時,家族團聚不要只是吃吃喝喝後就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趁著難得的團聚時機,趁著還一團和氣時,就先簡單討論未來的照顧方式,彼此分工蒐集資訊,相信選項就不會只是把老媽送去安養中心好了。※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原文出處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的婆婆殺了我」傳統家庭壓力大? 心理師教你如何解決
前陣子有因婆媳問題導致媳婦走上絕路的案件,使社會群情激憤,事實上婆媳問題存在已久,即使現今社會已趨於兩性平權,但仍有許多人被困在傳統的枷鎖中,認為媳婦就該為婆家奉獻,此時若是隊友扛不住,更是讓太太壓力倍增,連求助似乎都不應該、太沒用。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建議,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情緒時好時壞正常 彈性調整才健康台灣統計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死亡,其中具身心困擾者自殺率更甚。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如:低落、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不好等。潘奕瑄說明,壓力因應能力依體質、性格及原生家庭教育而有不同,情緒時好時壞很正常,真正的心理健康是能從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但不是每個低潮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慢慢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不得不面對的處境 導致認知失調像是在傳統家庭中的全職媽媽,必須迎合家庭需求,遵從公婆、大小姑指令、照顧全家人,長期壓抑情緒,有苦不敢說。潘奕瑄說,門診中很多30至5、60歲的女性,明明覺得自己很辛苦,但又不得不依附在這種傳統價值上,產生「認知失調」,因無法跳脫,只能說服自己服從並認同,等到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很多身心症狀,如頭暈、睡不好、疲倦不適等,也很常在公婆過世、小孩長大之後失去方向,找不到自我價值,陷入「我人生就這樣了嗎?」的低潮。無法自我實現 傳統女性壓抑情緒導憾事當自我實現的道路被家庭堵住,心中的負能量無處宣洩,不僅會有身心狀況,還可能造成憾事,潘奕瑄分享,婆婆媽媽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調整,務實面是試著調整溝通方式與技巧,避免陷入被動、受害者情緒,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睡不好、焦慮可以吃抗焦慮藥、安眠藥獲得改善,但如果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未改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有問題,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求診,潘奕瑄提醒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到身心科就診,可以致電張老師抒發情緒,台北市民眾也可撥打衛生所的心理諮商專線。希望大家都能多重視家人狀況,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婆婆管我怎麼帶小孩,怎麼辦? 婆媳過招 老公是你的神隊友還豬隊友?
-
2020-09-21 失智.非藥物治療
懷舊治療/失智人口攀升 精神醫師建議:多懷舊可刺激腦部活動
我國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逐年加快,依經建會人口推估資料,預測民國115年台灣社區失智老人將超過22萬人,未來20年中,平均每年將增加約5800名失智老人,桃園療養院高年精神科醫師田心喬建議,失智症長者可以多懷舊,以刺激腦部活動。田心喬舉例,有名84歲的蔡姓老婦,平日都在照護帕金森氏症的老伴,生活皆可自理,自2年前老伴過世後,生活毫無重心,開始記不住回家的路、東西放哪等,兒女替她申請外籍看護,不過語言不通、認知能力越來越差,情況日漸嚴重,長子與媳婦決定回老家陪伴阿嬤。除了要顧慮長者們的想法與感受外,陪伴對於患者也是相當重要,田心喬建議,可讓失智長輩「懷舊」,鼓勵他們描述過往回憶,家人們也要更耐心傾聽,這樣不只可幫助長輩的腦部活動,更能給予他們溫暖感受、保持心情愉悅。田心喬解釋,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也不是單純的記憶力衰退,而是一種大腦認知功能喪失的疾病,家屬可和社會共同合作,提供適當的刺激及訓練,讓失智長輩在友善環境中感到自在安心。田心喬呼籲,民眾要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與敏感度,早發現才能早治療。談及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她說,民眾可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多採地中海飲食並維持健康體重,另外要避免三高、抽煙、頭部外傷及憂鬱,以降低失智風險。
-
2020-09-19 養生.家庭婚姻
我兒子從小什麼都不用做…媳婦最不喜歡婆婆做的六件事
婆媳之間的相處,一向是婚姻關係中最耐人尋味的部分!許多媳婦常會抱怨,同樣當過媳婦的婆婆怎麼總是不了解自己的難處。其實不同世代間,因為時間與觀念的落差,本就會有認知上的出入,我們在與自己的孩子相處間都會有摩擦產生,何況是婆媳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婆媳相處間,有哪幾項常令媳婦難以忍受的事呢?知道彼此的底線、互體互諒,才能讓家庭相處更加愉快與幸福喔!老愛議論娘家的人如果婆婆經常隨意議論甚至是批評娘家的人,十個媳婦有九個會不滿,誰能願意聽到婆家人總是批評自己的親人呢。所以,即使媳婦家裡人真的有些事做得不對,建議婆婆也不要在媳婦面前毫無顧忌地批評,自己家的事還是讓人家自己去解決吧!偏袒自己的兒子有位婆婆特別偏袒兒子,有次同事和我抱怨說,她和她的婆婆說:「媽,我的老公在家都不幫忙家事。」其實,我覺得這應該是媳婦在向婆婆撒嬌,希望婆婆能幫自己說說話,管管自己的兒子,可是沒想到,這位婆婆卻張口就說:「我們家兒子從小就什麼都不用做!」聽到這些話,我無言了,真的有這麼護著兒子的婆婆。其實婆媳都是女人,應該要能更體諒彼此的難處,多加互助才能讓生活更加美滿。挑撥夫妻關係不管是什麼原因,挑撥兒子和媳婦關係的婆婆是最可怕的,可能也是媳婦最不喜歡的。有的婆婆看不慣兒子對媳婦好,所以會想方設法地找媳婦麻煩。其實這樣做,並不一定能讓兒子和媽媽的關係更近,反而影響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干預教育方式最近,同事終於忍不住抱怨起來,說婆婆總是對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所不滿,經常指東罵西地指責她,她真是無法理解。婆婆可能認為我的同事給孩子報的才藝班太多了,怕孩子會累。我的同事說,我也不願意呀,可是現在的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呀。其實這個時候,婆婆大可不必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媳婦之間發生矛盾,因為畢竟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和權力,可以心平氣和地提意見,但是如果媳婦不接受,那就樂得清閒,多好!幫別的孩子借錢有個朋友老公是婆婆的小兒子,婆婆一直和他們一起住,婆婆的大兒子在外地工作,生活也還不錯,還有自己的公司。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婆婆可能一直覺得小兒子比大兒子生活得好,所以經常替大兒子向小兒子借錢,而且借了錢從來不還。同事也覺得很不公平,可是又不願意老公為難,只好還是借。可是,誰家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經常這麼借而不還,肯定會影響一家人的關係。表達孝心好難曾聽過有個媳婦比較孝順,為了讓婆婆高興,經常在各種節日給婆婆買些衣服、化妝品之類的禮物送給婆婆。可是,讓媳婦不解的是,每次送給婆婆禮物,婆婆都是不滿意,不是嫌這個不好,就是嫌那個不好。後來,媳婦決定節日就直接給錢,婆婆愛買什麼就買。但沒想到,如此卻引發了另外的發展,每次媳婦給孩子穿上新衣服,婆婆就會說:「你媽怎麼總是給你買新衣服呀,怎麼不給我買呀?」不知道婆婆是開玩笑,還是說給媳婦聽呢。可是,不管怎樣,總是這樣說,給孩子的印象也不好。建議媳婦們還是要適時體察長輩心理的變化,沒有人是用同一套方式便能應付了事的,多多體貼與關懷,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