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5
筆 文章
-
-
2023-10-06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也可能提高失智風險!長輩開罐沒力、易跌倒 當心是肌少症警訊
台灣民眾年齡隨醫療、衛生及飲食的改善,逐漸邁向超高齡化社會,卻有愈來愈多長輩出現肌少症問題,嚴重影響老年生活。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肌少症可分為營養不良及疾病導致,若發現長輩的行動變慢、肌肉無力難以轉開瓶蓋,以及容易跌倒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評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成年人40歲後,平均每10年肌肉量減少8%,7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肌肉量減少10%。在40歲後,每10年大腿肌肉量最多下降15%,而70歲後最多會下降40%,容易出現肌少症症狀。行動變慢、開罐沒力 可能是肌少症警訊肌少症不只會導致高齡者行動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也會連帶影響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因缺乏刺激及動得少,而提高失智風險。詹鼎正指出,長輩有肌少症,可能會莫名其妙變瘦,或體重不變但因肌肉無力而出現握力變小、走路變慢等情況。一般懷疑長輩有肌少問題,詹鼎正說,可從長輩出現行動變慢,身體缺乏力氣,可能連開罐頭或擰毛巾都須協助等狀況判斷。不過,肌少症是「果」,通常是其他問題或疾病造成肌肉減少所致。除了動得少、吃得少造成肌少症,其他如癌症與糖尿病等也可能導致。詹鼎正建議,高齡者若有相關症狀,可至高齡醫學科或復健科進行周全的檢查與評估,搭配營養師建議飲食做調整,努力補充蛋白質及重量訓練。一般肌少症約經過3個月至半年時間訓練及追蹤,有機會恢復肌肉量,但絕對無法一蹴可幾。多爬樓梯、抬腿可訓練肌力國健署建議,想訓練肌力與肌耐力,可以爬樓梯、抬腿及使用彈力帶等方式練習。若有肌少症的長輩為長照2.0協助的患者,亦可評估使用ADLs復能照護,由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協助規畫復健及運動。至於不少長輩吃素是否較容易得肌少症,詹鼎正表示,重點應在於蛋白質總量攝取,即便吃素也可能從豆類、堅果及燕麥等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針對其他像是糖尿病患者怕吃多,則建議患者應有足夠營養,千萬不能太挑食或吃太少,若有疑慮可向醫師或營養師詢問。
-
2023-10-03 醫療.心臟血管
末期心血管疾病最終表現 醫揭心臟衰竭症狀、原因、治療方法
40多歲王先生在炎熱的午後整理家務,因口渴難耐暢飲6000ml冰涼礦泉水,傍晚突然感覺不適、乾咳、呼吸困難,本想臥床休息,不料躺下後症狀加劇並惡化,緊急就醫。經檢查顯示,王先生心臟擴大,合併肺部積水,為嚴重心臟衰竭,主因為慢性冠狀動脈阻塞。在接受冠狀動脈血管介入治療後,才逐漸恢復健康。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呼吸困難、胸悶、心悸、下肢水腫、腹脹、食欲不振、疲倦嗜睡等,甚至會影響肝及腎功能。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約為1.1%,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口有240至254人,推估台灣約有26萬名心衰患者,每天有150多位患者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它的存活率低於大多數癌症,估計每5年約有一半患者會病逝。常見心臟衰竭致病病因,包括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等。除了遵從醫囑根據病患不同狀況服用藥物治療外,如果施予適時的處置,像是裝置支架或進行手術,亦可除去致病主因,改變心臟衰竭進展,加速心臟恢復。嚴重的心臟衰竭最終治療方法,就是心臟移植,但要符合資格者才能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中。每年約有200位病患持續等待心臟移植,只有10%可成功受贈心臟,約20至30%患者因等不到適當捐贈者而過世。因此,在有限的心臟捐贈資源框架下,運用現有醫療能力穩定及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狀況,更為迫切重要。根據歐美醫學指引,心臟衰竭患者應接受全面性完整的醫療評估與治療,包括照護規畫、衛生教育、居家照護及技巧指導、共病診療、營養評估建議、心肺復健、心理扶持等服務。同時,積極參與潛在新型心臟衰竭治療,並結合轉介社會資源服務,才能完備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台灣目前多數醫院皆有成立心臟衰竭照護團隊,並配合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運作。這個計畫是提供心臟衰竭患者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讓病患在出院後6個月內接受門診模式的整合照護,台大醫院更推出「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照護之延伸遠距照護計畫」,讓有需求的心臟衰竭患者無縫銜接6個月之後所需之持續性照護,避免患者面臨頓失所依窘境。心臟衰竭是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表現,可能反覆導致身體惡化、增加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希望藉由提升心臟衰竭疾病意識,透過整合照護,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2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治療選項少、病人自殺率高 健保署:免疫藥物納一線用藥可望12月生效
2022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中,頭頸癌中的口腔癌位居第6名。醫師表示,頭頸癌致癌驅動基因少、藥物研發困難,治療選項本就缺乏,健保給付卻將免疫治療列為二線給付,不少病人來不及用藥就過世,呼籲將免疫藥物列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跟上國際指引。衛福部健保署則承諾,免疫藥物可望納為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若順利可望於12月生效。頭頸癌患者多為藍領階級 扛家中經濟重擔 自殺率第一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舉辦「頭頸癌治療指引專家會議」,該會理事長朱本元說明,頭頸癌台灣盛行率世界第一,六成診斷時已是晚期,局部區域復發和轉移是頭頸癌患者死亡主因,在頭頸癌的治療上,更應重視。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根據調查,頭頸癌病友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為從事基層工作的藍領階級,對治療較不了解,也不懂為自身權益發聲。他也說,頭頸癌是台灣前五大癌症之一,網路聲量卻大幅落後其他癌別,僅有3%。病人經開刀後面臨極大外觀、生理機能改變,包括臉部切除、沒有口水、無法正常說話等,導致自殺率在全癌別中排名第一,比一般人高出5.14倍,自己就有好幾個病人因病自殺。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坦言,頭頸癌家庭真的很弱勢,也很辛酸,協會曾協助過一名48歲、罹患舌癌的父親,三個小孩都還在念書,最小只有10歲,因無法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治療,只能用健保提供的傳統化療,但效果有限,受副作用所苦,體重一度掉到只剩45公斤,後來他鼓起勇氣向親友借錢希望能用自費治療一搏,無奈他的身體已撐不到使用免疫藥物就撒手人寰,留下三個小孩的悲劇。「十個頭頸癌病人,大概有九個負擔不起自費用藥,最後只能放棄治療,非常可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坦言,這些還在扛家計的藍領頭頸癌勞工,一天沒上工,家人就沒辦法溫飽,經濟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呼籲健保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給付、納為晚期頭頸癌第一線用藥,減少頭頸癌家庭的負擔和衝擊。頭頸癌治療有限 免疫藥物提高五年存活率三倍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教授林進清指出,頭頸癌致癌驅動基因少,治療工具本就受限,不比肺癌、乳癌等癌別多樣,加上藥物研發緩慢,2008年才有第一個標靶藥物問世,超過10年後才有免疫藥物核准上市。林進清說,研究顯示,單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使用的患者,與使用傳統療法者相比,五年存活率均有優勢,高出約10%,是傳統治療的三倍。病人第一線先用免疫治療,復發後再換藥者,比第一線使用傳統治療者,可有效延緩惡化時間。另外,頭頸癌病人體力不佳,承受傳統化療毒性的能力較其他癌別患者差,晚期頭頸癌病人治療出現嚴重副作用者達8成。「多數頭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國內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婁培人說,以下咽癌為例,診斷時已是晚期者占75%。國內外臨床研究,針對轉移復發的病人,均建議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或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台灣健保卻列為二線給付,且設有嚴格限制,患者須經化療治療失敗後才能單用免疫藥物;此外,第一線用過健保給付的標靶治療者,第二線治療也不能使用免疫治療「這都不是以科學為導向的決策。」根據一份最新的「頭頸癌病友現況調查」顯示,超過6成頭頸癌病人月收入低於5萬元。婁強調,病人多為經濟弱勢,健保卻無法給予支持,近10年來頭頸癌藥物給付辦法只調整過4次,其他癌別調整次數則超過10次。這導致不少病人在用到免疫治療前就已過世,賣房子、借錢買藥者時有所聞,甚至有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後,嘴巴都已潰爛,為了養家竟插著鼻胃管就回到夜市擺攤賣米粉湯。呼籲健保制度應有社會救濟、人道關懷精神,關懷弱勢的頭頸癌病人。頭頸癌一線免疫藥物列高優先給付 最快12月生效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目前排隊申請納保或擴增適應症的新藥共計54項,其中只有一項是頭頸癌用藥,廠商申請用於復發或轉移的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該署盤點目前的癌症治療缺口,經專家討論後有共識,已將晚期頭頸癌一線的免疫藥物治療列為高優先給付項目,本月將排入共擬會討論,若順利預計12月生效。。朱本元肯定健保署正視頭頸癌患者的治療需求,基於醫療平權的健保精神,讓這群弱勢癌友有機會及早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與會的醫界和病友團體代表,也一致感謝健保署的承諾,並期待在健保審查過程中,勿因財務考量而犧牲頭頸癌友的治療權益。(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 微創瓣膜手術讓世界看到台灣 養身之道在於早晨做「這件事」
亞東醫院是新北市第一間醫學中心,2021年疫情期間,邱冠明接任院長,遭逢三級警戒,一上任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帶領亞東醫院挺過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充分顯露外科醫師冷靜性格。邱冠明說,外科醫師訓練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事」,他膽大心細,一心想擦亮亞東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念外科的料 天沒亮就去巡房邱冠明來自警察家庭,因父親職務調動,童年經常搬家,國小就念了5間,南到屏東、北到苗栗的學校都讀過,直到國中才定居於高雄就讀。由於他在國中、高中的成績不錯,大學就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一人隻身從南部到台北念書,邱冠明笑說,大一、大二常蹺課、跑社團,心思不在課業上,直到大三上到解剖課,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整學期的解剖課9成以上由他完成,還自嘲是「手賤」,連當時助教都說他一定是走外科的料。1992年,他公費申請到哈佛醫學院見習2個月,分別選了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課程,跟著哈佛心血外科總醫師磨練,早上6點天還沒亮就去巡房,那時養成的習慣也一路保持至今。除見習經驗外,希望立竿見影的性格,也進一步推著他往外科走。朱樹勳關門弟子 隨師到亞東邱冠明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後,遇到當時的外科主任朱樹勳,從此走上心臟外科這條路。他因此被視為是朱樹勳的得意門生,他笑說「關門弟子比較符合」。朱樹勳和邱冠明的父親同年,兩人互動亦師亦父,邱冠明用日語稱呼朱樹勳「先生」。在這段期間,他跟著朱P一起動許多手術,經驗快速累積,後來朱P為他背書,讓病人都去找他開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1999年,朱樹勳出任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跟隨來到亞東,一路從科主任、部主任、醫療副院長到院長,一晃也20幾年。邱冠明認為,兩世代追求的事物不同,上個年代寫歷史,這個世代則要求品質,包括住院時間短、投入資源回報高等,「既然老師開大,我們就開小的」,朝向微創心臟手術發展。設微創瓣膜中心 各國紛取經邱冠明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持續且大量做微創瓣膜手術,連日本、韓國、中國到印度的醫師都來取經。過去亞東醫院名聲不如現在,曾有計程車司機向他吐露對亞東醫院的不信任,他也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來就是要讓醫院改變」,6年後亞東醫院就成為醫學中心,董事會加碼蓋新大樓、醫院擴張4倍、醫護人數增5倍,如今規模約4千人。邱冠明認為,亞東醫院營運單純,目標有兩個,一是增加無形資產,如名聲,二是有形資產,增加設備、人員等。希望員工不僅有專業尊嚴,也有幸福感,去年爭取為全院員工每月加薪1千元,等於一年人事成本多支出5千萬元,雖然只是小確幸,但他認為應該為員工爭取。愛跑步爬山 到世界各城晨跑談起養生,邱冠明坦言,沒有太多獨到之處,而是善用父母給的良好基因,近年迷上跑步、爬百岳,也會利用出國開會機會,到各城市晨跑,藉此欣賞異國風光。回顧前半生的求學、職涯經歷,邱冠明認為,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兼任醫師、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主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選擇你相信的醫師,相信你的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30 醫聲.醫聲要聞
以台灣為基地走向國際 生技女力開發新藥新醫材樣樣來
台灣女性領導人愈來愈受重視,台灣女董事協會27日公佈2023年女性治理白皮書,疫情期間女性治理的上市公司EPS有成長比達到五成,比很多上市公司都好,顯示女力已成公司領導不可或缺的人才。參與論壇的生技女主管也相當多,美吾髮•懷特•安克生技集團副董事長李伊俐指出,台灣醫療受限於健保給付,我們以台灣為研發基地,尋找好的商模後,就可以走向國際。台灣女董事協會舉辦2023「剛柔並濟大未來」論壇,榮譽理事長蔡玉玲指出,依據統計,全世界女性擔任國家最高領導人佔11.7%,擔任部長22.8%,其中歐洲比例最高,亞洲最少最需要努力;而今天發佈的女性治理白皮書顯示,2022年,女性治理的上市公司EPS有成長的比例達50%,而有女性領導者家數比例達到5成的產業,在調查的23個中佔了18個產業。由於疫情期間公司治理更複雜,經貿局勢變化更大,女性領導者行動機敏,可快速因應經濟環境變,擔起更多責任,這顯示女力已是企業領導的一方之霸。聯合國17項的SGDs,第五項就是性別平權,顯然女性賦權是重要的議題,論壇也邀請三位總統候選人發表「總統好!開箱參選人的女性治理政策」。3政黨總統候選人拋女性治理政策 增加續留職場動力現任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出席論壇時指出,台灣出現第一位總統蔡英文,在蔡總統底下當過行政院長,現在是副總統,女性的領導者有韌性且不怕困難及挑戰,具更大的包容性;未來自己的副總統人選,女性會是優先考量。賴清德指出,據調查,女性生產完後9成5會回到職場且保有原本的薪水,50%的公司願意給女性彈性上班,以協助照顧家庭,為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國家政策推出零到六歲國家養的政策,預算從馬英九的500億到現在1500億元,長照2.0也幫助家庭減輕負擔,就能讓女性持續留在職場,女性才有機治理公司的機會。新北市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指出,自己的小內閣女性佔比為三分之一,女性能力很強,公部門需要帶頭給予「女性賦權」,未來若能當上總統希望中央部會可以達到四成都是女性內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則提出,性別平權要分階段,台北市從2019年花3年開始推動性別平等政策,從女性權益保障辦開始,到職場性別平等指標,由內而外,由公而私,達到平權目的。台灣生技女力崛起 3頂尖女性探討國際發展論壇的壓軸由3位生技業頂尖女性共同座談,談論「由台灣看世界!生技女力•邁向國際」。6月回台返職的台灣浩鼎生技執行長王慧君指出,在美國多年後返鄉是為了要回饋台灣,我們已帶了9個新藥到全世界,希望可以帶領公司轉向,成功走進國際。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榮譽副所長曾惠瑾指出,過去10年都在生技新藥領域努力,輔導安克生醫的創新醫材上市,安克生醫是發展超音波AI系統協助醫師診斷,目前已有4項產品有取得美國FDA及歐洲認證,以甲狀腺超音波為例,醫師可以先藉由AI來協助診斷,不用第一時間就利用侵入性細針來檢查,目前全球有300多位醫師已使用甲狀腺AI系統。目前安克生醫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系統,也正與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合作,這套系統可以先利用超音波掃描呼吸道協助診斷,當成快篩的工具之一,曾惠瑾指出,目前台灣生技業非常火熱,很多人也願意來台投資,協助創新醫材邁向國際,是我們重要的工作。美吾髮•懷特•安克生技集團副董事長李伊俐表示,安克生醫以創新醫材為主,新醫材取得認證的時間大約3到5年取得認證,取得認證時間比新藥短一些,但需要先取得醫師認可,像中生代醫師覺智能醫材的AI很好用,但管理層的資深醫師,不習慣這樣的應用模式,這是醫材在開發上會遇到的問題;另外,由於台灣健保給付受限,因此,我們可以在台灣做好研發,開發好的商模後,走向國際是必需走的路。工研院首位女院士葉常菁,她是國內智擎生技創辦人,曾以跨國產學研究經驗,帶領智擎生技開發癌症藥物,兩年前去職後即轉往國外發展,但仍協助國內生技業發展,葉常菁指出,生技業有很多女性的領導人,其能力及韌性都相當優秀,現在是讓國際看見台灣女力的好時機。(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30 醫療.精神.身心
如何判斷家人有老年憂鬱症?精神科醫師:注意反應是否變少,透過2方法治療
老年憂鬱是現代社會中年長者常見的疾病,根據國外研究顯示,50至60歲以上長者罹患憂鬱症比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的。老年憂鬱症是一種隱形疾病,有些是早發在中年,有些是在晚年,也有反覆發生,因此要特別注意。老年憂鬱病因有兩大類一般歸納老年憂鬱病因有兩大類,一是因為身體狀況老化及病痛;二是因為生活沒有重心,例如在退休後或孩子長大離家時。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機能會慢慢老化,很難立刻發現異狀。所以,身旁的人通常只查覺老人家像憂鬱又像失智,或是精神不好。如何判斷家人有老年憂鬱症?要如何判斷家人有老年憂鬱症?可留心其生活有無大變化、反應是否愈來愈少,以及對生活是否失去動力等情形,再來就需尋求專業老年精神醫師評估,或透過相關醫療影像判讀,才能協助確診。患有老年憂鬱症,在生理及心理變化可分三大類:1.情緒方面:例如沒有活力,或本來喜歡的事現在不想做了。2.想法方面:覺得沒有用、負面情緒上升、覺得自己沒價值、未來沒希望等。3.身體方面:體力變差、食欲及睡眠變不好等。老年憂鬱與成人憂鬱最大不同在於,老年人更難表達自己變不好,但他們對於憂鬱狀況所造成的身體病痛,可以感受明顯強烈,較易說出口,因此,家人朋友可透過詢問身體狀況來察覺是否有憂鬱症問題。如何治療老年憂鬱症?老年憂鬱症治療,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尤其非藥物治療更重要,可以安排活動,像參加社區大學、社區活動,或參加長照2.0健康促進據點課程等,幫助老人找到生活重心,學到新東西,創造生命價值。參加病友團體也有幫助,透過同儕互相扶持,不再感到孤單,在加入病友團體前,應先由醫師確認病況嚴重程度後,再評估參加日間照顧中心或健康促進機構等。這些治療方式可靈活調整,依現況提供最大協助。目前老年憂鬱症的協助資源都整合在長照體系統中,可就近至附近心理衛生中心就醫。如果基層診所沒有適當檢查儀器,也可將病人轉診到醫院,接受一陣子治療、病況穩定後再轉回診所追蹤。現代人對於到精神科就診的觀念在改變,逐漸視為一般門診。在藥物的使用上,精神科與心理諮商有些許差別,如果民眾覺得做心理諮商壓力比較小,可先嘗試諮商,如果心理師發現諮商無法解決,會建議轉診至精神科去做診療。希望長輩們如遇到老年憂鬱這個隱形疾病時,都能及時得到關心並接受妥適處置。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8 焦點.焦點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
疫情解封後又遇到開學日,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大爆發,擠滿了醫院診間。根據疾管署呼吸道疾病通報資料,多種嬰兒和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疫情急速升溫,前三名依序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以及腺病毒感染,其中RSV自8月底開始,通報個案暴增數倍。感染科醫師呼籲,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及國慶連假,南來北往免疫力容易下降,大人小孩都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症狀就須要就醫,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RSV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流行,但今年的疫情似乎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今年RSV患者容易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等,合併細菌性肺炎,導致休克送重症加護病房,像是曾有位1歲的小孩就醫時,已出現發燒、喘等症狀,檢查發現竟同時感染RSV、副流感病毒、新冠肺炎三種病毒,且已合併細菌性肺炎,經過抗生素、呼吸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新冠疫情前,因為群體免疫的關係,RSV感染個案少,但疫情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反而讓群體免疫不再,且解封後民眾開始將嬰幼兒送到托嬰所、幼兒園,加上坐月子中心和護理之家疏於防範,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發生,部分醫療院所看診、接種疫苗沒落實分流,增加RSV傳染機會,「現在我的診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RSV的感染個案,以前同期都沒有。」陳伯彥分享,曾有位1歲1個月的小男童被爸爸感染,剛開始僅咳嗽、流鼻水,兩天後咳嗽、喘的很厲害,「睡不著覺,吃東西都會吐出來。」進食少,使得小便量變少、嘴乾,但因為RSV無治療方法,所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如高壓氧治療、少量多餐補充營養,呼籲家長要密切關注早期症狀,並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文獻指出,九成以上的嬰幼兒曾在2歲以前感染過RSV2,然而目前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治療上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據統計1歲以下的嬰兒因感染RSV的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以上2,是1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要原因3,家長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些症狀,並在出現任何懷疑時儘早就醫。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RSV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並減少住院風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在這個季節,家長應特別警惕以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要如何預防?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延伸閱讀: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歐美多家知名藥廠投入RSV預防接種研發防治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8月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資料來源:1.疾管署傳病統計資料 2.Collins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2008:2040–20553.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紅斑性狼瘡治療特色院所
治療人數No.1中國附醫/參與制定SLE診療建議 病友優先使用新藥健保統計,紅斑狼瘡門診治療人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3,602人居全國第一名。中國附醫風濕免疫中心副院長陳得源說,風濕免疫中心團隊提供優質跨領域照護,就醫病友眾多,且為跨國新藥試驗的首選醫學中心,讓病友優先使用新藥,收案數與品質居冠。中心也代表我國參與制定亞太SLE診療建議(Lancet Rheumatology 2022),期望病友達標治療。SLE真正病因仍不清楚,目前已知免疫調節異常、遺傳、感染、荷爾蒙、食物、紫外線及空汙等因素,都可造成病症。陳得源說,SLE症狀因人而異,包括臉上蝴蝶狀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盤狀丘疹、關節痛、腎臟病變、神經精神異常、血液異常、抗核抗體(ANA)陽性及免疫檢測異常,當出現上述症狀中四項(含)以上,應高度懷疑SLE,未達四項也應注意,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另須注意嚴重合併症「肺動脈高壓」。SLE嚴重度也因人而異,治療藥物選擇常因「時」因「症」而異,即為「個人化」治療。因對致病機轉的了解與生醫科技進展,新型藥物日益增多,包括新穎免疫抑制藥、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可快速緩解SLE病情及改善預後。治療人數No.2台中榮總/創新診斷工具 即將成立整合照護中心健保數據顯示,因紅斑性狼瘡就醫的患者人數,台中榮總以3,370人居全國第二。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該院過敏免疫風濕專科設立於1982年,是全國最早。共有18名風濕專科醫師與護理師、醫檢師及個管師組成照護團隊,2009年商業週刊評選百大良醫,共有13名風濕科醫師入選,其中台中榮總就占了4人。更於2017年榮獲亞太風濕病醫學會認證,是全國第一間風濕病卓越中心。今年將成立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整合照護中心。過敏免疫風濕科每年臨床照護病患數超過12萬人次,建立全國最大的紅斑性狼瘡世代研究,也與國外接軌合作,致力於建立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低疾病活動度的達標治療。照護有三大特色:1.創新診斷工具:獨特的抗核抗體(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篩檢檢查)人工智慧判讀系統,提供快速正確的診斷。2.達標治療個案管理:從收案到每三個月評估達標與否,每年評估器官損傷及生活品質。3.數位化品質管理:全國首創照護指標儀表板及病患生活品質手機自評系統,照護團隊討論決定紅斑性狼瘡照護指標達成策略,每季評估並持續執行、改善策略。治療人數No.4台北榮總/擁有龐大病患資料庫 分析工具助精確診斷健保署最新統計,台北榮總111年紅斑性狼瘡患者門診就醫人數2,678人,名列全國第四。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北榮為醫學中心,許多患有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人都會前來求醫。院內治療過敏風濕免疫相關疾病領域有三項特色。1.北榮在過敏風濕免疫相關疾病治療領域發展悠久,醫師訓練、疾病診斷及治療均有很好的傳承,可說是目前全國各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的發源地。2.風濕免疫科醫師訓練有素,看診經驗豐富有耐心。許多紅斑性狼瘡病人年紀較輕,一旦病情嚴重,侵犯到腦、肺等器官,甚至可能造成肺出血,病情十分複雜,醫師會努力將重症病人救回來、不放棄。北榮同時擁有龐大的紅斑性狼瘡病患資料庫,近年來過敏風濕免疫方面基礎研究也做得很好,針對不同的病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式。3.擁有特別的免疫細胞偵測及分析工具與方法,藉此工具可以偵測病人的疾病活性及嚴重度,做更準確的診斷。北榮也不斷參與國際臨床試驗,讓有需要的病人嘗試更先進的治療方法,獲得控制疾病的機會。治療人數No.5台大醫院/治療選擇增加 十年存活率已破九成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111年紅斑性狼瘡患者門診就醫人數2,508人,在全台醫療院所中排名第五。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鄭喬峯說,患者聽到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多會相當緊張,不少人到醫學中心詢問第二意見。症狀嚴重的患者,常有併發症、影響重要器官,不少病人因此被轉至醫學中心緊急處理,或希望留在大醫接受完整治療。紅斑性狼瘡過去預後不佳,十年存活率僅二至三成,現已突破九成。預後變佳的同時,病人持續定期回診追蹤,人數累積,也是門診人數較多的原因。至於患者樣態,因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台大醫院門診病人亦呈現女多於男,比例約8:2。他表示,目前治療選項,依國際指引多建議使用奎寧作為基本藥物,能讓病人免疫狀況穩定、減少疾病復發。另一常見藥物是類固醇,對急性控制有效;若疾病演變為慢性,則會使用類固醇維持疾病穩定。鄭喬峯指出,臨床上也會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紅斑性狼瘡患者;針對重症病人,也會提供化療藥物,但減低劑量。此外,國際上越來越常使用生物製劑,近期一項生物製劑也獲得健保給付。免疫抑制劑也能用於治療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炎。
-
2023-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揭曉 專家讚我生技研發水準
為加速我國mRNA研究,莫德納台灣公司發起、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第一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成績揭曉,共35隊報名,最終選出5組獲獎團隊與個人,各自獲得50萬元獎金,以及莫德納總部資深專家「一對一」輔導。行政院院長陳建仁、中研院副院長唐堂、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以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等人出席頒獎典禮。陳建仁在致詞時感謝莫德納支持台灣對抗流行病傳染,希望透過該產研合作計畫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研發成果遍地開花。唐堂則說,生醫產業的培植需要長期的投資與產學界與科研界的密切合作,中研院將持續培育台灣創新與卓越人才,協助台灣研究人才與國際上最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接軌。李宜真表示,原本擔心報名團隊過少,但反應卻超乎預期,共有35隊報名,各隊研究水準、創新理念,令人驚艷,「我給台灣生技研發及創新能力打95分」。吳明賢強調,本次35件研究案,來自全國產、學、研、醫界,跨及傳染病、免疫腫瘤、罕見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專業領域,經專家評審團多次審慎討論後,決定5名獲獎團隊與個人,分別為:1.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胡哲銘團隊:Noninflammatory immune cell-targeted mRNA delivery for immunotherapy2.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陳冠宇實驗室:Development of Moderna‘s Inhalable mRNA Lipid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Using Biomimetic Lung Chip Technology3.磐石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Pre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of a novel dendritic cell targeting Low-Sugar Universal mRNA Vaccine against Influenza4.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宋信文實驗室:mRNA/β-Glucans@LNP Oral Cancer Vaccine5.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鄭淑珍團隊:Development of Novel LNPs for Immune Cell Engineering莫德納資深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表示,自家公司致力於研究「信使核醣核酸」(mRNA),直到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才讓世人瞭解mRNA在疫苗研發上的成就,例如,Moderna製造新冠疫苗,從人體試驗至接種疫苗,只需42天,並能在100天內更新疫苗,相較於傳統疫苗研發方式,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成人呼吸道疾病是醫療保健系統的重大負擔,全球皆然,目前莫德納積極研發「多合一」疫苗,保護成年人呼吸道的有效疫苗,可以抵禦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等病毒。另外,腫瘤學領域也是 Moderna關注焦點,莫德納陸續開發針對個別腫瘤的針對性 mRNA 治療方法。例如,黑色素瘤以及其他癌症。Patrick Bergstedt強調,「mRNA科學的重要性,未來數十億人將得到治療,疾病將得到預防。」,該公司與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學術機構攜手合作,希望透過這次創新獎,可以幫助台灣生技產業進步。Patrick Bergstedt以自家經驗鼓勵所有新創業者,莫德納於2010年創立,前10年只能倚賴投資者的金援,莫德納CEO斯蒂芬·巴恩塞爾就曾說過,「自己無數個夜晚失眠,想著公司會不會成功?」,因為他知道莫德納如果不是非常成功,就是完完全全的失敗,不會有任何的中間值,為此,必須持續精進研發,永不懈怠。
-
2023-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鋅什麼時候吃?缺鋅症狀有哪些?鋅6大營養功效及10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高達1/3的人都缺鋅,而缺鋅會引起疲勞、掉髮、免疫功能變差等症狀。建議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鋅,若要使用鋅補充劑則應留意使用注意事項。鋅(zinc, Zn)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含量佔人體微量元素僅次於鐵,儲存在天然食物中,除了成人保健品,部分非處方感冒藥、感冒口含片、假牙黏著劑等也含有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高達1/3的人都缺鋅,而缺鋅會引起疲勞、掉髮、免疫功能變差等症狀。鋅的功效有哪些?缺鋅症狀為何?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多少?含鋅食物有哪些?本篇一次整理高鋅食物排行榜。鋅的功效鋅的功效眾多,與免疫功能、生長、神經傳遞與生殖功能的維持有關,大致分為以下6種:.助胰島素分泌:鋅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協助分解血糖,以利維持正常血糖濃度。.促進傷口癒合:鋅與蛋白質、核酸、膠原蛋白、身體組織的生成有關,攝取足量的鋅有助皮膚、毛髮、指甲、口腔黏膜生成及傷口癒合。.增加免疫功能:鋅可以活化胸腺肽與誘發單核球產生介白質-1、介白質-6和腫瘤壞死因子,刺激T細胞產生lymphokines,增加免疫功能。.參與蛋白質合成:鋅協助DNA及RNA合成、參與蛋白質及酒精代謝,以及穩定細胞膜的硫基及磷脂質結構,也能與金屬硫蛋白的氫硫基鍵結,以及具有穩定Cu/Zn-SOD結構特性,可有效清除自由基。.維持生殖系統運作:鋅有助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有助緩解經痛、月經失調等症狀。此外,鋅可刺激腦下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使濾泡成熟並排卵,進而合成與分泌黃體素。.幫助兒童生長:鋅可加速營養素吸收,增加生長激素和胰島素類生長因子的血中濃度,進而幫助兒童生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期刊也指出,在治療或預防疾病(如:普通感冒、兒童肺炎、兒童成人愛滋病毒、兒童急性感染型腹瀉、新冠肺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第2型糖尿病等),鋅可能可以發揮一些作用。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根據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鋅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如下: 年齡 鋅每日建議攝取量(mg).0~6歲:5 mg.7歲~9歲:8 mg.10歲~12歲:10 mg.13歲以上:男:15 mg / 女:12 mg缺鋅症狀由於鋅具有多種功能,因此缺鋅時會影響許多身體組織和器官,如:皮膚、骨頭、消化系統、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日本家庭牙醫師小垣佑一郎於《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提及,鋅不足會有以下13種症狀:.容易感到疲勞、容易感冒.沒有食欲.掉髮.皮膚症狀,如:潰爛、水泡、乾燥、膿痂疹.指甲裡有白色斑點.傷口痊癒速度慢.生殖能力衰退.腹瀉.敏感性牙齒.精神、神經症狀(性慾下降、情緒不穩、行動異常、發抖、記憶變差).缺鐵性貧血.身體會氧化.血糖調節異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期刊表示,缺鋅表現可能因年齡而不同,腹瀉是嬰幼兒缺鋅常見症狀,且嬰幼兒缺鋅會影響生長並導致成年後出現食慾不振和生殖問題;脫髮、生長遲緩和頻繁感染則常見於年齡較大的兒童;而老年人缺鋅則會造成傷口癒合變慢以及認知、心理功能變化。含鋅食物排行榜推薦說到補鋅,許多人會想到「生蠔」,但其實生蠔的鋅含量並非最高的,以下推薦幾種含鋅食物並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整理每100克的鋅含量(mg):含鋅食物推薦 每100克鋅含量(mg).洋菜:59.8 mg.牡蠣干:31.1 mg.豬前腳:18.2 mg.米胚芽:16.4 mg.生蠔:15 mg.小麥胚:14 mg.南瓜子:9.4 mg.淡菜:6.3 mg.黑芝麻:5.4 mg.黑巧克力:4.0 mg鋅過量當心6大副作用從食物中攝取鋅,通常無須過度擔憂過量問題,若使用鋅補充劑則要留意攝入過量可能會導致噁心、頭暈、頭痛、胃部不適、嘔吐和食慾不振。如果連續使用50毫克或以上的鋅劑量,可能會干擾銅的吸收、降低免疫功能並降低HDL膽固醇水平。Q1、誰需要補鋅?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表示,懷孕哺乳、男性、50歲以上、素食者等4種人要留意鋅的補充。Q2、鋅什麼時候吃?吳欣陵營養師建議,單配方鋅補給品應在飯前吃,以免受到餐食中植酸或膳食纖維的影響;複合性鋅補給品,若其中含有脂溶性維生素則需要飯後吃,才能與油質一同吸收,且補充鋅應避免與高鈣、高磷食物一起食用,以免影響鋅的吸收率,並購買標示、產地清楚且具有小綠人標章保健品。參考資料:長庚醫院、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國民健康署延伸閱讀:.幫助抗發炎、調節胰島素!詳解鋅的功效:有哪些食物富含鋅?.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 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預防骨質疏鬆補鈣就好?營養師教你吃「3種營養素」增加鈣吸收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3 醫療.腦部.神經
外資天后陳嫦芬將任郭台銘副手?陳嫦芬是連戰救命恩人,連方瑀分享差點與戰哥天人永隔緣由
【2023/09/13編註】中選會開始受理申請總統副總統選舉被連署人,而宣布投入2024總統大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副手是誰?昨(12日)有傳言是金管會前副主委李紀珠,郭台銘受訪時面露微笑但並未證實或否認。又有傳出是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嫦芬。對此,郭台銘辦公室低調表示「不清楚,不回應」。》相關新聞陳嫦芬被列為外資圈四大天后之一,過去也擔任過鴻海集團的首席顧問。此外,她更是前副總統連戰的「救命恩人」。去年連方瑀曾受訪談到連戰小中風的事,她說當時幸好他們在髮廊巧遇陳嫦芬提醒連戰情況很危險,才馬上送急診撿回一命。以下是當時連方瑀分享的全文報導。連方瑀分享連戰3年病況 曝「當時若這樣做就天人永隔」【記者劉宛琳報導/2022/07/17】前副總統連戰這兩年進出醫院多次,去年才治療癌症,前陣子又住進加護病房。連戰妻子連方瑀今天發表「奇蹟」一文,訴說這3年來連戰的病況。她說,連戰去年得了攝護腺癌,因治療不斷血尿,因此自行停用原本治療心房纖維顫動的抗凝血劑,才造成日前的小中風。連方瑀說,連戰3年來生了3場大病,第一次是心房纖維顫動,因此使用抗凝血劑降低中風的風險;但由於連戰患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及後來發生的攝護腺癌,因反覆的放射治療,經常發生血尿因而頻繁進出醫院治療,於是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讓血尿暫時消失,但造成日前發生小中風。連方瑀說,今年6月10日下午,連戰與她剛游完泳到住家附近的髮廊洗髮,連戰突然虛脫的癱在椅子上,她一摸才發現他雙手冰涼、冷汗直冒,本來要回家先處理再致電醫生詢問,還好當時洗髮店的一位女士說連戰情況很危險,要馬上送急診。「現在回想,如果我當時那樣做,可能和我就要天人永隔了」。【延伸閱讀】中風前兆有哪些?提醒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降低失能風險連方瑀說,後來連戰緊急送台大急診,一量血壓高達238,讓她心驚膽跳、雙手發抖、四肢無力。等連戰照完CT scan、心臟超音波等,立刻被送進加護病房,經過密集的檢查與各科相關醫生的治療,連戰在住院15天之後出院回家休養。事後,連方瑀非常感謝當時提醒她趕快送連戰去台大急診,並臨時幫忙安排醫生的台大教授陳嫦芬的救命之恩。她進髮廊後發現連戰情況危急,雖然不相識,卻立即拔刀相助,提出馬上送台大醫院的建議。後來陳嫦芬跟她說,「我是台南人,我曾拿到六次連雅堂先生獎學金。」連方瑀說,忽然間她領悟到,天父是如此眷顧他們,不只一次的顯現神蹟,2010年11月26日連勝文遭槍擊,奇蹟般的生還;此次連戰又遇到有如天使般的救命恩人,這是主的恩典、主的神蹟。雖然她從未說過一句感謝的話,但主卻寬容的原諒她、沒有離棄她。(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導致心悸嗎?專家曝真相!教你「3招喝咖啡」更長壽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咖啡」是許多上班族每天必喝飲料,每天至少喝1杯提神、紓壓。適量喝咖啡可提神醒腦、促進代謝、燃燒脂肪、抗氧化、預防失智症。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喝咖啡,有些人喝了咖啡會出現噁心、心悸等身體不適的症狀,元氣網整理了「咖啡與心悸」的相關資訊,告訴你怎樣喝咖啡不傷身。喝咖啡都對健康有益?會有害健康嗎?美國心臟病學會發布一項研究指出,一天喝2到3杯咖啡的人(無論有無咖啡因),不僅與降低罹患心臟病和心律不整的風險有關,而且能延長壽命。也陸續有研究發現,咖啡可以降低得到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還可以提神醒腦、促進代謝、燃燒脂肪、抗氧化...等益處。但除了以上好處,咖啡也並非沒有害處,咖啡可能導致心悸、胃潰瘍、胃逆流性食道炎、骨質疏鬆,也可能會引發睡眠障礙、缺鐵性貧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高血壓。一直以來,國外有諸多學者針對咖啡對健康的好壞進行相關研究。對此,根據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表示,站在醫學專業立場,建議喜歡喝咖啡的人,還是適度飲用就好,勿過量,不必因為一篇研究結果就「迷信」咖啡的療效;而不喜歡喝咖啡者,也不用強迫自己建立飲用的習慣。心悸、心臟不好的人 可以喝咖啡嗎?根據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報告發現,喝咖啡能降低3%心悸和心律不整的風險,並不會導致心悸。振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建龍表示,目前還沒有相關機轉可以佐證靠喝咖啡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以臨床醫師立場來看,喝咖啡對於心臟病並無所謂的益處或壞處,但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才能證實喝咖啡確實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持相同看法。而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指出,適不適合喝咖啡,仍和個人體質以及咖啡因攝取量有關。如果本身喝咖啡會心悸者,千萬不要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而喝咖啡。因為咖啡、茶類和酒屬於「刺激性飲料」,容易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變快,造成心臟的好氧量變大,加上腎上腺激素分泌會增加,引發心律不整的機率反而會增加二至三倍。所以如果您是有失眠、心臟常常亂跳、容易慌張的人,咖啡可能要少喝點!而本身有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人,建議先詢問醫師能不能喝咖啡,比較不會對身體有負面影響。喝哪種咖啡不會心悸?有些人擔心喝咖啡會導致心悸,認為拿鐵比美式多了「牛奶」成分,可以緩解心悸所的不適感;根據上面的研究報告指出,咖啡並不會誘發心悸,因此不管是拿鐵或美式都不會誘發心悸。而之所以會喝咖啡出現不適感,是因為對咖啡因非常敏感所致,此不適症狀叫做「咖啡因不耐受」,所以如果是對咖啡因敏感者,卻又捨棄不了這種香醇的飲料,營養師怡文給出3點建議:1.少量多次的喝:每次只喝一點,然後慢慢增加量。2.選擇拿鐵:拿鐵這種加了牛奶的咖啡,咖啡因含量較少。3.選擇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品項。但如果是「咖啡因不耐受」較為嚴重的人,只喝了一小口就心跳加速、心悸、失眠等不適感,建議不要喝咖啡比較好。服用6種藥物別馬上喝咖啡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咖啡「會明顯影響許多藥物的吸收、發散、代謝和排洩。以下是醫生建議不能與咖啡一起服用的幾種藥物,恐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危險加倍:1.感冒藥2.過敏藥3.糖尿病藥物4.降血壓藥5.骨質疏鬆症藥物6.哮喘藥物看完以上整理的「咖啡與心悸」的相關資訊,知道要怎麼正確喝咖啡了嗎?每天適量喝幾杯咖啡有身體健康,但如果是咖啡因敏感較為嚴重的人,只喝了一小口就心悸、心跳加速、失眠睡不著等身體不適,建議還是直接放棄喝咖啡的習慣,或者跟醫師請教你的身體狀況能否喝咖啡。延伸閱讀:.感冒藥、糖尿病藥、降血壓藥...服用6種藥物別喝咖啡.咖啡是血糖控制不好的常見原因?咖啡會造成血糖上升還下降?.喝咖啡其實不會提神?深焙咖啡因含量多?破解8咖啡迷思
-
2023-09-07 醫聲.醫聲要聞
柯文哲「不知為何不支持」代孕法案 婦團批:不負責任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今與代理孕母法案倡議者陳昭姿、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之子傅俊豪舉行記者會,表示自己支持代孕、安樂死兩項法案,但被問及是否會將其納入政策實際推動,柯未正面回應。針對代孕法案,柯文哲說,讓不孕症病人能有生育機會,自己「看不出為何不做」,不明白為何法案卡在立法院近20年。婦女團體痛批,柯作為總統候選人,竟看不出代孕法案涉及倫理、婦女健康及社會層面,比侯友宜還不負責任。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柯文哲作為總統候選人,不該以「看不出哪裡不對」作為支持代孕法案的緣由,代理孕母事涉倫理、健康、社會等層面,柯竟看不出問題、說不出理論,「非常不負責任。」侯友宜提出65歲免健保費,至少還記得排富。黃淑英說,代理孕母諸多討論中,是擔心此事商業化,讓弱勢女人被當成生產工具使用;推動代孕法的陳昭姿等人,在社會上享有高社經地位,根本是「富人立法讓富人受惠」。代孕法案與器官捐贈異曲同工,法規禁止活體器捐,就是為了避免器官捐贈商業化,讓富人有權受贈續命,窮人犧牲健康捐贈器官。「請人代孕是將懷孕的健康風險轉嫁他人。」黃淑英說,生產不是母雞下蛋、懷孕就好,生產前後身體全身都會受到影響,遑論生產過程風險大,難產身亡、或成為植物人都有可能。代理孕母也有家庭、工作,若因懷孕請產假,雇主仍要支付薪水,同事需要支援工作內容,在社會層面也會造成影響。黃淑英表示,代理孕母影響最大的是對人性尊嚴帶來影響,「女性工具化、商業化是富人對窮人的剝削,若窮人因經濟困難從事代孕,要如何提供補償?」自己曾詢問過女大學生,要多少收入才願擔任代理孕母,對方回「要做可以,至少給我一千萬。」代孕法案討論方向,只對富人有益,窮人根本做不起,竟還對費用設有上限。她強調,代理孕母不是出租子宮那麼簡單,在倫理層面,目前「民法」規定,分娩者即是母親,若要立法還需討論代孕過程、分娩結束後,「誰是媽媽?」陳昭姿多年來倡議應修改「人工生殖」法,她在柯文哲的政見記者會上重申,應讓代理孕母在台合法化,天生沒有子宮或因罹癌必須切除子宮的女性,也能擁有生育、追求幸福的權利,並表示柯允諾推動,要投票給他。但黃淑英表示,因立場不同,陳昭姿對自己多年來常做出人身攻擊,她原考量陳與自己都主張台灣獨立,而多有隱忍。如今陳與柯文哲同台,形同為了代孕法案放棄國家認同,「但是覆巢之下哪來完卵?」至於醫療技術,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思原是國內不孕症治療權威。他表示,代理孕母在醫療技術上並無問題,但現行「人工生殖法」法規嚴格,仍有待凝聚社會共識;代理孕母要合法化,涉及層面甚廣,除了醫療端,也要與法律、倫理專家共同商討。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改善醫療困境 專家:先調整勞作金著手/圍欄內的醫療5
「對於犯錯入監服刑的我們來說,自然不希望服刑之餘,再徒增家人負擔。數年來看過太多監所同學,寧可病入膏肓,也不願拖累家人。」一位受刑人在回覆監所關注小組的問卷時寫下上述文字。根據小組調查,監所受刑人醫療困境,主要來自勞作金過低,導致受刑人無力支付掛號費,或戒護外醫的計程車費用,被迫推延就醫,不少人出監第一件事就是到醫院檢查身體究竟有無異狀。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鄭龍驊表示,二代健保賦予監所受刑人健保身份後,原先監所聘用的公醫退場,改由簽約醫院派醫師開設門診,監獄衛生科只有護理師,有時甚至是由藥劑師擔任衛生科主管。高雄監獄是少數仍聘用公醫的監所,該醫師是兼職,每周到監所二次,巡視病舍中生病、開完刀的病人,若所內其他受刑人有需求,也會順道探視。相較門診醫師,若有公醫駐監,能了解監獄運作細節,也讓有躁動症狀等不便帶至門診的病人獲得照顧。他也說,聯合國曾對監所內醫療提出建言,希望由醫師參與軟硬體環境設計、活動時程、勞作內容,以及戒具使用等,以評估監所活動在健康層面的影響,其緣由是認為監所收容人是健康弱勢,醫療應積極參與。每月2、300元勞作金 東扣西扣難就醫「擁有健保身份後,收容人要繳交門診掛號費才能看病,但他們幾乎沒有收入,不少人為此不敢就醫。」鄭龍驊說,健保身份雖讓受刑人有使用更好醫療資源的機會,百元上下的掛號費看似便宜,但受刑人在獄中沒了收入,每月2、300元的勞作金,再扣除購買日用品、犯罪被害人補償費用等,幾乎所剩無幾,若無監外親友資助,難以負擔就醫費用。萬一必須戒護外醫,受刑人須自付計程車費,監所多地處偏遠,車資動輒要價數百至千元,門檻更高。鄭龍驊也說,監所內門診不是想看就能看,必須打報告申請才能看診,且寫了報告也未必能排到看診機會。受容人只好自求生路,有人每周都繳交報告,若排到自己看診,就拿一些藥品備用;也有人因沒錢看診,就請同房同學幫忙在看診敘述症狀時「挾帶」自己症狀,以拿藥緩解症狀。監所關注小組調查735位受刑人獄中生活情況,發現超過八成受刑人每月收入低於800元,超過半數每日工時8小時、每周工作5天,賺取的勞作金竟不足500元,且依照累進處遇級數差別,有不同可支配比例,並非全數可以使用。想努力工作也沒用 受刑人又窮又病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表示,多數受刑人須監外親友支持才能負擔醫療費用的現況,加大社經地位對受刑人在監內處境的影響。若在監外,民眾可以設法賺錢就醫,但在監內即使有意願為自身健康努力,仍會受限勞作金低廉的現實,是讓家庭背景因素放大,造成更多階級複製。「受刑人工作權與健康權議題環環相扣,要改變受刑人醫療困境,除應讓醫療體系與監所建立更多連結,更要改變勞作金嚴重低下的問題。」監所關注小組副秘書長賴仁祥曾參與台大法學院教授李茂生團隊的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2018年「監獄行刑法」修正前,監所受刑人勞作金每月平均294元;修法後的2021年,勞作金雖提升至592元,但與該年福利社月消費金平均2313元相比,仍明顯不足。至於應給予多少勞作金才合理?矯正署2019年回覆監察院糾正案時表示,在監所最低生活所須為每人每月3千元。陳惠敏說,為避免有人把入獄視為找不到工作的解套方式,加上監內勞動有其他意涵,受刑人沒有職業選擇自由,故也不宜將勞作金調升至基本工資,但至少應符合最低生活所需。她表示,目前監內部分勞動選項,如洗衣、做木工、麵線等,受刑人每月可領到數千至萬元勞作金,應擴增此類選項,讓願意工作的人,能有相應的勞動內容。此外,針對身障等勞動能力受限的受刑人,應納入監外社福身份補助,但可打折,「讓無法勞動的受刑人,也能有照顧自己的方式,避免健康狀況惡化。」另外,針對監所醫療選項少、片段化的現況,陳惠敏說,若比照地方衛生所方式,讓公費畢業的醫學生在監所駐診,提供長期、完整的醫療服務。因監所多地處偏遠,可再藉由分流的方式,讓地方居民進入看診,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也讓醫師有足夠的病患來源。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受刑人藥酒癮戒斷難持續 出獄再犯率高/圍欄內的醫療4
二代健保實施後,衛福部宣布監所收容人獲健保資格。目前監所多藉簽約方式,由臨近醫院派醫師入監開設門診。但民間團體、駐監醫師及監所工作人員均表示,監所收容人常見的成癮問題、精神疾病,以及高齡化造成的認知功能退化、慢性病等問題,醫療需求高,但監內門診較難長期追蹤患者病情,生病收容人科別選擇受限,遑論徵詢第二意見,戒護外醫也會因監所文化遭遇阻礙。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鄭龍驊表示,入監同學中,因社經地位原因,絕大多數健康狀況本就不佳,不少人有毒癮、藥癮或精神疾病等問題。國內雖無監所精神疾病普查,但各國研究都發現,監內精神病人比率較監外高。此外,監所中肝炎、愛滋病患者並不少見;隨收容人高齡化趨勢,監外長者常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在監所出現,但單點式的門診開設,收容人慢性病是否能長期控制,有待觀察。酒癮、藥癮等成癮病人,是監所中另一大醫療難題。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長期在台南監獄開設戒癮門診。他表示,監所中藥癮、酒癮的個案,甚至比精神疾病患者更多,收容人中因成癮問題犯下公共危險罪者,加上毒品施用入獄個案,占比至少一半。李俊宏說,在監外進行藥癮、酒癮治療,病人能申請衛福部補助,但在監內無法申請,且監所成癮門診係用毒防基金支應,而非健保門診,相關檢驗、藥物開立等均會受限,若遇到個案需要藥物治療時,多會轉診至監所配合的醫院。只關監所無治療 酒駕者未必學到教訓李俊宏表示,監所中收容不少酒駕者,戒酒用藥在外使用能申請補助,但在獄中要完全自費,且矯正機關未必願意進藥,造成治療難題。曾在屏東監獄開設精神科門診的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彭啟倫則說,成癮治療須要全面性、整合性治療,處理成癮背後的社會因素,並結合心理諮商、社工等資源,獄中此類資源仍相對受限。李俊宏說,因酒駕公共危險罪入監的收容人,每年有7至8千人,但其中不少收容人未造成性命、財產損失,但受三振條款限制,累犯三次不得易科罰金,一定要發監執行。此類收容人因長期飲酒,身體狀況不佳,常要掛號看醫師,占用監所門診資源。建議可凝聚共識,討論是否比照國外「藥癮法庭」模式,要求經過條件篩選的酒駕者在社區接受戒癮治療,同時戴上可偵測酒精濃度的電子腳鐐,一旦再度飲酒,就入監服刑。「只關在監所中,酒駕者出監後,也未必學到教訓。」李俊宏表示,上述模式酒駕者在社區中接受戒癮治療,同時在受到監控、確保不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仍可工作養活自己,也能減少出獄後又老又病、消耗社會資源的問題。針對藥癮治療,彭啟倫說,過去曾試行在監所推動美沙冬替代療法,卻因監所中管理、儲存二級管制藥品有難度,以及對替代療法的負面觀感而無疾而終。目前監所中常用的管制藥物包括戒癮用的舌下錠,治療重度失眠的FM2、史蒂諾斯,則會視監所管理考量,若認定有藥物轉讓疑慮時,監所會要求暫停開立。監獄精神病患多 假釋路阻且長精神疾病是監所中常見疾病。鄭龍驊說,國內雖無正式統計數據,但各國研究均顯示,監所內精神病人比率高。監獄在評估是否要讓精神病人戒護外醫時,常會考慮戒護人力吃緊,若非有打鬧表現干擾他人者常不會積極處理。但精神疾病表現未必如此外顯,有些收容人是以抑鬱症狀呈現,就連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未必會影響他人,而是自己深陷痛苦、妄想。一位不具名的宜蘭監獄工作人員則說,監所收容人常有認知功能相關疾病,但監所管理人員缺乏疾病認知,自己曾遇過罹患失智症的女士,因穿錯他人鞋子受罰;失智症阿公,難以服從監內作息、勞動要求被記嚴重違規;也有生理年齡50歲,心智年齡僅3歲的智能障礙收容人,因在舍房中哭鬧而受罰,「因為疾病而產生的表現,卻被視為一般違規處罰,造成病人假釋之路受阻。」另外,獄中口牙問題也相當常見,監所關注小組對收容人的調查中,有不少人提到須要植牙,卻因動輒數千元的費用卻步。李俊宏說,口牙問題盛行,是因監所中受刑人來自社會各角落,菸酒、檳榔使用比例高;施用毒品者,牙齒健康也常出狀況。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醫療資源難進入 受刑人有病看不起/圍欄內的醫療3
台語歌手陳盈潔高齡入獄,她患有中度阿茲海默症、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監所內醫療議題再度引發討論。監所關注小組近期發出問卷,其中也詢問監所中受刑人健康狀況,不少受刑人反應「有病看不起」;小組指出,不少受刑人身體狀況本就不佳,獄政、衛政卻幾乎斷鏈,加上收容人高齡化趨勢,監獄又老又病。監所關注小組今年端午連假期間寄出2000份調查書,截至7月28日共回收來自於33個監所共735份調查書。討論到有關醫療安排時,不少受刑人表示,受勞作金過低影響,健康檢查、不急迫的手術,會盡量留至出獄後進行。受刑人在調查書中一筆一畫寫下獄中困境:「有時候要看病都不敢去,因勞作金不夠」、「如果刑期長,又缺少親友支持的受刑人,遇到身體不適,大多選擇『自然痊癒』」、「如需外醫,因資金不夠,而放棄醫療」、「花費家人的,就會為了省錢,小病就不會醫」、 「沒有錢會卻步去看醫生」、「只能乞求自己別生病」。監所關注小組副秘書長賴仁祥表示,監所受刑人工作權、生命權等議題環環相扣,要改變收容人醫療困境,除藉政策制定讓醫療體系與監所連結,更要改變監所勞作金嚴重低下的問題。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鄭龍驊曾參訪全台多所監獄,於台大雲林分院任職期間,曾在雲林監獄精神科門診見習。他表示,二代健保實施後,監所收容人獲得健保資格,監所多採與鄰近醫院簽約,由院方派醫師駐診、戒護外醫時也能使用健保資源,但受監所文化影響,醫療資源常看得到、吃不到。「小組收到不少收容人反應,因難以尋求第二意見,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鄭龍驊說,監所中科別選擇受限,能尋求第二意見的機會也少;若非緊急情況,要申請戒護外醫相對困難,且須由門診醫師同意,但醫病關係仍有張力存在,且萬一門診醫師認定不必轉診,戒護外醫的可能性又更低,且監所審核收容人戒護外醫須求時,多以監所管理為考量,而非以醫療為出發點。一位不具名的宜蘭監獄工作人員表示,獄中根本沒有資源進行癌症篩檢,幫助受刑人早期發現疾病,也無人進行衛教;監所身心障礙鑑定難以執行,收容人身障證明過期時有所聞,身障統計黑數極多。此外,監所就醫並非「今天掛、明天看」,必須提前一周掛號,還未必能排到,收容人若有身體不適多要隱忍一段時間,無法及時獲得診斷。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彭啟倫在屏安醫院任職時,曾在屏東監獄開設精神科門診。他表示,每周一次的精神科門診,常常只能開藥,長期的疾病追蹤是一大困難;衛福部的五癌篩檢在獄中是否能行,也要看監所是否有足夠設備,部分監所雖有門診空間,但缺乏醫療器具與檢驗設備。鄭龍驊表示,收容人在入監前,健康狀況就身為社會弱勢等原因,較常人差;入監後因監獄環境所致,讓健康情況惡化,情況形同「把特別需要醫療資源的一群人,放入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地方。」衛福部、法務部卻不曾就醫療角度進行討論,獄政與衛政、社政幾乎斷鏈。例如成癮者進入矯正系統前,有衛福部的戒癮資源,但踏入監獄後就完全中斷,「好像一旦成了犯人,就不再是病人。」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說,收容人犯下罪行、依法受罰,刑罰雖剝奪收容人人身自由,其「生命權」仍受憲法保障,不應被排除於其他國民之外;且刑期加長的司法現況,收容人出獄年紀大,若在監所中沒有足夠醫療資源協助其發現疾病、及早治療,最終因病假釋、回歸社會,反而耗用更多健保、社福資源,成本由全民共擔。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入獄就醫難 他咳嗽2年⋯最後竟是癌末/圍欄內的醫療1
50多歲的余姓受刑人,因故被判無期徒刑,在台南監獄服刑的18年間,先後請求假釋10多次未果,最後因罹患下咽癌末期,終於假釋出獄。幾乎身無分文,身上背著債務的他,好不容易才獲得中低收入、重度身障等社福保障,住在新北一處老舊公寓的隔間套房中。余姓受刑人2018年開始,在監所中因咳嗽症狀就醫,家醫科駐診醫師認為是腸胃道問題,但數次胃鏡都查不出病因。好不容易爭取戒護外醫,到與監所簽約的台南醫院就診,仍查不出問題。身體愈來愈差,為爭取監外民眾習以為常的「第二意見」,他寫過無數張報告書、被駁回無數次,最終獄方同意他到成大醫院看診,在該院確診下咽癌第3期,假釋請求快速獲准。「原先規畫假釋後,先到姐姐店裡當司機送貨,一邊尋找下一份工作維持出監後的生活。」余大哥說,自己在獄中多年,心境已有轉變,只希望出監後能和家人團聚,彌補10餘載的空缺,並謀生養活自己,不再讓家人擔心。孰料,卑微的希望,因罹癌被迫喊停。出獄後,余大哥轉診至台大醫院重新檢驗,發現已是下咽癌第四期,經化療、電療無效,口咽潰爛,在2021年9月做了氣切,此後又接受喉嚨切除手術,完全喪失說話能力,只能透過寫字板筆談與人溝通,也因此出現自閉症狀,不太願意出門與人互動。他至今定期在台大癌醫、台大醫院回診,總共要看7個科別,從三重的租屋處,先拖著病體騎車到捷運站,還要轉車二次才能到台大醫院東址。余大哥說,雖治療副作用頻繁,但至少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余大哥在獄中耗時超過兩年,前後花費超過新台幣10萬元自費檢查、搭乘計程車戒護外醫,最終卻被醫師宣判已經末期。所幸胞姐、比他早出獄的獄友提供經濟支持,否則單靠他在獄中協助文書工作每月300元的勞作金,根本難以支付醫藥費用,「圍欄之內,看病是種奢侈。」二代健保上路後,監所受刑人獲得健保資格。但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說,監所多與醫院簽約,由院方派醫師入監開設門診,但科別選擇受限,要尋求第二意見更是難上加難;監外尋常的儀器檢查,監內門診也未必能做。若要戒護外醫,監所評估時係以管理為導向,而非醫學判斷,加上監所地處偏遠後送困難,搭乘計程車動輒數百至千元的費用由受刑人吸收。陳惠敏說,收容人入監後,社會救助法的中低收入戶身分中止,受刑人從事委託加工工作,每月勞作金多落在2、300元之間,能自行留用的比例更少,若無監外親友照應,受刑人根本不敢就醫。
-
2023-08-29 醫聲.罕見疾病
健保付SMA背針治療 病友感受兩大不同/天價罕藥來了4
全台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病友約420人,對病友來說,均希望及早接受藥物治療,改善病情。SMA病友、30歲黃彥禎在今年五月獲得健保給付藥物「脊瑞拉」治療,注射約一至二周,再搭配復健治療後,感覺病情獲得改善。黃彥禎說,藥物治療後,明顯感受核心肌群、肌耐力增加,上下車移位時,腳也有力量可以稍微支撐,減輕家人抱上、抱下的負擔。黃彥禎1、2歲開始,走路不穩、常常跌倒,父母帶他前往多家醫院檢查,卻未找出病因,期間透過針灸、按摩等各種方式,希望改善情況。直到小學,經台大醫院確診為患有SMA,隨著病情進展,約16、17歲開始須以輪椅代步,所幸今年五月接受健保給付藥物「脊瑞拉」治療,前兩個月已注射四針,感覺在肌耐力方面有所提升,接下來需每四個月注射一針。SMA是一種漸進性的疾病,為照顧SMA的孩子,對家庭是一項不小的負擔,父母可能有一人要辭掉工作,24小時全心照顧,真的很辛苦。黃彥禎說,如果藥物沒有健保給付,一般家庭是沒有機會自費施打,十分感謝健保給付藥物,讓自己可以受惠。黃彥禎指出,在藥物治療前,核心肌群沒有力量無法挺直身體,或是在移位時,家人抱起,雙腳無力踩地,在開始治療後,感覺核心肌群及肌耐力增加,身體挺直不像以往的費力,在家人協助移位時,腳也有力量可稍微支撐踩地,減輕家人負擔,家人也感受到自己注射藥物後的改變。「SMA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病友的病情隨著時間在退化,及早開始治療能避免病情退化且減輕家人現在的負擔、避免家人及社會未來更承重的負擔。」黃彥禎說,目前仍有許多病友無法用藥,期盼健保署可以持續擴大藥物給付,讓病友們都能接受治療。
-
2023-08-24 醫聲.癌症防治
弱勢病人 醫界:藍領頭頸癌友不是次等公民!/勞工博命難3
「外界大概很難想像,頭頸癌病人住院期間,晚上還要出去打工賺錢…」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講述了一個很日常的辛酸個案。在診間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醫師,你一定要救我,我的孩子還小。」這群患者即使生病,都要想辦法賺錢。看著病人為生計及疾病折磨,婁培人不平地說,「頭頸癌的健保給付要符合人道!」他認為,各種癌症的治療資源分配要公平,像是在癌症轉移復發上,不同癌別應該要統計整體治療上所有的資源包括標靶、化療、免疫藥物等,再進行分配,頭頸癌只有一個傳統標靶和化療,因此,治療資源應著重在證實對長期存活有效益,且是國際標準治療的免疫藥物上,讓不同癌症的患者可以受到公平對待,「頭頸癌病人不是次等公民!」婁培人建議,健保在用藥規劃上應更細膩,像是癌症免疫藥物的基本用藥週期是三個月,可以每三個月評估一次,有效繼續給付,無效再調整成自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通不使用,不給癌友治療的機會。本土研究發現,頭頸癌的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5.14倍,居各癌別之冠,肺癌、肝癌分別是4倍、2.92倍,進一步分析輕生原因,癌症治療的難易、生活品質的衝擊等,都會影響癌患的自殺意念。婁培人坦言,手術治療造成癌友的外貌改變,無法說話及進食,讓他們難以回歸社會,又因治療副作用大,得仰賴他人照護,對生活品質的衝擊很大,因此頭頸癌是自殺率最高的癌別。「如果癌友的病情未好轉,一人罹癌拖垮全家更是常見!」婁培人強調,頭頸癌病人若能及早使用癌症免疫藥物,副作用與恢復的時間較短,他們就有機會儘速回歸職場,減少對家庭的衝擊,也能降低家庭長期照護的負擔。
-
2023-08-24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發生率全球居冠 治療落後國際 醫籲健保放寬給付/勞工搏命難1
台灣是世界上頭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但治療卻未與國際接軌,且癌友多數為弱勢的藍領階級,而頭頸癌是自殺風險最高的癌症。醫界與病團指出,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用於晚期頭頸癌二線治療,但國際治療指引在第一線即可使用,呼籲政府應放寬給付,挽救這群為國家拚經濟默默奉獻的藍領癌友。癌友徐先生2018年發現一期舌癌,在治療與定時追蹤期間,陸續發現其他二到三個癌症,甚至擴散到淋巴結。經歷一次次手術及放化療療程,癌症依然復發,最後在醫師建議下,嘗試自費免疫藥物加化療,3個月後腫瘤竟成功消失,但龐大的醫療費用,卻讓徐先生開始憂慮。徐先生說,自己是上班族、也沒有保險去承擔這麼大筆的費用,希望健保署能夠對頭頸癌患者更加友善,不要讓患者原本可擁有的治療機會,卻因沒辦法負擔醫療費而被迫放棄生命。頭頸癌患多為家中經濟支柱 二線用藥錯失治療時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頭頸癌影響的是整個家庭,患者們不能繼續支撐家中經濟,還得需要家屬的照護,子女們看到父母對抗疾病的辛苦與無助,對孩子是長遠的影響。頭頸癌患者是台灣的特殊族群,在治療端上應該要與國際接軌,尤其台灣很多臨床醫師會參與全球最新的研究,這麼多好的研究成果,卻無法用在病人身上,除了覺得可惜外,也替病人喪失的治療權益感到不平。頭頸癌患者多為中壯年,是家中的經濟來源,也是生產力最旺盛的勞動朋友,時常因為需要維持生計而拖延治療,因此需要有更好的治療方式,才可以幫助家庭穩定,且許多癌友很容易發生二個、甚至以上的癌症,對癌患家庭來說更是苦不堪言。半數的頭頸癌患者都是晚期,其中又有一半的患者會轉移或復發,無法手術只能採取傳統的化放療,治療效果有限。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指出,頭頸癌治療選擇很少,雖然轉移復發頭頸癌患者使用免疫藥物可延長存活,但健保只給付第二線用藥,讓患者錯失最好的治療時機。台灣頭頸癌自殺發生率全球最高 蔡淑鈴:考慮免疫藥物提前到一線「健保用藥給付落後,對台灣在國際間的醫學聲譽也是硬傷!」婁培人坦言,曾有國外學者好奇:「頭頸癌明明有癌症免疫藥物可用,為什麼台灣仍用過時的治療?」 就像是我們開車有高速公路卻不用,還要刻意走省道;他說,頭頸癌患者的治療負擔很大,自殺率居高不下,需要政府更多支持。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指出,臨床上近半患者使用免疫藥物會有好處,且有效控制病情,但台灣的給付條件僅有兩成患者適用,健保應該放寬轉移復發的患者為第一線治療,一年約幾百人符合治療,和現在族群差不多,但從一線開始使用,療效跟預後都會比現在好,也才是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相對合理的治療方式。針對醫師及病團的呼籲,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回應,頭頸癌治療的確是健保目前在癌藥給付上的缺口,目前已有幾款免疫藥物正在審議,因應頭頸癌治療需求,也會考慮將第二線用藥提前到第一線使用。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就醫之前,你會先看Google評價嗎?Google評分已成為民眾從事任何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就醫也不例外。各醫療院所不僅正在面臨醫院評鑑廝殺,還得想方設法拉高Google評價,不僅在施打新冠疫苗時,請民眾上網按下五星好評,連醫護人員都成為「刷評價大軍」,就是擔心評價過低、影響聲譽。聯合報本報整理國內19家醫學中心Google評價,亞東醫院以4.5分拿到第一名,醫界龍頭台大、北榮不到4分,至於低於3分的醫學中心則有奇美醫院(2.8)、高雄榮總(2.9)、萬芳醫院(2.9)。據悉,為拉高評分,醫療院所各出奇招,在疫情期間施打新冠疫苗時,護理師懇請民眾上網惠賜五星評價;北部某家醫學中心則更用心,院內召開會議時,司儀總提醒所有同事,拿出手機,在Google評價欄位點擊五顆星,希望刷出一波好成績,先前還發起比賽,各科發表宣傳文章,看哪一篇按讚人數最多。亞東醫院4.5顆星居冠亞東醫院4.5顆星,網友評論2644則,屬於超高分;觀察發現,該院幾乎對於每一筆留言均做出回應,顯示細心的一面。亞東指出,感謝民眾提出問題,讓院方有檢討改善的空間外,也會將反映回饋相關單位主管,列入未來流程改善參考。國泰4顆星、馬偕徘徊3顆星國泰醫院回應,Google評論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會上線回應,負面留言會提供信箱或提供後續處理方式說明。馬偕醫院表示,醫院有多元意見回饋管道且予以尊重並重視,將持續以馬偕博士醫療傳道之精神,為民眾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北榮3.9顆星 院長陳威明:不會所有人都滿意台北榮總則為3.9顆星,院長陳威明表示,如果院內操作讓評論變成5顆星,一點都不難,但北榮不會要求同仁上網狂刷五星,值得關注的是合理的批評,北榮每天門診就醫人數為一萬人,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人候診等了久一點,就在網路謾罵、給一顆星負評。陳威明指出,北榮致力於精進醫療品質,醫院也有臉書、院長信箱等多元管道,方便民眾、病患表達意見,而網路評分的評論則數很少,很多是不理性的病人,只要有幾個人給予一星負評,分數就會下降,但北榮不會號召同仁上網狂刷五星。陳威明表示,北榮院長信箱每個月可以收到上百封感謝信,感謝與抱怨的比例約為三比一,表示大多數的患者肯定北榮醫護人員的表現,同仁工作十分辛苦,不應用不合理的投訴打擊他們的士氣。陳威明舉例,有病房病人按了呼叫鈴,護理人員沒有馬上來,就被投訴;還有櫃檯同仁生病,嘴巴剛開完開刀,臉腫了起來,說話比較沒表情,也被投訴,被指責態度不好。對於這些,陳威明說,「真的於心不忍,心裡很痛。」陳威明說,依靠團隊合作、榮辱與共、讓各職類同仁共享榮耀和病人的肯定,才會讓所有同仁有成就感、有價值感,願意留在醫院服務病患,提供有溫度的感動服務。他表示,提高薪資只能暫時解決部分護理師及醫事人力不足,提供好的職場氛圍及工作環境,讓員工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才能留下優秀員工。陳威明指出,優質的醫療照顧、完美成功的手術是仰賴團隊合作,並非單靠「名醫」的個人功勞,有部分病人或家屬對醫師很客氣,但對護理師及其他同仁則有不同的態度,這也會讓同仁內心造成壓力和不舒服。合理的投訴是機構進步的助力,但是無理的投訴可能是導致護理師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大褒貶不一僅3.8顆星 院方這麼說至於台大醫院,Google評論1900餘則,3.8顆星,並未突破4顆星,仔細觀察民眾對台大醫院留下的評論,民眾留言以稱讚或批評個別醫師為主,常指名道姓,評分也多是極端的一顆星、五顆星;也有人評論停車場排隊時間、疫情期間警衛阻攔進入,或分享開刀房、健檢中心菜色。台大醫院發言人陳慧玲表示,台大醫院重視民眾意見,也有正式管道讓病友能提供建言;針對Google評分,並未特別採取動作,如請醫師、病患「刷評論」或要求病人將負面評論下架。醫院會參考Google評論內容,但因收治病患多是「急、重、難、罕」,有些病人多重器官衰竭、有些則年事已高,都不屬於會使用Google評論的族群,取樣不夠平均。至於評論者指名道姓褒貶醫師態度或醫術,陳慧玲表示,被罵已是醫護人員家常便飯,病患因身體不適,心情也很焦急,身心都受影響,若能在就診過程中表達,一定會了解背後原因;態度好壞相當主觀,有些醫師認真執行業務,但臉色、表情未必符合病人期待,或因要處理病況危急的病人,而增加其他患者等待時間,讓患者認為等待過久。評論中常有針對醫院美食街、建築、病房環境的評論,有網友認為台大醫院病舍老舊,也有人表示位於常德街的台大舊大樓古色古香、非常優美。對此,陳慧玲表示,醫院已醫療為主軸,病人住院的重點應是醫療服務,而非美食街好壞,或病房新舊、裝潢美醜。醫療成本中,有極高比例投入病房、診間、醫療設施,每項儀器都經過驗證,也要定期維護,醫療人員更是須要專業訓練,這都是檯面下不易看見的地方。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自己不曾查詢醫院的Google評論,但網路上發言不必具名,若遇到醫療糾紛,或較為情緒化、主觀認定醫師態度不佳的病友,在評論中用激動語氣、甚至涉及人身攻擊,是否與真實就醫經驗相符也難以求證,恐會造成查看評論的民眾誤會,「醫療攸關性命,評論應該客觀呈現。」陳晉興說,醫師救人性命,感謝醫師的病人大有人在。但以外科醫師來說,執業生涯中開了一萬台刀,總有一兩次手術不盡如人意,Google評論畢竟不是公允的統計數據,能夠全面性呈現個別醫師的醫療專業程度;要是遇到同事、同業間的恩怨,而遭人惡意攻擊,或有人為了造神,大量留下好評,也會影響評論的真實性。陳晉興表示,接任外科部長後,常要處理民眾投訴。以台大醫院的做法,病人不論是要對醫師表達感謝,或要投訴醫師表達不滿,都要留下真實姓名,可透過院長信箱表達意見,如遇民眾不滿,醫院也會盡力處理,「網路上發言自由,萬一有人造謠、毀人清白,讓人擔心。」以美國為例,有具公信力的機構對醫院進行排名,也細分至各科別的排名。台灣雖無類似做法,但民眾可參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導。陳晉興說,醫藥新聞不像政治新聞有意識型態問題,記者依據事實報導,也會署名,且醫師須有臨床成就才會召開記者會。民眾就醫前搜尋醫師報導,其經歷、成就一目了然。醫師的媒體聲量、評價須長期累積,他常鼓勵生涯剛起步的年輕醫師,有空多寫文章、接受記者採訪,若有好的成就,也要對外表達或召開記者會。高雄榮總2.9顆星 院方: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僅拿到2.9分的高雄榮總表示,醫院與餐飲業不同,不太適合用Google評價評分,但院方一直都重視病患反饋的意見,盡量做好服務,讓病患獲得滿意的經驗,以往沒有Google評論,設立院長信箱,很多病患藉此提出反映,院方視狀況處理,也有人會寫感謝函,目前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高雄榮總表示,醫院每個月派人整理網路評價,供高層參考,經調查後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會內部檢討、改進,但為情緒性發言、亂打分數,也只能冷處理。高雄榮總人員私底下透露,該院出現1分評價,原因是「醫院還在用手搖式的病床」,病人嫌醫院沒有提升硬體,就給了1分。但其實手搖式病床還是有用到的地方,醫院要更新設備,也有逐年的計畫與步調,病人不懂醫院的做法,就到GOOGLE評分,院方感到相當無奈。奇美醫院2.8顆星 院方:評價自有公評至於低分的奇美醫院,也有話要說,公共事務室主任黃文良表示,院方關心網路評分,但醫療沒辦法讓每一個前往看診的病人或家屬滿意,且醫院也非產品的銷售端,有時候診時間太久,或看病結果不如預期,評價分數就變低,也有過病患不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與醫院的掛號費的區別,抱怨看診費用昂貴,而給了一顆星的評價,這對醫院也不盡公平。 黃文良說,院方將網友所留的內容意見,轉給權責單位進行檢討改善,如果候診時間過久,院方做出分流改善,一來讓民眾快速看診,一方面也不會讓同診間的醫療人員有過多的看診負擔。曾試著請看診民眾協助,希望拉高整體分數,但後來認為並不需要,並未執行。但院方仍相當重視Google評價,經常瀏覽內容,如發現需要改進之處,一定檢討改善,「醫療還是以醫療品質為首要,評價方面自有公評。」(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挑餐廳、飯店時參考Google評論,這已成為年輕世代的反射動作,連看病也一樣,只要醫院診所的負評多、星數太低,就會影響就診醫院。多名學者專家均認為,醫療不是服務業,不能以Google評分高低來論斷醫院優劣,頂多只能當作參考。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則認為,大部分民眾就醫選擇應以衛福部醫院評鑑結果為主要指標,透過醫院評鑑把關醫療品質。年輕人選餐廳醫院 先問谷歌30出頭林先生表示,不管去大醫院、小診所,都習慣性瀏覽Google評論,「並無其他更有公信力的資訊可以參考。」 ;家有二寶的李小姐說,會特地注意負評,如有嚴重醫療糾紛,當然就會避開,「Google評論並不一定準,但還是可以當成就醫標準。」 20多歲段小姐說,「一定要看呀!」,如果是小毛病,選擇住家附近診所看診,都會先參考Google評論,至少先知道醫護人員態度好不好,如果很「雷」,就會避開;如果病情嚴重,還是會去大醫院,這時就未必參考網路評價。Google評價僅限表淺服務品質 醫師表現也可能不一周穎政表示,國際間發表的醫院評比無法精確反應醫院實際的醫療品質,Google的醫院評價則更有待商榷。醫病之間有太多資訊不對等,「深入的品質,需要更好的程序確認」,有時病患也會因為醫師的知名度而前來,但醫術是否與名聲相襯,亦無從知悉。「Google評分只對表淺的服務品質有幫助。」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周穎政說,醫護人員親切、客氣,或是指標清晰、動線佳等,都可以拿到高分,但台灣健保給付偏低,且核刪機率高,醫師必須謹慎行事,病患或家屬如果想要住院、做高階檢,遭醫師否決,就可能至平台給一星負評。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自己在看評論時,常會去看留下「一顆星」評論的網友留言,深究其中原因,「除了分數,也要去了解他抱怨的項目是什麼,據以判斷負評有理,或僅為發洩情緒。」洪子仁表示,若用在醫療機構,查看一顆星留言中的投訴事項,能夠了解機構的主要問題。同一醫院中,有不同醫師看診,每位醫師風格不同,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看診態度、提供民眾的衛教指引、治療方針等,都會影響民眾就醫感受,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很容易被流傳在Google評論中。他指出,除了醫院的Google評論分數,民眾就醫掛號前,不少人習慣先上網搜尋醫師風評,與其在醫療技術上的表現、網友的就醫意見等,足見對民眾而言,查詢醫師本人比查詢機構風評更為重要,「就算機構獲得五顆星評論,醫師表現也未必整齊劃一。」比照百貨業 護理師彎腰鞠躬 周穎政:別忽略醫護血汗付出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前理事長朱益宏說,任中山醫院院長時,十分關注醫院的網路評分,不管評分客不客觀、分數高或低,如發現負評,且情況屬實,當然必須改善,民眾選擇就醫醫院時,也會參考網路評分,院方都會多加關注。朱益宏說,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具高度專業,與一般服務業不同,因此太注意評分,可能會忽略醫療專業,如早年醫院評鑑項目,有一項為病人滿意度調查,有些醫院為追求滿意度,在開診前要求醫護人員列隊,向看診病人「彎腰鞠躬」,就像現在的百貨業,這就不是很好的現象,但如果只是參考評分,作為改進缺失的依據,「關注評分就不是壞事」。周穎政說,若民眾有癌症的就醫需求,國健署有60幾家的癌症認證醫院;醫療品質策進會也有針對諸多疾病進行認證,品質都有相當的標準。很多時候消費者不了解相關資訊,大多數透過親友、自己感受判定醫療品質,不乏有人因此把醫院當作旅館、飯店業,但醫療領域有太多細節是病患無法觀察到的,民眾不能,動輒以負評發洩不滿;至於醫院,也不應過於重視Google評價,甚至納入KPI項目,這等於將自己當成服務業,雙方別忽略健保給付下的醫護血汗付出。具公信力的就醫指南參考 專家們:醫院評鑑就可國內需要建立醫院排名制度?朱益宏說,「這排行有利有弊」,優點是方便民眾選擇就醫的醫院,可是排名在後面的醫院,是否就是做的不好或有缺失,可能也不能如此武斷,而壞處是會造成醫院龐大的壓力,且如果沒有公信力的指標,恐將會成為一場災難。至於國內是否有具足夠公信力的就醫指南可供民眾在就醫前參考?洪子仁說,台灣最重要的就醫指南,就是醫策會的醫院評鑑,是由具公信力機構執行評鑑,且明確定有與醫療品質有關的考核細項,被評為醫學中心的醫院,其經營管理能力、醫療照護品質,即屬醫療機構中的頂尖。他表示,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被醫策會評為醫學中心,Google評論卻不到四顆星,足見Google評論只能當作參考意見之一,且可能被有心人操作,不宜作為唯一依據。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說,目前醫院評鑑中仍有「就醫經驗調查」指標,此為透過方法學,針對醫院內科、外科、急診、病房等病人,並按一定的比例、性別、年齡等分層抽樣,而健保署也會進行病人出院後的電話訪查,採秘密客方式詢問病人住院期間,醫師有沒有固定來看,往後會不會推薦其他家人也來這家醫院就醫等。王拔群指出,網路評分其實太過主觀,並不科學,醫院也不會依賴此評分,因此要設置醫院排名制度,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醫院對任何負評醫院都很重視,比如被抱怨結帳、領藥速度太慢等,一定會想辦法改進,台灣醫院為何醫療品質好,就是因為十分重視病人的需求及主動改進缺失所致。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台灣是自由民主及奔放的社會,民眾可以隨意主觀的上網評分,分數可參考也可不參考,但要評估分數可信度,首先點擊的數量一定要多,再看評論內容加以評估,但醫療服務關係者健康、生命,相信更多民眾會參考衛福部進行的醫院評鑑作為指標,而醫院評鑑重點是替民眾把關醫療品質而不在排名。(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
2023-08-2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在不得已的病況中 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
一位在丈夫去世後持續守護兒孫、又以健身開拓人生的奶奶,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初期,全家上下手忙腳亂。一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當醫師向她宣告罹患淋巴癌,在診間突然昏倒。雖然迅速甦醒,卻暫時不打算找自己家人前來陪伴,因為她的母親,幾天前才確診失智。那位學者,就是我的朋友,醫學人類學家劉紹華,但她這回的田野不在涼山,而是醫院與日常生活的角落。 2018年末,我與紹華共同的朋友轉達,她想來我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的門診聊聊,詢問如何掛號。不久,我們在診間見面了,我得知她的癌症治療即將完成,精神卻進入低潮,但我不認為那是憂鬱症,更精確地說,即便貼上憂鬱症的標籤,對她也不會有甚麼好處。之前與後來的事,我們在紹華剛出版的《病非如此》知道更多。紹華如預期恢復健康,展開新生;劉媽媽的病況,亦無意外漸漸退化,情緒卻比病前放鬆,全家的凝聚力也比以前更好。無論是癌症、失智症,從來就不只有一種樣貌、一個階段,或一類處境,紹華以她身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類學者的特殊觀點,提供獨特的疾病經驗敘事與分析,還有為新書起名字的朋友,更是畫龍點睛地告訴讀者,「病了,並非一定如何」。身為一個母親、父親先後罹患癌症及失智症的女兒,同時是投入癌症病人心理照護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我完全同意紹華的觀點。多年來,傳媒、網路與書籍不僅傾向傳遞失智引起的恐懼、絕望與悲情,還一味宣揚抗癌的戰鬥精神,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令我深深不安。因為身在臨床第一線,我見過太多病人和家屬,不僅要面對疾病與治療帶來的變化,還得受困、受挫、甚至因周遭刻板的反應與不理解而受傷。我感謝紹華,寫下自己、母親以及家人一起因疾病產生的生命變化,無論是互動調整,或是關係熟成,一路讀來,我不僅感受到她「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還有她的體貼與細心。例如第三章的〈十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正是她以親身經驗,為平淡的癌症衛教文章加上最好的註解。隨著時間推移,紹華與劉媽媽一家,順利挺過COVID-19疫情。劉媽媽因暫停治療活動,加速失智退化,又因疫後重新參與,稍有恢復。然同樣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家父,經此一疫,已無法回到日照中心。明知家父發病較早,病程理應先一步進入下個階段,我卻讀來分外感傷----看來,身為父親的照顧者,一路走來,也該「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推薦閱讀】●劉紹華《病非如此》 大塊文化出版╱2023年●和信醫院雙週刊318《10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2016年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8 醫療.心臟血管
竹市前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逝世…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
【2023/08/18元氣網整理】根據聯合報報導,新竹市前市議員徐信芳驚傳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救治,於昨天(17日)晚上10點多往生,享壽75歲。據了解,徐信芳昨天下午心臟不舒服,先送到馬偕醫院後又轉送台大醫院,最後仍不治。市議員陳治雄指出,徐信芳雖年紀漸長,但平時身體還算不錯,狀況非常突然。之前網紅「館長」陳之漢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等,許多猝死都因心肌梗塞。民眾務必留意前兆症狀,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於黃金時刻急救保命。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元氣周報/記者邱宜君報導/2021/10/31】不止天氣冷易好發心肌梗塞,天氣熱也有可能發生,如果沒有好好預防、及時送醫,很多家庭都可能因此失去所愛的人。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什麼是心肌梗塞?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名,而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肌梗塞。心臟外面有三條血管,負責供應心臟肌肉的營養和氧氣,如果阻塞,心臟肌肉馬上面臨壞死風險,心肌壞死結痂後就不能收縮,心臟就跳不動了,也就是心臟衰竭。黃偉春指出,這三條血管分別是左前降枝、右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枝,三者都可能發生梗塞,但發生後的嚴重度差很多。左前降枝供應區域最大,又稱「寡婦血管」,因為男性要是這條血管塞住,猝死風險高。誰是高危險群?黃偉春表示,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搶救,心肌壞死的面積越大,復元的可能性越低。即便搶救回來,一旦變成慢性心臟衰竭,五年內死亡率也有五成。黃偉春提醒,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一定要想辦法控制和減少。黃偉春表示,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就像泡在很多糖或油脂中的水管,管壁變得黏黏厚厚的,造成管壁變窄;而高血壓像一把利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為了修補這些傷,血小板及動脈硬化斑塊會聚集起來,慢慢地在管壁變成越來越厚的斑塊,這個斑塊並不穩定,當冠狀動脈裡面的斑塊脫落,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什麼時間容易發生?除了身體本身的條件,氣候有時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表示,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溫度,超過或低於這範圍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大約每下降一度增加3%到5%阻塞風險。因為身體為了減少散熱,會收縮血管,導致血壓上升;若肺部呼吸到冰冷空氣的時候,會更直接影響到心臟。再加上天冷時飲水量下降、飲食偏重口味等因素,血液較黏稠,這些也會提高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叫了救護車之後,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黃偉春前陣子收治一個在家昏倒的案例,患者太太趕快找隔壁鄰居幫忙做心肺復甦術(CPR)(CPR教學如下影片↓),救護車到場之後,接手繼續做CPR,不間斷的心臟按摩,幫助病人維持血流,送到醫院用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個案最後自己走出醫院。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救得成、救不成,醫療體系的反應速度是關鍵。黃偉春表示,心肌梗塞發生後越快打通血管越好,但在十幾年前,台灣的醫院只有白天做心導管手術,如果晚上發生心肌梗塞,則注射血栓溶解劑。黃偉春2006年在高雄榮總開始推廣24小時心導管,並將心肌梗塞病人到院後打通血管的時間,從174分鐘縮短到平均28分鐘,治療成效卓著。因此衛福部後來建置緊急能力評鑑,全國所有重症急救責任醫院都要能24小時做心導管。後來高雄市也率先在救護車上執行心電圖、進一步線上指導緊急用藥,讓病人在送醫途中就可以接受治療,並且精準送醫,減少轉院,將死亡率從兩成減少到1%以下。【護心臟、防心肌梗塞更多資訊】.不易監控的沉默殺手 健保大數據揭心肌梗塞10共病.天冷心肌梗塞猝死殺手 醫師:心臟隱痛快求醫檢測.疾病百科/心肌梗塞
-
2023-08-15 醫療.新陳代謝
連續血糖監測(CGM)是什麼?檢測專屬的升糖食物,餐後一事可降血糖
血糖的波動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但不同食物的升糖速度和程度不太一樣,也會因人而異。日前Icu醫生陳志金在臉書分享使用連續血糖偵測的經驗,他吃了各種食物偵測血糖變化,結果發現大家早餐常吃的飯團、麵包,升糖幅度都相當驚人,他提醒自己及大家,有些升糖太快或太高的食物要少吃。了解自己的升糖曲線、升糖食物、血糖控制成效Icu醫生陳志金日前在臉書分享自己嘗試使用CGM連續血糖偵測機看血糖即時變化,他在一周內嘗試各種食物,並留下血糖變化記錄,吃了飯團跟麵包,血糖大升;香蕉血糖上升的幅度算小,很適合運動後補充下降的血糖陳志金提醒,升糖太快或太高的食物要少吃,更要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習慣。Icu醫生陳志金的升糖食物.一顆傳統飯團:吃完1個半小時後,血糖上升81mg/dL.麵包:吃完1小時後,血糖上升80mg/dL.粽子:吃完1小時後,血糖上升79mg/dL.地瓜加優格:吃完1小時後,血糖上升64mg/dL.3顆芒果籽:50分鐘,血糖上升61mg/dL.烙餅:吃完1小時後,血糖上升57mg/dL.晚餐含蘿蔔糕:吃完半小時後,血糖上升44mg/dL.榴槤:吃完69分鐘後,血糖上升69mg/dL(PS.榴槤除了升糖效果,還要注意總熱量).一根大香蕉:吃完半小時後,血糖上升26mg/dL【延伸閱讀】高血糖的血糖值是多少?糖尿病患標準是多少?3招協助糖友有效預防高血糖餐飯後散步10-30分鐘 可趨緩血糖上升許多人在大吃後常會藉由運動來消耗熱量、降血糖。陳志金實測也確實有成效,不過他也提醒大家,在停止運動後,血糖還是會持續下降,這時先不要急著騎車回家,務必先休息一會,讓血糖回升,以免在路上發生危險!而如果沒辦法進行劇烈的運動或較長時間運動的人,陳志金也建議至少可以在每餐飯後散步10-30分鐘,飯後步行也可以趨緩血糖的上升。什麼是連續血糖監測(CGM)?目前糖尿病患主要仍以傳統血糖機扎手指頭測血糖,一天頂多測四次,有些人嫌麻煩,只測早晚二次而已。連續血糖監測儀是把針輕輕埋到皮下,接著外面裝上傳輸器,貼上防水膠布即完成。CGM連續血糖偵測機最大的優點是可即時、連續看到血糖變化,進而調整飲食及提供數據給醫師調整藥物類型或劑量。而除了患者,一般減重或斷食的人也可利用來短期監測,即時調整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狀況。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的衛教資訊,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林均賢指出連續血糖監測有3個好處:連續血糖監測3好處1、預測未來:透過血糖趨勢圖,可以預測未來60分鐘高低血糖發生事件來調整因應。2、針對低血糖發出警訊讓病友及家人知道。3、有助醫師調整藥物但目前健保只開放第一型糖尿病友合併血糖控制不良的情況下,一年可以免費使用兩次連續血糖監測儀。【資料來源】.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衛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