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4
筆 文章
-
-
2020-05-18 科別.牙科
銀髮族缺牙 植牙假牙怎選擇?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年長者因缺牙造成的飲食不便,往往成為生活中最苦惱的事。究竟該選擇植牙或全口假牙?成為銀髮族及照顧者最關心的話題。吃得好不好?咀嚼效率高不高?已被證實影響全身健康。許多研究發現,良好的咀嚼動作(chewing cycle)促進大腦血流,缺乏咀嚼運動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因此,若發生大範圍缺牙時,透過假牙咀嚼食物,對提升生活品質是有很大的幫助。配假牙 穩定性普遍不理想配戴活動假牙,可以回復部分咀嚼功能。它的優點是可以簡易地取出和配戴,特別是餐後能容易取下清洗,維持口腔清潔。不過,缺點則是對高纖維的蔬菜或煮得比較老或比較柴的肉類等,可能咬不動。同時,因為長期牙齒缺失導致牙床嚴重吸收,活動假牙的穩定性普遍不理想,當假牙晃來晃去,或是講個話或大笑假牙就彈出來,常造成配戴者日常生活的窘境,影響社交生活。另外,因為配戴假牙後的牙床比較不能承受咀嚼力量,往往因磨擦後造成疼痛或傷口。假牙配植牙 手術讓人卻步除了配戴活動假牙外,如果在缺牙的牙床上進行人工植牙,可以提供穩定假牙的效果。就像是漂浮在海上的船隻,一旦有了船錨,船就可以固定在海床上,不易任意飄移。但對於高齡者及家屬而言,太複雜的手術療程總是讓人聞之卻步。目前有臨床病例報告顯示,在全口無牙的下顎牙床上,置入兩根人工植牙,能有效穩定活動假牙,且這樣較簡單的設計,對配戴者而言也較容易使用單束毛牙刷等工具維持清潔。齒槽骨狀況 影響手術結果當年長者植牙時應注意以下問題:是否因缺牙時間太久,導致齒槽骨跟著吸收,而無法完全置入人工植牙?就像太淺的地盤無法將地基鑽入來蓋樓房。還有,高齡者常因特殊身體狀況,例如服用骨質疏鬆相關藥物,影響骨細胞代謝週期,進而影響植牙手術結果。這些問題都需要事前詳細評估並與相關科別醫師共同處理。老來缺牙的問題,需要與牙醫師及相關科別醫師共同討論處理。讓長者們能有一口美觀又實用的好牙,有品質的過每一天,將是面臨高齡化社會重要的課題。
-
2020-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費檢驗新冠肺炎適用對象 開放需出境的外籍人士
因應部分國家要求入境者檢附健康證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基於人道考量,開放因緊急情況需入境東南亞國家、中國與澳門民眾自費採檢新冠肺炎。昨起擴大適用對象,計畫出境的外國人如有需求,也可自費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際疫情持續變化,許多國家於邊境採取管制措施,為保障民眾相關權益與外交事務推動,因此指揮中心修訂公布第五版「開放部分民眾自費檢驗COVID-19申請規定」,開放預計出境的外國籍人士、有拜訪他國公務機關需求的外交從業人員等也可採檢新冠肺炎。其餘可自費採檢的對象包括因旅外親屬事故或重病等緊急特殊因素,而須至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孟加拉、中國大陸或澳門者,因工赴越南者以及其他經指揮中心同意的對象。居家隔離或檢疫者如有緊急探親或奔喪需求,於隔離或檢疫滿五天且無症狀,可向地方衛生單位提出申請。民眾赴可提供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的醫院採檢後,醫院會於採檢後48小時內提供中文版或英文版檢驗報告。檢驗費用由醫院報請地方衛生局核定後公告於醫院內,收費標準約介於5000元至7000元之間。目前國內可提供民眾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的醫院有18家,包括台大醫院、亞東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萬芳醫院、淡水馬偕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奇美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有疑似個案的接觸者也想自費進行篩檢,但指揮中心表示,疑似個案並非確診個案,其接觸者的感染風險有待評估;即使遭受感染,在沒有症狀的階段也可能因病毒量低而不易檢出。因此為確保國家疫情防治與醫療資源精準用於刀口,一般民眾仍須符合相關通報採檢條件,才能接受篩檢。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病友交往 能算醫院「服務」?
有思覺失調症而有性衝動的女病患,因與男病友發生性行為,讓台大醫院被控未盡「善良管理人義務」,判決須賠償精神慰撫金;全案爭點關鍵,在於醫院的「服務」範圍到底有多大?本案被害人主張和台大竹東分院存有醫療契約,但醫院沒有提供「良好的醫療照顧服務」,構成債務不履行;台大則主張無契約關係。從醫院角度來看,這樣的主張並無不妥,因為住院時,家屬本應自己去照顧病患,若不能照顧就另請看護,醫護人員不可能全包。法院認定,雙方之間的醫療契約是有報酬的勞務契約,也就是民法稱的有償契約,而提供醫療服務為醫療契約主義務,至於病患在住院期間所有生活細節照料,是否都屬於醫療契約的附隨義務?則有待深入探究。有償契約與無償契約的區別,在於有償契約應負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注意義務包括主義務與附隨義務。例如去餐廳用餐,業者的主義務就是提供餐點及服務,至於維護廁所清潔安全,飲食安全等,就是附隨義務;像錢櫃大火,可指摘業者違反消防安全的附隨義務,依契約求償。但以本案來說,若病患來住院,醫院有防止病患間性交的附隨義務,那會導致爾後醫院都要區分男病房跟女病房,否則病患間交友,互動或性愛,都變成醫院要管,這樣醫院很容易負有過失責任,對醫院並不公平。病友之間的互動交往,應屬醫療以外的範圍,被害人家屬若要顧及病患生活上的安全,應另訂一個看護契約,而非由醫院概括承擔。
-
2020-05-16 科別.骨科.復健
3成五十肩患者都有「這病」! 2復健伸展運動在家就能做
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05-15 科別.精神.身心
女病患妄想發生關係 台大醫院沒顧好判賠40萬
一名患思覺失調症的女子入住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治療,她因情色幻想「一直想做愛」,和陳姓中年病友多次在病房廁所性交,女子母親接聽女兒電話聽到陳問「我們有關係,你忘記了嗎?」事件才曝光。女子由母親輔助,提損害賠償訴訟,要求陳和疏於照顧的院方賠償,台灣高等法院改判陳和台大竹東分院應賠償女子40萬元確定。受害的女子從高中二年級起就出現幻聽、妄想、失眠、在外遊蕩等症狀,2011年8月起陸續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等醫院治療,皆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她思考鬆散,聽幻覺與情色妄想明顯,也缺乏病識感,比其他思覺失調症患者容易出現性衝動。2016年3月間,女子因思覺失調症發作住進台大竹東院區。女子母親表示,陳多次違反女兒意願而強制性交,嚴重侵害女兒身體、健康和貞操權,也讓為人母者心痛不已,請求陳姓男子、台大竹東院區應賠償女兒和她各40萬元精神慰撫金。陳說,每次都是女方同意才發生性關係,況且新竹地檢署在調查妨害性自主案時,台大竹東分院就曾函覆檢方女子在性交時仍保有足夠的自主判斷能力。台大竹東院區主張和病患間無契約關係存在,醫護人員發現女子和異性病友互動增加時,主治醫師就囑咐應持續監看她不妥當行為,密切監護她的性衝動。 醫院表示,當女子違反規定與男病友間有肢體接觸時,醫護人員也依病室規定把她隔離、約束四肢,院方已盡防範監督和照顧義務。高院審理發現,醫院曾記下女子說「陳有問我要不要做愛,我就說好...有射在裡面」,可認2016年3月20日至29日間兩人發生3次性行為。女子在2013年間在北市醫松德院區治療時,因與異性過度親密,護理人員指正,她卻不以為意,還說「人家已經答應要和我結婚」。女子在其他醫院治療時,也會尾隨男性工作人員巡房、主動擁抱病友或親吻臉頰。女子曾向台大竹東院區說「很喜歡陳、想和他結婚」,她表示「一直想做愛」。高院認為,女子因長期受病症影響,認知功能沒康復,未來回復的可能性很低,但陳姓男子卻趁此性交,不法侵害女方的身體和貞操;陳雖以自己是中度精神病患抗辯,但高院認為說法不可採。而台大竹東院區醫護人員沒有提醒陳要與女子保持適當的互動距離,甚至在發現兩人有親密接觸後也沒約束陳,高院認為醫院未盡保護責任。高院判陳姓男子和台大竹東院區各賠女子40萬元,但如其中一人給付,另一人免為給付。至於女子母親求償部分,因對陳起訴已逾2年時效,陳不用賠償。
-
2020-05-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落實「護腸四重點」大腸癌可預防!
大腸癌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但其實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以透過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謹記護腸四重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特別是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政府提供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別忽略了保護自己健康的權益。飲食運動「兩多一少」 創造健康生活 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飲食及運動的「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鼓勵 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定期篩檢」降風險 採便在家輕鬆做 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安全又簡單的採便8步驟(如附件),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篩檢陽性確診要及早 「確診後定期追蹤治療」 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3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並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不僅預防大腸癌,也能增強自身免疫力,更有能力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的效果,一舉兩得好處多。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15 科別.精神.身心
沒顧好「想做愛的女病患」致失身 台大醫院得賠40萬
一名患思覺失調症的女子入住台大醫院竹東分院治療,她因情色幻想「一直想做愛」,和陳姓中年病友多次在病房廁所性交,女子母親有回接聽女兒電話,陳問「我們有關係,你忘記了嗎?」,事件才曝光。女子由母親輔助,提損害賠償訴訟,要求陳和疏於照顧的院方賠償,台灣高等法院改判陳和台大竹東分院應賠償女子40萬元確定。受害的女子從高中二年級起就出現幻聽、大妄想、失眠、在外遊蕩等症狀,2011年8月起陸續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等醫院治療,皆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她思考鬆散,聽幻覺與情色妄想明顯,也缺乏病識感,還比其他思覺失調症患者容易出現性衝動。2016年3月間,女子因思覺失調症發作而住進台大竹東院區。女子母親表示,陳多次違反女兒意願而強制性交,嚴重侵害女兒身體、健康和貞操權,也讓為人母者心痛不已,因此請求陳姓男子、台大竹東院區應賠償女兒和她各40萬元精神慰撫金。陳則說,每次都是女方同意才發生性關係,況且新竹地檢署在調查妨害性自主案時,台大竹東分院就曾函覆檢方女子在性交時仍保有足夠的自主判斷能力。台大竹東院區主張和病患間無契約關係存在,況且醫護人員發現女子和異性病友互動增加時,主治醫師就囑咐應持續監看她不妥當的行為,密切監護她的性衝動。 醫院表示,當女子違反規定與男病友間有肢體接觸時,醫護人員也依病室規定把她隔離、約束四肢,院方已盡防範監督和照顧義務。高院審理發現,醫院曾記下女子說「陳有問我要不要做愛,我就說好...有射在裡面」,可認2016年3月20日至29日間兩人發生3次性行為。女子在2013年間在北市醫松德院區治療時,因與異性過度親密,護理人員指正,她卻不以為意,還說「人家已經答應要和我結婚」。女子在其他醫院治療時,也會尾隨男性工作人員巡房、主動擁抱病友或親吻臉頰。女子曾向台大竹東院區說「很喜歡陳、想和他結婚」,她表示「一直想做愛」。高院認為,女子因長期受病症影響,認知功能沒康復,未來回復的可能性很低,但陳姓男子卻趁此性交,不法侵害女方的身體和貞操;陳雖以自己是中度精神病患抗辯,但高院認為說法不可採。而台大竹東院區醫護人員沒有提醒陳要與女子保持適當的互動距離,甚至在發現兩人有親密接觸後也沒約束陳,致使女病患遭性侵3次,高院認為醫院未盡保護責任。高院判陳姓男子和台大竹東院區各賠女子40萬元,但如其中一人給付,另一人免為給付。至於女子母親求償部分,因對陳起訴已逾2年時效,陳不用賠償;醫院與受害者母親也無醫療契約,不存在債權債務關係。
-
2020-05-15 養生.抗老養生
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3養生秘訣 抗衰老、不生病
「你看,我Line都回得很快,比你還快!哈哈哈!」採訪當天,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以一貫飛快的說話速度、開朗的笑容現身,一邊強調他駕馭新科技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一邊以敏捷的腳步踩著樓梯,咻咻咻一下就爬上公寓頂樓,來到他精心栽培的花園,再端出令他自豪的現煮咖啡,暢談他「退而不休」的精彩生活。採訪當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張金堅早上剛開完幾台刀,但他看上去仍神采奕奕,未見疲憊;說起又是行醫、又是研究咖啡的斜槓人生,話匣子一開完全停不下來,藏不住對生活的滿滿熱情。最令人訝異的是,眼前這位精神抖擻、廣受病友愛戴的名醫已經73歲了! 退休推廣乳癌防治,再拚創業不輸年輕人! 事實上,張金堅早在64歲就辦理退休,但他的醫學專業與高知名度總是讓他「閒不下來」,隨後受邀接任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的院長,也讓他決定秉持退而不休的精神,繼續在醫學領域貢獻所長、造服病人。 這幾年,張金堅回到台北,每周輪流在台大醫院、耕莘醫院、遠東聯合診所看診,主要治療乳癌、乳房鈣化、乳房纖維囊腫等各種乳房病症。許多病人堅持找張金堅看診,每年更有近百名乳癌病友指名要他開刀。因此,比起退休前一星期要開15台刀,張金堅現在仍有四分之一的手術量,是病人眼中無可取代的王牌醫師。 擁有超過40年的行醫經驗,張金堅深知癌症預防的重要,因此,他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積極推動乳房篩檢、病友輔導等服務,直到現在仍經常主持健康講座,在第一線與民眾分享衛教資訊。 醫師開刀、演講不稀奇,有趣的是,張金堅這幾年迷上咖啡,開始閱讀大量醫學文獻,鑽研咖啡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不但出書暢談咖啡,甚至遠赴非洲、寮國、越南尋找優質咖啡產地,在70歲時自創了咖啡品牌,比年輕人創業還拼! 名醫抗老秘訣:不忘工作、填滿生活、活到老學到老 「我本來是想用減法過生活,結果比以前更忙!哈哈!」年過七旬仍保有充沛體力和靈活頭腦,不禁令人好奇,身為醫師的他是不是有什麼獨門抗老秘訣。 張金堅不諱言,隨著年紀增長,體力、記憶力、活動力都會隨之下降,即使身為醫師,這些老化現象一點也不會少,「所以人應該是要服老啦!但還是要想一些抗老的方法,把老化的過程slow down(減慢)。逆齡我是覺得不太可能,但凍齡是稍微可以的。」 退休之後,張金堅建議把工作量稍微降低,但千萬不能忘記原本的專業,「因為你會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還是可以服務社會。」講話、動作都很快的張金堅是急性子,自嘲又是勞碌命,受不了整天無所事事,「所以就要把時間填滿,不要讓他空隙很多!」 醫療工作與咖啡研究佔據了多數時間,透過這兩項活動鍛練腦力、增加人際互動、保持與社會接軌,都是他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張金堅強調,「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活到老真的是要學到老!比如說你要去學會電腦啦、學會手機啦!」醫學的日新月異,更敦促他不斷吸收新知,「如果拿外科醫生來講,以前都是開刀開很大,現在變成都是微創,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會去參加國內外的醫學會議,甚至去當主持人。」 抗老也要服老!放慢步調讓生活更美好 不過,年紀大了,搭機出國難免造成體力上的負擔,怎麼辦?張金堅輕鬆地說:「一個大原則就是,要服老,但是要有抗老的策略,生活要去調整。」比如,以前出國開會,他總是把去、回的時間算得剛剛好,「那現在因為老了,我就早一點去,晚一點回來,多一些時間去休閒、去旅遊,這個思維就跟以前不一樣。」 搭公車、上下樓梯也學著放慢速度,以安全為優先考量。「服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慢,慢活的人生就是樂活的人生,吃飯要慢、動作要慢。」說到這,張金堅突然話鋒一轉,「但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前一台刀接著一台刀要開,午飯沒吃,肚子餓了看到便當就趕快吃,現在也是不小心就故態復萌,但有慢慢在改,哈哈!」 閒不下來的張金堅,退休後把以前無暇涉獵的事物通通排進行程表,尤其「咖啡」的研究與推廣不但是他第二人生的主角,更可說是行醫之外的第二生命。 一頭栽進咖啡世界!創造快樂不老第二人生 張金堅曾經長達30年,一喝咖啡就胃痛,直到某次偶然喝到好咖啡,身體竟未出現任何不適,引起他的好奇,便一頭栽進咖啡的世界,更在台商牽線下遠赴非洲,見識咖啡的栽種過程,最後決定推出自有品牌,與更多同好分享咖啡的美好。「這是人生嶄新的體驗!你有興趣,就會有更深的感情,就會更投入!」 一杯咖啡,為張金堅帶來的不僅僅是出書、創業的收穫,更重要的是,「你有額外的興趣跑出來,你接觸的人又更多,話題就更多。」因為咖啡,認識許多擁有相同興趣的年輕人,張金堅直言:「越老的時候,老實說,喜歡交年輕的朋友,這樣好像自己也變年輕,『老』這個字就離我很遠,無形的快樂就滋生出來!」 「朋友有很多種,有的聊咖啡,有的聊學問,有的聊旅遊...所以多交朋友不錯,人老的時候,從別人那裡吸收來的精華就可以豐富你的人生,生活就比較精彩。」 心情好,人當然不老。 不吃隔夜菜、冷凍食品!享受美食但控制「額度」 此外,張金堅在飲食、運動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中年後新陳代謝降低,張金堅會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也不吃油炸食物。早餐他常吃的是堅果、水果、煎蛋、麥片加鮮奶或少量吐司,再配一杯咖啡;若是外食,就專門挑夾鮪魚、蔬菜、水果的三明治,少碰火腿等人工肉品。 在家吃飯時,張金堅夫婦堅持選購當季食材,不吃冷凍食物和隔餐飯菜,烹調方式以清蒸、汆燙為主,多吃各類蔬菜,像是地瓜葉、空心菜、川七等,也強調彩虹蔬果,食物盡量多一些顏色,增加抗氧化物的攝取。而張金堅最愛的料理是用紅蘿蔔、白蘿蔔和干貝熬煮的排骨湯,用料簡單卻清甜美味!味噌湯、生魚片、納豆、優酪乳等也是他喜歡的健康飲食,身體自然越吃越好。 不過,張金堅偶爾還是會吃牛排、少量的三層肉滿足口腹之慾,「好魚好肉你都不吃,也是違背良心!」他調皮地說,但強調會控制紅肉的攝取量,只要某天吃太多,隔天就會節制,「你的扣打(額度)用完了嘛!就不能再用了!」不但少吃點,而且會多走路運動,「這不能討價還價,你缺一個都不行的。」 心理狀態也是健康的關鍵。「人老的時候,心要越單純,返老還童其實滿重要的。」張金堅說,複雜的事情要簡單化,越簡單越好,「不要想得太多、不要複雜化,有三件事情你做一件就好了,不要去做力不從心的事情。」安分一點,反而快樂一點。 退休以後,「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假的!」 年紀越長,智慧增加,但常人的煩惱,開朗的張金堅一樣也有。 「老實跟你講,人到老的時候都有死亡的恐懼,要是我哪天跌倒或是中風,或是被宣布癌症...雖然我是醫生,但什麼事情也由不得你啊!」即便身為醫師,張金堅不諱言他曾經痛風發作,目前也有高血脂、胃食道逆流,頸動脈、冠狀動脈甚至有些狹窄,必須按時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 他堅持健康飲食和運動,並且每年健檢,「你自己的身體,沒有就沒有了,人一躺下去就bye-bye了,所以健康最重要,其他都是假的!」妥善控制之下,張金堅仍然擁有超越同齡的好體力,並懂得珍惜時間,「會去思考怎樣讓自己活得更好,那就要更豁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生命就加值了!」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11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從三餐到運動的養生秘訣,抗衰老、不生病延伸閱讀:.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害她2個月暴瘦15公斤!40歲被醫生判定早衰,她靠這招找回身體平衡.準備入籍台灣,惹怒黃安「真給黃家丟臉!」...黃秋生冷回:我根本不姓黃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冰熱敷、運動... 在家不出門 也能緩解下背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
-
2020-05-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社會民眾的期待與「司法精神醫學 」專業判斷之間的落差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一審宣判,引起軒然大波。社會輿論對承審法官及精神鑑定醫師大加撻伐。顯然,社會及民眾的期待與專業判斷之間有很大的落差。 我於1970年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接受專業訓練,有幸跟隨林憲教授學習司法精神醫學的理論與實務。到2004年退休為止,司法精神醫學仍一直是我關心的領域。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正式成立,成為精神醫學領域裡的一門次專科。精神鑑定是司法精神醫學最早的一項實務工作。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週年出書「五十載浮沉」,根據該書林吉崇教授所寫「日據時代精神病學史」(pp 48-61),台大醫學院前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於1917年首度由精神科專科醫師中村讓講授精神醫學。當時台灣並無精神病患可供實習,中村讓只好以自己經手的鑑定報告作為教材。當時法院訴訟事件中,有關精神病的鑑定皆由中村讓執行,一個病例的鑑定約需一到三個月的時間,並須以二十頁到五十頁的書面報告呈送法院。近日來嘉義鐵路殺警案鑑定醫師沈正哲受到極大的壓力,讓我感觸良深。台大醫院長期接受司法單位委託的精神鑑定工作,也一樣會有來自外界的壓力。 有過一個兒子用領帶勒死父親的鑑定案例。弒父被認為大逆不道,更何況被害者是大學教授,整個社會氛圍認為應重罰逆子。承審法官接受精神鑑定書對加害者犯案當時精神狀態的報告,判決加害者免刑責,並令入適當場所治療。判決結果引來輿論譁然乃意料中之事。另一個鑑定案也是用領帶殺人的案件,這次是父親以領帶勒死子女,案發當天就安排住院精神鑑定。因加害者是知名教授,社會氛圍期待鑑定結果有利於加害者。有些單位甚至動員「學者(非精神科)」在鑑定仍在進行期間,透過媒體表達意見,認為加害者犯案當時的精神狀態已達「心神喪失(當時的法律用語)」,應與免除刑責。承審法官根據鑑定報告書判決可減輕其刑而非免其刑責。結果引來鑑定醫師專業不足的批評。上面所舉兩個例子都是台大醫院的鑑定經驗。經過這麼多年(約有半世紀了),故事仍舊一再重演。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 其實在早期,連司法單位也常對精神鑑定報告的專業判斷提出質疑。經過溝通解釋,雙方都獲得顯著互信了解。以現行制度來看,精神病患涉及刑事案件送精神鑑定時,法官須等看過鑑定報告書再參酌做判決。這在實務工作上會帶來一些困擾。鑑定工時若拉長,會拖延法院的判決時程。而要縮短鑑定時程,就會給鑑定單位帶來工作壓力。此外,以現行鑑定費用給付來看,精神鑑定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何減輕鑑定時程壓力,以及給付合理的鑑定費用,都是應再加以改善的實務工作。台灣的現況是精神鑑定由法院指定委託醫療單位執行。有的國家對刑事案件的精神鑑定,除了司法單位公設的鑑定醫師外,被告也可再自行找精神科醫師鑑定,其費用就由被告與醫師視案件的複雜度商量敲定。在減輕鑑定時程及工作壓力方面,特別是考量被告的醫療人權上,若有司法與醫療兼顧的司法精神病監,一方面被告住進該場所可獲的該有的精神醫療,另一方面同時進行精神鑑定。住院精神鑑定可以做得比門診精神鑑定更周詳,也可解決鑑定期間被告的治療空窗期問題。遇複雜困難的個案,可視需要延長鑑定時程。 精神病患的暴力事件,不論是對內傷害自己,或對外傷及別人,比較多是發生在治療空窗期。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降低此傷害。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台灣的玉里鎮以及以社區精神醫療聞名世界的比利時基爾鎮(Geel,又叫Gheel故又譯赫爾),其居民中將近半數為精神病患,且多數診斷屬思覺失調症。鎮民之間因彼此認識瞭解而能長期和睦相處,此情形在玉里鎮已超過半世紀,在比利時基爾鎮已超過七百年。有機會可去走訪,旅遊兼增廣社區精神醫療見聞,一舉兩得!
-
2020-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預估戴口罩、社交距離恐持續至疫苗問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上午接受電台專訪,張上淳表示,雖然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本土案例,但接下來還是期待「有好的疫苗,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要繼續防守」。他說,現在社會上對於疫情有「零容忍」的氣氛,萬一出現案例,下令放鬆規範的決策者就要肩負沈重的責任壓力,預估戴口罩、社交距離、勤洗手,都還需要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張上淳表示,現在社會上有「病例零容忍」的期待,這將使主政者或是決策者比較為難,「誰下令決定口罩收下來,萬一出現有狀況的時候,那個人責任是非常非常大。」他說,接下來還是期待有好的疫苗,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要繼續防守。「這是一個長期抗戰,戴口罩社交距離洗手都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張上淳認為,台灣本土是相當安全,但是境外還是不安全,難保什麼時候「有不小心漏進來」,所以邊境管制暫時是不容許放鬆的,除非某些國家疫情控制好了,才對某些國家放鬆。面對主持人周玉蔻連番探問張上淳,被封為「防疫五月天」的感想?幾位官員私下互動和優缺點?張上淳始終守口如瓶,不動如山。他僅透露自己過去與部長陳時中不熟,曾與疾管署署長、副署長比較熟,因為過去「打過很多疫仗」。2003年張上淳擔任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時,在臨床第一線對抗SARS,同時幫忙中央防疫,2009年H1N1時他擔任衛生署副署長,直接在中央帶領防疫。他笑說,「家人都很清楚我的專業就在這裡,國家有需要我就盡力而為,只是偶爾會笑我口才不好。」面對外界批評,張上淳始終沒有太多情緒反應。被主持人問到為何有超強的情緒管理功力,張上淳認為應是來自於臨床,面對各式各樣病人的訓練。「太多情緒去面對病人會很麻煩,因為病人有各式各樣的,不能因為對方的口氣如何就跟著起伏。」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998年腸病毒大流行 醫師揭當年防疫關鍵
台灣在1998年曾爆發腸病毒大流行,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鑾英今天回憶當年防疫過程表示,雖推廣勤洗手,但個案數並未明顯降低,後來發現急性期隔離飛沫更重要,並強調口罩與勤洗手雙管齊下,效果才好。科技部今天舉行「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記者會,其中一本推薦專書為「腸病毒71型的台灣經驗:從流行病學及臨床到基礎科學的新視野」,共同作者有25人。內容涵蓋台灣過去20幾年在腸病毒71型感染症的監測與防治經驗,並探討流行病學與傳染、致病機轉的分析、藥物治療與預防的研發策略等。台灣於1998年曾經無預警爆發腸病毒71型大流行,當時全台400多人併發重症,最後78名兒童不幸死亡。身為該書作者之一的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張鑾英今天出席記者會時表示,當時的社會恐慌氛圍跟今年疫情很像,她每天回家也都要先更衣、盥洗才敢抱小孩。張鑾英提到,1998年時曾倡導勤洗手,卻發現案例數沒有減緩,經過研究才發現,腸病毒急性期的關鍵傳染途徑其實是飛沫傳染,因此,防疫措施就有調整,尤其是腸病毒71型流行時,必須要隔離病患、宣導戴口罩。後來就有隔離措施,像是1班在一週內有2名以上學生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全班就停課7日。張鑾英表示,從當年病例數量也可以看到隔離的效果,病例數在5、6月達到高峰,後來7月學生開始放暑假、群聚機會減少,病例數就少很多,後來9月、10月開學後才有一個次高峰出現。張鑾英解釋,勤洗手雖然重要,但皮膚有角質層保護,細菌、病毒並不會直接進入皮膚裡,手髒的話,不去摸臉就沒事。飛沫傳染不同,如果不戴口罩,講話飛沫可能會直接噴到眼睛與口鼻,病毒會直接穿透黏膜、進入身體。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張鑾英說,這次疫情屬於呼吸道感染,更需要隔離飛沫,口罩與勤洗手雙管齊下,效果自然更好。張鑾英提到,目前台灣腸病毒重症數已經獲得控制,但是其他國家還是有流行,目前腸病毒疫苗已經進行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希望加速藥物研發,可以幫到更多人。
-
2020-05-09 癌症.卵巢.子宮
兩鐵挑戰、懷孕罹癌生孩子 她們用生命重新定義 : 癌症是生命特別的禮物
個性開朗的玉桂姐在摘除良性卵巢囊腫的手術中,卻也發現惡性卵巢癌,在確診的當下,她的內心宛如被掏空,上網搜尋到的資訊,也多數將卵巢癌與死亡畫上等號,更讓她每晚輾轉難眠。之後在家人與醫師的鼓勵下,開始與過去總被自己忽視的自己和解,積極治療,完成想嘗試的事物,完成大學學業、挑戰兩鐵,活出新的生命色彩 ! 罹癌對於現在的她來說,幫助她重新審視了自己與癌症的關係,猶如一個生命的禮物。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根據世界卵巢癌聯盟的資訊,卵巢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的第七名,每年全球約有30萬名女性罹患卵巢癌。為了持續提升各界對於卵巢癌的認知,也鼓勵癌友積極面對,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希望藉由癌友的分享,鼓勵所有罹癌女性。卵巢癌確診人數十年增5成 且逐年增加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5年卵巢癌的新診斷人數為1507人,與民國95年的1000人相比,診斷人數成長逾5成。死亡人數也從380人上升至656人,增加超過7成。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 「多數卵巢癌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到59歲2,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與玉桂姐一樣,處在三明治階段,以照顧家中成員為生活重心,時常忽略自己的身體狀態,輕忽了症狀,因此延誤了發現疾病的時間」。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主任表示: 「卵巢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些症狀又與腸胃道疾病相似,如腹部脹痛、便秘、腹瀉,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這些中年女性常見的問題,容易讓患者延誤了就醫時機」。鄭文芳醫師進一步指出: 「卵巢癌不像乳癌與子宮頸癌已宣導多年,許多民眾對於卵巢癌相對仍較為陌生,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三、四期,比乳癌高出14%,也比子宮頸癌高出13%2,使得卵巢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相較於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約可達9成,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僅在4成左右1。過去晚期卵巢癌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現在有基因檢測,針對B 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也有標靶治療可運用,最重要的是跟醫生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堅持治療,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是抗癌關鍵另一位卵巢癌病友何小姐,雖然年紀相對年輕,但沒有想到在懷孕時期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當下想到可能無法陪伴小孩成長,何小姐失控抱著身旁的護理人員放聲大哭,儘管當下的情緒難以平復,但為了孩子,何小姐鼓起勇氣積極抗癌,相信醫師並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的第一步,因為她知道唯有相信專業,積極治療方能有效抗癌,也持續的學習與癌症共處。罹癌是個審視自己的禮物 它讓生命有了厚度除了遵從醫囑積極治療外,生活與心理上的改變,對於患者來說也是一道必須面對的課題。蘇連瓔分享: 「卵巢癌患者多半是40-59歲左右的女性,他們生活中常被家庭成員的大小事填滿,較少將心力放在自己身上,在他們心中的第一順位往往不是自己,罹癌後雖然要面對心理、生理上的煎熬,然而,也因為罹癌,必須要放慢生活的頻率,重新檢視生活。漸漸的與自己、疾病有了更多的對話,也找到彼此共處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開始為自己而活,豐富她們的日常生活,換一個角度看罹癌這件事,讓病友有機會來審視自己,反倒也是一個禮物。」「癌症領悟 生命禮物」影片上線 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病友站在同一線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為了響應世界卵巢癌日,提昇各界對於卵巢癌的關注,癌症希望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希望提升民眾對於卵巢癌的疾病意識,也想透過翻轉罹癌定義,讓病友理解癌症帶來的不單是苦難,轉念之後,也可以是生命中的禮物,希望讓癌友在罹癌後,仍了解自己值得被愛、被疼惜,更用心生活,也提醒癌友並不孤單,並幫癌友打氣、給予勇氣,鼓勵癌友積極接受治療。「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參考資料:1.World Ovarian Cancer Coalition http://worldovariancancercoalition.org/about-ovarian-cancer/key-stats/2.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
-
2020-05-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撐不下去了...」12年前罹卵巢癌 痛苦使她一度拒絕化療
走過幽谷 體驗、認識生命將關懷傳遞度過恐慌、憂鬱,12年前罹患卵巢癌的黃小姐,如今已是超過10年的HOPE關懷志工,大家都稱她玉桂姐,找回生命的新方向,為了幫助更多癌友,進修生死學、再進修社工系,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讓更多人因為她的愛更堅強。在卵巢癌下驚慌 沒有人真正理解2005年,健康檢查發現兩側良性卵巢囊腫,即便工作忙,也不忘持續追蹤,兩年後(2007年)發現囊腫變大,醫師建議摘除,以免繼續擴大恐引發腹膜炎,玉桂姐利用端午連假的四天動了手術,醫師說腫瘤顏色粉紅、應該是良性的,還是需要送化驗。術後一週回診,進入診間就看到醫師桌上的病歷「優先處理」,心頭一震,聽到醫師說檢驗結果 是惡性卵巢癌,頓時「空掉」,出了診間淚就不停,老公開車載她回家的路上,思緒一片混亂、感覺回家的路特別漫長,當晚無法入眠,整晚搜尋卵巢癌的資料,想到哪些可能該處理的事情,也開始寫遺書。當時國二的兒子很單純的說,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她抱著高中女兒哭。打給最好的朋友哭訴自己確診,朋友鼓勵她要勇敢,玉桂姐立即回說「我不勇敢、我不勇敢」! 卵巢癌的資訊不多,她查過資料發現治癒率不高,看到卵巢癌被稱為是寧靜的殺手,更是恐慌、恐懼。自己到台大醫院門診,想近一步了解治療的方式,內心沉重、緊張、擔心又頭痛,聽完醫師說明治療方式,需做全摘除手術時,反而腹痛、更加不安。後來到榮總詢問第二意見,護理師看見她不安的情緒,分享自己父親罹患腸癌的經驗、安慰玉桂姐,讓她安心許多。決定開始治療,打電話告知七十歲的母親,母女倆在電話線上兩頭哭,「不要擔心,我會陪你走完整個療程的」,媽媽用堅定語氣鼓勵她。從雲林到台北來回需要8小時車程,南上台北陪著她手術、照顧她住院12天及每次化療,也都不缺席。憂鬱孤單 讓她一度拒絕化療玉桂姐說,化療第三次之後,感受的自己情緒的變化,弟弟妹妹來探視。只覺得很煩,老公孩子上班上學,更覺得孤單、不安,無法待在家。朋友帶他出去走走,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看到人潮,更感覺不開心。總是不自覺掉眼淚,曾經連三天都無法闔眼,而到了醫院,醫師只能專注在醫療,也無法安慰她紛亂的情緒,「我撐不下去了…..」,她決定不再化療,醫師、媽媽極力的勸說「已經走到一半了…」。當被轉到精神科的門診等候時,更難過明明自己生病前,是一個獨立、有工作能力的主管,兼顧家庭、工作,醫師直接判定她得了憂鬱症,開情緒調整的藥物,經歷這段也才了解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而是「心」也生病了,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救生圈,越是掙扎沉得越深。治療期間她注意力全放在化療上,無法做任何事,在年度日誌上過了一天、就畫掉一天日期,一直有收藏日誌習慣的他,不經意地丟掉那一年痛苦的日誌。對化療的恐懼,讓她在準備住院化療前兩天,就會感到擔心、害怕沒有食慾、但在媽媽的照顧、鼓勵下終於完成六次化療,加上認識一個乳癌病友,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並陪著她走過低潮,從成功案例獲得更大的支持力量。也因此治療結束後來到癌症希望基金會當關懷志工。認識生命、不再驚慌 助人成為進修的動力一開始在癌症陰影下,玉桂姐擔心死亡,「不知道人走了要去哪裡」?年紀還小的孩子該怎麼辦?在接觸宗教、靈性生活後,她試圖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是必然的」! 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怎麼生活,慢慢不再害怕。隔年、2008年,玉桂姐發現復發,這一次,因為經驗、信仰,讓她「對治療沒有這麼驚慌」,不想讓媽媽勞累奔波,特別請了看護協助,「生病之後,感受到人的欲望可以那麼簡單」,就像在醫院病房時,可以出去外面曬曬太陽,是如此的滿足。兩次治療的過程,從手術到化療都一樣,但她的感受完全不同,也更明白,年輕時只有工作、一直往外求,生病之後開始往內心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生計沒有影響下,她決定離職,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在基金會當關懷志工,十年期間沒有間斷,對她來說,跟病友互動,也是跟自己對話,只想更積極的生活,想做就去做!2011年她決定去圓夢,完成過去沒有念大學的遺憾,攻讀財務金融學系。因為在關懷助人的過程,感到自己的不足,進修輔大生死學,又到文化大學社工學系,修滿學分完成實習時數,她覺得以自己的經歷,再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助人工作上更有關懷的力道。生病之前事事求完美,她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是個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好太太,一直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對她來說,生病讓她體會到「要照顧別人必須先回到自己,唯有先愛自己,把自己身體、心靈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家庭」。她肯定的說:「現在的我,生命更豐富、更完整,更有力量」! 「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國光新冠疫苗 邁向人體試驗
國光生技今天宣布,自行開發的新冠肺炎候選疫苗在台大醫學院進行疫苗試驗,在小鼠試驗中證實有效,接下來將加速人體試驗期程,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接種。台大醫學院醫事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表示,實驗室團隊選擇毒性較強的新冠肺炎歐洲病毒株,透過溶斑減少中和試驗法,觀察國光候選疫苗中和病毒感染細胞的情形。結果發現,小鼠血清抗體經高度稀釋後,仍足以讓新冠病毒失去感染力,血清稀釋倍數從1比320倍至1比1280倍,其中和病毒的能力相當好。張淑媛表示,台大醫院於新冠肺炎確診者出院前採血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其體內抗體效價不高,如果是接種疫苗,則可產生較高效價的抗體,不過尚未進行人體試驗,還無法斷言這款候選疫苗的保護力。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說,日前已與衛福部食藥署與醫藥品查驗中心討論,如何在顧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以緊急使用授權方案及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詹啟賢表示,國光在全程製造的技術上,擁有完整的智慧財產權,不會受第三者或他國的牽制。「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均有機會接種」,「台灣優先,夠了再支援國際」。台大的小鼠實驗數據顯示,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320倍至1比640倍時,病毒抑制率均接近百分百。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1280倍時,病毒抑制率逾九成;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2560倍時,病毒抑制率可達七成左右。被問及病毒可能變異,日後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可能性多高?張淑媛表示,目前看來,新冠肺炎病毒在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的變異不多,因此未來失效的可能性「應該還好」。至於頻傳確診患者復陽的情形,由於目前沒有實證顯示復陽者體內的病毒有感染力,復陽很可能只是被殺死的病毒陸續被排出人體外、因著檢驗技術靈敏而被發現。
-
2020-05-06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高齡社會 延退加值老本
台灣已踏入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慢性病友對抗疾病的戰線也延長,能否在職場做好做滿、持續加值「老本」,成為心中隱憂,否則老來錢恐不夠花。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說,過去退休制度只設計到65歲,如今國人平均壽命突破80歲,加上考量養家糊口及奉養父母,太早退休,退休金恐不夠用。可見年輕就需做財務規畫,儲蓄不足就應想辦法延遲退休。但壽命延長也代表罹患慢病機率增加,包括三高或慢性腎病等,更多人可能面臨經濟休克。以腎友為例,因洗腎限制多,多少影響原有工作狀態,職場競爭條件相對不利。詹鼎正說,腎友若選腹膜透析,可不必一周跑醫院3次,適合上班族,另也適用居住偏鄉者,免去頻繁搭醫療交通車往返的時間。詹鼎正身為醫院負責人,若員工有治療需求,他會請員工依規定彈性調整工時,「不完美,但可接受。」面對高齡社會,他提醒民眾生病時盡量別辭職,也應及早做財務規畫,面對重大傷病至少有保障。
-
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趨緩醫院人潮回流 通報採檢人數恐增加
我國已連續23天沒有本土案例,疫情趨緩,醫院近幾日不再空蕩蕩,逐漸出現就診人潮,非急症的刀也陸續增加,我國目前尚未調整採檢通報定義,因此就醫時,一旦有呼吸道症狀或有接觸史、曾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皆可能被判定被採檢,醫院也粗估隨著就診人數增加,後續採檢人數也可能隨之增加。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兼發言人簡榮南表示,近期院內已開始開放非急症的手術,以胃腸肝膽科而言,膽結石的患者被診斷後,三個月內有反應二到三次疼痛,按醫師判斷多需要開刀治療,但先前在疫情期間,這類患者若是沒有嚴重疼痛,則被延後安排開刀,近期則是逐步開放回流。簡榮南表示,不只門診的患者有回流的趨勢,住院患者也有同樣的情形,指揮中心對於採檢通報定義目前仍照舊,在患者回流的同時,也會審視患者TOCC,母數增加,同時也會讓符合通報的人數,可以預期會增加。不過,各家醫院現在皆採取分艙分流的方式,簡榮南說,長庚仍在入口處設立篩檢站,一旦有任何異常皆會立即通報。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說,台大醫院即使在疫情期間也是以重症患者為主,近期確實有部分非急症的患者開始回流,像是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患者等,詳細的數字並未統計,疫情期間急症的刀還是持續。對於部分醫院已調整門禁措施,改為在門診調查TOCC,王亭貴表示,昨院內開會討論,院內的感控小組以及考量病房工作繁重,因此門禁措施照舊。
-
2020-05-04 科別.心臟血管
年紀輕卻罹心血管疾病? 台大心臟名醫指出4大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接受心血管手術,美國CNN報導 ,他在手術後處於嚴重危險中。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自去年8月起,心血管就出現問題,原因是吸菸、肥胖及過勞等因素,以致健康每況愈下。金正恩身體狀況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是否病危,眾說紛紜。不過,菸癮大、體重過重、工作量龐大,加上家族史,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金正恩的年齡不大,卻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在於抽菸、肥胖、身心壓力沉重以及家族史等4大關鍵。 研究顯示,年輕型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的最大危險因子就是抽菸,如果1天1包香菸,持續3個月,則血管壁明顯受損。如果長期抽菸,累積膽固醇,則血管硬化,增加致病機率。王宗道說,受到焦油的影響,許多老煙槍的血管年齡要比同年紀的人老了15歲,血液退化連帶整個人也變老,膚色暗沉、嘴唇發黑。因此,提醒抽菸者務必戒菸。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所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菸者的配偶、父母、家人暴露於二手菸,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率。此外,國民健康署研究發現,近八成急性心肌梗塞男性曾經抽過菸,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的男性均約有六成五成抽過菸,抽菸比率遠高於一般男性。至於肥胖,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風險,王宗道指出,正常BMI為24以下,但如果高於27,就容易導致三高疾病,就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減1公斤,就有1公斤的好處 」,要是減重10公斤,就能少吃1顆降血壓藥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03 養生.抗老養生
88歲的優雅 薇薇夫人: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在心理諮商師與兩性專家還不盛行的年代,女性們的問題找誰?薇薇夫人。這名字在當前台灣,年輕人大概還以為是網紅(如理科太太);然而在當年,卻是台灣壓抑問題的出口,且是透過書信交心——如今薇薇夫人88歲了,台灣女性的煩惱是否有所改變?她出版新書《給比我年輕的女朋友》,一樣分享女子處世的智慧。曾在《聯合報》寫專欄長達26年,並主持華視婦女節目「今天」,著作將近有20本書,過去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一年多前,她從淡水河邊的家,搬到山邊的養生村,持續創作。她許下承諾:「每天都要寫日記」──並不是寫在紙上,而是一筆一畫記錄在iPad,寫稿、找資料、和子女朋友通訊,統統一機完成,學習新的3C產品,一點也難不倒她。對她來說,環境的改變並不難調適。然而,對於自己為人熟知的稱號「薇薇夫人」,她反而不太適應,坦言其實一點也不喜歡──她說自己的個性比較男孩子氣,朋友其實都喚她「薇老大」,88歲的人生彷彿重新定義,活得更自主,更自信。小時候討厭女生,寫專欄後覺得女生太可愛了薇薇夫人本名樂茝軍,人如其名,英氣煥發,從小被母親當作「兒子」養,剃著短髮,在泥巴堆中打滾,爬樹打架樣樣來。對於纖細敏感的女孩子,她原來全然沒轍,坦言「小時候很討厭女生」。當她讀到《紅樓夢》裡善感的林黛玉,總發噱「這人怎麼這麼愛哭?」直到成年後勤於投稿,1972年被《聯合報》編輯相中,邀請她成為專欄作家,還指定要為「婦女讀者」而寫,她查找資料,請教專家,加上種種轉折與歷練,這才發覺「女生實在太可愛了。」只是,當她初次在報上看見自己的專欄,又見編輯幫她取名「薇薇夫人」,只想「這是誰啊?」隨著文章廣傳,出道時的筆名從此如影隨形。而她筆下的文字,數十年來如一盞溫暖的燭光,普照著許多女性讀者的心靈。父親前衛教養法,女生何必會針線活薇薇夫人生於民風傳統的年代,卻沒在重男輕女的眼光下成長,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做自己」,她歸功於父親「前衛」的教養方式,給予極大的自由。父親曾告訴她和妹妹:「妳們可以做任何男孩子做的事。」她不擅長針線活,父親豪氣地說:「不必學,將來都有機器做。」她愛玩,父親又說:「讀書也不必那麼認真。」「我沒受到傳統女性的束縛,才比較能夠發揮天性。」她也把這樣的態度帶給孩子,教自己的女兒:「別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女孩子」;洗碗做家事,兒子也照樣要輪流分工。家庭如一個「鼎」,女人要有自己的興趣薇薇夫人看待孩子的成就,有別於普世功利的目標,「鄰居小孩上台大都要放鞭炮,我們家都沒有鞭炮可以放。」她只問孩子:「你,喜歡什麼?」全然支持兒女追夢,要他們選擇喜歡的路,並且踏實地走。她形容家庭如一個「鼎」,妻子和丈夫、孩子,3個鼎角同樣重要,「女人要會過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的興趣。」然而,許多婦女寫信給她傾訴心事,最糾結的往往是婚姻生變的難題。薇薇夫人叮嚀她們,先問問自己:「還愛不愛他?愛他就接受他,如果不能接受,就放他走,死纏活纏沒有意義。」但得到的讀者回應,往往是「我改變不了」、「我就是做不到」,讓她提筆時,一度感到喪氣,認為很難幫別人走出困境。她認為,時代已經改變,現代女性雖有較多自由,但唯獨感情仍較放不開。她寫道,「有些女人真的像美人魚,愛情是生命中的唯一;但尾鰭是掌握方向的,一旦失去,生命當然沒了方向。」「女人是有無限可能的,只要有方向,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就會讓生命完整而圓滿地在人生的大海中遨遊。」薇薇夫人說。天天練啞鈴10分鐘,早晚清水拍臉100下細看薇薇夫人的五官深邃,過去的舊照片裡,容貌如同電影明星,如今仍然皮膚緊緻。有回她換手機,售貨小姐看了她的身分證,驚訝地說:「妳是經過抗戰的呀!看著真不像!」許多人好奇,88歲的她有什麼保養秘方?她偏頭想了想,也曾感嘆不再唇紅齒白,「身體會老化,骨骼也會老,但就保持你自己最好。」她認為,要維持「好感」的印象,不需花太多無謂的金錢。她使用開架化妝品,平價親民,即有不錯的效果,但她搭配一個勤勞的動作:早晚用清水拍臉100下,能暢通臉部循環,維持好氣色。為了維持肌力,她保持高度自律,天天練啞鈴10分鐘以上。旅行時,老友劉靜娟扭不開瓶蓋,結果她接過來,一下就打開,讓對方訝異不已。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薇薇夫人曾這麼說。30歲前,薇薇夫人原本在台大醫院上班,屬於中央級公務員,待遇穩定,生活無虞,就差在「我覺得很煩,太無聊了!」因此,當林海音找她去《國語日報》擔任家庭版編輯,她二話不說就答應轉職,卻開啟她往後全然不同的生命經歷。「我常常覺得有很多貴人」,她想起最初找她去當編輯、寫專欄、主持節目、或每個人生階段中,拉她一把的人,因而想對這世界投以更多友善的回報。如今,在她的通訊軟體裡,有一個群組名為「薇老大幫」,成員有簡宛、方梓、廖玉蕙等文學同道,平均比她小十來歲,卻不見隔閡,還能結伴出國旅遊,不定期熱鬧聚會,成為彼此的老來伴。薇老大有個交友法則,無論年齡或背景,朋友之間應該絕對「平等」,如有階級之分,絕對無法當成朋友,自大或自卑者最後都會離去。因此,先開放自己,別人自然也會以開放的態度來回報你。關於朋友的性別,她認為「男性可以談天,但女性可以交心。」男性有時不一定了解的情緒波動,女性則可深談,可以克服心情的煩躁,理出問題的癥結。「有人說女兒是媽媽貼身的小棉襖,女朋友也是。」「命」是沒有答案的答案,沒有理由的理由豁達豪氣的薇薇夫人,生命中最難的功課,是大兒子26歲時,在舞台工作中,自高處跌落而意外死亡。身為母親,好長一段時間裡,她雖照常上班,途中卻自己開車緊閉著車窗,繞著山路縱情哭喊。即便自己是寫作的人,她卻深感「沒有任何文字可以安慰絕慟中的人」。「時間可治傷慟,傷慟會被一層層的覆蓋,但卻永遠不會消失。」她體會生命有許多事情,其實只能認了,我們「無能為力」。多年後她讀到王邦雄教授寫的《莊子》的〈大宗師〉篇,其中子桑哭歌問父母為何生下我讓我受苦。王教授的解釋是:「命是沒有理由的理由,是沒有原因的原因,是沒有答案的答案,這就是最後的答案,不能再問下去了。不可能有合理的解釋,而不合理就活不下去了。說句還不是『命』嗎?當下就得到釋放。」她勸慰許多同樣經歷親友死亡的讀者,「什麼都不能改變,就放開,認命吧,認命就解脫了。」「我常覺得我的兒子雲遊天下去了,非常自由。」在薇薇夫人的畫裡,長大的兒子看著年幼的自己,似是回望生命的起源,也像是在和過去告別。薇薇夫人把對兒子的情感,化為大愛,她長年資助認養斯里蘭卡的小孩,每逢耶誕節收到地球另一端寄來的卡片,即珍而重之地收藏,「他們可以用一點錢做那麼多事,又那麼感激。」幫助別人,其實也讓自己得到救贖。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終將會匯入宇宙大海中薇薇夫人喜歡海。海的無邊遼闊,讓她深深著迷,在過去多幅畫作中,她描繪海中的美人魚,能勇敢地承受浪潮和逆境。「不要以為老了什麼都不能做,也不要忘了老而什麼都不錯。」她常記得一位醫生和她說過的話。她老後狂熱學畫,看各類書和節目,充分享受自由,最愛的電視節目是犯罪推理類的CSI。此外,她也愛看探索宇宙、大自然生態的節目,這讓她瞭解天地之大,個人渺小。「對人與人的小是小非就能淡然處之,心胸開闊。」如有一日生命將告別,她也決定選擇海葬。她很早就在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意願」,篤定地告訴孩子,將來自己遭遇任何病痛,都不要急救插管──「不要罐子也不要一塊地,本人都不在這裡了,其他人要來看什麼呢?」人的一生的終點,她如此總結:「輕舟已過萬重山,匯入宇宙的大海中。」看似消失了,卻不曾消失。原文:88歲的優雅 薇薇夫人: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後醫院恐不能隨意進出 醫界有意留下陪探病限額制
我國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視,未來也將有條件放寬醫院探病、陪病措施,不過,衛福部醫事司表示,醫院畢竟仍是細菌、病毒多的地方,待疫情過後,未來醫院能維持限額陪病、探病的措施,別讓醫院變成人人皆可隨意進出的場所。「經歷每一次戰役都該把好的制度留下來」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表示,台灣17年前經歷過SARS,之後醫院加強落實感控流程,才讓我國在這一次面對新冠病毒時,能快速調度,並在建立好的基礎上,訂出更完善的制度。石崇良表示,過去我國各級醫院皆是隨意讓人進出,特別是「探病」都是一批人進入到病房中,他認為這一次因應疫情,限縮探病、陪病制度,希望能將此制度稍微調整後,在疫情結束後能留下來。石崇良表示,也不排除將落實陪病、探病制度,納入明年的醫學評鑑項目中,此舉也希望能加強醫院內的感控措施。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他也支持探病制度應該限縮,陪病制度落實發放陪病證的制度,他說過去雖然就有發放陪病證,但並沒有規定一名患者最多一人陪病,導致陪病證的發放並沒有落實。王亭貴說,在過去很多醫院內出現的人潮是沒有必要的,他也認為該制度可以在這次疫情之後留下,不過,他強調「此制度不能只單靠一家醫院執行,需要靠各醫院一起落實,才有辦法推動」。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如照妖鏡 下個挑戰 醫護人力缺
防疫進入下一個百日,但接下來的挑戰依然嚴峻。專家提醒,台灣成功圍堵防疫所換來的時間,除了要跟上生技研發腳步,也正視醫療體系既有的體質問題,才能為難以預期的大流行做好準備。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宜君指出,疫情如照妖鏡,檢視公共衛生和醫療體制需要調整的部分。因應可能常態化的疫情,連高度開發的歐美國家都付出極大代價,台灣應引以為鑑,調整醫療體質。她指出,台灣目前做得不錯,但醫療第一線非常辛苦。醫護人力不足,一般病房照護品質高度仰賴陪病家屬或看護,埋下感控隱憂;健保限制醫院單人病室數量,感染管控相關物資和空間面臨各種綁手綁腳,吃力不討好,也影響到專業感管人員連年出缺,沒有新血願意投入。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提醒,台灣應注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報告,該報告指出,擁有較高醫師、護理人員比的國家,有較好能力因應大流行;在長期醫護人力不足、高占床率的國家,平常醫療人力和業務已經緊繃,當疫情來臨時,因應突發需求的能量受限。根據統計,二○一八年,國內每千人口的醫師數二人,護理人員五點三人,與OECD國家相比,雙雙偏低,只比土耳其、墨西哥、智利、波蘭好一點點。以台灣醫療緊繃程度,未出現新冠疫情大流行是萬幸。疫情瞬息萬變,需求可能瞬間迫在眉睫,醫療體系緊繃無法短期改善,必須仰賴社區公共衛生體系在前端做好預防。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且一年內每4人有1人死亡、每20人有1人長期臥床,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除高危險群,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他說,日常要判斷家中長輩是否有骨鬆,最簡單的方式是看身高,若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或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等都可能罹患骨鬆,若有疑慮則請專科醫師做骨質密度等檢測。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多補充鈣質,可從牛奶、菠菜、沙丁魚、優格或起司攝取,若擔心喝太多奶類會造成拉肚子,可吃一些鈣片,補充蛋白質維持肌肉健康。還有增加維他命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多製造維他命D,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林鎮江提到,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容易伴隨下背痛,下背痛是一種腰部不適的症狀,泛指在肋骨到近端大腿間的疼痛感,高危險職業為上班族跟工人,因為得長時間要從地上搬東西、長時間久坐或是錯誤坐姿,以及骨骼、椎間盤退化的高齡族群。而何時該就醫呢?林醫師說,大部分下背痛是肌肉拉傷引起,通常會自行痊癒,不過只要下肢無力、疼痛72小時內都沒改善,甚至出現發燒、大小便失禁,影響到生活就要盡早就醫。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如果不適的部位紅腫熱痛,就是處於急性期需要冰敷,冰敷前準備冰敷包,溫度控制在0度,並用濕毛巾包裹,冰敷時間約10到20分鐘,要注意隨時檢查皮膚情況,小心不要被凍傷。解除紅腫 庝痛現象,可用熱敷包,每次熱敷15到30分鐘,溫度約40度,若沒有熱敷包,泡澡也有成效,切記不要邊睡邊敷或重壓熱敷包,更要小心別被燙傷。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中若姿勢不當也會引發疼痛,比如拿地面上的重物時,站穩腳步與肩同寬,不要直接彎腰,先彎曲膝蓋不要彎曲背部,保持腰背挺直,盡可能下蹲再抬起重物,並讓物品靠近身體比較不會受傷。林鎮江表示,在家可做呼吸訓練、冥想或跳瑜珈,保持身心愉快,調整正確姿勢站得好、坐得好,每天多運動,下背痛自然就掰掰了。【更多關於「骨頭」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50」好消息 馬偕宣布放寬門禁 5月4日起免查旅遊史
我國今天迎來「50」(連續五天零確診)的好消息,且也已經累計18天沒有本土病例。馬偕醫院今也宣布放寬門禁,從5月4日起取消在入口處插健保卡確認旅遊史,入院時間也因為取消入口確認旅遊史,恢復到過去的早上7點即可入院就醫。馬偕醫院以及淡水馬偕在五一勞動節連假過後,從5月4日起取消入口處插健保卡查詢旅遊史作業,查詢旅遊史回歸到門診作業,其餘入院必須戴口罩、進入醫院時必須噴酒精乾洗手、體溫監測,單一出入口進出等措施仍照舊。二周前,新光醫院就開第一槍,取消入口處插健保卡查詢旅遊史作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查詢作業回歸到門診一樣有效果,加上疫情稍稍趨緩,因此作一調整。台大醫院、台北榮總、長庚醫院對此皆相繼表示,目前尚未取消入口處查詢旅遊史,不過近期都有在討論取消此措施,預計近期應該也會跟進馬偕、新光。
-
2020-05-01 新聞.健康知識+
遭鰻鯰刺傷腫痛 醫師籲:釣客要多認識毒性海洋生物
一名中年男子日前在新竹縣新豐鄉夜釣,成功釣起一隻鰻鯰(俗稱沙毛),卻在解魚鉤時,左小腿不慎遭其背棘刺傷,當下疼痛難耐,受傷部位也出現腫脹,趕緊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冠賓指出,經毒物醫學相關資料比對,確認該男遭鰻鯰刺傷並產生毒性反應,經一小時溫水浸泡,該男病狀無惡化,便給予口服止痛藥與抗生素才讓其離開醫院。陳冠賓說,海洋生物中會對人造成毒性反應的種類眾多,造成中毒的方式也有差異,有一類便是具有毒刺的魚類;在台灣漁民口中有句俚諺:「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魟即魟魚,虎是鮋科魚類如石頭魚,沙毛是鰻鯰,臭肚又叫象魚)就是在描述這幾種魚。鰻鯰俗稱沙毛,外型上跟土虱相類似,口部附近有四對鬚,體背是棕灰色,側面有兩條黃色縱帶,體長大約20至30公分,分布在台灣南北的岩礁區;鰻鯰在背鰭的前方有硬棘,胸鰭在頭部正後方,上面也有數根硬棘,背鰭與胸鰭的第一根硬棘上有毒腺。陳冠賓指出,鰻鯰刺毒造成的中毒症狀包括劇烈疼痛、患部紅腫、麻痺、頭暈、噁心、休克等,雖然致死率不高,被刺傷部位的劇烈疼痛卻難以承受;另外,也可能出現後續合併傷口感染問題。毒性反應的治療方式,可先清洗傷口排除魚刺碎片殘留在傷口內,接著給予攝氏45度左右的溫水浸泡,時間需1至2小時到疼痛改善;後續幾天需觀察傷口是否有合併感染情況。陳冠賓建議,喜歡釣魚的民眾平時可多認識一些具毒性的海洋生物,要從魚鉤上取下疑似有毒魚類時應戴上保護手套或使用工具避免直接接觸,且過程要小心謹慎避免被刺傷;再者,因刺毒毒性較強,儘管該隻魚可能已死亡多時,毒性仍舊存在,處理死魚也要小心;若不幸被刺傷,應記下該海洋生物的特徵或是照相紀錄,儘速就醫。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台灣普篩爭議不休 科學、數學找答案
普篩議題在台灣社會爭論不休,尤其在高雄市長韓國瑜表示,要替4千多名一線醫護全面普篩後,討論聲量更是驚人,之後韓國瑜雖然改口表示,只是聽到醫師公會人員反映他們內心的憂慮,但此議題也引起民間熱議。有人批評,台灣目前未做普篩是「佛系防疫」,因為不檢驗就不會有確診案例。對此,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李建璋解釋,檢驗的能量如何,不是看數字的絕對值,而是要去看「覆蓋率」,也就是說,如果篩查一群人,但陽性覆蓋率很低,那就代表檢驗的覆蓋很廣。以台灣為例,截至4月28日中午,篩檢61,684人,有429人確診,換算數字可以得知,台灣為揪出1名陽性個案共篩143人,比韓國50人還多,因此台灣目前的檢驗廣度是足夠的。國內現行為主的PCR核酸檢測,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解釋,不但耗時且成本相當高,根據疾管署資料,全台都要驗的話,要花690億元,因此以核酸檢測做普篩,醫界普遍認為太耗成本。但如果要比照歐美,選擇用「抗體」普篩,又會面臨到另一個問題,即台灣目前沒有食藥署核可的試劑,實際上並不可行。李建璋解釋,如果再加上準確率的問題,抗體快篩對現階段的台灣,容易帶來「偽陽性」的問題,以台灣低盛行率的現況來看,即使試劑只有百分之一的錯誤,都會被放大,導致民眾非常恐慌。黃立民解釋,如何正確判讀普篩,工具和目的缺一不可。普篩不是不可以做,可以每兩個月做一次,透過隨機取樣方式,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數據了解,有多少人有抗體,就知道有多少人暴露在病毒風險之中。但一旦執行普篩,得先回應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有抗體是否等於有保護力?」黃立民表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表明,不能將抗體跟保護力畫上等號。所以政府要做抗體普篩,就變成像是內部參考用的民意調查。況且實施的前提是,台灣必須先有好的抗體普篩試劑,才有談論普篩的空間。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職場歧視隨疫情升溫 「受災勞工」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有人的生活,連居家隔離勞工不但無法上班,還可能成為被歧視對象。勞動部接獲不少因疫情產生的職場歧視,另外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有勞工陳情,居家隔離期滿後,因為原本就有呼吸道感染問題,遭長官及同事排擠,出現職場適應困擾而求助。勞動部表示,相關問題若有求助心理諮商需要,可以安排免費心理諮詢,勞工不要害怕求助。此外,很多職業病勞工因為疫情延緩治療或復健,導致病情加劇,勞動部表示,已經配合調整職業傷病治療與復健,例如不用到大醫院,改安排到鄰近醫院復健,或是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也能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勞工不用排斥診治職業傷病。勞動部表示,自疫情以來接獲不少勞工求助電話,指出因為民眾恐懼疫情而出現職場歧視,例如聽說自己的家人在居家隔離,或可能接觸確診患者,就完全不敢接近,甚至要求遠離,不能進辦公室。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曾有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勞工,因個人長期呼吸道疾病(例如黴漿菌重複感染),遭到職場主管或同僚排擠,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尋求防治中心專業協助。勞動部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宣導國人不要對確診病人,或是居家隔離民眾貼標籤,但是仍然會有少許狀況出現。勞動部原本就有補助勞工因為職場適應產生心理問題的心理諮商費用,若勞工求助,可轉介安排免費心理諮詢,一年補助六次。若勞工自行選定心理診所,也可以補助。另外,民眾因防疫需要,非必要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但對罹患職業傷病勞工,可能因疫情中斷後續診治,使病症加劇,反而延長復工時間,影響勞工權益。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朱柏青醫師表示,基於防疫需要,已經配合調整各防治中心服務模式,如果罹患職業傷病勞工有後續職能復健或配復工需求,防治中心會視個案狀況,協助安排至鄰近網絡醫院或職能復健機構接受服務。另外,爲降低勞工進出醫院感染風險,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爲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
-
2020-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界抗議防疫獎勵遭砍 陳時中:不是按醫師人數給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長陳時中三月六日於立法院曾表示,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的危險加給,醫師和護理師是每人每天一萬元。不過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現,根據指揮中心4月24日公布之申請作業須知發放基準,醫護實領金額將大幅縮水七成以上,引發工會團體今天中午至疾管署門口抗議。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下午於記者會時表示,獎勵津貼的計算不是根據供給面,是根據用服務面,即「有多少病人要被照顧就給多少錢」,不是「來多少醫師給多少錢」,除非有會診必要。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原本就是規畫用輪班方式,每班一個醫師,醫病比1比10。另外,醫學中心的評鑑標準中,護病比為1比7,區域醫院為1比9,現在針對肺炎收治則規定1比5,是希望不要低於此標準而造成過勞。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參與專責病房照料的北部醫學中心胸腔科總醫師何建輝表示,十位疑似和確診病人,至少要由三到四名醫師共同照顧,依照病情嚴重度,每位醫師照顧二到五位不等。若按照SARS時頒布之補償要點,也是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之基準,是每位醫師都能領到一萬元。何建輝指出,按照日前公布之現行獎勵要點,將是三到四位醫師每天共領一萬元,等於是變相剝削醫師。因為疫情期間為了挪出人力照顧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的病人,每位醫師的平均收入早已減少15%到25%,現行「獎勵」方式,實際上是醫院和醫師在「倒貼」政府。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投入專責病房工作的護理師白紹煒表示,新冠肺炎疑似或確診病人的特性是「出入床頻繁」,平均每個疑似病例三天兩夜就可以知道是否二採陰性,所以病房一天內出入各五到六床,都是很常見的。白紹煒以台大醫院專責病房為例,醫院為了減少護理人員負擔,目前護病比在白班是一比二,夜班是一比三,照顧品質較佳。但現行獎勵要點卻要求每位護理師每班要照顧五位病人,才能申報一班的津貼,這不僅比先前SARS時期的獎勵還少,更是變相鼓勵醫療機構以最低人力標準去照顧病人。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金堅:遠距醫療 將成常規
如果對抗SARS是百米短跑,對抗新冠肺炎將是馬拉松競賽。台大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新冠肺炎抗疫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雖然台灣取得不錯的成績,為維持成果,必須步步為營,一刻不得鬆懈;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則會因新冠病毒而永遠改變,醫師可能對患者直播衛教,遠距醫療更加重要。抗煞時守住國門二○○三年爆發SARS時,張金堅由台大醫院借調到署立桃園醫院(現為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院長,鄰近的桃園機場也是他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檢疫,身負守住國門的重責大任,他回想:「我那時真的是以醫院為家,連睡覺都擔心機場邊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在醫院裡,「大家都要穿防護衣,穿得像太空人一樣,再戴N95口罩。」張金堅回想,由於非常悶熱難受,上廁所穿脫麻煩,那時把護理人員從輪三班改為輪四班,縮短工時。期間還發生有患者因為車禍入院,竟然被驗出染煞,讓曾與患者接觸的醫護人員統統被隔離,大家備受驚嚇,身為院長的他只能每天打電話慰問。但也有讓張金堅非常感動的事,多位護理人員志願到急診室發燒篩檢站值班,還有兩位麻醉科醫師主動加入氣管內管插管工作;由於台北松山醫院改為專責醫院,署桃在一個晚上動員大量護理人員,把十八位長期臥床患者安置到署桃護理之家,安置完成,已是凌晨,大家盡忠職守,沒有絲毫怨言。醫療經濟受重創事隔十七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疫情更加詭譎嚴峻。新冠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RNA病毒,鹼基數在兩萬六千到三萬二千之間,含六至十個基因,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可與細胞膜表面受體ACE2結合,而ACE2主要存於人體的呼吸道與腸胃道,所以患者感染後出現症狀以咳嗽、發燒、嗅味覺喪失和腹瀉等為主。張金堅分析,SARS致死率高,約百分之十,造成民眾極大的恐慌,但衝擊時間短;而新冠肺炎致死率雖然只有百分之二、三至五,但傳染力強,使確診及死亡人數超越SARS甚多,從爆發流行的國家來看,不但醫療重創,經濟打擊更為慘烈,短期難以復甦。抗疫須緩步平穩面對這場馬拉松式的戰役,張金堅認為,力道必須緩步平穩,不能一次用盡。一切的努力都在向上天買時間,不讓流行高峰竄起,在疫苗與解藥問世前,與疫情和平共存。最近國內疫情趨緩,軍艦染疫事件造成緊張,但警報就算解除,依然不可放鬆,必須小心翼翼維持防疫成果。張金堅也說,新冠肺炎已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社交等方式,造成永久的改變。最近許多人因疫情不敢上醫院,非必要的逛醫院行為並不可取,但必須持續的治療不應中斷,例如癌症治療,張金堅已將過去舉辦的實體病友活動改為線上直播,他也認為,未來遠距醫療勢必發展,成為常規醫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