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5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指引將出爐 盼補治療缺口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六十至七十歲,一年約新增七百病患,因容易骨折、骨痛,隱形照顧成本衝擊癌友家庭。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將推出最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指引,鼓勵病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且接受完整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未來健保給付新藥將根據國內治療指引,與專家共同盤整治療缺口。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突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困境,邁向健康台灣新願景」專家會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表示,血液性癌症在治療上與實體腫瘤不同,希望初期就使用最好的治療方式,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目前治療進展變化大,指引建議初診斷病患應先評估是否適合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且同步採用多重用藥策略。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以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為主,近年來,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等四合一處方問世,國際治療建議也出現變動,國內治療指引認為,移植前的引導治療採四合一處方會優於三合一。台灣三成五病患 無法撐到二線治療「在國際治療指引上,只要三缺一、四缺一,全部就無效。」柯博升直言,目前對第一次診斷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三合一療法可獲得健保給付,但對於含單株抗體的四合一治療組合,健保給付僅用於復發後的第二線治療,初診斷病患若要遵循治療指引,就必須自費使用。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根據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新藥須等待十四個月到廿個月不等,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但等待期間,患者療程都受到限制,據台灣真實世界數據,約三成五病患無法撐到二線治療、二成三患者無法撐至三線治療,病患必須和時間賽跑。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說,以日本為例,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約一個半月即可納健保,蔡承宏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枓主任滕傑林都認為,若可縮短新藥納入健保等待時間,將減少病患「看得到卻吃不到藥」困境,還可協助患者回歸職場及自我照護,減輕家屬及醫護負擔。近年癌症醫療與藥費快速成長,造成健保沉重負擔,讓癌患「看得到用不到」。石崇良表示,健保將改變現行審核方式,持續盤點資源,且優先考慮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等國際治療指引中的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及「Preferred treatment」(高度建議)選項納入給付,若國內有治療指引,將與學會一起討論,盼補足治療缺口,讓更多病患受惠。十二月健保給付將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等七癌基因檢測,以利醫師後續治療有更客觀依據。四合一用於第一線 健保給付協商中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補充,健保給付四合一藥物用於第一線,已進入藥品價量協商過程中,若有合理藥價,協商過程勢必較為順暢,期待盡快達到共識,造福病患。為了落實總統賴清德的健康台灣政策,除了藥物審查希望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並減少國內指引的落差,健保署在擴充財源上也討論是否增加補充保費及第二層健保的可行性。嚴必文表示,病友團體也認同這樣的理念,癌症病患都想爭取延緩疾病復發,也希望生活不受影響,透過及早用藥,除了減少後續醫療耗用,也可維持生產力,在治療效益的排序上,希望可讓病患都獲得及時、適切的治療,以減少癌症家庭負擔。
-
2024-11-16 焦點.健康知識+
總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4個周末行動足以讓你平衡日常惡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多數人每天趕上班上課,許多事情都得匆忙完成,例如快速隨便的解決一餐,也忙到沒時間好好睡覺及運動。不過科學家已經證實,明智地利用周末時間補做平日沒時間做的事,可能足以抵消你在一周內所做的事情。專家分享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活動補跑,一樣可以改善健康。1. 周末補眠我們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不少人每天三更半夜才睡,可能因為工作課業,也可能是熬夜追劇,有時可能一天只睡2、3個小時。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慢性發炎,及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風險。理想的情況當然仍是每天要有規律充足的睡眠時間,不過如果平日做不到,選擇在週末多睡一點時間也好。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2. 「周末戰士」運動效益不會比較差很多人想運動,但平日真的沒時間。國外研究發現,努力在每周1到2天內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周末戰士」(weekend warrior),其達到的健康效益不比天天運動的人差。因此,對於青壯年或長者而言都一樣,以一周運動總量為目標,若無法天天運動,假日就是補運動的最佳時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每周90分鐘或每天1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應該是最低的有效量,不能再少了,在這個基礎上,每天若能再增加15分鐘運動,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此外,選擇多元而複雜的運動比單純重複動作的運動好。總之,有動比不動好、多動比少動好、多元比單調好,依照個人狀況循序漸進加量加強為首要原則。3.好好吃一頓周末早午餐多數人在上班上課的日子,要不是不吃早餐,不然就是隨便吃,也經常是匆忙購買快速即時不健康的東西吃。周末就請花點時間坐下來吃一頓營養的早午餐。不過早午餐的餐盤內容也很多是超級加工食物,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富含蛋白質、低糖、低脂的食物。好好吃一頓早午餐的意義,不但在於選擇營養美味的食物,也在於可與朋友或家人一起享用,研究顯示與親友一同用餐還可促進心理健康。至於為何選擇早午餐,而不是較早的早餐?因為吃早午餐可增加隔夜禁食時間(一天的最後一餐和第二天的第一餐之間的時間),有助減重及改善腸道健康,而且還能睡飽一點改善睡眠。4.周末出去走走周間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破壞,尤其久坐就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The Telegraph》訪問約克大學環境與健康教授Peter Coventry表示,它會損害人的情緒、注意力、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長待室內缺乏太陽光照射也是一大問題,這會導致身體缺乏維生素D,對骨骼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周末盡可能多從事戶外活動或園藝活動,藉著到處走走跑跑,改善體能與心理健康。【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台大醫院開第一槍「不用波波醫」!林口長庚曝聘僱醫師評估重點「不一定進得來」
某診所劉姓女醫師,因執行子宮鏡手術導致患者死亡,後續遭爆該名醫師為「波波醫師」,將沉寂已久的波波醫師爭議再次掀起,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天指出,該院先前即有決議,波波醫師來台大醫院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將不予考慮,且此次經清查,台大醫院內並未聘雇任何波波醫師。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表示,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並非學歷,長庚目前並未清查院內是否有波波醫師,但以他的認知,波波醫若來申請擔任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依能力評判,不一定進得來。陳建宗表示,波波醫出現在醫學中心的機率「非常低」,醫學中心訓練扎實、時數長,雖然現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等五大科缺醫師,但每年開出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的缺額,錄取者大多是國內醫學系畢業的醫學生。他解釋,來到醫學中心競爭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名額,很多都是持有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論文者,如果以長庚的整形外科為例,開出10個住院醫師名額來15個,幾乎都是台灣醫學系畢業生拿下。以自身長期的觀察,波波醫師通常會選擇到區域醫院實習。至於已經通過台灣醫師國考的波波醫師,長庚是否也有聘用?陳建宗說,通過國考者,就是符合憲法保障的資格,他們都可以來申請到醫院任職,不過,醫院是否要聘雇波波醫師,醫學中心名額仍是相對競爭的,如果能力符合資格,醫院就會聘雇。波波醫屬醫療疏失 重點不該放在「學歷」陳建宗說,這次診所的波波醫發生醫療疏失,重點不該放在「學歷」,而是從醫學系畢業後,直接到診所任職的醫師們,能力到底足不足以執行醫療業務,在醫學中心任職的醫師,入職門檻本身高於診所以外,任職期間訓練也是持續不斷。過去台灣的整形外科診所,也屢屢發生類似亂象,陳建宗說,當時為了管理,整外醫學會與衛福部討論以「特管辦法」管理,要求診所執行特定的手術時,如削骨等,必須要先達到一定的訓練時數,降低醫療問題,避免危害國人健康安全。如今國內診所的規模愈開愈大,且執行手術項目也愈來愈多,但訓練時數不像大醫院要求,陳建宗說「這才是最大的問題」,而不是探討學歷。過去台灣的醫學生一度流行到美國執業,他們同樣考過美國的國考,依照規定到美國申請醫師職缺,美國並沒有因為是來自台灣的醫學生,而掀起抵制潮。他認為整起事件在於衛福部的管理制度,應通盤檢視。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老人不老!高齡者健康得分優:65歲不再是人生分界
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六十五歲以上,但六十五歲真的就老了嗎?發表於「Research Square」期刊的研究顯示,「60+」的嬰兒潮世代因生活與醫療條件改善,平均比過去「年輕」十歲,人類益發年輕,「延遲轉大人」,應重新建立對老的定義。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比爾德(John Beard),蒐集英格蘭近一萬五千名逾六十歲以上者資料,針對步行速度、握力、平衡感、記憶力進行分析,發現與前幾代人相比,如今七十歲的身心狀況更加年輕,一九五○年出生者於六十八歲的健康狀況,與一九四○年出生者的六十二歲一樣,「或許七十歲應成為新的六十歲。」幾歲才算老人 門檻向上移動不只身體變年輕,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研究團隊,針對一萬四千人詢問,「哪個年齡是老人?」,一九一一年出生者於六十五歲時,回答七十一歲;一九五六年出生者,六十五歲時卻回答七十四歲,如今被視為老人的年齡有延後趨勢。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也有類似的發現,高齡者在「健康」得分優於其他族群,覺得健康狀況「很好」比率隨年齡增加,七十五歲以上有二成五,四十歲到四十九歲僅百分之八點五五;高齡者也願意投資健康行為,每三年健檢比率以六十五至六十九歲最高,逾八成,其中男性為七成七,高於女性的六成九。每周運動五次且每次卅分鐘以上,也是七十五歲以上最高,達五成五,年齡愈輕,沒有運動習慣比率愈高。天天五蔬果以六十五到六十九歲最為力行,達五成五;攝取堅果比率與年齡成正比,未滿卅歲僅二成,六十五歲以上逾 六成五。選擇全穀類食品為主食也以七十五歲以上最高,達五成四,其餘年齡層皆未達半數。動腦、閱讀有助避免失智,保持閱讀習慣也以七十五歲以上最高,超過八成。臨床醫學治療 年齡只是數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 目前退休年齡六十五歲,最早於一八八○年由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提出,一開始是福利保障的概念,但被沿用為「老人」的定義,其實許多西方國家已不再以年齡訂下限制,例如在美國,若因年齡被要求退休,被視為歧視。年齡只是數字,即使是臨床醫學提供治療,多以健康狀態或功能分類,並非年齡。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認為,現在六十五歲長者跟以前大不相同。「老」的門檻已經向上移動,若要評斷什麼是老,身體衰弱可視為評斷的標準。很多長輩上健身房練深蹲、舉重,根本不需要博愛座,體力甚至比久坐的上班族還好。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也表示,目前六十五歲就能申請敬老卡,有人領到卡感覺是被「認證」的老人,心下不喜,但也有人很開心,可以享有各種優惠,到處遊山玩水。六十五歲不是人生的分歧點,老人更不應該被視為「負債」。年輕就要運動 預防老化利器張淑卿以前總統馬英九橫渡日月潭為例,他今年第十一次參加萬人泳渡,由於已經七十四歲「高齡」,被限制是「最後一游」,但是馬前總統很享受這項活動,也在時間內游完了,體能狀態無虞,甚至比年輕人還好,「沒有人會認為馬英九老吧?」陳亮恭指出,同樣的年齡,體能和健康狀況不同,研究發現,老化程度較慢,除了老天爺給的好基因,就是平時維持運動習慣。詹鼎正提醒,運動是預防老化不二法門,年輕時就要規律運動,有助於「保老本」,不要用年齡來斷定老年,不管幾歲都要有一顆學習的心,就能「老人不老」。表三/六種動物男女 比一比表四/2024退休力關鍵數字
-
2024-11-07 癌症.其他癌症
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 有4症狀要小心
女星徐若瑄今年初罹患甲狀腺癌零期,所幸及早手術治療後無大礙。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明霖表示,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如果久咳不癒、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頸部摸到腫塊,都可能是罹癌警訊。蔡明霖說,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的疾病,約4成民眾有甲狀腺結節,且大多屬於良性,只有約5%腫瘤是甲狀腺癌,腫瘤生長速度較慢,又被喻為惰性癌。有7成至9成的患者是在健檢時被意外診斷出來,若經完整療程並定期追蹤,10年存活率超過98%,治癒率相當高。多數甲狀腺癌無症狀,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跟荷爾蒙、基因突變、遺傳或環境有關。蔡明霖指出,當腫瘤大到壓迫到臨近的氣管、神經、頸動脈時,民眾才會明顯感到不適,例如壓迫喉嚨造成聲音沙啞、氣管阻礙造成咳嗽、侵犯食道引起吞嚥困難等,若轉移到骨頭及肺部,則有呼吸不順暢、疼痛等情況。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是以乳突癌為主,高危險因子是暴露在具放射物質的環境中,如原子彈爆炸後的日本廣島與長崎、台灣的放射性海砂屋等,或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也是高危險群,特別是女性、老年人都應注意。張以承說,以往民眾體內缺碘,導致甲狀腺機能不佳,甚至癌變,如今碘多被添加在鹽巴內製成碘鹽,或在海中的深色食物,如海帶、海菜、紫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的花椰菜、高麗菜、青江菜、白蘿蔔等也含有碘。事實上,民眾不必大量補碘,若當人體內含過多的碘,反而容易引起甲狀腺亢進、誘發腫瘤等情況。如何預防甲狀腺癌?蔡明霖建議,甲狀腺癌只要定期健康檢查,或全身大範圍篩檢,可發現甲狀腺結節,從而警覺防癌。平時則要營養均衡、作息正常及規律運動。
-
2024-11-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盟孤獨處方箋 幫社區獨老找朋友
一名被社區判定滋擾案的長輩,經常製造噪音且雜物亂堆放,鄰里居民都很反感,後來運用「孤獨處方箋」介入,由「幸福好朋友」關心他、帶他走出來,沒想到,竟然從頭痛人物變成願意幫忙做送餐服務的志工,對長輩個人、對社區所有的人都是很好的轉變,這是社區互助共好的案例之一。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邁入第三年,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以「幸福獨居好朋友」推動互助服務模組,盼解決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困境,讓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想像,從負資產轉變成正資產。有能力的長輩 陪伴需幫助的獨老獨居常被貼上負向的標籤,但只要有很好的生活安排,獨居代表獨立自主,是個人居住選項之一。不過,確實有一部分獨居老人沒有能力走出來,跟社會脫節,需要由另一群人來帶他們重新跟社會連結,這項任務過去由志工擔任,訪視獨居老人就只問三件事:「最近有沒有好好吃飯、睡覺以及就醫情況?」且多數人認為年紀大了不能當志工,其實這些觀念都過時了。孤獨處方箋完全不同,是讓有能力的長輩去帶需要幫助的長輩,將志工定位為「幸福好朋友」。張淑卿指出,好朋友就是要一起玩、互相作伴,帶來正向的、快樂的資訊,但年紀愈大愈難交朋友,生活封閉的高齡者就更困難。而孤獨處方箋就是用孤獨來解決孤獨,先將社區中有能力的長輩找出來,透過輔導讓他們的能力獲得再利用,去陪伴需要幫助的獨居老人。目前老盟有10幾名專家定期到社區輔導,協助轉變觀念。敲門14次 從被拒到進家裡聊天「長輩成為幸福好朋友之後,有些人原本因為孤獨而感到憂鬱或生病,但是看到要陪伴的老人過得更不好,反而會振作起來。」張淑卿說,這群經過訓練的幸福好朋友就像小蜜蜂,把訊息帶給另一群走不出來的獨老,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像為了幫助躲在家裡的獨居長輩,幸福好朋友曾經最高紀錄敲門13次,從剛開始被直接拒絕到後來可以在門外聊天,最後在第14次終於能夠進到家裡,後來還成為互相陪伴就醫的好朋友。獨老家包水餃 客廳變小型據點另一個案例,則是幸福好朋友把食材帶到獨居老人家裡一起包水餃,把客廳變成一個小型據點,讓不方便出門的獨老也可以參與社區活動;或是看到70歲教80歲的長輩使用手機,好處是兩人都有很多時間慢慢摸索。幸福好朋友因為年齡相仿、文化背景相似,比較能溝通。張淑卿指出,這些過程都讓社區互助、永續的量能最大化,打造出一個安全互助的社區網絡。老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將於11月23日舉辦成果分享研討會,邀請各方專家以及種子社區以論壇形式分享經驗並共同討論,激發孤獨處方箋推動,並呼籲民眾重視獨居以及在地安老議題,並提前思考自己未來想要終老的社區,也期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孤獨處方箋成果分享研討會時間:11月23日(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 (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網址
-
2024-11-06 癌症.其他癌症
徐若瑄得甲狀腺癌!摸到頸部有腫塊會是癌嗎?醫曝甲狀腺腫塊有1特性
藝人徐若瑄在今年初檢查出罹甲狀腺癌,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但隨即積極面對,入院手術。不少人都是在摸到頸部腫塊檢查出甲狀腺癌,但有腫塊也不一定是癌,醫師指出,甲狀腺癌腫塊通常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徐若瑄重養生卻罹癌 自曝有家族遺傳基因據「鏡週刊」報導,徐若瑄證實在今年初健檢發現甲狀腺癌,是長在喉嚨內的零期癌,當時她愣了5秒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徐若瑄去年才離婚,今年又罹癌,讓她陷入低潮,所幸也很快積極面對,隔天就立刻入院手術治療。徐若瑄也在罹癌消息曝光後於IG上PO照片說「我現在很好喔!」她說自己一直很養生,有運動習慣,也很注意飲食,無奈有家族遺傳基因,還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得以早期發現並治療。得甲狀腺癌沒什麼?未分化型很危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手術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被認為是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也因此,「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什麼」?,事實上,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曾受訪指出,甲狀腺癌仍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的!他指出若確診較少數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甲狀腺癌主要徵兆 聲音沙啞、頸部腫塊硬度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曾受訪指出,「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因此,若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腫塊,或健康檢查發現有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都應進一步檢查確認。有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需高度留意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參考資料】.《噓新聞》去年底才離婚又驚爆罹甲狀腺癌 徐若瑄震驚「為什麼是我」 .徐若瑄IG .疾病百科/甲狀腺癌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4 焦點.健康知識+
貧血多吃含鐵食物能改善?「這類型」恐越補越糟!一表看貧血7類型+4類補血食物
貧血症狀包含頭暈、疲倦、手腳冰冷、臉色蒼白等等,天生或後天等眾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貧血。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血主要影響幼兒及女性,包含孕婦、產婦、經期等,據估計,全球約有40%的6~59月齡兒童、37%孕婦及30%的15~49歲婦女受到貧血影響。一表看貧血原因及7類型貧血可能因缺乏營養素、飲食不均或營養吸收不足、感染、發炎、慢性疾病、遺傳性紅血球疾病等多種因素引起。依貧血原因,可將分成以下7種類型:長期貧血會導致身體細胞組織缺氧,增加心肺疾病發生率。貧血症狀表現取決於成因及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輕微貧血者可能只會感到疲倦甚至無症狀,不過,依世界衛生組織說明,貧血可能會引起以下幾種症狀:疲倦;頭暈或眩暈;手腳冰冷;頭痛;呼吸短促,尤其是疲勞時。嚴重貧血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症狀,包含:嘴唇發白;皮膚和指甲下蒼白;呼吸急促及心率變快;站立時,有頭暈感;身上容易出現瘀青。4大類補血食物適當補充鐵質,有助於改善貧血症狀,而補充維生素食物也能促進鐵質吸收。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9歲~50歲之成人,每日鐵質建議攝取量為男10mg、女15mg,而懷孕第三期至分娩後兩個月之孕產婦,每日應另以鐵鹽供給30毫克之鐵質。以下整理4大類補血食物:·優質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鐵質吸收,推薦可多吃豆、蛋、魚、肉、奶類,素食者可吃毛豆、黑豆、紅豆、黃豆等補充蛋白質。·含鐵食物:紅肉、豬血、豬肝、黑芝麻、紫菜、紅莧菜、菠菜等等含鐵量高的食物。·維生素食物:尤其是維生素B12及維生素C,平時可多吃深綠色蔬菜及水果,如番茄、橘子、番石榴等,而蛤蠣、牛肉、海帶都是補充維生素B12不錯的選擇。·葉酸食物:高麗菜、蘆筍、龍鬚菜、油菜、小白菜、奇異果、芭樂、鷹嘴豆、柳丁等。 參考資料:世界衛生組織(WHO)、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台中醫院、南投醫院、高雄市醫師公會、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中華骨髓移植關懷協會、藥博士 正藥說 延伸閱讀: 去咖啡廳,你會點冷的還熱的?日本失智症名醫:5個導致「失智」的生活習慣,你也中了嗎?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獨居長者的幸福好朋友!老盟「孤獨處方箋」研討會11/23舉辦
王奶奶(化名)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離開之後,她成了名符其實的獨居老人,加上行動不方便減少外出,漸漸地跟社會脫節。幸好社區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經常來陪伴她,有一次還號召好多人到家裡包水餃,把王奶奶的客廳變成一個小型的社區據點,她的好朋友變多了,心也不再封閉,原來獨居也可以很幸福。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結構改變、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29萬人,65歲以上獨居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估算獨老比率為15.6%,推估至少有67萬名像王奶奶這樣的獨居長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自2022年開始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推動「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不但培育在地的中高齡及高齡者成為半專業志工,更建立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安全互助型社區網絡。遠親不如近鄰,隨著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的逐漸流失,營造社區在地互助系統是重要解方。老盟祕書長張淑卿表示,孤獨處方箋就像是傳統農業社會鄰里間互相關懷,由行動能力尚佳的長者擔任幸福獨居好朋友,兩兩一組去拜訪及陪伴比較行動能力較弱的獨居長者,解決常見的日常生活問題與孤寂感,將原本掉鍊的社會連結再度串連起來。今年,老盟特別邀請本年度參與投入的全國11個社區夥伴,於11月23日辦理「2024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透過論壇議題的分享以及各方專家與社區代表的共同討論,激發「高齡好人才,社區正精彩」互助服務模組的推動,更深化社區共好與孤獨處方箋的願景,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更期待透過此場盛會,將此議題分享及大力推廣至全國社區,促使社會大眾共同關心此議題!時間:113年11月23日(星期六)09:30-16:3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mLV9bHNFAenjYbH9詳細資訊參考連結(老盟官方網站):https://www.oldpeople.org.tw/pop/pages/e708c344d855403a89855991586d489c(*)本場研討會報名名額上限150名:本活動以本年度老盟合作社區優先錄取,剩餘名額開放有興趣未來與本聯盟合作及進一步了解此議題之社區夥伴報名;本聯盟保有最終錄取資格審查及決定權。
-
2024-11-01 養生.聰明飲食
微波食品高溫、短時間加熱,營養素流失!營養師教超商食品怎麼吃才健康
不少年輕人出社會後,成為外食族的一分子。一名網友疑惑,常吃超商微波食品是否不利身體健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認為,外食族若以超商食品為主要選擇,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營養均衡,若選擇超商便當,除了要有主食類,必須搭配含蛋白質及蔬菜類食物,一天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長期吃超商食品會不會影響健康?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提到,身為社會新鮮人,擔憂伙食費開銷過高,看準超商晚上8時的打折時段購買現成食品果腹,但也擔心長期下來,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隱憂,「我很想知道,有沒有人長期吃超商食品造成身體健康問題?」女網友無奈嘆道,現在不少外食類也不便宜,若選健康餐又吃不飽,「活到很絕望」。簡妙凌指出,超商微波食品的優點,是烹製快速且方便,但是在高溫、短時間加熱下,容易導致食物的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素流失。超商食品怎麼吃才健康?超商食品怎麼吃才健康?簡妙凌表示,平日三餐要注意營養均衡,選擇吃超商便當時,必須注意內含主食類、蛋白質與蔬菜類食物。像地瓜就是不錯的主食類,茶葉蛋、無糖豆漿等為蛋白質食物,生菜沙拉則是蔬菜類食物,「其實超商的微波便當都有這些成分,只是在於熱量的多寡,以及烹調方式、菜色搭配,對健康會有不同的影響。」不少人擔心外食吃下肚會攝取鈉過多,簡妙凌說,市面上的包裝食品均須依規範明列營養標示,都有註明鈉的含量,目前衛福部食藥署建議,人體每天攝取不超過2400毫克的鈉。民眾可根據營養標示,計算當天是否攝取鈉超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含鈉」,一旦人體攝取過高的鈉,就容易引起水腫,長期下來,更會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病發生。
-
2024-10-25 醫療.罕見疾病
成年身高不到130公分,小小人兒從生活到呼吸,處處都有阻礙
「我們連拿超商冰櫃上層的飲料、外宿旅館時浴室牆壁上的蓮蓬頭,甚至到洗手間解便、解尿,都可能遇到困難。」對於一般成人來說,這些生活的「日常」,易如反掌,但對於成年身高多半不到130公分的「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簡稱ACH)病患,因為身高限制,充滿了重重阻礙,若沒有他人幫忙,有時難如登天。在台灣,環境設施的通用設計高度介於110-130公分,致使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遭遇上述困擾,加上周遭異常眼光,有些病人甚至不願走出家門,感情、婚姻也飽受挫折。目前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擔任社工的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的譚翔恆,對這些現象有很深刻的觀察與體會。不只身高受限 生活、生存困難重重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妮鍾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主要為基因「纖維芽細胞接受體-3」(FGFR-3)突變造成,由於基因異常運作,導致軟骨無法順利增長,因此病患不僅身材矮小,四肢比例也特別短。對於生活的影響,除了無法拿取高處的東西外,乘坐一般椅子也要費力爬上,坐上後病患的腳往往無法踩到地,久坐會疲累;也因為手的長度較短,有些幼童如廁時,無法擦拭後方部位,成年後往往比較費力,需輔助才可以順利進行。李妮鍾指出,軟骨發育不全症病患常面臨相關併發症困擾,最常見如枕骨大孔狹窄,因腦幹脊椎、神經等都需經過枕骨大孔,過於狹窄可能影響呼吸,造成神經壓迫,進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水腦症,甚至猝死等問題,所以當情況過於嚴重時,必須動手術將枕骨大孔擴大,緩解壓力。積極等待創新治療問世 助打破身高限制提升生活品質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治療,過去家長可能考慮讓孩子接受腿骨延長術,短期可增長10公分以上,突破身高限制。不過,李妮鍾坦言,腿骨延長術的原理是將病患的腿骨打斷、拉長,過程不僅十分疼痛,病患也須長時間穿戴支架,期間長達1年以上、甚至面對感染等風險,因此在了解療程過後,大多數患者都有所卻步,遭遇治療瓶頸。隨著創新藥物日新月異的發展,軟骨發育不全症的病患有望獲得更多的治療選擇,也有更多機會突破身高130公分限制,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透過調節軟骨生長,不只針對身高,四肢比例短小、枕骨大孔狹窄等併發症問題,也可能獲得改善。病友譚翔恆說:「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無藥可治,非常希望下一代還在成長期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好的醫療資源,即便是微小的改善,也是難能可貴的機會。」成長期接受治療 更有望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重拾自信與尊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軟骨發育不全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楊芳美認為,對於病患、病患家屬來說,最關心的重點,還是在於治療的進展,藥物不只是有助打破身高的瓶頸,更關乎患者一輩子的尊嚴和生活,很希望孩子可以在成長期結束前積極接受治療,「這項治療是等不了的,一旦錯過便是終生無法改變」。勇敢走出來,就能迎接精采生活病友譚翔恆、李妮鍾醫師也不約而同指出,期盼病患、病患家屬勇敢走出來,像參與病友協會活動,就可以獲得許多支持與幫助。譚翔恆分享道,他出國遊玩次數不計其數,即使面對許多阻礙,也是想辦法克服,希望社會大眾以更平等、友善的態度對待這群「小小人兒」,病患若願意走出來,也可以擁有豐富、多采多姿的生活。
-
2024-10-25 醫療.皮膚
蕁麻疹別忍 頻繁發作恐憂鬱上身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全台約16萬人飽受慢性蕁麻疹困擾。當症狀持續超過6周,就可能罹患了「慢性蕁麻疹」,患者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醫師提醒,發作時千萬別覺得「忍一下」就好,若頻繁發作,容易合併甲狀腺炎、焦慮症、憂鬱症和自體免疫疾病等病症,憂鬱症風險更是一般人的6倍。 蕁麻疹有急性、慢性之分,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患者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2年,女性罹病風險為男性的2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持續壓力、過度憂鬱會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國外研究發現,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得到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之高,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當壓力、慢性發炎等誘發因素出現時會出現症狀,曾經有位40歲左右的「三明治世代」女性,開始出現不明紅疹、排除過敏原後仍持續發癢,卻沒有警覺,直到下屬以無法承受她的情緒為由提出離職,她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對生活造成影響。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卓雍哲說,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考慮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患者在用藥過程中,要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同時應透過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指出,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LINE官方帳號,整合「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加強民眾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認知,了解患者治療控制程度。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周末賴床好處多!台大研究:可降低74%失智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台灣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起床前按下貪睡鬧鐘或是多賴床一下,對65歲以上老年人的大腦健康有潛在保護作用。研究團隊針對215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調查,參與者必須每天記錄他們的睡眠狀況,並佩戴類似手錶的活動監測儀來記錄睡眠時間。研究結果顯示,約有一半的參與者會在周末貪睡,來彌補平日沒睡飽的時間,而這群人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比那些不在周末賴床的人低了74%。過去也有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儘管科學家尚不清楚為何補眠能夠保護大腦免於失智,但其一理論是,延長的睡眠時間能讓大腦有更多時間修復與休息,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充足的睡眠能減少體內的發炎現象,而這可能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這是第一次針對老年人進行「補眠如何影響認知障礙」的研究,結果表明周末的補眠時間能夠有效降低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
-
2024-10-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罹大腸癌風險最高竟是七年級生 原因與「一習慣」大相關
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世代效應顯著,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七年級生」罹癌風險最高。學者分析,與台灣飲食西化程度於一九八○年代達到頂點有關,一九八○年代後風險雖趨緩,但依國際經驗仍可能止跌反彈,籲政府下修篩檢年齡至四十五歲。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李文宗昨發表「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篩檢和世代效應的交互作用」,因大腸癌的罹病因子中,高齡是風險之一,公衛模組排除年齡對大腸癌的影響,單純以世代分析罹癌風險。女性風險已降 男性仍升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從一九二○年代開始攀升,一九八○年代達到罹癌最高點,後續罹癌風險雖然上升,但上升趨勢趨緩,且以性別分析,女性在一九八○年代之後罹癌風險下降,男性仍上升。李文宗分析,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世代即七年級生,罹大腸癌的風險最高,與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飲食西化達到高峰有關,該年代飲食帶來的致癌風險與西方一致,也是風險最大的年代,一九八○年代之後出生的族群,罹癌風險雖然趨緩,但仍具風險。主因是從西方國家同樣是世代罹癌風險模組分析發現,一九六○年代之前出生的世代,結腸直腸癌的罹癌風險呈持平或下降趨勢,但一九六○年代後罹癌風險卻急遽上升,具體原因雖不明,但已成為新公衛議題。罹癌風險 提防止跌反彈李文宗說,目前台灣追蹤到一九九○年出生世代,尚未發生罹癌風險上升趨勢,但仍須憂心罹癌風險隨時會止跌反彈。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影響結腸直腸癌罹癌風險的因素,包括人類腸道菌、畜牧業肉品等,不同世代接觸的環境不同,可能是造成罹癌風險不同的原因,依研究結果,現在四十多歲民眾是罹癌最高風險群,此年齡民眾是家庭收入支柱,從社會、家庭層面來看,影響甚鉅。李文宗說,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於政府二○一○年擴大大腸癌篩檢年齡後,發生率從高點下降,顯示篩檢發揮效益。研究團隊以模型推估,若台灣在二○二五年將篩檢年齡下修至四十五歲,至二○三五年,可減一八○六人罹患結腸直腸癌;若至二○三○年才下修篩檢年齡,至二○三五年僅能減少四二九人罹癌,籲政府盡速擴大篩檢年齡。
-
2024-10-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廣安寧觀念34年 教你我好好說再見
「八○年代開始推動『安寧療護』時,連醫護人員都不知道怎麼做,民眾更不了解,辦宣導活動才剛進入主題,許多覺得忌諱的人聽見『安寧』兩個字立刻起身離開。」安寧照顧基金會前執行長林怡吟說,經過基金會30多年提倡安寧觀念後,「現在,社會不但普遍了解『安寧療護』是生死議題,甚至主動邀請基金會辦理講座。」台灣的安寧療護緣起於馬偕醫院鍾昌宏醫師等幾位醫療人員在美進修時接觸到「安寧療護」(hospice),回國後在各自的領域推廣。1990年馬偕醫院在淡水分院設置全國首個安寧病房,於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向全國推行。不只隸屬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其他醫院及非營利組織,例如「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於天主教康泰基金會及耕莘醫院;「安寧推手」陳榮基教授在台大醫院和佛教蓮花基金會,都為安寧療護奔走。早期推安寧 民眾常誤會林怡吟將基金會34年歷程,以10年為界分三個階段。第一個10年第一道障礙在「名稱」,有民眾誤會安寧是指納骨塔,或以為安寧等於死亡。因此基金會早期辦活動時,盡量拿「美好的未來」等說詞模糊帶過,努力讓社會認識安寧療護,也邀請醫界到國外取經,學習開設安寧病房,從照顧癌末病人起步。第二個10年,安寧療護出現進展,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公布施行、安寧療護納入健保及收案對象從癌症病人、漸凍人擴大至八大非癌的末期病人。林怡吟表示,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大多側重新技術及新藥物,未必關注安寧療護這一塊,加上醫療進步、台灣就醫可近性高,民眾更難放手。但是,死亡為自然的過程,醫療有其極限,末期病人應在意識清楚時,先認識並接觸安寧療護資訊,否則當生命終點來臨時,家屬在慌亂中無法了解病人心意,往往只能做出艱難的決定,使病人陷入不必要的痛苦。30年努力 談生死成顯學第三個10年,社會對安寧的看法有極大轉變,多數人不再避談生死。林怡吟說,以前基金會發函詢問機關行號,是否需要安排安寧相關的免費講座,回應不踴躍。現在卻是企業及機構主動邀請,還希望安排系列講座,以瞭解安寧療護的全部內容。「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同,也推著醫療端往前走,有時候民眾觀念跑得比醫療人員還快。」林怡吟指出,據統計,加護病房中的醫療處置17%是無效的,因此在生命抵達最後關頭時,第一線醫療是否應跳脫常規框架,看到病人及家屬曾經的期待與需求。救不救 醫病溝通不簡單林怡吟說,急診室醫護常脫口而出問家屬「救不救?」但醫病的溝通並非那麼簡單,在極短且慌亂的時間內,家屬若不知道完整的資訊,很難有合適的回答。基金會為此辦理多場專業課程,幫助醫護人員學習在面對不同情境與家庭背景的病人時,如何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及換位思考。基金會近年更關切照護者的需要,設立線上諮詢室,照護者隨時可以諮詢醫療決策、照護技巧、社會資源,也可獲得悲傷撫慰。林怡吟舉例,有一位諮商申請者的爸媽在三個月內相繼離世,作為女兒的她無法走出自責和悲傷,經過基金會線上諮詢室三次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後,她的情緒才歸於平靜。生命教育 自在面對死亡每年10月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日」,安寧照顧基金會也推出各式活動,2016年的世界安寧日,基金會和導演吳念真的綠光劇團合作,演出以美國小說改編的《當妳轉身之後》,用劇場來傳達醫病如何溝通、臨終病人身心靈的痛苦等。林怡吟說,安寧不只是拔不拔管、急不急救,而是「更自在地面對死亡,才能好好活著」的生命教育。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0年12月,馬偕基金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雙連教會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7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服務事項●積極對社會大眾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之理念,辦理各式宣導活動與社群經營。●結合安寧理念,對社會大眾進行生命教育,強化生命尊嚴及預立醫療自主的觀念。●製作並提供各式文宣、手冊、繪本、練習冊、影片、桌遊等生命教育教材。●辦理安寧療護繼續教育課程、預立醫療自主繼續教育課程及工作坊。●針對不同病家需求提供醫療費用補助、住院及居家看護費、安寧居家交通費、急難救助及悲傷撫慰費用等補助。●與醫療院所及長期照顧機構合作,提供必要支援,協助更多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獲得適當之照護及關懷。
-
2024-10-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章殷超堅守貢寮偏鄉30年 打造健康「烏托邦」
新北市貢寮區樂文診所負責人章殷超,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主動申請出任貢寮衛生所醫師兼主任。後來開設診所,仍然選擇無醫區域。堅守偏鄉30年,人們讚美他犧牲奉獻,他倒說自己心裡有一個烏托邦,如果稱為「奉獻」,過程中有太多「享受」,吸引他樂此不疲。章殷超常走在制度的前方,過去在偏鄉實踐深度居家關懷與醫療服務時如此,現在著手催生他最新的願景「貢生.寮」家屋–做為社會處方的共生小屋,亦復如此。1992年章殷超從醫學院畢業,服役後進入台大醫院家醫科受訓,連續兩年到貢寮衛生所學習及支援一個月。他感受到衛生所家醫科學長高昂的使命感及基層工作人員的熱情,醫療隊經驗在心中播下的服務偏鄉種子,已然萌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章殷超1997年再回貢寮,接任衛生所主任,想要做出「偏鄉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一個模式,給有志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義診短暫 偏鄉社區獲益有限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常有公益社團來義診,然而點狀或短暫的資源挹注,社區獲益有限。章殷超與公益社團洽談,說服對方運用義診經費,支持固定的醫療團隊進駐偏鄉,定期定點,持續服務。雙方合作至今。貢寮是偏鄉,卯澳、馬崗、吉林和龍崗是偏鄉中的偏鄉。考量衛生所員額無法擴編,章殷超選擇離開公務體系,讓公費生學弟接任衛生所正職職缺,他再以特約醫師身分在衛生所開門診、巡迴醫療及居家服務,章殷超的觸角也伸得更長,透過深度居家關懷,開啟新視野。章殷超當初到偏鄉行醫,收入不及在都會區發展的同學。外界曾用「犧牲奉獻」形容他,但章殷超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過程中有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怕難撐這麼久。」在老街開診所 候診區像客廳投身居家醫療多年後,章殷超覺得若能有個「據點」,將有新的局面,於是2004年在僅有400位常住居民的貢寮老街開設樂文診所,以診所為基地與社區互動,實現他嚮往的健康園地。樂文診所呈現居家風情,候診區像開闊的客廳,章殷超在診間看診外,還會在客廳對病患解說藥品、指導復健動作。從1999年執行居家醫療開始,章殷超在病患家中接觸大量家庭照護者與外籍看護,發現照顧照護者與降低照護者壓力,比提供完整的醫護專業服務與指導更重要。新台客小舖 解外籍看護鄉愁樂文診所於是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由診所替外籍看護代購生活用品。外籍看護陪長者來診所就醫時,就能順便取得所需,甚至可以在居家服務時代為配送。這家服務外籍看護與新住民的「新台客小舖」,專賣一解鄉愁的營多麵、天貝、春捲皮、蝦餅、辣椒醬,也經營互助、關懷、尊重與感謝。在偏鄉行醫,章殷超與獨居的簡阿嬤有長達27年的難捨情緣。住在老街的簡阿嬤20多年前因脊椎神經壓迫,雙腳逐漸沒力,卻堅持每天上樓拜拜,下樓時採坐姿滑下樓,6年前薦部出現傷口,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褥瘡,經過數個月就醫治療,才將傷口治好。但許多自我照顧細節難以確實,褥瘡癒合後仍傷痛不斷,並因脊椎神經壓迫併發排尿不順。章殷超考量簡阿嬤大小傷痛常發生在私密部位,因此常在看診結束才約她到診所治療,也多談一些照護與生活上的事。閒談中,章殷超聊起想成立一個像「家屋」的空間,取名「貢生.寮」,由診所專業人員定期協助住民提升能力,照護自己的生活細節。那麼長輩既不麻煩家人,又可避免諸多併發症風險,簡阿嬤也樂見這樣的家屋設立。建置家屋 打造「社區的家」可惜簡阿嬤沒有趕上。2年前她感染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腎衰竭去世。簡阿嬤的兒子知道母親的心願,決定把媽媽晚年獨居的兩層樓建物,交給章殷超使用,建置「貢生.寮」家屋。簡阿嬤生前的處所改造後的格局,已讓章殷超無障礙空間「社區的家」呈現雛形。他希望未來能具備急性期後端照顧的功能,同時是生活媒合平台。這個家還會有「社區客廳」,讓不便使用一般長照據點的長者,能在這裡做一些客製化的活動,扮演類長照據點的角色,減緩老化,豐富生命。章殷超的父親是他台大醫學系的學長,為改善家庭經濟,回雲林家鄉開業。小時候父親騎著機車載他出診,父子在田間小路上馳騁,是他內心的甜美回憶。「手腳深入土地人間,眼光懷抱烏托邦」,章殷超因對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新興的概念懷抱如此的憧憬,決定留守偏鄉,兒時埋藏的父子生命悸動更不時湧現腦海。章殷超小檔案年齡:58歲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樂文診所負責人經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貢寮鄉(新北市貢寮區前身)衛生所主任新北市五所偏鄉衛生所居家在宅醫療服務特約醫師主要事蹟:新北市104年度醫療公益獎及醫療貢獻獎2020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
-
2024-10-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放棄台大醫頭銜高薪!謝仲思治腦傷、天災救援 建構台灣尾醫療網
屏東那條「戰備跑道」,指引了謝仲思實踐「救世」理想的人生方向,在1996年36歲時他攜家帶眷,從台北移居到屏東縣偏鄉枋寮展開新生活。他放棄了「台大醫師」的頭銜與高薪,成為枋寮醫院醫師,也成為東港以南、台東以西唯一的神經外科醫師,把自己奉獻給醫療資源不足的屏南地區。行醫救世 台北囝仔南遷謝仲思是台北囝仔,年幼時則在雲林莿桐由大伯照顧,大伯家中有簡易醫藥箱,常免費幫人換藥,他耳濡目染,幼小心靈埋下立志行醫的種子,「想做可以救世的事。」報考成大後醫系時,他發現赴偏遠地區行醫,可以救世。終於在將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後,從台灣頭南遷至台灣尾,落地屏東枋寮醫院。屏東縣台一線的戰備跑道長4.28公里,又直又寬,成為當時許多飆車族最愛的賽道,那時未立法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因車禍造成腦部重創的患者非常多,離戰備跑道最近的就是枋寮醫院,在院長蘇宜輝盛情邀約下,謝仲思決定至枋寮醫院任職。初到枋寮時,謝仲思每個月平均要執行15件腦部外科手術,其中13件發生在深夜,「深夜正是飆車族聚集的時刻,很多人送到醫院時已彌留,甚至在車禍現場就去世了」,「那時深夜的戰備跑道上最多的就是飆車的機車,另外還有三種車多,救護車、接大體的車、辦法事的法師專車,來來去去。」搶救生命 常常全天待命除了飆車族,也有許多被車輛撞傷的行人或老農腦部受到重創,一定要搶在第一時間開刀才可能救回。但是東港以南只有謝仲思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他常大半個月每日全天候待命,一有狀況即刻出動,不斷從死神手中搶救寶貴生命。謝仲思還替枋寮醫院帶來北部先進的設備與觀念,讓醫院立刻升級。他引進與台大醫院同款的呼吸器,以及加護病房、開刀房多種儀器、設備,創立台灣最南端的乙級加護病房,又複製台大醫院同型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病患死亡率降低,疾病預後也大幅改善。2010年,當時衛生署規畫枋寮醫院為屏東縣急診救護中心,在謝仲思帶領下進行枋寮醫院五年期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增購高階診斷儀器,招聘急診醫學科醫師,提高醫療診斷的準確性與及時性;成立腦中風醫療團隊,統籌緊急傷病患、大量傷患事故時的調度工作等,使枋寮醫院於2013年通過醫院緊急醫療能力中度級認證。搶進災區 設醫療救護站在屏南地區行醫近30年,有兩大事件最讓謝仲思難忘。一是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二是八八風災。台鐵南迴線2004至2006年間密集發生鐵路遭破壞導致列車翻覆和人員傷亡事件,幾次事故謝仲思都在場,動員相關醫療人員合力搶救,是執業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經歷。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風災,林邊、佳冬兩鄉成為重災區,謝仲思率領醫護團隊搶進第一線災區。他記得洪水淹到一層樓高,要等水退去,將廟宇清洗乾淨,才有空間成立醫療救護站,也成為災民生存下去的燈塔。2021年COVID-19疫情延燒,也是難忘的大事。疫情期間謝仲思每天穿著防護衣為病患看診、開刀,一次不巧接觸到帶有Delta病毒的枋山果農,住進防疫旅館隔離,雖然暫時無法直接醫治病人,他還是每天跟同仁視訊打氣。動腦專家 心專注手精細謝仲思是「動腦專家」。他形容大腦手術就是「抽絲剝繭」,必須在一堆混雜的腦血管與腦神經中理出頭緒,仔細分辨哪些是要剪的、哪些是不能剪的,「心要專注、手要精細」,更要配上極佳的體力,有時開到手軟,他只能在內心深處呼求宗教的力量,幫助他更加沉穩,提高手術成功率。謝仲思剛到枋寮醫院時,全院只有49床,現已擴展到228床;醫師一開始只有4位,現在增加到40多位。他與醫院同仁們一步一腳印,逐步健全枋寮醫院的照護網。回顧當年告別台北來到枋寮,有如驟然把絢爛化為平淡。今年64歲的謝仲思很慶幸年輕時的正確決定,將繼續初衷,在偏鄉奉獻,直到做不動為止。謝仲思小檔案年齡:64歲學歷:●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現職:●枋寮醫院醫療副院長●枋寮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經歷:●台大醫院腦神經暨脊椎外科總醫師●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主要事蹟:● 飆車盛行年代,救援無數車禍腦部重創患者●創立台灣最南端乙級加護病房,為屏南地區急重症病患提供最佳醫療● 支援南迴鐵路火車脫軌案,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成立醫療救護站
-
2024-10-10 醫療.眼部
白內障不光是影響視力 眼科醫:可能導致憂鬱症
現在幾乎是人手一機的時代,民眾「黏」在3C產品的時間明顯增加,長期使用3C產品,會加速眼睛老化。眼科醫師指出,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等疾病風險,對長輩來說,白內障不只會影響視力,更可能因此影響心情、不願意社交,甚至導致憂鬱症。台灣將在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周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呼籲民眾留意視力健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老年眼疾是大家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問題,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的近視度數,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會增加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白內障對眼睛造成傷害外,也可能連帶影響患者的心情、社交狀態等,王一中舉例,他的父親80多歲了,也深受白內障困擾,變得不愛出門,不過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狀況已明顯改善。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說,現代人高度近視比率高,只要5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除了年紀之外,這是影響白內障的重要因子。近年來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有一個當兵的同梯戰友,38歲時就發生白內障,原先只覺得看東西「霧霧的」、有點畏光,後來才確診白內障。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但也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引起。侯鈞賀指出,隨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開始增生,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發生黃斑部病變,患者看直線呈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現黑暗或模糊區域或盲點。只要眼睛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意見,否則容易延誤就醫。開業眼科醫師張正忠說,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
2024-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建置南投山城醫療 張常勝坐輪椅也堅持看診「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醫事部主任醫師張常勝罹患小兒麻痺,深刻體會弱勢、病人與身障的種種艱難,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遠赴南投偏遠的山城行醫。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張常勝率先建立肺結核病房、職業傷病診療與安寧居家療護等,守護大埔里地區居民健康長達31年。一歲染小兒麻痺症 從此跛行1950至1970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台灣盛行。張常勝出生於基隆,一歲多時遭病毒感染,從此只能跛行。他認知「體能不如人,那就做好能力所及之事」,用功讀書,1980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寒暑假期間常去偏鄉服務,醫院實習時多次照顧遠從山地鄉到台北住院的病人,投入偏鄉醫療的念頭開始在心頭萌生。1987年,張常勝考進台大公衛所,鑽研職業傷病領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台大醫院與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參與照顧肺結核與塵肺症等病人。不料1992年被傳染肺結核,也成了患者的張常勝選擇繼續醫治病人,接受當時最新療法「短程治療」,半年後順利痊癒。考進台大 看見偏鄉人力匱乏防治局期間,張常勝再次感受偏鄉資源匱乏的衝擊。肺結核病人診治後需住院數周,曾有感染肺結核的婦人,從桃園山地鄉下山就醫,還拖上三、四個孩子。婦人說,小孩不能幾個禮拜沒人顧,只得帶來陪媽媽住院。這觸動張常勝學生時期的回憶,感慨就醫對偏鄉人仍然是大事,下定決心前往偏鄉。1993年,張常勝得知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沒有內科醫師,他的專長之一的肺結核在埔里極為猖獗,他斷然起而行,從台大醫院轉往埔里小山城實踐初衷。張常勝成為埔基唯一的內科醫師,負責發展加護病房和內科照護。兩年後埔基派張常勝去高雄醫學大學接受腎臟內科訓練,返院後在埔基建立慢性腎病照護,也支援山地巡迴醫療去仁愛鄉部落看診。90年代,埔基每年仍會發現一百名以上的肺結核患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件新個案。張常勝深入山地部落後發現,有些部落的居民最大死因是肺結核。肺結核痊癒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治療,需規律吃藥半年,但山地醫療人力不足,衛教宣導不易,有些病人藥吃了一兩個月,就中斷或不規律用藥,導致未能痊癒,甚至產生多重抗藥性,最終死亡。建立南投第一個肺結核病房有鑑於肺結核需要住院的重病病人很多,南投縣內卻無肺結核病房,張常勝著手規畫在埔基設置專責病房,1998年建立南投縣內第一個肺結核病房。921地震時結核病房嚴重毀損,一處小兒科病房重建為呼吸隔離病房;2003年SARS大流行,病房又再改建為可以收治SARS病人的病房。從肺結核到SARS,張常勝看顧多是高傳染性的病人。1994年,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婦人從美國返回,想要在埔里老家善終,但是她已虛弱得無法就醫,希望埔基派醫師出診。當時台灣還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張常勝挺身而出,直到老婦人去世。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課推廣安寧療護觀念,他鑽研精進,1998年組建南投縣內首個安寧居家療護團隊,2017年建立埔基安寧病房,構成完整連續的安寧療護系統。張常勝還是南投縣職業傷病診治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開始第一個職業醫學與傷病診療門診,2023年埔基設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31年駐守偏鄉 感謝妻子力挺從醫34年,有31年駐守偏鄉,張常勝最感謝的是妻子周純玟。妻子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他住進埔基宿舍,操持家務、教養孩子,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升學,妻小搬遷至台中,張常勝當時曾考慮是否該轉換跑道,但他終究心繫偏鄉,並沒有離開。偏鄉醫療人力至今依舊普遍不足,張常勝負責的安寧療護、職業傷病等科別的醫師缺口更難補足。他期望有更多醫師投入,扭轉醫院裡多數專科仍是「一個科一個人」的醫療困境。「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他說,從小到大沒想過行動不便會是問題。雖然工作時常跌倒,甚至摔斷腿,但就算打上石膏,仍能坐著輪椅看門診、值班查房、居家訪視。只要力所能及,張常勝將持續如此,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常勝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基隆市學 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公衛碩士成功大學公衛博士肄業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安寧照護科及醫事部主任醫師經 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奇美醫院胸腔內科臨床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秘書長及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臨床研究員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慢性醫學部主任主要事蹟:埔基2019年至2023年病人滿意度第一名保安宮第6屆保生醫療奉獻獎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
2024-10-09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活動】甲狀腺健康大解密!2024好健康講座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也是新陳代謝恆定重要功臣,長期輕忽甲狀腺健康,小心健康亮紅燈,全健會和華泰商銀基金會合作,舉辦「甲狀腺健康大解密」講座,本活動特邀台大醫學院黃天祥名譽教授,主講認識甲狀腺疾病及治療,歡迎踴躍參加!2024好健康講座時間:10/19(六)上午10:00(9:30入場)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徐州路2號)。報名方式:撥打 0800-000-583 或Google表單。https://reurl.cc/1bq509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謝長堯 抹片篩檢推手 子宮頸癌退出10大癌症
台灣30歲以上的婦女都可以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內有沒有引起癌變的細胞變化。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謝長堯以數十年光陰從事本土研究,證實台灣婦女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關係,得以說服政府補助做抹片篩檢。他一手建立篩檢制度的標準流程,抹片得到正確的結果。30年來,國內子宮頸癌病人減少超過50%,並由婦女第三大癌症,到退出前十大癌症之列。謝長堯說,沒想過手上的研究會為台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或是否能夠爭取政策重視。他只是心思單純的專注於當下,做該做、想做的事,努力以赴。謝長堯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市,考上台大醫科,再進入熱門的台大醫院婦產科,66歲退休後,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至今。出國深造 見證縝密篩檢制度「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高,是否病毒引起?」謝長堯剛當上主治醫師,即投入基礎醫學,後來申請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W)攻讀流行病學,以子宮頸癌為研究主題。兩年研究所畢業後,他申請至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癌症研究所,學習如何推廣子宮頸癌抹片檢查,並且見識了全球最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中心,很受震撼。謝長堯說,該中心的抹片篩檢制度相當縝密,檢驗過程更是滴水不漏,連偽陰性的個案幾乎都不會漏掉。如此仔細蒐集的抹片每天超過百片,集中進入資料庫,可供研究使用。親自訓練醫師 建立標準流程隨分子生物學進展,德國科學家發現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重要原因。謝長堯回到台灣後,轉為研究HPV與台灣子宮頸癌的關聯,證明台灣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與國際相同,是HPV引起,且關聯性很大,台灣流行型別以第16、18型為主。既已發現HPV是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謝長堯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動抹片檢查?為提高準確率,謝長堯從培訓篩檢員著手,同時鼓勵開業醫師做抹片篩檢,並建立抹片集中中心。推動抹片篩檢是辛苦漫長的過程。謝長堯從負責採檢的醫師開始訓練,他親自跑去社區,教導醫師如何精確切片,如何判讀。而為確保篩檢正確,從採檢方法到抹片製作、儲存與運送,規畫抹片單的格式等,最終建立了標準的採檢流程,全國一致,沿用至今。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獲得當時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同一年也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做抹片篩檢。婦女接受篩檢的意願大為提高,也提升醫療院所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的誘因。謝長堯說:「推動至今,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在癌前病變階段就篩檢出來、開始處理,不僅治療更單純、成本更低,療效也較佳」。推動婦癌專科制度 改善醫療謝長堯也是台灣婦癌專科醫師制度的推動者。從全台篩選年輕、成績好的醫師,至台北接受兩年訓練,他們再回到地方上推展婦癌專科制度。現在婦癌醫學會已有超過百名醫師參加,顯著改善了婦癌的醫療品質。在台大醫院副院長任內,謝長堯為台大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腫瘤醫學部,將內科、外科、放射治療科整合起來,集中醫療資源,病人節省了時間,治療效率也提升。積極助弱 用資源做該做的事從醫40年,謝長堯見證台灣醫療環境變遷。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醫師遇到經濟艱難的病患,常想辦法幫忙。為了解病人真實狀況,他與妻子搭乘公車前往病人位在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從病人家中擺設已見困難處境,得知病人是退伍軍人的妻子,的確拮据,謝長堯據實提出報告,醫院諒解,把費用結清。「我沒有什麼大志,在職務上擁有資源,就用來做該做、想做的事。」謝長堯說,行醫的每個時期,他只想著不要浪費時間、努力以赴,「現在看來,衝得很辛苦,但過程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
2024-10-04 醫聲.醫聲要聞
國產抗生素4/品質不一恐致治療失敗、增抗藥性 盛望徽:應設專法監測、分級管理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益嚴峻,據估計,全球每年近500萬人因感染多重抗藥性菌而死亡,專家表示,除了抗生素多元程度,品質不一也會影響療效,根據國外研究,品質不同的藥物經過體外測試後,療效差異達16至23%,尤其抗生素使用通常是短時間內決定生死,若無及時給予正確、療效足夠的藥物,將提升感染者死亡風險;因此建議設立專法,增加上市前後檢測項目,並隨使用等級提高品質要求,並以優惠核價,鼓勵藥廠自行把關品質。三同藥物療效仍有變數 抗生素治療短時間定生死原則上,相同成分、劑量、劑型的三同學名藥療效等同原廠藥,但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表示,不同原料來源、製程、賦形劑,可能因有效殺菌成分含量、不純物的多寡,影響最終品質與藥效;特別是抗生素具特殊性,若無盡快給予患者精確的治療,反而會有不良後果。盛望徽舉例,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是從少劑量開始使用,直至藥效發揮,藥物調整時間可以容許有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但嚴重感染症患者前三天使用精確抗生素與否,大幅影響併發症、副作用、住院時間甚至是存活率,且品質差的抗生素也會增加環境抗藥性,抗藥性菌容易傳染給他人或移生在環境,造成院內感染。加強學名藥上市前、後監管 降嚴重感染者死亡風險目前原廠藥有臨床前及臨床試驗驗證安全性與療效;學名藥因上市前後無需重複執行藥理與毒性試驗、臨床試驗等,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藥品價格,減少醫療支出,使醫療資源能有效運用,因此使用學名藥是各國考量藥物經濟下的趨勢,其品管有上市前化學製造管制、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試驗,上市後醫院內藥品監測回報及食藥署設置的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然而,盛望徽認為,目前這部分的監管力道仍不足,且一般藥物有藥品不良品及療效不等通報,可反應同一患者使用同成份不同廠牌、批號的藥品,產生的臨床療效卻不相同的情況,是藥品上市後的品質監測機制;但感染症治療實務上在前項藥品失敗之後,就會直接更換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不適用於此,等同少了一道監管關卡。因此他建議設立專法,將殺菌能力納入上市前常規檢測項目,並規定不純物限度範圍、殺菌能力需與標準品等效,上市後再定期檢測;採取分級管理,提高高度管制性抗生素的品質要求,像是處理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物,如糖肽類抗生素、達托黴素等,或處理抗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藥物,如抗綠膿桿菌青黴素頭孢子素、碳氫黴烯、老虎黴素、多黏菌素等的藥物,確保急重症或多重抗藥性感染患者用藥有效,減少死亡風險。「只要做好監管機制,學名藥品質也可以跟原廠藥一樣。」盛望徽表示,為鼓勵藥廠主動把關品質,應給予有品質的學名藥合理核價,尤其越後線的抗生素越要如此;同時也鼓勵醫院擇藥以品質為主,不因藥價差,選擇便宜、療效卻較差的抗生素,避免抗藥性攀升、患者無藥可用的困境。
-
2024-10-04 醫聲.醫聲要聞
國產抗生素2/殺菌能力差異大 宜加強監測
同樣的抗生素,可能有不一樣的殺菌能力!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指出,三同抗生素可能因為不同原料來源、製程、賦形劑,導致有效殺菌力不同,療效差異甚至可達一到二成,建議應增加上市後的定期監測,並採取分級管理,後線抗生素應更加強管理,可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相同成分、劑量、劑型的藥物,稱為三同藥物,理論上療效應等同原廠藥,但盛望徽表示,臨床經驗與研究都顯示,不同原料來源、製程、賦形劑的抗生素,其有效殺菌成分含量、不純物的多寡可能也不同,影響最終品質與藥效。一般藥物會透過療效不等通報,監測藥物上市後的品質。但抗生素卻缺乏類似管理機制。他表示,現行監管抗生素學名藥力道仍不足,且感染症治療實務上不適用於藥品不良品及療效不等通報,等同少了一道監管關卡;因此建議設立專法,將殺菌能力納入上市前常規檢測項目,並規定不純物限度範圍、殺菌能力需與標準品等效,上市後再定期檢測;採取分級管理,提高高度管制性抗生素的品質要求;對於有品質的後線抗生素,更應給予合理核價。盛望徽說,嚴重感染症患者前三天使用正確的抗生素與否,直接影響病患後續併發症、副作用、住院時間甚至是存活率,根據國外研究,品質不同的藥物經過體外測試後,療效差異達16-23%;且品質差的抗生素也會增加環境抗藥性,抗藥性細菌容易傳染給他人或移生在環境,造成院內感染。目前我國藥品製造須符合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的藥品優良製造規範(PIC/S GMP)標準,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抗生素活性(效價)已收載納入藥典,藥品上市、核發許可證前,將審慎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上市後,再透過市售品抽驗、製造廠稽查、批次依核定方法進行常規檢測等方式,密切監控藥品品質安全,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其品質要求與國際一致。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颱風假一直放,名醫也不敢隨便停診「這周停診,下周就會很慘!」
山陀兒颱風移動速度緩慢,已連續停班停課二天,因應颱風,許多醫療院所也暫停看診,對於需定期回診或好不容易掛到號的民眾而言,則是叫苦連天。但其實並非所有醫院都停診,花蓮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位於關渡的和信醫院、北市的西園醫院、書田診所照常看診,也有許多醫師不忍患者得重新排隊,今仍冒著風雨到醫院看診。榮總院長陳威明: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不忍再讓他們等許多醫院開設特別門診,台北榮總就由院長陳威明親自上陣,很多患者平常掛不到他的診,十月三日有機會給他看病,由於天氣狀況尚可,有上百人掛號。陳威明表示,對於求診患者,一定盡力把他們看完。他昨天還開了八台刀,他說畢竟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有人從中南部或花東遠道而來;對於住院患者,已空腹灌腸,再讓他們繼續等下去,也不忍心。台大副院長陳晉興: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是肺癌權威,他直言,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今天開刀的病人為預定的三分之一,都是腫瘤較大、拖不得的病人,「明天不能再請假了,風雨多大都看門診」。他已跟團隊溝通,一定要看診,而且有些患者開完刀要拆線、有些則是固定要來拿藥的,以肺癌標靶藥物為例,一延就是一個星期,影響相當大。「最難掛號名醫」王宗道:今天停診,下周也看不完被代掛網列為「最難掛號名醫」之一的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即使是颱風,也不敢不看,因為每次診動輒一到兩百名患者,今天停診,那下周也看不完。他表示,每次颱風假,他幾乎都不會取消診次,其實院內許多醫師,也都會到院把患者看完。即使今天台北風雨不小,到診率也相當高。新光醫院洪惠風:停診兩天,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颱風連續停診兩天,可預期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平均一診50到60人,下周至少百人以上,通常颱風後的門診,醫師開放名額,讓原本應該本周看診的人,都能在下周的診次消化完,不過也有些急著要回診確認病情,會建議到鄰近的急診先就醫並且拿藥,下周再回診調整藥物。台大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想到患者南北奔波,即使颱風天也一定看診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他的診一周才一次,每次患者大約150人左右,四天前醫院就先詢問颱風天開不開診,每次颱風他都一定回答「風雨無阻」,今天患者到診率約有七成,到今天中午12點左右,患者還有快50多人還沒看完。昨天是梁金銅排定的手術日,但因颱風護理人力減少,原訂開2台大腸癌,縮減為一台,目前只能額外調配時間替患者開刀。梁金銅說,颱風天對於患者就診一定會有影響,不少從外縣市來的病患,為了看診提前北上,住在台北的旅館,就等今天就醫,他光想到患者為了求診如此辛勞,即使颱風天也一定會看診。王宗道表示,台大醫院於颱風期間公告「颱風特別門診」,民眾可以直接致電探詢,通常患者多且處理急症的單位多會看診。如果患者需求高,醫師也會因應需求而開設颱風門診,不過都是採取到診不續掛方式,看完原本就已經掛號的患者。針對停診資訊,陳晉興說,都有發簡訊告知患者,不過如果比較急、真的很不舒服,還是可以特別門診由其他醫師代理開藥,或者到急診就醫,如果症狀相對輕微,或者是要看檢驗報告的,可以晚一星期,希望大家互相配合,但「颱合假不會放到三天吧?」醫療和民眾健康有關,一直放下去,也會影響大家權益。陳威明表示,碰到颱風停診,加上下周有國慶假期,影響很大。他昨天深夜發了一封簡訊給全院同仁勉勵大家加油,「我們都是默默奉獻的一群,軍警消也一樣在執勤待命,讓很多人可以去購物、看電影,反正沒上班,薪水也不會減少。有些行業的朋友沒有上班就沒有薪水,他們內心的痛苦可以想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常見5類NG飲品及5地雷食物!看似無害的蘋果汁及燕麥都可能影響藥效
吃藥要小心藥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其實食物和藥品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千萬不可輕忽。口服藥和食物都是經過消化道吸收與代謝,所以有些食物的成分可能會導致藥效減弱或增加副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吃藥最好是搭配喝白開水,NG飲品要避免。吃藥常見5類NG飲品1.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可樂、茶、巧克力、提神飲料等含咖啡因飲料,易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咖啡因可能增強氣管擴張劑效果,或讓安眠藥效力變差;可能減少某些精神用藥和抗心律不整藥的代謝,增加藥品副作用風險;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會減緩咖啡因代謝,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發生。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用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藥效和增加副作用。2.酒精酒精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飲酒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發生低血糖風險;長期飲酒會提高止痛藥的肝毒性;酒精會加強安眠藥、抗憂鬱藥、止吐藥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酒,以免加重藥物副作用。3.葡萄柚、柚子(汁)葡萄柚和柚子會干擾體內酵素對藥品的代謝而過度增強藥效,提高副作用風險。特別是部分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影響特別顯著。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食用葡萄柚與柚子(汁),以降低風險。4.牛奶、鈣片、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牛奶、鈣片及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食品,與某些抗生素、骨質疏鬆藥或甲狀腺素藥物結合後,會使腸胃難以吸收藥品,進而降低藥效。建議將這類食品與藥品服用時間間隔2至4小時,以確保藥物發揮正常效力。5.其他飲料蘋果汁和柳橙汁看似無害,卻會影響抗組織胺劑和骨質疏鬆藥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建議與藥物至少間隔2至4小時食用。諾麗果汁、洋甘菊茶、蔓越莓汁則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服用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時,應謹慎服用這些飲品,並嚴密監測凝血狀況。5大地雷食物要留意1.燕麥、麥麩燕麥和麥麩會減少藥品吸收、降低藥效,特別是服用部分降血脂藥時,建議與燕麥、麥麩間隔2至4小時,以免影響藥效。2.高鉀食物香蕉、綠色葉菜類、菇類等高鉀食物,對某些藥品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心臟功能異常。當高鉀食物與抗生素、利尿劑或降血壓等藥物同時食用時,血鉀濃度會過高,造成高血壓或嚴重影響心臟功能。3.富含酪胺食物一些經過發酵或醃漬的加工品,例如起司、優格、香腸、紅酒等富含酪胺,與某些抗結核藥物或抗憂鬱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帶來危險。這種交互作用被稱為乳酪效應(cheese effect),因此在服用相關藥物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這類食物。4.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蘆筍、肝臟等富含維他命K食物,可能削弱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管栓塞。建議這類食物定量食用,避免經常變化食用量,以確保藥效穩定。5.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有降血脂功能,與降血脂藥、抗病毒藥等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肌肉痠痛或橫紋肌溶解風險,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應避免食用。就醫時,請務必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草藥或其他藥物,由醫師及藥師檢視是否有交互作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