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6
筆 文章
-
-
2023-11-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不同宗教的籓籬。→想看本文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想看本文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希望這三位老人的由衷之言,可以推動台灣社會以更寬闊的胸襟,容納異己,促進台灣社會的祥和團結。十月中旬好友盧俊義牧師與我分享一篇他的文章,「給剛畢業去牧會的傳道者的信──牧會的第七件事:以寬闊胸襟看他宗教」。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我就邀請盧牧師為「醫病平台」寫一篇「寬闊胸襟」的呼籲。想不到,當我讀了他這篇大作時,竟因為第一段所出現的一句話,「而我所畢業的學校——台南神學院……」,我忍不住以「台大醫學院」取代「台南神學院」,再次細讀盧牧師這整段的文字,不覺感到這位良師益友,似乎有意提醒我,是否自己過去曾經認真想過「如何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忍不住就提起筆來,在這裡與分享自己如何領悟「一個醫師的好壞絕對不是以他畢業的學校可以判定」的心路歷程。我在1969年由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七年的醫學生生涯除了最初醫預科的兩年在台大校總區之外,後來五年就都是在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不知不覺養成孤芳自賞、心胸狹窄的心態。畢業後服役一年才有機會接觸到幾位國防醫學院高我一兩屆的醫師,但退伍以後,進入我的所愛——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做了四年的住院醫師、一年的主治醫師,而這期間都沒有走出「台大」的掌心。就我記憶所及,當時很少看到有外校畢業生進入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偶而我接觸到的少數幾位外校畢業生,都是由外面醫院,如彰化基督教醫院或省立醫院,派到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接受短期訓練的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我於1975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Minnesota University Hospital 進修,由於美國的醫師訓練制度對國外的畢業後訓練(住院醫師或研究醫師fellow)一概不承認,所以我又從第一年住院醫師做起。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出國,我對美國人的生活與與語言都感到陌生,更不用說對美國的醫療環境與制度,更是非常陌生,所以最初的適應方面的確吃了不少苦。但在那困難的階段,我首次見證到一位來自台灣,但不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生,令我十分折服的傑出表現。他雖然與我年紀不相上下,但他從中山醫學院畢業,服完兵役後就到美國從實習醫師(intern)做起,已經在美國完成復建科的住院醫師訓練,當時正在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擔當研究醫師。他為人十分誠懇,英文表達能力很好,做事也十分沈穩,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他怎麼這麼厲害。而後我在美國的二十三年裡,才徹悟到,我出國前的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如果沒有機會出國,我就沒有機會見證,許多台灣其他醫學院畢業生的成就,絕對不亞於我的校友。事實上,我在這美國二十幾年來,與這些外校畢業的台灣醫師交往,才知道他們有許多學校因為師資的問題,學生會自己在學校的諒解下,邀請許多台大醫學院願意幫忙其他醫學院學生的教授們,週末到他們學校給學生全天上課。他們與我分享,他們如何珍惜這些老師願意犧牲週末給他們上課的愛心,以及他們多麼羨慕我們台大醫學院的學生有這麼好的老師。聽到這種故事,學生時代時常翹課的我不覺感到汗顏。記得我還在美國時,第一次接到台大醫院有位主治醫師教授升等,醫學院邀我當校外審查委員,當我看到這位學術論文質量都十分亮眼的醫師並非台大醫學院畢業生時,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激動。我記得自己在撰寫審查的回覆時,最後還寫了幾句像這樣的話:「非常高興母校目前居然有這麼傑出的外校畢業生,能夠在台大醫學院貢獻所學,這是我學生時代、住院醫師時代所未能經歷到的,而這卻是美國醫學院校司空見慣的唯才適用的開放政策。」回來台灣瞬乎已經又過了另一個二十多年,我所看到的台大醫院已有非常開放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惟才適用的政策,過去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已經不再,而我回國參加醫學教育,在許多與各不同醫學院校師共處的場合,常常感受到醫學生彼此互動都充滿自信,不再有過去的校際觀念,使有些醫學生裹足不前,這種衝破校際觀念的心防多少也與目前政治社會充滿自由民主的風氣有關,也不禁感念這幾十年來為台灣民主奮鬥的前輩們對台灣社會、教育的影響。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感謝我的老師前輩能夠讓母校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有這麼多的院長、科主任、教授能夠順應時潮,容許機構文化改變,使台灣的醫療、醫學教育遍地開花、欣欣向榮。我深信我們醫學教育的開放絕對是正確的方向。願台灣社會不只在醫病方面,各界也都能以寬闊的胸襟迎接新世代的來臨。最後,我想指出每一個醫生當年能夠考上自己所希望進入的醫學院、畢業後能夠進入最好的醫院、最想學的科系接受自己希望得到的教育與訓練,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多少也都有「運氣」使然,但更重要的並不只是學校、醫院的環境,我相信個人的心性與教養也是成為良醫的重要因素。總之,我要誠懇地向台灣社會大眾呼籲:我深信一個醫師的好壞絕對不是以他畢業的學校可以判定。我們要以寬闊的胸襟選擇怎樣的醫師是最能幫忙自己的好醫師。延伸閱讀: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2 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3 焦點.杏林.診間
確認肺腺癌四期 台大3醫師讓我有信心戰勝病魔
2018年3月,發現無法正常與人交談,行動愈來愈遲緩,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家人協助,親友介紹看台大醫院神經外科王國川醫師,經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王醫師研判是惡性腫瘤移轉,腦部分別有3公分及4公分的腫瘤,隨即安排住院接受腦部手術。第一次手術非常成功,隔周又進行第二次手術也很順利,轉至加護病房後,很快恢復意識且狀況良好。腫瘤化驗結果是肺腺癌第四期,轉看胸腔科許嘉林醫師,為我安排放射腫瘤科陳苓諭醫師以電腦刀治療。記得過程是先定位再做模子,將模子罩在臉上,躺在治療床上播放著輕柔的音樂,消除了對治療的恐懼。治療費用近20萬元,陳醫師幫我申請健保補助,很感謝陳醫師讓我省了一筆可觀的支出。因病認識陳醫師5年多,治療過程會出現腫瘤移轉問題,包括眼睛、腎臟等部位,都是透過每3個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再進行放射線治療,每次治療都把腫瘤順利處置。回診時陳醫師說:「腫瘤的出現,對妳來說,絕不是問題。」她的笑容很甜美,讓人感到無比溫暖。感謝王醫師及時專業判讀與精湛的醫術,謝謝許醫師為我選用適合的免疫和化療藥物,謝謝陳醫師視病如親的溫柔,真的很感謝台大醫療團隊,謝謝你們!雖然目前仍和病魔對抗中,但是我不怕,我有信心,我一定會戰勝的。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伴巴金森氏症夫抗病21年 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是最溫暖後盾
中秋節那天,我告別了結褵30年,罹患巴金森氏症21年的老公。我們何其幸運,在罹病第10年,因在台大醫院做深腦刺激術DBS治療而認識神經部戴春暉醫師。這十多年來,我們的醫病關係,似乎已經變為朋友,而且是老朋友了。十多年來,我們每3個月一次,遠從南部嘉義北上回診。每一次,您總是以一貫的溫柔和善對待我們,甚至為了誘導沉默不語的外子開口說話而與我們閒話家常,即使上午診看到下午了,您依然毫不馬虎,細心問診、調整藥物。尤其最後這半年,他先是因跌倒致顱內出血而昏迷,再則因嚴重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最後因氣胸膿胸離世。在他每一個危急時刻,當我向您求救時,您總是溫暖的神救援,做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給我們最中肯、最適當的建議,即使我們所遇到的難題與巴金森氏症無關,亦然。甚至將心比心的叮嚀我要記得照顧自己。這漫漫長路,因為有您耐心、細心的診治與暖心、佛心的幫助,讓我們感覺您始終與我們一起並肩作戰,使我們能更有力量、更勇敢的對抗病魔。對您的感激之情,絕不會因外子的離世而稍減。也但願有朝一日,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有能力為您效犬馬之勞,回報您的恩情於千萬分之一。謝謝您,親愛的戴春暉醫師!
-
2023-11-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不同宗教的籓籬。→想看本文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希望這三位老人的由衷之言,可以推動台灣社會以更寬闊的胸襟,容納異己,促進台灣社會的祥和團結。有幸拜讀盧俊義牧師的大作「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看到牧師如何與神父、修女及法師共事,感佩萬分。本人出身佛教家庭,卻因為祖父幫我報戶口時,戶政人員為我命名「榮基」,讓我也肩負了要「榮耀基督」的任務。使醫師出身的我,在台大醫院擔任副院長時,受到基督教的馬偕醫院董事們的接引,走入推動「安寧緩和醫療」之路!從事榮耀基督的神聖工作。又因為我內人周照芳,台大醫學院護理系出身,多年擔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及恩主公醫院護理副院長,使我一路尊重護理師、醫院行政人員及各種醫事人員。也一路上受到他們的支持與協助,做事更為順暢。照芳更能尊重與善待各科室及行政人員。讓行政單位與護理部,充分合作,為提升醫院的服務品質而賣力!受到馬偕醫院從事安寧服務的醫護人員的感召,讓我學習馬偕博士服務台灣的精神。我有幸於1957年,進入台大醫學院醫科當學生。大三時受到慧矩創辦人周宣德老師的感召,開始學習正信佛教。畢業後接受周老師的邀請,成為慧矩的無薪兼職人員。又由於慧矩出身,進入台大醫院工作的同仁的敦促,在台大醫院創立慈光佛學社,並開創往生助念室,傳到台灣大小醫院。慈光佛學社與其他醫院的佛學社交流,創辦了「佛教醫師人員聯合會」,成為首任會長。後來聯合會創辦「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後改名「佛教蓮花基金會」,被推為創會董事長。「蓮花基金會」走入推動善生善終安寧緩和醫療的行列。在三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合作努力下,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的成就,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亞洲居首位。在恩主公醫院服務時,我與內人,對各科室、各行業的同仁都一視同仁,也因此大家都能努力合作。我們在1998年,應台灣駐河內大使館的要求,開始與越南河內的越德醫院合作,提供該院各類醫事人員及行政人員的訓練。能夠獲得院內各個單位同仁的熱心配合,努力完成賦予的任務,培訓效果良好,大大提升該院的品質。終於在2010年,獲得越南衛生部頒發「國際人民健康奉獻獎」。醫院很多同仁,都成為我們的好朋友。至今都能在LINE群組中,噓寒問暖、互相關心。有一次到安寧病房探視一位我的同學,看到他兩手空空,在獲得嫂夫人同意後,我取下手腕上的念珠,掛到他腕上。病人安詳往生後,夫人及兩位女兒,每年年終都會做很多念珠,送給蓮花基金會,當做年終晚會的禮品,並且每年捐款贊助蓮花基金會!我也因為能夠親近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院長,亦師亦友,讓我學習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更能體會到耶穌為信徒洗腳的偉大精神。蘭院長退休後回英國,我與內人有幸到倫敦郊外的「蘭寓」拜訪他。黃昏時,他帶我們到一家中餐廳用餐。飯後,他說:「我是地主,這餐要由我請客。」我說:「不錯,您是地主。但是您已經退休,我還沒退休,所以這餐費,應該由我負擔。」終於說服了蘭院長。靈性關懷是安寧療護的重要工作,而專業的臨床宗教師更是其中重要的一員。蓮花基金會自 1994 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佛法與臨終關懷的結合,每兩年舉辦一場「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並從 1998 年起積極從事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研究與培訓。蓮花基金會「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在北部有台大醫院、南部有大林慈濟醫院,南北共同專責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第一線末期病人靈性照護工作,期盼禆益更多病人及家屬。參與培訓的學員,除了法師以外,也有修女。招募法師,給予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的訓練,讓她們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團隊,是佛教史上的創舉。延伸閱讀: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2 醫聲.醫聲
好可怕!沒做「這件事」,心房顫動病人數日後竟中風!
「沒想到這名病人不過停藥數天,竟然就中風!」在台灣某醫院,有一位心房顫動病人因打算接受健檢、大腸鏡檢查而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這種藥物主要用來幫助病人預防中風悲劇,沒想到停藥數日後,這位病人竟然就中風了。這個醫界內部消息令許多醫護人員、健檢人員十分震驚,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惠君表示,她聽到這消息,也深受「震撼教育」。「停用抗凝血藥物時間,越短越好!」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邱昱偉指出,當心房顫動病人一停止使用抗凝血藥物,隨時可能中風,過去接受手術或需要進行大腸鏡等侵入性檢查的病人必須在手術、檢查前停止用藥至少五天,以免產生出血危機,但這樣做,會導致中風風險上升,隨著新型抗凝血藥物的問世,目前停藥時間已可縮短為兩天,即使如此,停藥相關風險還是值得關注。黃惠君強調,從這上述事件可了解,對心房顫動病人來說,服用抗凝血藥物防止中風,是非常重要的防護措施,一旦沒有持續用藥,便可能發生嚴重後果,但如果因為健檢、手術等因素而不得不暫時停藥,就要隨時留意中風警訊。心房顫動可能毫無症狀,靠詳細檢查才能揪出「心房顫動有哪些症狀、危險性?」、「為什麼心房顫動容易引發中風?」在聯合報日前所主辦的「揪出破『顫』‧放心生活」心房顫動衛教講座當中,黃惠君與邱昱偉皆針對這些議題進行說明、解釋。黃惠君表示,心房顫動症狀包括心悸、無力、容易疲憊等,常見症狀也包括心律不整,有時透過在家自摸脈搏或使用智慧裝置、Apple智慧手錶等,可發現心跳異常,此時可進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以釐清心跳異常是否是心房顫動所引發的心律不整,不過心房顫動病人「也可能毫無症狀」,導致民眾、病人輕忽嚴重性。黃惠君解釋,心跳異常不見得就是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也不一定是心房顫動造成,目前若要揪出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檢查為心電圖檢查,而診斷心律不整的方法則包括數據紀錄器、7天心電圖紀錄器與植入式心臟監察儀等,出現心跳異常、心律不整症狀,須及早進行診斷,才能揪出真正病因,以免延誤治療而造成重大悲劇。避免中風悲劇,可以這樣做!「心房顫動病人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年長者更要特別留意心房顫動風險!」邱昱偉解釋,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臟血液流動不佳,當血液流動不好,便容易形成血栓,也就是血液容易凝結成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動阻塞血管,便形成中風,如果是腦部血管阻塞,就是腦中風,或者也可能引起腸中風、腎臟中風與肢體中風等嚴重併發症,而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對減少中風風險很有幫助。邱昱偉提醒,當心房顫動病人出現中風跡象,重要警訊、重點可用「FAST」來記憶,F是指Face,也就是臉,代表可請疑似中風病人微笑,「觀察微笑或面部表情是否左右對稱?」,A是指ARM,也就是手臂,此時可請受試者「雙手平舉,觀察一隻手是否無力下垂?」,S是Speech,就是說話,代表「觀察說話是否清晰、完整?」,再來的T是Time,也就是時間,建議明確記下症狀發作時間,立即送醫,以把握急救黃金三小時。使用適合抗凝劑 用藥更安心另外,黃惠君分析,醫師治療心房顫動時,除了用藥或用電燒、置放節律器等方式控制心律、心跳,使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中風也是關鍵環節。但要留意的是,使用抗凝血藥物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邱昱偉進一步提醒,新型抗凝血劑的出血風險比較低,且與傳統抗凝血劑相比,有不需要血液監測凝血指數、不易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不需經常調整劑量等特點,不過病人需定期監測腎功能。他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擅自停藥,否則體內藥物濃度忽高忽低,就會失去保護效果,導致中風危機隨時出現。提高危機意識,就要把握「心房顫動543」原則!黃惠君、邱昱偉不約而同呼籲,民眾若把握「心房顫動543」原則,便有機會遠離心房顫動所帶來的重大威脅,其中的5代表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心房顫動五大好發族群,4代表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與呼吸急促等心房顫動四大有感症狀,3則代表心跳忽快忽慢、忽大忽小與忽強忽弱等三大心跳指標。兩位醫師也再次強調,病人若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尋求心臟專科醫師診治,安排進一步心電圖等檢查,同時及早展開治療,才能減少中風與其他嚴重併發症風險。
-
2023-11-21 醫聲.健保改革
解缺藥危機 健保署列4點擴大首發新藥優惠/藥價改革2
健保署規畫二代健保開辦以來最大規模藥價改革,為解決缺藥問題,研擬擴大首發新藥藥價優惠,針對製造新藥、台灣自行研發新藥、國際上市許可2年內藥品、製造十大醫藥先進國核准上市滿5年但台灣仍屬新成分等4類藥品藉以鼓勵本土製藥產業,並針對首2張取得剛過專利期學名藥藥證的藥廠,提供高於原廠藥一成的核價。醫界憂心,此舉有違引進學名藥目的,恐會排擠其他醫療服務,政府若要鼓勵產業發展,應以健保以外的預算挹注。病團則表示,政策實施後學名藥、生物相似藥收載機率提高,應推動差額負擔,才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做法。4條件藥品比照首發新藥核價 解缺藥危機過去即使是在台灣研發的新藥,如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研發的罕見疾病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因市場考量及為先取得FDA核可,以加速在台藥證審核等因素,多選擇先在國外上市,再回台上市,未來健保署針對此類藥品,將視為在台首發新藥給予優惠核價。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說,給予在台製造藥物優惠藥價,能解缺藥危機,提升國內的製藥量能,台灣就不必受制於國際供應鏈排序,當國人有需求時,能夠及時因應。健保署擬擴大台灣首發新藥定義,未來國內製造新藥,即使先在國外上市,只要2年內回台上市,也能比照在台首發新藥給予藥價優惠;十大醫藥先進國核准上市滿5年,但屬國內新成分的在台製造新藥,亦比照首發新藥核予藥價。另外,為鼓勵國產藥品,若學名藥在國內製造,前二張取得藥證者,核價可比原廠高出一成。上述項目需修訂「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目前修法作業中,預計年底預告,明年上半年正式實施。學名藥核價恐高於原廠藥?醫院代表、病團:應以其他預算獎勵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表示,衛福部以藥價優惠鼓勵本土藥商,確實立意良善,但也不宜「鼓勵過頭」,台灣藥品研發能力差,新藥多為國外原廠研發,台廠能做的範圍以學名藥為主,若學名藥支付藥價高於原廠藥,墊高國內藥價,在健保總額制度下,恐會稀釋其餘醫療服務點值,建議政府以公務預算獎勵藥廠,不要占用健保資源。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也說,台灣藥業確實需被支持,但使用學名藥本意是降低藥價負擔,若核給高於原廠藥的藥價,與目的有違。政府輔助產業發展應以其他預算支持,已經緊繃的健保財務,新藥、生物相似藥、學名藥都要納保,未來健保財務恐難承擔。台灣製藥公會常務理事陳誼芬說,以藥界立場對政府鼓勵台灣製藥產業發展樂見其成,且製藥如國防,國藥國產才能確保國安。「面對高昂藥價,應以多元藥品策略降低藥品負擔,多元收費模式也要納入考量。」劉桓睿說,健保今年起開始給付生物相似癌藥,在制度鼓勵下,未來健保收載的生物相似藥、學名藥愈來愈多,政府應做好衛教,讓民眾了解藥物選項差別,且應推動「差額負擔」,讓經濟能力允許、對生物相似藥有疑慮的病患,能自付差價使用原廠藥,病友擁有選擇權,才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用藥決策。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說,愛用原廠藥是人性,並非療效問題,而是偏好問題;藥品差額給付爭議處是健保法中未賦予法源,但也未明文禁止,建議健保署透過試辦計畫,徵詢社會意見,研擬未來全面實施可行性。(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文鍾日行萬步!適度運動及良好飲食控制保持身心健康
國際級心血管權威陳文鍾去年8月出任桃園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現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歷任台大醫院急診部、心血管中心主任,署立桃園、新竹醫院院長及羅東博愛醫院院長。在台大時,他開創了多項心臟內科首例手術,發表300多篇心血管相關論文,為醫療、醫學研究和醫院管理樹立了典範。引進自動電擊器AED陳文鍾師承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專攻心臟科,他的心臟醫學之路就此開始。在台大服務期間,陳文鍾創造了台灣醫療史上多個重要里程碑。1987年,他執行台灣首例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1995年,成功為患者植入台灣首例心臟去顫器;1998年,引進台灣首套自動電擊器AED,提高外院急救成功率;2002年,完成台灣首例雙心室心律調節器治療心臟衰竭;2004年,開創低溫治療新時代,對心跳停止急救昏迷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為挽救生命做出重要貢獻。在學術方面,陳文鍾在心肺復甦和心律不整治療的研究有深遠的影響,發表超過33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8800次,還栽培4位博士生,持續推動台灣醫學界的發展。2022年,陳文鍾自台大榮退,在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力邀下出任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在陳文鍾的領導下,為敏盛設立目標打造成廣受桃園居民信賴的醫院,敏盛醫療體系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鼓勵醫師提升專業陳文鍾提出了幾個關鍵方向,首先是加強團隊合作,例如病人同時患有心臟病和腎臟病時,需透過多專科的協同醫療提供全面的照護;其次,鼓勵醫師不斷學習和提高專業水平;他促成敏盛醫院成為台大唯一的教研合作醫院,為區域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他特別重視即時服務和親切的服務態度,尤其在急診醫療上,要求更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照護。1995年執行首例心臟去顫器,是令陳文鍾難忘的手術。他說,當誘發心室顫動病人心跳停止,心臟去顫器自動感知心室顫動,從充電到發出電擊需8到10秒,在這段短時間內,他自覺「度秒如分」,心懸在半空中,直到儀器成功進行電擊,病人心跳恢復正常,全場歡呼時,才鬆一口氣,後來換下手術服,內衣褲都濕透,這說明進行可能致命手術時,醫師所承受的壓力及成功後心中的歡欣與成就感。尼采說:「毒(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陳文鍾相當認同,這句話是指當一個人經歷愈大壓力,許多壓力都已經不是壓力。他記得金門服役長途行軍時,腳底長水泡、胯下磨破皮,但經過訓練,這些壓力變得可以應對,這說明透過經驗和訓練,人們能克服困難,減少壓力感受。日行萬步紓解壓力重視健康生活的陳文鍾,主張適度運動和良好飲食控制,他每日會步行8千至1萬步,儘管工作繁忙,時刻提醒自己持續運動,並與太太一起在公園快步行走。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幫助他緩解工作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充滿活力應對挑戰。「作為醫師,要有高度專業、紀律和責任感。」陳文鍾強調,每位病人都應被視為親人,為他們奉獻時間和努力,尤其是對於困難病例更應如此,這是醫師的基本責任,體現在專業、盡責和全心投入。「因為一直忙於事業,因此對家庭有些虧欠。」陳文鍾說,他職涯後半段幾乎都擔任主管職,5個孩子都是太太照顧,然而,當孩子們長大後,他開始花更多時間與他們交流,提供孩子們寶貴的生活和職場建議,讓他成為孩子們的「超級顧問」,能夠在他們的學業和生活中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陳文鍾小檔案現職: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歐洲心臟學院院士美國心臟學院院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臟急重雜症經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衛生署新竹醫院院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要遵守醫師對生活型態和服藥的建議,可以和醫師討論,如果對第一位醫師的建議有疑慮,可以尋求第二位醫師的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6 醫聲.醫聲要聞
全球抗生素荒 美FDA積極鼓勵研發
全球抗生素欠新藥,引醫界恐慌!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任林錫勳表示,抗生素的銷售市場規模,遠比其他慢性病藥物來得小,且因抗藥性問題,投資報酬率難以確定,導致各界投入研發的意願大為降低,這是全球的困境。歐美20年前就呼籲重視抗藥性細菌的威脅,同時為了解決抗生素缺藥問題,並希望在20年內開發出20類新抗生素,美、英政府及私人基金會都將抗生素研發列為重點補助計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更積極,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FDA 2012年就陸續制定抗生素研發鼓勵政策,像提供額外5年專利專屬期、優先審查、快速審查等,對治療特定病原體嚴重感染抗生素也加速核准流程。今年9月,FDA公布的新指南草案中,「對於醫療需求未被滿足」、「人數較少」的病患族群,可有條件放寬用單一臨床試驗結果申請藥證,同時放寬藥物適應症核准,如有充分證據,便可同時批准藥物用於「兩種不同但密切相連」的適應症。盛望徽指出,希望國內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並研擬獎勵政策、配套措施。(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6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AI開創診斷治療新可能 及早預防、即時救命
今年生成式AI掀起新一波AI浪潮,全球醫療AI也蓬勃發展,AI不但成為了醫師臨床上的得力助手,更能在緊要關頭保住病人性命,從巴金森氏症風險評估、癌症預測辨識、拔管時機到心肌梗塞預警系統等,透過創新AI醫療科技應用,都開創出診斷及治療的新可能!本月底舉行的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帶來國內外最新醫療AI趨勢,不用特地飛出國,就能完整掌握國際間醫療AI最新發展動向。此次參展單位中,在個人健康管理與促進方面,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利用穿戴式裝置、行動裝置、環境智能裝置等各類設備,收集各面向的個人健康數據,接著再由醫院長期搜集的健康大數據,用於AI機器學習,建構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藉以判斷病患罹病風險及適合採取的相應處置。舉例來說,由病人的手部動作、步態、語調等資料,AI就可以有效評估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由此再進一步依疾病風險程度,給予病人量身定作的生活習慣調整建議。結合AI的醫療科技,也在各種診斷及治療場景中,發展出多元高效的應用。針對口腔醫療,北榮口腔醫學部團隊以核磁共振影像,結合AI輔助診斷顳顎關節疾病,得提升診斷準確度。亞東紀念醫院攜手合作夥伴遠傳、Intel、捷絡生物科技,共同建立「喉癌病徵辨識AI嗓音模型」,透過麥克風收集病患2至3秒的聲音,便能預測罹患喉癌機率,目前正在研發階段。奇美醫院開發「手術麻醉風險AI儀表板」,可即時在術前提供髖骨、腹腔、胸腔三類型手術的多種AI風險預測,其表現勝於現行國際上常用的ASA五級評估分數。而不僅用於個人健康管理、輔助診斷、手術風險評估等用途,身處急重症的臨床現場,AI更能發揮精準預測及即時預警的強大威力,與時間賽跑拯救寶貴生命!當敗血症、心肌梗塞、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急症發作時,黃金應變時間成為能否順利搶救關鍵。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與長佳智能公司,一同開發AI智能預警系統,鎖定凶險急症,打造「智抗菌」、「智救心」、「智護肺」等三項重症智慧醫療應變系統,為醫護人員提供早期預警,迅速啟動跨領域團隊及時介入,有助提升病人存活率。其中,「智救心」已通過FDA認證可上市,「智抗菌」預計在今年底前通過FDA認證。急性呼吸衰竭病患通常會接受插管治療,然而回復自主呼吸能力後,需將人工呼吸器移除,此時機至關重要,太早或太晚都可能拔管失敗、引發併發症。彰化基督教醫院開發「AIoT智慧聯網脫離呼吸器系統」,監測呼吸器中6個重要參數,並由該院累積超過7年的大數據,對照拔管成功率進行機器學習,藉此計算病患未來48小時脫離呼吸器的成功率,協助醫護判定合適移除呼吸器時間,預測成效達88%,目前已導入彰基醫療體系。至於住院病人的病危風險,醫院過往多由臨床警示系統、早期警示系統進行偵測,聯新國際醫院和陽明交通大學,則合作開發運用AI模型的「病危風險預測系統」,得以預測住院病人未來6小時內病危的風險機率,助醫護提前介入,目前上線近半年,已成功預測136名病患病危風險情形,讓院方即時完善因應。●展會名稱: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展覽期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展覽場地: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攤位數:約2500個●展覽特色:全球首創以醫院為主角的展會,預計有70多家醫療機構參展,參展商並有許多國內外科技大廠,將展出醫療科技應用佈局,不論產業人士或一般民眾皆適合參加點我免費索票,前進AI醫療最前線
-
2023-11-16 醫聲.醫聲要聞
抗生素缺藥+抗藥菌增,恐年奪3萬人命,政府推3措施因應
一名癌症病人花了上百萬元進行CAR-T治療,卻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2050年後,若抗生素抗藥性無法改善,每年將造成我國3萬3千人死亡,等同每5個死亡者就有一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是2021年肺癌死亡人數三倍之多,已成台灣隱形疫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政府,加速引進新藥、給予合理核價並支持國產藥物研發,以解決日益嚴重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對此,健保署及食藥署承諾,明年將進行新藥平行審查,盼縮短半年的審查期;另外,未來「國際上市許可二年內」、「已在十大醫藥先進國上市滿五年,但屬國內新成分」(NCE-2)的國產新藥可能採成本計價,希望鼓勵國藥國造。每年11月中是「世界抗生素週」,今年遇疫情解封,秋冬病菌來勢洶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疫後新威脅 抗生素缺藥解方」專家會議。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近年台灣醫院加護病房檢驗出抗藥性細菌的比率正逐年升高,例如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抗藥性從2014年六成三,成長到今年第一季八成,代表現在多數加護病房病患一旦感染這隻細菌,上述抗生素已失去治療效果,而感染重症病患每晚一小時給藥,致死率便提高一成,更凸顯對後線抗生素的迫切性需求。近年全球約有12張抗生素的新藥證,據食藥署統計資料,來台申請上市的卻不多,僅核准3張,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任林錫勳表示,「在台灣同步上市的『抗生素新藥』,佔全球比率不到一半!」,抗生素研發困難,且臨床使用時間短,國際藥廠投入的意願很低。另一部份是,台灣對抗生素引進或製造,缺少審查及核價上的誘因。王復德及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莊銀清都認為,台灣應有優先審查、綠色通道機制,可以拯救更多感染重症病人。對此,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均指出,兩署所攜手推動的平行審查機制,明年即將上路,屆時,新藥審查時間將可縮短約6個月,希望整體流程更順暢、更有效率。林錫勳也建議,應建立合理藥價,像有些在國外上市已久、卻沒在台灣上市的抗生素,現以十國中位數計價,價格明顯偏低,藥廠可能不願引入台灣,建議健保署應盤點具臨床急迫性的抗生素新藥,參考成本核價。此外,為避免藥品地板價讓藥廠退出市場,蔡淑鈴指出,不敷成本的廠商可向健保署提出調高申請,健保署三個月內將召開專家及共擬會議,若缺藥具急迫性會儘快生效,但調高價格後廠商也必須確保供貨無虞。專家也齊聲呼籲,國藥國造的重要性。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崇僖提醒,國產新藥送件申請數越趨減少,呼籲政府應正視國內藥廠生產新藥的困難,給予協助,例如延長NCE-2行政保護期、查登審查列為「優先審查」、縮小臨床試驗等。蔡淑鈴表示,健保署規劃擴大在台首發新藥定義,目前修法中,預計明年生效;未來「國際上市許可二年內」、NCE-2的在台製造新藥,將比照台灣首發新藥,有機會採成本計價。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詢顧問陳尚斌進一步建議,在台首發新藥定義應擴增至新給藥途徑、新劑型,更能鼓勵本土藥廠;甚至可編列專款鼓勵使用國內新藥。莊銀清也表示,優先使用的概念才能讓國產新藥發揚光大。新藥研發困難,老藥新用成為另一取得藥物的途徑,林錫勳指出,國外有不少舊成分經改良,降低副作用,並移除有害成分後,再次上市,像是抗生素Polymyxin B比傳統藥物降低三成七的腎毒性,但若要引進國內,又要重新申請藥證及臨床試驗,增加引進成本與障礙。王復德建議,老藥新用可以上市後追蹤臨床療效及副作用,取代臨床試驗,以減少生產成本與加速引進。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創新藥物現曙光 3罕病基因治療仍卡關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的療法,未來將是罕見疾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8月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還有去年9月取得藥證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和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的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等。「罕病病患、家屬都希望能盡快用藥,不然越晚接受治療,療效越差。」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無奈地表示,許多罕病病患越早接受治療愈好,避免功能退化到無法挽回、甚至死亡的地步;AADC缺乏症便是其中一種,救命藥基因治療去年7月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在台灣至今卻已卡關一年多。2010年,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研發出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胺產量,改善神經問題與運動能力,目前台大醫院已有30位病童因恩慈療法、臨床試驗獲得基因治療,去年7月更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基因治療在台灣今年一月申請藥證至今,仍尚未通過,接下來還要面對漫長的健保給付等待期,簡穎秀表示,病患家屬常常望藥興嘆,只能盡量維持身體狀況,等待未來使用基因治療的機會;目前全台共65位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5到10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人生有重新運轉的機會。簡穎秀建議,藥證、給付審查應考量罕藥的特殊性,加速程序,讓病患在惡化到無法挽回前,得到治療;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也說,新藥發展快速,價格昂貴,審查、給付制度應有所調整,如成立罕病藥物創新多元基金,先支付已獲藥證、正等待納保的罕藥,並有多元財務管道,健保與公務預算應該均納入。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AADC缺乏症平均壽命5年⋯罕病童等藥已1年 母:怕等不到藥
「很想要小太陽長大,但又怕到時還等不到藥物…」小太陽的媽媽哽咽地說,身為護理人員的她,知道孩子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立刻發揮專業找尋相關資源,「本來想說還好有藥物可以醫,可是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媽媽愈找愈失望。AADC缺乏症目前已有基因治療,可改善神經問題,使病患能抬頭、翻身、坐立、站立甚至走路,在歐盟已上市,但台灣仍在申請藥證中;由於恩慈療法結束,小太陽現在只能使用多巴胺貼片及維生素B6、葉酸,增加大動作肌肉的控制及穩定神經。有藥卻無法用,小太陽一家人從希望轉為失望,「懷孕時,哥哥十分期待妹妹的到來,可是生產後,我們一天到晚往醫院跑,連平常出門的機會都沒有,真的對不起哥哥。」小太陽的媽媽又是一陣悲傷,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小太陽,4歲的老大就委由外婆照顧,全家人分兩個家,媽媽留職停薪負責照顧,爸爸則排夜班,生活、工作、照顧病童,壓得人透不過氣。小太陽今年一歲半,出生兩個月後想要用力翻身卻無法,後來腳弓反張很厲害,有時候哭鬧不休;三、四個月時發現頭部控制不好,神經科醫師也開始覺得不對勁,最終五個月大被台大醫院小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確診為AADC缺乏症。AADC缺乏症是種先天基因缺陷疾病,當缺乏AADC這種酵素時,將引起病患嚴重的發展遲緩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病患平均5歲便因嚴重功能障礙而逝。最折磨人的是,病患會歷經長達數小時的雙眼上翻且肩頸肌肉痙攣(又稱眼動危象),小太陽平均每3到4天就會發作一次,一次發作的時間有時長逹6小時,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表示,期間孩子難以學習、進食甚至休息,需要家長全天候照顧。小太陽開始使用貼片治療,症狀有改善一些,也排了滿滿的治療復健行程,但簡穎秀說,這些僅能稍微延緩病況惡化速度,並非長久之計。「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趕快使用藥物,先有治療再加上照護,孩子的未來才可以期待。」小太陽媽媽無奈地說,這也是目前正等待罕藥給付的家長們最大的心願。
-
2023-11-15 醫療.呼吸胸腔
氣切、氣管內插管不同,醫師一張圖說分明!3情況評估氣切
今年70歲的李伯伯,因長期抽菸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近年飽受呼吸急促之苦,3周前因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治療後,李伯伯肺炎症狀有改善,但因肺功能受損而難以脫離呼吸器。醫師與家屬們討論,是否要讓李伯伯接受「氣切」?氣切 建立呼吸通氣捷徑「氣切」是「氣管切開術」簡稱,也就是在人體頸部氣管的位置做一個通向外面的造口,目的是建立一條呼吸通氣的捷徑。一般人體正常的呼吸路徑,是空氣經過鼻腔、咽喉、聲門、氣管,然後進入到肺部;在這過程中,空氣會被加溫及濕化,確保進入肺部的氣體有穩定的溫度和濕度。但「氣切」後,會改變空氣吸入肺部的途徑,會使上呼吸道無法發揮原有功能,所以除非是有其必要,否則醫師不會建議病人接受氣切手術。什麼情況下 需要氣切?醫師會建議病人「氣切」的原因:(1)病人有頸喉部腫瘤或感染且壓迫呼吸道(2)因呼吸衰竭接受氣管內插管,但卻難以脫離呼吸器時(3)因神經系統疾病,使得唾液或食物會反覆嗆入氣管,或咳痰困難需要頻繁靠他人抽痰氣切、氣管內插管差在哪在加護病房中,會有已接受「氣管內插管」的病人需要考慮是否氣切。因此了解「氣切」和「氣管內插管」的差異,有助於做出合適的決定。使用「氣管內插管」的管子長度約30公分,管子從嘴巴經過舌頭、口咽、聲門後放進氣管,因為舌根及口咽有豐富的神經分布,所以對氣管內管的留置會產生高度的不適感。相較之下,「氣切管」從頸部的氣切口直接放置到氣管內,除管子較短且比較容易固定外,它避開口咽部的敏感神經,可以降低病人不適感。此外,「氣切管」的更換較容易且安全,抽痰也較方便,發生管路相關的併發症也較少。一般來說,氣切算是相當安全的手術,但任何手術還是會有風險,這與病人本身的疾病有關,常見的合併症有皮下氣腫、氣胸、流血及感染等。另外,家屬會擔心在手術過程或術後病人會不會痛苦,其實在執行氣切時會使用麻醉,且使用氣切管的不舒服比使用氣管內管輕微,病人日後做呼吸訓練也比較安全。「氣切不氣切?」對病人家屬來說,常是一個困難抉擇的問題。民眾如有這樣的困擾,建議與經驗豐富的重症醫學及外科團隊充分溝通討論,在完整評估疾病狀態及判斷氣切的必要性後,即能做出適切的決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5 醫聲.罕見疾病
台灣推行「這檢查」幫小孩健康長大 東南亞國家超羨慕
隨著基因療法等創新療法的問世,讓部分罕病患者有了「治癒」的希望,不過基因療法所帶來的昂貴藥價,也在醫界、公衛界引起許多討論。在「亞太罕病組織交流會議-建構東南亞罕病網絡-台灣圓桌會議」當中,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指出,基因療法等創新療法的出現,像是「為罕病、多種疾病治療開一扇窗」,讓許多罕病患者、多種疾病患者得到治癒的機會,令人感到振奮,對於國際學者將基因療法藥價給付視為「投資」的看法,她也有獨特觀察。簡穎秀進行專題演講時提到台灣罕病治療的進展,她特別提及罕見疾病龐貝氏症病友洪聲平。她表示,台灣是全球首個推動新生兒龐貝氏症篩檢的國家,洪聲平受惠於政策上路前的先驅測試,檢出龐貝氏症基因變異進行治療。台灣全面實施新生兒篩檢後,這類基因檢測、基因治療模式,深獲國際社會的肯定,歐美各國也相繼跟進。另外,龐貝氏症第一代酵素補充治療,也是由台灣中研院士陳垣崇研發,洪聲平於藥物研發成功同年出生,得以藉藥物續命,至今已上高中就讀,「足見台灣罕病治療十年有成的傲人佳績。」簡穎秀解釋,事實上,基因治療不是只應用於罕病治療,現在也有基因療法針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進行治療,當研究人員發現特病基因與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有關,便研發相對應基因療程,進而降低病患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病患的生命、心血管健康也不再受到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威脅,由此可知,基因治療的應用範圍很廣,在醫療上有其深遠影響、價值。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則表示,多數罕見疾病是基因遺傳所致,藉由新生兒篩檢,讓罕病患者及早進入醫療系統相當重要。否則若疾病很有錢、能夠負擔昂貴藥品,缺乏完整篩檢制度,也難找出病人提供治療,或者病人確診時已錯過治療黃金時期。台灣很早就有高標準的新生兒篩檢計畫,這是領先亞太各國的優勢。(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14 醫聲.罕見疾病
台大醫簡穎秀:罕病患越晚接受治療 家庭、社會付出成本越大
談到罕病臨床上遇到的困難,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表示,在診斷部分,台灣新生兒篩檢涵蓋率雖高,但仍有家長因故不做,以及部分有治療藥物的疾病尚無篩檢方法;在治療部分,全球目前約6、7千多種已知罕病,但台灣公告僅242種,其餘還無法得到罕病相關資源。簡穎秀說,健保和罕病法讓病患在負擔小的情況下接受治療,但近年逐漸浮現出藥物可近性問題,肇因於罕藥治療發展快速,健保給付恐難跟上,且新藥長期療效尚不確定,費用高昂,將使整體經濟負擔變大,「整個環境看罕病治療的眼光變得不太一樣。」罕病治療研究未來將幫助其他疾病診治 需多元評估價值先前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終生只需一劑的藥物治療,要價4900萬元的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大眾討論,但簡穎秀解釋,台灣2300萬人,每個人只要花2塊錢,就能幫助罕病弱勢族群,且在研究罕病的過程中,也增進基因檢驗及治療技術,幫助其他疾病的醫療發展,未來可能會造福更多人,「以新冠疫苗為例,就是因為了解這些基因的技術,才能很快開發相關的疫苗。」她也表示,罕病患者接受治療,臨床上僅能驗證出壽命延長、運動功能維持、吞嚥和呼吸功能好轉等證據,卻可能忽略家屬照顧、社會投入的成本,「罕病治療價值不能只看數字的絕對值,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地方。」若罕藥無效,簡穎秀強調,基於藥物都有潛在風險,她絕對贊成不要繼續使用,但前提在於有效與否的定義,「有些疾病不要惡化就叫有效了,如果因要價不菲,要求病人進步到100分才覺得有效,實在強人所難。」所以建議應要多方討論,訂定合理的退場機制。罕病患晚接受治療 療效不佳對於罕藥取證、給付等待期長,簡穎秀以SMA的背針治療舉例,分享尚未給付前,病患和家屬常常焦急詢問「美國已經有藥了,台灣何時有?」甚至有剛出生即確診第一型SMA的小朋友,病程發展快速,坐不起來,只能躺著不動,無奈下開始跟家長討論如何協助小朋友安穩過完這生,即使4個月後有機會接受治療,也因這段等待期,用藥後療效未達預期。她建議,可比照英國、德國制度,藥物得到許可證一年內,先給付病患用藥,給政府、廠商一年時間議價,「畢竟這個藥可以用,不應該價格未談妥,就讓病人等待。」「我們要照顧弱勢,感激罕病患者對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的貢獻。」簡穎秀說,平均餘命增加,總體支出本來就會增加,罕病的花費成長應要一起成長,甚至給予更多資源,不能因為花費高,反而減少投注的資源。除了國際罕見疾病聯盟、亞太罕見疾病組織聯盟,東南亞各國也有意建立罕病東協網絡,簡穎秀表示,地理位置近,社會文化類似,有助於及時討論可能的共通問題,「泰國、菲律賓最近制定罕病法,後續就能依法行政。」臨床上,台灣還能提供罕病全人照護的建議,讓病患不僅得到藥物,也能搭配營養、復健,最大化療效;台灣領先20餘年的經驗,可提供他國參考,而台灣執行面的困難,則能借鏡他國,共同成長。
-
2023-11-12 醫療.心臟血管
天氣變冷、重口味飲食都可能讓血壓飆 台大醫教血壓監測「關鍵數字」
近期天氣明顯轉涼,臨床上觀察有20%患者血壓變高,且不少人會吃火鍋暖身體。不過,醫師提醒,要注意鹽分攝取,特別是血壓控制不好的民眾,更要注意。同時也要多補充水分,量血壓時如收縮壓超過140mmHg,且1周中有3到4天都是這樣,就要和醫師討論是否增加藥量;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建議將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較恰當。血壓高沒留意 恐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兼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說,天氣變冷,要留意血壓高造成心律不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狀況,近期在門急診都有觀察到相關狀況,整體約有20%的患者血壓變高,且往年溫度突然轉變時都是如此。量血壓時機 早上起床後1小時、晚上睡前1小時王宗道表示,量血壓的時機,在早上起床後1小時和晚上睡覺前1小時即可,如有清晨出門運動習慣的民眾,收縮壓超過標準就先不要出門,一但收縮壓稍微超過140mmHg,且1周中有3到4天都是這樣,可以跟醫師討論調整藥量,不用過度恐慌。血壓飆至180mmHg 立即就醫不過,王宗道也提醒,如果血壓飆升至180mmHg,且反覆測量都是這樣,就要立即到急診就醫;如介於140到180mmHg、沒特別狀況就持續觀察,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建議將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較恰當,尤其65歲以上民眾更要注意。重口味飲食可能影響血壓王宗道並表示,飲食方面建議,有些民眾喜歡在天氣變冷時,吃一些鹹食或重口味的火鍋等料理,鹽分可能影響血壓控制,要減少攝取,同時也建議多補充水分,並留意尿液顏色,如果顏色太濃代表水分不足。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正確量血壓時間為,休息至少5分鐘時再量血壓,同時量2次;量血壓的正確姿勢為,坐著、壓脈帶和心臟同高、靠背、不翹腳,同時留意「722(請量量)」原則,也就是1周量7天,並把2到7天數字平均、一天量2個時段,分別為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每次量的時候量2次,隔1分鐘量,並將數值平均,若是超過130/80mm/Hg就有可能高血壓;合併 三高、抽菸、年齡較高等,建議嚴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說,如血壓範圍在120/80-140/90 mm/Hg之間,為高血壓前期,表示較有可能發展成為高血壓,建議應立即改善生活型態,並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尋求醫療人員評估後續血壓變化情形。建議量血壓之前先休息5分鐘,保持心情平靜,並注意: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量測血壓後應做紀錄;若血壓超過140/90 mm/Hg,建議應與醫師討論如何追蹤及是否治療。正確量血壓「722(請量量)」原則:1周量7天,把2到7天數字平均;一天量2個時段,分別為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每次量的時候量2次,隔1分鐘量,並將數值平均。血壓值如何解讀.血壓範圍在120/80-140/90 mm/Hg之間:高血壓前期.超過130/80mm/Hg:可能高血壓.血壓超過140/90 mm/Hg:與醫師討論追蹤治療※合併三高、抽菸、年齡較高等,建議嚴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9 焦點.杏林.診間
水腦症又染疫昏迷,竟能撐過手術復健!「仁心良術」指引才有重生之路
去年父親節,外子被送進台大醫院急診室的重症病房,初判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腦膜炎」。因為癲癇發作昏迷,進入加護病房內科治療,再轉復健病房做長期療養。腦傷未癒的外子,病況時好時壞,昏睡時間愈來愈久,住院醫師安排腦症相關會診和檢查,進一步確診是「水腦症」。家人心知若不盡速開刀引流,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台大醫院腦部外科主任王奐之,在繁忙行程中,毅然排出時間開刀救命。因為初聞手術要做「插入」體內的引流管,我們家屬在質疑和煎熬中,經過王醫師專業、冷靜的解說後,準備手術的前夕,外子卻感染新冠肺炎。手術延後,染疫確診讓昏迷指數不樂觀,住隔離病房的第八個凌晨,昏迷中的外子被送去開刀房做緊急手術。外子接受「腦室腹腔分流管植入手術」,第二天醒後,撐過長達數月的復健生活。幾次回到台大做追蹤,王醫師無微不至的親和問診,總讓我們感到安心。外子現在一切安好,還參加「網紅特訓班」,活蹦亂跳的模樣,很難想像術前昏迷的病況。回首來時路,生命最關鍵的時刻,因為王醫師「仁心良術」的執刀和指引,外子才得以跳脫黑暗的幽谷,走上重生之路。謹此向王奐之醫師致意:有你真好。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11-09 醫療.新陳代謝
網購瘦瘦筆合法嗎?「網路賣藥」亂象在那些藥品?食藥署、地方衛生局與電商平台協力捍衛民眾利益!
俗稱「瘦瘦筆」的糖尿病治療針劑,令許多減重族趨之若鶩,各電商平台也引起搶購,衝擊糖尿病患者用藥。不過,由於此針劑是處方藥,目前有賣家在電商平台上,以「胰妥X」、原子筆配件等名稱「鑽漏洞」疑似兜售,衛福部食藥署與地方衛生局合作,全盤檢視是否有不法情節。網路違規藥品:減肥、壯陽藥最多亮眼的外觀、美滿的性生活,幾乎是現代人共同的追求,陳惠芳指出,2022年有1575件網路藥品違規,當中有1152件屬於無照藥商;今年上半年則有820件、無照藥商567件,以減肥藥和壯陽藥為大宗。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說,許多民眾想減肥,或有壯陽需求卻不敢啟齒的男性,會私下嘗試從網路找尋「自救」方式,不肖業者用廣告鼓吹吸引,恐讓民眾落入購買到偽藥或禁藥的陷阱中。黃國晉表示,改善勃起功能障礙,最常見服用威而鋼、犀利士等藥物,不少民眾不敢就醫而會尋求偏方,像印度神油、網購藍色小藥丸等,因藥品來源不明,可能摻雜雜質,恐對身體造成傷害。來路不明的減重藥物,也可能造成腎臟等身體負擔。黃國晉說,有些民眾會購買宣稱可以降低體脂肪的健康食品,但如果目的是為了減重,「吃健康食品是絕對都沒幫助的」,減重仍建議尋求正規管道,多運動或找營養師調整飲食,以及尋求醫師協助。食藥署攜手電商合作,防堵網路賣藥亂象台商林先生長期每周注射一劑「易X糖」控制血糖,但去年「瘦瘦筆」因減重者囤貨而一度缺貨,導致健保給付每支1000元飆漲至9000元、1萬元。看準龐大的「瘦身商機」,不少賣家在電商平台或臉書等通路,疑似以「胰妥X」、「原子筆配件」等名稱兜售瘦瘦筆,以此規避違法在網路上販售藥品。這類賣場僅以文字暗示該賣場有賣瘦瘦筆,照片則是搭配刊登一般原子筆,或是用馬賽克遮蔽Ozempic字樣,暗示意味十足。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歐盟發現Ozempic注射筆偽藥,經查國內目前有核准相同英文品名的藥品許可證,但這款偽藥並沒有中文標示及許可證字號,非屬我國核准藥品,其療效及安全性未經確認,使用後可能產生危害,請民眾不要自行從國外網路或其他通路商購買該產品。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指出,在網路上販售的藥品,定期有計畫請地方衛生局上網巡邏,實際購買產品,釐清業者是否違法。陳惠芳說,如果發現電商平台有販售情形,會請業者下架,因賣家可能不清楚是藥品,未來會加強教育訓練。目前與電商平台召開會議,擬定2套管理機制:一為上架之前提醒賣家確認,有些產品屬於藥品,不能在網路販售。二是與平台溝通特定關鍵字、近期常見的違規關鍵字,並請平台主動下架產品。民眾如果自行賣藥,最重依法可罰200萬元實際檢視電商平台販售情形,以瘦瘦筆的情況為例,截至昨天傍晚,許多賣場都已將該產品下架。陳惠芳提醒,民眾切勿將個人自用藥品於網路販售,除涉違反藥事法第27條規定,可依同法第92條規定,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倘屬販售或意圖販售未經我國核准之藥品,亦涉違反藥事法第83條規定,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9 醫療.心臟血管
作家范疇猝逝/四大高危險群要小心 飲食注意這種營養素
【編按】知名政略作家范疇本月6日凌晨1時4分因心血管病發,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壽68歲。由於事發突然,消息一出,震驚各界。以一曲「燒肉粽」紅遍全台的歌手郭金發,三年前在舞台上表演拿手歌曲時,突然倒下,送醫後被判定心肺衰竭猝死。這一幕令人怵目驚心,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猝死發生率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澳洲,每10萬人就有51人。心臟是人體唯一沒有休息時間的器官,每人每天平均跳動十萬下,一生約跳卅億下。心臟一旦喊累,暫停片刻,醫學上稱為「心臟驟停」,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心臟驟停後,人體失去意識、呼吸異常或中止,最常見的是「猝死」。心臟驟停而猝死的案例,高達七成因心臟疾病引起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短時間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所致,又稱為「心因性猝死」,每年約一萬七千多名病例,一旦發生,僅百分之五可能逃過死劫。防猝死 四大高危險群要小心王宗道表示,心因性猝死有四大高危險群,分別為心血管疾病、心肌病變、心臟功能先天不佳、曾有昏厥經驗等,其中心血管疾病最具關聯性。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最近一次排名高居第二位,凸顯心因性猝死不容小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導管室主任廖敏村說,心臟驟停後,心臟數分鐘內可能壞死,腦部則在四分鐘內受損,十分鐘以上出現缺氧性腦病變,即使救回也恐成為植物人。根據文獻,若能在一分鐘內給予電擊,急救成功率高達九成,救援時間每少一分鐘,急救成功率以每分鐘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遞減,只要立即電擊,患者幾乎不會出現後遺症。政府近年在許多公共場合廣設傻瓜去顫器之稱的AED,已設置一萬一百卅一台,密度僅次日本、美國。心臟驟停 為何一定要電擊去顫?廖敏村解釋,心臟驟停前,心臟狀態多為突發性心律不整,換言之,就是心臟亂跳,最常見的是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其中心室頻脈最為致命,目前改善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到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電擊去顫,同時施行心肺復甦術(CPR)。48歲孫姓病友,曾在幾年前突然心臟暫停,所幸在醫院,一旁就有AED,被緊急救回。他動了三次手術,其中一次在體內植入去顫器,他說,因為心臟裝了去顫器,被醫師叮囑不能太常發脾氣,對他是修煉,他因此少罵青春期的兒子。廖敏村說,對於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反覆出現持續性心室頻脈,或罹患其他猝死機率高的疾病,經醫師建議都可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儀器自動偵測心律不整,在患者所需時給予「救命一擊」。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言彬表示,體內去顫器被視為預防猝死的最後一道防線,雖能給予救命一擊,但必須配合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才能維持心臟功能。成人鹽分攝取 超過五成男性超標工作繁忙、三餐不定、外食,沒有運動習慣,導致心血管疾患愈來愈多,台大醫院營養師詹貽婷說,外食最怕攝取過多鹽分,不僅傷害心臟血管,連帶腎臟、肝臟、腸道都受影響,建議成人每天最多攝取六公克鹽,但國健署調查,我國成人鹽分攝取普遍過量,男性超標比率更超過五成以上。國人最常見的「壞習慣」就是喜歡加調味料,炒飯雖好吃,但可能讓一餐鈉含量超標,建議吃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食品。詹貽婷說,一碗白飯鈉含量約3到26毫克,若換成薄片白土司,兩片就高達266毫克,泡麵一碗鈉含量可達1200毫克,吃下一碗,等同吃下每天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詹貽婷強調,低鈉並非「完全不攝取鈉」,鈉是人體不可缺少,但過多會造成器官傷害,避免心血管疾病,建議可找營養師諮詢,或減少加工食物,多吃新鮮食物,降低鈉攝取量。
-
2023-11-06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受損5危險因子!吃對食物很重要 洋蔥、牡犡10種天然食材助護心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及其他周邊動脈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每年台灣地區十大死都有多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5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血管受損5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他舉例,人體血管分靜脈與動脈,動脈主要是加壓力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含氧量比靜脈還高,壓力也比靜脈高。在疾病的呈現上,常聽見動脈血管硬化,而非靜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也在此。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係其餘4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2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1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2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吃對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既然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以下10種天然食材中,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綠燈食物。1.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鉀促進神經感應與肌肉收縮,使心臟規律的跳動;維生素C的高度抗氧化活性,能預防血管壁硬化、心臟疾病發生,至於膳食纖維(比如蔬果、燕麥、全穀類、藻類)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最好吃三份深綠色蔬菜。2.小麥胚芽、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鎂、維生素E與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保護身體組織不受自由基破壞,預防血管病變。鎂能調節心臟律動,使心肌舒張,擴張冠狀動脈。維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動脈硬化。3.海帶除低脂外,有β胡蘿蔔素、鈣與碘。鈣可降低吸收膽固醇和降血壓,碘能抑制甲狀腺亢奮,防心跳過快。紅藻中蝦紅素也能延緩血管老化。4.香菇味甘性平,香菇有多醣體、維生素B與維生素C。多醣體易吸收,能降血壓、膽固醇,維生素B包括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與B12 等,供應新陳代謝的能量,保護心臟。如果罹患痛風,應減少香菇的攝食量。5.洋蔥洋蔥含有多種硫化物、硫胺基酸等營養,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舒張血管,發揮預防心血管病功效。6.紅麴含可以抑制膽固醇生成的物質及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能維持膽固醇平衡。避免與葡萄柚、紅黴素等同時食用,避免生成更多膽固醇。7.黑木耳有補氣效果,含有胺基酸、膠質與多醣體,能降低膽固醇,清除血脂在動脈壁沉積,阻止血管增厚、硬化或鈣化,並改善高血壓症狀。8.深海魚如秋刀、鯖魚、鮭魚。魚肉中的DHA是ω-3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或減少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硬化。EPA也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加強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防止腦血管栓塞與心肌梗塞。9.牡犡味澀微寒,跟墨魚、花枝與蝦子相比,牡犡的膽固醇含量較低,ω-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抗血栓,保護心血管,建議一餐的量不超過65公克(約8顆牡犡),如果那餐吃8顆牡犡,就不要再吃肉。10.番茄性微寒,果肉中有抗氧化的「茄紅素」,能消滅人體內的游離自由基,預防血脂凝結造成心血管阻塞,降低中風的危險。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透過檢測血管健康,如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等5種方法檢驗,可知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警示作用。檢測多採自費,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血管硬化並非一日造成,長時間不運動、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都是高危險因子,若是有家族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格外需要定期檢查。如何改善心血管疾病?你該做7件事1.充足的睡眠。2.舒緩身體及心理壓力。3.戒掉抽菸惡習4.多蔬果、減少紅肉及蛋黃攝取。每餐七、八分飽就好5.培養每日運動習慣。6.控制三高,已有三高應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控制。7.女性腹圍保持80公分以下,男性保持在90公分以下。【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1 醫聲.醫聲
楊瓊瓔多位立委推國中男生HPV公費疫苗政策,侯友宜也按讚
「男生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不只會得口咽癌,還可能得肛門癌、陰莖癌,好可怕的!」立法委員楊瓊瓔、林為洲與張育美國會辦公室於今(31)日舉辦「政策防癌,守護未來」推動國中男生HPV公費疫苗政策公聽會,楊瓊瓔談到HPV所帶來的種種癌症威脅,憂心忡忡,她也在臉書強調國中男生施打HPV疫苗、男女健康平權的重要性,連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也來回應,且深表認同。預防重於治療,疾病防治不應存性別差異!過去,許多人認為,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只與女性子宮頸癌有關,事實上,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也可能讓男性罹患口咽癌、肛門癌、陰莖癌等多種癌症與菜花等性病。在這場政策公聽會當中,楊瓊瓔表示,研究發現,新型HPV疫苗除了可以保護女姓,也可以保護男性,目前國際建議HPV疫苗的黃金接種期為9到14歲,希望我國也比照國際建議標準,針對國中男生、女生提供公費HPV疫苗施打。「預防重於治療!疫苗施打政策,不應存有性別的差異!」楊瓊瓔強調,目前全球已有58國將男性列為HPV疫苗公費施打對象,全台則有嘉義市、雲林縣補助男生施打HPV疫苗,但若要政策完整落實,應由中央統一提供,讓全國的國中男女都可以施打HPV公費疫苗。中央政府要趕快匡列預算,以保護孩子、國人健康!及早注射疫苗,才能減少未來醫療、社會成本支出「現在給孩子打疫苗,是預防和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指出,進行疾病成本效益評估、分析時,不能只看當下數值,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型態已有轉變,如果在很年輕時反覆感染HPV,到了50歲後,身體免疫力下降,癌症可能就會出來,這時,不只醫療花費,勞動力與社會、家庭成本的損失,就會非常龐大。因此,婁培人認為,政府若要評估HPV公費施打效益,除了醫療花費,也要將勞動力損失、社會與家庭成本納入評估,呼籲台灣如果現在不積極預防,未來台灣因HPV相關的癌症發生率將更高,也將有更多人受HPV傷害。台北市聯合醫院小兒感染科吳宗儒主治醫師指出,國中男生、女生在性生活尚未開始前就施打疫苗,不僅可保護未來伴侶,也可保護自身健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也提到,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每人一生都要接種一次HPV疫苗。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多數家長在HPV認知上比較重女輕男,風險認知比較偏重女生,建議應加強衛教推動,才能減少民眾錯誤認知。病團建議:調整菸捐,可作為公費HPV疫苗財源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國健署明(113)年將討論菸捐調整事宜,如果將調漲菸捐後的收入做為HPV公費疫苗施打財源,不僅可減少青少年和男性的吸菸率,還可以降低醫療資源耗費,更能幫助降低HPV相關癌症發生。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針對專家提出的建議會慎重評估;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目前政策沒有預設立場,在政策執行上確實因資源有限有分配上的考量,未來會針對HPV兩性衛教加強溝通,提高HPV相關的健康識能。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1 醫療.呼吸胸腔
空汙會增加4類疾病的風險?為了呼吸健康,醫師建議可從這5點做起!
研究發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二氧化氮和臭氧,會造成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和肺癌等肺部傷害。常見的空氣汙染來源,包括交通工具廢氣、石化燃料燃燒、工業排放廢氣、稻草或垃圾燃燒、宮廟和餐廳排氣等。關於「呼吸」的小知識●人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一個人在平靜時平均每分鐘呼吸7-8公升空氣。●運動時則高達40-50公升的空氣。●空氣中若含有害物質,吸入時將造成肺部傷害。空汙引起的疾病有哪些?1.氣喘是因為呼吸道吸入像塵埃、黴菌、花粉等過敏原所造成的疾病,會造成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症狀。空汙會損害呼吸道表皮並引起發炎,促使過敏性氣喘加劇;空氣品質不佳時,氣喘患者急性發作、急診就醫和住院的情況會增加,且空汙的影響可能持續2到4天。2.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期呼吸道發炎,會造成咳嗽、咳痰、與呼吸困難等症狀,肺功能檢查會有吐氣氣流下降的情形。空汙會造成孩童肺部功能發育較差,也會加速成年後肺功能下降,當肺功能降到一個程度,就會造成呼吸困難。空氣品質不佳時,會增加這類病人急診就醫及住院、死亡風險。3.空氣汙染會增加呼吸系統感染的風險,包括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空汙使病原體更容易侵入和增生於體內,以新冠肺炎為例,許多研究發現,短期空汙暴露會增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風險,也增加新冠肺炎住院與死亡風險。4.空氣汙染為肺癌的致癌物,特別是含有高溫或燃燒不完全產生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可能造成基因突變,促進癌細胞的生成或增加其轉移能力。居住在高空氣汙染區的人,除了肺癌風險較高外,被診斷肺癌後的死亡風險也較高,手術後再次發病的風險也高。空氣汙染還會造成氧化壓力與傷害。為了健康,建議先從對於抗氧化有幫助的生活習慣做起:1.適度運動、均衡飲食、攝取適量蔬果。2.避開空氣汙染源,如交通繁忙的大馬路,尤其不要在馬路旁運動,避免吸入更多汙染物,遠離馬路100公尺,空汙濃度可下降4至5倍,也要避免待在汙染源的下風區。3.有肺病的人,可選擇一大早空氣較好時出門運動,戴口罩有助於減少較大顆粒性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4.無論是否在運動,建議盡可能使用鼻子呼吸,相較張口呼吸可減少吸入約一半的懸浮微粒空氣汙染。5.居家室內可使用含有高效能濾網(HEPA)的空氣清淨機來降低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如果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地方,本身又是呼吸道過敏、慢性肺部疾病、有家族遺傳相關病史的空汙敏感族群,可安排適當頻率的健康檢測,例如肺功能或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等,以早期診斷肺部疾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7 活動.精彩回顧
肺癌名醫蔡俊明談預防台灣新國病 10月21日上午歡迎聆聽
肺癌長年來都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有新國病之稱,由於早期沒有症狀,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好心肝診所特聘胸腔內科教授、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指出,臨床上發現不少患者沒有抽菸,也沒有家族史,建議民眾可以在30歲時就先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依據「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發現,台灣肺癌病人的樣貌,男女比幾乎相同,沒抽菸的比例約三分之二,有家族史的比例比抽菸者多一倍。蔡俊明認為,一般民眾也不能輕忽,而且應該早一點對肺部健康有所了解,之後進行追蹤時就能拿來比較,讓醫師更容易判讀。更多實用的資訊內容,蔡俊明將在10月21日(周六)進行好心肝大師講座,跟民眾分享肺癌的預防及治療,演講地點為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講座免費參與,歡迎報名參加。電話:0800-000-58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肺癌防治講座 「台灣新國病 沉默的殺手」,主講: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教授蔡俊明️時間:10月21日(六)上午10時至11時30分️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廳,台北市徐州路2號洽詢:0800-000-583️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nDYCgSeFwUSXeWnJ9
-
2023-10-15 醫聲.高齡社會
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新準則 依生物標記分0至6期
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新準則已開始使用。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特聘主治醫師邱銘章表示,相較於過往常見的臨床失智評估(CDR)1至3分期,現改以如癌症0至4期,將阿茲海默症也分為第0期至第6期,並佐以生物標記abcd系統分期,增加醫師診斷準確度。全台65歲以上長者,每4人就有1人有認知功能衰退情形。邱銘章指出,阿茲海默症屬失智症中常見分類,全球病例數普遍較多。而今年7月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公布了修訂版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準則,依患者認知或行為症狀、生物標記及基因等狀況進行分期。現階段阿茲海默診斷依症狀有無或嚴重程度區分,主要以「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及「及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針對患者記憶力、定向感、解決問題力等面向進行評估。從尚未出現認知或行為症狀的臨床前期,至後續開始有前驅症狀時屬於輕度認知障礙(MCI),再依疾病進展至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輕、中、重度阿茲海默症階段。邱銘章表示,相較於過往評估方式,新的阿茲海默臨床診斷準則,則使用類似於癌症臨床分期法,分為0至6期與abcd系統。其中第0期屬無症狀但帶有決定性基因,患者尚未出現任何症狀,但隨疾病逐漸進展,將會慢慢往第6期的方向依序調整。而abcd則為依據正子斷層造影(PET)「生物標記分期」,以4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初期、早期、中期及末期生物標記,對應患者大腦皮質的Tau蛋白堆積量。邱銘章說,目前神經內科臨床已經陸續開始使用新的分期方法,提供醫師及患者較準確的評估依據。對部分擔憂可能罹患阿茲海默或失智症的民眾,邱銘章表示,一般患者開始出現自主認知障礙時,普遍會有自覺,但若為他人客觀發現患者有認知問題時,反而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而民眾也可透過自覺記憶或認知衰退,或自覺個人表現比不上同齡者,又或是周邊親友確認有認知衰退等情形,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算,2021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有30萬多人,意味著每4名高齡者,就有可能有1人有認知功能障礙症狀。衛福部資料指出,失智症就醫人數也年年增長,自2016至2018年每年增長約1.75萬人。邱銘章說,目前阿茲海默藥物為症狀治療,以認知及精神行為為主。以在進入臨床前時期開始治療效果較佳,非藥物治療也同樣以臨床前時期治療,效果最佳。新阿茲海默症0至6期與abcd系統:第0期(無症狀但帶有決定性基因):臨床上無變化且生物標記仍在正常範圍,如自體顯性遺傳家族性阿茲海默症或唐氏症患者第1期(無症狀期):客觀認知檢測表現與同齡同教育程度者相同,亦無近期認知衰退或情緒行為症狀,但生物標記已開始出現異常。第2期(過渡期):患者有輕微可察覺的變化,與1至3年前認知或神經行為表現下降,且相關症狀持續長達約6個月,但對生活功能僅有最低程度影響。第3期(出現認知障礙與早期功能影響):患者客觀認知檢測表現異常,認知衰退主觀及客觀皆可證實。此階段患者生活仍可獨立自主,但須花費更多時間完成,相當於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CDR=0.5)。第4期(失智症合併輕度功能障礙):對應CDR1,相關症狀表現在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如做家事、照顧小孩、開車等,基本功能尚可自行完成。第5期(失智症合併中度功能障礙):對應CDR2,認知功能持續退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出現中度障礙,需他人協助。第6期(失智症合併重度功能障礙):對應CDR3,患者認知功能惡化,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出現重度障礙,須完全仰賴他人協助。自覺認知衰退評估:1.自覺記憶衰退2.過去5年內出現自覺認知衰退情形3.自覺認知衰退開始年齡在60歲後4.對自覺認知衰退情況感到憂慮5.自覺表現比不上同齡者6.周邊親朋好友確認個人有認知衰退情形7.擁有APOE4基因8.擁有其他阿茲海默症生物表記
-
2023-10-1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花蓮一待12年走不了!簡守信刀鋒帶情,一雙整形妙手為病患回春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因為愛看電視上的醫學連續劇,走上行醫這條路,不僅本業成就燦爛,還因為主持電視醫學節目而獲得金鐘獎,開啟反差極大的斜槓人生。看醫療劇 開始嚮往杏林小時候的簡守信,著迷電視台播出的美國醫療肥皂劇「杏林春暖」,開始嚮往杏林。念台大醫學系時,又喜歡上了美國影集「實習醫生」。「裡面的整形外科醫師太帥氣了」,近50年後回想,簡守信依然眼睛發亮:「手術成效立竿見影,跟我的個性一樣。」簡守信家族裡有一位叔叔是整形外科醫師,因此他也選擇整形外科為專科。在完成整形外科訓練升任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後,簡守信參加中沙團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義診,返回台灣去花蓮慈濟醫院支援,成為當時東部僅有的整形外科醫師。35年前的花蓮、台東醫療條件很差,綿延百公里的花東海岸,舉凡需要顯微手術做肢體重建的、唇顎裂的、車禍外傷的,吃檳榔得口腔癌臉上破一個大洞的,全都依賴簡守信的一雙整形妙手回春。他知道自己離不開了,支援任務結束,30歲出頭的他自願留在花蓮,一待12年。換位替病人想 刀鋒帶情整形外科常要面臨最衝擊的畫面,簡守信認為,醫者仁心,要能換位替病人多想一點,讓刀鋒常帶感情。因此,他的病人,傷口外觀少有疤痕;為公安傷者截去雙臂時多留一公分,保留肩膀關節,好在日後裝義肢謀生計;車禍中骨盆腔輾碎的少女,他竭力維持她雙腿血液通暢,好保住雙腿,走她還很長的人生路。從花蓮慈濟到嘉義大林慈濟再到台中慈濟,簡守信這40年即使多半是在院長、副院長的位置上,他最在意的仍是病人的需求和醫療的品質。他總說:「醫療是一項人文關懷的工作,不應該只以數字、商業角度來衡量成果;醫療是獻身的志業,不是單純的行業。」災難現場 領悟感恩惜福他身體力行,帶頭下鄉義診、街頭彎腰募款;也隨著慈濟全球賑災,領著醫療隊伍奔赴從九二一大地震到莫拉克風災以及海外的災難現場,幾乎無役不與。他不以為苦,反倒認為這一切經歷教會他感恩、惜福。簡守信相信「每個患者都有無限的可能」,這個信念在口足藝術創作家江永旭身上有相當戲劇化的展現。江永旭脊髓損傷,慈濟志工知道他的時候,他30多歲,已臥床12年,以同一個姿勢凝視著天花板,意志消沉。助口足藝術家 擺脫病榻簡守信堅持親自去江家檢視病人,評估江永旭還年輕、復健改善的機會高。經過努力,江永旭擺脫病榻,學習自力更生,終於成為口足藝術創作家,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未來。在一次訪談中,江永旭感性地說,簡守信到他家裡看診,他不知道簡的身分,「從枕頭上看得見他用毛巾、肥皂親手清洗我潰爛得體無完膚的兩隻腳,為我擦拭藥膏,我眼眶紅了。我已經放棄我自己,但一位醫師竟然這樣對我,讓我重新燃起希望。」斜槓主持人 獲得金鐘獎逾40年用「心」看診,深入病「人」甚至病「家」,簡守信積累滿腹真實故事。他想做「說書人」:「我不是說醫療教科書,我是闡述醫療故事的書。」2001年,簡守信開始公開說書,主持「大愛醫生館」衛教節目在大愛電視台播出,以淺顯易懂方式,透過媒體傳遞健康觀念,到現在已製播超過六千集,並於2014年獲得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簡守信建議年輕輩醫護人員下鄉,唯有親身走過才能理解病人的苦、了解社會基層的需求。如同年近古稀的他回顧當年:「如果我一直留在台北,沒走入城鄉生活,就無法將醫療帶入人心,我絕對會後悔。」簡守信已有四個孫子,笑說自己是要接小寶貝下課、餵飯、洗澡的院長阿公,也是仍忙碌著開刀、看門診、做行政的有理想、有抱負慈祥阿公院長。推己及人,他對於超高齡社會將來臨,主張「不要單一著重長照,應該引導高年齡族群出來工作」,讓原本「消失的生產力」,變成「多出來的生產力」。「人類是群居動物,愈是幫忙別人,就愈是幫助自己。」簡守信幽默說道,不是退休了就躺在沙灘曬太陽,「會曬傷的。」特殊貢獻獎簡守信年齡:69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主要事蹟:●主持「大愛醫生館」獲選廣電基金第3季優良電視節目●醫師公會聯合會「醫療典範獎」●第49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第二屆台中市低碳城市傑出貢獻獎●第一屆個人「國際健康促進優良貢獻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北市聯醫總院長蕭勝煌 堅守「病人不破相」的信念 上班再忙每天也堅持做「這運動」養身
64歲的神經外科權威蕭勝煌,今年7月中旬接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明年將屆齡退休。他信心滿滿的說,「一年可以成就很多事」,已著手規畫建置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力推癌症醫療品質認證,更要建立明確的升遷制度,盼創造幸福職場。「年少時,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蕭勝煌後來以排除法進入醫學院就讀,也因為年輕,就選擇走難度、嚴重度與挑戰性最高的神經外科領域,一踏入這領域就是30多年歲月,「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我不會再走神經外科。」髮線內下刀 絕不讓病人破相從醫之路上,蕭勝煌著重服務、教學與研究三大方向。看診、手術之餘,喜歡教學的人格特質,讓他獲選年度優良教師,也因對醫學領域的滿滿熱忱,他邊工作邊進修,2007年成為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那年他48歲。專精於顱底手術的蕭勝煌認為,上帝造萬物,以頭蓋骨包覆腦部,保護了神經系統卻忽略「保養」,使其每每鑽頭骨動刀時,得小心翼翼、避免傷到腦,「顱底手術猶如違反上帝之意,與其所造萬物相抗衡。」「我的病人沒有一個被我破相。」蕭勝煌分享腦部手術的個人原則,他堅守傷口一定要畫在髮線內,優點在於額頭沒疤痕,也會被頭髮遮住看不見。隨著科技進步、醫療器材日益精密,大幅提升手術精緻度,蕭勝煌見證了台灣腦部醫學發展。早年國內未要求騎車戴安全帽,也沒酒測規定,周末假日常有酒駕頭傷患者送醫,「自己都不敢算,幾乎天天都在開刀,那時一天最多開6顆腦」,相較早期以手搖鑽開顱需2小時,現今僅需10分鐘打開頭蓋骨,手術時間從超過20小時縮短為5小時。推麻醉鎮靜 保護急重症病患蕭勝煌的人生最大改變,是在1997年接任仁愛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之後,他經歷了921大地震、SARS,其中全國矚目的邱小妹事件,更讓時任北市聯醫神經外科主任的他被記過,他自認因督導不周而一肩扛責,「不要讓這些年輕醫師來承受」,在鏡頭前代表北市府當眾道歉。2015年,蕭勝煌接掌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院長,努力發展急重症醫療,2016年經評定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過往手術或重症病人的命救回來了,但往往因腦傷成了植物人。」他因此引進麻醉概念,使他們不再受制「五花大綁」的物理性約束,改採鎮靜藥物的化學性約束,事後證實對於腦部中樞神經等保護是非常好的作法。蕭勝煌7月中旬走馬上任總院長,首要任務是在聯醫建置複合式手術室,最慢2025年就會上路;再來是推癌症醫療品質認證。他認為,北市聯醫要做社區型醫院,發展出院準備、居家醫療、社區長照與安寧善終等強項,要陪伴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至於院內同仁福利,蕭勝煌上任不久,即調升護理人員、藥劑師、廚師、社工等單位津貼。他說,聯醫非醫師的升遷管道不完善,任內要使人事升遷做到位。抽時間運動 辦公室「超慢跑」工作繁忙之餘,蕭勝煌少不了運動生活,他擅長網球、桌球、羽球、高爾夫球、慢跑等各式運動。「以前每周運動7天,接任總院長後,運動時間壓縮剩2天,再這樣下去不行。」於是近來他利用上班瑣碎時間,在辦公室換鞋「超慢跑」,每次5至10分鐘,一天下來也有運動半小時。「周間如果真的抽不出時間運動,早上5點40分我會出門去游泳1個小時,再回家吃早餐,接著出門上班。」蕭勝煌笑說,他很認真運用時間,周五晚上則會游泳、跑步,隔天一早與球友、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相約打網球,再到健身房跑跑步機、游泳,周日也不放過運動時光。蕭勝煌小檔案專長:神經科學、神經外科學、脊椎手術、腦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理研究所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北市聯醫副總院長、仁愛院區院長、忠孝院區院長,台灣外科醫學會健保委員會主任委員 給病人的一句話:親分九親等,每位都是親人,視病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