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卡路里
共找到
353
筆 文章
-
-
2022-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對咖啡助減重、延壽!「8NG喝法」曝 做成甜點、晚上喝都不OK
早晨喝1杯咖啡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前提是,要以正確的方式沖泡和享用。咖啡富含核黃素(維生素B2)和多酚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第2型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代謝症候群。咖啡幫助減肥 助延長壽命根據 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1項研究,咖啡還可以幫助減肥;喝1杯爪哇咖啡,會刺激身體的溫度,啟動「棕色脂肪」,幫助我們燃燒卡路里。據《阿茲海默與失智症周刊》(Alzheimer's & Dementia Weekly)報導,克雷姆比爾腦研究所聯合主任Donald Weaver博士的說法,喝咖啡似乎確實與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有關。另外,「Eat This, Not That」報導,咖啡還可以保護心臟和肝臟,降低腎結石形成的風險,並幫助延長壽命。 錯誤方式 削弱有益效這些研究和報導對咖啡愛好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為了獲得咖啡的最多好處,請避開以下會削弱這些有益效果的錯誤方式:原則1▸避免購買磨碎的咖啡:要購買整顆豆子並將它們存放在密封容器中,要喝的時候再磨,咖啡豆的抗氧化劑含量最高。原則2▸不要喝未過濾咖啡:研究表示,喝過濾咖啡的人的死亡率,低於喝未過濾咖啡或根本不喝咖啡的人。(未過濾咖啡指的是咖啡粉與熱水長時間接觸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中包括:義式濃縮咖啡和濾壓壺製作的咖啡)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未經過濾的咖啡含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原則3▸勿攝取糖和人造甜味劑: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糖會增加咖啡的卡路里,對健康有負面的影響。人造甜味劑會擾亂腸道微生物組。原則4▸減少奶精的攝取:營養師Christen Cupples Cooper表示,添加過多的奶精會增加不必要的卡路里,而且營養價值很低;相反的,添加一點低脂牛奶或不加糖的杏仁奶是不錯的選項。原則5▸不要把咖啡做成甜點:不要把咖啡加工變成甜點,那只會增加整體的熱量,會使得咖啡的健康益處,被添加的脂肪和糖分抵消;相反的,可以試著用一點肉桂或香草精來調味。原則6▸勿使用一次性塑料容器:根據Livestrong的報導,儘管這些容器很方便,但它們可能對您的健康有害。即使容器不含BPA,也會釋放雌激素化學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成為干擾內分泌,而像是老式咖啡壺是沖泡健康飲品的最佳選擇。原則7▸不要忘記清潔咖啡機:任何含水的器具都可能會孳生黴菌和細菌,專家建議每月清潔一次咖啡機。原則8▸晚上不要喝咖啡:根據2015年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刊物》(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1項研究表示,咖啡因會讓清醒,但也會破壞睡眠品質。研究的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在不適當的時間攝取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睡眠問題的發生率不斷上升。研究中發現,稍晚時間喝咖啡與擾亂自然晝夜節律有關係,自然晝夜節律穩定會讓人睡得安穩,相反的,若睡眠不足或品質不良,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為何一早喝咖啡就有便意? 專家曝「通便真相」:改善便秘效果比喝水更威 ·咖啡「這時間喝」提神效果最好! 多數人都喝錯時機了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怕結石,才應該吃鈣!膽結石、泌尿道結石、痛風石…營養師解析人體3大種類結石
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泌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前陣子遇到朋友A詢問「長結石是否能就不能吃鈣」,剛好隔沒多久,朋友B也問了類似的問題「是否鈣吃太多會造成結石」…原來,很多人會把結石=石頭=鈣間畫上等號,故會產生上述有關結石與鈣的疑惑。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常見的結石,以及到底有結石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到底可不可以吃鈣呢?膽結石、泌尿道結石和痛風石…你結的是什麼石?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泌尿道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由於不同部位的結石成因不同,所以會長膽結石,不代表就會長泌尿道結石或有痛風石。另外,因為不同部位的結石,石頭的組成不同,故結石患者的飲食該如何吃、是否需要限制某營養素,端視結石種類而異。所以,在詢問如何預防結石,或結石飲食該如何吃前,要先知道指的的是「哪種結石」![結石解碼] 認識人體常見結石!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主要)、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汁內含膽固醇、膽紅素、電解質、水等成分,正常的情況下各組成會維持在穩定狀態,而不會產生結石。但當飲食不良、肝臟和膽汁代謝出問題、膽汁滯留或膽道發生細菌感染等時,可能會讓膽汁成分發生較大的變化,當該成分因過飽和而析出時就會形成結石。.膽結石因石頭組成不同而有膽固醇結石、膽紅素結石,和混合性結石之別。其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是由膽固醇和少量的膽紅素及鈣鹽所構成,這也是為什麼講到膽結石時會提到的飲食要點是避免高脂、高膽固醇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泌尿道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膀胱結石.泌尿道的石頭其實是在腎臟形成,只是依照石頭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並因而有不同症狀。例如腎結石若塞住輸尿管出口時會引起腎絞痛(劇烈腰痛);若石頭掉落入輸尿管的話,除激烈腰痛外,還可能刮傷黏膜而出現血尿,並影響排尿或解不出尿。.泌尿道結石中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約佔75%~80%),其成因為尿中草酸或鈣含量太高所致,故提到泌尿道結石時常會提到飲食草酸和鈣這兩個問題。痛風石:痛風石是尿酸鈉的結晶.尿酸是普林代謝後的產物,血中普林主要來自身體分解代謝(約佔八成)及食物(約佔兩成)。在體內,普林會經肝臟代謝形成尿酸,在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普林攝取或製造過多,或腎臟排出量減少,就會造成血中尿酸過高,而尿酸若過飽和會在血中析出,形成尿酸鈉結晶。這些結晶可能沉積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引起白血球攻擊而出現發炎(紅、腫、脹、痛的症狀)。.痛風石的組成主要為尿酸鈉,故限制普林攝取為飲食的主要方向。常見問答Q:泌尿道結石到底可否吃鈣片?吃鈣片是否會導致泌尿道結石?A:可以攝取鈣片,原因有三:一. 泌尿道結石最常見為草酸鈣結石,其中草酸對結石的影響遠勝於鈣,故關鍵點在於限制草酸而非鈣;二. 鈣對人體非常重要,身體會透過副甲狀腺素、活性維生素D3和抑鈣素等的調節,將其精準地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血鈣之所以會過高是因上述調節機轉出問題(疾病),而非飲食鈣攝取過高。三. 事實上,每日攝取足量的鈣(1000毫克)反而有助結石的預防。這是因為當食物中的鈣和草酸結合在一起時,會讓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因而降低草酸和鈣進入血液的機會,故能避免因草酸過高而增加結石的風險。總結來說,泌尿道結石可以攝取鈣,正常攝取下,鈣片並不會導致尿道結石,反倒是低鈣飲食會增加結石的風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235位老人的人生智慧,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字
-
2022-04-24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許多朋友面臨各種衰退或遭逢疾病威脅時,第一個想到的問題通常是:那麼,現在應該怎麼吃才好?面對這些朋友的困惑,除了針對他們的狀況給一些具體建議,我還希望他們可以從更根本的生活習慣開始為身體做一個徹底的重新整頓,包括從飲食習慣做一個大變革。畢竟飲食不光反映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是我們建立身體每一個分子和細胞的基礎,而可以說是健康的起步。人體的生理機能是透過內分泌系統不斷綿密地溝通,從進食、消化、營養吸收和熱量儲存,都有數不清的分子在傳遞訊息、引導生理機能的下個步驟。不同飲食也會引發不同的訊息傳遞反應。過度加工飲食含有太多糖和澱粉,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自然讓能量代謝的內分泌失衡,而進一步造出各種代謝的問題。選擇吃原型食物,保留食物原始樣貌,以最少的加工方式來攝取,可以說是重新找回健康的第一步。天然的原型食物提供了完整營養素和飽足感,也讓內分泌得以重新恢復平衡。著重原型食物的飲食,是以天然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全穀類、魚、肉類為主,而不要去吃認不出原本模樣的食物。一般人對麵條、麵包、糕餅、米製品的依賴很重,然而這類飲食已被過度加工,最好能減少攝取量。此外,吃新鮮的蔬菜,而不是醃製品;吃馬鈴薯,而不是吃經過複雜處理的洋芋片;吃一整個水果,而不是果乾或加糖的濃縮還原果汁;吃完整的魚、肉與海鮮,最多經過清洗和分切,而不是吃經過絞碎、添加穩定劑加工調味塑形後的各種再製品。多年來,我透過台北的身心靈轉化中心將一些原型飲食的料理原則分享出來,像是各式各樣的生機沙拉、健康沙拉醬料、簡單的魚或雞肉料理、希波克拉底湯、現榨蔬菜汁等等。希望單純的飲食為大家帶來健康,更希望大家能用很簡單的方式輕鬆體會到天然原型食物的美味與滋養。我們身心本就樂於接收天然食物滋養。選擇一份有豐富蔬菜的沙拉、加上初榨橄欖油這類好油、適量蛋白質,用適當的香料和油醋調味,用餐時把其他自認為重要的事擺開,好整以暇地細嚼慢嚥,讓大腦和消化道同步運作。這是現代人重新恢復和飲食、健康連結最輕鬆而舒服的方式。消化道有足夠時間吸收食物裡完整而均衡的營養素,自然會將滿足的訊息傳送給大腦,停止不斷進食的渴望,終止現代人「愈吃愈容易餓」的過度進食循環。當然,這在現代人的生活是一大挑戰。畢竟生活步調很快,被這步調追著跑的你我不知不覺也就習慣了快速填飽肚子,好爭取時間去做自認為更重要的事,就好像自己和身體最不重要似的。這是多麼顛倒!多麼可惜!如果能克服這一點心態,自然懂得給身心一個空檔,遠離過度加工食品,從健康的原型食物重新取回內分泌的平衡,而讓身心在各層面可以進入新的整頓,包括得到修復和淨化的空間。健康而靈活的身體,自然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進食,什麼時候該停止進食。我們不再需要對於飲食的卡路里、份量斤斤計較,而是可以信任身體發出的訊息,吃得充分、營養均衡,並且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和滿足。這樣的飲食習慣對任何人來說,才是符合生命與自然,而能真正長久持續,為自己帶來健康。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從事減重外科這麼多年,協助了7千名患者從肥胖邁向健康,很多人都好奇問我:「你看起來就是天生瘦的那種,為什麼會想當減重外科醫師?」說來有趣,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有肥胖困擾。身材看起來比同學「寬」高中時專注課業,都沒有運動,壓根沒有發現自己過重。直到看到高三畢業照,才發現「自己看起來比其他人『寬』很多。」過去年代,減重醫學並不風行,一般人沒有體態管理的概念。特別是男性,普遍認為看起來「壯壯的」好像比較健康,但如果不是透過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大多數看起來的「壯」,都只是體重過重與體脂肪過高的假象,若合併肌肉量不足,就等於是「泡芙人」。高中時的我就是這樣,體重過重、肌肉量不足,看起來就不是一般高中生瘦瘦的身材。成功嶺受訓 改變體態契機考完大學那年暑假,成功嶺的大專兵訓練成為我改變體態的契機。六周的出操訓練加上刻意的飲食控制,讓我著實瘦掉了12公斤。結訓時變得黝黑結實,回家連父母都差點認不得了。進入大學後,我開始打羽球,更因為加入童軍社團,大量的野外運動與登山,讓我至今維持良好的肌肉量與適當的體態。現在工作再忙,仍會每周與好友同事打球、與家人爬山健行,在家則做居家健身訓練。我也刻意培養孩子們從小有運動習慣,讓他們未來能免於肥胖困擾。來台灣訓練減重手術的外國醫師,我也會帶著他們一起打羽毛球。做好三件事 減肥不難我後來選擇從事減重外科,多少與我曾受肥胖困擾有關,因此我常勸告想減重的親友及患者,從生活中做點改變,能讓減重事半功倍。建議做好三件事,減肥不再是難事。一、培養良好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但「選對食物」及「維持運動習慣」很重要。減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培養及維持,若快速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會讓身體感到壓力及排斥,不但持續的時間不長,短時間激進節食易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當回到原本的飲食習慣後,體重更易上升而復胖。選擇高蛋白質、高纖、少精緻澱粉、少加工的食材,就是生活中較容易改變飲食的方法,能讓體脂保持在標準的範圍。像我即實行低碳飲食,碳水食物低於總卡路里攝取量的20%。運動建議多方嘗試,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培養固定的時間來實行,搭配居家或重量訓練,讓身體的線條感更明顯,同時提升基礎代謝率。二、定時量測體重所謂的「定時」,並不是要天天量體重,而是在相同時間、至少一周量一次,建議可固定在一早起床空腹時量測,若一周內體重增加一公斤以上,就要多留意近期的飲食及生活模式,盡快調整。三、尋求醫師建議、盡早治療當肥胖已帶來生活困擾時,務必尋求專業減重治療。若體重稍微過重,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再搭配減重藥物治療。但到了病態性肥胖,可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等治療,有助順利減去多餘體重且長期保持在標準範圍內。醫學辭典/肥胖當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4以上時,即為過重族群,須注意體重及生活型態調整;BMI超過27,就進入肥胖範圍,應積極進行減重治療;BMI若達35以上,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30歲以後,男性體脂率應維持小於25%,女性應小於30%。常見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痛風、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黃致錕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台灣外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代表●台灣減重支持教育協會理事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腹腔鏡減重手術、腹腔鏡代謝手術及肝膽胰手術經歷:●嘉義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義大醫院國際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主任●義大醫院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主任興趣:羽球、健行、登山、閱讀、品嘗咖啡
-
2022-04-05 醫療.新陳代謝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WHO統計指出,全球死亡人口中有70%死於慢性病。其中前四名,分別為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到了2045年,全球將會有超過6億人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為9.3%,意即,全台已有超過220萬人罹患糖尿病。除了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之外,近年來也觀察到40歲以下(20~39)之糖尿病發生率及發生人數占比都有微幅上升,此糖尿病年輕化的問題值得關注。糖尿病需要篩檢嗎?篩檢(screening)意指針對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卻有疾病風險者的檢查,目的在於及早發現並及早處置,以期降低死亡率並延長健康餘命。篩檢雖然可以早期診斷,但並非所有篩檢都對病患有益,為了評估是否應該進行篩檢,有以下五個指標可供參考:1.此疾病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此疾病早期有一段無症狀時期。3.有合適的篩檢方法。4.有可行的治療方式。5. 在無症狀時期的早期治療可以改善病患的長期預後。如果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我們可以發現:1.糖尿病是造成全球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型糖尿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和發生率也持續升高,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在糖尿病的病程發展中,有一段相對長的無症狀時期,即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就能及早治療。3.目前已有數種糖尿病的檢測方法,包含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等等,都可以有效的檢測出糖尿病,包含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4.目前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已經建立起完善的治療模式。5.在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就給予治療可以預防或是延後罹患糖尿病。綜合以上各項指標來看,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進行篩檢是有意義的!篩檢的方式目前常用的篩檢方式有: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患者在空腹(至少8小時無卡路里攝取)狀態下的血糖數值。利用空腹血糖來檢測糖尿病的最大優點在於便宜;然而,相較於糖化血色素(A1C),空腹血糖受晝夜以及個體間差異影響較大,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例如空腹的時間長短、患者最近是否有運動或短期壓力等等。另外,如果檢體保存不當也有可能因糖解作用而低估血糖值。2.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 A1C)糖化血色素指的是紅血球中和糖結合的血紅素,由於紅血球的生命週期約120天,測量A1C可以估計大約三個月以來的血糖累積。測量A1C的優點在於患者不需要做任何術前準備(像是禁食),而且A1C數值和視網膜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有高度相關,也較不易受患者近期的熱量攝取或採檢時間影響,在不同實驗室之間也比較標準化。但是檢測糖化血色素比測空腹血糖昂貴。另外,在紅血球迭代較快的患者(例如鐵或葉酸缺乏的病人)身上,由於紅血球壽命較短,A1C容易有低估的情形。3.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OGTT測量患者在口服75g葡萄糖兩個小時後的血糖濃度(two-hour plasma glucose),但因為執行上較不方便而不常用,並不是理想的篩檢 (screening) 工具。4.目前糖尿病的相關血糖數值如下:適合篩檢的對象根據罹患糖尿病風險的高低來決定篩檢的優先順序。現有的風險評估工具大多是依據糖尿病之風險因子(諸如:年紀、體重、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生活習慣等)設計的評分機制,可以透過風險評估找出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效率並減少浪費。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分別有提供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篩檢後的處置1.如篩檢結果為正常,建議每三年定期檢查即可。2.如篩檢結果為糖尿病前期,建議每一到兩年追蹤一次。3.如篩檢結果確定罹患糖尿病或有高風險罹患糖尿病者,則建議治療,包含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等等。結論篩檢雖然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篩檢帶來的假性安全感也有可能造成傷害。誠如前言所述,糖尿病在台灣可能有年輕化的問題,而在台灣相當盛行的手搖杯文化(含糖飲料),正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不能因為人還年輕或篩檢正常就掉以輕心。參考資料1.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pril 202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2.IDF Diabetes Atlas Ninth edition. Internal diabetes federation.3.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4.Hayward et al. Screening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creening-for-type-2-diabetes-mellitu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第二型糖尿病的篩檢-如何揪出棘手的慢性疾病?
-
2022-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從飯菜竟可能攝取高達「40顆方糖」!日本內科醫師揭: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
以下我將列舉實際病例,並詳實說明治療經過。讀過這些取材自我門診病患的案例之後,各位便會明白,即使少吃點藥、斷開胰島素注射,照樣能使糖尿病況大幅好轉。▍Y.N先生 50歲後半男性 糖化血色素11.2%→ 6%;單靠飲食調整有效改善糖尿病況Y先生是我的門診病患中,未曾進入長期服藥階段,單靠飲食療法便有效改善糖尿病況的理想案例。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換句話說,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先生在某次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糖尿病問題。當時的他,糖化血色素6.5%以上,已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只要糖化血色素偏高兩次以上,或同時期血糖值偏高,就會被判斷為糖尿病。一旦糖化血色素超過8.5%,即為糖尿病重症;若超過10%,一般便會建議立刻住院。後續Y先生再次接受健康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1.2%。一般來說,這樣的數值屬於需要實施兩週「糖尿病住院衛教」的重症患者。在過程中,將採用傳統的治療方式:攝取六成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1600大卡左右的飲食,一天測量三~四次的血糖值,然後再投以胰島素藥物。可是,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若占六成,便意味著糖質攝取較多,所以每次飯後的血糖值都會攀升。後續院方再投以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血糖值迅速下降,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以及焦慮情緒。也就是說,傳統的糖尿病住院衛教,等於是對抗強烈空腹感和焦慮感的一場戰役。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辦法配合住院衛教,所以我從門診開立了必須的內服藥給他,並搭配限制醣類攝取的飲食療法。經過衛教說明後,Y先生立刻減少了三餐的主食(少吃白飯、麵條、麵包等澱粉),同時控制其他的糖質攝取,開始確實執行限醣飲食。一般人很難馬上改變原本的飲食習慣,但只要開始之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確實實施限醣飲食的Y先生,大幅控制了第二型糖尿病的最大主因「因飲食引起的血糖值上升」。換句話說,他本人因為努力而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此同時,他的糖化血色素當然持續下降;更在初診過後半年,在已停止服用藥物的狀態下,使糖化血色素降低至6%。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的期間越短,飲食療法的改善效果就越顯著。Y先生便是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而獲得改善的絕佳案例。 ▍T.T先生 60歲前半男性 胰島素注射 76單位→0單位 第二型糖尿病史25年,半年就好轉先生是「資深」第二型糖尿病患,其病史長達25年,每日施打的胰島素高達76單位。他的胰島素施打方式為,「NovoRapid 70 Mix」(超速效型七成)早餐前12單位、午餐前22單位、晚餐前26單位;睡前則施打「Levemir」(持效型)16單位。換句話說,T先生一天施打四次胰島素,已進入「胰島素強化療法」狀態。所謂的胰島素強化療法,便是把速效型和持續型組合起來,一天施打三~四次。此外,每天僅施打速效型三次,也包含在強化療法裡。這個時期的T先生,糖化血色素是8.2%,體重是96.8公斤,屬於肥胖身材。原本接受糖尿病傳統治療的T先生在轉診到我這裡之後,便改變治療方針,開始實施限醣飲食療法;來自外部的胰島素補充也從注射慢慢轉換為內服藥物。六個月之後,T 先生的體重下降至88.9公斤,成功減去7.9公斤。此外,他的糖化血色素也降至6.1%,有了大幅的改善。在此階段,T先生使用的內服藥如下所示:‧Onglyza錠(5mg)早上1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Metgluco錠(500mg)早上2錠、晚上2錠/功效:減少血液中的糖質。‧Seibule錠(75mg)三餐前各1錠/功效:改善餐後血糖值。‧Glufast錠(10mg)三餐前各二錠(一日6錠)/功效:促進胰島素分泌。‧Lusefi錠(5mg)早上一錠。這是我個人設計的「SPT治療法」。SPT是Spike Prevention Therapy 的簡稱,除了以停止胰島素注射為目標外,另一個治療重點在於「有效抑制糖尿病患的餐後血糖值飆升」。然而,此治療法中還是使用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這畢竟是停止胰島素注射後的(暫時性)替代方案。遇上T先生這種自行施打胰島素,且投藥量較多的病患時,我會先從SPT開始,接著再逐漸把治療方式過度至「零胰島素療法」。首先,要先停止服用可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Glufast 錠;接著,再停用間接促進胰島素分泌的Onglyza 錠。如此一來,就可以成功切換至零胰島素療法。而在逐步變更內服藥物的期間,我也實施了相關衛教,患者對限醣飲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確實地實踐。停用外部補充的胰島素(包括內服、注射)可得到下列好處:1.不會有低血糖造成的「異常空腹感」,減少不必要的零食或糖質攝取。2.免除了因高胰島素造成的低血糖疑慮,可以放心實施限醣飲食。3.減少因胰島素而起的「鹽分和水分囤積」,能改善肥胖、浮腫和高血壓。4.改善倦怠感與疲勞感。在上述項目中,改善肥胖(體重減少)與浮腫等,是零胰島素療法的常用藥SGLT2 抑制劑帶來的效果。在T先生的病例中,他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身體變化。整體來看,階段性地逐步停用胰島素藥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化血色素,同時也改善了更多原本不甚理想的身體狀況,這便是零胰島素療法的最大特色。你不知道的醣類真面目吃完醣類(糖質+食物纖維)食物後,體內會因攝取了糖質,呈現餐後血糖升高的狀態。此時,健康的人體會自然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則因胰島素的效能不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為此,患者必須從外部補充胰島素(包括注射或內服藥物)以降低血糖值,但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同時也提高了各種器官障礙病變的風險。醣類儘管是人體必需,吃太多仍會危害身體。不光是糖尿病患者要小心,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也得留意,避免攝取過量。從古至今,人類不曾吃過這麼多糖實際上,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人類的飲食本來就是以「控制糖質」為基礎。以日本為例,庶民能夠一天吃三次白米飯,也是近代才有的事。據說是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江戶鎮民開始的。另一方面,從生理學來看,人體能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胰島素。相反的,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則有成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昇糖素(Glucagon)、腎上腺素(Adrenaline)、皮質醇(Cortisol),多達五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只有一種,就代表人類過去很少暴露在過量的糖質當中。然而,現代社會卻到處充斥著糖質,限醣飲食也變得更加困難。實際上,現代人每日攝取的糖質量,往往都超出身體允許的範圍。過去,「注重健康」的人最重視的,不外乎卡路里、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控制鹽分等——但大家完全沒有考慮糖質的多寡。餐飲店的菜單也一樣,比較講究的餐廳,會註記該餐點的鹽分和卡路里,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店會主動寫出糖質含量。此外,幾乎每個人一天三餐的飲食,都是把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當成主食,但我們卻對自己攝取了多少糖質毫不關心。順道一提,一碗白飯(150公克)的糖質約55公克。也就是說,光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就吃下了約165公克的糖質。除此之外,用餐時的配菜裡頭也含有糖質,保守估計,一般人一天會攝取總計200公克以上的糖質。如果以一顆方糖5公克換算,一天攝取的糖質,相當於40顆方糖。就我的觀點,血糖值80~120mg/dl是正常範圍,但如果透過主食和配菜攝取大量糖質,即便是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仍會超過140mg/dl。這是相當危險的警訊。糖質攝取過量了嗎? 從糖化血色素找答案如果就這麼放任下去,高血糖值便會成為常態,體內的糖質會和周遭的物質產生反應,引起「糖化」(Glycation)。所謂糖化,就是多餘的糖質結合在一起,使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產生變性。此外,近期的研究更指出,糖化是促使人體老化的最大原因之一,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界矚目。此外,糖尿病血液檢查檢測出的「糖化血色素」,就是糖質附著在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的紅色素)上頭,經過糖化而成的物質。糖化血色素可作為糖質攝取的指標,用來追蹤你吃進了多少糖質、以及攝取多少糖質會影響身體健康。糖化血色素越高,攝取的糖質就越多,體內的糖化也就更越嚴重。如果三餐飲食的糖質都過量,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如果每天都這樣吃,等於一年365天都在傷害身體。由此看來,過去「以主食為主」(醣類占六成)的均衡飲食指導,豈不正是導致人們血糖值過高、造成第二型糖尿病氾濫的主因嗎?「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預備軍」這個統計數字,便是再清楚不過的答案。(編按:在臺灣,則是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書籍介紹書名: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日本名醫臨床實證,有效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危險併發症,順便擊退脂肪肝!作者:水野雅登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28作者簡介/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不依賴藥物,血糖值也能下降的方法》是他在臺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延伸閱讀: 地震來了,「防災包」為何東西太齊全不一定好?哪種糧食最適合?要準備什麼物品?這篇一次解析
-
2022-03-30 該看哪科.皮膚
三溫暖不能助排毒!多數宣稱桑拿有各式益處 基本上都是胡說八道
▍熱石頭桑拿愉悅感是來自一些讓人心情好的腦內化學物質,以及基本的生理機能:當你處在桑拿房內,體表溫度飆升,你的脈搏也會加速;當你在裡面待上10到15分鐘後走出來,這時你的心跳速率大約高達每秒120至150下,這已經相當於輕度運動。同時,你的身體也承受了輕微的熱休克(heat shock),對血液中的化學物質產生有益的下游效應(downstream effects)。蒸桑拿會提高腎上腺素、可體松、生長激素和腦內啡的血中濃度──順帶說明,最後一項的腦內啡也經常被認為是造成跑者愉悅(runner’s high)的荷爾蒙(儘管有爭議)。而在蒸桑拿的過程中,你不需要跑上一公里,就能獲得愉悅感。事實證明,運動和蒸桑拿還有許多其他共通點。兩者都有益於你的心臟與心血管系統。但有一點必須澄清:世界各地的水療中心都宣稱桑拿有各式各樣的健康益處,但基本上都是胡說八道。蒸桑拿並不能治癒癌症,也不能有助化學排毒;事實上,這根本不能算是一種排毒手段。多出汗當然可以消除負面情緒,因為愉悅荷爾蒙被釋放到血液中;但要視蒸桑拿為「排毒手段」,恐怕是對人體的運作有本質上的誤解。你的腎臟才是負責排毒的;它們是負責清除血液中化學汙染物的器官。當然,很多有趣的東西會存在汗液中,包括身體想要排出的化學物質如某些重金屬、古柯鹼和NikNak香辣番茄紅色香料。但這些物質會出現在汗液中純屬偶然,只是因為你的身體正在滲漏。為了降溫,你的汗腺從血液中抽吸水分,任何當時存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化學物質都會順道被汲取。許多關於SPA健康益處的不實宣稱,多來自於幾十年前的研究報告,而且通常沒有對照組;或者樣本數太小,缺乏統計意義,研究結論也不可信。例如,有一篇經常被引用的研究宣稱,桑拿能提升免疫力,降低冬天感冒的發生率。其證據來自1970到1980年間的數個研究,就連研究的主事者都表示:「主要是回顧性研究,樣本控制不佳。」1989年,一名德國研究人員著手進行較為嚴謹的實驗。他挑選了50名受試者,其中一半讓他們去蒸桑拿,另一半沒有。六個月間,蒸桑拿的實驗組平均去了26次,約一週一次,這期間總共感冒了33次,沒去桑拿的對照組則感冒46次。這些數字顯示,前述說法或許有點道理,但一般感冒的平均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在兩組間並沒有統計意義上的差異。因此結論就是,定期蒸桑拿可能會降低感冒發生率,但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不少SPA企業經營者會利用這個30年前的小型研究,宣稱他們旗下設施能幫助你躲過冬季最常見的不適。未來的科學家當然有可能提出確切證據,支持定期出汗能促進免疫細胞再生(可能是因為你在蒸桑拿後多半睡得較好,而身體免疫力是在睡眠時所建立的);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研究證實。然而,蒸桑拿已被證實對心臟大有助益。這一結論是來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該研究主要是調查芬蘭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研究發現,定期蒸桑拿的男性,罹患心臟性猝死、致命性冠心病、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及其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都較低。簡言之,這意味著定期蒸桑拿有助於延年益壽。當然,對芬蘭男性而言,「定期蒸桑拿」指的是每週去超過4次。這只有在你家裡就有個桑拿房(基本上許多芬蘭人都有)才可能做到。事實上,該研究的2,327名受試者中,僅12人完全不蒸桑拿。鑑於定期出汗這一普遍的文化習慣,研究人員將每週只去一次的男性作為基準,並拿他們的健康狀態與經常蒸桑拿的男性進行對照。結果發現,相較於每週只去一次的男性,每週蒸桑拿2到3次的男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27%,而每週4到7次的男性更是降低了50%──到底為什麼蒸桑拿有益心臟健康呢?桑拿房中的熱氣會促進血管擴張,或者說變寬,讓更多血流能通過你的循環系統。較寬的血管意味著,心臟用較少推力便能將血液運送至全身,血壓從而下降。只要不要太低,低血壓其實是有好處的。隨著你循環系統的活動增加(由於血管變寬),更大量的血液能流到皮膚表面。汗腺從血液中汲取其液體基底,將這個液體輸送至皮膚表面。汗液的蒸散能幫助皮膚表面降溫,從而幫助流經的血液降溫。冷卻後的血液會流向體內較熱的部位,例如人的大腦,這些部位絕對不能過熱。較寬的血管也意味著更多血流能到達皮膚表面,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感覺熱的時候,你的皮膚會變紅。這是好事,代表更多血液湧向皮膚表面,以對抗飆升的體溫。儘管原則上,你在桑拿房是放鬆的,但你的循環系統可不是;它們正全力衝刺。因此你的心臟此時就像是在進行鍛鍊一樣,只是少了全身性的體能消耗。通過系統泵送的所有血液都會產生連鎖生化反應,可能會啟動清除血塊,以及其他對你循環系統有益的機制。我說「可能」,是因為大多數針對桑拿有益血液生化機制、具說服力的研究,還沒有以人為實驗對象,而是倉鼠。日本研究將倉鼠放入微型紅外線桑拿房中,以觀察熱能對牠們小小的心血管系統有何健康影響。多虧了他們的研究,我們才曉得,暴露在熱當中會激發排列在(倉鼠)靜脈和動脈內的細胞,產生一種名為一氧化氮合成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的酵素。這種酵素會刺激氮氧化物生成,即一個氮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結合。這種簡單分子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它有助預防血管中的斑塊沉積,刺激平滑肌生長,並降低血壓,同時它也能幫助稱為血小板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發揮作用。去一趟桑拿,功效還不錯吧?但先別急著取消健身房會員資格。即便你能獲得類似的心臟健康助益,還是別妄想能用蒸桑拿的時間取代運動。坐在三溫暖中並不像運動一樣能燃燒卡路里,而且也無法鍛鍊或強化肌力。再者,前述那些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證據,是在一週蒸桑拿數次的人身上觀察到的。對於無法運動的人,蒸桑拿或許是他們保養心臟健康的第一步;但對於有在運動的人而言,蒸桑拿對心臟健康有附加的好處。由東芬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嘉里.勞卡能(Jari Laukkanen)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同一批芬蘭男性進行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定期去蒸桑拿也能降低中風的風險。他的團隊開始探究這是否適用其他老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同時,其他研究人員也在研究桑拿、以及其他傳統的汗舍儀式(sweat lodges ceremony),是否有助於戒掉藥癮和酒癮,並幫助青少年建立更健康的紓壓習慣。新墨西哥州的心理學家史蒂芬.柯爾曼(Stephen Colmant)曾做過一些已發表的出汗心理治療研究。他告訴我,這個靈感是來自人處於高溫環境所面對的心理及生理壓力,以至於人們會在過程中培養出某種毅力與平靜的心態──而這些正好是能幫助人們克服許多難關的特質。「一開始,那股熱氣還算舒服;但當身體開始以流汗回應周遭溫度時,身體的肌肉就開始釋放緊張,促進更深層的放鬆。」柯爾曼及其同僚在報告中寫道。「隨著熱氣變得愈發強烈,參與者更需要保持心境上的放鬆,甚至需要依靠冥想。當體驗從放鬆轉向持久力的考驗時,參與者似乎面臨一個選擇:一則是屈服於與熱相關的負面念想、並讓情緒主導他們的體驗,又或者,他們可以專注於面對逆境時能幫助他們調適、應對並且更加茁壯成長的正面情緒和念想。」換句話說,這個課題的意義就是,如果你能學會忍受高溫,你就能學會應對人生裡的各種挑戰,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更加有自信。長時間待在桑拿房裡的確是個挑戰──每次參加一個新的Aufguss活動時,我都懷疑我是否有毅力待滿整場。不過克服心理挑戰確實會有種滿滿的成就感。當你成功挺過幾個Aufguss的動作儀式後(即便只是觀眾)還是會有種暢快的身體疲憊感。每次大汗淋漓之後,那一晚我總是能睡得非常香甜。※ 本文摘自《汗水的奧祕:有關流汗的奇思妙想與科學探究》。《汗水的奧祕:有關流汗的奇思妙想與科學探究》作者:莎拉.艾佛茲 譯者:楊心怡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
-
2022-03-27 新聞.健康知識+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減少14%的卡路里攝取,可以讓成年人的「胸腺(thymus gland)」功能更好。胸腺是位於心臟上方、產生抗病T細胞的器官,通常比身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阻止胸腺衰老,可以進而延長壽命。研究首次發現,人類的胸腺可以恢復活力。研究人員稱,「這個器官可以恢復活力的事實令人振奮」,因為過去幾乎沒有研究發現這種情況會發生在人類身上。長久以來,關於減少卡路里攝取與健康長壽關係的研究,不斷在進行。這項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招募了238名26到47歲的非肥胖成年人,要求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減少日常飲食的卡路里攝取,並定期測量體重,以評估他們對計畫的堅持程度。測量結果顯示,參與者平均減少大約14%的卡路里攝取量。對每日攝取2000大卡的女性、2500大卡的男性來說,相當於減少300大卡的熱量。兩年後,以核磁共振檢查,測量其T細胞數量與胸腺周圍的脂肪量,研究人員發現,減少卡路里攝取的群組,腺體周圍的脂肪減少了,胸腺的功能更好。而另一組沒有限制飲食的群組,幾乎沒有變化。降低卡路里攝取,能讓胸腺產生更多T細胞。研究小組的營養師、耶魯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Vishwa Deep Dixit教授說,在兩年之間,因為降低卡路里攝取,讓胸腺產生更多T細胞。過去的研究顯示,限制熱量可以增強胸腺,以延長蒼蠅、蠕蟲和老鼠的壽命,而這次的研究則證實,在人類身上同樣有利。該研究還發現,減少卡路里攝取會抑制一種與衰老相關的特定蛋白質「PLA2G7」產生。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醫學小辭典】胸腺胸腺位於胸骨下方,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及免疫器官之一,對阻擋疾病入侵的反應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胸腺會萎縮,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白血球由骨髓製造後,其中一半直接進入血液和組織液中,其餘的必須通過胸腺。胸腺是免疫系統的中心人物,主要作用是將白血球細胞加工為T淋巴細胞,以執行防禦功能。
-
2022-03-22 養生.健康瘦身
減脂也能不掉肌肉!減重醫師教你吃夠蛋白質 有效提升減肥速度
從保留肌肉的角度來看減重的熱量規劃!到底要吃多少蛋白質才不會掉肌肉?研究指出,取決於想要減重的速度來決定!我們都希望減少脂肪,增加肌肉量,至少在減重的時候維持肌肉不掉。理論上,每燃燒7700卡,我們可以瘦下1公斤。你可以用計算卡路里的方式,來決定自己減重的速度。減重的速度越快,我們就會流失更多肌肉。 想要在55天/28天/18天 減去1公斤體重,需要多少蛋白質:1、每天10%的熱量赤字:假設你的體重60公斤,TDEE(每日消耗總熱量)差不多落在1400卡。每天吃1260卡,這樣大概可以在50天後減掉1公斤。這個規劃下,每天每攝取每公斤體重1.3-1.6克左右的蛋白質,能最大程度維持肌肉。2、每天20%的熱量赤字:這是減重的時候最常見的規劃,TDEE 1400卡,每天吃1120卡,每天要攝取每公斤體重1.6到2倍的蛋白質。3、每天30%的熱量赤字:想要以更快的速度減重,每天只吃980卡,得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2- 2.4倍的蛋白質。減重首要蛋白質吃夠速度會更快;然後才計算油脂澱粉熱量蛋白質和澱粉脂肪大不同。由於蛋白質的食物產熱高(消化蛋白質需要更多熱量),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後,是用來建構肌肉,形成免疫細胞等材料;就算氨基酸要轉換成酮體或是葡萄糖燃燒,也會需要更多能量。計算熱量的時候,先從每天需要攝取的蛋白質,然後估算油脂和澱粉的的熱量假設體重60公斤,TEDD是1400卡,打算每天攝取1100卡,20天減去一公斤:每天攝取90克蛋白質,包含2塊雞胸肉,一杯500cc豆漿,三個蛋,還有1份蛋白粉。這些富含蛋白質含量的熱量大約600卡,所以我們還有500卡的熱量可以吃,可能是兩個200卡的地瓜,兩盤50卡的蔬菜和一個蘋果。如果體重下降的幅度不如預期,就再做滾動式調整。不過,根據我們的經驗,這樣吃一公斤的降幅根本不需要20天,原因就在於蛋白質的產熱效應和熱量運用的方式和其他營養素完全不同。如果這1100卡吃的是三碗飯,三顆水果,三份蔬菜和一塊肉....那一公斤的降幅應該真的需要20天,而且過程你會覺得更容易餓,更難堅持,肌肉流失更多。澱粉和油脂的攝取比例要看有沒有要運動習慣!如果有運動習慣,剩下的熱量建議盡量攝取碳水化合物,並且在運動前後吃完,能最大程度幫你增肌。如果你不運動,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燃燒脂肪的速度會比較快。請記得,劇烈運動不吃澱粉,運動時燃脂的速度也不會比較快,反而會掉肌肉。有運動的人,甚至能達到同時增肌減脂的效果,體重也比較不容易停滯。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英國最新研究:一日一顆雞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經前症候群:頭痛、冒痘、易怒、煩躁 你有哪幾項?中醫師教你運用中藥茶飲及穴位改善不適耳屎太多易阻塞,小心聽力下降、暈眩、耳鳴!醫揭安全清潔4步驟!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3-19 養生.聰明飲食
減肥吃蛋白質燃脂、防肚子餓! 營養師公開「低卡清單」:鹹豆漿竟超越嫩豆腐
身體在消化和代謝吃進去的蛋白質時會燃燒卡路里,而豐富蛋白飲食可以促進每天高達 80-100卡路里的新陳代謝,且足夠的蛋白質飲食還可以讓你感覺更飽,降低食慾。蛋白質食物 促進代謝、增飽足感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豆魚蛋肉類」為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基本單位是胺基酸。無論是動物性或植物性蛋白質都由約 20 種胺基酸組成,體內的酵素、荷爾蒙、抗體及頭髮、指甲等是由蛋白質構成,若在減脂、減重中,蛋白質一定要吃夠,不僅代謝好也會覺得飽,特別是在執行間歇性斷食法,例如1410、168,剛開始第一週斷食時餓翻,這時候需要靠最後一餐吃足夠蛋白質來拯救自己。◎豆類植物性蛋白質的黃豆及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等。豆類食物得到飲食蛋白質,可避免吃太多肉類而同時吃入過多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減少身體的負擔。(推薦閱讀: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吃錯小心胖! 「豆腐熱量排行」曝光:第一名整塊都是油) ◎魚類包括各 種魚、蝦、貝類、甲殼類、頭足類等俗 稱「海鮮」。但脂肪含量平均較禽畜肉類低,且其脂肪酸之組成較肉類更為健康。(推薦閱讀: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蛋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是所有食物蛋白質中品質最佳的。除了蛋白質,蛋黃中也含有脂肪、膽固醇、豐富的維生素 A。不過,若是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曾罹患動脈血管梗塞、肥胖或是脂肪肝等,建議還是要注意蛋的攝取量,一天應少於一顆蛋黃的攝取量。(推薦閱讀:雞蛋可以放多久?放冰箱or常溫? 專家揪「保存大忌」:洗蛋=不新鮮了) ◎肉類肉類食品包括家禽和家畜的肉、內臟及其製品。肉類食物中一般也含有較多的脂肪,對心血管的健康較不利,故應適量選用較瘦的肉,避免加工肉。(推薦閱讀:肉片出現金綠光還能吃嗎? 食藥署授「簡易分辨是否變質」:3異狀快丟) 而常見的毛豆跟雞胸肉都被甩在20名之外,程涵宇補充,沒在熱量榜上的熱門好食物:毛豆 116Kcal/100g、雞胸肉 119Kcal/100g。延伸閱讀: ·不吃澱粉、狂吃蛋白質瘦很快? 營養師揪「錯誤觀念」:小心吃壞腎 ·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 小心長脂肪!營養師授「3階段飲食」秘訣:運動前先吃飯
-
2022-03-16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醫曝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近一半成人有肥胖問題!腰圍控制同樣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6.5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為「過重」,BMI≧27則為「肥胖」。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將上升。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新冠肺炎死亡率比一般人更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 ACT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遠離慢性病 因此,台灣肥胖醫學會呼應2022世界肥胖日主題「全民皆須行動(Everybody Needs to Act)」,提出體重管理的「ACT」三個行動方案: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Calories 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Training 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問題,刻不容緩!健康體態的維持不僅帶來更亮麗自信的自己,更是遠離慢性病的關鍵。國健署也呼籲無論是自己或親友在面對肥胖問題時,應以更正面、積極的方式,並於需要時勇於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行動來改變全球最嚴峻的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真實案例!從118公斤到46公斤,減重營養師分享成功4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9 養生.人生智慧
在人生轉彎處,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日本的地方阿嬤與貓,成為拯救小漁村滅絕的功臣
日本高知縣西部有個不起眼的小漁村矢井賀,人口只有兩百二十八人,當中約六成居民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但是,這個原本死氣沉沉的漁村,因為一個單身中年女子的出現,有了新的轉機。 住在東京的井川愛,今年四十二歲,從小由阿嬤帶大,出社會之後,她擔任過 OL 以及婚禮主持人等工作。 三十八歲那一年,她因身體過勞而病倒了。療養期間,她反覆思考沉澱這些年來的生活,下定決心離開步調繁忙的東京。二○一六年秋天,她帶著自己的愛貓 Orca 搬到了矢井賀這個安靜的小漁港。 為了愛貓健康 搬家至漁村自製鮮魚健康小點心井川愛會想到搬到高知,跟她所養的貓 Orca 有關係。有一天 Orca 被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醫生告訴井川愛必須調整 Orca 的飲食,但是 Orca 在生病之前吃的都是高卡路里的飼料,對於井川 愛準備的健康食物一點都提不起食慾來,最後甚至因此造成血糖過低,差點送掉了小命。經過這件事之後,井川愛決定自己製作 Orca 愛吃的健康小點心。知矢井賀這裡有美麗的大海,她所嚮往的優閒自在生活,還可以買到便宜的鮮魚給 Orca 吃。 以往有些捕獲之後因為損傷或是魚腥味過重而被市場退貨的鮮魚,漁夫都會從船艙中清出來後丟掉。當井川愛告訴這些漁夫們,她要買下這些被當成垃圾丟棄的漁貨時,許多漁夫都半信半疑。 井川從漁港買回這些魚貨後回家加工,從切塊、烘烤到包裝,每包大約十公克的貓咪天然零食「烤鮮魚」就這樣完成了。Orca 當然是這些烤鮮魚究竟能不能過關的最佳品管,經過反覆的測試,總算調整到了 Orca 可以接受的口味。接著井川愛嘗試著透過網路販售這些天然貓食, 沒想到意外地獲得不錯的回響。這時候她才發現自己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那些漁村裡的阿嬤就成了最好的幫手。以後,只要確定漁船準備進港,她就會打電話給阿嬤們,問她們有沒有空過來幫忙。 善用老人力,解除滅絕危機 井川愛的地方新創事業 Yaika Factory 就在這群從七十四歲到八十五歲的阿嬤們支持下誕生了。 但是,公司剛成立的時候並不順利,許多鄰居都覺得井川愛想把矢井賀變成另一個貓島,對她沒什麼好臉色,井川愛只好挨家挨戶地逐一溝通說明。 在井川愛的計畫裡,透過向漁民們購買準備丟棄的魚貨,不僅可以增加漁夫們的收入,善用漁村閒置的人力製作烤鮮魚零食,讓年紀大的老人家們有個一邊工作一邊聊天,並且賺點零用錢的管道,可說一舉兩得。而在銷售通路上,井川愛也花了一些巧思,她在網路上集單之後,固定出貨給幾間簽約的貓咖啡中途之家,請消費者到指定的地點取貨。目的是讓愛貓族能夠跟貓咖啡中途之家有更緊密的互動。 在她鍥而不捨的奔走下,總算讓矢井賀的當地居民們知道,這個「漁港的貓與阿嬤計畫」對於 整個漁村的未來發展是大有幫助的。現在 Yaika Factory 的烤鮮魚販售所得,都會捐出一定比例給貓咪中途之家等組織。井川愛的這項計畫不但活化了當地的勞動力以及地方經濟,同時也替保護貓咪不被人們無情地撲殺,提供了一筆長期支援的經費,形成正向的循環。【延伸閱讀:離婚不是悲傷的終點,是追尋幸福的開始!「家政婦」隱忍30年終離婚,流淚月餘後重啟新人生】
-
2022-03-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 醫揭「潛在隱憂」:多數都有這些習慣
為了兒子的喜宴,50多歲挺著啤酒肚的王爸爸特別訂製新西裝,經師傅皮尺一量,腰圍居然高達115公分,自己都很不好意思,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血壓、血糖都高達罹病的臨界值,醫師建議他:「減肥是一定要的,尤其要減掉大大的啤酒肚,可以從多吃高纖食物和運動兩方面著手,先把體重降下來,腰圍就會跟著變小⋯⋯」。脂肪堆積內臟旁 腰圍變粗家庭醫學科醫師黃麗卿表示,現代人的飲食多為高熱量、動物性油脂、高精緻醣類、多甜食和多飲料,都是屬於卡路里密度較高的食物,像是炸雞、薯條、蛋糕等,因為食物精緻、美味好入口,因此,大多咬個2~3下就吞下肚,看起來份量雖然不多,但多為高密度食物,所以才吃幾口卻已吃進數百大卡熱量而不自知。另外,再加上多數人都是坐著上班、上課、看電影和上網,久坐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而引發便秘,若是體內宿便沒有及時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毒素,在惡性循環之下,導致脂肪和毒素堆積在腸道中,於是脂肪慢慢堆積在腹部,小腹則是一天天的凸起,不知不覺中腰圍就變粗了。(推薦閱讀: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 健康風險飆脂肪若是堆積在皮下組織,像是蝴蝶袖、大象腿等,屬於全身型的肥胖,外觀看起來就是胖胖的,這些人多半比較有警覺性想要減肥,除了美觀之外也為了健康;但脂肪若是堆積在內臟週圍,也就會造成四肢看起來瘦瘦的,腰圍部分卻比較粗、肚子大大的,也就是 一般所謂的「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 這種體型反而比全身肥胖型的人,增加許多健康危機。(推薦閱讀: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黃麗卿指出,因為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的人,體內的脂肪大多存在內臟週圍,例如肝臟週圍,是容易形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當這些內臟型、活躍型的脂肪細胞活力太過旺盛時,就會形成游離脂肪酸,進而產生胰島素阻抗罹患糖尿病;或是會分泌發炎因子,使得血管硬化、血液以及組織發炎,進而造成高血壓和代謝相關的各種慢性病,也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推薦閱讀: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測量腰圍 正確步驟因此,不管是為了外表上的美觀,還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都應該維持理想體重,更要注意腰圍的尺寸,因為避免腰圍肥胖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步,然而,幾公分的腰圍才符合健康標準?又該如何正確測量腰圍呢?1、除去腰部覆蓋衣物,雙腳分開大約30公分,重量平均分布兩腳,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2、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最後一根肋骨下緣的中間點,皮尺要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著皮膚而不擠壓。3、保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尺寸。經過正確的測量腰圍之後,若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也就是超過35.5吋;或是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也就是超過31.5吋,就表示腹部肥胖,罹患代謝症候的危險性,就比腰圍小的人來得高。(推薦閱讀:都白做了!「6大NG瘦腰運動」曝光 仰臥起坐、搖呼拉圈小心反傷腰) 腰圍縮小 危機跟著變小黃麗卿強調,若是減重和瘦肚子可以維持2年以上的時間,都可以達到改善血壓和血脂肪的目的,也能夠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瑞典的研究也發現,體重減輕5~10%,不但腰圍可以縮小,也可降低血壓和三酸肝油酯,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芬蘭和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若體重減輕5%以上並減少腰圍,可減少代謝症候群發生率達40%,糖尿病發生率更減少高達58%。延伸閱讀: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四肢纖細卻肚子大? 餐桌上常見「7種食物」刮肚肥油、減腰圍 
-
2022-03-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喝手搖飲胖到破百肝指數飆 胖弟上大學為脫單減20公斤
肥胖為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一名林小弟(化名)從國中開始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跟著飆漲,多年來減重、復胖不斷來回,到上大學後開始注重外表、交女友,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不僅成功降至80公斤並維持體重,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且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預估未來十年人數將增加60%,在2030年將達到2.5億名肥胖兒童。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定義,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高達11.21%。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與肥胖相關疾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林文元指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除造成免疫功能受損,降低肺活量,更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重症風險,住院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提醒,減重固然困難,更大的挑戰是長久維持減重結果,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即可帶來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3至4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以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份量,10周後即可減少30%熱量攝取,但如果每天多吃10%份量,10周後恐增加3倍熱量。孩童控制體重除了飲食之外,睡眠、運動更重要。李宏昌提醒,睡眠也很重要,像造骨細胞多在凌晨3至5點作用,睡眠足夠才能長得高,若睡不足容易發胖。運動的話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陪孩子去運動。他表示,統計成人死亡率最低、活最久的族群,是體重多半介於BMI24、25左右,屬於稍重但不肥胖。李宏昌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臺灣兒科醫學會及國民健康署一同呼籲議題,林文元提醒,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陪伴及專業醫療協助,並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體重管理行三項動方案(ACT)1.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2.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3.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重訓新手該注意哪些?專家揭基礎重訓的重要觀念
重訓基礎菜單多數的初學者總是迫不急待想跳到進階版的訓練,其實,新手若是想獲得最佳的重訓效果,能夠有一套規劃良好的訓練菜單非常重要。一份設計良好的訓練菜單需包含下面列舉的基本元素:重視暖身:我在初接觸重訓時老是想跳過暖身。暖身很重要,做好暖身可以讓身體有所準備,安全地完成當天的訓練。堅持六十分鐘的訓練:每回合的訓練,從暖身、訓練到伸展操,林林總總加起來約一個鐘頭的時間。練太多或練太少都不恰當。複合項目做開頭:以時間和效果的觀點來看,複合項目可以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效益。像是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等,這些複合項目都需要用到多項肌群,強度最高,我們需要趁著一剛開始體力最佳時完成。不連續兩天訓練同一部位的肌群: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週三天全身訓練是最理想的選擇,身體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時間,你也不會有連續幾天訓練到同一塊肌群的問題。讓我們不厭其煩的再次重申,肌肉和肌力都不是在健身房練的,是練完之後給予身體足夠的修復,肌肉和肌力才會生成。漸進式訓練:這是進步的關鍵因素!肌肉需要不斷地受到挑戰,如果老是重複相同的重量、相同的次數,肌肉要從哪獲得變強壯的動力呢?伸展放鬆是必備:在訓練之後,要好好利用身體還在很溫暖的狀態做伸展,靜態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度。主要肌群以下是我們要訓練的重點肌群,我們先初步認識,之後會做更詳細的介紹。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重訓與營養均衡的飲食,攝取大量的蔬果與補充足夠的水分絕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在開始練重訓時,你要加強均衡營養的攝取,而不要只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蛋白質可以說是建構與維持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我建議每餐至少要攝取一份蛋白質。可以的話,要盡量選擇瘦肉和低脂乳製品。另外,脂質的攝取也不容忽視,我們要選擇身體所需的優質脂肪,像是鮭魚、綠葉蔬菜和堅果中的omega-3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儘可能邀免高脂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有一段時間,人們視碳水化合物為洪水猛獸,然而我們不能否定優質碳水對健康至關重要。另外,蔬果也是飲食中的必備要素,它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成份和維生素。要讓重訓獲得最大效果,訓練前後的餐點影響很大,需要在訓練前後的三十∼九十分鐘之間進食。我建議餐點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和脂質。可以利用右表項目來製作健康的餐點,像是二湯匙的花生醬加香蕉,再來一杯低脂牛奶,就是一份完整的餐點。或一杯低脂希臘優格加莓果和三十公克的堅果;也可將蛋、綠葉蔬菜和九十公克的雞肉一起煮,便營養滿分。再發揮一點創意,做一道鮪魚酪梨蓋飯,這些都是涵蓋三大營養素的美味佳肴,能給你滿滿的能量。趕著上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先吃水果和一把堅果,快速提高身體的能量。另外,最重要的是隨時補充水分。※ 本文摘自《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作者:凱爾.亨特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
-
2022-02-18 養生.聰明飲食
蔓越莓乾、芒果乾、水果脆片...這些零食,看起來健康,其實會傷身!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裡,水果等於健康食物,似乎只要加了水果的食物,如蔓越莓乾、蔬果脆片、手工果醬、水果優格、鮮果果凍、藍莓派、香蕉蛋糕看起來就會比較健康。但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因為大多數的水果加工製品並沒有你想像的健康。 水果蛋糕、水果餅乾、水果果凍等只有少量水果、大量麵粉、糖、油、色素、香料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不提也罷,因為一般人很容易意識到它不是健康的好食物;但對於蔓越莓乾、芒果乾、水果脆片等看起來「保持了水果原形」,吃起來「不甜」的水果加工製品,卻很容易被忽略,並誤以為是健康的好食物。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日常這些保持「水果原形」食物的營養吧! 大部分水果加工品一定看得到的成份:糖! 糖幾乎可見於所有「原形」水果加工品中,如果你了解水果的話,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會這樣。水果是一種富含水份的食物,大部分水果含八到九成的水,番茄更是其中之最,我們常見的紅色大番茄水份含量高達94.5%。由於水是相當好的溶劑,可以溶解各種有機或無機的營養成分,故水份含量高的食物,在溫度適度的情況下(如室溫),很容易導致微生物快速大量繁殖,所以也容易使食物腐敗。 所以高水份含量的水果,要不就要用冷凍、冷藏等低溫方式來保存,要不就要靠乾燥、鹽漬或糖漬等方法來降低水活性,避免細菌的繁殖。因此那些存放於常溫下的果乾、水果脆片、蜜餞、水果果醬等水果加工製品,添加大量的糖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常見「保持水果原形」的水果加工製品1.果醬 果醬是把水果、糖和酸度調味劑等加熱熬煮而成的水果加工製品。儘管有些水果熬煮後會呈膠狀,但為了讓它看起來更濃稠,更好塗抹到麵包上,大部分果醬都會額外添加果膠或三仙膠等膠質成份;另外,為了增加風味,有些果醬還會添加濃縮果汁以及檸檬酸來調整味道。 一般我們在超市裡看到那種較貴、看得到水果原形的果醬成份大多是水果(如草莓果醬就是草莓)、濃縮果汁、檸檬酸、果膠等成份;便宜的果醬可能連水果都沒有,而是以果汁、香料等調味而成。舉例,Stella在超市看到某牌外觀清澈、看不到水果顆粒的便宜果醬,成份依序為麥芽糖、砂糖、葡萄汁、果膠、檸檬酸、香料、已二烯酸鉀(防腐劑)。根據食品法規食物成分需要由量多排到量少,故可見這種果醬不僅含大量糖(糖排在最前面兩位),還有更多添加物。 2.果乾 很多人會以為果乾應該是直接將水果曬乾就行,但事實上坊間的果乾大多會額外加糖,有些甚至還會添加植物油或其他食品添加物。 阿嬤時代的果乾~葡萄乾 葡萄乾是小時候很流行,吃來補鐵的果乾(註:實際上葡萄乾的鐵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多,因為100公克的巨峰葡萄也才含0.1毫克鐵,100公克的葡萄乾鐵也才含1.5毫克而已。)它的添加物在眾多果乾中算是最少的,拿起坊間所銷售的葡萄乾,你會發現成份表上多半只有葡萄乾和植物油(如葵花油)兩種原料而已,這應該是因為葡萄本身糖度夠高,所以不需要額外再加糖調味的關係。 來自歐美、女性最夯的果乾~蔓越莓乾 蔓越莓等莓類果乾由於本身偏酸,所以除水果和植物油外,多半還會加糖,有的還會添加果汁、檸檬汁等來調味。所以它的添加物比傳統的葡萄乾多。 新興果乾~芒果乾&番茄乾等 除上述兩種果乾外,近年來蠻流行芒果乾、鳳梨乾、番茄乾等傳統台灣水果製成的果乾。但這類果乾大部分都有加糖,如芒果乾、鳳梨乾等較乾的果乾;有的除了糖外,還會添加其他調味料。如番茄乾等濕度較高的果乾,舉例,Stella在賣場看到某牌番茄乾上面的成份寫了番茄、糖、鹽、檸檬酸、亞硫酸鈉(漂白劑)、已二烯酸鉀(防腐劑)等一大串。 3.水果脆片果乾一般不經油處理,所以質感偏軟,帶濕;水果脆片則經油處理,所以質感酥脆,一般很容易用手撥碎。水果脆片除糖外,還有油和鹽。所以在成份欄上除水果名稱(如蘋果、鳳梨、香蕉、菠蘿蜜)外,也會看到鹽、糖、油(可能寫著植物油或棕櫚油)等成份。 4.蜜餞 蜜餞的製作原理是利用糖來把水果的水分脫乾,利用高濃度的糖及糖的高滲透壓,讓細菌無法存活。一般蜜餞會先經前處理,把皮磨薄,或在水果上劃上幾刀,或削皮切塊讓糖鹽等較容易滲透到水果內部。而由於水果原料不容易保存,所以多半會使用食鹽、亞硫酸鹽或防腐劑來幫助原料的保存。最後,將水果用鹽漬及糖漬處理,最後再進行調味與乾燥。 所以蜜餞除水果外,還含糖和鹽(部分會有亞硫酸鹽或防腐劑);有些蜜餞還會添加其他材料,如添加蜂蜜、麥芽和檸檬酸等來調味,添加色素和香料來增添美觀與口感。所以不管是李子蜜餞、梅子蜜餞,或洛神花蜜餞、金橘蜜餞,在包裝上除了水果外都還可以看到糖和鹽兩個成份,部分蜜餞則會有更多的「料」。 如何選擇加工水果?坦白說水果還是吃新鮮的好,因為加工一定會破壞水果的營養。以上述水果加工品為例,由於它們多半經過脫水,所以維生素B和維生素C等水溶性營養素大多已流失掉了;另外,因製作與加工過程並未隔離空氣和陽光,所以脂溶性維生素A、E、K等或多或少會受到氧化和紫外線破壞而有部分流失。歷經加工後唯一能保留較多的就是礦物質(但因土壤貧乏,所以現代蔬果中的礦物質含量多半並不高),另外植化素和纖維大部分也都還能保留下來。 但由於上述水果加工品都含大量的糖與鹽,少部分還有油或其他添加物,基本上並非好的食物選擇。不僅容易造成肥胖(因果乾熱量高且很容易一次吃入過多份量),且因含大量糖分而對健康造成多方影響。所以水果還是以新鮮、整顆攝取的為好,即使是「看得到原形」的水果加工製品都不建議買來吃。 但如果真的要吃的話,新鮮果乾(上述第二項)會是較好的選擇(眾多爛選擇中較不爛的那種),水果脆片、果醬和蜜餞則最好還是不要吃。特別是糖尿病或有高血糖問題者,連新鮮水果都要適量攝取,上述含糖的加工水果製品就不宜吃了;而高血壓者最好別吃有糖又有鹽的蜜餞和水果脆片。 最後要提醒大家,在購買這類水果製品時,千萬不要太感性,太在意包裝質感,或太相信上面寫的真空乾燥、日光熟成、手工、健康或低膽固醇等行銷字眼,或認為高價一定品質好。而是要理性一點:買的時候習慣性先翻到包裝袋背後,直接看成份欄位及營養標示,了解一下它的熱量、含糖量多寡,看看它有哪些成分,添加了那些「料」,再來決定是否要購買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胸痛、頭暈、冒冷汗...5種人注意心肌梗塞易上身!3個保命方法馬上記起來
-
2022-02-11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近年來,因為3C產品的普遍與便利,讓很多人都加入了低頭族的行列,或瀏覽網頁、或看小說、影片,或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人互動…在這樣的環境下使得護眼營養素「葉黃素」成了當紅炸子雞。(連我那愛看YouTube影片的姪子房間桌上,都有他老媽的愛心白板,上面寫著:兒子,記得每天吞一顆葉黃素啊。) 葉黃素(Lutein)之所以被稱為護眼營養素是因為它可以吸收紫外線中的藍光,保護眼睛視網膜免於紫外線的傷害,故葉黃素又被暱稱為「吃的太陽眼鏡」。現代人雖然因為怕曬黑,且窩在室內的多、曬太陽的較以前少,但使用3C產品的時間卻多了非常多。由於3C螢幕和LED照明的光譜中藍光比例特別高,導致藍光對眼睛傷害的問題較陽光的傷害只高不低,因而讓葉黃素成了近幾年來保健市場的新興巨星。 在開始介紹這個當紅護眼營養素前,先讓大家猜一猜,下面食物,那些葉黃素含量比較高? 答案揭曉…上次所列的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菠菜、地瓜葉和南瓜,你猜對了嗎? 在這裡Stella將上面所提到的這幾種蔬果,依照它們的葉黃素&玉米黃質含量(每100公克含量)由高排到低:菠菜(12.2毫克)>地瓜葉(2.6毫克)>南瓜(1.5毫克)>綠花椰菜(1.4毫克)>胡蘿蔔(0.67毫克)>蛋(0.3毫克)>柳丁(0.13毫克)>番茄(0.12毫克)>高麗菜(0.03毫克) 從這個排列次序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外表看起來黃色或橙色的食物,其葉黃素含量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反倒是看起來蠻平凡的綠色蔬菜含量卻不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會讓植物呈現黃、橙色的植物色素不僅有葉黃素,還包括玉米黃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β-隱黃素等,它們都屬於一個叫做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的家族。所以黃、橙色的蔬果僅代表它們富含類胡蘿蔔素,但不見得是葉黃素。 類胡蘿蔔素:暖色系(黃、橙、紅)植物的化妝師!儘管葉黃素,有個「黃」字,但並非黃色蔬果就富含葉黃素。賦予大部分植物黃、橙、紅顏色的是一群稱為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家族的植化素,這個家族共有600多個成員,只有約50種會出現在美式飲食中,而其中只有14種能被人體所吸收。這之中大家較耳熟能詳的有6種: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葉黃素(lutein)、玉米黃素(zeaxanthin)、β-隱黃素(β-cryptoxanthin)和茄紅素(Lycopene)。 類胡蘿蔔素依化學結構上的差異(有無含氧)可分為兩大種,一類稱為胡蘿蔔素(carotene),常見成員包括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茄紅素,主要會讓植物呈橘、紅色。另一類稱為葉黃素群(xanthophyll),包括葉黃素、玉米黃質和β-隱黃素,主要會讓植物呈現黃色。 我們常見的彩色蔬果中,橘色的胡蘿蔔主要含的是胡蘿蔔素,包括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葉黃素含量很低;而芥藍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則是含大量的葉黃素群,如葉黃素、玉米黃質,β-胡蘿蔔素含量則不高。番茄的類胡蘿蔔素含量則較特別,除大量的茄紅素外,其他類胡蘿蔔素含量極微,所以番茄可說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 類胡蘿蔔素的功能 1.具備維生素A的功能: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三個成員能夠轉換為維生素A。它們分別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故當我們攝取含這三個營養素的食物時,能獲得維生素A的保健功能,包括促進皮膚黏膜健康、幫助視覺正常、提升免疫等。 2.抗氧化:在植物身上,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扮演抗氧化、保護植物的角色。所以很多綠色植物本身富含類胡蘿蔔素,但因為平日被葉綠素的綠色遮掩住,所以看不出來。必須要等到秋天,植物停止製造葉綠素後,這些黃橙色的色素才會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樹葉會慢慢變黃/橙的原因。正也因為這的道理,所以很多深綠色蔬菜的黃色色素(如葉黃素)也會被葉綠素所遮蓋,因此看起來綠油油的一點也不黃,但卻富含護眼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喔! 3.過濾光線:類胡蘿蔔素家族成員具有特殊化學結構(共軛體系)可吸收陽光中的可見光,保護植物免於陽光的傷害。這些類胡蘿蔔素吃到體內時,也可吸收光線保護我們的皮膚和眼睛。由於眼睛中唯二存在的類胡蘿蔔素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所以這兩個營養素又被稱為護眼營養素。 4.疾病預防:研究顯示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飲食(不包括β-胡蘿蔔素)明顯可降低肺癌,還可保護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富含茄紅素的飲食則可降低攝護腺癌。 認識護眼營養素:葉黃素&玉米黃素!類胡蘿蔔素家族中有兩個家族成員對眼睛很重要,他們就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 我們之前有提到類胡蘿蔔素會吸收光線,這一點對保護眼睛很重要。因為我們要看見東西需要有光線,但光線中的一些可見光,如藍光因具備高能量,會傷害眼睛。若把眼睛比喻成相機的話,水晶體就好比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就好比底片。光線從水晶體(鏡頭)進入眼睛,最後在視網膜(底片)上呈現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最容易受到光線的傷害,一個是水晶體,另一個就是視網膜。 當長期暴露在紫外線(或含高比例藍光的3C用品)下,會使水晶體變混濁,造成所謂的白內障。另外,光線也可能傷害視網膜,及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分~視網膜黃斑。所謂視網膜黃斑指的是位於視網膜中間的一個區域,這裡聚集了20萬個感光細胞,負責視覺敏銳的部分,如閱讀或精密工作所需視力。若黃斑結構受到破壞時,會嚴重影響視力,此時我們所看到的影像中心部位會變暗或扭曲,而僅能看到物體輪廓、無法看清其中心部分的細節。(事實上,黃斑區之所以叫做黃斑就是因為它是黃色的,而它之所以呈現黃色,就是因為它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等可過濾藍光的黃色色素。) 而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食物或營養品之所以對眼睛好,就是因為它可以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黃斑。很多流行病學資料或臨床研究都發現,攝取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飲食或補充品,可增加眼睛中黃斑色素的密度,保護眼睛對抗視網膜黃斑退化。另外,這樣的飲食也可降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的風險,並較不容易發生白內障。 Q:哪些食物含護眼營養素較多? *蔬果是葉黃素和玉米黃素主要來源,而蔬菜含量高於水果! 類胡蘿蔔素是由植物所製造,所以主要的來源會是我們日常的蔬果,五穀根莖類或魚貝海鮮類等其他類食物含量並不多。而相較於蔬菜,水果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偏低。水果中最高的是柿子每100公克有0.8毫克,隨便一個深綠色蔬菜的含量可能都比它高。因此,比較好的食物來源是蔬菜類。 *深綠色蔬菜是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最好的選擇! 由於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屬於黃色色素,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則是橙色色素,所以黃色蔬果葉黃素含量會較多一點,橙色蔬果(如胡蘿蔔)則α-胡蘿蔔素或β-胡蘿蔔素會比較多,但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則不見得會多。但大體而言,食物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較高的是綠色、特別是深綠色蔬菜。 附圖是Stella整理的「常見食物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圖」(註),大家可發現,含量最高的是羽衣甘藍(雖然台灣不常見這個蔬菜,但它含量超高,不放它直接跳到第二名的菠菜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啊>_<),其次則是菠菜和芥蘭菜葉。從圖中大家可發現含量較多的幾乎都是深綠色蔬菜喔。另外,同樣是蔬菜,深色蔬菜的護眼營養素含量會較淺色多,例如綠花椰菜每100公克有1.4毫克,白花椰菜則僅有0.03毫克。 (註)上述食物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資料來自SELF NutritionData網站(這個連結裡有1000項含量最高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食物資料,不過因食物的加工方法不同,故同個食物可能有多個數值。例如菠菜有生的資料,也有冷凍切碎後水煮瀝乾的資料,並且還有分有加鹽和沒加鹽的資料…等等,因此光是一個菠菜就有至少5個不同加工方法處理後所測得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資料喔) Q:一天要吃多少護眼營養素才夠? 目前並沒有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建議攝取量,但根據大部分近幾年來所做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0毫克葉黃素和2毫克玉米黃素就可從中獲取健康益處。另外,之前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6毫克葉黃素可降低43%的黃斑退化風險。因此葉黃素的一般建議攝取量為每天6~30毫克。換句話說,在每日蔬果579飲食中,只要參考附圖,挑2~3份吃富含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食物大概就可滿足身體每日的需求。 Q:護眼營養素要怎麼吃才對? 由於類胡蘿蔔素家族是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其吸收需要脂肪的幫忙,最好和富含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基本上只要少量,約3~5公克脂肪就足以幫助食物中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因此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只要和三餐一起吃就沒有問題。 而如果你是在兩餐間吃的話,可考量加點油一起吃效果會比較好,例如若當沙拉吃的話,不妨加一小匙油,或加點瘦肉和蛋同時吃,或和牛奶打汁吃,利用蛋和牛奶等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幫助葉黃素的吸收。 另外,來自食物的類胡蘿蔔素會和食物基質結合在一起,所以經過切割、打碎、均質化、加熱等步驟會增加它的生物可利用率喔。 總結來說,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對眼睛健康來說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保護視網膜黃斑上。因為白內障目前有手術可替換人工水晶體(為小手術,僅需15分鐘即可完成),但視網膜黃斑若發生病變則是沒有方法可治療,而僅能從平日保養與預防做起。但在這裡還是要跟大家提醒,葉黃素或玉米黃素的護眼功能是透過吸收藍光來保護眼睛。換句話說,它就像太陽眼鏡一樣可保護、預防眼睛免於光線的傷害,但也和戴太陽眼鏡般,無法治療已有的白內障和黃斑病變。 所以吃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保護、預防眼睛損傷,避免白內障和視網膜黃斑疾病的發生,但對於已經有這些疾病的人,僅能避免其繼續惡化,而無法治療。所以,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護眼」的營養素,而非「治療眼睛」的營養素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2-02-03 養生.聰明飲食
炸物要好吃需炸2次?科學家教你讓炸物美味的秘訣
幾年前某部韓劇中,全智賢(전지현이)的那句「下雪就該吃炸啤」的台詞,曾經讓中國人瘋狂深陷於「炸啤」的熱潮;然而就算沒有看過這部韓劇,冷颼颼的下班路上,若是聞到不知何處飄來的炸雞香味,任何人都會深陷那香噴噴的誘惑之中。事實上韓國炸物飲食文化迄今時間不長,一九六○年代的街道上,誘惑人們的雞料理並不是炸雞而是烤雞,直到一九八○年代炸雞料理才成為大趨勢,一九八四年美國著名的炸雞專賣店肯德基首度進駐首爾的鍾路,開設第一家店。全球擴散的飲食文化那麼全世界的炸物料理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根據文獻記載,平底鍋發明於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人們開始食用用油料理的食物。西元前五世紀左右開始,埃及或希臘等地出現炸物飲食,西元一世紀的羅馬料理書已經有炸雞的紀錄,之後以容易取得橄欖油的歐洲為中心,用油炸魚、炸蔬菜的飲食文化逐漸向外擴散。炸物歷史的重大事件之一,應該就是炸物料理的方法傳到了日本,一五四三年從中國上船,要前往澳門的三位葡萄牙船員,因為航道偏離而抵達日本的某一島嶼,他們是首度踏上日本的葡萄牙人,爾後日本與葡萄牙人開啟了近百年時間的頻繁交流,直到一六三九年日本以葡萄牙人傳播基督教福音為藉口將葡萄牙人驅趕為止。然而葡萄牙人雖然撤出日本,卻為日本留下一代表飲食「天婦羅」,葡萄牙人非常喜歡將青豆裹上麵衣、放入油鍋炸,稱為peixinhos da horta,特別是不能吃肉的四旬節期間,是人們非常享受的美味飲食。據推測,原本意為禁食期間的拉丁文「Tempora」,在日本則是轉換為「天婦羅」(Tempura)。碎裂的香氣與酥脆聲想像一下剛炸好的薯條放入口中咬下的那一瞬間,響起的那「酥脆」聲,接著是麵衣碎裂在嘴裡的口感與香氣,舌尖所感受到的那熱油風味,薯條那略帶些濕潤的麵衣與香甜的馬鈴薯滋味,讓人們沈浸在幸福之中。但為何炸物會如此酥脆呢?就跟著炸物的過程,來一趟科學之旅吧。炸物的過程可區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炸物最初浸入熱油鍋大約十秒左右時,滾燙熱油的熱氣迅速進入食物表面的麵衣,麵衣的溫度到達水的沸點階段,熱油鍋中熱油的密度就會下降進而往上升、原先在上層的熱油溫度則會下降變重,並往下沉,形成對流現象,循環的油加熱食物表面後,熱量開始傳遞到食物的內部。下一階段就是表面起泡與滾沸的階段,許多人看到泡泡會認為是「油滾了」,但這些泡泡並不是油滾而是麵衣內的水分,因為滾燙的熱氣導致蒸發所產生的氣泡,在氣泡爆發的瞬間更加促進了油的循環,讓熱油持續加熱食物;另一方面,水蒸氣的氣泡會在食物周圍形成水蒸氣膜,阻擋熱油滲透到食物內部,這個過程是讓麵衣酥脆的階段,其原理類似於水果片或蔬菜經由乾燥過程讓水分跑掉,進而變得酥脆一般,這時的油溫維持在150~200℃之間,但食物內部溫度略微超過100℃。接下來的階段就是傳遞到內部的熱度,使麵衣內的食物逐漸變熟的過程。內部水分到達沸點,促使內部營養成分產生變化,表面產生的最具代表的反應就是梅納反應,換句話說就是將以澱粉為主成份的麵衣或馬鈴薯等變成值得一吃的褐色,並帶出甜美香氣。炸物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不斷冒出氣泡的時候,這時必須馬上將食物撈出油鍋,否則熱油就會滲入食物內部,酥脆感就會消失。炸冰淇淋,和彗星一樣的結構冰冷的冰淇淋也可以在熱油鍋中炸嗎?答案是可以的,事實上也真的有這樣的餐點,那麼要如何製作呢?首先是冰淇淋製作的溫度比一般冷凍保存的溫度(一般是零下15℃)還低,再用比一般挖冰淇淋的勺子還大一些的派皮,薄薄地包裹成如同炸物麵衣一般即可。接著放入熱油鍋中油炸些許時間,就如同前述說明一樣,派皮麵衣在油炸的初期,往內部的導熱速度較慢,派皮麵衣內的冰淇淋幾乎不會融化而能完整保存其型態。不過,雖與其他炸物料理相同,但炸冰淇淋必須馬上食用,才能吃出其味道。科學家說彗星與炸冰淇淋的樣貌相似,因彗星內部是混合著冰塊與岩石,雖然冷冽卻有柔和的非結晶體狀態,而其表面堅硬且因為摩擦的關係,經常處於火熱滾燙的狀態,與炸冰淇淋很像。炸得更好吃的科學秘訣!炸物金黃酥脆的外衣與濕潤的內部食材融為一體時,是最美味可口的時刻。麵衣在酥炸的過程中,其表面產生的強烈反應能保護內餡,在維持內部水分的同時,也是酥脆外衣的必要要件,為此麵衣必須包含澱粉。當然像馬鈴薯這一類原本就含有澱粉的食材,不需要額外裹上麵衣也可以油炸,另外麵包粉相較於澱粉來說,氣孔更多,水分容易蒸發之故,所以酥脆的麵衣可以維持較長時間;若要用麵粉,可以使用低蛋白質的低筋麵粉為佳,若想要酥脆的口感,可以用玉米粉或是沒有麩質的米粉為佳。為了讓炸物更好吃,經驗上都是要炸兩次,這裏隱藏有幾種科學根據,首先是炸物冷掉後內部殘留的水份會往麵衣移動,使麵衣變軟。在此狀態下再次放入油炸時,凝聚在表面的水分會再次往外跑,總水分含量會降低,等到再次變冷的話,表面水分的移動就會減少而更能維繫酥脆感口感。第二個原因是油炸過程中產生的細微通道。由於第一次油炸過程中,水分蒸發讓炸物內部出現不少彎曲的細微通道,因此再次油炸時,這些彎曲通道會變直,且互相連接,讓水分蒸發更加容易,炸物就會更酥脆。還有一個科學要領能讓炸物更好吃,炸物開始冷卻時,內部殘留的水蒸氣會凝結成液態水的狀態,此時體積縮減呈現一種微弱的真空狀態,而炸物表面的油會往內滲透,讓食物變油膩狀態,為了防止這一情況,在炸好後馬上將表面的油擦掉,這訣竅不僅能讓炸物維持酥脆口感,還有益於健康。健康享受炸物的小竅門炸物擺明就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但多數研究卻指出對健康有害,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研究指出,一份歷經二十五年針對一萬名男女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一週最少吃一次以上炸物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臟病的危險增加,再者,依據炸物食用的頻率或攝取量,其危險也會依比例增加。舉例來說,相較於不吃炸物的人,一周吃四〜六次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是39%、一周吃七次以上的人則是增加55%的危險。雖然炸物飲食的高卡路里是一問題,但油品中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也會隨之一同攝入,反而更加危險。此外,外食的炸物採用重覆、不新鮮油品的可能性極高,使體重增加,誘發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或是增加罹患糖尿病與心臟疾病的風險。二○一七年義大利帕多瓦(Padova)醫學院尼古拉教授(Nikola Veronese)發表的研究結果更具衝擊性,一週食用兩次以上炸薯條的話,壽命會縮減。一份以四十五歲〜七十九歲、共四千四百四十位成人為對象,持續八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周吃兩次以上炸薯條的人,相較於不這樣吃的人來說,早期死亡率會增加兩倍以上。對這份研究結果,有許多專家從研究方法論與解析層面提出建議,在信賴度部分尚未經過嚴格驗證,但小心並非壞事。主張炸薯條對身體有害的根據,在於料理過程中會產生化學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其在高溫料理過程中,會與氨基酸、砂糖反應,造就許多炸物料理,然而丙烯醯胺經由動物實驗等發現會產生致癌物質。曾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諮詢委員、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肯利教授說,健康的人適當攝取含有丙烯醯胺的食物不會有危險,但若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就必須特別注意。想要健康的享受炸物,就不要重覆使用油品,同時必須在油品燃點以下的溫度使用不飽和脂肪酸,使用富含ω–3脂肪酸的橄欖油、大豆油、芥花油為佳。炸物的色澤越深,丙烯醯胺的含量就會增加,所以油炸的時間必須減少。另外馬鈴薯放入冰箱後,醣成分會增加,所以盡量常溫保存為佳。炸物雖然對健康有害,但那香噴噴與酥脆的口感,真的很難令人忽略,尤其在冷風颼颼、或是下雪的日子,吃著炸啤所能感受的小小幸福,也是豐富人生的事件之一。※ 本文摘自《料理美味的科學:五星主廚無法解釋,權威科學家告訴你食物更好吃的幻變魔法》。《料理美味的科學:五星主廚無法解釋,權威科學家告訴你食物更好吃的幻變魔法》作者:朴容基 譯者:陳聖薇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12/29
-
2022-01-27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過年大吃大喝,身材走樣?「超自律身材計畫」學起來,在家就能燃燒卡路里
長期久坐、吃太多,身材越走樣?減肥吃錯變更胖?維持健康體態一點都不難📢教你7招,控制熱量|提高身體燃脂|鍛練核心肌!快跟著元氣網一起做好身材管理,輕鬆瘦身又補鈣。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超自律身材管理計畫飯菜熱量很高嗎?補鈣瘦身怎麼吃?維持健康體態一點都不難,搭配健身、優雅的瑜伽伸展,你也可以做好身材管理,成為超自律又有自信的靚仔與靚女。【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拉筋伸展緊繃肌肉,練核心甩肥肚肉)。✅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培養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大提升)。✅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 (超營養食材推薦!低卡低GI,補鐵又補鈣)。★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適合運動初學者的「核心運動: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督導 盧玠民⏰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用有趣的橡皮筋魔術訓練手眼協調: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常見便當配菜哪個熱量高?大家常覺得最沒誠意的菜色是三色豆,但它們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點此看全文》這些食物吃多恐致高血壓!2地雷配菜少碰為妙⏰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居家運動,簡易瑜伽伸展操:運動專家/健身會館館長 林蕎茵👉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運動 與家人談天⏰ 18:00-19:00 【閱讀】食在美好櫛瓜低卡低糖高纖維 補鈣瘦身好食材櫛瓜富含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等營養素,有助於皮膚和眼睛黏膜修復保養。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藥學博士楊玲玲說,櫛瓜的礦物質如鉀、鈣、鐵、銅、錳、鎂、磷等含量也很高,尤其鉀含量豐富,能幫助人體將多餘的鹽分排除,還可消水腫、預防高血壓;鐵質有改善貧血的作用,很適合貧血的女性食用;容易骨質疏鬆的人,可多吃櫛瓜補充鈣質。👉《點此看全文》為什麼櫛瓜被喻為世上最健康的食物之一?⏰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洗臉或洗澡的泡泡越多越乾淨? 皮膚科醫師帶您破解3個NG迷思「曾遇過民眾使用水晶肥皂洗全身,導致皮膚受損、紅腫、過敏的情形而就醫。」由於水晶肥皂屬於洗衣皂,其產品標示已說明僅供洗滌衣物用,因此提醒民眾不要用於清潔皮膚。👉《點此看全文》清潔方式錯誤反而傷肌膚!一起來破解皮膚清潔NG迷思⏰ 20:00-21:00 【閱讀】一夜好眠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教4招有助改善腰痛在日常相當常見,原因也相當多,其中有一種腰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改成側躺後便不會,相當擾人睡眠。平躺時會痛,但側躺就不會,這種情況常見2大原因而起,包括骨盆過度前傾以及椎旁肌疼痛。👉《點此看全文》睡覺時腰痛該怎麼辦?原來是這「2原因」,這樣做有效破解⏰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2-0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你是否周遭有的朋友幾乎不太喝水,讓你心裏很好奇不是說喝水很重要嗎,這樣也可以嗎?你是否曾看到有的朋友手裡總是拿著一個超大罐子裝的水,走到哪喝到哪,對方還會告訴你每天要喝好幾千cc的水才夠?你是聽過有人因每天喝好幾千cc的水,最後導致水中毒住院?你是否看過新聞報導「某年輕人夜跑中暑,引起橫紋肌溶解」、「某老人家曬太陽未多喝水,引起熱衰竭」等;甚至還有醫生提醒說「水喝太少易引發缺血性中風」!水究竟有什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非得每天喝它?而到底我們每天該喝多少水才夠?聽說每日要喝八大杯水,如果喝不到八杯水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水這個對身體來說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吧^_^水很重要,不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更是水做的!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裏,賈寶玉說道「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事實上,不管女人、男人都是水做的,因為水分是人體最大的組成成分,約占我們體重55~70%。嬰兒是體水含量最高的族群,老人最低,男性(55~63%)則略高於女性(50~60%),所以不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實際上比女人還「水噹噹」。多喝水多健康,認識水的功能!水和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一起並列為人體所需六大營養素,它也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營養素。以一個75公斤的男性為例,各營養素在身體的占比中,水佔了60%(45公斤),剩下的40%中,脂肪佔了一半(15公斤),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加起來佔了另一半(15公斤)。水在人體內扮演很多重要功能,這主要是來自其獨一無二的化學和物理特性。例如水具有極性,所以很多化合物均可溶於水;水的比熱很高,要改變它的狀態需要相當大的熱能,所以水可以調節體溫。下面是水在人體內的一些重要功能:1.調節體溫(散熱、防中暑)我們所攝取的食物熱量只有四成左右能轉化給細胞使用,高達六成都是以熱的型式浪費掉。身體所產生的這些熱會透過心血管系統運送到表皮(也就是皮膚),透過排汗來帶走。每蒸發1公升的汗水,約可從皮膚及附近組織帶走600大卡的熱量。故透過出汗&汗水的蒸發,讓我們可將過高的體熱散掉,避免體溫持續升高而抑制身體酵素系統的作用,也避免了夏天中暑的發生。流汗之所以可以調整體溫是因為當身體熱能增加時,附近組織的水會吸收過剩的熱能,透過皮膚毛孔蒸發掉。由於水的高比熱特性,讓液態的水變成氣態蒸發掉的過程會帶走大量熱能。熱量被帶走溫度自然得以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流汗時,若吹來一陣風,汗水蒸發後會讓我們備感涼爽舒服的原因。夏天常見的「中暑」或「熱衰竭」等問題,講白一點就是身體因無法充分散熱而造成的熱傷害。由於水分是散熱的關鍵,故缺水就成了夏天引起中暑、熱衰竭等問題的主因之一。2.幫助廢物排除由於大部分的人體代謝廢物都是水溶性物質,而即便是脂溶性廢物,也會在肝臟幫助下,轉變成水溶性再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水分可說是人體排除廢物的重要運送媒介。3.其他水對於人體的重要功能.潤滑&避震:水不能被身體所壓縮,所以可作為關節和膝蓋的潤滑液;另外還可作為脊髓和胎兒(羊水)的避震器。.維持細胞機能:水對身體細胞來說非常重要,體水三分之二的是分布在細胞裡。水的存在可產生液體壓力,讓細胞能膨脹起來、成形。另外,水也是很好的溶劑。基本上,細胞生存與執行生理功能所需的氧氣、能量(葡萄糖)及各種營養與材料(如胺基酸、脂肪、各種離子等)都可在細胞內的含水環境中獲得,而細胞代謝廢物的排除也是靠水的幫忙。.維持血液容積:血漿(動脈、靜脈、微血管、淋巴)約佔體重5%,水的存在確保身體可維持適當的血液容積。當脫水2%時血液濃度會升高,脫水至10%時血液容積會明顯減少而導致循環不足。所以夏天也是腦心血管相關疾病好發季節,千萬不可輕忽。.作為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素:水分子的極性構造讓它不僅成為許多化合物的溶劑,也參與了很多生化反應,並成為人體很好的運輸媒介。不僅身體的代謝廢物需要靠水來運送,水溶性的營養素也需要靠水來幫忙。.維持滲透壓、電解質濃度:由於水可以自由進出細胞膜,透過離子和水,讓身體得以控制細胞內外與身體各個區間的水量,和電解質的濃度。高蛋白飲食所減輕的重量中有大半是水!你或許聽過使用吃肉減肥(高蛋白質減肥或無醣飲食),短期內就可減輕好幾公斤體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高蛋白飲食會產生很多蛋白質代謝廢物(如尿素);此外,這類飲食因缺乏醣類使得脂肪無法完全燃燒,而會產生酮體等脂肪代謝廢物…這些來自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廢物都需要靠身體消耗大量水來將它們排除,因此採用此類飲食會產生脫水利尿效果。(要記得人體約有五到六成的水分,60公斤的人隨便脫個5%的水就有3公斤,這也是為什麼體重會減輕很快的原因啊>_<)因此,使用高蛋白飲食減肥,所減輕的體重中有大部分都是水。這也是為什麼體重可能減輕三五公斤,但尺寸的改變看起來卻像只減掉兩三公斤而已。此外,這類減肥飲食在停止使用後,體重很快就會恢復。其實這也不能叫做復胖,因為這可能只是脫水利尿行為停止,水分又回到身體的緣故。到底每天要喝多少水?或許你曾聽過人可以幾週(視身體儲存的脂肪量而定)不吃東西仍可存活,但只要幾天不喝水就會死亡。聽起來感覺水好像比其他營養素還重要,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或多或少可以儲存一些營養素以備不時之需,但人體並沒有儲存水分的地方,所以只要缺乏時間一長(還是看環境,在沙漠中沒有水可能一天就會死亡)就會導致死亡。認識身體的水分平衡機制!身體水分的來源(攝取量)主要有三:直接喝的水/飲料、食物中的水,以及身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消耗水的地方(消耗量)主要有四:皮膚蒸發流失、肺部呼吸流失,尿液排出及糞便排出。基本上,這兩者需維持平衡,也就是每日身體所獲得水分量=排出的水量。Q1.為什麼有些人很少喝水也不會怎樣呢?!或許你曾聽過每天要喝八大杯水(一杯為240cc)的說法,這是因為每消耗1大卡熱量約需要1cc的水,故以2000大卡飲食估算,約需八杯水。但實際上,因為我們每天可從食物獲得約1000cc的水(新鮮食物本身就富含水,水果水分約介於80~90%間,蔬菜多半超過>90%;肉類雖然水分較蔬果少,但也有65~75%間),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在新陳代謝過程會產生約350cc的水,所以基本上只要每天額外喝入1000cc的水或其他液體,就可滿足身體水分平衡的需求。這裡的1000cc可以是水,或飲料或湯。這也是為什麼你周遭中可能有些朋友,你很少看他們在喝水但卻不會缺水的原因。Q2.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夠?每天的水到底要喝多少,沒有一個絕對的固定值。基本上,我們所需的水量是依照代謝活性與環境而定,但由於環境、飲食生活作息每天都不同,所以所需要的水分也會跟著改變。最簡單的判斷方法視可參考體重而定。嬰幼兒、小孩因新陳代謝較大人高,所以水的需要量比較高:嬰兒每公斤體重約需要110cc的水,兒童則為40cc。影響成年人飲水量最大的因素是環境溫度,例如處在22℃環境下時每公斤體重約需22cc的水,但在38℃時每公斤則需要38cc的水。透過傾聽身體的聲音來調節飲水量!其實你不需要太擔心自己到底水喝得夠不夠,因為我們神奇的身體會自行調節營養素的吸收。以水為例,身體會透過多種荷爾蒙的回饋抑制機制,加上滲透壓感受器等來調控身體水分的平衡。所以你只要用心觀察身體反應,就知道水分夠不夠。你可以透過觀察:A.是否口渴。口渴是人體脫水的第一道警訊,當水分攝取不足時,身體會通知大腦讓你產生喝水的需求。由於人體失去體重1%以上水分就可定義為脫水,但要到脫水1~2%時才會開始感到口渴、疲倦等症狀。所以當你出現口渴症狀時代表身體早已有脫水問題,因此感到口渴時務必盡快補充水分喔。B.排尿次數與尿液顏色。一般而言若有正常飲水的話,4小時約可累積240cc的尿量,故一兩個小時跑一次廁所都算正常,但若整個早上都不想上廁所就代表水可能喝太少了。另外,正常的尿液為淡黃色,若尿色較濃或有惡臭都是水分攝取不足的警訊;反之,若尿色清如水則代表水喝得太多。最後要提醒大家,若在短時間出現水分大量流失,例如在炎熱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從事激烈或長時間運動(如慢跑)時,除補充適量的水分來預防脫水及中暑等熱傷害外,別忘了也要補充電解質喔。最簡單的電解質補充法為飲用運動飲料或含鹽的番茄汁,或也可以在水中擠些檸檬,加入微量鹽巴來補充鈉鉀氯等離子。 汗水蒸發才能調節體溫!排汗之所以可以調節體溫,關鍵在於汗水的蒸發。所以如果流了很多汗,但汗水是流到臉、頸或背部,或是被衣服吸收掉,而非蒸發掉的話,體熱散掉相當有限,體溫並不會降低太多。所以想要透過流汗降溫,最好的方法是處在通風處,或使用扇子等工具來促進汗水的蒸發,而非拿毛巾猛擦汗水。另外,在潮濕的氣候下,因空氣中含水量已飽和,故汗水較不容易蒸發。這也是為什麼風雨欲來前的濕熱氣候,會較大晴天的乾熱氣候更令人感到悶熱不舒服的原因。在此狀態下,會因汗水無法蒸發,使體溫無法有效降低,而引起急性的熱傷害,也就是中暑。所以在潮濕悶熱的氣候下,更要做好防中暑的措施。例如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陽光最強的時候出門;出門時戴帽子、撐傘、穿長袖,避免陽光直接曬到皮膚上使體溫上升;留意水分的補充並盡量讓汗水蒸發掉。而在活動時間較長、較激烈時或流汗過多時,除了補充水分外,還要留意補充鈉、鉀等電解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換掉浴室門口的腳踏墊,竟能讓家中產生大改變!日本達人的「家事減法術」,讓8成家事都不用做了
-
2022-01-23 養生.聰明飲食
高膽固醇是不是少吃油比較好?營養師詳解選油品常見疑問
Q:高血脂(膽固醇)的人,是不是少吃油比較好?油脂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熱量,也能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同時也是人體合成固醇類荷爾蒙的原料。因此有高膽固醇血症的人,不必刻意減少油脂攝取比率,而是要選用適當的油品,跟常人一樣,約占每日總熱量的30%。但血中膽固醇較高的人,建議減少攝取飽和脂肪的頻率,如豬油、牛油等。大多數人的主觀認為脂肪的卡路里高「油=肥胖」,其實脂肪與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並列為三大營養素,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油脂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熱量,幫助體內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構成細胞膜與荷爾蒙等,缺乏攝取油脂,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脫屑、掉髮,也與記憶力減退、生長緩慢、生殖障礙、憂鬱症等有關。現代人多慢性病、發炎、過敏、婦科疾病、肥胖代謝性疾病等問題,多數原因都是因為錯誤使用油引起。Q:油開封後很容易出現油耗味,要不要放冰箱?如何保存?油品只要開封後接觸到空氣便會開始氧化,因此建議選購時盡量以小包裝為主,避免開封後無法於短時間用完而發生變質,儲放時只要放在陰涼且避光的地方,不需要放在冰箱冷藏。Q:選購油品時,是否應避免塑膠瓶裝?油品跟塑膠瓶可能發生作用而釋出一些物質,以深色玻璃容器包裝的油品,有較好的遮避光性,能避免油品受到光照而產生變質現象。Q:市面上有所謂「調合油」,是什麼油?調合油一定比較差嗎?調合油是結合各種油品,依不同的比例調製而成的,品質好的調合油是可以結合各種油品的優點,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脂肪酸、增加油品的安定性,因此不一定比較差。Q:購買進口橄欖油,如何判斷是不是真的原裝進口?進口再進行分裝的油會影響品質嗎?可由EAN條碼前三碼簡單分辨是否原裝,像義大利國家代號為800-839,西班牙國家代號為840-849,希臘的條形碼是520開頭,編號的意思是在原產地直接分裝好以後進口,不是離開原產地後到台灣或第三國才分裝。通常如果條形碼是60或69開頭,很可能是大桶橄欖油進口,到國內再分裝。至於進口再分裝是否會影響油品質,一般要看包裝標貼說明,注意是否有國家食品檢驗安全認證。Q:等油冒煙才開始炒菜,是最適當的溫度?若油品加熱後冒出陣陣白煙,表示已經達到油品的發煙點,已開始變質,此時不是炒菜的好時機。因為當油品達發煙點時,會開始產生化學變化,油品的成分為三酸甘油脂,當受熱達到發煙點時,就會漸漸分解成甘油及游離脂肪酸,吃下這種油,對身體反而有害。每種油品都有它的烹調溫度,建議適時選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如橄欖油、苦茶油,因為當飲食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時,除了可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同時不影響到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數值。此外,平時也要適量攝取堅果、奇亞籽等,這些堅果種籽類不僅富含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富含纖維質及微量營養素、植化素,對於膽固醇高的人也有助益。諮詢/桃園市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中心徐光漢醫師、營養師梁嘉麟
-
2022-01-22 養生.聰明飲食
沙拉油、豬油、橄欖油、椰子油... 營養師告訴你: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油?
大豆油(或稱沙拉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是四種平日生活常見食用油脂,前兩者是在我們祖父母時代就很常見的傳統用油,後兩者則是近幾年廣告詞中常和健康掛鉤的油脂。到底哪種油脂比較好?平日煮菜的話到底用什麼油比較適合?不同的油脂又該怎麼用比較好呢?這次就讓我們來讓認識一下這四個生活常見油脂吧! 富含的是「飽和脂肪酸」,還是「不飽和脂肪酸」? 不管是哪種油,油脂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構成,所以一個油品是否耐高溫、室溫下會呈液體還是固體,或營養價值好壞,主要看的就是它的脂肪酸組成。基本上,油品中所含的飽和脂肪若比較高的話在室溫下會呈固態,不飽和脂肪含量較多者在室溫下則會呈液態。所以從外觀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看出大豆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這四個常用油脂中,呈固態的椰子油和豬油飽和油脂含量較高;呈液態的大豆油和橄欖油則是不飽和油脂較高。 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基本上比較耐高溫烹調,但由於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在大部分的人眼中,富含飽和脂肪的豬油等動物油脂對心血管健康比較不好。但鮮少人注意到同樣是飽和油脂,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可是比豬油還高呢:豬油約含40%的飽和脂肪酸,但椰子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超過90%,為豬油的兩倍多,更是一般植物油的6~8倍(註:一般植物油飽和脂肪僅含11~16%)。 大豆油、橄欖油和大部分的植物油所富含的是不飽和脂肪酸,所以在室溫下會呈液態,但儘管如此,不同來源的植物油,其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種類也不同。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等所富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葵花油等一般植物油大多含的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舉例,橄欖油中的脂肪酸中有高達88%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大豆油中72.5%的脂肪酸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雖然對心血管健康較好,但也容易受到氧化破壞,故高溫烹調容易引起油脂變質,而有致癌風險。 解析常見油品的脂肪酸與營養價值~ 我們攝取食物是為了從食物中獲得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健康,故我們可透過下面四點來評估自己常用油脂是好還是壞: 1.是否含有人體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 2.是否含有益腦、心、血管健康及抗發炎作用的ω-3脂肪酸? 3.此油脂富含的是容易導致膽固醇上升的飽和脂肪酸,還是具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 4.此油脂中有無其他附帶的營養素,如維生素、植化素等可帶來額外的健康效益。 圖一是大豆油、豬油、橄欖油和椰子油這四種常見油脂的脂肪酸組成與營養素分析,當你就上述幾個點來評估這四種油脂時,你會獲得下面結論: 1.必需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必需脂肪酸含量很低,橄欖油必需脂肪酸含量也不高,反而是大豆油和豬油比較好。 2.ω-3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完全沒有,橄欖油含量很少,而大豆油的ω-3脂肪酸量較豬油多一點。 3.飽和脂肪酸方面:椰子油含量最多,豬油其次,橄欖油和大豆油較少。 4.其他營養素方面:橄欖油維生素E最多,豬油維生素A最多。 故若從上述這四點來看,便宜的大豆油似乎最好,豬油好像也不錯,反而這幾年很夯的橄欖油和油品新貴「椰子油」,其價格和性能並沒有成比例。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結果和我們所「聽說」的不一樣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要先了解兩個油脂營養觀念: 1.ω-6和ω-3脂肪酸都是對身體健康很重要的脂肪酸。特別是很多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包括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心臟病、老年癡呆、癌症等都與發炎有關。慢性發炎性疾病主要則是和ω-6/ω-3比值失調有關。 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食物和食用油脂大多富含ω-6脂肪酸,僅少數食物如深海魚、亞麻仁油或核桃才富含ω-3脂肪酸。所以雖然大豆油含的ω-3脂肪酸是四種油中較多的,但因為它本身的ω-6脂肪酸也很高,所以並無法改善ω-6和ω-3的比值;而儘管橄欖油ω-3脂肪酸含量不高,無法抗發炎,但因它主要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屬於ω-9脂肪酸,故攝取橄欖油並不會影響ω-6和ω-3的比值。 2.不管「理論上」某油脂含那些好的脂肪酸或那些營養素,但在人類社會裏油脂主要還是用來烹調食物,所以從「現實面」來看,選擇料理用油的關鍵在於此油脂在高溫烹調下是否能保留住它的好脂肪和營養素。所以除非你習慣直接吞食油脂(如涼拌),否則在談油脂中有哪些好脂肪前,你該先考慮的是煮菜該用什麼油才對! 煮菜該用什麼油才對? 由於油脂主要用於烹調食物,所以在購買油脂時,除了考慮油脂的營養與脂肪酸種類,還需考慮兩個因素:1.油脂的穩定度 2.油脂的發煙點(Smoke point) 油脂的穩定度 油脂變質主要是因「氧化」(接觸空氣中的氧或暴露在陽光中)所致。油脂氧化時而產生所謂的「自由基」,自由基若攻擊到細胞會導致細胞死亡、進而影響組織器官的功能,若傷及DNA則可能導致基因突變,而可能引發癌症。一般的情況下,身體會用抗氧化劑來中和掉自由基,避免它們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也是為什麼抗氧化劑常會和抗老、防癌劃上等號的原因。 油脂的氧化主要是發生在脂肪酸中的雙鍵位置,所以雙鍵越多的脂肪就越容易被氧化破壞,因此不含雙鍵的「飽和脂肪酸」較含有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穩定;而同樣為不飽和脂肪酸,含一個雙鍵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會較含多個雙鍵的「多元不飽和脂肪」穩定。舉例,同樣為18個碳所構成的脂肪酸,含兩個雙鍵的「亞麻油酸」氧化速率比含一個雙鍵的「油酸」快了約30倍,含三個雙鍵的「次亞麻油酸」則比「油酸」快了80倍。 總結來說,從油脂的穩定度來看,選擇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椰子油和豬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大豆油和一般植物油。 油脂的發煙點 基本上,你所購買的油脂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越多則越容易被氧化;溫度越高,氧化速度就越快,故食用油平日最好儲放在遠離熱源(如瓦斯爐)的陰涼處。但即使你油脂儲放得當,料理時油脂還是會面臨到加熱的高溫問題。 當油脂被加熱到一定溫度時,油脂會被分解為甘油和游離脂肪酸,此時油脂會開始冒煙、變質、裂解成刺激性的小分子化學物質並產生自由基,進而危害身體健康...而這個讓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就稱為該油脂的「發煙點」(或翻譯為冒煙點)。所以,在選擇烹調用油時宜依照個人烹調習慣,來選擇發煙點適合的油品。大體上,油品的發煙點會受到該油脂原料本身的脂肪酸組成,以及油脂的提煉加工程序而影響。 油脂的提煉與加工程序(如精製)會影響成品的發煙點! 我們日常所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提煉自果實、果粒或種子。提煉油脂的方式簡單來說可分為機械壓榨,和用有機溶劑萃取兩種。一般果實類的油脂(如橄欖油、椰子油)主要會採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所以有時你會看到這兩種油會特別在油品前面加上「冷壓初榨」的字眼。果粒或種子可用機械壓榨的方式取油,也可用有機溶劑來提煉,如芝麻油、花生油和油茶油等。 一般機械壓榨出油量較少,它的優點是可保留較多植物本身的營養素,但這個優點往往也是它的缺點,因為這些「雜質」的存在會讓油脂的品質不穩定,容易酸敗,成品發煙點較低,且無法長期保存。故我們日常所購買的那些桶裝、便宜的植物油多半是用有機溶劑萃取方式來提油,且會進行精製流程來除去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維生素、植化素等「雜質」。油脂精製後可提高其發煙點,讓原本不耐高溫的油脂可煎煮炒炸,且讓油脂賣相更好、不易敗壞,可保存更長的時間。 舉例,未經精製的紅花籽油的發煙點約在107°C(僅能用於涼拌或水炒),未精製的大豆油的發煙點約在160°C左右(可水炒、中小火炒),但經過「精製」後,精製的紅花籽油發煙點可達266°C,大豆油可達238°C,所以儘管理論上大多數植物油都不耐高溫,不適合大火炒或煎炸,但你在大賣場的買的油都標示著可煎煮炒炸,一油用到底,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精製植物油的緣故。 精製油vs.非精製(或冷壓初榨)油脂! 透過溶劑萃取、脫膠、脫色、脫臭等油脂精製過程,可除去油脂中的雜質(這些雜質也包括油脂中所含的天然營養素),讓油脂變得很純淨(幾乎只剩下脂肪這個熱量)。它的優點是便宜、可耐高溫烹調,可保存較長時間。 僅用機械壓榨的油脂則剛好相反,保留了較多原料本身所含的天然營養素,使用這類油脂除獲得身體需要的脂肪酸外,還可獲得額外的營養。但缺點就是發煙點可能不高,而僅適合涼拌、水炒、或小火快炒。 而在油品市場上很夯的冷壓初榨橄欖油,主要是因為它富含的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ω-9脂肪酸),所以不會影響ω-6和ω-3的比值,且較一般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能耐高溫。另外,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好油脂,再加上冷壓初榨的橄欖油含多酚及其他來自橄欖果實的營養素,使得橄欖油這幾年來一直在市場上飽受消化者的喜好。 圖2整理的常見油脂的發煙點,以及什麼樣的烹煮習慣適合用那些油品。大家可依照烹調方法來選擇適合的料理用油。基本上,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還是建議大家平日宜盡量以低溫方式來料理食物,例如涼拌、水炒或小火炒,因為這樣不僅可盡量保留住食物本身的營養,也較能保留住油脂中的營養。如需要用大火或煎炸時,則建議換成發煙點較高的油脂。 總結來說,如果你用的是煎、炒、炸等高溫的烹調方式的話,就不用管哪個油品比較營養、健康了,直接選購一個發煙點高的油品就是了;如果你使用的是涼拌、蒸、煮等較低溫的烹調方式,則可考慮選用保留較多營養的冷壓初榨油品,或現代人比較缺乏的富含ω-3脂肪酸的油品。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換掉浴室門口的腳踏墊,竟能讓家中產生大改變!日本達人的「家事減法術」,讓8成家事都不用做了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上下階梯傷膝蓋是真的嗎?
讀者Arthur昨天(2022-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從底下這篇新聞〈爬樓梯是好運動嗎?可以看出多位醫師都強調上下樓梯傷膝蓋,甚至『骨科名醫韓毅雄曾形容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台安醫院復建科主任鍾佩珍「行醫三十年來從不曾建議病人把爬樓梯當作運動」,這樣說來,爬百岳的人怎麼辦?我也是愛爬山的人(階梯多到懷疑人生),為此傷透腦筋。是否可請教教授,上下階梯很傷膝蓋是真的嗎?非常感謝您!」其實,看到這個提問我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畢竟喜歡危言聳聽,警告不要做這種或那種運動的醫生是比比皆是。例如一位號稱是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的人就說路跑會導致膝關節炎,儘管臨床研究一再顯示跑步非但不會增加,反而可能會減少關節炎的風險。請看路跑導致膝關節炎?。還有一位號稱是日本名醫的人也出書說跑步會危害健康,而可悲的是,凡是勸人家不要運動的文章都是會得到一大堆的讚,而凡是勸人家要運動的文章則只會得到寥寥無幾的讚。請看顛覆傳統!想健康就不要跑步!。沒辦法,懶人總是需要尋找慰藉。我曾在2018-11-20發表新版運動指南,介紹當天才剛出爐的「給美國人的運動指南」(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這個指南是美國政府透過美國醫學會而發出的,而它是一而再再二三的提到跑步和爬樓梯都是很好的運動選項。那,難道說,美國政府是希望它的人民不健康?US News也在2019-7-29 發表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運動的好處)。它一開始先是引用科羅拉多大學「足和踝中心」的醫學主任Kenneth Hunt說:「爬樓梯可以有效鍛煉肌肉、改善平衡和促進心血管健康。 這種運動形式對大多數健康的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構成健康風險。例如,如果您的平衡有問題並且容易跌倒,或者您的腳、踝、膝蓋或臀部虛弱、僵硬或疼痛。」這篇文章也引用馬里蘭州黑格斯敦高級骨科中心的物理治療師 Eric Sampsell 說:「通過加強腿部肌肉和關節,爬樓梯可以轉化為日常活動中功能的改善。 爬樓梯還可以提高能量水平,降低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也有收錄幾篇爬樓梯有益健康的論文,例如:2002年:Weighted stair climbing in mobility-limited older people: a pilot study(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負重爬樓梯:一項試點研究)。結論: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爬樓梯運動可能是家庭鍛煉計劃的一個有用組成部分,旨在增強下肢肌肉力量、有氧能力、和功能表現。2010年:Review Article: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point-of-choice prompts–a systematic review(評論文章:通過選擇點提示增加身體活動——系統評價)。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可以輕鬆融入日常生活並具有積極健康影響的活動。選擇點提示是樓梯和電梯/自動扶梯附近的信息或激勵標誌,旨在增加爬樓梯。」2011年:A statistical summary of mall-based stair-climbing interventions(基於商場的爬樓梯干預的統計總結)。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經證實對健康有益的無障礙活動。本文總結了基於商場的爬樓梯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同時控制和檢查樓梯/自動扶梯選擇的潛在調節因素。」2017年: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Stair Use(對增加樓梯使用的干預措施的系統評價)。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無障礙活動,可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身體活動水平並提供健康益處。 本綜述總結了樓梯干預的有效性,並探討了可能影響干預有效性的關鍵差異。」信譽卓著的梅約(梅友)診所有發表一篇關於爬樓梯的文章,而作者是Edward Laskowski醫生。這位醫生是梅約診所運動醫學中心的聯合主任,也是梅約診所醫學院的教授。他說:「爬樓梯是有益健康的實用日常體育活動的一個例子。 它還可以燃燒卡路里——在 15 分鐘內消耗約 65 卡路里。以更快的速度前進或攜帶較重的物品可以燃燒更多的卡路里。」所以,台灣那位骨科名醫說「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能信嗎?順便說一下,我以前在加州大學上班時,每天都是故意不坐電梯,爬樓梯到6樓的辦公室。我回台灣遇到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跑步時,就上上下下反覆爬公寓的7層樓梯。額外參考資料:Is climbing stairs good or bad?Is Climbing stairs Bad for Knees?原文: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骨科名醫說的,能信嗎?
-
2022-01-05 養生.聰明飲食
糖炒栗子、蒸菱角、煮花生其中一種其實是油脂!營養師告訴你減肥該怎麼吃
儘管台灣現在只有寒流來才會有冬天的感覺,但是冬天相當常見的街頭零食:糖炒栗子、蒸花生和菱角還是應景地出現在路邊或傳統市場上。這類「真食物」零食看起來較一般餅乾零食等垃圾食物營養,且在天冷時,炒得熱熱的栗子,蒸的溫溫的菱角和花生光看就讓人食指大動。到底這三種零食熱量高不高,該如何選比較好?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三個在天冷時特別讓人倍感溫馨的街頭零食吧。 栗子、花生和菱角熱量知多少? 想知道某食物熱量高或低,基本上可以從它們的食物分類來判斷。上述這三個街頭零食當中,花生是屬於油脂類,栗子和菱角則屬於主食類。所以相同重量下,花生的熱量可是比栗子和菱角高喔。 雖然在栗子、菱角和花生都是屬於堅果及種子類,但在六大類食物分類裡,花生因脂肪含量較高,所以屬於「油脂類」,栗子和菱角則因為醣類含量較高,所以歸屬於「五穀根莖類(或俗稱主食類)」: *栗子的熱量中,88.2%是來自醣類,來自脂肪的只有3.4% *菱角的熱量中,86.7%來自醣類,脂肪的熱量僅佔1.9% *花生的熱量中,74%是來自脂肪,14.7%來自醣類 所以,如果你在減肥或在做熱量控制的話,選擇栗子和菱角熱量會比較低;而如果你是需要限制醣類攝取的人,或想要增胖的人,則選擇花生會比較適合。 Q.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熱量呢? 因為這些食物都是秤重在賣,所以只要問老闆多重,然後將重量除以顆數就可計算出吃多少顆為100公克,然後對一下表格就知道熱量有多少了。舉例,如果你買半斤(300公克)糖炒栗子,數了數裡面有42粒,那麼一粒栗子就是7.1公克(300/42),吃14粒就是100公克,對一下表格就可查出熱量為210大卡。 認識栗子、花生和菱角的營養價值 一.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基本營養分析 這三種零食中,栗子和菱角因屬於主食,所以醣類含量較高,並含少量蛋白質,脂肪含量極低;花生則剛好相反,脂肪含量很高,及不低的蛋白質,但醣類含量較低。另外,這三者食物都是良好的纖維來源。其中花生纖維含量最高,每100公克含8.1公克纖維;其次是栗子,每百公克有5.7公克纖維,它們的纖維含量幾乎比大部分蔬菜和水果都高(註:牛蒡每100公克纖維為5.1公克,土芭樂為5公克)。而菱角的纖維含量即使在三者中名列最後,但每百公克也有3公克,也比很多蔬菜水果每百公克的纖維含量高。 而正也因為花生、菱角和栗子不僅富含纖維,且還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故吃起來飽食感遠比一般的點心零食好,且因為纖維含量高,所以很多人吃了後會覺得排便變得更為順暢。 二.維生素和礦物質分析 礦物質方面 若以飲食建議攝取量(DRIs)來看,花生、菱角和栗子的鎂、磷、鉀、鐵、鋅等礦物質含量都還不錯,能滿足每日飲食需求的10%以上。特別是花生,每百公克花生的鎂含量可滿足每日需要量的34~41%,鋅含量可滿足每日需求的16~20%。(註:鎂的建議量為男380毫克,女320毫克;鋅為男15毫克,女12毫克) 另外,這些食物因為料理簡單,沒有太多的額外添加物,所以鈉含量極低,對有心臟或腎臟問題,或關心鈉攝取的朋友來說,是不錯的零食選擇。 維生素方面維生素方面以維生素E、B1、B6、C含量較佳,菸鹼素則稍微低一點。其中含量最豐富的是維生素E,可以滿足每日所需約半數或半數以上的需求。 *維生素B1以帶殼花生含量最高,每100公克含0.94毫克,可滿足女性每日需求,男性78%的需要量;栗子和菱角含量較低,但也可滿足18~24%的每日需要量。 *維生素B6以糖炒栗子含量最多,每百公克含0.6毫克,可滿足每日需求的40%,其次為花生和菱角。 *維生素C以糖炒栗子含量最多,每百公克含25.9毫克,可滿足每日需求約26%,其次為菱角,花生含量則較低。 *菸鹼素以菱角含量最多,每百公克含3.64毫克,可滿足每日需求的23~26%,其次為花生和菱角。 總結來說,這三種食物因屬於營養較豐富的堅果種子類,我們所買到的是未經過度加工的原型食物,且沒有烹調用油及鹽巴、味素、香料等額外調味與添加物問題,故營養價值不低,可說是一個相當好的季節零食。但不管如何,健康的食物吃多還是會胖,所以想減肥或需要做體重管理的人,吃的時候要做食物替換,這邊多吃了些,正餐的飯或油就要少吃點。而即使是不需要減肥的人,吃的時候還是要留意攝取量,因為這些食物吃起來很順嘴,容易一顆接著一顆,不小心就啃完一包。所以最好用碗或盤子先取好要吃的量,吃完就不要繼續吃了,以免吃太多而變胖喔。 註:圖中的資料是來自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由於資料庫中有熟的糖炒栗子和菱角的資料,但帶殼花生僅有生食的資料,故表中所列出的是生的花生資料,由於我們實際所吃時花生是蒸熟的,故在計算花生的熱量或營養成分時,和你實際所吃的數值可能會有所差異。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我老了之後,一定把自己送進安養中心!」遭離婚巨變、兒子患罕病...于美人中年後的人生體悟:沒有愛的孝順,只是枷鎖而已
-
2022-01-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燕麥奶代替牛奶補鈣?專家揭營養價值:多數人都喝錯
最近燕麥奶當紅,成為時下流行的健康飲品,不過,真有這麼神奇嗎?營養師提醒,燕麥奶屬於「全穀雜糧類」,主要成分為澱粉(碳水化合物),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但含鈣量少,且蛋白質不多,如想補鈣、蛋白質,還是應該選擇牛奶。國人常喝的3大健康飲品 燕麥奶、牛奶、豆奶比一比營養師蔡孟融表示,燕麥奶是將燕麥以水浸泡後,加水磨成漿、煮沸、過濾製成,有些燕麥奶產品會使用酵素水解改善質地,或額外添加油脂、食品添加物等成分,讓口感與牛乳更相近、品質更穩定。而俗稱豆漿的豆奶則為「豆魚蛋肉類」,將黃豆浸泡於水中,磨漿、分離豆渣、煮沸而成,主要提供蛋白質,為傳統華人社會最常見的早餐主角之一。至於牛奶,則屬「乳品類」,乳牛分泌的乳汁,經殺菌等步驟處理後,即可飲用,營養成分較多元,可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缺鈣者光喝燕麥奶 無法補充所需營養素燕麥奶、牛奶、豆奶為國人常喝的3大健康飲品,該如何選擇呢?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應與其他食物搭配,例如,燕麥奶只能提供微量蛋白質,可搭1顆水煮蛋或茶葉蛋。豆漿則因缺乏澱粉,早餐如果飲用豆漿,則可搭配地瓜、饅頭或三明治。而牛奶營養較為均衡,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鈣質,相當適合老年人、兒童、青少年飲用。值得注意的是,燕麥奶是從全燕麥粒中提取的植物奶,但並非奶類,其卡路里和脂肪含量,往往高於牛奶,但蛋白質含量則低於牛奶,僅約3分之1,鈣質含量更少。劉怡里表示,缺鈣者光喝燕麥奶,無法補充所需營養素。牛奶、大豆屬於過敏原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飲用蔡孟融提醒,在喝燕麥奶時,應需注意1天攝取的醣類總量,避免身體造成負擔。高齡者、減重者等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建議多喝豆奶與牛奶。另外,牛奶、大豆屬於過敏原,有些人不宜飲用。再者,喝豆奶容易產生脹氣,乳糖不耐症者則應避免飲用牛奶。腎功能不佳者必須限制蛋白質攝取,應該謹慎飲用豆奶與牛奶。食藥署表示,燕麥奶、豆奶、牛奶的營養成分不同,民眾選擇時,應注意均衡攝取營養素。開封後都儘速飲用完畢,或放置冷藏保存;大包裝飲品則避免對口飲用,以免口中細菌汙染飲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燕麥奶其實是澱粉食物! 營養師分析常見「5款奶類營養價值」 ·燕麥奶不含乳糖、高纖低脂! 營養師曝「致肥陷阱」:小心不知覺變胖
-
2021-1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想靠葡萄糖胺顧膝蓋?不~把握2招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痠痛無力,走路卡卡….通常會想到靠補充葡萄糖胺來改善關節不適。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分享2招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OA),並有助於減緩疾病的進展。一、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第一招-保持健康體重如果剛被診斷出患有骨關節炎,通常會採取很多措施來緩解疼痛和保護關節,但如果體重處於不健康範圍,所做的一切措施,不過是杯水車薪。減重對於改善骨關節炎有明顯功效的原因:1. 體重決定多少重量壓在關節上健康人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時,關節要承擔體重約一倍半的重量;如果處於上坡,關節則要承擔體重約2~3倍的重量。當患有關節炎時,關節常會因為結構改變,而導致受力不均加重關節的壓力。研究發現,每公斤體重會帶給患關節炎的膝蓋帶來四倍的壓力,因此每減輕5公斤,可使關節少承受20公斤的額外壓力。2. 身體脂肪越多,慢性發炎越嚴重過重也會以另一種方式造成關節問題,過多的脂肪(尤其是所謂中廣處的腰腹脂肪)會產生化學物質,在全身引起輕度炎症,不僅會加重膝關節炎,也可能會使手和肩部出現關節炎問題。3. 體重越重,關節軟骨耗損越嚴重體重越重,關節軟骨的耗損越嚴重,因此減肥有助於保護覆蓋於骨骼末端的組織(軟骨),並減緩骨關節炎惡化的速度,體重減輕的越多,骨關節炎進展的速度就越慢。二、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第二招-地中海飲食骨關節炎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是否有特殊的關節炎飲食”?雖然目前對於關節炎沒有具奇效的飲食,但許多食物可以幫助對抗炎症反應並改善關節疼痛和其他症狀。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具有抗炎和抗病的效果,並具有下列功效:降低血壓、預防慢性病(例如:癌症、中風)、有益心臟健康、減重。地中海飲食組成:1. 魚美國心臟協會和營養與飲食學會建議每週兩次食用85~115公克的魚,而關節炎專家建議越多越好。最佳來源:鮭魚、鮪魚、扇貝…等。不敢吃魚可以服用補充劑,研究結果表示每天服用600~1,000毫克魚油可緩解關節僵硬、壓痛、疼痛和腫脹。2. 堅果和種子每天吃約43公克的堅果,最佳來源:核桃、松子、開心果和杏仁。3. 水果和蔬菜每天的目標是九份或更多份水果和蔬菜,最佳來源:藍莓、櫻桃、菠菜、花椰菜。4. 橄欖油每天2~3湯匙,最佳來源:建議選擇特級初榨橄欖油,因為經過較少的精煉和加工,保留了較多的營養;或是可以選擇酪梨油、紅花油,皆發現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而核桃油的omega-3s則是橄欖油的10倍。5. 豆類大約一杯,每週兩次(或更多),最佳來源:小紅豆、紅腰豆和斑豆。6. 全穀類每天總共吃170公克的穀物,其中至少三樣應該來自全穀物,最佳來源:全麥麵粉、燕麥片、碾碎乾小麥、糙米和藜麥。7. 茄科蔬菜茄子、大番茄、紅甜椒和馬鈴薯等茄科蔬菜是抗病強者,可以最少的卡路里提供最大的營養。6招預防關節炎---https://bit.ly/3EavdZf
-
2021-11-29 養生.聰明飲食
從什麼攝取很重要 專家推薦低卡路里但高蛋白飲食
組成身體材料的營養素「蛋白質」是三大營養素之一。英文是「Protein」,對於有在運動健身的人來說,是很熟悉的詞語吧。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皮膚、內臟、頭髮及血液等身體各個部分的材料。它的種類竟然有十萬種以上,不過其實都是由大約二十種稱為「胺基酸」的營養素,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組合而成的喔。其中,我們體內無法合成足夠需要量的九種胺基酸稱為「必需胺基酸」,而剩下的十一種胺基酸則使用胺基酸、脂肪及糖,能在體內合成,稱為「非必需胺基酸」。雖然這些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無法在體內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就一定要透過飲食來攝取。佔了人體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質不僅能組成肌肉及內臟等,也是形成調節消化器官及腦神經系統功能的荷爾蒙、代謝所不可或缺的酵素、與疾病抗戰的免疫抗體的營養素,擔負了非常重要的功能。然而,雖然是如此重要的營養素,但人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所以每天都必須要攝取才行。順帶一提,同樣屬於三大營養素的脂質與醣類是有儲藏庫的,身體會使用掉需要的量,剩下的就會變成中性脂肪,儲存在脂肪細胞中喔。「從什麼攝取」也很重要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構成的,對於體內無法充分合成的胺基酸=必需胺基酸,要特別注意攝取,以免發生不足的情況。如果不足就無法構成新的頭髮及皮膚,而造成掉髮或肌膚乾燥粗糙喔。另外還會因肌肉減少而變得易胖,或是免疫力降低而容易感冒。儘管如此,也不是只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就行了。那到底要吃什麼才對呢?是啊,這是個相當困難的問題。為了進行說明,這裡要向大家介紹「胺基酸評分」。評分是指保齡球或高爾夫的分數?不,應該說是「了解食品所含必需胺基酸的均衡程度評分表」。數值越接近一百,就代表越是均勻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的食品。大家應該知道蛋白質有分成「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吧?動物性蛋白質一般是指肉、魚、蛋等,也就是從動物攝取的蛋白質。相對的,植物性蛋白質則是指黃豆、榖類及蔬菜等所含有的蛋白質。雖然大家可能會認為脂質似乎較少的植物性蛋白質比較好,但其實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事實上,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比較高喔。請大家記得,動物性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約有一百左右喔。另外,黃豆中含量豐富的「離胺酸」,在白米中的含量較少;而黃豆中含量較少的「含硫胺基酸」,在白米中則含量豐富。吃「納豆飯」就能相互補充到兩者所不足的胺基酸,可說是相當合乎道理的營養食品喔。嚴禁攝取過量由於體內並沒有蛋白質的儲藏庫,因此多餘的部分就只能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就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有時候會因此造成功能低下。如果高齡者攝取過量,還有可能會引發食慾不振及吞嚥障礙,或因體力或免疫力降低造成感染或併發症,所以要特別小心。此外,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品,卡路里也會比較高。在減重的人,或是為了鍛鍊肌肉而刻意攝取蛋白質的人一定要注意,說不定反而會因過量卡路里而導致肥胖。應選擇脂質含量少的食品,並盡量以少油的方式料理,採取低卡路里但高蛋白的飲食。含量豐富的食品 每1份的含量(g)●帕瑪森起司1大匙 2.6●牛奶1杯=150ml 5.2●凍豆腐2塊=30g 15.2●紅肉旗魚1份切片=100g 23.1●雞胸肉(嫩雞、去皮)1/2片=100g 23.3●太平洋黑鮪紅肉生魚片6片=90g 23.8●菲力牛排肉1片=120g 25.0●鰹魚(春季捕撈)生魚片5片=100g 25.8※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友善、打造不老城市 爺奶顛覆老年想像
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每個人都希望能走得慢一點、順一點,不斷「進化」激發生命的熱情。目前國內人口老化呈現加速現象,台北市衛生局每年舉辦活躍老化競賽,鼓勵社區中阿公阿嬤參加社區活動,用不一樣的態度活出精彩!受到疫情影響,長輩減少了外出學習、運動的機會,許多服務據點實體課程取消,改為線上課程即時互動。疫情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帶來運動新生活,防疫與運動成了健康促進的新議題,唯有身體強健、抵抗力佳才能有充足的防護力遠離病毒。台北市衛生局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政策,鼓勵民眾共同營造高齡友善環境,十二行政區充分發揮巧思,實踐「活躍老化」的理念,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和生活熱情。防疫結合表演,南港區超高齡爺奶團隊拚創意。成立五年的台北市後山埤文化發展協會,因地址位於東新街91號,故取名「東新91健康樂活心聚點」,91又有joy歡樂之意,協會理事長李翠華希望促進長輩快樂又健康。李翠華表示,據點一周服務六天、共餐三天,有80%為80歲以上的長者,其中90歲以上多達6位。協會創立迄今,營造和諧溫馨的社區關懷環境,就近照顧長輩在地安老,每年參加台北市活躍老化競賽,增進手腳協調的舞蹈功力。「我們從南港區活力秀競賽晉升至台北市代表隊,征戰全國北區競賽、全國總決賽,爺爺奶奶愈跳愈有勁,展現不老的精神活力。」李翠華分享贏得評審青睞的原因,不靠舞藝靠創意!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余羅平設計好記又好上手的動作,鼓勵長輩重拾自信、肯定自我,今年又贏得台北市「樂齡巨星秀」創新特色團隊。幾位90多歲的奶奶熱衷活躍老化競賽,用不老魅力征服表演殿堂,享受學習和運動的快樂。帶動社區健走,促進健康、聯繫厝邊好感情。每週二、五晚上,在成美河濱公園及玉東公園可以看見里民揮汗健走,透過有氧運動強化下半身肌群,同時消耗卡路里遠離肥胖。一群人保持戶外防疫社交距離,互相督促又可聯絡感情,有效舒緩一天工作疲累。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積極推動社區健走隊,並在去年成立「南港區健走運動聯盟」,目前由玉成里里長黃聰智擔任盟主,身體力行帶動風氣,即使是在艱困的疫情期間,仍維持良好運動習慣。黃聰智表示,健走能增強心肺功能、流汗排毒以及預防失智、慢性病等,改善各項身體機能;健走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是很親民的入門運動。防疫期間,聯盟中的隊員最好防疫措施,定時定點於社區公園、人行道、開放的學校操場活動,將走路融入日常生活。黃聰智希望能營造規律運動氛圍,同時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尤其是促進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藉由運動達到活躍老化、樂活老化真諦。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動」起來可以很簡單,健走是生活中最簡單、也最不受外在環境限制的運動,每週身體活動150分鐘由健走開始,走出活力,走出健康,迎接後疫情新生活。
-
2021-11-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為什麼吃素,膽固醇還是過高?壓力大也上榜,營養師點名3種「非飲食」原因
膽固醇指數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了降低膽固醇很多人開始留意起飲食,並盡量減少富含膽固醇食物的攝取。但為什麼已經不吃蛋黃、海鮮等高膽固醇食物了,膽固醇還是過高?膽固醇不是來自動物性食物嗎?為什麼吃素,膽固醇仍過高?到底問題出在哪裡?膽固醇過高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膽固醇是打哪裡來的? 膽固醇僅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它是身體相當重要的建材之一。膽固醇不僅構成細胞膜、可轉化為膽酸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它還是身體合成維生素D、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和壓力荷爾蒙等固醇類荷爾蒙的原料,所以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膽固醇原料來執行上述功能,身體也會合成膽固醇。事實上,70~80%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自行合成,飲食僅占20~30%,故即使沒有吃任何膽固醇食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想要降低膽固醇食物該怎麼挑~認識升膽固醇指數(CSI)! 除食物所含的膽固醇外,還有許多飲食因素會影響血膽固醇值,例如脂肪種類及蔬果中的水溶性纖維等: *水溶性纖維能吸附膽酸,減少膽酸的再吸收,進而達到降膽固醇的目的(這也是燕麥的降膽固醇機制)。 *脂肪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膽固醇,不飽和脂肪則有助降低膽固醇。所以使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大部分植物油,椰子油例外)來取代富含飽和脂肪的油(如牛油、豬油等大部分動物油)有助降低膽固醇。 為了讓一般人更容易上手,快速了解食物對血膽固醇的影響,而有所謂升膽固醇指數(Cholesterol Saturated fat Index,CSI)可做為我們選擇食物的參考。 公式:升膽固醇指數(CSI)=膽固醇含量x0.05+飽和脂肪含量x1.01 從此指數我們可發現,飽和脂肪的影響遠比膽固醇高。而「升膽固醇指數」越高的食物,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就越大,所以有血膽固醇過高者,宜盡量挑選「升膽固醇指數」較低的食物來攝取。 小技巧:簡單判斷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CSI) 一.植物性食物 由於膽固醇只來自動物性食物,主食類(五穀根莖類),肉類中的豆製品、蔬菜類及水果類等植物性食物因不含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所以「升膽固醇指數」都很低;但因飽和脂肪會影響膽固醇,故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會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 在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油、橄欖油等一般植物油,以及堅果種子等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較低,可安心使用;但椰子油(九成以上為飽和脂肪)、植物奶油(經氫化反應故含大量飽和脂肪),和高油酸棕櫚油等則因富含飽和脂肪而導致「升膽固醇指數」很高,因而不建議使用。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椰子油與椰子相關製品 *植物奶油和高油酸棕櫚油 *高純度黑巧克力與相關製品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二.動物性食物 奶類、蛋類、魚貝海鮮類、家畜/家禽類和動物油脂不僅含膽固醇,且含飽和脂肪,所以會影響血膽固醇。但由於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大於膽固醇本身,所以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動物性食物,例如鮮奶、一般魚貝海鮮類或瘦肉(或吃肉類時去皮、去肥肉)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會比較低。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內臟及富含神經的組織(如豬腦) *卵(魚卵、鯔魚精囊等)、蛋(各種家禽蛋)及蛋相關製品 *高脂肉類(因富含飽和脂肪) *乾料肉類(如魚干、蝦米)與乾料奶類(如起司,奶粉)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補充說明:儘管蛋的膽固醇偏高、「升膽固醇指數」也不算低,但含豐富營養、卵磷脂,及有助降低膽固醇的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飲食膽固醇僅血膽固醇1/4左右,所以健康人每日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喔,並不需要在吃蛋時去掉蛋黃只吃蛋白喔。 Q&A 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為什麼吃素膽固醇卻還超標? 儘管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除了膽固醇外,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也都會影響膽固醇;另外,由於膽固醇是合成壓力荷爾蒙的原料,故壓力過大,或抽菸、肥胖等非飲食因素也會導致血膽固醇的上升。所以,如果吃素或飲食中很少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但健檢時膽固醇還是超標,就要過濾是否是因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延伸閱讀: 「把我的遺體燒成灰,樹葬就行了!」吳念真給兒子的「生前遺書」:比起骨灰被放寶塔,被子孫記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