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傷口
共找到
1804
筆 文章
-
-
2020-04-24 科別.骨科.復健
打球扭傷怎麼辦?急診醫師教你急救處置
在打球時會受傷並不奇怪,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為了未雨綢繆,先來瞭解受傷時該如何處理,快來看看東京都內醫院急診科的中島侑子醫師,教導球友萬一受傷時該如何應對。骨折和扭傷的最佳療法:「休息」 初期處置得當才能快快痊癒!中島侑子醫師表示,如果跌倒導致手腳骨折,這種程度的傷誰都看得出來很嚴重;但如果只是有點痛或腫,有些人可能會忍痛繼續打球;如果疼痛持續了一段時間,輕則可能扭傷,重則可能有骨裂,但不管是什麼狀況,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休息,「換句話說,逞強繼續運動的話,傷是不會好的。」如果痛的地方腫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先冰敷。醫師解釋,用冷凍過的瓶裝水來敷就行,冰敷10-15分鐘,休息一下再繼續。患部在腳上時要立刻脫鞋,先確認傷的位置與浮腫程度。將患處抬到超過心臟的高度,休息不動也很有效。除此之外,也有患者是因為過度練習或場合不當,造成肋骨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與肌肉痠痛不容易分辨,因此一旦疼痛持續數天,建議前往醫院接受檢查。「如果是撞到樹幹或石頭受傷時,有流血情況,就要先進行止血。用流動的水清洗,並拿手邊扭乾的毛巾或手帕壓住傷口。」中島侑子醫師說,只要沒有傷到大動脈,十到二十分鐘左右就會止血。如果是被生鏽的鐵絲傷到,由於會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應該前往醫院處理。球場上各種傷勢的正確處理方法以一定時間間隔冰敷患部:冰敷腫起來的部位,感到快要沒有知覺的時候就先暫停,等感覺恢復再重新冰敷。止血與減緩浮腫:腫起來或流血的處理重點,就在於減少該部位的血液流量,可將患處抬高到比心臟高的位置休息。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文章授權提供/ALBA 阿路巴高爾夫雜誌)
-
2020-04-24 科別.皮膚
洗髮精含矽靈害禿頭? 其實是你洗髮時犯了4個錯誤
你一定聽過「矽靈洗不掉,會影響毛髮吸收養分」、「矽靈會阻塞毛囊,導致禿頭」,等網路謠言,進而在選用洗髮精時,不免會有疑慮甚至迷思,對此,皮膚科醫師強調,矽靈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因頭皮問題就診的患者中,郭玉玲說,除了本身體質造成的脂漏性皮膚炎外,大多數都是油脂分泌旺盛,或頭皮悶熱流汗合併抵抗力下降而發炎,還有用了不合適的染、燙髮藥劑,引起頭皮嚴重過敏,幾乎沒有人是用了含矽靈的洗髮精,因而阻塞毛囊或傷害頭皮而就醫。 郭玉玲指出,容易誤闖的4大洗髮地雷區: 1、洗、護髮雙效洗髮精很方便,一罐就能解決? 由於洗、護雙效洗髮精含有滋潤成分,若油性頭皮者使用雙效洗髮精,頭皮油脂恐會更多,進而提高毛囊阻塞機率。頭皮每天都會分泌油垢,在洗髮的過程中,清潔頭皮才是重點,為確保頭皮徹底洗淨,最好先用不含滋潤成分的洗髮精洗淨頭皮,再依髮質乾燥程度,判斷自己是否需要使用護髮產品,若使用護髮產品時,也只需塗抹於髮尾處即可。 2、一罐洗髮精,就能滿足全家人的需求? 每個人的頭皮、髮質都不同,適合的洗髮精也不一樣,如:含矽靈的洗髮精不適合油性頭皮者,但對於頭皮極為乾燥者,以及乾性頭皮且頭髮剛剛燙、染過的人,就很適合;此外,還要觀察是否會因冬季乾燥、頭皮容易乾癢或是夏天炎熱,頭皮容易冒汗出油等不同情況,適時改用不同滋潤度和去油度的洗髮精。 3、洗髮次數越多、掉髮量越多,1天只能洗1次? 每天的洗髮次數因人而異,尤其在激烈運動滿身大汗後,和青春期油脂分泌旺盛時,都可以增加洗髮次數且以洗淨頭皮為主,但多次洗髮時,應選用較溫和的洗髮精,或者冬季寒流來襲時,不少人喜用熱水洗頭,因熱水去油力強,此時也應選擇溫和性的洗髮精。 如果覺得頭皮出油量大頭髮很髒時,可清洗2次,徹底清除頭皮上的油垢;但切記,洗髮精停留時間約2~3分即可,且需用指腹搓洗頭皮而非指甲,以避免傷害頭皮;一旦頭皮有傷口,一定要使用成分單純且溫和的洗髮精,降低對頭皮造成刺激或過敏反應。 4、只要不含矽靈的洗髮精就很安全? 矽靈只是附著在頭髮上形成保護薄膜,讓頭髮變得柔順,市售護髮產品大多都會添加矽靈,很多臉部保養品也含有矽靈,藉此鎖水保濕並保護肌膚,因此可以安心使用含有矽靈的洗、護髮產品。延伸閱讀: 絕大多數洗頭都洗錯了! 這些動作都是頭皮殺手 頭髮掉不停、愈來愈稀疏? 你可能是這些營養不夠了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運動後膝蓋打不直 醫:可能半月板受傷了
一名20歲大學生跟朋友在海水裡玩摔角遊戲,回來後只覺右側膝蓋怪怪的不太舒服,經醫師診斷是右腳膝蓋半月板撕裂,後來透過「膝關節內視鏡手術」治療,才恢復正常行走。長安醫院骨科醫師邱宗恆指出,半月板是一片有彈形的C形盤狀物,可以做為膝蓋的緩衝墊。每個膝蓋都有兩片半月板,一片在膝蓋外側,另一片在內側,可以將重量平均分布於膝蓋,保持膝蓋的平衡。若是半月板撕裂,會讓膝蓋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他說,經核磁共振檢查,這名大學生膝蓋外側半月板後角明顯撕裂,因撕裂的位置很靠近後面的軟組織關節囊部位,因此必須做適當的縫合。膝關節內視鏡手術和傳統開放性手術相較,醫師不必為了看清傷勢把關節完全打開,而造成對肌肉的損害;只需要兩個小切口,一個用於關節鏡,另一個切口放入手術器械。由於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患者恢復情況也更為良好。他說,經常需要急煞、扭轉方向、變換方向的運動,如籃球、排球、羽毛球、甚至網球,都很有可能發生半月板破裂的情形。若運動後發現膝蓋打不直,關節部位有異物卡住的感覺,就應該就醫檢查。此外,要避免半月軟骨受傷,平常運動時就要做好膝蓋保護。如果覺得自己肌耐力不夠,從事運動前,務必穿戴上膝關節護具,甚至挑選服貼性佳的護膝來戴。運動前也要充分暖身,一般需要至少12~15分鐘,且運動切勿過量及過於逞強。出現急性運動傷害,應立刻依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固定患部、抬高患部減緩血液循環原則進行治療,才能讓運動有最好的功效,並降低傷害的發生。
-
2020-04-22 醫療.皮膚
蕁麻疹來得也去得快!發病期注意這8點即可控制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 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 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 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 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 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 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8點注意事項: 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少數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有關的蕁麻疹,需要驗血或檢查加以確定。4、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5、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6、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7、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8、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 延伸閱讀: 過敏讓眼睛發癢卻不能揉? 別忍了!2動作也能緩解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
2020-04-20 科別.眼部
配戴隱形眼鏡6大NG習慣犯不得! 眼科醫師警告了
日前傳出因泡溫泉導致角膜受損個案,最嚴重恐引發失明,眼科醫生強調,泡溫泉千萬不要戴著隱形眼鏡,其實不只泡溫泉,許多戴隱形眼鏡的壞習慣,都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例如日拋當周拋使用、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清洗液不潔淨等,都是不良習慣,一不小心就讓眼睛陷入危機。NG 1:戴隱形眼鏡接觸不乾淨水源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溫泉不是乾淨水源,其中可能有大量微生物,如果眼睛表層有傷口又剛好碰到溫泉水,就有可能發生感染,細菌、霉菌、阿米巴原蟲都是常見眼睛感染源,如果角膜受傷處靠近瞳孔周圍,視力就會受到影響,幾乎不可能恢復,因此必須謹慎。NG 2:配戴超過8至10小時以上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經常造成角膜細微傷口;鄭聖甫解釋,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容易讓角膜缺水與缺氧,不良狀態下,眼睛表面就可能出現細小傷口,正好讓細菌等病原有機會入侵,感染風險就跟著上升。鄭聖甫建議,配戴隱形眼鏡最長時間必須維持在8至10小時內,一定不可以超過,臨床案例中,曾經有病人戴著睡覺,以為不會有什麼問題,結果引發角膜感染,才趕快就醫尋求協助。NG 3:隱形眼鏡清潔不完全滋生病菌除隱形眼鏡配戴時間不可以太長外,取下時也一定要清洗乾淨;鄭聖甫強調,眼睛會不斷分泌眼淚保持眼球溼潤,當中含有蛋白質廢物,容易殘留在隱形眼鏡上,就像皮膚汗水也是病菌的溫床,隱形眼鏡殘留的蛋白質也很容易滋生病菌,如果清潔不確實,當角膜表面狀態不好或有傷口時,就可能損害眼睛健康。NG 4:清洗時未使用隱形眼鏡專用藥水鄭聖甫特別說,清潔也是一大學問,千萬不可以使用自來水,特別是為了省錢的青少年族群,雖然台灣自來水有加氯抑制微生物滋生,但不可能百分之百無菌,臨床就有病患使用自來水清洗隱形眼鏡,不慎讓眼睛感染。鄭聖甫提醒,清洗隱形眼鏡一定要使用專用清洗液,例如生理食鹽水,確保清洗藥水無菌才能清潔隱形眼鏡,且至少要浸泡5個小時以上,不論是雙日拋、周拋、月拋隱形眼鏡,每天都要取下徹底清潔才能戴在眼睛上。NG 5:觸碰隱形眼鏡洗手不確實雙手清潔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之一;鄭聖甫說明,雙手不斷觸碰各種東西,很容易附著大量病菌,如果手洗不乾淨就觸摸隱形眼鏡,很可能發生汙染,所以不論取下或戴上隱形眼鏡時,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確實清洗雙手。NG 6:隱形眼鏡盒未保持乾燥鄭聖甫最後提到,隱形眼鏡盒也容易滋生細菌,一般來說,每個月就要更換1個,浸置完隱形眼鏡後一定要清洗乾淨,最後好放在通風乾燥環境,否則容易產生髒汙而感染眼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買隱眼只看度數? 少做這1步相當於在謀殺你的雙眼 配戴隱形眼鏡有年限? 這些行為都是兇手!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拉長卵巢癌病情穩定期 標靶新藥可提高5年存活率
相較於其他癌症的新療法,被認為是「無聲殺手」的卵巢癌,臨床醫師手上的治療工具相對比較少,加上患者發現時多數是晚期,加上不斷復發,讓卵巢癌的預後不好。還好,近年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是全新的作用機轉,可延長晚期病人復發時間達1.5年到3年。治療目標 穩定病情、減少復發談到卵巢癌病人的預後情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怡仁嘆了口氣:「由於卵巢癌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有至少一半的患者發現時都屬於第三、四期,由於病人長期反覆化療、手術,不斷的換藥,還要一直擔心復發,心理壓力非常大,這幾年有新藥上市後,才讓五年的存活率提高到50%。」卵巢癌治療的新觀念是「維持療法」,就是希望可以拉長病情穩定期,減少復發。在癌症治療已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卵巢癌的治療目的卻是減少復發,就知道卵巢癌的治療多麼棘手。維持療法 術後有三種選擇陳怡仁指出,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為優先,把腫瘤組織盡量切除乾淨。至於晚期病人,在使用化療後,初期約有七成反應,但在這中間又有七成的患者平均一年內會復發,因此,在病人手術或化療後有反應者,會提供維持治療。目前維持療法有三種,一種是繼續追蹤,等到復發後開始治療,第二種是術後合併化療,只要病情緩定,就可以採取單一化療藥如紫杉醇繼續治療,或是選擇標靶藥物如血管新生抑制劑、口服PARP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依個人情況而定至於病情維穩藥物的選擇,陳怡仁認為,看病人可以接受的副作用而定。單一化療藥物約治療一年左右,可延長復發期約18個月,但副作用會有掉髮及手腳發麻狀況,有些女性在意有無掉髮,那麼化療藥可能就不適合。而針劑的標靶藥血管新生抑制劑,則可以減少癌細胞的血管新生,切斷癌細胞營養,另外,也能減少腹腔積水情形,治療期長達一年,且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讓病情穩定不復發達18個月,不過,副作用就比較多元,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及影響傷口癒合。因此,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另外,若需要進行手術,也必需先停藥四到六周。標靶新藥 須先做基因檢測另一個新的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比較新的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標靶藥物,目前國際上已有三、四種藥物上市。陳怡仁表示,由於癌細胞複製很快,在複製過程中,DNA有可能受損,就需要靠PARP蛋白質來修復,因此把這個蛋白質抑制住,就能阻斷癌細胞複製。不過,使用PARP抑制劑的前提,需要先進行BRCA基因檢測,有突變者才適用,有此基因變異者,在卵巢癌患者中大約占一至兩成。而目前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PARP抑制劑的卵巢癌患者追蹤三年,病情穩定未復發者可達60%,沒有服藥者約26%,兩者相差了兩倍之多。陳怡仁說,PARP抑制劑必需吃兩年,每次口服兩顆,一天兩次,不過,每個月的藥費也比較貴。副作用有白血球下降、腸胃症狀及疲倦,若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就會依狀況調整藥物。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腫瘤組織易破 開腹手術為主流、微創僅少數適用
微創手術廣泛運用於婦科疾病當中,唯獨對卵巢癌的適用性較具爭議。婦產科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能否將惡性腫瘤摘取乾淨,攸關預後,一個不小心將腫瘤弄破就可能使癌細胞四散。因此,目前手術治療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流,大範圍視野有利醫師掌握手術情形,僅IA期(第一期A)與IB(第一期B)且分化良好的腫瘤,才建議讓有經驗的醫師以微創手術處理。淋巴結拿不拿 視尺寸而定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卵巢惡性腫瘤第一期到第四期均要透過手術切除,醫師眼睛所見的病灶統統都要切除,切得越乾淨,預後越佳。不過,近年對於淋巴結切除的觀念轉變,有臨床研究顯示,如果患者術前影像檢查顯示淋巴結不大、醫師開刀時也確認淋巴結不大,手術過程是否拿掉淋巴結,預後都差不多。為減少拿光淋巴結造成日後下肢水腫不適,同時為避免患者有朝一日需要免疫治療,拿光淋巴結後的治療效果可能不佳,因此倘若淋巴結尺寸小,目前標準治療建議不必切除。務求切乾淨 多使用開腹手術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卵巢癌手術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流,以108年數據為例,執行卵巢癌相關手術的人數共計1659人,其中1507人接受傳統手術,201人接受腹腔鏡手術。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說,傳統手術需用刀劃開肚皮15至20公分,傷口大且容易出血、沾黏、疼痛,而微創手術則是在腹部打四個小洞,醫師將器械深入患者體內,再眼觀電腦螢幕進行手術,患者不易疼痛且傷口美觀。腹腔鏡有爭議 僅建議IA與IB期不過,微創手術雖廣泛運用於婦科疾病當中,唯獨對卵巢癌上的適用較具爭議。因為卵巢惡性腫瘤組織易破,微創手術視野狹窄、弄破造成四濺的機率更高,因此一般僅建議IA期與IB期且分化良好的腫瘤,可讓有經驗的醫師以微創手術處理。賴鴻政形容,卵巢癌微創手術使用原則是「要嘛不出手,要嘛一定要拿乾淨」。臨床上會慎選腫瘤較小的患者,依據腫瘤尺寸,可經由手術器械攜帶適當大小的塑膠「標本袋」,進到患者體腔內,將腫瘤裝起來再處理,避免腫瘤組織破裂四濺。是否保留生育 依個人病況決定部分年輕患者想保留生育,不過這得視個人罹病情形而定。賴鴻政說,只有第IA期、惡性腫瘤只長在單側卵巢的患者有機會作保留生育的手術。手術過程會將單側卵巢切除、保留另側卵巢,同時於肚內腹膜採樣、確認腹腔內其他地方沒有癌細胞後,有時建議加作幾次化療,再請患者盡快懷孕。手術之後IC期以上建議化療 接受放療者不多一般來說,第IC期以上的患者術後均建議進行化學藥物治療。如果復發病灶只有一顆,且病灶位置並不在重要器官旁,才會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否則放射線恐怕未能精準消滅病灶,就先損傷其他重要器官,副作用更甚。因此接受放療的患者並不多,以108年健保數據為例,以卵巢癌為主診斷的患者當中,僅266人接受放療。癌症治療方式推陳出新,近來有種新興療法是將放療與免疫治療作搭配。賴鴻政說,如果患者體內腫瘤多處轉移且化療失去作用,此時可嘗試藉由放療集中火力攻擊單顆癌細胞,讓癌細胞碎片四散、釋放抗原。免疫細胞吃下癌細胞碎片、學會認識癌細胞碎片,這時就有能力辨識與攻擊其他顆癌症腫瘤,目前臨床上已有一名患者試驗療效佳。
-
2020-04-19 科別.泌尿腎臟
包皮要割嗎? 泌尿科醫師解析3個原則
包皮到底該不該割?這是男性泌尿科最常見的問題。包皮是包覆男性陰莖龜頭的1層鬆軟皮膚,露出中央的尿道口以利排尿,主要功能在於保護龜頭免於被內褲或外物等刺激傷害。但包皮過長可能因為垢物長期累積,無法徹底清潔,導致生殖器官反覆發炎、刺激陰莖癌的發生或是造成女性伴侶容易引發感染的機率,成人可以依自身清潔習慣選擇切除與否。 診所院長吳哲安指出,臨床上關於男性陰莖手術,除了包皮環切術,其他如婚後想節育的結紮手術,或是部分男性對自身陰莖的長相不滿意,有增長或加粗的需求,以及少數的陰莖癌需切除腫塊等。其中包皮環切手術是項簡易的手術,隨著醫療技術和止血方式的進步,術後疼痛低、舒適度也大為提升。 吳哲安院長表示,施行包皮環切術並無年齡限制,從學童一直到7、80歲都可能有需求。小朋友主要是因為龜頭無法露出被包皮覆蓋,不便清潔恐易藏汙納垢;年長者或糖尿病患則因抵抗力較差,加上未做好清潔,導致包皮、龜頭、尿道等部位反覆發炎,遭受疼痛搔癢的困擾。另外,臨床上也常見適婚年齡或是女伴提醒,選擇來就診治療。至於包皮環切手術方式,大致可分為傳統手術和雷射手術2種,吳哲安院長說明,傳統手術會先剝開包皮露出龜頭,在冠狀溝下方的適當距離剪出2道平行的圓周型傷口,然後將其中過長的包皮與皮下組織分離並去除,過程中出血量較大,復原期約1周,術後易腫脹不適,可能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吳哲安院長提到,雷射手術採取的方式則是仍保有血液供應的自體皮下筋膜活組織,加以摺疊然後進行縫合,並將包皮長度精密調整,降低術後感染機率,雷射過程同時切割兼止血,搭配生物性組織凝膠塗在組織分離面上,將皮辦黏合及血管封合而能順利止血,術後不需拆線,可大幅降低傷口疼痛、水腫症狀,復原期可縮短為2至3天,提高患者術後滿意度。為避免傷口經衝擊意外裂開,建議1個月後才恢復正常性生活。多數男性患者來評估包皮環切手術時都很擔憂疼痛問題,吳哲安院長強調,包皮手術屬於門診手術,只要尋求專業有豐富經驗的醫師,透過精細的雷射手術、並配合良好的止血方式,不必太過擔心傷口復原期的不適問題。 (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泌尿道反覆感染與吃也有關! 4NG飲食習慣要戒掉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只能抗菌,還是也能消毒?消毒、滅菌大不同,藥師解析市售5種消毒液
一、搞懂專有名詞在比較市售消毒液的成分前,我們要搞懂消毒、滅菌、抑菌、和抗菌的差別…消毒(Disinfection):是以化學或物理的方式,殺死大部分壞菌的過程,是指用在非生物體上的,如「器具」的消毒。滅菌(Sterilization):以化學劑或物理方法消滅所有微生物,包括所有細菌的繁殖體、芽胞、黴菌及病毒,而達到完全無菌之過程。抑菌(Bacteriostatic):防止或抑制細菌的生長,可抑菌的成份我們稱為抑菌劑或防腐劑。抗菌(Antiseptic):滅菌+抑菌統稱為抗菌,因此抗菌不僅能消滅目前有的微生物,並能避免之後的繁衍,指用在生物體上的作用。另外,我們手上有的微生物, 大致可以分為暫時性的和固有性的,暫時性的微生物可能是因為接觸或其他原因暫時停留於我們的手部,而固有性的則是可在我們皮膚表面繁殖和生存的菌種,暫時性的微生物可藉由我們使用不含抗微生物成份的肥皂洗手即可去除,使用消毒性成份製劑則去除暫時性微生物,若是外科手術前的刷手,則是可以去除暫時性的和降低皮膚表面上的固有維生物數量。二、市售消毒液的比較 綜觀目前市面上的消毒/抗菌產品,微笑為大家整理出成份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醇類介紹:通常使用60~90%的乙醇(ethyl alcohol,俗稱酒精)或是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作用機轉:溶解脂肪、破壞細胞膜、細胞脫水和蛋白質變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但對黴菌孢子沒有作用)、綠膿桿菌及有包膜的病毒(Enveloped virus,如:流感病毒)安全性:發揮性高,因此乾燥快,殘留少,但容易引起皮膚的乾燥。注意事項:易燃,儲存時須小心。Cholrohexidine gluconate介紹:cholrohexidine通常以cholrohexidine gluconate的鹽類型態存在,被廣泛使用於消毒液和清潔產品中,常用於皮膚抗菌的濃度為0.05%~4%作用機轉:cholrohexidine是一個帶正電的陽離子,會被微生物細胞壁的帶負電磷脂質吸引,粘接到細胞壁尚造成微生物的細胞壁崩解,造成細胞的溶解死亡;局部使用時,cholrohexidine會和人體組織及粘膜的蛋白質結合,形程緩慢釋出的作用,因此其抗菌效果最少可在局部持續48小時左右,且抗菌效果不受體液或血液影響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有包膜的病毒(例如:皰疹病毒、愛滋病毒、巨細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安全性:對傷口可能會有刺激性,具有耳毒性,且可能引起角膜炎注意事項:會受界面活性劑、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和肥皂影響其效用。市售常見產品 :大部分抗菌洗手乳皆有添加、沙X隆碘製劑介紹:一般我們所謂的優碘指的是碘的水溶液(povidone-iodine),它是一個錯合物抓著碘離子,可緩慢釋出碘達到消毒的效果,洗手常用濃度是7.5% W/V,傷口使用濃度為10% W/V;而碘酒是碘的酊劑(iodine tincture),碘+碘化鉀(鈉)溶於酒精溶劑中,對傷口刺激較大,現已少用。作用機轉:游離態碘可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破壞生存所需的蛋白質和酵素,抗菌效果快,約15-30秒即可作用完成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有包膜的病毒,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安全性:碘酒只建議使用於完整皮膚處;甲狀腺亢進者須小心使用,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注意事項: 懷孕與授乳婦須慎用,避免大面積長期使用。次氯酸水(HClO)及次氯酸鹽(Hyperchorite)介紹:漂白水中所含的次氯酸鈉為鹼性溶液,水解過程中可轉化成次氯酸(HClO)而達到抗菌的效果,不過對於皮膚比較刺激,且會釋放出有毒的氯氣,因此近幾年,次氯酸水的產品層出不窮,因其溶液呈弱酸性,對皮膚較無刺激性,不過次氯酸水的穩定性差(易受日照、溫度和空氣接觸影響),因此保存期限通常不長。作用機轉:次氯酸是一個強力的氧化劑和去蛋白質劑,人體中的嗜中性白血球在抵禦時也會產生此成份,可以氧化微生物之蛋白質及破壞其酵素的活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病毒,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安全性:目前台灣規定,次氯酸消毒液所含有效氯濃度須低於200ppm,用於食品洗滌劑的氯殘留濃度須低於1ppm,不過不能直接添加於食品中(此法規已於2016修正喔!有些廠商仍以此為主打特色做廣告)市售常見產品:白X子、次X康、X神...等酚類(phenolic compounds)介紹:常用的酚類衍生物成份像是Chloroxylenol、o-Benzyl-p-Chloro-phenol、Cresol等作用機轉:破壞細胞膜,酵素變性失去活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綠膿桿菌、黴菌,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抗病毒效果不佳安全性:高濃度具有腐蝕性,曾經造成嬰兒高膽色素症,須慎用注意事項:不受有機物質影響,可用於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消毒處理市售常見產品:來X液 、X露消毒水三、微笑藥師的總結目前市售主打「抗菌、抗病毒」的防疫產品不勝枚舉,但大多沒有除了自家公司以外的抗菌研究報告,且抗菌機轉多為商業機密,微笑藥師建議:平日仍要勤洗手,才能真的有效去除皮膚表面上停留的暫時微生物,真的有必要時(像是出入公共場合、醫院等處),再使用上述真的有抗菌效果的產品,來輔助防疫喔!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
-
2020-04-16 科別.指甲.足部
手指邊緣頻冒「肉刺」超煩! 你常做的5件事情都是幫兇
很多人指甲邊緣常出現小脫皮,有時指甲縫還會長出小肉刺,既不美觀、拔起時又會痛,究竟要怎麼處理呢?指甲邊緣脫皮、出現小肉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科主任黃瑞雲說,可能是因為疏於保養,導致指甲邊緣的皮膚過度乾燥而形成,與體內營養缺乏或內臟反映的健康警訊關係不大 。針對指甲的肉刺問題,黃瑞雲指出,指甲邊的肉刺發生,就是「沒有好好對待雙手」所導致;當皮膚過度乾燥,角質層就會乾裂,使得指甲邊緣脫皮、產生肉刺。常見造成指甲小肉刺發生的5種狀況如下: 1、經常不自覺咬指甲:手部保養最忌諱經常碰水,更別提「口水」,口水相當傷皮膚,因為其中富含酵素和細菌,會分解皮膚,如果口水中的細菌碰到皮膚傷口也容易感染、脫皮長肉刺。2、雙手太常碰水:經常做家事碰水,例如洗菜、洗碗、洗衣服等,導致手太乾,指緣週圍過度乾燥,脫皮翹起。3、天氣太乾:時序進入秋冬,天氣乾燥,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如果平常疏於保養,小肉刺在秋冬更是好發季節。4、接觸有機溶劑:時常碰到有機溶劑,易導致手部和指甲邊緣的皮膚受損,也容易發生小肉刺。5、手部進行長時間工作者:例如常打電腦、文書處理等,手部經常會磨擦,容易形成肉刺。當小肉刺發生時 該怎麼處理肉刺雖是小問題,但處理不當,一旦細菌感染有可能造成甲溝炎,紅腫熱痛不適,輕忽不得。黃瑞雲指出,當小肉刺發生時,應採行正確的處理方式,首先可將雙手浸泡到水中,等肉刺變軟;再用指甲刀,將肉刺從底部剪除;剪好後,擦一點保濕護手霜或凡士林,滋潤受損的肉刺底部傷口。如果傷口不適或有紅腫,則可以擦一點抗生素藥膏消炎。另外,小肉刺處理最忌諱咬指甲或用牙齒把肉刺咬掉,口水細菌多,接觸到傷口很容易造成感染發炎;也不要用手硬扯脫皮的肉刺,會導致大破口的撕裂傷,增加感染機率。延伸閱讀: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置之不理 小心嚴重感染找上門
77歲林姓老翁因左小腿呈現暗紅色,甚至發紫,家屬很擔心是不是有缺血壞死的情形,因此帶他到醫院就醫,醫師讓老翁躺下並抬高他的左腳,原本呈現黑紫色的腳,慢慢退成白色,再以超音波檢查,確認為「第四級中重度靜脈曲張」,經接受無刀口微創靜脈雷射手術後,恢復快且良好,也解決他長久以來的困擾。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一般民眾認為靜脈曲張就是腿上有「黑紫色的血管絲」或「突起扭曲的血管」,就算置之不理也不會有影響;但靜脈曲張是一種靜脈變質的疾病,共分5個等級,1至2級為輕度、3至4四級為中度、5至6級則屬於重度;嚴重的靜脈曲張如不治療,除了造成無法復原的皮膚變色、硬皮症之外,還可能會有傷口潰爛,甚至嚴重感染的風險。傳統的靜脈曲張治療方式是將整條壞掉的靜脈抽掉,除了疼痛、出血之外,還需要三周以上休養;現今可選擇無刀口微創靜脈雷射手術,使用雷射燒灼、射頻燒熔、組織膠水或硬化劑等方式,閉合病變的血管,有免住院、免麻醉、疼痛輕微、恢復快、當天即可走路等優點。他指出,一般人較難分辨靜脈曲張造成的腿部發紫和腳動脈阻塞缺血引起的腿部發紫,簡單的測試訣竅就是「平躺抬腳」;如果腳抬起來以後顏色恢復,就是靜脈曲張,反之則是動脈阻塞,無論是那一種問題,建議民眾一定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並接受治療,以防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
2020-04-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別讓B肝病毒趁虛而入
男生尿池老是尿流滿地,打掃阿姨很傷腦筋,求助於年長智者。老叟說:「我給你一副八字對聯,貼在牆上,保證有效。」「如果你尿不遠,你短!」「如果你尿不準,你軟!」從此之後,果然情況大幅改善了。做事講方法,醫學上也是如此,例如危害國人甚至全世界肝臟的主兇 ──B型肝炎病毒,每年光在台灣就造成8千多人死於肝硬化、肝癌。如何消滅B肝引起的禍害,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感染,身體、皮膚、黏膜不要有傷口,但是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例如看牙、做臉、理髮、針灸、刺青、打針…等看似平常的動作,可能肉眼看不到傷口,但B肝病毒就可能趁虛而入人體,成為帶原者,造成以後肝硬化、肝癌的禍因。此外,如果母親有B肝帶原,生產時B肝病毒就會經由胎盤、產道傳給小孩,還好民國70年代左右,B肝疫苗發明,民國75年,台灣全面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從此,新生一代的新台灣人(目前34歲以下的年輕人),B肝帶原率就大幅較低,由原來的15%降為1%左右,避免新生一代許多人因B肝引起的禍害。除了B肝疫苗注射之外,已經感染者目前也有藥可以治療,但仍不甚理想,因為病毒無法完全去除。此外,有不少人肝已硬化或長了肝癌,亡羊補牢之道就是除了使用抗B肝病毒藥物之外,還要好好定期追蹤,萬一長了腫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0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4-11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趕工口罩不慎摔落2層樓 微創鋼板助他重建粉碎性骨折
這一個多月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般手術少了許多,但是因為趕工口罩與相關抗疫設備而造成的傷害卻多了,也嚴重許多。「陳醫師,急診有一個五十多歲男性要會診,他的左手肘骨頭直接穿出來手肘外頭!」患者人稱郭大哥,原來他因為視察口罩廠房的安全設備,心急整個工事的進度,不小心從近兩層高的A型梯跌下,手肘直接著地,同事趕忙將他送醫。屬複雜、高感染性骨折我看完X光和電腦斷層的報告,確定大哥左手血液循環和神經的完整性沒有問題,告知大哥這屬於高複雜性、高感染性的骨折,需要馬上進開刀房進行傷口清創及骨折固定(圖1)。鐵漢柔情!郭大哥看著心急想哭的太太,沒有什麼感人催淚的對話,只是淡淡地對我說:「陳醫師,手術後,我還想自己吃飯,偶爾還能抱抱家人,可以嗎?」鈦材質鋼板可穩定固定骨折碎片大於三片以上,就定義成「粉碎性骨折」;而其中的骨片暴露於空氣中,就叫做「開放性骨折」。這兩類骨折,任一類都會因為受傷區域的血液循環受到比較厲害的壓迫,軟組織的破壞比較嚴重,有很高的機會出現感染、骨折不癒合和皮膚缺損的情形;兩類合併發生,又是在關節處,手術後更可能出現關節僵硬的問題。目前得利於台灣醫材與手術技術的進步,慢慢克服開放性合併粉碎性骨折帶來的窘境。鈦材質的台灣曲率解剖鋼板,比傳統鋼板更可以抵抗感染及生物膜的附著,並提供互鎖式的穩定固定效果(圖2),讓病人提早脫離石膏,盡早的活動復健;再配合3D開刀房X光機的使用,可以利用微創的手法,減少手術傷口、降低受傷區域軟組織的剝離,減輕手術後組織攣縮產生的疤痕與疼痛。如願可端飯碗、抱抱家人開刀時,把手肘跨放在手術台上,我先游離出重要的神經血管,然後劈開尺骨,把髒汙及過於粉碎的骨頭拿掉;接著沖洗了一萬c.c.的生理食鹽水,再利用對角的微創鋼板塑型,並植入異體骨於缺損處;最後將所有互鎖式的螺絲鎖緊,並用X光機做最後骨頭形狀的確定(圖3)。術後隔天,拔掉尿管與引流管,郭大哥忍痛嘗試著自己端碗吃飯,這是他術前的希望。出院當天,大哥憨憨地用顫抖的左手抱了一下嫂子,對我說:「陳醫師,再一個月,我應該可以把她抱更緊吧!」無名英雄堅守崗位戰「疫」在面對新冠肺炎的這場戰爭中,辛苦的不只是第一線的醫療從業人員,還有許多默默地在背後給我們支持的無名英雄,他們也一樣很努力地在崗位堅守著。看著郭大哥給大嫂的擁抱,我知道這是我從醫最大的願望,也是持續奮戰的原因,我的信念是:「熬過不能選擇的時候,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大家加油!
-
2020-04-10 科別.耳鼻喉
小心致命深頸部感染 患者命危嘉義長庚團隊及時搶救
60歲劉姓患者有糖尿病史,一周前患小感冒合併喉嚨痛症狀,這兩天突然頸部腫大疼痛,伴隨發燒畏寒,呼吸困難,家人急忙帶他到嘉義長庚急診,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深頸部感染」,深頸部蓄積大量膿液,醫師此時發出病危通知,並告知須立刻接受手術治療。患者接受緊急「頸部膿瘍切開引流手術」後,手術當天晚上,患者頸部腫脹和呼吸困難已大幅改善,再經過一周的傷口照護與抗生素治療後,平安康復出院。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指出,深頸部感染是危險致命疾病,常見原因包括齒源性感染(齲齒、牙周病、根尖囊腫等)、上呼吸道感染、食道異物損傷等因素,使細菌感染並入侵深頸部筋膜間隙,造成頸部發炎腫脹及化膿,情況嚴重者會壓迫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另,深頸部感染有時會侵犯腦部、脊椎、縱膈腔等鄰近器官,或感染擴散全身而引發敗血症。根據文獻指出,深頸部感染範圍一旦擴散至縱膈腔內,再加上病人本身罹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相關疾病時,死亡率可高達50%。及早治療,才能提高治癒疾病的機會。張耕閤醫師、蔡明劭醫師、中醫科楊曜旭醫師,與健康資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團隊,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與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進行研究,目前已發表5篇深頸部感染研究在SCI高品質國際學術期刊(Laryngoscope, Scientific Reports等),研究成果為全世界的醫師提供深頸部感染治療的重要參考,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醫學研究實力,日前獲得美國聯合通訊社(AP)等知名國際媒體報導。研究團隊提醒民眾,若有頸部疼痛腫大、吞嚥困難、呼吸困難等疑似深頸部感染的症狀,切勿拖延,盡速就醫檢查治療。
-
2020-04-09 癌症.抗癌新知
醫病天地/人工血管照護 應防撞、避提重
林先生在病房內不停地來回踱步,神情透露擔憂某些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王麗凱跟他聊一會兒,明白他煩惱出院回家後,人工血管留置照護的問題。王麗凱表示,化學治療藥物大多採用靜脈注射,選擇裝置人工血管可免除找尋周邊血管的煩惱,減少血管刺激衍生硬化及壞死等不良反應,還有可重複注射,安全性比周邊血管注射來的好,化療結束,導管仍可繼續留置2至3年,甚至10年。「我不是專業,覺得術後傷口的照護很困難…」、「放置管路的位子一直讓我覺得有異物,睡覺常要調整姿勢」,王麗凱表示,罹癌本身就是一個壓力源,身上置入導管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要避免人工血管直接受到撞擊,植入裝置的手臂勿過度運動如360°旋轉、外展及提重物不超過3公斤。若長時間未使用人工血管,每個月需回門診以抗凝劑沖洗以預防管路栓塞。以目前的醫療技術,只要接受醫療人員指示,生活起居其實跟一般人並無不同,保持心情的愉悅,還是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王麗凱說,人工血管裝置部位以胸部鎖骨下靜脈最常見,為減少感染風險必須在開刀房進行,手術當天可進食,另外會安排照胸部 X光片,以確保人工血管位置。傷口未癒合前需每天換藥並注意傷口是否有紅、腫、熱、痛、分泌物或發燒,如果發現注射處有壓痛且伴隨發燒,應立即移除敷料檢查注射部位是否異常,有異常需盡速就醫。
-
2020-04-08 科別.心臟血管
危害不亞於心肌梗塞!5大徵兆表示周邊血管阻塞了
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容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害。其實,大部分的週邊血管阻塞,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嚴重時,卻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復原機率低,且有截肢的風險,亦不容輕忽。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靜脈週邊血管阻塞,包括常見的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等疾病,可能是因為血液遲滯不動、內皮細胞傷害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原因所造成。造成週邊血管阻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硬化,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有過多的膽固醇,當血脂肪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會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就會讓血流不順暢;嚴重時,就會形成血栓堵住血流,促使被供應的組織因此壞死,如果又沒有加以注意或是預防,嚴重甚至會死亡。如果出現下列5個徵兆,就必須小心有可能是急性週邊血管阻塞所導致,急性週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亞於心肌梗塞,務必及早做進一步的診治。1、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當腳部傷口無法癒合,肢體就會逐漸壞死,黃玄禮解釋,當局部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時,皮膚就會因為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部分會發生潰瘍或是壞疽的現象,並逐漸延伸到足部或腳踝。由於人體的組織一旦壞死就長不回來,後續處理將更為麻煩,因此,必須及早發現且治療。2、手腳老是感覺冰冷一般在臨床診斷上,會觸摸患者雙腳的溫度與脈搏的強度,如果溫度低、脈搏減弱又伴隨著手麻腳麻的情況,就表示血液循環出問題了,不過仍須安排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來做確認。3、走走停停,休息後腳才不痛當週邊性動脈阻塞的時候,常有的一個典型徵兆就是間歇性跛行,患者常在走了一段時間後,下肢因為血流不足而感覺疼痛,必須停下來坐著休息一陣子、等血流恢復正常後才能繼續前行,但又走了同樣一段距離之後,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這就是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休息之後或是晚上睡覺時,疼痛都沒有辦法緩解,此時就必須特別小心了。4、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碎裂週邊動脈血管一旦阻塞,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下肢腿部就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也會出現包括腿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變白或是變薄,還有腳趾甲也比較容易碎裂等狀況發生,這些也都是週邊血管阻塞的徵兆,都必須特別留意才行。5、腳突然腫脹,摸起來熱熱的如果是靜脈週邊血管阻塞的急性期,患者的腳部會突然間腫脹得很厲害且脹到很大,觸摸皮膚會有熱熱的感覺。如果單純只有一隻腳的血管阻塞,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隻腳粗細上的差別,此時就要有警覺,趕緊就醫檢查。延伸閱讀: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 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4-07 科別.消化系統
腎結石手術失敗婦人不以為意 復發後竟腰痛血尿
60歲的吳姓婦人數年前因腎結石到醫院做兩次體外震波碎石,手術皆失敗,結石還是存在,但因沒有其他症狀,吳婦不以為意,沒想到今年結石復發變大,不只腰痛難忍還出現血尿,經醫師施以「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結石只剩不到0.6公分,後續再以沒有侵入性的體外震波碎石手術處理,目前結石已完全清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羅敏誠表示,腎臟結石多半沒有症狀,結石一旦掉到輸尿管就會造成劇烈疼痛,若造成輸尿管阻塞就會產生腎臟積水,會有劇烈的腰痛、腹痛、血尿、噁心、嘔吐、冒冷汗等症狀,或導致泌尿感染,可能造成腎臟衰竭,甚至導致洗腎。羅敏誠說,針對石頭較大顆、位於低位腎盞、震波效果差,或是軟式輸尿管鏡難以抵達的腎結石,可嘗試接受「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不同於「兩階段」治療,放射科在術前一天或手術麻醉前,須先在病患身上放好導引管,隔天再由泌尿科醫師從導引管進入腎臟手術。「迷你腎臟鏡碎石手術」是採用一階段手術,先透過超音波定位進入腎臟找到腎結石位置,放置一個約半徑0.3公分的管鞘後,腎臟鏡進入把結石處理掉,比起傳統的標準腎臟鏡手術,傷口小且流血量不多,復元較快。羅敏誠也建議病患養成良好的飲水及排尿習慣,大約每天喝2至3公升的水,若天氣熱、發燒、運動後更應增加水分攝取,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容易結晶的成分,搭配均衡的飲食及規律的運動,才能有效地預防結石復發,跟結石說掰掰。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4-04 性愛.性病防治
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這些地方也藏病毒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沒有性行為竟然也會感染菜花?日前一名男子總覺得肛門有異物感,且摸到不明突起物,就醫檢查發現竟是感染菜花,但男子向醫師表示,已許久都沒有過性行為,經詳細詢問之下,研判可能是使用公廁時受到感染。中醫師黃慶雲解釋,公廁馬桶座如果被菜花患者使用過而未經清潔,或肛門處有小傷口時被馬桶水花濺到等,都可能是菜花傳染途徑。一旦開始長出菜花,務必儘快就醫,越早治療,越快復原。黃慶雲表示,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由於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很難在早期發現。因此,菜花的傳染率成為凌駕梅毒、淋病之上的性病。雖然菜花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但進出三溫暖、游泳池、泡溫泉等潮溼環境,或接觸到菜花患者的分泌物、傷口,也可能受到間接傳染。醫師提醒,使用公共場所浴巾、或坐在菜花患者曾坐過的椅子、水池邊,也會提高感染風險。通常感染菜花後不會立即有症狀,一般約在半年內發作,也可能潛伏2年之久,等人體免疫力下降才發作。黃慶雲強調,確定感染菜花後,如延誤治療,男性容易引發陰莖癌,女性則會提高子宮頸癌風險,後果不堪設想。西醫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等方式治療菜花,目的在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病原沒有從根本去除,只要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會伺機復發。此外,電燒、冷凍治療後的傷口復原不易,菜花若又在傷口周圍復發,將成為許多患者的惡夢。中醫治療菜花,主要透過內服五寶解毒散,以產生排毒、解毒、消疣等功能,提昇細胞免疫力,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源體自然脫落,同時兼顧解毒及提昇抵抗力,將復發機率大幅降低,達到完整去除病源的目標。隨民眾防疫觀念提升,黃慶雲呼籲,民眾使用公廁時最好先以酒精棉片擦拭馬桶蓋,或衛生紙沾水擦拭並擦乾,盡可能保持物品乾燥可降低感染;到三溫暖、游泳池、溫泉等地,也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與他人共用而染病。若民眾摸到皮膚或肛門黏膜等有異物,就應立即就醫,否則菜花愈長愈大,治療愈困難。確診感染菜花後,務必帶伴侶一同治療,以免一人治癒後又接觸染病的另一半,一再重複感染。(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感染HPV病毒非女性專利! 男性3種癌多由「性」引起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  
-
2020-04-03 養生.聰明飲食
連假大吃大喝鬧肚痛! 防止食物中毒要這樣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民眾吃東西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當心是細菌及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的情形發生。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徹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孳生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若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想遠離食品中毒,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可常保飲食安康。(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3-30 癌症.乳癌
影/防疫不忘健檢 婦人健檢查出乳房原位癌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但53歲林姓婦人並沒有忘了利用每2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最近發現左側乳房內下方有群聚多形性的微小鈣化點,經醫師進一步透過「乳房攝影疑似鈣化點立體定位微創手術」診斷,在乳房攝影立體定位導引下切取組織化驗,結果證實是乳癌第0期原位癌,並進行局部切除的保留手術,目前患者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林婦說,之前檢查都沒有問題,這次也沒有什麼明顯疼痛症狀,只是偶爾覺得乳頭癢癢的,沒想到竟然檢查出乳房鈣化點。而且,化驗結果竟是原位癌,但慶幸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長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吳嘉隆指出,乳房攝影疑似鈣化點立體定位微創手術是在乳房攝影導引,在器械真空輔助下,將疑似鈣化點取出化驗,它不同於立體定位穿刺切片,不僅傷口小,僅0.4公分,且在局部麻醉下,可以把可疑的群聚多形性微小鈣化點取出做化驗。吳嘉隆說,群聚多形性的微小鈣化點有20~25%的惡性機率,但大部分屬於早期的惡性腫瘤,林女士即是其中之一;確診是原位癌後,再進行局部切除的保留手術,通常治療效果很好。他提醒,根據統計,乳癌原位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幾乎100%可以治癒,女性朋友應善加利用國健局每2年1次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降低死亡風險。
-
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321」原則 遠離糖尿病導致心、腎併發症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要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的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 。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血糖超標,問題多多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我們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便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血糖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但是要提醒大家,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而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因為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會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早就已經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畢竟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就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我們的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糖化血色素(HbA1c),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看完這一系列併發症,不難理解高血糖會在「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高居第一名。無論是否感到不舒服,都要積極控糖。多重機轉,幫助控糖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i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控制血糖,照顧心腎大家已經曉得,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六個國家,超過三十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 ,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所以也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心臟衰竭的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五個國家,共六萬五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的狀況 。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經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 。以兼顧心腎的思維下達到血糖控制。血糖迷思要破解!迷思一: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二: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則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認真告訴他,「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貼心小提醒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原文: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手術之憾 醫嘆:重症機率僅1%…
國標女王劉真辭世令人不捨,她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接受傳統手術,但術後心臟功能恢復不佳,且陸續發生腦部栓塞與出血,最終經救治無效。專家遺憾表示,這項手術已是常規手術,但醫療技術還未進展到零風險,「即便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只有1%,落在哪個病人身上,對該名病人而言都是100%」。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人體內的四片心臟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與三尖瓣,它們能協助控制全身血流方向。瓣膜狹窄的成因可概分為年長型與年輕型,年長型患者可能早在年輕時就因感染造成慢性發炎、破壞瓣膜,以致老後瓣膜打不開,造成瓣膜口狹窄的現象。年輕型患者可能源於先天性瓣膜異常。先天性二瓣化畸形 隨年紀惡化一般人的主動脈瓣有三瓣,少數人可能先天性二瓣化畸形、瓣膜容易打不開。已知自身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年長者如發現有輕度至中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也應每半年至一年追蹤,重度者則須直接手術治療。黃建龍表示,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有效治療是以外科方式置換主動脈瓣,分為傳統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兩者成功率都超過九成五,造成嚴重併發症,如中風、心肌梗塞與急性心衰竭等機率在1%至3%之間。臨床上依據患者年齡與身體狀況作建議。主動脈瓣狹窄 兩種手術成功率都高傳統手術需要鋸開胸骨置換主動脈瓣,手術傷口大且復原時間較長。TAVI則是經由導管將瓣膜支架置入主動脈瓣部位,將原來病變的瓣膜向外撐開,讓植入的瓣膜取代原有瓣膜而恢復正常運作,侵入性低、術後恢復時間快,「但唯一沒有辦法保證的是,這項手術所置換瓣膜年限有多久」。黃建龍說,全世界第一例TAVI手術在2010年由法國執行,國內2012年首度引進,因此接受這項微創手術的患者,其後續的狀況只被觀察了不到十年。如果瓣膜無法久放,年輕患者未來就可能再接受第二次置換術。年輕患者 臨床常建議傳統手術臨床上通常建議年輕患者進行傳統手術,實證資料顯示術後瓣膜可用15至20年,使用金屬瓣膜者更有機會不用再開刀置換瓣膜。但想生小孩、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者不宜使用金屬瓣膜,必須採用動物瓣膜。80歲以上、肺功能不佳而不適合全身麻醉者,則建議接受TAVI。黃建龍說,很多醫院心臟外科每個月都會執行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頻率甚至更高,但即使已是如此常規的治療術式仍有風險。
-
2020-03-22 癌症.乳癌
林口長庚/自體乳房重建 達文西微創傷口小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乳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約八到九成的患者會接受手術治療。依照各醫院層級區分,林口長庚醫院治療乳癌的手術量,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一。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根據院內統計,107年乳癌患者的新增案例約1260人,在院內確診患者占六成六,外院轉診者占二成四。郭玟伶表示,長庚乳癌治療團隊,不只專精於手術術式,更提供身心理全面照顧。乳癌對於女性而言,心理上的打擊不亞於身體病痛,常有患者責怪自己生病影響全家,更多的患者對於治療恐切除乳房感到恐懼。治療團隊會與心理諮商師合作,鼓勵患者走出疾病陰霾,透過團隊的專業訓練,包含影像判讀、藥理、腫瘤內科配合及整形外科的強大後援等,讓患者降低面對疾病的恐懼感。準備接受全乳切除手術的患者,後續乳房重建多會對外觀有所期待,傳統手術最擔心術後胸部大小不一、有缺陷等。2018年長庚成功運用微創達文西手術治療乳癌患者,合併自體乳房重建,切除後立即展開重建。郭玟伶表示,自體乳房重建較為自然,但傷口大恢復期長,也可能會出現皮瓣壞死等風險,採達文西手術能幫助醫師擴大視野,縮小傷口,目前此術式是長庚醫院的特色之一,至今已完成約30例。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全乳切除優於部分切除?研究:早期患者存活率相當
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專家表示,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未轉移前 五年存活率高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第O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九成九,第一期約為九成二,第二期約為八成九成,第三期約為七至八成。在惡性腫瘤仍未轉移之前,均能透過手術移除,再合併輔助療法來降低復發風險。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去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全切或局部 依腫瘤特性而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兩種傳統手術 健保皆有給付王文科說,乳癌手術可依術式概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以全乳切除術為例,傳統全乳切除術以及傳統乳頭保留式切除術均有健保給付,前者會在胸前留下15-20公分的傷口,後者則是在胸前或乳房下緣留下約6-10公分傷口,相對美觀一些。但位於乳房的切口會影響局部血流供應,可能增加15%-20%的乳頭或皮膚缺血壞死機率。兩種微創手術 傷口小須自費O到二期的早期乳癌或預防性切除(帶有BRCA1/2突變基因)患者,還可考慮內視鏡乳頭保留式全乳切除術以及機械手臂乳頭保留式全乳切除。兩者均有術後傷口小、恢復快、感染風險低、疤痕可隱藏等優點,不過分別須自費約8萬元以及20多萬元。且相對於傳統全乳手術(不保留乳頭)會增加1%-2%的腫瘤在乳頭乳暈局部復發風險。早期的內視鏡手術須以腋窩及乳暈雙切口進行手術,增加乳頭或皮膚缺血壞死機率,而進階的單一切口內視鏡或達文西手術,因為能將切口隱藏於腋窩或胸壁外側附近、遠離乳房,使乳頭與乳房皮膚血流免受影響,進而讓其缺血壞死風險再降低。當性徵不在自費價格高 重建乳房者不到三成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另外,接受部分切除術的女性患者,如果其切除的乳房體積占率大於兩成,往往會導致乳房外觀攣縮變形或凹陷。此時可考慮乳房腫瘤整形術,在進行部分切除術的同時,運用整形外科技術以乳腺或自體組織皮瓣的轉位來填補切除後的乳房缺損、重塑乳房外形,這樣的整形外科技術是否收費、如何收費,則依各家醫院而定。
-
2020-03-21 科別.消化系統
發冷發熱、腹部不適 小心肝膿瘍
肝臟是最大代謝器官,代謝後會形成膽汁,膽汁經由膽管系統運送到十二指腸內,幫助脂肪消化。如果膽管因為結石或腫瘤導致膽汁滯留,來自腸內的細菌就會在膽汁內增殖造成膽管炎。膽管炎一旦形成,細菌會沿著膽管經由肝門靜脈、肝動脈及膽管系統進入肝臟,引發局部組織壞死及溶解等炎症反應,造成肝臟蓄膿,形成肝膿瘍。肝膿瘍初始,可能僅是腹部不適、食欲減退、疲勞倦怠,後期最常見的是發冷和發熱。發燒體溫可能高達39℃至40℃,也可能伴隨有右上腹痛、肝腫大、眼內炎、視力衰退、眼球疼痛、結膜紅腫等症狀,併發症包括黃疸、肺部感染,可能會造成咳嗽、肋膜積水甚至膿胸,嚴重則出現敗血症或破裂,需要緊急開刀。肝膿瘍的診斷,包括抽血、細菌培養、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及磁振攝影檢查。治療原則以膿液抽取合併抗生素治療,靜脈注射2周,目標為肝膿瘍小於3公分,其後改口服抗生素3至6周。治療時,剛放置的引流管若引流液一直呈紅色且量多,應告知護理師。引流袋要放低但不可垂地,以利引流,要保持管路引流通暢及傷口清潔乾燥。出院後,飲食少量多餐,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及低脂肪食物,並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生食;按時服用抗生素,多休息,除非醫囑限水,每天宜補充水分約2000至3000C.C.;有任何不適應立刻返院檢查。
-
2020-03-21 新聞.科普好健康
幼兒心室中隔缺損 超細導絲 成手術關鍵
四歲何小弟自幼瘦小,經常生病,雖然胃口不錯,但體型偏瘦,運動後容易氣喘吁吁。有次看診時,醫師聽到有心雜音,轉介至本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約0.5公分(見圖),胸部X光顯示心臟肥大。與父母親商量後,為治療他的心臟衰竭及促進發育,入院接受心導管封堵心室中隔缺損。導絲0.032英吋 穿過心臟缺損在輕度的鎮定安眠情況下,將一條極細、直徑僅0.032英吋的導絲,從腹股溝的股動脈經過心室中隔缺損,再由股靜脈穿出體外。隨後將一個由網狀鎳鈦合金編織而成的關閉器經輸送鞘管送達缺損處,展開並確認位置及穩定度後,血管攝影也顯示完全的封堵心室中隔缺損,然後將之釋放。全部手術時間77分鐘。術後,小朋友醒來後開始進食,隔日接受超音波及胸部X光確認關閉器位置,出院回家。心室中隔缺損 幼兒風險高心室中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全部先天性心臟病25%,大約四分之三的病童屬於最常見的膜周型。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有可能自行密合,如果無法自行縮小或密合,同時合併較大的血液分流量的話,會產生心臟衰竭,小朋友會有呼吸急促、生長遲緩、運動不耐、易感染肺炎等現象,若是長期不予治療,甚至有可能引起肺動脈高壓等後遺症。傳統上,開心手術修補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開心手術會留下疤痕,傷口恢復慢,可能造成乳糜胸、早發及遲發之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同時,為了開刀,非得要進行體外循環,幼兒大量輸血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往往令家長裹足不前。所幸現在健保給付以心導管治療心室中隔缺損,可以不用開刀,平均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心導管技術發展,大幅減少了病患的痛苦。目前常見的先天心臟病,例如存開性動脈導管、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等,都可以藉由心導管治療,90%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都可以免去開刀的痛苦。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希望未來微創的技術可以嘉惠更多病患。
-
2020-03-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3成癌友營養不良 嚴重影響治療成果
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其中以胰臟癌及食道癌癌、胃癌最高,營養不良的盛行率最高可達6成以上,而聯合報也曾調查,9成癌友營養不良或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食慾不振。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治療的副作用外也與發炎息息相關。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指出,近年癌症營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開刀前與後營養照護都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到病人預後。有一名胃賁門腫瘤的患者要手術,雖然患者有體重減輕情形,但血中白蛋白數值並未降低,醫療團隊評估後如期開刀做全胃切除,術後做了小腸造廔進行營養素的管灌,但營養狀況一直無法改善,後來發現腸子阻塞再度進行手術,但第二次手術因營養不良,病人身體無法負荷,食道小腸吻合處一直滲漏,最後不幸離開人世。另一名患者則是在一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照了X光後發現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肺癌;由於患者白蛋白下降,術前就開始補充營養,也順利開刀切除腫瘤,但醫療團隊發現術後患者營養狀況還是不好,直覺還有別的原因,後來又照了胃鏡做了切片才確認是胃癌第四期,患者最後也因營養不良病情持續惡化而過世。許瀚水指出,營養不良已證實會影響到治療結果,癌友營養狀況愈差治療副作用就愈多,以外科為例,只要患者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就建議補充營養,這些有嚴重營養不良者,需要積極進行術前營養治療,先補充兩週的營養素或一邊營養治療,一邊先進行其他治療,等營養狀況改善後才進行手術。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先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之後可再加上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魚油EPA,飲食中也要重視醣類與脂肪所佔的比例,許瀚水表示,營養現在也是治療的一環,也會就患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例如重症患者,若病患情況允許, 一天的飲食熱量可以提高到 2000大卡,如果吃不下,建議可搭配癌症患者專門使用的濃縮營養品來幫助快速達到熱量目標,在選擇方面,同樣要注意濃縮營養品的蛋白質、熱量、有無魚油EPA以及醣類與脂肪佔比是否適中。以往癌症營養,都排在藥物治療之後,但隨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愈來愈高,現在的治癌觀念對於營養補充越來越重視,醫界認為病人不能因營養不良導致變成惡病體質而過世。同時也是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許瀚水也認為,過往營養治療是屬支持性療法,但現在是治療的一環,營養補足且發炎狀態調理好對後續的治療才有幫助,預後的傷口復原、住院天數、體力…等都會比較好。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