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傷口
共找到
1775
筆 文章
-
-
2020-02-06 該看哪科.婦產科
現代女性坐月子 讓身心靈恢復
懷孕是人生大事,坐月子在華人世界是產後必備行程。隨醫療進步,過去的坐月子與現代不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指出,以前坐月子主要等待傷口癒合,現代坐月子則讓身心靈恢復,若補錯或補過頭,可能讓身體出現不必要的負擔。古代坐月子主要養傷過去醫術不如現代,女性生產後,會陰部撕裂傷無法透過手術縫合,傷口無法快速癒合。因此,古代產後坐月子,主要讓女性安心「養傷」,產後傷口約20天左右自然癒合,取一個月的時間坐月子,是緩衝期。養傷過程中,最擔心傷口感染,透過補身體增強免疫力。現代的女性坐月子,不再以恢復傷口為主,而是幫助身心靈恢復到以往。唐佑任說,生產對女性身體是很大的負擔,包含心血管、皮膚、代謝等方面,坐月子可以幫助產後女性,讓身體休息,也能幫助哺乳等。產後生化湯別喝太多唐佑任說,以中醫角度來看坐月子,分為三大期別,活血化淤期是指產後7至10天、補氣血期指產後10天後至惡露排淨、補腎期是指產後4周後。每個期別注意重點不同,例如生化湯不建議在產後喝太多天,以免讓原本已經癒合的傷口再度破裂。坐月子常見的麻油雞,唐佑任不建議在麻油雞裡加米酒,因為若同時哺乳,酒可能滲入乳汁中,延緩嬰兒腦部神經發展,且酒精使噴乳反射下降,米酒也可能抑制子宮收縮。國人常認為「吃很好、吃很補」才是坐月子,唐佑任說,坐月子也要讓產後婦女妥善休息,若是沒有好好休息幫助傷口復原,子宮脫垂、排便不順、痔瘡等疾病也隨之而來。
-
2020-02-05 科別.泌尿腎臟
寒假延長2周 泌尿科醫師建議「割包皮好時機」
為防止武漢肺炎疫情蔓延,教育部日前宣布高中以下延後至2月25日開學,大專院校開學日也改到3月2日。對此,一名泌尿科醫師幽默表示,多出來的2周假期是學生族群「割包皮的好時機」,因為不用擔心開學影響手術時程。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學校不僅延後開學日程,也將寒假輔導課程取消,等於讓學生們多放2星期的寒假。面對意外的假期,泌尿科醫師李嘉文在臉書粉專上po文表示,「這個寒假真的是學生族群割包皮的絶佳時機」,因為先前礙於時間關係無法安排手術,或是擔心開學、寒輔不方便的問題都解決了。李嘉文醫師的貼文在PTT上引起討論,有網友大讚他很會看準時機行銷,「這種商業奇才去當醫生太可惜了」、「這業配來的猝不及防」、「好建議啊,學期中又不能割」、「很會抓時機,發財趁現在」。李醫師接受《NOWnews》訪問時則強調,一般而言,割包皮手術的恢復期為3周,手術完後也會開3天份的抗生素給病患,避免傷口感染。此次寒假受疫情影響而延長,正好可以讓接受手術的學生在家休養,也能避免開學被同學撞見的尷尬情形,因此是學生族群割包皮的好時機。
-
2020-0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保持冷靜,持續前進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癲癇」,由一位癲癇病人的母親描述她陪伴罹患癲癇多年的兒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因為醫師的不離不棄,使病人終於因為癲癇外科治療的進步,而找到突破性的進展。因為她的文章,感動了我們,改變了「醫病平台」一向的原則:「避免來稿提到某一醫院或醫師的名字,以避免有『置入性行銷』之虞。」我們轉而利用這機會,邀請文中特別提到照顧這位病人多年的神經內科蔡醫師以及安排病人最後接受外科手術的尤醫師各寫出一篇他們照顧癲癇病人的心得,並介紹這位病人所接受的、較不為人知的癲癇外科治療。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病人與家屬因為「癲癇」這疾病所遭受到的「痛苦」,並看到醫療團隊如何努力替病人「治病」,替病人與家屬「醫心」,醫病雙方都不放棄希望,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治療與完美的成果。更希望這可以幫忙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癲癇」這疾病,鼓勵這種病人擺脫疾病所遭受的誤解與歧視,而能走出黑暗的角落,接受更先進的治療。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持續前進)相信許多癲癇病患的人生旅途大多是顛簸不平的,除了本身必須承受無預警的發病之苦、不便行事之外,還得遭受旁人異樣的眼光和對待。想要看開、要獨立、要堅強,實為難事!醫生的安慰與鼓勵、親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教誨,對他們說來都比正常健康者更顯得珍貴。也正因為如此,就更能體會到知足與感恩自己能夠在艱辛的成長過程中走了過來的美好,真可謂禍福相倚啊!兒子自從十歲發病以來,我們一直就在無助中摸索前進,從埋怨與無力,到今日的面對與接受,慢慢地終於領悟出生病未必不對,也沒有什麼不好,與其詛咒四周的黑暗,不如在身邊點燃一盞明燈,既可看清楚自己,還能照亮他人。所以我們堅強樂觀地一步一步走,相信終有一天會有辦法解決病苦。原先曾經悲傷難以自持的那一切,現在回顧起來,不過是前塵,早已在陽光下慢慢飛散了。因為我們有信心,按部就班地看醫生服藥,與病為友,保持冷靜持續前進。既習慣了病苦,也習慣了在公共場所發作時窘態的回應,人間處處有溫暖,善心人士處處皆在,我們不再緊張,也用不著再害怕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求醫不氣餒。在成大醫院蔡景仁醫師不離不棄的照顧下,一直都接受有新的資訊;十六年前曾赴台北榮總評估是否可以開刀,三年前第二次赴北榮評估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皆因神經外科醫師們認為,兒子腦內皮質異位放電處極深,不好處理而作罷。今年十月終於因緣俱足了,蔡醫師建議我們再度前往台北榮總找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在尤大夫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的安排下,10月2日先行住院,做二十四小時全天錄影連線監測腦波七天,之後回家等候開刀的通知。11月30再入院,照CT與MRI等許多前行的準備,以提供精密正確的資料給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12月2日接受李醫師的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在頭部紮下十七支,隔天隨即連線錄影,再次監測腦波與發作,一天二十四小時歷經十四天,以確定致癲癇病灶,12月16日李醫師移除電極並做立體定位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這段時間,兒子頭上纏著電極線包著紗布,身上日夜背著儀器包,僅僅可以活動於病床與浴室之間(因為要全天候精密錄影)其辛苦不言而喻,醫療團隊的醫師們盯著螢幕仔細分析判讀腦波更是辛苦,共同的辛勞為的是要成就一件有意義的工程。我們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帶著信心和希望承擔著,身體雖苦內心卻是喜樂的。兒子的勇敢、耐性、堅強與樂觀,讓每一個原本無趣的住院日子顯得格外充實愉悅,令我心慰!很感恩醫療團隊菁英成員們的巧思與安排,從他們和兒子的互動當中我看到是:人,互相幫助必有溫暖;路,有人同行必會精彩;生活,懂得知足就會快樂。手術順利成功,隔天(12月17日)李醫師准許我們出院回家,兒子不在乎剛縫合傷口的疼痛,身心雀躍感到歡喜,12月25日回診拆線。其實考驗才剛開始,因為癲癇是一種腦內的不正常放電,兒子的致病灶很深,雖然醫生們盡了力,但不敢有百分百的把握,手術後的修復必須要三個月,腦內熱凝毀損處才能復原,是否完全停止發作仍是未定數。此時我們仍必須保持冷靜才能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二次大戰時英國人以此口號對抗納粹,現在我們以此心境來看待疾病,等待腦內完全修復,不再有發作。倘若尚有未完全毀損的病灶,相信日後醫療團隊仍然會幫我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我相信只要對醫生有信心,就會有奇蹟出現。感恩視病如親的成大醫院蔡景仁醫師!感恩台北榮總的菁英醫療團隊,尤香玉醫師、李政家醫師、周建成醫師!他們不辭辛勞地照顧兒子,細心地研究其病灶。感恩陽明大學的年輕技師們以及陪同我們度過住院十八天的醫護人員和行政人員們!我提醒兒子要永遠記住,你的健康是這些人給的,要懂得感恩!
-
2020-02-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治療方法進步 與肺癌共存
菸害是造成癌症死亡的禍首,因為菸與13種癌症的發生有關。所以,美國自1965年開始禁菸活動,大約經過30年,終於1991年癌症死亡率開始下降,每年大約下降1.5%。經過約30年,根據最新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報導,2017年美國癌症死亡率下降百分比創新高,達到2.2%,預期這個趨勢將會持續,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降低癌症死亡三部曲在美國,肺癌死亡人數在所有癌症病人中,占比最高,數據顯示,在1991年,肺癌占比是所有癌症34%,到了2017年,肺癌病人的死亡占比降到25%。證據顯示,肺癌死亡率下降是美國整體癌症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降低癌症死亡率的三部曲,就是預防、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所謂預防,就是禁菸、不過量飮酒、健康的飲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等。至於早期診斷,則是遵行醫界建議的癌症篩檢及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及時就醫。禁菸是防癌最大功臣一旦發現自己罹患癌症,就要尋求專業又可信賴的醫療團隊,接受正確治療,為自己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延長存活時間。觀察美國癌症死亡率上升及下降的趨勢,禁菸是預防癌症、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最大功臣。在早期診斷方面,儘管醫界曾經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不彰。美國是全球第一個於2013年推動以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對於高危險群病人(老菸槍)做肺癌篩檢的國家。美LDCT篩檢仍具爭議然而,因為此篩檢方法,偽陽性高,病人在進一步確診過程,容易產生併發症,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或是病人開了刀,卻發現並非惡性腫瘤,病人白開了一刀,又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所以,肺癌LDCT篩檢在美國仍具極大的爭議性。雖然有保險給付,到今天,仍然只有2%接受肺癌篩檢。因此,在美國,肺癌篩檢對於肺癌死亡率的下降毫不相關。但是,近十幾年來,在肺癌治療方面的進步,則是有目共睹。而在降低肺癌的死亡率方面,貢獻最大。預期未來治療更精準第一是外科手術進步,過去的肺癌手術傷口極大,恢復期長,病人也要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但是,肺癌的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效果好。第二是影像技術的進步,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的發明,增進影像診斷的精準性,引導外科醫師做更準確的處置,而降低疾病的復發機率、提高治癒率。第三是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與免疫藥物的發明。使得不少非初期的肺癌病人,能夠藉著藥物的控制,與肺癌共存,從三、五年,甚至到十年以上。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奇蹟式的效果。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治療會更個人化、更精準,效果更好。
-
2020-02-02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原民吃野味都沒事?老祖宗的智慧 一定避開這一點
武漢肺炎延燒,源頭疑似與吃野味有關,但台灣原民生食用飛鼠、山羌、梅花鹿、狐狸等野味,卻少有中毒情況;不過有人喝野生鱉血,卻得了敗血症差點送命。苗栗縣泰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賴聖民是南庄泰雅族人,他指出老輩族人吃野味如飛鼠腸是生活經驗的傳承和智慧,絕非胡亂食用;以他自己從小看老族人吃飛鼠腸,其實也不是殺了直接生吃,還是要用鹽或米飯醃幾天,這也有殺菌效果,但不會醃太久,避免破壞效用。桃園市原民局長林日龍表示,原住民過去食用野味,都會在狩獵結束時當場烤煮或醃漬處理,不生食,也不食用自己不認識的動物,少有吃野味中毒的情形發生。另外,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原住民的年輕人離開部落打拚不再打獵,當今原住民吃野味的傳統其實越來越少,除了豐年祭外,一年也許都吃不到一次。山豬、飛鼠肉 都做成醃肉苗栗縣泰安鄉山地原住民議員黃月娥是護士出身,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她看相關報導,心裡也很納悶「為什麼我們原住民吃野味就沒事?」她說,當地泰雅族人現在還敢生吃的野味,主要是飛鼠的腸子,但都是年紀較大的老輩或獵人,50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大概都不敢生吃了;至於山豬、飛鼠的肉都是以醃漬方式製作醃肉。她說,老一輩人生吃飛鼠腸,直接沾鹽食用,還當成健胃的補品,認為飛鼠都是吃樹上的嫩葉,不吃地上的植物,所以很乾淨;生吃飛鼠腸可治胃痛,她以前見過生的飛鼠腸,顏色綠綠的。製作醃肉 肉片還會烤一下黃月娥說,20年多前她剛擔任縣議員時,鄉內曾有人吃醃肉食物中毒而腹瀉的個案,主要是吃的醃肉密封不佳且太潮溼,才會吃到遭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的醃肉導致腹瀉,但住院幾天就好了;現在製作醃肉,肉片還會烤一下,即使沒有獵物,大家也會用買來的豬肉、魚肉醃製,風味讓人垂涎,因已發酵熟成,衛生較無虞。飛鼠腸食糜 含益生菌、酵素苗栗縣泰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賴聖民表示,飛鼠其實有不同種類,以中低海拔的飛鼠而言,通常都在樹上天然的環境棲息,吃的是嫩葉,比較沒有受地面病菌汙染的疑慮。但高山飛鼠可能因覓食關係會到泥土地面等複雜環境,牠的腸子就不適合食用。賴聖民說,泰雅族人吃的飛鼠腸子,其實是盲腸以上的小腸部位,腸內的物質是食糜,不是大便,因此吃飛鼠大便的說法是錯誤的。飛鼠小腸內的食糜含有益生菌、酵素等物質,食用對人體消化確實有幫助,目前文獻沒有記載吃飛鼠腸出問題的情況。泰雅族文化 吃飛鼠腸可「固胃」他指出,像泰雅族人設陷阱,會選擇氣溫較適合的季節,如春、冬時節,不致讓獵物很快腐敗,如死亡已久,族人聞到味道自然會判斷,有異味都會放棄;另外獵物傷口出現白蛆,具有高蛋白,在早年物質缺乏的年代,族人也會取來食用。新竹縣府原民處長雲天寶也表示,對泰雅族來說,飛鼠的腸子可以「固胃」,這是泰雅族幾千年來食的文化,不擔心會吃到排泄物,也從來沒聽說過有族人因此生病。原民獵人:最重要是新鮮、煮熟 台東大武排灣族獵人嚕瓦認為大陸吃野味的人多,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就是用飼養的代替去野外抓,野生動物飼養就不會健康,容易得病。他說,野生動物長年在山上野外生活,活動力大,抵抗力強,也不容易生病,生病了也自有一套本能去吃草藥治病;他很少看到台灣野生動物生病,獵捕動物四十幾年了,吃到現在也沒事。台東卑南族獵人蔡宗益表示,抓野生動物最重要的是要新鮮,還要煮熟,如果放太久自然不新鮮、不健康;喝狐狸的血也一樣,抓到活的馬上放血,倒在碗裡和米酒混合,殺菌又補身,已經死的就不會放血拿來喝。台東達仁鄉排灣族耆老王成良說,以前老人家去山上看陷阱,有時候是三天或一個星期看一次,常常抓到動物時,已經死很多天了;但老人處理這些死很久的山豬、山羊和水鹿,大多是取出內臟後,就地先火烤,帶回家再烤過煙燻,這樣能去臭味,也殺死細菌,肉質就像吃肉乾一樣,放久了也都能吃。喝生鹿血、生鱉血 罹敗血性休克66歲朱先生日前與友人餐敘,喝下生鹿血及生鱉血,以為能強身健體、補腎壯陽,沒想到回家後出現發燒、嗜睡、畏寒等症狀,症狀持續兩天才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診為敗血性休克,住院治療一周,才從鬼門關走回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敗血症患者臨床上不罕見,但朱先生沒有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菌尿狀況很輕微,肺部、皮膚均無明顯感染跡象,近半年內亦無旅遊史,患者到院時卻呈現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的現象;直到住院兩天後血液培養報告顯示為抗藥性的大腸桿菌,調整後線抗生素後,情形才逐漸改善。陳虹志解釋,當天的鱉魚若是由民間養殖得來的,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原是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及預防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若使用過當就會造成抗藥細菌產生。就算民眾吃的是野生的鱉魚,以2008年台灣大學對台灣河川水中殘留藥物的實驗證明,河川水中充斥著健保開立的抗生素、止痛藥、以及慢性病用藥,就算是飲用野生的生鱉血,一樣有可能會造成抗藥性細菌感染,更何況鱉還有水蛭等寄生蟲卵存在可能,生飲實在非常危險。
-
2020-01-3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不是冬日乾癢!茶農全身長水疱如火燒 竟是天疱瘡惹禍
南投70歲吳姓茶農由頸部、前胸、耳後、後背開始長水疱,原本以為年老天冷易皮膚乾癢所致,自行塗藥膏,沒想到病況惡化,不但蔓延至上下肢,且水疱破掉後引發潰瘍,猶如燒燙傷般駭人,經就醫檢查,確診是罕病天疱瘡,經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總算恢復光滑健康的皮膚,皮膚疼痛感獲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吳姓男病患可能是農作的過程中,皮膚接觸到農藥而產生自體抗體,繼而出現全身性大面積水疱和潰瘍,因睡覺時容易壓到傷口,使他必須趴睡,造成睡眠品質低下,且除了背部潰爛成一片外,手肘關節處也陸續出現水疱,令他十分恐慌,不得不就醫治療。蔡肇基說明,天疱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僅約20萬分之一,常見於中老年人,病因可能是體內淋巴細胞失調,自體抗體會破壞表皮細胞及細胞之間連結因子,因此皮膚會有鬆弛型水疱,破壞皮膚黏膜的正常結構,使得皮膚、黏膜發炎剝離起水疱,甚至潰瘍,若沒有及時治療,當引發全身性天疱瘡時,會有全身燙傷脫皮,容易血漿流失及受細菌感染,大面積脫皮還需住燒燙傷病房換藥治療,嚴重者會有繼發性感染,甚至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75%。蔡肇基指出,天疱瘡的症狀為全身性水疱、反覆性口腔潰瘍,及鼻黏膜水疱,多數患者以黏膜和皮膚症狀為主,因表皮細胞連結因子被破壞,皮膚會因用力擦,或用力壓而起水疱,水疱遭壓迫時會往外蔓延,疼痛無比,換藥時都需要注射嗎啡止痛,例如躺臥時的背部、手肘與衣服接觸處等,當小水泡破裂後,便會形成疼痛性潰瘍,嚴重時會使全身皮膚剝離,產生猶如大面積燒燙傷的情形。蔡肇基建議,由於天疱瘡發生原因不明,目前醫學上尚未有治癒的方法,臨床上只能依照症狀治療,未來仍有復發的可能,因免疫系統是會隨著環境變化的,故提醒患者應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並維持充足睡眠,避免陽光過度曝曬,才能降低復發的風險。
-
2020-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常熬夜的人罹癌率高4成!日本睡眠醫師:再晚也不要超過這時間睡
晚上12點前上床,疾病不上身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生理時鐘的週期,早就銘刻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當中。隨著文明的進步、電燈的發明,讓夜晚變得和白晝一樣明亮,也只是這百餘年來的事,所以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急遽的改變。 若是持續過著日夜顛倒,或者是半夜二、三點還不睡覺的生活,就會打亂身體本來的節奏,而埋下疾病的禍源。其實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理所當然,因為健康的基礎就在良好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配合正常的生理時鐘,在可以發揮健康機能的時段,取得適當的睡眠長度。為了有效發揮身體的修復功能,第一步就是在晚上12點之前就寢。 身體裡本來就有一套體內平衡(homeostasis,又稱恆定狀態)的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保持體內環境維持在舒適、安定狀態中的機制,例如維持體溫、血壓,排除病原體等異物,及修復傷口等作用,都是這個機制中的一環。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就能將這個機制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讓身體保持美好狀態,引導我們挺進健康之路。 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會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超過凌晨3點後,身體就不再製造生長激素;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無法在對的時間進入深層睡眠,生長激素也不再分泌。另外,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褪黑激素也不會分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會輾轉難眠外,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 生活不規律、到了深夜還不睡的不良習慣,會妨礙身體原有的功能,造成體能狀態不佳的結果。我這麼說,一點都不言過其實,只要想想,人生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但一般人通常只思考清醒時的事,卻毫不在乎睡眠的好壞。可是,只要充實這1/3的睡眠時間,就可以讓其餘的2/3有更完美的表現,也就是在睡眠時好好修復身體,就能在清醒時讓大腦的功能、身體的體能發揮得更好,進而擁有健康、充實的人生。 總而言之,隔天可以做的事情,就不要逞強在半夜做,過了半夜12點不睡覺,還在日光燈下看電視、打電腦的習慣,就阻礙身體本來具備的健康機制。 修復身體、提高免疫力,消除大腦和身體疲勞的機能,主要是在睡眠期間運作,我們要尊重身體的力量,並且讓這些力量發揮最大功效,就必須在晚上12點之前上床睡覺。 夏夜一樣睡得舒服的方法 難入睡、睡不著,再碰到夏天就更棘手了。例如,熱帶地區的夜晚,溫度、溼度都很高,漫漫長夜很容易讓人睡不著。如果一整晚都開著冷氣,就算把溫度調高一點,半夜還是會冷醒;若是設定一段時間後自動關掉冷氣,隨著室溫慢慢升高,又有可能被熱醒。所以,夏夜是最容易因為睡睡醒醒,而睡眠不足的天氣。 夏天因為平均氣溫、溼度都較高,造成睡覺時深層體溫不容易散熱,人就會輾轉難眠、不好入睡。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環境,可以巧妙運用電器用品,幫助我們一夜好眠。讓夏天也有優質睡眠的方法,就是睡前兩個小時先開冷氣,設定溫度為攝氏29度,降低房間裡的牆壁溫度。 大多數人在睡前都可以忍耐悶熱的天氣,上床後才會開冷氣。但是,這麼做只有房間裡的空氣是冷的,一旦定時關掉冷氣後,停滯在牆壁裡的熱氣就會釋放出來,讓房間裡的溫度急速上升,教人難以入睡。如果能夠事先降低牆壁的溫度,上床就寢後二、三個小時,定時設定再關掉冷氣,就能保持舒服的室溫,直到凌晨四點左右。 而身體在體溫最低的凌晨兩點到4點的睡意最強,之後體溫就會緩緩上升。所以凌晨4點後,為了要順利清醒,會慢慢提高體溫,不再讓身體冰冰涼涼的。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可以讓室溫在凌晨4點後才慢慢上升,不會妨礙到體溫上升,我們就能輕鬆醒來。 只要花一點點心思,我們就可以在難以入睡的夏夜擁有舒適的睡眠,徹底擺脫睡眠不足的煩惱。因此,了解人體的結構,絕對有助於取得良好的睡眠。 延伸閱讀: 5個月瘦15公斤,水腫消失、膝蓋不痛了!韓國肥胖醫師:每天一杯茶,替身體「除痰濕」●書籍簡介 修復身體的黃金7小時:養顏瘦身 × 提升免疫力 × 自癒百病, 拯救上萬人的名醫教你日日好眠,擺脫所有文明病!万病をふせぐ眠り方作者: 宮崎總一郎 譯者: 劉錦秀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29語言:繁體中文 宮崎總一郎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1979年畢業於秋田大學醫學系,1985年完成秋田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 現為日本睡眠學會理事、日本睡眠學會認可醫師(certified physician of sleep medicine,JSSR),並於滋賀醫科大學擔任睡眠學講座的特任教授(specially approved visiting professor),及在其附屬醫院擔任特約睡眠門診醫師。 他除了為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進行診察、治療外,更透過「睡眠森林」機構推廣睡眠知識,並培育專業的睡眠指導員,傳達世人睡眠的重要性。著有《對大腦有用的「睡眠學」》(角川SS溝通出版)、《成長中孩子的睡眠學》、《給快速入睡家族的建議》(皆為恒星社厚生閣出版)。
-
2020-01-26 新聞.健康知識+
掏耳朵其實是把耳垢往內推 醫師:反而不利排出體外
常常覺得耳朵癢,不知不覺一直想要挖耳朵,小心挖破耳道保護層!耳朵外耳道上層就是一般皮膚,有一層角質層保護,會分泌油脂避免乾燥,耳垢就是廢棄角質、油脂與髒汙,身體能夠自我排出,假使拿掏耳扒一直挖,有可能讓耳朵外耳道角質受傷,輕則越挖癢,嚴重可能出血受傷感染。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耳朵會癢經常是清潔太乾淨,外耳道皮膚油脂變少太乾燥引發,比較好的做法,不是拿掏耳扒去刮耳垢,反而是用沾了凡士林或乳液的棉花棒,輕微擦拭耳朵外耳道,讓皮膚維持水分,假使耳朵仍然非常癢,就要讓專科醫生檢查,確認有無感染等疾病發生。蔡易錚接著說明,耳朵其實不需要太常清潔,耳垢(或稱耳屎)大部分無害,身體也能夠自行排出,如果太常使用掏耳扒,雖然可以挖出一些,但也會把部分耳垢往內推,內推耳垢積累太多,反而不利排出體外。更重要的是,挖耳扒會摩擦外耳道皮膚,有可能因此造成傷口引發感染。蔡易錚強調,門診曾有病患因耳朵內出血就醫,檢查發現外耳道流血,詢問下才發現病患挖耳朵太用力,挖耳扒磨破皮膚,也有患者挖耳朵時,不小心太深入,碰到耳膜受傷,如果傷勢不重,適當治療下聽力或許僅短暫受影響,但如果傷勢太重,也不能排除有永久性傷害。蔡易錚提醒,最好不要有挖耳朵習慣,經常挖耳朵反而越挖越癢,還會有傷害風險,更不要讓別人幫忙挖耳朵,由於不知道深度和力道,受傷機會有可能更大,如果耳朵癢反而要做好保溼,持續癢不停最好就醫檢查。★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23 癌症.其他癌症
臉突然消風別竊喜! 當心是胰臟在跟你求救
71歲徐伯伯因咳嗽、喘,半年內爆瘦4公斤,驚覺不對勁,以為腸胃出問題先至消化內科看診,經X光檢查發現肺部少量積水,轉診至胸腔內科後懷疑為肺癌,因此醫師安排肋膜腔鏡檢查,發現數個0.3至0.5公分腫瘤,切片化驗確診為胰臟癌合併肺部轉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戴芳銓表示,不明原因的肋膜積水,傳統會透過外科手術的胸腔鏡切片檢查,診斷率僅4到5成,且必須考慮患者的年紀,以及承受麻醉和手術的風險;另一種檢查則採抽吸方式,但仍有患者無法單純經抽吸肋膜積水得到明確診斷。最新的肋膜腔鏡檢查方式為採側臥姿勢,利用超音波定位先在肺壁上開一個約1公分的小洞,並放入一個套管,接著將肋膜腔鏡放入,即可觀察肋膜上是否有異常的病灶,再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其他治療,檢查時間僅約30到60分鐘,傷口則約1到1.5公分,藉此免除傳統開刀需麻醉的風險。此外,肺癌或肺結核、肺癌分期與再切片、局部膿胸治療、肋膜沾黏術、周邊肺病灶等患者,均適用肋膜腔鏡檢查。戴芳銓提醒,引起肋膜積水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引起的膿胸、結核菌造成的肋膜積水、腫瘤帶來的惡性肋膜積水,或心臟衰竭等,當出現乾咳、吸氣時胸腔有撕裂感、突然胸痛、發燒等,務必赴醫檢查,才能有效揪出致病的元凶。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22 科別.皮膚
嚴重擦傷別再自己來!錯誤用藥恐潰瘍發爛
22歲小玲,日前騎機車出門打工,因天雨路滑視線差,不慎摔車。返家後,自行至藥局購買雙氧水和優碘消毒傷口,並塗抹藥膏;因擔心留下疤痕,自行貼人工皮包紮。因為節儉,小玲經過一週才換藥,沒想到傷口已潰瘍發爛,緊急就醫,經清創手術和濕性敷料兩週後才恢復。過去,當出現急性傷口時,傳統老一輩的觀念往往是先以優碘或雙氧水清潔傷口,認為塗抹雙氧水產生的泡沫能有效殺菌,殊不知,此舉反而會破壞肉芽組織,降低皮膚再生能力,此時若再以四環黴素或紅黴素藥膏塗抹,恐又造成細菌的抗藥性,更加不利傷口癒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文鍵指出,有患者擔心傷口留下疤痕,會選擇貼人工皮加速傷口癒合。不過,人工皮僅適用於乾淨傷口,若出現像小玲這種大型、有深度或感染性傷口時,使用人工皮恐適得其反;而且人工皮昂貴,許多人為了省錢,會自主延長換藥時間,反使傷口潰瘍化膿,後續治療更加麻煩。他進一步說明,錯誤的傷口照護觀念還包括:使用傳統紗布當敷料,尤其當傷口表面過度乾燥,會使表皮細胞難以生長;若傷口滲出體液,會與紗布沾黏,換藥時更容易拉扯傷口,進而產生疼痛,不但延遲傷口癒合,也易產生疤痕。目前主流傷口照護方式是,先用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再用濕性敷料保持傷口濕潤,除了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疤痕組織增生、預防浸潤外,更可節省時間與金錢。相較於過去使用乾式癒合,許多人無法判斷換藥時機,濕性敷料則可藉由觀察滲出液評估,當傷口滲出液超出敷料邊緣,則應撕除敷料,再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擦乾後貼上新的敷料。羅文鍵建議,民眾受傷時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經由評估傷口情況,衡量患者傷口癒合情形和經濟能力,選擇最合適的敷料,才能讓傷口恢復得快又漂亮,不留疤痕。(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羅文鍵)
-
2020-01-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吃一整碗飯要花7年 長庚抗癌志工用傷疤和運動勉勵病友
林口長庚醫院癌症資源中心今天舉辦歲末關懷活動,罹患口腔癌第四期的病友葉明祥出席和大家分享他的抗癌經歷。他說,由於長期抽菸導致肺功能極差,治療期間必須一直被抽痰;術後第一次拿下鼻胃管嘗試由口進食,營養品竟然從手術傷口流出,這種種過程雖然很挫敗,但他靠著積極運動,終於撐到戰勝的那一刻,還能在醫院擔任癌症志工,因此他鼓勵所有的病友要多運動,可以改變人生。65歲的葉明祥說,治療初期一直被抽痰非常難受,為了改變現況,他每天拿著拐杖在醫院樓梯間穿梭當作運動,一周後醫生說可以不用再抽痰了,他高興的如獲恩賜。不過手術後身體構造與面容的改變,讓他很多事情需要調適,連最基本的吞嚥動作都要重新學習。復健開口動作,每日每小時要做10分鐘,每日至少10次,持續2年,「第一次拿下鼻胃管嘗試由口進食,營養品竟從手術傷口流出,傷心的淚水也跟著掉下」,他說那一刻覺得自己像極了科學怪人,但他總相信自己可以撐到戰勝的那一刻。葉明祥於是更積極運動,雖然為了要補齒齦做為支撐,讓他少了左小骨,他仍舊騎腳踏車挑戰登高山,要證明他一樣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他說,附加的好處竟是氣喘不再發作,也開啟他吞嚥訓練的契機,花了7年的時間終於可以吃完整整一碗飯,才發現能吃到食物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葉明祥擔任林口長庚癌症資源中心志工已經2年,帶著臉上傷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門診及病房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儘管復健會流血,但是渴望開口的動力讓葉明祥不放棄,他的兒子也被感動,陪著父親復健,一邊準備考大學,一舉考上台大經濟系。癌症中心林永昌主任表示,運動對於癌症病人有明顯的幫助,我們除了關注治療成效外,更鼓勵大家做適度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3至5次,每次至少30分鐘,透過這種運動方式能有助提升免疫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
2020-01-20 新聞.杏林.診間
為何看診醫和執刀醫不同?動手術前您該問清楚的事
聽到需要開刀,患者總是非常緊張,腦袋一片空白,忘記確認許多重要事項。讓我們一一列出來,您一定要記得詢問以下的問題,與醫師好好討論。手術有很多種,實行的地點也不太一樣。像是取下小部分腫瘤組織去化驗的些切片手術,像乳房腫瘤的粗針抽吸,在門診即可進行。要取部分肝腫瘤組織的切片手術,則可能在超音波室進行。如果是完整地取下小型的皮下腫瘤、乳房腫瘤,或是置放化療時使用的人工血管裝置,則會以「門診手術」方式進行。患者在約定時間抵達手術室,手術結束後即可回家,不用住院。(雖然名稱是「門診手術」,但實施地點仍在開刀房。)住院手術代表患者可能於手術前一天或當天先到醫院報到,做完術前檢查,於開刀房進行手術後,還需住院數天休息復原。說到「誰會替我開刀」,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難道不是看診的醫師替我開刀嗎?其實不一定,像教學醫院裡面的門診手術常是由住院醫師獨力完成,患者進到手術室會感到困擾:「為什麼醫師長的不太一樣?」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請記得問清楚看診及安排手術的醫師:「誰會幫我開刀?」配合不同手術,麻醉方式也不一樣。像取下部分皮膚的切片手術時,醫師會先注射局部麻醉。這時負責麻醉的醫師就是開刀者,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人都是清醒的。如果是開腰部以下的範圍,例如下肢骨骼、腹股溝疝氣、闌尾炎、剖腹產等手術就可用半身麻醉。手術時間較長、範圍較廣、失血較多的手術就須使用全身麻醉。有的只是打藥睡覺,多數則要插上呼吸管幫助呼吸。要實行半身麻醉與全身麻醉之前,麻醉醫師會向患者再度確認、解釋麻醉過程。這部分準備做醫美手術的患者最需注意,請務必向醫師確認:「麻醉是誰負責的?是手術醫師本人?還是有聘請麻醉醫師負責監控患者狀況呢?」患者若即將面臨手術,也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及健康控管非常重要。要讓醫師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吃哪些中藥、西藥、及健康食品,並向手術醫師確認哪些在手術之前就要停用。最常見需要停用的藥物是會造成出血併發症的藥物,例如抗凝血劑、阿斯匹寧、或銀杏健康食品等。每種藥物的半衰期不同、作用機轉不同,該停用的時間點也不一樣,請務必向醫師確認。另外,戒菸能夠改善肺功能及心血管問題,還會讓傷口復原較好,醫師通常建議有菸癮患者在進行手術前要戒菸。有酒精成癮問題的患者也該戒酒。術前要多吃什麼是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之一,雖然此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但你可以藉此向醫師確認自己對疾病的觀念是否正確,是否有錯誤的期待。手術通常包括「切除」與/或「重建」兩部分。若是闌尾炎、膽囊炎等,醫師會切除發炎的器官。氣胸手術也是切掉出問題、正在漏氣的小部分肺部組織。至於大腸癌時,醫師會切下帶有腫瘤的部分腸道,若情況允許,則會重新接合腸道兩邊斷端,這就是重建。有些術式的重建則負責更多,包含多段接口。有些手術要置放外來物,向是人工血管、支架、瓣膜、或關節手術的金屬墊片等等。因此,你需要向醫師詢問,有哪些身體組織會被移除,會做哪些改變,會不會放進外來物?開刀在某種程度上,會明顯改變我們的生活,因此你可以先問問醫師,手術後的恢復過程大致為何,讓自己對過來生活有個初步規劃。該問的問題像是:「手術後,我需要服用哪些藥物?」若接受了支架或瓣膜的置放手術,很可能接下來需要服用抗凝血劑。若是做了器官移植手術,接下來就要服用免疫抑制劑來減少排斥現象。你也需要了解接受這手術後,一般需住院幾天?之後回家通常復健多久?做什麼復健?知道以後,比較有辦法調整生活模式。只要是手術,誰都無法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每樣手術都有一定的併發症機率,所以你應該向醫師詢問一下,最常見的併發症是什麼?會出血嗎?會感染嗎?最不好的狀況會怎樣?併發症發生機率高不高?再考慮自己是否接受。有些手術是用來「救命」,不開刀的話患者死亡機率極大,即使醫師告知可能會有嚴重併發症,患者權衡之下為了保命,可能還是會接受手術。但若是較不嚴重的事件,例如你想從事醫美手術,最好要評估及了解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可能性,再想好自己是否能應付與接受。當醫病雙方都同意手術後,患者也要記得提醒醫師自己過去的病史,有沒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歷,以及列出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清單,讓醫師更了解自己的狀況。這些都能夠讓保障手術安全喔!原文:動手術前您該問清楚的事(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19 科別.皮膚
帶狀疱疹住院人次10大醫院
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其次是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免疫機能較差,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備註: 資料來源:健保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交付、住診明細檔。資料範圍:本項統計係採任一診斷為帶狀疱疹(診斷碼前三碼為B02)之案件,並排除代辦案件。◎人數: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 門診次數排除「接受其他院所委託代(轉)檢案件且未申報費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調劑」、「病理中心」、「交付機構」、「補報部分醫令或醫令差額」及「其他依規定於該次就醫拆併報且未申報診察費者」及「同一療程及排檢」案件。◎ 住院件數排除「補報部分醫令或醫令差額」及「其他依規定於該次就醫拆併報且未申報診察費者」案件,並依照身分證號、生日、院所代號及入院日期歸次計算。數據解讀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其次是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免疫機能較差,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就醫科別皮膚科最多,民眾多因皮膚出現症狀而就醫。帶狀疱疹住院科別最多的是感染科,住院者多是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傷口面積較大,需住院施打抗病毒藥物,加速痊癒。
-
2020-01-19 科別.皮膚
北市聯醫/求診帶狀疱疹病患接連 多無季節之分
帶狀疱疹沿著神經節分布,使神經發炎、受損,除了長水泡以外,還會造成令人難耐的疼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帶狀疱疹的治療主要有三個目標,抑制病毒、緩解疼痛以及避免傷口感染。潘企岳表示,帶狀疱疹就診患者不少,且沒有季節性的分別,以中興院區為例,一天大約都有三至四位病人求診,甚至一個接一個。但是帶狀疱疹的治療相對單純,以開立抗病毒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由於現在健保開放給付條件,只要病患的水泡繼續增加,表示病毒還在增生,便會給予抗病毒藥物。疼痛緩解主要依據病患的疼痛程度給藥,輕微時主要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或退燒止痛藥,若是發生神經痛或是中度疼痛,則使用Neurontin、Pregabalin等緩解神經痛藥物。嚴重疼痛的病人,則會視情況給予嗎啡類藥物。針對神經痛,潘企岳也會建議病患服用維生素B12,有助神經修復、緩解疼痛。至於皮膚水泡,潘企岳表示,通常病人痛到不太會去碰觸水泡,因此不容易破。但為了使水泡較快收乾癒合,若病人不排斥擦起來糊糊的感覺,有時也會開立外用痱子膏。水泡要是不小心破掉,則會開立外用抗生素,避免造成續發性感染。
-
2020-01-19 科別.皮膚
罹患帶狀疱疹該上大醫院嗎?皮膚科醫師教你判斷依據
民眾發現自己有帶狀疱疹後,如何選擇就醫院所?健保大數據發現,選擇基層診所就醫的民眾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最後是地區醫院。不過,如果帶狀疱疹同時出現神經症狀,或病灶在眼部等較較棘手部位,就醫選擇改變,依序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超過六成 選擇診所就醫107年因帶狀疱疹在基層診所就醫人次為55萬4477,占總就醫人次89萬2266的62.14%,顯示民眾有帶狀疱疹,多選擇基層診所就醫。全台收治患者最多的十家診所,有六家全年患者人數逾千,超過所有地區醫院及部分區域醫院,甚至與部分醫學中心收治人數相當。醫學中心以林口長庚排名第一,107年看診人數約4214人,接下來依序為中國附醫的3364人、台大醫院3019人、台中榮總2345人,以及台北榮總2940人。但區域醫院看診人數也不少,例如排行第一的市立聯醫,看診人數3423人,接下來的振興醫院、雙和醫院也各有一千多人。病灶複雜 大醫院經驗較多少數基層診所也同時處理帶狀疱疹神經痛,只是案例較少,處理病灶生長於眼部等其他特殊狀況,經驗明顯更少。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這樣的就醫趨勢符合分級醫療,多數帶狀疱疹能在基層診所得到很好照顧,除非病灶位置複雜,例如長在眼睛恐傷及眼角膜,有失明風險等,需倚靠醫院的專科照顧。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也表示,一般皮膚科診所能解決九成以上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正是其中之一。但若患者本身病況比較複雜,例如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帶狀疱疹病灶同時長在兩個部位以上,應至規模較大的醫院就醫。傷口糜爛 住院打抗病毒藥全年因帶狀疱疹住院人數約9095人,收治人數以台北榮總最多,因帶狀疱疹住院者多為80歲以上,住院科別最多的是感染科,其次是神經科與皮膚科。由於80歲以上長者除了可能有慢性病,免疫力、體力也相對差,可能演變成為重症而需要住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教授紀景琪說,需住院者多是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傷口面積較大。如長在眼睛周邊的帶狀疱疹,疹子已經占據額頭的一半以上;有些水泡流湯,身體傷口濕濕爛爛,不利於照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景泰表示,除了皮膚照護問題,也可能是患者無法吞嚥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透過針劑施打,必須住院才能執行。住院通常不會超過五天,若沒有病房,會建議患者每兩天回診一次。糖尿病患者 容易出現重症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總人數約一萬人,其次依序是高血壓性疾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衰竭、急慢性腎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屬於免疫機能較差的族群,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通常這類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建議血糖仍需透過藥物以及飲食控制,才能避免其他疾病出現。分析帶狀疱疹就醫人數最多的月分,105年就診人數最高在8月,最低在2月;106年最高為10月,最低為1月;107年最高為12月,最低為2月。醫界過去常宣導,帶狀疱疹常見於秋冬,天氣變化會影響免疫功能,但近三年健保統計,患者人數最多是八至十二月,一改過去既定印象。黃毓惠指出,現代人生活受到溫度劇烈變化影響較少,可能因為上班場所多在室內,而公共場所多空調,加上民眾非常關注天氣,據此決定穿著與行動,因此影響變小。
-
2020-01-19 科別.皮膚
令人畏懼的帶狀疱疹何時容易發作?這項因素是關鍵
老一輩的人常認為,長了皮蛇,最怕病灶擴大延伸,一旦在身體圍繞一圈,恐凶多吉少。果真如此嗎?皮蛇長一圈 不會小命不保高雄榮總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風蛇」、「腰纏蛇」,光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疾病相當恐怖險惡,令人畏懼。以往醫療水準較差,不瞭解帶狀疱疹成因,又缺乏抗病毒藥物,一旦長了皮蛇,神經抽痛,確實痛苦。如果範圍變大,或是病灶出現在眼窩、頭部、耳朵等重要器官附近,當然就有致命風險,且可能影響聽力、視力。至於皮蛇長了一圈,人就會死亡,周明岳指出,這是鄉野傳說,以前或許有人得了皮蛇,身體虛弱,病灶蔓延,最後死於其他合併症。但現在抗病毒藥物進步,只要確診後,立即用藥,就能大幅減輕疼痛及日後神經抽痛機率。水痘病毒再活化 沿神經節生長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時,引發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再度活化、增生,就會引發帶狀疱疹。特別的是,病毒隨著感覺神經蔓延至皮膚表面,大部分出現在胸部、腰部、大腿等部位,順著神經節分布狀況而擴散。因為神經節為一段段,如果長出皮疹,模樣確實像是「皮蛇」、「腰纏蛇」。初期皮膚無異狀 常難以確診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一開始發作時,皮膚毫無症狀,但神經刺痛,相當不舒服。如果長在腰部,腰痠背痛,長在胸部,同樣劇痛,合併灼熱感,身體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但外表並無異狀。因此,不少患者還被另一半奚落,認為無病呻吟,假裝生病。俗話說,「最後看診的醫師最厲害」,周明岳認為,皮蛇病程發展,就相當符合這句俗語。如果病灶長在胸部、臀部,病情相對較輕微;如果是在眼窩、耳朵、生殖器等部位,則可能引發嚴重後遺症,不可不慎。例如,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聽力受損,或是顏面神經麻痺。即使沒有上述後遺症,有些患者飽受神經痛之苦,有些人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痛到憂鬱。疹長在哪裡 純粹機率問題至於皮蛇病灶位置為何會不一樣?周明岳說,「這純粹是運氣、機率。」剛好長在眼窩、耳朵的比率並不高,加上抗病毒藥物精進,因此,平均治療半個月後,大部分患者就能恢復正常。皮蛇患者大多體虛、免疫力較差,生病期間應該好好靜養休息,盡量不要外出。免疫力降低 隨時可能復發周明岳指出,許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會長皮蛇,其實門診收治不少年輕皮蛇患者,有大學生為了期末考趕報告而連續熬夜,以致免疫力變差,皮蛇上身。但因體力好、本錢夠,年輕皮蛇患者的病程明顯較短,來得快,好得也很快,且日後神經痛機率也明顯低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長過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只要身體疲累,免疫力低下,仍可能復發。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提醒,盡量少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生活作息保持正常,並適度運動,紓解壓力,以及施打皮蛇疫苗,唯有保持良好免疫功能,才能避免再痛一次。接連感染 留意癌症或免疫疾病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也提醒,若不到四十歲忽然得到帶狀疱疹,或是感冒結束後接著發生帶狀疱疹,一個感染接著一個,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要小心可能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詳細檢查。帶狀疱疹病程發作初期身體單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痠麻或灼熱感。也可能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2-3天後皮膚出現紅疹,並進展為水泡。待水泡化膿後,逐漸結痂剝落。多數會自行痊癒,但長在眼窩、頭部、耳朵、生殖器等重要器官附近風險較高。有些人會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生活照護長皮蛇不能吃蛋?醫師:無稽之談家中有人得帶狀疱疹,該如何照顧?●水泡破掉怎麼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由於帶狀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建議家屬協助擦藥、清潔患部,如果水泡還沒破掉,可用溫清水洗澡,輕輕擦乾患部即可。如水泡破掉,則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塗抹藥膏,避免碰到水,減少感染機率。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通常只要不用力壓,水泡不太會破掉,建議可用紗布稍微覆蓋,或使用痱子水,有收斂水泡的效果。若水泡很大,可請醫師在診間使用針頭將水泡吸乾,避免弄破水泡,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飲食有沒有禁忌?在飲食上,病友應少吃容易發汗的辛辣食物,避免因為流汗導致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至於可不可以吃蛋?有一說,蛇愛吃蛋,罹病時吃蛋,會讓皮蛇變大,對此,蔡呈芳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必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身體哪些毛該留該除?專家教怎處理美觀又降傷害風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毛髮左右著人與人外觀直覺,不論眉毛、鼻毛、腋毛、手毛腳毛、陰毛,很多人都想修飾好看或完全除去,然而怎麼做比較好,怎麼樣處理不但好看,又能降低傷害風險,我們採訪了多位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眉毛:修眉小心不要劃破皮膚 飄眉要確保獨立器具 眉毛對外觀非常重要,修眉不只是女性,現在也很多男性也非常在意,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提醒,門診中有部分病患,因修眉時不小心割傷皮膚就醫,所以眉刀在使用時,一定要保持好角度與力道,減少皮膚外傷風險,眉刀也要維持乾淨,使用前用酒精稍微消毒,保持定期更換。 另一方面,不論是紋眉或飄眉,其實都是在眉毛皮膚刺青,將顏料直接打入皮膚,施作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因為一旦紋眉或飄眉,就不可能恢復原狀,必須到醫院接受雷射才有機會,並且接受施作時,一定要確認器具沒有共用,以免不必要的感染風險上身。鼻毛:鼻毛外露修剪就好不要拔 毛囊損傷容易有病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立昂表示,鼻毛在鼻腔內非常重要,千萬不可以亂拔,曾經有名女性就醫時,鼻子又紅又腫,檢查發現鼻前庭幾乎沒有鼻毛,詢問才發現案例無法忍受鼻毛,覺得很髒,所以自行不斷拔鼻毛,反而讓鼻子容易沾染大顆粒髒汙過敏,也會讓鼻子太乾燥而不舒服。 李立昂解釋,鼻毛是呼吸道最初步的過濾系統,可以阻隔較大的汙染物質,保持鼻腔內部潔淨,而且鼻毛囊能夠分泌油脂,維持鼻腔內部水分,經常拔鼻毛容易造成鼻毛囊損傷,油脂分泌減少,就容易造成不適;如果鼻毛露出影響外觀,最好用專用鼻毛刀適度修剪,不要用尖銳小剪刀,一不小心有可能受傷。腋毛:腋毛能減緩皮膚摩擦 刮除腋毛器具要乾淨 腋毛感覺作用不大,特別女性為了維持外觀好看,大多會選擇除去腋毛,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解釋,目前有專家推測,人類有腋毛可能是為了減緩皮膚摩擦,人類直立行走後,雙臂自然下垂,形成了腋窩,腋下摩擦機會高,皮膚也相對脆弱,摩擦多了有可能發生損傷,有保護人體皮膚的作用。 朱宮瑤醫師提醒,大部分刮除腋毛的目的都是社交考量,如美觀因素及避免異味,但是使用的器具一定要注意潔淨。就像男生刮鬍子,難免在皮膚上引起細小傷口,如果除毛刀有鐵鏽或較多細菌,就很可能導致感染發炎。平時除毛刀最好保持乾燥,除毛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刀片有沒有髒汙,可先用酒精消毒,也要定期更換。手腳毛:手腳毛多是荷爾蒙作祟 刮手腳毛不會變粗變多 手毛與腳毛同樣因外觀因素,很多人都會想要剔除,為什麼有些人手腳毛茂盛,有些人則比較沒有困擾,朱宮瑤解釋,手毛和腳毛生長大部分與荷爾蒙分泌有關,尤其是男性荷爾蒙,所以男生的手腳毛通常比較多,部分女性可能因為荷爾蒙緣故,如罹患多囊卵巢症候群,會如同男士般手毛與腳毛比較多,或是服用荷爾蒙藥物、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胰島素阻抗症狀、高泌乳激素、庫欣氏症候群等,建議若有不明原因在該只有細毛或沒有毛髮處,忽然間長出毛髮,可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至於手毛與腳毛,有人會有越刮越粗的感覺,朱宮瑤則說,大部分的毛髮都是遠端比較細,接近毛囊端的根部會比較粗,而在刮除之後靠近毛根的毛髮本身就比較粗,所以會有刮完毛後變粗的錯覺。但如果選擇拔毛,由於拉扯容易讓毛囊與皮膚損傷或有傷口,有可能發生感染,所以比較不建議自行拔毛,嚴重者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假使有相關需求,最好請求醫師協助。陰毛:私密處皮膚薄嫩 修整陰毛小心不要受傷 陰毛可能對許多女性會是困擾,陰毛作用到底是什麼,該怎麼樣處理才好?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女性私密處皮膚較薄弱,長時間摩擦下容易受傷,陰毛就能當作緩衝,讓私密處與外界物質能有一定阻隔。 郭安妮提到,女性想要處理陰毛,大多數是為了美觀,在穿著泳衣或內褲時,如果陰毛不小心露出來,會讓人感到尷尬。所以有些女性會想要局部整理,將多餘陰毛剔除,因為私密處皮膚較薄弱,刮剃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不要刮傷皮膚,剃刀最好事先用酒精消毒,修整完剃刀務必清潔並保持乾燥,也要定期更換。 郭安妮補充,部分女性可能選擇全部拔除陰毛,可能利用蜜臘拔除,由於拔毛非常痛,特別在私密處,有時施作完可能會有些紅腫不適,如果發現皮膚異常,一定要馬上就醫接受檢查,平時私密處最好保持乾燥與減少摩擦,太過於緊貼身的褲子最好避免。延伸閱讀: 雷射除毛不擔心再長? 醫點名6種人不適做 毛囊炎易成蜂窩性組織炎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冬季癢好困擾?十大撇步報你知
一到冬天身體就奇癢無比?「冬季癢」是種典型的季節性皮膚疾病,也就是乾燥性皮膚炎或缺脂性濕疹。冬天因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易缺乏油、水分,加上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影響皮膚代謝及免疫機能,使冬季癢容易發作。其好發部位主要在小腿前側,或四肢、腹部、背部等處,起初皮膚粗糙脫屑、有搔癢感,接著會有龜裂發紅隆起(丘疹)的現象;甚至最後細菌可能會從皮膚裂痕處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這種奇癢難耐的劇烈不適感,會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困擾,不自覺抓不停,就連睡眠都會因此遭受影響,到底如何才能避免或改善如此惱人的症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教你十大撇步,讓你輕鬆遠離冬季癢煩惱!預防六大招1. 最內層穿棉質衣皮膚易乾癢者,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天氣冷要多穿幾件衣服的時候,最內層建議穿刺激性低、透氣度佳的棉質衣服,避免毛料、尼龍等材質的服裝直接接觸或摩擦皮膚,以減少刺激及敏感機會。2. 洗澡不要洗太久、水太熱有冬季癢問題的人,洗澡採淋浴方式、不宜泡澡,也不宜洗過久。水溫建議較體溫略高、帶溫熱感;使用不含皂性成分的沐浴乳,避免因過度清潔帶走皮膚油脂,使症狀惡化。若冬季癢問題十分嚴重者,冬天可考慮每隔兩天洗一次澡即可。3. 暫時停止去角質冬季癢患者冬天不宜用磨砂膏去角質,或用含果酸、A酸等酸性成分的保養品。使用毛巾、浴巾時也不能用力搓皮膚,以免刺激脆弱、受損的角質,加劇乾裂、脫屑及發炎等情況。4. 泡湯時間勿過久一般人冬天泡澡約5~10分鐘即可,泡溫泉則每3~4分鐘起身休息,溫度同樣較體溫略高即可。泡溫泉後先沖水,以免化學物質殘留刺激皮膚,再擦乳液保濕,而硫磺泉抑制油脂分泌功能強,易讓皮膚更乾,冬季癢患者應避免。5. 避開過敏原冬季癢患者最好保持正常生活作息,並且要避開過敏原。盡量避免到裝修中的房子,因為甲醛等刺激性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容易導致過敏。蝦蟹類寒性食物是常見過敏原須忌口,若不清楚自己的過敏原是哪些,則建議做功能醫學224項全套急慢性過敏原檢測,了解會引起自己過敏的因素,才能有效從日常生活中防範。6. 補充好的油脂、花青素抗發炎有冬季癢症狀的人可以多多補充omega-3、原花青素OPC。Omega-3是好的油脂,有抗發炎抑制過敏的效果,可補充魚油,或從亞麻籽油、核桃、胡桃、鮭魚、鯖魚、沙丁魚、鯡魚中攝取;也可補充原花青素OPC(葡萄籽類),它是抗氧化、抗自由基的成分,或白藜蘆醇也是好的抗氧化保健品選擇,搭配膠原蛋白更佳。緩解四大招1. 忌食刺激性食物皮膚敏感、發炎時,應忌食辛辣口味、帶殼海鮮,如麻辣鍋等刺激性食物。此外,也不宜喝酒,以免增加血液、皮膚中的過敏物質組織胺釋放,讓症狀變更嚴重。2. 不宜自行擦成藥有些人會買含抗生素、抗菌劑等成分的複方藥膏,或用含薄荷成分、帶涼感的藥膏來緩解乾癢、紅疹等症狀,但成分太複雜可能刺激皮膚,而帶涼感的藥膏也僅能暫時紓緩癢感,無法改善發炎,建議仍要就醫為宜。3. 搔抓止癢易感染出現冬季癢症狀時,勿用手搔抓患部來止癢,萬一抓出傷口,易增加細菌感染的機率,嚴重更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搔癢難耐,請就醫讓醫師開適合的口服藥或止癢藥膏,不建議使用市售複方藥膏,因其中的抗生素可能過於刺激,造成反效果。4. 塗乳液保濕抗敏洗澡、泡湯後宜盡速擦乳液,除了玻尿酸、神經醯胺、尿素等保濕、修護成分,燕麥、甘草萃取或微量元素如鋅、硒等成分,則能抗敏、緩發炎;保養可使用含ADE的乳膏,能有效保濕。有用藥膏的冬季癢患者則先擦藥膏,待約3~5分鐘藥性成分吸收後再擦乳液。(諮詢專家/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
-
2020-01-17 科別.皮膚
燒燙傷怎麼辦?醫師:沒偏方!記住這點最重要
奇美醫學中心傷口照護中心傷口護理師魏秀慧指出,冬天圍爐有傳出燒燙傷的情況,常見的燒燙傷種類包括有溫度性燒燙傷、化學性燒燙傷、電燒燙傷,被火鍋熱液燒燙傷的情況屬於「溫度性燒燙傷」,「燒燙傷急救沒偏方,快沖冷水最重要」。魏秀慧表示,燒燙傷依皮膚受傷深度,可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四度;一度燒燙傷,傷及範圍為表皮層,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的現象,無水泡產生;淺二度燒燙傷,傷及部分真皮層,皮膚紅腫、長水泡、劇烈疼痛和灼熱感;深二度,傷及真皮深層,皮膚呈現淺紅色並長出白色大水泡,此期較無疼痛感;三度燒燙傷,傷及全層皮膚,呈現白色或乾硬的皮革狀;四度燒燙傷,損傷範圍為全皮層,且傷及皮下脂肪、肌肉和骨骼。魏秀慧說,一旦發生燒燙傷,不論傷口大小或嚴重程度,最重要的是「立刻沖冷水,讓皮膚快速溫和地降溫」,在冷水下沖15到30分鐘,可避免高溫持續停留在皮膚上,造成更嚴重的傷害;但切記勿以冰敷的方式來降溫,因為燒燙傷的皮膚組織較為敏感,反而容易發生凍傷。魏秀慧提醒,網路上建議的牙膏、白藥膏、小護士、神奇紫草膏、凡士林等產品,一旦覆蓋於皮膚上,反而會將「熱度」包覆住,減緩皮膚降溫的速度。加上這些物質黏著度較高,附著在燙傷傷口上較不易清除,換藥時反而容易感到疼痛。鹽水具有吸熱和高滲透壓的特性,有降溫效果,但皮膚一旦受傷,其預防水分流失的保護功能會喪失,這時如果浸泡鹽水或使用鹽水沖洗,反而容易因高滲透壓而導致體液流失。魏秀慧表示,一旦發生燒燙傷時,最正確的處理口訣為「沖、脫、泡、蓋、送」,「沖」在冷水下沖15到30分鐘後;「脫」輕輕脫掉覆蓋傷口的衣物;「泡」如果有燒焦的衣物黏在皮膚上必須去除,則須泡在水中15分鐘再小心去除衣物殘骸,如果傷口沒有衣物覆蓋,就不需泡在水裡;「蓋」傷口蓋上無菌紗布或乾淨毛巾;「送」注意保暖盡快送醫治療。
-
2020-01-17 科別.皮膚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延伸閱讀: 連醫院都在用!失智症專科醫師教你:每天「素描」15分鐘,預防失智、有效活化左右腦●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2020-01-16 科別.泌尿腎臟
下體發臭腫如「哈密瓜」 小心致命壞疽上身
下體處搔癢惡臭,當心不只是清潔問題,可能還會致命!40歲左右的阿勳一直感覺下體處搔癢,有一天喝醉了回家老婆幫他更換衣物時,發現阿勳全身發燙,下體還飄出可怕的惡臭味、甚至腫大如「哈密瓜」。緊急送醫,才發現原來阿勳罹患了「佛尼爾氏壞疽」,所幸經過緊急手術才撿回一命。醫師表示,此感染症死亡率高,不可輕忽。振興醫院泌尿部微創手術科主任蔡昇翰表示,佛尼爾氏壞疽是一種病程快速且極為猛爆的壞死性筋膜炎,若是沒有緊急進行清創手術,死亡率高達100%,就算治療也還有兩成的致死率。蔡昇翰說,佛尼爾氏壞疽經常發生在肛門、會陰和外生殖器周邊,通常一開始只是毛囊發炎或是小傷口引起,像是痔瘡、肛門廔管、尿道狹窄等,但因為免疫力低下而導致細菌感染,引來致命風險。以阿勳為例,因為本身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因為有了小傷口卻因糖尿病癒合不佳,造成嚴重的感染。蔡昇翰指出,糖尿病是佛尼爾氏壞疽重要危險因子,約20%至70%的患者同時合併糖尿病、25%到50%的患者酒精成癮。另外,像是長期中風臥床、患有癌症、器官移植等導致免疫力低下者,都是高危險群。佛尼爾氏壞疽的症狀為下體出現紅、腫、熱、痛,並可能伴隨發燒、寒顫等症狀。這些症狀雖然和蜂窩性組織炎相似,但蔡昇翰說,佛尼爾氏壞疽特別的是,因多重細菌感染,可能因為有產氣細菌,手壓患部會發出「啵啵」聲。若是沒有及時治療,壞疽和膿瘍會沿著皮下向四周快速推展,嚴重感染甚至會讓皮下血管發生血栓,產生廣泛皮膚發黑壞死,也會合併發燒、發冷、倦怠、暈眩、喘不過氣等全身系統性症狀。蔡昇翰說,治療佛尼爾氏壞疽首要任務是「先救命」,維持生命徵象穩定;接著是給予廣效性抗生素和進行清創手術,將傷口劃開讓氣體有地方排出,最後才能進行後續的皮膚和皮瓣重建。而接到這類病人也總是令醫護人員印象深刻,因為通常傷口劃開時,總會發散令人難忘的惡臭,甚至回家洗澡氣味仍久久不散。
-
2020-01-15 癌症.肺癌
台大肺癌手術 免插管、傷口小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得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菸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親等到三親等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5 癌症.肺癌
早期肺癌切除免插管 台大讓肺癌門診手術可行性增加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的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煙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等親到三等親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4 科別.皮膚
腋毛、陰毛......身體這些毛該不該剃?醫師建議這麼做
毛髮左右著人與人外觀直覺,不論眉毛、鼻毛、腋毛、手毛腳毛、陰毛,很多人都想修飾好看或完全除去,然而怎麼做比較好,怎麼樣處理不但好看,又能降低傷害風險,我們採訪了多位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眉毛:修眉小心不要劃破皮膚 飄眉要確保獨立器具眉毛對外觀非常重要,修眉不只是女性,現在也很多男性也非常在意,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提醒,門診中有部分病患,因修眉時不小心割傷皮膚就醫,所以眉刀在使用時,一定要保持好角度與力道,減少皮膚外傷風險,眉刀也要維持乾淨,使用前用酒精稍微消毒,保持定期更換。另一方面,不論是紋眉或飄眉,其實都是在眉毛皮膚刺青,將顏料直接打入皮膚,施作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因為一旦紋眉或飄眉,就不可能恢復原狀,必須到醫院接受雷射才有機會,並且接受施作時,一定要確認器具沒有共用,以免不必要的感染風險上身。鼻毛:鼻毛外露修剪就好不要拔 毛囊損傷容易有病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立昂表示,鼻毛在鼻腔內非常重要,千萬不可以亂拔,曾經有名女性就醫時,鼻子又紅又腫,檢查發現鼻前庭幾乎沒有鼻毛,詢問才發現案例無法忍受鼻毛,覺得很髒,所以自行不斷拔鼻毛,反而讓鼻子容易沾染大顆粒髒汙過敏,也會讓鼻子太乾燥而不舒服。李立昂解釋,鼻毛是呼吸道最初步的過濾系統,可以阻隔較大的汙染物質,保持鼻腔內部潔淨,而且鼻毛囊能夠分泌油脂,維持鼻腔內部水分,經常拔鼻毛容易造成鼻毛囊損傷,油脂分泌減少,就容易造成不適;如果鼻毛露出影響外觀,最好用專用鼻毛刀適度修剪,不要用尖銳小剪刀,一不小心有可能受傷。腋毛:腋毛能減緩皮膚摩擦 刮除腋毛器具要乾淨腋毛感覺作用不大,特別女性為了維持外觀好看,大多會選擇除去腋毛,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解釋,目前有專家推測,人類有腋毛可能是為了減緩皮膚摩擦,人類直立行走後,雙臂自然下垂,形成了腋窩,腋下摩擦機會高,皮膚也相對脆弱,摩擦多了有可能發生損傷,有保護人體皮膚的作用。朱宮瑤醫師提醒,大部分刮除腋毛的目的都是社交考量,如美觀因素及避免異味,但是使用的器具一定要注意潔淨。就像男生刮鬍子,難免在皮膚上引起細小傷口,如果除毛刀有鐵鏽或較多細菌,就很可能導致感染發炎。平時除毛刀最好保持乾燥,除毛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刀片有沒有髒汙,可先用酒精消毒,也要定期更換。手腳毛:手腳毛多是荷爾蒙作祟 刮手腳毛不會變粗變多手毛與腳毛同樣因外觀因素,很多人都會想要剔除,為什麼有些人手腳毛茂盛,有些人則比較沒有困擾,朱宮瑤解釋,手毛和腳毛生長大部分與荷爾蒙分泌有關,尤其是男性荷爾蒙,所以男生的手腳毛通常比較多,部分女性可能因為荷爾蒙緣故,如罹患多囊卵巢症候群,會如同男士般手毛與腳毛比較多,或是服用荷爾蒙藥物、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胰島素阻抗症狀、高泌乳激素、庫欣氏症候群等,建議若有不明原因在該只有細毛或沒有毛髮處,忽然間長出毛髮,可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至於手毛與腳毛,有人會有越刮越粗的感覺,朱宮瑤則說,大部分的毛髮都是遠端比較細,接近毛囊端的根部會比較粗,而在刮除之後靠近毛根的毛髮本身就比較粗,所以會有刮完毛後變粗的錯覺。但如果選擇拔毛,由於拉扯容易讓毛囊與皮膚損傷或有傷口,有可能發生感染,所以比較不建議自行拔毛,嚴重者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假使有相關需求,最好請求醫師協助。陰毛:私密處皮膚薄嫩 修整陰毛小心不要受傷陰毛可能對許多女性會是困擾,陰毛作用到底是什麼,該怎麼樣處理才好?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女性私密處皮膚較薄弱,長時間摩擦下容易受傷,陰毛就能當作緩衝,讓私密處與外界物質能有一定阻隔。郭安妮提到,女性想要處理陰毛,大多數是為了美觀,在穿著泳衣或內褲時,如果陰毛不小心露出來,會讓人感到尷尬。所以有些女性會想要局部整理,將多餘陰毛剔除,因為私密處皮膚較薄弱,刮剃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不要刮傷皮膚,剃刀最好事先用酒精消毒,修整完剃刀務必清潔並保持乾燥,也要定期更換。郭安妮補充,部分女性可能選擇全部拔除陰毛,可能利用蜜臘拔除,由於拔毛非常痛,特別在私密處,有時施作完可能會有些紅腫不適,如果發現皮膚異常,一定要馬上就醫接受檢查,平時私密處最好保持乾燥與減少摩擦,太過於緊貼身的褲子最好避免。★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14 科別.泌尿腎臟
痛啊! 結石滾進輸尿管 過年前先去除石患
農曆過年將至,羅東博愛醫院發現,有患者有腎結石,若未阻塞到輸尿管,不會疼痛,一旦卡在輸尿管,痛到不行,人受苦,也壞了過年興致,醫師建議,過年前趕快處理。宜蘭一名52歲婦人一大早左下腰劇痛,排尿疼痛,被緊急送醫,羅東博愛醫院診斷發現,她體內有0.6公分的結石,卡在上段輸尿管,導致左腎水腫,經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術後碎石隨尿液排出,解決疼痛問題。不過,手術前檢查時,婦人右側同時也發現有1公分腎結石,因深怕哪天再次劇痛難耐,婦人在與醫師討論過後,決定在過年前,改以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方式取出右側腎結石,避免年節突然疼痛、破壞過節的興致。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世琦與醫師林弋筑,透過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與高功率雷射,順利為婦人取出結石。張世琦指出,人體內若出現腎結石,在未阻塞到輸尿管時,不會產生疼痛,因此不易發現,但一旦發生阻塞,將造成劇痛,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建議及早處理。張世琦說明,腎結石因為數量、大小與硬度有別,加上病人可適應的手術方式不同,因此取石計畫必須量身打造,依病人的狀況選擇軟式輸尿管鏡、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碎石。張世琦指出,其中經皮穿腎碎石因為有傷口,會有較多術後出血與感染的風險,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無傷口,但有時碎石的效率比較不好控制,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的手術方式,因效率較佳、疼痛度低、無傷口(從尿道進入)、出血量低、恢復快,已成為目前醫師取腎結石的利器,再搭配最新的高功率雷射,手術時間平均可縮短一半或三分之的時間,同時降低出血風險,深受醫師與病人青睞。張世琦指出,尿路結石泛指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產生結石,疼痛的部位可能從後腰側、前腰側、下腹部,一路延伸至鼠蹊處與生殖器部位等處,除了疼痛的徵兆外,若是發現有血尿,或是在健檢時,發現未引發疼痛的結石,都建議求助泌尿科醫師接受積極治療。張世琦建議,民眾養成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飲食與飲料的生活習慣,以降低結石的發生率。
-
2020-01-14 科別.新陳代謝
「生長荷爾蒙」竟讓她60歲疲勞、脂肪都消失!內分泌醫師4建議,讓大腦、身體逆齡化
拾回青春與活力的荷爾蒙 生長荷爾蒙不足就會顯老「 最近有突然變年輕的感覺,整天的疲憊感也消除許多,周遭的人也都說我看起來變年輕了。」60多歲的女性接受荷爾蒙治療之後,指出最大的變化就是活力。平常會莫名感到疲憊,最近那些症狀都消失了。 由於病因是生長荷爾蒙缺乏症。 接受補充生長荷爾蒙的治療後,肌肉量開始增加,內臟脂肪則逐漸減少,當然也持續進行飲食調節和運動。於是隨著療程進行,疲勞感漸漸減少,不只找回活力,連外貌也變得更年輕。生長荷爾蒙是能夠維持年輕的青春荷爾蒙,也稱做回春荷爾蒙,人的一生都會分泌。若無法好好管理導致缺乏,日常生活就會感到活力不足、總是看起來很疲憊、外表比實際年齡更顯老態。生長荷爾蒙還會促進蛋白質合成,一旦不足,骨頭和韌帶的狀態就會變差,容易產生關節疾病、落髮過多而禿頭、 白頭髮變多、手腳指甲變薄導致易斷裂或受傷。生長荷爾蒙亦會影響膠原蛋白合成, 皮膚彈力會因為不足而變差、長出許多皺紋;也扮演促進成長和再生、修復細胞的角色。 年輕時如果受傷,傷口復原得快; 相反的,復原速度隨著年紀增長趨緩。可以得知,年輕的基準就是生長荷爾蒙的分泌量。逆齡的靈藥何謂老化?活力減少、臉上長了許多斑點、皮膚失去彈力又長滿皺紋、肌肉流失、因啤酒肚產生的內臟脂肪、落髮等等,這些就是老化的全部嗎?雖然容易從外貌判斷老化,但老化的核心是導致這些現象的生長荷爾蒙分泌量極速下降。反過來想,只要生長荷爾蒙維持在正常水準,就能防止老化及降低老化速度。這些人外表看來有活力,與實際年紀相比,皮膚狀態好、骨骼健康、傷口的細胞再生能力好、復原速度快;整體看起來比同齡的人年輕,就好像回春一樣有朝氣。生長荷爾蒙和腦神經細胞成長有關,所以對於預防老年癡呆也有直接影響。所以只要生長荷爾蒙好好分泌,就能使腦袋維持年輕健康、 防止記憶力減退並降低老年癡呆發病率。若想看起來比實際年紀還要年輕,希望恢復活力、使骨骼強壯、維持有彈力的皮膚等青春特色,一定要管理生長荷爾蒙才行。一旦上了年紀,分泌量與20歲相比就會明顯減少,但是只要努力就能保持在正常數值。本來以為青春靈藥遙遠又不易尋求,事實上,早就已經存在我們體內了。靠生長荷爾蒙來對抗老化 晚上11點睡覺+運動30分鐘就算是同齡的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會造成生長荷爾蒙分泌量有很大的差異。年輕時因為分泌量旺盛,個別差異不大,但分泌量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減少,就會有很大的不同。要怎麼樣讓生長荷爾蒙良好分泌呢? 方法非常簡單,只要吃好、睡好、 認真運動就可以了。睡得好、按時攝取好的食物、持續運動,是促進整體荷爾蒙分泌的必要守則,對生長荷爾蒙的影響尤其大。生長荷爾蒙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的分泌最旺盛。 但並不是入睡就會分泌, 而是會配合睡眠週期。簡單來說, 假設一天睡8小時,入睡後的3小時最熟睡, 生長荷爾蒙一整天3分之2的分泌量都在此時出現。所以即便睡著了,但容易醒來的淺眠不算,要充分熟睡才會旺盛分泌生長荷爾蒙,維持年輕。有很多肌肉才會產生許多荷爾蒙生長荷爾蒙與運動擁有分也分不開的密切關係。分泌量會在每天的不同時段變化,入睡和運動的時候分泌最多只要曬太陽就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因此只要晚上睡好,早上出門曬太陽,做一些會增長肌肉量的運動, 就能同時管理生長荷爾蒙和褪黑激素。一旦上年紀,生長荷爾蒙分泌量極速減少,製造骨骼和肌肉等工作就無法在體內順利運作,肌肉量也會減少。在肌肉量持續減少的狀態下,不多做一些肌力運動的話,生長荷爾蒙就會分泌地更少。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體內的肌肉量和生長荷爾蒙也具有高度相關性。維持全身一定的肌肉量, 對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有莫大幫助,因此,做些增加肌肉量的運動是好的。但如果體力不如從前,勉強進行強度過高的運動就容易受傷。 可以從健走或是爬樓梯開始,再漸漸增加強度;進行運用下肢肌力和全身的運動,每天持續規律地進行30分鐘以上。生長荷爾蒙最大的敵人是壓力一旦壓力過大, 稱為皮質醇的壓力荷爾蒙就會大量分泌;生長荷爾蒙的運作特性正好與之相反。只要皮質醇不斷大量分泌,就會影響生長荷爾蒙;若因壓力而煩躁、內心苦悶,生長荷爾蒙就會減少分泌,加速老化。壓力是萬病與老化之源,擁有開朗正向的心,是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並維持年輕活力的重要秘訣。想維持長久的年輕與健康, 就要懂得紓解壓力。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書籍介紹比起在乎臉上皺紋,先阻止血管老化吧:3週荷爾蒙調養計劃,從內到外重現年輕,比醫美更有效!作者: 安澈雨 出版社:橙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9/10/22作者簡介荷爾蒙名醫──安澈雨荷爾蒙既是我們身體的掌權者,也是年輕和健康的秘密武器。有「荷爾蒙名醫」之稱的安澈雨教授,1991年畢業於延世大學醫學系,並於該研究所取得碩、博士學位。2007年至美國西北大學醫學系擔任客座教授2年,從2001年起任職延世大學醫學系教授至今,並擔任該所大學的血管代謝老化研究所長、江南Severance醫院內分泌.糖尿病中心長。2011年獲得延世大學醫學系研究業績部門優秀研究獎、2012年榮獲文化體育觀光部長表揚。為了將荷爾蒙的重要性有趣且簡明地傳達給大眾。於EBS《明醫》、KBS1《生老病死的秘密》、《儘管問吧》等媒體節目中傳達荷爾蒙的重要性。著有『啊!難道都是荷爾蒙惹的禍?』、『一天一餐的糖尿飯桌』等書。
-
2020-01-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者 每年增2.5萬人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衛福部2018年統計,糖尿病排名十大死因第五,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每年以2萬5000名速度增加,對健康的影響與引發的併發症不可小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口數已逾200萬,九成以上屬第二型糖尿病。王治元說,第一型糖尿病約占不到5%,雖確切病因未明,但與自體免疫有關,導致胰島素絕對性缺乏,需透過胰島素注射來補充,患者年齡層相對較輕。他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與年長、肥胖、體重過重、有家族史等有關。患者不一定會有多喝多尿多吃症狀,但會出現疲倦、手腳發麻、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其特點是人體自身能產生胰島素,細胞無法反應,患者是相對缺乏、可透過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王治元說,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所以可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仍得小心低血糖與體重增加情形。糖尿病除了好發心衰竭外,也容易有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等共病,他建議患者在選擇藥物治療上,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
2020-01-13 科別.新陳代謝
每年新增2.5萬糖尿病患者 併發症也不可小覷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糖尿病排名十大死因第五位,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而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增加,其對健康的影響與引發的併發症不可小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口數已逾200萬,九成以上屬第二型糖尿病。王治元說,第一型糖尿病約占不到5%、雖確切病因未明,但與自體免疫有關,導致胰島素絕對性缺乏,需透過胰島素注射來補充,患者年齡層相對較輕。第二型糖尿病則占了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與年長、肥胖、體重過重、有家族史等有關。患者不一定會有多喝多尿多吃症狀,但會出現疲倦、手腳發麻、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其特點是人體自身能產生胰島素,但細胞無法作出反應,因此患者是相對缺乏、可透過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王治元說,在治療上,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所以可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不過仍得小心低血糖與體重增加情形。且糖尿病除了好發心衰竭外,也容易有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等共病,他建議患者在選擇藥物治療上,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
2020-01-12 新聞.科普好健康
微創腹式腰椎融合術 讓伍茲重展高球雄風
老虎伍茲長期飽受下背痛苦楚,曾經接受三次椎間盤切除手術,但也因此無法重返世界排名,然而在2017年接受第四次手術,順利在2019年重返高爾夫界贏得四大賽名人賽冠軍。到底是什麼手術,讓飽受下背痛的老虎伍茲再度發揮他的天賦,強勢回歸?答案是微創前(腹)位腰椎融合術。脊椎退化造成神經壓迫從腹部看過來,脊椎神經前側是椎間盤,後側,也就是背側是小面關節。常見脊椎退化病變造成神經壓迫,多源於椎間盤空隙狹窄或突出,就像伍茲的腰痛。重建椎間盤並恢復高度,才能解決疼痛,因為椎間盤承受身體重量的70至90%。椎間盤承受大部分身體重量,如果能夠置放一個大的椎間融合器,不破壞背部肌肉及骨結構,保持脊椎穩定度,不僅術後恢復快,日後更可從事高強度的運動及工作。不需破壞骨頭及脊椎關節但傳統後側椎間盤重建脊椎融合手術,從背後手術,無論傷口大小,皆需要破壞部分骨頭,甚至要犧牲小面關節,將神經小心剝開,才能置放一個較小( 25%)的椎間融合器,不僅神經有較大受損風險,因破壞後方肌肉、關節,加上融合器小,術後恢復時間平均長達七個月。為了保有更多骨頭及脊椎關節,從腹部正前方或側方進入,也就是前側腰椎融合手術,由於並非如傳統需剝開神經組織,因此可以置放大的椎間融合器( >50%)到退化的椎間盤,卻不需要破壞骨頭及脊椎關節,如此一來,可縮短骨頭癒合時間,術後減少背部疼痛,病人也可以早點恢復工作。找回自信 獲名人賽冠軍前側腰椎融合手術恢復平均只需兩個月,即可漸進從事高強度的運動。老虎伍茲先前已接受三次後位椎間盤切除手術,背痛持續,而接受微創前位腰椎融合手術後,讓他術後馬上表示,多年來痛苦終結,找回過去的自信心,六個月後,術後首次參賽即拿下低於標準桿的水準,隔年獲得高爾夫最高榮譽名人賽冠軍。一位來自緬甸的華僑女士腰椎第三、四、五節滑脫,前側腰椎融合手術也可應用於脊椎滑脫,成人側彎駝背等脊椎變形,但必須配合背側骨釘固定。這位女士說:「動手術前背痛,行走困難,術後都好了。」她也說,不怎麼感覺到術後疼痛及不便,手術後兩天下床,一個月就能慢跑,「別人手術三個月還在痛,怎麼差這麼多。」脊椎變形手術風險高,但若不矯正,60歲後會漸漸行走不便,甚至無法行走。目前針對高風險的脊椎變形手術,已發展出微創二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行前側腰椎融合手術,通常神經壓迫就會減輕,第二階段再行後方微創精準骨釘固定手術。中榮引進人工機器手臂台中榮總近期在院長許惠恆帶領下,引進雷納生人工機器手臂系統進行微創,可利用術前3D電腦斷層掃描,模擬植入物角度及深度,同時避開神經組織,準確率高,有助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輻射劑量暴露。比起傳統手術,伍茲式腹側腰椎融合手術配合3D立體定位人工機器手臂,可降低神經受損風險,加速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