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科別.指甲.足部
搜尋
傷口
共找到
1769
筆 文章
-
-
2020-05-15 橘世代.時尚橘
「自助染髮」該怎麼做才不傷身,4步驟要注意!
不分年齡,大家都希望透過外觀上的變化,讓自己展現更多自信,除了化妝保養外,染髮也是直接展現自我個性的一種表現。染髮,不管是為了遮掩白頭髮,又或者是為頭髮增添色彩,許多人的染髮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劣質的染髮劑和不正確的染髮方式,卻可能造成身體、頭髮的健康傷害,應該如何正確又安全的染髮呢?訪問專業髮型師後,有4件事情在染髮前一定要特別注意。一、選用標示明確的染髮劑慎選染髮劑,是安全染髮的首要條件。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染髮劑,許多人會直接看到想要的顏色、明亮的包裝,就被吸引購買,反而忽略產品標示。市面上也有標榜植物性的染髮劑,選用時一定要看清楚成分,尤其是染髮周期性比較高的人,常常使用染髮劑,對於標示是否明確得更加注意。二、染髮前的敏感性測試建議在染髮之前,可以先透過肌膚的敏感測試,來確認商品對於肌膚與頭皮是否會出現敏感症狀。可以塗抹少許的染髮劑在耳後皮膚,每隔10分鐘觀察一次,是否有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再決定是否全頭染髮。三、頭皮有傷口不要染髮除了過敏反應會出現紅腫問題之外,頭皮如果有傷口,也千萬要停止染髮。染髮劑畢竟是一種化學物質,頭皮上如果有青春痘、抓傷、泛紅的狀況,對於頭皮來說,是嚴重的傷害,還可能導致頭皮潰瘍。四、染髮劑別接觸肌膚、頭皮通常染髮劑包裝內會附上塑料手套,千萬要戴上再使用,以保護手部肌膚。染髮前可在耳朵、髮際、脖子先塗抹凡士林,保護肌膚不被染髮劑的化學成分過度刺激。【關於你不知道的白髮大小事↘↘↘】。長出白髮的6大原因 注意!有可能是健康出問題。如何染髮不傷身? 醫師教你染髮小撇步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科別.婦科
高中生戲水後棉條塞整天 醫師揭驚悚後果:曾害死一堆人
每個月來報到的生理期常讓女孩們覺得十分麻煩,腹痛、倦怠等不適症狀更讓女孩們恨不得早點和生理期說再見,而因天氣炎熱有的人傾向選用衛生棉條,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曾有女高中生和朋友戲水後,不慎未更換棉條,導致出現發燒、意識不清等症狀,嚇得家人急送醫。張振榕在《醫師好辣》中分享一起病例,他表示一名女高中生夏日和朋友相約戲水,不料恰巧碰上生理期,只得使用棉條赴約。張振榕表示,該女高中生整天下來只換了一次棉條,返家時和家人反映有噁心、想吐的症狀,但並未多加留意、甚至沒洗澡就睡覺。當到半夜時家人發現狀況不對勁,查看後才發現女高中生發燒了,甚至出現意識不清症狀,嚇得家人急忙送醫。女高中生送抵急診抽血檢查後,正常情況下白血球指數約8千到1萬,但她竟高達1萬3千多,血壓更不到90mmHg,馬上轉往加護病房做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女高中生血液裡竟有一種名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菌。張振榕表示,檢測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通常是皮膚遭到感染,但女高中生經檢查後都無相關症狀,醫師接著詢問家屬才發現全因棉條未更換才出事。張振榕接著解釋,女高中生罹患的症狀為「毒性休克症候群」,相關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等等。張振榕表示,女性使用棉條建議3至4小時須更換一次,假如未定時更換,選用的棉條吸水力過強恐會造成私密處過於乾燥,摩擦後就會產生許多傷口,此時細菌就會進入身體造成感染。張振榕提到女高中生後來住院時,不僅全身起紅疹,皮膚更「宛如金蟬脫殼」般脫落,最後靠施打抗生素才控制病情。張振榕補充,棉條在1980年代問世時,美國出現840多個不當使用棉條的案例,全是因長時間未更換棉條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婦產科醫師陳保仁也提到上述美國案例十分著名,當時棉條常常標榜「吸血量大」,但放久了容易產生如同敗血症的症候群,後來為了避免造成悲劇,棉條開始限制吸血量、超過負荷就會流出來,提醒使用者更換棉條。另外,張振榕表示不見得要選用吸水力強的棉條,應該選擇吸水力適當的棉條,因為吸水力越強、越容易造成私密處乾燥,反而容易讓使用者感受不到棉條的存在,導致使用者可能忘記取出棉條引發感染。
-
2020-05-14 科別.泌尿腎臟
健身教練為包莖所苦又怕見血 醫師動手術助他婚姻性福
一名29歲健身教練從小為包莖所苦,每當勃起就感到疼痛,雖然身材高大壯碩,但因暈針及害怕見血,以致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直到遇見決定共度終生對象,才至泌尿科諮詢,並選擇接受「微創包皮槍環切術」不僅術後幾無疼痛感,且傷口癒合迅速,這才讓他揮別心中的負擔。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指出,這名健身教練雖渾身肌肉,但每逢打疫苗、抽血總是會暈針,甚至看到皮肉傷還會害怕到無法自行換藥。也因為對疼痛的耐受度極低,即便從小自知包皮過長,常導致勃起疼痛,當完全勃起狀態,龜頭仍舊無法露出;但因心理恐懼,遲遲不願正視問題。日前因為遇到共度終生的對象,為了自己與另一半的性福,才願意就診。因為考量他對疼痛及見血的奈受度,故建議選擇微創包皮槍環切術治療,不僅術後傷口疼痛少,且一周時間即復原。邱鴻傑說,包莖是指包皮口過小,當包皮向後拉時,無法露出陰莖頭,正常男性1歲前包莖程度約99%,18歲約只剩下1-2%。但仍有部份男性成年後仍為包莖所苦,除了勃起時會感到不適或疼痛,進而影響性功能;當包皮肥厚過長,容易解完後滴尿,造成異味,若再加上衛生習慣不佳,導致龜頭發炎,常影響日常生活,恐須手術治療。他說,傳統割包皮手術除了手術時間超過30分鐘,術後容易因傷口疼痛出血、縫合處難以平整,必須多次換藥,但是微創包皮槍環切術透過吻合器套入包皮,同步進行切割與吻合,手術時間僅約5分鐘;除輕微疼痛與微量出血,縫合釘約1至2周會自動脫落,無須返院拆線,照護相當方便。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項手術,若包皮與龜頭無法分開、患嚴重包皮炎、矽膠縫合圈無法套住包皮,或有凝血功能問題者,則術前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0-05-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外用藥品知多少? 4個注意事項正確解痠痛
老覺得腰痠背痛、肩頸痠痛嗎?現代人生活緊繃,長時間久坐或久站、當低頭族或運動過度,身體常常有痠痛症狀。遇到這種情況時,除了口服止痛藥外,大多數民眾習慣使用止痛的乳膏、噴劑或貼布快速緩解不適感。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使用外用藥品看似低風險,但怎麼正確使用保健康,卻是個大學問!患部酌量使用 降低用藥風險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藥品琳琅滿目,一般常見劑型有乳膏、貼布、凝膠及噴劑等,最常用的成分為非類固醇消炎類(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如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等,與水楊酸類如methyl salicylate或salicylate。這些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功效,能暫時減緩局部發炎、輕微肌肉及關節疼痛等症狀1-2。雖然外用痠痛藥局部使用於疼痛處,經皮膚吸收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或注射藥物,不易造成全身性不良反應,但不能為了藥到痛除,就任意大範圍塗抹、噴灑或貼滿全身。藥師林錦良提醒民眾,身體若有局部痠痛,可局部使用貼布或藥膏來舒緩疼痛。大面積、長時間使用外用藥,或多管齊下同時塗擦乳膏、貼布和凝膠等用藥行為,導致用藥過量,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含有NSAIDs類藥品成分的外用藥,可能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癢、刺痛、乾燥、起疹或起水泡等不良反應;而且根據文獻指出,若長期或大面積使用,亦可能增加發生全身性不良反應的風險,如腸胃不適、噁心、氣喘、耳鳴、發燒、喉嚨腫痛和胃出血等。而含有salicylate成分的外用藥品,使用後也可能會產生皮膚紅腫、灼傷等症狀;文獻指出,如果過量使用容易引起水楊酸中毒症狀,例如嘔吐、耳鳴、劇烈或持續頭痛、呼吸困難和心跳加速;國外曾發生過因自行使用大量含水楊酸類成分的肌肉舒緩外用藥,而中毒的案例。因此,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無論使用NSAIDs類或水楊酸類外用藥緩解痠痛時,要聽從醫囑或依照仿單、說明書指示使用;使用超過6小時要留意皮膚是否有紅腫或癢等不良反應發生,並記得要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之患處,以避免感染或傷口惡化的風險17。合併用藥勿輕忽 留意成分與劑量有時因為身體不同位置的疼痛,可能會併用到含同類成分的外用藥或口服藥,增加不良反應出現的機率,例如有些女性使用含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成分的外用藥,以舒緩因運動造成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疲勞等症狀;若此時又因經痛,口服含有ibuprofen成分的止痛藥,就可能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因為上述三種藥品成分皆屬於NSAIDs類藥物18,同時以內服加外用的方式,可能導致NSAIDs類藥品使用過量,發生噁心、嘔吐、胃痛、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機率極可能增加1。因此提醒民眾在用藥時要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使用時注意事項1.勿大面積及大量使用,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兩星期。2.一日使用不超過4次(片),貼片每次不超過6小時。3.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之患處。4.口服止痛藥及乳膏、貼布、凝膠、噴劑勿自行併用,須先諮詢醫療人員。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對於曾有出血病史、對NSAIDs藥物過敏、目前正在使用口服和外用止痛藥的民眾,就醫時應告知醫師及藥師;如果醫生同時處方口服與外用止痛藥品,要依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增加使用量或延長使用時間。當用藥期間出現皮膚紅疹、嘴唇腫、發燒、喉嚨痛、眼睛不適及口腔潰爛等,為藥物過敏反應之前趨症狀,應停止用藥,盡速接受醫師診治。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 當個防疫達人 了解怎麼用?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現在國內最熱門問句除「嘉玲(+0)會來嗎?」近日「次氯酸水能擦在皮膚上嗎?」成為最夯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在例行記者會特地說明,唯有醫材級次氯酸水可使用於人體。熟悉漂白水、酒精及次氯酸水等消毒利器,才能成為防疫達人。清潔與消毒是有效減少感染源的方式之一,消毒與病毒外套膜(envelop)有關。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有外套膜病毒容易被消毒產品殺死,新冠病毒就是一支具外套膜病毒,只要使用正確濃度的漂白水、酒精及次氯酸水,就能有效消滅新冠病毒。非醫材級次氯酸水 勿用於人體次氯酸水可分為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的醫材級產品及一般非醫材級產品,陳時中強調,唯有經過醫療器材審查程序、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的次氯酸水才能用於人體或傷口處理;目前市面上的非醫材級次氯酸水,主要用於環境清潔,要避免使用在人體。次氯酸水在我國可作為「食品用洗潔劑」,僅用於清洗食品容器、包裝等食品接觸面,並非我國准用食品添加物,不可以飲用。顏宗海提醒,使用次氯酸水消毒食器後,須再經飲用水充分清洗、加熱或其他適當處理,將最終食品殘留濃度降到最低。此外,由於次氯酸水穩定性差,保存期限不長,久放會失去效果,照光容易分解,存放時要保存在不透光容器,且應放置於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有誤食風險。不方便洗手 才使用酒精新冠肺炎病毒傳播方式分為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前者可以透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切斷傳播鏈,後者就需要透過維持手部衛生降低感染風險。顏宗海表示,外出用餐前,若不方便洗手時,可使用濃度75%酒精,但提醒民眾應以肥皂洗手為主,才是正確防疫方法。因為酒精是易燃物,使用酒精時,須限制在小範圍表面積的消毒,且只能使用在通風良好處,以避免燃燒;酒精在長期和重複使用後,也可能對橡膠或部分塑膠造成褪色、膨脹、硬化和破裂。漂白水刺激皮膚 使用小心漂白水也是常見的環境消毒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1000ppm消毒水泡製方法,是以10公升清水(約1250c.c.寶特瓶裝8瓶水)與200c.c.漂白水(約免洗湯匙10匙),攪拌均勻後即可使用,擦拭地板、桌面、把手等各處,就可以把環境細菌與病毒大量消除。因為漂白水會刺激黏膜、皮膚和呼吸道,且會在光或熱下分解,並容易與其他化學物質起反應,因此使用漂白水必須小心。顏宗海提醒,配製或使用稀釋漂白水,應在通風良好處,使用口罩、橡膠手套和防水圍裙,最好也使用護目鏡保護眼睛,以避免被噴濺到。不具孔隙表面 可採擦拭消毒針對不具孔隙的表面,可以採擦拭消毒,建議接觸時間超過10分鐘,在消毒擦拭之前,應將表面的有機物清除乾淨,例如:分泌液、黏液、嘔吐物、排泄物、血液和其他體液,可以使漂白水充分作用;若以浸泡消毒,建議應超過30分鐘,未使用的稀釋漂白水,在24小時之後應丟棄。
-
2020-05-13 橘世代.愛吃橘
「蔬菜之王」蘆筍怎麼挑?白蘆筍比較貴就比較好?
每年入春後就進入「蘆筍」產季。蘆筍除了富含多種維他命、葉酸等營養成分,還具有低熱量優點,有「蔬菜之王」美譽,且料理手法多元,十分適合全家人食用。達人建議,民眾在購買時,可以掌握「4大挑選訣竅」,就能買到新鮮的蘆筍。除了常見於高檔餐廳的進口白蘆筍外,國產蘆筍以綠蘆筍、白蘆筍最為常見。其實綠蘆筍、白蘆筍是同一種品種,只是農民會利用培土、遮光等方式,讓蘆筍照不到陽光,因此生長成白蘆筍,待照光後就會轉綠,成為綠竹筍。從營養價值來看,白、綠蘆筍的差異並不太大,但因工法較繁複,因此白蘆筍售價略高於綠蘆筍,另外莖身粗細、重量,也都會影響價格與口感。美食達人徐仲表示,挑選蘆筍時,首要注意蘆筍尖端的鱗片緊實,不可以「鬆散開花」,同時莖身形狀筆直,不可有破裂腐爛的傷口,最後則是整體色澤需一致。其他如切口的新鮮度、表皮光澤感,也都是判斷基礎。徐仲也指出,除了常見的綠蘆筍炒百合、白蘆筍排骨湯等料理方式之外,蘆筍削下來的皮,也可熬煮成蘆筍水,成為消暑的天然飲料。【「食材」精選延伸閱讀↘↘↘】。買鮭魚該怎麼選?鮭魚肉不是「越橘越好」!。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3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暈倒原因有哪些?暈倒會有前兆嗎?該看哪一科?
念高二的小莉參加校慶典禮時,在操場站著站著突然暈倒,周遭同學們一陣驚慌,趕緊扶她到保健室休息。媽媽事後帶她就醫檢查,深怕是不是腦部長了壞東西?醫師評估後告知,小莉應該是站太久引起的「血管迷走性昏厥」,沒有大礙,這也是最常見的昏厥症病因。 「暈倒」意指突然的意識喪失。如果暈倒後必須透過介入處置才有辦法醒來,這種情形比較嚴重;有時雖然暈倒,但幾秒鐘或幾分鐘後會自己醒來,代表這種暈倒的原因是可逆的,也是本篇討論的重點。 迷走神經受刺激 昏厥症最常見原因暈倒最常見的一類是「昏厥症」(syncope)。其起因在於,大腦需要血液提供營養和氧氣,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大腦血流不足,就可能突然失去意識。暈倒後人躺下來了,大部分的情形剛好能讓不順的血液流動獲得改善,因此才會多在幾秒鐘後就恢復意識。 但為什麼腦部會血流不足呢?常見有以下幾種原因: 血管迷走性昏厥這種神經性的昏厥是昏厥症裡最常見的原因。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頭胸腹部的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就會讓心跳變慢,而交感神經的抑制會讓全身的血管擴張。心跳慢會導致血液輸出量減少,雙腳血管擴張也會讓血液不容易回流,如此情形都會造成腦部得不到足夠血液,因此暈倒。 這種神經性昏厥的情形常見於某些特定情境,比如升旗久站、拉肚子、身體疼痛、被驚悚畫面嚇到(比如有人看到打針或是手術畫面會很害怕)、心裡處於恐慌的狀態(比如在人潮眾多處或是在密閉空間的情況),或是頸部受到異常刺激,常發生於刮鬍子或按摩時壓到頸部的血壓控制中心,上述情形都可能影響迷走神經導致心跳變慢。 心因性疾病一種是心律不整引起,不管是心跳太慢或心跳太快,都可能讓腦部血流不足。另一種是瓣膜性心臟病及心肌缺氧性病變等結構性心臟疾病,例如發生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也無法順利流出心臟到達腦部。 血管狹窄例如頸動脈狹窄,也會影響血流進入腦部。 姿勢性低血壓人體躺平時全身的血流通常流動較為順暢,一站起來,血液因為重力會集中在兩腳,此時於正常狀態,兩腳的血管會收縮以使腿部血流較容易回流心臟,但自主神經失常的人因缺乏這個機制,導致一站起來的時候腦部血流量不足,所以容易暈倒。 心臟疾病也會引起腦部缺血暈倒從上述的病因可以發現,心臟疾病也是引起昏厥症的主因之一,所以出現突然暈倒的情形,就醫時可以看神經內科或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後,會轉介給最適合的專科接續治療,比如若有心律不整問題,應該由心臟內科處理。 臨床上看到的患者隨著年齡層不同,誘發昏厥症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些10多歲的學生被家長帶來,擔心年紀這麼小怎麼會突然暈倒,一問之下常是因為朝會升旗久站或打預防針的情境下,產生血管迷走性昏厥;青壯年很多是在急性腸胃炎時發生,因為頻繁拉肚子導致脫水,加上拉肚子以及疼痛,也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危險因子;年長者很多是心臟或血管疾病引起,其中有些人是因為突然暈倒,就醫檢查才發現心臟有問題。 根據暈倒情境及症狀 配合檢查找病因多數昏厥症患者在暈倒會有前兆,比如眼前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冒冷汗、全身虛弱等都有可能。 昏厥症其實比較像是一種症狀表現,診斷的重點要先了解暈倒發生的來龍去脈,包括患者的病史、前兆的表現、發作之前在做什麼、暈倒時間多久、發作的時候有什麼表現(比如手腳會抽搐嗎)、是幾秒鐘後清醒還是較長時間才慢慢恢復等,醫師透過這些訊息來判斷可能的病因,再安排檢查。 若問診後懷疑是心律不整會安排心電圖檢查、懷疑心臟瓣膜問題則做心臟超音波;若懷疑是癲癇發作,會安排腦波檢查或其他腦部影像檢查。 假如透過問診可初步排除心臟疾病和癲癇,而患者發作前很明確處於容易刺激迷走神經的情境(如疼痛、久站、恐慌等),這種血管迷走性昏厥,大部分不太需要排檢查、也不需要用藥治療,較重要的是對病患及家屬進行衛教,提醒患者減少那些誘發因子的刺激。而如果有不舒服的預兆,當下應該趕緊坐下或躺著,讓血流順暢些,如此有機會可避免真的暈倒,並預防倒下後可能造成的撞傷或危險。 暈倒也可能是癲癇發作另一類暈倒的可能原因是「癲癇發作」。其實癲癇發作未必一定都會暈倒,有的只會出現抽搐,屬於局部型發作:若伴隨暈倒失去意識,就是全身型發作。癲癇發作前,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預兆,例如有人形容好像有一股氣衝上來的感覺。但不同於昏厥症,癲癇發作前通常沒有如昏厥症一般像眼前發黑、頭暈、冒冷汗等的前兆,腦部異常放電往往是瞬間發生,改變腦部正常的迴路導致斷電,因此患者常無法預料到癲癇的發生來加以準備或預防。 典型的全身型癲癇發作會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吊,不過這些表現不是必然會發生,或是只些微出現其中幾項症狀。癲癇暈倒通常不像昏厥症幾秒鐘後就恢復,於發作結束後,輕拍患者時也許已有反應,但人還「鈍鈍的」,可能要好幾分鐘後才會慢慢清醒過來。 需安排腦部檢查醫師診斷是不是癲癇,亦會參考患者有無癲癇的病史,如果有癲癇病史,那麼這次突然暈倒是癲癇的機會就相對大增;若是第一次發生,醫師根據患者描述發作時的表現,若懷疑是癲癇就會視情形安排腦波檢查和腦部影像檢查。 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比如中風、腦瘤、感染或某些藥物等,都可能誘發癲癇,有些人則是不明原因的體質問題或遺傳因素所造成,特別是十幾歲很年輕就發生癲癇的患者,常屬於體質性或遺傳性癲癇。 癲癇是否要治療取決於發作的原因以及發作的情況,由醫師來判斷。一般來說,除了處理誘發癲癇的疾病本身,還需評估是否需要給予抗癲癇藥物。抗癲癇藥物使用的目的是預防下次再發生,因為癲癇何時發作無法預測,若發作時處於危險的環境例如正在過馬路,可能間接危害生命;此外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腦部就可能產生傷害,因此有必要預防再次發作。 記錄暈倒前後狀況 幫助醫師診斷診斷暈倒不完全靠儀器檢驗,一開始的問診非常重要,患者要告知自己的感受以及暈倒前後的狀況與特色,才能幫助醫師正確診斷。最好提供下列資訊:●發生前有無前兆?前兆是什麼?(例如眼前發黑、有心悸、脈搏是快還是慢)●發生的時間持續多久?有沒有抽搐、口吐白沫等表現?●發生之前正在做什麼?(例如久站、拉肚子等)●醒來是很快恢復?還是慢慢才醒來? 這些訊息細節愈清楚愈好,如果暈倒不只一次,最好每次都記錄下來與醫師逐一討論,或是提供醫師當下發作的影片,可以讓醫師清楚患者的動作及表現,這些資訊對診斷都很有幫助。 健康Q&A:Q、低血糖會造成突然暈倒嗎?A、低血糖確實會突然喪失意識,但不像昏厥症患者因為倒下後改變血流狀態,就會自己恢復;低血糖如果沒有補充糖分,通常不會自然醒來。Q、覺得自己快暈倒時可以怎麼做?A、感覺得到自己快暈倒,表示有前兆,這時最好找地方坐下來或躺下來,就有機會能改善腦部暫時血流不足的狀況,避免真的暈倒。 Q、如果身邊有人暈倒但未失去生命徵象,能怎麼幫他?A、無論是昏厥症或癲癇症的患者,通常幾秒鐘到幾分鐘就會醒來,所以於一旁觀察照顧即可,但若昏迷時間超過5分鐘,可能便需考慮緊急就醫。針對癲癇發作的患者,過去很多人為了怕他抽搐時咬傷舌頭,會在他嘴裡塞毛巾等東西,其實這是錯誤的,只要把患者的身體側身使頭歪一邊,讓他的口水能流出來避免嗆到即可,因為即使咬到舌頭頂多只是有傷口,不會嚴重到大出血,塞了東西到患者嘴裡反而可能造成呼吸道阻塞,風險更大。 身邊的人除了叫救護車或安排患者就醫外,在等待就醫前可以幫患者記錄昏倒時間有多久,並觀察患者有哪些症狀表現,提供醫師診斷參考;此外,為了避免癲癇患者抽搐時撞傷,應該把附近尖銳等危險物品移開。【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5期(2018-07-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主動脈瘤病症 苗栗大千醫院可手術
主動脈瘤破裂會造成嚴重內出血,延誤病情後果嚴重,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通過衛福部審核,取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資格,可以施行這項手術,有助於鄉親把握黃金時間在地治療,不需冒風險轉診到外縣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可針對5類大動脈疾病,包括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複雜性乙型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創傷性或自發性破裂、髂動脈瘤進行治療;比起傳統開腹或開胸手術,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且健保都有給付;目前僅不到5%的狀況仍須使用傳統開胸、開腹手術。楊智鈞表示,主動脈瘤是主動脈的血管壁發生不正常的脹大,且會沿著主動脈發生在任一部位,腹部最常見。主動脈瘤的危險性在於當血管壁持續脹大到一程度時可能破裂,造成嚴重內出血。多數的主動脈瘤猶如「不定時炸彈」,患者初期都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瘤壓迫到器官或發生剝離時才會伴隨疼痛或下肢麻木等,高危險族群為65歲以上、高血壓、抽菸男性,建議這類型民眾每年至少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發生劇烈腹痛合併休克、意識喪失,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楊智鈞指出,主動脈瘤發生原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壓力大、老化等,因此建議民眾控制好血壓及體重、戒菸、多運動、適時舒緩壓力,預防血管瘤。
-
2020-05-13 科別.皮膚
切菜割傷手指塗優碘就好? 教你4個最新傷口照顧法
在清理家裡時,不小心被水果刀給割傷了,傷口頗深的,一般人通常會趕緊在傷口上擦上優碘,用紗布做了簡單的包紮;不過,有些人則認為傷口要保持乾燥,是這樣子的嗎? 一般人都以為傷口要保持通風乾燥,才容易癒合。事實上,彰化秀傳醫院高壓氧中心傷口治療師羅文真指出,從許多年前開始就不斷有醫學研究發現,乾燥的傷口反而好得慢,有的還會嚴重到要再清瘡一次,所以傷口適度的保濕是很重要的。遠在200多年前,科學家的確是認為應該保持傷口乾燥、避免細菌感染,但經過不斷的實驗,目前醫學界已經公認,濕傷口好的速度,比乾燥傷口快約1.5倍。 那麼,受傷了,該如何處理?是立刻塗上優碘?或是馬上用紗布貼住?天天勤勞的換藥?羅文真表示,這些都不太正確,應該要看傷口的狀況而定定,一般來說,傷口的處理,可分成以下幾個步驟:步驟1、傷口清潔用大量的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洗,除去傷口上的髒東西,減少傷口上的細菌,並可清楚評估傷口的狀況。可用乾淨的消毒棉棒,由傷口中心乾淨的部位開始,以圓圈狀向外清洗,至少要清洗到大於傷口2公分的地方,而不是只清洗傷口的地方,因為有時候,發炎的範圍不只侷限在傷口處。 如果一時沒有醫療用的生理食鹽水,也可用煮過的冷開水或瓶裝礦泉水來取代。有些人一受傷,就擦優碘來消毒兼殺菌,但其實消毒水如雙氧水、優碘等,都可能破壞肉芽組織,影響傷口好的速度,所以如果傷口不是很髒,並不一定需要擦優碘或消毒藥水。 步驟2、清創這時候可以從傷口的顏色,來判斷傷口的狀況。 -紅色傷口:表示傷口有血液循環,所以會流血,代表這傷口組織是健康的。-黃色傷口:表示傷口很深,或傷口沒有受到好的照顧,才會出現黃色腐肉,必須好好的把腐肉清理乾淨,傷口才會好。-黑色傷口:這是最不好的狀況,表示傷口已有壞死狀況,不但容易滋生細菌,更會延長發炎反應,所以必須請醫師把壞死的地方清理乾淨,傷口才會好得快。 步驟3、覆蓋傷口經過適當的清理之後,用什麼來貼傷口也是很重要的,因要只要給傷口一個良好的環境,在正常的情況下,傷口自然就會好。 步驟4、觀察天天換藥,比較快好嗎?這可不見得!傷口的清潔才是最重要的,太常換藥反而容易受到感染。必須看傷口的狀況來決定換藥次數,例如傷口滲出液很多,換藥的次數就必須比較頻繁;若沒有什麼滲出液,可貼上泡棉材質的敷料來保溫保濕,大約3天換一次藥就可以。 以往包紮傷口,我們最常使用的就是紗布,但現在已經有許多先進的敷料,不但可避免傷口感染、好處理、使傷口好得快、也可以減少疤痕的產生。 羅文真也強調,處理傷口絕不可自行使用民間偏方,以免導致傷口感染惡化。若不知道如何選用適當的敷料,或傷口已經有較嚴重的紅、腫、熱、痛等發炎情形,應該趕緊就醫治療,因為任何一個小傷口若處理不當,都可能因為感染及侵害,造成嚴重的後果。 延伸閱讀: 跌打損傷要冰敷or熱敷? 先搞清楚受傷時間再決定 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
2020-05-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不只有助提神!藥師提醒4種常用維生素功效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專家們都強調「提升免疫力」是防疫之道,民眾如果想補充營養素,藥師徐愛婷提醒,少不了維生素A、B、C以及鋅。維生素B、C等水溶性保健品空腹吃吸收率更好;維生素A是脂溶性保健品,餐後服用更理想。比起保健品,藥師更建議民眾直接吃新鮮蔬果。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身體各部位黏膜的健康及完整性;可以多吃紅黃綠色蔬果,如胡蘿蔔、地瓜、菠菜。維生素B除了能消除疲勞,對預防感染、紅血球生長、消化機能與心血管健康都有幫助,蛤蜊就富含維生素B,也能多吃青花菜、酪梨、雞蛋及乳製品等等。維生素C是抗氧化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除了大家熟知的柑橘類,芭樂、紅甜椒都有相當高含量的維生素C。鋅對黏膜生成、傷口癒合作用的重要元素,對增進食慾、增強免疫很重要,牡蠣、紅肉、腰果、芝麻等是豐富的鋅元素食物來源。藥師提醒,保健食品適量即可,多吃無益,建議培養定時服用習慣才不會容易漏吃,狂吃特定保健品或食物也可能會讓營養失調,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12 科別.泌尿腎臟
喝水少腎結石一再復發 醫師教你這麼做
56歲黃先生長年忙於工作,很少喝水,從20多歲開始腎結石,一再復發,近1年接受3次體外震波碎石,仍有5顆結石卡在腎臟排不出來,經接受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夾出結石,隔天出院,他嚇得說日後要勤喝水。黃先生年輕時擔任軍艦輪機長,不是待在戶外就在鍋爐旁,身體大量流汗,卻忙到沒時間喝水,結石一再復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醫師邱鴻傑說,腎結石的形成與個人體質、水份攝取不夠、喝過量碳酸飲料、茶、咖啡及豆料食品都有關;治療首選為體外震波碎石手術,但若結石無法排出或大於2公分,過去要開刀取出,不但有傷口,術後疼痛也明顯,增加醫療、社會成本。中國附醫今年9月引入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從尿道口進入到腎臟各角落,搭配雷射擊碎結石夾出,解析度更清晰,可看到即將冒出的小結石一併處理治療。邱醫師說明,軟式輸尿管鏡造價高、耗損率也較高,但對「頑固性結石」,相對減少手術風險及術後疼痛感及住院時間,對血尿及腎盂腫瘤診斷能提升診斷率及療效。
-
2020-05-11 橘世代.時尚橘
灰塵也有分無害!日本媽媽居家防疫全靠「不生病打掃法」
不要再用打掃鍛鍊意志力了!每次打掃完,是不是會讓你覺得連心靈也一起被淨化了呢?很多人都認為,只要在早晨打掃一下,就能舒服地開始新的一天,對吧?像這種心靈上的加乘效果,對提升打掃動力是件好事。不過,如果光是有打掃就感到滿足,反而疏忽清除病原體等重要的衛生觀念,這可就成了大問題。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曾聽別人提到:「要鍛鍊忍耐力跟意志力,就該直接用手打掃馬桶!」從衛生方面來說,直接用手打掃馬桶時手上若有傷口,就有很高的風險會引發感染。就算手上沒有傷口,也不能斷定細菌或病毒不會附著在平常洗手難以清潔的指縫等地方。這些細菌、病毒一旦附著在人體上,就有可能因此在家中擴散傳染。日本人總愛用打掃來進行精神鍛鍊,但要是想真正維持身體健康,就必須先跳脫這種精神理論,養成以科學角度思考的習慣。你最需要的是「實證打掃法」打掃過程是由「物理」跟「化學」所組成。打掃時通常會先用清潔劑的化學反應分解髒汙,再透過物理性的力量擦拭乾淨。而灰塵會受到氣流、引力、靜電、濕度等物理條件影響,在空中漂浮並積聚在某一處固定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著重打掃這些重點處。從任職於龜田綜合醫院開始,我在各大醫療院所指導環境衛生維護超過三十年。每一次我都會先檢查病房中空調與通風扇的位置,分析出風和灰塵流通的路線。接著我會考慮病患跟護理師的行走動線,推測出容易大量堆積灰塵及滋生黴菌的地方。透過這個方法,我可以找到需要重點打掃的區域,同時達到「效率」與「乾淨」兩個目的。這道理套用到居家清潔上也是一樣。住家環境跟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透過空氣緊密接觸。只要外部環境狀況良好,我們身體內的環境也會跟著變好,反之亦然。我希望大家能利用有科學根據的做法,養成正確的打掃習慣,促進身體健康。沒有人告訴你的「病原灰塵」危險性接下來要介紹的「不生病打掃法」,會將灰塵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病原體較少的新生灰塵。剛剛從空中飄落到房間的灰塵,所含病原體較少,基本上對人體無害。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種—「病原灰塵」,因為人類或物品移動產生的氣流,會讓灰塵飄到房間角落聚積,經過一段時間,裡面已增生大量的病原體。病原灰塵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細菌、黴菌、塵蟎。它們會把房間角落的灰塵當作食物與居所,爆炸性地快速繁殖。因為病原體的聚集,會讓一般灰塵變成病原體濃度極高的病原灰塵。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吸入這些病原灰塵後,會引發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果你身體感到不適,或許兇手就是病原灰塵。灰塵的種類病原灰塵●長期聚積在房間角落●細菌、黴菌、塵蟎滋生●病原體濃度高●呼吸系統的疾病(肺炎、氣喘等)的起因無害灰塵●剛從空中飄落●主要成分是纖維跟棉絮●病原體濃度低●不易成為疾病的起因如何養成不生病的打掃習慣不生病打掃法的重點,就是依照各季節特徵做有效清潔。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打掃就能省時又省力!「不生病打掃法」很麻煩?不生病的打掃法,最關鍵之處就在於自己是否能夠每天不間斷地做。就算年底大掃除那一天家裡乾淨溜溜,但隔天細菌或病毒又開始大量繁殖、讓人生病,這樣的話根本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讀者們看到這邊,大概會有人覺得:「我很討厭麻煩,每天都要打掃實在辦不到」。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因為比起每週一次花很多時間打掃整個家,不如每天花個幾分鐘,將家中分成各個小區域來打掃,這樣反而能減少好幾倍的麻煩與時間。除此之外,我所提倡的打掃法,目的說穿了只是要定期減少病原體的數量,讓居住者可以遠離疾病,維持健康。我追求的是使用高效率消滅病原體的小工具,優先清除家裡會危害健康的「呼吸道病原體」或「腸胃道病原體」,並不是將家中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一塵不染。大家親自實踐之後,應該就會發現這些過程其實不會很花時間。事實上,為了將每個角落都打掃乾淨而拼命刷洗的打掃方式,反而才是大問題。說來諷刺,導致灰塵滿天飛的最大原因絕對是來自於打掃。請大家趁此機會,馬上丟棄那些只重視外觀的打掃法吧!《這樣打掃不生病》書中所介紹的打掃法,能夠同時達成「快速」與「不生病」的目的,對於討厭麻煩的人來說,反倒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如果聽我這樣說完,你還是覺得懶得動手的話,那麼就請從以下三個觀點切入,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吧!那就是打掃要在 1.隨意、2.不勉強自己的範圍內、3.輕鬆動手做。「今天我要打掃寢室櫃子上的灰塵」、「明天只要清理走廊的角落就好」。就像這樣子,每天把打掃一些點狀區域當作執行目標,以後自然就會變成習慣。習慣之後,未來就不會對打掃感到那麼大的壓力,而是能夠天天保持乾淨。本文摘自《這樣打掃不生病!【全圖解】:醫療級清潔專家帶你一天12分鐘,輕鬆清除「病原灰塵」,遠離呼吸道、腸胃道感染》、台灣廣廈2019/11/15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居家戰疫!濕度多少最能抑菌?5家電有效抗菌。3招食材收納秘訣 讓家中廚房煥然一新!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1 癌症.頭頸癌
戴口罩聞到口臭 竟是鼻咽癌、口腔癌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人外出都戴上口罩。部分民眾卻因此聞到口中發出濃濃口臭味,強迫每天刷牙好幾次、使用漱口水卻仍不見效果,就醫檢查發現內情並不單純,揪出竟是鼻咽癌、舌癌早期患者,也診斷出多例黴菌性鼻竇炎,若未及時就醫,恐有致命風險。口臭原因十分多元,包括牙周病、肝腎疾病,以及腸胃道、呼吸道疾病等,都可能是出口成「髒」的原因,可視為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只是通常自己往往無法立即察覺嘴巴所呼出的味道,再加上與談者怕尷尬不便直說,以致於很多人沒發現口臭已經悄悄上身。所幸近來因防疫常戴口罩,有民眾因戴口罩「講話時都會聞到腐臭的味道」,一開始以為是口罩或口腔問題,用刷牙、漱口口嘗試解決,但始終沒有辦法改善。直到就醫檢查,發現左後頰部有潰瘍傷口,經切片後證實為口腔癌一期。所幸口腔癌還未擴散,切除病灶後已無大礙,出院之後,建議患者門診追蹤治療。另一名60多歲的江先生,因為聞到陣陣惡臭,戴著口罩伴隨鼻塞、鼻涕倒流、咳嗽等症狀,以為只是感冒,沒想到經由內視鏡檢查,發現是「黴菌性鼻竇炎」,鼻孔內出現黑色塊狀分泌物,若不趕緊手術,鼻竇膿瘍可能從鼻腔穿過眼眶入侵腦部。透過鼻竇手術,引流並清理膿瘍後,持續給予藥物及鼻腔沖洗抗生素控制後不再惡化。初期的口腔癌、舌癌多數可經由手術或預防性放療穩定病情,存活率高,復發機會也小,但若轉移到淋巴或其他區域,治療過程便十分辛苦,存活率也大幅下降,更會對生活品質產生重大衝擊;鼻竇炎患者若出現高燒、視力突然減退、視野變窄、複視、眼凸、嚴重頭痛及反覆鼻出血時,應立刻就醫,降低重大後遺症或致命的風險。
-
2020-05-10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近來我因腰椎第三、四、五節滑脫,導致脊椎管狹窄,出現間歇性跛行。經服用消炎止痛劑以及努力復健3個月後,症狀仍沒改善,每走6分鐘就腰痛、下肢麻木得都站不穩,需坐下休息幾分鐘才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於是決定尋求手術治療。專精腰椎神經減壓、鋼釘內固定、骨融合的微創手術的醫師很多,多方好友一致推薦其中一位醫師。經過這位醫師清楚扼要說明手術後,我有信心且安心,並問:「我一個人住,手術後是否需請人照顧?」醫師回答:「如果不需做粗重家事,可以不用。」於是敲定手術日期,並著手安排獨居老人應有的準備,包括術前、術中與術後。手術有一定的風險,也許以後無法繼續踏青或打高爾夫球,於是開刀前先向健行夥伴告假3個月,並自行到陽明山惜櫻、賞海芋,默默向美麗的大自然道謝。接著參加高爾夫球隊的中部之旅,珍惜每一次揮桿,並告知球友們自己將要進場維修,6個月後見。手術時,開刀房外最好有至親在予以應變。15年前我第一次開刀,是大我11歲的二姊在外等候,如今她重度失智;7年前則是兄嫂和堂姐陪伴守候,但兄嫂目前年齡逼近80,堂姐忙著顧孫。幸好,這次有壯年的外甥自願請假一天,讓我鬆了一口氣。手術順利成功,術後第一天醫師讓我戴上背架下床、先拿著助行器試走幾步,接著不用助行器也可走一小段。術後第四天出院時,走13分鐘腳也不麻,沒繼續嘗試是因為傷口還疼痛。有位護理師擔心我出院後無人照顧,三番兩次熱心地勸我我要早下決定,看是申請長照的居家服務、住親戚家或僱用短期看護與我同住?幾乎動搖我獨居在宅休養的信念。最後還是堅持原計畫,請好友開車帶我回家。回到家真好!有電腦可用、書本可讀,還有電視可追劇,熟悉的小窩,什麼東西都是觸手可及,洗手間也只離床邊幾步的距離,且鋪著新買的止滑墊,不怕跌倒,再說手機不離身,隨時可呼救。住院前因不能提重物,我像螞蟻搬家,每天買一點食物備用,把冰箱塞滿冷凍食品與水果。但始料未及的是手術後暫時不能彎腰,體力尚無法下蹲,而冷凍盒卻在冰箱的最底層,於是朋友立刻幫我把部份食物先拿到冷藏層,往後每隔3天幫我移動或補充食物,並幫我在下背部的傷口換藥。三位多年好友與我密切保持聯絡,她們熱心能幹、不慌不忙,都有照顧長輩的經驗,而且深知我的習性,一切安排都是我需要的、喜好的,而不是堅持她們認為對病人最好的。許多好友也都有共識地不打電話來問候,以免打擾我休息,而是紛紛以LINE或電郵表示關心,並告知需要時可以找她們,讓我非常窩心。這次手術,讓我領悟無論多麼獨立自主,生病時,還是需要朋友提供訊息,並適時幫忙,才能迅速恢復健康,感恩滿滿。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5-1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夢到外遇、生病只是做夢?夢境諮詢師告訴你三種最容易被預知的夢境
「昨夜我做了一個夢,夢到我過世很久的媽媽站在我的床邊......」談到夢境的神秘詭譎,人人都有大量的「夢的回憶」想要理解;連續的夢、黑白的夢、驚心動魄的夢、思念感傷的夢......可是一大早醒來就忘了大半,或是偶爾跟朋友討論、紓解,卻苦而不得蛛絲馬跡。 其實許多夢境都是潛意識的作用,也就是你與自己的深度對談,夢境諮詢師李香盈要帶著你展開「尋夢之旅」,每個夢境都是你記憶的儲藏室,讓我們跟夢境管理員借把鑰匙,看看裡面的愛恨憎別離。 「我自己從小就記得各種夢境,更有記錄下來的習慣,大學讀了心理科系後,愈發了解夢境的意涵。我分析了十幾年的時間,累積了千筆的解夢個案,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原則,就是每個夢都非常『個人化』。」 進到自己的夢中,原來自己的「真實面目」是這個樣子 「即使人類的心理歷程可能有相同的感受、共同的聯想,但同樣一個夢境,例如『逃亡』,別人的潛意識訊息,不代表是你的;所以許多民俗解夢、心理測驗,都只能做參考,你還是要探索內在,找到解答。」 李香盈說,雖然大數據的資料可以被歸納,但因為人類的意識心智十分神奇與複雜,所以解夢守則的第一條便是:不要把別人的夢當成你的夢,別人的隱喻表徵,也不是你的隱喻表徵。夢境就是你個人的潛意識。 「例如夢到心臟不舒服,有可能是健康的警訊,也有可能是心情低迷;又例如夢到腳受傷,有可能代表行動力出不來,或是生活上遇到了阻礙;有人夢到身上有傷口,有可能代表心裡的傷口。白天你所察覺而逃避的事,夜晚潛意識就來為你複習,愈了解夢境與潛意識,就愈能了解自己。」 可是真的有許多人提到「預知夢」、「親人托夢」,甚至還有警察辦案提到夢境會給線索?難道這些都是假的?李香盈笑著說,世界上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她不會妄加判斷,但世界上真的有「預知夢」,也許你現在就在做預知夢。 預知夢是真的!外遇出軌、健康危機都有跡可循 「在我的觀察裡,很多人做了預知夢,自己卻不知道;或是明明不是預知夢,卻以為是預知夢。」李香盈指出三種最容易被預知出的夢境,一是健康、二是個人狀況、三是預知關係。 「夢裡的符號充滿了象徵與隱喻,在夢境諮詢時,需要仔細探索夢境裡的劇情與感受,才能與個案核對近況,確認線索、做出判斷。有些人夢到戰爭、原子彈要爆發了,其實是內心的情緒快要忍不住爆發了,這就是種當事者的『預知夢』。」 「另一種不是預知夢的夢,常見的是許多人長期夢到另一半外遇,大多時候都不是真的外遇,而是內在翻湧的不安全感,夢境只是幫你『演出來』;但如果夢境充滿外遇的暗示,卻沒有直接演出來,就要留意,這是潛意識察覺訊息的『預知夢』。」 李香盈分享另一個故事(經個案同意分享)。一對夫妻分手又復合好幾個月後,妻子連續好幾次夢到,看見老公往另一個方向走,想要追過去找他,但找不到門,或是樓梯不見了;妻子醒來只覺得很奇怪,跟老公明明好好的呀?怎麼會做這些奇怪的夢。 直到過了一個月,老公外遇女同事讓她當場抓包,她才驚覺:「我的潛意識跑得比較前面,我心裡深處知道他又變心了,他又在對我說謊,我只是不想面對。」 過世親人托夢有意義,每一次做夢都在療傷止痛 「還有一種經常來找我諮詢的夢,那便是『親人托夢』了。各種宗教幾乎都相信,夢是與親人連結的方式之一,因為我們與至親的感情連結,不會因為一方離世就中斷;而親人每次在夢中的變化,就是你哀傷歷程的變化。」 托夢是大家很喜歡討論,甚至將之戲劇化的題材,李香盈則以「悲傷五階段」(註)舉例,協助我們在沉睡中一起療癒。悲傷歷程沒有固定順序,也不見得會全部經歷。 否認 「悲傷歷程的第一階段是『否認』,所以經常聽到有人說,『為何我跟他比較好,卻是別人夢到他,我卻夢不到?』因為即使意識很希望夢見親人,但潛意識還無法面對;或是夢到了一如往常的生活相處,等到快清醒了,才發現到他已經過世了。」 憤怒 「面對親人離世,有些人會經歷憤怒的情緒。可能會夢到攻擊、戰爭、大規模武器等等,當然也有可能與親人有很嚴重心結,所以夢到與親人吵架、衝突。」 討價還價 「有時我們在夢中會想要改變結局,好迴避現實的遺憾。只是雖然夢中有改寫結局,但醒來都很悲傷。像是有一位個案夢到見到他爸爸最後一面,但現實中是沒見到的;而另一位則是夢到更早以前有帶媽媽去看醫生,讓媽媽可以提早接受治療......藉著夢境,想要改變現實的結局。」 憂鬱沮喪 「關於憂鬱,最常見到的是,夢到過世的親人回來了,可是他看起來卻很可憐,穿得破破爛爛的,其實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出去。」 不同宗教對此會有不同安慰的儀式,只要對當事者好,李香盈認為都可以嘗試,若能為親人做些事,當事者會比較心安;有時把心裡的話講出來,或是用寫信的,都是紓解情緒很好的方法。 接受 「如果開始接受的話,可能會夢到兩種比較典型象徵,一種是夢到親人來說『再見』,這時親人的狀況比較好了,可能恢復了健康, 回去觀世音菩薩旁邊等等;第二種是夢到自己打包行李去旅行,已經整理情緒、收拾心情,終於準備好可以再出發;在失戀、失婚者,也會看到這個歷程,感覺到心境的變化。」 李香盈說,「人的哀傷要慢慢走,我們只能陪伴。夢境是一個表徵,不代表全部。」 投入潛意識「解夢」,釋放內心深處的壓力與情緒 最後關於夢的迷思,李香盈還有好多想分享給大家,像是「夢裡曾經見過你?」,其實只是「似曾相識」的誤會;又或是很多人說「做很多夢會累」或是「做惡夢好累」,李香盈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她每天都做好幾個清晰的夢,可是卻不覺得累;因為真正會讓你感到疲累的,是心裡深處的壓力與情緒。 還有春夢?被追殺的夢?重複的夢?夢想成真的夢?...... 先來做夢吧!往後再一一分享給你。記得今晚無論你做了什麼夢,明早就把它記錄下來吧!每個夢都很有意義,因為每個夢都是你與自己在深度對話。 【註】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指出,人們會歷經這五種心情轉折: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沮喪、接受。原文:.「預知夢」是真的!夢到外遇、生病都有意義 李香盈:走入夢境,探索真實的自己延伸閱讀:.女人50歲燦爛如花,穿搭是次要,自信是首要!造型師4秘訣,輕鬆穿出美麗好身材.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他兒子兩年沒找工作、不談戀愛...一副要當「啃老族」的樣子!吳若權: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
2020-05-09 科別.皮膚
戴口罩狂冒痘要多洗臉? 皮膚科醫師給3建議
新冠肺炎持續發威,路上幾乎人人一「罩」,長時間配戴口罩,加上最近季節轉換,天氣炎熱,導致臉部痘痘滋生!你是否也因防疫戴口罩的關係,感到先前較為轉好的痘痘與膚況,在長時間戴口罩後變得困難控制?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明穎表示,長痘痘主要有四個原因,分別為表皮代謝異常、皮脂分泌旺盛、痤瘡桿菌感染及賀爾蒙的影響,現代人生活作息與飲食不正常本就容易引發痘痘,而最近正值季節轉換期,膚況更是不穩,再加上防疫期間長時間戴著口罩,口罩與肌膚表面產生摩擦造成表皮屏障受損,使表皮代謝異常的情況惡化;口罩下的悶熱也容易使皮脂的分泌更為旺盛,進而導致毛囊及皮脂腺阻塞,產生粉刺或是發炎性的痘痘,嚴重可引起次發性細菌感染。 由於痘痘問題對患者在自信及自我形象上有很大的影響,在合適的情況下,吳明穎指出,可考慮使用水楊酸痘痘貼保護痘痘並修飾患者外觀。痘痘貼類似人工皮,可吸附組織液幫助傷口癒合、隔絕外界髒污,以及口罩摩擦帶來的表皮傷害,但別忘記操作時要注意保持傷口及貼面的乾淨,避免次發性細菌感;另外,部分痘痘貼含有藥用成分如水楊酸,有助於角質的調理,因水楊酸成分的親脂性,容易停留在皮膚表層,可促進角質及表皮細胞代謝,因而改善毛孔粉刺,達到抗痘效果。 治療痘痘的方式有許多種,需依據每個人自身的情況對症下藥,從根本改善痘痘問題,維持健康的角質層及皮脂膜,及早控制別讓痘痘嚴重發炎。吳明穎說,痘痘肌患者的皮膚相對脆弱,過度清潔會讓表皮更受損,因此建議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洗面乳,洗臉的次數一天也以不超過兩次為佳。在粉刺與輕微紅腫的痘痘階段,保養品可選用較清爽且對皮膚負擔較少的凝膠或凝乳類產品,提供肌膚保濕也避開過多的油脂成份;另外,也可選擇含水楊酸的藥用成分,溫和抑制痘痘生成,但若有膿皰型或是囊腫型痘痘的產生,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產生嚴重色素沉澱及痘疤,萬萬不可輕忽。 要維持淨透好膚質,吳明穎建議,除了適度拿下口罩讓肌膚休息,平時也應注意臉部保養與清潔,選擇適合自己、成分有效不刺激的保養用品,溫和調理肌膚,避免肌膚額外負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自己擠痘痘,因痘痘發炎會帶來色素沉澱及永久痘疤的問題,除了外觀不易復原,後續治療更耗費心神。 而在購買添加水楊酸的含藥化妝品時則要多加留意,產品是否有符合衛生福利部規定,水楊酸濃度於2%以下,且標示警示用語;因水楊酸有刺激性且代謝角質,在使用後也要記得加強防曬,若出現明顯紅、腫、痛的情形,則需要暫停使用產品,並諮詢醫師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錯誤洗臉方式讓臉老更快! 你都用手還是毛巾? 比油炸物殺傷力更大! 吃這些食物都是長痘痘元兇?
-
2020-05-09 科別.皮膚
皮膚科醫師揭開「消粉刺3大地雷」 正確解法先看成分
氣溫冷熱交雜,加上許多人都戴口罩,讓臉上狂長痘痘與粉刺。有許多保養品就號稱可以「馬上消除粉刺」、「永久消滅粉刺」,看在皮膚科醫師的眼中覺得可笑,醫師就指出,粉刺不可能永遠消失,就像頭髮會持續增長,因為皮脂腺會持續增長,也不會有保養品能完全消除粉刺。面對粉刺問題,醫師強調要有正確觀念,使用「正確成分」的保養品。皮膚科醫師廖苑利就指出,粉刺形成原因來自於皮脂腺分泌,當臉上角質層代謝的速度,跟不上皮脂腺分泌的速度,就容易讓皮脂留在毛孔中,集中後就變成粉刺,還分為開放性與閉鎖性粉刺,開放性粉刺如同鼻子的黑頭,閉鎖型如臉上常有一個小白點,但卻擠不出來。許多人對抗粉刺,幾乎都踩過以下三大地雷:地雷一、用手或痘痘棒擠粉刺幾乎每個人都曾擠過粉刺,甚至用痘痘棒來擠,但擠粉刺乍看很有用,卻會為皮膚留下傷口,非常容易形成痘疤與傷痕,造成黑色素沈澱,看起來皮膚狀況更糟。地雷二、用保養品撕除粉刺市面上有許多如妙鼻貼等商品,可以清除鼻頭粉刺,用物理性方式清除鼻頭,同樣乍看有效,但這跟拿膠帶貼皮膚一樣,長期使用,鼻頭容易泛紅敏感。地雷三、粉刺髒污溶解面膜最近許多保養品都號稱能溶解粉刺與髒污,醫師表示這是噱頭,使用一般清潔產品也能清除髒汙,也能由內而外的打圓方式,讓粉刺代謝出來。該如何消除粉刺呢?廖苑利醫師指出,可以使用杜鵑花酸、A酸等外用酸類藥膏,加速角質層的代謝,如果比較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口服A酸。至於挑選保養品時,建議可以挑選具有水楊酸、果酸的酸類保養品,可以用來全臉代謝使用,但要注意,酸類保養品與藥膏,不能混合使用,會讓肌膚脫屑、刺痛,一定要分開使用。
-
2020-05-08 新聞.健康知識+
皮膚藥膏還在「一條通」擦嗎?小心愈擦愈癢
「一樣是奇癢難耐、紅腫、脫屑,我上次去看醫師說是足部溼疹,擦了藥就有改善,怎麼我將上次用剩的藥膏好心借給小王擦,他卻抱怨愈擦愈癢呢?」 皮膚的症狀有時看起來相當類似,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療的藥品也完全不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外用藥(如:藥膏、凝膠、洗劑等)雖屬相對安全,但外用藥亦是藥,多數藥品仍須經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下,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正確地使用,才能有效緩解不適並且用得安心。因「人」制宜 – 別人用好,您用也好?上述小王的症狀後來經醫師診斷為「足癬」(即俗稱的「香港腳」),治療的藥物為抗黴菌藥,與治療溼疹常用的類固醇截然不同!因為香港腳為黴菌感染,而類固醇不但無法殺死黴菌,還會抑制免疫反應,單獨用於患部,將使得感染情形加劇!即便是不同人患上同一皮膚病,由於個人體質、耐受程度、及患部嚴重情形不同,所使用的藥物也不一定相同,適合甲的藥,不見得適合用在乙的身上;適合成人的藥,更不一定適合用在孩童的身上。因「時」制宜 – 季節不同,治療策略也不同嗎?以最耳熟能詳的皮膚疾患「溼疹」而言,一年四季都是好發季節;但夏季溼疹常是由於天氣悶熱,汗水刺激皮膚造成;冬季溼疹則是因為天氣乾冷、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無法保持足量水分導致。針對不同季節,治療的策略與藥物也有所不同:夏季發作時,除了以藥膏緩解症狀,還必須保持皮膚透氣乾爽;而在冬季,立即擦藥的效果恐怕相當有限,首要之務是以乳液、凡士林加強肌膚保溼、減少使用鹼性肥皂與泡熱水澡的時間,使用的藥膏除了緩解症狀,通常也含有保溼成分,如尿素(urea)。因「地」制宜 – 擦身體的藥膏,可以擦臉嗎?人體的皮膚在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吸收與耐受藥物的程度也有所差異,因此醫師也會選用不同濃度或強度的藥品來治療,例如:臉部或接近黏膜的陰部皮膚較薄且敏感,所以與用於軀幹、四肢的藥物強度相較,則較為弱效;不同的部位也影響了所選用的藥物劑型:油膏(ointment)適用於乾燥或角質增厚處;軟膏(cream)適用於溼潤或流汗的部位;洗劑(lotion)及凝膠(gel)則適用於毛髮較濃密,或需要大面積的塗擦的地方,例如頭皮、背部。若皮膚已有傷口,為預防進一步感染,應使用的是抗生素,而非止癢、消炎常用的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製劑。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一般家庭可備有針對簡單外傷、蚊蟲叮咬的常備藥,而使用過後未見改善則應就醫尋求診治。外用藥的使用也應依照專業人員的指示,以正確的頻次、用法、用量使用,不應自行購買處方藥,更不應任意與人分享藥物,避免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甚至延誤治療,得不償失。常見皮膚外用藥品成分及作用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右膝化膿治療4個月復工 水果媽媽:最棒母親節禮物
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面對癲癇病人 用愛幫助他們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有生病的經驗,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生病對人的傷害是非常的大。記得高中時代,有一位同學,突然大叫一聲、隨即倒下來劇烈抽搐、尿失禁、接著陷入了昏迷,嚇壞大家;老師趕緊送她到醫院急診室,診斷的結果是罹患癲癇,她的人生從此處在灰暗的角落。發作頻繁 變得不愛說話剛剛開始的時候,發作次數很頻繁,一個月至少25~30次,甚至一天發作7次,不論何時何地、毫無預警地眼睛上吊、口吐白沫、僵直痙攣、甚至有時候會跌倒受傷,全身處於危險狀態,精神狀態愈來愈畏縮,把上學當成有壓力的事,也變得不願意開口說話,將自己封鎖在象牙塔,周圍的同學也跟她畫下了界限。了解怎麼做 適時伸援手這事件讓人感到非常的難過,如果那時候能夠有一些對癲癇的醫學常識,如果那時候能夠讓同學們明白癲癇是怎麼一回事?讓大家知道如何協助癲癇的朋友,身邊的人可以採取什麼措施? 就能夠勇敢挺身而出協助她,她也不至於心靈受到那麼嚴重的創傷,所以在此呼籲,面對癲癇病人時,我們要能夠適時伸出我們的援手,它並不是束手無策,了解我們能夠怎麼做?讓大家用愛來幫助他們。病患發作時 該如何保護當癲癇症發作時,首先將周圍危險尖銳物品移開,避免病人撞傷。可用衣物捲起墊在病人頭下,保護頭部在抽搐時不會撞擊受傷。鬆開衣領,在剛開始發作病人的牙關尚未緊閉前,可以用壓舌板包裹紗布或用手帕捲拉成長條形塞入口中;倘若牙關已經咬緊,不要硬撬塞東西。切記,不可將手指塞進病人口中,可能會被咬斷;也不要塞堅硬的筷子、鐵湯匙,否則不是筷子折斷刺傷口腔,就是造成牙齒斷裂。關懷癲癇者 將心比心癲癇就像把無形的利刃,無時無刻都在折磨著病患,社會大眾不應嫌棄他們,應當給予關愛,讓病友知道疾病無情,人有情,將心比心,民眾應當奉獻自己的愛心,即使微弱的關愛,對他們都是天大的關心,至少讓患者知道社會並沒有放棄他們,能夠堅強面對未來。我們需要關愛癲癇病患,給那些得病的人,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做他們堅強的後盾。關愛癲癇疾病,與患者共患難,創造和諧社會,打造有愛的世界。
-
2020-05-07 科別.骨科.復健
腳趾彎曲變形成爪狀趾 足踝外科醫教天天5分鐘做這幾個動作動一動
由於大眾媒體的宣導,人們都知道骨骼、關節會退化,骨骼的退化就是骨質疏鬆,而關節的退化就是退化性關節炎,其皆有相對的商品在販賣。肌腱退化由於沒商品可賣,所以這樣的觀念就沒人宣導。因此人們常常忽略肌腱也會退化,而肌腱退化也是造成爪狀趾的元兇之一。專精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分享,因為現代人行動都習慣穿鞋,根本沒有機會運動腳趾,尤其大腳趾以外的小趾,更是長期閒置,時間一久,肌腱自然退化失去平衡,也就容易產生爪狀趾。爪狀趾的疼痛大多來自於弓起來的腳趾,趾節摩擦到鞋子,或者弓起來的腳掌下壓力增加,這兩方面都可以藉由一些方法,如穿著特殊鞋墊或寬鬆一點的鞋子來減緩疼痛;至於美觀的考量,因為腳趾都包覆在鞋子之中,很多老一輩的人更是不在意。(見下圖) 截肢看起來或許是個簡單的選擇,尤其是對活動力低的老年人來說,但如果不是不得已,我們都不應該切除還有功能的肢體,且截除一趾可能造成另一腳趾的歪曲, 就像缺了一顆牙的牙齒排列一樣。爪狀趾的治療牽涉到內在肌、外在肌、關節等很多方面的平衡, 其實各方面的考量非常複雜。因為爪狀趾算是不同病因所引發的症候群之一,所以對於爪狀趾的治療,必須先探究它的原因,再針對病因來治療,結果才可能令患者滿意。大體上,爪狀趾的產生,可以分為退化、外傷與神經病變三大成因: 【爪狀趾成因一】肌腱退化,天天運動腳趾就可改善這類屬於小趾頭肌腱退化所造成的爪狀趾,如果長期沒有改善而有疼痛、穿鞋困難的問題,可利用一些肌腱轉位或鬆解手術來改善,但在手術之前,還是建議病人先做自我復健與腳趾運動,有空就多活動腳趾頭,把腳趾頭盡量往下抓、往下壓,或練習以腳趾頭抓取東西(見下圖),這樣可以減低足底壓力。 只要功能還未退化到僵直性攣縮,透過這樣的腳趾運動通常會改善很多,不一定要手術。但是切記,運動腳趾的活動必須持續!絕對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爪狀趾成因二】外傷造成爪狀趾,肌肉鬆解術簡單速效有些病人的腳遭受骨折等嚴重的外傷,在經過復位固定之後,傷口看似漸漸痊癒,但沒想到過了兩、三個月後卻出現爪狀趾,這是因為經過嚴重的外傷後,軟組織嚴重受損,出血充滿小腿的某個腔室造成缺氧,使肌肉萎縮而引發攣縮,造成爪狀趾現象(腔室症候群)。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進行肌肉鬆解術。 有些醫師可能缺乏足踝專科的訓練,看到爪狀趾就直接從趾頭部位來做放鬆術,這種做法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傷口很大,術後效果也不好。除了確認部位之外,針對攀縮的腔室做放鬆手術,也必須考慮病患是否還有因外傷所造成肌肉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必須再加上一些骨骼的縮短術或關節的整形術。 【爪狀趾成因三】神經病變造成爪狀趾,患者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神經病變」顧名思義,就是因為神經性疾病造成腳神經不協調所引發的現象,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糖尿病足(因為糖尿病會破壞運動神經)等,這類型的爪狀趾治療最為複雜,因為其成因背後所牽涉的範圍甚廣,爪狀趾現象只是整個系列問題中的一小部份。 在爪狀趾病徵外,可能還連帶關節的垂足攣縮、合併肌腱......等多重問題,除了需要更大範圍的肌腱轉位術、鬆解術之外,還必須考慮病人可能因為垂足攣縮,促使病人慣用前腳掌著地,如果硬把它矯正成一個正常平足的話,會使腳的長度縮短,也可能使某些肌腱的力量不足,影響到往後足踝的功能。 腳不只大拇趾,小趾也很重要在足踝分科中,踝關節、距下關節、跟骨......等後足器官,一旦受損所引發的痛苦,一般來說會高於前足器官,而且多會立即影響行動力,所以後足疾患受到的重視普遍高於前足,至於在前足中,大家目光的焦點也多集中於大拇趾,相對來說,其他趾頭所能分到的關愛眼神微乎其微。 但是,隨著生活品質與機能意識的抬頭,「小趾疾患」所造成的病徵也漸漸受到重視,台灣近年足踝醫學會討論的主題,也從以往的後足、大拇趾,轉變為「小趾疾患」,其中便包括了爪狀趾、蹠痛等症狀。我非常樂見這樣的轉變,因為以爪狀趾來說,雖然常常被放在治療的末端,不被人所重視,但其實當中有非常深的學問,如果醫師與病患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探究背後複雜的病因,就很難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節錄時報出版《自己的腳痛自己救》)
-
2020-05-05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怎麼吃 6招教你抗癌提升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部分癌友及家屬(照顧者)因擔心疫情而減少出門採買,或選擇可長期存放的加工食品,可能導致飲食不均衡的問題。為此,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癌友「飲食保健六招」,呼籲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應挑選優質的食材,正確的烹調,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有助於癌友降低治療的副作用,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才能增加治療效果與存活率。飲食保健六招第一招 衛生安全排第一烹煮前食材應清洗乾淨,並採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病毒才能真正被「洗掉」。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徹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疫。第二招 新鮮天然ㄟ尚好 上網買也很方便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治療後病人可能會噁心嘔吐、暈眩昏睡、味覺改變等,需攝取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建議用當季、新鮮現做的食材最優,以符合自己口味的方式烹調,適量煮食以當餐吃完最好,吃出食物的營養與美味。農委會於疫情期間推出「臺灣農產嘉年華-滿500送50」網路購物活動,建議癌友可透過網路購買最優質新鮮的國產農產品,有超過6,000項具有溯源、產銷履歷、有機或CAS認證的國產優質農產品可供癌友選購,官網連結:https://ppt.cc/fw9fEx。第三招 維持體重不下降治療期間的癌友,要注意維持體重不下降,若能維持BMI在18.5-24.0之間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就更好了。建議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注意體重變化,若有下降趨勢,尤其一週內下降了2%或一個月內下降5%,請必須儘速聯絡醫院的個管師或營養師,安排回診就醫。第四招 吃得夠且均衡多樣化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國民健康署提供「我的餐盤」圖像,依各類別之比例,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讓癌友容易落實每一餐,吃得夠,營養跟著來。若一餐吃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少量多餐,正餐中間增加一餐點心,達到一天的總攝取量為原則。如果因治療的副作用導致進食量過少,建議可詢問醫師或營養師,提供藥物或營養諮詢,幫助維持足量的攝取。第五招 多吃優質蛋白質癌症治療期間(如手術、化療、放療)及剛治療後的病人,宜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黃豆、毛豆及其製品、魚及海鮮類、各式蛋及肉類、乳品類及堅果類等都提供了豐富蛋白質及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幫助身體組織修護,提升免疫力。但要注意盡量避免加工類食物,且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第六招 適當補充營養素癌症治療期間可考慮適當補充維生素C、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及益生菌,維生素C有助於抵抗感染、傷口癒合;益生菌有助於促進消化和保持胃腸道健康,亦可預防因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所引起的腹瀉;頭頸癌等癌友若因放療或化放療引起嚴重的口腔黏膜炎,疼痛難耐致無法進食,則可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後補充左旋麩醯胺酸,需注意的是,一旦症狀改善即應停止服用。上述及各類健康食品的使用均應與臨床專科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後,有確實的科學證據才補充,否則影響健康又傷財,得不償失!。王英偉提醒,疫情期間,癌友毋須恐慌,維持冷靜安穩的情緒,遵循六招癌友飲食保健,就能成功打造自我營養力對抗病魔。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雙通道內視鏡手術治脊椎病 小傷口降低高齡者手術風險
85歲陳姓患者近半年右下肢非常的酸麻無力導致行動不便,女兒陪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聖祺門診就醫,安排神經學檢查發現右下肢多重神經根分佈的位置出現麻痛及無力的症狀,經核磁共振掃瞄顯示第二至第五腰椎有嚴重的脊椎神經管狹窄症及神經壓迫。患者年紀大,有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且服用抗凝血劑,傳統脊椎手術恐怕造成他身體的過度負擔及失血過多,醫師陳聖祺決定採取雙通道內視鏡進行第二至第五腰椎的減壓手術。成功完成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患者沒有感覺傷口特別疼痛,當天就可以坐起來進食,隔天下床行走也沒有太大的困難,術後第三天引流管拔除後因行動自如,出院返家休養。1個月後門診追蹤,患者復原良好且已出門散步走動,術前右下肢酸麻無力感完全改善,也沒發生因為腰椎手術而感到下背疼痛或無力情況。醫師陳聖祺表示,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比一般脊椎微創手術的傷口更小,處理單節脊椎問題僅需二個約1公分的傷口,多節脊椎問題則僅需多個1公分的傷口。相較於傳統脊椎手術需要切開肌肉,導致一些病人術後有慢性背痛的問題,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是由X光機精確定位後,器械穿越過肌肉群及軟組織直達病灶,而非廣泛性的切除,大大的降低對其之破壞而達到手術出血量少、疼痛及復原時間的降低。一般病人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甚至一至二成的病患術後因傷口沒有太大的疼痛而拒絕使用任何止痛劑。內視鏡脊椎手術由於影像可將其視野放大到數十倍,安全性也更優於一般傳統脊椎手術。脊椎患者多為高齡長者,這些病人因常伴隨多重內科疾病而增加了脊椎手術的風險,童綜合醫院由國外引進雙通道內視鏡脊椎手術後,提供了不適合傳統手術的病人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七旬婦換膝怕痛 醫師一招讓她術後當天就下床走
南投縣七旬宋姓婦人雙膝疼痛多年,近半年痠軟無力,無法久站,還出現喀喀聲,經診因退化性關節炎致膝蓋變形,膝關節軟骨也磨損殆盡,但她憂術後疼痛抗拒動刀,醫師因此以微創關節置換手術搭配雞尾酒療法,術後當日就能下床走路。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主要為關節過度使用、磨損、肥胖、外傷等因素, 初期症狀不明顯,但晚期可能會出現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等症狀,宋姓婦人就是出現上述狀況,因此求診就醫,並接受治療。而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多為藥物、針劑及手術治療,不少年長者擔憂術後疼痛,部分家屬不捨長輩動刀,也怕損及日後行動靈活度,因此抗拒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寧可忍痛拖延,反而因長期疼痛導致憂鬱、社交退縮,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國軍台中總醫院支援南投醫院骨科醫師陳建甫說,宋婦就是怕術後疼痛一再推遲手術,因痛到寸步難行,診出其膝蓋外觀變形,雙腿膝關節的軟骨均磨損殆盡,無法再忽視,經過討論以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加上雞尾酒療法,改善疼痛狀況。其中,雞尾酒止痛療法就是置換人工膝關節後,將調配好的雞尾酒止痛藥物注入關節周邊,達到止痛、消炎等效果,大幅降低疼痛感;並以股神經注射麻醉,達到預防和緩解術後疼痛,宋因此術後當日就能下床走路、復健,也縮短住院時間。院方表示,使用雞尾酒止痛療法可減輕患者術後疼痛,復原快能早點下床活動,縮短復健時程,更減少傷口腫痛、血液栓塞風險,並加速肌肉修復,因此建議患者面對退化性關節炎應與骨科醫師共同討論、評估全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治療方式。陳建甫也提醒,經專業醫療評估,醫師會針對不同的退化程度,給予個別適合的治療方式,而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最好的方法,除了平時應控制體重,別進行超過負荷的運動,並適當休息才能有效避免關節受傷。
-
2020-05-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露營野炊正夯! 不想食物中毒 5小秘訣要牢記
露營野炊風潮正夯!愈來愈多的人會利用假期,與三五好友相約出遊,在自然環境下野炊煮食,好不愜意,但是要把食材帶到營地煮成餐點,可能至少經過數小時,你知道該如何存放好食物或烹調,才能避免導致食品中毒嗎?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到,各種生肉、海鮮、奶類,以及切好的蔬果或熟食,都需要低溫保存,通常露營時可攜帶小冰箱、冰桶或保溫袋來存放食材,插電式的小冰箱最安全,可時刻保持低溫。如果只用一個隔熱袋或冰桶,就不建議攜帶生鮮類,最好再多放一些保冷劑讓食材保鮮。而冰桶或冰箱內的生食與熟食一定要分開存放,因為生食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蟲,若將熟食與生食共同存放,可能會遭受污染,最好把生食與熟食分別存放在密封盒中;若是袋裝,則一定要將袋口確實密封。若是容易出水的食材放底層,乾鬆的食材放在最上層,冰桶或冰箱應置放於陰涼處,並減少打開次數。此外,野炊的砧板、刀具也應區分生、熟食專用,避免交叉污染;所有食材皆應充分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至少須超過70℃,微生物才容易被消滅。最重要的一點,食物煮好之後應儘速吃完,若在室溫環境中放太久,容易增生細菌,造成嘔吐或腹瀉等食品中毒的症狀。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如下: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延伸閱讀: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在即!4種消毒產品 醫師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本文摘自446期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民眾也越來越恐慌,國內外各地開始出現物資搶購風潮,除了衛生紙及口罩以外,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等防疫物資,也是民眾瘋狂搶購的對象。可是儘管囤了那麼多防疫物資,民眾對於各類型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卻還是一知半解,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它們的真正效用呢? 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事先了解消毒用品的運作原理,能幫助我們正確使用,讓手邊的消毒用品發揮100%的功效。正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篇針對市面上常見的防疫物資做了一些重點整理。酒精(乙醇):濃度75%效果最佳◎消毒原理酒精即乙醇,是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液之一,除了穩定性高、揮發速度快之外,攜帶上也十分方便。許書華說明,一般病毒可依「是否有外套膜」概分為兩種,酒精能溶解病毒的外套膜,使其脫水及蛋白變性凝固而衰亡,而新型冠狀病毒即屬於有外套膜的病毒,對此,酒精便能發揮十分良好的功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濃度必須介於60%~80%之間,才能達到殺菌的功效,其中又以75%濃度的酒精效果最佳。若是市售的95%藥用酒精,反而會因為濃度太高,使細菌表層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讓酒精難以滲透到細菌內部,難以達到原本殺菌的目的。使用指南酒精可以用於環境消毒,也可以直接噴灑於皮膚上,使用時,要讓酒精停留至少15~30秒,任其自然揮發,切勿用衛生紙擦拭,以確保消毒效果。若自行購買95%藥用酒精來配製,可以95%酒精4杯、水1杯的比例進行混合,即可調製出有效殺菌濃度,惟需注意不要買成95%工業酒精。由於工業酒精含有甲醇,若稀釋用來消毒,反而會透過皮膚進入人體而引發中毒。乾洗手(乙醇、異丙醇):殺菌原理與酒精相同◎消毒原理乾洗手,顧名思義是一種不需用水的洗手方式,有些乾洗手劑會添加甘油、蘆薈凝膠、維生素E等保濕成分。但主要殺菌成分仍以乙醇、異丙醇為主,殺菌原理與酒精相同。使用指南挑選乾洗手劑時,若是以殺菌效果為優先考量,則酒精或異丙醇成分應達70%以上,才能有效消滅病菌。不過,異丙醇的毒性比乙醇高,眼、鼻、皮膚就會有較強的刺痛感,敏感性肌膚的人就不太適合使用,並且要注意保存方式,盡量放置在陰涼處,以防自燃的情況發生。 box挑選乾洗手產品,避免含三氯沙成分許書華補充說明,民眾在挑選乾洗手產品時,應注意盡量避免選擇含有「三氯沙(Triclosan)」成分的商品。三氯沙是一種抗菌劑,可以降低和減少微生物生長,多添加在清潔劑和化妝品中,但有部分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的話,可能會有腦部發育、學習障礙等問題。漂白水(次氯酸納):殺菌守備範圍較廣◎消毒原理一般的居家清潔中,最常使用含氯水溶液進行環境消毒,而漂白水即為次氯酸鈉,屬於鹼性溶液,擁有強力消毒性,其強氧化力可以破壞核蛋白質結構、抑制病菌的活性,而且殺菌守備範圍較廣,對細菌、病毒、結核菌皆能有殺菌效果。 使用指南漂白水理想的殺菌濃度約為500ppm,稀釋時,漂白水與水的調配比例為100比1。一般來說,門把、開關或是門口地面、桌面等地方,都是居家消毒需要注意的重點區域,可利用漂白水擦拭,來降低病菌感染的風險。許書華提醒,稀釋漂白水時應使用冷水,因為熱水會分解次氯酸納的成分,降低消毒效力。此外,漂白水的穩定性不如酒精,若配置好的漂白水在24小時內未能用完,應立即倒掉更換,確保殺菌效果。 次氯酸水:廣泛對抗多種病毒與細菌◎消毒原理次氯酸水與漂白水不同,大多是呈現弱酸性,屬於相對溫和的消毒液,不過兩者皆為含氯的消毒液,因此,在滅菌原理上大致相同,可以廣泛對抗多種病毒與細菌,是許多主婦的必備居家用品之一。 使用指南使用次氯酸水時,殺菌濃度以100~300ppm的濃度為佳,噴灑後至少停留5秒後再擦拭,才會有滅菌的效果。需要留意的是,次氯酸水儘管可以使用在食器與食材上,但是,消毒過後一定要用清水沖洗乾淨。兼顧安全性與殺菌效果,防疫也要雙重安心許書華說明,常見的消毒產品如上述所介紹的,主要分成包括酒精與含氯水溶液兩大類。而使用這些消毒產品時,應特別注意使用的時機、位置與保存方式,才能正確殺菌,同時兼顧使用化學藥劑的安全性。 酒精與乾洗手類型的消毒用品,使用起來方便、穩定性也較佳,但是,當雙手有髒污或傷口,沾到血液、體液時,其殺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頻繁使用酒精亦會破壞皮膚的角質層,使油脂流失、容易造成皮膚乾裂。 因此,許書華建議,民眾平時應優先選擇濕洗手或以濕紙巾擦拭乾淨,無法濕洗手時,再以酒精或乾洗手液輔助消毒。此外,酒精屬易燃物,應盡量遠離火源,避免大範圍、高濃度的噴灑,像是廚房等環境,若有一點火光,就可能造成爆炸,使用上要更為小心。 漂白水及次氯酸水等含氯消毒液,則僅限於環境消毒,不可直接使用於皮膚上,由於含氯消毒液具有的刺激性,可能導致膚、黏膜、呼吸道刺激,更甚者,還會有灼傷的危險。許書華為此特別強調,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戴塑膠手套,並以布類沾濕擦拭為主、不要直接噴灑,以免吸入造成呼吸道傷害。 「不當的保存,囤再多都是沒用的,因為效果會打折。」許書華提醒,消毒用品應置於不透光、陰涼的環境,避免日曬高溫空氣接觸,尤其含氯消毒液穩定性較差、不易保存,所以,還是呼籲民眾切勿囤積過多,需要時再購買即可。 勤洗手、戴口罩、關注官方訊息,3訣竅簡單防疫許書華表示,勤洗手、正確穿脫戴口罩,是消毒用品無法取代的重要防疫措施。除此之外,平日身上可以多配備分裝的小罐酒精或次氯酸水,以利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進出密閉的高風險區域時,隨時進行簡單的消毒作業。 目前台灣疫情還控制得宜,不需過度恐慌,基本工做好、配合政府政令宣導最重要!」許書華不斷強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的防疫消息皆公開透明,且隨時更新,內容也是經過專家彙整過的正確資訊,民眾可以多加關注,掌握防疫情報與知識,再搭配正確使用消毒產品,就能做到有效的防疫。延伸閱讀:武肺疫情好焦慮?5對策有效緩解 血型影響感染武肺風險? 研究員出面說話了  
-
2020-05-01 科別.消化系統
是痔瘡還是肛裂?大便有血恐是全身發炎警訊!醫師教你3點判別
「醫生!我大便出血、屁股好痛!會不會死掉啊?」還沒坐穩,他就緊張地對我說。 這位弟弟你浮誇了,我了解你看著馬桶裡整缸血的驚恐,但請先靜下來回想,出力排便的那一瞬間,你大出了什麼?一小段羊屎般的硬便?還是一陣擋不住衝力的腹瀉?其實,這可能只是很常見的肛管疾病──肛裂,也就是肛門有撕裂傷口。 通常,最常見的肛裂病人都是這樣敘述的:「大概一個多禮拜前大便時,坐馬桶一用力,就感覺一陣傷口撕裂痛,接著馬桶裡出現了一大灘血。」或是「我最近比較常拉肚子,前兩天腹瀉之後,突然覺得肛門又痛又癢,有時候還會痛上2、3個小時」。如何判別自己是不是肛裂?1.排便時突然而來的肛門撕裂痛與刺痛,有時會痛上幾小時,甚至幾天;癒合較慢、或者癒合期排便再度裂傷的病人,可能會痛上1、2個月。 2.跟隨在硬便或腹瀉後的肛門部灼熱感,有時伴隨著搔癢感。 3.排便時伴隨著傷口摩擦或拉扯的疼痛,之後發現鮮血或血塊流進馬桶裡、纏繞在糞便表面,或是在擦拭時,發現衛生紙沾染了血漬。 而最常引起肛裂問題的原因,則有: 1.先天肛門壓力就比較高:尤其常發生在年輕男性患者身上。雖然肛門壓力高或低,不影響整體健康,但若加上排便不穩定、不順暢,發生肛裂問題的機會就比較高。 2.便祕:常便祕的患者用力擠出硬便,造成肛門撕裂傷;或者雖沒有排便困難,但因糞便內缺乏纖維質,質地粗硬結實,而將肛門內皮反覆刮傷。 3.嚴重腹瀉時:衝力過大的稀水便拉扯肛門、造成深淺裂傷。 4.生產時:下骨盆腔劇烈撐大,連帶造成肛裂受傷。 5.自行灌腸:不當自行灌腸,或以異物刺激肛門。 6.肛交。 接受糞便的衝擊和摩擦,是肛門天生的使命,即使常受傷,也比身體其他部位恢復得快。所以並不會出現像前述大學生擔心有致命危險的狀況,大部分急性肛裂在醫師診治後,配合飲食調整、規則坐浴、口服軟便藥物和外用藥膏多管齊下的治療之下,於2天、2週或2個月內即可自行復原。無需手術,這樣治療幫助肛裂癒合一旦肛裂出血後,可能有幾週的時間,就算排便是正常、濕潤柔軟的,經過傷處時還是會引起不適。因此在復原期間,會叮嚀病人特別注意排便狀態。開立軟便劑使糞便比平時更加稀軟,減少對肛裂傷處的二次傷害;同時建議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以幫助腸胃穩定、降低對傷口造成衝擊的機率。 為了保護傷口,會使用注入型的痔瘡藥膏或痔瘡塞劑。這是因為肛裂的傷處多半在肛門內,塗抹外用藥膏很難擦到患處;而附有注入型塑膠管的痔瘡藥膏,或者將藥膏做成固態子彈形狀的痔瘡塞劑,才能有效置入患處、覆蓋肛裂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減少再次排便時糞便對肛裂處的衝撞。 此外,肛裂後因肛門內有傷口,會刺激周邊肛門括約肌緊縮,原本繃緊肌肉的動作是為了自我保護、減少糞便經過時直接衝擊的力道;但此時緊繃的括約肌也經常讓肛裂患者產生排便上的困難。採用溫水坐浴能舒緩括約肌、促進局部循環,幫助肛裂修復。一般坐浴的標準方法是:每天排便後和洗澡後,準備一盆比體溫高一點的熱水,坐入浸泡肛門15分鐘;或將下半身泡入浴缸15分鐘,每天2至3次,幾天後就能見到效果。 倘若肛裂疼痛或出血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便符合臨床定義的「慢性肛裂」。長期不癒合的慢性肛裂,通常代表肛門周邊有著比單純糞便擦傷更複雜的受傷原因。有時是反覆肛裂形成複雜的瘢痕組織、阻礙復原;有時是肛門內部有容易膨脹脫垂的痔瘡、造成黏膜表面張力不均,肛門內於是產生容易持續撕扯裂傷的弱點;有時是肛裂碰上患者免疫力較差,因而細菌入侵、形成慢性瘻管。凡以上原因皆需適時介入手術,同時治療合併出現的疤痕、痔瘡和瘻管。 另外,反覆不癒的慢性肛裂出血,還必須考慮幾項嚴重的疾病,例如腸道反覆發炎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編按:一種可能引起全身發炎的疾病)和大腸激躁症。除了單純的肛門疼痛及出血之外,這些疾病還可能伴隨腹痛、發燒、體重減輕和複雜性肛門瘻管等問題。所以,還是得及早找專業醫師診治,才不致延誤健康。 【幫助肛裂修復的溫水坐浴法】 方法一:每天排便後和洗澡後,準備一盆比體溫高一點的熱水,坐入浸泡肛門15分鐘。方法二:將下半身泡入浴缸中15分鐘,每天2~3次。延伸閱讀: 口腔癌開完刀變這樣子...看完這篇文章你還堅持死也要抽菸嗎?●書籍介紹痔瘡自救全書:痔瘡專家教你預防、診斷、自療、術後保養,搞定國民病一本就通!作者:鐘雲霓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0/01/03作者簡介/鍾雲霓現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外科住院醫師,渾然天成聯合診所痔瘡專任醫師。熱愛外科與手術的鍾醫師,喜歡無影燈下專注做著精巧縫合的每個時刻,十多年外科經驗讓她有「痔瘡達人」之稱。常受邀各大健康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兩點零》《57健康同學會》及訪談節目《SS小燕之夜》《媽媽好神》等,現為《醫師好辣》固定班底,更是台灣媒體提到痔瘡手術的第一諮詢醫師。
-
2020-05-01 科別.腦部.神經
婦患腦下垂體腫瘤 微創腦內視鏡手術不必開腦
一名60歲婦人最近為莫名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問題困擾,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腦下垂體腫瘤。因擔心術前需要剃光頭、留下長傷疤,婦人一度抗拒治療;所幸後來透過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治療,不僅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恢復快,頭皮也不會留下傷疤。婦人才接受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鄭宇凱表示,絕大多數腦下垂體腫瘤屬於良性,但可能使身體賀爾蒙失調,出現不正常分泌乳汁、月經週期不正常、肥胖、月亮臉、骨質疏鬆、性功能障礙、巨人症等。若腫瘤超過1公分,則會壓迫視神經,臨床上常見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頭痛等情形,婦人便符合上述症狀。他說,當一提到開腦手術,許多患者常誤以為需要剃光頭「打開頭骨」,還會在頭皮上留下很長的傷疤,且住院時間長。此外,術後可能因頭骨生長不佳,造成頭骨缺損及頭皮凹陷等,因此有些病患及家屬,往往因畏懼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因而延誤病情。但隨著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以往應用在其他器官檢查,或治療的內視鏡,也被運用在腦部手術當中,而內視鏡與傳統顯微鏡的差異,在於其管徑極細,一般不大於5毫米,處理腦深部病灶時,可將鏡頭直接伸到病灶前方一公分左右位置,相對更為精準。不過腦內視鏡產生的是2D影像,與傳統顯微鏡3D影像不同,故需要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執行手術。鄭宇凱指出,目前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最常運用於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腦下垂體位於頭顱底正中央,兩側視神經交會處下的構造,大小約1立方公分,若以傳統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需要小心避開10到20公分左右的腦部神經血管,才能到達病灶處。若改以內視鏡手術進行,則由鼻孔進入,內部鼻黏膜只需切開約2公分傷口,即可將內視鏡及手術器械放到理想位置,不僅視野寬廣、影像清晰、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恢復快,頭皮也不會留下傷疤。鄭宇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腦下垂體腫瘤相關症狀,千萬不可輕忽,仍應赴醫接受詳盡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