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健保大數據
共找到
283
筆 文章
-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打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如此重要?醫:容易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
【本文重點】胰島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一旦錯失治療時機,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高齡化社會獨居糖友多,需要社區資源協助。--by ChatGPT胰島素發明已經一百年,至今仍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指出,在診間觀察,仍有兩成患者應施打胰島素但抗拒接受治療的病人,有些糖友甚至需要長達五年的遊說期。病情控制不佳,會產生大小血管病變,導致洗腎、視網膜病變等重大傷害。胰島素是穩定控糖的關鍵,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分泌,在正常的情形下,進食後胰臟β細胞會加強分泌胰島素,讓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但當胰臟做工太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就會讓血糖控制不穩,漸漸的導致糖尿病。因此,當身體的胰島素不足時,就需額外給與,這就是糖尿病人為何要接受胰島素治療的重要原因。胰島素是身體的好朋友,也是必需之物,即使至今有很多口服降血糖藥上市,仍然沒有一種口服藥可以完全取代胰島素治療。陳榮福指出,100年前醫界開始萃取出胰島素,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後經基因工程的技術成為患者的必需藥物,是治療上的「神主牌」,這就是為何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最後仍得回頭使用胰島素的原因。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近年糖尿病治療有很多選擇,陳榮福觀察,早年醫學中心接受施打胰島素治療者可以達到三成,但近年不及兩成,在治療多元的情形下,糖友們的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比率雖然有稍微增加到三至四成左右,但比起歐美國家五成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狀況,仍有一段差距。臨床上醫師會評估患者,若已使用2-3種口服藥或合併使用腸泌素,血糖仍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在7.5%以上,就必需考慮接受胰島素治療。陳榮福在診間觀察發現,約有兩成的患者應該打胰島素但拒絕接受,原因是害怕打針及對胰島素錯誤的認知,將它貼上標籤,醫護平均得花兩年的時間說服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有些甚至花上五年的時間。一旦錯失治療時機,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錯失治療的時機,會增加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實際上,這會加速胰臟功能的惡化,讓正在使用的口服藥效果愈來愈差,接受再多口服藥都達不到控糖的標準。最糟糕的狀況是,糖尿病對大小血管的傷害,傷及腎臟、眼睛及心血管,洗腎、失明、中風、心臟病都是惡化後的併發症。民眾會不會接受胰島素,醫病間建立信任關心很重要,尤其衛教師的功能相對重要,陳榮福認為,患者沒有心理準備接受「打針」這件事,加上注射胰島素需要有技巧,家庭系統支持愈強,接受度愈高。另外,醫護團隊的衛教做得好,減少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障礙,注射胰島素的比率也會增加。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監控的疾病,產生的併發症擴及全身,兼顧方便及治療有效性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點,也因此混合劑型的治療是趨勢。而民眾現在應把血糖控制好,照顧好自己,將來才有可能享受更先進的治療。高齡化社會獨居糖友多 需社區資源協助台灣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已佔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以上,且獨居人口愈來愈多,由於糖尿病的治療需要家庭支持,在邁向高齡化社會時,問題開始浮現。陳榮福表示,65歲以上糖友已占28%,約有16萬到20萬人口,患者老化是趨勢,若家庭支持系統薄弱或獨居者,怎麼協助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會是很大的公衛問題。有些長照中心提供血糖監控,是否可以協助設立「駐點代打」,或社區藥局可以怎麼協助患者治療,這需要政府介入幫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多少要打胰島素?打針會讓腎壞掉?胰島素要打一輩子嗎?
【本文重點】糖尿病患者對於施打胰島素針劑多有排斥,但胰島素在血糖控制中扮演「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是維持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運動,也許能延緩胰島素注射時間且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規律回訪,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更能延緩病情惡化,避免併發症的出現。--by ChatGPT「我的病情有這麼嚴重嗎?不能只吃藥,一定要打針嗎?」絕大部分糖尿病患在被告知「必須考慮施打胰島素」時,態度幾乎一致,均相當抗拒,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秘書長陳敏玲表示,在糖尿病治療上,胰島素扮演三種角色,分別為「救援」、「強化」和「補充」角色,其中救援和強化的目的為「及早血糖控制好,避免日後難照顧」,可視為控制血糖的最佳選擇,糖友無須排斥,只要規律用藥、飲食控制、多多運動,仍有機會「停針」。胰島素是人體必需荷爾蒙,控制血糖的守門員。對於糖友排斥、畏懼施打胰島素針劑,陳敏玲整理出最常聽到的六大提問及迷思,首先為「自己病情真有這麼嚴重,需要打胰島素?」,再者「擔心這一打就是一輩子的事情」、「每天打針,想起來就痛。」、「打針比吃藥麻煩」、「現在打針,是不是過一段時間就必須洗腎?」、「打了之後,是否容易低血糖?」。胰島素為人體的一種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所分泌,負責掌管體內糖分儲存到肌肉或脂肪的主要管道,讓升高的血糖降回正常值,可以說是人體控制血糖的守門員,為正常存在的內分泌。在正常情況下,吃東西時,胰臟加強分泌胰島素,以帶動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在非進食情況下,則會維持基礎量分泌,陳敏玲說,「胰島素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荷爾蒙」,不用將它視為可怕的東西。糖友胰島素分泌量剩五、六成,隨老化遞減。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狀況都不好,平均分泌量僅剩健康時的五、六成,且隨年齡老化,分泌量逐年遞減2%至3%。陳敏玲表示,如血糖數值始終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9,高血糖情況嚴重,而體內的胰島素細胞所剩不多,口服藥物效果又不理想,就只能靠「外打」,以維持正常運作。儘管胰島素是人體原有的內分泌,在治療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絕大部分病友一聽到必須施打胰島素時,仍是面有難色,不少人先試用偏方,等到病情惡化之際,才不得不乖乖回到醫療院所打針。台灣糖友施打時間晚,器官長期「浸泡在糖水中」。據統計,歐美先進國家的糖尿病患者中,約四成透過胰島素施打,穩定病情,相較之下,台灣糖友對胰島素針劑的接受度明顯偏低。陳敏玲表示,與國外相較,台灣糖友平均接受胰島素針劑治療的時間延後了六至七年,在這段沒有扎針的期間中,看似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但全身多處器官彷彿浸泡在糖水中,血糖黏在血管中,導致其硬化,百病叢生。最常見的是,眼睛黃斑部病變,視力愈來愈差,而體內大小血管功能不佳,腎臟功能逐漸惡化,而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神經組織也會出現病變,最後就是導致全面性崩潰,只剩洗腎一途。針劑作用快速,讓胰臟獲得喘息,預防嚴重併發症。陳敏玲強調,對於血糖嚴重超標的第二型糖友來說,在醫師評估建議下,先使用胰島素,可讓胰臟獲得喘息,進而改善病情,更快讓血糖穩定。此外,針劑作用直接、快速,更能有效預防嚴重併發症。陳敏玲提醒,糖友務必規律回診,持續監控病情,每三個月監測一次糖化血色素,每年接受腎功能、視網膜病變與足部等併發症檢查,如發現大小血管病變,及時治療,延緩惡化。破解胰島素迷思Q:打了針就停不下來,腎臟也會因此壞掉?陳敏玲表示,不管使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就能維持更久的腎臟功能,並延緩高血糖傷害腎臟的速度,而打胰島素又是最能快速控制血糖的方法。Q:每天打針很痛,想到就害怕?許多糖友怕打針,陳敏玲說,胰島素空針針頭極細,施打時痛感相當低。且前國內已引進每日注射的長效型胰島素針劑,即使偶爾錯過施打時間,藥效可達42小時,除了減少打針頻率,讓血糖波動平緩,且低血糖風險極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從納健保給付後連續霸榜三年 花費最多金額的癌症用藥是它
【本文重點】台灣健保藥費逐年增加,去年申請費用達2,316億元,成長率達4.7%,主因是新藥、癌藥、罕藥占比提高。其中,癌症治療藥「泰格莎」三年來為健保財務重擔,卻成為肺腺癌突破生存期長、延長患者生命最為有效的藥物,但健保署為降低負擔,改為只給付已經造成腦轉移的患者。治療乳癌的「賀癌平」因推出生物相似藥,價格重打,去年給付費用下降到十大昂貴癌藥的第四名,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利克」則被譽為最值得投資的藥品,可以將慢性病轉化為穩定病。--by ChatGPT健保藥費逐年增加,去年申請費用已達到2,316億元,占整體健保費用的27.3%。近五年藥費成長率達4.7%,主要與新藥、癌藥、罕藥占率逐年提高有關,去年癌藥就多達392億元,占整體健保藥費的16.9%,其次是新藥占13.1%,罕藥3.4%。健保署依照給付金額,統計近五年十大癌藥排名,107年排名第一為治療乳癌的標靶藥物「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給付金額高達21億多元,單劑給付金額為4萬3,436元;108年則由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提到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基利克膜衣錠100毫克」為首位,總給付金額為15億多元,一顆給付價格為474元。109年至111年位居首位的都是治療肺腺癌的藥物「泰格莎膜衣錠80毫克」,健保總給付金額分別為18億多元、41億多元、31億多元,一顆給付價格為3,418元。單泰格莎一款藥物,去年給付的藥費就占整體健保藥費的1.3%。肺癌用藥-泰格莎109年納健保給付後,連續霸榜三年。「泰格莎問世後,只要講到肺癌,幾乎沒有人在談論其他藥。」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泰格莎適用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台灣約有55%的肺腺癌病患屬於該類型的基因突變。肺癌長年位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5萬人為新確診個案,早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張文震說,台灣肺腺癌患者多,又加上泰格莎單顆價格高,依照療程每天都需要吃一顆,泰格莎的基本療程就是19個月,一位符合使用泰格莎健保給付條件的患者,基本價就是195萬元。張文震表示,泰格莎問世之前,治療肺癌的藥物,無惡化存活期僅有3個月,意指服藥後只能控制病情3個月,3個月後肺癌仍舊復發,即使搭配化療或是其他的治療方法,肺癌整體的無惡化存活期都難以突破12個月。但泰格莎一問世,就讓無惡化存活期達到19個月,肺腺癌的患者終於有了治療轉機,坊間也俗稱泰格莎為「天使藥」。泰格莎納入健保給付,造福非常多的肺腺癌患者,但卻造成健保財務嚴重負擔。因此健保署初期給付泰格莎的條件,是以肺腺癌尚未造成腦轉移的患者為主,但依據最新臨床實證,給付條件緊急轉彎,改為肺腺癌已經造成腦轉移的患者,讓可給付的患者大幅下降,好降低健保財務負擔。張文震表示,健保署不該事事以錢為優先,應該考量民眾的生命價值,泰格莎有助於肺腺癌的患者延長生命,就不該如此限縮條件。他說,健保給付條件是在111年開始調整,因此111年與110年相比,從41億降到31億,如果再看今年的資料,泰格莎應該不會繼續守著十大昂貴癌藥「第一名」的寶座。乳癌用藥-賀癌平一劑要價4萬多元,因生物相似藥而退出前三名。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為一款乳癌標靶藥物,主要治療對象是乳癌HER2陽性的患者,患者若能早期使用,能降低30%的復發率。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講師級主治醫師彭夢婷表示,賀癌平的使用方式,平均施打時間為一年,依照患者的需求,有些人可能要施打二到三年,每三周需施打一次,每次要價4萬多元,一年約需施打18次,一年燒掉近70萬元。彭夢婷表示,台灣每年新的乳癌確診個案約有1.4萬人,其中25%屬於HER2陽性,如果保守估計每位患者都只施打一年,大約就花掉超過2億,還不包含賀癌平合併化療使用的患者。高單價且患者人數眾多,賀癌平卻在短短幾年內被踢出最燒錢十大癌藥的前三名,彭夢婷分析,原因與生產賀癌平的羅氏藥廠,為了對抗生物相似藥,推出賀癌平的另外一種劑型「賀癌平皮下注射劑」有關。彭夢婷解釋,生物相似藥就像是標靶藥物的學名藥,但生物相似藥與學名藥最大的不同,生物相似藥有做第三期臨床試驗,證明效果與原廠藥一致;目前台灣健保署也給付2到3款與賀癌平成分一致的生物相似藥,價格是賀癌平的7.5折左右,希望搶市占率。為此,羅氏藥廠才推出賀癌平皮下注射劑,價格與生物相似藥類似,但施打的時間僅3分鐘,不像原本的劑型得在醫院打滿30分鐘才能離開。而國人大多有原廠迷思,羅氏藥廠雖然自家產品互打,讓原本位居第一位的賀癌平凍晶注射劑,受到自家新劑型影響,使用率下降,但若將賀癌平兩種劑型給付費用加總,去年就拿到18億的給付金額。白血病用藥-基利克被譽為「最值得投資的藥品」,九成患者免於死亡。電影《我不是藥神》中,主角偷渡印度走私仿冒藥品,只為了救白血病友的真實故事,當中提到的昂貴藥品就是「基利克」。基利克是全球第一款標靶藥物,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高志平說,還沒有一款標靶藥物的研發,效果比基利克好,基利克是他認為健保署「最值得投資的藥品」。基利克主要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平時並無明顯症狀,生活都能與正常人一樣,但患者平均只能活四到五年,主要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高達九成會轉為急性白血病,即使尋求骨髓移植,仍然非常難治,當患者轉為急性白血病100%會死亡。基利克的問世,則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患者,變成真正的慢性病。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一般級主治醫師施宣任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不多,每年新診斷案例大約是200到300人,但基利克問世20年,讓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變成慢性病後,不斷累積患者,長期下來人數也相當可觀。基利克需每天服用,一天4顆,一天就需要花費2000元在藥費上。基利克原則上需服用一輩子,但國外已有文獻顯示,使用基利克超過五年,且其中有兩年的基因檢測完全沒問題,可以嘗試停藥,未來相信藥費有機會再降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健保大數據揭密:最常重複用藥是這些慢性病 與一原因有關
【本文重點】台灣重複用藥藥費逐年上升,健保署引進監管機制後,重複用藥藥費在108年來到史上最低,但近3年又有上升趨勢。分析顯示,疫情後就醫恢復正常及高齡化導致慢性病人數增加,是主要原因。降血糖及抗病毒藥物是最常重複用藥的類別。重複用藥監管不僅是減少藥物浪費,更能減少民眾用藥風險,需要醫師衛教病人。--by ChatGPT台灣就醫方便,看診曾被詬病如同在逛菜市場,只要花150元掛號費,藥就能隨意拿。102年重複用藥藥費創下史上新高,達22.73億元,健保署強制介入控管,導入雲端藥歷、核扣等機制,108年重複用藥藥費來到史上新低,為6.87億元,但近三年重複藥費卻又悄悄上升,去年回升到8.13億元。健保署分析,重複用藥監管機制擴大到全藥類口服藥品後,恰好遇上疫情,就醫量少,因此維持在低點。隨生活恢復正常,又加上高齡化同步進展,也導致在全面監控下,重複用藥的藥費出現成長。重複用藥藥費年年上升,健保署祭出控管機制。重複用藥等同增加藥物浪費,也增加民眾用藥的風險。健保署自102年引進雲端藥歷系統,希望醫師開立藥物時能協助核對藥品是否重複開立,原僅列管6大類的口服藥物,後續不斷擴增至12大類、60大類,再到108年10月擴大到70大類,即全藥類的口服藥品。據健保署統計顯示,102年尚未介入控管時,重複藥費高達22.73億元,並且估計每年以近1億元的金額增長。雲端藥歷引進第一年後,103年重複用藥的金額降至19.73億元,到了108年來到最低點。健保署醫審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108年第一季以及第四季,先擴大管控60大類口服藥物,後續一口氣直接採全藥類監測,每一季核扣一次,當年度就凸顯出效果。若以原預估沒有管控制度下,重複用藥藥費成長金額與實際管控下的金額比較,從103年到111年總計減少約125.9億元重複用藥的藥費。近三年略為上揚,與疫情過後及人口高齡化相關。不過,自109年起到111年,重複用藥藥費從108年最低點的6.87億元,一路來到7.3億元、7.88億元、8.13億元。張惠萍表示,該數據中並未屏除醫師因病人強烈的主訴需求,調整劑量期間而導致重複用藥的金額。若扣除必要重複用藥情形,108年重複用藥的藥費為1.69億元、人數為32.9萬人;109年為1.41億元、32萬人;110年1.49億元、33.2萬人;111年1.52億元、36.1萬人。張惠萍表示,藥費雖成長,但以111年的人數及金額與108年對比,重複用藥人數增加,但金額並未突破108年的數據。近三年人數微幅成長,分析與疫情後就醫人數恢復正常,以及高齡化導致慢性病人數增加有關,目前的數字反而是全面監控下「趨穩」的數據。分析111年重複用藥的年齡層,超過九成五是31歲以上患者,並集中在61歲到70歲區間,占24%,重複用藥的藥費就有3,703萬元。以藥費排行,降血糖藥物名列第一、抗病毒藥物第二。若以111年重複用藥金額排名重複類別,以降血糖的藥物最多,重複用藥的藥費高達1,398萬元,張惠萍表示,該類型的藥品支付價最高的是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腸泌素(GLP1),每支給付價格約為1,300多元。雖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會使用到GLP1,但台灣的糖友眾多,糖尿病也屬於需要規律服藥的慢性病,加上隨時會因應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因此重複用藥比率高。抗病毒藥物位居第二,重複用藥藥費約為1,326萬元,張惠萍說,國內B肝、HIV、C肝患者眾多,特別是B肝的藥物貝克樂藥價高,且需要長期服用,加上副作用嚴重,如頭痛、疲倦、腹瀉、消化不良等,常有患者會需停藥再使用,也增加重複用藥的機率。以人數排行,降血壓藥第一名,安眠鎮靜與抗焦慮藥物排第二。不過,如果以重複用藥的人數分析,降血壓藥反而位居第一位,重複用藥人數多達8.5萬人,其次為安眠鎮靜與抗焦慮藥物,有6.1萬人;降血糖藥物則落到第6位,為3.9萬人。張惠萍表示,三高藥物都屬於重複用藥的大宗,高血壓不只存在於高齡者,近年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是使用人數多,才會讓重複用藥比率增加。張惠萍表示,對於重複用藥控管的機制,除了過去雲端藥歷以及強化核檢不合理用藥核扣外,還需要醫師衛教病人,別堅持要多拿藥,多拿藥並不會比較安心,反而增加用藥風險,也可能因為忘記吃,浪費健保資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健保署公布近5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 分別由這2類藥物奪榜首
【本文重點】據健保署公布,今年健保總額已達8,364億元,其中醫療費用仍占最大宗支出,但癌症、罕藥、新藥類的支出近年不斷攀升,造成健保負擔。近五年給付金額前20名藥品裡面有三年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寶座,另外有兩年則被C肝藥物拿下。由於癌症病人逐年增加,每人平均藥費逐年提升,且以癌藥種類分析,標靶藥金額最高,且占比最多。此外,高齡化社會造成慢性病用藥量增加,該類藥物為單顆或單劑用量破千萬的多年累積,也是顯示台灣社會的問題。--by ChatGPT健保總額今年已來到8,364億,總額整體支出仍以醫療費用占最大宗,但近年藥費支出受新藥、癌藥、罕藥三大類藥物的費用逐年提高,特別是癌症患者逐年成長,光是癌症病人醫療費用在111年就花費1,334億元,其中標靶藥物占率最高。健保署公布近五年給付金額十大藥品,其中有三年都是由癌症標靶藥奪下第一名寶座,另二年則由C肝藥物拿下。統計近五年健保給付前20大藥品,107年給付第一名藥品為「賀癌平凍晶注射劑」,給付金額為21億多元。108年第一名為C肝用藥「夏奉寧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9億多元;109年也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給付金額為35億多元;110年以及111年都由肺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膜衣錠」拿下,給付金額分別為41億多元、31億多元。若以單一年度、單一藥品突破20億給付的品項計算,107年僅有一款藥物「賀癌平」突破20億大關;108年有二款藥物破門檻,都是C肝藥物,分別為「艾百樂膜衣錠」及「夏奉寧膜衣錠」;109年有二款,分別是C肝用藥「宜譜莎膜衣錠」及預防血栓藥物「保栓通」;110年有二款藥品「泰格莎」及「保栓通」達標;但111年則有三款藥品破20億,治療愛滋病的藥品「吉他韋」、「保栓通」,另外就是「泰格莎」。癌症患者年年增,癌藥成健保藥價最大負擔。如果以藥品給付單價分析,111年給付最高的藥品為治療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的藥物「法布瑞梅凍晶注射劑」,一劑給付金額為17萬5,190元,一年使用量不到1萬劑,因單價過高,讓該藥物於111年於給付金額排名中位居第六位。針對罕藥健保署設置專款使用。其餘單價高的藥品,不是生物製劑就是癌症標靶藥物,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欣普尼」以及「復邁注射劑」,單價分別為2萬1,934元、1萬元,連續五年,這兩款藥物都在前20大給付金額排行榜中;標靶藥物占比更多,賀癌平、泰格莎、癌思停、蕾莎瓦等,價格從863元到43,236元不等。標靶藥物占比最高,其次為化療藥、荷爾蒙藥。據健保署統計,癌症就醫人數從107年的72萬多人,增加到111年的83萬多人,每人平均藥費從107年的5.5萬元提升至111年的6.5萬元,醫療費用也從14.4萬元增加到15.9萬元。若以癌藥類型分析,標靶藥最高申報金額為241.8億元,占所有癌藥的61.7%;其次是化療藥,申報金額為85.0億元,占21.7%;再者為荷爾蒙藥物,申報金額40億元,占10.2%。健保署醫審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全球都有相似現象。近年藥廠的新藥多以開發癌藥為主,新藥有專利期保護,沒有競爭對手之下,價格通常是天價,當癌藥綁定新藥就成了最大挑戰。冠脂妥一年用量破1億顆,顯示高齡化慢性病問題。不過,從單顆或單劑藥品使用量來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藥物用量最多,凸顯高齡化社會的慢性病用藥,不僅會增加醫療費用的支出,藥價也會隨之成長。單價僅11.5元的降血脂用藥「冠脂妥」,近五年都位居給付金額排行前五名。用量從107年的8,400多萬顆,隔年就破1億顆,到了111年用量已超過1.3億顆。只要是單顆或單劑藥品破千萬用量的,不是降血脂藥,就是降血糖、降血壓藥。治療B肝藥物「貝樂克」也是千萬用量的用藥大戶。張惠萍表示,B肝患者不像C肝已有幾乎「根治」的藥物,貝樂克屬穩定控制B肝病毒量的藥物,需長期使用,但貝樂克支付價為102元,相對於三高用藥價格較高,人數多且單價高,則是入榜原因。111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
-
2023-04-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 健保署要做「癌篩」還得「追陽」
【本文重點】衛福部表示,健保財源年年虧損,即使已調高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因此最快今年七月將調整健保部分負擔,落實分級醫療和降低醫療浪費,同時強化癌症篩檢和追蹤陽性者治療,並找出早期癌症患者,精準使用標靶藥物,減少重複用藥比率。此外,推動家庭醫師制度協助解決慢性病患者重複就醫問題,並規畫補位健保,讓商業保險能彌補健保所無法涵蓋的部分。健保署強調,未來健保的收支預算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by ChatGPT高齡化社會到來,加上癌症患者年年增加,健保藥費支出不斷提高,面臨極大挑戰。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近五年健保給付20大藥品金額的排名變化,探討癌症用藥現況與重複用藥的問題。健保財源年年虧損,110年已調高健保保費,仍無法抵擋赤字,衛福部最快今年七月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期待落實分級醫療,也期待降低醫療浪費。健保署近年盤點健保總額支出,藥費支出不斷提高,其中癌症新藥之藥費成長有相當大貢獻度。新癌藥之需求,不能長期用砍價彌平缺口。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的藥品支出不可能長期著眼於「砍價」,高齡化將增加慢性病患人數,同時也會增加癌症罹患率,癌藥又綁定高價新藥問題,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把藥物給付花費在刀口上,將是健保署未來的重點方向。「健保設立的目的是幫助國人獲得健康、延長壽命。」石崇良表示,全球藥價高漲,現代的醫療環境已和過去不一樣,醫療及藥費隨著新藥科技的發展,只會愈來愈貴。長期以來,健保以砍藥價、節省支出求最大利益當做目標,未來健保的收入與支出都會加入「預防」以及「精準」的兩大概念。全球癌症人口眾多,癌症用藥是各國新藥研發的重頭戲,具有療效的藥品,都是價格最為昂貴的產品。石崇良說,癌藥的價格不是只有今年高,未來可預期每一年都會上漲,每年政府編列千億預算,就算提高到上兆都可能沒辦法收載所有藥物,「癌藥之需求怎麼補也補不完。」篩出早期癌,用藥少、效果好,基因檢測助精準用藥。既然現在最昂貴的藥品為癌藥,在提供給付之下,有沒有可能達到最少成本的給付金額?石崇良認為「有」,愈早期發現的癌症,用藥量少、效果最好,等到第三期、第四期才治療,不但藥費負擔大,也可能需要長時間使用。因此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出早期癌症的患者,或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健保署也與國健署合作,不僅要做「癌篩」,還得「追陽(癌症確診者)」,用政府的力量幫助患者治療。石崇良說,新冠疫情證實NPI措施(即勤洗手、戴口罩等),避免染疫,才是守下台灣疫情的關鍵,同理,「強化健康生活」得加強火力去做。如何精準使用標靶藥物,也是未來重點。標靶藥物占所有癌藥花費的最大宗,用藥涉及基因檢測,如果已明確知道標靶藥物針對某一種基因突變,有最好的治療效果,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標靶的費用,就能納入健保給付,其餘則不在此限。加速推動家庭醫師制,避免增加重複用藥比率。少子化加上高齡化,未來的健保會呈現:支付健保費的人口愈來愈少,使用健保的人愈來愈多。石崇良說,台灣健保為單一保險人制,保險的範疇已明顯愈來愈受限,未來也將由政府主導,以「商保」(即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將健保沒辦法顧及的部分,列出補位健保的商保保單,特別是要打破商保對高齡者、疾病的投保限制,讓60歲以上使用醫療最大宗的族群,能真正用到補位健保的商保。高齡化帶動慢性病患者人數,石崇良說,每年慢性病就醫次數高得嚇人,一個人不只有一種慢性病,高血壓看A醫師拿一次藥、高血脂看B醫師也拿一次藥,不只健保醫療費用增加,重複用藥機率也增加。針對該問題最好的解方,就是所有慢性病都只看一位醫師就好,即推動慢性病家庭醫師制度,但目前僅有400萬名多重慢性病的患者有家庭醫師,未來目標希望能讓600萬名患者擁有自己的家庭醫師。強化民眾觀念/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 原廠藥和學名藥一樣好健保署盤點近五年健保給付金額前20大藥品,全數都是原廠藥。石崇良表示,近年台灣缺藥其實不是真的沒藥,而是缺原廠藥,從藥品排名可窺見一二。醫師以及患者對原廠藥相對信任,也讓使用率高於學名藥。已經過專利期的原廠藥,現在都已採三同原則:同成分、同劑型、同價格,加上學名藥廠都符合最高規格的PIC/S GMP,品質與原廠藥一樣好,也希望可以改變民眾觀念。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110年痛風門診就醫10大院所
110年痛風門診就醫10大院所資料來源╱健保署●痛風採主診斷ICD-10-CM前三碼為:M10、M1A。●人數以各層級診斷痛風歸戶總人數。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痛風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台灣痛風患者 平均42歲就會發作根據健保大數據,110年民眾因痛風至醫學中心就醫,林口長庚以4,527人居首。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表示,林口長庚是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治療人數最高,是可以被預期的。過往痛風發作年齡被認為在50歲後,根據林口長庚數據統計,台灣痛風患者平均42歲就會發作,40歲以前發作者,占整體到林口長庚就醫半數,30歲前發作占四分之一。國外40歲前發作約53%,一樣愈來愈高,不過日本40歲前痛風發作的比率僅18%。余光輝表示,痛風從發作到產生結石,通常需要10到20年,若患者產生疼痛不適的年紀在40歲,可能從30歲左右,尿酸就已經過高而不自知。痛風治療以藥物為主,效果非常好,正常服用一到二年,痛風的不適都能消除。痛風治療以風濕免疫科為主,當關節處感到不適、懷疑是痛風時,都會抽血確認尿酸,同時進行超音波檢測,確認體內從腎臟到脊椎是否有結石。他說,台灣有至少30多名案例,是因為痛風結石位置在脊椎,等到下肢不明原因癱瘓,才發現是痛風導致。他呼籲想要避免痛風,應維持正常體重,蛋白質攝取不過量,每公斤體重不超過一公克,平時也建議不要過度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鮮、肉汁等。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痛風得終生控制飲食 無復發可慢慢減藥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0年痛風就醫人數2,857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蔡明翰表示,北市聯醫位處人口密集處且交通便利,加上都會民眾醫學知識豐富,易察覺身體異樣而就醫,就診數相對多。他說,痛風發作與否,主要歸咎於遺傳體質,因為身體對於高普林食物的代謝能力、排尿酸能力不佳所致。另與現代人吃太好、運動量普遍不足有關。蔡明翰指出,病患以30至40歲男性居多,與工作常需應酬喝酒有關。但近來年齡層下降至20多歲,吃太好、動太少、水喝太少都是可能原因,運動後未及時補充足量水分,就可能導致痛風發作。他說,人在睡覺時,四肢較冰冷、血液循環不足,加上尿酸在溫度低時容易結晶,使得民眾痛風位置多在腳部,有人一發作就痛到不能走路,光吃藥無法止痛,這時只能半夜掛急診打針。蔡明翰表示,治療痛風藥物分兩種,急性如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等,再來是長期控制尿酸的藥。一旦確診痛風,就得終生控制飲食,自律者若無復發、尿酸值未升高,可以慢慢減藥,甚至不需要一輩子吃藥,維持現有生活型態就好。地區醫院No.2台北郵政醫院/尿酸代謝異常是關鍵 服藥效果好 勿信偏方許多人一聽到痛風,就聯想到酒、海鮮、火鍋等高普林食物,但郵政醫院內科專科醫師陳啟源認為,食物只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之一,尿酸代謝異常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健保統計,郵政醫院於110年收治1,654名痛風患者,位居地區醫院第二名,這些患者幾乎都是衝著陳啟源的名氣前來掛診,他正是台灣痛風之父陳清朗博士的親姪,目前擔任中華民國痛風之友協會顧問醫師。陳啟源表示,許多人以為痛風與高普林食物有關,但研究證實,食物因素僅占痛風發病的十分之一,主要原因為尿酸代謝異常,與基因遺傳有關。門診常見痛風家族,成員來自三代,阿公、叔叔、爸爸,以及自家兄弟等。痛風患者該掛哪一科?陳啟源指出,因為骨關節疼痛紅腫,有些病友掛骨科,有些因尿酸偏高而看了腎臟科,另有病友掛免疫風濕科。為此,郵政醫院成立「痛風門診」,除正確診治用藥,另一併治療三高等慢性疾病,提供全方位照護。陳啟源說,網路充斥著治療痛風的偏方,讓許多病友白花錢、走了冤枉路,事實上,患者只要接受正規治療,規律用藥,無須自費,只要六個月,就可獲得改善。基層診所No.1台北陳峙仰診所/不痛就不控制尿酸 高尿酸血症恐傷害腎臟據健保資料110年統計,陳峙仰診所痛風治療人數2,157人,位居基層診所第一。陳峙仰診所院長陳峙仰從醫迄今逾30年,治療超過7萬名痛風病患,醫術經口耳相傳,病人大多來自外縣市,目前也在宏恩綜合醫院服務。陳峙仰指出,痛風病人多數是有痛才求醫,不痛就不吃藥或沒回診。他呼籲民眾不要以為不痛就不需要控制尿酸,高尿酸血症也可能傷害腎臟。九成五痛風病人是遺傳所致,無法斷根,不靠吃藥難以減緩病症;其次是中廣型肥胖者,多吃少動,體內尿酸易高,痛風機率隨之增加,當中七成病人有腎臟不佳等合併症。他說,民眾第一次痛風發作,多就近在診所或藥局處理,他診間患者多為較嚴重的複雜個案,如痛風控制不佳產生痛風石,或有腎臟結石等合併症。腎結石無法靠飲食控制,初步以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或結石較大,會透過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的雙向合作,將病人轉診至宏恩醫院進階檢查、進行震波碎石手術等治療,以獲得完善痛風醫療照護。診所近年引進AI管理系統,將患者服藥狀況、抽血檢驗數據等資料,以電腦建檔並綜合管理追蹤。大數據資料發現,痛風患者已從早年的50至60歲才開始發作,下降至30歲,甚至20多歲。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急性痛風發作如何緩解?詳解痛風4大階段及急、慢性治療方式
痛風是因體內過多的尿酸而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因為痛的時候來去如風而得名。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因痛風就醫的人數有97萬9,803,就醫率約每十萬人4,191.61人。南島語系族群痛風率高,原住民100人中就有20人。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任級醫師陳堃宏表示,痛風主要是因普林代謝不佳、造成尿酸增高造成,隨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痛風發病的人口愈來愈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根據研究,南島語系族群的痛風發生率高,台灣的原住民族群100人中約有20人罹患此病,因此痛風在台灣是常見的疾病。痛風四個階段,從無症狀到結成痛風石、關節變形。陳堃宏表示,正常人血中的尿酸值約為7.0mg/dL。痛風主要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此時尿酸值可能高達7以上,但沒有任何症狀。隨著個案狀況不同,可能會突然急性發作,進入第二階段的「急性痛風期」,尿酸結晶在關節造成關節炎,病人因疼痛就醫。通常給予止痛劑後,有些病患一周後症狀減緩、不再疼痛,有可能幾年內都不會發生疼痛而未治療,但血中尿酸仍高,屬於第三階段的「間歇期痛風」。第四階段則是「痛風石型痛風」,此時可能已導致關節變形,甚至功能受到影響、妨礙日常生活。視病人狀況,先以飲食控制,如尿酸仍不可逆就得服藥。陳堃宏表示,在治療上會視病患處於何種階段,給予不同治療。例如處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時,會先評估是否因利尿劑或結核病藥物造成血中尿酸過高,改用替代藥物就可改善。若病患無特別的藥物使用且有三高等,也會先以非藥物方式介入,試圖以飲食控制改善,如仍不可逆,才會走向藥物控制。急性痛風期最要緊是先止痛,而非降尿酸。陳堃宏表示,過去以高劑量秋水仙素為主要治療藥物,但拉肚子等副作用過於強烈,因此現在會以消炎止痛藥,如NSAIDs或是類固醇為第一線藥物,並搭配低劑量秋水仙素治療。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56萬4,018人使用秋水仙素。》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急性期後觀察一至二個月,看病人尿酸是否自行下降,若降至正常值就先不用藥;但如果一再復發,或是尿酸仍偏高,「就認了、來吃藥吧!」痛風該如何治療?1.痛風不能根治,但適當的藥物及飲食控制可以防止痛風的復發。目前以藥物、飲食控制為主。藥物治療包括:(1)秋水仙素:急性期可使用,但要注意可能出現包括腸胃不適等副作用。(2)消炎止痛藥:急性期使用。(3)類固醇:急性發作時,當以上藥物無效或有禁忌症時 則考慮使用。(4)降尿酸藥物:長期控制血液尿酸值適用。2. 多飲開水(每天最少兩公升)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3. 如患急性痛風,藥物能有效地減低關節的痛楚。若痛風經常發作,則需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以減少復發的機會。4. 避免使用阿司匹靈類、利尿劑藥物,以免妨礙尿酸排出。》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促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兩類藥物依患者年齡層評估使用。李信興表示,降尿酸藥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BENZBROMARONE,110年約44萬9,970人使用;但如果病患有腎結石的問題,使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反而容易形成結晶,不適合這類藥物。》看更多本補麻隆相關資訊另一類為「抑制尿酸」藥物,如ALLOPURINOL,110年有8萬1,807人使用;但此類藥物容易引發嚴重皮膚過敏,包括史帝芬強森氏症候群,導致全身皮膚長水泡、潰爛等。》看更多異嘌呤醇相關資訊李信興說,現在也有新型的抑制尿酸藥物,如febuxostat,副作用較低,但健保給付上有設限,須先使用過促進尿酸排泄藥物後治療反應不佳,才可開立,110年約27萬3,047人使用。》看更多非布司他相關資訊陳堃宏表示,若就診病患太年輕,通常會推測是因為尿酸製造太多,排泄在尿中的尿酸也會太高,因此通常會以抑制尿酸藥物為主;若就診為中年病患,臨床上以尿酸排泄不足為主,則會優先使用促進排泄藥物。但通常會觀察一、兩周後的效果,是否達到尿酸目標值4至6,再決定是否更換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好,手術患者愈來愈少。除了藥物治療,有些病患仍會走到手術的地步;110年因痛風進行手術者約1,093人。不過李信興表示,現在藥物效果較過去好很多,副作用也較小,一天只需半顆至一顆就能將尿酸控制良好,因此需要手術切除痛風石的病患已愈來愈少。如果真的需要開刀,通常是「不乖的病人」,畢竟若藥物控制良好,尿酸值降到4或5,經過二至五年,痛風石就會慢慢縮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該看哪科?健保大數據揭最常就醫科別排行及痛風用藥類型
根據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痛風人數從108年至110年,逐年呈現成長趨勢,但與痛風相關的共病,還包括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若單看主診斷為痛風的患者,108至110年分別為36萬1,396人、35萬6,130人、35萬878人,則稍稍呈現下降趨勢。就醫排行:家醫科、內科、骨科、風濕免疫科、外科。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痛風患者選擇的就醫科別包括家醫科、內科、骨科、風濕免疫科及外科,其中選擇家醫科就診占最大宗。根據110年就醫主診斷痛風人數,家醫科有11.5萬人,其次為內科9.1萬人、骨科5.4萬人、風濕免疫科3.4萬人及外科1.8萬人。統計110年痛風門診就醫人數,基層診所24.7萬人最多,其次為地區醫院5.7萬人、區域醫院4.5萬人、醫學中心2.3萬人。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嘉娟表示,基層診所以家醫科、一般內科較多,民眾多有正確就醫觀念,習慣小病先到診所就醫,痛風患者若症狀與過往差不多,也會選擇到診所或找自己的家庭醫師回診。壯陽藥、血壓藥等也可能間接導致痛風發作。110年痛風就醫人數中,男性患者有73.9萬人,占總就醫人數75%以上,相較女性患者24萬,男性罹患痛風的人數是女性3倍。進一步觀察年齡區間,男性痛風患者最多落在60至69歲之間,共有17.5萬人,其次是50至59歲15.9萬人;女性痛風患者最多落在60至69歲區間,共6.6萬人,與男性不同是,更高齡的70至79歲女性有5.6萬人罹患痛風,排名第二。除遺傳、飲食習慣引發痛風,藥物也可能影響。謝嘉娟說,有民眾因性功能障礙,想靠壯陽藥重振雄風,但時常服藥後痛風就發作,原因是部分藥物如血壓藥等,內容含有利尿劑,服用利尿劑容易因脫水造成尿酸高,間接導致痛風。哪些人容易痛風?.男性.肥胖.40歲以上.停經婦女.代謝異常.有痛風家族史.酗酒.腎功能不全.高血壓.進食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接觸環境中的鉛.接受過器官移植》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急性發作用藥「秋水仙素」超過總用藥人數一半。痛風治療多以藥物為主,並區分急性發作及降尿酸兩大類。以108年痛風用藥申報人數,用於痛風急性發作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共57.6萬人,占比超過總用藥人數99.6萬的一半,分析當年度1至12月份使用秋水仙素劑量,每個月皆有12至14萬人使用,最高落在7月份、共有15.3萬人。另外以痛風就醫門診人數推估,痛風患者平均3至4個月回診一次。》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謝嘉娟表示,針對痛風發作患者,多會開立降尿酸藥物,以及抗發炎、止痛藥物等,此外也會檢驗腎功能、抽血確認血中尿酸值高低,釐清高尿酸原因。部分民眾體質特殊,雖然有高尿酸值,但痛風沒有發作過,儘管如此仍建議給予降尿酸藥物,男性尿酸值不要超過7.0mg/dL、女性不超過6.0mg/dL,避免未來有10%機率發展成痛風,或造成心血管傷害。痛風石切除手術者不多,影響生活、關節變形才須做。部分痛風患者長期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處形成「痛風石」,需透過手術切除。健保署統計,110年痛風石切除手術人數,醫學中心共254人、區域醫院472人、地區醫院335人、基層診所41人,歸戶加總僅1,093名患者接受手術,但觀察手術共1,793人次,平均每人執行痛風石手術為1.6次,光是一次手術恐難一勞永逸。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王證琪表示,台灣需要做痛風石手術患者為極少數,大多為原住民朋友,因其特殊基因問題造成痛風石產生,大多長在腳踝,影響步態、無法正常行走,多半只能穿拖鞋。謝嘉娟說,痛風石可能長在手部關節處,原住民也幽默稱是「鑽石男」,大多民眾不會選擇開刀,但若影響生活,甚至可能造成關節變形,才會預防性切除。王證琪表示,因痛風石堆積是全身性影響,不會只有單一部位,手術時無法一次切除,嚴重者的確可能需要二次手術。不過手術也有一定風險,因開刀後將痛風石挖除,若皮膚癒合狀況不佳,恐造成其他感染症,建議民眾不要讓病況惡化到痛風石產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少吃海鮮能預防痛風嗎?醫曝殘酷事實:僅靠飲食控制改善不大
坊間常看到火鍋店大賣「痛風鍋」,以內含滿滿的大份量海鮮來打響名號。但少吃海鮮真的就能預防痛風嗎?醫師表示,僅靠飲食控制對痛風的改善作用不大,僅能作為輔助治療,最好的方式還是定期吃藥,並多喝水。尿酸結晶不只出現在關節,也會沉澱在皮膚下或腎臟。高醫大免疫風濕科顧問教授蔡文展表示,當尿酸過多,就像水中太多鹽巴無法溶解結晶,形成痛風石。通常尿酸值超過7.0mg/dL就容易形成結晶,若沉積在關節腔內,就容易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但痛風石不一定沉積在關節,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任級醫師陳堃宏表示,第一次發作常發生在下肢關節,如大腳趾、腳踝、腳背,之後可能會慢慢擴散到其他部位,如皮膚、腎臟,且不一定出現急性疼痛。他表示,有些結晶會出現在皮下,因此病患會發現手肘後有軟軟的突起,除非卡住關節才會造成疼痛;有些結晶則在皮膚沉澱,出現白白黃黃的突起,往往是因親友注意到「樣子奇怪」才發現。患者類型:先天尿酸代謝異常單靠飲食控制,效果微乎其微,需服用藥物。如果尿酸值過高,但未曾痛風發作,該如何預防?陳堃宏表示,日本的治療傾向是,一旦尿酸值高達9.0mg/dL,即使沒有痛風發作或結晶,就會開始用藥;台灣則偏向美國式的治療方針,有症狀、急性發作時才治療。不過,蔡文展說,現在台灣也開始針對尿酸值高達10.0 mg/dL的無症狀患者,給予促進排泄尿酸的藥物,如Narcaricin治療,否則單靠飲食控制,「CP值不大。」》看更多本補麻隆相關資訊陳堃宏說,尿酸主要是普林代謝出問題,三分之二來自體內代謝、身體DNA的裂解,從食物攝取而來的普林在人體微乎其微,僅有三分之一。因此若受遺傳、體質影響,天生尿酸產量就比較多的人,「就算不吃不喝、只喝白開水,尿酸值仍可能高達8.0mg/dL以上。」靠著嚴格的飲食控制,僅能下降尿酸值約1左右,影響甚微。因此這類尿酸高者,以藥物控制更為有效。患者類型:後天飲食失控造成中年發福、愛吃高熱量食物,可先由飲食控制降低尿酸。不過有些病患是中年後發胖,愛吃高熱量食物,主要是因後天因素造成尿酸過高,陳堃宏表示,這些人如果尚未發作,就會積極鼓勵他們控制飲食,或有機會扭轉、讓尿酸降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痛風好發族群為男性、有家族史或是愛吃海鮮和喝酒者,因此這些族群可以透過健康檢查檢驗尿酸,如果尿酸值較高,但不符合吃藥資格,也可先多喝水,促進尿酸排泄。痛風該如何預防?痛風的飲食原則包括:.維持理想體重:BMI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正常範圍為18.5≦BMI<24。.若體重超過理想值 10%時,應慢慢減輕,每月以減重 1-2 公斤為宜,但不宜於急性發病期減重。.避免攝食高普林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皮、海鮮類(尤其是蛤蜊、牡蠣、吻仔魚)。.適度攝食乾豆、種子、堅果:目前是否應避免攝食此類食物仍有爭議,因此類食品平時是以乾燥型態出現,故每 100 公克所含普林並不低,約為 50~150 毫克之間,由於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定量食用並與肉類替換,應無需顧慮其普林含量,但並不建議取代榖類當作主食以免過度攝食。.適量蛋白質,避免暴飲暴食。.少油:多用蒸、煮、滷、涼拌的烹調方式。.多喝水,有益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避免飲酒:酒在體內代謝產生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間接促使痛風發作。》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到底能不能吃?豆類影響不大 酒精不碰為妙痛風若已發作過,是否也需靠嚴格飲食控制?李信興表示,如果藥物控制良好,尿酸值都在5.0mg/dL以下,食物選擇不需要太過嚴格控制,只要不暴飲暴食,或是忽然大量攝取蛋白質即可。不過黃豆被列為中普林食物,因此有許多病患或健身者對豆漿是「想吃卻又害怕」。李信興表示,根據研究,植物性蛋白質對痛風的影響沒有動物性蛋白質來得大,且豆類製品對痛風影響較少。「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也指出,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其飲食狀況和痛風發生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食用包括黃豆等豆類、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發生的風險。因此病患對豆漿、豆腐類製品不需要「避之惟恐不及」。倒是酒精會造成尿酸升高及痛風發作,因此痛風患者需減少酒精攝取,尤其啤酒更是少喝為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痛風愛找中老年男患者 用這藥代表尿酸未控制好
「風吹過就痛!」痛風是一種關節發炎疾病,雖不會致命,但發作彷彿要人命,嚴重還可能喪失活動能力。痛風好發於中年以上、男性族群,隨著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更是民眾不可輕忽的慢性疾病。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剖析民眾痛風就醫情況,帶您了解痛風發生原因、如何提前預防,避免疾病上身。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為痛風的人數,108年有95萬394人,109年為96萬2,643人,110年上升到97萬9,803人。進一步分析就醫率,自108年至110年,就醫率從每十萬人4,026.56人、4,085.71人,一路上升到4,191.61人。過去三年雖然碰上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就醫意願,但根據健保署就醫資料統計,痛風民眾就醫情況仍逐年增加,並未減少。台灣平均每23人就有1人痛風,高達75%為男性。健保署長石崇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民加強防疫作為,大幅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因呼吸道疾病就醫的情況也下降。但痛風屬於慢性疾病,仍有一定就醫需求,經過通盤考量後,健保署110年底也將遠距照護費用納入健保給付,慢性病人在家透過視訊看診,讓疾病獲得良好照護,因此疫情期間痛風就醫情形未減少。每年近100萬人因痛風就醫,全台約2,300萬人口,平均每23人就有1人痛風。以性別區分,痛風患者高達75%為男性。石崇良表示,痛風人數不算少,值得關注的是,七成痛風患者皆為40歲以上,尤其以60歲族群占比最高近24%,是中年族群以上、尤其男性民眾不可輕忽的慢性疾病之一。痛風症狀有哪些?.急性關節炎.腳大姆指關節(或其它關節)紅腫及灼熱劇烈疼痛.多個關節發炎.關節僵直.關節變形.腎臟或軟組織內結石》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痛風者多就近治療,醫學中心可處理病情較複雜者。石崇良指出,痛風發作原因與基因遺傳有關,也受到生活型態影響。造成痛風的主要危險因子為高尿酸血症,因普林代謝異常,導致尿酸長期堆積、難以排泄,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上形成痛風石,出現急性關節炎、甚至尿路結石,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關節變形,嚴重者更可能引發心血管、腎臟病變。石崇良說,痛風患者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健康飲食、多喝水、適當運動等,已穩定服藥者不隨意停藥,都能大幅減少痛風發作。痛風患者大多就近至醫療院所回診追蹤,像基層診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不一定要到醫學中心,不過分析就醫資料,有7%的痛風患者是來自醫學中心診斷,可能屬於頑固型痛風、病情複雜或衍生其他併發症,需合併多科別處理。40%用秋水仙素,代表尿酸未控制好,易急性發作。痛風治療用藥主要分兩大類,包括急性發作使用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及控制降尿酸藥物。石崇良分析,痛風患者中有40%使用秋水仙素,代表民眾「容易急性發作」,進一步可解釋為「尿酸沒有控制好」。他提醒,平時需控制尿酸值不宜過高,但無論尿酸值高低,血中尿酸濃度只要急遽變化,例如大吃大喝、劇烈運動、不當減肥等,還是有可能引起痛風。》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健保已給付基因檢測,避免特定藥物引發過敏。其中一款降尿酸藥物異嘌呤醇(Allopurinol),容易使亞洲人發生過敏反應,嚴重恐引發史帝芬強森氏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出現全身脫皮等症狀。石崇良表示,近年精準醫療進步,診斷痛風患者可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是否對該款藥物過敏,健保署去年6月納入健保給付,新診斷痛風的民眾不必再「試藥過敏才換藥」。》看更多異嘌呤醇相關資訊痛風發作多有徵兆提早就醫 避免跑急診健保部分負擔新制,今年預計分兩階段上路,第一階段調整急診、藥費,最快4月實施,而檢驗、檢查部分負擔仍待討論。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與醫療支出「基本上是同步增減」,推部分負擔主要鼓勵民眾正確就醫,抑制浪費,也希望醫師協助病人從前端預防,包括定期衛教、檢視用藥,醫師、病人各自有責任控制疾病,維持健康,健保的角色應該是「最後一道安全網」。以痛風疾病而言,石崇良表示,痛風患者雖然大多於半夜發作,影響部位多以腳趾、手指等關節為主,有時痛到得跑急診,但其實痛風發作前多半有徵兆,建議民眾可預先警覺,赴診所就醫治療。健保署除了推行部分負擔,也力推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家庭醫師定期提供痛風患者衛教建議,搭配生活習慣、正確飲食概念,有助於痛風患者控制疾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3 醫療.一般外科
名嘴蔡玉真自曝已切膽囊!什麼情況需切除膽囊?名醫經驗分享「無膽之人」怎麼吃
電視名嘴、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在臉書發文自曝宣布加入「無膽聯盟」,表示自己因膽囊長息肉,已進行息肉與膽囊的切除,並宣布從此不再參與任何談話性節目談政治。為何需要切除膽囊?膽囊息肉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介紹,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看詳細現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新竹臺大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曾接受《好心肝會刊》訪問表示,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即可。如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併其他惡性膽息肉的危險因子如膽囊鈣化、單一息肉、息肉底部沒有細柄、有糖尿病者,或是追蹤起來息肉有愈來愈大趨勢者,則會建議切除膽囊,避免癌化。膽結石還有一種常見需切除膽囊的原因是膽結石,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也有些人會一直忍,若已痛到無法忍受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也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急性膽囊炎腹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有時可能不止是普通肚子痛。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分析,臨床上通常是有一個局部症狀、加一個全身性變化會懷疑是膽囊炎,局部症狀可能會有上腹痛,甚至有些人會痛到背後去;而全身性變化就是可能會發燒,或安排抽血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高等,這樣就會懷疑是急性膽囊炎,須安排影像學檢查,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囊沒了會怎樣?不能吃油?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輔助消化功能,尤其高油膩食物更需要膽汁幫助消化。有些患者會有疑慮,擔心膽囊切除後,不能吃油膩食物、油炸物?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也表示,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是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不過不管是否會造成不適,不要吃太油也是較為健康的飲食習慣。「無膽之人」怎麼吃?胃腸肝膽權威、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自己也因急性膽囊炎摘除膽囊,他曾受訪分享術後及日常飲食。.術後:飲食應清淡,以免膽汁分泌不及,但3到6個月後飲食就可恢復正常。.日常:除了不要太油膩,其他都與一般人飲食無異,少量多餐就好。不太吃澱粉,早上吃個蛋、水果沙拉、優酪乳,中午多吃蔬菜。【資料來源】.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腹痛恐是急性膽囊炎 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膽道專家爆膽囊炎 急返台微創動刀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110年洗腎人數10大院所
110年洗腎人數10大院所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血液透析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照顧南台灣腎臟 獲慢性腎臟病疾病認證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洗腎人數排名,高雄長庚1,622人,位居醫學中心第一。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副教授吳建興表示,該院成立以來,已有36年的治療經驗,院內腎臟科有28名主治醫師、160名專業透析治療師,備有190台透析機,服務量能巨大。也致力幫助腎臟病患者減少危險因子及延緩疾病惡化,肩負南台灣腎臟照護重任。吳建興指出,高雄長庚醫院有一千多名病人接受住院及常規血液透析治療,以一般患者每周需進行至少3次血液透析,高雄長庚醫院含鳳山長庚院區每月約服務超過1萬4,000治療人次,為全台單一醫學中心最大的服務量。吳建興說,每個腎臟約由100萬個腎元組成,且無法再生,一旦失去功效就會成為末期腎病。為延緩疾病,醫院會積極找出危險因子,藉專科醫師、營養師、藥師及衛教師,讓病人認識疾病也給予正確治療觀念。在高雄長庚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中,若患者維持血液透析的瘻管失去功用,能立即由血液透析治療團隊啟動,由心臟內外科及放射科團隊執行血管手術來打通,完整醫療服務,都能在單一院區進行。院方創新治療、臨床研究及照護品質持續提升,去年更獲醫策會「慢性腎臟病疾病認證」的肯定。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腎臟病難發現 及早檢查避免洗腎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110年洗腎人數827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永泰指出,洗腎僅是替代腎臟功能,並非治療腎臟疾病,無法讓腎功能恢復,建議民眾及早做身體檢查,及早發現愈好治療控制。一旦洗腎就是一輩子的事?陳永泰說,是否需要長期透析仍須視病患腎臟功能有無恢復,若腎臟因慢性疾病導致腎功能慢慢衰退,就不會恢復;但臨床上仍有部分急性腎損傷病患,在治療一段時間後,腎功能慢慢恢復,就有機會脫離透析。飲食方面,陳永泰指出,透析患者雖可靠洗腎清除毒素,但無法把所有毒素都洗乾淨,因此病患仍須忌口,包含鈣、磷以及電解質如鉀離子也需控制。至於洗腎過程有無風險,陳永泰說,目前透析相對安全,但光靠透析也只能提供正常腎臟功能的10%至15%,病患仍會有尿毒問題及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台灣約有四至五成洗腎病患的共病症為糖尿病,因此建議病患若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要積極控制。目前新的藥物已有研究證實可減緩、延緩腎功能衰退,因此積極服藥也很重要。地區醫院No.1員林基督教醫院/腎臟、心臟科共同照護 電子化洗腎 品質更穩定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洗腎人數,是110年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該院腎臟科主任江明哲說,洗腎病人中以糖尿病患最多,高血壓、心血管病患也是慢性腎臟病主要族群,員基的洗腎病人是由腎臟科和心臟科等團隊合作照護,以提升治療照護品質。江明哲說,有不少病人洗一、二十年,仍能讓身體維持很不錯的狀況。早期洗腎病人都是憑醫師經驗來設定洗腎儀器,現在員基的洗腎室都已電子化,利用BCM身體檢查儀器能更準確掌病人身體狀況,洗腎透析器的設定更精確,會讓洗腎更穩定,減少病人不適感。員基還有營養師支援,協助飲食控制衛教,腎發炎時,尿蛋白會多、膽固醇高,得配合低蛋白飲食、藥物治療,以避免尿毒高,會產生噁心、嘔吐、吃不下,甚至發生尿毒性腦病變。因為洗腎需要好的血管通路,才能提高毒素清除率,因此血管也要維護好,而員基有很強的心臟科醫療團隊支援照護。有些病人想兼顧工作、旅遊,讓生活自由度更多,而選擇在家自行用腹膜透析洗腎。員基洗腎病人中,腹膜透析佔十分之一,病人一天換四次藥水,或是睡覺時用機器做腹膜透析,不用每周三次到醫院,也不用插針血液透析。基層診所No.1新竹安慎診所/洗腎品質牽涉軟硬體 就近醫療 診所角色重要健保數據統計,110年洗腎人數,新竹安慎診所是基層診所第一名。安慎診所院長鄭集鴻指出,洗腎屬經常性治療,一般而言,患者每周要洗三次、每次四小時是洗腎的最低要求。一般患者平均洗腎時間為10年,甚至有人洗腎20至30年,因此,診所型的洗腎醫療院所較符合在地需求。鄭集鴻表示,安慎診所是全國唯一得到洗腎國家醫療品質獎的診所。據統計,診所的患者總人數約300人,每人每月須洗腎13次,一年洗腎約4萬5千人次。鄭集鴻分析,洗腎療程要做得好,牽涉到硬體、軟體兩層面。硬體指的是設備、耗材,機器與水的處理設備至關重要,安慎診所使用的機器設備採用世界最高等級且為瑞典進口。另外,洗腎透析治療使用的RO逆滲透水,多數的醫療院所都是使用一道RO機器,可過濾90%水中雜質,但安慎診所會使用兩道RO機器,讓過濾效率達到99%純水,提升透析品質。鄭集鴻說,不同機器設備進行洗腎會有差異,比如有的病患洗腎出來膚色較黑,有的則看不出來在洗腎。軟體部分則指醫護人員素質,鄭集鴻表示,安慎診所的醫師大部分來自長庚醫院醫學中心,也嚴格訓練診所內的護理人員,每個月都有考核要求。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洗腎人口從7.1萬成長到9.6萬 李伯璋:應延緩腎臟病惡化、創造腎臟移植機會
多虧健保制度,台灣的透析病人不再因洗腎而傾家蕩產,但透析人數及醫療費用逐年成長,在眾多慢性病當中名列前茅,無疑是健保財務的一大壓力源。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剖析台灣洗腎人口的輪廓、洗腎品質、相關花費等,也提醒您控制好慢性病,延緩腎功能惡化,才是避免洗腎之道。腎臟移植權威、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慢性腎病的自然病程就是會逐漸走向末期,在還沒有健保的年代,洗腎一年的代價就是一棟房子。現在有健保可以支持病人透析,但更要努力避免患者進入透析階段,除了在源頭防治腎病、控制病程,也要更努力推廣腎臟移植。腎臟移植的5年存活率高於透析,整體醫療費用只有透析的一半,可說是對病人好,也對健保好。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90%,遠高於透析病人的56.2%。李伯璋表示,現在透析的醫療費用都是健保支出,病人又愈來愈多,財務負擔沉重,100年到110年,持續透析超過3個月的「長期透析」人數從7.1萬成長到9.6萬人;由於高比率的長期透析病人同時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也從68.1萬點成長到74.1萬點。李伯璋指出,透析病人5年存活率約56.2%,反觀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90%,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36萬點,只有透析的一半不到。可惜目前移植件數少,每年遺愛人間的大愛腎臟移植最多200多例,來自親友的活體腎臟更少,每年只有100多例,根據器捐中心統計,今年只有158人完成腎臟移植,還有8,063人在等待。不需摘除原本腎臟,血型或抗原抗體不符,也有機會移植成功。有別於其他器官移植,腎臟移植通常不需要摘除病人原本的腎臟。李伯璋說,除非有嚴重泌尿道感染、嚴重高血壓等問題,才需要摘除腎臟,大部分病人都是直接把新腎臟接上去,等於有三顆腎臟,要是排斥,還可以再移植第四顆。李伯璋表示,移植技術日益精進,血型或抗原抗體不符,也有機會移植成功。移植後定期回診、按時吃藥、好好照顧自己,還可以度過10年、20年,甚至30年不需要透析的日子,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可以等到連移植的腎臟都逐漸失去功能,再考慮接受透析。避免腎毒性藥物危害腎友,雲端藥歷主動提醒。「站在病人最大利益的立場,一定努力去創造腎臟移植的機會。」李伯璋表示,目前在末期腎病前,病人的照護與衛教計畫中,如果團隊成功衛教病人並移植成功,就獲得額外獎勵金,目前正在研議調整進入透析的流程,在透析前增加一道「腎臟移植諮詢」的程序,讓每個病人在進入透析前都充分瞭解移植這個選項,健保也會編列諮詢費,給提供諮詢的移植外科醫師。在更源頭的腎病防治和延緩病程,健保署也做了許多努力。在醫師開立處方這一端,健保署讓雲端藥歷會主動提醒醫師,避免處方有腎毒性的藥物給中重度慢性腎病病患、主動提醒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NSAIDs)近期使用情形。此外,健保署分析109年新透析病人前一年非類固醇抗發炎用藥情況發現,3個月內用藥天數超過30天的病人,會提早4個月進入洗腎階段。今年2月起,針對3到5期慢性腎病的病患,如果醫師處方NSAIDs超過一定天數,也會跳出提醒。腎友常見糖尿病和高血脂,應善用健康存摺自我管理。李伯璋表示,大部分慢性腎病病人同時有三高,最常見就是糖尿病和高血脂,不少人也有慢性肝炎。病人對於自己有哪些慢性病、該怎麼照顧,都要有概念,才能與醫師好好合作,延後不得不走入透析的時間。為了提升病人健康識能,健保署「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不只能看到血糖、血脂等各項檢驗報告,還有糖尿病追蹤、慢性腎病追蹤、BC肝炎追蹤等主題,可以一次看到該疾病相關檢查結果,點選檢查項目,就會跳出衛教訊息,立刻讓人理解數值的意義、自己應採取的行動。曾經在臨床第一線為無數病人移植腎臟,看著病人重獲新生,李伯璋感嘆,醫師不需要看很多病人,重點是要用心照顧病人,把用於非必要醫療行為的時間省下來,用來好好衛教病人,教病人照顧自己,這就是醫病關係和醫學倫理的珍貴所在。健保署的責任就是持續想方設法、改良制度,給予這些用心守護病人的醫療團隊更合理的給付,讓醫療行為回歸初衷,那就是謀求病人的最大利益。【延伸閱讀】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洗腎患者50歲以上占88.6% 血液透析占91.8%、腹膜透析僅6.8%
健保統計,台灣每年新增2到3萬名初期慢性腎臟病(CKD)病人,截至去年底已有45萬人,這些初期CKD患者每年有數千人會進展到末期CKD,截至去年底累計已有10萬人。這10萬人的病程再往前走,只剩腎臟移植和長期洗腎(透析)兩條路,但礙於國內捐贈風氣不盛,絕大多數人都得洗腎,現已有9.6萬人長期洗腎,平均每人每年的健保醫療費是74萬元。透析盛行率世界最高,慢性腎病防治2002年就開始。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因為台灣有世界最高的透析盛行率,政府很早就決定要以國家的力量做慢性腎病防治。2002年,當時的國健局就跟醫學會合作,比照糖尿病整合照護,設立臨床流程、治療目標、訓練衛教師、營養師;2007年起健保也加入,推動「末期腎臟病前期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獎勵團隊照顧快步入透析的病人。15年努力至今,腎病分期3B、4、5期的病人,已有高達七成都被納入。2011年起,政府與醫學院決定將照護的力量更往前延伸,推出「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讓1期到3A期的病人也接受跨專業團隊照護,達到延緩惡化等目的。不論是國衛院腎病年報或各醫院自行發表的研究,都顯示這套獨創制度能有效提升照護品質,國家的慢性腎病臨床照顧守則、健康促進機構的標準作業流程也建立起來了。採用腹膜透析者,一年發生腹膜炎的次數僅1.52次。去年共有9.6萬人長期透析,其中53%是男性,47%是女性,高達88.6%是50歲以上,所有慢性腎臟病患(包括已透析和尚未透析者),一年門診醫療費用約是552億點,占健保8,000億總額7%。黃尚志說,透析病人數眾多,與人口老化等多重複雜因素有關。去年這些長期透析病人當中,血液透析約占91.8%(8.8萬人),門診血液透析一次就給付約3,912點,一年申報醫令量1,056萬次,413億點,費用驚人。腹膜透析的醫療費用低於血液透析,但僅6.8%病人採用(6,550人)。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病人每年平均住院次數是0.4次,近5年呈現下降趨勢,腹膜透析病人一年透析期間發生腹膜炎的次數僅1.52次,照顧品質良好。透析病人就醫集中在基層診所,六都人數最多。黃尚志表示,血液透析是1963年台大開始推,腹膜透析是1984年高醫、北榮、台大開始推,前者早了20年,所以相關資源比較多,病人也已較熟悉。不過近年有在改變,觀念比較開放、醫療資源比較豐富的北部地區,選擇腹膜透析的比率有時到二成,但南部觀念較保守,大約只有8%。健保資料顯示,透析病人就醫集中在基層診所(4.6萬人),其次依序是區域醫院(2.4萬人)、地區醫院(2萬人)、醫學中心(1.3萬人)。在六都透析的病人最多,新北、台北、台中、高雄一年都有超過1萬人透析,台南和桃園也將近1萬人,但病人不見得居住當地,會跨區就醫。黃尚志表示,在偏鄉,多數病人不敢在家腹膜透析,寧願每周坐三次車到城鎮裡的院所,由醫療人員幫忙做血液透析。慢性腎病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黃尚志每個月都會到屏東大武衛生所支援,大武鄉只有三、四十個透析病人,以一個人每月要透析13次來計算,大武鄉每個月透析只有500人次,若非政府補助,是做不起來的。因為一間透析診所每個月至少要800人次才做得起來。健保資料顯示,透析病人的藥費以透析製劑為大宗,改善透析病人貧血問題的紅血球生成素、糖尿病等三高用藥,也是榜上有名,這也顯示透析病人的照護重點是多重共病,需跨科團隊整合照顧。黃尚志表示,慢性腎病的簡稱是CKD,這三字也正好揭示心血管疾病(C)、慢性腎病(K)、糖尿病(D)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CKD就是這三大類共病的交集之所在。台灣腎臟移植機會少,受疫情影響今年恐少於300人。腎臟移植5年存活率有90%,平均每人每年的醫療費用才36萬點,但案件量卻很少。黃尚志表示,臨床醫師都希望更多病人有機會在接受透析前先做腎臟移植,但在亞洲國家,或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較強烈,台灣移植數也不夠多。往年最多一年400人做腎臟移植,今年受疫情衝擊,到年底很可能不會超過300人,未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透析科主任姜至剛表示,現在有許多創新科技有助於輔助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醫界將繼續努力精進照護模式,希望能提高人的病識感、加強健康識能和自我照顧能力,幫助病人了解,被診斷腎病或洗腎不是世界末日,醫療團隊會與每個人同在,陪伴大家走出與病和平共存的好日子。【延伸閱讀】嚴重腎衰竭每天洗腎,「五福星」港星吳耀漢逝!腎臟病5症狀,小便有泡沫就是「泡泡尿」嗎?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腎臟病有2種洗腎方式 醫師詳解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差異
慢性腎臟病到了末期,免不了走向洗腎一途。「洗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血液透析(HD),俗稱「洗血」;還有一種方法為腹膜透析(PD),俗稱「洗肚子」。這兩種方法該如何選擇?醫師表示,除非有絕對禁忌症,否則仍視病人需求,和醫師討論後進行。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蔡信宏表示,當腎功能受損,毒素和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進到末期腎病治療不外乎四種,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和安寧治療。血液透析:每周至少三次,到醫院執行。血液透析是將血液引流出來,經由洗腎機,也就是人工腎臟,將血液中的毒素清除,再輸回身體。蔡信宏表示,血液透析必須透過血管將血液引流出來,因此通常在手上放置一個動靜脈瘻管,到醫院、診所或洗腎中心,由醫護人員扎針將血液送入機器過濾。每周需執行三次,每次約需四到六小時。腹膜透析:自己在家換液引流執行,不影響上班出遊。腹膜透析則是在腹部開刀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經由導管注入腹部,利用血液和透析液濃度差的原理,利用腹腔微血管進行交換。最後再將「髒的透析液」引流出肚子,換上新一袋透析液至腹腔,不斷循環以清除體內的毒素和水分。腹膜透析又分成兩種,一是連續可移動腹膜析(CAPD),另一種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蔡信宏說,兩者都可由病患或家屬操作,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每日手動換液四至五次,讓藥水在體內停留四到六小時後,再引流出來。全自動腹膜透析則是由機器自動執行換液,再視藥水濃度隔天手動再換一袋藥水,等到上班回家後,再裝上機器換液。由於腹膜透析可在家自行操作,患者不用一直跑醫院,上班、出遊較不受影響。台灣就醫便利,血液透析遠高於腹膜透析。腹膜透析的生活自主性雖然較大,但選擇這種透析方法的病人卻較少。從健保資料來看,110年採用血液透析病人數為8萬8,293人,採用腹膜透析病人數則為6,550,相差約十倍。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田亞中表示,其他國家可能因幅員廣大,腹膜透析使用人數較多,但血液透析在台灣非常方便。加上許多需要洗腎的病患年紀較大,難以自己操作腹膜透析。甚至有些還在工作的病患認為,白天工作、晚上去躺洗腎室,反而比較方便。因此選擇血液透析的人比較多。感染腹膜炎多為操作習慣不佳,少數為其他原因。蔡信宏也說,也有很多病人是從腹膜透析轉到血液透析。主要是因為一旦發生腹膜炎感染,就必須先拔掉腹腔的管子,改為血液透析,而這些病人通常一做血液透析「就不想回去了」。另一些病人則是腹腔反覆發炎,影響腹膜交換效率,而改為血液透析。蔡信宏說,腹膜透析感染腹膜炎,一半以上來自病患操作問題,例如不戴口罩、沒有洗手就灌液,操作時開著電扇,導致微生物飄散等。不過也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型性感染,或是胰臟、大腸憩室等腹腔其他器官感染,而導致腹膜炎。醫師表示,不論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在存活率上並無顯著差異,且洗腎超過十年、二十年的病患大有人在。因此,除非是有絕對的禁忌症,如原本腹腔動過手術、已沾黏者不適合使用腹膜透析,已沒有血管可使用作為瘻管者、不適合血液透析外,選擇哪種透析方式視病患的自主性、意願而定。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也表示,台灣醫療便利性高,不論醫院、診所、洗腎中心,醫療品質都差不多,沒有一定要到大醫院或是洗腎中心洗腎。由於洗腎是長期抗戰,民眾應該選擇彼此配合較好的醫師、醫囑遵從性較好的洗腎方式,才能讓病情控制得更穩定。
-
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腎臟病什麼時候該洗腎?醫曝出現3種情況就要有心理準備
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被稱作「洗腎王國」。腎臟惡化到什麼樣的地步需要洗腎?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表示,許多人以為慢性腎臟病到了第5期就一定要洗腎,其實並非「馬上」要洗,但此時會建議病人要有心理準備,一旦排毒、排水出現問題,就得洗腎。慢性腎臟病分5期,1、2期注意飲食、定期追蹤。曾柏榮表示,急性腎臟病通常是嚴重感染造成,常有恢復的機會,但如果受損超過三個月,導致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就成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分類指標是綜合年齡、性別和血清肌酸酐(CR)算出的腎絲球過濾率值(GFR)來判斷。第1期的GFR為90至100、第2期為60至89。第1期的腎臟功能都還正常,但可能出現夜尿、多尿等情形,第2期則開始出現腎功能異常;這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需注意飲食和維持良好作息,且建議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腎功能。3到5期腎已明顯受損,應控制好慢性病。到了第3期開始進入中重度腎臟病階段,第3期GFR為30至59、第4期為15至29、第5期則小於15。此時腎臟已經開始明顯受損,尤其到了第5期時,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運作,會開始出現尿毒症狀。曾柏榮說,3到5期的病人並不是馬上就要洗腎,此時應該控制好慢性疾病,包括血壓、血糖,減少高蛋白食物和控制磷離子、鉀離子的攝取,避免內臟、湯汁等食物。另外,也要盡量避免服用不必要的藥品。國外GFR達15以下就開始洗腎,台灣常拖到GFR7至8。那麼何時要開始洗腎?曾柏榮說,到了第5期時會建議病人開始有心理準備,但先在飲食上控制,除非出現水腫、水分排不出體外的狀況,鼓勵病人多喝水。但如果身體排毒、排水開始出現問題,病人容易水腫、呼吸喘,加上血液變酸,就要開始洗腎,「但這都還是要依照抽血結果和醫師討論才行。」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田亞中則表示,通常國外比較早開始,一旦GFR達到15以下就開始洗腎;台灣病人常常「能拖就拖」,通常到等GFR為7至8,症狀嚴重才開始。但他提醒,如果一直不願意面對,腎臟壞掉也會影響其他器官的運作。該洗腎了嗎?詢問第二意見無妨,最怕亂找偏方。田亞中說,由於腎臟「就是一個垃圾桶」,主要用來排除體內毒素和排水,如果不洗腎,毒素累積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身體虛弱,甚至可能影響意識。而水分排不出來,則全身積水,除了容易喘,也可能出現肺水腫、心包膜積水,血液無法輸出,導致心臟衰竭。曾柏榮則表示,當醫師告知要洗腎時,民眾難免會慌張。不只是洗腎,任何重大疾病,民眾帶著資料找第二位醫師尋求不同意見,都是沒有問題的,最怕的是找上來路不明的偏方。他表示,罹患慢性腎臟病不僅不可亂吃草藥偏方,因為中藥多有鉀離子和磷離子成分,原則上不建議服用。但如果民眾基於就醫習慣想尋求中醫師的意見,現在也有和腎臟科醫師合作的中醫,建議可透過此管道尋求不同的醫療意見。洗腎迷思/洗腎會讓皮膚變黑?坊間對洗腎有許多迷思,例如洗腎久了皮膚會變黑,因而不願意洗腎,反而尋求偏方治療。田亞中表示,不是洗腎讓皮膚變黑,而是因為腎臟排毒功能受到影響,毒素累積導致皮膚搔癢、變黑。他也坦言,就算洗腎,腎臟功能也不會恢復到百分之百,大分子的毒素仍會一直累積;但如果一直拖著不洗或是沒有規律洗腎,皮膚反而更容易變黑。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110年執行肺功能檢測10大院所
110年執行肺功能檢測10大院所資料來源╱健保署●肺功能檢查係申報醫令前五碼17001-17007、17009-17023者人數以ID歸戶。●排除門、住代辦案件。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功能檢測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醫師判定有疑慮 當天即安排肺功能檢查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10年各級醫院申報肺功能檢測的人數,醫學中心總申報人數為14萬7,803人,林口長庚申報人數位居全台第一,為2萬1,967人。林口長庚胸腔內科系呼吸道疾病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博瑞表示,肺功能檢查是氣喘、肺阻塞患者的重要檢查。林口長庚胸腔科門診每個月患者超過一萬人,其中氣喘患者居多,即使疫情期間整體就醫人數減少,每月仍有600到700名氣喘患者求診。肺功能檢查在胸腔科是僅次於胸腔X光檢查的項目。除了氣喘、肺阻塞患者外,主訴呼吸困難、慢性咳嗽者也會透過肺功能檢查協助診斷,其餘如執行心臟或肺臟手術,或手術需要全麻插管,事前都會進行肺功能檢查,確保手術後肺功能不受影響。肺功能檢查患者口含一根管子用力吹氣,約6秒鐘,技師會協助確認吹氣動作是否到位,決定檢查是否成功,有些患者僅需檢查一次即可判別,如果懷疑是氣喘或肺阻塞患者,需使用反向支氣管擴張劑15分鐘再吹一次,檢查時間會超過20分鐘。在林口長庚,只要當下醫師判定有疑慮,立即安排肺功能檢查,不須另約時間。林口長庚也是全台首家推動肺部復健醫院,診斷後立即協助衛教,與治療並行。區域醫院No.1雙和醫院/推動區域檢測計畫 主動出擊找出慢性肺病據健保署統計,110年雙和醫院肺功能檢測人數7,21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冠元表示,院內主攻肺阻塞、氣喘等,也獨家推動區域檢測計畫,助民眾早期發現肺阻塞、早期治療。一般來說,出現兩大狀況會建議民眾做肺功能檢查,一是有慢性咳嗽三周以上;另外則是運動會喘,可能有間質性肺病。陳冠元說,肺功能檢測相當重要,能協助早期診斷疾病、早期治療,監測及追蹤病程與治療情況。有相關危險因子的民眾,如處於空氣汙染環境或有抽菸習慣,盡量定期篩檢。陳冠元表示,雙和醫院針對肺阻塞、過敏性氣喘等疾病有不同照護模式,區域照護計畫全面協助民眾做檢查及照護,避免肺功能急劇下降。他舉例,考量土城因工業區因素,區域內民眾恐有危險因子,因此在當地實施照護計畫,只要區內民眾或有抽菸習慣者,都能免費做肺功能等相關檢查。統計2020年至今,當地有356位民眾接受檢測,其中有8%民眾符合肺阻塞情形,顯示確實有篩檢必要。這樣的推廣檢測是雙和醫院獨有,醫院盼在慢性肺病風險上主動出擊,以早期發現及治療。地區醫院No.1輔大醫院/呼吸重症團隊協助 肺功能檢測排程迅速氣喘、肺阻塞等患者如至某些醫學中心就診,光是肺功能檢測可能得排上一兩個星期,但在輔大醫院卻只需一兩天。因為該院「呼吸重症團隊」陣容堅強,包括醫師、呼吸治療師、技術員、個管師等成員近40人,連周六也提供醫療服務,110年協助6,661名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人數位居地區醫院之冠。 輔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內科)主任劉偉倫表示,肺功能檢測耗時、費力,且健保給付點值偏低,如從醫院營運角度來看,可說是吃力不討好。但對於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等患者來說,肺功能檢測有必要,除了藉此確診,還可用來評估藥物反應。以肺纖維化為例,醫師需依據肺功能檢測報告,申請特殊用藥。為何輔大醫院特別重視胸腔重症醫療?劉偉倫表示,輔大醫院位於新莊,鄰近泰山、五股,小型工廠林立,加上汽機車廢氣汙染,呼吸道疾病患者明顯較多。為此院方成立「呼吸重症團隊」,設立胸腔檢查室,造福居民。 透過肺功能檢測及胸部X光檢驗,始可正確用藥,追蹤治療成效。劉偉倫指出,呼吸重症團隊持續推動「肺復原」運動,也就是肺功能復健,藉由訓練,讓病友早日恢復呼吸功能,重返職場,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基層診所No.1台中梧棲啟恩診所/夜咳氣喘以為心臟病 肺功能檢查助對症下藥健保署資料統計,台中梧棲啟恩診所110年肺功能檢測申報人數2,659人,是全國基層診所第一名。啟恩診所醫師蔡松恩說,許多上年紀的人容易夜咳或喘,以為心臟出問題,經肺功能檢查,才知有肺部問題。該診所多年來幫患者檢查肺功能,及早找出相關問題,接受檢查者多數是50歲以上。啟恩診所有心臟專科醫師、內科專科醫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資深糖尿病衛教師、資深營養衛教師,秉持專業和全方位的照護原則,在梧棲地區為民眾服務,提供一站式的慢性病藥物治療、檢查和照護,四年前還增加肺功能檢查項目,這項檢查並非所有診所都有。心臟專科醫師蔡松恩表示,很多60歲到80歲的三高患者,以前很少檢查肺部功能,有人爬樓梯容易喘或胸悶,以為是老化現象或心臟問題。他為患者檢查心電圖,結果正常,再幫患者檢查肺部功能,結果有慢性肺阻塞或是氣喘等問題,開吸入劑,有健保給付,多數患者吸入二周後,氣喘和胸悶等症狀明顯改善。蔡松恩指出,肺部跟其他器官一樣會退化,如果患者有喘、痰、夜咳情形,會再增加肺功能的檢查,如果檢查報告為異常,可對症下藥。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廢氣中的衝鋒陷陣 警消的呼吸道誰來顧:肺部、心血管疾病常被忽視
火警現場、交通要道的指揮等,都是第一線消防員、員警所處的工作環境,呼吸道、肺部經年累月地吸進廢氣,退休後往往疾病纏身。關注警消權益的立法委員游毓蘭分享,曾有一位50多歲退休的消防員,經醫師檢查肺部呈顆粒狀,異於常人。直到近五年政府才補助警消每人每年基本的2081元健康檢查,項目僅有常規的血液、尿液採檢,針對肺部的檢測只有X光。然而論及警消健康,她認為,追根究底還是與超時工作有關。消防員/每日例行檢查被迫吸入大量廢氣,危害呼吸道,比火場濃煙更傷肺。出入火警現場、濃煙密布,一般人直覺性地會認為這是造成消防員呼吸道受損的危險因子,其實不然。北部一位消防員透露,挺進救災的第一線人員都會配戴呼吸器,有效阻擋吸入有害物質,頂多在火場旁摘下面罩,喘口氣休息時才會接觸到。真正恐怖的反而是每日的消防車輛、器材檢驗。七輛消防救災車全數停在面寬狹小的消防廳舍,同時發動排放出的濃煙、廢氣全鎖在裡頭,一般人大概不到5分鐘就想逃離,但消防員還得花上10到20分鐘逐一檢查車子。不光是如此,還有二行程打水幫浦、切割器等工具也得啟動引擎,他說,「這些才是最嚴重的空汙暴露。」該名消防員認為,應參照歐美日等國,在消防車輛的排氣管加裝排煙設備改善,而且這項設備是裝設於天花板再下來的管線,只要車輛往前行駛,設備能自然脫落,或者放置工業電風扇,多少也能吹走煙塵。年資滿15年的他說,平常沒有抽菸習慣,最近開始出現乾咳問題,雖然定期做肺部檢查沒有異狀,觀察目前分隊平均年資落在16年,多半是年資較久的同事或者退休的前輩,如果又有抽菸習慣,會有明顯肺活量、體能下降的感覺。警察/菸害、空汙成警察健康殺手之一。同樣是需要長時間與汽機車廢氣共處的員警,一天12小時的班,就有6到8小時在外出勤。北部一名員警指出,巡邏、執勤、臨檢或火警支援都會是危險因子,如果派出所、分局座落在經常舉辦廟會的地方,又要加上鞭炮這項因素,即使戴上口罩,難免還是會吸到粉塵或接觸皮膚。「抽菸又是另一項職業傷害。」他說,警察的工時長、壓力大,或多或少藉由抽菸來排解,另外也有菸癮重的犯嫌,這時就得陪著抽上一根,即便自身沒有抽菸,也可能處在瀰漫二手、三手菸的環境。除了肺部健康,該員警說,還有作息不正常造成肝功能問題,然而,雙北警察的年紀多在二十多歲,自然沒有太多疾病,而且他們四到五年後選擇返鄉工作,也較難以追蹤。近年,隨著健康觀念抬頭,除了例行性的健檢補助,也會追加其他項目,多留意身體各項指標。警消職業傷害多 健檢補助卻不夠肺部、心血管疾病常被忽視游毓蘭表示,警消的工作型態多奔波在廢氣、火災現場間,肺部多少會受到傷害,加上警察高壓及應酬,抽菸、喝酒者甚多,心血管、腎臟等也是常見疾病,職業病確實比平常人高出許多,且往往都是到了退休後才出現症狀。盤點警消的健康檢查項目及補助,她說,目前警察及消防人員健康檢查預算是由地方政府編列,因此各縣市也會有所差異,最基本的是每年每人有2081元;年滿40歲以上每人每兩年補助3500元以上的費用,雙北在這部分補貼較多,滿40歲以上每人每兩年補助4500元。游毓蘭提到,新進警察人員現行體能測試為長跑,但與勤務的實際面有所差異,應該效仿香港等鄰國,以心肺功能測驗為主的折返跑、高樓層的折返跑,「你要測量什麼,他們就會準備什麼。」也建議在基層的派出所、偵查隊等設置血壓計等基礎健康設備,在執勤時能先掌握身體狀況。但是在健康層面,源頭仍是工時長,應該要思考人力調配、簡化工作量,才能有效解決根本問題。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工作環境傷肺嗎?只在上班日咳、痰、喘 醫建議就醫檢查
拒絕傷肺工事,如何保護自己的肺健康【問卷募集中】工作場域中潛藏著許多看不見的傷肺因子,然而我們常關心公司有哪些福利,但,您關心自己的員工健檢嗎?您知道員工健檢多久做一次、有哪些項目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邀請您,立刻進行小測驗,看看如何透過健檢保護肺健康!問卷連結點這裡>>>了解你的傷肺工事大調查肺癌蟬聯18年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衛福部每年公布肺癌死亡數據,卻不敵一場「新冠疫情」的震撼教育,國人因此開始注重肺部健康。傷害肺部的風險因子很多,除了癌症,還包括吸菸、空汙、感染、過敏、遺傳、老化,以及職業傷害等。提升全民肺健康,從「自我警覺」開始。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高度暴露在「傷肺」風險因子的職業,勞動部皆規定雇主需定期協助為勞工做健康檢查,其中肺功能檢查是常規檢查項目之一,費用由政府支出。但傷肺因素相當多,不少團體希望肺功能檢查列入國健署每年提供的篩檢項目中。楊振昌認為,如果與工作並無直接相關,不建議由政府直接列入常規檢查,應先提高民眾警覺,若出現咳、痰、喘等症狀,可尋求胸腔科協助。職業災害是否傷肺,可從上班日症狀判斷。台大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育良表示,職業引起的肺部功能傷害,比不良生活習慣等因子更顯著,且新興職業也可能有潛在風險,等肺功能嚴重受損再就醫,往往不可逆。郭育良建議提高自我警覺,若假日時沒有出現咳、痰、喘等症狀,上班日就會開始不舒服,就可能是高風險族群。空汙、感染、過敏、遺傳、老化、疾病等,都屬於傷害肺部的風險因子,但郭育良說,這些目前皆未列入職業傷害範疇。常見因職業引起的肺部疾病為「職業性氣喘」,引發物質如二異氰酸酯、酸酐、木屑、金屬、熔劑、藥物、粉塵或其他化學物品等。從事哪些工作是職業性氣喘的高危險群?包括實驗室工作者、養鴿戶、農夫、屠宰業、養殖漁業、昆蟲學者、海產製造業、麵包師傅、穀物處理、印刷業者;食用油、醬油等調味料業者;茶葉、菸草業者;清潔劑、塑膠製造業、蠶絲業、伐木業等。研究指出:空汙損肺,長期暴露空汙環境者需注意。研究指出,空汙已被證實會影響肺部,其中PM2.5直接穿越支氣管纖毛,沉積於支氣管及肺泡中,最後導致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纖維化等。近年,外送員、郵差等職業,被視為空汙之下最可能受到影響的族群。但空汙尚未被納入職業性氣喘的風險因子,郭育良解釋,要認定職業性氣喘,勞工於工作場合暴露後,罹患氣喘的比率是一般人二倍,而所有人空汙暴露量大多一致,較難認定外送員、業務、郵差等因此增加多少風險,只能說暴露時間較長。臨床上沒有較明顯數據顯示,空汙暴露量需到某個程度,才算是高暴露量,所以難以認定。肺功能檢測非侵入性,吹氣六秒完成檢驗。不只空汙難認定,過敏也難認定是職業傷害風險。郭育良表示,現在討論過敏多提到居家致敏因子,如塵蟎、灰塵、蟑螂等,但國內並未積極推動改善居家環境,居家辦公盛行,也尚未將其納入職業傷害的認定範疇。郭育良建議,肺功能檢查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僅需要吹氣六秒即可完成檢測。楊振昌表示,如果懷疑自己肺功能異常,基本檢查還有胸部X光,但若已經產生癌變,腫瘤 一公分以下較難發現,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再加上肺功能檢查。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肺功能25歲達巔峰 醫籲定期肺功能檢測:預防勝於治療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進行腸胃鏡、高階影像等檢查。相較之下,國人對於保護肺功能警覺性不足,例如並未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若職業環境中粉塵暴露、有肺部疾病、擔心空汙對健康的影響,更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測。完整勞檢、健檢,可望成職業災害佐證資料。重視肺部保健,除了戒菸,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建議,政府公權力應介入勞工健檢、兵役體檢等義務性健檢,增加肺功能為檢查項目;至於警察、消防人員以及醫務人員,應該在入職前接受包括肺功能的完整健檢,定期追蹤,若未來出現肺疾等職業災害,健檢紀錄就能成為佐證資料。王鶴健表示,肺部相關疾病通常難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等到出現不適症狀,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許多肺部疾病就像「溫水煮青蛙」,例如,近年來發生率愈來愈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因屬慢性浸潤,累積到臨界點才會發病。肺功能25歲達巔峰,預防勝於治療應自我掌握肺健康。在正常狀況下,人類肺部功能在25歲達到巔峰,足以使用到100歲,但王鶴健說,部分民眾因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或久處於粉塵汙染環境,肺功能持續受損,雖能維持日常生活,一旦肺疾發病,肺功能恐已經耗損兩成五至四成,且可能無法逆轉。「25歲時每個人都可以進行一次肺檢測。」王鶴健提醒,一般人在25歲進行檢測後,先確認自身肺功能是否達到正常值,若低於正常值,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定期追蹤。氣喘患者通常定期一年須做一次肺檢測,已檢查出肺功能異常者,也須遵照醫囑,一年至半年左右回診追蹤一次,才能夠精準掌握自身肺功能的變化。先天不足、環境因素都可能造成肺功能受損。引發肺部疾病的成因眾多,王鶴健指出,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先天不足,先天肺部功能就已低於平均值,雖然發生肺病的可能較高,但如果遠離風險因子,還是能夠正常生活,只是肺功能較差;另一類是肺功能良好,但後天失調,長期抽菸等等,以致肺功能提前透支。王鶴健表示,基因遺傳、環境暴露、吸菸均為風險因子,木匠、交通警察、消防員等職業所需,常需暴露於粉塵、汽機車廢氣中,吸入大量PM2.5等微小懸浮微粒,長期下來,肺功能嚴重受損。出現咳、痰、喘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病況加劇。王鶴健說,早期慢性肺病症狀為咳、痰、喘,開始慢慢惡化,大部分抽菸者合理化身體發出的警訊,漠視自身狀況,病況緩緩加劇。而身體韌性愈來愈能適應呼吸功能變差的狀態,待到發病,已難以痊癒。具氣喘病史的63歲林姓男子,肺功能原本就不好,又是老菸槍,菸齡超過40年,每天抽一包菸,儘管經常喘咳,卻從來未接受檢測肺功能。三年前喘到無法呼吸,緊急就醫,肺功能檢測結果為嚴重型肺阻塞,因病情嚴重,短時間內經歷了二次緊急插管,目前病況雖獲得控制,但肺功能早已失去大半。肺功能檢測過程需精確,判讀結果仰賴專業經驗。「肺功能檢測需仰賴醫檢師把關。」王鶴健指出,完整的肺部功能檢查可以篩檢是否為阻塞性肺病、侷限性肺病、氣道阻塞、氣喘、支氣管擴張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等。但檢測過程中,必須由專業人員觀察病患是否確實吹氣,在判讀結果時,也需要相當的專業經驗,若受測者沒有全力吹氣,數據就會失真,失去檢查意義。預防勝於治療,王鶴健指出,要改善肺部相關疾病,首要戒菸,就算藥物進步,透過類固醇、擴張劑等吸入性藥物能維持肺功能,不至急遽下降;但仍有嚴重肺阻塞患者歷經兩次插管急救,從鬼門關前被救回來,仍無法戒除菸癮,偷偷抽菸。【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漸受國人重視,但要正確診斷,肺功能檢測是必要項目,民眾對此卻不太熟悉。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說,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都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測,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是重要診斷依據。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景元說,喘、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狹窄症狀,可能與長新冠、肺阻塞、肺纖維化等呼吸道疾病有關,進行肺功能檢測可了解患者肺活量及肺泡換氣功能,提供醫師很多線索加以確診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甚至關乎後續治療用藥、藥物調整等。依據健保署106至110年統計,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其中,肺阻塞患者檢測年齡多為60歲以上,男多於女,人數於106至108年逐年增加,108年檢測人數達6萬7,408人,包括男性5萬5,864人,女性1萬1,544人,但109至11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測人數大幅降低,110年檢測總人數降至4萬7,843人,降幅達四成一。氣喘患者肺功能檢測方面,108年統計檢測人數達15萬8,590人,包括男性6萬8,372人,女性9萬218人,檢測患者年齡則以5至9歲孩童居多,男女相差不多,但相較於男性,女性55至74歲是另一檢測人數高峰。不過,109至110年受疫情影響,檢測人數也降低,110年總人數為11萬3,017人,降幅達四成。年逾55歲氣喘女性檢測增多,可能與失去荷爾蒙保護相關。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說,肺阻塞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男性屬高風險族群,當咳、痰、喘症狀持續三周以上,多半會就醫檢驗;女性患者則多受二手菸影響。至於氣喘檢測患者以孩童人數居多並不意外,因病童多受病毒、細菌感染或過敏性問題影響,男女相差不大。至於年逾55歲氣喘女性肺功能檢測人數增加,柯信國說,這可能與女性肥胖或病情時好時壞、多年後才就醫有關。鄭景元則說,可能是女性更年期後失去荷爾蒙保護,對外界過敏原更為敏感所致。柯信國說,間質性肺病致病原因很多,須經由肺功能及電腦斷層詳細檢查,但目前藥物僅能減緩病程及降低肺纖維化機會,此類患者更需肺功能檢測監測病情。若病患服藥半年後,肺功能持續惡化,恐是對藥物反應不佳,必須採用更新藥物治療,或請病人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基層診所多無儀器,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最多。健保署統計,氣喘及肺阻塞分列肺功能檢測人數前兩名,其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及肺積水患者人數不多,檢測人數也不多。近年疫情影響,是否導致肺功能檢測人數降低?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避免了其他呼吸道疾病,可能是病情嚴重度降低而未就醫,檢測人數下降應是多元因素所致。健保署統計,進行肺功能檢測縣市以六都為主,目前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會委員的柯信國說,國內肺功能多在醫學中心、區域及地區醫院檢測,一般診所多無肺功能檢測儀器。往後將朝向實務合作模式,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後,相關數據提供給基層診所,由診所醫師為病人解說,若需治療才回到大醫院,以節省民眾往返大醫院時間,同時加強宣導,讓民眾多了解肺功能檢測的重要性。確診後14-28天 可進行肺功能檢測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染疫後出現呼吸不順症狀就醫,柯信國說,目前只要確診患者於感染後14天或28天,就可以進行肺功能檢測,如果檢測後懷疑有肺纖維化,即可再以電腦斷層檢查。此外,鄭景元於臨床觀察,許多染疫患者於長新冠門診就醫,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後,意外發現已患有肺阻塞或氣喘而不自知。他提醒民眾,當出現呼吸不適症狀,應就醫進行肺功能檢測,確診疾病後,再依醫囑規律用藥,並接種新冠、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防肺臟遭病毒或細菌侵犯,讓肺功能持續惡化。【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染疫康復後需要做肺功能檢測嗎?健保大數據揭全國門診現況
新冠疫情肆虐近三年來,台灣本土確診者已達800多萬人,即使康復者也可能持續有喘、咳嗽等長新冠情形,此類患者肺功能可能受損,需要進一步檢測,以利後續治療。除了新冠肺炎,其他像是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等疾病,也需要肺功能檢測協助確診病情。另外,因特定職業造成的傷害,肺功能檢測也有其必要性。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肺功能檢測概況。肺功能檢查是相當重要的檢驗,得知檢查數據後,可以了解相關治療有無急迫性,也可以預估治療的效果。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肺功能檢測給付偏低,將研議提高給付點數。染疫康復者門診做肺功能檢測共687人,多為青中壯年。為照顧曾經確診或有長新冠症狀患者,衛福部去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症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經臨床觀察,許多來到門診的民眾,都是感染後出現喘、咳嗽等疑似長新冠症狀,擔心肺功能受病毒影響,而出現纖維化問題,希望進一步就醫釐清。依健保署今年一月至八月統計,全國該門診收治患者並進行肺功能檢測人次,總計共有687人次,年齡分布多介於25到55歲,集中在青壯及中年族群。另經統計分析,曾確診新冠肺炎的就醫人數為364人,患者年齡為40至44歲人數最多,共有54人,其次是30至34歲有52人,以及35至39歲有42人。而就診為長新冠患者有323人,患者年齡35至39歲人數最多有47人,其次是30至34歲有44人,第三是40至44歲有41人。檢測可了解病情及肺部受損程度,進一步妥善治療。健保署分析,整合門診收案對象中,不論是首次或曾經確診,或出現長新冠個案,在肺功能檢測方面都是女性多於男性,研判原因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重視健康,較願意到門診就醫或住院治療。而醫師會針對患者症狀,若有必要即進行肺功能檢測,以了解病情及肺部受損程度。李伯璋說,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長新冠病人,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疾患者的呼吸治療及照顧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好好照顧,後續需要花費更多的健保資源,凸顯肺功能檢測的重要性,必須對患者病情精準診斷,再選擇合適治療藥物及照顧方式。另就健保署資料顯示,整合醫療計畫中,全國各縣市收案人數統計,患者居住縣市以台北市最多為425人,其次是新北市150人、高雄市53人、桃園市23人,此數據符合雙北地區為新冠疫情較為嚴峻的縣市,加上醫學中心較為集中,因此確診患者多,而到整合醫療計畫就醫的人也多。至於其餘縣市就診人數多為個位數,包括基隆市、宜蘭縣、苗栗縣、台南市等九個縣市就醫人數掛零,若就各縣市就醫進行肺功能檢測個案性別分析,也都是女多於男。術前肺功能檢測,評估術中給氧、術後復健及訓練。李伯璋分享兩年多前進行腎臟腫瘤切除手術,於術前曾進行肺功能檢測。他說,這是讓醫師了解肺功能情形,判斷在手術時應給予多少氧氣,如果沒有進行肺功能檢測,不了解肺功能情形,即無法在手術時給與適當的氧氣。另外,醫師應於術後依照肺功能檢測數值,提醒患者必須好好進行肺功能的復健及訓練。若患者肺功能不佳,有可能一口痰吐不出來,就會引發支氣管擴張、肺炎等併發症,此時因肺部已有一定程度的受損,再以其他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花費許多力氣,肺功能也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李伯璋說,肺功能檢查需要呼吸治療師親自操作,目前健保給付點數其實偏低,依不同肺功能檢測項目,健保點數介於85至900點,對於某些檢測給付確實不夠。不只是肺功能檢查,其餘檢驗檢查也可能有給付偏低問題,因此健保常被醫事人員抱怨「專業不值錢」。對此,健保署會加以評估,給予肺功能檢查應有的合理給付,如新冠疫情期間,為避免確診者肺功能衰退,經與醫界討論而給予高流量氧氣鼻導管治療健保給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110年使用給付血管支架5大院所
110年使用給付血管支架5大院所(依申報數量排名)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血管支架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心導管技術起步早 多項醫療首創 經驗豐富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高雄長庚醫院血管支架申報數量達2,867支,位居全國第一。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永隆表示,該院36年前創立心導管室,並與急診和心臟外科組成全國首創24小時待命介入性醫療小組,可及時治療並照護病患。除多項醫療創舉,現有28名主治醫師,心臟內科方面,更是南部醫學中心的權威。陳永隆說,高雄長庚相關醫療技術起步早,1981年台灣首例經皮心導管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及1995年首例心臟血管支架植入,都由洪瑞松教授完成。1986年,洪瑞松由林口長庚到高雄長庚主持內科部及心臟科業務,同時也把心導管的技術帶到高長。此外,高長也是亞洲首個執行經橈動脈心導管技術醫療中心,讓患者術後行動較方便,且減少血管相關併發症。陳永隆指出,高長心臟血管介入性醫療有純熟的技術,也持續創新,一般心導管患者只需2到3天即可出院,心肌梗塞病患則需5天左右。陳永隆提醒,三高患者容易有血管阻塞問題,抽菸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是高危險群,現代人飲食習慣不佳、壓力大又不愛運動,讓心肌梗塞問題年輕化,若有胸悶、喘、心悸、冒冷汗等病症,應隨時注意並及早就醫治療。醫學中心No.2高雄榮總/搶救心血管如救火 專攻複雜冠狀動脈病變據健保署110年血管支架申報資料統計,高雄榮總共申報2,492支血管支架,數量居全台第二。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郭風裕說,院內每年約做1500例至1600例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其中2%是慕名求治或外院轉介的複雜性冠狀動脈病例。醫療團隊也善用高技術門檻的鑽石刀打通鈣化嚴重的血管。因長年處理這類高難度病例,不時在院際間扮「救火隊」。郭風裕說,高榮一年執行上千例汽球擴張術、血管支架置放等心導管介入性治療,當中複雜性冠狀動脈病變案例多,支架用量相對也多。複雜性冠狀動脈病變指的是血管硬化、堵塞、血流過不去,通常也合併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等,病人多數不願接受全身麻醉、切開胸骨做繞道手術。而高榮對複雜病變病例著墨較多,常在國際會議或期刊發表手術案例,也曾轉播示範全閉塞手術,因此接獲不少高難度轉介個案,這些病例血管堵塞很長,有病人最高裝到7支血管支架。他說,心血管疾病可能突然休克甚至猝死。高榮除率先推動緊急心導管,要求90分鐘內把病人的命搶下來,成功降減3%死亡率,心臟內科醫療團隊更鑽研鑽石刀,克服技術門檻,處理血管鈣化問題,讓打入的支架能完整撐開,暢通血流,減少血管再狹窄機率。區域醫院No.1振興醫院/心臟內外科同時待命 患者治療更有安全感健保署110年統計,振興醫院在區域醫院中使用血管支架數量第一,共1,743支。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說,依健保署統計,去年許多中南部醫院申報血管支架數量上升,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病患多就近治療,雖然北上尋求治療者減少,但以自付差額血管支架數量統計,振興醫院1,603支與台北榮總1,667支、林口長庚1,617支並沒有相差太多。殷偉賢說,該院血管支架申報量高,原因有二,第一、該院是區域醫院中唯一以心血管疾病治療為主的特色醫院;第二、許多病情嚴重患者到院後,原本要採外科手術治療,但經評估後,可能年齡太大,或合併糖尿病、胸腔疾病、洗腎等慢性疾病,為不適合插管、麻醉的手術高風險病人,改採植入血管支架治療。振興醫院為救治心臟病患,在複雜心臟疾病著墨很深,並採取心臟內外科的整合醫療方式。當患者屬於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的高危險病人,醫師會採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的血管腔內影像系統,讓血管結構更為清楚,再用電鑽等先進方式植入支架,患者術後中長期預後更好。即使患者採心導管等方式治療,心臟外科醫療團隊仍同時待命,一旦手術需要外科治療,醫療團隊就會介入,讓病人更有安全感。地區醫院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總院醫師設備支援 可達醫學中心治療效果據健保統計,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110年血管支架申報數量701支,是全國地區醫院第一名。員基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張永明說,裝支架有年輕化趨勢,跟現代人的飲食和壓力等造成心血管疾病有關,不過只要控制好危險因子,裝上支架後,不少病人都能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二、三十年。張永明說,員基有兩間心導管室,且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醫師與設備支援下,能做到醫學中心的治療效果,所以在南彰化地區病患多,109年心肌梗塞門診數也是全台地區醫院第一。最近就有一名40幾歲男病患送到醫院時已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後來裝上葉克膜,張永明用心導管裝上兩支支架搶救回來,現在已恢復良好出院。張永明說,裝上支架並非一勞永逸,仍得服用抗血小板藥並配合生活飲食習慣改善,危險因子要控制好。有的病患支架放了二、三十年,一直到80歲還能保持很穩定狀況,正常生活;有些病患繼續抽菸,血管加速老化,可能幾年後,其他血管也需放支架;也有病患裝上支架後就不吃藥了,三個月內又有狀況。他特別提醒糖尿病、腎臟病患更需好好控制,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惡化。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並非所有病患都需置放血管支架 醫師詳解支架種類選擇依據
血管支架對很多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患來說,是常見的救命解方。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偉銘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從輕微到嚴重都有,最嚴重就是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因血管堵塞嚴重造成心肌損傷;而有些人是血管狹窄,平常並無症狀,但走路容易胸悶、冒冷汗等。冠心病治療三大方向:藥物→心導管→外科手術黃偉銘說,並非所有病患都需要置放血管支架。通常病患因喘、胸悶至門診看診,會先評估其風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是否抽菸等,並就初步檢查結果和藥物使用效果,評估要不要做心導管等侵入性檢查。等到侵入性檢查結束後,再考慮是否做支架置放等侵入性治療。通常血管狹窄若不嚴重,有時只要吃藥,並將糖尿病、膽固醇等控制好,就能改善;除非血管有顯著狹窄症狀,或是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等,才會置放支架。健保署統計,110年使用「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的人數共4萬4,789人,其中使用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者為1萬4,792人,占33%;使用差額給付塗藥支架者為3萬2,207人,占67%;同年血管繞道手術則申報3,149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前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治療有三大方向,一是藥物,若能不做侵入治療就不做;二是經由心導管進行侵入性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和血管支架置放,都屬此類治療;第三則是外科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況複雜者需進行血管繞道手術,死亡風險遠高於心導管治療。黃瑞仁表示,雖然約90%的患者可用心導管治療,但若是血管鈣化太嚴重或是三條血管都堵塞,只打通一條的幫助不大時,就會考慮進行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但手術死亡風險約3%至5%,遠比心導管的風險0.3%至0.5%來得高。而過去用氣球擴張術將狹窄的血管撐開,就像把柏油路壓平,雖可將阻塞70%的血管變成僅阻塞10%,但三至六個月後血管再狹窄的機率為30%至40%,病人又復發心絞痛。裝上裸金屬支架後,未來三至六個月的再狹窄機率則可降到20%至25%。後來國內引進塗藥支架,因有抑制細胞和組織增生、降低血管再狹窄的效果,不僅再狹窄的機率降到只有5%至8%,時間也拉長到六至八個月,比率明顯降低。支架選用除專業判斷,也涉及病患經濟能力。至於支架選擇上,裸金屬支架適合血管較粗或是血管狹窄處較短的病患;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以及狹窄長度較長者,因為再狹窄機會較高,較建議選塗藥支架。塗藥支架健保雖有部分給付,病患仍須負擔一支約五萬元的差額。從健保統計也發現,依據醫院層級來看,110年醫學中心總計申報1萬8,915件支架,全額給付裸金屬支架為4,521件,占全部申報件數23%;區域醫院申報2萬4,963,裸金屬支架為9,338件,占37%;地區醫院申報4,336件,裸金屬支架1,741件,占40%。黃瑞仁和黃偉銘都坦言,除了醫療專業判斷,有時支架選擇也牽涉到病患的經濟負擔能力。而發生緊急狀況,病患家屬不在場或是無法快速決定時,通常救命優先,直接採用裸金屬支架。裝支架後血管再狹窄,仍有其他處置方式。黃瑞仁也分享在台大總院和雲林分院的經驗,總院約九成病患使用塗藥支架,但在雲林約只有七成,支架的選擇多少也反映城鄉差距。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則認為,這幾年來醫學中心面對的病人病況愈來愈複雜,也有比較高的機率使用塗藥支架。不過,塗藥支架雖然使用佔多數,但黃瑞仁認為不需要把塗藥支架全納入給付,因為在總額下恐侵蝕其他疾病的支付。另外,若都納入健保造成醫材砍價,恐怕也會導致廠商退出市場。且若病患發生血管再狹窄,也有塗藥氣球等其他方式處置,並非完全無解。黃偉銘則認為,除了醫材支出和手術處置費,醫師的養成和整體醫療支出更是難以衡量。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先把病患的風險因子排除,而非先考慮裸金屬支架好還是塗藥支架好,以及塗藥支架是否完全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