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人生
共找到
4878
筆 文章
-
-
2024-01-30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
「我也想全力投入工作,不用再擔心我的病隨時出現,只能仰賴別人幫忙收拾爛攤子。」由於蕁麻疹發作不分時間和場合,有此困擾的高階主管李先生發表重要專案時,皮膚奇癢無比,邊報告邊抓癢場面十分尷尬,更因皮膚癢而徹夜難眠,使得精神不濟影響工作表現。不僅蕁麻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伯元表示,外界較不熟悉的嚴重皮膚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一旦發作同樣不分時間、空間,因有致命風險,需要立刻住院治療,嚴重困擾病患職涯及日常生活。蕁麻疹發作無預警皮膚疾病嚴重程度可大可小,吳伯元指出,急性蕁麻疹來得快去得快,發作超過6周都沒有好轉,就是慢性蕁麻疹,每次發作時間無法預期,出現症狀的部位也不相同,全身皮膚會出現大面積紅色浮起的膨疹,伴隨難以忍受的劇烈癢感;有時還可能出現血管性水腫,如果出現於呼吸道,病人會有脖子被掐住的感覺、呼吸困難。吳伯元表示,慢性蕁麻疹的致病原因較為複雜,大多原因不明,短時間內難以痊癒。為控制復發,治療無法間斷,需長時間透過抗組織胺或生物製劑等進行治療。平均2至5年才有機會完全痊癒。蕁麻疹病人在工作、學習或重要場合抓不停,常引來異樣眼光。研究顯示,30%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會合併焦慮及沮喪,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吳伯元分享,曾遇病人因工作時手上常可能沾有油製品,發作時無法抑制抓搔皮膚,抓得渾身都是混著油汙的傷口受到側目,身心飽受煎熬,十分痛苦。GPP急性發病恐致命慢性蕁麻疹外,還有同樣使病人職涯或升學發展受限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就像體內有顆不定時炸彈,病人不知道何時會急性發作,每次發作的嚴重程度更是無法預測,全身皮膚會出現大量膿疱,傷口造成劇痛外,會合併全身型反應如發燒、畏寒、倦怠等症狀,還可能伴隨關節痛、水腫、黃疸或電解質失衡,傷及內臟器官及合併敗血症等致命風險。由於GPP症狀嚴重又無法根治易復發,常帶給病人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吳伯元感嘆,病友一發病就需要住院,每次入院至少需要一段時間,無法好好工作,影響職涯發展及生活,連帶影響婚姻、交友、生育等人生重大計畫,病人身體、內心都是折磨,甚至還曾有病人出現輕生念頭。生物製劑穩定治療吳伯元說,GPP的治療方式,除急性發作的症狀治療,還需長期治療,嚴重度高的GPP會使用生物製劑,過往藥物多針對一般乾癬的致病機轉介白素IL-17、IL-23發炎路徑;近年國際研究已找出GPP的致病機轉與介白素IL-36基因變異有關,當IL-36細胞激素分泌過多或未受控的活化,就會引起全身發炎反應,引發GPP。所幸,近期已發展出針對此關鍵致病機轉的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部分病人在24小時內可達到顯著療效,超過半數的病人用藥一周內,膿疱症狀會完全消除。吳伯元提醒,蕁麻疹與GPP病友要正常作息、適當運動和飲食來減少惡化的機會,「治療技術日新月異,透過穩定治療將危機當作契機,不要因病放棄未來的工作發展。」📌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七、八年前剛到這家醫院時,門診病人都是前一位離職醫師留下來的。很多病人為了讓我多了解,會從頭開始講他們的病史,以及為何需要看身心科。陳太太是少數的病人,從第一次到第三次門診,請她進診間,還沒坐穩,都是笑笑的說:「我的情況很穩定,就照前面醫師的處方開藥給我就好。」到了第四次我終於忍不住了,我請陳太太可以稍微給我多一點時間了解她的狀況,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有機會下次再跟醫師好好說明。我問她趕什麼時間,因為從病歷上看起來,她的乳癌治療都已經完成,目前只需要口服抗荷爾蒙的藥物跟定期追蹤而已,病歷上也寫她是家庭主婦,似乎沒有趕著回去上班的問題。這時她才跟我說明必須趕著回去,因為家裡有位多次中風的先生在等她,先生對她很依賴,雖然有外勞照顧,但是一定要看到太太才會放心。所以為了不要讓她那麼趕,而且下次回診也不用配合腫瘤科醫師的時間,我把回診時間改成下午,讓她有充足的時間看診。接下來的回診她終於不再匆匆忙忙,因為下午的時段先生會睡個午覺,而且有外勞陪伴,只要在先生醒來之前到家就好。有充裕的時間看診,陳太太娓娓道來。原來幾年前她的生活就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結婚前有工作,婚後為了好好照顧家庭及帶小孩,便辭去了工作。剛診斷乳癌的時候,心情的確大受打擊,但是先生與小孩們都很支持她,所以陳太太並沒有因為罹患癌症而心情低落。會被轉介來身心科,是因為癌症治療開始之後,在化療期間因為副作用,出現了熱潮紅、燥熱、盜汗、失眠等問題。可是就在化療療程期間,先生中風了,而且相當的嚴重,住院一個多月,儘管積極的復健,還是不太能講話,身體右邊也無力,上下床、如廁、穿衣、走路、吃飯等,都需要有人幫忙。「看到他那樣,比起自己化療的副作用,我心裡還更難過。」陳太太說。還好女兒留職停薪回家來照顧爸媽,「所以撐完的化療,我就讓女兒趕快回去上班,照顧先生的事情就由我自己來。」可是哪想到,才過幾個月先生又二次中風,而且這次更嚴重了,幾乎都必須臥床,幸好可以申請外勞一起幫忙照顧。所以這幾年,陳太太都是拖著化療剛恢復的身體,一手包辦買菜,準備先生能吃的食物、帶先生復健,然後自己還是得定期做癌症的追蹤治療及回診,所以我總是看到她匆匆忙忙的身影。我好奇地問她,你難道不會抱怨老天怎麼會這麼不公平?她笑笑的回答我說,這大概是老天爺給她的功課吧?問到她這麼樣的辛苦,還把先生照顧這麼好,可是人總會累,是不是想過讓小孩來分擔照顧呢?她說二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家庭,先生是老伴,「老伴」就是要作伴到老,自己還能做的,就不想麻煩小孩。她看診都是一個人到診間,唯一一次女兒陪來,是因為在買菜途中,騎摩托車被撞造成腳骨折了。女兒在診間也跟我抱怨,媽媽就是這麼倔強,照顧爸爸的事情都要自己一手包辦,連爸爸或是她自己的就醫回診,也說不要麻煩年輕人,其實兒女們是很心疼媽媽的。大約是前年,陳太太回診時告訴我,她現在肩膀上的擔子終於放下來了,因為先生前陣子家裡昏迷,送到醫院是出血性中風,住院一個多月後走了。這是少數我看過陳太太露出難過表情的時候。我跟她討論接下來該怎麼安排她自己的生活,她說一下子沒有想那麼遠,只是有點累了想好好休息一下。對於先生的過世,她倒是覺得,老天爺讓他先解脫了,因為幾年下來臥病在床,看著先生的狀況越來越不好,她也不忍心看著他受苦。陳太太也感謝我,先前幾次先生住院時,請教過我不急救的事情,這次先生昏迷在加護病房觀察時,醫生詢問家人的意見,她就希望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們也支持這樣的決定。她很慶幸做了對的決定,沒有讓先生在最後一刻受苦。接下來的回診,看起來陳太太已經能夠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對,她決定還是自己住,雖然小孩不放心,希望能夠搬過去同住,但她還是覺得自己一個人比較自由。現在會跟一些姐妹伴四處去走走旅遊爬山。以前因為要照顧先生,所以對一些好友的邀約,只能很抱歉的拒絕,現在自己終於可以做一些想要做的事情。可惜這樣的時間沒有維持很久,陳太太開始覺得痠痛的問題變得嚴重,原先以為是運動量太大造成的,癌症追蹤的醫師為了慎重起見,安排了一系列的檢查包括骨掃描,很不幸的發現陳太太的癌症已經轉移了。問到她的心情,她說該來的就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說難道不會覺得怨恨老天,剛送走先生沒多久,她終於可以輕鬆了,可是癌症又找上門。她說其實很感謝老天爺,多給了她幾年輕鬆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間,她反而覺得很感恩。後來她的癌症治療反應並不好,她主動提出要接受緩和安寧照顧。去安寧病房看陳太太時,如果她還有精神會跟我聊上幾句,但主要都是在感謝我這幾年對她的照顧,讓她有機會可以說說照顧先生的辛苦,以及肯定她的付出。她說自己已經盡力做好該做的事情,小孩也都獨立、有自己的家了,她沒有什麼好牽掛或是遺憾的。最後一次看她是過世的二天前,陳太太已經陷入昏迷,身邊有女兒陪伴。女兒跟陳太太一樣溫和有禮貌,謝謝醫療團隊的照顧與關心。我跟女兒說,謝謝陳太太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令我敬佩的人,面對自己的癌症、先生中風需要長期照顧,沒有怨天怨地,反而肩負起照顧的重責,遇到自己病重也坦然接受。我向女兒表達對陳太太的敬佩,我覺得她有大智慧與承擔,教我人生很難盡如人意,但是如果發生了,就盡最大努力。身體好時就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浪費人生。即使生命終點來臨的時候,也選擇最好的方式讓自己與家人有一個完美的句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搶救健保 全盤考量才是治本之道
台灣全民健保開辦近卅年,如今因為少子化、高齡化面臨巨大挑戰,惟有從健康照護的供給、需求及財源籌措全盤考量,才是治本之道。健康照護的人力供給需要重新規畫,在需求方面,可在質、量及結構上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首先是減少無效且痛苦的醫療。推動善終觀念 減少無效醫療當年本人在立院答詢,稱癌末病人從事積極治療就是浪費生命,被當天晚報及電視新聞痛批為失言,然而第二天安寧照護之母趙可式教授立即全力聲援,且有多位家屬投書,不知有安寧照護的選擇,導致疾病末期家人被氣切插管受盡折磨,結果只是多活數十分鐘,實在不忍。本人隨即規定住院須知增加此項說明及選擇。傅達仁先生疾病末期痛苦不堪,只得前往瑞士從事安樂死。不分區立委楊玉欣力推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最先進的病人權利保護法律,並且經多次修訂更為完善。本人從2009年至2011年擔任柳營奇美醫院執行長,三年期間,即使在相對保守的南部民間,末期病患在醫師說明病情後,選擇不再急救者已在半數以上;依據本人觀察,目前在台灣已有八、九成民眾接受善終觀念,減少很多無效醫療,同時增進病人照護品質。增進民眾健康 可減醫療需求但是減少醫療需求最好的方法,其實是增進民眾健康。民眾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就是自己,對於沒有能力自我健康照護者,家人就是最重要的照護者,因此各國都將健康教育列為學校教育重要的一環,並且要求學校提供健康的環境以利學習;世界衛生組織並且倡議,各地方政府要由首長辦理健康城市,增進民眾健康,減少醫療需求。生命誠可貴,何況人生只有一次,對個人來說,只要有能力,必定期望得到最好的照顧;但對社會而言,資源永遠有限,需要考量到成本效益,以及整體而非少數人的健康。增加部分負擔 可能弊大於利財源籌措是另一個重大議題,全民健保主要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個人、雇主及政府稅收的一部分(仍是來自就業者)負擔保費,但投保薪資如何計算,是否包括獎金及加班費等,均需思考。以往的改革均朝向擴大費基及加大投保薪資上限,增進社會保險的精神,讓收入高的協助弱勢者。當年本人將投保薪資上限5萬元提升為18萬2千元(署長或部長薪水近來提升至19萬9500元),加上費率從3.55%提到高5.17%,讓全民健保從2011年維持至今。若干醫界人士主張增加部分負擔,價量互動。但根據實證研究,此舉雖然可提升病患的費用認知,可能可以減少若干不必要的需求,但也可能阻卻必要的醫療照護,若以此為抑制費用及需求的方法,弊大於利。提高部分負擔,充其量只能拖延健保破產的時間,惟有全盤考量,才是治本之道。
-
2024-01-29 失智.大腦健康
「5種食物」少碰,起司每周別超過1次!營養師大推「護腦菜單」降失智風險
台灣在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同時,失智症也愈來愈盛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輕微認知障礙者佔18.36%,罹患失智症者佔了7.94%。 麥得飲食 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耕莘醫院郭素秋營養師指出,一種名為「麥得飲食」(MIND Diet),或譯為「心智飲食」的健康飲食法在2015年於美國被提出,針對使用麥得飲食型態的923位老人(平均81歲),經過5年追蹤後發現,他們的認知功能退化速度比較慢,罹患老人失智症的機會減少了53%,且愈認真執行麥得飲食者的大腦會愈年輕 (年輕7.5歲),就算非阿茲海默症的高危險群,也能得到好處,還可以降低 35%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10種有益腦力食物 5種不健康食物少碰 「麥得飲食」結合了「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特色,建議多吃10種有益腦力的食物,及避免5種不健康的食物。多吃10種護腦食物 1、深綠色蔬菜:如 菠菜、羽衣甘藍、綠花椰。每周食用6次或以上,健腦成效最佳。2、其他各類蔬菜:每天至少吃1次沙拉和1種其它類蔬菜。3、堅果:堅果類含有對健康有益的脂質、纖維以及抗氧化物。並有助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臟病。建議攝取量為每周至少5次。4、莓果類:莓果類又以藍莓的健腦力最佳,建議每周至少吃2次莓果類。5、豆類:豆類富含纖維和蛋白質又低卡路里、低脂。建議每周吃3次豆類。6、全穀類:全穀類是麥得飲食的主力分子。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全穀類。7、魚類:每周吃魚1次,有助腦力。8、雞肉:建議每周至少食用2份。9、橄欖油:研究指出以橄欖油為主要食用油能防止認知能力衰退。10、紅酒:建議每日不超過1杯。 注意5種應避免的食物 1、紅肉:每周不超過1份。2、奶油、乳瑪琳:每日不超過1大匙。3、起司:每周不超過1次。4、甜點:每周不超過5次。5、油炸食物和速食:每周不超過1次。 堅持良好日常習慣 預約健康老後人生 為何「麥得飲食」可以改善大腦狀況呢?郭素秋說明,因為鼓勵要攝取大量的綠色蔬菜、莓果,而這些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和葉酸等具有強大抗氧化力的營養素,有助於對抗自由基對身體的攻擊,並且抑制發炎反應;建議要吃魚及選擇好油,其中的omega-3脂肪酸、維生素E,都有助於保護大腦,漸少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而降低失智症的風險。除了健康飲食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多動腦(包含心理健康)、控制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危險因子、維持人際往來等,也是讓頭腦變年輕、改善老化,擺脫失智症威脅的重要關鍵。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不只記憶差!醫提「幾乎失智症患者都有的10個跡象」 走路跌倒別以為只是老化 ·「這6種情況」造成的失智都是可逆的! 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顫抖都是症狀 
-
2024-01-28 焦點.長期照護
林依瑩:讓大家喜歡老 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
「他好奇問我:台灣老人都喜歡打扮年輕上台跳舞嗎?」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笑著回憶起好幾年前那場小巨蛋的長者活動,當天一名來台參訪的丹麥學者這樣問她,這個提問猶如一記棒喝,提醒著她,邁入超高齡的台灣,那麼多高齡者專屬的活動,是不是都過於童稚化?林依瑩觀察,同樣是「法定老人」,但六十五歲到一百歲涵蓋了好幾個世代,各世代成長背景與生活歷練不同,課程內容設計也要隨之調整。首先認識老 就可自在享老新一代長輩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對該怎麼過退休生活很有想法,若活動只停留在健診、量血壓、健康操或團康,無法滿足他們。要發展出讓老人覺得有價值的活動,才能吸引新一代的老人。林依瑩歷來的工作都跟「老」有關,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十二年,期間催生「不老騎士」,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投入達觀部落的長照工作,考取證照成為第一線的照服員,以失能長輩為主要照顧對象。她說出長期服務長輩的觀察,「變老,就像四季變化一樣自然,當我們認識老,就可以自在享受老的境界。」長壽社會的孩子應從小就要認識、親近長輩,心態上要喜歡老人,才有可能觀察跟學習如何變老。她以自己為例,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成長,被阿嬤一手帶大,加上跟著擔任村幹事的父親做社區服務,經常有機會親近老人,她看到很多老人家即使拄著拐杖也要做事,自己阿嬤年紀很大時仍然會去田間挖番薯,邊挖邊跟路過的人閒聊,但如果找不到事做就只能在門邊打盹,「所以我從小就知道老人要有事做。」任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期間出國參訪,在中國大陸的「為愛長征」活動,遇見一名七十一歲的阿嬤以三○五天走完八千里路,在日本看見老人退休協會從大阪步行千里到東京,對老人的感動在她心中滋養成行動,促使她帶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不老騎士機車環島,讓大家具體相信老可以這麼精采,「錄取的阿公阿嬤一整年都特別健康,他們擔心一生病就無法環島。」擔任第一線照服員,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身體衰老只是生理現象,但心是自由的,不會因此而改變。」在台灣大部分人聽到氣切都很絕望,但部落有一名氣切阿公從最嚴重的失能八級進步到二級,現在不但自己出門買菜,閒暇時還能射箭自娛,證明了從健康、亞健康甚至到失能,心態正向就能擁有美好老後生活。看身心狀態 不看年齡數字投入老人服務工作卅多年,見過熱血圓夢的老人,也見過長照復能的老人,林依瑩對於「變老」的學習,都來自這些前輩。她認為變老看的不是年齡數字,而是身心狀態。就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曜,退休後移民夏威夷不是休閒養老,而是去開創新的任務為教會服務,縱使視力退化無法開車也不會當成阻礙。而她自己理想的老後生活是子孫滿堂,育有三名子女的林依瑩,卅七歲才生第一胎,老二老三各在她卅九歲、四十二歲時出生,按照結婚平均年齡不斷延後的趨勢推估,很有可能將近七十歲抱孫。「維持好身心狀態,七十歲帶孫子沒問題啊。」林依瑩笑開懷,彷彿已看到子孫滿堂的未來。長壽社會 林依瑩:打造系統性學老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為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位,儘管因政黨得票率未跨過百分之五未能進國會,但她於選後表示,希望大家能早點學老、開心學老、幸福到老,期待政府更重視學老的推動,打造一個系統性學老的社會支持體系。林依瑩認為長壽社會最積極正向的照顧有兩種作法,一是學習,一是社會要開創主流價值,提供年長者更多參與機會,有舞台展現。不老騎士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時,曾有學者指出標榜不老,反而是歧視老,但林依瑩認為把老跟其他正向元素結合,讓大家喜歡老,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她任職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推動老派系列活動,直接把老融入時尚街拍、影像展、嘻哈熱舞等活動,引領民眾思考老的樣態與魅力。林依瑩在部落推「百歲小學堂」,教老人家認字點餐、買車票,隨堂考就是獨立完成買票搭火車的任務,這類課程設計是為了解決部落老人不識字所造成的日常生活限制,「新的老人學經歷生活背景不同,十年後百歲小學堂可能要變成哈佛菁英堂才有人願意來上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台灣非常好的高齡政策,實施將滿廿年,她當台中市副市長時,思考規畫不限定場地的行動據點,立意在於更靈活運用各種場域,例如她曾看過一群長輩在百貨公司聚會,規定成員都要戴帽子出席,為了一頂帽子必須設計整套穿搭,展現創意活力。坊間也有許多新穎的活動,她提到自己父親報名參加蘇帆海洋基金會的不老水手課程,是學習也是人生新挑戰。突破限制 翻轉失能新契機要不是膝蓋退化,可能沒有不老騎士的誕生。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受到中日老人步行千里的感動,原本的構想是在台灣舉辦同性質活動,但當時八十七歲的不老騎士團長賴清炎,說自己「膝蓋退化了不要走路,我們來騎摩托車。」不輕易放棄而是轉變方向,反而創造不老騎士環島佳話。莞爾的是,當林依瑩邀請日本老人退休協會共襄盛舉時,反而被他們以騎車太危險為理由婉拒。投入長照工作多年,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去年日本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丹野智文來台演講,丹野智文原是汽車銷售業務員,卅九歲確診阿茲海默年輕型失智症,這十年來他積極分享經驗、推動失智友善,不但出書、成立陪伴組織,更成為國際年輕失智者推廣代表。他受林依瑩之邀參訪部落時提到,初期回診醫師都是對著他太太說明病情,儘管他就坐在醫師面前。這是大部分人面對失能者的方式,林依瑩強調,嚴格來說戴眼鏡也是失能的一種,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對方近視就認為他無法自理,「尤其在科技及輔具的協助下,依然可以完成很多想做的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很早就推出老人體驗活動,設計彭祖體驗包以老化眼鏡、音阻耳塞、駝背背帶等裝備,讓參與者感受到身體衰退至八十歲的情況,立意在於體諒老人家生活的不便進而產生同理心。林依瑩印象深刻的是十年前香港一位會計系大四學生,專程到台灣參加老人體驗活動,回港參加社會企業提案大賽獲得第一名,後來成立「歷耆者」社會企業,為學校、企業及長照機構舉辦專業的老人體驗活動,找出長者的身心靈需要。社會愈來愈長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但同時也能抓住新的機會,「引導大家看到社會的不足,就能開創新契機。」
-
2024-01-28 醫聲.罕見疾病
夜夜秀引爭議 重傷罕病家屬的心 前立委楊玉欣:罕病患者父母其實都很自責
「罕病病患面對日益嚴重的病況,其實想要的是『好好死去』,但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所以能想到的就是自殺。尤其是遺傳性的罕病病人,他們的父母其實都很自責,常常想要帶著小孩一起去自殺。」楊玉欣難過地說。《賀瓏夜夜秀》節目對於罕病身障者陳俊翰律師不當言論,引發喧然大波,除了罕病基金會發表抗議聲明外,各界也聲援陳俊翰律師。實際上,台灣也有罕病患者進立法院執行參政權,那就是現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她是第一位罕病立委,也是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重要推手。 楊玉欣是第8屆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本身是罕病患者,深知重病患者備受磨難的煎熬。也思考著有沒有可能有一條「安全防線」,讓每個人和每個家庭不要掉入痛苦的深淵,而這就是她與同僚們推動病主法的最重要原因。約莫一年半前,楊玉欣接受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採訪,談及自己從政歷程,及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心路歷程。以下文章節錄自「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一書,全文將分上下兩集刊出。內文:19歲發病罹患罕見的遺傳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我自己就是罕病患者,完全了解病人對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渴望,我希望能有法律來維護每人生命最終的尊嚴。」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創辦人(目前擔任基隆市社會處處長)楊玉欣說。回想起民國82年,她在花樣年華的19歲時發病,突然跌倒、爬不起來,大她1歲的姊姊也在同一個時間點發病,經由醫師檢查診斷之後,確診為「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這是一種全身性肌肉退化的罕見遺傳疾病,身體每一個有肌肉的地方都將慢慢失去功能。「當醫師宣佈確診時,告訴我『你無藥可醫、你會癱瘓』時,其實那時候我就已經死了。沒有什麼事情比你得了一個『好不起來的絕症』更恐怖。」楊玉欣訴說著當時這個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帶給她的衝擊。「既然已經死過一次,就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當你已經接納它,也願意繼續往前走,就不那麼害怕,也就願意承擔了。」籌建「罕見疾病基金會」,傾聽病人的聲音──「自殺」有了這番醒悟,楊玉欣試著轉換心情,她想,要如何讓自己受到的苦可以幫助到別人?於是她開始共同參與民國87年「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籌備(88年正式成立),藉由自身及服務重症病人的經驗,讓她徹底了解病友切身的需要。罕見疾病大多無法治癒,楊玉欣在關懷病人及家屬時,發現病人經過病魔長期的折磨,他們都會談論一個問題,就是「自殺」。楊玉欣說,「面對日益嚴重的病況,其實想要的是『好好死去』,但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所以能想到的就是自殺。尤其是遺傳性的罕病病人,他們的父母其實都很自責,常常想要帶著小孩一起去自殺。」楊玉欣開始思考,當疾病極其痛苦、難以治癒,幾乎無尊嚴的生命樣態,要如何在最後得到圓滿?然而,無論對罕病病友或一般人來說,醫療不斷進步,有越來越多的辦法來延長生命「徵象」,但當事人想要喊停的時候,卻無法再為自己發聲……她不斷思量這當中關於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問題。讓重症病人有一個尊嚴離開世界的方法: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於是她腦海中一直浮現一個想法:「這些重症病人,難道沒有一個有尊嚴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採取自殺的方式嗎?」這個疑問在她心裡累積長達20年。直到她擔任第8屆不分區立委時,這個契機來了!101年2月,楊玉欣37歲時,獲選為第8屆不分區立法委員,她一上任就立刻著手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她認真說道,促使她推動這部法律的「初衷」是:「希望所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人和家庭,不是在痛苦掙扎中死去,而是能夠獲得有尊嚴、自主善終的機會,而國家有義務要建構友善的制度,來保障重症病人的尊嚴和自主權。」對於生命的看法:已死過一次 就戰鬥吧!「『活著』很不簡單!」經過確認罹患罕病之後,她每天都在經歷著旁人無法想像的極大痛苦,她說:「想想看,你每天跟人家講300次『幫我』,這種『活著』必須靠別人幫你做所有一切,洗澡、穿衣服、撥頭髮、拿開水、把腳動一下、脫褲子、擦屁股等,會是什麼感受?」如果苦難不能有意義,如果疾病受苦對社會不能有所助益,那真的當時就該死去!楊玉欣認為:「既然已經死過一次,就知道為何而戰,那個戰鬥就是,如果我的疾病的經驗可以讓我有一些反思,思考著如果有一件事可以不讓別人遭受同樣的痛苦、不再經歷我所經歷過的苦難,就值得為它奮戰!」雖然疾病對病人的打擊是很劇烈的,但同時它也能夠產生巨大的爆發力,讓問題成為創造價值的契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7 醫療.精神.身心
玩「這遊戲」科學實證可改善憂鬱、減老化!甚至比「學鋼琴」還有用
「你知道嗎?電玩遊戲可能不只是消磨時間那麼簡單。」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指出,事實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有針對電玩遊戲「超級瑪利歐」對人體影響進行學術研究,得出來的結果會讓民眾大吃一驚!憂鬱症患者透過玩「超級瑪利歐」,不僅救公主還能解放心靈張俊鴻分享日本精神科同業治療憂鬱症停職一整年患者奇招:叫他去玩「超級瑪利歐」。結果這名患者竟然在拯救公主的遊戲過程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憂鬱症狀大幅改善,對醫師感激不盡。「沒想到一款遊戲,不僅能救公主,還能救心靈」。德國科學家的實驗找出48個志願者並分成兩組,一組天天玩30分鐘瑪利歐遊戲、持續兩個月研究觀察,發現這群勤奮的玩家大腦某些部位發生變化、右側海馬結構和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灰質增加。張俊鴻說,「這是真的」,這意味這些人在持續玩遊戲後,空間導航、策略規畫、記憶力和運動能力都有提升。更有意思的是,研究指出這些變化與玩家對電玩遊戲的渴望有關。看來熱愛遊戲不僅讓人開心,還能讓大腦更健康與活躍。張俊鴻強調,藉遊戲訓練可能對抵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憂鬱等精神疾病有幫助,因為這些疾病都會讓大腦特定部位萎縮。長輩玩電玩也具有健腦的作用玩電玩不只年輕人有好處,長輩玩電玩也能讓大腦受益。張俊鴻表示,一個加拿大團隊2017年做的有趣研究顯示,玩3D視訊遊戲,比如「超級瑪利歐 64」,能幫助老年人保持海馬體灰質,而海馬體灰質對認知健康來說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把55到75歲的老年人分成三組:第一組進行了六個月的3D電玩訓練、第二組學習電腦音樂鋼琴、第三組則沒有參與任何活動。結果顯示,只有玩電玩的那一組,海馬灰質有顯著增長,就跟先前德國在年輕人身上觀察到的結果一樣;而學鋼琴的組別,其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也有所增長,無論是玩電玩還是學鋼琴,參與者的小腦都呈現增長。相比之下,沒有參與任何活動的組別,海馬、小腦和DLPFC灰質都反而減少。張俊鴻說,日本經歷與德國、加拿大的研究都顯見,不管年紀多大,學習新事物對保持大腦活躍非常重要。「所以下次有人說你玩電玩遊戲浪費時間,你就告訴他,其實你在進行大腦的密集訓練啊」。當然,沉迷玩遊戲也非好事,凡事都應適量才恰當。這些研究也確實能夠讓大眾省思「玩電玩遊戲」的益處,增進自我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清晨4點半起床,天天健走與超慢跑!陳良娟: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
「別人不去我們去,別人不做我們做。」天主教花蓮教區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表示,這是台東聖母醫院創院宗旨。20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危機,於是從迎接新生兒專科醫院,轉型投入臨終安寧照護及長照服務,她擔任院長14年來,雖然至今仍未損益兩平,要靠社會捐款支撐,但醫院對偏遠、弱勢及貧病家庭的付出,難以金錢衡量。1961年,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創立「聖母產院」,以產科醫療起家,後來陸續增設外科及小兒科等科別。2003年,院方面臨創立以來最艱辛挑戰,轉型台東第一間提供安寧照護的醫院。「我不擅長管理醫院,真的能做好這份工作嗎?」陳良娟出任院長時不斷自我懷疑,很擔心無法扛起轉型重責。其實陳良娟是公衛背景出身,40年前聖母醫院欠缺專業護理人力,加上後山雛妓問題嚴重,她很早就在醫院當志工,台北、台東兩地跑,年近半百才在修女說服下接掌醫院,很多親友誤以為她發生什麼事,被迫遠離舒適圈。訓練專業團隊 照顧末期病患聖母醫院訓練專業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患,讓病患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同時協助病人家庭面對死亡的挑戰。陸續設置聖母健康農莊、健康會館,提供居家醫療及護理、居家安寧、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及輔具租借,專注慢性疾病照護與關懷,規模不斷擴大,農莊正大興土木,興建住宿型失智照顧機構。台東醫院整合 不會互搶生意台東縣人口不多,醫院卻不少,陳良娟強調,急重症病患給台東馬偕醫院負責,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癌症照顧,部東及東榮擅長精神科,聖母醫院只要專注慢性病、失智症及安寧照護,醫院整合後如同聯合醫學中心,毋須互搶生意。目前台東失智照顧與醫療仍欠缺,希望3年內建構「失智一條龍」服務,從預防至臨終照護,健康活力站、失智據點、夜間喘息、全日型住宿機構及安寧照護缺一不可。醫護關係緊密 員工流動率低「接生天國寶寶,一樣是接生。」從生孩子的醫院轉型為臨終照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衝擊最大,也是最需要做好準備的一群人。陳良娟說,過去同仁每天迎接新生兒,日子充滿喜悅及歡樂,開完刀病人會痊癒,現在卻要陪伴至生命殞落,光調整心情就很難,院內員工不斷面對心情調整與制度學習,過程經驗分享很珍貴,所以大家關係很緊密,很少人離職。「年資最久員工長達54年,現在負責在園區放羊。」陳良娟說,院內員工流動率低,50歲以上員工近4成,平均年齡為48歲。長年保持運動 維持規律生活陳良娟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遠,由於長年保持運動習慣,讓她充滿活力,外表看不出年紀。她平日生活規律,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5點帶狗出門走路,晚上8至9點就要上床睡覺,天天健走與超慢跑,每周一至二次進快樂運動館健身。她說,磁卡輕輕一刷,智能器材會判讀運動紀錄,依據個人體能設定訓練強度,「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聖母健康農莊也是醫院相關機構之一,逾7公頃園區涵蓋高齡友善職訓中心、有機栽種區、香藥草花園、田園餐廳、烘焙坊及香療小舖。陳良蜎分享,她喜歡吃天然、新鮮及當季原型食物,選擇多樣化,偶爾煮養生煲湯,還愛喝「綠拿鐵」加酵素。陳良娟的另一半是牙醫師,工作也很忙碌,她隔周返回台北小聚,有時是家人來台東度假,所幸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兒子還貼心安慰說:「以前我們出國留學、遊學,現在換媽媽去台東留學」,3個小孩早已成家立業,不用她操心。她平日靠靜默祈禱、聽音樂及走路思考紓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陳良娟小檔案.現職: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院長.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經歷: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公共衛生教師.專長:健康促進、公共衛生、創意衛教、同伴支持、社區營造.給病人的一句話:我的健康我負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7 養生.家庭婚姻
徹底惹怒老婆!老公把「狼狽分娩照」發送到家族群組,當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
這位媽媽揭露了她丈夫在她生孩子時表現出的「可怕」行為—竟然從把她狼狽不堪的分娩照發送到家族群組。原本應該喜悅迎接新生兒,產後她在TikTok上分享了一段視頻,徹底將老公在她生產過程中所做的所有「愚蠢行為」一一揭露,不過在家人的強烈反對後,她無奈地刪除了視頻,事後她則在Raddit發佈了這則貼文。珍娜就透露, 「我的羊水在下午2 點破了,下午6 點他問我晚餐吃什麼,」她說,「我告訴他,他只能靠自己了,因為我正忙著宮縮,沒能給他做墨西哥捲餅。」她繼續說到,「幾個小時過後,大概是晚上9點,我在臥室裡跪倒在地,因為我感覺自己快要吐了!」。直到凌晨1點,她終於擴張到足以去醫院的程度。隱私權完全被侵犯,不能忍受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因為產兆與陣痛,讓她不記得接受硬膜外麻醉後發生的許多事情,直到分娩25分鐘後,當她意識到丈夫侵犯了她的隱私,已經為時已晚!珍娜透露,她的丈夫在分娩過程中一直在拍照,並在未經許可,或是審查她的身體情況下,將她的分娩過程中,包括乳房和陰道可見的照片發送到他們的家庭群聊中。當她知道後震驚不已,也埋下了夫妻不睦的導火線….這樣的老公,還真的不少詹娜似乎不是唯一一個有異議的人,另一位媽媽同時也道出她的委屈!原因是生產後,當醫生要進行術後修復的當下 ,她的丈夫要求婦科醫生必須「收緊」她的陰道。當下聽到丈夫這麼說,這位媽媽感到非常沮喪,甚至考慮離婚。「我在醫院裡,受盡了生產的折磨和疲憊,卻感覺受到無比的屈辱,」她補充說:「我躺在那裡,整個人崩潰了,那個時刻,我感覺我內心有什麼東西破碎了。我不知道能不能繼續和這個人一起生活。」因為她久久不敢置信,她的丈夫在她處於如此難以忍受的痛苦時,竟然只考慮他們的性生活。陪產中,很多先生都會像局外人,甚至不少爸爸竟然在老婆痛到不行的時候,卻像沒事人一樣坐在一旁滑手機,這種行為真的會讓人氣到翻臉。其實,老公可以在第一產程,儘可能讓媽咪維持在舒適的狀態,除了幫助緩解疼痛、調整呼吸節奏,也可以趁空檔餵食媽咪吃點有點熱量,又不會太油膩的食物;同時隨時提醒媽咪補充水分。總之,面對生產過程 ,最辛苦的就是老婆了,所有新手爸爸一定要記住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創造微笑的再世華陀與積極樂觀的小女孩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想看本文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想看本文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一個長達十五小時的顯微移植手術的現場見聞,三十年後的迴響。「當孩子睡覺時,微笑浮動在孩子的雙唇上,有誰知道它來自何處嗎?傳說有新月的一線清新白光,撫觸著即將消逝的秋雲邊緣,於是微笑便出生在露曙的夢魂裡了。」摘自印度哲人泰戈爾詩集。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潔西•托瑪斯(Chelsey L. Thomas),她一出娘胎,很不幸的就得了醫學非常罕見的「莫比爾斯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她的面頰木然,絲毫無表情,不能吹口哨,也無法皺眉和微笑。從小生長在洛杉磯北部羚羊谷的棕櫚鎮,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排行老三,有兩位哥哥和非常疼愛她的雙親。七年來,為了矯正先天畸形的四隻手腳,已接受過十二次的大小手術。她雖然肉體上受盡了手術的煎熬,仍然保持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勇氣,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開刀痛苦的挑戰。「唯一讓她心灰意冷的事實就是要面臨殘酷無情的現實社會。」她的母親羅莉(Lori Thomas)表示。潔西的日子實在不好過,尤其是在學校她的同學們總以為她是孤芳自賞、不愛搭理人,時常給予她冷嘲熱諷。基於這個原因,使她下定決心,無論如何她一定要像一般人一樣會有表情,要找尋到她應有的「微笑」,日夜渴望著能盡快得到動手術的機會。1996年6月23日,她所期待的日子終於來臨,一大早五點半,太陽初露𥌓光,潔西和雙親來到洛杉磯伍蘭崗的凱撒醫療中心(Wood land Hills 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辧理入院,想不到醫院前已有數不盡的新聞媒體,架設轉播的天線等待她的駕臨,陪伴潔西的母親,不禁感慨地說,一個天真執著的小心靈,殷切地盼望她遲來的微笑,竟然驚動了整個洛杉磯的媒體,真是出乎她意料之外。每個嬰兒一出生到這個世界來,「健康」以及「正常」往往是頭一句話為作父母所要知道的,可惜在我們現今的社會裡,許多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但未予珍惜,也不曾感謝這份上天珍貴的恩賜。正當潔西獨自兒徘徊在醫院的走廊時,一群記者們追問潔西今天的感受如何?她卻俏皮地展露去年12月15日手術成功的「半」臉笑容,對著一群採訪記者直截了當地回答說:「我覺得很好,我已經就緒了!而你們呢?」早上七點,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顯微外科醫師羅納•朱克「 Ronald M. Zucker, M.D.」準時來到手術準備室,先作了潔西左右顏臉面頰各種角度的攝影與測繪,隨後即被送進開刀房,接上各種不同的麻醉濃度以及血氧飽和度等監測儀器。由筆者施行全身麻醉術,大約五分鐘內,潔西已經進入所謂「外科麻醉狀態」,包括矯正整形外科以及顯微外科的兩組手術小組,隨即各就各位進入狀況。矯正整形手術小組負責拉鈎,協助主刀的顥微外科醫師,席間,由這位國際知名的顯微外科大師羅納•朱克操刀,作右側面頰分剝( Dissection)的工作,由於潔西顏面有不尋常的解剖結構,單單花在分剝面頰組織的時間,將近四個小時,然後再將從右大腿取出的組織包括動脈、靜脈、神經束等,小心翼翼地移植到右面頰上,大約位於右頰骨凹口處的Masseter肌肉上,細小動脈和靜脈分別銜接到顏面動脈和靜脈上,而細膩的神經則移植到Masseter肌肉的神經束。手術進行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莫過於縫接微細神經束的過程。在高倍的顯微鏡放大之下,神經纖維猶如長滿鬍鬚的大蚯蚓,在太陽高照的紅沙灘上擁抱相吻,真令人叫絕。朱克醫師使用肉眼不易識別的微細針頭(70 micron)及縫線(11-0單纖維尼龍縫綠,比一根髮毛口徑細小約五倍),一針一針縫了將近三個小時,在手術的過程中,不時地使用神經刺激器(Nerve Simulator)刺激手術部位,以確知神經纖維束的傳導功能。筆者有幸從旁見證前後約十五小時的顯微移植手術奇跡,不禁地感嘆宇宙造物主的偉大奧妙和這位名醫大師的異曲神工,真是永生難忘。時間不語,卻回答了所有的問題;歲月不言,卻見證了所有真心的確,人生歲月猶如白駒過隙,一轉眼,三十年前的往事,對我而言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更讓我禁不得地從內心深處想娓娓道出這位舉世聞名的顯微外科巨擘,加拿大多倫多市兒童醫療中心的名醫羅納•朱克醫師,他寬濶的胸襟,悲天憫人的風範。加上他那一異於常人的待人處世之道,善於與病家溝通,彼此互動。尤其是在這種非常複雜精密,耗能耗時的手術過程中,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他是我一生四十多年麻醉醫師生涯,所接觸過空前絕後的神醫。我很欣慰這位小女孩潔西•托瑪斯,當時年僅七歲,她那份可愛執著的心志和樂觀進取的積極性,為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福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終於達成了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皇天不負苦心人,1997年在全洛杉磯地區衆人由衷的祝福下,洛杉磯市府一部大型消防車戴著她與家人們來到在伍蘭崗凱撒醫院,參加特別為她八嵗生日舉行的派對活動中,她展露出那得意會心的微笑,讓洛城衆生市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她的喜樂。通過了這家諭戶曉的生命故事,對於我的人生哲學,確實有很多的改變與影響,我們生活的週遭社會裡,一般來說,是一個非常講究包裝的。我們常常禁不住地羨慕別人光鮮絢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缺失耿耿於懷。就我個人的觀察,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缺了一些甚麼東西。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畫了一道缺口,貼上了一個標籤,你不想它,它卻如影隨形跟著你。的確,不必要去羨慕別人的如何如何,只要好好珍惜上帝給你的那份恩典就好了。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善待它,你的人生絕對會快樂豁達許多。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夠寬心接受,生活自如,因為我體會到生命中的缺失,彷彿像是我們喉嚨中的一根刺,隨時提醒我們要謙卑,要懂得憐憫他人。若沒有苦難,我們不知不覺變得驕傲;沒有滄桑,我們更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體諒不幸的人。學會簡單,其實並不簡單;甘於平凡,其實最不平凡這句俚話是這位加拿大醫師羅納•朱克最得體完美的寫照。他那謙虛為懷,尊神為大的寛濶胸襟,身心靈全人醫療的風範,筆者在這場漫長精準的顯微手術中,前後十五小時的緊湊高壓過程,陪伴觀察一切的手術變化,朱克醫師處之泰然,嚴謹操刀,絲毫沒有一句閒言雜語。手術房的溫度和濕度嚴格的控管以及參與各環節同工身心的關照,無微不至的呵護,而他自己是整個手術團隊——醫療護理成員二十人的靈魂人物,絕不凸顯他是主刀外科醫師至上的角色,讓所有參與的同工們衆口皆碑,嘖嘖稱道。尤其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針對關心的媒體採訪,包括全美ABC、CBS、NBC、洛杉磯地方電視台、Time、News Week、People Magazine,國際媒體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加拿大多倫多郵報,他堅持與手術小組同工步調一致,同進同出的原則,還記得晚上十一點半舉行聯合記者會時候,他的頭一句話,就是衷心的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們有份於這樁艱難漫長的事工,保守這位小心靈的身體狀況,一切都得著神的眷顧,祈盼神繼續帶領她漫長的康復之路。我身為麻醉醫師,我的醫療生涯中,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有這麼一位巨擘或可說是舉世聞名的神醫,竟然會等到這位小病童從外科麻醉狀態完全恢復且所有生命徵兆穩定,平安無事地護送到兒童外科加護病房觀察後,主刀的醫師才決定要整個手術團隊出席公開記者招待會,答覆所有手術有關的細節問題。真是感人肺腑!附註:莫比爾症候群(Moebius Syndrome)是胎兒胚胎期腦幹( Brainstem)形成過程中引起的腦神經缺隙,這種先天性顱神經異常,除了第七對顱神經最容易受影響外,其他十一對亦可能作波及,其出現的症狀諸如眼瞼下垂,顏面表情木然,咀嚼或吞嚥困難,閉眼障礙,其他部位肌肉萎縮以及手指腳趾畸形等腦神經異常所產生的神經症狀,截至目前為止,醫學上還不明其真正病變的原因,根據醫學的統計,目前台美患有莫比爾斯症候群的患者約有四、五百個案例。責任編輯:吳依凡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1/24 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
-
2024-01-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想看本文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當受邀寫一篇「我敬佩的病人」時,腦中浮現不下於五個人的故事,他們都讓我覺得,其實是他們教了我,而我只是因為我的工作,而忝為他們的醫師。不過篇幅有限,就容我介紹其中一位。這位女士,在我的診間充滿著爽朗的笑容。當她候診時,即使隔著隔音效果還不錯的門,總還是能聽到她跟護理師說笑的聲音。實在看不出來這是一位在她人生、事業的巔峰時,老天開了一個玩笑——而且是個大玩笑——的第四期癌症病人。她是一位事業有成的高階經理,優秀的表現使得總公司原本要讓她派駐海外,某一天她向同仁們授課的時候,發現右肩有點不對勁,原本以為只是對最近太累了,電腦滑鼠使用過度而已。不過又想起一年前公司體檢時附加的乳房攝影檢查,報告中曾說有異常,建議要到醫學中心檢查,但因為事業忙碌,又覺得身體沒有異樣,就一直拖著沒有就醫。這段時間老是貼著膏藥緩解右肩的不適,好心的同事就幫她掛好了號,逼著她去看醫生。「沒想到就中獎了,而且還是中了頭獎。」在身心科初診時,她這樣笑笑的跟我說。後續一連串的檢查證實她得了三陰性乳癌,而且還轉移到骨頭,因此開始了一連串辛苦的治療。「以前是工作太忙沒時間睡覺,現在反而是時間很多,想睡睡不著。」她還是笑笑的跟我解釋,為何需要來身心科看診。陸續的追蹤回診越來越了解她的狀況後,讓我對她敬佩有加。原來這些年來,她並非一直如外人以為的一帆風順。在家庭中作為職業婦女,她必須照顧好孩子跟洗腎的婆婆,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在外地,並沒有辦法幫上忙。所以她經常是蠟燭兩頭燒,雖然跟先生抗議過,可是因為尊重先生以事業為重心的想法,仍然身兼數職,繼續扮演媽媽、媳婦以及上班族的角色。孩子比較大之後,她覺得自己在工作上應該更精進,所以考上了在職碩士班,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工作上的好表現也讓她得以升職,晉升為企業內重要的幹部。生病之後因為體力差,老闆同意她可以彈性上班。多出來的時間,她開始思考自己的腳步是不是需要調整了。讓我敬佩的是,她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覺得生病這件事,是老天要她緩一緩,對她這幾年埋頭向前衝,重新想想人生的方向。她開始列出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清單,因此重拾年輕時候玩過的樂器,找音樂老師來上課,這是開始工作以來,很奢侈、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以前就很羨慕人家泳渡日月潭,在治療告一段落的時候,雖然腫瘤科醫師並不贊成,她還是預先做足了準備,找教練在游泳池訓練了兩三個月,最後順利完成了,還記得在診間秀出她完成的證明,臉上充滿了得意的笑容。原本她還計畫要登玉山,可惜天不從人願,她的病情惡化了無法成行。我問她會不會有遺憾,她笑笑地說:「隨緣就好,看一同報名的同伴登頂的照片,足夠安慰了。」由於病情不斷的惡化,她的體力也越來越差,原先還想去媽祖繞境也無法成行。我好奇地問她,以目前的病情還有想要做的事情嗎?她說,正在安排短暫的回公司時,跟過去的同事、部屬們道歉,因為過去對於工作上的要求很高,不止是對自己,對於同事跟下屬也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一直以來一定傷害過很多人,她想用有限的時間,好好的跟他們說對不起。我試探性的問,萬一有些人不領情,而有不好的回饋呢?她說沒有關係,至少自己這邊的心意傳達了就好。之後我瞭解這事情的後續,她說大部分的人當場都有點錯愕,有些人是回饋說,他們了解她的嚴格純粹只是對於工作上的要求,並沒有惡意;而有些人則是在事後,傳了訊息或者是寫卡片給她,要她不要放在心上,好好安心養病。她說完成了這件事情,心中的大石頭總算放下了一部分。對於家人,她比較心疼的是,先生必須放下他的事業,回來家中幫忙照顧自己跟婆婆,所以她很感激先生的犧牲。而對於小孩,她理解到自己恐怕沒有辦法陪伴他成家立業。所以她開始準備一些「錦囊」,畫了一份「藏寶圖」——就像遊戲大富翁一樣,當人生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的時候,例如遇到感情受挫、選擇事業、人際關係挑戰時,就可以打開相對應的錦囊,把她這一生的人生經驗,跟克服困難的秘訣傳授給小孩,給他當做未來的禮物與祝福。談到這些事情時,是我少數看到她眼中泛著淚光的時候。最後一次看診,是由先生推著輪椅進診間,她跟我道歉,說恐怕以後沒有辦法再來看我。癌症轉移到腦部,雖然接受了手術,也做過放射治療,但是病情還是沒有受到控制。跟腫瘤科醫師討論過後,她決定接受安寧緩和照顧,但是因為家裡離醫院相當遠,為了跟家人有多一點相處的時間,已經聯繫上住家附近可以提供居家安寧治療的診所,之後就會有居家安寧的醫師與護理師來照顧她到最後。還記得她握著我的手微微的顫抖,隔著口罩還是可以看到眼角露出的微笑。這就是我熟悉的她,雖然面對疾病惡化的挑戰,短時間內的復發轉移,即使有遺憾,沒有辦法及時完成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她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活得精采、活得心安理得,把自己的祝福給身邊的人,教了我重要的人生功課。希望藉由分享她的故事,讓大家能夠珍惜活著的每一刻,且面對死亡來臨時從容而無所畏懼。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4 癌症.癌友故事
與肝癌共處16年!韓柏檉抗癌「五字訣」,解決病痛終究要從生活實踐
免疫力要提升才能抗癌,而開心才能讓免疫力提升,可是我們在對抗疾病的時候,經常都是不開心的。大家也都聽過「萬法唯心」,可是我們都沒有關照自己的心,生病的人沒有照顧自己的心,不生病的人也沒照顧自己的心。本文要討論的是一個生活理念,而不是醫學,是病人或是正常人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事。醫學的事,就交給醫生,但是回家之後,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需要靠自己,我也在過去的 15 年中,靠這五個字抗癌成功,就是心、動、吃、睡、靈。許多科學和醫學的發現都很棒,但重點是在生活上我們有沒有做到。例如談到我們的腸道,腸道裡面一個最重要的是好菌,它們也需要纖維做食物,問題是我們病人有沒有辦法把纖維吃夠?有沒有認真改變飲食?有沒有認真去運動呢?所以生活中的力行實踐才是重點。我們會生病是因為有這個體質和條件,我們唯有改變體質和條件,就像改變土壤的狀態,才有可能逆轉疾病或是不生疾病。抗癌的五個方法1、第一個方法是「平和的心態」我們應該每天維持正面平和的心態,學習每天很愉悅、很輕鬆、很靜、很舒服、很放鬆。那要如何做到呢?可以開始學靜坐,學這些靜態的活動,透過呼吸讓自己慢慢靜下來,因為只有靜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陷在什麼錯誤當中。例如你今天晚上閉上眼睛 3 分鐘,可能會發現今天早上怎麼講話這麼粗魯、怎麼對太太這麼兇、怎麼對孩子這麼兇,這些反省就會跑出來,你才發現自己的不對。一次又一次之後,你就會慢慢變得更柔軟、更柔和、更祥和。而要維持平和的心態,可以透過靜坐、冥想、呼吸來調整。2、第二個方法是「運動」我當年比較認真的時候,是在做旋轉功,在原地旋轉,每天早上、下午、晚上各轉一次,一轉50 分鐘,最高紀錄可以在原地轉 3 個小時。第 2 個就是打網球,儘管後來生病,也開了不小的刀,肌肉都很不舒服,但過了幾年之後,先上場試試,雖然還是痠痛,但接著持續打下去,我現在又打了 6 年。所以我每週一、三、五都要打網球,一打兩個鐘頭或一個半鐘頭,越打,腦內嗎啡越多,越愉快。另外我的方法就是找簡單、可以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方法如果不簡單,就沒有辦法持之以恆。我老師也只教我一次打太極拳,沒有招式的,隨心所欲的打。同時也領悟到每一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也不一定要被框住,例如第一招、第二招、接著第三招,沒有跟上就會有壓力,沒有做到也會有壓力,所以我著重隨心自在,不把運動當功課,要打就打,重點是願不願意每天花 10 分鐘 20 分鐘在逍遙自在的打拳,太極拳、醉拳、逍遙拳都無所謂。總之,做什麼運動都可以,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只要是能動、氣血循環經絡動起來,就有效果。3、第三個方法是「吃」許多研究都不斷的指出,油炸食物、紅肉,加工食品,添加物、反式脂肪等,都是不好的東西,吃太多了,對身體不好。相反的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纖維等,不應該吃得少、或不吃,要足夠的吃才行。因為蔬菜水果裡面有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植化素等,也可以打成果汁。像我打果汁就含有 2、30 種食材,有蔬菜類、水果類、辛香料、又有堅果種子等。果汁之外,還有五穀雜糧,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所以我也吃了很多五穀雜糧。要吃幾種?需要很科學嗎?也不用 ! 因為我們飲食失去平衡,就先把它補回來、吃回來,於是血壓、血糖,血脂也都降了。我一向沒有追求 100 分,我的方法叫做「不精準的健康飲食」,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精準;因為與其要求精準而造成壓力,例如要多少劑量、幾顆、熱量多少等,只會給自己更大的壓力。只要我們隨時開心輕鬆的吃,就是一個好習慣,把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好油、好水,都吃進來。4、第四個方法是「睡」各位睡得好嗎?我是 1 分鐘就睡著,因為我現在生活中已經沒有甚麼好計較的,每天沒有煩惱的睡著,只要活著就賺到了,所以我覺得其他都不重要,有錢沒錢都小事,重點是我有沒有人生目標?有的話是在那裡。會不會達到也無所謂,我只要活著、只要開心、只要快樂、只要健康就好;錢財一直累積,但沒有健康,錢財也沒有意義了。因此開心快樂才是生活的基礎,這樣生活才有意義。我晚上如果睡不好,有時也會用涼水加粗鹽泡腳,是印度的方法,也是一種配合靜心、冥想、瑜珈的做法。中醫叫做「冷極生熱」,大家也可以試試,5、第五個方法是「心靈」所謂的心靈或心靈免疫學,正是打敗癌症的絕招之一。許多被醫生宣告無法治療的病人,也常常靠自求多福而恢復健康;治療癌症的方法有其極限,但是用正向、正念去引導幫助病人,也多有成功的案例。生病的人常是心中有怨有恨,心中常有一些不可原諒的人和事。每每我看到癌症病人,如果他們願意相信我的話,4 個字可能會幫助他們 - 就是懺悔、感恩。心中的怨恨如果能夠拋掉,整個人的能量就充分釋放,整個人就改變起來,再配合上治療,效果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心靈這兩個字,正像練功夫之前要打通任督二脈一般,任督二脈先行打通,治療就有一定的效果,而任督二脈要打通就是靠心靈。病患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愛恨情仇,這些糾結必須清理乾淨,把負面的情緒或是記憶裡面的仇恨先行清理,人才會開心快樂,也才有辦法治病。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之能奇蹟式的治癒,都是發生在大的轉念、大的改變之後,讓正面的心理力量升起。所以我現在碰到癌症病人,常常不是告訴他們要吃什麼、喝什麼、做什麼 ?我總是問他們 - 你到底跟誰過意不去?先了解他們心中的怨恨,先了解負面情緒所在。總之,癌症病人往往都有一個不可原諒的人與怨恨,需要優先被處理。上帝說喜樂之心,乃是良藥。祂說的有道理,要想辦法快樂,而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 把負面的情緒放掉、和解。所以我慢慢學習到跟我自己和解,跟我的家人和解,跟我周邊的人和解。而和解最好的方法就是道歉和認錯,跟家人認錯、跟周邊的人認錯,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因為能夠這樣,就海闊天空了。解決病痛終究要從生活實踐第一,我從過去的經驗裡面學習到讓自己跳脫出來,有個新的看法、新的改變、打破框架。以我在家煮菜為例,我也發展出「無框架料理」,我的叛逆精神,不完全遵循常見的做菜方式,但卻產生許多具創意的美食。我也發現,越叛逆,不從俗,彈性自在,也活得越久。第二,我過去的抗癌經驗顯示,先靜心是很重要的;其次是運動,隨便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給自己功課和壓力;第三就是飲食多蔬菜水果,補雜糧、好油、好水等;第四就是好好睡覺,睡覺也可以用涼水加粗鹽泡腳,幫助好眠,或是轉個念頭,忘卻煩人的事,就會容易入睡;第五個就是靈,存正向和正念,多懺悔與感恩,拋掉心中的怨恨,整個人就會改變。「心動吃睡靈」是我的生活實踐,雖然並非是醫學,但要解決病痛,從生活裡面去調整習慣,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慢慢學習做下去,就可以恢復健康。我過去經歷過這麼多的治療,包括開刀、25 次化療、12 次放射治療、還有吃標靶藥物,又經歷復發再開刀等等,今天還能跟大家分享,甚至還比以前更年輕,都是受益於這五個方法。所以沒有什麼不可能,完全就是一個意志,只要你想通、認同、實踐,在生活中多做能做、該做的事,一切都有可能。(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4 焦點.健康你我他
退休後保持「這心態」生活美好幸福,遵循「要活就要動」積極規劃新年健康計劃表!
我從職場退休年餘,遠離有形無形的壓力環境後,身體上的手麻及肩頸僵硬困擾竟能不治而癒,重新與身體聯繫,找回快樂的自我。退休是人生最成熟亦是最好的階段,雖然已面臨初老期,我了解自己的體能不足,進而規畫出適合自己的運動及生活項目,像是手作本事,天天廚房裡做拿手菜餚,三餐顧好家人的胃;定時到運動館跳有氧舞蹈,陪老伴到戶外探索踏青或訪友品茗茶,假日幫兒媳帶帶孫子和孫女,日子美滿充實又逍遙自在。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最好的心態是知足。每天擁有好心情,從事自己喜歡或想做的事,縱使是家常便飯,也能嚼出箇中幸福滋味,睡在普通居室,能做起甜甜的美夢。俗話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展望新的一年,為了優雅老化,祈願自己不忘初衷,持續學習成長增強活力。精進廚藝、加入志工行列、多多閱讀吸收新知、定時運動維持體能外,仍叮囑有血壓問題的老公忌食護身,陪伴孫輩嬉戲中快樂學習,鼓勵兒子們辛勤工作之餘,不忘手機和電腦設置停格到戶外活動一下。積極把新年健康計畫表,加上「一起加油」圖示傳送家人手中,立馬收到老公愛的謝謝貼圖,期許新的一年讓全家人高興動起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2 失智.新手照顧
吃藥卡卡的?年長退化、吞嚥困難的4個吞藥小秘訣
「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因為你們的需求,我們存在。」經常聽到照顧者在照顧上的各種困難,或是資訊落差而不知所措,熱心的語言治療師王雪珮與安寧教育護理師劉曉菁、施慧敏一同創立了「食樂食堂-享受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頻道,分享實用的生活照顧技巧,讓每位長者能吃到最後、安享晚年。食樂食堂-由口進食到人生最後「食樂食堂」不定期舉辦公益講座,當民眾提出疑難雜症,就是他們出動的時候了!在1/20日舉行的線上講座,以高齡者、失智者或重病者為對象,替大家解決「呑藥困難」的煩惱。線上講座中示範了增稠劑、服藥凍飲的使用秘訣,如何調製成「蜂蜜狀」以方便服藥(特別注意,蜂蜜等食品不能取代增稠劑的功效喔。),並親自示範小顆藥丸、大顆膠囊、藥粉、水、茶等增稠使用。一小時多的講座,吸引了超過100個提問,由此簡單歸納四大疑問與解答,希望也可以協助家人有吞藥困擾的你。一、藥物太多且太大顆怎麼辦?若因藥物太多且太大顆而造成服藥上的困難,可以請醫師協助藥物整合及劑型調整。許多長者的用藥量非常多,建議可以透過整合醫療,例如老年醫學科、居家醫療醫師等,使藥物量可以精簡。針對吞嚥困難者,可以請醫師看看,是否有較小顆或液態甚至貼片式的方式可替代。二、已經發現長輩有吞嚥困難時怎麼辦?請復健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協助確認吞嚥能力,再根據吞嚥能力來確認適合、安全的吞嚥方式。三、藥太苦吞不下去時怎麼辦?可調製具有稠度(IDDSI 3 蜂蜜狀稠度)的中度稠液體,作為「服藥飲」。可添加長者喜愛的風味(例如蜂蜜、黑糖蜜、無顆粒果醬、甚至巧克力醬),讓藥丸藥粉包覆在滑順的食團裡。四、長輩吞藥有哪些小技巧?1.先喝一口服藥飲,讓口咽部濕潤。2.「頭擺正–> 嘴巴含緊(舌頭包緊)–> 舌根和喉嚨用力吞!」假想像呑一顆雞蛋一樣,喉嚨用力吞下去,一口多吞幾次。3.吞完後記得再多喝幾口,避免藥物卡在咽喉或食道。4.吞完後清清喉嚨、吞口水、發聲,確保吞嚥乾淨。五、蜂蜜或是黑糖蜜可以應用嗎?很多人問到,可以蜂蜜加上藥物一起吃嗎?針對吞嚥困難者,若單純只蜂蜜或黑糖蜜+藥物,因為蜂蜜黏度高,容易直接黏附在舌頭和口腔黏膜上,無法順利將藥物食團後送,造成易吐出來,或是卡在舌根,反而造成吞嚥風險,因此不建議直接者使用,需要以增稠液體調配服用。語言治療師與護理師的溫馨提醒1.藥物與服藥飲的適用度,請諮詢您的醫師及藥師。2.有吞嚥困難,記得先找吞嚥專科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協助。看影片跟著做現場有試用不少增稠劑、服藥凍飲,親自體驗每種飲品的滑順度,確認吃藥不會卡卡的,歡迎你直接觀看影片:
-
2024-01-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 這是一位五十四歲的女性,她在2019年12月發生中風,突然右側偏癱,並且語言表達能力發生嚴重問題,在她家附近的醫院,經過緊急處理之後發現左側大腦出血,而在復健治療一年半之後開始有癲癇發作的問題,每天服用一顆抗癲癇藥「妥泰」(Topamax)50毫克,但吃了快一年還是沒有完全控制,透過友人的介紹來看我。當時身體診察發現右側上下肢都有明顯的無力,但肌肉張力反倒激增,並且語言方面,雖然可以了解別人的話語,但卻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左側中腦動脈發生問題引起的偏癱與失語症。同時,我也從這位病人證實她雖然都有定時看他的醫師回診拿藥,並按照醫囑服藥,但她卻一直都沒有機會讓醫師知道,她的癲癇發作仍然沒有控制下來,也因此醫師也無從知道,她的抗癲癇藥的劑量需要再調整。這種病人與醫師沒有好好溝通所造成的遺憾實在令人遺憾。一般來說,「妥泰」50毫克每天一顆只是開始的劑量,而後依據病人癲癇的控制以及產生的副作用與否,酌量增加或減少劑量,一個正常的成人劑量是一天兩次,每次100至150毫克的劑量為宜。以她的個案而言,在我將她的藥物慢慢增加到每天兩次,一次100毫克的劑量,癲癇就再也沒有復發,而且也都沒有副作用。這病人在病情改善之後的表現令我非常感佩。有一天她送我一張她手繪的「我的醫師」,她說這是她在癲癇控制改善之後,雖然本來只會用右手寫字畫圖,但在中風之後,她開始改用左手學習作畫寫字。她很真誠地告訴我,她深知自己過去可以用右手畫得比這張圖更好,但這次用左手是花了很大的心力才畫出來,希望我會滿意。看著她誠摯的眼神以及充滿自信的樣子,我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生病之前她是相當開朗進取的女強人,歷經中風、癲癇的一再打擊,她現在不只是不再有癲癇發作,而且所吃的藥也沒有不好的副作用。記得她最初來門診時還興緻勃勃地告訴我,她地方上的一位議員鼓勵他好好畫圖,不久的將來可以幫她開畫展,但這位議員當選之後就忘了他的承諾,可是她毫無怨尤,還說非常感激因為他的鼓勵,她現在才會繼續畫圖。記得我在門診看她時,曾經告訴她,我很想找個機會,寫出她的故事,來鼓勵更多的因為腦神經受損而發生肢體或語言障礙的病人。想不到她聽了之後,眼神一亮,告訴我她一定會努力畫圖。想不到三個月後他來看門診時,送了我一張裝框的美不勝收的藍白金色組合的恍如水中攝影的圖,以及畫在一張小木板的海邊油畫。同時她還在他的女兒的幫忙下,寫出以下的幾行字,希望能夠鼓勵其他的病人。我在徵得她的同意下,將她寫的這段話抄錄於下:「當我中風時,由於中風的不方便,我暫時搬到女兒家居住。隨後,我回到蘆洲,同時也開始在中醫同仁堂就醫。在這家中醫診所,我有幸結識了一位病友。我因患癲癇和遺忘症,她向我推薦了xx醫院的xx醫師。從那時起,我就固定地在這位醫師這裡接受治療。我高中時期主修廣告設計。由於我原本是右撇子,中風後右手的正常功能受到了影響,手部的張力變得非常強。因此,我被迫轉而使用左手,開始用左手繪畫。一開始,我必須一筆一筆地畫直線,接著漸漸嘗試繪製方格,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我終於能夠開始進行素描。在復健的過程中,我的兒子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他教我如何爬樓梯,走上走下樓梯,以及平衡訓練等一系列復健動作。即便他平日需要上班,下班後仍然花時間在家指導我,讓我能夠在家進行練習。此外,我每週也會安排時間去復健中心進行治療,包括每週一二的中醫針灸和每週三四五的復健運動。在同學的介紹下,我還認識了一位教我酒精畫的老師。透過三次的學習,我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能。此外,我還有幸抽中了兩次蘆洲林建生圖書館舉辦學蠟筆畫的機會,讓我有了更多不同的藝術體驗。後來,由於朋友的贊助,我開始學習油畫。雖然我對油畫感到挑戰重重,但我一直努力著,並感到非常開心能夠不斷挑戰自己。目前,我仍在努力學習油畫技巧,期待未來的進步和成就。」 衷心地希望這位勇敢面對挫折、堅忍不拔的病人可以用她的切身經驗,比我們醫師口頭安慰更效地鼓勵了遭受病痛打擊的病人,跌倒了又站起來,反而因禍得福,換回來更堅強的毅力,更正向的人生態度,以及更精進的藝術作品。在遭受到人生的重大打擊後,她絲毫沒有灰心喪志,不只自己又學會站起來,而且還會關心幫忙別人。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
2024-01-22 焦點.元氣新聞
八點檔資深男星林義芳因「這問題」早期發現罹患膀胱癌 做好「這事」可積極抗癌!
本土劇男星林義芳出演過不少八點檔大戲,其中以飾演黑道、大哥級角色聞名,代表戲劇有:《風水世家》、《甘味人生》、《炮仔聲》、《金家好媳婦》等。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現年已72歲的林義芳,近年活力雖不如以往,還能接拍白冰冰製作的新戲。自曝曾在2018年健康亮紅燈,出現血尿的症狀,經檢查後發現罹患膀胱癌,一共開了3次刀,現在仍要每3個月進行一次膀胱鏡檢查。並因此下定決心戒菸,成功後卻導致胖了十幾公斤。無痛性血尿 膀胱癌最常見症狀泌尿科醫師吳書雨曾受訪指出,膀胱癌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吸菸族群、接觸化學染劑工作者、飲用含砷地下水或常不當染髮為高危險群。無痛性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膀胱癌患者約85%病人有無痛血尿症狀,20%有頻尿症狀,如病情嚴重會導致排尿困難。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疾病百科/膀胱癌此外,許多人認知使用染髮劑會導致膀胱癌,鄭百諭則認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但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此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反而抽菸才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提醒,預防膀胱癌,要少抽菸、少吸二手菸,並避免接觸致癌物,也不要擅自服用中西藥。另外,平常水份攝取量要充足,才能有效排除體內毒素,避免致癌物進一步傷害膀胱健康。出現血尿的5種情況不過,造成血尿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全是膀胱癌。血尿大致分二種,很明確用肉眼看得出來的是「肉眼性血尿」,另一種為「尿潛血」或稱「顯微血尿」,意思是指尿中可以查出或發現有血液反應,但是肉眼不容易察覺。蘇明章醫師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尿潛血產生原因可能有結石、創傷、感染、癌症或腎炎等多種可能疾病引起。臨床異常最常見的疾病以膀胱炎、腎臟及輸尿管結石最為常見,一般異常時,可能懷疑的疾病有下列:.腎臟疾病:腎臟外傷、腎結核、腎結石、腎腫瘤、腎癌、急性腎炎。.輸尿管疾病:輸尿管結石、輸尿管腫瘤。.膀胱疾病:膀胱炎、膀胱腫瘤、膀胱結石。.尿道疾病:尿道炎、前列腺炎、尿道創傷。.在劇烈運動之後,有些人也會出現血尿。此外,大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盧誌明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微量血尿不一定是癌症,約60%找不出原因,結石占20%,僅1.2%至3.3%是泌尿道癌。美國泌尿科學會將微量血尿分成低、中、高三個風險等級,研究指出,低風險族群發現泌尿道癌的機率是0.4%,中風險族群是1%,高風險族群是6.3%。如為初次發血尿,也要看其環境接觸背景,他舉例,如一位擔任收銀員的30歲女性,會抽菸,首次發現血尿,紅血球3至5顆,應該不用太緊張,再次尿液檢查即可。但同樣條件卻是接觸芳香胺的化工廠作業員,則落入中度風險,則建議進行更多檢查,以確保排除罹癌可能。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膀胱癌中男性的比例高達3/4,如果有「無痛性血尿」的症狀,務必釐清病因,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資料來源】.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泌尿科醫:微量血尿不一定是癌症 約6成找不出原因.尿潛血與血尿 代表什麼意義?.「化療失敗,我還有救嗎?」膀胱癌轉移用藥有更多選擇,醫師建議先做這件事責任編輯:葉姿岑、吳依凡
-
2024-01-22 焦點.健康你我他
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三句話」祈願龍年身心健康
邁入從心所欲之年歲已3年,俗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真正情況卻是「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眼見諸多親友、同學有的走了,有的罹癌,更多的是每個人幾乎大小毛病不斷,花了許多醫療時間和費用。我也是覺得七十以後,毛病多了起來,怎能從心所欲呢?老化是人生必然現象,龍年到了,新的一年,在我們這種年紀,已沒有升官、發財的祈願,只希望健康地滄海度餘生就好。因此,龍年新歲,我只能卑微地以三句話,祈願自己和家人都能身心健康。一是「好好吃飯」,能好好吃飯,表示牙齒、喉嚨、腸胃等器官都沒問題,這也是維護健康的最基本功能。二是「好好說話」,能好好說話,表示思維清楚,腦袋不打結,這也是能與人溝通,不失智的表現。三是「好好走路」,能好好走路,表示四肢健全,腳力、肌力還可以,眼睛也還好,多走路,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對年輕人來說,這三句話不算甚麼,但對長者而言,卻是很謙卑的祈願,明天不會更好,只願平順地吃飯、說話和走路。這三個「好好」,都能如願,那麼要做到星雲大師真正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有了根底了。龍是吉祥崇高之象徵,在此也祈願大家,身體健康,龍年行大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1 癌症.癌友故事
手指截肢又罹癌!48歲母親勇敢面對厄運「世上有愛的人、活著就是禮物」
彰化48歲林鈺珮原與丈夫經營五金加工廠,生育3個小孩,卻因工作機械截斷左手手指,只剩大拇指完好,厄運接踵而來,當年發現罹患乳癌第三期,去年又發現癌細胞轉入骨髓,但她堅強與夫都投入照服員工作,她說,如果世上有愛你和你愛的人,辛苦的路上就忍一忍,「活著就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手指截肢又罹癌 48歲母勇敢面對厄運慈濟彰化分會年前圍爐活動因疫情停辦三年,今天恢復席開60桌,有300多名受助家庭成員參加,活動出動2、300名志工,志工親自烹煮10道菜,場面溫馨熱鬧;林鈺珮現場分享自己的故事,她與丈夫過去雖自營沖床加工廠,但因是租房,一家五口就擠在小空間裡生活,經濟狀況只能打平,還無法繳勞保。2017年疑似因機械故障,林鈺珮左手指遭機械壓碎而截肢,左手僅剩大拇指,林鈺珮說,當時最小的女兒才3歲,從此無法好好抱女兒,女兒曾對她說「等媽媽手指長出來就可以抱了」,讓她格外難過。因手殘讓她不好找到工作,林鈺珮當年參加照服員訓練,並考取證照,她說,想證明自己不是廢人,4年來工作雖逐漸穩定,但她表示,案家對她的同情言語讓她格外難受,她想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相信「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世上有愛的人、活著就是禮物林鈺珮去年6月發現乳癌復發後積極治療,她說,治療過程很辛苦也不舒服,但沒想過自己快死了,想到孩子還沒長大,還有很多事沒做,只能更加堅強,這段過程慈濟師姊給她很大的勇氣和力量面對人生挫折。林鈺珮念小學的女兒說,媽媽一直很堅強,時常保持微笑,教她珍惜每一刻,家裡雖然經歷風雨,但充滿愛和溫暖,媽媽是她心中的英雄。念高一的大兒子一滿16歲就報考照服員課程,希望學習照顧人的技巧,也許有一天可以派上用場。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每日書寫3件美好的小事!4步驟建立發現美好事物的習慣.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作業」:相遇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0 焦點.元氣新聞
「MBTI測驗」比爾蓋茲、馬斯克都測過!來測試看看你是16型人格中的哪種人格特質
韓妞瘋轉朋友圈的「蔬菜MBTI」測驗,可以說是現在社群討論度最高的心理測驗,不只各大韓國綜藝節目瘋測,就連比爾蓋茲、馬斯克都測過!透過 MBTI 學到,原來我們印象中的優點跟缺點,其實都只是一種特質,而每個人對於這種特質的詮釋都不同,測驗結果共有16種人格特質,快來看看你是哪一種?MBTI測驗是甚麼?MBTI就是運用四組二分法的方式,來評估一個人的性格傾向,形成了16個人格類型。透過這樣的結果,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不同,例如,原來一直引以為傲的「堅持」、「恆毅力」特質,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一意孤行」與「自以為是」;甚至是注重「效率」而沒有適時傾聽別人的想法,也會被貼上不尊重他人的標籤。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並非只是4個字母這麼簡單,MBTI更探討4個字母間的互動,以及不同組合產生的影響。MBTI的四個字母的意義?測驗前要知道,因為MBTI測驗的4個向度都是光譜,沒有人絕對百分之百是屬於哪種類型。也就是說即使你的分數偏向某一邊,你依然擁有另一邊的特質;而且就算是同一類型的人,也不會個性都會一樣MBTI 的外向(E)跟內向(I)是在講人的態度、專注的點,以及可以獲得能量的來源。不過,如果我們說E傾向的人一定比較會社交、I 傾向的人一定不善與人互動,這就太不客觀了。.S傾向的人:比較喜歡透過感官來獲取資訊。通常就是社會上所謂的「實際」的人,他們比較難理解「摸不著邊際」的事情。.N 傾向的人:是指直覺,比較喜歡觀察大局跟趨勢。他們吸收了各種外在環境的線索,再把這些線索連在一起,變成一個他們理解的事物。 .T傾向的人:比較擅長依據邏輯做決定,通常也覺得這樣做才對。他們傾向讓自己跳脫情境,再做出「合理」的決定,通常也比較不考量別人的感受。.F傾向的人:是情感,比較習慣從情感面、同理心來做決定。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也比較善於透過換位思考來理解他人。.J 傾向的人:喜歡有條理的執行方式,他們通常會想辦法控制外在環境,並且依照他們的規劃來做事情。對他們來說,效率很重要,而人生就是不斷地下判斷、做決定,再往前行。.P傾向的人:代表感知,喜歡靈活、有彈性的生活。對他們來說,過程與體驗才是最重要的。MBTI,想要透露的訊息訊息1:不同類型沒有好壞首先,不可能因為有人知道你的 MBTI 結果,就自以為可以了解你的人生,甚至沒有哪個類型好,或是那個類型比較不好的狀況。訊息2:相同行為,不等於相同類型即使是不同類型的人,都有可能有相同的觀點,只是出發點不一樣罷了!道理就像,就像同類型的人也可能呈現完全不同的表象。訊息3:你的存在是獨特的透過測驗知道,這個世界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人,這代表著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訊息4:避免自證預言知道自己的特質,並不是讓你用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是要你好好了解自己。訊息5:你不是沒有選擇雖然MBTI不難懂,但這也是大家容易誤解的地方。不過這並不代表你不會改變,符合你的人格類型是你最喜歡的,但不代表你永遠不會改變心意。👉MBTI測驗開始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養生!提神、體重控制、護肝...一次了解咖啡6種好處 營養師教你怎麼喝才健康
根據統計,咖啡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各種不同形式、調味、烘焙程度的咖啡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吸引許多咖啡愛好者進行鑽研與探究。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每天早上來一杯咖啡已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你也是這樣的嗎?咖啡對於提高工作效率與提振精神的效果已是眾所皆知的,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了解咖啡除了可以提神,還有哪些好處?而市面上咖啡百百種,到底怎麼喝才是健康的呢?咖啡有哪些功效?咖啡裡面含有上千種活性化合物,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咖啡因(caffeine)之外,還有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酚類化合物(phenols)、咖啡酸(caffeic acid)、咖啡醇(cafestol)…等等。咖啡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的飲品,因此相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非常久以前,喜愛咖啡的民眾可以參考一下咖啡究竟有哪些功效喔!1.提振精神咖啡中的咖啡因對人體而言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有提振精神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選擇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來一杯咖啡,期望能夠增加工作中的效率及精力。一般咖啡因大約在攝取45分鐘以後會完全被身體吸收,在體內可以持續作用大約3-4小時的時間喔!2.抗氧化咖啡中的綠原酸、草酸等物質具有抗氧化效果,適度的飲用咖啡可以提高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對於因氧化傷害所造成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有保護的作用。3.體重控制有研究顯示咖啡因可以增加熱量的消耗,雖然得到的結果並不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但對於需要體重控制的人來說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提升運動表現有研究顯示,在運動前1小時攝取適量的咖啡,運動時燃燒脂肪的速度不但可以增加15%,還可以提高11%無氧運動的表現喔!5.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雖然咖啡因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造成血壓上升,但由於咖啡內還含有其他機能成分,長期適量攝取咖啡並不會造成高血壓~另外更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降低大約10-20%中風的危險性, 也推測有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效果喔!6.保護肝臟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攝取適量咖啡因與肝指數的降低有關,可能可以減少肝硬化、肝功能病變的發生,因此認為咖啡有保護肝臟的效果,不過詳細機轉目前學界還有待釐清。 你認識你喝的咖啡嗎?常見6種咖啡解密!咖啡有這麼多對於身體的益處!但是每每走進咖啡廳,看到密密麻麻的菜單總是不知道該怎麼點比較好…下面我們就來帶你認識一下常見的6種咖啡到底是什麼吧!1.義式濃縮Espresso使用義式咖啡機沖泡,利用高溫高壓水沖煮壓密的咖啡粉而製作出來的濃縮咖啡。味道較其他種類還要濃郁的多,依照個人喜好還可以選擇雙倍(double)、三倍(triple)等不同份量。2.美式咖啡Americano可以說是黑咖啡的總稱,由手沖壺或是濾壓壺做出來、或是由義式濃縮加熱水製成的都可以稱為美式咖啡,濃縮咖啡與水的比例可依個人喜好調整。味道沒有義式濃縮那麼濃烈,對於初嚐咖啡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3.拿鐵咖啡Caffe latte「拿鐵」在義大利為牛奶的意思,因此拿鐵咖啡的主體就是牛奶。標準比例為熱牛奶:奶泡:濃縮咖啡=4:1:1,但會因應各地風俗民情以及咖啡店的創意而有所不同。另有風味拿鐵是加上一些調味糖漿。口感香醇滑順,牛奶的味道也會將咖啡的苦澀沖淡。4.卡布奇諾Cappuccino「卡布奇諾」在義大利文的意思為泡沫咖啡。它與拿鐵的差異在於調配比例的不同,卡布奇諾的比例為熱牛奶:奶泡:濃縮咖啡=1:1:1。飲用時會有厚厚一層奶泡,綿密感十足。5.摩卡咖啡Caffe Mocha摩卡咖啡是帶有巧克力味的咖啡,濃縮咖啡:巧克力糖漿:鮮奶:奶泡=1:0.5:1.5:1,由於調味較重,熱量也是所有咖啡品項中最高的。巧克力的甜味讓整體咖啡的苦澀變得不明顯,是連不喝咖啡的人都會想要嘗試看看的品項~6.焦糖瑪奇朵Caramel Macchiato以濃縮咖啡為基底,上面加上一層厚厚的奶泡及香草糖漿,最上層再淋上焦糖。一次可以享受三種香味,傳統的喝法是飲用前不攪拌,因此嘴唇上會留有厚厚的奶泡及焦糖醬,苦中帶有剛剛好的焦糖甜味。 咖啡怎麼喝才健康?看完上面這麼多種咖啡,究竟怎麼選、怎麼喝才能是對身體好的呢?喝咖啡又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呢? 1.咖啡因不過量咖啡因雖然對於人體有諸多好處,但皆是在適量攝取的情況下。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過量攝取咖啡因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國健署建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應在300毫克以下,但對於特殊身體狀況者如:孕婦及孩童、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腸胃病、長期失眠者等等,則建議避免或減少咖啡因的攝取。現在我國的咖啡業者大多有標示各飲品的咖啡因含量,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在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為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在100毫克以下。購買前先了解自己喝的飲品咖啡因含量有多少,才不會過量攝取造成身體的負擔喔!2.不糖不奶輕負擔前面介紹了常見的6種咖啡種類,會發現飲品中很常使用牛奶與糖漿做搭配。黑咖啡本身的熱量雖然非常低,但如果加上了牛奶與糖漿、甚至是巧克力醬,熱量就會大大爆表喔!建議大家盡量以黑咖啡為主,減少奶精、糖以及其他調味搭配的使用,畢竟除了本身熱量會增加以外,反式脂肪、飽和脂肪、添加糖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使得咖啡本身的好處不但被抵銷,反而還增加了身體的負擔喔!3.避免空腹喝咖啡咖啡有促進腸胃蠕動及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建議大家可以選擇在正餐過後再飲用,避免引起腸胃的不適。而本身就有胃食道逆流、胃腸潰瘍等疾病的患者,由於胃部功能較弱或是正處於發炎狀態,因此建議減量或避免食用咖啡喔!咖啡本身好處多多,而在步調匆忙緊湊的現代,人手一杯咖啡也成為非常常見的現象。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需求,適量飲用咖啡,你才能享受到咖啡的美味、同時又喝的健康喔!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9 醫療.精神.身心
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5個方法拯救自己,別陷落黑暗裡
被霸凌了,有人可以幫你嗎?如果沒有,有沒有辦法可以自救?多年研究證明:被霸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風險。成年人也可能會被欺負,通常是在工作中。什麼是霸凌你被霸凌過嗎?這是否讓你的生活變得悲慘?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首先,先定義什麼是霸凌,霸凌是一種反覆挑釁、騷擾、激怒他人的行為。重點就一次又一次欺負人,導致被害者感到害怕、有壓力、憂鬱或焦慮,想到要進入有霸凌者存在的環境之中,就極度不安。霸凌的形式多樣。有言語上的,對他人言語刻薄、粗魯無禮,甚至大聲斥責;有身體上的,例如推打;有人際關係上的,例如散佈謠言、將某人排除在朋友圈之外。網路興起之後,更有網路霸凌,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說出他們當面不會說的攻擊性言論。為何要霸凌他人?有時,霸凌者會因為某人的種族、宗教、性取向或外表而針對他,或是會針對LGBTQ群體的人、超重的人、有身體或發展障礙的人。霸凌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霸凌本來就一直存在於社會之中,霸凌者看到其他人欺凌他人,開始模仿這種攻擊行為。家庭也是一種影響。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攻擊性,體罰和嚴重衝突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待同儕。當孩子結交會霸凌他人的朋友時,他更有可能會開始欺負別人。這麼做會讓他在朋友面前看起來很酷。霸凌者的行為還有很多原因。有些人這樣做是因為當他貶低別人時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好。或是,當他霸凌別人,這是他達到目標的首選策略。還有一些人就是難以控制自己,生氣時無法冷靜下來。被霸凌時該怎麼做?1.告訴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主管如果你是學生,請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如父母、老師。誠實訴說非常重要,如果隱忍,就會給霸凌者可以繼續欺凌你的許可。如果你遭遇職場霸凌,請告訴高層,或人資單位。2.無視對方霸凌者喜歡得到回應。如果你在他霸凌你的時候走開或忽視他們,就是在告訴他你不在乎。3.昂首挺胸,不畏縮使用這種肢體語言會傳達出「你並不脆弱」的訊息。4.練習回應霸凌者當霸凌者欺凌你時,除了無視他並離開,當你有信心可以回應他,請用堅定的言語去否認他所說的,表達你並不認同的立場。5.跟朋友聊聊當你被欺負時,找你真正的朋友聊聊。談話可以緩解你的恐懼和沮喪。特別是非常沮喪時,請避免獨處。你是霸凌者?有些人透過霸凌來宣洩自己的壓力、憤怒或挫折感。霸凌者也可能曾經被欺負過,現在想透過霸凌別人來展現自己的力量。但霸凌行為會適得其反,或許別人會因為你的霸凌行為被嚇倒,但對方絕對不會尊重你。如果你希望別人看到你的力量和優點,責備、貶低別人一定會適得其反。延伸閱讀:.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沒有死掉真是太好了!」走過多年霸凌,她想告訴被霸凌者這句話.20歲離婚32歲再婚!柯佳嬿給30歲後的自己:人的一生,多少留給自己比較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19 活動.健康小測驗
花枝、芭樂咬不動!咀嚼影響進食能力 快速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吃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想大啖美味的花枝、芭樂、烤魷魚和炸雞時,卻發現家中的長輩或自己咬不動?小心可能是咀嚼能力退化或有異常,若再加上常嗆咳,將來插上鼻胃管的機率還會大增。馬上進行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
2024-01-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學習、欣賞、分享、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以「寬闊的胸襟」討論宗教與照顧病人的看法。一位進入大學時才在某種機緣下,接觸到佛教經典,而後了解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與自己的習慣挑戰,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想看本文一位內科主治醫師分享個人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尊重各種儀式,而在行醫路上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想看本文由他所分享與病人的互動展現出醫師難得的胸襟。一位國立大學醫學院資深教授、護理界資深學者與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的推手,以本身出自佛教家庭,後來轉為天主教教徒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與各不同宗教領袖討論宗教信仰的經驗,得到喜悅,而能體會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讀了盧俊義牧師大作「用寬廣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感佩萬分!這才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如果不同宗教彼此忌恨殘殺,如同現在的以哈戰爭,那絕不是上帝的子民。我從小在佛教的家庭中長大,小時候母親常帶我去廟裡拜拜,初一、十五會吃素。十五歲時母親去世,骨灰放在一間很大的廟宇之靈骨塔中。廟中有一位90多歲、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當我去廟中祭拜母親時,常常去向老和尚請教人生的道理,還記得老和尚有次當著我父親的面摸摸我的頭說,這孩子有慧根,以後可以出家!從此父親就不許我踏足這間廟宇了。但是我在高中時代迷上了禪宗,讀了許多禪宗的書,解答了我對人生諸般的困惑。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天主教,並且在天主教內受洗。拜師學習聖經,在輔大教存在主義哲學的耶穌會鄭聖冲神父,不但有問必答,滿足了我對生命的好奇及天主教信仰,更是被他無微不至的愛心撫慰了我喪母後的孤兒心靈。從此鄭神父的教會就變成了我的家,使天涯孤女心找到了生命的安頓。雖然天主教的信仰變成了我生命的中流砥柱,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不同宗教的師長及好朋友。比如說我曾經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對談生死6個小時,驚羨且五體投地拜服他的智慧。就讀天主教輔大神學院時,常常與基督教各宗派的牧師一起討論神學問題。精彩的互動與激烈的辯論,使彼此的信仰更深,非常難忘的深刻體驗。從事安寧緩和療護,照顧末期的病人時,我更是在臨床上見到不同宗教的同仁,對病人的悲憫心憐恤情。例如一位虔信佛教的護理同事幫病人做美足護理,病人是一位整個腳長滿了老繭,並且十只腳趾甲都佈滿灰指甲,看到護理師認真的一盆水、一盆水的換洗病人的腳,泡軟了以後幫他剪腳趾甲,那種認真虔敬的態度,使我想到聖經的教訓:耶穌勸告祂的門徒們要彼此洗腳。所以這位佛教徒的護理師其實是真正落實了耶穌基督的教誨。天主教的大家長單國璽樞機主教最好的朋友,是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與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他們談經論法,互相交換信仰的生死觀,真是精彩絕倫。三位大師濟濟一堂其樂融融,好似天堂或極樂世界的臨現!其實天主教與佛教也常常一起合辦各種活動,例如「夫婦懇談會」是幫助結婚多年的夫妻再度學習深入溝通與彼此瞭解。通常是3至5天的活動時間,學員們需住宿,見面彼此打招呼時,佛教徒會說:「早安!天主保佑。」而天主教徒則會說:「阿彌陀佛,早安!」充分顯示了彼此的尊重與欣賞。好像看到了世界大同般的美好。我在照顧臨終病人時,看到病人們形形色色不同的信仰,有一種深沉的體會,人們如果相信一種正信的宗教,就要信到骨髓,信到血液裡去,變成是自己的生命核心,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觀,價值觀,意義觀。如果只是膚淺的皮膚信仰,那麼碰到人生的困境及挑戰時,信仰就不見了。可是真正的深度信仰可以給人內在的力量,尤其是遇到困難,痛苦,死亡時,信仰會比生命更重要。而且我也發現,愈是具有深入血液骨髓信仰者,愈能以開放的心胸接待不同宗教者,視之為兄弟姊妹。最好的實例是印度德肋撒修女,她雖然是天主教的修女,但所照護的絕大多數都是印度教的病人與窮人,她懷著大愛做小事,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小兄弟小姐妹。任何一種宗教,如果狹窄到排他、唯我獨尊,那可能就不是正信的信仰了。因為如果認真去瞭解每一種正信宗教的教義與歷史,就會產生尊敬。如果產生排他性,那是因為不瞭解、沒有學習。神愛世人,佛渡眾生,所以只有人在分彼此,我相信真正信仰是不會互相排斥的!我住在南投四年多,養病期間多次參訪附近的中台禪寺,驚羨於他們眾多法師的特質:喜樂、愛心、智慧、勤奮、虔誠,真是人中龍鳳!怪不得能吸引那麼多高知識份子出家,加入他們的修道團體!他們像一塊強力磁石,深深吸引著追尋信仰的人們。如果不同宗教者,都能互相尊敬、欣賞、學習、分享,世界會更美好!延伸閱讀:1/15 我們沒有那麼不同——「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7 信仰與醫學的交織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9 醫療.腦部.神經
國光女神遭遇「面癱」竟是「貝爾氏麻痺」引起!一次了解此病成因、症狀與治療
模特兒發跡的藝人許薇安,自從在「國光幫幫忙」曝光後人氣暴增,有「國光女神」之稱。近來在18日凌晨在IG上發文,自爆罹患「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痹」,宣告等身體完全康復後在復工。什麼是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許薇安臉書分享貝爾氏顏面神經麻痺的科普知識:至今病因不明,目前醫學多推測是病毒感染入侵大腦的第七對顏面神經,好發在季節交替時,心理生理的壓力過大負荷不了,各年齡層男女都有可能發生,難以預防。中醫則認為人在極度勞累、免疫力低下時,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被破壞,病毒乘虛入侵到深層的神經系統,引起發炎。台大楊智超醫師指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也稱為「貝爾氏麻痺」。病名的由來是來紀念蘇格蘭醫師查爾斯‧貝爾爵士,他在西元1821年發表論文指出臉部的運動和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支配的,並對顏面神經麻痺進行描述與發表。後續研究發現臉部的活動主要是由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所管理。什麼是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想看更多請看→疾病百科:顏面神經麻痺貝爾氏麻痺據統計每年在十萬人當中,就有15~40個病例,發病初期的進展是很快速的,通常在兩天內顏面神經麻痺的程度會達到頂點,在發病前常有類似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症狀。目前研究指出主流認為此病的原因應是病毒感染引起,部分學者認為是自體免疫所引起,目前仍有待醫學界進一步釐清。貝爾氏麻痺的常見症狀有哪些?許薇安自述在每天馬不停蹄的工作和身心壓力下,有天早上起床,感覺到半邊的臉好像沒有知覺,然後一隻眼睛閉不起來,喝水漱口吃東西都會漏風流出來,一隻眼視力也模糊看不清楚,馬上去掛號看醫生就診貝爾氏麻痺的症狀也就是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根據元氣百科的資料,常見症狀如下:●臉歪嘴斜●無法閉眼●眼睛乾澀●臉部麻痺●口水外流●抬頭紋消失●溢淚●味覺異常貝爾氏麻痺的常見治療方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貝爾氏麻痺治療的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和復健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會給予類固醇進行治療,如果有疱疹病毒感染,可以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縮短恢復時間;為幫助神經修復,醫師也會開出維生素B群。此外,因為神經麻痺有時會導致眼睛閉不起來,容易眼睛乾澀,嚴重時會導致角膜潰瘍,醫師有時會開出「人工淚液」,晚上睡覺可使用眼罩改善。大約80 %病人會在3個月內會痊癒;較嚴重的病人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此時需要進行復健治療。復健治療的項目主要包含顏面肌肉運動治療(包括按摩)、電刺激及熱療;可促進病人神經恢復,或避免肌肉萎縮。許薇安自述,現在每天醒過來都在期待病已經好了,無奈總是一次次失望,看著面癱的自己,很痛苦且難熬,「更不敢出門面對人群,瞬間讓我人生down到谷底,天天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獨自流淚痛哭」。即便如此,她仍樂觀看待,目前只能暫時先將工作推掉,每天針灸、下午電療、晚上復健,做一些手工、畫畫等,並努力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期盼病況能改善。最後,許薇安則強調:「拜託不要過度關心我,不然我覺得我好像很可憐很異類」參考資料:噓新聞:健康亮紅燈!國光女神面癱 驚爆罹病「恐一輩子無法康復」元氣百科:顏面神經麻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顏面神經麻痺臺大醫院神經部衛教資料:顏面神經麻痺-不是中風也會臉歪嘴斜
-
2024-01-18 養生.家庭婚姻
女人事事自己扛,當心關係亮紅燈!專家曝「好的親密關係離不開相互麻煩」,2方法維持夫妻感情
我與王先生相愛十二年,結婚六年,他越來越愛我了。戀愛時,他也沒有這樣寵過我。然而,現在他對我這樣的寵愛卻是因為六年前的那場感情危機。那一次,我們差點分手,也讓我深刻反省了自己。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我一直以來是一個很獨立且有主見的女人,在家裡是老大,從小到大非常懂事,從來不讓父母操心,習慣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很少會去麻煩別人。與朋友相處時,更是如此,生怕會給別人帶去麻煩。這樣的性格,我自然帶到了戀愛中。與王先生開始戀愛的那幾年,還是在校園裡。別的女生什麼事都讓男朋友幫忙,比如倒水、占位子、搬東西等。而我卻像一個「女漢子」,凡事都是自己來,很少會想起來麻煩王先生,總覺得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須麻煩別人。王先生開始以為我是跟他不熟,不好意思麻煩他。可是後來,我們談了四年戀愛了,我還是習慣獨立自主,這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有一次,他終於忍不住對我說:「我覺得我對你來說,可有可無,你並不需要我,你什麼事都可以自己做得很好,我在你身邊好像是多餘的。」聽到他這麼說,我萬分驚訝,原來我一直以來的懂事獨立在他那裡卻變成了他不被需要。我一廂情願地以為我不去麻煩他,會讓他有更多獨立的空間去做自己的事。殊不知,你不去麻煩對方,對方就無法付出,這會讓你們的關係陷入更大的麻煩。有心理學家說:「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好的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伴侶之間更是如此。婚後開始有意識地麻煩對方 讓他感覺被需要經過這件事以後,我開始明白,如果我再自以為是地獨立下去,只會把他越推越遠。後來我們結婚了,我開始有意識地麻煩他,但凡能讓他做的事就去讓他做。讓他為我做飯,他的廚藝越來越好,他還會主動拖地、洗碗、帶孩子,儼然一副「家庭煮夫」的模樣。我也落得一身輕鬆,越來越會偷懶了,也慢慢學會適當依賴他。記得我們剛搬進新房,之前因為每次都是和他一起過來,有一次晚上我自己回家居然迷路了。我趕緊給他打電話,他讓我站在那裡別動,趕忙跑過來把我接回去了。還摸了摸我的頭寵暱地說:「都這麼大的人了,還像個小孩一樣迷路。」我突然覺得,能被人這樣寵愛的感覺真好!我也能感覺到他因為越來越被我需要,和我更加親密。我不斷地麻煩他,激發了他作為男人的保護欲。當然,他也會時常麻煩我,比如當他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有消極情緒的時候,都會和我說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渴望得到我的理解和安慰,把我當成精神依靠。我喜歡他能時常和我交心,這說明他很信任我,能夠從情感上依賴我,而我也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被需要感。每當這個時候,我不僅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最知心的朋友,給他鼓勵和支持,給他力量,陪伴他度過每一個脆弱的時刻。「獎賞價值」是影響親密關係的重要因心理學上的「吸引獎賞理論」,是指我們會傾向於喜歡那些能給我們帶來獎賞價值的人,這種獎賞價值包含愉快的心理體驗,個人成就感和價值感等。對方越是能給我們更多的獎賞價值,我們就越容易被對方吸引。獎賞價值是影響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一段關係裡不斷去麻煩伴侶,其實是對他價值的肯定,這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過程。比如,我需要王先生與我共同分擔生活的重擔,王先生需要我肯定他的價值。這種互動過程其實都在增加彼此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的獎賞價值,夫妻關係會在相互獎賞中變得更加親密,雙方的能量一直在積極地流動,並不斷得到回應。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規律,很多時候並不是你去幫助別人,他才會喜歡你,有時讓他來幫助你,他反而會喜歡你,因為他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女人在婚姻關係裡不必太過懂事,你可以什麼都懂,但千萬別事事都自己扛,要學會麻煩男人。你越是懂得如何麻煩男人,男人也就越懂得如何更好地愛你。電視劇《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和富察容音的不同結局很好地說明瞭「好的親密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魏瓔珞在乾隆的萬千佳麗中,絕對算得上最不懂事的一個。別的妃嬪都是想著法子討好皇上,在皇上面前從來都是恭順有禮,不敢說個「不」字。她卻欲擒故縱,故意「套路」皇上來找她,但又放皇上鴿子,皇上也對她無可奈何。她總是給皇上製造各種麻煩,讓他在關鍵時刻來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麻煩讓她漸漸走進了皇上的內心深處,成了他心中獨一無二的女人。相比之下,一向溫婉賢淑、端莊大方的富察皇后,一生都被所謂的皇后責任所束縛。如她自己所說:「我侍奉太后,尊重皇上,善待妃嬪,處事謹慎,我怕行差踏錯,怕被天下人指責。我賢良淑德,怕被皇上厭棄,我不怨,我不妒,我也不恨,我替皇上護好妃嬪,我甚至把她們的孩子當成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得到了什麼……」這樣懂事寬容的她卻無力保全愛子,一場大火燒燬一切,最終走上絕路。富察容音的悲劇值得每個女人深思,她太過懂事,過得太辛苦,卻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心疼。相反,總製造麻煩的魏瓔珞卻成了皇上的心頭肉,逆襲為人生贏家。因為她不斷麻煩皇上,讓皇上得到獎賞價值,自然在皇上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有人採訪過很多出軌的男人,當問及他們出軌的原因時,不少人說道,是因為感覺自己不被妻子需要,在家裡有一種挫敗感,所以就想出去尋找那種被需要的感覺。聰明人都懂得麻煩伴侶 讓對方感到被需要感女人如果一味地太懂事獨立,就是親手把男人往外推。男人會覺得反正你什麼都會,有沒有我都無所謂。他得不到來自另一半的獎賞價值,於是在這段感情中的存在感不斷減弱。一旦男人覺得女人不再需要他,他的那種骨子裡的英雄夢就破碎了。為了重拾自信,展現自己的男人魅力,他就會從別處尋找新的獎賞價值。而那些懂得麻煩他的女人就是他的精神寄託,因為總是被麻煩,男人潛意識裡會覺得這個女人需要被照顧,從而產生強烈的被需要感,獎賞機制隨之建立,親密關係自然也就建立起來了。心理學上存在機會成本效應,也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越來越多,對這份感情也就會越來越珍惜,越不會輕易放手。從心理學自戀需求分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不肯承認自己為之付出精力的東西是不好的。於是,這個人就會加倍地珍愛這段感情,以維持這份自戀。聰明人都懂得麻煩伴侶,讓伴侶在這段關係中始終擁有高價值感和強烈的被需要感,使親密關係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來麻煩伴侶。2方法維持婚後夫妻感情1.女人可以讓伴侶做一些家事大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經常大包大攬,做家事、帶孩子,還要上班。而老公好像成了家裡第二個孩子,除了工作,其他什麼事都不需要做。這樣下去,女性在婚姻中會越來越不堪重負,不斷付出卻得不到滋養。而男人卻很難體會女人在婚姻中的付出,甚至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好像這個家只要有女人在,就能很好地運轉。所以,女人需要經常麻煩男人去做事,說是麻煩,其實也是一種分工,來平衡雙方在婚姻中的付出。很多女人可能覺得男人無法做好那些家庭瑣事,還不如自己做省心。其實不然。他之所以做不好正是因為你一直都在自己做,沒有給他鍛鍊的機會。你需要放手,給他精準的指令,讓他去做一些事。比如,吃完飯,你可以對他說:「老公,你能把碗洗了嗎?我需要做別的事。」或者說:「老公,今天你能帶孩子一起讀繪本嗎?」男人一般都喜歡聽明確、精準的指令,不要讓他猜,也不要指望他能主動做這些事,因為他可能根本想不到這些。你不去麻煩他,他就默認你並不需要他。當你習慣性地麻煩他去做一些事後,你會發現,他其實也能做好這些事,還能體會到你平時做這些事時有多不容易,對你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貼。久而久之,他對這個家的責任感也會越來越強,對這段婚姻關係也會更加珍惜。2.男人可以與伴侶多交心大多數男人在婚姻關係中喜歡凡事一個人扛。在職場上,受到委屈和刁難,也選擇一個人消化,不想在家人面前曝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怕給家人添麻煩。因為長期以來的男性文化,都在宣揚男兒有淚不輕彈,似乎男人就應該是無堅不摧的,不能太軟弱。但男人和女人其實是一樣的,也有自己脆弱無助的一面,也需要被人關心、被人心疼。所以,男人不要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試著跟老婆多交心,曝露自己的脆弱,尋求安慰,不要怕被老婆瞧不起。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脆弱就瞧不起你,反而會因此更加懂你、心疼你。在你不斷和伴侶交心的過程中,她離你的心也會更近,會感受到你很需要她。你們相互需要,關係也就更加親密。親密關係的連接需要雙方的不斷互動,在互動中,情感能量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形成一種獎賞價值的良性循環。女性要多麻煩伴侶承擔起家庭事務,男性也需要多與伴侶交心,敢於曝露自己的脆弱,這樣的相互麻煩就是最佳的互動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讓夫妻感情保鮮的有效法寶。本文節錄:《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如何在溝通中改善親密關係》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8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滿身潰爛…天疱瘡、全身性膿疱性乾癬 被迫放棄退休旅遊夢
「我想和一般人一樣,可以對退休有嚮往與規畫,但因為生病,連旅行都不敢想。」55歲陳先生罹患天疱瘡,皮膚長出一片片水泡與膿疱,破裂後形成大面積嚴重傷口,為避免感染致命,全身包紮像木乃伊,每次換藥時,撕下沾黏在傷口上的紗布,猶如再撕掉一層皮,簡直痛不欲生。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除了天疱瘡,還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等皮膚重症患者,長期處於隨時害怕復發的焦慮,面對人生,都不敢有長遠的想像。天疱瘡一年內死亡率75%天疱瘡好發於50至60歲中老年人,是一種嚴重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疱性疾病,有慢性、會復發且無法治癒的特性。黃毓惠指出,天疱瘡起因於患者自體的B細胞產生抗體,攻擊「細胞間隙蛋白」,使細胞之間無法相連,患者皮膚出現水泡,輕輕一碰就破皮,若未及時治療,皮膚水泡破裂,會產生大面積傷口,皮膚失去保護,容易血漿流失、細菌感染,進而引發敗血症,一年內死亡率高達75%。黃毓惠表示,天疱瘡治療,以類固醇、抗CD20單株抗體「利妥昔單抗」(Rituximab) 為主,再依疾病嚴重程度調整劑量,或加上免疫抑制劑輔助,有時為了避免感染,也會使用抗生素。「陳先生一開始擔心服用類固醇後的副作用而沒有按時吃藥,結果症狀大爆發,再就醫發現狀況嚴重。」黃毓惠說,陳先生遵醫囑用藥兩個月後,病情獲得控制才出院。生活上儘管他領有重大傷病卡免除醫藥費部分負擔費用,但在經濟壓力加重、害怕隨時可能復發的焦慮下,他只得提早退休。罹患GPP 求學、就業受挫除天疱瘡外,還有其他同樣為患者日常生活與生涯規畫帶來影響的皮膚重症疾病,像是發作時全身長滿膿疱,同樣有致命風險且容易復發特性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黃毓惠分享,有位29歲的男性病友4歲時就發病,每年發作數次,每次都須住院治療,進而影響求學生涯,國中畢業就不再升學,找工作也頻頻受挫。黃毓惠表示,許多研究認為,GPP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IL-36)」發炎反應途徑異常有關,主要是IL-36細胞激素分泌過多或未受控的活化,會造成身體持續發炎,引發GPP,一旦急性發作,將出現膿疱破皮、發燒等症狀,並伴隨關節炎等共病,甚至有感染、敗血症、器官衰竭、死亡的風險。研究顯示有部分患者是IL-36RN基因發生突變,發病年齡也較早。生物製劑新藥 助穩定病情目前GPP治療包含傳統的A酸、免疫抑制劑,但會對肝、腎造成負擔。黃毓惠表示,近年出現針對介白素-36調控的生物製劑新藥,根據研究顯示,經過這樣的精準治療,有些病患可在24小時內達到顯著療效,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周左右完全清除膿疱,快速改善皮膚症狀,穩定病情。黃毓惠說,找工作困難的29歲GPP患者在經過有效的治療,症狀獲好轉,也讓他尋找工作的過程順利許多,終於能跟一般人一樣,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能夠買房、買車、甚至組建家庭,「天疱瘡和GPP對患者影響非常大,不只是身體還有生活。但只要穩定接受治療,也能夠不需要犧牲工作發展或是結婚生子等長遠的規畫。」📌還有哪些皮膚重症疾病?點這裡看更多📌GPP放大鏡系列專欄,深入了解看更多▶渾身痛癢 升遷被喊停…慢性蕁麻疹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留意身心危機▶皮膚9成潰爛 類天皰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家庭關係陷危機▶皮膚流膿飄異味 皮膚重症疾病斬斷愛情夢📢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1-18 焦點.長期照護
該不該辭職在家長照72歲父?兒陷兩難抉擇 網友都推「1決定」:沒錢無法做任何事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而究竟該不該放棄工作前途長照長輩?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廣大網友討論,分享自身的照顧長輩經驗與抉擇。該不該放棄工作前途長照長輩?許多人到了中年都要擔起照顧長輩的重擔,一名32歲的男性青年表示,家中有一位中風兼失智的72歲父親,因行動不便需要有人陪在身邊長期照顧;而自己工作的工時算長且偶爾要輪班,無法工作跟照顧父母同時都做好。面對工作跟長照的壓力,青年表示自己正在人生的岔路上做抉擇:「究竟該不該放棄工作前途,在家長期照顧生重病的年邁父親?還是花錢請看護來專門照顧?」。他表示放棄工作前途照顧父親,雖可親力親為的照料,也能賺到大家的尊重誇讚,但日子卻會因為沒錢過得很辛苦;而選擇工作前途請看護來照顧,又怕請的人照顧不周,或是被親友罵不孝順。多數網友支持認真賺錢,花錢請專業看護對於青年「工作vs.長照」的兩難抉擇,網友們看到貼文紛紛留言分享自身看法。多數網友建議認真賺錢,花錢請專業看護。「要有穩定收入才能支持協助長期照顧的家人長輩」、「前途是自己的飯碗,誇讚則是別人的嘴,長輩交給專業照顧(並非不聞不問),對彼此都比較合適。自己則要做好相關心理與經濟準備,少子化的未來,長照勢必走向共同照護,不能犧牲子女的生活工作。」、「父母把你栽培那麼優秀不是為了照護他們,請維持自己的優秀,聘請專業的看護,自己再另安排陪伴時間。」、「除非你存款多到沒地方花,長照可是要花非常多錢的,沒收入狂支出是很恐怖的。」、「有前途才有能力照顧長輩,長輩走了你沒前途沒能力沒人理你。照顧長輩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別的家人來照顧,你來誇讚他也不錯。」、「沒收入怎麼照顧長輩?當然是選收入,然後花錢請人照顧。那些碎嘴的人要幫你照顧長輩嗎,等沒工作沒錢看誰要稱讚你」。少數網友支持辭去工作在家長照父母,陪伴父母晚年。「陪父母的晚年,是人間溫馨好事,同時得到了無數掌聲。若專注工作,獲得升遷,但心裡終有缺憾呀!」、「父母晚年生病進出醫院到離開,我都是自已照顧還有政府的長照2.0每天幫我看顧二小時,過來人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值得能陪伴兩老到最後的,父親走後還會入夢境對我笑~」、「照顧家人!學會看護後,這些經驗往後當看護也是很好的收入。一天2800-5000元都有,看護保守估計一個月快9萬」。更有網友分享親身經驗。「我曾經是過來人之一,真心話一句『很累人的』」、「我幹過,體悟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況且照護病人也是要專業能力。」、「目前就是過這種日子,照顧失智、癌症、三高,又不能行走只能抱著半夜又狀況一堆(用手挖屎亂塗.大叫.....不受控)。精神大受影響,不上班24小時照顧很累又無力感」、「我就是典型的例子:外傭不得老爸的緣,只能放棄前程似錦的職涯,到不是要賺到尊重誇獎,就當還這輩子欠父母債,報恩的念頭。儒家盡孝道精神。」、「長照長輩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若有做不好時兄弟姊妹的聲音就會很大,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以前會覺得要放棄工作,現在想放棄的是照顧家人。之前常因照顧家人,而換工作,卻被親人說這麼老是換工作。當時的我,也想過不要老是換工作的啊。」、「不要辭職,會後悔,那是陪葬。用收入找看護工或住養老院,千萬別拋棄工作,那會很慘!我走過。相信我。」、「我放棄工作前途照顧失智的媽媽,沒有得到親友的讚賞只有得到羞辱和嘲笑!但凡事豈能盡如人意,求無愧於心!」。也有網友表示,「長照險真的很重要‼️」、「長照要正能量夠,我沒辦法做到」、「『照顧』需要專業與技巧,請讓專業的人來進行專業的照顧比較妥當」。 6點評估是否「該放棄工作前途照顧長輩」? 在面對是否放棄工作前途照顧長輩時,以下是一些建議:1.綜合考慮家庭經濟狀況:確保你的家庭經濟能夠承受照顧家人的負擔。如果財務允許,可以考慮聘請專業看護,讓你有穩定的收入。2.尋求社會支援:探索政府的支援服務,如長照險、長照險2.0、社會工作者等,這些資源可以減輕你的負擔,同時確保家人得到適當的照顧。3.平衡工作和家庭:如果可能,嘗試找到平衡點,不必完全放棄工作。可以探討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等選項,以更好地照顧家人。4.保持身心健康:照顧家人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過度的工作壓力和照顧壓力可能對你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保持平衡是重要的。5.尋求專業建議:與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或醫療專業人士談談,獲取更多的專業建議,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6.考慮未來發展:不僅要考慮眼前的困境,還要思考未來的發展。放棄工作前途可能會影響你的職業發展,所以要仔細權衡短期和長期的利弊。最終的選擇取決於個人價值觀、家庭情況和生活目標。在這個抉擇中,不妨深思熟慮,也可以尋求身邊親友或專業人士的意見,以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決定。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80歲父堅持不請看護」孝子扛照顧,生日當天過勞死!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
2024-0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們沒有那麼不同——「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以「寬闊的胸襟」討論宗教與照顧病人的看法。一位進入大學時才在某種機緣下,接觸到佛教經典,而後了解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與自己的習慣挑戰,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一位內科主治醫師分享個人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尊重各種儀式,而在行醫路上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由他所分享與病人的互動展現出醫師難得的胸襟。一位國立大學醫學院資深教授、護理界資深學者與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的推手,以本身出自佛教家庭,後來轉為天主教教徒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與各不同宗教領袖討論宗教信仰的經驗,得到喜悅,而能體會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有幸拜讀盧俊義牧師與陳榮基教授的二篇大作「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讓我想到達賴喇嘛常常說的一句話:「所有的生命,都是想遠離痛苦追求快樂。」所以在這一點上,不論個人是何種宗教背景,都不應該是我們幫助別人消除痛苦、追求幸福快樂的阻礙。反而在生而為人,無法逃離生老病死的束縛中,宗教能夠提供給我們更寬闊的胸襟來包容一切。從小家中是一般的民間信仰,那時對宗教的印象就是村子裡的宮廟每年作醮的時候,都會請布袋戲、歌仔戲班來演出,當然更重要的是有免費的流水席可以吃。所以雖然說是酬神,但是在那個物資艱困的年代,這可是難得可以好好打牙祭的機會。我長大的鄉鎮,一所由天主教會所設立的醫院,除了軍醫院以外,是鎮民們重要的醫療場所。還記得那些和藹可親、會說臺語的外國神父修女們(以前以為都是美國人),親切的問診與照護的樣子。印象中神父修女們並沒有特別傳教,只有在聖誕節時醫院大廳跟旁邊的教會有應景的佈置。開始對佛教有興趣,是因為準備大學聯考時,有時候在圖書館讀累了,會起來翻翻書架上的書,偶然翻到一本「正信的佛教」,它的內容讓我覺得很新奇,因為印象中佛教不就是吃齋念佛求生淨土嗎?原來佛教還講道理,講人生是不圓滿的,甚至究竟來說是充滿痛苦的。佛陀跟菩薩竟然不是神的一種,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佛經中滿滿的古文原來是教我們解脫痛苦的東西。這對於正因為準備大考苦惱的我,充滿了吸引力。因此上大學之後參加了佛學社團,開始有興趣想了解佛教的內容。慢慢才知道原來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粗略翻成白話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勇士」。慢慢跟著學長以及指導老師,多少聽一點佛經的道理,當然不懂比懂的還多。不過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佛陀在覺悟時說的那句話,「奇哉奇哉,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為煩惱執著而不能解脫。」這句話讓我覺得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都是有寶貴價值的。開始進入臨床工作後,好像離修行解脫越來越遠。但是因為看到人生百態,就會想到不管有些人是自己受苦,有些人是令別人受苦,不管是哪一種,造成這種現象都是因為各種因素聚集所造成的。有些人是天生的性格,有些人是後天的環境,更多的是這兩者加在一起造成影響。但是只要造成這個結果的這麼多的因素其中一個改變,結果就會不一樣。所以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跟自己的習慣挑戰,那麼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而這些事情根本無關乎宗教,不管是對上帝堅定的信仰,或是對各種神的虔誠祈禱,而願意做改變,或許在短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不同的結果。原本是想分享一些我在臨床上看到,不同宗教之間彼此的包容與惺惺相惜,例如原本信基督宗教的媳婦,為了祈求讓婆婆的病快點好起來,也幫忙摺紙蓮花燒給冤親債主。或是佛教的法師,在面對不同宗教信仰的病人時,一起跟病人向媽祖或是上帝祈禱。這些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狀況,都是很令人感動的。我想宗教的共通點,都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人解除煩惱、超脫生死的痛苦。但是也看過有一些病人與家屬,太過於堅持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正確的,弄得反目成仇,到死的時候都不肯包容和解。我常想這樣的堅持是真的為了別人好,還是只是自己的私心罷了。地藏經中有一段話,提到佛跟菩薩有時候為了幫助眾生,會化現為國王、大臣、男子身、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等等。只要是對人有利,能幫人解脫就好了,菩薩(覺悟勇士)們並不會自我設限要用甚麼形象來幫助人。所以即使面對是不同宗教的人們,只要能看到每個人都具有想要離苦得樂的共同點,我們就是彼此的貴人。當然在追尋生命的最終極意義,每個宗教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目標,但是希望不再有痛苦,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在這點上,我們都是一樣的。延伸閱讀:2023-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2023-11-22 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
2024-01-15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捨不得不快樂
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希望活得快樂。我們也會把自己的願望投射出去,面對新的一年或到了誰的生日,我們自然會送出「新年快樂!生日快樂!」的祝福。快樂,是生命最根本的狀態。小草沒有不快樂,小花沒有不快樂,就連一陣風吹過去,都沒有不快樂。小貓小狗會生氣,但討厭的事一過,他們很快就回到原本的快樂。只有人,會隨時進入煩惱的境界,很難一直快樂。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一家人難得團聚,也用心準備了大家愛吃的飲食,但只要一句話,就能勾起過往的不愉快,破壞了原本期待的快樂。或者終於下班可以放鬆自己,卻忍不住要打開手機,非要追到什麼嚴重的大新聞才罷休。無論是遠方的災難、不同意見的衝突、某些人的挑釁……都好像比我們的快樂更重要,值得我們為它陷入煩惱,為它憂傷,為它不平,為它失眠。這種不快樂的樣態,是人類才有的本事。即使沒有真正的危險,光是透過資訊就可以刺激腦部掌管恐懼的杏仁核,讓身心進入緊繃的狀態。特別是現代生活的步調非常快,讓我們很容易被瑣碎的小事刺激出情緒,進入腦海裡創傷的境界。這種負面的迴路相當強勢,短時間就能透過自律神經不成比例地擴大並反映在身心各層面。我們根本來不及踩剎車,已經陷入煩惱,難以自拔。隨時不快樂,自然在身心造出一個固定而僵化的神經迴路,讓自己更難快樂起來。一個人如果經常心情不好,血清素分泌會減少,腦部神經細胞會加速老化,不只認知能力會下降,就連身心機能都容易退化。每個專家都知道,光是灌輸正面的念頭,是很難克服負面情緒的。我通常會鼓勵正在和負面心情奮戰的朋友,不要忙著勸自己,而是直接去進行本來就能帶來好心情的活動。我會問他,如果他心情很好會想做什麼?如果他喜歡唱歌跳舞,我會再進一步問他多久沒有唱出聲音、多久沒有讓身體動起來?通常他只要把這個嗜好找回來,心情自然會好轉,而原本的煩惱就算沒有完全消失,也已經不那麼重要。除了唱歌、跳舞、讓身體動起來,有些人還會透過彈琴、畫畫、照顧植物或撫摸寵物,讓這些樂趣帶來的愉快感受回饋到大腦,活化神經元,而使得和愉快相關的神經元連結愈來愈豐富。這一來,他更容易體會到放鬆和快樂,就像身心已經建立起一種「隨時回到快樂」的預設反應。就是這麼簡單!放過腦海的規畫,投入身心的放鬆和愉快,這本身已經在選擇快樂。這種選擇含著一個大祕密,也就是,一個人愈享受快樂,愈容易快樂。透過享受身心放鬆的快樂,我們不光在頭腦、同時也在身體建立新的迴路。這種享受,不斷地重複,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洗腦」──從身到心,從心到身,把每個細胞、每個反應都變成了快樂。只有這樣子,我們才來得及為負面的情緒踩剎車,並同時改變個人的慣性,而能從人生的不愉快和痛苦走出來。快樂原本就在我們的心中。守住心,用享受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快樂的能力,而可以克服物質或環境的障礙。容易快樂的人,不光比較年輕有活力,遇到事情更可以靈活而從容地去面對,不會非要怎樣不可。我們愈享受,愈快樂。甚至,捨不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