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 醫療.整形美容
搜尋
乳腺
共找到
175
筆 文章
-
-
2023-12-17 名人.林靜芸
肌肉下隆乳退流行 名醫林靜芸揭肌肉上隆乳為何成為現今趨勢
女人希望乳房飽滿堅挺、乳溝深邃、跑步會動、躺下來會攤平。這些目標看起來簡單,隆乳卻是一篇不斷演化的歷史。1952年開始的隆乳是在乳腺下方製造空間放入義乳。術後莢膜攣縮變硬的機率約40%。那個時代的女人,隆乳重點是不要男人懷疑作假,尤其不要被摸出破綻。1990年代,隆乳位置從胸大肌前面轉為胸大肌後面,理由是變硬機率降低,被識破機會減少。胸大肌是胸部表淺的大肌肉,功能為肩膀靠攏、內轉等等。胸大肌後面是肋骨,肌肉很緊。隆乳術後病人形容像被卡車輾過,也有病人麻醉醒來感到生不如死,要求立刻移除義乳。肌肉下隆乳,男人比較無法察覺。巴西的女性整形外科醫師露絲格雷夫在2000年代提出數篇文章,主張女性的乳房從未長在肌肉下;隆乳應該回到肌肉上,但是專家們(大多是男性)堅持肌肉下隆乳質感較好。關於隆乳男人怎麼想呢?許多男人自稱隔著衣服就能看出真假。有人閱乳無數,一摸就知。基本上男人分為三種,贊成隆乳的主張女人乳房大就好,真的或假的沒關係,假奶比小奶好。反對隆乳的認為假奶噁心、不自然,奇怪的是他們喜歡不靠隆乳無法擁有的波霸身材。第三種是理智型,主張長在喜歡的女人身上就是最美的乳房。這類男性,女伴如果想隆乳會全力支持,因為他喜歡有自信的女人。社會越來越進步,女人已能獨立自主,現代女人隆乳想要有自信,喜歡對身體傷害最少,疼痛度最低,最健康的隆乳。質感方面希望自然舒服,並不在乎能否摸到義乳。醫師以為女人隆乳是為了討男人歡喜。美國庫克團隊的調查,一般人的離婚率是18.1%,隆乳女人離婚率高達28.8%,隆乳無法挽救婚姻。加上近年來女人熱衷健身,肌肉下隆乳又重新被檢視。美國克勞迪亞醫師以核磁共振證實肌肉下隆乳胸大肌體積平均減少33%,且義乳莢膜影響肋骨擴張,肺活量下降,可能背痛及慢性咳嗽。專家們承認切割肌肉或是在肌肉下塞入義乳會造成傷害。何況乳房的位置與肌肉位置不同,肌肉下義乳自由活動,可能降到低點;或與真奶分成二層;或往上形成瀑布奶;或偏向二旁,乳溝變成乳河。然而最令人困擾的是動態變形(發生率48%),某些動作例如:切菜、雙手緊握,胸大肌收縮時義乳跳動,乳房變形疼痛。2021年美國乳癌學會宣佈肌肉上乳房重建是現今的趨勢。2023年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也宣佈肌肉下隆乳退流行,肌肉上隆乳將引領風潮。專家們檢討為何當年會想到將義乳放在肌肉下,關鍵是1990年流行鹽水袋,容易有波紋,見得到外殼,且可能觸摸到義乳。近年來鹽水袋被淘汰,粗糙面義乳被下市,最新的光滑面果凍矽膠義乳外殼能防滲,內層充填飽滿,能夠對抗莢膜攣縮,並避免波紋。沒有理由拿肌肉來增加厚度,掩飾義乳瑕疪。加拿大的法蘭克李斯特教授2017年發表論文,主張肌肉下與肌肉上隆乳變硬率相當(約為1.61%)。肌肉上(筋膜下)隆乳符合解剖、疼痛度低、乳房會晃、躺下會攤平、可以擠乳溝、不影響運動。唯一缺點是男人比較可能摸到義乳。但是對於新時代女性,這已經不是問題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白色食物抗癌最推「花椰菜」!白花變紫色還能吃嗎?2情況要注意
花椰菜是長得像花的蔬菜,屬於十字花科,是甘藍的變種。冬、春是花椰菜主要產季,新鮮爽口低熱量。白花椰菜營養價值高,纖維質、維生素C含量豐富;最令人驚艷的是,白花椰菜抗癌功效位居白色食物第一名。白花椰菜 抗癌功效高白花椰菜營養價值高,含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纖維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豐富的纖維質可以幫助排便,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20倍以上;最令人驚艷的是,白花椰菜抗癌功效位居白色食物第一名。花椰菜富含「異硫氰酸鹽」(Sulforaphane),經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或可預防乳癌,甚至可以破壞乳癌腫瘤幹細胞,抑制腫瘤擴散。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導,在眾多的蔬菜水果中,花椰菜、大白菜的抗癌效果最好。花椰菜含有抗氧化及防癌的微量元素,長期食用可以減少乳腺癌、直腸癌及胃癌等癌症發病機會。花椰菜清炒、沙拉皆宜 花椰菜飯適合減重、控血糖花椰菜我們食用的主要是它的花球部分。依據花球的鬆緊與軟硬度,可分為「鬆花」和「硬花」兩類。鬆花輕甜軟嫩,適合清炒;硬花清脆,則適合做成沙拉。而之前很夯的花椰菜飯,就是把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白飯。營養師趙函穎曾受訪指出,因為白花椰菜的顏色和煮熟後的口感與白飯很像,膳食纖維量是白飯的2倍,含醣量卻只有白飯的6%,能增加飽足感、助排便,適合想減重或控血糖的人吃。如何挑選花椰菜?底部不能有裂痕根據臉書粉絲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介紹,花椰菜除常見的綠、白色,也有鮮豔的橙、紫色等品種。在挑選上,白花椰菜宜挑莖部呈淡綠色佳,底部不能有裂痕;而綠花椰菜則要色澤鮮綠,愈翠綠的愈新鮮。此外,很多人曾在花椰菜裡發現菜蟲,記得在料理前先將花椰菜一朵朵切下,放入水中浸泡,讓小蟲及雜質浮出。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用活水沖洗,便能有效減少花椰菜花蕾中的雜質。花椰菜4情況安心賞味指南莖部有「空洞」常為種植過程施用氮肥較多,或缺乏硼鈣所導致。→若觀察無微生物感染,可安心食用花球變「變紫色」為成熟過程遇到低溫。→糖苷轉為花青素的自然現象,可安心食用。花球上有「黑點」為氧化自然現象或缺硼脆化。→若無變味腐敗,切除黑點部分仍可食用。食用時帶有「苦味」常為種植時遇環境逆境所產生。→若苦味過重,則應避免食用。【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02 癌症.乳癌
男歌手得乳癌「很震驚」!男性乳癌確診多已晚期 愛吃2類食物特別注意
日本67歲男歌手Bro.KORN(近藤信秋)日前透過社群媒體透露,因覺得左胸有腫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乳癌。Bro.KORN經診斷為第二期乳癌,他直言「男性得乳癌是如此罕見,覺得很震驚,不過我會認真面對現實,好好治療」。因早期發現,醫生告訴他還不至於會有生命危險,但坦言治療副作用比預期大,煎熬的治療日子仍在持續中。男性乳癌發生機率 僅女性百分之一多數民眾都認為女性才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醫師提醒,雖然男性發生的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男性乳癌有什麼症狀?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有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則有家族乳癌遺傳基因、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抽菸、罹患肝功能疾病、飲酒過量,及肥胖等因子。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頭溢液。.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這些症狀也可能發生在非癌症的其他疾病中。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症狀相同嗎?男性乳癌患者的臨床症狀跟女性不完全相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袁天民曾受訪指出,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率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男性乳癌高風險群.50歲以上: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大多數乳癌是在50歲以後發現。.基因突變:某些基因(例如BRCA1 和 BRCA2)的遺傳性變化(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家族史:如果近親患有乳腺癌,男性罹患的風險就會更高。.放射治療:接受過胸部放射治療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高。.激素療法治療:過去用於治療攝護腺癌的含有雌激素(一種有助於發育和維持女性性別特徵的激素)的藥物,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克林那費爾特症候群(Klinefelter Syndrome):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男性有一條額外的 X 染色體,可能導致身體產生更高的雌激素和更低的雄激素(有助於發育和維持男性性特徵的激素)。.影響睾丸的某些情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肝病:肝硬化會降低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並提高男性的雌激素水平,從而增加罹癌風險。.肥胖:超重或肥胖的老年男性,比體重正常的男性風險更高。(資料來源/美國CDC)預防乳癌,不管女性、男性,都必須固定做健檢,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而男性一旦確定罹患乳癌,也需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資料來源】.《噓新聞》67歲男歌手Bro.KORN「左胸有腫塊」 驚曝罹患乳癌吐露現況.美國CDC:男性乳腺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04 養生.聰明飲食
糖尿病患不適合喝康普茶?新研究指反而有助降血糖!科學實證看康普茶8個潛在健康益處
根據《healthline》報導,一項刊登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康普茶可能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準。該研究的受試者連續四周每天喝一杯康普,其平均空腹血糖水準從每分升164毫克降低到116毫克。研究人員發現,康普茶的三個關鍵成分乳酸菌、醋酸菌、酵母,可延緩2型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並降低空腹血糖水準。研究人員表示,這雖是一項小規模的研究,但初步證據說明了康普茶與控制血糖水準之間的關係。而各種不同品牌製造的康普茶成份略有不同,研究指以綠茶或紅茶為基底的康普茶,對降血糖較有幫助。此外,還要注意其中添加糖的份量,過多可能導致肥胖,脂肪肝,心臟病和增加血糖水準。最後研究人員仍強調,沒有一種食物或飲料可以治癒糖尿病,但將康普茶納入整體均衡飲食中,有助於糖尿病管理。康普茶 天然醱酵的機能性飲品近年來,康普茶(Kombucha)在世界各地掀起潮流,不少歐美大明星都跟上這股風潮。到底康普茶是什麼?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鄭文怡營養師來為民眾解析,讓您不僅輕鬆跟上潮流,更能學習聰明飲用。鄭文怡指出,所謂的康普茶,可以用任一種茶葉當基底,例如: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再加上水、糖、與紅茶菌(又稱紅茶菇,是由酵母菌加上醋酸菌所生成的物質)醱酵而成。這種添加菌種來醱酵的茶,就是康普茶與一般茶品的最大不同。8族群不適合喝鄭文怡說,康普茶因以茶葉為基底,含有天然茶多酚與兒茶素;另外,由於康普茶醱酵過程中會產生糖、酒精與二氧化碳,因此帶有微甜的氣泡感;醱酵過程中,酒精會轉換成醋,加上紅茶菌中本身含有醋酸,因此最終產品的pH值會下降,使得康普茶同時具有茶香與果醋風味,為其一大特色。 然而,康普茶並非人人適合!鄭文怡提醒:康普茶的基底是茶,每100C.C.約含有3~5毫克的咖啡因,因此,對咖啡因敏感者如懷孕婦女、幼兒、失眠患者不適合飲用,而如消化道不適、肝腎功能不佳、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糖尿病患者也不建議飲用。除此之外,康普茶不適合空腹喝,最佳飲用時機應為飯後。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或自釀的康普茶鄭文怡提醒民眾,儘量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或是自釀的康普茶,以免因醱酵環境不佳或溫控不良,導致污染或發霉的情形。食藥署也強調,購買時應選擇包裝完整、有品管控制的康普茶,開瓶後若是對嘴喝,瓶口的細菌群可能會影響品質,應儘快飲完,以確保食用安全。康普茶對健康的8個潛在益處其實康普茶由來已久,歐美也很風行,但「康普茶」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健康?功效是否被誇大?外媒《healthline》依科學實證列舉康普茶的8個潛在健康益處,但其中多項尚未在人體試驗證實。1、發酵的康普茶是益生菌良好來源康普茶發酵過程會產生乙酸和其他幾種酸性化合物、微量的酒精和使其碳酸化的氣體。大量的細菌也在混合物中生長,其中含有幾種可能具有益生菌功能的乳酸菌。益生菌為腸道提供健康的細菌、改善炎症甚至減肥。2.康普茶具有綠茶的好處用綠茶發酵的康普茶可能提供與綠茶相同的健康益處,例如減肥、控制血糖、降低罹患攝護腺癌、乳腺癌和結腸癌等風險。3.康普茶含抗氧化劑康普茶,尤其是用綠茶製成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在大鼠身上的試驗證明它可降低有毒化學物質引起的肝毒性,但在人體的效用尚未證實。4.康普茶可抑制不良細菌生長康普茶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和乙酸,這兩種物質都被證明可以抑制不良細菌和酵母菌的生長,尤其是對引起感染的細菌和念珠菌酵母菌。5.康普茶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紅茶菌可以改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同樣僅止於大鼠試驗。6.康普茶可能有助管理2型糖尿病針對糖尿病大鼠的研究發現,康普茶減緩了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肝腎功能。但需進一步的人體研究來證實對人體的好處。7.康普茶可能有助預防癌症康普茶是否能抑制癌細胞生長、是否有抗癌作用,尚未得到證實。需要進一步研究。8.康普茶製作得當是健康的許多人想自製康普茶,但自製過程若受污染或過度發酵,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此外,也要避免過度添加糖分。【資料來源】.《healthline》Drinking Kombucha May Help Reduce Blood Sugar Levels fo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healthline》8 Evidence-Based Health Benefits of Kombucha.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861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1 癌症.抗癌新知
短時間就有幫助!研究建議每天這樣動5分鐘就可降低罹癌風險
一般人都知道運動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並且也是促進健康衰老的最佳方法之一,不過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腫瘤學》(JAMA Oncology)上的研究表明,每天只要數分鐘的劇烈活動就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在該項由澳洲雪梨大學帶領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英國超過22000名自稱不運動的成年人進行了近七年的監測,他們佩戴活動追踪器來紀錄其任何活動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總共只需四分半鐘的劇烈活動,就可以將患癌症的總體風險降低18%,而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與體力活動減少高達32%。這些所謂的劇烈活動,包括劇烈的家務勞動、在雜貨店搬運沉重的購物、爆發力步行或與孩子們一起玩遊戲等活動。該研究主要作者、雪梨大學查爾斯·珀金斯中心(Charles Perkins Center)的教授Emmanuel Stamatakis表示,大多數中年人不經常運動,這會增加他們患癌症的風險,但通過隨著活動追踪器等可穿戴技術的出現,我們能夠觀察日常生活中短暫的偶然體育活動的影響。Stamatakis指出,每天只增加四到五分鐘的日常任務強度,每次大約一分鐘左右完成,就可以總體降低癌症風險。這有點像將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謂高強度間歇訓練,指反覆進行短暫劇烈的運動並穿插著短暫休息的運動類型。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並不是為了直接探索因果關係而設計的,但它的有效性有生物學解釋,例如減少慢性發炎、改善血糖和增強心肺健康。他們表示,短暫的活動為那些覺得鍛煉困難或沒有吸引力的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事實上,今年稍早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示每天11分鐘,或是每週75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就足以降低患心臟病、中風和多種癌症等疾病風險。例如每週75分鐘的適度活動足以將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17%,患癌症的風險降低7%。對於某些特定癌症,風險降低幅度更大,像是頭頸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和賁門癌的風險降低了14至26%。對於其他癌症,如肺癌、肝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癌和乳腺癌,風險則降低3至11%。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會提高你的心率並使呼吸加快,但你仍然可在活動期間說話。研究人員建議,快走、打網球、騎自行車或跳舞都算是中等強度的運動範圍。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Leandro Garcia博士表示,適度的活動不一定涉及我們通常認為的鍛煉,例如運動或跑步。有時,只需改變一些習慣即可。例如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去工作或學習地點,而不是開車,或者與孩子或孫子一起積極玩耍。進行你喜歡且易於納入每週例行活動的活動是變得更加活躍的絕佳方式。【資料來源】.Short bursts of daily activity linked to reduced cancer risk.Less than five minutes of vigorous exercise a day could cut your cancer risk.Daily 11 minute brisk walk enough to reduce risk of early death, say Cambridge researchers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9 醫聲.醫聲要聞
孕產婦諮詢專線衝1.8萬通 「確診能否餵母奶」躍前3名
本土新冠疫情本周達高峰,疾管署評估每天約增加2.3萬至2.8萬人染疫。許多新手爸媽染疫,也憂心是否可以持續哺乳,國健署統計,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去年進線1.8萬通,最關心的前三大議題,分別是寶寶照護、母乳哺育、資源轉介。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表示,從準備懷孕到產後育兒階段,準爸媽們可能會因不熟悉孕產過程變化及寶寶照顧技巧,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根據專線統計,去年共有1萬8011通服務,提供諮詢2萬4730個問題,最關心包括寶寶照護30.7%、母乳哺育28.9%及資源轉介15.8%。另外,準爸媽最常問的3大問題,包括「寶寶大便顏色和之前不一樣,是正常現象嗎?」、「確診COVID-19可以持續哺乳嗎?」、「乳房有硬塊,該怎麼處理?」蔡維誼指出,寶寶大便正常的顏色是黃色或綠色,如果是淡黃色、灰白色屬於不正常,應懷疑是否有膽道閉鎖或肝內膽汁滯留,應盡快就醫請教專業兒科醫師,以免延誤病情。爸媽平日在寶寶排便時,可利用兒童健康手冊嬰兒黃金九色卡,在日光或充足的光線下比對以清楚辨識。根據國外研究,確診產婦的母乳雖有新冠病毒核酸,但無法培養出活性病毒,因此病毒不會從母乳傳播給嬰兒;相反地,母乳中含有抗新冠病毒的IgA與IgG中和抗體,可以給予嬰兒保護,母乳提供寶寶均衡、易消化的營養成分及增加免疫力的抗體,也有助於寶寶腦部神經發育,因此台灣及美國的兒科醫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都建議疑似或確診的母親持續母乳哺餵。蔡維誼建議,媽媽2、3小時要將奶水己出,刺激乳房持續分泌奶水,若沒有將奶水移出,會造成乳房腫脹,嚴重恐造成乳腺管阻塞,同時伴隨著硬塊產生,最後就演變為乳腺炎。要解決奶水不足、預防乳房腫脹及硬塊,應掌握「3餵」的技巧,早早餵(儘早開始哺餵母乳)、正確餵(寶寶和媽媽以正確方式讓寶寶喝到足夠奶水),隨時餵(依寶寶需求想吃就餵)。國健署表示,新手爸媽從準備懷孕到產後育兒階段,會產生各式各樣問題,國健署101年建置建置免付費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華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提供從孕前、孕期至產後照護、母乳哺育指導、親子健康、情緒困擾等議題之保健諮詢、傾聽、關懷及支持與必要的資源轉介等,幫助新手爸媽及其家人早日順利上手,減少恐慌與焦慮,也有國語、台語、越南語及印尼語的專人服務。孕產婦關懷網站( https://mammy.hpa.gov.tw/ ),可以查詢相關資訊;或利用孕產婦關懷Line官方帳號( ID: @mammy870870 ),可以定期收到婦幼衛教訊息等。
-
2023-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跟攝取量有關?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3-4-6發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讀者Esther在2023-5-3留言:「這篇說得很詳盡,請問教授能不能順便討論一下亞麻籽,到底乳癌,子卵巢癌或子宮頸癌者能否食用,因為有研究說木酚素是植物性雌激素,會使腫瘤變大,但又好多號稱專家說它能抗癌。感覺很多都是動物試驗,實際的臨床實驗如何?」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7-4-6發表在NOM Magazine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我想先請問讀者,這個標題的意思是不是「攝取越多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罹患乳癌風險越高」?好,那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在「黃豆是治癌還是致癌?」這個小節裡的兩段話:「根據 2009 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多吃黃豆食品者……,死亡率與復發率相對風險最高可降低 29% 與 32%,明顯呈現反比。……2011 年也有一篇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或復發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罹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者風險較低。」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大豆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是和乳癌的發生率或復發率,呈反比。那,為什麼標題卻用「量是關鍵」來影射「大豆攝取量是與乳癌風險成正比」呢?事實上我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有引用一篇2020年發表的論文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而它的結論是: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也就是說,「大豆攝取量與乳癌風險成反比」是從2009到2020一直維持著的科學證據。好,我們現在來看NOM Magazine這篇文章關於「亞麻籽」的部分。其中一句話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不論亞麻仁籽油或亞麻仁籽同時具有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生長及漫延的效果,即便是對於雌激素敏感度較低的 ER(-) 乳癌婦女。」「動物實驗中發現……乳癌婦女」!!!???當然,我知道,不論婦女或男士,都是動物。只不過,「動物實驗」所指的肯定不會是「人類實驗」。所以,動物實驗會發現婦女的乳癌風險,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好了,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Esther所關心的「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我先請大家看2014年發表的Flax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亞麻與乳癌:系統性回顧)。這篇論文回顧了一直到2013所有年跟「亞麻與乳癌」相關的研究,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的證據表明,亞麻可能與降低患乳癌的風險有關。亞麻對有患乳癌風險的女性的乳腺組織具有抗增殖作用,可以預防原發性乳癌。乳癌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可能降低。」我再請大家看另一篇2014年發表的Flaxseed and its lignan and oil components: can they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and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亞麻籽及其木脂素和油成分:它們能否在降低乳癌風險和改善乳癌治療方面發揮作用?)。這篇也是回顧論文,只不過它不是系統性。它的結論是:「觀察性研究表明,亞麻籽和木脂素攝入量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在停經後婦女。木酚素可將乳癌和全因死亡率分別降低 33%-70% 和 40%-53%,而不會降低他莫昔芬的有效性。臨床試驗表明,亞麻籽可減少乳癌患者的腫瘤生長,而木脂素可降低停經前婦女的風險。」從2014到今年,有兩篇相關論文:2019(動物實驗):The flaxseed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decreases local inflammation, suppresses NFκB signaling, and inhibits mammary tumor growth(亞麻籽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糖苷可減少局部炎症、抑制 NFκB 信號並抑制乳腺腫瘤生長)。結論: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可以作為一種實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來減少復發,但需要對其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為製定更有針對性的使用建議提供信息。2020(人體實驗):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the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萄糖苷在患乳癌風險增加的停經前婦女中的隨機 IIB 期試驗)。結論:雖然增殖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沒有差異,但該試驗證明使用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是可以耐受且安全的。從這四篇論文可以看出,亞麻籽似乎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抗乳癌作用,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不管亞麻籽是否具有抗乳癌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NOM Magazine那篇文章所說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是與科學證據相左。原文:亞麻籽抗癌?致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8 醫療.心臟血管
基因或生活方式造就的肥胖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答案恐出乎意料
【本文重點】《電子臨床醫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比基因引起的肥胖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來自近18000名瑞典雙胞胎的數據,研究導致超重和肥胖的基因和環境因素如何影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基因風險引起的肥胖(即使基因預測的BMI低)仍可能產生健康風險,但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存在更大的風險。--by ChatGPT眾所周知,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健康風險。然而,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差異很大。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人肥胖的原因可能對心臟病風險產生一些影響。肥胖原因影響心臟病風險根據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在肥胖對心血管健康有害影響方面,因生活方式而肥胖的風險比因遺傳而肥胖的風險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瑞典17988名雙胞胎的數據,收集有關他們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高BMI遺傳傾向的資訊。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醫療紀錄的數據來確定該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藉由通過分析上述這些資訊,研究人員能夠研究遺傳與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導致的超重和肥胖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該研究結果顯示,受環境因素影響的肥胖(儘管遺傳預測的BMI低但肥胖)比受遺傳因素影響的肥胖(遺傳預測的高BMI)危害更大。該研究作者之一、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系教授Ida Karlsson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與健康體重的人相比,所有超重或肥胖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然而,研究結果表明,主要由遺傳因素驅動的肥胖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可能與其他因素(如生活方式)驅動的肥胖不同。Karlsson解釋,肥胖是一種複雜的常見疾病,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成因,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瞭解它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健康的體重始終很重要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全球超重和肥胖的發病率有所增加。現在,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超重或肥胖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超重和肥胖是許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它們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超重還會導致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包括失明、截肢和透析的需要。超重也會導致肌肉骨骼疾病,包括骨關節炎。肥胖還與一些癌症有關,包括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膽囊癌、腎癌和結腸癌。即使一個人只是輕微超重,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並且隨著BMI數值的攀升而變得更加嚴重。【資料來源】.People with obesity due to genetic predisposition have low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Genes or Lifestyle? How a Person Becomes Obese Could Influence Heart Health.Genetics Driven Obesity Not All That Harmfu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
2023-04-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文章稱未有定論,教授卻這麼說
臉書朋友Chunking Huang 2023-3-22詢問:「教授您好:之前有看到您整理關於大豆異黃酮正面效果的文章,然而這篇文章說有負面的研究,不曉得是否方便請教相關負面研究的情況?(比如文中提及早期異黃酮攝取的關係)」他傳來的文章是發表在衛福部網站的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發布日2016-3-31,修改日2017-11-29)。它的第二段是:「針對黃豆的攝取,在過去研究有正反兩面的研究結果,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從小食用大量黃豆食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因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為植物性的雌激素,或稱「類」雌激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顯示黃豆可能預防乳癌發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因此喝豆漿過量容易得乳癌這樣的說法,目前醫學上尚未有定論。」我在2019-1-9發表木瓜,豆漿,乳癌不能吃?,裡面有說,事實上,醫學證據是一面倒地認為黃豆製品可以預防或抑制乳癌。不信的話,請看下面這幾篇臨床試驗或回顧論文:2008年:Epidemiology of soy exposur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大豆暴露和乳癌風險的流行病學)。結論:迄今為止的證據表明亞洲人的大豆食物攝入量可能對乳癌有預防作用。2009年: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大豆食物攝入量與乳癌生存率)。結論:在患有乳癌的女性中,大豆食物的攝取與死亡和復發風險降低有顯著的關係。2012年:Soy food intake after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survival: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ombined evidence from cohort studies of US and Chinese women(乳癌診斷後的大豆食物攝入量和生存率:對來自美國和中國女性隊列研究的綜合證據的深入分析)。結論:大豆食品的攝取量(換算成每天攝取大於10毫克的異黃酮)與降低乳癌復發風險有顯著的關係。2013年:Dietar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among carriers and noncarriers of BRCA mutations in the Korean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Study(韓國遺傳性乳癌研究中 BRCA 突變攜帶者和非攜帶者的膳食攝入量與乳癌的關係)。結論: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豆產品之攝取與較低乳癌風險相關。2016年:Consensus: soy isoflavones as a first-lin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menopausal vasomotor complaints(共識:大豆異黃酮作為治療停經期血管舒縮症狀的一線方法)。結論:深入的風險評估(EFSA 2015)得出的結論是,充足的人體數據並未表明異黃酮與乳腺,子宮和甲狀腺中激素敏感組織的潛在相互作用可能產生任何可疑的有害影響。 這是通過長期每天攝入至少150毫克異黃酮至少3年的持續時間來確定安全性。此外,高量異黃酮之攝入對乳癌具有預防作用。臨床發現表明即使在使用他莫昔芬或阿那曲唑治療乳癌期間,異黃酮仍具有潛在的益處。(註:EFSA是歐洲食品安全局)我現在把近幾年的薈萃分析論文列舉如下:2019:Soy, Soy Isoflavones, and Protein Intake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Cance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大豆、大豆異黃酮和蛋白質攝入量與所有原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系統評價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大豆及其異黃酮可能對死亡率風險產生有利影響。此外,大豆蛋白攝入量與乳癌死亡率風險降低有關。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支持目前關於增加大豆攝入量以延長壽命的建議。2019:Dietary isoflavones or isoflavone-rich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膳食異黃酮或富含異黃酮的食物攝入量與乳癌風險:前瞻性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結論:本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豆類食物攝入量高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2020: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結論: CKB 研究表明,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 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2022:Soy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大豆異黃酮與乳腺癌風險:薈萃分析)。結論:食用大豆異黃酮可降低停經前和停經後婦女患乳癌的風險。2023:Association of food groups and dietary pattern with breast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食物類別和飲食模式與乳腺癌風險的關聯: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結論:大量攝入水果、蔬菜、大豆蛋白和大豆異黃酮可顯著降低患乳癌的風險。總之,的確是有一些早期的研究認為,由於大豆製品(豆腐、豆漿)含有異黃酮,所以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或復發,但是這類說法已經被近期大量的研究否定(吃異黃酮補充劑則會增加風險)。不信的話,請看這幾家信譽卓著的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資訊: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國癌症協會梅約診所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原文: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31 養生.家庭婚姻
二寶媽曝坐月子「在家vs月子中心」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
「坐月子」是華人流傳許久的傳統習俗,多指產後約一個月的時間,讓媽媽在這期間好好休養生息,讓身體回到懷孕前的狀態。現代許多人會選擇產後住月子中心,而網路上只要出現「有必要坐月子」、「該不該去月子中心」的相關文章,常會掀起網友論戰,一名二寶媽在Dcard上以「我是台女 我要求住月子中心」分享血淚經驗,第一胎是親媽在家幫坐月子,母女累到崩潰,第二胎寧可自費住月子中心。第一胎在「家裡」坐月子原po回憶起第一胎在家給娘家媽媽坐月子,那一個月「自己和媽媽都累到不成人形」,因為產婦坐月子不能熬夜,所以原po跟媽媽24小時輪班,媽媽顧半夜12點到6點,自己顧白天,換媽媽補眠。才剛吃一口飯,小嬰兒就狂哭、吐奶、拉屎,此時就要馬上幫他洗洗屁屁、換衣服。媽媽中午起床後要幫忙煮月子餐,下午燒藥草包讓我洗澡。小嬰兒天生技能喝奶、拉屎、吐奶、大哭,沒來由的一直哭,會哭到換氣不順臉變紫色,原po怎麼哄都沒用,只好跟娘家媽媽輪流哄嬰兒。除了哄小嬰兒,產婦需要定時擠奶,4個小時擠一次 擠完小孩又要喝奶,由於原po沒吃好也睡不飽,導致奶量很少,需要邊擠奶邊按摩刺激乳腺,整個擠奶耗費了快一個小時。喝母奶小嬰兒很快就會餓,肚子餓就會又哭又叫,並且還會一直狂拉屎,一天至少拉個11次,原po再怎麼勤奮換尿布,小嬰兒也會紅屁股,這導致尿尿、大便時會刺痛,感到痛後又是一連串的嚎啕大哭、聲嘶力竭。原po吃完飯、擠奶、洗奶瓶、消毒擠乳器、幫小孩餵奶、餵奶完要拍嗝、洗好小孩的屁股、換好尿布,又開始擠奶、清洗奶瓶、擠乳器消毒、幫小孩餵奶、拍嗝、尿布,要一直地獄之輪迴做這些事。娘家媽媽也要幫小嬰兒洗澡,洗一堆沾到大便的衣服跟奶漬紗布巾。原po感嘆「在家坐月子的那一個月簡直不是人在過」,表示自己有保母執照,娘家媽媽也是保母,2個人在家坐月子也能累成這樣,更何況是完全沒經驗的人。本以為生產完就不會再痛,根本騙笑威!除了產後一個月持續都在流血,導致沒睡好時常頭暈;還要面臨乳腺堵住跟脹奶的痛,痛感跟生產有得拼。生產完會陰被剪開縫起來的傷口、奶頭被吸破又結痂還沒好又被吸破的傷口,傷口每天都有存在感。由於老公平日有上班,沒請他幫忙熬夜照顧坐月子,假日才會來娘家幫忙,六日兩天平均餵奶1次、換尿布0次。 第二胎在「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老公的薪水不夠,原po第二胎自己出「全額」去月子中心坐月子,挑選最便宜的月子中心,30天花費12萬。雖然房間非常小,但原po一點都不在意,只求能活命。第二胎不想再殘害娘家媽媽,她年紀大根本經不起熬夜,第一胎幫忙坐月子時,體力越來越差。原po在月子中心,只要負責「吃飯、擠奶、餵奶」,白天推嬰兒上來餵奶,晚上我洗澡睡覺,這樣的生活讓原po知道什麼叫坐月子。經歷了兩次坐月子(第一胎在家、第二胎在月子中心),原po感慨表示,小孩是女生在生、生產是女生在痛、擠奶是女生在擠,如果月子中心女生想住也是女生出的話,要這些沒用的男生幹嘛。對於那些「連月子中心都捨不得讓老婆住,以為月子中心只是跟閨蜜炫耀的產物」的男生,原po奉勸不要生小孩,不要以為出一張嘴、出個精子,好像有多厲害。網友力挺產婦去月子中心 生小孩是夫妻雙方的責任「我要求住月子中心」的貼文一出,引起許多網友力挺,支持產婦產後在月子中心坐月子。「有老公表示,看完我更篤定我幫老婆存月中的錢是對的~住給她爽」、「看妳第一胎的經驗真是嚇人!」、「我寧可費用全出也不願意忍受那些痛苦,身心靈的變化、身材變形,還有紋路的問題」、「推!看完覺得顧小寶寶超可怕的!還有選一個好隊友超級重要」、「我跟你一樣第一胎回娘家坐月子,全家一起累得要死!第二胎果斷自己付錢住月中」「如果未來先生敢說什麼月子在家做就好,我一定在婆家做,臉皮夠厚直接累死婆婆」。也有網友抱不平表示,月子中心的錢其實是爸爸幫「自己」出,而非幫老婆出。「你以爲是『幫』女生準備月子中心?才不是,對生完還在流血惡露跟恢復縫合傷口的產婦來說,這段期間男生是要負責照顧老婆+嬰兒,月中只是把你原本該做的事外包,要清楚是這錢是花在你自己身上才對呀,怎麼推到女生身上了?所以你不該說是『幫』老婆準備月中,而是出錢『幫自己』準備的才對!把責任扛起,不要把理由推到女生身上好嗎?」、「月子中心不是只讓女生放鬆欸!老公也能一起住進去啊!還有最重要的新生兒有專人幫忙照顧!一家三口一起住,怎麼都說是女生爽?你覺得月子中心爽到的只有女人,那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和老婆一起顧小孩,只認為那是女人的工作」。有網友呼籲,若錢不夠多別生,不然雙方都會很辛苦,生小孩是夫妻要一起共同負責的事。「女生年薪沒150萬別生小孩,結婚前就要討論怎麼分配金錢,為自己留後路跟面子」、「對於連月中錢都感到壓力的人,真心建議好好考慮要不要生。我婚前就已存好一筆錢,準備給老婆從懷孕到月中的開銷用,告訴老婆未來就是去住月中好好休息」、「坐不起月子就不要叫老婆生,器官位移、會陰處被剪開、骨質流失,哪一個是造成懷孕的男人需要承受的?對身體損傷的調養被曲解為女人之間的社交較量」,也有網友揶揄表示「貴不是月中的缺點,是你的缺點!」。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歐美婦女為何都沒要求去月子中心?」此疑問一提出,被大批網友砲轟。「國外叫產後護理,台灣叫坐月子。國外產假給的多,先生也會一起請假照顧。坐月子就是產婦恢復+新生兒磨合,嚴格說起來月子中心是把爸爸的責任外包,但多數台男卻覺得月中是讓老婆去度假的地方。」、「因為外國太太生產後負責擠奶餵奶,其餘都是爸爸負責。台灣月中基本上就是代替了國外爸爸的工作,講到底,只要你夠強可以勝任每天睡不到2小時的工作,其實真的不用月中,但前提是...你能嗎?」、「有在關注歐美就知道那邊的爸爸很有育兒概念,產後課都會一起上,也會請陪產假在家帶小孩,但多數的台男不想付出又不想付錢」。「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哪個好?對於在家或去月子中心,每個家庭有不同的需求和選擇。以下是坐月子3方法:1.月子中心:月子中心可以提供專業的護理人員和月子餐,讓產婦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照顧。此外,還能認識其他產婦,建立彼此的支持系統。2.在家裡請家人幫忙坐月子:在家裡坐月子可以讓產婦和家人在一起,享受親密和溫馨的氛圍。此外,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和喜好來調整飲和生活習慣。3.請月嫂到家裡坐月子:如果家中沒有人能夠幫忙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可以考慮邀請月嫂來協助。月嫂能夠提供專業的護理和照顧,讓產婦和家人能夠放心休息。最重要的是根據個人需求和情況來選擇,不需要受到外界的壓力和影響。如果在家坐月子能夠照顧好自己和孩子,那就在家坐;如果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顧,那就去月子中心;重點是要讓產婦和新生兒能夠得到足夠的照顧和休息。6種說服去「月子中心」的方法如果產婦想讓老公同意自己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可以考慮以下6種方法:1.提供相關資訊:收集有關月子中心的相關資訊,例如服務內容、專業護理人員、醫療設備等等,並解釋它們的好處。藉由清晰明瞭的信息,讓老公明白月子中心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以及幫助媽媽更快地康復。2.以健康為由說服:讓老公知道產婦在月子期間需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照顧。如果老公對媽媽和嬰兒的健康有所關注,他應該會同意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那裡可以提供更好的醫療和護理。3.與醫生溝通:嘗試請醫生解釋月子期間的注意事項,以及為什麼在月子中心比在家更安全。這樣的話,老公也許會更容易接受,因為他知道這是醫生建議的。4.讓老公參觀月子中心:如果有機會,可以帶老公參觀一下月子中心,讓他看看那裡的設施和環境,以及護理人員是如何照顧產婦和嬰兒的。5.請求家人支持:尋求婆婆、父母或其他親戚的支持。如果有人能夠支持你的決定,老公也許會更容易接受。6.妥協:最後,如果老公還是不同意,或者無法承擔月子中心的費用,可以自己出錢去月子中心。或考慮在家裡坐月子,但可以考慮請保姆或月嫂等其他人幫忙照顧,這樣至少能夠減輕新手媽媽的負擔。.女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給你倒楣下半輩子」曝血淚史!婚前思考6問題.為何已婚男說30萬住月子中心很值得?網:安太座一世平安.「婚姻三機、月子中心」二選一怎麼選?兩派網友各執己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31 癌症.乳癌
「乳癌」為婦女癌症第一名!小心這5種壞習慣增加乳癌發生率
乳癌在婦女癌症中排名第一!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提醒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日接受治療。乳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1) 有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2)一側乳房曾罹患乳癌(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1) 中量飲酒(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物(3) 初經在12歲以前(4) 停經在55歲以後.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1) 口服避孕藥(2) 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相關藥物女性乳癌的成因其實與荷爾蒙息息相關,尤其是曾經患了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的人更要注意,須定定期追蹤接受醫師的篩檢。乳癌高危險群除了家族有乳癌病史以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是提高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關鍵。這5種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容易增加乳癌發生率1.習慣晚睡者: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且習慣晚睡,但有研究指出熬夜晚睡或是作息顛倒容易增加乳癌機率,熬夜會使生理時鐘混,抑制了「褪黑激素」,褪黑激素降低會促進雌激素的分泌;反而會大增乳腺癌的患病風險。2.飲酒過量研究發現每天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每日純酒精含量控制在15克以下,沒有一致的研究顯示會增加乳癌的危險性,適量飲酒可以,但是要記得控制量。3.經常心情鬱悶情緒的波動不穩定其實會導致體內的激素分泌繁亂失常,乳腺相關疾病其實與體內激素分泌是有關係的。4.沒有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激素變化,並且減少脂肪囤積,建議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且每週規律運90~150分鐘,才能遠離罹患乳癌的風險。5.愛吃高糖、高脂肪食物日常食物中肉類和甜食比例較高的女性,尤其是紅肉的攝取過多,會增加停經前罹患雌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機率,是偏重蔬菜類的飲食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均衡的飲食才能進一步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其實要預防乳癌最大的方式就是先從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起,應該從年輕時開始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的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有乳癌、子宮內膜癌還能吃豆類製品嗎?大豆異黃酮到底是治癌還是致癌?
跟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大所不同,比起西方人較喜歡喝牛奶;亞洲人則是習慣到「來X永X豆漿」來一杯溫暖的熱豆漿,暖心又暖胃。無奈江湖上不斷盛傳,關於豆類製品中的雌激素會提升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難道我們女性朋友就該從今日起禁絕豆漿,邁開腳步走出華人的飲食文化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象醫師先來比較了一下美洲與亞洲的乳癌盛行率,在2002年的一篇研究中,比較了25個國家五年內的乳癌盛行率,發覺北美洲是1.5%;西歐是1.2%;而亞洲則是僅有0.3-0.5%。所以說……我們就可以大膽聲稱豆類製品的飲食習慣是造成乳癌發生率低的原因嗎?非也非也,那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原因」,讓我們再繼續翻找其他的資料吧!讓我們慢慢進入主題吧!其實植物中本來就含有的雌激素,不同於人類女性的雌二醇(17β-estradiol),植物的雌激素稱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是提供植物性雌激素營養補給和幫助平衡的荷爾蒙。而異黃酮素(isoflavones)為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因為在大豆中的含量很高,所以稱為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豆異黃酮的結構跟人體的是很類似的。(下圖)為何雌激素會讓癌症風險上升?接下來我們聊聊為何雌激素會讓癌症的風險上升吧,其實我們雌激素其實分成兩種型態,分別是「Alpha第一型」跟「Beta第二型」,第一型Alpha主要的作用是「使細胞增生」,在女生身上主要是作用在乳腺、子宮內膜跟卵巢的某些細胞;而第二型Beta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細胞增生」,主要的作用地點在腦部跟免疫系統。而人體女性中的主要雌激素「雌二醇」作用在Alpha第一型的效果很強,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長期的雌激素暴露會讓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增加。而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中最為人所知的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雖然作用的地方為「Alpha第一型」跟「Beta第二型」兩者都有,但是他的濃度是人類女性「雌二醇」的十萬分之一到一千分之一,而且還會讓「Alpha第一型」的活性降低,所以以原理來看,主要來自大豆的大豆異黃酮是個非常安全的植物雌激素[3]。大豆異黃酮到底是治癌還是致癌?有人說,大象醫師那是紙上談兵阿!實際這些植物雌激素吃進肚子裡,誰知道會怎樣!問得好,證據這不就來了嗎!在2009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一篇大型研究中,收錄了5042個人,都是有食用黃豆類食物的族群,平均追蹤了接近四年,主要討論「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最後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後的乳癌患者,如果是多食黃豆食品者,大約每天吃到11公克的大豆蛋白(Soy protein)或是4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可以有效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與復發的危險性[4]。在經過兩年後,2011年又有一篇發表於乳癌研究治療(Breast cancer research treatment)的期刊[5],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及復發之間的風險關聯,共收錄了乳腺癌復發4篇及乳腺癌的發生率14篇,總共18篇的研究結果,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大豆異黃酮者反而風險較低。然而,大豆的保護作用,只是在亞洲人的研究中觀察到,但西方族群則沒有,此外攝入大豆異黃酮與乳腺癌復發的風險也同樣呈負相關。大象醫師最後綜合了以上兩篇大型研究,是鼓勵多攝取黃豆及其製品的。但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研究來告訴我們最新資訊喔!而哪裡可以吃到大豆異黃酮呢?目前已知至少有300多種植物含有此成分,而大豆異黃酮的食物來源中,最重要的就是黃豆及其製品們,如豆腐、豆漿、豆干、豆粉、味噌、納豆等,但在加工的過程中其實也會大大影響其中大豆異黃酮的含量。除了以上介紹的之外,毛豆、山藥、甜豆、豌豆、地瓜、四季豆、花椰菜、芹菜及菇蕈類也都含有,但份量實在都遠低於黃豆,其餘的食物則含量很少或是沒有。結論其實我相信結果應該挺出大多數人意料之外的,沒有想到平平都含有雌激素,但結果卻會差那麼多。大象醫師建議如果是一般人,一天可以安全地吃進去25克的大豆蛋白質(約200公克豆腐或500cc豆漿)。但如果你是要吃進大量的豆類製品、又或是你本身已經有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還是建議找你的臨床醫師討論喔!參考資料1.Estimates of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cancer for 25 sit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2.Estrogen Receptors Alpha (ERα) and Beta (ERβ): Subtype-Selective Ligands and Clinical Potential3.Addressing the Soy and Breast Cancer Relationship: Review, Commentary, and Workshop Proceedings4. 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 JAMA . 2009 Dec 9;302(22):2437-43. doi: 10.1001/jama.2009.1783.5. Soy isoflavones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or recurrenc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 2011 Jan;125(2):315-23. doi: 10.1007/s10549-010-1270-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大象醫師】有乳癌、子宮內膜癌的話,我能吃豆類製品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0 養生.聰明飲食
2023超級食物出爐!今年沒有「浮萍」,但眾人熱愛的這2物入榜
【本文重點】超級食物是指那些被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食物,外媒《Good Housekeeping》所列的2023年十大超級食物中,有多項是大眾熱愛且熟悉的食物,如咖啡、黑巧克力,還有豆類、生薑、莓果等都是人們熟知的超級食物。此外,也有好幾項是這幾年不少營養專家都推薦的好食物。然而,日常飲食仍應盡可能多元化,才能確保身體得到各種不同全方位的營養。。--by ChatGPT超級食物,在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Chat GPT也告訴我們,「超級食物是指那些被認為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食物」,如藍莓、鳳梨、綠茶、堅果等都在列。每年都會有媒體列出超級食物的清單,去年被票選的超級食物TOP10中,第一名竟然是「浮萍」!而外媒《Good Housekeeping》所列的2023年十大超級食物,有多項是大眾熱愛且熟悉的食物,如咖啡、黑巧克力。此外,也有好幾項是這幾年不少營養專家都推薦過的好食物。2023十大超級食物1.發酵食品《Good Housekeeping》註冊營養師Stefani Sassos指出,這裡所說的是帶有活菌和活性培養物的發酵食品,如酸奶、克非爾(點此看什麼是克非爾)、奶酪、酸菜、康普茶和豆豉等都是,它們含有多種類的益生菌,對改善腸道菌叢失衡有顯著效果,而腸道健康了,也能遠離便秘、憂鬱、中風等疾病。2.十字花科蔬菜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3.生薑和薑黃薑黃素因其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已連續幾年被選為超級食物,也一直是保健食品的熱賣選項。不過根據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張詩宜在《國泰醫訊》撰文提,薑黃的諸多功效有許多其實仍待研究證實,且由於其不溶於水和容易代謝消失的特性,建議與油脂、黑胡椒(因含胡椒鹼)或製成複合物才能增加利用率,且根據目前文獻並不建議長期規律高劑量補充(每人每日容許攝取量是每公斤體重0-3毫克)。其實從天然食材攝取還是最好的,咖哩就是一個好選擇。4.莓果藍莓、草莓等莓果類富含類黃酮素,能護神經、延緩腦退化,可改善認知,降低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罹患風險。5.豆類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六大類食物中,「豆魚蛋肉類」的選擇優先順序第一位就是豆類,豆類是補充蛋白質的絕佳來源之一,而且葷素皆宜,尤其在現今缺蛋之際,豆類更是扮演重要替代角色。6.大麻籽根據維基百科介紹,大麻籽為大麻的種子,去除外瞉後的產物,可以食用及製油。比奇亞籽或亞麻籽的蛋白質含量更高,是一種健康食品。Good Housekeeping Institute營養實驗室副主任、註冊營養師Stefani Sassos指出,大麻籽富含纖維、維生素 E 和多種礦物質,還有omega-3和γ-亞麻酸,有助於減少炎症。7.咖啡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喝咖啡能降低許多疾病風險,包括遠離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痛風,還能護肝、減重。甚至還有研究指出,鍛鍊前喝咖啡的人可以改善運動表現,不妨試試。儘管喝咖啡的好處這麼多,但醫師也提醒,成人一天攝取的咖啡因量最好在300毫克以下。8.石榴除了減緩老化,石榴還具有抗氧化功能,可降血壓,且有益心臟健康。9.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含類黃酮、可可多酚等,抗氧化功能比維生素C、E還強,可保護心血管,對大腦保健也有益處。黃烷醇也有抗氧化功能,有助於肌膚養顏美容。外媒《healthline》曾報導,黑巧克力含豐富的抗氧化劑與礦物質,適量吃對健康有7大好處。但營養師提醒,黑巧克力所含可可脂成分較高,熱量也高,怕胖的人要節制食用。10.朝鮮薊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並不常見,根據美國《預防》雜誌指出,朝鮮薊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其富含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大量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也促進骨骼健康。最後仍要提醒大家,即使某種食物被認為是超級食物,也不能一昧狂吃,單獨依賴某一食物來維持健康是不可能的。飲食應該盡可能多元化,才能確保身體得到各種不同全方位的營養。回顧2022超級食物1.浮萍2.薑黃3.芝麻醬4.石榴5.辣6.蔓越莓7.發酵食物8.十字花科蔬菜9.古代穀物10.大麻【資料來源】.The 10 Top Superfoods of 2023.2022超級食物第一名竟是「它」!蛋白質比黃豆高,富含60種營養素,可入菜還能當中藥.美國《預防》雜誌掛保證 原來咖啡好處這麼多.維基百科--火麻仁.降膽固醇、改善關節炎…薑黃素真有那麼神?研究數據告訴你真相
-
2023-0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純素營養不均?大豆會增加患乳腺癌風險?美國營養學會解惑植物性飲食5大迷思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採取素食飲食有益身體健康,且大眾也逐漸可接受此飲食概念。實務上也有人開始減少肉類攝取,但不免會出現素食、純素飲食是否健康的疑慮,營養學會表示適當的素食,包含純素,對身體來說有益健康且營養充足,並能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美國營養學會列出5個有關植物性飲食的迷思:迷思一:採用素食、純素飲食,很難獲得足夠的蛋白質肉類已成為蛋白質的代名詞,儘管如此,透過多樣化的飲食,即使不吃肉,也可以輕鬆獲得足夠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相比,植物性蛋白質通常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和更少的飽和脂肪,這兩個要件是維持心臟健康飲食關鍵。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豆類(黃豆、扁豆、豌豆和花生)、豆製品、全穀類、堅果和種子。對於奶蛋素食者來說,低脂或脫脂奶製品和雞蛋也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迷思二:維持強壯骨骼,飲食中必須包含乳製品乳製品並非唯一幫助建立和保護強壯骨骼的食物。骨骼健康需要多種營養素,包括鈣、維生素 D 和蛋白質。羽衣甘藍、綠花椰菜、青江菜、含鈣豆腐和強化豆漿等,多種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鈣。菠菜的鈣含量較高,但草酸鹽含量也很高,會降低鈣的吸收,可攝取其他綠色蔬菜,促進鈣的吸收。植物性奶、即食穀物和 100% 果汁等強化食品和飲料,也都可以獲取鈣和維生素 D。除了飲食攝取外,瑜伽、跑步、快走和重量訓練,也對增加骨骼強度有幫助。迷思三:吃大豆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對於純素食者和素食者來說,飲食中加入強化豆製品是滿足蛋白質和鈣需求的簡單方法。目前仍無證據顯示大豆會致癌,無論飲食偏好如何,多樣性都是關鍵。將動物性蛋白質換成大豆是增加膳食多樣性的好方法。可選擇較少加工的來源,如豆豉、毛豆和豆腐。迷思四:素食不適合懷孕、童年或運動員素食或純素飲食可以滿足生命各個階段的營養需求,包括懷孕和哺乳期、童年和參加競技運動者。懷孕期間,需要更多的鐵,但植物來源的鐵吸收較差,孕婦應該多吃富含鐵的食物,還有維生素 C 的來源食物,幫助吸收,也可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嬰幼兒和青少年,素食可以維持正常的成長。與成人一樣,由於身體消化植物蛋白的方式,純素兒童的蛋白質需求可能較高。然而,飲食提供足夠的熱量和食物的多樣性的話,通常可以得到充足營養。多數運動員都需要增加能量、蛋白質和營養素以獲得最佳表現,仍可從植物性來源獲得所需營養,只需要在飲食菜單上做好妥善規劃。迷思五:僅因吃某樣食物是素食就表示對健康有益採取素食並不自動等同於身體健康。餅乾、薯片和甜麥片可能是素食食品,但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分或鈉。現在要吃素很方便,包括素食漢堡等加工食品,但飲食中加工較少的食物應該佔素食的大部分才是。最好的飲食選擇,就是多吃蔬菜、水果、全麥和瘦肉蛋白食物。
-
2023-02-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腹部脂肪,能拿來豐胸嗎?
門診中,女病人長得滿漂亮的,躺上去做超音波,想不到超音波探頭一放上去,我心裡一驚,不禁哇了一聲:「怎麼幾個月不見,肚皮內的油變那麼多?」她苦惱笑著說:「對啊!過年期間多吃了一點,可以把我肚子內的油搬到胸部嗎?」這是許多中年婦女心中的吶喊,尤其在檢查台上躺平之後,肚子的油攤開來,讓美女失去美感也失去自信心。為什麼脂肪不長在胸部卻長到肚子裡,通常是人體先天的基因決定的。現代人的審美觀,胸大腰細,事實上,胸部大小除了胸部內的乳腺外,就是胸部內的脂肪組織,有人天生胸大腰小,但也有人胸小腰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婦女,如果營養攝取過量,多餘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方式貯藏在腰部腹腔內、臀部,尤其生產過的女性或乳癌手術後服用Tamoxifen的病友,常常為此苦惱。現代醫學雖然可以巧奪天工,把肚子脂肪連皮搬到胸部達到豐胸的效果,或將肚皮的脂肪細胞抽吸出來再注射到胸部內,但畢竟效果有限。根本之道,就是改造先天的基因,重新塑一個妳,重新塑一個我,這樣人人都是身材姣好的美姑娘。但從健康角度而言,吃得多,腹部大了起來,代表營養過度,通常肝臟會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事實上,可能不只肚子,心血管、腦血管都會囤積過多的脂肪,而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根本之道在於少吃大魚大肉,清淡飲食,多運動,這樣腰圍、臀圍就不會大起來。此外,最近幾年來陸續有一些藥物問世,可以瘦身,可以消除肚子的脂肪,對肥胖者是一個福音。總之,吃東西的時候快樂,但要能節制,避免暴飲暴食而攝取過多的熱量,才能保持苗條身材,不僅有益健康,也能擁有自信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3 癌症.乳癌
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
乳癌診斷可從病史、觸診、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甚至乳房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等輔助診斷,但上述檢查僅供參考,確立診斷必須仰賴手術切片檢查病理結果方為依據。如果乳房發生疼痛,乳癌的機率有多高呢?延伸閱讀: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Q:乳房疼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是否有實例可分享?A:乳房疼痛絕大部分不是乳癌,但乳房有疼痛感時,也是有可能是癌狀的表現。以下就是兩個實際的病例:實際的病例1印象清晰的記得十幾年前曾診斷一位中年女性左側乳癌。當時先生帶著太太到我診間就診,婦女自述最近左胸部摸到一腫塊,但沒有疼痛感,不知有沒關係?當時幫她觸診,左乳呈現稍微堅硬、界線不清腫瘤,經驗上直覺並告訴她夫妻倆,此腫瘤不大對,「可能有問題」!隨後為她施行粗針穿刺切片檢查,一週後病理報告為「侵襲性乳癌」。夫婦再次回診看結果時,我宣布「腫瘤是乳癌」的診斷當下,先生不太能接受太太得乳癌的診斷,更對我說:「我與她相處了近四十年,都不知道她得乳癌,你為她觸診一次就能診斷出是乳癌?」(可能當時的我看起來太年輕,認為我沒經驗吧!)世上沒有醫生那麼厲害,「只要手一摸就知道是否乳癌」。經驗豐富的醫生診斷正確率較高,但還是必須仰賴影像學的協助,確診的宣布更是非有病理報告不可。一般民眾常犯有「疼痛不會是乳癌,不會痛才是乳癌」的錯誤觀念;切記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乳癌還是有可能以疼痛為表現。乳房疼痛的處置首重病史裡疼痛的特性及理學檢查,排除乳癌的可能性後,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需治療。乳癌引致的疼痛往往是單側乳房產生持續存在的定點式疼痛,原因大多是腫瘤快速成長或局部組織壞死導致。建議當妳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應至乳房門診加以檢查。乳房疼痛感可從月經來前幾天輕微不適,或到整個月都覺乳房有刺痛、燒灼感。有些女性朋友平常無恙,然而乳房卻在一夕之間突然發生疼痛、腫塊,經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乳房內水瘤產生發炎感染,經利用細針穿吸後,不僅腫塊不見且疼痛症狀隨即緩解。實際的病例2過去門診中有好幾位就醫者,不明原因呈現單側乳房疼痛,持續幾天後,受不了而來就醫。經觸診檢查時,看到胸壁皮膚出現微紅小水疱疹,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疱疹侵犯肋間神經致使乳房疼痛,也就真相大白。此外如情緒緊張或壓力因素造成體內分泌異常也會誘發乳房疼痛,當壓力消失後,乳房也就不痛了!50歲馬小姐兩年半前,右乳因為有一摸起來很痛、極明顯腫塊而到診間就醫,當時超音波發現是水瘤(巨大纖維囊腫),於是就拿起空針穿吸腫瘤,抽出約30cc淡黃色液體。神奇的是,霎那間乳房已不痛了!當時告知她不用擔心,這是「良性乳房水瘤 圖 1」。因為是淡黃色液體不會有問題(透明水般也不會是乳癌,但如果抽吸液體帶有血色則要進行細胞抹片檢查,有惡性可能),之後她也就沒再定期回診。最近她又因為相同問題回來就診(乳房腫塊又出現,而且又有疼痛感),有了上次經驗,她心想:「一定又是老問題」。直覺反應我就拿起針筒穿吸腫塊,但這次不一樣囉!無法吸出預期中的黃色液體(乳房水瘤);經驗上告知自己這次怪怪的,顯然與上次情形不同。馬上用超音波一照,竟然是實心腫瘤!隨後進行粗針切片後,答案揭曉是乳癌,此時總算真相大白。接著的動作當然安排手術治療,視病理分期結果再給予後續治療。再次說明「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一般乳房水瘤不大會有症狀,通常摸起來軟軟的,但如果太大有時摸起來也會有堅硬感,甚至壓迫而疼痛。當然合併發生感染就會有如乳腺炎表現( 紅、腫、熱、痛)。此時怎麼辦?「找乳房專科醫師診治」囉!乳房疼痛有哪些症狀?一般乳房疼痛可分為三類,分別如下:1.週期性疼痛:Cyclic Mastalgia 常於月經來前一週左右,覺得雙側乳房脹痛,有時只是單側發生,有時疼痛會傳到腋窩或上臂。此類型疼痛可伴有乳房結節、腫脹樣,好發年齡為30~40歲,大多數在停經後乳房疼痛都會消失,而且此類週期性疼痛對荷爾蒙治療效果頗佳。2.非週期性疼痛: Noncyclic Mastalgia 一般好發年齡層比上述週期性疼痛者來得晚些,平均好發年齡約 43歲左右。症狀大多為單側乳房在某些特定區域疼痛感;臨床上約有10%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是乳癌導致,對於此類患者可利用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檢查,有部分患者可經它得到診斷上的幫助。很可惜,非週期性乳房疼痛使用荷爾蒙治療效果則不如週期性乳房疼痛來得有效。3.非乳房引起的疼痛如:❶ Tietze Syndrome:一種肋軟骨炎,以單邊乳房,尤其內側肋軟骨處疼痛為表現;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❷ 乳房切片後的疼痛,與乳房受傷害有關。❸ 肌肉神經痛、頸胸神經受擠壓病變等。乳房疼痛該如何治療?女性朋友若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可至乳房門診就醫,讓乳房得到最適當的治療。經消除乳癌疑慮後,只約 15% 的女性乳房疼痛需要治療,而治療對象往往是因疼痛程度影響到日常作息,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1.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 一種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天然產物,不論週期性乳房疼痛或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均適用,整體上療效類似bromocriptine,但不如danazol 來得有效。其最大特點為使用後極少產生副作用,不像荷爾蒙療法有相當比例的副作用產生。2.抑乳素錠:Bromocriptine可抑制腦下垂體泌乳激素之分泌,而降低泌乳激素值,可有效治療週期性乳房疼痛,但對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則無效。使用此藥後可能會有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不適副作用。3.療得高:Danazol一種合成的類雄激素藥物,對乳房疼痛療效頗佳,尤其是週期性乳房疼痛者更有效;一般建議使用時間為二個月至半年。副作用包括月經不規則、噁心、體重上升、長青春痘及臉毛生成等。4.泰莫西芬:Tamoxifen 一種女性荷爾蒙拮抗劑可治療及預防乳癌,有文獻報告嚴重乳房疼痛,經使用Tamoxifen 後,其中三分之二患者得到疼痛的完全緩解。5.口服止痛藥或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局部注射:適應用肌肉神經痛或定點性的胸壁疼痛。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16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暗沉=性經驗多?醫解析影響私密處顏色主因,3招保持白嫩
每個人都想要擁有美好的性生活,但很多女生會在意自己的私密處黑黑顏色不美觀,更擔心是否會因此影響伴侶的「性致」。不過婦產科醫師澄清,私密處顏色暗沉其實是正常現象,但也會因為不同時期而產生不同顏色變化。菁英診所美容醫暨婦產科醫師蕭詠嫻,近日在在YouTube頻道《蕭詠嫻醫師 — 女人的好朋友》影片中指出,女生最在意的婦科私密處問題,除了跟陰部有關之外,生理期、胸部也是讓許多人難以啟齒的問題。她針對以下很多女性不一定知道的「3大私密處QA」做出正確回應:Q1:為什麼私密處會「黑黑」的? A:私密處有顏色,是跟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小時候私密處顏色較淡,到青春期、成年後越來越深,直到懷孕時顏色達到最深最暗沉,但生完小孩後就會稍微變淡;不過也是因為荷爾蒙消退的關係,更年期之後的顏色又會慢慢再變淺。「每個人的顏色深淺其實都是天生的。」蕭詠嫻說,絕對不是因為所謂的「使用過多」(性行為次數)所以顏色較深。另外她也提醒,過度的摩擦和刺激,確實會造成黑色素沉澱讓皮膚暗沉,因此大腿根部部位的顏色的確會比較深,其實是因為每天穿內褲經常去摩擦到的緣故。 「私密處就像臉一樣,如果乾燥,顏色就會暗沉。」因此蕭詠嫻建議,私密處也是一樣要小心呵護,需要保養維持亮白光澤,有3方法:.避免穿過緊衣褲,會增加皮膚摩擦力 .私密處肌膚做適度保養,擦一般身體乳液、潤膚油或私密處保養油,保濕皮膚即可 .清潔上用清水清洗就好,且要避免沖洗進陰道內部,可能造成感染Q2:經血流不乾淨要用手去摳嗎? A:「如果經血血塊一次沒有排乾淨,不要用手去摳,因為血塊遲早會自然排出來,也不要用水柱去沖洗陰道口。」蕭詠嫻表示,就算有些血塊第一次沒有排出來,但隨著我們日常姿勢的改變和骨盆底收縮等,就會幫助血塊和殘血在適合的角度被排出。因此不論在哪一個經期過程中,都不要用手去摳私密處。Q3:懷孕生產後胸部為什麼變大變小? A:從懷孕開始許多女性會感到胸部會脹大,是因為跟雌激素的分泌有關。在一開始哺乳時,奶量一定不多,所以胸部腫脹的程度可能比較輕,如果此時因為不想哺餵乳就斷奶的話,胸部也會慢慢回復成乳腺沒有脹大的狀態;但如果持續餵奶,乳腺會隨著寶寶需要的量,製造出更多的母奶,所以胸部可能會再更大一點。 另外蕭詠嫻也補充,在產後退奶之後,因為胸部皮膚已被撐開過,乳房可能會呈現較鬆垮、下垂的「布袋奶」樣子,這也是在生產哺乳過程中,很多人沒有辦法體會的媽媽辛酸之一。【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0.html】
-
2022-12-07 癌症.乳癌
運動訓練是抗癌最佳良藥!專家教5招改善術後副作用
你知道嗎?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0%,運動訓練是戰勝癌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資料來源: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14)。根據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網站資料顯示,國內婦女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西化的改變,好發年齡甚至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發生率位居第2名,比起其他可能的預防方式,運動訓練可說是最經濟實惠又方便的辦法,不但能有效提升身體免疫力,還能達到保健功效。所以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已經被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有助於癌症預防與控制、且可以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提升病患功能性。更有研究指出高身體活動量比低身體活動量者減低癌症罹患風險約在10%~24%(資料來源:Patel et al.,2019,ACSM)。早期的乳癌癌因性死亡率可透過體能活動降低多運動不但可減低患癌的機會,對於病患癒後治療也很重要,愈來愈多的研究探討在癌症治療期間運動的好處,瑞典最新研究也表明,運動可以幫助加快治療後的恢復,儘管大多數研究只探討了婦女的早期乳腺癌,但研究證據表明運動對體重、體適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和生活質素皆有幫助,加上有七成的患者在化療和放射治療過程中會感到疲勞(癌疲憊),運動訓練也能協助減輕壓力。而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體重控制,因為研究顯示,治療期間和治療後體重增加會引發癌症復發的風險,特別是乳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運動訓練很重要,但你做對了嗎?臨床上很多乳癌患者因為不知道術後保養的重要性,因而產生肩關節沾黏;也有部分患者因手術過程產生一些併發症,造成神經損害、慢性肩膀疼痛等問題,進而服用止痛藥,產生藥物成癮的問題產生。因此,透過運動訓練介入及正確的姿勢,相信很多的併發症都是可以被預防的。💡然而在乳癌患者開始從事運動前的運動測試是常被忽略的一部分!在運動測試上,建議患者可以面對鏡子,兩手同時做不同擺位角度的動作,目標是希望做到患側可以跟一般健康手部一樣的活動度。《運動、拉筋、強化》改善組織的特性以前很多手術後的乳癌患者都會告訴我們說手術後的手都盡量不要動,其實這樣的建議是非常糟糕的,治療過程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吃藥控制...都鼓勵患者可以讓自己保持運動或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例如:手部伸展、心肺訓練以及待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後,可適量增加重量訓練,透過安全適當的阻力訓練,皆對癌因性疲憊、術後恢復、預防淋巴水腫及提升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另外訓練時,須特別注意肩頰骨的穩定度(肩頰骨下壓後收)。💡提醒事項:面對不同癌症,運動訓練介入的強度都不一樣,這個要特別注意,但有動總比沒動好! 乳癌患者規律運動計畫好處.提升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功能能力.改善平衡、預防跌倒.體重控制.改善體態與自尊.減少疲勞、壓力、意欲和焦慮.減低肌肉流失(肌少症)風險.減少骨質疏鬆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流並降低血栓風險.改善淋巴系統流動/引流(資料來源:ACS 2014;Schwartz 2017;ACS 2015; Schwartz 2019)乳癌腫瘤切除手術的潛在副作用包含體態姿勢偏差 / 肌肉失衡、手部或腿部功能下降、手術切口、上肢活動度與淋巴水腫、肌肉攣縮等周邊神經病變及無法以肩關節水平內收的方式使手臂橫過胸部,然而翼狀肩是常見乳癌手術產生的副作用,造成翼狀肩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傷到了一條有支配前鋸肌功能的長胸身經(long thoracic nerve)受損,導致前鋸肌癱瘓無力。※「翼狀肩」亦即「翼狀肩胛症」,患者因從頸椎穿出來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萎縮,出現雙臂無力舉高,是較嚴重的神經傷害,需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想了解更多翼狀肩胛症,請點此👉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4436033即使沒有開刀的患者仍然有產生翼狀肩的可能,主要原因還是歸咎於過低的身體活動量、肌肉失衡等狀況,導致前鋸肌太弱,大小菱形肌跟胸大肌又太強等失衡導致,以下5動作可用來訓練及改善:● 彈力帶擴胸:● 反向划船:● 牆壁天使:● 肩關節外旋:● 夾背開胸:全面啟動抗癌力飲食+體重控制+生活型態📌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由拒菸、過量飲酒、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因此持續性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快走運動3-5次/週,30-40分鐘/次,搭配阻力訓練及每周2次平衡與柔軟度(每天做最好)訓練。📌保持輕鬆情緒、正向積極的態度,攝取天然全食物及喝大量的水並做好體重管理都是擊退乳癌的不二法門!📢好康不錯過!立即登入,免費學習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 - 伴你術後身心靈不卡關(線上影音課)※提供無限期直播影片回放觀看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1-02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就愛吃燒烤食物?營養師教3招讓你少吃進致癌物
天冷了,許多人愛吃燒烤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難免會吃到燒焦食物,有人就是喜歡這種焦脆感,特別是烤番薯、烤土司、烤肉等,不僅口感酥脆,味道還更香。不過,若長期吃進焦碳的食物,小心可能會吃進三種致癌物。1、澱粉類生成「丙烯醯胺」吐司烤過會比較香,這是食物的梅納反應。當含有碳水化合物及胺基酸的食物,如吐司、饅頭、馬鈴薯等,經過高溫120度烹煮後,會產生棕色且帶有香氣的化學反應,讓人更有食欲,這種變化在烹飪界很受歡迎,但在過程中,連帶會釋放出「丙烯醯胺」致癌物質。部分專家認為,丙烯醯胺對人體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會破壞神經組織。改善方法:少吃烤過的吐司或麵包,若真的喜歡吃,只要食材呈現金黃色就應停止烹調,若呈現暗褐色,代表料理過頭了,不建議再食用。建議與眾多新鮮蔬果一起吃,同時攝取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可幫助丙烯醯胺代謝。2、蛋白質類生成「異環胺」魚類或肉類,經過高溫加熱而燒焦,會生成異環胺(HCA),加熱溫度愈高,水分愈少的食物,產生的異環胺愈多,即便去除燒焦部位,周圍仍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質。研究發現,異環胺會破壞基因,具有致癌性和致突變性,增加胃癌、肝癌、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等癌症風險。改善方法:喜歡吃烤肉、烤魚口感的民眾,不妨可以將比較厚或難熟的部位先汆燙或蒸熟,再送入烤箱,烤的溫度不要太高或時間太久,依舊可以吃到燒烤的口感。比較厚的部位,可切成小塊或小片,用錫箔紙包住,能避免外焦內生,也能減少食材直接與炭火接觸而產生毒素。3、脂肪類生成「多環芳香烴」當食物的油脂滴在木炭上,或油溫過高時,會讓脂肪物質產生裂變,產生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AH或PAHs)煙霧,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苯並芘」,屬一類致癌物。研究證實,長期吸入含有PAH煙霧,易造成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風險。改善方法:建議熱鍋冷油烹煮,很多人喜歡等油冒煙才丟食物,油冒煙時,可能溫度已經達到200度,會讓食材變性而產生致癌物。烤肉時,可提前將肉煮到半熟,縮短高溫加熱時間,或用錫箔紙將食物包起來,避免油脂產生煙霧。
-
2022-10-31 醫療.一般外科
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有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發生嗎?
除了月經要來之前有點胸部脹痛感之外,妲妲沒想過乳房會有什麼問題,但看到新聞幾位年輕的女藝人罹患了乳癌,甚至因此喪命。妲妲雖然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仍是聽從了好姊妹們的建議,到醫院做了乳房超音波檢查。做完檢查後,醫師告知妲妲:「你的左邊乳房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節,很可能是乳房纖維腺瘤喔。」「那是什麼東西?我為什麼自己摸不出來?」妲妲急著問。「乳房腫瘤還小的時候,自我檢查很難發現,要靠儀器才能注意到喔。」醫師說明。妲妲很著急:「那我怎麼知道這個結節會不會變成惡性的?難道不能開刀拿掉這顆嗎?」「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檢查,建議你半年後要再次做個乳房超音波,我們會依據腫瘤在超音波下的形狀、大小、性質、生長速度等評估,有明顯生長跡象的腫瘤可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但絕大部分的人可以跟纖維腺瘤和平共存。」醫師解釋。 妲妲對這樣的說法並不放心,想要找到更明確的說法。怎麼會冒出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通常是在乳房內一個界線明確,無痛,且類似橢圓形的實心腫瘤,且乳房纖維腺瘤可說是乳房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提到腫瘤,大家常常會直接聯想到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但乳房纖維腺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絕多數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會被稱為「纖維腺瘤」,代表這顆腫瘤的成分包含了「纖維組織」和「腺體組織」。目前多數的專家認為,乳房纖維腺瘤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原本乳腺組織裡就含有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受體,對女性荷爾蒙比較敏感,當乳腺組織感受到女性荷爾蒙的高低起伏變化,就會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組織過度增生改變型態,因而形成纖維腺瘤。由於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波動有關,因此大概從青春期的時候就有機會出現乳房纖維腺瘤。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都還可能繼續冒出新的纖維腺瘤;懷孕的過程之中,纖維腺瘤很可能體積會變得更大一些。但等到停經之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基本上是不會冒出新的纖維腺瘤,且原本纖維腺瘤的體積很可能會逐漸縮小。研究發現,如果不到20歲就開始服用調經藥、避孕藥,長出乳房纖維腺瘤的機率就比一般女性來得高。乳房纖維腺瘤的特性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於兩側乳房的外上方,這也是女性本身乳腺組織比較發達之處。乳房纖維腺瘤是實心的腫瘤,裡面是充滿了實質的組織,並不是液體。摸起來常常會有種硬硬的,有點紮實的感覺,且可以感覺到乳房纖維腺瘤界線明顯,類似一顆玻璃珠在皮下動來動去的感覺,比起惡性腫瘤來說,乳房纖維腺瘤的活動度較高。 通常乳房纖維腺瘤不會造成什麼疼痛感,即使壓著那個硬塊處,也不會感覺到疼痛。常常,要到乳房突然痛起來的時候,才會讓女性朋友們想要求診就醫,檢查是否乳房出了狀況;然而這裡要強調一下,真正乳房長了腫瘤時,其實很少會引起乳房痛。然而,如果自己發現到乳房硬塊,務必要就醫檢查,千萬不要拖延,尤其絕不要因為這個腫塊不會痛就不理它。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乳房腫瘤,常常都不會引發疼痛,但一定要用影像檢查確認腫瘤的特性,才能知道是否為惡性!檢查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比較常見於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輕女性身上,無論是有摸到硬塊,或只是想要做健康檢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乳房檢查首選是超音波。在乳房超音波檢查時,乳房纖維腺瘤會呈現以下特性:■ 界線明確清楚■ 橢圓長形■ 裡面是個實心的成分,而不是含有液體的水泡■ 超音波下呈現低迴音如果在超音波下有幾個特徵,我們就需要懷疑這個實心腫瘤的特性,可能並不單純只是個纖維腺瘤:○ 腫瘤的邊界並不明確○ 腫瘤並不是個橢圓長型,而比較像雲朵或貝殼般有許多突出的型態,甚至邊緣不規則○ 超音波影像在腫瘤的下方變得很黑,像是拖了一個長長的黑掃把尾巴○ 整個腫瘤內部呈現的顏色並不均勻,可能腫瘤內部含有小水泡或內有鈣化點(延伸閱讀:常見的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當女性朋友被告知乳房纖維腺瘤之後,常常有想要「除之而後快」的想法。然而,醫師常常會告訴患者,我們通常並不需要治療乳房纖維腺瘤,絕多數被診斷為有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朋友,可以與體內的纖維腺瘤和平共存到老,且有的纖維腺瘤會在停經幾年後逐漸消失蹤影。因此,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 那追蹤是要幹嘛呢?就是定期看看這個腫塊,確認有沒有變化,是變大、變小、還是變形了。在剛看到纖維腺瘤的前一兩年,最好至少半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如果狀況穩定,之後可改成一年追蹤一次。目前沒有任何口服藥物是讓大家一吃下去,這顆乳房纖維腺瘤就會不見的。因此若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乳房纖維腺瘤測量起來大於兩到三公分,或在追蹤的過程之中逐漸長大,且長大的速度很快,有增生的特質;影像中看起來有比較不理想的特徵,或在抽吸之後發現非典型細胞,就要認真考慮以手術移除。難道沒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嗎?很不幸地,在現階段而言,我們似乎無法完全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畢竟,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對乳腺的刺激可能是最有關係的,但我們不可能為了良性的纖維腺瘤而用藥讓女性停止分泌女性荷爾蒙,直接走入停經階段。不過,希望大家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心情不好,絕多數的乳房纖維腺瘤都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僅有少數需要手術移除,演變成乳癌的也是極為少數。無論現在我們的乳房裡有沒有長著乳房纖維腺瘤,都是要定期接受乳房影像檢查,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來照護乳房健康。原文: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3 醫療.懷孕育兒
媽媽才懂,從家庭重返職場是解脫也是煎熬! 專家點出重回職場前要做的3準備
懷孕生子後,女性多了「母親」的角色,照顧新生兒總是讓新手爸媽手忙腳亂。重回職場又要適應新的生活步調,面臨家庭、工作兩頭燒,職場嗎咪在育兒生活中該如何取得平衡呢?即使現今提倡女性自主權,但媽媽常常對孩子、家庭會產生虧欠感,認為母親應該全心全意參與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重回職場對媽媽來說,總有難以向人訴說的心理壓力,再加上未來職涯上,可能因工作性質,需要出差、加班等,無法陪伴孩子、照顧家庭,媽媽心裡也會有很多矛盾與掙扎。要選擇職場還是家庭?若選擇職場,會認為沒有做到母親的責任,選擇回歸家庭,卻不一定是每個媽媽都擅長的事情。選擇在職場深耕,也有可能因工作能力強,讓老公產生壓迫感,此時家庭與孩子可能就成為另一個戰場。重回職場前3準備從正向面而言,許多層面在全職媽媽的角色中也能成立,但不可否認職場媽咪的經濟獨立,或是從共同負擔家庭來說,都會獲得成就與滿足。對於產後重回職場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可分為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層面來看:1.生理方面:哺乳媽咪可能遇到哺餵母乳的問題,例如乳腺炎等。而新生兒常會有睡眠中斷、夜奶的狀況,因此媽咪必然面臨睡眠不足的狀況,若要考慮重回職場,寶寶的作息與媽咪的生理狀態必須調整到一定的程度。2.心理方面:一般而言,媽媽在產後幾乎都會跟孩子黏在一起,若要回到職場,寶寶勢必要託給別人照顧,媽媽可能也會出現分離焦慮。媽媽應自行調適心理,能夠短暫和孩子分開一段時間,情緒不會因此太緊繃,願意將孩子託付與其他的照顧者。3.社會方面:離開工作一段時間,要重回職場會需要很大的支持,照顧寶寶方面可能來自於親人、托嬰中心、保母等人的支援,在職場也會需要同事、主管的協助。有些媽咪可能面臨異性同事無法體諒、理解媽咪產後的狀態,或是主管會要求補上產假期間的工作進度等,這些狀況可能會帶給媽咪許多壓力,或是感到重回職場很困難。很多媽咪產生產後憂鬱,其實並不完全與寶寶的互動有關,而是回到職場後,原先預期自己可以應付得很好,卻無法達成預先的期望而成為產後憂鬱的因素。職場媽咪的家庭衝突職場媽媽雖然無法延長工作時間,但在上班時會儘量提高效率完成工作,將下班時間希望能會留給家人、孩子,甚至自我休息,或是利用在家的時間,也同樣能完成任務。然而,目前的職場文化與社會結構偏向責任制,當家庭的需求較大時,若沒有良好溝通、分清界線,就容易產生誤解,也可能產生身心匱乏的問題。降低角色期待,媽媽不必是超人鼓勵職場媽咪們常常提醒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因為兼顧家庭與工作是很不簡單的事。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美好的嚮往,對於媽媽而言,會希望每件事都做得很完美。由於身上所承擔的角色很多元:女兒、妻子、媽媽、媳婦、員工等,責任會越來越沉重,與另一半的互動也是家庭和諧的關鍵。若期待每件事都要做到滿意是不太可能的,每個人心裡的先後順位不同,有些人認為孩子第一,有的人會將重心放在工作,也有媽媽認為,忙碌之餘也要好好重視自我的需求與休閒。因為希望將每個順位都達到完美狀態,久而久之就會累積許多壓力。當遇到蠟燭兩頭燒的狀況,請一定要記得凡事先求有再求好,若每件事情都要求滿分,無形中會壓抑某些自我。鼓勵職場媽咪們常常提醒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因為兼顧家庭與工作是很不簡單的事,大家互相幫忙扶持,更能在這條路上走得穩健。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