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研究:蛋白質攝取過量 骨鬆風險高
【台灣新生報/記者 萬博超/台北報導】 蛋白質攝取過量恐成健康隱憂。美國國家醫學院(IOM)建議,女性一天只需46克蛋白質(約6盎司份量的雞肉),男性需要56克左右,然而一般民眾蛋白質攝取量往往已達建議值的2倍,增加骨質鬆的風險。美國營養師畢薇莉·萊特指出,研究顯示女性一天攝取95克以上的蛋白質,骨折風險增加1/5。除非是糧食、肉類短缺的國家及少數飲食習慣特殊的人,多數民眾不容易缺乏蛋白質,大部分人攝取量超過建議值。雖然官方並未設定蛋白質每日最多攝取量上限,但美國國家醫學院認為,每天熱量攝取中,3成5來自蛋白質已足夠,蛋白質比例太高,容易連帶攝取較多飽和脂肪,增骨鬆與腎結石風險,骨鬆又一進一步增加壓迫性骨折的風險。消化蛋白質必然產生酸性物質,人體為維持酸鹼平衡,身體從骨骼中釋出鈣等鹼性物質,以製造較多鹼性離子,骨骼中的鹼性離子流失造成骨質流失,建議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到1.5克蛋白質,以免影響骨骼代謝。部分研究發現,在蛋白質攝取較多的民眾尿液中,鈣離子也較高。然而,專家提醒,蛋白質也是維持骨基質、肌肉的基本營養素,65歲以上年長者每公斤攝取1.2克左右的蛋白質較足夠。壓迫性骨折的起因多半是骨礦物質密度降低,骨微小結構損傷,骨內非膠原蛋白蛋白質種類與量改變造成的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初期通常無症狀,但在不致造成一般人骨折輕微壓力下,使骨質疏鬆症病患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典型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於脊椎骨、股骨與腕骨。長期使用過量類固醇、吸菸、缺乏女性荷爾蒙、維他命D與鈣質、慢性腎臟病、肝膽疾病與甲狀腺荷爾蒙過高,都是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很多年長者甚至年輕人仍認為肉吃愈多,身體愈強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鄭玠豪表示,多吃肉不會讓人更「勇建」,比例平衡最重要。東方人傳統飲食中,動物性蛋白質的比例原本沒那麼高,然而現在很多人的飲食已西化。部分專家懷疑各式動物性蛋白質夾帶的脂肪含有複雜的環境荷爾蒙,影響人體原本的荷爾蒙平衡。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