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圖表/顧關節≠補骨本 別再搞錯啦!
很多老人家蹲下、上下樓梯時,感覺膝關節痠痛,狂補鈣後發現無效,才知退化性關節炎與補鈣無關。民眾經常將「補骨本」和「顧關節」搞混,兩者最大不同在於,骨質疏鬆無聲無息,被稱為「沉默殺手」,往往跌倒骨折後才知骨鬆;反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感到膝蓋痠痛、無力等明顯症狀。事實上,許多人同時兼有退化性關節炎及骨鬆。《點我看大圖》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5-12-1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很多老人家蹲下、上下樓梯時,感覺膝關節痠痛,狂補鈣後發現無效,才知退化性關節炎與補鈣無關。民眾經常將「補骨本」和「顧關節」搞混,兩者最大不同在於,骨質疏鬆無聲無息,被稱為「沉默殺手」,往往跌倒骨折後才知骨鬆;反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感到膝蓋痠痛、無力等明顯症狀。事實上,許多人同時兼有退化性關節炎及骨鬆。《點我看大圖》
2015-12-09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關節痛喔?要不要去打玻尿酸?」不少老人家關節退化,口耳相傳打「玻尿酸」很有效。玻尿酸是「關節腔內注射劑」的俗稱,衛福部食藥署稽查發現,有4種品牌的關節腔內注射劑,外包裝標示或仿單等內容與原核准不符。標示不符 4品牌玻尿酸下架這4款關節腔內注射劑,包含優倍力、大正舒關、高海晶、優節益關節腔內注射劑,食藥署已要求問題產品回收,業者將依藥事法處罰3到15萬元。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吳明美表示,上述4家違規業者供貨給全國各大醫療院所,實際鋪貨數目尚未得知,關節內注射劑每劑單價不便宜,約在6000元上下,每次療程不止使用一劑。關節內玻尿酸 隨老化減少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保護關節的軟骨磨損,導致關節疼痛,常發生於膝關節,目前不知道確切原因,但經常發生在年齡較大或是體重過重的人身上,有時膝部受傷嚴重,數年後也會產生關節炎。輕微的退化以藥物及復健治療為主,如果無法抑制疼痛,可能會採取關節內注射方式,玻尿酸就是其中之一;更嚴重的關節磨損,則考慮換人工關節。玻尿酸存在於每個人的關節液中,但關節退化者的關節液中玻尿酸濃度變稀,降低玻尿酸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所以,在膝關節中打入玻尿酸,有助恢復原先保護關節的功能,進而降低關節退化發炎的疼痛。玻尿酸多自費 市場價格紊亂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表示,違規業者多為知名廠商,尤其近年退化性關節病人眾多,施打玻尿酸盛行。他估計這類患者至少2到3成曾使用過關節內注射劑,目前健保署有條件給付,多數都採自費施打,但市場上價格紊亂,每劑從900元到2萬元都有,有的半年打3劑、有的1年打1劑。台大骨科部主任楊榮森表示,美國矯形外科醫師學會(AAOS)曾有報告指出,膝關節注射玻尿酸不一定有效,人體的關節軟骨細胞,在運動過程中就會產生玻尿酸,不一定要依賴外來注射。依退化程度 決定治療方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療法很多,輕微退化可服用肌肉鬆弛劑、接受物理治療,輕、中度退化可注射玻尿酸、自體血小板免疫血清回輸療法(俗稱PRP)、關節鏡清洗手術,嚴重者置換人工關節,民眾應視身體狀況,遵照醫師診斷接受治療。▍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2-09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關節炎怕開刀 惡化速度更快關節痛千萬別忍著,臨床醫師發現,許多長者長期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寧願忍痛減少出門也不願意開刀,長期增加關節的負擔,反而造成X型腿、O型腿、風偏腿(兩腿歪向一邊),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減少活動反而讓失智症等疾病降臨得更快速。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族群有8成民眾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許多老年人以為這是老化的常態,總會忍著不去看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陳健煜表示,一名92歲的老爺爺,膝蓋疼痛超過6年,走路全仰賴拐杖,今年已完全無法站立,當初有痛感時,因為害怕開刀,甚至覺得開刀後可能一輩子都要坐輪椅,以致關節功能愈來愈差。陳健煜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年齡老化、關節韌帶鬆弛不穩定,導致不正常的撞擊及磨損,讓軟骨下的骨頭承受更大壓力,而肥胖也會造成關節的壓力,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蓋負擔多4倍,45歲以上的民眾絕對需要多注意。建議就醫評估 若嚴重可更換人工關節全台每年有2萬多位患者更換人工膝關節,而且隨著老年化的社會,更換膝關節的人數,每年以5%到6%的速度成長,陳健煜表示,門診中不乏已高齡80、90歲的患者,都因為關節退化而接受人工膝關節植入手術,因此現在可以到處趴趴走,例如7年前有位94歲的老爺爺置換人工膝關節,現在已成為馬祖的人瑞。陳健煜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致命疾病,未必需要更換人工關節,而是根據病史、疼痛指數評估,若疼痛指數達8分以上,就可考慮開刀治療。不過,更換人工膝關節並不適合有心肺疾病、重度失智、嚴重骨鬆、營養不良的患者,主要是開刀時這類的病人會出現血栓,難免有致命風險。▍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2-08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食藥署今天公布各醫療院所常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關節腔內注射劑」(玻尿酸)查核結果,查核12件具許可證產品中,竟有四件、占三分之一產品,包裝標示、說明書內容與核准內容不符,違規產品包各大醫院廣泛使用的雅力信公司的優倍力關節腔注射劑、台灣大正製藥的大正舒關關節內注射劑等。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吳明美表示,9月和10月共查核20家具許可證藥商或經銷商,其中有12項關節腔內注射劑許可證產品,結果發現四件產品內外包裝標示、說明書等內容與原核准不符。其中,雅力信公司的優倍力關節腔注射劑,產地為義大利,有效期限與原核准不符,依食藥署核准有效期產品已逾期,相關產品已回收,衛生局開罰3萬元;另外,台灣大正製藥公司的「大正舒關關節內注射劑,產地為日本,說明書內容副作用等與原核准不符。另兩項包括利美生醫公司的高海晶關節內注射劑,產地是韓國、標示日期與原核准不符;和康生物科技公司的國產優節益關節內注射劑,產品內外包裝有效期限不一致,不合格產品均已由各衛生局依藥事法規定處理。
2015-11-28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新竹年約60歲男子腳痛,原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到醫院檢查發現是下肢動脈阻塞,他及時接受治療,才免去截肢。台大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楊為舜指出,血管阻塞在肢體,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症,初期症狀不明顯,有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動脈因阻塞導致肌肉缺氧加劇而疼痛,年長者常誤以為膝蓋退化關節炎、中風等因素,延誤就醫或診斷。「差點截肢。」楊為舜說,這名男患者除了腳痛,還出現下肢冰冷、發紫,足部潰瘍的傷口久久不癒,診斷後發現為下肢動脈阻塞,經及時治療,避免傷口惡化,免去截肢的命運。周邊動脈阻塞症急性發作時,肢體的肌肉組織缺血,接著有麻木與感覺異常,組織轉為深紫色,甚至有水泡、血泡,最後完全壞死變成黑色。一旦嚴重壞死組織,將導致感染、敗血性休克,必須截肢才能保命。楊為舜說,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慢性腎臟病、末期腎病都是高風險群,氣溫驟降,周邊動脈阻塞易惡化,是名副其實的「冷酷殺手」。他說,患者應控制三高、戒菸、多運動,預防血管硬化,注意飲食,控制血鈣、血磷,避免血管鈣化,天冷時注重末梢保暖,避免血管過度收縮。▍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1-26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天氣轉冷,膝蓋最知道。」今天起強烈冷氣團南下,氣溫明顯下降,其實早有不少病人接到來自膝蓋發出的「警訊」。根據統計,全台高達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健保署98年至100年統計,國內平均每年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台北醫學大學骨科主治醫師吳家麟表示,因為天氣改變而膝關節疼痛,若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可能是膝蓋軟骨受傷,若是老人家,則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要特別注意保暖,若持續疼痛,最好盡速就醫診治。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主要是膝蓋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直接磨擦,進一步產生疼痛,至於軟骨為何磨損,除了跟遺傳基因有關,老化、過度使用、體重過重都有關係。吳濬哲解釋,膝關節是由股骨、脛骨所組成,前方還有一個小三角形骨稱為髕骨,關節磨損大致分為內側關節磨損、外側關節磨損及髕骨股骨磨損。臨床發現,內側關節面承載重量是65%,所以多數人從內側關節開始磨損,外側關節面承載重只有內側關節的一半,約35%,大多數年長者內側關節磨損,但有三分之一是全部磨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吳濬哲說,66%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的患者,其實只有單側關節磨損,只需置換單側關節就可以擺脫疼痛,但目前單側人工關節置換失敗率達4%,很多病患擔心要動手術卻遲遲不願就醫,其實,不妨先了解膝關節退化情況,不見得每位都要動手術,目前手術方式日新月異,可盡量降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延長骨頭壽命。膝蓋保養5撇步1.注意保暖、穿著護膝。2.洗澡時可用溫水熱敷膝蓋。3.避免上下樓梯、少搬重物。4.避免蹲、跪姿。5.避免過重增加膝蓋負擔。(資料來源/吳家麟醫師、吳濬哲醫師;製表/吳佳珍■聯合報)▍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1-10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66歲的蔡女士早上起床總會出現膝蓋無力,「軟腳」的感覺,多走一點路,膝蓋還會痛,原來規劃退休後要環台走透透的夢想破減,心裡好懊惱,求醫後診斷是退化性關節炎。隨著人口老化,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疾病,尤以膝關節為最。關節炎的症狀主要以關節的紅、腫、熱、痛為表現;但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走遠路或久站才痛,或蹲下去站起來痛,如果有沒紅腫的現象,它不易與肌腱炎區分,常與周邊神經痛混淆。病患四處求醫 保健品大行其道退化性關節炎不會致命,但也不能根治,由於對患者造成生活困擾,許多病人四處求醫,各種民俗療法、中西復健療法都有人試,各種保健食品大行其道,吃葡萄糖胺已成為全民運動。其實,骨骼肌肉系統的問題多與長期磨損或使用過度有關,初期只要多休息,症狀多會改善,未必是治療保養的結果。若是輕度發炎,消炎藥有一定的效果。只是少數人體質對消炎藥會過敏,且長期使用會產生胃腸或腎功能的副作用,需醫師指示使用。人工關節置換 打針與物理治療針對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很成熟,目前更進展到微創手術,有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的優點,有醫師甚至借助電腦導航,使得關節對位更為精準,但需自費數萬元。6、7年前,秀傳體系開發了一套準導航系統,包括術前放射影像的計算,加上術中骨髓腔外的導引器械的開發,與切骨量的微調,使得手術傷口小,關節對位正確,又不用侵入骨髓腔,減低手術風險,迄今手術個案已超過600例,吸引許多國外醫師來台學習。當然在吃藥開刀以外,打針與物理治療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類固醇局部注射沒有吃藥的全身性副作用,但劑量、時間都是關鍵;玻尿酸在注射入膝關節後,除了減少磨擦,還有消炎消腫的效果,讓許多怕開刀的病人多了一個選擇。至於自體血小板注射在關節退化的角色,目前療效還不很確定。血小板中有許多生長因子,具有促進組織再生的效果,輕度的退化可能有機會改善。目前主要是用於玻尿酸治療效果不彰,尚未需要手術的病患。震波治療應用於關節炎還是個新觀念,動物實驗有一效果,未來的臨床應用值得期待。幹細胞移植術 成本技術待突破最令人期待的應屬幹細胞了。將培養好的幹細胞直接打到關節內,讓軟骨自己找到該長的地方生長,X光片上看著原來消失的關節隙縫逐漸出現,目前有許多臨床試驗進行,只是成本居高不下,技術有待突破。避免意外傷害,是預防關節炎最重要的方法。尤其運動前要先熱身,避免撞擊、扭傷。若膝關節已開始出問題,應避免爬樓梯運動、少蹲跳,尤其應注意勿長時間蹲著工作,並避免中年發福。提醒民眾,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液循環,軟骨細胞像海綿,靠活動獲得營養,走路就像軟骨的營養幫浦,才能源源不絕地進入軟骨細胞。所以,平常多走路,不管是對心血管或骨骼肌肉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2015-10-09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也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開始,甚至在骨質問題還沒被察覺的時候,就可能因為關節過度使用,骨質還來不及補充,關節軟骨承受的壓力增加,長久下來,造成磨損日重,開始出現疼痛。高齡者軟骨修補的能力變弱,往往趕不上磨損的速度,如果常常覺得這裡痛那裡痛,尤其是關節部位感覺痠痛無力,那就要注意骨質補充和關節保養,避免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身體只要有關節的部位,像是膝蓋、腰椎、頸椎、手指關節、手腕和髖關節等,都有可能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有人說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但平常多重視骨質補充與關節保養,也可以讓症狀發生的時間延緩,或是減輕疼痛不適的程度。保養關節 做到6個小細節一開始感覺到關節處疼痛不適,除非是特別會忍痛的人,不然應該還只是關節軟骨剛出現軟化、磨損的狀況,這個時候要趕快加強關節的保養,減輕損傷,讓軟骨修復。保養關節並不難,只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最好在關節尚未出現狀況前就開始。1、適度和緩的運動習慣有助於強化軟骨,增加關節滑液流動的頻率。快走是高齡者強化骨骼及關節最好的運動之一,不要過於激烈或是太過疲勞的運動,這種方式對關節的傷害反而更大。母親常常鼓勵阿嬤在睡前、起床後要動動身體,因為關節疼痛和體內脹氣、運動不足有關,老人家更要多動。如果習慣爬山運動,要充分暖身後再往上爬,最好同時戴護膝保護膝關節。2、經常按摩關節處。退化性關節炎通常發生在手指頭、膝蓋和腳趾頭處,多按壓關節處,有助於活絡關節的血液循環與神經。3、注意關節保暖。高齡者的血液循環較差,關節處容易受寒酸軟,就算是夏天在冷氣房也要特別注意,必要時可配合按摩、熱敷,幫助關節處解乏。4、控制飲食與體重。過於肥胖的人,關節處承載的重量較重,也就更容易損傷,所以飲食少油、少糖,多纖維,少偏食,讓體重維持在標準之內,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5、避免提過重的物品或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尤其是蹲跪姿勢,也要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6、挑選彈性較好的鞋子,幫助走路時吸震。手腳關節活絡按摩法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關節按摩,特別是長時間看電視或等待的時候,多按摩關節處可以避免關節硬化,而按壓手指及腳趾刺激末梢神經,同時也可以活絡腦力。【手部按摩】1、先以右〈左〉手食指、拇指、中指按壓、搓揉左〈右〉手關節。2、依序從小指或拇指開始按摩,重點是每一個指節處都要按摩到。3、接著按摩手腕及肘關節,被按壓的關節處要放鬆。4、按壓的手指要稍微用力,直到有發熱的感覺才行。5、特別痠痛處可以多按幾下。6、換手按摩,重複上面步驟。7、雙手都按完後,雙手放鬆輕輕甩動。【腳趾按摩】1、需脫鞋進行,赤腳更好,站著或坐著都可以。2、以左〈右〉腳腳跟按壓右〈左〉腳腳趾間的凹陷處。3、從拇指開始慢慢往小指方向輕壓。4、被按壓的腳趾要著地。5、左右交換重複上述步驟十次。6、最後再用手指輕揉每隻腳趾關節直到痠痛消失。女性更要愛護自己莊靜芬在《50歲,怎樣生活最健康:莊淑旂博士的長壽養生智慧》這本書中提到,女性由於受到雌激素與生產因素影響,在更年期停經之後,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機率都遠高於男性,據統計,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比例平均高出男性六到八倍。關節炎的患者也以女性居多。生產過的女性骨盆較寬,髕骨關節本來就容易有外移不正的情況,而且女性的骨架較小,關節所需要承受的重量相對重了許多,如果再加上肥胖因素,關節的壓力就更沈重了。此外,大部分女性會負擔較多家事,尤其是清潔、收拾地板等常需要或蹲或跪的動作,腰部及膝關節因此更容易受傷。大部分五十歲的女性正歷經更年期,更年期過後馬上又得面對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問題,身心都是煎熬,所以相較於男性,女性要更早開始預防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四頭肌強化運動】強化大腿四頭肌的肌耐力可以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建議日常多做這項運動,可預防膝關節退化,特別是女性朋友,一定要趁早開始訓練。❶先挑選合適的椅子:有靠背,坐在上面時,腳底踩平,大腿與小腿呈九十度角最理想,過低可以加椅墊將身體墊高,過高腳底無法平踩地面則較不合適。❷深坐,讓背部可以挺直的靠著椅背。❸先以一腳呈九十度踩地當支撐點。❹另一腳腳尖朝上,盡量平舉至與地面平行的高度,然後上下輕輕擺動約二十至五十下。❺擺動的幅度不需要太大,可以感覺到大腿肌肉痠熱就對了。❻剛開始不用太過勉強,腳先不用舉太高,當感覺到肌肉痠熱時,再多撐一下就換腳重複上面的動作。❼左右腳交換各五次〈或視個人情況而定,慢慢增加次數〉。❽最後雙腳踩地,腿輕輕互碰約十至十五下,幫助大腿肌肉放鬆。高齡者起床前要先「自摸」早上起床不要太快起身,動作過猛容易閃到腰、傷到關節或拉傷肌肉。醒來在床上除了進行壓診、觸診或排氣操之外,要先動動關節,腳動一下,手動一下,身體動一下,再全身上下自摸一下,從頭、臉、身體、手、腳到後背,都充分動一動,等身體暖和不僵硬時再下床。▍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0-08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據統計,全台60歲以上的長者,有八成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大多數患者忍痛不開刀,最後變成O型腿、X型腿,甚至坐輪椅,影響日常生活。現在經過醫師評估,可以開刀免忍痛,置換人工關節,恢復正常生活。一位92歲的老先生因為關節退化,忍受雙膝疼痛六年,最後雙腳完全無法站立,以輪椅代步,經醫師評估開刀置換人工關節,術後兩周後,老先生已經能夠單腳站立行走 。另一位家住馬祖的93歲患者,原本也是坐輪椅,多年前換了人工關節後,現在101歲,仍能夠自行在馬祖行走。北醫骨科醫師陳健煜表示,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一年換人工關節的患者,多達二萬例,每年成長5%至6%;過去20年來,他曾為30位90歲以上的超高齡長者置換人工關節。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開刀時間太長,容易造成感染和血栓,因此手術時間一定要快(約一至二小時完成)、輕、精準,嚴重的心肺功能不佳、嚴重失智症、骨鬆、糖尿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患者,並不適合置換人工膝關節。陳健煜表示,老人家平時應保養膝蓋,謹記「三不一要」,不要蹲、不爬坡、不提重,起身、坐下用手撐,可分擔膝蓋的受力。保持體重也很重要,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膝關節就增加四公斤受力,平時多保養,多做腿部拉筋訓練肌力和關節組織,可以增加關節的使用年限,減少老化與退化。▍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0-05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體重達100多公斤的武術指導老師玉天,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舉步維艱。據統計,全台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每年兩萬多人次接受置換人工膝關節,除了中老年人、運動員之外,體重過重者也屬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國內運動醫學權威、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為膝蓋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的直接磨擦,進一步產生疼痛現象。軟骨磨損,除了跟遺傳基因有關外,老化、過度使用、年輕時運動傷害,損及關節,以及體重過重都是主要的原因。治療方面,單側關節磨損通常不會置換人工關節,多數人先接受關節鏡手術、玻尿酸等方法解決疼痛,如膝蓋嚴重變形,寸步難行,才會置換人工膝關節。傳統手術必須犧牲膝關節前後兩條十字韌帶以及部分神經,但不少患者術後就是覺得關節卡卡。吳濬哲指出,近年來,國外研發出新一代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專處理有病灶的骨頭,不會傷到十字韌帶及神經,減少正常組織破壞,可保留十字韌帶,延長關節壽命。▍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24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在50歲以上,其中65歲以上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2008年健保支出在關節炎用藥達30億元、手術及住院就達50億元,是不容忽視的高齡化疾病。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台中場,邀請專家分享照護關節的正確觀念。「退化性關節炎只會逐漸惡化無法治癒。」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吳志隆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部位在手、膝蓋、髖關節、脊椎最常見,只能靠日常保養,自我復健,或是使用藥物緩解症狀,其中最常發生在膝蓋關節。天天磨啊磨 軟骨愈來愈薄身體由骨骼組成,骨骼與骨骼之間的連結處就是關節,軟骨在關節中間作為緩衝及保護功能,當人從高處跳下時,就是靠軟骨緩衝。軟骨肉眼看來就像一層薄膜,軟骨骨架由膠原蛋白組成,軟骨基質則是醣蛋白與軟骨細胞。年輕人的軟骨厚約0.1到0.2公分,老人家因慢慢磨損,通常只剩不到0.1公分。當軟骨骨架因不同原因斷裂時,會讓軟骨骨質受到破壞,造成軟骨細胞剝落產生發炎,臨床常見腫脹、灼熱、僵硬、疼痛等症狀,可透過X光片判斷磨損嚴重程度。程度分四級 內側最先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臨床分為四級,一到三級可施以藥物控制,但第四級只能開刀更換人工關節,或施以關節鏡清除發炎基質。退化性關節炎會先從膝蓋內側開始磨損,當你發現膝蓋疼痛集中在內側時,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前兆。吳志隆說,髖骨軟骨軟化症是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開始,50到60歲時髖骨軟骨未照顧好,軟骨就會先剝落。一開始會出現上下樓梯困難,蹲下後站立需扶著東西起身,當軟骨磨損殆盡,無法隔絕壓力時,就會出現痠痛與疼痛。早期痠痛、腫脹 嚴重寸步難行吳志隆說,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要素,包括過度肥胖、年紀、基因、關節感染、免疫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退化性關節炎早期會有痠痛、疼痛與腫脹感,接著就會膝蓋無力、僵硬不靈活與嚴重疼痛。最後重度發炎時,會導致寸步難行、站立困難與外觀變形。傳統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會使用止痛藥、保健食品(包含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等);中度則使用傳統非類固醇消炎藥、新一代非類固醇消炎藥與注射玻尿酸;重度時只能施以膝關節鏡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自我健康管理 改善關節問題吳志隆表示,2013年美國骨科醫學會推翻早期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建議患者可從自身健康管理計畫著手,包括肌力訓練、從事輕度有氧運動(包括游泳、散步、騎單車),避免過度激烈運動。不建議針灸、不使用葡萄糖胺或軟骨素,不建議注射關節內玻尿酸,或接受關節鏡沖洗清創作手術。美國骨科醫學會也建議,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關節軟骨的照護重點在於降低發炎反應發生,及減少軟骨的流失,由西非乳油木果中萃取出的活關素75,作用在軟骨的膠原蛋白,可有效減少關節的發炎情形及減少軟骨的流失。吳志隆指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研究也證實,活關素75有效改善疼痛現象、患者肌肉控制及協調能力,有效改善步態,提升生活品質。佔軟骨70%的膠原蛋白就像是房子的鋼筋,佔軟骨30%的葡萄糖胺就像是房子的水泥,將房子的膠原蛋白鋼筋穩固,才能達到有效治本的目的。▍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02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補充關節軟骨所需的養分外,搭配適度的運動,才是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的最佳方法。年輕身體代謝快,可自行製造關節軟骨所需要的潤滑養分,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製造潤滑液的速度趕不上消耗速度,使關節軟骨磨損變薄,無法保護骨骼,骨骼末端彼此摩擦,因而引起身體紅、腫、熱、痛等發炎的現象。營養師張彤芬表示,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狀況,就是「退化性關節炎」最明顯的症狀,關節炎造成關節活動時疼痛不適,甚至無法自在的行走,令許多長者不願意接觸人群,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失智失能的問題。張彤芬表示,別以為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很多有運動習慣的人、工作需要久站或是久坐的人、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或是體重過重的人,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飲食】減緩身體 發炎反應關節炎是身體產生發炎現象,張彤芬建議,飲食中可以適量攝取核桃、亞麻仁油,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以上食物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像是柳丁、櫻桃、奇異果等,除了能抗氧化外,還可以幫助身體形成膠原蛋白,補充關節潤滑營養。張彤芬表示,對於從飲食補充關節所需的軟骨基質,許多長輩直覺就會想到「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但這些產品主要是補充軟骨潤滑所需的原料。但若是等到關節發炎時,痛楚猶如火燒房子,才猛吞葡萄糖胺等健康食品,此時補充根本無法解決問題。要減緩症狀,除了要定期就診復健以外,平時也要有足夠的保養及運動來控制問題發生。張彤芬表示,近年出現一種「UCII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主要是發現雞胸軟骨與人體關節軟骨組織極為相近,能啟動身體免疫反應,有效緩解關節發炎疼痛。【運動】加強膝蓋 肌肉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幾乎已和老化畫上等號,在不可避免的狀況下,時常聽聞長者間會互通偏方。台北馬偕復健科主治醫師謝曉芙說,許多長輩認為「缺什麼,就要吃什麼」,最常聽到長輩認為軟骨受損,應該猛吃軟骨或吃藥燉食品,強健筋骨;也有長輩寄望就醫後完全恢復,其實這些觀念並不正確。謝曉芙強調,關節退化絕對不是靠攝取特定食物就能補得回來,同時需要藥物、復健,還要有一定的運動量,加強膝蓋周圍肌肉強度,才是延緩退化的關鍵。建議輕症患者,可以每周3次、每次快走50分鐘,中、重度患者則可以打太極拳、水中走路等,另搭配心肺相關運動。50歲以上患者,有任何退化性關節炎警訊出現,盡快就醫,透過專業介入延緩退化速度,減少使用輔具的機會。【減肥】控制體重 減少負擔張彤芬表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平時就要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避免BMI值出現肥胖、過重的指標,因為體重過重,對關節的負擔相當大。若出現過重的狀況,建議可以快走及做有氧運動,對於減重都有一定的幫助;但若從事太過激烈且需要使用關節的運動,像是打籃球等,反而會更傷膝蓋。張彤芬表示,若關節已經出現發炎的症狀,平時也可以適時地做一些鍛鍊肌肉的運動,像是游泳、水中慢走等,且需要有教練協助。女性如有穿高跟鞋的習慣,也盡可能改成鞋跟較短的鞋子,以減少關節負擔。▍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27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一名六十多歲阿公日前到大陸安徽旅遊,跟著親友爬黃山,下山後膝蓋腫脹、疼痛,無法蹲下,緊急求醫。醫師表示,近年因登山引起膝蓋不適的患者增加,提醒民眾登山盡量戴護膝或持登山杖,減少膝蓋磨損機會。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主任暨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以六十公斤成人為例,每踏一階階梯,膝蓋就得承受一百八十到二百四十公斤,膝蓋負擔的瞬間重量為平常三到四倍,這些重量是膝關節最大敵人;近年因登山引起膝蓋不適的門診病人,約增加二到三成。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秘書長、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這名阿公原本就有輕微的退化性關節炎,沒攜帶任何護具就登高山,反覆爬階,膝關節髕骨和軟組織不停磨損,關節嚴重發炎。周文毅表示,若想登高山,一定要有教練指導,確定自己體能可負荷,太胖的人則須適當減重,減少膝蓋負荷量。康華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表示,爬山後若關節急性發炎,可冰敷紅腫熱痛部位。◎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17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75歲的婦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1年多前左膝曾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經過3個月的復健,才正常上下樓梯;日前,她再次接受膝關節置換,改採取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將右膝磨損的內側關節磨除,術後當天就能下床,隔天已能爬樓梯,第三天還能外出運動。據統計,國內約有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因行走疼痛、上下樓梯困難,甚至外出無法使用蹲式廁所,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膝關節疼痛雖然初期可以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或注射PRP等治療改善症狀,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或關節病變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多數患者會選擇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傷口大、復原期長。根據統計,國內一年約有2萬5000人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其實高達8成只需要接受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因技術困難、精準度低,醫師無法把握成功率,失敗率達3成以上,多數患者只好犧牲整組關節,還要承受長久的復原及復健期。近年來,微創手術盛行,透過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可直接更換患部。吳濬哲醫師強調,利用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要患者的內外側關節或髕骨,其中任一側受損就能進行,術前利用電腦輔助3D模擬,術中利用導航確認,手術精準度極高,幾乎不會破壞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只需磨除受損的關節組織,大幅減輕膝蓋破壞程度。吳濬哲醫師舉例,全人工膝關節置換,需要3個月以上的復健時間,而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利用磨除取代傳統電鋸的方式,只將受損的關節磨除,保留好的關節、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即使處理難度較高的髕骨股骨關節面,也能準確磨除受損範圍,除了增加手術精準度,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外,也大幅縮段患者的恢復期,甚至不需要復健,手術當天就能像正常人般行動自如,關節活動度也不受限制。另外,吳濬哲醫師提到,過去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後多數會感覺膝蓋卡卡,然而,目前進行35例機器人關節置換術以來,所有患者都相當滿意,沒有關節靈活度受限、神經反射動作降低的困擾。【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2015-01-18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一名婦人前來門診,她聲稱從不做家事,卻抱怨手指關節長了不知名的腫塊,手指關節逐漸變形。經過診斷後,確認是手指退化性關節炎。手指退化性關節炎常見前兆,包括手指腫、微痛,但症狀不明顯。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手指腫瘤(下圖一)及手指關節變形。這些小腫塊初期軟軟,後來部分慢慢變形、變硬,另一部分變成腫瘤。手指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與膝關節或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不同。為何會發生手指關節炎?目前醫界認為與使用過度有關。以前常見於勞力密集的職業,但根據門診經驗,有些完全不做家事的貴婦,手指關節竟也嚴重退化與變形,唯一的解釋是患者的骨骼軟骨帶有容易退化的基因,目前台大正針對此一族群進行基因篩檢,而近來智慧型手機普及,是否會影響手指,也有人開始關注。治療手指關節炎,重點在早期發現,畢竟物理治療、熱敷、吃藥、使用膏藥等均不甚有效。目前最好的方式是以彈性膠帶保護固定關節(如下圖二),減少關節面的直接受力與摩擦,一般需使用2到3周,同時調整手指施力的頻率與力道。如果已進展到嚴重的手指關節炎,沒有人工關節可供手術置換,只能被迫選擇關節固定融合手術,雖可解決疼痛及美觀的問題,但也犧牲手指的活動度。手外科醫學會網址:http://handsurgery.com.tw/index.php
2015-01-04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退化疼痛 膝、髖關節最常見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多發生在膝關節及髖關節,台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江鴻生指出,關節炎是因關節軟骨磨損出現的疼痛、腫脹甚至關節變形等病癥,軟骨每日隨著關節活動耗損,若損耗速度大於再生的速度,就會出現關節炎。關節是骨骼相鄰接而可活動的地方,又分為不動關節、少動關節、可動關節,例如頭蓋骨由五塊不可動的骨頭組成,平常無法活動,而稱為不動關節;鎖骨和胸骨中間的胸鎖關節為少動關節;常常活動的髖關節、膝關節則是可動關節。不斷磨耗 軟骨再生能力有限骨頭與骨頭交接的骨端會覆蓋一薄層軟骨,減少骨頭與骨頭間的撞擊,具有吸震、降低摩擦的作用。江鴻生指出,軟骨是關節中的組織,軟骨再生能力非常有限,每天都有磨耗、也會再生,若是磨耗量大於再生量,軟骨磨掉就會出現關節炎。軟骨磨損是造成關節炎的罪魁禍首,而軟骨的主要組成成分為軟骨細胞、軟骨質、水等,江鴻生說,軟骨質中又含有膠原蛋白、葡萄醣胺,膠原蛋白一般食物中容易取得;葡萄醣胺是幫助軟骨保水的要角,但食物中僅能從動物的軟骨中攝取。葡萄醣胺 僅存在動物軟骨中葡萄醣胺在一般飲食中較少見,僅能從動物軟骨例如豬耳朵來取得,不過,動物性的軟骨又有高膽固醇的問題,因此,市面上出現不少葡萄糖胺保健食品,江鴻生表示,市售的保健食品成分大同小異,大多萃取甲殼動物的幾丁質,也有奶粉中添加葡萄糖胺,可一同補充鈣質,避免骨質疏鬆。江鴻生在臨床上遇到很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詢問,「葡萄糖胺到底有沒有效?」他解釋,保健食品並非藥品,當然沒有療效,而補充葡萄醣胺無法治療關節炎,不過,就像是吃米飯雖然沒有療效,但是米飯提供身體運作很重要的營養來源,也不能說「吃飯對治療感冒沒效,所以就不用吃」。補充營養 適度運動才能吸收但是單單補充軟骨足夠的營養,對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還不夠有力,江鴻生表示,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關節軟骨的再生,軟骨就像一個吸水的海綿,當腳往下踩時,骨頭會將軟骨的關節液擠出,提起時關節液又會再回流至軟骨,而就在關節液來來回回的過程中,營養成分才能進去軟骨的組織中。不過,運動就像是兩面刃,雖然可以促進軟骨再生,過度運動卻也會造成軟骨的磨損。那怎樣才算是不會磨損軟骨,又可促進細胞再生的適度運動?江鴻生就曾收治一名理學教授,要他量化「適度運動」的定義,他笑說,醫學上很多東西無法量化,只能說依照個人的情況進行不超出體能的運動。運動休息輪替 也可使用護具江鴻生建議,運動時,可以活動一段時間後,就休息一段時間,或是交替進行繁重和輕鬆的工作,避免關節使用過度,例如兩個小時的登山路程,每半個小時就休息十分鐘,讓站立時,壓扁的膝蓋軟骨可以恢復蓬鬆。另外,曾受傷過的關節,則應進行積極治療或肌力訓練,運動時也可使用護具保護關節。若是適度的運動還是造成軟骨的磨損,江鴻生表示,運動雖然可能會讓一些民眾賠了關節,但卻可以「賺到一顆心臟」,不少研究都證實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現在醫學進步,關節壞了可以進行手術換一個,但心臟卻很難換,因此還是建議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2014-10-05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報導】「唉,腳無力、走不動……」很多老人家年紀大了,明明很想到處郊遊踏青,甚至爬山健行,卻飽受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宜蘭縣潘健理復健科診所醫師潘健理表示,關節出毛病,影響生活品質甚大,建議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早且充分治療,運動時千萬要「量力而為」,才能保有健康的關節。Q1:關節好不好,跟基因有關嗎?為何有人壞得特別快?潘健理醫師說,關節不好,大略可分為四種,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壞死和痛風,關節不好和基因有關係,但並非唯一原因。潘健理說,榮總陳威明教授曾發表一份研究,提到「髖關節壞死家族遺傳」,陳威明發現有一個家族,陸續有三到四人來就診,病因都是髖關節壞死。經檢查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染色體有一個共同位置是異常的基因,顯現關節壞死有遺傳性。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家族遺傳是重要的因素,痛風則和民族性有關,如原住民族痛風的比例較高。有部分患者群關節壞得特別快,潘健理說,造成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比如有人先天維生素D3不足,或是曾有外傷或動過手術,常常跑步或爬山;個人生活習慣,如喜歡蹲著擦地板,或者從事拔草工作,都可能造成關節壞得特別快。Q2: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一定不能爬山嗎?可以騎單車嗎?不少人喜歡爬山,或是假日到步道健行,潘健理說,不建議患者參加專業級的登山活動,可改走一般的階梯或坡道,選走階梯會比坡道來得好。輕微或中度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充分治療情況下,可考慮爬階梯;至於重度患者盡量不要爬。也曾有患者為避免膝蓋再度受傷,每回要登山前,都到診所施打玻尿酸保護。有退化性關節炎者,不是不能騎單車,潘健理說,前提是不爬坡,如果非要上路,腳踏車的齒輪比(踏板踩一圈時,可帶動後輪轉多少圈的比例)不宜太緊,建議最好騎固定式的健身腳踏車。潘健理也建議可以改在水中行走,或在健身房使用「懸吊式健走」跑步機,減輕體重,降低膝蓋壓力,讓膝蓋承受壓力變小。Q3:登山者如何自保,減緩膝蓋傷害?潘健理提醒喜愛登山者,爬山規畫很重要,以下對保護關節有幫助:1.善用輔具:登山者可以善用輔具自保,包括登山杖、氣墊鞋及護膝,來減緩膝蓋傷害。2.只上不下:不走崎嶇的山路,選擇路徑「只上不下」,也就是下山改搭車或纜車,比如去貓空玩時,可以選擇上山時走步道,下山搭纜車或坐車。3.不求速度:登山的時間規畫很重要,上下山不求速度,比如不要爬到天黑而趕著下山。Q4:走路姿勢不良、穿錯鞋,會不會影響關節退化?潘健理說,走路姿勢不良,包括內八、外八,內翻、外翻等,事實上從腳踝、膝蓋、髖關節到腰椎,是一條連動鏈,走路姿勢不良,多少都會影響,影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經引發疼痛,就得矯正。穿錯鞋也一樣,潘健理說,鞋子太大或太小,會造成肌肉疲勞;鞋子「開口笑」或磨底,會影響身體力學的傳遞,膝蓋附近的組織承受太大壓力,就會不適或受傷。Q5:膠原蛋白、抗發炎食物,能保護關節嗎?不少人都說,多吃膠原蛋白,如豬腳筋,可以保護關節,對這個論點,潘健理說,適量的補充膠原蛋白,如第二型水解膠原蛋白,確實會有幫助,但多吃無益,也不能以飲食或吃保健食品做為不治療的理由。坊間常說的「抗發炎食物」,潘健理表示,關節退化分為發炎性和非發炎性,對發炎性關節炎來說,抗發炎的食物會有幫助,非發炎性就沒有效果,也就是說關節退化或發炎,還是存在很多其他問題,不能只靠抗發炎食物。
2014-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常吃大蒜、洋蔥、韭菜等食物雖然會讓呼吸充滿「異味」,不過英國研究指出,多吃這些食物有可幫助預防退化性關節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東安格里亞大學研究顯示,食用大量蔥屬蔬菜的女性,髖關節比較不容易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罹病風險較低。蔥屬類蔬菜包括大蒜、洋蔥、韭菜等。這項研究發表於「BMC骨骼與肌肉疾病期刊」。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疾病,好發於女性,根據統計,在台灣50歲以上年長者當中,大約每2人就有1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會感覺疼痛、行動受限,退化性關節炎多半發生於髖關節,膝蓋和脊椎等處,目前還沒有有效治療方式,患者最後只能接受關節置換手術。這是第一次研究發現,透過飲食也可幫助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以1000對健康女性雙胞胎做研究對象,她們大多沒有關節炎症狀。研究團隊詳細記錄她們的飲食種類,並以X光攝影定期觀察她們的髖關節、膝蓋與脊椎等部位。結果顯示,多吃蔬菜、水果,特別是常吃蔥屬類蔬菜的女性,髖關節較少出現關節炎病灶。研究人員發現,蔥屬類蔬菜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這種物質可抑制傷害軟骨組織的酵素,進而保護軟骨組織不受傷害。研究人員表示,現在只是初步研究,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特殊營養補充劑或特定食物是否能真正應用於退化性關節炎臨床治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整理記者張嘉芳、魏忻忻】正解:錯。臨床上並無證據指出筋骨不好的人不能吃香蕉。不過,由於香蕉的鉀含量較高,若吃多了易使體內鈣質相對降低,所以,建議有退化性關節炎或筋骨問題的人,若吃香蕉產生不適,應盡量避免食用。其實,香蕉營養豐富,在一般情況下,鼓勵大家多吃香蕉。(諮詢:北市聯醫陽明院區復健科副主任尤稚凱、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