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新聞.健康知識+
生了病,應該好好「休養」嗎?
「我老婆發瘋了嗎?怎麼這麼嚴重?她原本好好的呀?以前壓力那麼大也都沒事,怎麼這次那麼嚴重?」姜先生心急如焚。「急性的精神障礙有很多可能,還是得先找出背後的原因。找得出來,就好治療了。」我盡量邊說明邊安撫他們。經過病史與身體精神狀態檢查,臨床上傾向為非外因性的急性思考知覺障礙,於是我開立了適合的藥物做症狀治療,然後說明治療理由與計畫:「某些體質性的腦功能障礙,也有可能會變成這個樣子,我會安排更詳細的神經心理學檢查,但目前的症狀還是需要治療。速度快的話,一兩週就會有改善,我盡量努力看看。」神經心理學測驗顯示初步的臨床診斷是正確的,而精神科藥物的治療效果也出奇的好。只用了幾週的時間,姜太太幾乎完全復原。而原本以為症狀恢復的她會繼續工作,沒想到門診時姜太太告訴我:「鐘醫師啊,雖然我好了,但我先生怕我再發病,不要我做了。」「這樣啊,他擔心妳累壞了?」我問。「是啊。」「你老公真的是很疼妳。可是…一下子沒事情做,空下來的時間有打算忙些什麼嗎?」我好奇。「對呀,我也覺得怪怪的。現在連家事都捨不得我做,好像…好像…」「好像…?」「好像廢人一樣…」姜太太用開玩笑的口吻說,但內心似乎真的有些介意。「其實,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功課,」我繼續說,「但都還是要有個生活的重心比較好。不見得要工作呀,安排些課程學學東西,做做自己過去想做但卻沒時間做的事情,或讓自己有服務他人的機會,或多或少都可可讓自己活得比較實在些。人的價值可以在工作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的,有點耐心找看看,比起整天『休養』,過去習慣有事做的人,或許選擇有個生活的重心比較好。」姜先生在一旁聽著,他們兩人看起來會好好想一想這件事。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人生目的;而每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也有其不同的任務要完成。罹患精神疾病雖然有可能是生活改變的轉捩點,但仍然應該試圖在動態的生命當中建構自我,找到一個支點,如此,疾病也能成為另一種隱藏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