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情緒起伏大或創傷時會暫時失憶,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整理;諮詢/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婷毓】 正解:真的。暫時性失憶症不常見,發作時,由數小時至1、2天不等。主要忘記近期記憶,遠期不受影響。暫時失憶成因最常見的是巨大創傷後的情緒心理反應,通常也會慢慢恢復。老人以腦部椎基底動脈缺血最常見,可視為暫時性腦缺血,年輕人有的是腦部異常放電所致,也就是癲癇,部分患者是服藥或酒精的副作用。【2010/01/12 聯合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整理;諮詢/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婷毓】 正解:真的。暫時性失憶症不常見,發作時,由數小時至1、2天不等。主要忘記近期記憶,遠期不受影響。暫時失憶成因最常見的是巨大創傷後的情緒心理反應,通常也會慢慢恢復。老人以腦部椎基底動脈缺血最常見,可視為暫時性腦缺血,年輕人有的是腦部異常放電所致,也就是癲癇,部分患者是服藥或酒精的副作用。【2010/01/12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基隆市一名老婦記憶力突然衰退,記不起家人的名字,家人原以為是患了老年癡呆症,經住院檢查,醫師發現是因跌倒撞傷頭部,導致「硬腦膜下血腫」造成,開刀後治癒。署立基隆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曾孔彥表示,記憶力突然減退不一定是患了老年癡呆症,最近就有1名婦人突然很多事情都記不住,記憶力大減也不愛說話,家人以為她患了老年癡呆症,帶她就醫。曾孔彥說老婦經詢問後,才記起曾經摔倒撞傷頭部,因傷口不大而未注意。經醫師以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有「硬腦膜下血腫」情形,臨床症狀是頭痛、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肢體無力等,常被誤會是老年癡呆。曾孔彥表示,「硬腦膜下血腫」初期可能沒有症狀,因為輕微的頭部外傷往往只是痛了一下,有點頭暈、眼冒金星,以為一下子就好了,因此常常被忽略。他說,民眾平時要有「頭部外傷後半年內仍然不可掉以輕心」的觀念,尤其老年人常因步態不穩,無人注意而跌倒,一有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肢體無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2010/03/21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南投縣青年陳朝胤去年車禍重傷,幾乎喪失記憶力和語言能力,最近考上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碩士班,令人驚訝又敬佩。見(2010-07-21‧聯合報‧B2版‧彰投綜合新聞)「妳又忘了帶作業回家!」老婆大人對女兒忘東忘西十分苦惱,這也意味女兒今天不用寫功課,有時我真懷疑,這是「故意」,還是「未必故意」忘了帶。「未必故意」是刑法上名詞,如放學時間經過國小,不減速還加速闖紅燈撞傷學童。這惡駕駛雖無撞人的故意,但行徑與惡性與故意並無二致;簡單地講,她「未必故意」忘了帶作業回家,但是,對於忘了帶作業這事,她不以為意,也不排斥發生。「這一串落落長,我都聽不懂你是不是『故意』講我『故意』不帶本子回來!」女兒很委屈,「媽媽不是說,沒睡飽,記憶力就會變差。每天功課那麼多,中文又那麼難懂,當然睡不飽,就變笨了啊!」女兒義正辭嚴,再過來拍拍我的手,「你放心,這未必是基因不好變笨的!」小睡6分鐘 記憶力提高○※×□÷!…。不過,睡眠還真與記憶有關。2005年,自然(Nature)期刊對睡眠與記憶回溯性文章,就肯定睡覺有助於記憶。德國科學家杜賽道夫大學的拉爾(Olaf Lahl)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小睡6分鐘就足以顯著提升記憶力,這是目前所有研究中,有助記憶的最短小睡時間。拉爾中午找人到實驗室,先讓他們在2分鐘內背誦30個單字,1小時後再測驗。這1小時內,有人無所事事閒晃,有人小睡片刻,最短的只小睡6分鐘。結果沒睡的平均記7個單字,小睡片刻可記到8個,睡較久的可增到9個以上。「妳看!叫妳平時要睡午覺,都在玩,硬ㄍㄧㄥ不睡。」老婆大人終於找到理由「發揮」。「我是忘記,不是記不起來!」女兒有些不服氣。電影情節 愛玩記憶遊戲 睡眠幫助記憶的成因複雜,有空再聊。那怎麼會忘記呢?成因更複雜,也多元。美國電影「我的失憶女友(50 First Dates,50次初戀)」把「忘記」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和同一位女友露西(Lucy)邂逅了50次。露西在2002年10月13日車禍受傷後,就再也無法將那天以後發生的「暫存記憶」轉成「長期記憶」;每天一覺醒來,她的記憶都停留在2002年10月13日以前。男主角在那之後認識了露西,一見鍾情,展開熱烈追求;但這些努力都無法累積,每天他都像初戀般追求露西。這情節有些像另一部幻想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土撥鼠節)」只不過,主情節剛好相反。「今天暫時停止」是全世界都停在土撥鼠節那天,不再往前推進,每天起床都是2月2日土撥鼠節,只有男主角菲爾(Phil)是正常的,記憶不斷累積,其他人的記憶就停留在土撥鼠節前,每天起床都是嶄新的土撥鼠節。「我的失憶女友」則因車禍被醫師診斷罹患失憶症,其他人的記憶力不斷向前累積,只有她停留在車禍前。劇中還有一位病患罹患「哥德菲德症候群」(Goldfield syndrome),記憶力約只維持數分鐘,因此,一見到陌生人,自我介紹,交換姓名後,一轉頭,就忘了,又得重新向眼前這位「陌生人」自我介紹。「那不睡覺不就會『記住』了?」女兒聽完這些情節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其實Goldfield syndrome是電影創造出來的,實際上並沒有這病。類似的短暫記憶疾病真實存在,國內曾有病患感染單純疹病毒腦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後,醫師每天去查房就得重新自我介紹,但是她發病前認識的朋友,都在記憶裡。睡覺洗記憶?時間到自然忘雖然想當然耳地認為,睡覺會「洗掉」病患的記憶。但迄今的研究發現,睡眠有助記憶,尚未有研究顯示睡眠減低記憶。應該是記憶會隨時間消退,而這類病患遺忘的較快,到第二天剛好就全忘了,與睡眠無密切相關。因為即使病人不睡,第二天還是會忘了。「哈呵!」打了好大一個哈欠,女兒揉揉眼睛,「我得去加強我的記憶了,明天還有小考。」尚未打開的課本還是無言地躺在那桌上。諮詢: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一名40多歲中年人,用力打一個大噴嚏後,突然劇烈頭痛,原來是打噴嚏力道,讓脊椎出現裂孔,造成腦壓不正常。生活工作壓力,常讓現代人頭痛,但有人在打噴嚏、上大號用力、提重物,甚至打完一場熱汗淋漓的網球後,出現嚴重頭痛,平躺後又不痛了,這時可能要懷疑是否為「自發性低腦壓頭痛」作崇。這名中年人日前到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求診,他跟醫師說,因為鼻子癢,用力打噴嚏後,竟嚴重頭痛,平躺就不痛,但只要一坐起來或站立,15分鐘內又會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王署君說,這類自發性低腦壓頭痛,因病患薄如紙張的脊髓硬膜較脆弱,一旦有外力,容易使位於頸椎和胸椎交界的脊椎硬膜,產生裂孔,造成腦脊髓液滲漏。病患因此站立時,腦組織下垂、腦壓降低而頭痛,症狀為額頭兩邊都痛,也有人後頸痛,或惡心嘔吐;但只要一躺下,腦脊髓液因姿勢改變灌至腦部,又不會頭痛。王署君說,此病好發在中年階段,盛行率為每5萬人有1人發生,以台灣來看,一年約有460人發病,不少人跑多次醫院仍無法正確診斷,也有人以為得了腦瘤。台北榮總4年前研發「磁振脊髓攝影」新技術,確認腦脊髓液滲漏處,再由麻醉醫師做「硬膜外血液貼片」,抽病患血液打到滲漏處,讓血液變硬,有如貼片把滲漏處補起來。北榮日前讓19名病患,做傳統和新技術兩種檢查方式,發現新技術對病患療效較佳,此結果已發表在「神經學」國際期刊,王署君也獲美國頭痛學會頒發「Seymour Solomon」獎項,為亞洲第一人。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報╱記者張祐齊/中和報導】今年5月發生的北縣一對婆媳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事件,其中53歲婆婆當時全身肌肉麻痺宛如「急凍人」,經署立雙和醫院漫長的147天抗病,終於順利出院。由於肉毒桿菌中毒來得又急又猛,醫院呼籲一定要掌握急救就醫時間,以免延誤治療。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昨天開記者會呼籲,民眾在選購真空包裝食品時,一定要選購全程冷藏4℃以下產品較安全,如聞到臭味千萬不要勉強食用;另外罐裝食品的蓋子如膨脹也不可食用,以免肉毒桿菌的孢子隱藏其中。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30多歲的建築工人十多年來經常有心悸與突然感到恐懼的情況,但他不以為意,最近在工作中卻突然失去意識,從3樓高處墜落,還好下方有安全網,才未出意外,就醫發現竟然是癲癇症。成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宋碧姍表示,這名患者長期有心悸等症狀,這就是癲癇的部分發作,如果及早治療,不僅能減緩惡化,還有機會根治。宋碧姍說,不少患者因有心悸與恐慌等症狀,以為是壓力大造成恐慌症發作,而到精神科就診,兩者其實不同。這名患者從20歲起會不定時出現恐懼感及心悸,有時合併頭暈,或想講話卻講不出來,持續4、5分鐘,約一周發作一次,每年還會有一到兩次恐懼後發生全身抽搐、喪失意識。最近他在工作休息時,又有恐懼感出現,症狀消失後,他爬上3層樓高的鷹架工作,卻突然失去意識、全身抽搐而倒栽蔥,還好現場有防護網,保住小命。宋碧姍表示,一般人對癲癇的印象是倒地、全身抽搐,事實上這是大發作,許多患者會有部分發作情況,因癲癇是腦部不正常放電,如果放電在感覺區,可能有手腳麻痛感覺,若在管理情緒區,可能有害怕或緊張,有些病人會先部分發作再全身大發作。
2014-09-23 健康百科.百病漫談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問:我今年38歲,在廚房工作,這一年來,左邊包括腳、手、頭常感到痠麻。2月底有一天午夜頭暈,不到2、3分鐘,手腳抖起來,四肢無力感加重,口舌乾燥,送到急診打點滴,但抽血、胸部X光,血糖、心電圖等檢查、量血壓都一切正常。但之後幾乎天天晚上都輕微發作,時間大概不到30秒,只是感覺暈了一下。但是每次發作時,左邊胸腔,就是乳頭上下10公分附近、還有腹內在胃這個地方有暖暖的感覺,請問應要看那一科?(馮先生)答:手抖有人會先聯想到巴金森氏症,但這位讀者的年紀還很輕,巴金森氏症較好發於老年人,而且巴金森氏症引起的手抖會持續進行,而非抖一下子就恢復正常。從特定一側痠麻、手腳抖等症狀,第一個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抽筋,第二個可能是血管瘤。另外,讀者提到發作時,胸口、胃部同時會覺得有點異樣,則有可能是癲癇。而且癲癇也有短暫發作、重複發生的特性。第一次到急診時所做的抽血、血糖等檢查,較為基本,建議讀者可以到神經內科求診,做進一步的檢查,診斷疾病再治療。(諮詢: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獻宗)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醫學日新月異,小腦萎縮症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破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嘉為鼓勵小腦萎縮症病友,不要輕言放棄。劉嘉為說,小腦萎縮症一半源自遺傳,父母一方帶原,子女罹患的機會約占一半,台灣的茄苳及苗栗後龍,都出現過小腦症家族。另一半屬散發型,致病原因不明,無明顯的家族史。「小腦萎縮症協會剛創設時,有病友不想讓下一代繼續發病,決定捐腦,盼找出基因破解之道。」劉嘉為說,可惜當時醫院沒有「腦庫」設備,但醫學日新月異,新藥什麼時候出來不知道。小腦萎縮症協會社工劉宣汶指出,全台病友預估至少二千例,但他們選擇隱藏。病友一旦選擇封閉,反而會退化得很快。她說,高雄有對老夫妻,妻子發病已廿幾年。老先生怕妻子跌倒,從住家門口到室內各角落,只要妻子行經的動線都加設扶手,每天更安排復健,與居家服務人員交替陪伴,妻子至今被照顧得很好。
2014-09-23 健康百科.皮膚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竹東報導】 氣溫漸漸升高,蚊蟲肆虐,新竹縣許姓男子和友人到竹東河濱公園打球,兩條小腿被小黑蚊叮咬,因奇癢無比,他用手搔癢,抓得雙腿起水泡,趕緊就醫。竹東鎮呂紹達內科診所院長呂紹達說,蚊蟲叮咬就診案例增多,提醒民眾到戶外活動,最好穿長袖、長褲,若被蚊子叮咬,出現紅、腫、熱、痛症狀要盡快就醫,避免搔抓,以免傷害擴大。30多歲許姓男子日前和友人到竹東河濱公園打籃球,返家後,發現雙腳小腿被蚊子叮得滿腳,又癢又痛,他抓到起水泡,擔心傷口擴大,趕緊就醫。從事護理工作的張姓女子到河濱公園散步,也被蚊子叮得滿腳,她不停搔癢,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呂紹達提醒,民眾到戶外運動時,若遭蚊蟲叮咬,可先以冷水沖洗,避免搔癢,可使用止癢藥膏,若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報導】案例故事:一位70幾歲男性,頭部曾有外傷顱內出血,先前已有癲癇症,並在服藥階段。有一天患者和家人在餐廳吃飯時,突然間癲癇發作,家人見狀,趕緊以正確方式處理,協助其呼吸道暢通,並將患者快速送醫,後來恢復情形良好。平躺、頭側 讓唾液流出身邊的人如果癲癇發作,在旁的人如何做緊急處置呢?咬毛巾、鉛筆或木棒,都是錯誤的方法,醫師表示,層出不窮令人傻眼的急救招術,讓癲癇病友處於危機中。面對癲癇發作的患者,正確的做法是,讓他在柔軟的地面平躺,並使其頭側向一邊,方便讓唾液流出來,並提高下顎,避免讓舌頭後倒而堵塞呼吸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禎表示,臨床上,癲癇發作的情形分為很多種,一般而言分為兩大部分:全身型的發作及部分型的發作。全身型發作 大發作最常見王毓禎說,全身型發作,可分為三大類型,大發作型、小發作型、複雜型。1.大發作型:一般人最熟悉的是大發作型,四隻抽搐、兩眼往上吊、口吐白沫等。2.小發作型:突然發呆一下,兩眼凝視及意識障礙,通常經過幾秒鐘後就會恢復。3.複雜型發作:從外表看來是有意識,但是實際上做出沒有什麼意義的動作,例如不停地走來走去。部分型發作 半邊手腳抽搐腦部某個部位有異常的放電現象。這時病人的一隻手或腳,或是半邊手腳抽搐、臉上局部抽搐等。若硬塞東西 造成缺氧嚴重王毓禎說,患者牙關若還未緊閉,在旁的人可先把其嘴中假牙或其他異物掏出來;牙關若已經緊閉,就不要這樣做,避免自己手指被咬傷。另外,如果遇到全身型發作患者,患者可能已經有輕微的腦部缺氧,若再塞東西進去,缺氧的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他表示,基本上,讓癲癇發作的患者,先在柔軟的平面上躺下,周邊不要有尖銳的東西刺傷他,讓頭部側過去,唾液可以流出來。大部分大發作型患者,發作一到兩分鐘就停止了,停了之後,患者會睡半小時至一小時。不過如果五分鐘以上,還停不下來,這時就需要立即送醫。昏倒遭撞擊 切勿搖晃病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牧熹提醒,有些患者發作時是直接昏倒,要注意他是否有遭受到撞擊。如果患者受到撞擊,記得要很小心的移動病人,避免其脊髓受傷。他說,如果患者有脊髓損傷,在過度搖晃的過程,恐造成後續難以評估的傷害。▇ 癲癇發作緊急處置1.患者牙關若未緊閉,先把其假牙或食物掏出來。2.若牙關已緊閉,切勿強行打開或硬塞東西。3.讓病人平躺,頭側向一邊。4.提高患者下顎,確保呼吸道暢通。5.注意發作昏倒時是否遭受撞擊,小心移動病人,避免過度搖晃。6.發作5分鐘還停不下來,要立即送醫。▇ 患者須知:別熬夜 少刺激 林牧熹說,癲癇症發作,是因為腦細胞受到刺激,產生異常放電的情形,所以他常告訴患者盡量避免吃刺激性的東西,且睡眠要充足,不要有熬夜等情形。另外,有些患者是因為沒有按時服用癲癇藥物,所以按時服藥、就醫,保持作息正常,也很重要。【2012/07/01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罕見疾病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孩子笑口常開討人喜歡,但若老是不由自主的笑個不停 ,還有昏倒、抽筋等症狀,可能是罕見的「發笑性癲癇」。台北長庚兒童內科主治醫師謝孟穎表示,曾診治過一名8歲男童,在診間外就聽到男童的哈哈大笑聲。陪同看診的家長憂心的表示,孩子說不出為什麼,最近老是一陣一陣笑個不停,就醫前一天還在學校突然昏倒、抽筋,嚇得家長趕快帶孩子就醫。謝孟穎說,為男童安排檢查時,男童還是持續發出笑聲,這時發現他的兩側大腦出現不正常的癲癇放電波,診斷是罹患罕見的「發笑性」癲癇。發笑性癲癇發生在男童身上的比率較高,發作時會突然無法控制的大笑,且症狀常突然出現、突然停止,一天可以發作數十次,明顯超越常人笑的頻率和程度。由於笑得太頻繁也太異常,旁人可能覺得孩子在傻笑、搗蛋,甚至因為笑時表情看起來詭異,讓人覺得不舒服。謝孟穎說,「發笑性癲癇」診斷有時很因難,因為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正常的笑作區別;病童發作時哈哈大笑的症狀,也常被誤認是小孩行為問題或情緒障礙,導致延誤確診。若能在發作時進行「腦電圖」檢查,可看出腦部是否有不正常放電,可能需另外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劉怡君/振興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忙到快爆肝,以為存個幾年就可以自在些,提早退休,哪知道……」志祐(化名)與多年好友聚餐,說到這次農曆過年有一個月的假期,正當大家七嘴八舌羨慕起他時,他才說自己也趕起流行,被要求休「無薪假」。雖然志祐自認是公司技術的核心份子,不至於被解聘,卻也一連上了好幾天「無薪班」,公司光是大量研發,卻不運作生產線,心血無法成真,專業光環頓時失色,甚至想到未來公司營運,同事們便出現恐慌性的言談,惹得大家心情日益沉重。最近心理諮詢預約,出現了不少原在竹科與大陸地區上班的新貴們,他們反覆猶豫自己的職涯規畫。當年,許多人毫不猶豫地經過多年努力擠到熱門產業,原本希望求得企業組織保護良好的高薪與穩定未來,最近暴露於金融風暴之下,企業為求自保而減低人事開銷,原有的保護傘頓時成為一個個逼人自絕的跳台!將心中的積鬱娓娓道出,好不容易穩定下憤怒情緒,以及不斷湧出的懊惱後,志祐清楚意識到自己必須自救!他從頭檢視自己忽略缺乏危機意識的阿Q生活態度,發現甚至不太了解自己對生活的期許,回頭看看跟自己不熟的子女,以及疏於經營的親密關係,處在進也不是退也不得的尷尬窘境,根本很難想像接下來還有什麼選擇!他需要客觀而專業的討論對象,給與自己重新再出發的機會。適當的心理諮詢在此可以幫得上忙,一方面有助穩定軍心,另一方面透過詳細的評估,進一步了解:自我能力的優勢劣勢,可選擇貼近自己長處的發展機會,適性發展;針對性格特質,了解如何適當發揮,截長補短;了解壓力因應習慣,必要時提早做計畫與準備,增加對壓力的應變能力。金融風暴屬於整個系統性的變動,處於變動之下,所有人普遍受到影響,也多少顛覆了原本平靜生活族群的價值觀,許多人意識到自己對系統性風險缺乏免疫能力,由於工作的不安全所引發的財務危機、自我認同危機,是人們存在議題中的重要一環,因此恐慌之餘,更值得一番省思! 【2009/02/07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晚報/韋麗文】 金融海嘯導致國內失業潮、民眾放無薪假、股市沒起色,全國一片愁雲慘霧,越來越多人出現恍惚、辭不達意的現象。醫師指出,青壯年罹患失智症的機會低,多是情緒壓力過大,導致認知功能缺損,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放鬆、休息。高雄醫學大學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淵韓指出,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三個方法是,參加社交活動、肢體運動、心智活動。食物上,可以考慮多吃橄欖油等清淡的地中海型飲食。民眾可以透過下述八個題目自我評量,每題一分,得分超過二分,表示可能有認知功能缺損的可能,應該考慮就醫評估。一、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二、對活動與嗜好的興趣降低。三、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或陳述。四、學習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有困難。例如遙控器、洗衣機、微波爐等。五、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六、處理財務有困難,例如所得稅、繳費單。七、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八、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問題。楊淵韓說,失智症的好發年齡是60歲以上,青壯人口出現短期認知功能障礙,多半還是與壓力較有關係。而最好的治療處方,就是多休息、放鬆。 【2009/02/15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晚報/林進修】高中基測即將登場,考生已進入備戰狀態,專家提醒家長留意孩子日常生活狀況,千萬別讓他們天天熬夜看書,免得白天精神不濟,反而影響考試成績。台北醫學大學一項研究就顯示,台灣地區考生每天念書時間長達12小時,已超過生理負荷。且九成五以上考生每天睡不到8小時,睡眠不足,隔天當然沒有精神,學習成效大打折扣。北醫大副校長謝明哲表示,正值成長階段的孩子,最需充足睡眠來正常發育,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導致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學習效果變差,更會讓他們長不大。距離高中基測只剩不到一個月,他提醒家長好好盯著孩子的睡眠狀態,別再讓他們天天熬夜看書。除了充足睡眠外,謝明哲同時建議家長隨時補充孩子的營養,燉雞肉的濃湯富含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中藥材淮山則具有醒腦作用,都很適合孩子在考前這段時間食用。林口長庚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發育中的孩子最需要充分睡眠,若非得熬夜念書不可,就應儘可能找時間補眠一下,比如午餐後的午休,或是兩堂課之間的下課時間。上學及放學的交通途中,也可以在車上閉目養神一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謝芳郁建議考生,晚上就寢前不妨靜坐片刻,讓自己放輕鬆。至於睡前喝些紅棗茶、薰衣草茶,也可讓自己一覺到天亮。 ※延伸閱讀》.考生大補帖 補了再上【2009/05/10 聯合晚報】
2014-09-23 名人在線.張天鈞
【聯合報/張天鈞】黑澤明拍的一部很美的電影「夢」中最後的一個夢,講的就是陶淵明一樣的鄉村,老農夫說他們不需要電燈,這樣可以讓晚上的星星更明亮。在我小學時,早上班長到每家叫同學排路隊一起去上學,到校以後在紀念碑前敬禮解散,並不需要家長送學生到校上課。當時讀的課本只有一綱一本,只要唸好就可以。而且到了高中以後有些人就到職業學校上學,大家在生活上也都過的去,不需要現在這麼多花費。現代人上學和下課要家長接送,書包大的不得了,有錢的人下課還要上才藝班,這樣才不會輸在起跑點,因此壓力更大。讀完了高中還要念大學,大學之後還要碩士班、甚至博士班。可是真正要就業時,能力看起來也不怎麼樣,而且義務教育延長,叫不喜歡上學的學生一直上課,對他們而言相當頭痛。我有位病人是中學生,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因為要到國外求學,請我給他開長期的藥,可是半年回來之後藥剩一大堆,問他為什麼沒有吃藥,他說到了外國沒有壓力,漸漸病就好了。其實人的健康與否,生活的壓力有密切的關係,現在知識爆炸,要學的東西一輩子也學不玩,例如我主編的「內科學」第一版只有一冊,十幾年後已變成四大冊,所以學生怎麼可能學完所有知識,特別是老師不大會教課時,學生更難過。科學日新月異,教學生遇到問題時,如何想辦法解決,反而比較重要,教學只要提綱挈領。另一方面是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才,各有所長。有一次我去演講「如何準備大專聯考?」,有一位媽媽就問我說她的小孩不喜歡唸書,可是壁報比賽和畫圖都是第一名。我跟她說:「妳的下半輩子可以靠他了!」,像這種小孩的天分就是藝術,雖然也需要人生涵養,但只需要自我進修,增加生活體驗就可以。也有爸爸帶兒子來看病,我問小朋友喜歡什麼?他說喜歡玩棒球,他是投手。像這種有體育天分的孩子,我們就要在這方面加強訓練。人的基因很多,不可能每一項都好,有人適合文學,有的適合音樂,有的人專長體育。其實所謂的專業,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有了經驗的累積,才能達到最高境界。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沒有壓力,發揮所長,而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受多長的教育,也許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耀懋】「起床了!」女兒有點賴床,老婆大人再度發揮超級奶媽的精神,一邊扶著女兒,一邊幫她換衣服。說也奇怪,女兒繼續閉著眼「補眠」,但是,伸右手、換左手,套上制服,一點都不含糊。睡睡醒醒 依賴回籠覺「昨天半夜被蚊子吵醒了,」老婆大人顯然很不爽,「我們倆睡睡醒醒,都沒睡好。」其實,半夜,我們這一家子還挺熱鬧的。「巧克力」只要聽到一點聲響,就英勇地狂吠,比在白天還要大聲。老婆大人半夜不是被狗吠聲、不然就是蚊子吵醒,再不然就是自己吵醒自己後,就睡不著,然後窩在床上給我寫信,長長的那種──數落我這幾天來有什麼不是,然後她才可以再睡個安穩的回籠覺。只有女兒一躺上去,一覺到天明,偶爾蚊子嗡嗡作響會吵醒她。不然永遠在「睡眠缺乏狀態」。「今天媽媽害我少睡了很久!」下午女兒從進門就嘟囔,「媽媽看錯時間了,結果7點24分就叫我,害我少睡6分鐘!」「才6分鐘!」老婆大人很不服,「那妳為何不提早睡?晚上不都是要睡覺的嗎?」「那有?」女兒拿著老婆大人收藏的報紙,隨口念了其中一段,「舊日歐洲人長期保持的習慣是:夜的中間,家人會起來,點了暗暗的油燈,講講話,做點簡單的瑣事,識字的就讀幾頁書,然後才再去睡第二階段的覺。」(《冬至隨想》,楊照,見2011.12.30聯合副刊)「就像爸爸那時準備聯考一樣,」楊照是老婆大人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所以文章看得仔細,「放學回家吃完晚飯、洗完澡後先睡覺,半夜再起床K書,天快亮再去睡!」「所以歐洲人都是兩階段睡的嗎?」女兒很好奇,「半夜醒來,肚子餓怎麼辦?」分段睡眠 書中有記載兩階段睡眠是否是歐洲人共有的習慣,手頭上資料不夠多,找不出來。不過,14世紀,威尼斯爆發黑死病後,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寫下著名《十日談》的背景,就大抵反映這種生活與睡眠方式,書中10位青年男女在鄉村Fiesole山上別墅避難,終日遊玩歌唱,每人每天講1則故事,10天講了100則故事;就是大概類似這種分階段睡眠;或者應該說、「睡到自然醒」、「醒後想睡就睡」。「他們都不用工作嗎?」看著我每天上下班、熬夜,女兒投以無限同情的目光。當然這時,我正好也對她投以同樣的目光,因為她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功課。這一群人是城中富有階級,「山中無甲子」,也幾無日夜之分,我們現在看到流傳後世的資料,較多的都是上層貴族的生活,這些人其實吃睡都不太定時,法國宮廷貴族就是個例子,有夜宴、夜遊狩獵。19世紀前 就有夜貓子16世紀以降,歐洲上流社會的夜宴與狩獵,不僅經常是吟遊詩人說故事的題材與場合,同時也是許多畫家入畫的素材之一。到了啟蒙時代,有更多畫作是學者秉燭沉思,顯然在19世紀以前,就有一群很活躍的夜貓子了。「那一般『種甘蔗』的人民呢?」女兒蹙眉追問,「不種甘蔗的時候幾點睡?」「種甘蔗?」好一會兒,老婆大人才會意過來,「庶民啦!」不過,農人與勞工階級顯然沒有這麼快活。1840年英國勞工婦女紀錄上這麼記載,「我的生活和其他我所知的家庭類似,清晨4時為我先生和小孩準備早餐,因為小孩也和我在同一家鑄造廠工作。」「我們必須在5時出門,以趕在6時到班,否則要被扣半日工資。中間只有3節短暫休息,要一直做到晚上9時才下班,回到家已經10時;我才能做晚飯,並保證小孩可以在晚上11時以前上床。」這是18、19世紀歐洲中下階層普遍一日生活寫照。若依此推斷,要分兩階段睡眠確實有些困難。「分兩次睡有比較好嗎?」女兒打打呵欠,也許她正在想,到底現在就去睡、晚一點起來做功課好呢?還是先做功課再一氣呵成。其實可以一覺到天明,還真是人的福氣。一般而言,只有肉食動物有這種特權,因為要睡飽後保有掠奪、戰鬥力。像吃草的小羚羊,都是分階段補充睡眠,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可以保持警覺,否則不是「一覺到天明」,而是「一覺到天堂」!人類處於肉食性之間,現在可以一覺到天明,真要拜文明及社會組織之賜。「呵!」女兒終於打了一個大大的呵欠,「講不完的下次再講吧!但是「要記得叫我哦!」女兒眼睛睜得特大,「5點半!」「要起來背英文單字嗎?」「背單字,那需要早起!」女兒聳聳肩,「林書豪早上有比賽啦!」 (諮詢/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劉士永,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一名廿多歲男子,上午記憶還存留在腦中,下午出門後卻宛如失憶,找不到回家的路;電影般的情節昨天真實在台北街頭上演,國內醫師認為,這名男子可能有突發性意識障礙。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廖品雯表示,失智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以上老人,大腦功能是慢慢萎縮、退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失去記憶。廖品雯形容,腦神經細胞就像公路網一樣密密麻麻,但失智症患者腦神經細胞異常稀疏,是整體腦部退化;意識障礙卻可能是因為飲酒、藥物濫用所造成。新光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葉建宏也不排除是因為天氣炎熱,脫水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有關;他表示,天氣炎熱排除體內過多水分及鈉離子,患者也有可能意識混亂。他表示,意識障礙的因素很多,「有人吃半顆安眠藥,意識就開始模糊不清。」他說,這名男子如果短期無法恢復正常記憶,建議到醫院做腦波及斷層檢查診斷病因。 ※延伸閱讀》‧突發意識障礙 建議赴神經內科診療‧經歷創傷記憶暫失… 淺談「創傷記憶」 ‧Q&A/情緒起伏大或創傷時會暫時失憶?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記者蕭敏慧整理】 (編按:本文刊登於1997年12月17日健康43版)問:兒子五十五歲,平日身體健康,近日因業務出差到以色列、芬蘭、加拿大等地,因氣溫前後相差很大,在加拿大業務接洽的結果較不理想,之後經舊金山轉機返台時,在舊金山機場突然感到意識障礙,無法說出或寫出心中想表達的意思。後來由朋友送返,現在有時言非所欲、有時心有所求卻講不出來,有些舊事也不記得了,但他並沒有頭痛、頭昏、嘔吐等現象,不知是什麼病?(台北溫姓讀者)答:突發性的意識障礙並且持續著,較可能是中風,由於中風未必會有傳統上認知的單側肢體障礙,而只是傷到大腦皮質部高級的語言中樞或記憶部位,才會只出現表達障礙及某些記憶喪失的問題。溫差大、過度勞累等可能是中風的因素之一,但未必全都是,由於當事人五十五歲了,有可能是這方面問題,建議患者到神經內科診療。(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獻宗解答,記者蕭敏慧整理)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袁瑋/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過年應當是歡喜、熱鬧,但對於喪失親友的人來說,年節氣氛似乎抹上一層重重灰色。隨著年關將近,不少人更加想念逝去親友,近日門診不少原本穩定的患者,情緒跌到谷底。●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1.瞭解並接納自己情緒。對於親友的離開感到不捨、思念、難過、甚至生氣,都是自然反應,不需刻意堅強,即使在外工作等現實因素無法自在表達情緒,至少自己獨處時,要能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哀悼」是面對失去後,重新找到新生活平衡的過程,假裝沒有感覺,就像把傷口蓋起來,表面看來沒事,只怕底下發炎愈來愈嚴重。接納自己真實情感,才能從傷慟中復原。2.避免完全孤立,但也別被忙不完的聚會累壞了。一個人獨處有助沉澱心情,整理一下自己的思念,但完全孤立則會加重孤單感。用不停的活動麻痺自己也非佳策,體力消耗不要超過自己的極限。3.與瞭解並接納自己的親友相處。人都渴望「被聽懂」,仍在哀悼者更需要有人理解,而非一味叫他「想開點」,多和能夠支持朋友相處。4.表達自己的情緒。說,是很好的方式,繪畫、音樂、寫作等也是健康的哀悼方式。有位患者在照顧她長大的爺爺過世後,把爺爺心愛的盆栽搬過來繼續照顧,看著生命在手中發芽茁壯,延續了祖孫的愛。●如何協助親人調適心情:1.借他一雙傾聽的耳,別急著說「不要哭、不要難過」,這些都是自然情感表露,在你面前可以自在地表現思念,才是最大支持。2.若家人聚在一起,可分享對逝者的回憶,快樂、好笑、甚至傷心的故事都好,不要假裝沒這回事、不提這個人,反倒要留個空間懷念離開的家人,若有家人不願公開分享感受,也不要勉強。3.一起整理照片或遺物,同時分享彼此的回憶。4.若以往逝者為過年相聚中心,他的離開會讓相聚傳統變得很不同,放下要維持完全相同感受的期待,甚至發展出新的過年傳統。聖經談到愛的真諦,愛是永不止息,生命會結束,過去美好回憶卻可以長存,愛也是真實而永恆。在哀悼過程,接納自己的情緒,也和別人分享,漸漸會發現深深的思念,不再傷痛。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張耀懋/台北報導】 醫師說:白天壓力重 暗夜噩夢擾正常睡眠會由淺眠期進入深眠期,接著到快速動眼期,這時熟睡者緊閉的眼皮會像小老鼠般的顫動,只要仔細觀察熟睡時的枕邊人,就可發現那非常快速的顫動。台北榮民總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周元華說,大部分的夢多發生在快速動眼期,近期的研究發現非快速動眼期也會做夢,而非動眼期的夢大多與工作、日常生活相關,但會較平淡也不容易被記得,快速動眼期的夢則較鮮明、天馬行空,也較易記得,噩夢也多發生在此階段。周元華說,臨床上噩夢較易被記得,目前尚無學理解釋緣由;生活中遭受壓力及精神疾病前兆,多會反應在快速動眼期的夢境中,主要是因壓力、焦慮會影響安樂幸福情緒有關的血清素分泌,使得快速動眼期的夢會較負面。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泓洸說,若夢境內容較負面,身體可能會冒汗、發熱、發抖,可能會隨夢境內容而動作,例如做出踢腳等掙脫舉動,或是受外界環境影響驚醒,不見得是因夢中的內容太過驚恐嚇醒。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說,噩夢應不是導致精神症狀的「因」,可解釋白天生活壓力過重的「果」。因此,若只是想盡辦法要減少噩夢,可能不足以解釋問題;最好去了解會做噩夢或夜驚症的緣由,再從源解決。※延伸閱讀》‧該如何面對夢魘?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叢發性頭痛是兩岸經商的殺手!一名40多歲的男性,經常搭乘飛機往返兩岸,只要飛機升空,他立刻頭痛欲裂,在飛機上痛到痛哭流涕。因為實在太痛,他已經打算棄守廣州的生意。診斷為叢發性頭痛後,使用簡單的藥物治療已經痊癒,台商得以繼續拚經濟。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王署君說,這名台商歲20多歲出社會開始,就出現叢發性頭痛症狀,每年固定時間就頭痛,一直被診斷為偏頭痛,他只得與疼痛共舞。當他決心到大陸發展事業時,頭痛問題加劇,每當飛機升高時,叢發性頭痛就發作,一個大男人在飛機上頭痛欲裂,眼淚、鼻涕直流,只能窩成一個小人球。屢屢驚動空姐,空姐只要按照程序給予氧氣罩,這名台商的頭痛沒一會就好了。王署君指出,叢發性頭痛非常疼痛,曾有研究發現,許多青少年自殺可能與叢發性頭痛有關,非常值得注意。 【2009/07/25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問:我今年16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有暈眩的困擾,連續五年在腦神經內科就診服用Trileptal控制, 但去年病情加重, 無法正常生活。做過CT、MRI,也看過耳鼻喉科、心臟科、內分泌、心智科,都無異常, 服藥也無效。我的暈眩感,大部分像暈車,暈起來會乾嘔、全身無力、頭重、頭痛, 這陣子更是天天暈,目前是休學的狀態。我好煩惱,到底我應該看哪一科才能對症下藥?答:一般來說,耳朵半規管不平衡,中樞神經發生問題,甚至長腫瘤,都有可能造成暈眩。神經萎縮和耳內血管循環不良,也會讓患者頭暈目眩。有些人耳朵有雜質沈澱,血路不通,組織因此壞死;或者壓力大,血液循環不好,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內耳問題。減緩症狀的方法,醫師會開鎮靜藥物讓耳朵神經休息,或者促進耳朵血液循環,或者打止暈針、止吐針,可以立刻解除暈眩狀態。嚴重的患者,可以進行手術,但手術具有侵略性,會造成聽力嚴重損傷,醫師並不推薦。如果是內耳問題,必須找耳鼻喉科醫師作詳盡檢查;有些患者因為神經敏感、腦神經問題,則需要求助神經內科醫師。不過患者從小三到16歲,都呈現暈眩狀態,建議你去看心智科,因為當孩子有些情緒反應不容易表達,暈眩就是表現的方式之一,父母應多加留意。(諮詢: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趙品植)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大家都有頭痛的經驗,只是症狀或輕或重而已。署立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表示,大多數的頭痛並不是因為腦中有結構上的異常所造成,大多數的頭痛為閒歇性,只要處理得當即可,可先休息,若出現嚴重或頻繁性頭痛時,建議找神經內科醫師處理較妥當,切勿自作聰明地服用止痛藥,否則可能會有反效果。黃醫師指出,頭痛的出現,有可能只是忙碌一整天之後,在後頸或眉間產生的一種緊緊的痠痛不舒服症狀,經過休息、按摩或是沖熱水澡之後即可緩解;也有可能是莫名產生的一種脹脹的頭痛,大部分只影響一側頭部,若是從事簡單的活動、身體震動、跳躍、騎車經過不平路面、彎腰撿東西再站起來等也會造成頭部不舒服。上述兩種都是常見的頭痛,前者為壓力性頭痛,後者稱偏頭痛。有一些複方的藥物可能含有咖啡因或可待因,容易成癮,雖然有效,但不建議民眾使用。然而,有少數患者的頭痛頻率非常高,平均一個月要痛上十五天,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像這樣的患者就是罹患了慢性每日性頭痛。這類患者除了少數是不明原因外,大多數是肇因於藥物的濫用,患者往往因嚴重或頻繁的頭痛而服用止痛藥,且服用的分量往往因藥物耐受性的出現而不斷增加,事實上,過量服用止痛藥只會減低功效,不但不能止痛,甚至反而會令頭痛加劇(反彈性頭痛),民眾不可不慎!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台灣頭痛學會常務理事傅中玲】問:錢大夫您好,我斷斷續續有熟睡中頭痛痛醒的毛病,從中年時就有這種現象,偶然發作。因為是熟睡中痛醒,整個頭像千萬根絲抽著痛,非常痛。痛醒後坐起、開窗,做些輕微的活動,頭就漸漸不痛了。我雖然頭部受過多次外傷,有一次頭部外傷甚至造成輕微腦震盪現象,但身體及生理各方面都正常。我懷疑熟睡中頭痛是腦部缺氧。請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熟睡中頭痛?有方法防止嗎?(張女士,63歲)答:我很想知道的是,妳白天是否也有頭痛的困擾?如果白天不會頭痛,只有晚上睡覺時才會痛到醒過來,我就會傾向於認定妳是睡眠頭痛的典型個案。這種頭痛至今原因不明,好發於中老年人,第一次發作通常出現在40歲過後,雖然很痛很痛,但有些人只要起來活動一下,或是喝杯咖啡就好了,可以繼續再睡。妳多次的頭部外傷是否和頭痛有關?老實說,這兩者很難釐清,因為往往頭部外傷和頭痛的時間相隔太久了,很難再把兩者畫上等號,除非頭部外傷後不久,即出現持續性的頭痛,才能把頭痛歸因於前次的頭部外傷。就因如此,我認為妳多次的頭部外傷,也許和妳現在的頭痛有關,但若要確認兩者的相關性,建議妳不妨就醫,由神經內科醫師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找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再決定如何用藥治療。一般而言,鋰鹽對頭痛的治療效果不錯,7、8成以上患者有效。如果服用鋰鹽後效果不明顯,可另做睡眠腦波檢查,看看有無睡眠障礙,再一步步解決睡覺時頭痛的困擾。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整理,諮詢/亞東醫院急診室主任 蔡光超】問:我常有頭痛的毛病,特別是工作繁忙的時候,頭痛會感覺越來越厲害,最近用手可以摸到 ,頭上的痛點長出一個鼓鼓的東西,越摸覺得越來越大;如果工作不忙的時候,這個鼓鼓的東西覺得沒這麼痛、也沒有這麼大,請問,這是什麼?(讀者:楊小姐,美國紐澤西)答:急診常有頭痛欲裂的患者,痛到受不了,痛到頭感覺快要爆開了。這種頭痛建議患者除了到急診就醫以外,仍須要看神經內科做詳盡檢查。若頭頂摸得到的東西是膿包,因為長了膿包而造成頭痛,可能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切除,或者進行膿包引流,吃藥或許也可以控制。但根據讀者描述,頭頂長一個鼓鼓的物質,工作繁忙壓力大時,鼓起的一包會越顯疼痛,若壓力消失舒緩時,似乎腫起的部位又沒有這麼大了。初步判定,可能是頭皮或者頸部肌肉發炎所導致,與患者平時姿勢不良、壓力大有關,通常醫師會給予肌肉鬆弛劑,讓肌肉徹底放鬆,患者也應該改變平時的生活型態,盡量找到自己舒壓的方式,才能徹底釋放壓力、舒緩肌肉。頭痛的原因很多,痛的感覺也很不同,有單點痛、按壓痛、劇痛、抽痛等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除了壓力引起頭痛以外,腫瘤、腦中風都有可能。因此,建議患者盡快到醫院檢查,除了神經內科外,民眾頭痛若有不同的症狀,卻不知道應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掛家醫科,再請家醫科醫師依照患者病況轉診,才能真正對症下藥,解決頭痛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南屯報導】台中市60歲湯姓美髮店老闆娘被頭痛困擾30年,止痛藥當飯吃,還吃到胃潰瘍,她求神問卜,神明指示「有貴人相助」,經介紹向台中市林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炳錕求診,一個月擺脫止痛藥,昨天她向陳炳錕道謝,直說「你是我的貴人」。湯婦說,剛開始1個月頭痛2到3天,吃止痛藥解痛,但後來變成每天都要吃止痛藥,還追加鎮靜劑、安眠藥,不吃就無法工作,四處求診也沒改善。「我被頭痛困擾30年,痛到想開車衝向台中港投海自殺!」湯婦說,一般人喝像友露安等成藥,得分三次喝,她一次喝一罐才夠,成藥整箱、整箱買,每天起床頭痛欲裂,就要先喝一瓶止痛,還穿插吃醫師開的止痛藥,吃到過量胃潰瘍住院,最後吃到無法解痛,靠著掛急診打點滴才有效,痛苦不堪。湯婦指出,求助無門下求神問卜,神明指示「有貴人相助」,她半信半疑,隔了兩天,顧客介紹她到林新醫院,向神經內科醫師陳炳錕看診,不到一個月,解決她30年的老毛病,讓她的人生從黑白變成彩色。神經內科醫師陳炳錕說,湯姓病患採用頭痛治療計畫,利用不同的頭痛預防用藥,戒掉對止痛藥的依賴;止痛藥的濫用,只會惡化頭痛的頻率與病症,過量造成胃穿孔、洗腎。陳炳錕說,民眾若固定一個月頭痛的天數超過5天,就應該儘速就醫,了解頭痛的原因,並且接受治療。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報導】不少人常掛在嘴邊抱怨:「記性變差了」;前一秒才想做的事,一轉身就想不起來。神經內科門診裡,不時可見患者擔心記性愈來愈差,分不清究竟是自然老化,或患了失智症。40歲以上 六成腦力減退人類年輕時大腦重量約有一公斤,隨老化逐漸退化減輕,到老時平均消失百分之七,這種自然退化通常與失智無關,且大腦也不是均勻退化。大腦四分區裡,隨額葉、顳葉、枕葉、頂葉退化程度不同,每個人感覺腦力變差、記憶力減退的程度也不一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部部長甄瑞興說,40歲以上,約六成的人會腦力減退,但這種自然衰退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年紀愈來愈大造成的自然腦力衰退,因人而異。腦力衰退程度,除了基因影響,教育程度低、平常是否有學習或動腦習慣,影響也很大。有趣的是,甄瑞興說,比起較少動腦的人,經常動腦的人較容易發現自己腦力不如以往,記憶力變差。憂鬱焦慮 嚴重影響腦力不只如此,壓力、情緒、睡眠,或是慢性病不穩定,血糖、血壓、膽固醇過高或過低,也會影響腦力。神經內科醫師指出,腦部運作依賴循環系統,對心血管有利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認知能力,地中海飲食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並降低約七成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相對風險。憂鬱、焦慮除了影響腦部運作,讓記性變差,甚至是導致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培豪說,有人經年累月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只體力負荷重,長期壓力造成的緊張焦慮情緒,照顧者罹患失智症後,惡化速度反而比被照顧者更快。抱怨健忘 多半太忙忘事陳培豪說,門診裡不少人抱怨自己健忘,工作、日常生活卻沒問題,這些人往往是因太忙、注意力不集中而忘事,但只要經旁人提醒,立刻就會想起來。陳培豪說,通常較令人擔心的反而不是病人主述健忘,失智症的健忘是彷彿整件事都不曾發生、存在過,情況嚴重時,就算旁人提醒,仍舊沒印象,寫了備忘錄,還是記不得,或要頻頻回頭看。用腦過度 細胞不會陣亡現代人工作、念書、生活步調快,不少人覺得用腦過度,腦細胞快要死光,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思維變慢等情況。「腦子要用才會靈光。」甄瑞興反駁,研究早已證實,並無所謂用腦過度,常用腦的人退化速度較慢。甄瑞興以法國一項針對老人的研究為例,一群老人家到老人大學上課,另一群則在家無所事事,一年後,上老人大學的老人家的海馬迴非但沒萎縮,反而增加了,「要多存腦本,存得愈多,才能提得愈久。」「多動腦絕對是好的。」陳培豪說,不少人抱怨用腦過度,腦力變差,其實是因為壓力或熬夜、睡眠不足等,這些都是健忘的常見原因。但他也提醒,應保持睡眠充足並紓解壓力,以免暫時性健忘變為持續性。 ※延伸閱讀》‧為何悲慘記憶 總是特別深刻? ‧大腦僵化 易罹患癡呆症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元氣周報/記者林思宇/報導】▇告訴你中風?腦瘤? 多半壓力誘發「我頭痛是不是中風?」「我頭痛是不是腦瘤?」是神經內科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雙和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說,多數頭痛是找不到原因的焦慮、緊張和壓力所致,病人描述是從脖子緊上去,中午和傍晚疼痛特別厲害,如果痛是10分,可能有5、6分。陳龍說,真正有問題的頭痛是極少數,腦瘤病人症狀會是走不穩,或是分散式的嘔吐,而非以頭痛來展現。很多病人都「不相信」,陳龍會半開玩笑告訴病人說,如果每個頭痛都是腦瘤,那電腦斷層將會照不完,健保早就垮了。至於中風,陳龍說,用頭痛來表現也很少,除非是大面積中風或血管破,大部分病人中風症狀是手腳沒力。此外,若頭痛伴隨視力缺陷,就要擔心是否是青光眼。
2014-09-23 健康百科.腦部.神經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頭痛可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兩類型。神經內科醫師陳盈助表示,誘發頭痛的原因十分地複雜,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屬於原發性,如偏頭痛或緊縮型頭痛等皆是,這類型頭痛常跟「腦細胞敏感」有關,加上內外因素所影響,進而誘發頭痛。陳醫師指出,這類型患者長期受到頭痛所苦,但患者進行檢查的時候,檢查結果往往都正常,原因就在於頭痛成因並不在於腦部產生病變,而是因為患者自己具有較容易頭痛的「體質」,這種體質成因複雜,講白一點就是腦細胞較敏感,加上各種內在或外在因素就誘發頭痛。陳醫師進一步指出,腦細胞較敏感是一種狀態,也就是患者的腦細胞對各種內在、外在的刺激常會產生較大反應,這種反應往往會表現出頭痛的症狀。以女性為例,約有一成五成年女性常有偏頭痛毛病,相較其他的成年女性,這些患者對各種刺激反應都比較敏感,所以容易誘發頭痛。像是生理期來的前後二、三天,患者就容易出現頭痛的症狀,此外,患者吹到冷風、曬到太陽、情緒不好、上班太累、睡得太飽、睡眠不足、周圍太吵、光線刺眼、空氣不良、不小心吃到某些特定食物等,都可能讓患者突然誘發頭痛。簡單來說,對於同一種刺激,有些人不會感到不舒服,有些人卻可能會誘發頭痛,像這種情況就是反應「體質」上的差異性。【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聯合報/文/林裕華】小姑回家,幫忙97歲的失智婆婆服藥時說:「媽媽怎麼突然病情變壞了?藥一放入口中就開始咀嚼,告訴她不要嚼,她卻嚼得更厲害,把膠囊都咬破了。」我接過藥,告訴婆婆「吃藥了」,把藥放入她口中說:「媽,喝水喔」,並把水杯遞給她,等她喝一口水後,再和她說:「吞下去喔」,婆婆表現好得很哪。 一口令 一動作 贅字別說小姑在旁看得欽佩不已,不明白婆婆怎麼一下子又變好了?其實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關係啊。對失智老人家,指示要明確、簡單,不需要的話不要講,例如說「不要嚼」,老人家可能只聽到「嚼」字,就會開始咬了。先健忘 再疑心 逐漸退化婆婆是個聰明能幹、吃苦耐勞又漂亮的台灣媳婦,與公公經營米店直到80歲才退休。多年前她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由健忘、不停地藏東西找東西、懷疑有人要偷她的衣飾,到看不懂存摺、不會用錢,逐漸退化到如小孩一般。婆婆常在傍晚時說要「回家」,因為老母在等她吃飯。婆婆因行動不便而以輪椅代步,我先生時常推著輪椅與她穿梭於大街小巷,一起找尋她的「家」。稱讚她 冷落她 都有反應我由不懂到逐漸瞭解失智症,一路伴隨婆婆走這條退化之路。吃飯時婆婆和讀小學的孫子沒什麼不同,眼睛盯著快速跳動的電視畫面。一碗飯吃完了,稱讚她,她會很高興,有時還反笑著說小姑是「吃褒豬」(台語,愛被稱讚的小豬)。如果大家只顧談話,冷落了婆婆時,她會不高興。有時她會順著我們的話尾,重複我們的話,像個學說話的小孩。背生肖 唱情歌 記憶鮮明雖沒了近期記憶,年輕時記憶和諺語依舊鮮明。天氣多變,我才說了「未吃」,婆婆馬上接著「未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她不僅十二生肖可以押韻的倒背如流,還可唱出她少女時代的「山伯英台」情歌。胃口好 愛說話 兒女感恩婆婆雖完全需人照顧,但胃口不錯,三餐定時,享受兩餐點心,而且還保留語言能力,能維持目前的狀態我們就很感恩了。兒媳悄悄話》天天陪伴妳 我們很幸福婆婆的失智症狀前後也有5年的時間了,一開始是找不到東西,就會懷疑別人拿走了,現在跟老公兩個「老人」,照顧她老人家,有種「相依為命」的感覺。還有不少親人偶爾回來看看他、一起協助,加上婆婆本來的個性就是謙遜有禮、愛乾淨,雖然許多事情想不起來,還是不時地關心來往親友「騎車要小心阿」「謝謝」掛在嘴邊,吃完東西一定要擦嘴。因此照顧婆婆就像是照顧小孩一樣,一直與家人同住、時常有互動,所以失智的程度相當緩慢,比較擔心是行動不便的她如果跌到該怎麼辦,還好婆婆的「骨架子」不錯,之前小跌倒只有皮肉傷,但心裡知道身體健康、不穩定的那一天終會來到,但也就盡量照顧、盡我們的力量陪伴她。醫師貼心建議》藥物有限 親人陪伴愛無盡【文/劉秀枝(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當失智症患者的症狀逐漸嚴重時,藥物的效果有限,這時最需要的是良好的照護,能有個瞭解失智症的親人作為主要照顧者的失智患者是最幸福的。文中這位女兒與母親當然貼心,但卻不若一起生活、盡心盡力的媳婦懂得照顧老人家。相信這位媳婦也是經過多年摸索才逐漸接受失智的事實,瞭解老人家的需求,也才學會因應之道,「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就是個聰明的示範。瞭解失智長輩的退化的行為,把老人家當作小孩般的呵護、關心和鼓勵,就會比較有耐心,而且要有失智症狀會愈來愈嚴重的心理準備,到時家人才不會為了照顧而慌亂。常常看到子女們都很關心失智的長輩,但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這時要聽誰的呢,當然是與長輩一起生活的主要照顧者說了算數。※延伸閱讀》.失智症》失智長者的藏寶遊戲.預防失智 從年輕做起.預防失智 規律運動準沒錯.轉頭就忘光… 當心早發失智症【2009/04/26 元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