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 新聞.生命智慧
相親幾十次都失敗 54歲媒體人:給自己笑到最後的晚年
「我希望人生的ending像現在這樣,還可以笑得出來!」寶島聯播網總經理賴靜嫻說起自己的身後事,表情一派爽朗,不時爆出宏亮的招牌笑聲。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死亡,在她口中是舉重若輕的日常。54歲的賴靜嫻曾是知名電視台製作人,管理電台多年。雖名「靜嫻」,豪爽愛笑的她,個性其實一點也不文靜。她的好友、資深新聞工作者卜大中就曾形容,「賴靜嫻是我遇見的女性當中,唯二風趣幽默,搞笑自嘲的才女。(另一位是知名作家黃越綏)」這種幽默感,讓她更能笑看生死。50歲不到,賴靜嫻先後經歷了母親猝世、阿嬤離開,7年前更告別最愛的父親。2015年,她接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之邀寫下生前遺言,提到自己要提前辦理告別式、臨終前不要急救、簽署捐贈器官卡:「最後讓我多像自己一點,爽快閃人吧!」 再愛的人也要告別,擬定生前計畫不感傷和死神交手3次,賴靜嫻知道,人邁向終點的過程有快板和慢板。失去父母時,死亡是快板。媽媽過世前一晚,母女兩人躺在床上聊天,一切如常。她才剛回到自己的房間,對講機就響起。父親告訴她:「你媽媽心肌梗塞,不行了。」身體一向非常健康的媽媽,40多歲就走了,這是死亡給她的第一次打擊。爸爸過世,同樣也毫無預兆。賴靜嫻還記得,她和爸爸的最後一通電話。父女交換了對工作的意見,還討論到新手機該買哪個品牌。當晚,父親和朋友去KTV,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送急診後還來不及開刀,他就因主動脈剝離過世了。先後告別摯愛的雙親,固然悲傷。但臥床17年、87歲過世的阿嬤,更讓賴靜嫻理解,慢板的死亡之於當事人和家人更是痛苦。一向精明的阿嬤在70歲那年中風,醒來時第一句話是:「阮要死,阮毋愛活了。」臥床時間拉長,阿嬤不僅身體機能退化,併發症也逐漸增加。後期,阿嬤因癌症住院,全家人仍傾力讓她得到最好的治療。直到醫生告訴父親,「你很孝順,但是你再繼續救下去就是不孝了。」最後那段時間,阿嬤已沒有力氣握住最疼愛的孫女。賴靜嫻知道,是放手的時刻了。她告訴阿嬤,「累就去睡沒關係。你不在,我們都會很想你。」阿嬤像是聽懂了,不久後便離開人世。「我們萬般不捨,但時間到就是要走。」送走親人的經驗,讓賴靜嫻學會豁達。她明白,人無法預見自己此生還剩多少時間。無論生命的燭火是突然熄滅或緩緩轉弱,都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因此,她幫自己擬定的生前計畫包括: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拒絕歹戲拖棚。自行舉辦生前告別式,和親友溫馨相聚。斷捨離物品,讓珍愛的物件成為送人的禮物,而非晚輩要花時間處理的遺物。身體器官「全分類、零浪費」,捐給有需要的人。這些計畫沒有感傷,只有她的搞笑天性。例如,因為熱愛電影,她希望捐贈眼角膜的對象每週代替她進一次戲院。浪漫喜劇或非主流藝術片都好,但不要看血腥暴力及恐怖片。「沒做到的話, 我只好在你睡覺時去拉拉你的腳,提醒你一下囉!」幾十次相親失敗,體悟不喜歡真的不用勉強不要虛度光陰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做得到的人少。對賴靜嫻而言,珍惜生命其實就是忠於自我,不要委屈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終究是勉強不來的。年輕時的感情經驗,讓賴靜嫻很早就體悟這個道理。20歲後半到30出頭這段時間,父親非常關心她的婚事,積極安排她認識高社經地位的對象。只不過,超過20、30次相親,最後全數以失敗作結。最高紀錄是一條路上好幾家醫院,每家都有一位她相親過但沒下文的醫生。其中一次相親,是由姑姑安排朋友的弟弟、一位醫生到家裡吃飯。原本大家相談甚歡,但開飯前,晚間歌仔戲正準備開演。熱愛歌仔戲的賴靜嫻捧著飯碗離開飯桌,客氣地說:「我看一下楊麗花,你們先吃喔!」沒想到醫生表示:「念外文系,那麼愛看歌仔戲,沒水準耶。」不用說,相親自然是沒戲了。「歌仔戲不只是歌仔戲。它是我喜歡的東西,代表我的價值觀。」說起這段和醫生娘失之交臂的往事,賴靜嫻哈哈大笑,沒有一點遺憾。不能看歌仔戲的相親註定告吹,無法做自己的婚姻終究不會幸福。後來,她和工作上認識的對象結婚。前夫是個善良的好人,但兩人個性、喜好頗有差距,這段婚姻只維持3年就結束。對於分手,她看得很開:「你覺得不OK,就不要太為難自己。否則人生很長,要怨歎到什麼時候?」她比喻,購買時合腳的鞋子,未來也可能需要調整。婚姻也是如此。它像是一張時效很長、牽涉到許多細節的消費合約。買東西都有鑑賞期,為何只有婚姻不能改、不能退,即使不開心也要一生相守?她和前夫至今仍是朋友,也各自有新的對象。現在的伴侶會跟她一起看電影、做運動,即使聽不懂歌仔戲也尊重她的選擇。「經歷過不喜歡,才會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這是幾十次失敗的相親教會我的事。」她說。運動即人生,往前就不會下沉50歲以後到生命終點這段時間,該如何使用?賴靜嫻在50歲那年,寫下了屬於自己的待辦事項:出一本書、完成給阿嬤的歌、每年去家族旅行等,還有參加鐵人三項和學好游泳。運動,是她50後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來,她其實一點都不愛動。只是50歲時,一位朋友揪她一起學游泳。她發現游泳看似無趣,其實很有樂趣:水中沒有陸地上的紛紛擾擾,是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在一個又一個規律而重複的動作中,人會找到心靈的平靜。因為游泳,賴靜嫻的生活有許多新鮮的嘗試。一群20+的朋友,力邀她報名鐵人三項。51歲,她首次參加大鵬灣海上長泳。人在海中,猶如被裝在塑膠袋的金魚,被浪沖到暈頭轉向仍要堅持完賽。去年,她進一步挑戰泳渡日月潭。3,300公尺的開放水域,她游到完全沒力氣。上岸時連呼吸都覺得累,卻還是滿臉笑容。 除了參加競賽外,她給自己另一個目標:讓更多人認識游泳的好。去(2018)年夏天,她天天早上4點多起床,上了整整一個月的救生員課程。暨救生員證照後,她打算今年再考教練證照。「我身邊很多50幾歲的朋友不愛運動,我說沒關係,等拿到證照我教你!」她信心滿滿地說。 50歲以後學一項新的運動,其實也是學人生的道理。每當工作或生活遇到瓶頸,她總會在運動中找到持續的動力。就像泳渡日月潭那日,她在水中愈游愈慢,覺得終點還在好遠的地方。但慢也沒有關係。因為教練總告訴她:「只要不停下來就好。前進的力量,會抵消下沉的力量。」給自己一個笑到最後的晚年對於自己的晚年,賴靜嫻有兩個期待。一是維持行動自如的健康狀態。因為沒有小孩,她很早就體認到人活到最後都是自己一個人,一定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她希望到80歲時,還能自己綁鞋帶、剪腳趾甲,不必假手於他人。另外,則是要活得快樂,不要讓自己成為「NG老人」。她常會觀察身邊的朋友、泳池更衣室的婆婆媽媽。她發現老人在談到親子、婆媳、財產等問題時,常會出現忿忿不平的表情,認為自己不被尊重。碰到這種情況,她會在心中做筆記提醒自己:別因為缺乏生活重心依賴晚輩,對家人情緒勒索。對她而言,理想老後的每一天就像現在一樣:工作、運動、旅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把快樂帶給他人。人生的輸贏無關成就,而是能不能笑到最後! 原文:幾十次失敗相親的啟示 54歲賴靜嫻:人生到最後都要活得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