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紀伯伯最近二度昏倒送醫,醫師發現他右腦疑有腦膿瘍或惡性腫瘤,建議開顱手術,家屬憂心他對手術吃不消,僅接受抗生素治療。沒想到,紀伯伯的腦內病灶一個月從3公分長大到6公分,昏迷指數再惡化,直到接受開刀引流60毫升的濃液才清醒,確定是腦膿瘍作祟。
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廖俊智表示,膿瘍是感染微生物導致組織壞死並形成腫塊的疾病,發生於腦部就稱為「腦膿瘍」。正常腦組織應是無菌的,會有細菌感染,很可能是血液或鄰近器官帶入。慢性心肺疾病或免疫力較低者容易出現腦膿瘍,鼻竇、中耳或齒槽遭感染,也可能蔓延至顱腔引發腦膿瘍,也曾有頭部外傷或開顱手術者,因細菌侵入腦部,出現腦膿瘍。
腦膿瘍症狀隨受影響部位而不同,廖俊智指出,有些人會產生癲癇,另有半數會出現發燒或周邊血液的白血球上升。而急診常見「先昏後倒」的中老年病人,除了可能是中風或腦瘤,另也可能是腦膿瘍造成。
廖俊智說,腦膿瘍大於3公分就應接受手術治療,包括引流或沖洗膿瘍空腔,以及切除病灶等。雖然可以試著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腦組織與血管之間存在血腦障壁,需持續用藥6到8周,曠日費時。
另外,確診腦膿瘍前,必須與其他中樞神經疾病、外傷和腫瘤進行鑑別診斷,鑑別方式就是第一時間接受手術。
廖俊智感慨,臨床上腦膿瘍病人發病前身體狀況就不好,如紀伯伯,原本就有糖尿病、高血壓、曾中風或有嚴重合併症等,導致病人或家屬在急性期時只願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治療失敗,可能更難取得正確的微生物學診斷。
以紀伯伯為例,若放任腦膿瘍增大,將導致腦壓上升、意識障礙、癲癇,進而死亡。
所幸紀伯伯在接受即時檢查與手術後,順利痊癒出院。廖俊智提醒,相較於外傷、中風和腦瘤,腦膿瘍比較不會是醫師一開始就聯想到的疾病,但腦膿瘍會留下程度不一的神經學後遺症,例如手腳無力,建議接受仔細的身體及影像檢查,即時給予藥物和手術,才能減少後遺症並增加治癒機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