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醫療.骨科.復健
圖表/高跟鞋對身體的影響
【聯合晚報╱本報訊】常穿高跟鞋會讓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變短、變緊,身體重心往後壓,一穿平底鞋,反而造成重心不穩,整個人往後仰,長期不僅容易腰痠背痛,還可能扭傷或骨折。高跟鞋像墊腳尖,膝蓋彎曲,如果不縮小腹,腰過度往後仰,一旦沒訓練腹部肌肉,腰部容易無力痠痛,尤其體重過重或肥胖者,穿高跟鞋也會增加腳的壓力。 ※延伸閱讀》‧穿高跟鞋沒縮小腹 腰易痠痛‧翹二郎腿、穿高跟鞋 骨盆歪了‧穿高跟鞋跑跳 愛美要付代價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醫療.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本報訊】常穿高跟鞋會讓足後跟的阿基里斯腱變短、變緊,身體重心往後壓,一穿平底鞋,反而造成重心不穩,整個人往後仰,長期不僅容易腰痠背痛,還可能扭傷或骨折。高跟鞋像墊腳尖,膝蓋彎曲,如果不縮小腹,腰過度往後仰,一旦沒訓練腹部肌肉,腰部容易無力痠痛,尤其體重過重或肥胖者,穿高跟鞋也會增加腳的壓力。 ※延伸閱讀》‧穿高跟鞋沒縮小腹 腰易痠痛‧翹二郎腿、穿高跟鞋 骨盆歪了‧穿高跟鞋跑跳 愛美要付代價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邱致皓、詹益聖】 肩峰鎖骨關節位在肩關節外側,由肩峰骨與鎖骨構成,以肩峰鎖骨韌帶與喙突鎖骨韌帶連接。肩峰鎖骨韌帶提供水平方向的穩定度,喙突鎖骨韌帶則提供垂直方向的穩定度。大部分的肩峰鎖骨關節脫臼,都是外傷撞擊造成,可能合併鎖骨骨折。有時受傷時用手撐地,或撞擊手肘後,肱骨往上擠壓,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診斷肩峰鎖骨關節脫臼,可先進行身體檢查,受傷的肩關節末端,鎖骨明顯凸起,X光檢查可看出兩邊關節脫臼的距離,若懷疑合併旋轉肌肌腱斷裂,可接受超音波或磁振造影檢查。若肩峰鎖骨關節脫臼合併喙突鎖骨韌帶斷裂,一般的生活起居,如肩關節的內轉功能會變差,不容易摸到背後,不易搔背,或高爾夫球揮桿不易,女性有時會不方便扣內衣,對肩關節前舉的功能與力量,影響不大,如寫黑板、拿架上東西等功能,可以部分維持。肩峰鎖骨關節脫臼後,若肩峰骨與鎖骨間位移小於50%,可考慮保守治療,以冰敷、休息為主,使用三角巾或八字肩帶保護,前六周避免粗重工作與劇烈運動,等疼痛感覺好些後,可盡早開始關節活動復健。若肩峰骨與鎖骨間位移在50%至60%之間,運動員或從事粗重工作者,偏向動手術,以恢復功能。若脫臼更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之後可能發生關節退化,建議手術重建治療。在受傷三周內的急性期,手術治療可修補喙突鎖骨韌帶,同時利用金屬骨釘或骨板,固定脫臼的肩峰鎖骨關節。在受傷大於三周的慢性期,此時修補喙突鎖骨韌帶變得困難,則考慮使用來自手部或腿部的自體或異體韌帶重建,同時合併肩峰鎖骨關節固定。使用特殊設計的鉤狀金屬鋼板保護重建後的喙突鎖骨韌帶,可達到良好的穩定度,但初期會因為鋼板強度,讓肩關節有緊繃感,且肩關節側舉角度受限。若病患沒有菸癮,在韌帶與骨頭癒合後(一般3個月)可以拔除固定鋼板,開始完全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解剖構造與功能。邱致皓/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治醫師、詹益聖/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任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上班族經常感到自己活動量量有限,梅約醫學中心肥胖科詹姆士·勒溫醫師指出,多在各部門之間走動,避免只是打電話、傳訊息或使用電子郵件,提前下車走路去辦公室、午餐時儘量多走動,到稍遠一點的地方購買午餐或用餐都能改善。詹姆士·勒溫醫師指出,不愛動的人除了體重問題,還有肌力弱化及骨骼快速退化的困擾。常有久坐不動的患者為嚴重骨質增生造成的症狀所苦。肌肉受力不均衡,也就是軟組織問題,也可能使椎體的磨耗加重,引發較嚴重的骨質增生問題。軟組織病變是指肌肉、筋膜,韌帶問題產生的發炎、僵硬,不協調與酸麻疼痛。當肌肉受力不協調、僵硬問題也可能影響到整個骨頭脊椎的結構,使椎體磨損惡化,進而刺激骨質增生。醫師指出,肌膜疼痛症候群或肌肉酸痛在現代常見於久坐辦公室,或長期姿勢不良的民眾,不見得全然是激烈運動或搬重物造成的傷害。另外,一些骨關節病變、椎間退化與結構不良也可能造成相關肌肉的疼痛感。患者經醫師觸診通常可發現緊繃肌帶與傳導疼痛,肌力呈現衰退。比較輕微的肌肉僵硬問題以熱敷與溫和按揉,亦能輔助舒緩,但仍需以調整姿勢、休息及運動來減少其惡化。【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李樹人】 最近幾年,國內興起一股慢跑、馬拉松熱潮,有人跑成習慣,不跑就全身不對勁。中華奧會副主席、壢新醫院院長張煥禎指出,長期慢跑或過度運動,很可能產生運動傷害,其中又以足底筋膜炎最常見。張煥禎表示,足底筋膜炎最明顯指標就是「腳跟刺痛」。足底筋膜是從腳跟延伸至五根腳趾的纖維組織,就像是天然避震器,除了承受全身重量,還吸收每踏一步、每跑一步所帶來的地面反作用力。嘉義長庚醫院名譽院長許文蔚指出,體重過重、常穿高跟鞋、扁平足、過度行走跑步,都會給腳掌帶來不正常的壓力,進而引發足底筋膜炎。另外,足底筋膜自然退化,或慢跑鞋避震效果太差,經常走在凹凸不平的路面等,也會增加發炎風險。許文蔚解釋,如果足部負擔過重,或腳底組織受到過度刺激,就會造成足底部不正常的受力,筋膜過度疲勞,以致足底脂肪墊變薄,出現清晨起床腳掌一接觸到地板,就異常疼痛的情況。門診就曾發現,不少中老年人認為,常走凹凸不平的石頭健康步道,有益健康,可以按摩五臟六腑、促進新陳代謝。儘管走起來不舒服,但不少人還是每天走,以致罹患足底筋膜炎。如何舒緩足底筋膜炎帶來的疼痛?許文蔚建議,平常盡量少踩硬地板,每天足部熱敷,步行後腳跟冰敷,並且選擇避震效果好、且有足弓設計的球鞋,都能減少腳底疼痛。一般來說,若症狀較輕可透過藥物消炎止痛,如果疼痛難耐,則可在痛點局部注射類固醇、麻醉劑。另外,衛生署早已核准震波治療足底筋膜炎,能量僅震碎體內結石的十分之一。 中華奧會最近引進新一代非侵入性體外脈衝活化治療技術(邁氏震波),用來緩解骨骼肌肉系統疼痛,放鬆肌肉及結締組織,適應症就包括足底筋膜炎。另外像是運動肌肉拉傷、扭傷、挫傷等,也可透過脈衝震波即時治療。儘管跑步、運動會讓人上癮,但許文蔚提醒,在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時,一定要留意運動傷害。出現異常就應休息,千萬別逞強,並到骨科或復健科尋求專業治療。 ※延伸閱讀》‧足底筋膜炎 走10分鐘宜休息一下 ‧愛穿夾腳拖?小心腳底痛到不能走 ‧四步驟 改善足底筋膜炎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整理】問:我今年50歲,最近半年,走路時常會膝蓋痠痛、不舒服。同事和家人說我是膝蓋退化、磨損,建議打玻尿酸改善疼痛症狀。不過,我自認年紀還沒有這麼老,平時也很少從事跑步、爬山等激烈運動,頂多走走路,這樣也會導致蓋退化受傷嗎?另外,白天上班時為了提神,常一整天都喝茶。聽說大量喝茶,會導致鈣質流失,請問膝蓋痠痛與長期喝茶有關嗎?(台中、上班族)台安醫院骨科教授劉華昌答:經常激烈運動的人容易膝蓋退化,但這不表示少運動的人,膝關節就能永保健康。關節退化與年齡、體質等因素息息相關,門診經常發現不運動的人膝蓋退化,一走路就痛。有些人膝關節軟骨構造就是跟一般人有些不一樣,例如,大部分軟骨中含有大量的第二型膠原蛋白,但少數人則混了其他類型的膠原蛋白,因此,膝關節要比別人更容易受損。至於施打玻尿酸,確實能夠改善膝關節疼痛不適,大部分患者反應都不錯,可明顯減輕疼痛感,就有病患連續施打十幾年,現在70多歲仍繼續接受治療。不過,玻尿酸費用昂貴,健保給付較嚴格,患者必須先接受復健、藥物等保守療法半年以上,確定症狀未能改善,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為了走得長久,建議民眾從年輕時就開始保養膝關節。動作很簡單,首先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腳盤向上翹,大腿盡量往前伸直達到水平,五秒後大腿慢慢收回,接近身體,再輕輕放回地板。每次單腳訓練,一次做10下,一天左右大腿各做100下,能有效訓練骨四頭肌。透過沒有重量壓迫的抬腿運動,也可讓軟骨組織輕輕摩擦,有助強化膝關節。另外,長期飲用大量茶、咖啡,會增加尿液中的鈣,提高骨鬆風險。目前醫學實證,骨鬆與膝關節痠痛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但為了健康,茶與咖啡仍應適量飲用。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報導】活 絡 肩 頸 保 養 操 1.側動頸部挺直上身,臉部面向前方,頭部往右肩傾斜,定格十秒;反之亦然。若轉動不易,往右側傾斜時,也可以右手繞過頭部上方,貼左耳輔助,往左側時,即改為左手輔助。 2.轉動頸部挺直上身,頭部往右側轉動,以看到右側肩膀為限,定格十秒;反之亦然。若轉動不易,可將右手繞過下巴貼左耳輔助,往左側轉動時,則改為左手貼右耳。 3.抬頭、低頭挺直上身,頭部往後仰,如此可運動到頸部、後頸肌肉,並定格十秒,再轉回。此動作也可避免長期當低頭族出現的雙下巴。低頭運動也一樣定格十秒,再回原位。 舒 緩 疼 痛 伸 展 操 陳英如表示,舒緩疼痛的伸展操,基本與保養操相差不遠,不過在疼痛時,也可運動肩頸,微幅舒緩。手臂連肩:雙手貼在身體兩側,保持頭部不動,運動肩關節緩慢向前,連續十次;反之,肩關節上提往後運動,一樣十次。急 性 期 後 按 摩 1.輕捏:請親友站身後,手部放在患者肩頸處,輕緩捏動該處肌肉;自己做則用左手捏右肩、右手捏左肩。2.輕扳:請親友站身後,手部放在患者肩頸處,以三指放在肌肉上,輕輕往後扳動,舒緩肩頸緊張。【小提醒】1.保養頸部的伸展操平時即可做,單一動作需重複十次,且做到定點,需停格十秒,如此才有運動效果。2.動作需緩慢勿躁進,初次若無法做到位,也可在重複第二次時鼓勵自己「多做一點」,但別勉強。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 /台北報導】 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肥胖族群,容易因膝蓋承受重力較大,造成關節磨損、病變。應注意儘快減重,達到理想體重控制,並注意日常生活姿勢的調整,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幫助膝蓋保養,預防病變。 體重過重加速關節磨損 當關節軟骨磨損的關節病變,膝關節的每個關節面都有可能受影響。膝關節由於長期承受重力,像是過度站立,或經常以蹲姿做家事、有過外傷,如骨折、韌帶、軟骨損傷,而造成關節軟骨磨損退化、失去彈性、變薄,長骨刺,會導致關節變窄、變形。一般來說,肥胖、膝部使用過度、過去曾接受半月軟骨切除手術,或曾有股骨或脛骨骨折的狀況,較容易發生退化性膝關節炎。 症狀影響上,包括患者膝蓋會出現鈍痛、痠痛感,上下樓疼痛感更明顯,休息後感覺關節僵硬,經常勞動者,或氣候出現變化,都容易感到膝關節疼痛加重。最後甚至連站立都很困難。若體重又超重,特別是家庭主婦,經常採取跪姿在家中擦地板,膝關節也容易比一般人更容易老化。 退化性膝關節病變成因 除了常見的體重過重、運動因素影響膝蓋關節退化、加速磨損。有些人之所以容易產生退化性關節炎,主要跟「體質」有關,主要由於膠原蛋白的異常,使得關節軟骨特別容易退化。關節一旦開始磨損,關節的邊緣和軟骨的下方,軟骨下骨質就會漸漸增生硬化,會產生所謂的骨刺,兩側的韌帶也可能磨損,影響關節的穩定性。 專家看法 亞東醫院骨科主任張至宏表示,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退化的一大因素,所以「減重」是關鍵首要必須做的。並須注意要減少爬山、上下樓梯、拿重物,避免激烈的運動,也要避免蹲和跪姿勢。可選擇較溫和的運動,如游泳。 研究顯示,膝關節彎曲一旦達到彎曲60度,就必須承受到人體四倍的體重。用蹲的時候,要承受八倍的體重。因此,要儘量避免太重的體重,以及蹲、跪這類增加膝蓋壓力的姿勢。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華人健康網╱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66歲的李先生過去10多年來飽受肩頸痠痛所苦,只要感覺後頸部痠痛不適就會把頭往後仰,或是頭部繞圈圈旋轉運動,但症狀卻沒有因此緩解。復健科醫師強調,這些錯誤動作會壓迫頸部的神經,建議最好學習正確的伸展和運動方式,才能夠有效減緩頭頸部的痠痛問題。台東聖母醫院復健科潘盈達醫師指出,有些老人家的頸背疼痛已經成了多年宿疾,有時是脖子後方的後頸肩背也會感覺到疼痛,這些症狀經常反覆出現,偶爾轉動脖子或頭往後仰,就可減低疼痛感,但這些做法都不正確,因為長期把頭往後仰的動作,反而會讓頸椎的骨刺加速惡化。只要培養正確的運動觀念和習慣,即可加強頭頸部的柔軟度和肌力。【減緩頭頸部痠痛 兩個簡易動作】【左右旋轉】雙腳站立與肩同寬,身體自然放輕鬆。頭部往右邊旋轉90度,感覺左側頸部肌肉緩緩拉開,停留5~10秒。頭部轉回正中央,再往左邊旋轉90度,感覺右側頸部肌肉緩緩拉開,停留5~10秒。頭部轉回正中央,繼續重複以上動作10~20次。提醒:頸部左右旋轉可以拉開僵硬緊繃的肌肉,但要注意動作不要太快,慢慢地讓頸部肌肉習慣這種伸展和放鬆的感覺,避免因為頭部後仰對頸椎骨造成的壓力和傷害。頭手力量相互拮抗可以訓練頸部肌肉,達到強化肌群的作用。(圖片提供/台東聖母醫院)【頭手爭力】平穩站立或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保持頭部在身體正中央的位置,右手放在右耳側施力往左推,頭部保持不動網右施力對抗右手推力。改換以左手放在左耳側施力往右推,頭部位於身體正中央不動向左施力對抗。以左手或右手掌心置於額頭前往後施力,頭部位於身體正中央不動往後施力對抗。雙手環抱放在後腦勺,向前施力推動頭部,頭部位於正中央保持不動,往後施力對抗雙手的推力。前後左右各做1次即完成一套動作,反覆以上動作約5~10次。手掌放在額頭前施力向後推,頭部穩住不動施力對抗,注意頭部維持在正中央的位置。(圖片提供/台東聖母醫院)提醒:手部施力推動頭部時,要注意頭部施力對抗的強度,頭部不要因手部施力歪斜傾倒,也不要往前方或後方移動,做此運動時身體要保持挺立狀態,不要彎腰駝背。【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張鈴珠/台中市永禾堂中醫診所醫師】 很多人有過抽筋的經驗,輕微的大約幾秒鐘就結束,嚴重者要幾分鐘才緩解,有時候抽筋處造成的疼痛,持續好幾天才會消失。 以下列舉常見抽筋原因及處理方式:1老年人缺少鈣質:老人家容易因身體老化,攝取鈣質不足造成抽筋。建議多服用小魚乾、牛奶、堅果類或直接服用鈣片。也可讓中醫師把脈看診後,依體質服用龜鹿二仙膠、六味地黃丸或右歸丸。2年輕人運動過度:運動前若沒有暖身或運動時間過長,造成肌肉痙攣收縮而疼痛。若小腿後側抽筋,可於發生疼痛時,趕緊將足趾往上勾,抽筋就會減緩,事後輕輕按摩患處即可。 中醫治療可用針灸扎在陽陵泉、承山、太衝等穴位,也可預防抽筋及改善抽筋造成的痠痛。中藥則可選用芍藥甘草湯,視情況加上木瓜、川牛膝、續斷等單味藥治療。3靜脈曲張:有些人因為長期久站或久坐,造成下肢循環不良,產生靜脈曲張。因為血液流動不暢,也會造成下肢抽筋情形,此時需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血府逐瘀湯、疏經活血湯。平時可穿彈性較佳的褲襪保護,並於睡前抬高腿部10至15分鐘,幫助血液回流。 4半夜抽筋:多數因身體虛冷,晚上溫度下降,加上身體處於休息狀態,建議可於睡前熱敷容易抽筋的部位,並穿著襪子及長褲入睡。中藥可選用附子理中湯、補中益氣湯。如果抽筋只是偶發性,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若經常發生,並引起肌肉疼痛、情緒欠佳等,還是要讓醫師針對問題治療較好。 【2014/06/11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膝蓋撞擊外傷,可能隱藏著嚴重的關節組織傷害!醫師表示,膝關節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裂,很難在第一時間的X光檢查發現,建議患者在受傷關節腫脹消退後,不要急著恢復膝關節的使用,應再做一次詳細檢查,必要時治療,以免誘發隱藏性骨傷害。車禍撞傷膝蓋的人感覺疼痛,但此疼痛可能隱藏著難以察覺的膝關節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裂。圖非事件人物。最近有1名熱愛戶外運動的35歲男子,因與機車擦撞,造成左膝關節前側有撕裂傷,經急診接受傷口處置以及門診追蹤治療直至拆線,傷口癒合良好,迫不及待地騎上腳踏車出去兜風,隔天早上起床卻發現左膝關節腫脹無法行走;找第二個骨科醫師看診,經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膝關節的後十字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裂。受傷期間未用膝關節 韌帶斷裂難察覺台中澄清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泰榮表示,患者本來有意質疑第一位看診醫師,為什麼當初的X光檢查沒有發現?事實上,膝關節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裂,在第一時間的X光檢查,很難看到真相,建議患者最好是在關節腫脹消退一些的時候,再做一次詳細的檢查。這類患者剛受傷時會很痛,往往視為撕裂傷口造成的疼痛,經傷口縫合後、在傷口復原期間,可能沒有運用到膝關節,使隱藏的韌帶斷裂及半月板破裂不會有明顯性的疼痛,但只要恢復膝關節的使用,損傷的韌帶和半月板立即惡化發炎,才造成患者無法行走。35歲男子手術前後的半月板狀態。(圖片提供/台中澄清醫院)後十字韌帶受傷 常見於機車族車禍意外黃泰榮醫師強調,後十字韌帶是人體膝關節內裡面最強的一條韌帶,主要作用是防止膝關節的脛骨在活動的時候向後滑動,在膝蓋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穩定角色。韌帶斷裂後的立即症狀是24小時內會出現關節血腫,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無法行走。有些病人會感覺到膝關節疼痛與行走時的不穩定。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關節腫得很厲害,彎曲或伸直都受限制,觸摸膝蓋的時候會有疼痛產生。在國外,膝部韌帶傷害主要是運動傷害所引起,其中前十字韌帶斷裂占大部分,後十字韌帶斷裂較少見,主要發生在有肢體衝撞性的運動,例如美式足球或足球。但在台灣,由於年輕人騎機車造成的車禍頻繁,脛骨直接受到衝擊,因此後十字韌帶受傷的情形也相當常見,而且時常合併其他韌帶的受傷。韌帶受損難施力 可考慮手術重建韌帶醫師表示,若患者期待以後有良好運動能力,或有合併其他韌帶傷害、無法施力等不適症狀,或關節極度不穩定等,可考慮手術重建韌帶。而上述患者在接受後十字韌帶重建及半月板修補手術,目前左膝恢復良好,已經可以從事如游泳的低強度運動,再過不久就能重拾腳踏車兜風的樂趣。【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高嘉鴻表示,五十肩患患者配合運動復健也是很重要的過程,以幫助加強患側肌肉的力量,並改善關節活動度,平常也要注意避免肩膀過度操勞,讓肩部適當的休息,治療效果才會更好。高嘉鴻表示,整體而言,經過治療約九成以上患者可恢復到發病前肩膀活動自如的狀態。可能還會有一成未自癒的患者,雖然關節活動度不至於像發病期間如此受限,卻不能像以前一樣靈活。像是以前可做到180度,復原後只能做到160~170度,但應付日常生活的梳頭、穿衣,已不成問題。肩關節應如何保養?高嘉鴻醫師表示,首先應減少搬提超出肌力的過重物品;適度運動訓練,尤以針對活動肩關節設計的鐘擺、爬牆等動作,依個人狀況,適度練習。並避免不當姿勢,像枕上臂睡臥、突然舉肩過高的動作。而經常電腦工作、伏案寫字者,由於姿勢屬於內收或內旋的動作,若同一姿勢維持過久,會引起肩關節肌群肌力不平衡,可多做擴胸及側舉的動作來緩和平衡。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的專利。復健科醫師發現,近來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一名17歲高中生肩頸僵便疼痛,特別是早上起床時症狀最明顯,嚴重時甚至無法轉動,就醫後診斷為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過去都好發在50、60 歲以上中老年人,主要是長期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但近年門診發現許多40歲以下的青壯年人病號,好發部位是頸椎、腰椎和膝蓋。潘筱萍表示,這名17歲年輕患者半年來發作多次、且越來越嚴重,追問下發現,他常熬夜打電腦,平時也喜歡打籃球,一打就持續好幾個小時,但每次就醫吃藥後症狀稍微緩解就不再治療,反而加重病情。所謂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和關節間軟骨磨損,壓迫神經結構造成局部僵痛,嚴重時痠麻無力,甚至可能造成暫時性失聰、失明、眩暈,以及下半身癱瘓、大小便失禁。醫師建議,要避免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前一定要做足暖身運動,有運動傷害一定要治療完全,千萬別帶傷上場,否則會退化更快。3C、電腦族平日要注意頸部紓緩,或睡覺時可拿毛巾撐住頸部,減少肩頸負擔。【2014/08/22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杜玉佩/繪圖】▇請你這樣「坐」許多上班族一忙起來,似乎和椅子如膠似漆,分也分不開,只不過,坐在椅上看似輕鬆,坐太久可大有隱憂。不管多年輕 久坐一樣傷身久坐不利健康眾所皆知,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鍾佩珍說,許多研究都證實這點,而「不動」,是造成不適的最大關鍵。不管多年輕、不管是坐是站,肌肉只要長期維持同一姿勢,超過負荷就會累,累了若不換姿勢,肌肉會漸漸超出負荷,便容易發炎、不適,身體也就容易疲倦、痠、悶痛。椅子沒靠背 腰椎承重加倍許多人以為坐著很輕鬆,但鍾佩珍說,其實人就算只是坐著,也會被地心引力影響,腰椎仍會負重。她舉例,70公斤的成年人站立時,第三節腰椎約承受100公斤的重量;但坐在沒有靠背的椅子上,承重卻達150公斤;坐在沒靠背的椅子上,還前傾做事,則需承受約180公斤的重量。不妨想一想,平常打電腦、滑平板電腦時,您的姿勢如何?肌肉像電池 愈老耗電愈快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則說,久坐或坐姿不良不只讓椎間盤承受壓力增加,連帶使腰、肩、頸,都受到牽動而不適。而且,久坐代表身體久久沒有活動或運動,不利心肺功能、壓力排除與下肢循環等。「你把肌肉和肌耐力想像成電池,就很好懂了。」鍾佩珍說,如果一直使用電池,常常一路用到底才充電,老了以後,電會愈耗愈快,充飽了也會很快沒電,適當休息,電池才能用得更長久,肌肉也是一樣的道理。沙發少坐點 15分鐘換姿勢鍾佩珍建議,走路20、30分鐘,就應該要休息一下再繼續;坐著也一樣,最好每15分鐘就換一個姿勢,或是原地稍作伸展,甚至是站起來走動。雖然聽起來很頻繁,但要提醒自己,這是做得到的。不論坐在哪裡,都應該姿勢端正,潘筱萍說,大原則是收下巴、勿彎腰駝背。鍾佩珍則補充,如果椅子或沙發太深,記得要找物品靠背,讓背有支撐點,膝蓋也要自然彎曲,腳則要輕鬆、自然地著地。此外,有人說,東方人不適合坐沙發,潘筱萍說,她通常也不鼓勵民眾坐沙發,如果喜歡窩在沙發上,記得要常換姿勢。▇讓腰背有依靠椅子換不了 用配件改變人要健康,要坐得端正且舒服,選對椅子和「配件」,特別重要。鍾佩珍建議,椅子最好有靠背,若能調整高低更好,如此一來,可隨著桌子高度調整;桌面和椅子間隔30公分是最佳距離,可讓坐姿自然,做事情也不需把手抬太高。潘筱萍則建議,椅墊不應太硬,但也不宜過軟,坐下去時,不會整個人塌陷進去為佳。不過,椅墊軟硬度的選擇因人而異,脊髓損傷和脊椎側彎者,選擇座墊原則也不同,若想知道自己適合哪種硬度的座墊,建議請醫師評估。如果工作地點的椅子是固定的,不能自己選擇,透過一些小配件,也可以坐得更自在健康。背有支撐,非常重要,潘筱萍建議,椅子可先坐到底,在腰部墊上圓筒枕;若無圓筒枕,塞衣物或書本也行。鍾佩珍提醒,坐著時,腳千萬別懸空,她分享自己的小撇步,可在辦公室準備一張小凳子,若椅子調得高一些,小凳子就能讓腳板自然垂放,比較省力。只要姿勢正確、選對椅子和配件,並經常換姿勢、頻繁走動,也可以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健康久坐。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報導】許多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甚至因此足不出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周立偉說,治療趨勢為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軟骨流失、改善疼痛。肥胖、骨鬆、女性 關節容易出毛病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民眾,尤其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深受其苦,特別是身材肥胖、骨質疏鬆、關節受過傷者更為明顯,女性也比男性更常罹患此症。周立偉說,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導致膠原蛋白崩解、軟骨基質流失,除關節退化外,還會引起關節腫大、疼痛與變形;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夕發生的,民眾常因膝蓋、腰部疼痛就醫,才發現關節已開始退化。初期運動過量 膝痛軟腳難蹲下他強調,初期症狀為運動過量時,膝蓋會疼痛、軟腳,蹲下時不靈活,起床時膝蓋僵硬等;若繼續惡化,膝蓋會經常性疼痛,甚至造成小腿、足踝疼痛、腰痠背痛。急性期可吃止痛藥、打止痛針,搭配物理治療、復健輔具等,可緩解症狀;周立偉也提醒,肥胖者應積極減重,減輕膝蓋負擔,若症狀持續惡化,最後得手術置換膝關節。周立偉說,退化性關節炎無法治癒,但有許多方法可緩解,常見的如打玻尿酸,可保護膝蓋軟骨;服用葡萄糖胺,可修復關節軟組織,也能補充關節液;近年來有乳油木果萃取的活關素75,含天然抗發炎成分,可減少關節發炎,延緩關節軟骨退化。美國治療準則 降低發炎反應美國骨外科醫學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發布的治療準則,關節軟骨的照護重點為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軟骨流失。周立偉說,膝蓋軟骨的網狀結構為膠原蛋白,就像建築用的鋼筋,軟骨的填充物為葡萄糖胺,則像是水泥;研究顯示活關素75可作用於膠原蛋白,可降低軟骨組織流失,減緩關節症狀。國外臨床顯示,活關素75可降低發炎20%、減輕疼痛15%;2012年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試驗,可改善關節疼痛、發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證實,使用後可有效改善步態,行走較不費力,也能減緩疼痛現象。另外,還有兩種新療法,第一為增生注射療法,在筋骨疼痛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溶液,可誘使身體再生、修護;第二為PRP再生注射療法,從自體抽血後,分離出可促使傷口癒合、軟骨增生的物質,再注射到患處,兩項治療都得經過多次療程。先降低體重 適度運動強化肌肉周立偉說,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而不願意運動,但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膝蓋肌肉,減緩關節症狀;首先要減少膝關節負荷,避免下樓梯或過度的瑜伽動作,肥胖者則應減重。健走、跑步可動到膝蓋,水上運動如游泳也很適合,每天運動40分鐘,讓自己動到發熱,都可達到效果;平時在家可透過抬腳、跨蹲等動作,訓練身體下盤肌肉。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何炯榮/報導 記者陳立凱/攝影 麻豆/王又立】久坐是上班族的百病之源,彰化縣員榮醫院復健師林于勝教大家幾招簡易又輕鬆,在辦公室裡「坐」運動的保健紓壓方法。椅子坐滿 才不會猛往前傾「坐著運動的最基本動作,就是坐滿你的椅子,背部頂著椅背,保持直挺的坐姿。這是最簡單,但最不容易做到的動作。」林于勝說。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一定要記得,不要把隨身物品,像電腦包、手提包塞在屁股與椅背間,也要把椅子盡可能拉到桌子前面,「椅子只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離桌子愈遠,一定不知不覺地往前傾,形成縮肩駝背的不良姿勢,很快的肩頸、腰椎痠疼就來了。」三不五時 雙腳離地練腿肌最懶的「坐」運動,就是三不五時,抬高你的雙腳離地,愈高愈好,只有幾公分也無所謂,懸空幾秒鐘、半分鐘都行,想到就做,每次做幾回,這樣可以改善浮腫、鍛鍊大腿肌力及背部肌群,當然,縮肛更有想像不到的好處。▇開始「坐」運動六個坐式運動,可避免或紓緩肩頸、脊腰椎的痠疼、僵硬。1.基本動作:都是坐滿椅子,背部頂著椅背,保持直挺的坐姿,肩膀不要隨之左右傾斜。2.配合呼吸:動作配合深呼吸、愈慢愈好,每次都能默數到十以上。3.動作完成:完成一個伸展動作時,要停留幾秒鐘再回正。4.動作次數:每次左右換邊做,要做五回合以上。頻率:每小時盡可能做五分鐘。小提醒:現在的辦公椅,幾乎都是附有五個小滑輪的活動椅,所以運動時不能有大角度後仰、雙腿抬高高的大動作,避免摔倒受傷。 1.頸部側彎運動舉高右手,手肘往左彎,手肘輕放在頭頂,手掌垂放到左太陽穴部位。然後深呼吸,慢慢地把頭壓向右肩停留一陣子,再慢慢吐氣放鬆,頭回正,換左手做。2.頸部前傾運動雙手抱在後腦部位,人稍微後仰,雙腳不要離地,讓脊椎腰椎伸展後,暫停一下。接著雙手夾緊抱頭,脊椎緩慢前傾、頭部往下按壓,不要按壓得太勉強,逐步加大力度就好。3.上半身左右側轉右手直直伸展放在左大腿外側,手掌伸直放鬆,左手繞到背後,扶在椅子右下角,上半身儘可能轉向左側暫停一會兒,放鬆回正後換邊做。4.伸展雙腿運動左腳不動,右腳向前伸直,腳尖向上翹起,上半身前傾,右手指碰觸到右腳尖,暫停一會兒後回正,換伸展左腳和左手。5.蹺二郎腿運動抬起右腳,腳踝跨在左膝上,讓右腳與左大腿形成一個大三角形。接著上半身前傾,左右小手臂交疊在右小腿上,往下按壓,回正後換邊。可以放鬆臀部和大腿後側肉,減少久坐造成的坐骨神經壓迫感。6.上半身左右側旋轉人挺直坐到椅子的右側,上半身慢慢往右轉,面向椅背,然後雙手自然抓住椅背上方兩個角落,讓脊椎腰椎完全轉動放鬆,作幾次深呼吸後回正,再換邊做。可以減輕腰痠背痛,也能鍛鍊腹肌緊實。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北市有一名高中生長期熬夜玩電腦,結果竟罹患好發五十歲以上長者的退化性關節炎。這名十七歲高中生常熬夜玩電腦,一玩三、四個小時,半年前覺得肩頸僵硬疼痛,但他不以為意,直到痛到無法轉頭才就醫。收治這名病患的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以往多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長者的疾病,沒想到在年輕人身上看到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症狀。而且,門診中還不只這一例,潘筱萍表示,四十歲以下出現關節退化的案例愈來愈多,多以頸椎、腰椎與膝蓋為主,推測應與使用電腦有關。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與老化、不正常姿勢,或固定姿勢太久有關,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說,近年電子產品當道,年輕人運動量少,導致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提到退化性關節炎,大家多聯想到膝蓋老化,但簡文仁表示,腰椎與頸椎是年輕患者最容易發生關節炎的部位;上班族久坐壓迫腰椎,低頭族低頭壓迫頸椎,都容易造成關節退化。簡文仁認為,「動靜失衡」是年輕人關節提早退化主因。久動或不動都會造成關節退化,避免方式就是強化肌力,缺乏運動會導致肌力不足。潘筱萍提醒,晨起肩頸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前兆,日常生活中也應避免頭、頸固定同一姿勢太久及姿勢不當,建議經常作肩頸及全身運動,以免年齡未老身先老。【2014/08/23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蔡凱宙/台北宏恩醫院骨科主治醫師】82歲老先生,為了用柺杖打蟑螂,在家跌跤,造成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由於疼痛造成身體自然向前攣縮,最後因關節僵硬而失能,只能坐輪椅。要幫助這類患者復健是一大工程,其中一項就是透過長臂撐脊的動作來改善他的坐姿問題。一開始,他因為疼痛,連翻身都困難重重,身體自然向前攣縮,跌倒6個月後,脊椎開始前彎變形,X光片看來,側面呈現C形的蜷曲。軀幹中心的變形使身體向前傾,壓迫胸部,呼吸變淺,容易喘。另外,老人家大腿前側肌肉因萎縮無力,髖關節活動度減少,站立及走路都會身體向前傾,也因為不平衡感,患者更不敢走路,如此惡性循環,漸漸失去行動力,最後因關節僵硬而失能,只能坐輪椅。病患的復健之路,首先必須針對長時間的坐姿,一方面患者身體向前傾,雖用長硬背架支持著,但穿鐵衣並不理想,此時配合長臂撐脊的訓練,就派上用場。如同要救一棵向前傾倒的樹,我們會在前方放兩根棍子做為支撐; 要幫助軀幹中心變形患者復健,也是利用物理力學原理,兩隻手臂,就是現成的兩根棍子。至於要如何善用?必須考慮長度和施力點,如果施力點在輪椅把手,就使用手肘頂住把手,患者深呼吸後,利用反作用力,把身體往上頂。如果施力點在桌子,就把手肘伸直,用手腕推桌面,反作用力經過手肘,肩膀到胸椎,形成一個力矩。如果沒有桌椅做為施力點,我們可以如同長臂猿,將手肘、手腕、手指都伸直,放在膝蓋上。指尖向下壓,其反作用力,經過這長臂產生最有效率的力矩,可以將身體向上挺住。運動的同時,由於身體的連動性,腹肌會收縮,肋間肌運動,吸到更多的空氣,也因胸腔及腹腔的負壓,加強下肢的血液循環。老人家做此動作時,建議有人陪伴,避免跌倒。事實上,長臂撐脊的動作,不僅是低頭前傾呼吸淺短的輪椅族最佳運動,連終日伏案,成天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也可藉此伸直手肘做推桌運動。搭公車或捷運的通勤族,除了低頭滑手機,也別忘學習長臂猿,伸直手臂,用手指尖輕壓併攏的雙膝,幫助你抬頭挺胸深呼吸,加上閉氣提肛的小技巧,可以使您脊椎端正,遠離疼痛變形。長臂撐脊動作解說:1.背挺直,將兩手盡量伸長,手肘伸直,手腕平整,五指伸直併攏,伸愈長愈好,如同長臂猿。2.將指尖放在支撐點,可以用桌面、椅背或自己的膝蓋。深呼吸,提肛縮小腹。3.指尖輕輕向下按壓如同彈琴,利用反作用力,經過左右平衡的長臂,產生向上及向後的旋轉支撐力矩。【2014/08/30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 亞洲人由於鈣質攝取量較少,老年後必須非常注意骨骼安全,一旦發生摔倒,很可能因為骨質密佈不足或肌肉力量不夠,發生難以想像傷害,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維持均衡營養攝取,補充足夠鈣質,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加強肌肉力量,就能夠降低骨折意外風險,也能間接降低子女照顧負擔。少動意外傷害高肌肉與骨骼在青少年時會發展到極致,而後再慢慢退化,尤其中年過後下降幅度增加,老年後骨頭與關節病變會越來越多,但開始有研究證明,不僅老化,久坐缺乏運動也可能導致骨頭與肌肉強度不足;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平時活動不夠,讓肌肉與骨骼缺乏鍛鍊,讓其逐漸衰弱,禁不起意外發生。強化肌肉能避免扭傷重量訓練可增加肌肉與骨頭強度;維持規律重量訓練,可以刺激肌肉增大,增加瞬間爆發力,提高意外發生的耐受力,骨頭也會因為訓練,逐漸增加密度,加強衝撞抵抗力道,大幅降低扭傷與骨折風險;另外,和緩的軟身運動,可以增加關節活動範圍,保持關節彈性,可以讓動作更靈活和順暢。體重減輕意外傷害降低心肺功能好也能降低骨折風險,規律有氧運動,可以帶動全身細胞活化,加強身體各項機能,也隨著脂肪逐漸減少體重漸漸減輕,摔倒衝擊力道也會降低,意外傷害風險也跟著下降,許多專家建議,每周至少心肺運動150至300分鐘,每次約10到30分鐘,可以加強心肺功能,與肌肉骨頭強度,降低意外發生。國內專家意見新光醫院營養師楊宜靜表示,蛋白質是肌肉組成重要養份,長者平常可多食用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魚肉、雞蛋、豆製品等,需求量依照個人體重計算,一天約需要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另一方面,低脂牛奶或奶製品,以及豆製品,都含有豐富鈣質,可以增加富鈣食物攝取,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若鈣質嚴重不足,可以選擇食用鈣片,搭配運動避免骨質流失,維生素C與D也能夠幫助鈣質吸收;楊宜靜強調,年長者一定要保持營養均衡,避免重口味,因為過鹹的食物易導致身體鈣質的流失。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台中市報導;資料來源:奇美牙科陳冠良、格林牙科陳亦舟】台中市一名國三男生在打籃球時,兩次撞落門牙;第二次撞掉的牙齒救不回來,只能改裝假牙。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牙科主任黃彥彰表示,喜歡激烈運動的青少年,可像拳擊手般戴「運動牙套」防撞並保護門牙。黃彥彰指出,門牙整顆被外力撞落後,千萬不要洗刷得太乾淨,以免傷害牙周膜;只要牙周膜完整,〺分鐘內由牙科醫師再植入牙床,牙齒癒合的機率很高。他表示,一名十六歲國三男生,半年前在學校與同學打籃球,被同學的手肘撞到門牙,滿口鮮血,上排兩顆門牙連根撞落;受傷同學帶著牙齒到急診室就醫,經縫合唇部傷口,會診牙科。由於被撞落的門牙在送醫時,還保留牙周膜,以原牙再植後,一個月癒合。沒想到這名國中生前一陣子打籃球時,原來癒合的門牙又被撞斷了。他說,這次是門牙攔腰撞斷,牙根還留在牙床內,只好拔除牙根,做了兩顆假門牙。如今這名學生裝上運動牙套,避免假門牙再被撞斷。黃彥彰說,運動牙套的好處除了保護門牙外,由於材質是具有彈性的矽膠,當下巴被撞擊時,運動牙套可以吸收部分撞力,也保護顎關節。在較激烈的運動比賽場合,經常看到選手上場就往嘴裡塞「東西」,下場再取下,那就是運動牙套。像這名國三男生所做的運動牙套,可以只做上排牙套,就具有很好的防撞效果,這種運動牙套都需要訂製者親自咬模製作,以達到完美的密合度。 運動牙套快覽●與牙科牙套差別:保護面積較牙科用牙套稍大。咬合度則不若牙科用牙套精密。●材料:聚乙烯、聚酯類化合物、天然橡膠,可吸收撞擊力道。●選購地點:運動器材行或網路購買。牙科也可訂做,較精密,唯價格不菲,尚不普遍。國外也有公司是先寄上黏土給顧客,俟顧客印上咬模後寄回,再依咬模黏土訂做。●適用對象:運動時,常會有撞擊危險者。●注意事項:1.清潔手續不可少。因使用過後,會殘留唾液與牙菌斑,一定要用牙膏或肥皂水清洗乾淨,陰乾即可。2.帶上牙套後,說話有困難。要拿下牙套,才能正常說話。【2009/04/07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張嘉芳/報導,資料提供∕馬偕醫院牙科主任王慧媛】 量身訂作較好/自購護牙套 當心更磨人有些民眾想解決磨牙問題,又嫌上醫院很麻煩,以為運動用品店、網路上販售的運動用護牙套,也能解決夜間磨牙困擾。王慧媛對此搖頭,運動用護牙套沒量身訂做,搞不好會造成更多咬合時的干擾點,牙磨得更厲害。咬合板使用注意事項:1.一般都是夜間配戴,除非因為用藥等因素,牙根緊咬一整天,才需白天配戴。2.配戴前先把牙刷乾淨,避免齲齒。3.剛配戴時會有異物感,需要幾天適應。4.有人可能因為配戴咬合板,會分泌較多的口水。5.早上取出咬合板後,以牙刷輕刷、清水洗淨,放在有水容器裡儲存。 ※延伸閱讀》‧磨牙力道 咀嚼食物的10倍大‧磨牙困擾多/別急矯正齒列 先做睡眠檢查‧夜夜夜磨牙 會不會變無齒之徒?‧又打鼾又磨牙 最是折磨枕邊人‧磨牙困擾多/壓力丟不掉 拖「磨」一輩子‧磨牙困擾多/自購護牙套要小心 咬合板使用注意事項‧9成小兒磨牙 少見磨出問題‧磨牙困擾多/啊「有口難開」 青春期治療黃金期‧磨牙困擾多/牙齒、顳顎關節 受損注意事項‧磨牙困擾多/民俗療法豬尾巴 打走小磨鬼‧磨牙Q&A/枕邊人真磨人 輕推助他換睡姿
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為了預防老年人口腔機能老化進而影響健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設計健口瑜伽操,建議老年人一天做三次,在每餐飯前練習,每次約三至五分鐘,就能促進吞嚥功能,防止口腔機能退化。牙醫師公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黃茂栓表示,許多老人家牙齒不好,久而久之就專吃質地較軟的食物如稀飯、麵等,根本不碰硬的食物。但專吃軟飯的老人咀嚼功能會越來越差,造成口腔機能退化,吃東西時反而易出現誤吞等意外,一不小心食物就卡在氣管釀成意外。除了建議老人家不要常吃太軟的食物,牙醫師公會也研發一套健口瑜伽操,只要練習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咀嚼肌力量,進而提升反射作用避免發生食物卡住氣管的意外。口腔瑜伽的作法,首先是頭頸部運動,頭分別往前、往後、往左、往右轉,接著臉部做鬼臉,整張臉用力瞇起來如包子般,然後再放鬆,直到臉部出現刺麻感。接著雙頰鼓起再吞口水,重複幾次。舌頭也要運動,在口腔內往前、往後、往左、往右再繞圈圈。為了促進唾液分泌,可用手指按摩耳朵下方。 除了練習口腔瑜伽運動,黃茂栓提醒,老人家進食時一定要細嚼慢嚥,最好每一口飯菜都嚼30下以上。研究發現,經常咀嚼可以刺激腦神經,減少腦神經退化及失智症的發生機率。牙醫師邱耀章提醒,牙齒保健是活得健康長壽的主要關鍵。口腔衛生概念應該提早建立,不要等到年老掉牙、缺牙,才後悔莫及。 ※延伸閱讀》‧老人不刷牙…小心感染肺炎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主任陳光超】問:錢大夫您好,近半年來,我感覺左邊耳朵有耳鳴、呼吸的現象,時好時壞,靜態時較正常,運動量大或工作量大時則較明顯,有如登高山或坐飛機的耳鳴現象。吸氣、吐氣時,耳朵跟著會呼吸。去過耳鼻喉科,醫師仔細檢查說正常 (當時沒有耳鳴),但無法避免有耳鳴、呼吸的情形,說話聲音也比較重音。請教錢大夫,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如何善後?謝謝,並祝快樂。(簡先生,55歲,台中市行政工作)答:簡先生的問題可能出在於耳咽管閉鎖不全,也就是所謂的「開放性耳咽管」,原因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耳咽管附近的肌肉出問題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耳咽管位於鼻咽的兩旁,一旦閉鎖不全,就會出現嗡嗡的耳鳴聲。治療這種毛病並無特別好的方法,我通常會建議患者,出現耳鳴時,不妨低下頭來,使得耳咽管附近的肌肉充血膨脹,減少閉鎖不全所引起的不適。至於手術或其他解決方法則不少,但同樣沒多大效果。如果真受不了這種嗡嗡叫的耳鳴,以及伴隨著張開口而來的呼吸聲,可在耳膜上穿個洞,裝個通氣管,讓呼吸間不會有雜音。但如此一來,耳膜容易進水,進而引發感染發炎情形,不見得人人適用。在這種情形下,建議患者再和耳鼻喉科醫師商量,再找個最適合的方法,緩解耳鳴的不適感。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27639283。【2009/08/03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黃顯祐/台北報導】■安慶隆小檔案現齡33歲:10歲時發燒,造成聽損與外界溝通方式:唇語、手語、助聽器給聽損朋友一句話: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給有聲朋友一句話:請多為聽障朋友打氣發燒出院後,重回學校上課,安慶隆發現黑板前老師說話的聲音怎麼聽也聽不清楚,四周圍同學的聲音那麼遙遠,他的課堂學習也隨之嚴重落後,但熱愛運動的他在操場上卻找到了快樂,他說:「我在操場找回了自信。」發燒過後 聲音變得遙遠談起聽損的經過,安慶隆至今還認為當時治療「超誇張的」,住在台東的他發燒達40多度,送到花蓮就醫,結果久燒不退時,竟然在身上放滿了冰塊,「應該不會有人用這種方式退燒吧!」燒退出院後,安慶隆的祖母認為孫子沾惹了不乾淨的東西,在安慶隆背上作法,像是在驅魔降妖,但安慶隆的聽力還是受損,人生也隨之改變。聽力受損 內心差人一截安慶隆說,剛開始聽力受損時,心情很差,老師與同學說什麼,幾乎不了解意思,「那種內心比別人差一截的感覺,不是正常人可以體會的。」安慶隆現在戴著助聽器,可以與人正常溝通,回答問題與說話也非常清楚,如果沒有戴助聽器,他也能讀唇語,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而遇到聽障朋友,透過手語溝通更是沒有障礙。操場奔跑 速度找回自信在聽力受損前,安慶隆就喜歡運動,聽力模糊後,他更樂得離開教室,在田徑場奔跑,受到的肯定比教室內多,「我的內心也能比較平衡,不會再感到難過。」8年前在羅馬聽奧摘金後,成了國內知名的聽奧田徑好手。安慶隆說,喜歡挑戰是他性格之一,原本練習短跑,後來發現十項運動結合十種競賽,訓練與比賽的層面更多更廣,「我就決定參加這項國內頗具傳統的項目,羅馬摘金,4年前墨爾本披銀後,因今年由台北主辦,我決定再拚一次。」年齡稍長是安慶隆今年最後一次在聽奧比十項的原因之一,但也是經由他不停地努力,台北市已幫他報名參加10月台中市全國運動會,這是他第一次在全國性運動會出賽,「我的努力終於有成,站上了國內最大型運動會的舞台。」目前指導他的教練王文祥預估他在全運會可以獲得前八名。【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是昨天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大贏家,這部影片描寫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發表英國史上最觸動人心的經典演說,讓大家開始關注口吃。 其實許多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2歲至6歲期間,由於所學語句長度與複雜度快速擴增,口語表達難度變高,相關肌肉運動控制、協調未臻成熟,無法妥善搭配下,普遍會有講話不流暢狀況發生,又稱為「發展性的口吃」(見表),往往在孩子進入小學前便會自然消失,家長無須過度緊張。但若有以下的情形出現,恐怕就得考慮接受專業的評估:1.症狀持續超過3至6個月,既沒改善還變本加厲。2.講話時戰戰兢兢,嘴巴周遭肌肉會發抖,欲敘述的言詞卡住時更為嚴重。3.講話時為了把字句擠出來,表情顯得痛苦,感覺好像在掙扎一般,眼神接觸減少,臉、頸、胸等部位的肌肉特別緊繃。4.要表達特定字眼時,會故意提高音調或音量,使能順利說出。5.對於某些易口吃的字或音,會以其他較簡單的字或音來取代,嘗試換句話說。6.覺得說話有壓力,預期會出糗丟臉,故變得不喜歡說話,逃避需說話的場合。口吃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也無所謂特效藥,早期介入通常會有較好預後。當發覺孩子的口吃一直未能恢復正常,或其本身為此感到困擾,明顯有低自尊、缺乏自信、情緒低落,開始視講話為畏途時,請立即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以免無法「暢所欲言」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發展與心理健康。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小耳症」孩子因先天耳道閉鎖,不僅沒有完整的耳廓,聽力也大受影響。昨天獲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特殊才藝優秀獎學金的兩位小耳症女學生,分別以擊劍及音樂,找出自己的一片天,並擔任志工,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勵他人。「為什麼你的耳朵特別小?」右側小耳症、十七歲的劉欣,上了國中,就是很在意同學的好奇詢問。從國中開始學習劍術的她,總是把頭髮披蓋在耳外,儘管運動後汗流兩頰,也不願撥弄濕透的髮絲。兩年前,劉欣接受兩階段外耳重建手術,如今兩邊耳朵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她笑著說,現在不只是運動,平時都愛把頭髮挽起,或綁馬尾讓耳朵「露面」。部分小耳症患者在重建手術後,盡可能掩飾自己的「過去」。劉欣則以過來人身分,擔任基金會志工,與其他小耳症孩子與父母分享她的經驗。今年三月她代表國家出賽,榮獲亞洲青年暨青少年擊劍錦標賽第三名,也在基金會昨天舉辦的運動會上小露一手。同樣是右側小耳症、一耳完全聽不見的黃妤庭,現就讀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三年級。她曾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但熱愛音樂的她,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的夢想,接受重建手術後,「更珍惜所擁有的」。耳朵重建術困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說,耳朵的立體結構複雜,皮膚厚薄差異大,更需要「精雕細琢」,最好的方式是取自體肋骨,再包覆進原有的小耳中,因此,十二歲以後胸骨發育,是較適合手術的年齡。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講話講到沒聲音,該怎麼辦才好?耳鼻喉科醫師孫強表示,人的嗓子也需要保養,有些行為應該盡量避免,有些行為則是主要的保養原則,基本上,民眾應做到「七不七要」,有助於保養嗓子,以免講話時沒聲音,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孫醫師舉例指出,所謂「七不」就是要民眾盡量避免的情況,譬如不要常常大聲說話、不要長時間跟別人交談、不要在吵雜環境當中大聲嘶叫或大聲笑、不要用音階過高或音階過低的發聲(譬如模仿某些聲音)、不要經常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包括抽菸、喝酒)、不要過度用力清喉嚨或咳痰、不要在進行運動時交談等。孫醫師進一步舉例指出,所謂「七要」就是要民眾盡量做到的事情,譬如建議民眾要盡量採用「腹式」或丹田來發出聲音、當聲音沙啞的時候要禁聲休息一陣子、要適當的從事一些戶外運動(有利於全身肌肉適度地放輕鬆,對嗓子也會有一些益處)、要經常維持口腔或嘴唇的濕潤、要養成規律的生活及充足的睡眠、平常要維持平穩的情緒,以及平常講話最好要以平緩的音調、音量、速度來說話。平常民眾只要多多保養自己的嗓子,就容易避開一些問題或毛病,譬如造成慢性聲帶炎、聲帶長繭、聲帶長息肉等皆是。【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經典賽喚起許多人的棒球魂,剛開打的中職球季也吸引大批新舊球迷進場看比賽。耳鼻喉科醫師表示,一場球賽打下來好幾個小時整場High翻天,吶喊加油聲可能造成聲帶的「運動傷害」,更要小心高達90分貝以上的汽笛聲,也可能造成噪音性的聽力損失。職棒球季最近開打,連續幾場觀眾破萬爆滿。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力博宏提醒,看球賽太激情,小心會有「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喊到聲嘶力竭、喉嚨都啞了。力博宏說,持續說話、吶喊,聲帶得頻繁振動,等於是聲帶的「運動傷害」。棒球場上熱情球迷常用汽笛加油助陣,力博宏說,球場本身已是鬧哄哄的環境,更不要小看汽笛聲的威力,一般加油汽笛音量粗估有90到100分貝,幾乎等於噴射機起飛時的音量,雖然球場是開放空間,但若持續暴露在音量大的噪音下,還是可能對聽力造成傷害。要避免看完球賽隔天喉嚨痛,力博宏建議,看球賽前一晚睡眠一定要充足,先讓聲帶睡個「美容覺」,看球賽時可趁著上、下半場攻守交替時,讓聲帶適度休息,同時補充大量水分,但不要喝可樂等含糖飲料。如果覺得喉嚨痛、癢癢的,雖然含喉糖可以幫助暫時緩解喉嚨不適,回家後仍應盡量少說話、多休息,如果聲帶沒有適度恢復,經常受傷,很可能形成息肉。力博宏也建議,要避免噪音性聽力損失,看球賽時可以戴上耳罩或耳塞,減少噪音暴露時間和音量。返家後也要留意,如果出現持續性耳鳴,且一、兩天仍未緩解; 或是發現單耳或雙耳聽不清楚、聽不見,或耳朵有閉塞感,就要就醫治療,才能趕快回復聽力。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別看羽毛球重量輕,直接打在眼球上,可會打歪水晶體,甚至打出白內障!眼科醫師表示,部分學生上體育課時,練打羽毛球,沒想到閃躲不及,被羽毛球打到眼球,結果當場視力模糊,一周後出現了外傷性白內障。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約有12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眼科醫師李德孝表示,白內障成因很多,但以老年人居多。不過門診發現,因為運動傷害、車禍外傷,以致白內障的年輕個案,並不少見。李德孝解釋,水晶體可以說是漂浮在眼球中,依賴著數千條韌帶,才能固定位置。一顆只有十幾公克的羽毛球,被重擊之後,力道驚人,如果直接擊中眼球,可能導致韌帶斷裂,水晶體偏移。不少被羽毛球擊中眼球的學生一手摀著眼睛,在同學攙扶下,到診間就醫,眼球滲出血絲,畏光、視力很差,出現重影。檢查發現,水晶體歪掉了,再過了一星期,就出現白內障。傳統治療這類外傷性白內障,必須置換人工水晶體,但礙於水晶體無法折疊,所以傷口較大,約0.3公分以上,只靠「兩隻腳」來固定水晶體,術後不能隨便揉眼睛,甚至低頭,否則水晶體又會歪掉。國內醫界最近引進了「微切口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傷口只有0.18公分,且使用四隻腳的人工水晶體,牢固許多,患者在術後可以繼續打球,從事較激烈的運動。不過,這類水晶體必須自費,一顆約4萬5000元。「運動時,最好戴上護目鏡!」李德孝強調,這類外傷性白內障病例,大都在運動過程受傷,除了羽毛球之外,也有人被網球K到眼球。運動時,還是戴上護目鏡,來保障眼睛安全。 【2009/04/17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財團法人義大醫院眼科主任許桓誠】問:您好。家母去年底白內障手術,左眼先開刀,術後情況良好,右眼因有發炎狀況,隔一個月後再開,疑似因術前發炎狀況未完全好,醫生逕自開刀,在南部也看了二、三家眼科,均稱白內障手術是OK的,但發炎所引起黏稠感、畏光的情況,一直未明顥改善。3月底,家母到台北看某知名眼科醫師,說是絲狀角膜炎,且說先前點的藥水RINDERON-A Sol 0.1%及ALLERCAN Liquifilm Tears含防腐劑,點太久會藥物中毒。改點他所謂「不含防腐劑」的自費高價眼藥水,至今也兩個多月了,但情況只有些許改善,不知絲狀角膜炎真的這麼難治療嗎?通常治癒需多久時間?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如何預防?(顏春蘭)答:絲狀角膜炎並不是疑難雜症,也不難治療。但這種毛病和白內障是兩回事,也和白內障手術後點的眼藥水無關。為什麼會出現絲狀角膜炎?人類角膜上皮細胞非常平滑,如果出現破皮,有小缺損且沒有癒合得很好,多長出來的上皮細胞就會往外長,進而在角膜上出現一絲絲的組織,不僅會有異物感,且常合併有刺痛感及畏光情形。導致絲狀角膜炎的主要成因有三,一是上皮細胞的健康狀況原本就不是很好;二是眼睛乾燥或異物侵入造成上皮細胞破損;三是眼皮神經麻痺引起的眼皮運動障礙。其中又以眼皮運動障礙較常見。一般說來,正常人每天眨眼上萬次,就像汽車雨刷把角膜上的髒東西刷乾淨;一旦有眼皮運動障礙,眨眼次數減少,角膜上沾多了髒東西,久而久之就出問題。絲狀角膜炎的治療並不難,只要在顯微鏡底下,以手術刀片把長到角膜外面的絲狀上皮細胞刮除,再讓正常上皮細胞長過來即可。如果治療一次還不夠,可再追加一到兩次。提醒患者,應就醫找出乾眼症、眼皮運動障礙等病因,並徹底治好,才能避免再度發作。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27639283。【2009/07/08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關燈看電視眼睛很容易疲勞,原來是因為電視亮度與背後牆面明暗差距太大,瞳孔不斷放大又縮小。台灣科技大學研發出新方法,在電視背後打光,減少電視亮度與背景的反差,讓看電視更舒適,甚至把客廳也搬進實驗室,隨著主人心情調整照明的顏色與亮度,例如下班後就用暖色系放鬆,工作時就開冷色系燈加快工作效率。家裡的電視螢幕不如電影院這麼大,仍會露出一大面牆,如果關燈看電影,就會出現電視很亮、後面很暗的情形。台科大色彩研究中心研究發現,人不可能猛盯著螢幕不放,眼神一不小心就會飄到較暗的牆面,此時眼睛的瞳孔立刻放大,回到螢幕又縮小,看電視的過程中,瞳孔不斷進行放大與縮小的運動,自然會疲勞。台科大光電所助理教授陳鴻興表示,一旦眼睛不經意看到牆面時,瞳孔不至於劇烈運動,就能減緩眼睛疲勞。 【2010/02/04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