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養生.心理學解密
心理測驗最常出現!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差在哪?
關於大腦,一個最常見的迷思(大概就和「人的一生當中只使用了大腦的一○%」這個謠言一樣熱門)是:人類可能有左腦人和右腦人之分。根據這個迷思,你的個性和「認知方式」會由你哪一邊的大腦比較強來決定,而左右兩邊大腦有明顯不同的功能,左腦據說主管分析和語言,右腦則負責創意和情感。這個迷思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又有多少真實性呢?地球分南北,大腦分左右首先,大家必須先理解左腦和右腦是什麼。這是指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就和一般人常見的大腦圖像一樣(見下頁圖)。左右半腦構成大腦皮質,而大腦皮質是腦部最大、最外層的部分,分成左右兩個半球,中間以一道溝(或說裂縫)分隔兩半。正常來說,左右半腦之間會以神經纖維束作為橋梁連接,尤其是稱為「胼胝體」(corpus callosum)的神經纖維束,裡頭有超過六億個神經纖維,左右半腦便是藉此溝通、協同合作,而外在世界的感知訊息也會因此同時進入左右半腦,所以左右半腦通常會獲得等量的訊息輸入。有鑑於此,好奇心旺盛的科學家們自然會想知道,如果胼胝體斷裂,而形成所謂的「裂腦」,會發生什麼事?於是,美國神經心理學家斯佩里(Roger Sperry)在一九六○年代開始實驗裂腦的貓隻(他後來以這項研究獲得諾貝爾獎),最後,他和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受邀在人體上進行實驗,受試者為患有可導致殘疾的癲癇病人,為了減緩症狀,兩人透過手術切斷了患者的胼胝體,造就出一連串影響深遠的研究。實驗證明,左右腦的功能的確有所不同,最明顯的發現是,大多數病人的右腦難以製造語言。這些實驗的結果很細微複雜,若是直接刊登在科普報導裡頭,勢必晦澀難懂,於是,許多過度簡化,甚至以偏概全的學說開始流傳。既不科學也不客觀的二分法一九七三年,《紐約時報週報》(New York Times Magazine)刊登了一篇千古留名的文章,標題為〈我們是左腦人或右腦人〉(We Are Left-Brained or Right-Brained),開頭便寫道:「我們的腦袋住著兩個極為不同的人(中略)……一個擅長語言、分析,一個擅長藝術……。」在這之後,《時代雜誌》(Time)、《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也刊登了類似文章,這個廣為人知的科學迷思就此誕生!左腦和右腦的分野,如今已成為「認知方式」最籠統的概論:左腦是聰明但無趣的會計師,有自閉傾向;右腦則是呆呆傻傻但心靈奔放、情感強烈、有創意的藝術家。但斯佩里本人也提出警告:「實驗觀察到的左右腦認知方式二分法只是個大致的概念,這樣的二分法很容易失控。」斯佩里如果地下有知,大概也沒料到自己的學說竟然會失控到這種程度吧?此後,心理學家一再指出左右腦二分概論的謬誤。二○一三年,一份明確的證據出現於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神經科學家的研究中。他們掃描了超過一千個人的大腦,得到的結論是:「腦部功能的偏側化顯然只是發生於小區域的局部現象,而不是整個腦部網絡的普遍特性;研究數據無法佐證人的整體腦部表型(phenotype)有出現左腦比較優勢,或右腦較占上風的情況。」換句話說,某些功能的確與大腦某些小區域的活躍活動有關,但並沒有證據顯示人的某半腦強過另外半腦。也許分成上下兩半比較妥當頂尖認知神經科學家費德梅爾(Kara D. Federmeier)則表示:「看起來比較安全的說法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幾乎每次都是同時使用左右兩邊的腦。」儘管「裂腦」病人的腦部的確在某些區域有差異,但也不是分得那麼涇渭分明,也就是說,雖然右腦無法言語,但仍然會參與處理語言的某些層面,例如語調和重音。另一方面,有別於「右腦有創造性、左腦缺乏想像力」的普遍認知,葛詹尼加從裂腦實驗得到的結論是:左腦才是「創造力、敘述能力」的中心。既然各種理論都無法周延,或許打破左腦和右腦的分野會有幫助。頂尖認知心理學家柯斯林(Stephen Kosslyn)和米勒(Wayne Miller)合寫了一本《上腦與下腦:人類思維方式新洞見》(Top Brain, Bottom Brain: Surprising Insights into How You Think, 2014),他們提出另一個方法來取代左右腦的分法,強調:「上腦負責擬定計畫,以及在情況不如預期時修改計畫;下腦則是分類、解讀我們所感知的事物。」「偏側化」譯註:即腦側化(lateralization),意指左右腦各有專司職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