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姐.come on/如果人生只剩下一張床…
你,可曾試著想過,自己的最後一刻,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度過?
在台灣,安寧這件事,不斷被提起,但也不斷被忽略,好像令人反感的宣傳標語,每個人都知道這個詞彙,卻不願意去了解它的意思和重要性,更糟的是,有人認為這是醫療人員想少做一點事才極力推廣的一種手段,因為人們認為,能夠活越久,越好。
越久,越好?
不去管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也不去管一個人用什麼方式活著,只要有個軀體還留在這個世界上,年紀能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大,當別人問起的時候,替他/她開心地回答:「已經快九十歲了。」
長壽在人們心中,好像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令人無比嚮往,即使存在於長壽底下的真相是開氣切、插鼻胃管、臀部壓瘡或是反覆感染,只要能夠繼續呼吸,苟延殘喘也沒關係。
願意聆聽關於安寧的人很少,所以能夠平靜地聽我說,甚至一起討論的那些家屬,我都會牢記在心。
八十五歲的阿嬤一頭灰髮,多年前因為特殊的疾病開了氣切,雖然不能發出聲音,但是神智清楚的她,會用唇語和動作表達,而命運彷彿要考驗她的意志,在幾年前又讓她的腎臟衰竭了,於是,阿嬤的身上有一個洞和一條用來洗腎的管子,這讓愛漂亮的她大受打擊。
但是阿嬤不怨天,也不尤人。
不管再怎麼不舒服,只要和她打招呼,阿嬤都會露出溫柔的微笑。
阿嬤有三個孝順的孩子,他們一起照顧母親多年,彼此之間卻還是和諧相處,承襲了阿嬤的好脾氣,他們總是客氣地提出問題和要求。他們也不像大部分的人照顧到後期,乾脆把老人家關在家裡,他們每天都會推著輪椅,帶阿嬤到外頭晃晃,即使帶著她外出真的不是很方便。
上個月,好一陣子沒來醫院的阿嬤,因為感染住院了。
腎臟衰竭的病人當中,尤其是老人家,心臟血管的功能也會漸漸變差,阿嬤也是,她的末梢血管越來越不好,每一次打針沒打個五六次不會成功,更糟的是,阿嬤的腳趾得不到養分,開始壞死了。
一開始只是一小塊發紅,過了三天,紅色變成深紫色,接著,變成黑色,由於抗生素已經起不了作用,醫生和阿嬤以及她的孩子們提到了關於截肢的事,一向什麼都同意的阿嬤,這次不同意了,無論三個孩子如何耐心地勸說,她就是不同意,她不斷搖頭,用唇語說絕對不要,最後乾脆閉上眼睛表達她心意已決。
其實就阿嬤的情況來說,如果截肢,也許還能活上一段不算短的日子,但是往後的日子,也許連坐輪椅都有困難了。
如果人生只剩下一張床,還叫做人生嗎?
「你覺得截肢好嗎?」和阿嬤一樣擁有溫柔笑容的女兒問我。
「以你們的照顧方式,我相信你們會把截肢後的阿嬤照顧得很好,但阿嬤往後的生活品質,將會變得比現在更糟,她也許得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床上。」我直直地看著她的眼睛說。
「是啊,所以她堅持她不要截肢。」
「但是不截肢的話,接下來就有可能出現敗血症,情況會越來越糟,對於阿嬤可能會離開,你們有心理準備了嗎?」
「其實她生病這麼長一段時間,我們已經討論過這件事,她這輩子過得很幸福,她說她早就沒有遺憾了,如果這是她要的,我們會尊重她的決定,即使我們會捨不得,但我們會尊重她。」她紅著眼眶說。
幾天後,決定不截肢的阿嬤轉去安寧病房,在那裡度過最後的日子。
其實安寧並不是像這樣在短期之內必須做好的決定,而是一個更長期的選擇,但是阿嬤和她的孩子擁有值得學習的一點:尊重,他們尊重彼此做的決定,把自己的私心放在後頭,這是在討論安寧之前最該擁有的心態。
人生本身就是一個死亡的過程,每一個人每天都在死去,但台灣人卻總是不願意去承認,總是要等到親人被各種治療摧殘的滿目瘡痍,看起來慘不忍睹的時候,才勉強同意讓病痛纏身的親人接觸安寧。
但這不是安寧,這是等死。
安寧是讓疾病已無法治癒的人舒服地走完最後一段路,而不是拖著殘喘的身體在痛苦之中離去。
可怕的不是安寧本身,是人們對於安寧的無知。
人活得越久不見得越好,而是活得好才有活得久的必要。
我們總是追求好生,但別忘也要好死。

咩姐.come on
由咩姐與牛皮共同經營的臉書專頁《咩姐.come on》,一個畫畫一個寫作,一個爛軟一個積極,一個粗線條一個少女心,一個讓你噴飯大笑一個一不小心就讓你淚留滿面,兩人個性迥異目標是一同攻佔你的心。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咩姐.come on/你想像過,踏出了門卻再也回不了家的感覺?
咩姐.come on/關於生病這件事,從來沒有所謂的「才不會」
咩姐.come on/不和病人說病情 對他們才是最好的?
咩姐.come on/販賣希望的醫生
咩姐.come on/回家吧,病痛已經不再了
咩姐.come on/童話故事的最後
咩姐.come on/叫病人出院,你要負責嗎?
咩姐.come on/你捨不得的,是自己心痛還是病人難過?
咩姐.come on/停止愛我,好嗎?
咩姐.come on/病房裡那一雙看不見的手
咩姐.come on/認真道別 讓死亡沒遺憾
咩姐.come on/我想逃開,逃離這個為陌生人肩負生命的地方....
咩姐.come on/我不知道怎麼和臨終的病人說未來
咩姐.come on/母子互相折磨一輩子,該怪誰?
咩姐.come on/你有什麼理由抱怨你的人生?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