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哲/別叫憂鬱的人要快樂一點,會有反效果
人常會以自己的經驗與立場來提供建議,但忽略了他人的思維模式與感受跟自己是不一樣的,因此自以為是好的建議在他人耳中聽來就是會產生反效果,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聽了一些要求正向、快樂的話與後反而更憂鬱了,有個研究支持這樣的看法。研究者邀請了112位參與者進行研究,這些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憂鬱,其中18位已被診斷有重度憂鬱症。這些人需要每天紀錄憂鬱程度與感受到社會期望的情形,連續紀錄30天左右。每天都會在晚上七點時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裡頭有今日問卷的超連結,參與者必須在隔天凌晨三點前完成回覆,大部分人都在晚上九點多時就完成回覆。
憂鬱程度評估共有11個題目,內容皆為臨床診斷的項目,例如:「今天你感到悲傷的程度有多少」、「昨晚你是否有難以入眠的情形」。社會期望的評估是透過五個問題,例如:「今天有人希望我不要感到憂鬱或焦慮」、「今天有人對我的憂鬱或焦慮情況表示不認同」…等。每一題都以七點量表來表達程度高低,1代表不存在,7代表很嚴重。
綜合了所有人多天的紀錄後再加以分析,結果發現:社會期望的程度可以預測隔天的憂鬱程度以及所有憂鬱症的症狀,換句話說,只要今天聽到有人建議要樂觀一點、不要想太多的話,明天就會變得比較憂鬱,症狀也會變得較嚴重,相反地如果社會期望較低的話,憂鬱程度也就會較低。這是因為聽多了他人希望自己別憂鬱,這就構成一個壓力,而這壓力又讓人更加憂鬱了。
所以啊,可別自以為聰明的看到親友憂鬱就想提出建議方法,更不要說些「就是過太好才會憂鬱」之類的話語,這都會讓情況變更糟的。感覺說什麼話都很容易出錯,但又很想要幫助對方那可以做些什麼呢?底下提供幾點原則讓大家參考:
一、他們需要的是陪伴與傾聽,而不是不適切的建議
,就像研究結果所述,減少了社會期許的壓力才有助於憂鬱的情緒與症狀。對憂鬱者的幫助,只要多點聆聽而不需要給意見,盡量讓他們訴說,只要聽跟陪伴就有很大的幫助。二、讓他們外出活動,不要都只關在家裡。
多數憂鬱者會處於一種低動機、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但都待在家裡又很容易會胡思亂想與鑽牛角尖,因此若是能夠讓他們外出,就能有效轉換情緒。去那裡都可以,有研究發現單純到郊外走走就可以降低胡思亂想的情況,別讓他們一直關在家裡就對了。三、建議找專業者協助。
很多人有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都不敢找專業人員求助,其實這就很像感冒一樣,身體生病了大家都會願意看醫生,但心理生病了也一樣啊。讓受過訓練的心理專業人員提供協助,可以系統性又有效的改善。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教學組組長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委員 喜歡與人分享知識的感覺,因此立志成為搬運工,將累積在學術象牙塔裡的知識搬出來曬曬,跟大家分享。 著作有《不腦殘科學》、《神奇的心理學》。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打掃做家事其實很幸福?醫:別懷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林思偕/查房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施昇輝/電影系的奇幻旅程:我不是白髮翁,我是少年郎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