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亮恭

陳亮恭/失智長輩送機構=不孝?

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罹患失智症4年的洪媽媽,近來症狀日漸加重,陸續出現各種精神症狀,家人必須輪流向她自我介紹,才能提醒洪媽媽記得家人。至於四處投訴在家受虐待或報警抓孝順女兒的事件,更是稀鬆平常。

婦人失智 連老伴也不認

家人雖然盡了最大能力來安排照護資源,平日安排日間照顧課程,假日家人全員出動全程陪同,可是直接相處的洪爸爸壓力卻難以稍減。老媽甚至出現攻擊性,女兒曾心疼地提醒父親,夜間媽媽若萬一拿刀要傷害他時,一定要盡力閃避。可是,洪爸爸竟淡淡地回應,「如果真的那樣,就讓她砍吧!」事實上,外傭也是因為洪媽媽的「殺氣」而離去。

洪媽媽曾經求診知名的失智症醫師,開立多種藥物,吃藥後變得遲鈍與緩慢,雖然妄想與幻覺少了,但精神也變差了,眼神失焦呆滯,走路搖搖欲墜,並開始尿失禁。逐漸喪失自我的她,家人只好換醫師調整藥物,經仔細調整用藥,行走較穩,失禁現象也改善了,但那個惱人、常情緒大爆發的媽媽也回來了。

不忍用藥 照護竟成兩難

繞了一大圈,困境又重回原點。一家人疑惑,如果不忍心以藥物來讓媽媽變「乖」,是不是應該將媽媽送到機構照護了?

過去的研究指出,獨居、日常生活功能依賴、具有精神症狀或認知功能障礙較明顯的失智病患,較可能採取入住機構的方式照護。主要照顧者若是高齡者且照護負擔較重的話,病患也較可能入住失智症照護機構。

顯然,決定病患是否採取全日機構照護的關鍵在於病患的疾病嚴重度、照護複雜度與主要照顧者的照護負擔。另外,台灣家庭總是難逃社會壓力,最難以克服的可能是家人背負的「不孝」罪惡感。此時各有利弊的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要如何抉擇,變成一個最困難的情境。

審度病情 在家不一定好

決定病患是否應該採取居家或機構照護,其實有很多考量,但一個合理的切入點就是整體考量病患的生活品質與照護費用。在成本花費,居家照護看似沒有很多直接的費用支出,但家人照護的時間與精力都計入的話,比機構照護差不了多少。

之前國內的研究有很清楚地呈現,輕度失智照護需求的病患採取居家照護的費用低於機構照護,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差異。然而,當病患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或失能時,居家照護的整體費用不僅會高於機構式照護,而更重要的是,病患在機構中的生活品質卻明顯高於居家照護。

慎選機構 生活品質至上

在人力與經費許可下,台灣的家庭比起外國人更願意照顧病弱家人,但社會與家庭結構在改變。如果狀況真的不許可,入住機構的選擇,其實是在選擇對病患較佳的生活品質。

若病患真的到了必須入住機構,專業的失智照護機構能提供病患較佳的生活品質,且減少家庭照護負擔,家屬真的不必以深重的罪惡感自苦。

比較重要的是,一般的安養護機構未必具有足夠的人力照顧失智症患者。好的失智照護機構,病患反而可能重拾在家中早已失去的生活品質。因此,究竟該選居家照護或機構照護,不妨單純考量誰能提供病患最佳的生活品質,畢竟那才是真正替病患所作的最好抉擇。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失智 失能 認知功能 生活品質 高齡醫學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