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鉅
台大醫院麻醉部主任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王明鉅
台大醫院麻醉部主任
從衛福部長到中研院士,大家都說要醫療分級。衛福部是祭出老招也是僅有的一招「漲價」。已經決定要調漲直接到大醫院門診部份負擔60元來「落實」醫療分級。醫界則是有院士前輩提出先關掉醫學中心家醫科門診的作法。
這些措施真能達到「落實」醫療分級的效果嗎?
我很悲觀。
因為我們從美國抄來的健保制度中,根本從頭到尾就忽略了台灣自身的地理與環境因素。更忽略了影響台灣民眾的就醫行為的幾個重要因素。
人在感覺身體不舒服生病了之後,如果決定處理疾病會採取什麼樣的就醫行為,有5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自覺嚴重程度:身體的不舒服到底嚴重不嚴重?要不要看醫生?會不會是大病?
二、價格:去看病要花上多少錢?
三、便利:去哪裏看病?會不會好遠?交通方便嗎?看病會不會很花時間?會不會很麻煩?
四、資訊:哪裏有專家?該去看哪一家診所或醫院看?
五、信賴:哪位醫師最好?或是哪家醫院最好?哪家醫院設備最齊全?哪家醫院最能解決這個疾病的問題?
而這些因素中,價格與資訊這二項,在實施全民健保20年的台灣,對大多數民眾早已不構成任何阻礙。而便利這項因素對於非都會區民眾來說,交通不便的確會阻礙就醫。但是相反的,對都會區民眾來說,住家周遭半小時車程裏面醫院就有好多家,就醫便利性根本不是問題(掛不到號那是另一個問題)。
這些因素雖然互相影響,但是很明顯地,如果民眾自己覺得疾病問題嚴重不是一位醫師執業的診所能處理的,或者自覺症狀不是過去的經驗能解釋的,這個時候價格、便利、資訊這些考量因素就全部都不重要了。能不能解決問題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的醫學中心與大型醫院,在沒有全民健保之前早已存在。而且就幾乎全部位於台灣西部人口稠密的都會地區(或都會邊緣)。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有這些人多的地區,生病了想看病的人數與收入,才能支撐一個大醫院的營運。
對於這些都會地區的居民來說,其實他們的就醫行為也完全落實著醫療分級的精神,自己覺得是小病,他仍然去診所看病拿藥。但是如果自己覺得問題不是診所能處理的大病,他就會到醫學中心或大型區域醫院,這些能看得好這些病的地方就醫。這也正是目前在都會地區,中型醫院幾乎消失(能存活的一定是有特色的)的原因。
因為論便利診所第一。論信賴當然是大醫院。因此民眾一旦生病了隨著病情嚴重程度,不是到診所就醫,就是直接往大醫院跑。民眾怎麼可能到了診所就醫之後,如果發現病情嚴重,需要轉診時,還會肯先到中型醫院去看看能不能處理,然後接下來再到醫學中心去呢?
而對都會區的大多數民眾來說,由於收入較多加上大醫院小診所的部份負擔差異只有三、四百元(急診也不到千元),因此在身體不舒服而就醫時,希望能以最有效率方式解決問題的考量之下,更遠高過對價格的擔心。生了病之後當然就直接往掛號大醫院的門診甚至直接就上急診。更何況幾乎所有媒體的醫藥健康版,天天都出現一大堆小症狀結果是癌症的「恐嚇式」聳動式報導,又有哪一個人面對身體新出現沒經驗過的症狀敢掉以輕心呢?
反倒是非都會區的民眾,因為交通不便,初步只能在住家附近就醫,落實醫療分級的程度相對起來可能更好一些。
我認為民眾生病之後的就醫習慣已經很難改變(其實是不可能),要想解決目前大醫院人滿為患,醫師醫療人員過勞紛紛出走,開業診所20年來增加了160%,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增加80%,小醫院卻倒閉超過200家的狀況,可以從兩方面來著手:
一、努力讓民眾健康不生病、生小病、小病不變大。讓大家更健康當然就會更少去醫院。台灣全民健保20年,平均壽命延長7、8年,但是健康壽命只延長了1年多。全民投資了幾兆的健保費要的是健康不是倒下去之後有人看病。
所以最該作的事,就是改變目前健保署不管健康的政治架構與健保,只重看病不重視健康預防疾病的支付標準。
政治架構上,讓為全民顧健康不再只是國民健康署或是疾管署的事,從健保預算中只要撥出1.5%一百億元,就能讓國健署加上疾管署的預算比現在多上1倍。
醫療重要的不是分級,而是分工。要從修改全民健保的支付標準,讓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都能因為努力作好疾病預防、慢性病控制、健康促進而得到給付。而不是天天等著人生病了上門就醫才有收入。
二、改變目前醫院的種類與型式,讓中型醫院可以用專科醫院的型式出現,並且可以和醫學中心或大型區域醫院合作方式經營(例如照會醫師的交流)。同時可以在專科醫院中全面實施DRG制度。例如骨科專科醫院、眼科、耳鼻喉科、泌尿科、產科等等專科醫院的設置。
這些專科醫院存在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病情比較單純,原有疾病不複雜的許多病人,就在專科醫院中進行例如置換人工關節、白內障治療、攝護腺肥大手術等等已經成熟的醫療技術處理,再加上以高端設備來進行重大疾病早期篩檢與早期發現的業務。由於醫療技術成熟,因此專科醫院就必須以醫療品質、效率、服務精神來競爭。也可以透過健保補助的健檢而靠著讓人「生只生小病」的健康照護而有收入。
透過從上而下的架構與全民健保制度的大翻轉,才有可能讓台灣民眾更健康更少生病,讓醫療資源的耗用開始減少。再透過專科醫院的處理,讓中型醫院與大醫院開始分工。醫學中心將只面對人數大量減少的,相同診斷但是病人身體狀況差的困難病人,或是原本就是診斷複雜嚴重的重大疾病與病況嚴重又緊急的病人。也因為人數少,所以健保給付能夠合理地提高三倍、五倍。
只有透過對台灣健康醫療制度的大翻轉,讓民眾的「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大病不致命」這些重要的目標都有醫療專業人員的投入與協助,才能讓大家所繳納的健保費,真正用來讓我們更健康,而不是生病之後能買到更貴的藥上面。衛福部與健保署的長官們,翻轉醫療先從拋棄枝節式的調整部分負擔,拋棄想用財務手段來解決全民健康問題的思維開始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