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常被忽視的精神病患家屬負擔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在討論嚴重精神病患的問題或權益時,家屬的負擔(family burden)常被忽視。甚至,家屬還常被質疑是造成小孩發病的主要原因,讓許多父母心碎。因為是家人,台灣社會也就理所當然認為要負起照顧的責任。家屬的心理壓力與心聲,少有人聆聽。
歐美病人成年後跟父母的連帶,就不像東方社會那麼深,健全的社會福利也會考慮協助病人在外獨立生存,由專業社工輔助,父母可以撒手不管。他們的照顧壓力也不小,但可能還不如台灣。
在台灣,分配給精神病患的長照資源非常少,更別說補助租屋津貼、配置個案管理專員。父母往往就是第一線,要承擔病人病情不穩定時的衝動、暴怒,要鼓勵病情低盪時維持正常作息,提醒別跟社會脫節又得注意不要刺激到病人。當病人說父母的嘮叨讓他受不了時,外人很難分辨是非。
嚴重精神病患的家屬,會有較高的比例出現焦慮、憂鬱、失眠症狀,或因為照顧病人影響工作、前途、犧牲休閒。想讓病人接受訓練、重回社會,台灣的社區復健中心集中在都會區且功能有限。在過去,父母在快累垮或受不了時,只好選擇把病人送到醫院,在病房住一段時間,讓自己喘息。
但現在,隨著精神衛生法、提審法的頒佈,對病人人權的重視,要讓精神病人強制住院的門檻高了許多。以前病人多少還順著父母意思,掙扎一陣子後配合住院。現在按規定必須告知病人可依提審法向法院聲請提審,一聲請,主治醫師就得陪同病人向法官說明。這讓醫師對強制住院更加謹慎(或猶豫),而父母想把病人放在醫院、讓自己喘息的願望,就愈來愈難達成。
門檻寬鬆,以父母意思為主辦理住院的時代,的確讓許多病人覺得不服。但當門檻越來越嚴時,父母的壓力,旁觀者很難感同身受。比如說,一位躁症發作的病人,剛開始可能自信高昂、想法多端、各種計畫在大腦流動、脾氣易怒但也多情。這時可以強制住院嗎?恐怕還不行。但家屬還是得擔心病人會不會在馬路上輕率與人衝突、會不會興沖沖簽下豪宅合約、會不會陷入愛情然後發生關係?有狀況,還是得由家屬出面擺平
十年前為寫論文,曾查詢美國精神病患家屬團體的網站,有個漫畫描繪父母打電話向警察求助,警察告訴他,除非病人拿出刀槍有危險動作,否則依法不能強制住院。先進國家的法規就是如此,只是台灣社會把照顧責任壓在家屬身上,家屬難以抒解,更別說父母老邁後怎麼辦了。

陳豐偉
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豐偉/抗憂鬱藥物的貢獻
陳豐偉/神經多樣性的悲與喜
陳豐偉/新手爸爸的壓力
陳豐偉/表觀遺傳大革命
陳豐偉/普拿疼也有抗憂鬱作用?
陳豐偉/讓人感到無力的PM2.5空氣汙染
陳豐偉/肥胖跟許多癌症高度相關
陳豐偉/想活久一點的期待
陳豐偉/對抗安眠藥的大作戰
陳豐偉/吃藥越多活越久——「搖搖哥」留下的難題
陳豐偉/有一種憂鬱症不容易好
陳豐偉/抗精神病藥物的哀愁
陳豐偉/巴拉刈的恩怨情仇
陳豐偉/小孩生病,你也跟著生病
陳豐偉/改善伴侶互動 從好好吃一餐開始
陳豐偉/網路、愛、成癮
陳豐偉/成為人類的第一步
陳豐偉/被莫名症狀左右的人生
陳豐偉/對食物成癮的人
陳豐偉/動不動就暴怒 你有「間歇暴躁症」?
陳豐偉/腸躁症 該先看精神科嗎?
陳豐偉/吃了這顆藥 反推你是什麼病
陳豐偉/工作複雜度高 老來腦袋較好
陳豐偉/沉迷網路的媽媽們
陳豐偉/鎮靜安眠藥導致失智症? 且慢下定論
陳豐偉/一顆憂鬱症藥物 改變大腦
陳豐偉/停經婦女與憂鬱症
陳豐偉/忘不了的舊情人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陳豐偉/對愛成癮的男、女人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