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鴻帶你重遊礁溪老社區文化之美,與在地人才知道的兩在地美食!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豐偉

陳豐偉/常被忽視的精神病患家屬負擔

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在討論嚴重精神病患的問題或權益時,家屬的負擔(family burden)常被忽視。甚至,家屬還常被質疑是造成小孩發病的主要原因,讓許多父母心碎。因為是家人,台灣社會也就理所當然認為要負起照顧的責任。家屬的心理壓力與心聲,少有人聆聽。

歐美病人成年後跟父母的連帶,就不像東方社會那麼深,健全的社會福利也會考慮協助病人在外獨立生存,由專業社工輔助,父母可以撒手不管。他們的照顧壓力也不小,但可能還不如台灣。

在台灣,分配給精神病患的長照資源非常少,更別說補助租屋津貼、配置個案管理專員。父母往往就是第一線,要承擔病人病情不穩定時的衝動、暴怒,要鼓勵病情低盪時維持正常作息,提醒別跟社會脫節又得注意不要刺激到病人。當病人說父母的嘮叨讓他受不了時,外人很難分辨是非。

嚴重精神病患的家屬,會有較高的比例出現焦慮、憂鬱、失眠症狀,或因為照顧病人影響工作、前途、犧牲休閒。想讓病人接受訓練、重回社會,台灣的社區復健中心集中在都會區且功能有限。在過去,父母在快累垮或受不了時,只好選擇把病人送到醫院,在病房住一段時間,讓自己喘息。

但現在,隨著精神衛生法、提審法的頒佈,對病人人權的重視,要讓精神病人強制住院的門檻高了許多。以前病人多少還順著父母意思,掙扎一陣子後配合住院。現在按規定必須告知病人可依提審法向法院聲請提審,一聲請,主治醫師就得陪同病人向法官說明。這讓醫師對強制住院更加謹慎(或猶豫),而父母想把病人放在醫院、讓自己喘息的願望,就愈來愈難達成。

門檻寬鬆,以父母意思為主辦理住院的時代,的確讓許多病人覺得不服。但當門檻越來越嚴時,父母的壓力,旁觀者很難感同身受。比如說,一位躁症發作的病人,剛開始可能自信高昂、想法多端、各種計畫在大腦流動、脾氣易怒但也多情。這時可以強制住院嗎?恐怕還不行。但家屬還是得擔心病人會不會在馬路上輕率與人衝突、會不會興沖沖簽下豪宅合約、會不會陷入愛情然後發生關係?有狀況,還是得由家屬出面擺平

十年前為寫論文,曾查詢美國精神病患家屬團體的網站,有個漫畫描繪父母打電話向警察求助,警察告訴他,除非病人拿出刀槍有危險動作,否則依法不能強制住院。先進國家的法規就是如此,只是台灣社會把照顧責任壓在家屬身上,家屬難以抒解,更別說父母老邁後怎麼辦了。

精神病 憂鬱 焦慮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