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可預防與不可預防
當天晚上應邀到某個讀書會分享今年出的書《退休進行式》時,看到在座有數十位都是中壯年以後的朋友,就隨口問:「有誰去打過帶狀疱疹的疫苗?」居然沒有一個人,而且還有數位看來很重視養生資訊的朋友反問:「我知道帶狀疱疹是很可怕的病,但怎麼從來不知道有疫苗可以打?」
的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種非常難纏的疾病,往往在我們免疫力低的時候,比如中壯年因工作過度勞累,或者五十歲以後,也許是一兩天沒睡好,或感冒過後,就突然發病。
病毒沿著神經節從身體任何一處神經末梢冒出來,那種神經痛如針刺、火燒、電擊般,而且夜以繼日,是種難以忍受的痛。更慘的是,在幾個星期皮膚的水泡結痂似乎痊癒後,還會持續的痛,短則幾個月,有的會持續數年或終生,這也造成許多患者因為受不了長期劇烈的疼痛而自殺。
另外最讓我害怕的是有很大比例的患者會有眼睛的併發症,甚至失明。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罹患帶狀疱疹。哇!三分之一,機率實在是很高。
當我把這些訊息告訴那些讀書會的朋友後,每個人都臉色凝重,於是我提醒,其實只要花幾千元自費去打疫苗,大概就可以終生免疫,不必再提心吊膽,是很划算的投資。瞬間,只見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相約要立刻去醫院注射。
重視養生保健以及進步的醫療科技讓我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但是能不能夠活躍的老化,而不是因失能而終日躺在病床上,相信是超高齡社會裡最重要的課題。
有些疾病是無從防範,得了就只能說是命運弄人,但的確也有很多病是可以事先預防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把這些該注意該做的事情好好認真面對,不然痛苦的不只是你個人,連帶會連累家人以及加重社會國家的負擔。
比如說,有些癌症是很難預防或早期發現的,但是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與大腸癌這四種,是很容易篩檢,花費時間少且成本低,早期發現可能性很高,而且有機會進行非常有效的早期治療,甚至完全治癒。
因此,若是在政府不斷大聲呼籲鼓勵大家就近到醫療院所做篩檢,你始終無動於衷,最後又罹患這四種癌症,那麼該怪誰呢?
除了這些特定疾病的預防與早期發現之外,在台灣年年死亡率總是位居前序的心臟血管疾病,人人都知道危險因子是什麼,但是是否真的願意時時檢視自己的血糖、血壓與血脂?
有人說減肥最好的方法是天天量體重,的確,時時刻刻知道這些健康指標的變化,就能提醒我們在面對誘人的食物時,少吃一兩口,樂趣不減,但健康卻加倍。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李偉文/回應來自心靈與自然召喚的行者
李偉文/越活越自在
李偉文/趕上風潮走路去
避開看似美好的退休陷阱 李偉文:每周給自己一個挑戰
李偉文/設計自己的第三人生
李偉文/尋找生命裡的寶藏
李偉文/大自然與天然殺手細胞
李偉文/疫後你最想去什麼地方
李偉文/蔬菜跟水果有什麼不一樣?
李偉文/餓一下,更健康長壽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李偉文/給自己出點狀況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李偉文/越老會越孤單?如何「刻意」練習與自己相處
李偉文/緊湊但不忙碌的生活
李偉文/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李偉文/告別的姿勢
李偉文/按下人生暫停鍵
李偉文/劃出結界 創造獨處的神聖空間
李偉文/不花錢的美好生活
李偉文/關於貓狗的隨想
李偉文/不亂傳健康養生訊息
李偉文/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
李偉文/成為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李偉文/尋找快樂的方法
李偉文/我的懶人養生法
韓國瑜舉例的「最快樂國家」不丹幸福力漸漸瓦解?
李偉文/因為愛,與家人和解
李偉文/信仰安頓我們的生命
李偉文/人人都是高年級實習生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