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昂貴儀器 沒提升癌症存活率…
最近有家雜誌想要做一個癌症醫療的專題,因為和信醫院是台灣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所以邀約我做一個專訪。
記者在題綱上,特別提到,近10多年來,台灣已經相繼成立為數不少的癌症中心,而產生劇烈武器競爭現象。譬如,風行一時的達文西手術,最近實證醫學的證據顯示,不但沒有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反而,在早期子宮頸癌發現復發率與死亡率較傳統手術高。
達文西手術 治癌效果待證明
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年2月底公開向醫師與病人提出警告。現階段實證醫學尚未證明達文西手術在癌症治療的有效性。病人如要接受癌症達文西手術時,務必簽署自願參與人體試驗的「知情同意書」。
然而,今天在台灣,在癌症醫療方面所做的投資,還有一個比達文西手術投資更大的質子、重粒子治療儀器。這個價錢昂貴的放射治療,歷史比達文西更悠久,已超過60年,至今,實證醫學的證據顯示,它在癌症醫療的貢獻,只局限在極少數罕見疾病及小兒癌症,對於大多數常見癌症治療,都被宣告沒有比傳統的光子治療更好。
個人於1965年至美國進修時,癌症醫療剛剛起步。而成為第一代接受癌症專科訓練的醫師,並於1969年參與杜克大學醫學院成立、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並認證的美國第一所癌症中心。因此,我的從醫生涯,一直伴隨著癌症醫療的發展。
多科整合 癌症醫療最大進展
在1960年代,癌症化學治療的發明,大幅提升了癌症的治癒率。其後,3、40年癌症醫療最大的進展,其實就是多科整合團隊的發展,針對不同癌症、不同期別,而決定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的組合與治療的先後次序。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於1990年成立,當時國內的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是25%,如今,台灣平均5年存活率已提升到54%,和信醫院平均5年存活率則達到73%。這樣的結果,主要來自多科整合的團隊醫療。
所謂多科整合,除了手術、化學治療以及放射治療外,還包括感染控制、營養補給、心理支持,以及癌症病人慢性病的積極治療。這一切靠的是全院醫護人員對癌症病人有整體照護的觀念與能力,才不會讓病人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因為感染、營養不繼或慢性病的併發症,而無法如期完成治療或須降低劑量,而無法發揮最大療效,甚至,因感染或慢性病併發症而死亡。
對癌症存活率貢獻小
儘管過去10多年,基因學進步,如癌症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發展,確實對少數病人有奇蹟似的治療效果,而展開了癌症醫療的新紀元。這方面持續進展,值得審慎期待。但是,直到今天,對於整體癌症存活率的貢獻,還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至於達文西手術或質子治療,在整體癌症存活率方面,則完全沒有貢獻。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黃達夫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黃達夫/無效醫療不但浪費 也可能傷害病人
黃達夫/高金素梅用細胞療法抗癌…療效未知數,別當白老鼠
黃達夫/別讓醫護面臨「救誰」與「誰去」的考驗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黃達夫/面對新興疾病 只能從頭學習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黃達夫/非必要的醫療值得嗎?
黃達夫/治療方法進步 與肺癌共存
黃達夫/改善健保濫用 應看醫療價值
黃達夫/HPV疫苗接種 男女都最好趁早
黃達夫╱高齡病人的手術抉擇
黃達夫/重大醫療決定 務必尋求第二意見
黃達夫/達文西手術浮報案 透露了兩個重要的醫療問題
黃達夫/「聰明就醫」 日本能 台灣也能
黃達夫/醫療診斷 科技不能取代人性
黃達夫/質子治療沒比較好 心臟支架也沒藥物效果佳
黃達夫/貴就有用? 治療要看科學證據
黃達夫/戒菸、防空汙 遠離癌陰影
黃達夫/健保門診「輕重不分」…該重質不重量了
黃達夫/挑戰質子治療 值得醫界反思
黃達夫/這樣過生活 活得老活得好
黃達夫/終於聽到一絲自省的聲音
黃達夫/台灣醫療 需要由量到質的革命
黃達夫/癌症很可怕!但做好這些事 其實近半癌症可預防
黃達夫/醫護人員沒有颱風假
黃達夫/人命關天 醫事人員更應戒慎恐懼
黃達夫/病歷書寫 仍有改善空間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