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一時說不出名字:失語、失智,還是舌尖現象?
這種知道自己要講的名字,印象很鮮明,名字也呼之欲出,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立刻脫口而出;或在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的情況,稱之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 experiences)。
舌尖現象並不少見,不限語文、不分國家,各種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只是隨年齡增長頻率逐漸增加,有些人甚至每星期就會出現一次,而且不常用的名詞比較容易叫不出來。可能是因大腦老化,腦中負責名詞意義與名詞語音的神經連結變得較弱之故。
舌尖現象最特別是只是叫不出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但如果連桌椅或手錶等一般名詞都叫不出來,那就要考慮是否有「失語症」。
失語症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所造成的語言障礙,主要分為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兩種常常並存,且都有命名困難,即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症狀最輕的失語症只有命名上出現困難,稱為「命名性失語症」,它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例如病人可能說不出「手錶」兩字,但會說「是用來看時間的」,或指著自己手上的手錶。
舌尖現象是否為失智前兆?
失智症是以短期記憶和情節記憶(對事件的記憶)的減退為主,一篇刊載於2013年《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論文,分別測試718位年齡18~99歲的情節記憶和舌尖現象,發現年紀大的舌尖現象與情節記憶減退並沒有明顯相關,可見不是失智前兆。
然而,阿茲海默症、顳葉癲癇等神經疾病也可能出現舌尖現象,但因疾病的其他神經症狀很明顯,所以舌尖現象常不會被注意到。
雖然舌尖現象不用擔心,但還是讓人困擾,能不能避免?
研究發現,當處在被觀察的環境中或受到注意時,可能因為緊張,比較容易發生舌尖現象,所以平常養成規律、健康的生活習慣,在演講或重要場合,除了充分準備,前一晚更要睡得飽,屆時充滿自信,心情放鬆,比較不會發生舌尖現象。
一篇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發表於2018年4月《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期刊論文,對28位平均70歲的老年人,在實驗室裡測量其有氧適能(即最大攝氧量),並以60個名詞測其舌尖現象的發生頻率,發現兩者呈負相關,即體適能好者,其舌尖現象也較少。雖然這個研究沒有證明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但相信持之以恆的運動,會有助於減少舌尖現象的發生。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劉秀枝/我是老人好自在
劉秀枝/想要讓腰圍變小 168間歇性斷食可行嗎?
劉秀枝/我愛健行:不僅有益身心,更是感官饗宴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劉秀枝/銀髮族的穿「金」戴銀生活
劉秀枝/防失智的「快樂食堂」
劉秀枝/預防阿茲海默症 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劉秀枝/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旅遊不僅是遊山玩水更有益身、心、腦
劉秀枝/你按醫囑服藥嗎?
劉秀枝/沒醉倒,怎麼腦子一片空白?
劉秀枝/瘦身的聰明吃法
劉秀枝/做高階影像健檢 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劉秀枝/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劉秀枝/自珍自足 找回人生的從容自在
劉秀枝/從衛教到醫病分享
劉秀枝/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小心別跌倒
劉秀枝/自體免疫腦炎─少見但可治療的疾病
劉秀枝/幸好,是帶狀疱疹
劉秀枝/手腳不自主抽動,到底是什麼問題?
劉秀枝/遠離失智最給力三招:高教育、多動腦、終身學習
劉秀枝/善用生理時鐘節奏 活得輕鬆又健康
劉秀枝/我認識的醫師 幾乎都退休了
劉秀枝/醫師貴人哪裡找?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林思偕/查房
施昇輝/電影系的奇幻旅程:我不是白髮翁,我是少年郎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許金川/全民超起來 人人好心肝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
匡列居家隔離人多 哪些是家庭傳播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