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累積大量物品會成為生活中的負擔和壓力,還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無毒教母、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在節目《元氣最愛問》中分享,六十歲進行「斷捨離」就像一場對舊事物和過去的告別,不只在物質上,在心靈上譬如接受子女的離家,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坦言,面對難以割捨的丈夫遺物,她也囑咐孩子在自己離世時,便可連同她的遺物一起放手不留。
鍋子、廚具、環保購物袋、口紅、維他命,以及馬克杯、雨傘等各類股東會贈品都是常見家中囤積物,而這些堆積物可能使跌倒風險增加。譚敦慈解釋,根據統計,家中臥室和客廳是最容易跌倒的地方,而非浴室。
從家中清理開始 讓生活更安全、更自在
實行「斷捨離」可保持家中動線流暢、生活也變得更自在、健康、清爽。譚敦慈分享道,因為看到許多日本人往生後,家人整理遺物非常辛苦,她建議,趁有體力時,在六十歲時進行全盤整理,不僅為了不給下一代製造麻煩,適時的放手,也讓心靈上更自由。
對於台灣人普遍共有「阿嬤的冰箱」經驗,譚敦慈分享,日本曾進行囤積與財富相關的研究。結果指出,家中的冰箱堆得越滿,這個家庭就可能越窮,原因在於,當冰箱堆滿物品時,往往反映出「不斷購買」的消費行為,持續不斷、不必要的購物才是導致經濟狀況變窮的主因。
許多長輩容易有囤積行為,可能是種焦慮的表現。她解釋,因為自己的媽媽就經歷過貧困年代,因此總會擔憂東西不夠而多買,若有囤積症困擾,可以向精神科醫師尋求協助。
放手舊物 也是放過自己的心
若無從下手,可以先從小到大、由內到外地整理,譚敦慈表示,上班族可每週擇一天丟一樣物品,若有時間,每天可丟一件。什麼樣的東西適合丟掉?她建議,一年不用的東西,例如化妝品若有異味、長水珠或碎裂,就應立即丟掉。對於有回憶的物品,如卡片或孩子作品等,可以拍照留念再丟棄。
斷捨離不只是丟掉不適合或不需用的東西,也是對感情、關係與責任的放手。譚敦慈分享,當孩子長大離開後,除了可將套書、鋼琴等送給他人或捐給學校外,也是放手讓孩子自由生活,同時也重啟自己的新人生。
論及最難以斷捨的物品時,譚敦慈坦言是先生的遺物。她分享自己和兩個兒子各保留了一件白袍,此外她還留著一雙鞋和一件套裝,「我告訴孩子,當我走的時候就可以把這東西跟我的一起丟掉了。即使是父子,只要留下白袍給他們已足夠」,她灑脫地說。
改善不斷囤積的循環,最重要的是減少購物行為。譚敦慈強調,應該在物品進入家門前就先阻擋,而非清完後卻一直買進新的,過度囤積不僅造成生活負擔和空間混亂,還可能掩蓋真正值得珍惜的回憶。
‧做完飯「立刻順手擦」為何變更髒?料理家曝廚房常見3個NG動作
‧68歲男200萬買小木屋實現田園生活 才三年退休金大縮水、被迫去打工
‧糖尿病男控病情「晚餐後超認真散步」走一周險截肢!醫揭飯後運動5原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