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醫學系新生的醫學人文體驗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人文教育的的學與教」,由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的師生團隊,再度在這專欄分享他們「師生的四手聯彈」。一位醫學系一年級學生分享老師如何引導他們對這種課程產生興趣。一位六年級學生回顧幾年來由課堂走入醫院,由照顧病人中學習到診斷治療的知識與技巧,以及體驗醫病關係與將心比心的態度。最後老師現身說法說出他對醫學人文課程「一以貫之的課堂原則」,分享他對教學的投入,「看到自己的醫學生找到自信、找到喜悅,是當老師的最快樂的事」這句話道盡了老師的成就感。

“Let’s build a house named ‘good life’, with four pillars and a foundation, which respectively stand for four element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you to build a good life.” (「我們來蓋一棟名為『美好生活』的房子,畫出一個地基和四根支柱,代表你『美好生活』所需的元素。」)

開學第一堂課,馨葆老師便邀請同學們上台,以「全英文」分享我們對美好人生的定義與想像。初入大學的我,既還沒有與同學熟識,更鮮少有機會在台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高中時期的上台報告經驗,似乎仍然不足以支撐我在課堂上即席英文演說,不只如此,我更害怕老師、同儕們不認同我的想法,我不敢開口。

第一堂課的我,是徬徨無措的。

同學們輪番上台,侃侃而談自己的觀點與人生經驗,有的類似、有的卻截然不同。在一輪發表過後,我漸漸發現,原來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口,並不如想像中複雜、可怕。英文口說的文法不必像考試那般百分百正確;對於「美好生活」的詮釋,更不存在標準答案,有的人認為經濟是最重要的,也有的人認為健康才是美好生活的根本。無論答案是什麼,都是正確的,我們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經驗,對事情有不同的見解,而這些各式各樣的想法,正是我們團體討論、發表意見的可貴與目的。

於是,我鼓起勇氣上台分享,雖然還不能夠像同學一樣流利的表達,在個人論點裡加入自己的小故事,但是能夠順利把準備好的內容呈現給大家,已然是一大突破。在每一個同學分享時,我也仔細聆聽,記下不同的表達方法,一次次訓練我的表達力,試著讓分享的內容不枯燥乏味,並準確傳達我的想法。

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課程裡,馨葆老師與我們討論了許多議題,從個人心境到身為醫生的素養、從美好的理想生活到人生中的挫折、從愛的意義到死亡的探討,各種想法與人生故事擦出的火花,拓寬了我的視野,更不斷促使著我用他人的角度理解和我截然不同的思維。除此之外,每一次同學發表完,馨葆老師總是會給我們一些回饋,老師用自己一路走來,身為醫學生、在職醫生經歷的種種故事,跟我們分享更專業、更貼近醫療體系現況的知識,讓我們在討論各種理想狀況時,也能有現實層面的參考。

這堂課的主旨,是藉由各個同學對於當周議題的討論與發表,激盪出該議題更多可以探討的面向與想法,並在討論過程中,訓練我們的思考、表達、同理能力,而這正是我認為身為一名醫生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我從小到高中接受的教育,大多數著重在學業部分,進了大學之後,許多老師不斷強調人文教育、同理心的重要性,更告訴我們,成為一名醫生,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與臨床技術,也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在醫治病人的同時,同理病人與家屬,給予他們支持,盡力幫助家庭回到原先的生活步調。

在這堂課以前,我時常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不同,不敢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也很少有機會聆聽別人的看法,進行交流與討論。馨葆老師的醫學人文課程,讓我鼓起勇氣提出自己的看法,就算他人不一定認同,或是提出不同的意見,我也能藉此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我不再因為感到丟臉、害怕,而選擇沉默。聽著同學們的人生故事,我也能身歷其境,並了解他們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之下,會對同一件事有什麼樣不同的見解。

在未來的學醫路上,我希望能保有勇於發表所思所想的習慣,透過思考與溝通能力,增進自己的醫師素養,並能夠了解病人的人生故事帶給他的影響,成為一名兼具理性專業與感性同理的醫生。

最後一堂課的我,是心曠神怡的。

責任編輯:陳學梅

人生 溝通 醫病關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