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骨科.復健

痠痛時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忍耐 練好2部位成「防痠痛金鐘罩」

元氣周報

賴宇亮在繁忙工作中一定會抽空運動,練好肌力是預防痠痛最好的方式。  圖/賴宇亮提供
賴宇亮在繁忙工作中一定會抽空運動,練好肌力是預防痠痛最好的方式。 圖/賴宇亮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身為復健科醫師,長時間看診、打病歷,也是久坐族,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平時會做核心群練來保護身體、預防痠痛,他提醒「核心與大腿肌力夠,就有全天候的『天然護腰帶』與『底盤』」。

上班緊繃工作、下班忙著追劇,痠痛很快上門。

復健科門診裡,常見的症狀是肩頸緊繃、下背痛、五十肩、關節炎與肩頸痠痛。許多園區工程師與上班族整天盯著螢幕,低頭看手機、久坐不動,長時間固定姿勢使肩頸與上背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若又在下班後沉迷遊戲或追劇,維持同一姿勢更久,痠痛自然加劇,也因久坐、缺乏運動,核心肌群不足。

賴宇亮建議,應保持活動、提升核心與下肢肌力,才是預防痠痛的根本。工作約50分鐘就起身活動,利用3至5分鐘做簡單伸展,能有效減少肩頸痠痛的累積。

此外,下班後熱衷跑步、羽球或健身的運動族群,則常見膝關節、肩膀與手腕受傷。賴宇亮提醒,運動不是越多越好,若缺乏正確訓練與保養概念,痠痛只會反覆上身。

輕微痠痛先停止該部位動作,進行熱敷與伸展。

賴宇亮強調,出現輕微痠痛時,「第一件事不是忍耐,而是先停止動作。」暫停工作或運動,讓身體有機會放鬆。若是因長時間姿勢不良造成肩頸僵硬或下背痠痛,可先進行熱敷並搭配簡單伸展,有助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肌群。但若是運動或扭傷後立即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發炎反應,應進行冰敷3至5天,避免組織腫脹擴大。

賴宇亮提醒,若疼痛持續、影響睡眠或日常活動,代表已超出自癒範圍,應盡快就醫。「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尺,當痠痛影響生活品質,就不要再硬撐,應盡快就診。」

頸椎受壓疼痛會輻射到前臂,速就醫勿輕忽。

賴宇亮指出,頸椎受壓嚴重時,疼痛可能輻射到前臂,但許多人不知道是頸椎問題。一些患者因疼痛而忍耐、不敢動,若影響生活品質時,建議盡快就醫治療。

他表示,民眾遇到痠痛有兩種極端情況,一是過度依賴止痛藥,一是忍耐完全不吃藥。通常只有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時,醫師才建議使用,使用藥物前應先確認肝腎功能是否正常。若痛感屬輕度(十分制四分以下),「還能笑得出來、不影響日常生活」時,其實可以適度伸展活動,有助肌肉與軟組織修復。貼布或藥膏雖副作用低於口服止痛藥,但長期使用仍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建議最多使用3個月。

搬重物要「蹲馬步」,鍛鍊核心降低受傷風險。

在腰椎的保護上,賴宇亮強調核心肌群的重要性,搬運重物或健身時保持正確姿勢,例如搬家要搬許多重物,要以蹲馬步的姿勢搬,且搭配腹腰束帶協助。他平時也會練腹肌與核心肌群,形成「全天候天然護腰」,有效降低受傷風險。

醫師推薦鍛鍊-棒式  圖/123RF
醫師推薦鍛鍊-棒式 圖/123RF

運動前一定要先熱身與伸展,避免超過自身負荷,掌握「量力而行」原則即可。運動強度保持適中,並均衡安排不同肌群的訓練,適當休息,避免長時間集中或突然高強度使用肌肉造成傷害。他也提醒,打球或其他運動時,動作姿勢需講究,不良習慣容易累積成慢性損傷,適度的休息很重要。

強度由輕而重:剛復健效果不明顯,耐心持續就有效果。

有不少患者因「做了多次復健卻沒感覺」而中途放棄,賴宇亮說,復健需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開始,隨肌力與關節活動改善,再逐步加強。他常告訴患者,前六到八次可能改善不明顯,隨後會越來越明顯感受到復健的好處;症狀緩解後可逐步減少頻率,甚至完成療程。每次治療他都會向患者說明療程進度,讓他們耐心配合,不會覺得復健過程很漫長。

賴宇亮表示,他喜歡運動,過去曾有小腿肌肉撕裂及腰椎問題,因此對復健十分重視。他會持續做復健,療程約需八到十次,耐心等待效果,症狀改善後再逐步降低每周復健的頻率。此外,他提醒自己即使看手機或久坐,也要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  圖/賴宇亮提供
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宇亮 圖/賴宇亮提供

賴宇亮醫師小檔案

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

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進修醫師

.台灣復健科專科醫師

.中醫大醫師針灸班訓練並取得針灸資格

給患者的一句話:有健康的身、心、靈,人生的一切才有意義。

復健 肩頸痠痛 肌力訓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