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大眾運輸,不妨抬頭看看四周,看你能找到幾個沒在滑手機的人?不只年輕人,各個年齡層,包括頭髮花白的長輩,也深陷在手機迷障中。「明明覺得很無聊,但就是停不下來!」當排山倒海的影音資訊湧來,獲得的未必是滿足,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疲憊。當手機主宰了我們的大腦、時間,如何找回大腦的自我掌控權?
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為的調查顯示,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的3.96小時,假日使用時間更達7.16小時。數位發展部網路沉迷研究調查則指出,國內「網路沉迷傾向」比率自2015年的3.1%上升至2022年的7.7%,至2024年略降為 5.2%。在受訪者中,最無法停止的活動類型為觀看影片(包含短影音、社群影片與追劇等),這顯示「視覺性即時刺激」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網路使用行為。
多巴胺帶來快感,過度刺激會形成難以克制的循環。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柏文說,多數人天生有趨樂避苦的傾向,智慧型手機帶來便利、效率與放鬆,當現實生活中的工作、課業或人際壓力讓人煩躁時,滑手機就成了轉移注意力的快速出口。然而,長期過度使用,不僅可能造成肩頸痠痛、眼睛疲勞,也會誘發焦慮、孤單與憂鬱等心理困擾。
「明知浪費時間,卻無法放下手機」的現象,其實是大腦獎賞系統在作祟。蘇柏文表示,當收到訊息通知、短影音或社群按讚時,大腦伏隔核會釋放多巴胺(dopamine),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會帶來快感與動機,也與物質成癮或賭博行為密切相關。多巴胺本身不是壞東西,但在過度刺激下,大腦的受體會逐漸「遲鈍」,需要更強刺激才能得到同樣的愉悅感,於是形成依賴與難以克制的循環。
出現「衝動使用」或「強迫查看」,才算成癮行為。
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科主任、台灣成癮科學學會理事長黃三原則認為,手機使用頻繁不代表成癮,必須出現衝動性、強迫性及社會功能受損,才能稱為成癮行為。
黃三原說,「成癮」不僅是使用時間長或離不開手機,而是當個人因使用手機導致身體、心理或社會功能受損,仍無法克制行為,才符合臨床定義。若使用者出現「衝動使用」或「強迫查看」行為,例如無法控制地反覆開啟社群軟體、夜深仍持續滑手機至影響睡眠、不使用就出現焦慮、心悸或煩躁等戒斷反應,甚至為了上網或遊戲而放棄日常責任,則可能符合「網路成癮」或「行為成癮」的特徵。
「沉浸式使用」剝奪正常生活,與毒、賭成癮類似。
黃三原提醒,部分人長時間追劇、玩遊戲或沉迷社群,導致睡眠剝奪、飲食不正常,甚至影響身心健康。這種「沉浸式使用」會讓大腦逐漸產生耐受性,需不斷增加使用時間才能獲得滿足,與毒品或賭博成癮在心理機制上相似。
目前「手機成癮」尚未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的正式診斷,最接近的分類是「網路遊戲障礙症(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同樣被視為行為成癮的一種。臨床觀察重點包括每日總使用時間、停止使用時的焦慮或不安感,及是否影響工作、課業、家庭關係或行車安全等功能。
隨機播放短影音特別刺激多巴胺,讓專注力下降。
不同年齡層的大腦對手機或平板使用的反應亦不同,蘇柏文說,青少年前額葉尚未完全發育,過度刺激容易干擾自制力與情緒穩定;美國兒科醫學會甚至建議18個月以下幼兒避免接觸3C產品(視訊互動除外)。成年人雖較能自我控制,但長期「多工切換」仍會引發焦慮與慢性疲勞,讓專注力與記憶力下降。
許多人認為滑手機是放鬆,其實大腦一直在「上工」,蘇柏文表示,短影音平台利用「隨機播放」與演算法推薦,讓使用者無法預測下一支影片內容,這種「不確定性」會特別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難以停止。長期下來,大腦的專注網絡會被碎片化,難以維持長時間思考與閱讀。
蘇柏文也提醒,快速畫面切換與強烈聲光刺激也會降低專注閾值,使人難以忍受靜態學習。青少年因此在學習與情緒調節上出現困難;成年人則常見睡前過度使用,導致失眠與焦慮。
手機成癮警訊
1. 離開手機會感到焦躁不安或空虛
2. 手機使用時間遠超出原本計畫
3. 試著減少使用卻總是失敗
4. 手機使用影響睡眠、學業或工作表現
5. 親友提醒自己過度使用仍難改善
‧從0存款到400萬 她揭五個聰明省錢術:買掃地機器人其實很划算
‧70歲喪妻退休師養狗療傷「千萬資產蒸發一半」快樂散步變惡夢
‧室內曬衣哪裡最快乾?「窗邊不是最佳解」:一關鍵有效排濕除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