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年紀越大 血壓就該越高嗎?
六十幾歲的病人跟我這樣說。
「為什麼呢?我不是都是三個月三個月這樣開的,妳也照時間回診的啊。」
「我沒有每天吃藥。」
「家中血壓大約都維持在多少?」
「大概都140幾到150幾。」
「蛤?這樣還不天天乖乖吃藥?家中血壓至少應小於135/85以下。」
「為什麼?人的血壓隨著年齡,不是都會越來越高嗎,所以年紀越大,血壓當然可以允許它越來越高。」
「等一下等一下,人的血壓隨著年齡『會』越來越高完全正確,但不能推論到年紀越大血壓就『該讓它』越高,『會』跟『該讓它』是完全兩回事,舉例來說,年紀越大骨質『會』越來越疏鬆,不代表說我們就『該讓它』越來越疏鬆。」
病人看著我沒有說話,好像沒有被說服。
「科學的作法是,雖然年紀越大血壓越高,但我們來做研究來比比看,看看血壓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會比較好。
「幾年前有一個美國官方(美國國家健康署NIH跟國家心臟肺臟血液學會NHLBI)、28%大於75歲人參加的SPRINT研究,研究中的一組把血壓降到了120,另一組降到140,猜猜看結果是什麼呢?」
「?」
「它的結果是當血壓降到120時,會比起血壓140的人,降低了25%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會,跟27%的總死亡率,導致了後來美國2017高血壓治療指引中,建議血壓值的下修。」
「好啦好啦,我以後會乖乖吃藥了。」
看到病人有些不好意思,似乎被說服了,我卻意猶未盡,必須要說到病人心服口服才能保證療效。
「還有一件事要知道的,高血壓跟中風的關係特別大,而東亞人比西方人又更容易中風,所以我們國人的血壓要求會比西方人更低。」
血壓影響最大的,是中風,而不是心臟病,所以理想的血壓數值最重要的因素,是取決於你的族群中,到底罹患中風機會是高呢,還是低?
有三篇東亞人中風╱心肌梗塞比例的研究(STONE, Syst-China, NICS EH)顯示,我們中風╱心肌梗塞的比率介乎4.0-8.7倍之間,但是高加索人(簡單說是歐美白人)的四篇研究(SHEP, MRC II, STOP-H, Syst-Euro)呢,中風╱心肌梗塞的比例則介乎0.8-1.7之間,另一個學者梅島(Ueshima)於2009年刊在循環學雜誌的文章,比較了24個國家因為中風或是心肌梗塞而死亡的比率,也顯示出同樣的結論,就是東亞人比高加索人更會中風,但比較不會心肌梗塞。
台灣的中風機率遠高過歐美,而影響中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血壓,血壓越低越不會中風(當然不能太低),所以我們血壓數值的建議,自然也跟老外大不相同。
「以後我會規則吃藥了,但我多的藥怎麼辦?」
「慢慢吃完後,再來掛號,這次就不再幫你預約三個月以後的門診了。」
「可是醫師你的號那麼難掛,那時一定掛不到號的。」
「我們都有現場號,如果還掛不到,再來診間找門診護理人員,通關密語是『#%&』,他們就會給你加號單,妳拿著加號單再去掛號。」
「『#%&』?哈哈,我知道了,下次見。」
「掰掰!」
有時覺得看病最難的部份其實不是診斷、開藥、或是心導管手術,而是打開病人的心結,這次到底有沒有說服這個病人,我也不知道,說不定她回家看到哪個LINE的假衛教,或聽到厝邊鄰居的小道消息,又改變了心意,但我能做的,也就只有這些了。

洪惠風
新光醫院教研部副主任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洪惠風/忽高忽低的血壓
洪惠風/錢幣上的偽醫學
洪惠風/60-80歲國人 適當的血壓數值是多少?
洪惠風/幸福人與薛西弗斯
洪惠風/考場、考試 與台灣最早的官方醫療機構
洪惠風/WFH to MFH 自我監測的潮流
洪惠風/俯臥 血氧 COVID-19
洪惠風/產出10個諾貝爾獎的替代役----黃扁帽醫師科學家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洪惠風/三小、梅杜莎、心臟、食人族
洪惠風/病歷的起源,來自於VIP的醫療糾紛?
洪惠風/睡眠與血壓
洪惠風/臺海海戰真正發生過的「用銀子砸人」的故事
洪惠風/手勢與心臟病
洪惠風/空氣汙染 帶壞心血管
洪惠風/盛裝病人教我的Carpe diem
洪惠風/這病毒好毒,不要進來!
洪惠風/該放支架嗎?
洪惠風/沒放進嘴巴的藥物 是不可能有療效的
洪惠風/希臘神祇也承擔不起的長照
洪惠風/小南門外的鼠疫研究
洪惠風/葉克膜的先驅--稻荷神
洪惠風/飲食、運動、體重中間目標與終極好處
洪惠風/手錶與心臟病
洪惠風/睡眠債與談判
洪惠風/病史本土化,不是病歷中文化
洪惠風/選舉與心臟
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