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孝/這些人每天運動2小時 運動量其實是不夠的
聽完後,我通常建議他們不妨再多考慮一下,因為工作不只為了賺錢,更為了賺健康,太早從職場上退下來,不見得是件好事。
人體是非常巧妙的節能結構,經由飲食產生能量,維持基本生理運作,如果不動,這些能量就會移為他用,從腦神經細胞、關節、骨骼、肌肉、腸胃到心臟等器官,也會隨之退化。
相反的,只要經常運動,不過度操勞,不罹患癌症,不被病菌感染,也不遭逢意外事件,這些常被操練的器官就能一直維持正常運作,人通常可活到八、九十歲以上。
太方便 生理機能走下坡
然而,時至今日,社會發展已把人類弄得太舒適,越來越多人根本就不想動,加上網路發達,很多以前要出門才能完成的事,比如找朋友聊天、到超市購物、上館子吃飯,現在動動手指頭,就可透過網路輕鬆搞定,活動量減少,生理機能當然走下坡。
健康,向來是最能一手掌握的財富,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最好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活動量,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擁有一份工作。有了工作,就有責任感,才會逼著自己去走去動。很多人說,退休後要好好規畫自己的人生,要規律運動,還要經常外出旅遊,他們說得都沒錯,也都很努力去做,但往往幾個月就疲掉了。
每天運動2小時 為何不夠
我就常問我的病人常不常運動?他們的答案大半是肯定的,早上會出門走1、2個小時,吃過晚飯再去運動一下,即便如此,每天加起來也頂多2小時而已,如果白天有12小時,其餘10小時多半坐著不動,運動量還是不夠。
更何況,退休後的運動,通常是隨興的,是沒有特定標的,走出家門,首先就面臨向左走或向右走的抉擇;走過兩個路口,往往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裡走,久而久之就不想再出門走路,成天窩在家裡,哪裡也不想去。這是人性,一點也強求不來。
反觀維持工作後,每天至少動個8小時以上,運動量就大多了。
常運動 腦細胞不易退化
很多動物實驗證實,常運動的動物除了維持良好體能,腦細胞比較不容易退化而顯得聰明,也不易罹患疾病,可說好處多多。很多人都清楚運動的重要性,但知易行難,就算運動了,也難維持長久,這也是我常建議親朋好友及就診病人不要太早退休的理由,工作真的不只為了賺錢,而是賺取健康,千萬別浪費上天的最好禮物。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蔣永孝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副院長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1958年次的雙魚座男性,他長期致力研究腦外傷、腦血管疾病、腦瘤、巴金森氏症與神經再生醫學等領域,並渴望了解日新月異的所有醫學新知,長期為台灣神經外科及脊椎外科醫學深耕,每次都要旁邊同事好說歹說才要乖乖吃飯,常以雙魚式幽默鼓勵病人,認為其個性與心情會決定病情,快樂擁抱人生當下的每一秒,才是真正掌握幸福的關鍵。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傅志遠/醫療上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