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久/感動人的失智復健
幫助鼓勵老人作運動延緩失能不是新聞,但失智的呢?怎麼幫助他們?因為失智所以不能得到幫助?事實並非如此,而且有很多希望。
不久前在日本老人醫院失智區,有較長時間觀察他們怎麼引導長輩活動,減少持續長坐。從我抵達那活動空間,就看到物理治療師一對一,輪班帶不同長者來。確認今日主題後,一遍又一遍不辭辛勞地教,從走路到平衡木到各種小型工具使用,用講的、用唱的,也用示範引導的。不斷不斷試各種溝通方式,看今日當下什麼方式帶來效果。
先累的往往是治療師。坐下來休息拿手帕擦汗喘口氣,還拍拍老人甚至抱一下,表示不好意思,讓我喘一下,然後又開始下一段那種我做三遍、你做做看一遍的互動。
所以跟在我後面採訪我的日本電視台問我有何心得?我半開玩笑地說,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老人配合。因為換成是我,一位這樣努力的治療師在我面前用盡辦法的模樣,我好意思不做嗎?他們若有所思的頻頻點頭,然後笑了。
記得以前在北歐學習失智,一般來說,失智者認知功能稍弱,還有情緒與自信等挑戰。但早年社會經驗記憶可能存留不少,能分辨感覺旁人的態度。通常照顧失智者不必要他們記得剛才的事與未來的事情,至少可以設法讓他們處於美好的當下,構築一個個美好當下,就是給予有意義的好時光。
從這原則看日本復健也是如此。部分台灣相關領域人士看到這裡,又要問,人家照護比多少?人家健保給付多少?
是的,這些條件不能忽略。然而,我們真的都學會怎麼幫助失智者進行延緩失能的復健活動嗎?在日本以色列荷蘭等許多國家,我常會好奇問,誰來訓練物理治療師怎麼設計失智復健運動?這到底是溝通問題還是另有不同病情的復健設計?
這些國家物理治療師告訴我,的確有開設這樣的創新溝通和執行方法課程。在台灣,因緣際會我多次請問物理治療專業的朋友,他們不想說沒有這種訓練,但又說不太出已經有什麼較完整的入門訓練以及如何訓練。也許我們還在摸索。
不過,台灣是世界老化最快國家之一,失智也在一直增加。失智者人人不同,例如體能、性格、家庭處遇和親子關係,甚至昨日與今日。所以注意他們還有的機會應被重視。
最理想的狀況是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神內能多討論機轉與方法,進而評測失智者的理解力、體能和生活能力需要,在製造樂趣的方向發展策略。
在以色列平價但品質很好的全失智安養機構,我遇見物理治療師幫助失智者。最少分大四類活動來維繫生活能力。
一是在健身房。針對生活能力,例如手抬起來拿東西。治療師告訴我,挑戰不僅在肌力,也在老人會忘記拿的動作。讀者可能很難想像,拿東西的動作怎會忘記?但這就是別人的實際經驗。所以物理治療師預備設備,給予雙手拉滑輪的練習。又如失能失智更嚴重的,還有被動式腳步刺激電動滾輪等,有趣的是器材是台灣製造。
二是戶外大樹下例行的歌唱加聯合運動。照服員、治療師加入志工。有些一起玩,還有些操作他們年輕時熟悉的機械,例如板金等等。因為他們認得,他們願意繼續玩。而物裡治療師了解效能意義是什麼。
三是園區有小動物園,隨時提供各種小型有觸感的寵物,讓老人摸來積力活動。說實話除了兔子,有許多動物我也沒見過,但共同特性都是類似臘腸狗,細長有軟毛,爪子不尖,適合放在腿上。
第四類看來普通卻非常務實。每天都有物理治療師和照服員一起,協助所有老人在園區行走,即使已經不穩到兩人架著走也是要走。這不是強迫,而是盡量鼓勵。背後有非常清楚的理念,就是要善待要提供照顧,就是不能讓來這裡的長輩常常坐著,越坐越快失能。某種程度來說,收了照顧費用讓老人天天坐在那裡,「這叫照顧嗎」?我常在不同機構對比之後想到這個問題。
失智新生>>https://youtu.be/ZFQjPBe63HU
歐茲海默咖啡>>https://youtu.be/5IYYt8f0TuU

周傳久
公視電視新聞部記者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
過去二十年來往各國學習老人與身心障照顧與照顧者訓練規劃
並完成國內照管專員及照服員基礎訓練
曾因報導獲各新聞獎及海外研習
期待台灣有一天能有專業長照電視節目加速推動更廉價有效務實的預防與照顧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楊定一/用正向的心,迎接改變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林思偕/查房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