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看小說、救醫療
記得有回要討論「醫界典範」,教學指引羅列了史懷哲、杜聰明等中外大咖,可我絞盡腦汁,仍無法炒熱討論氣氛,眼看時間分秒流逝,忍不住問道:「今天之前沒聽過杜聰明的請舉手?」
我望著幾位勇敢承認不識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的同學,腦筋約莫空白兩、三秒,竟迸出「那你們認識財前五郎和里見脩二嗎?」結冰的討論室火熱起來。不只一位同學在追唐澤壽明和江口洋介主演的日劇《白色巨塔》,還有人讀過山崎豐子的原著小說,以及侯文詠的台版白色巨塔,討論欲罷不能。最後,多數仍未弱冠的醫二學生同聲關心:台灣醫界是不是更黑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吧!當年未正面回答同學的我,不久便離開台灣最大的白色巨塔,卻不改閱讀醫療相關題材作品的興味。比起揭發體制的陰暗面,我更鍾意描寫醫病雙方面臨兩難抉擇的作品,《姊姊的守護者》是其中佼佼者。
茱迪·皮考特創造了一個因罹病姊姊誕生的妹妹安娜,十三年來不斷提供自己的臍帶、血液與骨髓為姊姊延命。直到姊姊發生腎衰竭,父母要安娜捐腎,她終於受不了自己為別人而活的荒謬存在,找律師控告父母侵害自己的身體使用權,並要求法院解除父母對她的醫療監護權……「這才是能讓學生眼睛一亮的醫學倫理教材!」驚呼之餘,我還期待民眾從故事得到啟發:疾病不只影響個人,更衝擊家庭每一份子的發展,而這不就是醫學的人性面?
想不到,日本醫師會(相當於台灣的醫師公會聯合會),新潮社與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部會,台灣分為衛生福利部與勞動部)竟與我有類似想法,產官學共同創辦了「日本醫療小說大賞」,希望藉著獎勵優良文學作品,增進國民對醫療體系理解,構築民眾與醫療人員良好的互動環境。
打開受賞名單,無論是入圍或得獎者,各個來頭不小──帚木蓬生、中島京子、中山七里、東野圭吾……不但是當地知名作家,且台灣已陸續譯介,也因此,探討法醫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以及有關腦死、器官移植的《沉睡人魚的家》,中譯本於獲獎當年(2016)迅速上市。
2018,台灣終於等到久坂部羊。大阪大學外科訓練,外務省(外交部)駐外醫官九年後,作家長期從事以安寧緩和治療為主的在宅醫療,直到四十八歲(2003年)小說家出道,至今交出了十七部作品,無不圍繞著生與死的主題。2014年獲獎的《惡醫》,是末期胃癌病人與外科主治醫師,在力搏一線生機與避免無效醫療的拉扯中擺盪,一路跌跌撞撞,直到病人生命中止的故事。至於稍早出版的《有一天,你也會遇到》,則是在宅醫療短篇小說集,作者改寫親身經歷的六個案例,希望故去的病人,能以某種形式存留人間。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為業,自由寫作為志。曾因諸多機緣到東部離島服務三年半,得了個浪人醫師的別號。近作是《為什麼開藥容易開心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吳佳璇/他們有想過妳的人生嗎?
「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很高興吧?」當失智症醫師得了失智症 一針見血說出照顧者的兩難
吳佳璇/人性比你想像的光明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吳佳璇/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疫情中的星兒與肯納莊園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吳佳璇/從同理心出發的安全文化
吳佳璇/你所不知道的假病患研究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吳佳璇/你還是可以找人聊聊
吳佳璇/專注此刻 是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秘密
吳佳璇/數位遺產超前部署
吳佳璇/啊!沒關係啦!
吳佳璇/一位實習護生家長教我的事
吳佳璇/尋找照護的靈魂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吳佳璇/疫病的隨想
吳佳璇/從敗犬到俗女
吳佳璇/讓我們好好變老
吳佳璇/帶病好好過生活
吳佳璇/脫離兒子照顧黑洞
吳佳璇/老後的積極與自在
吳佳璇/比醫療選擇更重要的事
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吳佳璇/從兩個人到一個人
吳佳璇/探觸兒虐事件的深井
吳佳璇/公投過後來看書
吳佳璇/另類治療寶可夢
吳佳璇/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