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髖關節
共找到
291
筆 文章
-
-
2022-03-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三十多年前我曾應洛杉磯台美人筆會之請,討論「為什麼寫作有益健康」。書寫無關名利,而是個人因應人生不時需要面對的種種挫折時的有效工具。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這「幾希」之中,最重要的,還並不只是他老人家念茲在茲的「仁義」,而是不分賢愚都時時掛在心頭的「為什麼」。這個疑問,在諸事平順時,或許還不常浮現,一旦面對危機,就無由逃避。為了試圖回答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追朔事情的來龍去脈,整理頭緒,釐清因果關係。如果因此而能編織出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我們也就比較能覺得安心,覺得不管世事如何紛擾雜亂、許多發生在我們周遭,或我們身上,出乎意料的災難、病痛,或都事出有因,我們到底還是活在一個理應有其秩序的世界。也正因如此,我們的先人,無分歐亞美澳,都遺留下無數的敘事性的石洞壁畫,詩歌、戲曲、神話。我們從來都愛聽故事、愛說故事、需要故事。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古人發明文字吧。有了文字,故事就更可以代代相傳、四向傳播,「傳道解惑」、安頓人心。面對困難與不安,不知何以應付時,如果能夠把心裡的感覺、思緒講出來、寫出來,一方面可以與人分享而比較不覺孤單無助,同時也由此有機會去比較客觀地評估情況,既不逃避,也不過度反應。除此之外,寫作(與其他類似的表達方式)也可能對身體的生理功能有直接的影響。近年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氣喘、關節炎等等問題的患者,在寫出他們過去任何不愉快的經驗後,症狀往往明顯減低。其他學者也發現,大一新生如有機會在課堂上寫出他們任何痛苦的回憶,他們的免疫力會明顯提升,此後一年因傷風感冒等而就醫的次數也跟著減少。寫到這裡,我想不妨分享我最近因「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的經歷。幸而「死裡逃生」,沒想到出院後急著要做的,就是要把這次生病與住院的經歷寫下來。寫完重讀,發現這短文的確與「為什麼」有關。回頭細想,這場「橫禍」的源頭,應是住院十星期前半夜在浴室跌倒撞到頭,而之所以會跌倒,則應與長期失眠而多吃了安眠藥有關。如今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唯有痛下決心,尊重大腦的韻律脾性,不再走捷徑把它(祂?)當成可以隨意開關的機器。至於撞在左邊為什麼血腫卻在右邊,就只有歸諸機率,同時也感謝腦膜上下那麼多血管都撐住了,只裂開一個地方。雖然前此因爲置換髖關節、修補疝氣、盲腸炎等,曾與醫院打過交道,大抵時間短暫,又因早有心理準備,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此次事出突然,幾天之內,經歷急診處、影像攝影、手術房、恢復室、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到出院,從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到等待手術、擔心手術的成敗、擔心開刀的後遺症,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錯、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解釋,更遑論保證。到此也才暸解,作為一個病患,是如何地無助、無奈。「為什麼還需要導尿管?為什麼全身上下,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管子?為什麼無分晝夜,每小時要被叫醒,查驗『今夕何夕』,我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哪裡?為何在這裡?」 「手腳會不會麻,有沒有力氣?可以用手指碰自己的鼻子嗎?」作為一個學醫的人,我當然暸解這查驗都是需要的。但是每小時來一次、週而復始,還有入眠的可能嗎?醫院當然不是睡覺休息的地方。可笑的是,大半生與醫療場所打交道的我,直到這時才知道這個道理。加護病房設備齊全,處處是不知名(也看不到)的儀器,交替作響。響聲來時擔心,忽然不響時,更是擔心。「有任何疑問時,儘管叫我們,隨叫隨到」親切的護士如是說。但是呼叫器在哪裡?它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下床或躲到被窩裡去了。如果不自覺地離床去找,就馬上驚動大隊人馬。「你絕不能下床!如果再不聽話,我們只好把你綁起來。」這樣的話,我以前也曾對病人說過,沒想到現在應驗在自己身上了。直到快出院時,我才發現床旁不止有呼叫器,還有電視遙控器、電話線及調節病床頭尾高低的控制器。電話除了可與家人通話外,還可以用來點餐。電視遙控器除了用來挑選電視、電影之外,還讓你能找到醫院首頁、種種應用病房設施的資料及與個人的病況及治療應注意的種種資料。「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呢?」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醫護人員早已善盡告知的職責,不過由於出入院時的慌亂、注意力的不集中及手術後麻醉劑的殘留作用,讓我把這些基本資料都忘得一乾二凈。不過最讓我揪心的則是直到住院的最後一天,我才發現我頭上還有一個管子引流血腫移除後殘存的液體,滴入放在頸旁的液袋。我一時慌張了起來,想像這幾晚睡時壓到這液袋,阻擋引流的可能。這時主刀的神經外科醫生剛好來查房,看了一眼,說「是時候了」,一瞬間就把管子拔了出來。既然專家認為這引流管已經善盡其功能,我也就不再需要去擔心它了。手術後至今已四個多月,沒有再出現症狀,應不致再出血。逃過一劫、驚魂甫定,急著要把罹病及治療的始末書寫出來,應有助於把這場無端的「災難」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也讓許多關心我的親人友人,不至於太為我擔心。
-
2022-03-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
你是否也因為長途開車、工作不可避免的久坐,而造成腰椎的不舒服?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詹珞瑤)分享四個簡單的動作,幫你舒緩腰椎壓力。腰椎關節會因為久坐而有壓力,讓不少人感到相當不適。詹珞瑤表示,會造成腰椎有壓力,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久坐引發的胸椎卡住,或者是髖關節角度已經不夠了,才會引起腰椎的不舒服,透過解開胸椎和髖關節,可以幫助舒緩腰椎的不舒服。就算是原本腰部健康的人,久坐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跟著影片中的4招學起來,常常幫自己放鬆,就能降低很多受傷風險。詹珞瑤也提醒大家,如果本來就有很嚴重的腰椎問題,一定要盡速去看醫生,等到比較緩解了,或是疼痛變得比較慢性,再來做這樣的舒緩才是比較好的喔!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頻道: 點我看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1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
文明病讓你經常駝背嗎?當了媽媽後,腰酸背痛日漸嚴重?香港藝人「林芊妤」以自身經驗為例,教大家每天15分鐘的背部保健運動,只需要一面牆和一片瑜珈墊,出門就能抬頭挺胸,看起來減齡10歲! 林芊妤同時是個瑜珈老師,自從當了媽媽後每天彎腰抱小孩、弓著背餵奶,駝背、寒背(雙肩向前彎)導致的腰酸背痛越來越嚴重,身為瑜珈老師的她,透過後彎練習訓練背肌、改善姿勢,穿衣服更覺得自信好看!影片中教了大家後彎練習、後彎進階動作以及最後的抗衡動作,在動作中感受下背用力,胸大肌、脊椎、髖關節放鬆,當成每天基本的保健運動,只要15分鐘就能完成,詳細動作教學,點擊上方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抬頭挺胸!原始影片林芊妤YT林芊妤FB延伸閱讀肩頸酸痛?簡單4招即有效改善駝背讓你一覺到天亮!日本美魔女教你10分鐘睡前瑜珈「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人老腳先衰!專家教最有效的縮足運動強化足內肌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人體隨年齡老化,雙腿最有感,因此也有「長壽始於腳」的說法。一旦下肢衰退,發生步行疼痛、困難,失去外出自由、無法自立生活,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下肢的衰退包含足部、關節與肌力,人類的行動力靠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雖說退化不可免,但用心保養可以讓行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繼續上山下海的快意人生。每四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足部疼痛困擾,最常見角化病變。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黃晴表示,足部疼痛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四名長者就有一人受其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女性與肥胖者為足部疼痛好發族群,可能源於女性拇指外翻的盛行率較高,以及受女性鞋類(高跟及窄楦頭)影響。而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體重增加,步行時足底壓力負荷大,也可能造成足部疼痛。黃晴指出,根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老年人足部疼痛最常見的疾病是角化病變(如雞眼、老繭),緊隨其後的是指甲疾病(如指甲真菌感染)。在物理治療臨床上,老年人尋求幫助的主要足部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足退化性關節炎、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以及足弓塌陷(扁平足),上述問題常與足部排列和足部肌肉失衡有關。足部退化也會影響關節,造成惡性循環。黃晴表示,多項研究證明,足部退化會影響關節,進而釀成足部疼痛,使步行速度降低,行動不便,日常生活的困難度就會增加。大多數年長的求診者都受足部疼痛所苦,甚至有部分長者因此變得不愛出門,活動量大減,健康也跟著受影響。另外,足部疼痛也會影響到平衡感,甚至是跌倒的危險因素。不愛動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體重增加,進而使足部問題更加嚴峻,形成惡循環。謹慎選鞋、矯正鞋墊、減重,可減輕足部負擔。保健足部的方法,除了常規的足部照護(例如保持足部衛生、剪指甲等),還能透過適合的鞋子、矯正鞋墊、減重、強化肌肉平衡等方式延緩退化的速度。選擇一雙合腳的鞋子是相當重要的事。鞋長過短,可能造成腳趾變形;鞋寬過窄,可能造成與雞眼、拇指外翻和其他足部問題。然而鞋子也不是越寬越大就好,因為前掌過緊或後跟過鬆的鞋子,都可能導致步行速度下降和重心不穩;鞋跟過高的鞋子不僅會改變足部的排列,也會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容易造成足部以外的肌肉骨骼問題。除了選擇合腳的鞋子,透過矯正鞋墊可改變足部負重情況,減重也能減緩足部的負荷量,也可以透過強化肌肉,增加足部的支撐力,減輕關節負擔,避免惡性循環。如何強化足部肌肉?隨時做縮足運動足部包含外在肌肉與內在肌肉,內在肌肉為足部當中的小肌肉,扮演著更能穩定足部的重要角色。當足內肌無法有效地強化時,容易使足部排列處於不利的位置,增加不穩定性,造成退化加劇。黃晴表示,「縮足運動」是在強化足內肌當中最受認可的運動,透過收縮足內肌將第一蹠趾關節拉向跟骨,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可由坐姿練起,進展到雙足或單足站立時練習,能力更甚者,可接著進行至深蹲和單腳跳等功能性活動。如何緩解腳痛不適?試試按摩 小腿激痛點「小腿肌肉按摩是西方醫學最常見緩解腳痛不適的方法。」黃晴表示,按壓時較為疼痛的點被稱為「激痛點」,形成原因主要是長時間進行重複性高的活動(例如穿著不合適的鞋日行萬步),肌肉纖維中某區域長期處於收縮狀態,造成緊繃不適。激痛點可採用加壓的方式緩解問題,將肌肉處於延展狀態後施壓於激痛點上,以個人可忍受的疼痛程度維持,待疼痛緩解後,就可以尋找下一激痛點。不過黃晴也強調,足部是精密且複雜的部位,每位個案的問題不盡相同,若有相關醫療問題,仍建議先尋求專業諮詢。
-
2022-02-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拯救奶奶大作戰!20分鐘提升胸部運動
想要逆轉生完小孩、餵母乳之後的胸部下垂,並保持堅挺?Youtuber「Coffee林芊妤」要來拯救各位,並傳授適合所有女生的健胸運動!你知道過度節食減重,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導致胸部下垂嗎?胸部下垂不是大胸部女孩的專利,小胸部女孩也會有下垂的困擾,至於想要改善胸部下垂,除了記得每天洗澡後用乳液按摩胸部,想讓自己升CUP外,Youtuber「Coffee林芊妤」表示,多做一些胸部的運動,其實對保持胸型也是很重要的。在影片中示範使用1公斤啞鈴來開始今天的運動,也提醒大家,如果沒有啞鈴的話也可以使用水壺來替代。快跟著林芊妤,動完保證超有感!持之以恆在不久的將來絕對看見成效,找回自信。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Coffee林芊妤 FB: 點我看 Coffee林芊妤 YT: 點我看 Coffee林芊妤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想瘦哪就瘦哪?醫師:雕塑身材三大要素不可少!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很懶,都希望是可以瘦我們在意的地方就好,因此局部瘦身運動,從以前到現在就一直非常流行。至於可行性有多少?「好邱醫師」將告訴你雕塑身材的三大真相。多年來,各界都瘋傳「局部瘦身」的有效方法,好邱醫師破除迷思,強調要達到局部瘦身,必須有三大必要條件:體重脂肪要減少、重訓強度要夠、重訓完馬上接著做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30鐘。好邱醫師表示,他常看到大家的瘦身計畫中,星期一瘦手臂、星期二瘦小腿…這跟想要全身都瘦,有什麼不一樣?並要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局部瘦身嗎?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好邱夫妻 頻道: 點我看 好邱夫妻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改善體態、矯正駝背 彈力帶6招學起來為什麼對甜食毫無抵抗力?醫師:問題可能出在睡眠!「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腳踝扭傷不會好?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復健
腳踝扭傷常見,如果沒有好好復原腳踝,其他部位也會跟著歪斜或是代償,很可能會留下慢性腳踝疼痛或是慣性扭傷,影響行動。物理治療師提供3個動作供傷患居家復健,以及基礎治療觀念。「柯式野生活」的柯柯因為一場越野賽事左腳踝撕裂傷,受傷初期沒有好好治療,雖對平常運動沒有影響,但左腳踝活動度受限,時常發出喀喀聲,找物理治療師檢查後才發現,後遺症很多。會扭傷是因為組織承受了超過它可以承受的重量,剛扭到時要先冰敷,緩解疼痛後就可以開始熱敷,很多人有個謎思,不痛時才想到要復健,其實急性期時要找專業醫師處理,能夠更有效的緩解疼痛,發生扭傷也應適度活動,防止肌肉退化!影片中教大家的居家腳踝復健,分成了活動度、穩定度和功能性3種訓練,為扭傷後的前、中、後期分別適合的動作,過程中如有不適,請找專業協助,以免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腳踝更強壯!原始影片柯式野生活YT柯式野生活FB延伸閱讀不痛代表沒問題?物理治療師教你4個動作提升腳踝活動度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3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趕上風潮走路去
最近有好多本關於走路與介紹步道的書上市,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新價值。除了上下班短暫的行走之外,為了健康目的的走路也蔚為風潮,甚至更進階到為了休閒或心靈層次的走路。的確,行走可以是散步、漫遊、晃蕩的休閒,也可以是實用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求生存的拓荒;行走更可以是從養生到心靈禪修的一種方式。宗教的虔敬者以沿街托缽、甚至用幾跪幾叩的苦行,甚至可以說是化身為暮鼓晨鐘來敲醒世人。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在現代,走路本身往往就是目的,我們工作辦事時會以交通工具達到效率的要求,但是當我們穿上走路鞋往郊外走,找到步道後,步道不再是「過渡」,從一條步道到另一條步道,永遠在自然野地中,從一間旅舍到下一間旅舍,從一棟山屋到另一棟山屋,沒有一晚睡在同一張床上,這些室內只是暫歇,讓我們能在醒來後繼續走在大自然中的過渡。因為沒有目的地,總是在走,所以時間不再重要,日子也更加悠長。不斷走路,不再心懷功利與期待,只是走著,慢慢的天地間會有股溫柔的力量擁抱著我們,只要走路,不斷地前進。長途健行是非常吸引人的經驗,這種不趕行程,就是為了走路而走路,哪時候達目的地無所謂,甚至根本就沒有目的地,這種長途健行是我夢想中的奇幻旅程。從小至今,我一直都很喜歡走路,走路的感覺很踏實,而且它是有意識的行為之中,和呼吸、心跳等無意識的身體韻動最為接近的,因此走路雖是屬於生理上的動作,卻可以從中激發出心靈的思維與領悟。除了這種長時間的步行之外,也有人遵照專家的建議,力行一天走一萬步的健康生活,但是只要我們上路了,千萬要記得選雙舒適的好鞋子,因為腳承受著全身的重量,若穿不合腳的鞋子,除了足部會受傷,甚至會影響膝關節、髖關節或下背等全身健康。走路鞋不要用太軟的鞋墊,會因支撐力不夠造成壓力不均,鞋跟要有適當的足跟墊,尤其年紀愈大,足跟的脂肪萎縮,失去避震、緩衝的功能。另外也要注意容納腳趾部分的鞋子楦頭要大一點,讓五根腳趾能舒適的伸展。買鞋最好在下午或晚上,因為從早上站或走到晚上,全身的血液淋巴比較容易集中到腳底,也就是說,這時候腳會比較浮腫,這時候選鞋子會挑大一點的,穿起來也比較舒服。同時要穿平常戶外活動時會穿的襪子去試穿,綁好鞋帶後,確定五個腳趾都能充分自由活動為準。鞋底也是有學問的,前三分之一要柔軟容易彎曲,保護細長的蹠骨;而後面三分之二要堅硬牢固,才能完整含住腳跟及阿基里斯腱,吸收腳踩地的衝擊力道,因此鞋子前三分之一應該用手可以輕鬆地翻折,但是中段以後,卻需硬到無法扳折。找雙好鞋上路去吧!在這追求迅速的時代,走路能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更健康,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
2022-02-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挑戰懶人的極限!10分鐘坐著練出馬甲線
又坐在椅子上了嗎?每天只要10分鐘,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教你只要一張椅子,坐著也能練出馬甲線!懶得動的你,快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用椅子即可完成的5個動作分別為:下腹抬腿、彈力帶開合捲腹、蜘蛛人登山者、側棒式、增強棒試點地,讓你平時在辦公室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嘗試的肌肉訓練,而且至少每天練習10分鐘,腹部將會非常有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性」福指數up up!4個凱格爾運動
婦女產後,常會面臨漏尿、頻尿問題,性生活感受不如以往。這些其實都是因為骨盆底肌變鬆了!「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教妳4個動作訓練骨盆底肌,讓妳在生活中即使大笑也不尷尬!近年「凱格爾運動」討論度越來越高,由於此運動能夠緊實骨盆底肌,並通過主動收縮盆底肌群的作用提升盆底肌力,進而改善漏尿,預防子宮、膀胱下垂的問題。此外還能改善性功能障礙,提升「性」福感!因此,被哈佛醫生推薦為對身體最好的運動項目之一。「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骨盆底肌訓練菜單中有踮腳、腿交叉深蹲、側躺側抬躺、橋式等四組動作。每組做15到20下,只要個別做15分鐘,一天做3組,就能明顯感受到會陰部的收縮。想找回妳的生活「性」福感嗎? 那就趕快打開影片跟著一起做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性」福美滿!原始影片黑面 蔡媽媽育兒動ㄗ動 YT超媽事務所 YT延伸閱讀翹腳偷走你的健康!物理治療師教你6招改善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減肥要完全不吃油嗎?醫師:千萬不要這樣做!
許多人為了減肥,完全不敢食用油脂,這是正確的嗎?攝取油脂應該注意什麼?邱正宏醫師提醒,完全不碰油,小心身體越來越糟糕!邱正宏醫師強調,想減肥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完全不碰油,瘦是瘦了,月經卻開始失調、皮膚開始變粗糙,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把身體越搞越糟就麻煩啦!邱正宏醫師也教大家分辨三大類油脂,可以怎麼吃最健康,以及如何避免食用油變質的三大原則。想要避免食用油變質,邱正宏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購買玻璃瓶一個月左右能用完,打開包裝後盡快使用完畢,不使用時放在冰箱冷藏保存。至於每天油脂的建議量該如何分配?邱正宏醫師表示三大油脂比例盡量是1:1:1,另外,只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加上影片中的建議,就不用擔心油脂過量或過少囉!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邱正宏 談健康 Grand Health YT頻道:點我看邱正宏 談健康 Grand Health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抗痘超簡單!中醫師教你4招改善下巴痘、經前痘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斷食為什麼不會瘦? 八大變胖原因別再踩雷!
你已經吃很少,卻還是不斷變胖嗎?明明採取斷食法,為什麼其他人變瘦我變胖?很可能是你用錯方法了!營養師高敏敏整理8個「為什麼吃很少還不會瘦」的原因,想在新年裡瘦成一道閃電,千萬不要錯過重點內容!許多人想減肥,常常一陣子就會克制自己不要吃太多,結果撐不到幾天,卻突然大吃一頓或無法控制的去吃高熱量小點心,長期下來,沒有比較瘦,體脂肪還增加很多!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想吃東西時,不要壓抑自己,吃點「健康」的食物是沒有關係的!按時定量攝取、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才是較好的飲食習慣,沒有定時吃飯除了導致越吃越多,還有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搞壞身體,希望大家都能將飲食的好習慣,慢慢貫徹到生活中執行。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營養師高敏敏頻道:點我看營養師高敏敏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抗痘超簡單!中醫師教你4招改善下巴痘、經前痘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她一彎腰開門突癱軟 醫揭「骨鬆幕後」:台灣女性4位就有1位中
66歲王太太一早打算煮菜,沒想到一彎腰用力開門,瞬間劇痛讓她當場癱軟,兩天後連睡覺翻身都痛不欲生,最後還是決定就醫,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惹禍。50歲以上台灣女性 每4位就有1位骨質疏鬆症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每4位就有1位罹患骨質疏鬆症,比率達25%,至於50歲以上男性也有超過10%遭受骨質疏鬆威脅,未來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更增加失能臥床的風險,死亡率也相對增加許多。(推薦閱讀:快去照鏡子!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 營養師授「補鈣、健骨吃法」) 治療骨質疏鬆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矯正科主任陳衍仁指出,治療壓迫性骨折初期會先以藥物止痛及使用背架固定,不過長期使用背架會使背部肌肉無力、萎縮,甚至導致骨質疏鬆惡化,因此骨折癒合後需將背架儘快拋開,並開始加強腹肌、背肌(核心肌群)肌力強化運動。此外,陳衍仁也建議,可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只要符合健保規範即可,另外補充適量維他命D跟鈣片也非常重要。(推薦閱讀: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防骨折惡化 手術治療可根治不過,若上述方式都無法協助骨折部位自然癒合或者持續惡化,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根治,目前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灌注骨水泥、植入椎體撐開器以及骨釘固定。(推薦閱讀: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陳衍仁提醒,長輩切莫因懼怕手術,或是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需要手術而排斥手術治療,導致日後活動力與活動量下降,最後演變成長期臥床,即便骨折癒合,體能狀況已無法恢復,如有狀況,及早治療才是最佳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0預兆? 醫曝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更年期、中年男當心了 ·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
2022-01-05 該看哪科.兒科
嬰兒髖關節脫臼竟與季節有關 冬天生比夏天風險高2倍
嬰兒髖關節脫臼機率竟然與出生的季節有關聯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研究發現,每年11月到隔年2月出生的嬰兒,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而且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其中以12月到1月出生的嬰兒風險最高,與夏天出生的嬰兒相比,風險高出兩倍。而該研究結果,也刊登在骨科頂級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中。此項研究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台北長庚醫院骨科助理教授李偉群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考科藍中心教授郭耿南共同完成。李偉群表示,當初研究的起心動念是因為在臨床發現魔羯和水瓶座寶寶較容易出現髖關節脫臼,才啟動了研究。而研究透過健保資料庫的世代研究發現,在蒐集的1296筆脫臼手術資料中,每年冬天,即11到2月出生的嬰兒是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需要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的嬰兒有最高的風險,超過千分之0.7;相對的,夏天6月及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千分之0.3。張嘉獻表示,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而大腿彎曲外展的姿勢,在肌肉出力時會將股骨推進髖臼內,促進關節發育。分析會有這樣的結果,與天氣冷,父母過度要讓孩子保暖,讓孩子的姿勢受到侷限所致。張嘉獻指出,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健康的隱形殺手,早期症狀不明顯,但拖到一歲多演進到脫臼、長短腳、跛行才發現,都需要麻醉下手術復位,才能避免長期的運動困難及髖關節退化疼痛。張嘉獻說,要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家長要注意冬天即使氣溫低也不要把嬰兒的大腿包緊裹直,這種不正確的襁褓文化已被許多文獻證實會導致髖關節脫臼。要確實將嬰兒大腿擺在彎曲外展的姿勢,也提醒醫師診視嬰兒時要注意穿衣物的方式。
-
2022-01-0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坐骨神經痛、腰痛按這個地方!立即見效
你也常腰痠背痛嗎?坐骨神經上最重要的點「環跳穴」,按摩這個穴道可以舒緩腰痛、腰痠的不適,Youtuber「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將教你兩個按摩環跳穴的方式。學會這個按摩方式,除了自己不舒服時可以舒緩,還可以幫家人按摩喔!坐骨神經是身體最粗的一條神經,如果你發現有時候腰痛感覺會延伸到臀部,甚至大腿或小腿都會產生不舒適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坐骨神經痛。「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在影片中將教大家按摩「環跳穴」,除了可以舒緩腰痛腰痠的症狀外,膽經上的環跳穴還有助排毒、促進循環、改善頭痛與睡眠問題,而且環跳穴連通膀胱經,能把致病物質排出體外,也被認為是有助消水腫、排毒等功效的穴位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FB: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頻道: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1-0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一早起床比沒睡還累?物理治療師教你5個動作舒筋醒腦
起床後總感覺沒休息到嗎?常常越睡越累感覺快落枕?Youtuber「啾c物理治療師」來教你5個動作減緩起床的腰痠背痛,以及如何挑選適合的床墊,讓你可以有個神清氣爽的早晨!根據2009年的研究,發現更換平均躺了9.5年的床墊後,參與者的睡眠品質和腰痛現象都有很大的改善,所以選擇支撐力好的床墊就更為重要,試躺床墊時,要能保持脊椎中立,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去做選擇,才是對脊椎最好的保護喔!影片中「啾c物理治療師」教大家5個舒緩動作,分別是骨盆與脊椎活動、側腰拉伸、後仰旋轉-手驅動、後仰旋轉-腳驅動、脊椎旋轉-髖關節進階,喚醒脊椎活動度,有效避免閃到腰與姿勢性低血壓,詳細內容快點開影片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舒筋伸展,我們陪你!完整影片:點這裡!啾c FB:點這裡!延伸閱讀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舒緩肩夾擠症候群 3個動作搞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3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腰痠背痛一定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醫:有下列4種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
腰酸背痛的經驗幾乎人人經歷過,熬夜加班久坐、搬重物負重、彎腰做事姿勢不良等等,日積月累後上了年紀更容易發生。不過看似平常的症狀要特別注意什麼呢?其實八成以上的腰酸背痛找不到特殊病因,通常過一陣子就慢慢自己好了,或者短期的止痛藥使用後在一兩週內改善,這些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特性,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痠痛等,這種情況復健科可以提供電療熱敷的物理性治療與基於功能訓練的職能治療。但少數背痛卻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如脊椎骨折、神經壓迫、骨髓炎、癌症骨轉移、僵直性脊椎炎等等,因此要特別注意伴隨以下狀況的背痛就要儘早就醫。注意有下列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1.發生在嚴重外傷或跌倒撞擊後,這可能與一些外傷造成的骨骼病變有關,比較適合看骨科或神經外科2.出現以前沒有過的神經學症狀,如下肢無力、麻痺、大小便失禁或尿不出來,這可能牽涉到神經受損,比較適合看神經內外科。3.半夜或清晨最痛,通常與發炎有關,適合看過敏免疫風濕科。4.有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也許要加上感染科或血液腫瘤科的評估。其中僵直性脊椎炎雖然不是最緊急的疾患,卻是需要長期治療追蹤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從年輕甚至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有症狀,早期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最能有效改善日後的預後和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好好壞壞的症狀,大家常常會以為只是一般的痠痛,有些病人甚至有家族病史卻仍然沒有積極就醫,錯過早期治療是很可惜的。那麼僵直性脊椎炎會有那些症狀呢?最常見是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反覆下背痛,而且是越睡越痛、越睡越僵,半夜或者清晨最不舒服,需要起床活動筋骨半小時以上才會消退;有時會痛在肩頸上背或是肩胛骨中間,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狀表現。除了背痛,有些患者會表現肩關節、髖關節(大腿根部)、膝蓋、腳踝、腳跟、腳底、胸口兩側肋骨或骨盆邊緣等部位疼痛甚至腫脹,而且疼痛超過一兩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或反覆發生。有些患者對慢性疼痛習以為常,也沒特別就醫,直到發生單眼視力模糊畏光、急性紅眼疼痛的急性虹彩炎,眼科醫師建議轉診風濕免疫科檢查,才發現有僵直性脊椎炎。有的人併發皮膚或指甲的乾癬病變(又名牛皮癬、銀屑病)(如圖一),也有少數人併發發炎性大腸炎的症狀,常反覆拉肚子解血便等。若有因為以上症狀懷疑僵直性脊椎炎病,可以進行X光檢查看是否薦腸關節發炎,加上抽血檢驗HLA-B27,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方向後就可以開始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方面主要是建立運動習慣、物理治療、戒菸等等,運動有獨立於藥物的效果,對於病人的疼痛減少與活動範圍的維持有積極的意義。藥物部分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在發炎疼痛的階段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有時周邊關節疼痛發炎也會加上免疫調節藥,如:斯樂腸溶錠治療。因為此症為慢性病,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使用較長的時間而非幾天就好,建議配合醫師回診以監測副作用及療效。對於消炎止痛藥反應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現在也有大分子的注射式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抗IL-17抗體等製劑,可以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治療的目的除了改善疼痛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減少脊椎沾黏的併發症,如:嚴重的患者可能脊椎沾黏如竹竿,活動受限且無法正常地彎腰轉頭(如圖二),有些伴隨嚴重的周邊性下肢寡關節炎(如圖三)。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製劑的針劑治療及標靶藥物的口服治療發展,為第一線治療不佳的病患開啟了一扇新的門,期望對疾病的控制更加完善。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
人的一生中難免有幾次麻醉經驗,有時候得插管,有時候只是打一針,打針部位也不同。如何安全地麻醉、平安地醒來,當中學問很大,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專業不可替代的所在。記者諮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深入淺出解說最常見的麻醉方式、流程、注意事項及執行資格。全身麻醉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常用於時間較長的大手術。儲寧瑋表示,全身麻醉通常用於傳統開肚子、開胸,傷口比較大也比較痛的手術,手術時間通常較長,給藥方式分為經氣管內管或面罩吸入氣體麻醉藥,或經由靜脈點滴注射麻醉藥等。作用原理是透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進大腦,讓人睡著、不會痛。至於坊間常講的「鎮定麻醉」,儲寧瑋表示,這算是全身麻醉的一種,不過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民眾的混淆,會以為這好像是比較輕、比較安全的麻醉,其實不一定。儲寧瑋指出,麻醉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雖可初分輕、中、重度三種深度,但深度間並無明確界線,即便同一人、同一次手術,都可能在不同程度間變化,中度以上可能抑制呼吸和降低血壓,需要有麻醉專科醫師的監控和處理。半身麻醉藥物作用在脊椎,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常用於剖腹產、關節置換等。半身麻醉作用在脊椎,只能麻醉下半身,例如剖腹產、膝關節置換、髖關節手術等。儲寧瑋表示,主要可分為脊椎麻醉、硬脊膜外麻醉兩種。脊椎麻醉是把麻藥打到硬脊膜內,通常只需要兩、三毫升麻藥,一般打在第二節腰椎以下,不能打在太高位,避免誤傷神經。脊椎麻醉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下半身痛感無法傳回大腦,大腦要命令下肢肌肉的訊號也傳不下去,所以下半身不會痛也不能動。硬脊膜外麻醉是在硬脊膜外注射大約20到30毫升的麻藥,對於運動神經的麻醉比較弱,痛感可用不同配方去調控,也可以埋管,讓效果持續一天以上,例如減痛分娩,或用於術後止痛。儲寧瑋表示,硬脊膜外麻醉因施作位置從胸椎到腰椎都可以,也會用於輔助全身麻醉。例如有長者做胸、腹部手術,有硬脊膜外麻醉輔助,可減少全身性麻藥的用量,可減少術後數小時到數天內譫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出現的機會。區域麻醉 在神經叢打麻藥局部麻醉 常用於縫合傷口如果要麻醉一整段肢體,儲寧瑋表示,可在支配該肢體的神經周圍打麻藥,讓神經麻痺,這就是區域麻醉。例如要麻手臂,就打腋下神經叢,手臂就不會痛也不能動,但是中樞神經沒有麻痺,所以意識是清楚的。至於局部麻醉,範圍更小。儲寧瑋表示,局部麻醉是注射在皮下的「非血管」區域,讓局部神經浸潤在麻藥裡面,痛覺就傳不回去,麻藥的濃度會比較稀釋,常見用於縫合傷口、抽脂。麻醉進行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病人進入麻醉就像一台飛機起飛到降落的過程,溫永銳表示,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就像機師,要注意離地和落地這兩段最危險,飛行中即便萬里晴空也可能遇到亂流,需要全神貫注立即處理,以維護病人安全。儲寧瑋表示,要維護病人安全,麻醉專科醫師的工作是從術前、術中、延伸到術後。術前要評估風險,包括病人本身的狀況,慢性病、高齡、心臟病、兒童、先天異常導致肢體變形、是否有嚴重外傷等,這些都是來自於病人本身的危險性。麻醉科醫師也要熟悉手術本身及麻醉本身的風險,才能根據病人個別情況,做出最恰當的麻醉計畫;術後疼痛的控制,也是麻醉科醫師可以有效協助的。儲寧瑋提醒,為了安全起見,麻醉前都要空腹,至少六小時不能喝水或進食,也不可以嚼食檳榔。另外也會提醒愛美的女性,術前除了要移除身上所有的金屬裝飾品、卸妝,如果有做指甲,也要卸除至少一指。如果不卸,就很難利用皮膚顏色或夾在手指的血氧機,及早觀察到病人有缺氧情形。麻醉一定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嗎?儲寧瑋表示,依照現行規定,「局部麻醉」和「輕度鎮定麻醉」是一般醫師就可以做,但「中重度的鎮定麻醉」一定要麻醉專科醫師來做。但如前所述,麻醉深度是動態變化,輕度鎮定的過程也可能不知不覺進入中度麻醉,有一定風險;如果局部麻醉時不小心把麻藥打進血管,也可能毒害心臟和腦部,立即引發致命的心律不整或癲癇。溫永銳表示,站在專業立場看,麻醉沒有分大小,沒有哪一種麻醉方式絕對安全,其實都需要麻醉科醫師來做。因為麻醉藥其實就是毒藥,必須透過精巧地使用,以保障病人安全,況且麻醉過程瞬息萬變,有專科醫師隨時監看腦波及各項生命徵象,才能及早發現警訊並且即時處理。
-
2021-12-2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
走路好痛!為什麼不斷拉筋,還是覺得髖關節緊繃無法出力?Youtuber「Pan山生活」教你檢測髖關節緊繃原因,透過3個動作,改善緊繃、舒緩疼痛感!髖關節是骨盆與大腿相接的關節,不論在日常生活還是運動中,髖關節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也是全身最大的關節之一。下半身肥胖、腰痠都跟髖關節有關,平常久坐不動,缺乏放鬆、伸展的你,要特別注意髖關節保健!髖關節活動度下降,會影響日常動作和運動訓練表現,也相當於增加運動傷害的機會唷!跟著Youtuber「Pan山生活」3個動作即可放鬆髖關節,讓你找回健康身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Pan山生活 頻道:點我看Pan山生活 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高強度徒手訓練 13分鐘虐爆核心「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20 失智.大腦健康
活躍老化,長者更要動!10步驟教你如何有效運動、預防疾病
「距離失能只差一個跌倒,一旦跌倒疾病就會出現」, 特殊族群發生此現象的機會,相對其他族群而言風險更高,也因此需要更多方法來教導,幫助他們在風險管控下進行安全有效的訓練,並且去實踐「運動就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常見的特殊族群(包含視障、智能障礙、糖尿病、癌症、關節炎、高齡銀髮族群、青少年族群、高血壓、骨質疏鬆、肥胖族群、懷孕產後等),在運動計畫上,相較於一般族群,更應設計有效、安全之運動處方訓練計畫,並且掌握因特殊疾病而有的病理、生理限制與訓練禁忌,並以現有的證據來降低疾病及罹癌率。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健康族群、亞健康族群,抑或是本篇文章所提及特殊族群都應該要動,但到底要動多少?怎麼動?如何動?為何動?卻了解不多。根據2021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我們需要多少的身體活動?」有以下四點:1、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2、增加身體活動。3、提高強度(心跳)。4、增加肌肉量。💡小結:有活動比沒有活動好;活動量多通常比更少活動來得更好;且能有效降低失智、憂鬱症風險。然而,特殊族群運動處方考量的重點「安全的動」比「動得多」更為重要。也因此,運動前的評估絕對是當務之急,透過運動前健康篩檢問卷可以了解症狀及運動狀況,特別要注意的事項有:1、獲得醫療許可與否取決於醫療專業評估,目前並無任何單一工具可以準確判斷。2、跟您的教練或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如:家族史、醫療病史、運動強度上限、其它症狀、是否正在服藥…)等風險評估,以利運動測試與運動計畫設計。💡若有伴隨特殊疾病或其它健康疑慮,則應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從「腰臀比」、「體脂肪」簡單自我檢測身體是否異常●身體組成中,腹部脂肪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如: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腰臀比(WHR),腰圍÷臀圍,即腰圍與臀圍的比值,比值越高則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顯人群。銀髮族男性腰臀比>1.03為高風險,而女性腰臀比>0.9則為高風險,所以在客觀條件下,腰越細相對越健康。●一般來說,體脂肪在下列狀況下,對於長期健康是有益的:男性:12~23%、女性:17~26%。了解運動強度指標 以強化訓練、提升運動品質代謝當量METs是衡量特殊族群運動強度最方便、且標準化的指標。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能量消耗速率,也就是一個人在休息時的耗氧量。所以,2METs能量消耗速率就是1METs的2倍●輕強度(1.6-2.9METs),如:室內空間步行、洗碗、坐著釣魚、彈鋼琴。●中強度(3.0-5.9METs),如:擦地板、高爾夫、籃球投籃。●高強度(≧6.0METs),如:非常快步走、慢跑、籃球、足球、連續跳繩、競賽排球。※不同年齡在執行相同身體活動任務時,相對強度不同,反應在不同最大攝氧量,這些都是特殊族群安排運動強度需要考量進去的。阻力訓練原則 有效達成訓練成效●特異性:透過特定訓練方法,以達到特定的生理適應。●超負荷:以大於自己平常習慣的強度進行訓練,以達成成果進步。●漸進性:能夠更有效的帶來長遠成長。本文中所指的漸進,除了負荷漸進之外,每週訓練頻率、每次訓練項目種類、訓練對技巧的要求(如:反應、協調、平衡、敏捷)都算是漸進的變項。透過運動一般性原則 改善身體各部位疼痛●改善膝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核心訓練、心肺有氧訓練、水中訓練。●改善髖關節疼痛:肌力強化訓練、水中訓練。●提升整體日常體能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對特殊族群而言、水中訓練不僅能改善疼痛,也能提升膝關節、髖關節功能。※良好設計的運動處方,不會對關節退化造成負面影響。※目前並沒有一體適用的運動處方原則(FITT);但需要額外留意疼痛、關節穩定性、疼痛。遵守特殊族群訓練完整流程 以避免運動傷害產生●進行運動前篩檢(自我篩檢可)。●取得醫療許可。●了解運動對健康益處,並設定合理目標。●辨識運動訓練風險(但不運動風險更高)。※對於做事生活者(如:家庭主婦、司機、需久坐上班族等)有兩點要特別注意:1、強烈建議應從低至中等強度訓練開始。2、逐步增加強度與持續運動時間 2 - 3 個月。●準備醫療緊急處置(如:支氣管擴張劑)。●知情同意書。●運動評估與測試並決定身體基準狀態。●尋求適當的運動處方。●計畫執行監控與後續追蹤。●不斷反覆確認是否符合現有指引建議。特殊族群運動其實與一般族群無異,只是需要「方法」,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肌力訓練可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壓。●心肺訓練也可有效降低LDL*並增加HDL**。●適當運動可增加睡眠品質。●幫助降低因病而產生的憂鬱、增加食慾,提升生活品質,進而逆轉健康及運動表現。*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滲入血管壁中,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l)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HDL):含有大量的磷脂類及少量的膽固醇,可以移除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預防堆積在血管壁中,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俗稱為「好的膽固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
-
2021-1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當心骨折風險指標7中1!如何開源節流遠離骨折?
骨折風險族群有哪些?7指標一次知!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族群常見慢性病第四名,隨著年齡增長,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鬆,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越趨完善,遵循醫囑,骨質疏鬆是可以被治癒的。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T值低於-3.0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治療選擇多 雙管齊下維持骨密度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治療指引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戴大為醫師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為主,但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 預防骨折發生是關鍵 戴大為醫師分享,他曾收治一位72歲的阿嬤,六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快速,五年間脊椎接續斷了五次,今年六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最後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延伸閱讀》 .防骨鬆、骨折別只補鈣、喝牛奶!營養師指6關鍵有助防範。 .跌倒骨折才發現是骨鬆?防疫更要防意外!醫師教面對骨鬆三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8 新聞.健康知識+
一走路就膝蓋痛、腳跟痛?原來是因為沒用「腳趾」!專家教你正確走路2關鍵
你的身體也像乾燥昆布般萎縮了嗎?「人到底從幾歲開始才算是老化?」前來健身房接受訓練的學員,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據說,她們每次因身體疼痛而前往醫院時,醫師總會委婉地表示「這是因為您開始老化了」。而這些不服輸的大齡女子,則會順水推舟地自稱「華麗一族」。抱歉,話題好像扯遠了。來我健身房的學員(男女都有),平均年齡大約是70歲左右(這只是我個人不負責任的推估),儘管已屆來稀之年,大家仍然相當朝氣蓬勃。只要我提出要求,他們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出橋式、劈腿、靠牆倒立等肢體動作。更棒的是,若在健身房裡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駝著背,他們就會出聲提醒對方:「記得把背挺直喔。」這是因為他們早已明白,人一旦駝背就輸了。你走路時有用到腳趾嗎?另一方面,在我仔細觀察那些老喊身體疼痛的人之後,我發現他們在動作時總是大量使用單一種關節,其餘原本應該一同合作的關節,則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一走路就喊膝蓋痛的人。就這樣的案例來說,他們的疼痛很可能來自於走路的時候「只使用膝蓋」所致,完全沒有使用到腳趾。實際上,這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走路時沒用到趾關節,會連帶地使小腿肌肉、小腿脛、大腿肌肉也完全沒有被使用,兩隻腳就像是硬梆梆的木棒一樣,以僵直的狀態持續前進。這種狀態若長期持續,膝蓋的彎曲、伸展等動作就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走路時腳後跟、膝蓋、髖關節都會產生疼痛。就像這樣,走路時只使用膝蓋,將對身體造成局部負擔,長久下來,全身活動就會越來越卡、最終背離原本應有的順暢動作。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書籍介紹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5大後彎伸展、6部位按摩、9種解痠止痛法,身體更柔韌,終結卡卡不順作者:原秀文(ShuWun Yuan)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3作者簡介原 秀文(ShuWun Yuan):現任健身房Body Work Studio Alchemist負責人、專業健身教練。職業舞蹈家出身的她,過去也曾飽嘗肩膀無法抬高、雙臂無法開展、膝蓋疼痛之苦;試過醫院骨科、針灸、推拿等各種管道仍不見效果,於是,她開始自行研究各種肢體訓練和健身運動等做法。在過程中她發現,身體疼痛的原因出在關節可動域太過狹窄。克服自身的疼痛之後,她便把肢體訓練的內容系統化,持續協助有同樣身體煩惱的人們。延伸閱讀: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
2021-12-1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零基礎也可以劈腿!6個步驟練一字馬
你有劈腿夢嗎?總是無奈筋太硬?拉筋可以說是懶人運動中的翹楚,能活動到的部位多,也很容易進行,今天讓「瑜珈士」Peter教你6個伸展步驟,循序漸進你也可以很柔軟。不少人以為劈腿下不去是因為筋不夠柔軟,其實劈腿練習也跟關節的柔軟度有關,要學會放鬆髖關節,才能練好劈腿。劈腿伸展運動能一次活動許多肌肉和部位,骨盆、髖關節、腰、腿都能活動到,對於血管和消化系統也有幫助,不妨可以試看看。Peter教大家6個伸展步驟,熱身、躺姿髖部外璇放鬆、髖部外璇伸直運動、深蹲轉體、蹲姿旋轉開髖,做完後就可以開始練習劈腿啦,要記得不要勉強自己,動作慢慢來,要常常練習保持柔軟度,才不會拉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健康生活!完整影片:點這看延伸閱讀總是腰痠背痛嗎?物理治療師教你5分鐘保養脊椎10個減脂有氧挑戰 訓練心肺跟爆發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09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運動後腰痛、膝蓋痛?健身教練教你3個髖屈肌伸展動作
你也會深蹲時身體前傾嗎?運動後常覺得腰痛、膝蓋痛?都是因為你的髖屈肌(Hip flexor)太緊了!「Pelieving」健身教練Paige教你3個動作伸展髖屈肌,減少運動傷害。現代人長期坐辦公室,髖屈肌常常是收縮的狀態,不只是跑步、深蹲會使用到髖屈肌,像抬腳、彎腰等髖關節需要彎曲的動作也會使用到。髖屈肌我們一天會使用到上百次,沒有好好伸展就運動,導致不對的地方發力,造成腰痛、膝蓋痛。Paige在影片中教大家3個髖屈肌伸展動作,鴿式、跪弓步、蛙式,每天可以多次的練習,或是當成阻力訓練前後的伸展,能夠穩定核心、矯正骨盆、不容易產生運動傷害,詳細解說快一起看影片吧!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健康!完整影片:點我看Paige FB:點我看延伸閱讀減重迷思大破解!醫師教你維持身材不復胖的關鍵上下樓梯膝蓋痛?物理治療師一招讓你不再怕走路「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穿夾腳拖跑步好跑嗎? 醫分析夾腳拖不適合跑步的6大原因
2021紐約5000公里超馬挑戰賽,台灣超馬好手羅維銘獲得第二。他長距離穿著夾腳拖鞋跑步,甚至引起國外選手效法來緩解腳部腫脹,讓大家的對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的可行性大感好奇。事實上國內曾多次舉辦夾腳拖馬拉松賽,參賽人數逾千人,這群夾腳拖跑步愛好者也被稱為「夾腳幫」。由於長期投入運動醫學專業,每年夾腳拖馬拉松結束後,筆者往往會被好奇的記者或朋友問到:穿夾腳拖跑馬拉松真的好嗎?與多數醫師意見相同,筆者是反對穿傳統夾腳拖跑步。羅選手的優異表現,看似讓所有否定夾腳拖跑步的人們瞠目結舌,但這就證明夾腳拖是好的跑鞋嗎?這篇文章中,筆者就要跟大家仔細分析傳統夾腳拖的問題!醫師反對穿夾腳拖跑步的六大原因醫師們之所以認為傳統夾腳拖不適合用來跑步,有以下的原因:1. 缺乏足弓支撐2. 缺乏壓力緩衝3. 缺乏足踝及足跟支撐4. 改變步態及下肢用力的方式5. 包覆性不足6. 足底貼合度不足夾腳拖的鬆動特性是主要問題夾腳拖的透氣以及不束縛,可能是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長距離跑步時鞋子不合腳會導致足部腫脹以及腳趾摩擦鞋內面時導致指甲瘀青,夾腳拖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它的開放狀態也造成了鬆動不穩定的特性,導致後續的眾多問題。 步態改變引起問題多為了固定鬆動的夾腳拖,走路和跑步的姿態可能會改變,腳趾必須額外出力(夾或抓)固定拖鞋,導致「錘狀趾(hammertoe )」的足部變形。改變的動力鍊更可能產生腳踝、小腿、膝蓋、髖關節周圍構造的額外負擔,甚至引起下背疼痛。鬆動的鞋身,如果沒有穿著襪子,更會增加人字膠條與皮膚的摩擦,產生水泡。穿著夾腳拖時用力異常也會影響走路或跑步的方式,根據統計,穿著夾腳拖移動時的步幅(stride length)明顯比穿跑步鞋短,代表移動相同距離時,足部的衝擊次數會更多。傳統夾腳拖的底部材質通常很薄所以缺乏緩衝,加上穿著夾腳拖時足底的最大壓力比較高,長期穿著跑步不僅會造成足底筋膜炎,也會提高疲勞性骨折的風險。如果在硬質的路面活動,風險就會更高。腳踝扭傷和腳趾受傷的風險增加夾腳拖的「啪嗒」聲是因為鞋底容易在足跟觸地前提早接觸地面,使得落地時鞋面不穩定,加上缺乏足踝穩定構造,以及足弓支撐,更增加腳跟觸地時的不穩定性,讓腳踝扭傷的風險大幅提高。穿夾腳拖時,外露的腳趾被路面障礙物或路面傷害的風險也提高很多。當跑者疲勞時,腳趾離地(toe clearance)動作不確實,或人字膠條斷裂時,都容易導致腳趾摩擦地面引起傷害。跑鞋與夾腳拖的差異根據研究顯示,一雙好的跑鞋應該要有下列特色:1. 鞋身包覆性跟貼合度要好2. 鞋底要有彎曲能力且能貼合腳底3. 要有足夠的足踝及足弓支撐4. 合適的大小,避免鬆動5. 鞋楦及鞋頭有適當空間6. 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7. 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這樣看起來,傳統夾腳拖優於跑鞋的地方,就只有鞋楦跟鞋頭的空間以及透氣性,缺點還是比較多。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傳統夾腳拖,是因為最近有些從運動拖鞋改良而成的運動夾腳拖,不僅加強了人字膠條的固定性及耐用度,加厚鞋底,甚至設置氣墊,有足弓支撐結構,修正了很多傳統夾腳拖的缺點,增加了運動的適應性,與傳統夾腳拖有很大的差異。但這樣的拖鞋始終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在許多方面還不能真的能取代傳統跑鞋,品質也良莠不齊。即使少數人合用,並不代表這類鞋適合所有的跑者,只能說優秀的跑者在技術及身體能力條件加持下,跑步不會受到這類改良過的夾腳拖影響。或是在選手腳部腫脹時,使用改良夾腳拖可以讓跑者得以持續推進里程。但這類夾腳拖鞋對成績的促進效應,其實有待商榷。筆者尤其建議跑步初心者應該還是從正規的跑步鞋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用運動夾腳拖作為主要跑鞋。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拖鞋也會不斷進化,誰知道未來會不會有能完美替代跑鞋的夾腳拖呢?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批評特定的族群、比賽或甚至團體,而是為了宣導正確的觀念。雖然穿著傳統夾腳拖運動是不值得效法的行為,但期待未來跑鞋發展精進,能開發出更好的材質,滿足眾多跑者對透氣的需求,以及解決腳部腫脹,腳趾撞擊鞋面的困擾。最後,恭喜羅選手順利摘下紐約超馬挑戰賽第二名!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1-10-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休男子長期髖寬節痠痛 體外震波二到三次快速解決
一名72歲退休男子原本都保持每天都會走路運動40分鐘的習慣,但近幾個月來飽受髖關節疼痛的困擾,被診斷為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吃藥做2個月的電療與深層熱療等,雖有改善,還是無法多走路。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評估和建議,做了2次的震波治療後,他的情況有大幅改善,走路運動髖關節不再覺得有困擾。豐原醫院復健科張憲伯醫師表示,體外震波是種能在瞬間產生高能量機械力的聲波,最早應用在泌尿科的體外碎石術,近十年來歐美用於骨骼肌肉的治療,研究發現有7到8成的治療效果。他說全世界臨床醫學實驗也證實,體外震波安全有效,震波可促進肌腱血管新生,進而改善血流供應,加強受損細胞的恢復,且震波能立即紓解疼痛,深受有骨骼肌肉問題困擾者所喜愛;非侵入性、不須吃藥、治療時間短、治療後可直接回家、低危險性、高治癒率,能有效降低手術的需求。張憲伯指出,震波除了對髖關節有效,對其他骨骼肌肉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髕骨肌腱炎、肩膀旋轉肌發炎、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癒合不良骨折等都有效;一般2到3次的震波療程,並搭配治療師教導的復健運動與衛教多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提供有骨骼肌肉問題者一個安全、快速又有效的新選擇。
-
2021-10-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一旦發生便不可逆 專科醫教3招解除骨鬆風險
骨鬆骨折好危險!髖骨骨折死亡率高! 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第四名,其中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據統計顯示,65歲以上老人約有30%至50%曾在一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曾在家中跌倒,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嚴重可能造成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死亡率更高達約22%,提醒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做好日常防護,才能有效降低骨鬆骨折風險。 跌倒骨折竟是骨鬆?停經後婦女務必提高警覺! 骨質疏鬆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將迅速增加。因為骨鬆導致的骨折,有6%民眾會發生髖關節骨折,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女性死亡率達15%,男性死亡率高達20%,且存活的病患中三分之一從此失去自理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黃駿豐主任表示,台灣每三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一位罹患骨鬆,且有二分之一的機率發生骨折情況,國人雖然對骨鬆普遍認知度高,但對嚴重骨折風險卻無警覺,導致許多民眾直到意外跌倒而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鬆。 定期檢查骨密度 及早發現、持續治療防骨折 骨鬆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更容易發生骨折,若能及早發現、持續治療,骨折機率將大幅下降,一旦自行停藥,骨折機率甚至會比治療之前還要更高。除了留意自己有沒有駝背、變矮或下背疼痛等症狀,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至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藉由DXA骨密度檢測(雙能量放射線吸收測量法)確認自己的骨密度,以利及早發現骨鬆及早治療。 骨鬆的治療有多種選擇,主要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作用,傳統治療骨鬆藥物多為單一作用,目前已有同時可對抗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的雙機轉藥物,可為罹患嚴重骨鬆,與因骨鬆骨折住院、希望降低再次骨折風險的患者,提供另一種積極的治療選擇。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提醒,骨鬆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若因疫情中斷治療,將會導致嚴重後果,目前疫情趨緩,使用骨鬆藥物的患者應繼續接受持續治療,保持無發生骨折對於骨鬆相當重要。有部分的藥物延遲會造成骨質流失、骨折風險增加風險,建議與醫師討論回診時間,或透過視訊門診方式開立藥物,遵循醫囑積極配合治療。另外,進出醫院時務必做好防疫措施,只要有穩定且長期的治療,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未來骨折情況的發生。 「防意外、防跌倒、防骨折」解除骨鬆風險! 骨折一旦發生便不可逆,民眾可利用骨鬆三級警戒自我照護,進行生活調整: 一級警戒:自我照護防骨折 保密防跌不骨折,注意日常環境需視野良好且確保行經路徑以避免跌倒,除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也可搭配適當阻力運動促進骨質生成。 二級警戒:遵從醫囑防停藥 骨鬆患者若自行中斷用藥將導致骨質流失,並提升骨折風險。建議已接受治療患者,聽從醫囑定期回診並持續用藥,以防自行停藥後病情惡化。 三級警戒:骨折發生防失能 骨鬆患者容易併發脊椎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導致不良於行,20%的髖部骨折患者將在一年內死亡,若出現劇痛或骨折狀況,應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骨鬆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打疫苗有副作用嗎?要注意什麼? .慎防「髖關節骨折」突襲!醫:前3年致死率達50%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天低頭滑手機 小心擁有「貴婦包」 頭痛找上門
現今社會人手一機,甚至透過筆電、桌機或平板等數位載具遠距上班或上課,因此出現肩頸疼痛等症狀,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復健科表示,因該症狀到院求診患者,多半都是不當使用3C產品所造成,最常見就是「貴婦包」,並導致頸因性頭痛。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指出,「貴婦包(dowager’s hump)」指的是背後頸椎和胸椎交界的地方突出的一包肉,使得不少患者以為是因為好吃懶做變胖造成,錯當富貴象徵被說是「貴婦後肩頸的駝峰」,實際上變胖產生貴婦包的認知是錯誤的。而「貴婦包」其實是因為看手機或螢幕太久,頭不知不覺一直往前伸,直到頸椎已經承受不了頭的重量而變形,造成後肩頸駝峰凸起,而這類患者不見得會有肩膀或手臂麻痛等症狀,多半會因頸後肌肉變緊,筋膜緊、抽痛而導致頸因性頭痛。該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生王繼貞說,罹患頸因性頭痛的患者經常誤以為頭痛是工作壓力太大造成的偏頭痛,沒察覺是因為脖子肌肉太緊繃所造成,而這類症狀只要常練習縮下巴,並改善坐姿讓耳垂、肩峰和髖關節成一直線,就可以有明顯改善。此外,因常用3C而易出現的症狀還有「圓肩」,像肩膀不對稱、大小邊、高低不均、雙手同時舉高時角度不一樣、穿寬鬆衣物時衣領易掉到某一側,甚至「長短腳」都是廣義的圓肩現象,多半是使用電腦鍵盤或滑鼠的位置太遠離身體所造成。中榮埔里分院復健科表示,3C低頭族所造成的頸椎傷害多半是短暫且可逆的,只要在症狀初期盡早復健治療,可以獲得緩解,平時則得多注意自己的姿勢和工作時間,加上規律的牽拉運動等治療,復原的效果通常是令人滿意的。